好,我们现在接着讲寒疝的部分,请大家看《讲义》,有两张方子在宿食病前面,他写的[附方],在115页,[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的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附方]
讲的疝痛剧烈的时候,也可以造成生殖器上缩,这都是由寒邪所致,寒邪作为阴邪,主疼痛,主收引,主凝滞,关键是,这个方子的组成正好和,乌头桂枝汤的药味相同,但是药量上有所不同,这个大家自己看去,就是乌头它《外台》用了15枚,桂心6两,芍药4两,甘草2两,生姜是1斤,大枣10枚,和乌头桂枝汤在用量上有出入,注家们认为这是另一个方,但是,有的注家认为,本方在临床应用上,即是大乌头煎的用意,因为它疼痛发作时剧烈的程度,非常显著,因此,也等于乌头桂枝汤证,“犯寒辄发”,不一定非得说是表里皆寒,就是说,“犯寒辄发”,这样的情况,这个方子很好用的,拿《外台》乌头汤给大家作提示,我还想说的就是,《外台》柴胡桂枝汤方,近来年都很注意研究它,包括已故的刘渡舟教授,他认为这个方子讲的是,“治心腹卒中痛者”,[附方]从方药的组成上看,是太、少合病,而且,要求得微汗效果最好,其中人参用党参,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有桂枝汤里面的桂枝配芍药等等。那么,象刘渡舟老先生,他的认识就是,当归四逆汤可用于治疗雷诺氏病,而这个方子《外台》柴胡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此病,还有就是,发热待查、产后的高热,在这原方基础上加葛根,等于教给你黄芩、桂枝、柴胡、葛根,是退热的必用药物,特别是原因不明的发热,从太阳、少阳两方面入手,[方解]里面说了,本方适用于外感性的胸腹两胁疼痛,小柴胡汤既疏表又治腹胁疼痛,合上桂枝汤调和营卫,疏解外邪,又能和胃、止腹痛,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子,尽管是一个[附方],很好用,值得研究。
宿食病,我就给大家说怎么理解它,24条: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二类)
瓜蒂和赤小豆,我们吃那红小豆,用它煮了以后,和瓜蒂相配伍,是一个涌吐方。当然,他说了,“以快吐为度而止”,不要涌吐得过分。
关于21条、22条、23条,这三条,用脉象来论述宿食在下,现在,我想解释的就是,提到的涩脉和滑脉,为什么都是来主“宿食为病”,你看,21条里面,讲: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三类)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三类)
为什么用脉象的涩脉和滑脉,来说明是宿食在下呢?因为宿食所停,壅滞还没有特别严重,病情比较轻浅,脉象就滑利。如果食积较久了,胃肠气滞不通,病根也比较深,所以,脉反见涩象,这个“涩”不能当作,血虚、血滞、血行不畅来解释,涩脉,而是由于食积日久,阻滞了胃气,所以,表现脉象上也见滞涩,用脉象的滞涩,来形容食积日久,胃肠气滞不通,病根为深,所以,关于宿食的概念,我开篇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讲了,就是通常所说的伤食、食积,在病因、病机上,我们认为就是素体的脾胃虚弱,再加上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是这样的病因病机。在临床上,它当然也是食物积滞引起的,特别是腹部的胀闷,包括胃脘的不舒服,甚至泛泛欲吐,嗳腐吐酸,以这样的一些主症为特征的疾病,叫做宿食病,有的也伴有腹痛,或者吐、利,这是关于宿食的概念,不重复了,它所引出的病位在上脘,用吐法,病在肠、在下,用下法,实际提示的是“因势利导”法,由“因势利导”法,后世发展为“消导”法,因此,现在临床上很少用吐法、下法,而是用消导法,特别是对儿科消化不良造成的食积,或者是急性胃扩张引起的,就采取消导法更为合理,如用保和散、平胃散,或者兼夹热的,就用芩连平胃散,非常好用。如果是大人寒热错杂的那种,比方说浅表性胃炎,是因为着急上火了犯病,就用我们的辛开苦泄法,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加平胃散,效果非常的好。
关于第十篇,到此讲完了,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书上的[结语],然后我再用小结给大家说。结语说,腹满是一个症状,多属脾胃病变,在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寒热虚实不同性质,属于虚寒的,多与脾肾有关,属于实热的,多与胃肠有关。因此,我在本篇里面,特别强调,狭义腹满讲是一个症状,广义腹满讲的是一种疾病,本篇讲的是腹满病,这和它的[结语][前言]不完全一致,请大家注意,在辨证方面,我昨天给大家归纳一个表格,如何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关于虚寒性的腹满,舌脉,是我们临床可见的脉,《讲义》提到,实热证腹满,舌红舌黄,给加了一个舌质红的问题,虚寒证的腹满,他讲它的脉“微弦”,“舌淡苔白”我们写了,我们对脉写的是沉细,这也基本给大家补充上来,脉象“微弦”,是虚寒证腹满,其它都和我们讲的一样,但是,全身证候需要补充,他没有补充,我用表格已经给大家充实了。
关于实热证腹满的四证比较,它是分别说的,我觉得我们的表格一目了然,它把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进行了比较,而且特别强调了,附子粳米汤证的典型症状,“雷鸣切痛”,大建中汤证,“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主症特点,它认为,在临床上两方合用,效果也不错。
关于寒疝的问题,它提示关于典型证候的问题,阳虚寒盛,发作时绕脐剧痛,“汗出”是逼迫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紧,这是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大乌头煎,破结散寒止痛,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之寒,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养血散寒止痛,这都和我讲的意思是一样的,在[结语]里面说了,关于宿食治疗引出消导法,是目前临床常用法。
下面,做本篇小结:
小结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概 念┬狭义:指腹部胀满症状,可出现于多种不同的
│ │ 病变过程中。
│ │广义: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难,或呕
腹│ └ 吐等症的一类疾病。
│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脾胃虚寒,厥阴(肝)之色上逆所致(01)
│分 类:虚(寒)证,实(热)证
│治 则┬虚寒性腹满──当以温药服之──温补(01、03)
满│ │ └寒实内结──温下(15)
│ └实热性腹满──可下之──寒下(02)
│辨证要点┬虚寒性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02、03)
│ └实热性腹满──(按之)痛者为实,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舌黄(2、13)
病│辨证施治┬实热性腹满
│ │ │里实兼表证厚朴七物汤──解表通里(09)
│ │ │里实胀重于积证──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下(11)
│ │ │里实兼少阳证──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里热(12)
│ │ └里实积胀俱重证──大承气汤──攻下热结(13)
│ │寒饮逆满证──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10)
│ │寒饮腹痛证──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16)
└ └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15)
┌概 念:“疝,腹痛也”,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
│ 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包块,痛不可近为
寒│ 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卫阳与胃阳并衰┬阳衰寒盛,腹中急痛(17)
疝│ 外寒与内寒俱盛┘
│辨证施治┬中虚寒甚证──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14)
病│ │阴寒痼结,寒疝发作──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17)
│ │血虚寒疝证──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18)
└ └寒疝兼表证──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19)
┌概 念:即伤食、食积,是指因为食物积滞而引起的,腹部用闷、
宿│ 嗳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满等症的,一类疾病
食│病因病机┬素体脾胃虚弱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病│ └饮食不节 └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
│辨证施治┬宿食在上脘──瓜蒂散──吐法(24) ┬因势利导法
└ └宿食在下──大承气汤──下法(21、22、23)┘ │后世
↓
消导法
好,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的小结,请大家看腹满病概念,狭义腹满,是指腹部胀满的症状,它可出现在多种不同的病变过程中。广义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难,或呕吐,等症的一类疾病,我们简称为“胀、痛、闭、呕”,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在第1条里面,它表述的是脾胃虚寒,肝气上逆,和肝相关了。
在分类上,分虚证、实证两大类,按照“阳道实,**虚”的理论,虚证多兼寒,而实证多兼热。在治则上,虚寒性腹满,这也是第1条所显示的,“当以温药服之”,我们进行了分析,虚者就用温补法,当寒内结的时候,用温下法,在15条里面有方子,实热性腹满,“可下之”,寒下法,用承气汤类。
辨证要点:虚寒性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第2条、第3条里,看满是减,还是不减,来区别虚、实,实热性腹满,“(按之)痛者为实”,“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而且舌黄,腹诊与舌诊、问诊相结合,这又根据按之痛与不痛,来鉴别虚、实,舌苔黄与否,而且对于“舌黄未下”的标准,我们作了具体分析。
辨证施治的部分,这是本篇的重点了,实热性腹满,里实兼表证,要解表通里,用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汤是哪两个方子进行组合的呢?桂枝汤、厚朴三物汤,那里有一个变化,时间关系,不说了,里实胀重于积证,厚朴三物汤,以厚朴8两,朴、实、黄,8、5、4,和小承气汤,在量上我进行了鉴别,是4、3、2。因此,行气除满通下,是厚朴三物汤的功效。里实兼少阳证,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里热。大柴胡汤是怎么变化的?特别是厚朴七物汤里面,不用芍药,而大柴胡汤必用芍药,还配合了大黄、枳实,有什么道理。里实积胀俱重证,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也可以说通腑泄热,急下存阴,寒饮逆满证,用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寒饮腹痛证,用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这两张方子,有相反的两对药物,半夏配乌头,半夏配附子,要引起注意。寒实内结证,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也可以说温下寒积。
寒疝病的概念,把《说文》的解释写进来了,“疝,腹痛也”,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包块,痛不可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这就是按大建中汤证讲的,“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病因、病机,刚才讲过的17条,用脉象来推论,是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阳衰寒盛的结果,寒气就充斥,寒气攻冲,因此“腹中急痛”。辨证施治里面,中虚寒甚证,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阴寒痼结,寒疝发作,用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血虚寒疝证,因为是血虚生寒的,一定得痛势缓,喜温、喜按,所以用形精俱补,有情之品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寒疝兼表证,用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这实际上也提示了寒疝发作,犯寒辄发,表里皆寒。
宿食病概念,就是伤食、食积,是指因为食物积滞而引起的,腹部用闷、嗳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满等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素体的脾胃虚弱,再加上诱因是饮食不节,关键还得是脾胃虚弱,在脾的运化功能上不足,也不一定就是这顿饭吃撑着了,他得宿食了,两者相兼,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在辨证施治上,病位偏上的,用吐法,瓜蒂散,宿食在下,用大承气汤,下法,这是“因势利导”法,给后世的启发,就是引出“消导”法的应用,这很值得借鉴。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黑板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概述
1.合篇意义:病证危重,难治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
2.概念(1)五脏中风:指阳邪、热邪、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证
五脏证候
(2)五脏中寒:指阴邪、寒邪、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病证
(3)五脏死脉:阳(真)气将竭的脉象
(4)三焦病变
(5)积、聚、?(谷)气鉴别
二、原文分析
第7条 肝着证治
肝着 着──“留滞附着” 肝脉布胁络胸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蹈┬足踏──重按
└搯(tao1)──揉按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旋复汤主之 旋覆花主药,入肝,通肝络,祛邪气
葱白:辛温通阳
新绛:帛 活血化瘀
<按语>
胸不任物┬血府逐瘀汤
胸任重物┘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的篇名叫做,《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回篇名多出一个“并”字,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转抄过来,讲“五脏风寒积聚病”。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哪些病合篇了呢?五脏的风寒,讲了五脏的中风、五脏的中寒,然后又讲了积、聚、?气鉴别,实际上,他(仲景)讲了五脏病的举例,还讲了五脏的真脏脉,这一篇非常特殊在哪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我首先讲它合篇的意义,讲了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因为这些病证比较危重,此类病证,就是指这一系列我点到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所以合篇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是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第二,就是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所说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第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肺,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对肝的描述比较全。第三,来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出来一个,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即邪哭,这就是比别的五脏病举例,多出一个,分开论述,一个是属于器质性的病变,心脏伤。第二,功能上的改变,提出邪哭,这比较全的。接下来,它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脾约是在《伤寒论》有重复。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病,举了肾的死脏脉,缺肾中风、肾中寒,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缺肺的症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叫谭日强,他发表的一本著作,就是《金匮要略浅述》(1981.9人民卫生出版社)那本书,在这一篇里面,他在[校勘]上做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在这里面做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说五脏中风,什么叫“五脏中风”,就是指的阳邪、热邪、实邪,它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证,叫做“五脏中风”,指阳邪、热邪、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这个病证,因为它是五脏辨证方法,五脏为核心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尽管有缺如,刚才我们已经把有关内容,给它从头到尾理顺一下,它要以五脏这个核心进行辨证,因此希望是五脏证候,现在不全,我就写做“为人体所产生的病证”。五肝中寒,就是指相对应的,属于阴的,风为阳邪,寒为阴邪,因此,就是指对阴邪、寒邪、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病证,就叫做“五脏中寒”。“五脏死脉”,这也是它和前面,我们讲《中医基础》、《内经》,不一样的地方,在它这里面,实际上,“死脉”也就是阳气将竭的脉象,或者说真气将竭的脉象,表现为无根、无神、无胃气,那天,我们复习正常的脉象,就是应当有胃气,有神、有根,现在,属于真气将竭了,无根、无神、无胃气,所以叫“绝脉”,或者是叫做“真脏脉”,在它《金匮》这里面,叫做死脉。绝脉,真脏脉,是真气将绝的脉象。三焦病变,在本篇的内容里,也是一个举例的范畴,那对于三焦的认识,仲景已经从五脏的方面,与之结合,他已经看到了,上焦应该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到举例的时候,他就讲到了三焦的热证,然后,举出了大肠、小肠的虚、寒证,包括热证,这就是举得不全,他(仲景)在这《金匮》里面,也体现了对清代兴起的,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比如说肺痈的临床分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现在,在本篇里的三焦病变,等于为三焦辨证奠定了一个基础,就是这么一个作用。下面,不是积、聚、?气的鉴别,这也是《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内科学》反复强调,特别是《难经》对积、聚的阐述,它《金匮》多出来一个?气,?气和刚刚我们学过的宿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等到讲具体条文的时候,我们再提起,有关的概念,特别是积滞,为有形之邪,有形的,所以它形成的是,癓块、痞块。聚,无形之气,推之移动,在它原文里说的,和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学的,以及《难经》所表述的,都是一样的,关于三焦病变,积、聚、?气的鉴别,都是重复以前的内容,他(仲景)认为,在五脏病变里面,这必须要熟知,有关概念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
关于五脏的中风、中寒大家自学,关于五脏的举例,我想按照原来本科重点要求的,对肝着、肾着掌握就够了,脾约,因为和《伤寒》重复,我们若讲五脏的病证,就是肝着、肾着、脾约,再就是,我给大家补出来的心脏伤的问题,心伤和邪哭,把五脏症证讲清楚,然后,我再给大家讲三焦病变的举例,和积、聚、?气的鉴别,这就是今天十一篇的内容,这么组织安排的。
首先,来看“肝着”,在第7条上,第7条,就是肝着证治,请大家看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二类)
肝着的病人有什么作以特征呢?他写道“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我先把原文解释好,再给大家说肝着的概念是什么。肝着,“着”字的解释,请大家看16条,什么叫“着”,在125页,“着”,不带草字头,写成我这样的字,着,也念[zhuo],一定要念成[zhuo],当什么意思讲呢?此处音义同“着”(zhuo),这两个字都是一样的,叫做“留滞附着(zhuo)”的意思,留滞不去,着(zhuo)而不去,都是这样。这是讲“着”的含义,留滞附着不去之义,为什么叫“肝着”,是因为肝脉的循行部位在哪啊?循着胸胁,所以,肝脉布两胁,络胸,“肝着”起名和肝脉循行有关系,什么留滞附着不去呢?一定得是指病邪,什么样的病邪?因为从方测证能看出来,和气滞、瘀血有关的,所以,就该指病邪留滞附着在肝的经脉不去,因此得名叫“肝着”,病邪留滞附着于肝的经脉,或者是肝脏,肝脏包括肝的经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先说的是它为什么起名叫“肝着”,是因为病邪留滞附着于肝脏及其经脉,肝脉布胁络胸,因此,它出现的典型症状,请大家看原文。
原文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得了肝着病的病人,非常的喜欢“蹈其胸上”,足踏为“蹈”,跳舞,舞蹈,“蹈其胸上”,得拿足踏,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病人用手来捶打,捶打哪呢?就是我们说肝脉所循行的部位,捶打后他就觉得舒服,“蹈”字,有两个含义,第一,不否认有足踏的问题,以后我举病例大家就会感觉到,实际上也是“重按”的意思。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我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发表的也是《金匮要略》的,一种义释本《金匮要略语释》,1981.8山东科技出版社,他在那里面对这个条文的“蹈”字,给解释成什么呢?不念qia,也不念nie,念成tao1(第一音),当什么讲呢?就是揉按的意思,这个“蹈”字,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方后,他给举了两个病例,其中,他要说“足蹈”的问题,写得非常形象,同时我在一些医案里面也看到,写有“足踏”,需要足踏,这是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的意见,应该是提手旁,念成tao,揉按的意思,需要在胸部、胸胁不舒服的部位,揉一揉、打一打,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刚才我已经讲了,这种病邪影响到肝的疏泄,影响了气的条达,所以,这病人就想要自救,打一打、捶一捶,使这个症状得到缓解,这是临床的一个特征,怎么解释它的病机,我们说就是通过喜按的情况解释,但这种喜按,可不是我们讲的虚寒性腹满的,那种喜按,那是寒气攻冲,无形之邪所致,现在,我要提示大家,是气滞血瘀的病证,他喜按,也只不过是病情轻的时候,他想借助这种捶打促其血行,借以舒利气机,使它气机得以舒展,令郁滞条达,缓解症状的表现,是一种自救的情况。
下面,它又说,“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什么叫“先未苦时”,就是肝着病,还没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时候,或者是在没有发作之前,或者是发作的初期轻浅的时候,除了愿意捶打以外,还非常愿意喝一些热汤、热水,这种表现又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但欲饮热”,喝点热汤、热水,我看现在喝咖啡更有兴奋性,止痛作用也挺明显,这饮热也是一种救助的办法,借助它温运气机,温运气机也是一种条畅的办法,解除他这种郁滞造成的痞闷不舒,甚则刺痛,那也就是说,在概念上,肝着是指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这个特征按照原文来记,就是多说一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这就是“肝着”。我重说一遍,首先说命名上,是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这是和肝相关的,在临床症状上,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令病人“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就叫做“肝着”,等于我从它的命名、临床特征上,特别用原文来表述,“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这种自救方式,都是要借助舒利气机,调畅气血,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这种自救方式仍然不能解决,怎么办?“旋覆花汤主之”,特别我刚才提到了,轻的话,痞闷不舒,你捶一捶、打一打,喝点热汤、热水可缓解,现在到刺痛的程度,已经气滞血瘀了,根本的办法就是“旋覆花汤主之”。
我们来看一下旋覆花汤的组成,三味药,旋覆花汤为主药,为什么拿旋覆花为主药,咱们学《中药学》的时候,就旋覆花特殊,所有的“花”皆主升,唯独旋覆花自己主降,但现在,若用旋覆花为主药,是因为它走肝经,我现在讲这病邪,是在肝经的循行部位上,留着不去,因此,选它旋覆花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因为现在我们说,轻则是一个痞闷不舒,重的话是一种刺痛,作为施覆花来说,它有沉降的作用,特别是专到肝经的循行部位,在胸胁,旋覆花有通肝络的作用,所以,把旋覆花汤理解成,“通络止痛”法的代表方剂,名就在这,看,通络,旋覆花汤,在后世,特别叶天士对这个方子,衍化出那么多的加减法来,最终要取它什么作用啊?久痛入络,取其通络止痛的作用,旋覆花汤为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不是来学旋覆花汤就这么几个药,它能治这么重的病吗?学其法,特别是选旋覆花为主药,道理何在,专入肝经,而且是“久痛入络‘的,这种疼痛难以祛除,即选旋覆花。再一味药,葱白,葱白就是大葱,应该是取它的辛散温通之力,专门选葱白,不是吃葱叶,葱白的部分有什么作用?辛温能够通阳,辛温通阳的作用,讲薤白是小根蒜,也是取它辛温通阳止痛的作用。现在,葱白,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所以,食疗里葱、姜、小根蒜,在仲景的方子里面,全有体现,包括大枣、粳米,保健食品全在这里。新绛是什么药?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帛,丝织品,它要染成红色,在过去就是必须拿新织物,新的丝织物,然后用猩猩血,或者是象苏木、藏红花这一类的,红色特别鲜艳的,用它染织,你象我们看唱京剧的,戴着那个帽子都有红缨,过去就是拿这东西染的,都得是新绛,所以,有的时候,药局斗子里没有新绛的话,就把那新染的丝织物,红的,就入药,这是原意。还有的认为新绛,也可以就用苏木、茜草来代替,就是选一些活血药,他(仲景)当时选的药,就拿能够染织成新绛为红色的,那就是红花,藏红花,选最优等的,藏红花,严格来说得是从国外进口的,才是藏红花,不是咱西藏产的,藏红花是指进口的,具有优质的活血化瘀作用的药,且药性比较平和,那是藏红花,常用茜草、苏木来代新绛,取它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旋覆花汤给你的启发,就是对于久痛入络的疼痛,而且达到难忍的程度,为什么叫做“着”,着而不去,留滞附着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提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采取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法,这个治法很重要,特别是活血化瘀法。
因此,结合我上次说胸痹病的治法,除了在第九篇里面提示的,宣痹通阳法,扶正固本法,温通止痛法,还应当补出一个,就是由气滞转向血瘀的时候,一定要有活血化瘀法。我觉得,根据今天讲的肝着的部位,以及它表现的临床特点,也是先有痞闷不舒,之后,气滞而血瘀,刺痛。所以,实际上,是张仲景对活血化瘀法已经有所认识,而且对这种病证,应该专选达到胸胁部位的药物,因此,胸膺部的病变,他选的是瓜蒌,开胸散结,以化痰为主,如果加活血的药,用旋覆花,你临床再试试,真是这样的疗效,比方我给大家推荐的血府逐瘀汤,里面有桔梗、枳壳,张仲景自己有桂枝、枳实、厚朴、白酒,不用白酒,特别是桂枝的平冲降逆,这些方药的使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出现的,一系列情况,非常有指导意义。因此,认为化瘀可以通塞,活血可以通络,就是从本方理解出来的,化瘀能通塞,活血能通络,因此,对于“通络止痛”法,特别是象叶天士,发明了加虫类药辛润通络,我们这是葱白,通阳通络,他再发展,加入虫类药加强活血化瘀力,就是辛润通络法。
[按语]的部分请大家看,《讲义》提出了,一个是旋覆花汤的新绛,《本经》(《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记载,有的医家认为,就是用染成大红色的丝织品,帛,取其义,活血化瘀,陶弘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直接来回答茜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在方中配伍。我们现在,也可以用来治疗,比方说半产漏下的妇人,也可以选用旋覆花汤,直接用茜草效果更好,这对于祛瘀血,确实有临床价值。还一个,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他给引的一个病例,非常的有意思,举了一个病例,“胸不任物”,(是指江西一个巡抚,是个老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盖任何的东西,连一个薄布盖上都睡不了,为什么?胸闷、疼痛,这是“胸不任物”,即胸上不能盖东西,任何的覆盖都不行,又“胸任重物”,一女每晚要睡觉的时候,令其仆人坐其胸上,你说这“重物”,都坐着一个人,比足踏还严重,为什么?他(王清任)首先说,都用了血府瘀汤治疗,一个血府逐瘀汤,既治了“胸不任物”的病人,也治了“胸任重物”的病人,为什么?特别是我要提到,为什么要叫“血府”,血府,指胸中,另外,心主血脉,血府为脉也,所以,大家认为是血府中有瘀血存在,血府逐瘀汤给人的启示,就是活血化瘀法,而旋覆花汤,恰恰提示的,对于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这种瘀血刺痛,“旋覆花汤主之”,提示的活血化瘀法,通络止痛,和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意完全吻合,所以,血府逐瘀汤也是由本方演化而来,临床有实际意义。
这堂课到这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