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并走二肠,大肠敛,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

    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是为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生,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胀。肝气郁遏,冲突大腹,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运化无权,故而脘闷腹滞。肝脾郁陷,胆胃必逆,上热下寒,故症见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可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挽救。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一茧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

    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上热日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苓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

    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兼以温肾暖下。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

    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1980年4月12日初诊。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呕吐消瘦,两个月。1979年1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靡,下肢肿胀。脉细濡、沉、关寸较大,苔薄白。

    辨证:脾虚胃逆,大肠不敛。

    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药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2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煨肉蔻4克炙米壳4克乌梅3枚3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复诊:药后思食,仍呕吐泛酸,四肢欠温。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尖红、苔薄白。上方加川黄连5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三诊:服药两剂后,呕吐脘痛已止,大便正常,思食善饥,日食6两,精神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31日四诊:复学三周,精神食纳均佳,日进食1斤半,二便正常,体重43.5公斤。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12日五诊:精神食纳均佳,二便正常,体重48.5公斤。

    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乌梅丸2盒,每次一丸,每日2次,以善后。

    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王某,男,21岁,西安市人。1983年11月10日初诊。

    自诉:腹痛,里急后重,两月余。因纳食不洁,致使腹痛腹泻,脓血便,每天20-30次。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菌痢,住院治疗50多天,效不显。现仍腹痛,午后大便脓血三、四次,里急后重,腹胀,身困乏力,纳食正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查大便常规:脓血便,脓球(++),红细胞(+++)。脉细濡、稍弦、两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湿热蕴结大肠。

    诊断:慢性痢疾

    治则:健脾疏肝,清利大肠湿热。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广陈皮12克白头翁9克肉苁蓉15克炙米壳4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复诊:药后大便颜色好转,较稠,腹仍隐痛。前天做结肠镜检,提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痢疾所致)、慢性菌痢。

    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大便颜色已正常,仍偏稀,晨起腹隐痛。脉细濡、右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7剂,水煎温服。

    12月1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可,日大便两次,稍稀,下午便中略带脓血,腹痛明显减轻。查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脉细濡、右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五诊:近几天大便前腹胀腹痛,便后痛减,下午便中稍带脓血。脉细濡、右弦、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2日六诊:药后大便脓血已愈,仍稀,每日一次。睡前与晨起时腹胀,腹痛已愈。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984年元月5日七诊:近十几天未服药,又感腹胀,大便带脓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12日八诊:近两天未服药,腹又隐痛,大便带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白头翁,加秦皮9克、槐角炭6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日九诊:间断服上方,诸症均愈。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健脾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随访3年,未复发。

    例3:丛某,男,70岁,西安市人。1987年9月28日初诊。自诉:腹泻,每天3-4次,纳差,胃脘时胀,乏困无力,半年。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和胃舒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6克炙米壳3克白蔻仁4克补骨脂9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可。脉舌同前。上方去建泽泻,增桂枝木为9克、白蔻仁为5克,加粉甘草6克、法半夏6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三诊:药后平稳,因天冷,昨天又腹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党参、白蔻仁,增桂枝木为9克、炮干姜为9克,加粉甘草6克、红从参5克(另煎)、煨肉蔻3克、炒苍术12克,5剂,水煎温服。

    1988年元月5日四诊:日前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住院一个月,腹泻已止,仍肠鸣。脉细濡、左关尺大,舌根稍满腻。

    原方去建泽泻、党参、炮干姜,增桂枝木为9克、炙米壳为5克,加炒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干姜6克、石菖蒲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3日五诊:近来每天大便两次,较稀,仍肠鸣,腹不适。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党参,增炮干姜为9克、白蔻仁为6克,加焦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朱某,女,35岁,河南省洛阳市人。1988年2月24 Lj初诊。自诉:患鸡鸣泻5年,日泻5-10次,纳差消瘦,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黄连素、抗菌素即止,然旋又犯病,至今未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肾虚寒,肝脾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9克白蔻仁4克炙米壳4克补骨脂9克法半夏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日复诊:药后腹泻好转,日4次,胃脘仍胀,消化欠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肉桂、白蔻仁,增云茯苓为12克、赤石脂为15克、加焦白术9克、桂枝木9克、缩

    砂仁16克、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3月18日三诊:药后腹泻明显好转,日两次,胃脘嘈杂不适,口苦。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肉桂、补骨脂,增赤石脂为15克、白蔻仁为5克、加炒白术9克、桂枝木8克、炒苍术12克、川黄连3克,6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大便已正常,纳食一般,嘈杂已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乌梅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例5:陈某,男,59岁,西安市人。1985年12月26日初诊。

    自诉:患慢性结肠炎3年余,经治疗,已明显好转。近因天气冷,又腹泻腹痛,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两关偏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9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3克

    5剂,水煎温服。

    1986年元月9日复诊:上方服10剂,大便已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减炙米壳为3克,加焦白术9克、补骨脂6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