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草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炙甘草18克,干姜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解:《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验案】宋某。男性,35岁,病历号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甘草18克,干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5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均已。
二、理中汤或丸方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克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注解:太阳伤寒而误与他药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则证已,但又复与他药下之,遂使利不止。医以理中汤治之,不仅无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专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复误下,使下焦肠虚失权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摄止泻的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服后利还不止,则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而下利自止。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见五苓散条。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解:伤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
按:喜唾为胃虚有饮,此证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验。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气不畅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气大虚饮自下乘,亦可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验案】李某,男性,58岁,病历号155413,1965年4月6日初诊。受凉后腹泄已三月,每日3-4行,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暖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和中,与理中汤加减。
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炮姜6克,苍术10克,炒扁豆10克,陈皮15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泄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
三、大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蜀椒9克,干姜18克,人参9克,胶饴一杯(分冲)
【用法】以水三杯,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内胶饴半杯,微火更煎,温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杯,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方解】蜀椒、干姜驱寒止呕,人参,胶饴补中缓痛,故此治胃虚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注解:寒气自里迫于上,则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迫于下,则腹中寒,肠被寒激,蠕动不宁。上冲腹皮起伏无常,出见有头足上下,痛剧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
按:此述本方应用的比较重证,其实凡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确知其里之虚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杀虫,若虫积而心腹痛剧者,本方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验案】李某,男性。32岁,病历号478529,1965年3月16日初诊。二年来常胃腹串痛,胃脘喜温喜按:但痛甚时不能按,痛作时恶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若薄白,脉沉细弦。证属里虚寒凝,治以温中驱寒。与大建中汤:
川椒12克,干姜15克,党参10克,饴糖45克,细辛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腹痛发作次数大减,连续两天大便中下蛔虫,共5条。继服三剂诸证已。
四、吴茱萸汤方
【方剂组成】吴茱萸15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解: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胃中有寒饮,故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增剧者,是误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
按: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证,故特提出教人临证时要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方证条互参。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寒饮暴迫所致,故宜吴茱萸汤主之。
按:文中虽谓吐利,应以吐为主,即是说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才可能说是寒饮逆迫的急剧情况,否则与另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证无所别,又何以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干呕或吐涎沫而头痛者,为寒饮冲逆的征候,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寒饮自里以上迫,故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数。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9克
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