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释】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当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也,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贵》“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但口中和,背恶寒,里寒有饮,法当温中以救里,止吐利于未萌,此良工治未病手段至于灸何穴,书中没有明文,诸家有谓膈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穴(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存以待证。

    【注】①得之一二日,且不见吐利之证,此尚未传里也。

    ②口中和,指口不干,不苦无黄苔等,是虚寒的标志。背恶寒,是胃有停饮,比一般恶寒重。少阴病见此证,若不早治,必传太阴为防传变,温中去饮正当其时,防患于未然也。

    ③本证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以表证不明显,亦不发热之故。白虎汤证亦可有背恶寒,但其证口舌干燥,本证则口中和,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按】本方较真武汤增加了附子的用量,以无吐,去生姜,加人参健胃补虚,防病传里。主证和组方均有别也。

    本方术附合用,共走皮中以逐水气,为治湿痹的要药,根据需要可以加茯苓。若去人参,留芍药以缓挛急,可治关节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