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医案就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他的大儿子病了(这家人认识缪希雍真是太幸福了,一家人的病全都给包治了),什么病呢?是出了水痘,同时兼血热与气虚,先服用了解毒药,服用以后毒气下泻,开始泻肚子,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急的症状,那就是水痘开始瘪了,这叫内陷,中医认为是正气不支了。

    怎么办?小孩子禁不住这么泻啊,于是请来了缪希雍,缪希雍一看,就用了一点点的鸦片(用了五厘,大家别害怕,现在不用鸦片了,都用罂粟壳了,也叫“米壳”),加上炒莲肉五分,用米汤给送了下去,结果泄泻就立刻止住了。

    这时,王肯堂也在旁边,就说,还要补气,于是接着用人参二两(量够大的)、黄芪三两、鹿茸三钱,煎服,服下去以后,元气就足了,再看水痘,“浆顿足”,然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小孩子能够得到中医历史上两位大家的联手会诊,够有面子的啊,这在中医历史上都少见,一般都是单枪独斗来着。

    另外一位如此有面子的人叫康孟修,是云间人(在现在的松江),这位康老兄患的病也很奇怪,是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已经很长时间了,病重得几乎要挺不住了。(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听说以后,就跑去给人家诊病,我们的缪希雍诊病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主动上门,虽然现在看这是好事,那在当年确实不容易。

    过去医疗界有句话,叫“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但是,缪希雍却不管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缪希雍是经常听说谁病了,没等人家来请,就主动上门,而且,有时经常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人

    看病,在许多医案里,这路途还通常不是一般的远。

    话题说回来,就在缪希雍给康孟修诊断完了以后,却犯了难,为什么呢?因为他这诊断指征太少了。

    平时我们要诊断,需要望闻问切,然后找出诊断的特异性指征,进行判断,可这位,除了忽冷忽热,其他的诊断指征却很少。

    您别看缪希雍这个人长得像个豪侠似的,一定心粗,其实不是的,他在诊病的时候,当时的人评价他是:“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

    面对这个康孟修患者,缪希雍并没有马上开方子,而是回头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然后“遍检方书”,就是把家里的医书都给翻了个遍,反复地分析。

    最后,自己分析还不够,还拉上了王肯堂,两个人一起分析,然后,一起定下了使用的方子:五饮丸。

    这个五饮丸是《外台秘要》里的方子,成分是干姜、茯苓、白术,就三味药,是治疗因为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的体内停饮之证,可见缪希雍把古书是翻了个遍。

    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二位高人一同出手,效果如何呢?

    结果是:“立瘥”,就是立刻就痊愈了。

    这位康孟修简直感觉太幸福了,这个恼人的病竟然一夕而去,而且,还是人家主动上门来给看的,对于如此与自己肝胆相照的人,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他就和缪希雍也成为了好朋友。

    日后,他们的关系直如亲兄弟,而缪希雍的母亲也是在康孟修家里去世的,令人欷歔,这是后事,我们接下来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