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90克、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炮附子、肉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30克、五味子15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0克,用水一杯半,生姜3片,大枣1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杯,温服。近代多以上方根据辨证,适当增减,作汤剂煎服。
主治中风、少阴气厥不至,心肾不交,发为风痱,舌疼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大小便或秘闭或失禁或正常,或兼面赤烦渴等。
本方重用地黄以滋肾之真阴,巴戟、肉苁蓉、肉桂、附子以追复真元之火,石斛养胃安脾而秘气,山萸酸涩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开窍而通肾脏,麦冬、五味子保肺养阴以滋水源。使心肾相交,精气渐旺,风火自熄。注意方中的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原为驱逐浊阴而设,不可执己见而轻易去掉。综观本方的立意和作用,以温补下元、收纳浮阳为主,又兼有开心窍、祛痰浊、通心肾的作用。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我常用本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脊髓痨、脊髓炎、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慢性进行性延髓麻痹等病出现中风、风痱病证候者,或舌强语涩、吞咽发呛,或两腿瘫痪,或上下肢肌肉萎缩,或两脚如踩棉花,或如踩圆球而走路不稳,或二便失控等等。如下肢走路困难,两腿发凉喜暖明显者,加淫羊藿、补骨脂、川断、牛膝,并重用桂、附。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木通。小便失控者,加覆盆子、桑螵蛸、乌药。肢体筋肉拘急者加伸筋草、生薏米、生白芍、白殭蚕。久病难愈者加红花、桃仁、地龙、炙山甲。
笔者在1959~1960年,曾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协作以地黄饮子为主随证加减(西药只需服用各种维生素)治疗脊髓痨、脊髓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今摘要介绍两个病例,以供参考。
例一:刘某某,男,49岁,1959年4月13日入院。入院11日前,寒战,发热,两腿酸痛无力。4日尿闭,两腿不能行走。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无效。神经系统检查:两腿完全软瘫,痛觉消失,触觉减退,深浅反射消失,跖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经腰穿、验血等检查,诊断为脊髓炎。入院后经用维生素B1、B12、B6、C及B.A.L、青霉素、导尿管开放引流等治疗,病情无变化。
4月22日开始加用中药,中医诊断为风痱,投以地黄饮子为主随证加减的中药(各种维生素继续使用),4月25日下肢痛觉部分恢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出现。4月27日,右下肢稍能活动,4月28日,两下肢皆稍能活动,感觉也恢复,两侧出现巴彬斯基氏征。5月23日能扶车下地行走。6月23日能独立行走,拔去导尿管能自行排尿。6月30日「基本痊愈」出院。
例二:王某某,女,22岁,入院日期1958年9月24日。患者于1956年2月,左眼视力减退,7日后失明,治疗后恢复到0.1。9月腰以下发麻。3个月后自愈。1958年5月两眼视力减退,7日后只有光感,以后四肢麻木力弱,右侧较重,入院时排尿困难,不能行走。检查:视力左0.l、右0.5,两侧视**原发性萎缩。颈1以下浅感觉减退,胸2以下深感觉消失,右侧上下肢力弱,左侧上下肢全瘫,两上肢腱反射亢进,两下肢腱反射能引出,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经查血、腰穿等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经用维生素B1、B12、乌洛托平、青霉素、链霉素、B.A.L、考的松、理疗等治疗,病情虽有时波动,但整个病情没有好转。
1959年4月11日除应用一般维生素外,请中医加用中药。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肾虚发为风痱,投以地黄饮子为主随证加减的汤剂。4月24日两下肢疼痛。5月9日半身痛觉稍恢复,左膝关节能抗重力。5月15日感觉全恢复,两下肢能抗重力,踝阵挛(+)。5月18日两侧病理反射消失,5月27日排尿自如。6月3日两上肢力量也恢复,改用其它药物,随证调理,于8月16日以「基本痊愈」出院。
基本药方为:生地15克,熟地12克,山萸肉10克,肉苁蓉15克,附子9~12克,肉桂6~9克,巴戟天9~12克,淫羊藿9~12克,鹿角胶10克,牛膝10~15克,远志9~12克,桂枝9~12克,川断9~15克,石斛12克,天麦冬各9克。疼痛明显者加川、草乌各6~9克,庵闾子10克;小便不利者加海金沙9~15克,车前子15克;下元虚寒甚者加硫磺粉0.6~1克冲服,钟乳石10克;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加藿香10克,砂仁6克等等。
30多年来,我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脊髓病变,如脊髓痨、脊髓炎、侧索硬化、联合硬化、脊髓空洞症等,均收到较好效果。希大家采用,并作进一步研究。
本方与镇肝熄风汤均治中风,但本方重点在补肾、养肝、开窍,镇肝熄风汤重点在镇肝、降逆、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