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去节)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说的水量及煎取药汁量均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气候、量器等等),不可机械死板。见煎汤药,方法基本如此,即分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两煎药混合,再分两次服。(2)本方的煎法详细写出,可供各地参考。以后各方剂中则简称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详述,以免重复。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具体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胸满而喘,畏冷无汗,口不渴,其脉浮紧或浮而略弦。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历代医家在此方的启发下,根据具体情况又创造出不少辛温解表的有效方剂。

    本方去桂枝加生石膏,为麻杏甘石汤,用于治疗肺有郁热,表有风寒,发热而喘,身热无汗之证。去桂枝、杏仁,加附子、细辛,为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用于治疗伤寒少阴病,恶寒无汗,少精神,脉微细之证。本方去桂枝,名三拗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头痛、身热、咳喘之症。

    我常用此方去桂枝加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半夏10克、橘红12克、茯苓12~15克,我命名为麻杏二三汤。用于治痰湿盛、白痰多、气逆脉滑的胸闷气喘症,每多取效。咳多者可酌加紫苑、杷叶各12~15克。

    桂枝汤与本方均为服后取出微汗,但二者主治截然不同。桂枝汤主治头痛、恶寒发热、身有汗、脉象浮而缓的风寒表虚证;而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一虚一实,不可混淆。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桂枝汤中须有生姜、大枣辛甘相助,麻黄汤则不用姜、枣免妨麻杏之力(生姜偏于横散达肌表,反碍麻黄之迅速升散全身;大枣味甘易泥膈,妨碍杏仁肃降而不利于喘)。

    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均为辛温解表,治疗感冒风寒,有发散功效的通用方剂,但前一方中加有生地、黄芩,后一方中加有人参、柴胡,用于我国东南方气候温和多湿之域身体素质较虚之人,可代替麻黄汤,服之既能扶正托里,防热化湿,使发散之中不致伤正,与麻黄汤之纯为发散风寒,只能用于伤寒表实证者不同。故前二方老人、小儿皆可服用,麻黄汤则适用于西北方气候寒冷,伤寒较重,身体壮实之成人。

    注意:服麻黄汤后,必须多盖些衣被而取微汗。仲景称此为「温覆」取汗法,取汗后,如汗出、发热仍不退者,则不可再用麻黄汤,可改服桂枝汤。

    一般说太阳表实证脉象为浮紧,但也有的由于高烧无汗而脉象呈现浮而较数者。对于脉象浮而兼数的太阳表实证患者,须注意仔细进行审辨,当患者确有明显的恶寒、无汗、体疼,没有口渴症状时,才可使用。如果脉浮数而口渴,并且恶寒不甚者,则不可用麻黄汤,应按「温病」进行辨证论治。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为温病。」

    以本方随证加减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或「发热待查」患者,辨证属于太阳表实证者。主要症状特点是身热、怕冷、无汗。

    我曾用麻杏二三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痰多气逆、舌苔白腻、脉滑者。再加诃子5克、茶叶6~9克,可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哮喘性支气管炎之舌苔不黄、不口渴、大便不干者。

    本方禁用于风热表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