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草》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 Sal-Ammoniac 的晶体。主产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味咸、苦、辛,气温。有毒。入肝、脾、胃经。功能:消积软坚、破淤散结。主治:癥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闭经、目翳、息肉、疣赘、疔疮、瘰疬、痈肿、恶疮。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或入膏药中贴,或化水点涂。内服:入丸、散,0.3~1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硇砂主要含氯化胺(NH4Cl)。纯氯化胺为无色结晶。近代硇砂常用人工制作,纯度可以极高。紫硇砂(红硇砂)主要含氯化钠。

    药理作用:硇砂内服,可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硇砂在体内吸收后一部分从呼吸道黏膜排泄,因渗透压的作用,亦可使痰液得以稀释,从而起到祛痰作用。

    本品能刺激胃肠蠕动,有消积作用;尚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消化道癌症a. 紫硇砂(醋制)、紫金锭粉各等量,混匀,每次饭前口服,每次 1g,每天3次。15天为1疗程。治疗食管癌445例,贲门癌190例。结果:临床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452例,无效175例,总有效率为72.44%。〔河北中医 1986;(2):17〕

    b. 紫硇砂水煮过滤,加等量醋,火煎成粉剂口服,每次0.6~1.5g,每天3次。1次量以不超过2.4g为宜。治疗食管癌22例,近期痊愈3例,明显好转 8例,好转 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1.8%。〔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4):173〕

    c. 硇砂6g(先煎30分钟),黄芪15g,甘草6g。水煎,分2~3次内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疗程间停服2~3天,连服3个疗程后隔5天服5天。治疗胃癌35例,均收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早期患者疗效显著,对肿瘤的分泌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亦有缓解症状、增强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河北中医1987;(2):29〕

    2. 治疗寻常疣 紫硇砂细粉0.5g,置于较大疣体上,胶布固定1周。治疗89例,全部治愈。其中病程最长者27年,疣体最多者计124枚,只需敷 1枚较大的疣,其他疣即可自行消退。〔新中医 1988;20(3):55〕

    3. 鼻息肉摘除术后用药 鼻息肉摘除术后,取0.3×1×3cm大小之明胶海绵,用生理盐水浸湿后蘸雄硇散(硇砂3份、雄黄2份、冰片1份,共为细末),贴患处,油纱条充填鼻腔 24 小时取出,待明胶海绵吸收或自行脱落为止。观察48例,痊愈45例,好转3例。用药后3小时,出现鼻内有烧灼感者35例,鼻内烧灼感伴轻微头痛者6例,无上述反应者7例。〔山西中医 1988;4(6):12〕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中有积,心腹肋胁胀痛:附子半两(炮),硇砂一钱(汤飞),丁香一钱(不见火),干姜一钱半。上为细末,旋入硇砂,研和,用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生姜汤下,不拘时候。(《魏氏家藏方》硇砂丸)

    2. 治疗头偏痛:硇砂一分(细研),豉心一分(入汤少许浸令软)。上药,都捣和为丸,如皂荚子大,以绵裹,露出一头。头左边痛,将药纳入左边鼻中,如右边痛,即纳右边鼻中。(《太平圣惠方》)

    3. 治疗疔疮:硇砂、雄黄、天南星、砒霜各等份,麝香少许。上研为细末。用竹针针开用药,到黄水出,疮已。(《宣明论方》)

    4. 治疗膀胱疝气,外肾肿胀,痛不可忍:**(乳钵坐水盆中研),硇砂(飞)各三钱,黄蜡一两。上**研细,硇砂同研匀,熔蜡和丸,分作一百单八,以线穿之,露一宿,次日用蛤粉为衣。旋取一粒,用**汤吞下。(《本事方》念珠丸)

    5. 治疗妇人食癥久不消,令人瘦弱食少:硇砂(细研)、青礞石、硫黄(细研)、京山棱(微泡,锉)、干漆(炒碎,炒令烟出)、穿山甲(炙令黄焦)各半两,巴豆三十枚(去皮,炒令黄色)。上药,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生姜、橘皮汤下五丸。(《太平圣惠方》硇砂丸)

    6. 治疗妇人月水不通,脐腹积聚,或时疼痛,不思饮食:硇砂二两(于净生铁器内,用酸浆水二碗旋旋添,以慢火熬尽浆水为度),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出),桂心一两,没药一两,琥珀一两。上药,捣罗为末,入硇砂都研令匀,用糯米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太平圣惠方》硇砂丸)

    7. 治疗鼻生息肉:硇砂一钱,轻粉三分,冰片五厘,雄黄三分。上共为末,勤点痔上,日用五、六次,自然渐化为水。(《外科正宗》硇砂散)

    8. 治疗喉痹咽塞热痛:沙参、丹砂(研)、硇砂(研)、人参、玄参、丹参。上六味等份,捣研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食后临卧含一丸化之。

    (《圣济总录》二砂丸)

    【注意事项】

    宜忌: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局部注射后除个别病人出现头昏、头痛、喷嚏、流清涕外,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内服对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容易引起胃肠穿孔、出血;吸收入血后能使血中氯离子增加,致机体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引起酸中毒和昏迷。

    本品中毒症状,早期临床表现多为口腔灼痛,吞咽困难,流涎,呕吐,腹痛,便血,高热,周身无力等;严重者可见血压下降,脉搏缓而无力,昏迷。

    中毒救治:

    1. 用2%硼酸溶液洗胃,内服通用解毒剂,或内服柠檬汁、牛奶等。

    2. 有肝昏迷者,用谷氨酸钠17.25~23g(5.75g/20ml的针剂3~4支),加入5%葡萄糖液750ml~1000ml内稀释,缓慢静脉滴注。

    3. 酌情补液,对症用药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纠正酸中毒。

    4. 中草药治疗:a. 甘草15g,生姜、黄芩各9g。水煎服。b. 大青叶21g,甘草60g,防风12g,绿豆30g。水煎服。

    【医家论药】

    “硇砂,大热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积块内之病,用之则有神功。盖此疾皆起于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此物化消,岂能去之。其性善烂金银铜锡,庖人煮硬肉,入硇砂少许即烂,可以类推矣。”(《本草纲目》)

    “补水藏,暖子宫,消冷癖淤血,宿始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日华子本草》)

    “硇砂,乃卤液所结,秉阴毒之气,含阳毒之精。其味极咸极苦极辛,气温有毒,其主积聚结血宿冷者,以咸能入血软坚,辛能散结,温能除冷故也。

    积聚散则痛自止,气自下。因寒以致顽痰壅结,则咳嗽作,故暂用以散之。柔金化石之性,故能烂胎及去恶肉也。金石见之即化,其能生好肌乎?”“惟去恶疮息肉、目翳、胬肉,是其所长,亦须与真牛黄、龙脑、铅华、象牙末等同用。”(《本草经疏》)

    “硇砂能销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中者研生绿豆汁,饮一、二升解之。”《药性论》)

    “硇砂有两种。一种盐硇,出西戎,状如盐块,得湿即化为水或渗失;一种番硇,出西藏,有五色,以大红者为上,质如石,并无卤气。濒湖所引,皆盐硇也。真藏硇能化血肉为水,虽锻炼亦不可服。”(《本草纲目拾遗》)

    附注:硇砂为白色结晶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有的稍带淡黄色。质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断面显束状纹理,有光泽。微臭,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热之不熔融而挥散。可溶于水,水溶液显胺盐与氯化物的各种反应。此外,市场上使用较广、较久的,尚有一种紫硇砂,又称红硇砂,为含有少量硫和锂的石盐晶体。多呈立方形,有棱角或凹凸不平,表面暗红色或紫红色,质重,臭气浓,味咸,热之不挥散而残留。临床应用上,白硇砂优于化痰,紫硇砂长于软坚消肿,故后者多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曾有人对硇砂药材形状特征、基源及名称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后,认为:本草中所载硇砂为现代的白硇砂,不是紫硇砂;人工合成硇砂不可代替硇砂使用;古方中硇砂不应以紫硇砂配方使用;紫硇砂不应称硇砂、盐硇之名,建议将硇砂更名为紫色石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