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豆科植物黄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或内蒙黄芪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等的干燥根。亦名黄耆(《本经》)、绵黄耆(《本草图经》)。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收。炙用:补中益气。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内服:煎汤,9~15g,大剂 30~60g;入丸、散,或熬膏。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膜荚黄芪根中分离出黄芪甙(Astra- galoside)Ⅰ、Ⅱ;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膜荚黄芪皂甙(Astragalus saponin)A、B、C,膜荚黄芪皂甙 A 经氧化降解得到膜荚黄芪甙元(Astramenbrangenin)。亦分离出 2',4'- 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5,6-dimethoxyi- soflavane)、熊竹素(Kumatakenin)、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叶酸(Follicacid)、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及黄芪甙(Astragaloside)Ⅰ、Ⅱ、Ⅲ、Ⅳ,其甙元为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抗菌成分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y-9-methoxyp terocarpan)。

    此外,膜荚黄芪根中尚含有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黏液质、氨基酸、苦味素等。

    蒙古黄芪中含皂甙类:黄芪皂甙Ⅰ、Ⅱ、Ⅳ及胡萝卜甙。

    黄酮类: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甙(9,10-Dimethoxy-pterocarpane-3-O-β-D-gluco- side)、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2'-Hydroxy-3', 4'-dimethoxyisofla- vane-7-O-β-D-glucoside)、3'-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3'-Hy- droxy-4'- methoxyisoflavone-7- O-β-D-glucosid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

    尚含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navanine)、脯氨酸(Prolin)、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等21种氨基酸;铁、锰、锌、铷等14种微量元素;黄芪多糖(Astraglan)Ⅰ、Ⅱ、Ⅲ及葡聚糖 AG-1、AG-2 和杂多糖AH-1、AH-2等。

    此外,蒙古黄芪还含有β-谷甾醇、蔗糖、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甜菜碱(Betaine)、烟酸、烟酰胺、淀粉酶等。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处于衰竭的心脏,黄芪的强心作用更加显著。对离体蛙心,黄芪醇提取液小剂量先抑制后兴奋,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有报告认为,黄芪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使收缩振幅增大,排血量增多,在高浓度下,偶可见间代性舒张期休止。但亦有报告指出,黄芪醇提取液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明显收缩作用,而水煎剂则收缩作用不明显。黄芪0.5g/kg 给犬腹腔注射,对心率无明显影响,3~4小时出现T波倒置和双向,S-T间期略有延长。

    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对缺糖缺氧所致大鼠心肌细胞核畸形改变、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肿胀或形成空泡、糖原颗粒减少、闰盘结构改变等超微结构改变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亦有报告认为,黄芪能使人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研究表明:黄芪有降压作用。黄芪水煎剂灌服于自发性高血压的大鼠,可使血压上升幅度得到一定的控制。黄芪给兔、犬、猫静脉注射,均有降压作用。连续给药有快速耐受现象;灌胃(0.5~1.0g/kg)的降压时间维持较久。实验表明:黄芪对血管及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麻醉犬、猫下肢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但大剂量时由于血压下降,反射地引起血管收缩。

    黄芪的降压特点是急速,持续时间短暂,且无快速耐受性。有报告指出,黄芪降压作用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的结果,而与心脏并无依存关系,与胆碱能系统、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作用亦无关系。亦有报告认为,黄芪对血压的影响同中枢神经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以及羟脯胺酸等方面均有关系。实验证明:黄芪水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羟脯氨酸、尿激肽释放酶、缓激肽、醛固酮的下降有改善和逆转作用;对纹状体甲脑啡肽、亮脑啡肽和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升高均有降低作用。黄芪的降压成分曾认为是一碱性物质,但后来发现黄芪属植物根含有γ-氨基丁酸,其含量高低与降压作用强弱几乎完全平行,故认为是降压有效成分。在一定范围内,γ-氨基丁酸的降压效应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大剂量重复注射γ-氨基丁酸则产生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作用逐渐减弱而至消失,但应用黄芪则未见到有快速耐受现象。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芪给小鼠皮下注射,可维持数小时的镇静作用。10%、30%水煎剂给小鼠连续饮用15天,能抑制小鼠旷野探求行为活动,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能拮抗戊巴比妥钠和延长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黄芪皂甙甲和绵羊黄芪甙腹腔注射可延长硫喷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黄芪皂甙甲有镇痛作用;绵羊黄芪甙能使小鼠殴斗次数明显减少,显示有镇静、安定作用;静脉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30%黄芪水煎液给小鼠饮用15天有加强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30g/kg、90g/kg 灌胃亦有利于小鼠大脑对信息的贮存作用。

    3. 对应激反应的作用a. 抗疲劳作用:实验表明: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其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产生的。黄芪多糖 250mg/kg、500mg/kg 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和氢化可的松所引起的“阳虚”小鼠常温游泳时间均有显著延长作用,并增加应激状态下小鼠肾上腺重量。黄芪提取液对游泳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肾上腺重量和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类脂质空泡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作用。

    b. 抗缺氧作用:黄芪口服液20g/kg、50g/kg 灌胃,黄芪多糖28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及经异丙肾上腺素处理的小鼠常压和减压缺氧、氰化物中毒性缺氧及两侧颈动脉结扎所致的脑缺氧均有显著对抗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c. 抗衰老作用:用泡有黄芪煎剂的桑叶喂家蚕,能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限,但身长、体重均较对照组增加缓慢,食桑量亦减少。老年大鼠的主动脉和肺中胶原含量明显高于青年大鼠,服用黄芪水煎剂后,可使老年大鼠主动脉和肺中的胶原含量明显降低,并接近于青年大鼠,提示长期服用黄芪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作用。

    此外,黄芪多糖腹腔注射可明显增加正常小鼠、饥饿小鼠和经氢化可的松处理的小鼠的耐低温 (-5℃)作用,使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无明显的耐高温(45±1℃)作用。

    黄芪尚有明显的抗辐射作用。黄芪注射液能促进因照射损伤的小鼠的粒系造血功能的恢复。黄芪多糖500mg/kg腹腔注射,对60钴照射所致的小鼠体重下降、白细胞数目下降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照射后小鼠受损伤的脾脏组织结构,有促使其明显恢复的作用,并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a.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煎剂(32%)给小鼠每日或隔日口服0.5ml,连续1~2周,能增强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黄芪口服液25g/kg、50g/kg 给小鼠灌胃,连续7天,能明显提高其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对氢化可的松抑制后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有明显的提高。黄芪水煎剂口服后对腹腔游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有较强促进作用。小鼠肺巨噬细胞加黄芪液的体外实验表明:其巨噬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显著增强,吞噬数量增加。黄芪多糖能使小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给药后30分钟吞噬百分率提高15~20倍。除口服外的其他途径给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无促进作用。用黄芪水煎剂(1g 生药/ml)按25g生药/kg 以腹腔注射给药,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比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吞噬指数亦有所增加,而黄芪多糖即使2g/kg腹腔注射亦无此作用,实验者认为,黄芪多糖这种作用主要是直接刺激的结果,并且黄芪中不止多糖一种成分有此作用。黄芪多糖Ⅰ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黄芪多糖Ⅱ与Ⅰ相似但较弱,黄芪多糖Ⅲ无作用。黄芪皂甙甲给小鼠皮下注射,能使小鼠淋巴结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活跃,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明显增多,初级溶酶体的合成增加,体积增大,酶含量增高,黄芪皂甙甲能明显促进淋巴结 B 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合成。

    此外,黄芪能使小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及多核白细胞数明显增加。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烧伤后兔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杀菌功能的回升有作用。黄芪多糖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所致的脾脏、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组织的萎缩作用和对外周白细胞减少作用;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b. 对体液免疫的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小鼠口服低剂量(12.5ml/kg)北芪精连续7天,可显著提高用免疫扩散法测定的血清 IgG 含量,高剂量(25ml/kg)时则不显著。黄芪多糖对小鼠的抗体生成亦具有增强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多糖100mg/kg,连续 4天,能增加其抗体生成主要器官脾脏的重量、脾细胞数及抗体反应。除多糖外,黄芪中的蛋白大分子、氨基酸、生物碱及甙类均有促进抗体和免疫反应作用。

    正常人每日口服黄芪16g,连续20天后,血浆中IgM、IgE 指标均上升,如长时间口服(40天),IgG也明显上升。对83例慢性气管炎患者给50%黄芪注射液注射20天,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的含量均明显升高。用黄芪喷鼻,能使感冒易感患者呼吸道黏膜主要保护性抗体SIgA含量明显上升。对感冒易感者的作用表现在发病率降低、病程缩短、症状较轻、发热率下降。

    c.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实验证明:黄芪水煎剂可促进正常人和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恶性肿瘤病人淋巴细胞的反应性低于正常人,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取得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当的促分裂效应。另外肿瘤病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亦明显低于正常人,经黄芪水提剂预先处理后,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显著改善,说明黄芪可促进肌体细胞免疫功能。黄芪水煎液可使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浓度降低40%,表明其具有促进 T 细胞分化与成熟的作用。黄芪皂甙甲皮下注射对小鼠 T 淋巴细胞未见明显影响。黄芪对健康人的淋巴细胞有刺激作用,并超过脂多糖;可使气管炎患儿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F-玫瑰花结形成率以及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提高。

    d. 对诱生干扰素的作用: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三个方面。黄芪能促进小鼠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地抑制病毒繁殖。临床感冒患者在服用黄芪后,周围血白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能力明显提高,这种能力与患者感冒次数的减少相平行。黄芪100%水煎剂再经80%及90%乙醇处理可以作为干扰素直接诱生剂。用巨噬细胞抑制剂石英粉注入小鼠腹腔,破坏体内巨噬细胞,并不影响黄芪诱生干扰素,却显著降低其抗流感病毒的能力。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与血清干扰素水平不一致。

    5. 对机体代谢的作用 黄芪有增强细胞生理代谢的作用。实验证明: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能延长细胞寿命1/3左右。黄芪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

    黄芪煎剂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RNA合成有促进作用。黄芪煎剂可显著促进骨髓造血细胞 DNA 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过程。黄芪皂甙甲能使再生肝的DNA含量明显增加。黄芪多糖对DNA的代谢无明显的影响。

    黄芪煎剂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浆及组织的cAMP和cGMP含量。但其对各器官的影响则不相同:给药后血浆中的cAMP升高,cGMP下降;肝脏则与之相反;而脾脏内两者均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黄芪对cAMP的影响是由于其抑制了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而引起的。

    黄芪煎剂给小鼠连续灌胃10天,可促进其血清和肝脏蛋白质更新,其中的多糖很可能是促进蛋白质更新的有效成分。

    黄芪多糖250~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双向性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对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实验性低血糖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黄芪注射液预先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噪声所致的大鼠肝糖原含量明显增高。但亦有报告认为,黄芪对血糖无影响。

    正常人口服黄芪煎剂后,红细胞葡萄糖耗氧率明显增加。黄芪煎剂灌胃对豚鼠肝细胞微粒体和小肠黏膜匀浆中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则无明显的影响。

    6.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减少,电泳时间延长,均有所改善。黄芪注射液给小鼠皮下注射,可显著增加白细胞总数和多核白细胞数。黄芪在体内作用时对大鼠中性粒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黄芪水溶制剂对红细胞变形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其损伤程度。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可增强正常小鼠粒系造血功能,使骨髓单-粒系祖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阻止骨髓有核细胞数的明显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和巨核细胞数下降亦有明显的回升作用。黄芪口服液给大鼠灌胃能降低其血小板黏附率,明显减少血栓形成。

    7. 对肝脏的作用 实验表明:黄芪用于小鼠,能使其肝脏糖原增加,溶酶体及组织脱氢酶活跃。黄芪煎剂给小鼠每日口服,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黄芪多糖预先腹腔注射,连续7天,能明显提高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存活率,对内毒素中毒鼠肝脏内ATP含量及荷能值下降有拮抗作用。黄芪注射液及提取成分木糖-葡萄糖-环黄芪醇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离体肝脏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亦能显著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升高。两种黄芪甙ASI和SK能对抗D-半乳糖胺、醋胺酚引起的肝损伤,表现为减轻肝毒引起的病变,SGPT降低,肝MDA下降,GSH升高,且三项指标变化呈明显相关。ASI和SK灌胃给药可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死亡,并可使小鼠肝内MDA含量明显下降,GSH含量明显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黄芪甙是黄芪抗肝损伤的有效成分,其机制除抗生物氧化外,尚与代谢调节作用有关。

    8.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黄芪与党参合用治疗肾炎性尿蛋白早年已被临床所证实。后有报告,黄芪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有预防作用。每天给大鼠服黄芪粉5g,连续3天,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能延迟尿蛋白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黄芪对肾炎的这种阻抑作用,可能与其增强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能使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血清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并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丝的血运,对阴囊水肿和腹水亦有明显减轻;但对家兔膜性肾炎的作用不明确。

    动物实验证明:黄芪有利尿作用。黄芪煎剂给兔口服,可增加尿量17.5%;醇浸剂给兔腹腔注射,可增加尿量36%。黄芪煎剂0.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于给药15分钟左右排尿暂受抑制,1~1.5 小时后尿量显著增加。大鼠皮下注射0.5g/kg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g/kg及双氢氯噻嗪0.2mg/kg相当。人体试验表明: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和氯化物排泄,临床剂量(0.2g/kg)即可增加尿量64%,排钠量增加14.5%。

    9.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芪对志贺痢疾杆菌、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假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黄芪多糖对结核菌感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黄芪注射液给小鼠静脉注射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实验表明:黄芪注射液给小鼠静脉注射(0.4ml/只),6~24小时有效地保护小鼠对流感病毒的静脉感染,保护率在50%以上。5%及10%黄芪可有效地保护细胞抑制病毒致细胞病变。黄芪亦可增强小鼠抗流感病毒抗体的生成。黄芪水煎剂(1:1)给小鼠灌胃或滴鼻试验,不仅对Ⅱ型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而且对Ⅰ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黄芪的其他成分如氨基酸、生物碱、黄酮和甙均具有显著抗滤泡性口腔炎病毒的作用。

    10.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黄芪煎液能使兔在体肠管紧张度明显增加,蠕动变慢,振幅增大;对兔离体肠管、子宫则有抑制作用。但亦有报告认为,黄芪水煎液对兔在位、离体肠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其效价为标准垂体后叶素的 0.0045u/ml。黄芪皂甙甲能使豚鼠离体回肠的张力下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a. 黄芪 15g、大枣10g,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成人每次1包,日服2次。观察160例,可有效的防止感冒发生,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3〕

    b. 黄芪100g,加水3 000ml,煎至1 000ml,过滤去渣,加防腐剂苯甲酸钠10g,静置24小时,用空针筒吸取上层澄清液,注入消毒玻璃眼药瓶内备用。

    每日早中晚各滴鼻1次,每侧鼻孔滴3~4滴,然后轻捏鼻子数下。观察123人,发生感冒者8人次,两个月发病率为6.5%,发病的8人次病程平均3~4天,不发烧,症状轻。对照组124人,两个月内发生感冒者43人次,发病率为34.6%,平均病程为5~6天,有4人发低烧。〔江苏中医杂志 1983;(5):51〕

    2. 治疗慢性气管炎 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制成浸膏片,每次2片,日服3次,连服30日。治疗254例,临床控制发作90例,显效86例,好转73例,无效5例。〔新中医 1982;(2):22〕

    3. 治疗肺结核盗汗 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生熟地各15g,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61例,盗汗消失140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9;(5):32〕

    4. 治疗肺心病 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水煎服,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一般服药2至3剂,症状可明显好转,服3~7剂治愈者6例,服10剂治愈者1例。〔黑龙江中医药 1982;(1):39〕

    5. 治疗早搏 黄芪30g,苦参、柏子仁各15g,当归9g,水煎服。治疗30例(室性早搏19例,房性早搏7例,多源性早搏4例),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多数患者服药3~7天即见效果。〔中草药 1981;(3):23〕

    6. 治疗脑血栓形成 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6g、山楂30g,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通络舒络注射液(由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四药组成)静脉滴注,每日250ml。用上述二方共治疗110例,治愈52例,显效36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3;(11):19〕

    7. 治疗颅内血肿a. 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40g,水煎服。每日1剂。其中丹参可改为注射液,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2;(1):30〕

    b. 黄芪60~120g,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石决明、丹参各30g,天麻、制大黄各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全部患者于服药2~3天精神状况好转,1周后视**水肿消退,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消失,20~25天后,CT复查显示血肿全部吸收。〔浙江中医杂志 1987;(12):536〕

    8. 治疗萎缩性胃炎 黄芪30~60g,莪术10~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38〕

    9.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芪800g,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250g,研为细末,每次10~15g,日服3次。

    治疗51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吉林中医药 1983;(1):18〕

    10. 治疗乙型肝炎 黄芪150g,虎杖、白术各94g,黄芩、土茯苓各68g,紫草37.5g,浓煎成500ml,每日服3次,每次25ml。治疗HBsAg持续阳性者114例,用药2~3个月后,42例转阴,38例滴度下降,总有效率为70.17%。〔辽宁中医杂志 1983;(3):25〕

    11. 治疗慢性肾炎 生黄芪30g,白蒺藜30g,车前子30g,蝉蜕10g,白术10g,茯苓10g,泽兰10g,菟丝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白不消者,疗效确切。〔新医学 1983;(5):240〕

    12.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a. 川生黄芪30g,苏条参15g,小红枣20个,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疗效良好。〔云南中医杂志 1980;1(2):28〕

    b. 黄芪18g,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有效50例,一般用药1~ 2疗程收效。〔福建中医药 1984;(4):57〕

    13.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黄芪、血余炭各30g,当归10g,生甘草、仙鹤草各15g,随证加减。治疗24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5例。〔中医杂志 1984;(5):36〕

    14. 治疗尿潴留 生黄芪200g,宣木瓜30g,葱白10茎,水煎至1500ml,熏洗会阴15分钟,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江西中医药 1983;(5):64〕

    15. 治疗关节炎 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远志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除1例大骨节病因多发关节积液再次治愈,另1例化脓性关节炎配合抗生素及穿刺治疗外,其余均用本方治愈。一般服药3~11剂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河南中医 1984;(1):27〕

    16.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芪30~90g,水煎服,每日1剂。部分病例配以中、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17例,显效6例,有效11例。〔临床医学杂志1985;(2):24〕

    17. 治疗前列腺肥大症 生黄芪100g、滑石 30g,水煎两次,其药液和匀,另取琥珀3g,研粉兑入,空腹分服。治疗52例,症状消失,小便能畅,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者38例;症状好转,小便欠畅,直肠指检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缩小者13例,无效1例。〔新中医 1987;(10):84〕

    18. 治疗外科溃疡 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水煎服,日1剂。治疗应用各种抗生素无效的虚性疮疡56例,痊愈27例,显效21例,有效 6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 1987;(6):23〕

    19.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黄芪,1岁以上5g,1岁以下3g,水煎服,每日1次;干扰素,20 000U/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25例,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96小时。〔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9):564〕

    20.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黄芪30g,制附片 10g(先煎),白术、甘草各10g,苡仁20g,土茯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4例,治愈16例,好转8例。〔中医杂志 1983;(11):44〕

    2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生黄芪、丹参各30g,川芎9g ,水煎50分钟,取汁500ml,每日早晚饭后分服。治疗4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6天。〔山东医药 1981;(5):30〕

    方剂选用:

    1. 治疗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耆汤)

    5. 治疗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6. 治疗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耆汤)

    7. 治疗白浊:黄耆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8. 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略》防己黄耆汤)

    9. 治疗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耆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10. 治疗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盅尽为度)七钱,菟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耆丸)

    11. 治疗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治疗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每服一钱,生姜二片,枣子半个,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配伍效用:

    黄芪配伍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止汗。二者相须为用,补中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引起之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黄芪配伍穿山甲 黄芪补气而托毒生肌;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二者合用,有益气消肿、溃脓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日久、脓成不溃,或溃脓清稀、排泄不畅者。

    黄芪配伍当归 黄芪甘温,功擅补气;当归甘平柔润,长于补血。二者相使为用,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失血、妇女崩漏、产后血虚发热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虚弱者。

    黄芪配伍防风 黄芪甘温,补气扶正、固表止汗;防风辛散,祛风胜湿、解表祛邪。二者伍用,补正祛邪并施。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外感之自汗恶风、面色晄白等症以及虚人易患外感者。

    黄芪配伍茯苓 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二者伍用,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脾虚气弱之体倦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泄泻;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浊、白带等症。

    黄芪配伍桂枝 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脉。二者合用,有益气温经通脉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症。

    黄芪配伍牡蛎 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卫外固表以止汗;牡蛎咸寒,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者合用,有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或阳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黄芪配伍升麻 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升麻轻浮上行,功善升举清阳之气。二者炙用相伍,共奏补气、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气短懒言、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若二者生品合用,则有透托邪毒之效,用于治疗疮疡日久不愈,证属气血不足者。

    【注意事项】

    宜忌: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毒副作用:黄芪水煎剂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39.82±4.3g/kg 或40±5g/kg。黄芪注射液(乙醇沉淀)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其半数致死量为88.34g/kg。梭果黄芪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8.25g/kg。

    小鼠口服黄芪75g/kg和100g/kg,在48个小时之内无不良反应,此剂量比人的口服利尿剂量 0.2g/kg大数百倍。黄芪多糖给小鼠灌胃20g/kg,无死亡。

    黄芪口服液给小鼠一次灌胃140g/kg,观察7天,所有动物均无异常反应。给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黄芪0.5g/kg,连续1月,动物活动状态、进食、排便均无异常反应。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报告妊娠7个月以上的病人12例,连续服用黄芪15天且总量在300g以上者,结果过期妊娠8例,产程延长6例,胎盘迟剥3例,会阴侧切4例,产钳助产1例,过去分娩正常而此次因胎儿过大行剖腹产1例。胎儿体重3500~4600g。

    【医家论药】

    “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黄耆,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耆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耆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遂者,黄耆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耆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溃者,黄耆可以托脓毒。”(《本草汇言》)

    “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本草正义》)

    “黄耆,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疮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药品化义》)

    “黄耆,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黄耆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皮肤腠理开阖之总司。”(《本经逢原》)

    “黄耆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得配本草》)

    “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为异耳。”(《本草求真》)

    “黄耆,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本草正义》)

    “黄芪,气薄味甘性温,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气于表,则内反虚耗矣。又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药大益胃气,能解肌热,故人参黄芪甘草三味,退虚热之圣药也。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药鉴》)

    附注:黄芪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著称绵黄芪,简称绵芪,或称西绵芪,奉为道地药材。以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简称西芪,品质较佳,为通用正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统称北黄芪,简称北芪;其中产于内蒙库伦地区者,又称库黄芪,又因其以往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而有口黄芪或北口芪之称,简称口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