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亦名蜜甘(《本经》)、蜜草(《名医别录》)、粉草(《群芳谱》)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功能: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主治:

    (炙用)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癎;(生用)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1. 甘草含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和多糖类物质。

    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皂甙甘草酸(Gly- cyrrhizic acid),即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甜味的主要来源。在生药中以钾盐或钙盐的形式存在,含量约6%~14%,在煎剂中的煎出量可因配伍其他中药而有很大差异。加水分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甘草次酸是甘草甜素结构中的活性部分。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rrhetic acid)等。亦含有甘草皂甙(Licoricesaponines)A3、B2、C2、D3、F3、G2、H2、J2、K2。甘草根的水解物中还分离出18α-甘草次酸,即乌热酸(Uralenic acid)。

    从甘草中尚分离出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2)、甘草黄酮(Licoflavone)、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vonol)、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甙(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甘草利酮(Licoricone)、芒柄花甙(Onon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格里西轮(Glycyrin)、甘草香豆素(Glycycoumarin)、甘草异黄酮A(Licoisoflavone A)、5-O-甲基甘草西定(5-O-Methyllicoricid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等。从甘草中尚分离出四氢喹啉化合物及一种中性多糖。

    2. 光果甘草含三萜类成分有: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Hydroxy-11-deoxygly- cyrrheticacid)、24-羟基甘草次酸、甘草醇、21α-羟基异欧甘草内酯(21α-Hydroxyi- soglabrolide)、甘草环氧酸(Liquoric acid)等。

    黄酮类成分有:光果草萘(Glabranine)、光甘草醇(Glabrol)、甘草素、甘草甙、新甘草甙、甘草素-葡萄糖鼠李糖甙(Liquritin-glucorha-mnoside)、3-羟基光甘草酚(3-Hydroxyglabrol)、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e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糖甙(Licuraside)、芒柄花素、7-乙酰氧基-2-甲基异黄酮(7-Acetoxy-2-methylisoflavone)、光甘草酮(Glabrone)、光甘草轮(Glyzaglabrin)、光甘草定(Glabridin)、甘草西定、欧甘草素A(Hispaglabridin A)、3'-甲氧基光甘草定(3'-Methoxyglabridin)、光甘草素(Glabrene)、菜豆异黄烷(Phaseollinisof- lavan)、西班牙甘草定(Hispaglabridin)A和B、4'-O-甲基光甘草定(4'-O-Methylglabridin)。

    3. 胀果甘草含三萜类成分有: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草次酸甲酯、甘草次酸乙酰化物(Glycyrrhetic acid acetate)、乌拉尔甘草皂甙乙(Ulalsaponin B)。

    黄酮类成分有:甘草查尔酮甲、甘草查尔酮乙、甘草黄酮、甘草素、甘草甙、异甘草素、异甘草甙、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 flavone)

    等。

    此外,国产甘草18种检样分析结果:水溶物18.7%~40.54%,甘草酸3.63%~13.06%,还原糖3.38%~13.67%,淀粉及胶质2.04%~6.32%,水分6.04%~8.44%,灰分3.35%~6.68%。

    药理作用:

    1.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a. 盐皮质激素样作用:早年报告即指出甘草流浸膏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实验证明:甘草浸膏、甘草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使多种动物尿量及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但对切除两侧肾上腺的大鼠,甘草不能维持电解质平衡,也不能延长它们的生命。

    有报告认为,在醛固酮和氢化可的松存在的情况下,甘草才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切除两侧肾上腺的病人每日用40mg氢化可的松肌注维持疗法时,如加用甘草次酸每日4g皮下注射,则出现协同作用,电解质保持平衡。但如果停用氢化可的松而仅给甘草次酸则出现潴钠能力消失,发生阿狄森危象。甘草浸膏、甘草粉等制剂对轻症阿狄森病有较好疗效,但对几乎不分泌皮质固醇的重症阿狄森病,即使使用大剂量的甘草浸膏或甘草甜素也无效。

    甘草在临床用药中可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类似醛固酮的作用。称为甘草诱导的假醛固酮增多症。

    实验表明: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因为抑制了皮质甾体激素在肝中的代谢而增强了盐皮质激素的作用;亦有人认为甘草甜素不仅仅抑制肝脏的激素代谢,而且对肾脏、膜等局部的醛固酮有强化作用。

    b. 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实验表明: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能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效果。甘草甜素小剂量(600mg/kg)腹腔注射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甘草及其有效成分能使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增加,结合型减少,抑制垂体释放黑色细胞刺激素;并使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嗜酸细胞、淋巴细胞减少。

    甘草、甘草甜素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原理,有人认为,由于甘草甜素的甙元甘草次酸在结构上同皮质激素相似,是一种直接作用;亦有人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甾醇类在体内的破坏,因而血液中皮质甾醇类含量相应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甘草制剂只对轻症阿狄森病有效,而对完全丧失肾上腺功能的重症阿狄森病患者,或两侧肾上腺摘除的患者,即使剂量再大也无效。实验证明:在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前1小时肌注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均能显著延长氢化可的松在血内的消失速度。亦有报告指出,甘草甜素与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副作用。

    2. 抗炎作用 甘草水浸膏给小鼠皮下注射,能对抗巴豆油诱发耳壳及冰醋酸腹腔注射诱发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对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的炎症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摘除小鼠双侧肾上腺后,抗炎作用消失。甘草次酸对大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角叉菜胶浮肿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胺、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地影响皮下肉芽囊肿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其抗炎强度弱于或近似于考的松。甘草次酸的各种制剂中,以甘草次酸琥珀酰胺、甘草次酸硬酯酰衍化物的抗炎作用较母体强,但毒性亦大。

    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类固醇的骨架结构,亦有各种激素样作用。有报告认为,甘草及其组分的抗炎机制,与其激素样作用有关。

    亦有人认为甘草影响了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最近有人从甘草甜素中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吞噬作用和活性氧基产生的影响阐明甘草的抗炎机制,证明甘草甜素不是活性氧基的清除剂,而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代谢来降低活性氧基的形成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3.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甘草甜素50mg/kg腹腔注射能抑制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反应,并减轻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甘草甜素25mg/kg或50mg/kg给小鼠静脉注射亦能显著地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并能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及过敏慢反应物质对兔离体回肠和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甘草提取物 LX 可明显降低青霉噻唑致敏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LX 对小鼠过敏性休克也有保护作用。

    甘草甜素对因酵母聚糖及前列腺素E2引起的大鼠腹腔细胞内cAMP的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低浓度甘草甜素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但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小鼠以枯草杆菌产生的α-淀粉酶进行免疫,以后分别测定不同时间内血中抗体效价(以IgG为指标),发现可的松每鼠每日1mg 腹腔注射能抑制抗体的产生,而甘草甜素每日每鼠4mg腹腔注射,连续15天,对抗体产生无影响。但甘草提取物LX(除去甘草以外热稳定成分)则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每鼠2mg静脉注射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有报告指出,LX 是一种非甘草次酸的甙元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巨噬细胞的与吞噬作用有关的酶,降低抗原信息量而显示其免疫抑制作用。亦有报告认为,一定量的甘草水煎剂对安静状态下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对应激状态下则有促进作用,这种双向性作用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

    甘草次酸对白蛋白所致豚鼠气管痉挛,则无预防作用,但能抑制组胺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甘草次酸及其衍化物可制成抗炎抗过敏制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过敏性及职业性皮炎,油膏用于皮肤及眼耳鼻喉科的炎症及溃疡。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a. 抗溃疡作用:实验证明: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衍生物、甘草提取物 FM100(含甘草甜素较少的甲醇浸膏精制组分)及甘草锌等均有较明显的抗溃疡作用。

    甘草浸膏250mg/kg 给大鼠皮下或十二指肠内给药,溃疡发生率被抑制了40%。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幽门结扎后4小时内的胃液容量、游离酸度、总酸度都有明显减少。有报告认为,犬的辛可芬溃疡与人的消化性溃疡有比较接近的病理表现,给予这种溃疡犬以6~8g甘草,有60%的动物溃疡减轻,有的亦可完全瘢痕化。

    甘草甜素给因醋酸诱发慢性溃疡的大鼠口服,不仅可抑制其胃酸分泌,还可促进溃疡愈合,治愈率为47.7%。但亦有报告认为,含有甘草甜素较多的甘草浸膏对幽门结扎溃疡和组胺引起的溃疡的治疗效果难以肯定。

    甘草提取物FM100口服对大鼠及豚鼠的溃疡亦有效;腹腔给药100mg/kg有明显抑制溃疡和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FM100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及胨所致的胃液分泌。FM100与阿托品不同,没有抗乙酰胆碱样作用,并不能抑制胃的自发运动。FM100对利血平溃疡无影响。FM100对大鼠胃的浆膜表面注射10%~30%的乙酸溶液所致的严重溃疡有促进愈合作用。有实验表明:FM100 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可能是其对胃内壁细胞的直接作用。FM100 腹腔注射能拮抗促胃液分泌素的胃液分泌作用,并能降低大鼠胃蛋白酶的活性。FM100 十二指肠内给药,对急、慢性胃瘘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其基础分泌量。但亦有报告认为,甘草对正常及胃酸缺乏者能增加胃酸分泌,而酸度高者则能使之暂时下降。

    甘草次酸衍生物生胃酮(18-β-甘草次酸半琥珀酸二钠盐)具有肯定的抗溃疡作用,能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对动物胃黏膜损伤和豚鼠的拘束应激性胃出血有保护作用。甘草次酸300mg/kg灌服对大鼠胃黏膜内腺苷环化酶无作用,但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因而能增高幽门和贲门黏膜内cAMP 的含量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甘草锌26mg/kg~52mg/kg给大鼠灌胃对慢性醋酸型、应激型、利血平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溃疡的面积和体积缩小,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溃疡面的充血和出血程度减轻,并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研究发现,甘草锌能使某些细胞的核酸增多,从而增强细胞的蛋白合成能力和分裂繁殖的能力,并能使纤维成分和小血管增生,减轻炎症反应。因此在水浴应激和利血平诱发胃溃疡实验中,甘草锌表现出有一定的抗应激和抗炎作用。

    b. 解痉作用:甘草煎剂、流浸膏对离体肠管(兔)先兴奋后抑制,对在体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提取液、甘草素、异甘草素、FM100 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并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所致的肠痉挛。甘草黄酮类中以查尔酮型的解痉作用较甘草素强1倍,FM100 在此方面与芍药花甙有协同作用,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则无此作用。

    c. 对肝脏的作用:甘草浸膏给大鼠口服,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显著减轻,肝细胞内的糖原及核糖核酸恢复,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可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大鼠的血胆红素降低,尿胆红素排泄增加,此作用比葡萄糖醛酸内酯或蛋氨酸强。甘草甜素可明显增加家兔胆汁的分泌。但对新生儿黄疸则无效。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四氯化碳肝损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增生和减轻间质炎症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亦表明: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可使肝坏死和气球样变性明显减轻,尤其以甘草甜素的作用更为明显。甘草次酸能强烈抑制四氯化碳生成游离基及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并抑制 Ca++ 流入细胞内所引起的细胞损害。因此,甘草次酸的抗氧化作用和抑制 Ca++ 流入细胞内的作用是其抑制肝损害的重要因素;而甘草甜素则可能是在机体内水解后而呈现显著作用。有报告指出,甘草酸制剂强力宁(Potenlin)对慢性活动性肝炎 GPT增高者效果显著,但对乙肝病毒尚无肯定的杀灭作用,因此对 HBV 携带者无效。研究证明,甘草甜素能抑制磷酯酶 A2 的活性,诱导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和膜保护作用,此亦为降酶的机制之一。实验研究表明:甘草酸与DL-蛋氨酸(DL-methionine)及其混合物,给予由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引起肝炎的大鼠,能够保护性地防止D-半乳糖胺引起的肝重量升高,使胆管发育显著改善;甘草酸和DL-蛋氨酸对四氯化碳或半乳糖胺引起大鼠肝坏死的最佳治疗剂量皆是100mg/kg/d,而甘草酸和DL-蛋氨酸混合物的最佳治疗剂量则是甘草酸和DL-蛋氨酸各50mg/kg/d,混合物比单一物质有较大治疗效果;甘草酸与DL-蛋氨酸及其混合物(1:1),以110mg/kg/d的剂量经口给予由四氯化碳引起慢性肝炎的大鼠,对动物死亡率、饮食和血液生化指标无影响,但对于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重量增加有抑制作用。

    5.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甘草对正常人的脂质代谢无影响,但大部分高血压病人在服甘草甜素后,血清胆固醇下降,血压也相应降低。甘草甜素10mg/kg/d给家兔肌肉注射,连续5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小剂量的甘草甜素(2mg/kg)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血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20mg/d 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雌激素合用,此效果可增强;但剂量更大时(40mg/d)反而无效。有人认为,甘草甜素的这种作用与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或是甘草甜素能促进胆固醇的结合与排泄。实验表明:给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等患者,每日服用甘草甜素150~200mg,观察2个月,发现动脉硬化危险因子的血清脂质、总脂质、总胆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磷脂质等均明显降低。甘草甜素在改善血清脂质和肝功能的同时,对机体整体及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有镇静效果,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甘草甜素尚能通过补体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对动脉硬化起预防作用。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大鼠,甘草甜素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有报告认为,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基本作用在于影响蛋白质代谢,而与糖皮质激素有所不同,后者主要作用在于蛋白质及糖代谢,而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壁酸性粘多糖增加有关,而甘草对代谢无明显影响,因此无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实验表明:甘草粉1g/d 和3g/d 给家兔灌胃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无效。

    6. 镇咳、祛痰作用 有报告指出,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给小鼠灌胃,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和祛痰作用,其镇咳强度为: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动物实验表明:18β-甘草次酸及其乙醇铵盐、N-甲基葡萄糖铵盐、胆碱盐等均有明确的镇咳作用,而且有剂量依赖关系。作用最强的是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1mg/kg即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它与可待因1mg/kg皮下注射的效力相似,但其效果在持续性上胜过可待因,且对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研究表明:甘草的镇咳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中枢产生的,而与消炎作用无关。此外,甘草亦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也能呈现祛痰镇咳作用。亦有人认为,甘草制剂服用后能覆盖发炎的咽喉黏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嗽作用。

    实验证明:豚鼠经反复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可见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性降低和肺组织β-受体数目减少,腹腔注射甘草水煎剂或甘草提取物 LX 可防止上述变化,而腹腔注射甘草次酸或甘草水煎剂灌胃则无此种保护作用。

    7. 抗癌作用 甘草甜素、甘草甙使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能抑制皮下注射移植的吉田肉瘤,亦能防止多氧化联苯对雄性小鼠所导致的肝癌,尚能预防甲基-氨偶氮苯所引起的肝癌。其抗癌机制尚不清楚。但在观察应用甘草甜素的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时发现,其对细胞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8.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力。在实验治疗中能促进实验性肺结核病灶纤维化。18β-甘草次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则无抑制作用。

    甘草多糖有明显的抗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的活性,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的发生,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5%甘草酸钠对甲型流感病毒所致兔眼毒性反应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促使角膜混浊等现象提前恢复的作用。

    有报告认为,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的效果。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中观察艾滋病毒增殖情况,发现用0.5μg/μl的甘草甜素可使98%以上的病毒增殖受到抑制,用0.125μg /μl的甘草甜素可使50%的病毒增殖受到抑制。甘草甜素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的机制是:甘草甜素抑制细胞膜上某种酶的作用,从而具有预防艾滋病发病的可能性。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甘草甜素对11例HIV感染者治疗,发现其对临床和免疫学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甘草甜素400~1600mg/d给艾滋病患者静脉注射,连续1个月,可使部分患者血清中病毒抗原浓度降至未能测到水平,提示甘草甜素可能抑制HIV病毒的复制。有报告指出,甘草甜素干扰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亦是其抗HIV的机制之一。

    9. 解毒作用 甘草煎剂、甘草甜素能显著降低士的宁的毒性及死亡率,其解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但亦有与此不同的报告,认为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弱,甚至无效。甘草流浸膏能解除急性氯化铵中毒,精制甘草口服或静脉注射能预防吡唑酮类的急性致死性毒性。甘草能显著降低组胺、水合氯醛、乌拉坦、可卡因、苯砷(Arsenobenzol)、升汞等的毒性;对印防己毒素、咖啡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烟碱、巴比妥类等有中度或极轻度的解毒作用;对阿托品、毒扁豆碱、吗啡、锑剂则无效;对麻黄碱反而轻度增加其毒性。

    甘草甜素对河豚毒、蛇毒有解毒作用,与蛇毒混合注射于小鼠可预防蛇毒的致死作用与局部坏死作用,其效力甚至超过蛇毒血清。甘草甜素还能解除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的致死作用。甘草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后者毒性大为降低。甘草制剂配合抗癌药喜树碱、农吉利碱等合用,具有解毒增效作用。甘草酸单铵盐能显著对抗喜树碱毒性并增强其疗效。

    甘草甜素作为一种非溶血性皂甙,在体外溶血实验中能保护红细胞免受皂甙的溶解,具有对抗皂甙溶血的解毒作用。

    关于甘草的解毒机制,有报告认为可能是通过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甘草次酸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类似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解毒作用以及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等。

    10. 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 甘草次酸及甘草甜素对发热大鼠、小鼠及家兔均有明显解热作用。小鼠扭体试验证明 FM100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用压迫小鼠尾部测定痛阈的方法表明其镇痛作用较弱,口服更弱。FM100 对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惊厥有较弱的抗惊厥作用。FM100 有镇痛、解痉、抗惊厥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而芍药甙具有镇静、解痉和抗炎作用,二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说明了芍药甘草汤组成的合理性。

    11. 其他作用 炙甘草提取液腹腔注射,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肾上腺素诱发的的家兔心律失常,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率失常,氯化钡和毒毛旋花子甙K诱发的豚鼠心率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减慢心率、延长麻醉大鼠心电的P-R和Q-T间期。实验表明:18β-甘草次酸钠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兔心律失常,延长氯化钙所致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减慢大鼠和兔心率,部分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加速作用。

    实验证明:甘草合并地塞米松时,甘草能对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在戊巴比妥钠处理及去垂体处理的大鼠,能逆转甘草煎剂兴奋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

    观察给甘草煎剂1周后,小鼠对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及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影响,结果生甘草使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提高,而炙甘草的作用较弱。说明生甘草对肝药酶的诱导作用强于炙甘草。

    甘草黄酮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甘草甜素对大鼠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使钠、钾排出量减少。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甘草甜素仍能使钠、钾排出减少,说明此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实现的。甘草次酸及其盐类亦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有报告认为,甘草能增强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呈现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方式与去氧皮质酮不同,可能是其对肾小管的直接作用。

    甘草对性激素亦有一定的影响。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能抑制雌激素对未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卵巢后仍有同样作用,甘草甜素剂量增大时,则反可增强雌激素作用。甘草次酸亦具有抑制小鼠生殖腺产生睾丸酮的作用。

    甘草次酸半琥珀酸二钠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作用。甘草酸与链霉素碱性基团结合成甘草酸链霉素后,不影响其抗菌活性,但能减轻链霉素对前庭神经的损害。

    18β-甘草次酸钠 14mg/kg、21mg/kg 腹腔注射,能使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小鼠的整体耗氧率降低,小鼠血液pH值提高,酸中毒减轻。亦能使混合血的氧分压降低,但对小鼠血中甲状腺素含量无明显影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肺结核 生甘草18g,煎至 15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配合抗痨药,治疗55例,疗效满意者23例,进步32例,无一例恶化。〔江西医药 1965;(1):562〕

    2. 防治疟疾 甘草、甘遂各等份,研细混合,用时取0.5~1.0g,用棉花包裹成环状,放置脐窝中,外用胶布固定,四周贴紧,每次贴药1~2天,若在发作前3小时贴药,当天即可控制发作。间日疟效果更好,恶性疟次之。治疗46例,均贴药1次即控制发作。〔新中医 1982;(7):22〕

    3. 治疗低血压 甘草、五味子各6~12g,茯苓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治疗42例,一般服药3~10剂,症状即可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开封医药 1988;(2):42〕

    4. 治疗心律不齐 a. 红花、苦参、炙甘草按 1:1:1.6 的比例制成浸膏片,每片重0.5g,每次3 片,每日3次,4周为1疗程。治疗45例,显效15 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3;(1):29〕

    b. 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3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有不定时烦躁、自汗、失眠、自觉寒热无常者,先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治疗室性早搏23例,均获良效。少则3剂,多则不超过12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2):24〕

    5.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 口服甘草煎剂,其中14例每天用量12g,8例每天用量20g,水煎早晚分服。停药复发者再用本药,结果显效8例,良效8例,进步2例,无效4例。有效病例于服药3~4天出血停止,5~14天皮肤原有淤点淤斑消散吸收。血小板上升至10.6±1.4万/mm3,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有4例体重略有增加,未见浮肿,4例血压轻度升高,停药后即恢复原状。〔浙江中医杂志 1988;(2):78〕

    b. 甘草 25~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治疗8例,显效3例,有效4例,进步1例。〔中华内科杂志 1981;(11):204〕

    6. 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生甘草,每日30g,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疗程。同时以硫糖铝粉加5%淀粉糊或适量阿拉伯胶,制成20%乳胶剂,于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肠,每次40ml,每日1次,治疗本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陕西中医 1980;(6):17〕

    7. 治疗尿崩症 甘草粉,每次5g,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史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中华内科杂志 1959;(12):1169〕

    8.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阳痿 生甘草研粗末,按每包20g 分装,每日20~40g,开水泡饮,10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3疗程。配合提肛运动(将臀部及大腿夹紧,深吸气的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屏气,再呼气,全身放松),每日练2~3次,每次20~30下。治疗22例,治愈9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江西中医药 1989;20(6):15〕

    9. 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甘草 30g,板蓝根30g,蒲公英15g ,连翘15g,黄连5~10g,小于5岁者甘草用20g,水煎服,治疗53例,用药2周后,死亡率为5.7%,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则为26.5%。〔江苏医药 1983;9(10):4〕

    10. 治疗手足癣 甘草若干,切成 1cm 小段,以90%的乙醇为溶剂,制成30%浓度的甘草酊。将脚洗净后用棉球在患处充分涂擦,每日2次。治疗 52例,痊愈27例,有效22例,无效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3(3 ):183〕

    11. 治疗皮肤皲裂 甘草50g,放入75%乙醇中200ml 中浸泡24小时后去药渣,再加甘油200ml 备用。用时先将患处洗净,再涂本药。治疗100例,在随访的50例中,两年内未复发者36例,一年内未复发者11例,无效3例。〔新医学 1974;(1):45〕

    12. 治疗手部脱屑发痒症 生甘草、白蒺藜各100g,浸于75%乙醇300ml内7天,过滤备用。外用:每日2~3次,一般3~7天即愈。治疗40例,治愈39例,半年后随访30例,仅1例复发。〔湖南医药杂志 1982;(11):10〕

    13. 治疗冻伤 甘草、芫花各9g,加水2000ml,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治疗76例,用药1~3剂后,痊愈58例。〔中华外科杂志 1959;(10):1029〕

    14. 治疗食物中毒a. 生甘草9~15g,水煎,2小时内分3~4次服。有发热者,加黄连粉1g 冲服;重症者甘草用至30g,浓煎成300ml,每隔3~4小时由胃管注入100ml(相当于生药10g);并酌情洗胃、补液等。治疗误食乌梅蛋白中毒者53人,食山荔枝中毒者197人,食不洁烤鸭中毒者204人,疗效均满意。〔新中医 1985;(2):25〕

    b. 甘草94g,加水600ml,煎两次,得药液 200ml,待温,先服 100ml,半小时后再徐徐服下另100ml。药渣再加水500ml,煎至200ml,一次服。若首服后恶心呕吐,吐后再服余下的100ml,1小时后再服第二次煎液。治疗食毒蕈中毒者 22 例,除 2 例因中毒时间长而同时输液外,均单服浓甘草汤而愈。

    〔新中医 1978;(1):36〕

    15. 防治产后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生甘草15~30g,人参6g,畏寒甚者加附子10g(先煎),文火煎3次,每日1剂,2~6个月为1疗程,若出现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甘草即减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10g,并酌情给予少量输血等。治疗9例,痊愈3例,基本痊愈5例。又对5例分娩大失血合并休克者,于分娩后立即给生甘草10~15g,人参3~6g,大枣10枚,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对预防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效果显著,无1例发生本病。〔中华医学杂志 1975;(10):718〕

    16. 治疗婴幼儿便秘 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一般服7~15日即可,治疗5例,均获良效。〔湖北中医杂志 1984;(6 ):

    11〕

    17. 治疗慢性咽炎 生甘草10g,开水浸泡代茶饮,禁食鱼、辣、糖等物,轻者服1~2个月,重者服3~5个月。治疗38例,痊愈34例,好转4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3;(1):20〕

    方剂选用:

    1. 治疗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

    2. 治疗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3. 治疗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圣济总录》凉膈丸)

    4. 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炙甘草汤)

    5. 治疗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伤寒论》桔梗汤)

    6. 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配伍效用:

    甘草配伍蜂蜜 甘草炙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蜂蜜甘润,补中缓急。二者相须为用,其补中缓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虚胃脘时时作痛者。

    甘草配伍桔梗 甘草生用,清热润肺、泻火解毒利咽;桔梗开宣肺气、利咽祛痰排脓。二者合用,共奏宣肺润肺、解毒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上攻之咽痛、喉痹;肺失宣降之咳嗽吐痰以及肺痈之胸满胁痛、吐脓腥臭。

    甘草配伍绿豆 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益气补虚、调和药性、解百药毒;绿豆甘寒,消暑、利水、清热解毒,亦为解毒之良药。二者伍用,其解毒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多种药物中毒、鱼蟹等食物中毒以及暑热烦渴等症。

    甘草配伍蒲公英 甘草生用,解疮毒;蒲公英苦寒清热解毒。二者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科疮疡肿胀疼痛属阳证者。

    甘草配伍人参 甘草甘平益气力缓;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其益气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食少乏力、大便溏泻等。

    炙甘草配伍生地 炙甘草甘温益心气、通血脉;生地甘润、滋阴养血、通血脉。二者相使为用,有益心气、养阴血、通血脉之功效,用于治疗心气、心血不足之心悸、气短、舌淡少苔、脉结代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亦易引起浮肿,当注意之。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本草经集注》)

    毒副作用:甘草次酸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08mg/kg;甘草次酸琥珀酸半酯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1mg/kg,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3mg/kg;FM100 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760mg/kg。

    动物实验证明:长期给药有水钠潴留倾向。肾上腺略有缩小,组织学上呈现机能低下状态。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

    临床应用本品,毒性甚低。但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给药,约有20%的病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对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人易导致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病,宜慎用。尚有报告,甘草锌口服致口腔灼热1例,低血钾性瘫痪1例;长期口服甘草制剂致低血钾症诱发肝昏迷1例,引发哮喘1例。

    【医家论药】

    “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

    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本草汇言》)

    “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本草正义》)

    “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药品化义》)

    “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本草正义》)

    “甘草,……生用则寒,炙用则温。生用泻火,炙则温中。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阳不足,中满禁用。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节治肿毒,大有奇功。养血补胃,身实良方。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坚筋骨,长肌肉。通经脉,利血气。止咳嗽,润肺道。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而用甘为之泻,此升降浮沉之妙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此之谓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药鉴》)

    附注:

    1.甘草亦称生甘草,简称生草。因其折断时有粉末,尝之味甜可口,故粉草、蜜草之称。体质结实、粉性足者,削去外面栓皮切片入药者,品质较佳,称粉甘草或白粉草,亦简称“粉草”。因本品善解百毒而调诸药,有安国定邦之功,旧时有国老、国老草之誉称。

    2.有关“藻戟芫遂俱战草”的研究资料表明:十八反不是绝对配伍禁忌,相反并不意味着配伍后一定会对人发生剧烈毒害,但在一定剂量、一定条件下,某些十八反有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有人曾创制了13种含十八反的内服成方,在这些资料中有医者注意到,一定剂量的甘草粉与甘遂粉同用,可引起腹痛,与芫花合用可使咽部有持续辣感。有人发现甘草酸与甘遂同在 50%乙醇中回流,甘草酸愈多,由生成的复合物中分解出来的甾萜成分亦愈多,认为两药共浸毒性增高的原因,与复合物的易溶性以致产生甘草酸对甘遂甾萜的溶出作用有关。亦有人认为,由于海藻、大戟、芫花同甘遂一样均含有三萜、二萜、甾萜、皂类成分,若与甘草酸相互作用,其毒性成分溶解,毒性会增大。对结扎幽门引起胃溃疡的大鼠,皮下注射给药,甘草配芫花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较之单味甘草、单味芫花差异极显著;对于大白鼠和猫的血压,经颈静脉注入海藻注射液,可见降压作用,加入两倍量甘草制剂时,可使海藻降压时间延长。药理实验证明:甘草配海藻有明显增强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及耐饥抗寒能力。

    实验证明:生甘草、炙芫花合用(相当于人剂量的50、100和200倍),当甘草剂量大于芫花时,小鼠口服后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和死亡。二者均有镇痛作用,但炙芫花优于甘草,二者合用时镇痛作用优于甘草,次于芫花。高浓度(0.31~5%)时甘草和芫花对离体蛙心的收缩力和频率呈现明显抑制作用,合并应用有所加强。炙芫花对离体兔小肠的兴奋作用在高浓度时优于甘草,在低浓度时甘草优于芫花。

    亦有人报告,甘草分别与大戟、芫花、甘遂配伍不能加强戟、芫、遂对胃肠道的作用,个别情况下反而能减缓其泻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