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亦名白姜、均姜(《本草纲目》)。味辛,性热。入脾、胃、肺经。功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内服:煎汤,3~10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要有姜烯(Zin- 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 ne)、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姜醇(Zingiberol)、姜烯酮(Shogaol)、龙脑(Borneol)、柠檬醛(Citral)、姜油酮(Zingerone)等。
从干姜中分离出生姜酮(Gingerdione)及生姜醇(Gingerol)等。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同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较单用为强,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姜的多种成分都有中枢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浸剂 0.25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先出现一过性升压作用,然后出现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和半夏浸剂联用时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与此有关。但亦有报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消炎痛型胃溃疡无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饮片经砂烫炮制而成)水煎剂(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型胃溃疡无作用。
4. 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剂和姜烯酮灌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无明显作用,姜烯酮剂量增加1倍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强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 抗缺氧作用 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长常压缺氧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也能延长断头小鼠所致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呼吸维持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仅有延长倾向,对小鼠低温存活时间无影响。
6. 其他作用 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挥发油灌胃能明显预防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长凝血时间并使纤维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剂对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诱发的蛙呕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剂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胃肠炎 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各等份,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止泻时间在1~2天,退热时间在1~3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时间在们2~4 天。〔实用医学杂志 1988;4(1):39〕
2. 治疗虚寒性胃、腹痛 干姜、甘草各15g,水煎服,日1剂。治疗34例,均有良效。〔中医杂志 1965;(11):7〕
3.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干姜20g,乌梅、大黄各30g,蜂蜜100g,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ml 煎煮10分钟,再将大黄、蜂蜜放入煎2~3分钟。将药汁少量频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入,每次50ml,每隔2小时1次,如6小时后一般情况未见好转,可将药液由肛门灌肠。疼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给补液。治疗80例,除1例中转手术外,其余均在6~48小时内排便排虫,在3~5天内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 1988;23(3):102〕
4. 治疗肛裂 用炮制成炭的乌梅、干姜与冰片,按5:4:3的比例研成细末,再按1:5的比例加入凡士林,搅拌均匀后制成栓剂。将药栓置入裂口中,外覆纱布,压迫局部,隔日换药1次。并配合花椒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治疗72例,除2例合并瘘管配用挂线治疗外,其余患者用药 5~10次后全部治愈。
追访无复发。 〔四川中医 1986;4(3):52〕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2. 治疗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备急千金要方》)
4. 治疗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5. 治疗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外台秘要》)
6. 治疗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7. 治疗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备急千金要方》)
8. 治疗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配伍效用:
干姜配伍白术 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甘草 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干姜配伍高良姜 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人参 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毒性很弱。干姜浸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折合生药为 33.5g/kg;干姜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医家论药】
“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转,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本草纲目》)
“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本草经疏》)
“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本草正》)
“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药品化义》)
“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药性论》)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
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籍此以为拯救除寒。”(《本草求真》)
干姜“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与实阴药同用,能治血虚发热。入肺药中,能利肺气。入肾药中,能燥下湿。引气药入气分,引血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黑附子为使。又云,发散寒邪,不可多用,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见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故丹溪曰,生用入发散药中,能利肺气而治嗽。熟用入补药中,能和脾家虚寒。既曰理中,又曰泄脾,何也?盖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辛热之剂燥之,此以名泄也。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