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也。气血痰积。皆能成之。觉满闷痞塞。按之不痛。由脾弱勿能运化。故内经谓太阴所至为痞膈中满。(汇补)

    内因

    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心法)

    外候

    否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汇补)

    痞分虚实

    虚痞不食。大便利。实痞能食。大便闭。虚痞以芍药、陈皮和之。实痞以浓朴、枳实消之。(汇补)

    痞满分治

    有饮食痰积不运为痞者。六君子加山楂、谷芽。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或黄连泻心汤。不因误下。邪气乘虚为痞者。宜理脾胃。兼以血药调之。有阴火上炎。痞闷嗳气者。宜降火。有肝气不伸。膈有稠痰。两寸关脉弦滑带涩者。当先吐而后舒郁。有中虚不运如饥如刺者。益气温中。有内伤劳役。清气下陷。浊气犯上者。补中益气。兼清湿热。有悲哀多郁。痰挟痰血。结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气。有食后感寒。饮食不消。或食冷物成痞者。宜温中化滞。(汇补)

    痞分肥瘦

    肥人心下痞。湿痰也。二陈二术。有火加芩、连。实者去白术。或滚痰丸。瘦人心下痞。乃郁热也。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汇补)

    脉法

    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中虚。微涩气劣。沉涩血郁。(举要)

    治法

    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

    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人参、白术、枳实、浓朴、黄芩、黄连、泽泻等。如饮食痰积。去参、术。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青皮。湿热太甚。去参术。加苍术、黄柏。中虚不运者。加山楂、麦芽助化之。肥人湿痰。

    宜苍术、半夏、茯苓、滑石消之。瘦人湿热。宜枳实、黄连导之。升麻、葛根发之。若大病后。元气未复而痞满短气。及误服利剂为虚痞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陈皮、枳实。

    痞满选方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疼痛时止时作者。

    浓朴 陈皮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 干姜 如不应。加参、术。

    黄连泻心汤黄连 浓朴 干姜(各五分) 甘草(三分) 人参 半夏 生姜(各一钱)

    水煎。

    东垣失笑丸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黄连 枳实(各五钱) 麦芽(二钱) 干姜 甘草 白术 茯苓 人参 半夏曲(各三钱) 浓朴(四钱)

    蒸饼丸服。

    木香顺气丸(汤) 治心腹满闷。药稍辛散。初病无火最宜。

    木香 益智 陈皮 苍术 草豆蔻 浓朴 青皮 茯苓 泽泻 半夏 干姜 茱萸 当归 人参 升麻 柴胡消痞丸 治心下痞块。或痛或黄肿。肌瘦腹大。作胀。气积食积。

    苍术(四两) 浓朴(四钱) 青皮(二钱) 陈皮 山楂 枳实(各二两)

    三棱 莪术 槟榔 草果 针砂(各五钱) 砂仁 木香(各七钱) 小茴 甘草 香附 乌药(各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黄豆大。每服十五丸。姜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