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图缺)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

    魄户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七壮。至二百。下云、魂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又云、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素注云、魄户上直附分。

    铜人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魂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魄字作魂。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儿。又有天突。意者魂户即魄户。(误作魂。)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云。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KT KT 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

    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素注云、上直魄户。(余同)

    二穴。在肩膊内廉。侠(明堂作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病者言 。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忌苋菜白酒。明下云、五壮。

    膈关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

    阳纲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云、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云、三壮。针五分。下云、灸七壮。素注、二壮。

    胃仓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云、五十壮。甲乙云、三壮。

    肓门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其(明堂作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三十壮。针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两旁各三寸半。灸七壮。

    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云、灸五七壮。至五十壮。甲乙云、三壮。下云、五壮。

    秩边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明云、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

    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