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症恶寒发震发热。头或痛或不痛。或呕吐或不呕吐。胸膈痞闷。身重腰痛脚软。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寒时虽浓衣被不能温。热时虽卧冷地不能凉。或大渴饮水。或一日一发。发时多。退时少。或间日三日一发。所兼之症极多。不能尽述。惟以其有寒。谓之冷瘴。有阴有阳。故谚有云。冷瘴必不死。此瘴之轻者也。其脉或寒时微迟。热时弦数。或来六七至。或阳症见阴脉。治法先用感应丸十四粒。姜汤送下。次用陈皮半夏汤三四服。或不换金正气散三四服。重者七八服。方用和解汤三四服或七八服。加浓桂更好。得寒热间断多时。后用截疟丸。酒送截之。或养胃汤。不已。四兽饮。此常法也。如往来寒热。痰逆呕吐。

    头痛及身腰痛如被杖。汗多烦躁。引饮自利。小便赤或如中风者。姜附汤主之。如寒热往来。烦渴手足冷。鼻尖凉。身重舌黑。渴欲饮水。自利呕逆。汗出恶风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如上半身热极。下半身冷。腿足寒厥者。沉附汤主之。或送养正丹。黑锡丹。灵砂丹。如发热手足厥冷烦渴闷乱上吐下泻者。附子理中汤主之。

    如发热咽嗌干燥焦烦大渴饮水不止者。冷汤主之。或既济汤理之。渴甚者。夺命散加附子主之。

    如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涩或利。或呕或咳者。真武汤主之。

    如发热恶寒呕不止者。藿香正气散主之。夫瘴病多呕。病因饮食伤脾而得。又炎方之病。气多上逆。痰与气并而上。故多呕。如因食生冷太过。

    呕而恶食。头目昏沉肢体拘急。痰多腹痛者。养胃汤加附子沉香主之。呕甚送来复丹。或治中汤主之。

    如呕吐膨胀者。二陈汤送感应丸。

    如呕而胸膈不快。胁筋胀满。心腹刺痛。食少多痰。吞酸噎气。及见症不一者。以嘉主散主之。

    如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吞酸噫腐。腹痛痰痞不能食。红丸子主之。

    如大便秘者。先服和解汤。自然通利。或秘甚者。用嘉禾散加蜜主之。又有多日不通者。看病势何如。得大便利而后病方得愈。方可用蜜导法。若不甚急。只以治瘴为主。得热瘴不来。大便自然通利矣。

    如寒热脐腹刺痛。胁痛烦乱。引饮霍乱。手足厥冷者。冷香汤主之。

    如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其人平日虚弱。七枣汤主之。

    如神思昏乱。狂言谵语。不知人事者。轻则养胃汤加附子沉香。重者二陈汤加沉附。若甚者。沉附汤主之。

    如脉代者。此病甚不宜代脉。看大便如何。如大便照常。养胃汤加附子主之。

    如大便不利。可与正气散或和解散加桂。大便行则代脉去矣。

    如发热头痛。小便不利。烦躁饮水。水入即吐者。五苓散主之。若引饮自汗。小便赤涩者。不得服五苓散。汗出更利小便。必亡阳也。况渗泄之剂。下虚者尤忌之。如四肢厥冷。

    头额虚汗。咳逆脉促。其症甚危。三建汤主之。

    如症候不一。多所变怪者。和解汤主之。

    如瘴止后腰痛脚软者。加减五积散主之。

    如瘴止后汗多者。黄 建中汤主之。

    如瘴止后食少体倦者。异功散主之。

    如瘴止后多痰及食入而心下饱闷者。香砂六君汤。或吞养脾丸。

    如瘴止后虚烦不得眠。心胆虚怯。触事易惊者。温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