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皮。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临床用名冬瓜皮。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日华子本草》:冷,无毒。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甚良。
《开宝本草》: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本草图经》:利大小肠。
可作丸服,亦入面脂。
《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疔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败热毒气甚良。
《本草衍义补遗》:性走与急,久病与阴虚者忌之。《衍义》取其分散热毒气,有取于走而性急也。九月勿食,俟被霜食之。不尔,令人成反胃病。又差五淋。
《本草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冬瓜仁,治肠痈。
男子白浊,妇白带,研末炒服。
《本草经疏》:白冬瓜内禀阴土之气,外受霜露之侵,故其味甘,气微寒,而性冷利,无毒。水属阴,瓜性亦属阴,气类相从,故能利小便,除小腹水胀也。甘寒解胃中之热,故又能止渴也。弘景:止消渴烦闷,解毒。孟诜:益气耐老,除心胸满,去头面热。大明:消热毒痈肿,切片摩痱子。苏利大小肠,压丹石毒。皆得其旨者也。
简误:冬瓜性冷利,凡脏腑有热者宜之。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本草乘雅》:冬瓜子仁,吮吸地液,性颇贪狼,虽夏火主时,无妨水大含遍者也。即一粒子,具瓜全体。仲景先生用治肠痈脓未成者,吮吸殆尽。隐居别录推广腹内结聚,破之溃之,结解聚散。故最为脾胃壅滞要药也。
《药性解》: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大小肠四经。主胸前烦闷作渴,脐下水胀成淋,通大小便,大解热毒,可贴痈疽,又解丹石毒及鱼毒。
按:冬瓜味甘,宜入脾;性走而急,宜入大小肠。烦渴诸症皆热也,其性寒,故能解之。丹溪曰:久病与阴虚者忌服,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
《本草备要》:又名白瓜,泻热补脾。
寒泻热,甘益脾,利二便,消水肿,冬瓜任吃效。止消渴,苗叶皆治消渴。散热毒痈肿。节片敷之。丹溪曰:冬瓜性急而走,久病阴虚者忌之。昂按:冬瓜日食常物,于诸瓜中尤觉宜人,且味甘而不辛,何以见其性急而走乎?
《本经逢原》:利大小肠,压丹石毒,其子治肠痈,去面皯黑,润肌肤,及作面脂,即《本经》悦泽好颜色之用也。
瓜练绞汁服,治五淋,压丹石毒。
《本草求真》:[批]利水消肿,解热。
冬瓜专入肠、胃。味虽甘淡,性甚冷利。故书所述治效,多是消肿定喘,《杨氏家藏方》治十种水气浮肿,用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盖合签定,以纸筋泥固济日干,用糯糠两大箩,入瓜在内,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赤小豆焙干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止渴,及治痈肿热毒,切片敷上,热则易之。压丹石毒。然惟脏腑有热者最宜。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及水衰气弱体瘦,服之则水气益泄,而有厥逆滑脱燥渴之虞矣。汪昂既言性能止渴消肿,而又谓性不走,服甚宜人,是何自相矛盾耶。
《本经疏证》:冬瓜苦瓠皆行水,仅有宣阳达阴之分。予则谓两物已大相迳庭,两物所治尤不可同日语。盖苦瓠苦寒,冬瓜甘寒,苦瓠之肉能干,冬瓜之肉不能干,若瓠用瓤子,冬瓜用肉,其意固迥别矣。苦瓠治大水四支面目浮肿,冬瓜治小腹水胀。浮肿与水胀,固皆气水兼病,然浮肿在外,水胀在内,且一能上及面目,一只下在小腹,不又分隔天渊?况一曰下水令人吐,可见其水不择大小便而下,犹或不及,则在上者并自吐去,是其急疾何如;一曰利小便止渴,可见必化其水,小便始利,而当其化时,犹能泌其清者上朝为津,是其宛转若何,而可一律视之欤。盖凡物之津润者,类不堪久藏,惟此届冬方采之物,自然经岁不至浥烂,譬如腌菹干肉,必以冬成方得经久耳,然用其外廓面能化在内之气与水何故?夫冬瓜初实,其瓤亦如一切瓜瓠,裹大津液充满无间,及其饱经霜露,瓤子空悬于中,其津液既未外泄,又非内耗,乃尽浥于肉中,而昼受暴炼,夕荫露浆,已尽拔其浮浊,乃独留其精纯,斯能久而不坏也。人身津气在肌肉间者,非卫气而何?卫气者,起于下焦,上行以护卫一身,剽悍急疾,昼夜五十周,不自暂驻。冬瓜者既挹小腹间水中之气,行于肌肉,随卫气敷布,且能上止其渴矣,其所馀水能不自化随小便以出耶?苦瓠冬瓜功用,其分界在此,然所治之肿与胀,皆属热而不属寒,则其孚合处不可竟指为同,又不可全辟为异,以其气均寒也。至其子之治烦满不乐,则更有说焉。夫含浆裹液而生者,必不乐干,然不干又不堪作种,惟冬瓜之子,初生于盛津包襭之中,续成于涨落津消之后,而以十月收采,即以十月种植(见齐民要术),究竟并未尝干,乃亦随即萌达,溯其在瓜之日,声悬于中,系络于肉,足见其当津液盛涨时,能由络以输其肉,及至消落已后,又能随络以吸取于外,是其常与津液相往来,不必论其干与泽者,烦是水之不足,满是水之有馀,能使满通于外,即已水交于内,而烦与满并除矣。其可为面泽,亦即引津外敷之效耳。
《本草分经》:甘,寒。泻热益脾,利二便,消水肿,散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