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脉,去来小驶①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②柳梢(滑伯仁)。

    注释

    驶①:(shi)音史,马快跑。

    飐②:(nian),音拈,风吹浪动。

    缓脉的来去搏动,只是比迟脉稍快一点,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它搏动的形态,很象排列在织机上还没有把机轴转紧时的经线,在指下极和缓而均匀地搏动着,没有丝毫的柔和,“舞风”和“微风轻飐”,是在形容脉搏波动的和缓。

    【体状诗】 缓脉阿阿①四至通,柳梢袅袅②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注释

    阿阿①:这里作“舒缓”的形容词。

    袅袅②:(niao)音鸟鸟,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缓脉的脉象,总是舒缓而均匀的,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它的搏动,好象在春风里摇曳不停的柳梢,表现出一种轻盈柔软的姿态。不管什么脉象,只要是具有从容和缓气象的便算是“神气”还在,缓脉的本身就是神气充足的反映,也就是正常的和缓脉象。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衷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在“体状诗”里讨论的缓脉,是属于正常的和缓脉象,并不是病脉。由于病变所出现的缓脉,决不是从容和缓,而另有种种不同的缓脉出现。如:风邪在表,营气不足,卫气有余,便多见脉来浮缓;湿滞经络,脉来沉缓;脾胃虚弱,脉来迟缓而细。风湿在上而见颈项强直等症,脉多见浮缓有力;风湿在下而见痿痹等症,脉多见沉缓有力。总之,分辨不同病症的缓脉,必须参合浮、沉、大、小各个方面的情况,来加以具体区分。

    【分部诗】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①或风秘②,或是蹒跚③足力迂。

    注释

    濡(ru)泄①:泻下如水,清浊不分。

    风秘②:风热内动,以致津液燥涩的便秘。

    蹒跚③:(panshan)音盘山,走路一瘸一拐。

    外伤风邪,项背拘急的,寸部脉多浮缓;风动头眩,左关脉常缓纵有力,胃气虚弱,右关脉多见迟缓无力。脾肾阳虚而濡泻,尺脉往往迟缓;津液燥涩而风秘,尺脉多缓中带涩;气虚湿滞,两足蹒跚无力,行动缓慢,尺脉便迟缓而弱。

    按:脉来从容和缓,这是健康人的正常脉。病变的缓脉,必兼见其他脉象,如浮缓、迟缓之类,这是分辨缓脉的要领。正常的从容和缓脉是脉有“神气”的表现,各种脉都带有几分缓象,就算是有“神气”的脉搏,说明人的正气还在。中医的传统概念,脉之所以有神气,主要是由于胃气不衰和肾气充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