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失音之症古名 ,大抵多因病后成;补泻随时加减用,地黄丸服有音声。

    《内经》曰:舌者,音之机也;喉者,音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出,致其门阖不启,故无音也。若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运转言语,则为舌 。此乃风冷之邪克于皮之络,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盖舌乃心之苗,心发声为言,风邪阻塞其经络,故舌不能转运也。若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 ,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然或因风痰阻塞,或因心经气虚,或因脾之络受风,或因风痰滞于脾之络,或因脾气不足,或胃中清气不升,皆足以致 。大抵此症有禀父肾气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或儿病津液耗损,会厌干涸不能言者;或肾气不充,虚火上炎,伤肺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于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切牙等症,悉属肾虚,非地黄丸不能救也。

    若患吐泻或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有不能咽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当以参术温补之剂主之。《保婴集》云,小儿五六岁,心气不足而不能言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黄丸。

    三十二问,解颅。仲阳谓生下囟不合,肾气衰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 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症。杨氏曰:小儿年大,头缝开解而不合者,肾主髓,脑为髓海,肾气有亏,脑髓不足,所以头颅开而不能合也。人乏脑髓,如木无根,凡得此者不远千日,亦有数岁,乃成废人。故有此症亦不可束手待死也,宜与钱氏地黄丸,仍用天南星,微炮为末,米醋调敷于绯帛,烘热贴之,亦良法也。

    三十三问,囟陷囟填。囟陷者始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久则血气虚损不能上冲脑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满,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之。囟填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发短黄自汗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靳,热气上冲则柔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剂量轻重,兼与调气。小儿肝盛风热交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热症用大连翘散主之。有表热症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

    论曰:小儿胃和冲和则脑髓充盛,囟顶渐合。若胃热熏蒸脏腑,则渴而引饮,因致泄利。今脏腑壅热,血气虚弱,不能上冲脑髓,所以囟陷也,用当归散、地黄丸。

    齿迟、语迟、行迟:齿迟者肾气不足;语迟者心气不足;行迟者禀受不足。

    天柱骨倒:项软者胎气不足。大病后后项软即天柱骨倒也。或吐泻之余,伤寒失表,脾受风热者,速与祛风追热,及以强筋之剂。

    (小儿肌体雄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入脏腑,传于筋骨,故成此疾。盖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亦名天柱骨倒,与五软相类,不过调元散、补肾地黄丸。)

    【附方】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

    补中益气汤 见脱肛症内。

    六味地黄丸

    菖蒲丸 治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冬 麦门冬(各一两)

    连翘散 见风毒症内。

    柴胡散

    封囟散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门冬(二钱) 胆草(一钱,酒炒) 防风(一钱) 柴胡(五分)

    当归散 见诸泻症内。

    地黄丸

    调元散 人参 茯苓 茯神 白术 白芍 熟地 当归 黄 川芎 石菖蒲 山药 甘草

    补肾地黄丸 见五淋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