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概况 小儿因父母之遗传,或乳母之积热,及饮食腐浊之气,久蓄肠胃,以致血气凝滞,结而成毒。重者 则成为内痈,轻者外发为疮疡。治宜内托外疏,切忌毒药峻攻。疮疡之种类,约有舌疮、口 疮、秃疮、疥疮、黄水粘疮、鹤膝风痛、流注、痈疽等。兹分述其治法如下(参看第三章第七节胎毒条)。

    乙、治法 小儿疮疡结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黄散。舌疮,内服三黄汤,或以桑白皮汁涂**上,与儿吮之。

    若脾胃虚弱,腹痛恶寒,口舌生疮者,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口疮,若口内糜烂出 血者,内服犀角、连翘、生地、玄参、丹皮之属,外敷消黄散,口内白腐不甚疼痛者,内服百解散,外敷立 效散、黄金散。秃疮,内服苦参丸,外用苦参为末,油调敷之,或用地沥青膏涂敷。疥疮,内服四君子汤加栝 蒌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条、荆芥,夏用枣叶、槐枝,秋冬用苦参,均煎浓汤洗之。黄水粘疮,内服犀 角消毒散,日久粘水不绝者,脾胃已虚,宜异功散,外用轻粉、樟脑各二钱,大枫子(去壳)、川椒各四十 九粒,杏仁一钱,共为细末,地沥青调敷之。鹤膝风痛,膝内作痛, 肿色赤,内服宜大防风汤或百解散和 五苓散加麻黄、姜、葱煎服,肿硬色白而不作脓者难治。流注,初起外用葱熨法,内服宜消之,已成脓者须 内托。又凡小儿痈疽,与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凉解毒,脓成宜托里透脓,善后宜培补脾胃, 兼泄余毒,则大旨当为不谬也。

    附方

    (一)四黄散 外用。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滑石(各五钱) 五倍子(二钱半)

    晒研为末,每用二三钱,清油调涂患处。

    (二)三黄汤 见第三章第三节。

    (三)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四)消黄散 外用。治风热上攻,舌硬肿大。

    风化硝 蒲黄(各五钱)

    先以蒲黄研为细末,再同朴硝研匀,外用点揩舌之上下。

    (五)百解散 治疮疡。

    干葛 升麻 赤芍 甘草 黄芩 麻黄 肉桂 (六)立效散 外用。治小儿喉痹。

    硼砂 龙脑 雄黄 朴硝(各五分)

    研为极细末,干掺之。

    (七)黄金散 外用。治口舌疮毒,痘疮后目生翳膜。

    黄柏(蜜润透,晒干再润,多次) 粉甘草(各一两)

    研为细末,点患处。

    (八)苦参丸 治痂疥瘙痒。

    苦参(一斤) 皂角(二斤)

    将皂角滤浓汁,和苦参末为丸。一方无皂角有菖蒲、乌蛇。

    (九)地沥青膏 外用。治小儿头上肥疮,羊胡疮,奶癣疮,脓窠疮。

    地沥青(一斤) 麻油(四两) 明矾 铜绿(各二两) 铅粉(一两)

    共入锅内熬成红色,下黄蜡,入羊胆汁或猪胆汁一个,搅匀,瓷钵收贮。

    (十)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一)犀角消毒散 治斑疹丹毒积毒,发于肌表,头面生疮,或痛或痒。

    犀角(二分) 牛蒡子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金银花(三分)

    清水煎服。

    (十二)异功散 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三)大防风汤 治足三阴经亏损,外邪乘虚入内,致腿膝疼痛,或成鹤膝风,附骨疽等证。

    防风 白术 羌活 人参 川芎 白芍 附子 牛膝(各一钱)

    肉桂 黄 杜仲 熟地 甘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四)五苓散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葱熨法 外用。治痈疽风痰,流注,便毒,结块。

    葱一握,炙热捣烂作饼,敷于痛处,用浓布二三层,以熨斗熨之,再内服托毒内消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