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得随录,故不分门别类。医案贵在发挥明白,故兹录立案,颇有重者。因现症差异,病源实同,乃为详辨中的,重见叠出,愈知斯道之圆机。其有浅病,即应手取效,亦不录。

    感寒

    金(一四) 憎寒,发热,怕风,背颈项俱痛,脉浮紧,舌淡黄,此感受天气暴寒也。人感其气,卫气不行,即伤寒病热之症。麻黄汤既不敢服,只得权宜以应之,与香苏合葱豉法。

    紫苏 香豉 羌活 当归 橘皮 香附 炙草 生姜 大枣 葱头

    

    周(十八) 入暮热甚,心烦不寐,形体骤消,舌白面暗,两脉小数,胸前痞满,此暑邪已入血分,血为阴,故暮夜发热。在气分则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黄芩、知母虽能逐热,而心胸之邪,非黄连不能除,故南阳小陷胸法加减之。

    川连(一钱) 栝蒌仁(四钱) 枳实(一钱磨冲) 鲜生地(四钱) 丹皮(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通草(七分)

    又两服热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热消烁,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养津。

    麦冬(二钱) 花粉(二钱) 鲜石斛(四钱) 茯苓(二钱) 橘红(六分) 白蔻仁(五分)

    沈(二二) 呕血发热,胸闷自汗,脉虚大而数,此属暑伤肺络。暑伤气分脉虚,今又伤络,故脉大而数。议与凉血清暑法。

    盐水炒香豉(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焦山栀(三钱) 广郁金(二钱) 飞滑石(三钱荷叶包) 醋炒,丹皮(一钱五分) 冬桑叶(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脉静身凉血止,见风略觉洒淅,气被暑伤,卫失外护,其畏风宜矣。余历吐血一症,多有六淫致病者,虽非真阴失守之比,然切宜保养,以冀复元。

    北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冬桑叶(二钱) 丹皮(一钱) 茯神(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 南枣肉(二钱) 淮小麦(一钱五分) 山栀(一钱五分)

    陆(二三)暑风上冒,头痛脘闷,咳嗽痰多,脉右弦滑,与凉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钱) 苏薄荷(一钱) 射干(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生甘草(三分)

    两服愈。

    王 吸受暑邪,中脘胀闷。

    香豉 杏仁 郁金 栝蒌皮 连翘 益元散 丝瓜叶一服愈。

    僧(三三)脘闷,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咳呛见红,两脉虚数。此暑邪内伏,至深秋发动,始伤气分,久损血分矣。既非阴亏火升,滋补当忌。

    光杏仁(三钱) 通草(八分) 橘红(八分盐水炒) 飞滑石(二分) 连翘(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童便一杯冲。

    又两服脉缓身凉血止,唯气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养,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后之分。

    北沙参(三钱) 麦冬(一钱)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广皮(五分盐水炒) 鲜石斛(一钱五分) 荷梗(七寸) 鲜枇杷叶(三钱去毛)

    周(十四) 病热旬日,形瘦神呆,心烦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气浊,两脉沉细欲绝。此属伏暑重症,古称暑伤心,故烦而不寐;暑邪从口鼻吸受,先伤气分,肺为百脉所朝,是为气母。因受暑热消烁,故脉伏而细。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脉虽似大虚,切审口燥,思凉饮,小便短赤,生脉白虎合剂,最对是症。若龙、牡、归、地,滋腻镇摄,暑邪何由得解?

    西洋参(三钱) 麦冬(二钱)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甘草(四分) 竹叶(七片) 白粳米(一撮)

    陆(二八) 气急胸闷,发热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症。

    石膏(五钱) 麦冬(二钱) 杏仁(二钱) 通草(七分) 栝蒌皮(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滑石(二钱) 丝瓜叶(一片)

    一服病已脱然,彼以效验神速,大有妙处。接服一剂,竟致胸中气逆,痰喘有声。因方内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气,过服陷秋降之令,气不外泄,则逆于内,故当盛暑,绝无汗出,反见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风 桔梗 橘红 苏子

    朱(三三) 从前吸受暑邪,热炽发渴,恣啖西瓜;热渴稍解,而腹胀足重,不思纳食,脉细,舌白,呼吸窒滞,气分受病无疑,调治失宜,必成鼓胀。

    杏仁 橘红 通草 郁金 连翘 苏梗 茯苓皮 淡竹叶又三服,病减大半,惟气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参、枇杷叶。

    王(四十) 暑邪内伏,风寒外侵,头疼恶寒,身热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胀满;已历四旬,纳食无几,形瘦神呆,岂是小恙?用河间桂苓甘露饮加减。

    石膏(四钱) 滑石(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连(六分) 茯苓(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浓朴(一钱)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

    两服前患顿除,胃阴受伤,元气虚耗,当用滋养。

    党参 麦冬 黄 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后微热自汗,小便复赤,脉浮大而数,此为假实,法当大补,十全大补去川芎,十数剂而愈。

    高妪(六五) 身热浃旬,神昏遗溺,气短耳聋,舌胎灰滞,此暑邪内陷之症。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气,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宝丹不能直达病所,驱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补之剂调其中,症虽危险,或可有效。先用灯心汤调进至宝丹两丸,续进:栝蒌皮(一钱五分) 橘红(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六味因气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鲜荷梗(七寸) 淡竹叶(三十片)

    两服热减,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冻饮料,暑毒尚未消尽,与凉解血热法。

    犀角(五分) 连翘心(一钱)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郁金(一钱) 滑石(二钱)

    一服能下黑粪数枚,内陷之邪始解,继用生脉散调理痊愈。

    戈(五六) 发热胸闷,神魂撩乱,脉弦数,舌白,六七日内,形消色滞,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结于中焦,须加味陷胸汤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发厥,谵语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无容多议,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归煎服后,泄气难闻,连解小便,去病甚速,方录于下。

    川连 枳实 栝蒌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叶

    汤(四三) 暑邪内迫,血痢缠绵,宜清热导滞。

    苦参 黄芩 白芍 楂肉 浓朴 橘皮 葛根 银花 蛀大枣 病历四旬,三帖而愈。

    徐(二五) 身热气短咳嗽,察形脉,知劳倦伏暑,投生脉白虎汤,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参大贵,难以概用,勉以北沙参代之。盖此症暑多而虚少,故效;若虚多而暑少,非人参不可。

    温病

    朱(二九) 温邪内炽,自汗便涩,发热欲呕,当清内彻邪。

    石膏(五钱) 柴胡(八分) 淡芩(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滑石(二钱) 甘草(三分)

    两服愈。

    风温

    某头痛发热,咳嗽喘促,脉左浮数。风温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钱) 连翘(五钱) 象贝(二钱) 广橘红(八分) 桑叶(五钱)生甘草(三分) 枇杷叶(三大片去毛净)

    又两服,头痛发热顿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连翘,加栝蒌皮、紫菀、白前各一钱五分,两服即痊。

    李氏(二八) 脉浮而数,头痛恶风,发热咽痛,防发疹子。此风温犯肺之症状也,与轻清宣上法。

    薄荷(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牛蒡子(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桔梗(一钱) 辽参叶(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一剂,咽痛止,肤见红点;再剂知为发疹,着手了无痕迹。此系疹发不透,故腹痛呕吐,胸闷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内陷,急投以凉泻法,使邪从下出。

    酒炒锦纹(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石膏(五钱) 栝蒌皮(二钱) 广橘皮(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服后,解下腥秽甚多,腹痛胸满顿除,皮腠忽然皱揭。此为皮肤被邪气冲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达皮毛而内迫。观此愈明,今大势已定,自可无忧,虽尚有微热微呕,但用轻剂足矣。

    半夏(一钱五分) 川连(六分) 川斛(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又两服,热呕痊愈。惟寤不成寐,长夜转侧,一见黄昏灯火,辄生忧闷,至天明心始安,他无所苦,但求夜卧安枕。思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议和阴阳以安神,神静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钱五分。和胃通阴阳为君) 细生地(三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以上三味补血润胃为臣) 茯神(一钱五分) 北秫米(三钱包煎) 枣仁(二钱,以上二味安神宁志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龙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阴以纳阴为使)

    申时煎服,酣眠彻夜,精神顿复。

    

    毛(二二) 发热旬日,舌黄口燥,大腹有块,按之甚痛,大便难通,所解无几,两脉疲软带数。此春温疫症,热邪结于大腑,当用承气汤下之。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枳实(一钱) 石膏(八钱) 知母(二钱) 橘皮(一钱) 甘草(四分)

    一服之后,能下燥粪数块,腹和不硬,热缓神清而愈。

    

    周(二四) 红斑遍体,自觉胸宽热缓,邪热透发明矣。咳呛咽痛。因手太阴受热熏灼,清疏肺胃立愈。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三钱) 犀角尖(一钱镑) 川贝(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桔梗(一钱) 橘红(八分) 甘草(四分)

    又,斑后不思纳食,宜醒胃阴。

    北沙参 麦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张妪 疹后内热,咳嗽身痒,当疏肺金郁火。

    杏仁 橘红 薄荷 桔梗 连翘 甘草

    温毒发颐

    史女(十七) 仲春发热浃旬,神昏耳聋,颈项与颐俱肿,唇口焦燥,目脂胶结,脉反小数。

    观其脉症,是为温邪内蕴化毒,久则血燥风盛,酿成发颐重症。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肿退能纳,方保无妨。

    川连(一钱)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四钱) 蝉衣(五分) 连翘(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

    三服肿退,热减神清,稍能纳粥,仍用凉解。

    川连(五分) 鲜生地(四钱) 鲜石斛(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数服痊愈。

    

    沈氏(三十六) 春升阳气,为寒邪所郁,而为 腮,畏寒发热,口臭耳聋,外宜辛散,内清伏火。

    防风 薄荷 细苏梗 石膏 连翘 荆芥 蝉衣孙氏(五十) 倏然头眩,汗泄神昏,耳聋舌麻气促。此由肝肾不足,风火上腾,痰因气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于风火。此是内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驱外束理,此种须遵丹溪和阳熄风,兼清痰气。

    丹皮 桑叶 白芍 菊花 钩藤 橘皮 半夏 姜汁 竹沥 一服效。

    头痛

    戴(三二)宿有头痛,每发于寅卯时,遇午即缓,此少阳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钩藤 香附 甘草

    齿

    孙(二二)阳明经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曹(五九) 时届严寒,封藏不固,两耳鸣胀,切脉洪实,理宜介类潜阳。

    龟板(三钱) 牡蛎(二钱) 贡干(二钱) 枸杞(二钱) 萸肉(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川柏(一钱) 知母(一钱) 桂心(四分)

    沈(三七) 肝肾之火,上冲清道,左耳胀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栀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葱管两服出脓而愈。

    咽痛

    朱(十四) 脉浮畏风,身热咽痛,肺邪欲泄,势将发疹。

    杏仁(三钱) 薄荷(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粘子(二钱) 橘红(一钱) 桔梗(一钱) 元参(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 蝉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钱)

    一服肌痒见点,再剂而愈。乃翁见惠盆梅,作七绝一首谢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齐开,旁人问我从何日,道是山翁当杏栽。

    某 风寒犯肺,咽喉肿痛,当辛散。

    苏叶 杏仁 粘子 橘红 薄荷 桔梗 蝉衣 甘草 姜皮 葱

    头愈后旬余,咽喉复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鲠,左边起泡如茧,此阴火上冲,当清解。前恶寒脉浮,今不恶寒脉细,以此分温清两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药,贻误非细。

    元参 连翘 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

    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属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须苦味潜阳,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参(二钱,能清阴火) 连翘(一钱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钱,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钱,辛散苦降) 橘红(五分,辛利上焦之气) 桔梗(一钱,开肺气散郁火) 薄荷(一钱,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

    陶(二四) 伏热在内,时交冬至,阳气内动,相因为病,咽喉燥痛,痰涎缠绕,渴饮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热,舌白如垩,脉来细数。此实火症,非大寒之剂不能疗。莫谓寒冬,怕用寒剂,舍时从症,古贤有之。

    石膏(八钱) 川连(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生地(三分) 麦冬(二钱) 杏仁(三钱)薄荷(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服下即吐痰涎碗许,诸病减半,再剂而愈。

    梅核

    钱(六二) 胸中之气,上冲清道,而痛即欲呕吐饮食,此为梅核气,噎症之渐也。近添泄泻,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饮,谷减胃气必虚。盖阳明以降为顺,虚则失其传导之权。更必气性多躁,木火上炎,直冲会厌,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为虽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况初诊乎?即请予处方。

    人参(八分) 代赭石(一钱五分) 生白芍(一钱二分) 橘白(一钱) 半夏(一钱) 枳实(六分) 旋复花(一钱) 川连(七分) 乌梅肉(六分)

    服两剂,喉痛呕吐止,增减其味,以为丸料,常服可许脱然,切宜节饮戒性,庶得万全。

    胃痛

    潘妪 痞升脘痛,纳少难消,两脉沉伏,七情内伤,中阳失运,头疼畏风,亦是浊阴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吴茱萸(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肩痛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经月不愈,属血虚,兼受风邪。

    归身 黄 冬术 秦艽 川续断 羌活 防风

    两服不知病之所在。

    胁痛

    陈(五十) 肝火内煽,络脉受伤,胁肋大痛,疏痛气血。

    桃仁(二钱) 红花(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活血化气第一品) 旋复花(一钱) 青葱管(七寸二味能入络止痛)

    周(四十) 肝阳犯胃,胁痛呕吐。

    川楝肉 归须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栀 茯苓 炙草 老姜

    渣三服痛止呕除,午后觉脘中嘈杂,六脉细软,胃土久受木侮,气虚不能健运。阳明以通为补,以降为顺,所以补中须佐清降。

    人参 蒸于术 茯苓 半夏 枳壳 橘皮 归身 白芍 炙草

    张(二五) 木郁为热而胁痛,湿蕴则肌黄并见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栀 延胡索 旋复花 归须 桃仁 新绛 青葱管久痛必入络脉,今三服既得减去什七,治黄新病要紧。纳少嗜卧,因脾气欠运,疸症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连 山栀 香附 广皮 木通 茵陈

    徐(五一)右胁闪痛,咳呛腥痰,内痈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红 茯苓 杏仁 党参 白术 甘草六服竟愈。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热,神气昏惫,脉象模糊,势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风兼治络,冀得速平,方保无事。多有变失血者,亦属瘀滞,流行无妨。

    炒延胡 当归 红花 桃仁 橘红 生香附 旋复花 苏叶 青葱管

    腹痛

    钱(四十) 幼年腹中起块,时常作痛。迩来频发,食入膨胀,吐出方松,究其病源,属肝木乘土。通阳明,泄厥阴,遵叶氏成法。

    川楝肉(一钱) 炒延胡(一钱) 橘白(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七分) 生白芍(一钱二分) 丹皮(一钱五分) 炙草(三分) 姜渣(二钱)

    柴妪(五一) 两脉虚细,当脐作痛,连及胸胁,而兼身热足冷。此系元虚阳亏,当投温补。

    党参 于术 黄 归身 白芍 桂心 橘皮 香附 炙草 煨姜 大枣

    四服热退神旺。

    沈(三七) 寒湿内侵,腑气不行,腹痛下痢。

    苏叶 羌活 茅术 楂肉 浓朴 橘白 一服而愈。

    胸痹

    某 关部独涩,纳食不降,中阳欠运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钱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栝蒌皮(一钱五分) 姜汁(一匙)

    三服效。

    

    本氏(三四) 肝阳上冒,口苦耳聋,滋肾生肝饮。

    熟地(四钱) 萸肉(一钱五分) 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泽泻(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脾胃

    某 腰酸胸满,纳食作膨,遇风寒栗,虚浮之脉,中阳欠运何疑?补中益气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痨损

    沈(二六) 阴平阳秘,水火既济,自然无病。今则反之,上热下寒,故所见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属上热;足冷便泄,溲血,此属下寒,脉来浮数无根,损疾成痨,诚为重候。幸胃气尚可,试投一方以补救之。

    麦冬(二钱) 元参(一钱) 茅草根(二钱,以上三味轻清上焦之热) 党参(一钱五分)蒸冬术(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五分) 山药(一钱五分,以上四味补土生金) 广皮(八分) 牛膝(一钱五分,以上二味理气达下,使痰涎下行)

    两服便实胃纳稍增,夜嗽未宁,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补肾水,暖命门,引火归元,加减金匮肾气丸。

    熟地(三两) 萸肉(一两) 山药(一两) 茯苓(一两) 丹皮(一两) 泽泻(一两)牛膝(一两) 桂心(四钱) 破故纸(一钱)

    张(二六)形寒夜热,盗汗气短,咳呛脉,虚数而弦,绵延四载,叹从前医治,不遇明眼。此积劳成损,急宜补土生金,兼治营血。

    党参 蒸冬术 茯苓 苡仁 黄 熟地 五味子 橘皮 归身 炙草 大枣 浮小麦

    四服知,又十剂,四年沉痼痊愈。此等虚症,若药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业斯道者,药物岂可不讲哉!设遇穷乡僻壤之人,尤宜指点某家药材妥当,莫轻其价,方为合法。前方药品,乃贫家之人参也。黄 产陕西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体无渣味甘,金井玉栏者为佳耳。白术,台州宁国、江西诸处俱产,野生最上;台之种术,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党验法同黄 。

    童劳

    陈(八岁) 童子咳呛内热,已经三年,证属童劳,治宜滋养化源,清降肺气。

    党参 北沙参 茯苓 苡仁 地骨皮 桑皮 生冬术 麦冬 橘皮 炙草 枇杷叶方立甚妙,童劳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周氏(十四)兼旬进食辄呕,近日粥饮亦吐,神识潦倒,大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拟苦辛酸法,必可纳谷,再商扶治。

    党参(二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川连(六分) 生牡蛎(三钱) 橘白(八分) 丹皮(一钱五分) 山栀(一钱五分) 吴茱萸(三分) 老姜渣(二钱)

    服一剂,胸脘宽舒,纳食不呕,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脐旁动气,宜养脾阴,切戒动怒。

    生地 归身 白芍 丹皮 牡蛎 桑叶 麦冬 甘草数剂安然。后因不戒于怒复发,仍来招余,力辞难治,缠绵两月,竟成膈症而殁。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呕吐黄水,腹痛泄泻,食物些微亦胀,神气潦倒,将成重候。切脉左浮弦,右沉涩,知为肝木不平,脾胃虚弱。用斯意调治不效,改投温通酸敛而愈。

    因夏月喜饮井泉,及生冷瓜桃之类,脾胃虚寒,肝火上乘所致。

    吴茱萸(六分) 干姜(一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乌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枣(二枚)

    一服呕止,再剂能下紫血数块,腹即不痛,纳食亦安,惟大便未实,换方:党参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纸 山药 肉果 炙草 菟丝饼六服痊愈。

    陈(四三) 病发先泻,既吐食并酸水,旬日一发,经历三年,欲成反胃。自述当临发时,汗出寒栗。此病由于厥阴浊阴上僭,致脾胃气弱,传化无节,纳导无权。治当苦降辛散,甘补酸收,法乌梅丸意,临发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连 党参 生冬术 当归 白芍 乌梅 茯苓 炙草

    张(十五) 咳呛弥月,呕吐饮食,便燥如栗。询述脐旁宿有块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阴之气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润肠。

    乌梅 鳖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归身 麦冬 玉竹又 病减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脉来短数,中气亦虚,前法兼补胃。

    归身 白芍 生地 党参 蒸冬术 鳖甲 乌梅 麦冬 半夏凡人病中,虚实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惨淡,不能起坐,似乎虚极,而不知病气未去也。

    何以辨之?当察其胃中不快纳少,舌胎或黄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热,是其验也。设投补剂,鲜不误事。无以上诸症,而见神色惨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虚,惟胃闷纳少,更当辨其虚否。

    

    曹女(二二)恶风背痛,身热咳呛,外感风邪,内有郁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钱) 前胡(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山栀(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唐(四八) 发热咳嗽多汗,脉弦细。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虚则脾气亦弱,诸症从此而生。治当调摄营卫,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党参(二钱) 黄 (二钱炒) 归身(一钱五分) 于术(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炒) 苏子(一钱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姜(二片) 大枣(三个)

    又前方只服三剂,热止嗽减汗无,此培植中气,肺疾亦痊,所谓虚补其母之法。

    万(三七) 脉软咳嗽,法当补土。

    党参 于术 黄 归身 橘红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屠妪(六三)咳呛半年,六脉微细,每至夜卧,犹苦气上逆,难以着枕。是虚火上炎,都气汤加肉桂甜梨皮。

    王(二十) 身热干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两脉虚数无绪,一息**至,当此病后,脉唯细数,是假实。确系营卫大虚,守护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虚之戒乎?

    党参(二钱) 生地(四钱) 归身(一钱五分) 萸肉(一钱五分) 黄 (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龙眼肉(二钱)淮麦(一钱五分)

    两服汗止热退嗽减,加五味子十粒,麦冬二钱,去白芍、萸肉、小麦、龙眼,十服痊愈。

    张(三一)咳嗽夜热,至晓汗解,晚食作胀,脉来软大。此情怀抑郁,阳气下陷,补中益气,四贴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麦冬、五味而痊。

    周(三七)卧着安然,坐起即欲呕吐,畏寒咳嗽,脉来弦细。按脉证确非中气不足,补药壅滞,难以遽投,实缘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万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红 半夏 苏叶 茯苓 连翘 川斛 老姜皮

    钟(四八) 老劳咳嗽多痰,不能倒卧,侧右尤觉气逆不安。此由水亏火升,胃虚不降,投都气丸加青铅,气急略减。自述气不上逆,可以伏枕安卧足矣,彻夜转侧,已经一月。人藉安息以养营血,其病至此,实属难当。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属东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气逆不降,责在肺不清肃,秋令不行。

    苡仁(二钱) 茯神(二钱)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钱。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气) 钩藤(三钱) 菊花炭(和肝阳缓气上逆。)

    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药之轻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过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贫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价病中调理。后因酒色不戒,仍归不起。

    鲁(十七)发热咳嗽,舌苔干黄,脉来细数而动。此因外感风热,内受惊恐,痰气结于中焦,治宜疏肌开郁。

    杏仁 薄荷 连翘 橘红 川连 枳实 栝蒌皮 郁金

    朱妪 内热烦渴,频喜凉饮,嗽咸痰。此肾水不足,虚火上泛,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

    戴(二七) 肌热盗汗咳呛,加味泻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连翘 橘红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阅月,从前吐红,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热脉数,积劳成损。

    炒熟地 党参 归身 半夏 怀山药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蒋氏(二五) 脉来细数,频年咳嗽,不时寒热。治宜补土以止嗽,养营以除热。六君子加归、地、五味子、麦冬、苡仁,四服病减,再服十剂可愈。

    倪氏(四六) 咳呛有年,每到春时发作,入夏渐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内热口苦,呕痰多汗,声喘背痛,两脉虚数微弦。此久嗽肺伤,必夺母气,治法宜补胃清金。

    党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橘红 杏仁 连翘 北沙参 炙草 茅草根

    又四帖,病减其半。前方去连翘,再服四剂,照方制丸料,用茅根与大枣葱汤泛丸,可冀来春不发。

    

    徐(二八)肺气失于清肃,则欠下行,致生腹胀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苏梗 杏仁 浓朴 连翘

    四服腹不胀,痰喘缓,小便清长,改用:北沙参 麦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连翘 甘草 茅根

    胡(三二)宿有气喘,多年不作。近因劳倦复发,肢软无力,脉象浮大。按:脉大为劳,当作伤治。加味贞元饮。

    熟地(四钱) 归身(一钱五分) 党参(二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橘红(六分) 茯苓(一钱) 黑栀(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时有一邻人在旁,略能医理,见予骤用熟地、党参,乃曰:观病者形体魁梧,愿切其脉,脉无虚象,但觉有力,而竟投腻补,恐壅滞肺气,喘更甚焉。予曰:医贵小心胆大,明眼快手,此方实合其症,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气呼属肺,吸属肾,今肺肾不足,故息出入不顺而急,当补一也。脉之浮大,似乎有余,其实不足,当补二也。脉有真假,有假寒假热,假虚假实,此即假实也。予方中佐杏、苏二味,当非十全本领,君欲舍补而全用疏肺顺气,似是而实非也。约服四剂,复诊时,可来一证。后四日邻人见来复诊,随至小山园,先问服药若何,答言:气已不促,四肢略觉有力,昨日已能帮拔菜箕。始无间言。设其与病者为邻,必止其不服予方,药之是否,亦无从而验矣。世间似此者岂少哉!

    

    张(二四) 初冬病热旬日,舌黄口渴,胸满背痛自汗。此内有伏暑,外感新寒,用双解法。

    石膏(五钱消暑止汗) 苏叶(一钱) 羌活(一钱,疏肌逐邪) 黄芩(一钱,退热) 花粉(一钱,止渴) 橘红(一钱,宽胸) 栝蒌(二钱,清热消烦) 浓朴(一钱三分,除满) 甘草(三分和中)

    又两服,诸症皆退,尚有余热。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

    曹(十七) 左脉弦细,右弦大而数,日夜发热,头痛不休,频喜饮啜,而不消水。正属劳倦内伤,壮火食气,用景岳四阴煎。若因头痛作外感,脉弦数喜饮作寒热,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

    生地(四钱) 麦冬(二钱) 党参(一钱五分) 于术(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丹皮(一钱) 青蒿(一钱) 炙草(四分)

    又前方四服热解,略有头痛,入暮微发寒热,自汗盗汗。虚象毕露,当补营卫,补中益气去升、麻,加生地三钱,浮小麦钱半,四帖痊愈。

    庄(三四) 发热十日,神昏谵语,唇焦口臭,烦躁呻吟,脉反沉细。此热邪已入血分,症非轻浅,拟桃仁承气下之。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滑石(二钱) 甘草(四分)石膏(一两)

    服下旋即如圊,数回解下燥粪两块,浊秽甚多,热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称阳症见阴脉者死,未尽然也。盖邪气结于阳明,血无不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热结不交,其脉多现沉细阴脉,此段与古人翻案。学人审之,余热未尽,只消清养胃阴。

    鲜生地 鲜石斛 知母 麦冬 花粉 甘草

    费(三十) 畏寒身热,脉虚肢软,舌苔白滑,属脾虚不能护表,补中益气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陆(三六) 身热吐蛔,咳痰面清淡,脉浮洪而数。此脾虚发热,非时疫也。(因多时疫。)误投攻下,几乎不免,数日来全不纳谷,胸前胀满,岂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观其转旋。

    党参 生于术 黄 归身 熟地 麦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热退神复,稍能应对,咳痰未能尽除。当属补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苏子,十服而愈。

    柏(四一) 发热恶食,口苦便赤,脉细盗汗,劳伤血分。

    生地 归身 白芍 丹皮 麦冬 青蒿 地骨皮 四服愈。

    沈(五十) 发热不休,日轻夜重,神昏谵语,两脉细数。若为温疟,全无少阳现症,面色清淡,不似邪滞之容。倘辨不确,作热邪治,投小白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能治温疟。)

    何异鸩毒哉!此为血虚发热,其谵语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谬矣。八珍汤去川芎,加黄 、枸杞、五味子、龙眼肉,一剂知二剂已。

    周(二六) 发热如伤寒,全不纳食,右脉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软,观其形痿气微,必属劳倦伤脾;既带外感,终是轻枝薄叶,治病专贵求本,仿李东垣法,庶可挽回。

    党参 黄 蒸冬术 归身 生地 麦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枣

    又脉起而调,神爽能纳,惟入暮微发寒热,咳嗽。此营卫虚损,久病宜用温补。

    熟地 黄 党参 蒸冬术 归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

    杨(二三) 外感祛,头痛畏风除,其热未解,胸闷不纳,形弱气乏,病邪半入于里。

    柴胡 防风 升麻 黄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参 甘草 姜皮 两服痊愈。

    查氏(四十) 前投消导开郁,胸前胀痛愈,畏风除;惟身热,纳食欲呕。此肝火上逆,胃气不降所致。

    半夏 橘红 郁金 丹皮 麦冬 白芍 茯苓 山栀 黄芩 两服痊愈。

    陆(十七) 两脉浮大,不时发热盗汗,证属劳倦,虽当伏天亢炎,终宜补益;稍带暑邪,岂可轻投!故辨证最贵明确。

    党参 黄 归身 蒸冬术 生地黄 橘皮 炒谷芽 炙草 四服痊愈。

    安儿(十三)暮秋患发热、畏风、嗳腐,脉弦数,投以消导解肌清热,两服无效:其夜半稍缓,余无休时,全不思纳。改投柴、葛、石膏、黄芩、知母,两和表里,得汗旋退旋复,出入数剂,加至石膏两余,终不去病。因诊脉紧而甚数,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里不愈,必须下之,用大承气汤,解下燥粪一块,继浊秽甚多,身热即减。至明朝起,寒战似疟,傍午热尤甚。予思汗下之后,其病不除,由营卫二气不和,宜清淡之品;况且咳呛,即以竹叶五十片,薄荷一钱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两帖。热轻寒重,脉带虚形,色惨淡,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热,见火无赤大之象,乃当其未寒前,一时许服。

    半夏 党参 广皮 归身 黄 柴胡 升麻 防风 葛根 炙草 大枣 生姜此方意在补脾胃,消痰涎,彻其卫阳,使不内陷。其日寒来甚微,热只二时许,口和思纳,又下日,以黄 当归建中汤,加半夏、橘皮,服后不知病之去向矣。

    沈(三二) 发热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红亮,脉右弱左弦,全不纳食。此外受风寒,内伤暑热,不是轻证,用双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黄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

    一服热退渴止,脉和能纳。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虚热,津液不得下输,宜和营法。

    生地 归身 白芍 黄 麦冬 北沙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麦

    如此双感重症,两服痊愈,可见药贵对症。虽临危之疾,大气未绝,亦可应手取效也。

    仲景云:一剂知二剂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症投剂,至三帖后不见效验,错路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