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内论五脏六腑之风。故名。后世论风。当祖此篇。奈以中风及疠风偏枯。各立为一门。致使后人视中风为重。伤风为轻。不知此篇曰中曰伤。无以异也。汪昂云。按风论痹论痿论。分为三篇。病源不同。治法亦异。今世多混同论治。故丹溪着论辨之。

    或为寒中  吴此下。补或为疡。或为不仁二句。非也。(详具于下文。)

    疠风  熊音。疠。音例。吴云:利赖二音。张云:癞同。

    或为偏枯  滑云:偏枯。当作偏风。下文以春甲乙云。则为偏风。是也。

    或为风也  千金。作或为贼风。滑云:或当作均。高云:或为风病之无常。简按下文有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恐为风之间。有脱字。

      楼云。 。陀骨切。忽忘也。(见集韵)栗。惧也。 。熊音。他对切。考字书。并无振寒之义。甲乙作解 。于文理为要。

    名曰寒热  简按脉要精微论云。风成为寒热。并谓虚劳寒热。即后世所谓风劳也。

    寒中  张云:盖风虽阳邪。气则寒肃。是风之与寒。名为同类。但有阴阳之辨耳。岁露篇曰。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所以病变若此。

    风气与太阳俱入云云  高云:风之伤人。或为疠风者。乃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太阳之脉俞。脉。

    经脉也。俞。 穴也。太阳之气主通体。今行诸脉俞。而散于通体分肉之间。

    分肉。分腠之肌肉也。散于分肉。更与周身之卫气相干。风气行于脉俞。散于分肉。干于卫气。则正气不能通贯。其道不利。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然 胀。而有疡。疡。疠疡也。此肌肉有疡。因脉外之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疠疡。而亦有不仁也。简按此以下。至有不仁也。诸家并为论疡及不仁。故吴于篇首。补为疡为不仁二句。而高独接下文。为疠证之疡及不仁。文理相贯。颇觉胜于前注。今从之。

    与卫气相干  甲乙。作悍邪时与卫气相干。

    肌肉愤 而有疡  熊音。愤。音忿。发也。 。充人反。疡。以章反。疮也。吴云:愤 。肿起也。

    疡。痈毒也。简按王注生气通天论痤字云。谓色赤 愤。亦肿起之义。巢源诸癞候云。 肉如桃核小枣。盖谓此类也。

    有荣气热   赵府本。熊本。气。作卫。滑云:有字衍。 。腐同。此段。当作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疠者。荣卫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简按此未知果是否。录以存一说。长刺节论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又四时气篇云。疠气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并与此节相同。曰大风。曰疠气。即疠之谓耳。

    或名曰寒热  滑本。删此五字。简按此衍文。诸注属强解。

    以春甲乙云云  以下五十七字。吴移下文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之上。近是。

    伤于邪者为脾风  甲乙。邪。作风。

    中于邪者为肺风  甲乙。中。作伤。邪。作风。下同。

    亦为脏腑之风  简按马吴张仍王注。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二句。为偏风之所由。志高则接上文四时五脏之风为一节。以亦字考之。志高为是。高云:各以五行之时日受邪。而五脏之气应之。则为五脏之风。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伤其经脉。亦为脏腑之风。既曰伤于风。复曰伤于邪。以明风者邪气也。

    既曰伤于邪。复曰中于邪。以明伤者中之谓也。此申明或内至五脏六腑。而为脏腑之风者如此。

    各入其门户  志。圈各上为别段。注云:此论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简按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由之推之。门户。即荣衰弱之处。志。以为血气之门户。近是。

    偏风  神巧万全方云。经有偏风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风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别为之篇目。盖指风则谓之偏风。指疾则谓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

    脑风  吴云:脑痛也。简按医说云。脑风。头旋偏痛。圣济总录云。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也。

    风邪客搏其经。稽而不行。则脑髓内弱。故项背怯寒。而脑户多冷也。方具于十五卷。

    风入 头  甲乙注。一本作头系。高本。 。作系。云。风入目系。而至于头。则入目之门户。而为目风。简按改 作系。若不作头系。则头字无着落。今据甲乙注改头系。头系。乃头中之目系。

    目风  吴云:目痛也。张云:或痛或痒。或眼寒。而畏风羞涩也。

    漏风  张云:酒性温散。善开玄府。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病能论。谓之酒风。

    内风  吴云:今人遗精咳血。寝汗骨蒸。内风之所致也。简按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与内风迥别。王注恐误。张氏医通云。入房汗出中风。嗽而面赤。内经谓之内风。脉浮紧。小青龙。脉沉紧。真武汤。

    新沐  吴云:沐。濯首也。张云:一曰沐浴。简按和剂局方。有洗头风。证治要诀。于窗罅间梳洗。卒然如中。呼为檐风。此亦首风之属也。

    肠风  马云:风久入于其中。则为肠风。其食有时不化而出也。简按吴张并为肠风下血之证。非也。

    泄风  高云:久风外在腠理。则为隐疹之泄风。简按此金匮要略所论。与本篇泄风不同。当考下文。

    (金匮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张云:自上文风气循风府而上。至此。共七种。所以明或为风也。故有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之义。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然。千金。作焉。滑本。删致以下五字。

    其病能  张云:凡致病之害。皆谓之能。志云:病能者。谓脏气受邪。能为形身作病也。马云:能。耐同。简按义具于病能篇。

      马。吴。 。音骈。广雅云。 。白也。王注原于玉篇。

    昼日则差  马云:差。瘥同。吴云:昼日起。则肺叶垂而顺。故病瘥。暮而卧。则肺叶壅而胀。故病甚。志云:昼则阳气盛。而胜邪。暮则气衰。故病甚也。简按王注为是。

    诊在眉上其色白  马云:灵枢五色篇。以为阙中者肺也。高云:其诊视之部。在眉上阙庭之间。其色然白者。是也。志云:始言 然白。而复曰诊在眉上。其色白。有似乎重见矣。所谓 然白者。谓肺气受风,而脏气之见于外也。所谓诊在眉上。其色白者。谓五脏之病色。见于面也。简按当从高注。下文四脏义并同。

    焦绝  马云:心受邪。正在中。故上中下三焦之气。升降颇难。而似有阻绝也。张云:唇舌焦燥。津液干绝也。简按未详。张据王义。姑从之。

    善怒吓赤色  甲乙。无吓字。作色赤。楼云。吓字。衍。高云:木火相生。故善以怒而吓人。简按庄子秋水云。鸱得腐鼠。 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司马云:怒其声。恐其夺己也。又五脏之风。言情志者。唯心肝二脏耳。而于肝则云善悲。又云善怒。并为可疑。今且仍王注。

    诊在口  高本。口。作舌。注云:舌。旧本讹口。今改。

    时憎女子  吴云:肝脉环阴器。肝气治。则悦色而**子。肝色衰。则恶色而憎女子。

      张云:浮惨貌。简按 同。义具于评热病论。

    脊痛  甲乙。脊上。有腰字。

    其色   志云:恐后人认为一色。故曰苍。曰 。曰 然。曰微黄。大意与五脏生成篇之论色同。 。烟煤黑色也。

    肌上  高本。肌。作●。注云:●。旧本讹肌。今改。肌。两颊肉也。肌上。颧也。颧。肾所主也。

    简按说文。肌。颊肉也。五阅五使篇云。肾病者。颧与颜黑。高注确有所据。然 几通用。故 作饥。 作机,则肌不必改●。

    胃风  简按此腹中论所谓鼓胀之属。与和剂局方胃风汤之胃风。医说不伏水土之胃风不同。圣济总录有治方。具于十七卷。

    失衣则 胀  吴云:风寒助邪。脉益凝涩。故今 胀。张云:失衣则阳明受寒于外。故为 胀。简按王注中热。恐误。

    食寒则泄  千金。泄上。有洞字。似是。

    诊形瘦而腹大  高云:犹言诊其形色则瘦。诊其腹上则大。以明五脏诊色。六腑诊形之义。

    先风一日  志云:风者。天之阳气。人之阳气。以应天之风气。诸阳之气。上出于头。故先一日则病甚。男兆璜曰。风将发而所舍之风亦发。故先一日病甚。人气之通于天也。张云:阳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

    是以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圣济总录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风行阳化。头者。诸阳之会。与之相应也。方具于十五卷。

    漏风  圣济总录云。食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云云。又曰: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病名酒风。(出病能论。)夫酒所以养阳。酒入于胃。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其气 悍。与阳气俱泄。使人腠理虚而中风。令人多汗。恶风不可单衣。其喘息而少气者。热重于肺。客于皮毛也。口干善渴者。汗出多,而亡津液故也。解堕而不能劳事者。精气耗竭。不能营其四肢故也。谓之漏风者。汗出不止。若器之漏。久而不治。转为消渴。方具于十三卷。

    常不可单衣  汪昂云。汗多腠疏。故常畏寒。马注。作畏热虽单衣亦欲却之。昂按既云畏热。下何以又言恶风乎。高云:多汗表虚。欲着复衣。故常不可单衣也。

    甚则身汗  高本。身。作自。注云:自汗。旧本讹身汗。今改。食则汗出者。言身若无汗。食入则汗出也。甚则自汗者。言身或多汗。甚则自汗也。甚。犹多也。简按不必改自汗。义自通。

    泄风之状  简按上文。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本节则云。多汗。汗出泄衣上。盖此其汗泄。甚于漏风。新校正。据千金改内风。难必矣。

    上渍其风  吴云:上渍。半身之上。汗多如浸渍也。志。四字为一句。注云:泄衣上则身湿。既湿且冷。一如水渍。而有风。故曰上渍其风也。简按四字未详。或恐是衍文。○吴云:此不及脑风目风内风肠风飧泄者。古亡之也。言胃风。而上文未尝及者。亦上文亡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