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肝炎是指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临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颜德馨教授在60年临床实践中对传染性肝炎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思路与方法总结如下。
1、治疗思路
一般认为传染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颜师则还把本病归属于“疫病”范畴,强调其病因是外感疫毒,病理变化是邪与正的斗争过程,因此其病机包括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迁延不愈则呈虚实错杂之态,一面是正气耗伤,一面仍有湿热毒邪的存在。故而其治则也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途。颜师常用的祛邪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法、凉血化瘀法,常用的扶正方法包括健脾益气法、滋补肝肾法和温补阳气法。
颜师指出,传染性肝炎之所以迁延不愈,主要因素在于正气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既不能抵御病毒侵袭,又难以清除肝炎病毒和免疫复合物,致使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肝细胞不断遭到破坏;病邪羁留日久,湿热深伏,痰瘀内停,病毒反复迁延,又进一步损伤正气。因此传染性肝炎辨治之难点在于慢性阶段。在治疗上要正确的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或在扶正中兼顾祛邪,或在祛邪中不忘扶正。既要清除湿热毒邪,又要针对阴阳、气血、脏腑之寒热虚实,灵活机变,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辨治心法
传染性肝炎从邪正斗争入手进行辨治,颜师常用之治法、适应证候、习用方药介绍如下。
2.1清热利湿法
传染性肝炎中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以及部分慢性肝炎表现为湿热内蕴征象,此因湿从热化,肝热则郁而化火,故治应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在临床中还应细辨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
2.2凉血化瘀法
凉血化瘀法适用于一些慢性肝炎顽固病例。这是由于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湿热毒邪久恋不去,浸淫血分,煎熬血液成瘀,故临床常见面色晦暗、烦躁易怒、五心烦热、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弦、蜘蛛痣、出血点和肝脾肿大等瘀热症候,其血球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有所增加,故血液流变学呈浓粘聚化。颜师自拟“犀泽汤”,从凉血化瘀法论治慢性肝炎,有良好效果。
2.3实脾法
传染性肝炎慢性阶段大部分患者均有纳差,腹胀,四肢乏力,大便异常等一系列脾虚症状。脾虚导致湿热毒邪的侵袭,又致湿热毒邪缠绵难解。脾虚肝郁,气机失常,影响血运,导致瘀血内停。故脾虚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难经?七十七难》谓“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颜师倡用实脾法治疗慢性肝炎。
2.4滋阴法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物,肝郁日久必然导致阴虚,久则累及于肾,而肝肾同源,肾的阴精不足,则不能养肝,故传染性肝炎慢性阶段常表现出肝肾阴亏的症状。常见胁痛、口干、耳鸣、腰酸、足软、舌暗红、苔薄白或薄黄,治当滋养肝阴,选用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如果是热毒未靖,可以与前述之“犀泽汤”合方治疗。颜师在近年的肝炎防治中还观察到,滋养肾阴柔润肝体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2.5温阳法
大凡医之论治传染性肝炎,多重视其邪气有余而忽视其正气不足,尤对肝气虚、肝阳虚之论述更少。临床上,或由于素体虚寒,或因治疗损伤肝脾之阳,或病久阴损及阳等种种原因出现肝气虚、肝阳虚的症候并非少见,并常与脾气虚、脾阳虚同见。因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生之气;肝肾同源,而肾中真阳亦与肝关系密切。故一旦肝气不足,则机体生化之机能减弱,犹晨曦无光,必然寒气四起。治疗当以温阳解凝为先,不必畏忌附桂之类,应辨证用药。常用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