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曰:近代医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证。今考于汉、唐之上,有翻胃,有噎,有膈。要之,翻胃自是不同,而噎,而膈,则可混一而治也。考方八首,明者辨之。

    《深师》七气汤

    干姜 黄芩 桂心 半夏 甘草 橘皮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桔梗(三两) 枳实(五枚) 人参(一两) 吴茱萸(五合)

    气噎膈者,此方主之。

    噎膈者,有物噎塞,防碍饮食之名。今人与翻胃浑然无辨,非古也,深师、孙真人之传也。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也。气者,营运不息之物,故气行则治,气郁则病。冲和则治,乖戾则病。是方也,辛可以行气,故用干姜、肉桂、吴萸、半夏、陈皮之辛。苦可以降气,故用黄芩、枳实、桔梗之苦。脾虚则不能运气,故用人参、甘草以益脾。肝肾弱则不能吸气,故用地黄以滋肾,芍药以和肝。

    韭汁饮

    生韭汁 醇酒(等分)

    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

    汉医但称噎、称膈而已,后之方书称五噎、五膈。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立言虽曰有五,说证其实未周。今不拘其说,只据世人所有之证而订其方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结,佐以醇酒,行其势也。

    栝蒌实丸

    栝蒌仁 枳壳 制半夏 桔梗

    姜汁米糊为丸。

    痰噎膈者,此方主之。

    痰随气上,亦随气下,故栝蒌、枳壳、桔梗,皆下气药也。痰以湿生,必以燥去,故半夏者,燥湿之品也。或问:桔梗为诸药之舟楫,浮而不沉者也。何以下气?余曰:甘者恋膈,苦者下气,轻者上浮,苦者下降,此药之性也。桔梗甘而苦,为阳中之少阴,故初则恋膈,久则下气矣。痰盛者,宜于痰门诸方消息之。

    回令丸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水煮少时,晒干)

    共末为丸。

    火噎膈者,此方主之。

    此即左金丸也。曰回令者,黄连之苦能胜热,可以回其火令也。以吴茱萸之辛热佐之,取其反佐以从治尔。

    食郁越鞠丸

    山楂 神曲 砂仁 香附(童便制) 苍术(米泔浸七日) 抚芎 栀子

    食噎膈者,此方主之。

    食不自膈也,或由气塞,或由火郁,然后停食而作食膈。故用香附、苍术、抚芎以顺气,栀子以泻火,山楂、神曲、砂仁以消食。昔齐王中子诸婴儿,病烦惫食不下,时呕沫。仓公视之曰:食膈病也,作下气汤以饮之。其方今不可考矣。若芩连枳术丸、木香槟榔丸、义亦近之。

    蒜齑酢

    《太平御览》云: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旁卖饼者,有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即当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前入,见佗壁悬此蛇辈以十数。昆谓蒜味辛热,为阳中之阳,能令人气实闷乱而自吐,若蛇虫蛊瘕,犹为宜之。《褚氏传》曰:褚澄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鸡雏。《齐谐记》云:郭坦之儿,食蒜一畦,吐消食笼于顷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医者,罕能知之。或问:何以不用瓜蒂散?余曰:伤寒内热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虫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酢之辛热。人知苦能吐热,而不知热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染靛

    《广五行记》: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防食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皆化为水。时寺中方刈蓝作靛,试取少靛致钵中,此虫绕钵畏走,须臾化为水。昆谓此虫湿热所生,湿从土化,热从火化。靛之为物,色青而性寒,是禀东方之木色,与北方之水味最浓者也。水足以制火,木足以克土,此五行之理也。故足以化湿热之虫。自有五行以来,上而万象,下而万类,一为克制,无不化之,况于此虫乎?

    楮实汤

    南唐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时吴廷绍尚未知名,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发此二句,便知其为良医。《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奈何不作嗌乎?又曰:酸胜甘,则治法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