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承上编阴阳应象、阴阳离合,而复论阴阳之别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常也。无胃脘之阳,见真藏之阴,则为别阴;无柔和之阴,见结搏之阳,则为别阳。别阴别阳,非阴阳之常,乃阴阳之别。常则和,别则病;常则顺,别则死。所以别阳别阴,阳结阴结,阳搏阴搏,皆言病而言死也。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四经十二从者,人身有四时之大经,十二脉之相从也。经,常也;从,顺也。帝问四经十二从,以明阴阳有经常,从顺之道也。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应春夏秋冬之四时;十二从,应一岁之十二月;十二月,复应人身之十二脉。脉,经脉也。经脉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经脉脏腑相合,雌雄相应,故脉有阴阳。知阳者可以知阴,知阴者,可以知阳,此阴阳之相通也。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阴阳互见,彼此相资。若以阳脉论之,凡阳有五,肝心脾肺肾,皆有和平之阳脉也。五五二十五阳者,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盖五脏三阴之脉,皆有阳和之胃脉。若无阳和之胃脉,则所谓阴者,乃三阴之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又申明所谓阳者,乃中焦胃脘之阳,而五脏籍以资生者也。若无胃脘之阳,而别于阳者,知病所发之处也;见真藏之阴,别于阴者,则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谓手太阳之脉,终于目内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手阳明之脉,终于两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中,循发际,至额颅;手少阳之脉,终于目锐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也。三阴在手,谓足厥阴之脉,注肺而终,交手太阴,出于手大指次指之内廉;足太阴之脉,注心中而终,交手少阴,循手小指之内而出;足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而终,交手厥阴,循手小指次指而出也。夫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一气营运,皆有胃脘之阳,故曰所谓一也。若无胃脘之阳,而别于阳者,不但知病处也,且知病死忌之时。无胃脘之阳,见真藏之阴,而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数,音朔。知病知忌,知死知生,众人不知,医独知之。故当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夫不与众谋,乃诊脉而得其微。故所谓阴阳者,即脉之去者为阴,脉之至者为阳,脉之静者为阴,脉之动者为阳,脉之迟者为阴,脉之数者为阳,此平人脉法也。凡持真脉之藏脉,而知死生之期者,如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悬绝,真藏弧悬,与胃脘之阳相绝也。急,劲急也。十八日者,木之生数三,三而三之,则为九,再九而十八也。心至悬绝,九日死者,火之生数二,成数七,九日火之生成数也。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者,金之生数四,三四而为十二也。肾至悬绝,七日死者,水之生数一成数六,七日水之生成数也。脾至悬绝,四日死者,土位中央,灌溉四旁,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气不能四应,故四日死。此诊真藏之脉,而知死生之期者如此。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皆为岐伯之言,史臣复加三日者,承上文别阳知病之离,而复言二阳、三阳、一阳之病也。二阳,阳明胃土也。土借火生,胃由脾运,今病心脾,是火不能生土,脾不能运胃也。二阳为水谷之海,精血之所资生。有不得隐曲者,男子精虚,不得为房帏之隐曲也。女子不月者,女子血虚,月事不以时下也。其传为风消,血虚风胜,而肌肉消枯也。其传为息贲,精虚气逆,而喘息奔迫也。有一于此,皆死不治。所以申明二阳病处,且知忌时也。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音善。 ,音渊。余篇皆同。三阳者,太阳膀胱寒水也。太阳本寒标热,故发寒热。太阳经脉,从头下项,挟脊贯臀,下抵 足,故下为痈肿。下臀,下髀 也。痈肿,经脉血气,逆于肉理也。及为痿厥,腿足痿痹而厥逆。筋虚则痿,气虚则厥也。 ,小腿酸疼也。其传为索泽,膀胱水泽枯索也。其传为颓疝,阴器睾丸,连膀胱而肿胀也。所以申明三阳病处也。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
膈,隔同。下仿此。一阳者,少阳初生,胆木也。病则初阳不升,故下气。真气少,则客气上逆,故善咳。阳气虚则土寒,故善泄。其传为心掣,木不生火,心气虚寒,而掣痛也。其传为膈,火虚土寒,胸膈不利也。所以申明一阳病处也。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夫病在阳而发于阴,病在阴而合于阳,故又举二阳一阴,二阴一阳,三阳三阴之发病也。二阳,阳明也。一阴,厥阴也。阳明厥阴主阖,如二阳一阴发病,则二阳不能为阳之阖,一阴不能为阴之阖,不能阖而乍阖,则主惊骇。背为阳,主开,不能转开为阖,故背痛。阴气上冲而复下,则善噫。噫,嗳也。阳气下行而复上,则善欠。欠,呵欠也。此一阴发病,为肝虚风胜,二阳发病,土受木克,故曰风厥,语风气盛,而中土厥逆也。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少阴也。一阳,少阳也。少阴少阳主枢。二阴一阳发病,则二阴不能枢转于内,一阳不能枢转于外,故善胀。申明善胀者,非肿胀之谓,乃心满善气。盖阴枢不转,则心满;阳枢不转则善气也。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三阳,太阳也。三阴,太阴也。太阳太阴主开。三阳三阴发病,则三阳不能开于阳,三阴不能开于阴,故为偏枯痿易。偏枯,半身不遂,痿易,痿痹易常,是太阳不能为开也。四肢,太阴脾土之所主,不举,太阳不能为开也。所以申明别于阳,而知病处者如此。
鼓一阳曰弦,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钩,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淄。
旧本,弦讹钩,钩讹弦,今改正。脉体内应五脏,外合四时,皆有胃气。故鼓一阳曰弦,鼓动一阳初升之气,则脉微弦,内应肝脏,外合春生之木气也。鼓一阴曰毛,鼓动一阴初升之气,则脉微毛,内应肺脏,外合秋收之金气也。鼓阳胜急曰钩,鼓动阳气,既胜既急,则脉微钩,内应心脏,外合夏长之火气也。鼓阳至而绝曰石,鼓动阳气,至而复绝,脉沉如石,内应肾脏,外合冬藏之水气也。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相过,其脉则滑曰淄。内应脾脏,外合四时之土气也。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藏,如字。阴阳内外彼此相济,如阴中无阳,则阴争于内;阳中无阴,则阳扰于外。阳扰于外,则皮毛之魄汗未藏,魄汗未藏,外而不内也。阴胜于内,则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逆起熏肺,喘鸣,内而不外也。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淖,音闹。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之所生,和本曰和,言阴之所以能生万物者,以阴和而复本于阳和也。由此言之,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故刚与刚,则为独阳,必阳气破散。阳气破散于外,则阴气乃消亡于内矣。此刚与刚,则为独阳,而阴阳不和也。若柔与柔,则为独阴。淖者,柔与柔相合也。故淖则刚柔不和。经气借阳和以营运,今惟阴无阳,则经气乃绝,此柔与柔则为独阴,而阴阳不和也。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夫柔与柔则为死阴,刚与刚则为生阳。死阴生阳,皆非正也。故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阳奇之数,从一而三,三日死,为其无阳也,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阴偶之数,由二而四,四日死,为其无阴也。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重,平声。辟,僻同。之,移也。所谓生阳死阴者,肝移热于心,谓之生阳。肝木生火,脏热相移,故曰生阳,是即刚与刚也。《气厥论》云∶肝移热于心则死。所以然者,火热**,心气厥逆也。心移寒于肺,谓之死阴。肺金如天,心火如日,火日衰微,若天无日,故曰死阴,是即柔与柔也。《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所以然者,天日虚寒,水精不布也。不但此也,若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为阴寒之脏,肺寒而复移于肾,故曰重阴。肾之脾谓之僻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肾寒而复移于脾,是阴寒入于幽僻,故曰僻阴。此生阳死阴,重阴僻阴,有一于此,皆死不治。此申明别阳知病忌,别阴知死期者如此。
结阳者,肿四肢。
承上文别阳别阴,而复论阳结阴结。结阳者,阳气自结,不和于阴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结阳者肿四肢,此阳气为病,而征乎外也。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结阴者,阴气自结,不和于阳也。血乃阴属,故结阴者,便血一升,瘀血去而阳气和。若阳气不和,仍为阴结之病,而便血一升,是再结二升也。瘀血去而阳气不和,仍为阴结之病,而便血一升,是三结三升也。此阴血为病,而征乎内也。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斜,作邪。少腹之少,去声。余篇少同。阴阳结邪,阴阳并结而为邪病也。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今阴阳并结,致多阴少阳,是阴寒盛,阳气虚,故曰石水。石水,肾水也。少阴主肾,位居少腹,故少腹肿。此言阴阳结邪,致阴盛阳虚,而病二阴之石水也。
二阳结,谓之消。
二阳,阳明也。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结则燥气独盛,故饮水过多,而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膈。
三阳,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常从胸膈而入于中土,从中土而出于肤表,结则不能出入,故谓之膈。膈,犹隔也。
三阴结,谓之水。
三阴,太阴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结则湿气独盛,故谓之水。与少阴之石水不同也。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阴阳皆结,风火炽而肺金伤,故谓之喉痹。喉为天气,肺实主之。痹者,闭也。此言阳结阴结则病,是非阴阳之常,而为阴阳之别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 死。
搏,音博。余篇同。阳结阴结则病,阳搏阴搏则死。故复论阴阳之搏。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阴气过盛,搏击于内,不与阳和,似乎别出,阴盛蓄阳,故在妇人谓之有子。若阴搏阳别而属阴阳正气之虚,证见肠 而下泄者死。即在妇人,亦非有子。所以申明阴搏有属有子,有属病死也。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阳加于阴谓之汗,言阳气有余,内加于阴,阴得阳而外出,故谓之汗。若阳加于阴,阴气内虚,不与阳和,阳气搏击,阳搏于内,则阴虚阳盛,故谓之崩。崩,血下堕也。所以申明阳搏,有属阴阳和而汗出,有属阴阳不和而血崩也。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夫阴搏则阴盛,阳搏则阳盛。有属无病者,有属有病者,有属病死者。若经脉不和,手足阴阳俱搏者死,故举三阴三阳而复论之。三阴俱搏者,手足太阴脾肺之气,俱搏击于内也。二十日夜半死者,土之成数十,金之成数九。夜半者,半夜子初,乃十九日之终,交二十日之子阳,而即死也。
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二阴俱搏者,手足少阴心肾之气,俱搏击于内也。十三日夕时死者,水之成数六、火之成数七,终水火之成数而死也。又曰夕时者,乃十三日之终,至戌亥方死,所以别上文二十日夜半之子阳也。
一阴俱搏,十日死。
一阴俱搏者,手足厥阴肝与心包之气,俱搏击于内也。十日死者,木之成数八,火之生数二也。十日者,终木之成数,火之生数而死也。此三阴五脏相搏,与之死期者如此。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阳俱搏者,手足太阳膀胱小肠之气,俱搏击于内也。且鼓者,三阳既搏且鼓动,手足之一阳也。手之一阳,少阳三焦也;足之一阳,少阳胆经也。膀胱,水也;小肠三焦,火也;胆,木也。三日死者,水之生数一,火之生数二,合而为三。又三者,木之生数。尽水火之生数而死于木也。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三阴三阳俱搏者,手足太阴合手足太阳之气,而相搏击也。手太阴,肺金,天也;足太阴,脾土,地也;手太阳,小肠,火也;足太阳,膀胱,水也。太阴,天地之气;太阳,水火之气。不和,故心腹满。三阴三阳俱搏,则肺之天气,脾之地气,膀胱之水气,小肠之火气,发泄已尽,不得有所隐曲也。隐,幽隐;曲,曲匿。与上文病发心脾之不得隐曲不同也。五日死者,土之生数五,天地水火不交会于中土而死也。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二阳俱搏者,手足阳明胃与大肠之气相搏击也。温,热也。其病温,以阳明之阳,而见温热之病。
阳亢津竭,故死不治。又曰不过十日死者,言上文不交会于中土,则五日死,此阳明土气亢热,亦不过十日死。五、十居中,皆土数也。此言阳搏阴搏则死,是非阴阳之常,而为阴阳之别也。
帝问四经十二从,乃探阴阳之理,而求其常。岐伯不论阴阳之常,而论阴阳之别,意谓欲知阴阳之常,必知阴阳之别,不知阴阳之别,则阴阳之理,犹为未尽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