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014(459-500,痘疹)
作者:上师
章节目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十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六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七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六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七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六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七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六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七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百九十八
古今图书部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录卷五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十九
痘疹门

小儿直诀 【 宋?钱乙】

五脏疮疹证治

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伏于命门,若遇天行时热,或乳食所伤,或惊恐所触,则其毒当出。初起之候,面燥顋赤,目泡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欬嗽嚏喷,手足梢冷,惊悸多睡。宜究其何脏所发,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须节饮食,慎风寒。

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色青而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心脏斑色赤而小;脾脏疹小次斑,故色赤黄浅也。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先疹子后斑子者顺,反此为逆。惟肾无候,但见骩冷耳冷是也。若寒水来侮,故黑陷而耳骩反热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

如发潮热三日已上,出不甚多,而热不止者,未尽也。潮热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疱之类也。一发便出尽者重,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最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躁热渴,腹胀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热,利小便,解热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战咬牙,或身黄肿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死证也。此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耳。下后身热气温,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则内虚归肾。大抵疮疹属阳,在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难救一。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便濇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热也,宣风散导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为脾虚而肝则乘心火妄动,风热相搏也,当用瓜蒌汤泻心肝、补脾土。

疮黑而忽便脓血并痂皮者,乃脾气实,肾邪退而病安也;及泻而乳食不化者,脾虚不能制肾,故难治。

【 注 痘疹,大要与痈疽治法无异,宜辨表里虚实寒热。盖表虚而用发表之剂,轻则斑烂,重则不能起发而死;里实而用托里之剂;轻则患痘毒,重则喘急腹胀而死。里虚而用疏导之剂,轻则难以贯脓结痂,重则不能结靥落靥而死,治者可不慎哉!若臖赤发热,疼痛作渴,饮冷便秘,此形气病气俱实也,虽在严冬,必用四顺清凉饮以救其阴;若黑陷不食,呕吐泄泻,寒战咬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虚败,寒水所侮也,虽在盛暑,必用六君、姜附,或十二味异功散,以回其阳,此《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若起发迟,不红活,不作脓,不结痂,或发热作渴,饮食少思,此脾胃虚弱也,用参芪四圣散以补之。若虽起而色白,虽贯脓而不满,虽结痂而不落,或痒塌,作渴饮汤,腹痛不食,呕吐泄泻,此脾胃虚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温之。其在四五日间死者,毒气盛,真气虚而不能起发也;六七日间死者,元气虚而不能贯脓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气去,脾胃败而元气内脱也。治者但能决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血气亏损,苟能逆推其因而豫为调补,岂断无生理哉!盖起发、贯脓、结痂三者,皆由脾胃荣养,不可妄投克伐之剂,以致夭枉也。至于大人患此,治法迥异。昔丹溪尝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愦不知,亟用大补四十余剂,遂出痘而愈。观此可见。】

疮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骩冷耳凉是也。骩耳俱属于肾,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疮黑陷,耳骩反热者,为逆也。若用牛李膏、百祥丸各三服不愈者,死。病此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受风冷,必归于肾,变黑难治也。有大热当利小便,有小热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时月轻重,故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又曰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之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耳。如疮疹三日不出,不快者,即微发之;微发不出,即加药发之;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后若不多,及脉平无证者,即疮疹稀少,不可更发也。肾旺盛脾土不克水,故脾虚寒战则难治矣。所以百祥丸者,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脏自不盛也。何以不泻肾?曰:肾主虚,不受泻,故二服不效,反加寒而死矣。

活人书 【 宋?朱肱】

治痘疹论

小儿瘴疹,与伤寒相类,头疼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缘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又云疮痘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或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欬嗽,辄用利药,即毒气入里杀人,但与化毒,紫草木通汤、鼠黏子汤;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黄汤解之。若疮痘出不快,烦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活血散主之。黑疮倒靥,猪尾膏、无比散、龙脑膏子,无不验也。若热毒攻咽喉痛,如圣汤。疮痘入眼,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疮疹法,无出此矣。

痘疹方论 【 宋?陈文中】

序引

尝谓小儿病证虽多,而疮疹最为重病。何则?疮疹之病,盖初起疑似难辨,投以他药,不惟无益,抑又害之。况不言受病之状,孰知畏恶之由?父母爱子,急于救疗,医者失察,用药差舛,鲜有不致夭横者。文中每思及此,恻然于心,因取家藏已验之方,集为一卷,名之曰小儿痘疹方论。刻梓流布,以广古人活幼之意,顾不韪欤?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陈文中谨书。

论受病之由

夫小儿在胎之时,乃母五脏之液所养成形也。其母不知禁戒,纵情厚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气传于胞胎之中,此毒发为疮疹,名曰三秽液毒。

一、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

二、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脓水泡疮。

三、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发为疹痘疮也。子母俱忌食葱韮薤蒜,酢酒盐酱,獐兔鸡犬鱼腥等物。世俗未晓,将为发举,往往不顾其后,误伤者多矣。

论治法

凡小儿疮疹未出已出之间,有类伤寒之状,增寒壮热,身体疼痛,大便黄稠,此正病也。若无他疾,不必服药。

【 注 痘疹,若小儿首尾平和,自有勿药之喜。盖其肠胃软弱,易为虚实,故必不得已,折其太过,益其不足,可也。】

凡疗疮疹,先分表里虚实:如表里俱实者,其疮易出易靥;表里俱虚者反是。表实里虚者,其疮易出难靥;表虚里实者亦反是。若始出一日至十日,浑身壮热,大便黄稠,乃表里俱实,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且易靥也。

【 注 治痘疹之法,与痈疽无异。若邪气在里而实热者,用前胡、枳壳散;元气怯而虚热者,用参芪四圣散;虚弱者,用紫草木香汤;虚寒者,用参芪内托散,虚寒内脱者,用木香散。若邪气在表而实热者,用麻黄甘葛。此要法也,余见各证。】

凡疮疹已出未出之间,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谓之里虚,急用十一味木香散治之。

【 注 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实谓邪气实而真气虚也。然倒靥泻渴等证,若喜热饮食,手足并冷,或不食呕吐者,是为阳气虚寒也,用辛热剂补之;喜冷饮食,手足不冷,或唇舌黑裂者,阳气实热也,用苦寒之剂泻之。】

凡疮疹已出未愈之间,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谓之表虚,急用十二味异功散治之。

【 注 张翼之云: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止表虚,减肉荳蔻。若能食便闭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轻用射干鼠黏子汤,重用前胡枳壳散。下痢吐泻能食为里实,若用实里,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若用补表,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一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已出未愈之间,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或腹胀,或泻渴,或气促,谓之表里俱虚,急用十二味异功散,送七味肉荳蔻丸治之。

【 注 前证审系表里虚寒,急用前法治之,缓则不可救也。】

凡小儿斑驳疹毒之病,俗言疹子,是肺胃蕴热,因时气熏发于外,壮如蚊蚤所咬,赤者十生一死,黑则十死一生。大抵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成者也。脏腑调和,血气充实,则易出易靥,盖因内无冷气外常和暖也。凡痘疹热渴,切不可与瓜柿蜜水等物,及清凉饮、消毒散等药,恐损脾胃,则腹胀喘闷,寒战咬牙而难治。盖咬牙者,齿槁也,乃血气不荣,不可妄作热者。

【 注 前证若兼吐泻,手足指冷者,属内虚寒而外假热也,急用木香散;如不应,用异功散。若大便不通,渴欲饮冷者,则前所禁蜜水之类,又当用矣。但宜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朮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角磨水服,诸证即解,其后亦无余毒之患矣。北方出痘,不拘冬夏,若喜冷者,再不用药,但与水饮,无有不愈。盖北方地燥而又睡热炕故也。】

凡痘疹出不快,多属于虚。若悞谓热毒壅盛,妄用宣利之剂,致脏腑受冷,荣卫濇滞,不能运达肌肤,则疮不能起发,充满后不结实,成痂痒塌,烦躁喘渴而死。

【 注 前证亦有各经热盛壅遏而出不快者,亦有毒甚痘疔而不发起者,亦有余毒而溃痒者,当细审其因而药之。】

凡小儿才觉伤风身热,是否疮疹,便服四味升麻葛根汤。

【 注 痘疹未明而元气实者,最宜前汤。若元气虚者,又当详治,恐发得表虚而痘难出也。】

凡痘疹始出,一日至五七日之间,虽身热或腹胀,足梢冷,或身热泻渴,或身热惊悸腹胀,或身热出汗者,服十一味木香散。

【 注 前证属脾气虚寒假热,非此药不救;如未应,注以六君子专补脾气;更不应,加木香、补骨脂、肉荳蔻兼补肾气。】

凡泻水谷,或白色,或淡黄,煎十一味木香散,送七味肉荳蔻丸治之,泻止者住服,不止者多服。

【 注 前证若察其外证:若唇青指冷,睡而露睛,口鼻气寒,泻色青白,脾肾虚寒也,用前药六君子汤加补骨脂、肉荳蔻;若颊赤体热,睡不露睛,口鼻气热,泻色黄赤,脾土实热也,用泻黄散。】

凡泻频津液内耗,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不能靥也。如身温腹胀,咬牙喘渴者,难治。缘谷食去多,津液枯竭,饮水荡散真气,故多死矣,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救之;如不应,急用十二味异功散。

【 注 前证兼手足指冷,面色青白等证者,属阳气虚寒,急用木香散;阳气脱陷,用异功散;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血气虚弱,用八珍汤;不应,用十全大补汤。】

凡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豆大与食之,令脏腑滋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泻之药,元气内虚,则疮毒入里,多伤儿也。

【 注 前证若因热内蕴,宜用射干鼠黏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痛,亦宜并用前汤。】

凡疮疹初出两三日至十三日,当忌外人及卒暴风寒秽恶之气。轻者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也;重者一齐出,如蚕种灰白色稠密,泻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也。轻变重者,犯房室,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也;重变轻者,避风寒,常和暖,大便稠也。

【 注 丹溪先生云:痘疹密则毒甚,用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或以凉药解之,虽数贴不妨。】

凡身热发烦渴者,宜用六味人参麦门冬散治之;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 注 前证若渴而饮冷者,脾胃实热,宜用麦门冬散;若渴而饮汤者,气虚热渴,宜用白朮散;若大渴引饮面赤,血虚发躁也,用当归补血汤。】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而忽不能靥,兼腹胀烦渴者,急用十一味木香散。

【 注 前证若兼恶寒,或四肢冷,疮毒去而脾胃虚寒也,宜用前药;若十指逆冷咬牙等证,阳气脱陷也,用十二味异功散;脾气虚陷,用六君加川芎、当归、黄芪主之。】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头面温,足指冷,或腹胀泻渴气促者,急服十二味异功散;若十一二日当靥不靥,身不壮热,闷乱不宁,卧则哽气烦渴啮牙者,急用十二味异功散加归、朮以救阴阳表里。

凡痘疮已靥,烦渴不止,或头温足冷,或腹胀,或泻,或啮牙,多致难愈,急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救之。已上之证,若误与蜜水生冷之物,则转加热渴而死。

【 注 前证属脾胃亏损,内真寒而外假热耳,非温补不救。如前药未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以纯补之。】

凡身壮热,经日不除,如无他证,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热退即止;如不止,服七味人参白朮散。

【 注 前证若肝胆热毒,柴胡麦门冬散;若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黄芪、柴胡;若中气虚热,用人参白朮散。】

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用四味射干鼠黏子汤;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 注 前证若壮热饮冷,属热毒,在表,宜用前汤;若兼大便不通,属热毒在内,少用四顺清凉饮;若热毒既去,胃气虚而发热,用七味人参白朮散;若因阴血亏损而发热,用四物汤。】

凡风热欬嗽,咽膈不利,用三味桔梗甘草防风汤治之;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主之。

【 注 前证如痘热内作,宜用桔梗甘草防风汤;如兼痰热欬嗽,佐以抱龙丸;若气虚痰涎壅上,宜人参白朮散以补脾肺。】

凡涕唾稠黏,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十六味人参清膈散;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 注 前证属脾肺蕴热,痘邪为患,用清膈敌,解散邪气;若脾肺虚热,不能司摄,用人参白朮散,调补中气。】

凡痰实壮热,胷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速用五味前胡枳壳汤治之。

【 注 前证若因肠胃蕴热,宜急用前汤,缓则热毒延内,多致有悞。】

凡饮冰雪不知寒者,阳盛阴虚也;饮沸汤不知热者,阴盛阳虚也。阳盛则补阴,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阴盛则补阳,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

【 注 阳盛者当用清凉饮以补阴,阴盛者用异功散以补阳,须审的实而用,若或少差,死在反掌。前云乃传写之误。】

凡痘疮首尾,若误饮冷水,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生痈肿,或成疳蚀。盖脾胃属土而主肌肉,水湿所伤则津液衰少,荣卫濇滞,不能周流,故疮痂迟落而生痈肿。

【 注 痘痈之类属血热未解而内作,外邪搏于肌肤之间,或余毒蕴结经络,轻则肌表浸淫瘙痒,重则肢节壅肿作痛。若余毒炽盛,先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却用托里消毒散;毒气将尽,用四君、归、芪以补托元气。大凡痘疮始末,皆系脾胃之气所主,若饮食药饵失宜,多致变证。故凡饮食少思,内热晡热者,属脾胃气虚血弱,佐以四君、芎、归、黄芪、升麻。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者,属气血虚弱,余毒为患,佐以射干鼠黏子汤。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大便秘结者,属热毒内蕴,用大连翘饮;如不应,仙方活命饮。若根赤而作痒,血虚也,四物加牡丹皮。色白而作痒,气虚也,四君加当归、芍药。色赤而作痛,血热也,四物加连翘、金银花。肿而不溃,血气虚也,用托里消毒散。溃而不愈,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

凡疮疹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相搏,则津液濇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溃,多致不起。

【 注 前证属足阳明胃经,其方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朮散,佐以九味芦荟丸。】

痘疹心传必效良方 【 宋?沈氏】

有余不足分治

小儿出痘,发热三日后见苗,热缓色淡红,光明稀朗尖起,饮食如常,睡宁,此阴阳适均,不药自愈。又有色甚红稠,睡宁,饮食如常,一变则不可救,患家切不可目为吉证,亦须预先清解。

一如暴热暴出,色赤稠,或额上先出,腹痛胀满,烦躁不食,惊搐失音,嗽喘发渴,此有余之证,乃属肾经真阴不足阳极之证,经曰独阳不长之谓。色红有顶陷者,与色白顶陷者不同。红陷非气虚,乃热则伤气。治者切不可吃黄酒、葡萄、荔枝、人牙、胎衣、天灵盖、及鱼羊等热物,又不可轻用人参、黄芪、白朮、白芍药补药,及穿山甲、麝香泄药,及木香、丁香热药,谓补能助气,热能发散。既知痘毒属阴脏,在骨中不动,即经曰阴脏遇热则动,即经曰阳行阴也。阳行则为阳证,再用热药,阳极则亢,熬尽阴血,何以成脓?经又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豆种于地,非阳不生,非阴不长,阳极则苗槁矣,即此阳杀之谓。治者滋阴以制阳。庸医反说清凉伤胃,饮食何进?当补起胃气,吃得饮食,痘自起长。此说易足惑人,杀人不浅。岂知饮食不进,正以满腹皆邪气,如何进得饮食?诚能于大热之证,投以清解之药,如亢旱而得阴雨,邪散胃清,饮食自进,脓自起长。又说发表太虚,痘何以成就?岂知毒在皮内,熬煎阴血,若大开门户,邪散气畅,岂不妙哉!若专以补胃,岂知邪盛用补,正气未复而邪气愈盛,如火上添油。况补土太实,土能克水,水尽血枯者死!此非虚谈,皆出自《内经》推理而来,自出《痘疹辨》一书,屡施屡验。且看痘只在三日间,血尚未亏,如遇大毒大清解之药,时时屡进不断,必食进心安,药渐渐减少,必至痘成白脓,根下只有一线红者药方止。若怠缓过四五日,到那血枯水干时候,发痒变黑,归肾田地,仙丹难救。故治痘者早治多服药,此上策也。饮药又不可大碗一进,恐吐伤胃,须细细陆续服,如细雨之润苗。或一服不效,则杯水之意,必至再三见效方缓。若疹证加沙加斑,皆属阳证,皆以清解为主,切不可用参。近说有南北不同,然阴阳无二理,阳证定然不可生阳,阴证定然不可生阴。

一如色白顶陷,腹胀烦躁,身不大热,便白不赤,口气凉,不进饮食及呕哕,此不及之证,乃心经之元阳不足也,即经曰孤阴不生之意。治者专以助阳为主,切不可用清解。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凉膈散论

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因以世俗多斑疹不敢服药,以误小儿诸病多矣。亦不知古人所留凉泻之药,通治风惊积热,伤寒热病,纵误是斑疮,亦使热势稍退而稀少出快,早得痊安也。若用此,最为妙也。

阎孝忠集《小儿方论》,未达钱氏本意,不明造化之理,反妄言疹病黑陷为寒,及曰凡斑疹始终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不可胜计也。阎公岂不详自所编钱氏方治斑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凡寒药下之而多得痊愈者,一不救则必死,然则痘疹之为热病,岂不明哉!况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及夫斑疮黑陷,无不腹满喘喝叹声而小便赤濇不通,岂不是热极乎?况痘疹本因热而生,病势转甚,岂能反为寒者耶?

斑疹论

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焮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小红隐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斑证,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则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动而生变。此谓少阳,通表里,宜和之也,当先安其里以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者,谓能安和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须微发之。微发之药,钱氏方甚多,宜选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是斑疹,若便发之,令斑并出,小儿难禁,是使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已吐利,尤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大便秘,内实者,宜微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安里药三五服,末后一服调微发之药服之。大抵用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邪气不并出能作番次,使小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二者宜服防风汤以和之。若大便实秘,能饮食而内实,宜当归丸微利之。

五脏病各有所见证

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则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见嗽而气上,脾肺病也,泻白、益黄散合而服之,又宜黄芩厚朴汤、白朮厚朴汤。谓脾苦湿,肺苦燥,气则上逆也,其证先泻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是也。如见渴,热多者,当服厚朴汤;不渴,热少者,当服白朮厚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证,皆如此类。

四时经移用药

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用导赤散下之。立夏之后,热也,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导赤、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甘草、白朮、茯苓之类为胜湿之药。立秋后,宜用益黄散、泻白散、陈皮、厚朴、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散。立冬之后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大凡小儿斑疹已发有疮,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无疮无声音者,乃气病形不病也;有疮而无声音者,是形气俱病也。后一证当清利肺气,八风汤或凉膈散,大黄、芒硝亦可,或如圣汤加大黄,或八味羌活汤加大黄。此是春时发斑,谓之曰风斑耳。疮疹者,《内经》云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斑子者,是相火行命三焦,真阳气之所作也,若气入肺,变脓疱,入肝为水疱,自病为斑。心乃君火,入于皮作瘾疹,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疮而发搐,而外感寒邪,内发心热而发搐,用茶粉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黄汤主之。已发便稠密,形势如针头者,当轻发其表,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若斑已发,稠密甚而微喘饮水,有热证,当以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为在表不在里,当微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知热在内,当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者,当利小便。已发后有余毒不散,或复有身热痈疮之类,当用解毒之药。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

儿之在母腹也,胞养十月,蕴蓄浊恶热毒之气非一日,及岁年而后发,虽至贵与至贱,莫不皆然。轻者稀少,重者稠密,皆因胞胎时所感浊恶热毒之气有轻重。非独人有此疾,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亦有伤寒中温毒而发斑者,亦有阳毒发斑者。斑有大小,色有轻重。大者为阴,小者为阳,均是热也,但色重赤者热深,色轻红者热浅。凡治此,轻者因而扬之,重者因而减之。《内经》曰:少阳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熛。手少阳者,三焦少阳相火也。启元子云:是五寅五申之岁,即少阳相火司天故也,他岁亦有之。但《内经》独明疮疹者,少阳相火之所为也,俗呼曰斑疹伤寒。此言却有理,为此证时与伤寒相兼而行,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从太阳传至四五日,熛疹始发,先从两胁下有之,出于胁肋,次及身表,渐及四肢。故凡小儿疮疱丹熛瘾疹,皆少阳相火客气胜也。《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岂有寒乎?故治疮疱与治伤寒时气同法。初觉头痛身热恶寒,此小儿初发疮疱之候也;其脉息皆浮大而有力,亦与伤寒、时气、冒风、惊风、宿乳一概难辨,宜先解之,有二法:遇亢阳炎热之时,以辛凉解之;遇大寒凝冽之时,以辛温解之。辛凉之剂者,凉膈、通圣之类是也;辛温之剂者,升麻葛根之类是也。此二法慎勿互用之。既用此二法之后,次以白虎汤加人参冷服之勿辍,盖防疮疹发喘,喘者必死,人参止喘故也。或云立秋之后,不宜服白虎汤者,非也。假如秋深发疟,疟者中暑而得之,白虎大解暑毒,既有白虎汤证,岂可间以秋冬乎?疮疱瘾疹丹熛,皆是火之用也,是肺金之不及也,故曰白虎汤加人参,一日不可阙也。疮疱熛疹,或出不均,大小如豆麦相亲,见其不齐也,相天之寒温,以蝉壳烧灰抄半字或一字,以淡酒调少许饮之,大人以淡酒温调之,不半日则均齐。如或用百祥丸、紫草饮子,皆可服之。俗以酒酢熏之者,适足增其昏瞀耳。至六七日疱疹出全,可调胃、凉膈下之,同调理伤寒法。或言疮疹首尾俱不可下者,此朱奉议公之言也,适足使人战战兢兢而不敢用药也。钱仲阳之用百祥丸,其间有大戟,岂奉议公犹不见耶?自奉议公斯言一出,死者塞路矣。予家某亲属故旧小儿,有患疮疱黑陷腹内喘者,余以白虎汤加人参,凉膈散加当归、桔梗,连进数服,上灌下泄,昼夜不止。又使睡卧于寒凉之处,以新水灌其面目手足,脓水尽去。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儿方为疮疱外燔,沃以寒水,使阴气循经而入达于心肺,如醉得醒,是亦开昏破郁之端也。如此救活者,岂啻千数!夫疮疱黑陷,喘而满者,十死八九;若依此法,尚能活其六七,何世医与病家至今犹未悟也?近年予之庄邻于蔡河来往之舟,常舣于此。一日,舟师偶见败蒲一束,沿流而下,渐迫舟次,似闻啼声而微。舟师疑其人也,探而出之。开视之,惊见一儿四五岁许,疮疱周匝,密无容隙,两目皎然,饥而索食,因以粥饱之。其舟师之妻怒曰:自家儿女多惹疮疱传染,奈何私料此儿?沿蔡河来,其流缓,必不远,持儿一鞋迎流而上,遍河之人皆曰无此儿。行且二十里,至一村落,舟师高唱曰:有儿年状如许,不知谁是疮疱病死,弃之河中,今复活矣!闻酒邸中饮者喧哗,有人出曰:我某村某人也,儿四五岁,死于疮疱。舟师出其鞋以示之,其父泣曰:真吾儿也!奔走来视,惊见儿活,大痛流涕,拜谢舟师,喜抱儿归。今二十余岁矣。此儿本死,得水而生,伏谂来者疮疱之疾,热耶寒耶?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启元子注云:心寂则痛微,心燥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疮疱之疾,岂有寒欤?余承医学于先人,阅病多矣,苟诳后人,罪将安逃?诚如此法,则原上之丘以疮疱而死者,皆误杀人也!故疗小儿惟钱仲阳书中可釆者最多,但其方为阎孝忠所乱,有识者宜择而取之!

疮疱瘾疹论

夫小儿疮疱、瘾疹、趺疮、丹熛等疾,如遇火运胜时,不可便用升麻汤解之。升麻汤者,是辛温之剂,太平之时可用,发散后便可用凉膈加当归白虎汤、化斑汤、玉露散煎服之,甚者解毒汤、调胃承气汤投之。古人云:疮疡者首尾俱不可下,此言误人久矣。岂不闻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内经》云:五寅五申岁,多发此病,此病少阳相火之岁也。少阳客气胜,丹熛疮疱瘾疹之疾生矣。又《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由是言之,皆明心火,不可用辛温之剂发散,以至热势转增,渐成脏毒下血,咬牙搐搦,为大热之证明矣。如白虎汤加人参、凉膈加桔梗当归,不论秋冬,但有疮疱之证,便可用之。亦且疮疱瘾疹丹熛趺疮者,是天之一气以伤人也。且如疮疱瘾疹,以少为吉,以稠为凶。稀少者不服药而自愈,稠密者以寒凉药舍死而治之,十痊其一二。敝家亲眷相知,信服此药,获效多矣。

斑论萃英 【 元?王好古】

疮疹标本

昔睦亲宫十太尉病疮疹,众医治之。王曰:疹未出,属何脏腑?一医言胃气热,一医言伤寒不退,一医言在母腹中有毒。钱氏曰:若言胃气热,何以乍凉乍热?若言母腹中有毒,属何脏也?医曰:在脾胃。钱氏曰:既在脾胃,何以惊悸?医无对。钱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方下脐粪及涎秽也。此亦母之不洁,余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疮疹。未出五脏,皆儿病证,内一脏受秽多者乃出疮疹。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赤燥,欬嗽喷嚏。此五脏证俱见:呵欠烦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肝水疱,肺脓疱,心斑,脾疹,惟肾不食秽毒而无诸证。疮黑者属肾,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也,又用抱龙丸数服愈。以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则见五脏证,已出则归一脏矣。

海藏云:本先因微寒入一句,并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一句,勿认作寒证,当识用抱龙丸,即知斑疹多热也。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悞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伤食宜以药下之者,当详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阳阳明也。惺惺散,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胷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骩冷,手足乍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此疮疹欲发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蘗膏。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汤、甘露散,余依钱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剂小大不同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也。白虎汤,治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正为泄时暑之剂。甘露饮子,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阴药也。紫雪、天门冬、麦门冬、黄芩、地黄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石膏、寒水石为气剂。

斑论

夫斑之为病,皆由子在母腹,时时浸渍,食母血秽,蕴而成毒,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又旺,邪无所容,或因天冷,或因伤表,或因伤里,斑由是而生焉。治当何如?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至于恶寒者发之,表大热者夺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结者下之,小便不通者利之,惊者安之,泄者分之,何以执一为哉?大抵伤寒同治,最为高论,随经用药,不可阙也。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斑疹不能辨别者,不可疑作斑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斑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为斑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如所言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以其斑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可也。斑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温暖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感,致使误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以其所可者而言之,后人不知其变,故执常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斑虽未出亦不用于此也。斑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诊,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

未显斑证所用之药

外伤,升麻汤主之。

内伤,枳实丸主之。

大便软者,枳朮丸主之。

若伤冷者温之,神应丸主之。

恶寒者发之,宜防风苍朮汤。

表大热者夺之。此表者通言三阳也。夫阳盛则气必上行。言夺者,治法不令上行也。

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汤,小渴者凉膈散。

大便不通者下之,桃仁承气汤、四顺饮子、柴胡饮子选用,察其在气在血。

小便不通者利之,导赤散、八正散之类,当求上下二焦何经而用之。

惊者安之,凉惊丸,重者泻青丸。

泄者分之,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

已显斑证所用之药

出不快,化毒汤。

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黏子汤。

咽不利,桔梗甘草鼠黏子汤。

烦者,桔梗甘草栀子汤。

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

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

阳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汤。

少阳出不快,连翘防风汤。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疮疹轻重候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

一发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利小便,八正散。

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用茶粉下解毒丸。

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用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大黄亦可。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斑疹论

夫斑疹始出之证,必先见面燥腮赤,目泡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欬嗽嚏喷,足梢冷,多睡惊;并疮疹之证,或生脓疱,或生小红斑,或生瘾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显上证而后乃出?盖已上诸证,皆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故显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诸斑证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医者当知此理,乃敢用药。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主男子藏精施化,妇人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异名也,象坤土之生万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三日四日五日血脉已旺,精不胜血则为女子。二物相搏,长先身生谓之神,又谓之精,道释二门言之,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间,随母呼吸,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神,饥则食母血,渴则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血脉,形气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此恶血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发。诸斑疹皆出于膀胱壬水,其证后聚肉理,归于阳明,故三番斑始显之证,皆足太阳壬膀胱克丙小肠,其始出皆见于面,终归于阳明肉理,热化为脓者也。二火炽甚,反胜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儿以后再无二番斑出之患。此《内经》之法,览者详之。

辨斑证

或久喷嚏,睡中发惊,或耳尖冷、眼濇,或辨伤食伤寒口热,或口酢气奶癖不消,或腹中痛。

如斑证少具,其斑未发,乃与升麻汤三五钱带热服之,待身表温和,斑疹已显,服药乃止。

如其身凉,其斑未出,辨得是斑证,无问服数,直候是表温和及斑疮已显,然后乃止。只时时与桔梗汤宽胷膈、利咽喉。

原机启微 【 元?倪维德】

斑疹余毒之病

东垣李明之曰:诸斑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阳也,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元牝元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初则膀胱壬水夹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已上先见也;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胷腹已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胷腹已下后见也。至此则五脏六腑皆病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为火数故也。愈后或有病疽病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鞕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此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之药也,不问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四时加减。

格致余论 【 元?朱震亨】

陈氏痘疮方论

读前人之书,当知其立言之意。苟读其书而不知其意,求适于用,不可得也!痘疮之论,钱氏为详,历举源流经络,分明表里虚实,开陈其施治之法,而又证以论辩之言,深得著书垂教之体,学者读而用之,如求方圆于规矩,较平直于准绳,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可为无穷之应用也。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之意,仓卒之际,据证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证,并其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学不讲,抱疾谈医者,类皆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解利,忽得陈氏方论皆燥热补剂,其辞确,其文简,欢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为钱氏不及陈氏远矣。或曰:子以陈氏方为不足欤?曰:陈氏方诚一偏论,虽然,亦可谓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太阴属肺主皮毛也,足太阴属脾主肌肉,肺金恶寒而易于外感,脾胃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姜、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朮、半夏,所以治脾之湿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止,何伤之有?今也不然,徒见其疮之出迟者、身热者、泄泻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随手获效,设或误投,祸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药制方,有向导、有监制、有反佐、有因用,若钱氏方固未尝废细辛、丁香、白朮、参、芪等,率有监制反佐之药,不专务于温补耳。然其用凉寒者多,而于辅助一法,略开端绪,未曾深及,痴人之前,不可说梦,钱氏之虑至矣!亦将以候达者扩充推广而用。虽然,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恐未为适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辈,当有寒而虚,固是的当,虚而未必寒者,其为害当何如耶?陈氏立方之时,必有挟寒而痘疮者,其用燥热补之,固其宜也。今未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予尝会诸家之粹,求其意而用之,实未敢据其成方也。试举一二以证之:从子六七岁时,患痘疮发热,微渴自利,一小方脉视之,用木香散,每贴又增丁香十粒。予尝疑焉。观其出迟,固因自利而气弱,察其所下,皆臭滞陈积,因肠胃热蒸而下也,恐非有寒而虚,遂急止之,已投一贴矣。继以黄连解毒汤加白朮,与十贴,以祛丁香之热,利止疮亦出。其后肌常有微热,而手足生痈疖,与凉剂调补,踰月而安。又一男子年十七岁,发热而昏,目无视,耳无闻,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知其为劳伤矣。时里中多发痘者,虽不知人,与药则饮,与粥则食,遂教参、芪、当归、白朮、陈皮,大料浓煎与之饮,至三十余贴,痘始出;又二十余贴则成脓泡,身无全肤。或曰:病势可畏,何不用陈氏全方治之?余曰:此但虚耳,无寒也。只守前方,又数十余贴而安。后询其病因,谓先四五日恐有出痘之病,遂极力樵采,连日出汗甚多,若用陈氏全方,宁无后悔!至正甲申春,阳气早动,正月间,邑间痘疮不越一家,卒投陈氏方,童幼死者百余人。虽由天数,吾恐人事亦或未之尽也。

平治会萃 【 元?朱震亨】

痘疮

分气虚血虚补之。气虚用人参、白朮加解毒药,血虚四物汤加解毒药。酒炒芩、连,各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多用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丝瓜、升麻、酒芍药、生甘草、糖球、黑豆、犀角、赤小豆。

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瘾疹

黑斑红斑疮痒,用通圣散调服。

斑疹

脉浮者消风为主,脉浮数者祛风清热,脉沉数者泻火为主,脉数按之沉实者解表攻里。戴云:疹浮小有头粒者,是随出即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

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用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
痘疹门

幼科全书 【 元?朱震亨】

原痘赋

痘本胎毒,号曰天疮。传染由于外感,轻重视夫内伤。初起太阳,壬水克乎丙火;后归阳明,血水化为脓浆。所喜者红活滋润,可畏者黑陷干黄。势若烧眉,变如反掌。皮肤臭烂,血气狼(犭当)。若救焚兮徙薪,何如焦额!似拯溺兮落井,不及宽裳。原夫一元肇化,二气成祥。欲火动而妄作,胎火炽而流殃。啼声骤发,秽毒深藏。命门养虎,胞户收铓。特四时之疫疠,动五脏之皮囊。营气逆于肉里,恶血发于膀胱。二火相扇,四大成疮。毒之轻者发则微,贵乎调养;毒之重者发则甚,急于堤防。至若运气推迁,有干胜负升降;时令乖异,无非寒热温凉。苟阴阳之逆理,为气候之反常。五行郁而灾见,九曜窒而变张。疠气流行,不论郡邑乡党,恶毒传染,岂分黎庶侯王。此则辨形于诊,贵在能制其方。先事解散兮,十全八九;临时区处兮,算为寻常。大抵气运先岁,疮疹属阳。春夏为顺兮,乐其生长;秋冬为逆兮,恶其收藏。暴寒兮,恐邪毒之郁遏;暴热兮,虑腠理之开张。脓泡春而莫疗;黑陷夏而为殃。秋斑虑恶,冬疹非祥。此逆四时之令,休夸三世之方。知其凶而治之,自求怨谤;明其吉而往也,得号贤良。且如证候殊形,脏腑异状。肝主泪而水泡,肺主涕而脓浆。心斑红艳,脾疹赤黄。惟肾经之有病,为变黑而可防。所以观其外证,因而知其内脏。呵欠烦闷兮,肝木之因;欬嗽嚏喷兮,肺金之象。手足梢冷而昏睡兮,脾困于中央;面目带赤而惊悸兮,心火炎于膈上。耳尻属肾,温暖如常。二处灼热兮,下极火炎而必毙;四肢厥冷兮,中州土败而须亡。先分部位,次察灾祥。阳明布于面中,太阳形于头上。心肺居胷膈之内,肝胆主胁肋之傍。手足司乎脾胃,腰背统乎膀胱。外证分明,用心想象。泄泻者邪盛于下,呕吐者邪盛于上。气逆而腹痛隐隐,毒甚而腰痛惶惶。心热甚而惊搐,胃邪实而颠狂。口燥咽干,肺受火邪而液竭;屎硬溺濇,肾因火旺而精亡。气弱食少者,不任其毒;神强能食者,不失其常。欲决重轻,但观发热;如占顺逆,须认其疮。毒甚兮身如炎火,热微兮体或清凉。因寒热之来往,定征兆之凶祥。数番施出兮,春回寒谷;一齐涌出兮,火裂昆冈。蚊迹蚤斑,刻期而登鬼录;蛇皮蚕壳,引日而返泉乡。不喜朱红,更嫌灰白;最宜苍蜡,切忌紫黄。常要明润兮,恐薄嫩之易破;不宜干枯兮,又搔痒之难当。恶候形现,上工审详。面颊稀而磊落,清安可保;胷膈密而连串,凶吉难量。顶要尖圆,不宜平陷;浆宜饱满,切忌空洋。颜色喜老而愁嫩,皮肤爱糙而怕光。焰起根窝,终妨痒塌;丹浮皮肉,必主祸殃。头面预肿兮三阳亢甚,手足发厥兮五脏摧伤。疮堆喉舌,毒缠颈项。咽喉痛而呼吸则难,饮食少而吞吐则呛。此天命之安排,岂人力之倚仗。烦躁闷乱兮,七神离散;谵妄眩冒兮,五毒猖狂。鼓颔战栗兮肺败,咬牙口噤兮肾强。渴不住兮焦膈,泻不止兮滑肠。失声兮咽烂,吼气兮腹胀。昼夜抓搔兮,将营气之外脱;饮食断绝兮,必胃气之中伤。肿忽消而毒归于内,色变黑而疔起于疮。食谷则哕兮,在人之夭寿;饮食则喷兮,较医之短长。轻重反复,调理乖张。轻变重而可畏,重变轻而莫慌。风寒素谨,饮食如常。出入禁乎男女,盖覆适其温凉。内无妄动,治不乖方。此则变轻之候,实为保命之良。若常犯乎禁忌,或误服乎丸汤。徒自肆乎房害,不知顺乎阴阳。外感不正之气,内伤不时之粮。平人且病,患者何当!是以顺则逆而逆则险,宜乎轻者重而重者亡。发自肺经,相连脾脏。气热味辛,燥金受克;形寒饮冷,华盖先伤。浩饮则水来侮土而成泻利,过食则脾不消谷而作痞胀。皮毛亏损,肌肉羸尩。起发迟而不能胖壮,故靥缓而反作脓疮。轻则延绵于时日,重则泣送于郊邙。何愚夫之不晓,致生命之早亡。不信医而祷诸神鬼,枉杀牲而号乎穹苍。药贵中病,医不执方。喜行温补者,动称乎文仲;专用凉解者,祖述乎仲阳。孰知因人而治,毋虚虚,毋实实;相时而行,必远热,必远凉。正气为先,戒开门而延寇;解毒为急,休视虎以如狼。首尾不宜汗下兮,治之要略;缓急各有权宜兮,法之经常。执其绳墨者,如守株之待兔;惑于方书者,似多歧之亡羊。且如红紫焮肿兮,凉血为上;灰白平陷兮,补气最良。出不快兮,则表实而发散可用;便或秘兮,则里实而疏利何妨。毒不能以速解,毒盛者令微汗之发越;热不可以尽除,热剧者使小便之清长。三阴盛而多寒兮,必投辛热;三阳数而多热兮,无过苦凉。安可恶寒而喜热;莫执贵阴而贱阳。是故补气者参芪白朮,养血者归芍地黄。发散表邪,轻柴葛而重官桂;疏通里实,微枳壳而甚大黄。解毒兮连芩栀子,快斑兮牛蒡荆防。连翘,疮中之要领;甘草,药中之君王。咽痛求诸甘梗,头肿取夫荆防。木通利其小水,人屎救其黑疮。气逆兮青皮陈皮,胃寒兮丁香木香。泄泻莫如诃蔻,呕吐无过橘姜。麦冬干葛而止渴,厚朴腹皮而治胀。五味杏仁,伤风者以之定喘;山楂枳实,善食者用之消粮。良工司命,推恻隐之仁心;神物效灵,起沉疴于反掌。诸凡药味,各有主张。春夏桂枝而少服,秋冬连芩而莫尝。疮若干枯,白朮非其所益;色如红艳,黄芪岂其攸良。里虚少食兮,勿投枳实;表实多毒兮,休使生姜。汗自出兮用干葛重虚其表;溲自数兮加木通再亏其阳。泄泻酸臭兮,诃蔻不可以遽止;呕吐清冷兮,连栀安得以作汤。凡用芩连,必须炒制;如加丁桂,必假寒凉。应制伏而不诛其过,得平和而保寿无疆。大势若平,余邪须讲。毒气流肝兮双睛生瞖,火邪入脾兮四肢成疡。口内生疮兮烂龈破舌,腹中作痢兮腐胃败肠。皮肤嫩而洗浴太蚤,因添余热;脏腑虚而肥甘太过,遂至内伤。若中风寒,多为欬嗽;无时挦抓,即灌蚀疮。既多异证,必有奇方。望月砂退瞖有准,穿山甲排毒无双。枳实曲芽山楂子,消宿食而克化;大黄柴葛地骨皮,解余热以清凉。欬嗽以款冬杏仁,痢疾以黄连木香。苦参主乎热毒,溺白治其疳疮。用之合宜,工可谓良。嗟夫!罹此证候,势非寻常,外缠皮肉,内连腑脏。换改形容,如蛇蜕皮龙蜕骨;淋漓脓血,若蚓在灰鳝在汤。轩岐置而未言,秦汉弃而无方。古无其疾,或云起于建武;今有是证,相传得于南阳。拘于日数者,不知重轻之病;执其偏见者,罔察虚实之当。本温再热,已寒又凉。徒胶固而不变,反赤子而见殃。泄骨髓之真诠,非子孙而莫示;授肺腑之秘的,牢记诵而莫忘。

西江月

痘疮毒从何起,母胎火毒流传。生来秽物下咽喉,藏在命门里面。一旦天行时气,感令相火熬煎。毒从骨髓见皮间,彼此一般传染。

五脏各般形证,认时须要分明。往来潮热睡脾经,呵欠烦闷肝证。欬嗽喷嚏属肺,面红惊悸属心。惟肾清净忌邪侵,手足耳尻俱冷。

五脏各有一证,其间治法难同。肝为水疱肺为脓,大小疮形异种。脾证发为疹子,心经见作斑红。肾为黑陷病多凶,纵有灵丹何用!

痘疹须明顺逆,天时人事相随。大都阳火是根基,若遇阴寒不喜。春夏顺而多吉,秋冬逆以何疑?如逢稠密必凶危,稀少为轻治易。

治法如今不定,清凉温补分明。各持一见论纷纷,俱曰予为神圣。解毒喜行凉泻,补中爱使辛温。不明时令与元神,枉自捕风捉影。

假使天时煊热,辛温助火为殃。严寒凉解雪加霜,病者如何抵当?勇实再行温补,羸虚又使寒凉。虚虚实实伐元阳,好似隔鞾爬痒。

看取时行疫疠,天时热气炎炎。精神壮健又能餐,解毒清凉甚便。若是寒凝太甚,虚羸吐泻连绵。此宜温补法为先,又在医人活变。

痘疹要知轻重,吉凶顺逆精通。毒轻疮少顺家风,汤药不宜妄用。痘密毒重为逆,皮肤寸寸成脓。此般衫证例多凶,仔细扶持休纵。

轻者三四次出,头面胷背稀疏。小便清利大便稠,饮食如常充足。重者遍身齐出,状如麻子麦麸。咽痛泄泻闷啾啾,饮食不思可恶。

轻者不须服药,重者凶吉难明。出时红点如蚕蚊,密似针头血浸。头面预先浮肿,皮肤黑烂黄昏。四肢逆冷哑无声,闷乱为凶死证。

多有先轻后重,只因触犯风寒。房事不避臭腥传,纵口只思生冷。闲杂人带秽物,诸般禽兽腥膻。庸医浅术误汤丸,致使痘疮改变。

重者变轻何以,常常和暖衣裳。房中紧密少人行,饮食如常添进。不曾误投汤药,亦未妄啖酸辛。此为人事夺天灵,安可归乎有命?

要识痘疮死证,无过五证分明。紫黑喘渴闷何宁,痒塌咬牙寒噤。灰白顶陷腹胀,皮嫩易破成坑。泄泻气促见鬼神,声哑头温足冷。

既识五般死证,其间吉病如何?疮顶饱满作脓窠,任是揩摩不破。四畔根儿红活,安眠静睡平和。光壮收靥不蹉跎,管取痘证勿药。

黑陷干枯肾败,咬牙寒战肝伤。失声气喘肺郎当,泄泻脾虚腹胀。痒塌闷乱心死,狂言见鬼神亡。嫩皮易破气无阳,便血阴崩模样。

首尾不宜汗下,汗时腠理开张。风寒易入透斑疮,收靥不齐火旺。误下必害脾胃,无事自取内伤。泄泻黑陷必倾亡,枉使神魂飘荡。

大抵痘疮未出,先须升葛参苏。如斯不出汗令疏,红点见时药阻。大便若还闭结,轻轻四顺相扶。假饶自利莫胡涂,只与阎王掌簿。

治痘无过二法,补中解毒兼行。补中参朮草芪苓,枳实山楂有应。解毒芩连栀蘗,连翘枳实防荆。归芎养血妙如神,加减消详前定。

气血要分虚实,但与痘色中求。红焮紫肿血实由,四物内加消毒。灰白中陷气弱,四君子是良谋。略加解毒药相扶,莫使丁香桂附。

但见痘疮初出,如逢热甚昏沉。解毒发散药先行,莫教临渴掘井。桔梗升麻干葛,连翘甘草黄芩。牛蒡栀子木通荆,蝉蜕防风作引。

若是如常潮热,只须干葛升麻。芩连甘草赤芍加,枳实连翘无价。或用参苏饮子,青皮木香内加。煎来一服胜灵砂,痘见表疏才罢。

初出若生惊搐,急将导赤疏通。木通甘草与防风,生地黄连同用。再加辰砂调服,须臾救醒蒙胧。此方端的有神功,管取百发百中。

壮热不曾出见,大便闭结难通。颠狂唇裂眼珠红,此证凶危堪痛。急与芩连栀蘗,大黄酒炒疏通。连翘枳实与木通,贯仲射干俱用。

自此出而稠密,认他虚实调医。虚家泄泻色如灰,大补煨姜堪取。若是肿焮红绽,芩连栀蘗芎归。升葛翘蒡桔甘奇,此个真机秘的。

色似涂朱满面,身如蚊蚤伤痕。不消三日丧黄泉,切莫再行丸散。若彼爷娘强勒,要伊死里求生。但将四物入连芩,翘枳栀甘桔梗。

灰白不能起发,又加泄泻频仍。温中丸散不宜停,急急扶危济困。当归黄芪白朮,干姜甘草人参。木香诃子及青陈,官桂丁香灵应。

毒甚常生咽痛,可怜饮食难尝。射干甘梗与牛蒡,连翘升麻稳当。若是痘堆颈项,此名锁膈恓惶。一朝惆怅命将亡,变作咽哑水呛。

发起状如蚕壳,干枯不见水浆。此名血竭毒归脏,不治必然命丧。当归地黄养血,参芪甘草温良。连翘牛蒡与木香,青皮桔梗发旺。

发起常常检视,须防黑陷来攻。若见黑陷现其中,药点许多妙用。菀豆七粒烧过,乱发火煅和同。珍珠水浸胭脂红,针破搽时胀肿。

药点转加黑陷,丧门吊客匆匆。百祥牛李及宣风,总是脱空卖弄。不如人猫猪屎,各烧存性和同。木香汤引妙无穷,万两黄金何用?

起发若生搔痒,此与痒塌差殊。伤风身痒正相宜,血虫疮窠不愈。宜用疏风凉血,荆防翘实归芎。生地干葛木通宜,竹叶引煎痒住。

大抵痘宜胀痛,若加虚痒颠连。只因饮食冷邪干,心火克而闷乱。外用茵陈艾炷,内服参朮调元。若还痒住便回生,又怕抓伤正面。

何以正面怕痒,内含五脏精华。假如破损实堪嗟,气散魂飞魄罢。尤忌先伤正额,心经火带虚邪。几番试验不参差,教与儿孙休错。

相火居于正额,出现胖靥休先。果然额上露其端,记取决依死断。最喜两颐口鼻,始终都在其间。任从稠密势缠绵,到底终无倾险。

起发成浆欲靥,忽然泄泻来攻。此时脾胃不宜空,变出百端可痛。多是内伤饮食,只求药有神功。若还肿消泄淋脓,父母爬坑泣送。

先用人参白朮,黄芪甘草干姜。茯苓诃子及木香,大剂切来温养。不效次求豆蔻,木香陈氏良方。三番只有异功良,此是尽头模样。

记取成浆时候,最防秽物风寒。大黄苍朮共烧烟,可解一切秽厌。内服调元饮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苍朮酒芩连,莫犯荆防发散。

得到浆成痘热,依时都要成痂。若遗腐烂臭腥加,此是表虚堪讶。急进参芪桂朮,荆防苍葛升麻。连翘枳实密蒙花,休得弄真成假。

若是痘疮溃烂,皮破血脓淋漓。内服参朮与归芪,枳实连翘官桂。外用多年败草,晒干切细成灰。展来席上任施为,最解火邪毒气。

痘热不能收靥,反将破损成疮。一时焦痛甚难当,请问如何度量?但取甘草滑石,辰州真粉清凉。蜜调涂上便安康,此法不留书上。

有等痘疮正气,缘何日久难收?请君仔细问根由,不可临时差误。或是曾伤冷水,或因便结热留。此般治法各追求,不枉秘传肺腑。

果是曾伤冷水,湿伤脾胃中虚。脾主肌肉待何如?怪的血脓流注。可用参芪苍白,青皮甘茯无拘。丁香姜桂照方书,救里收表妙处。

于是大便秘结,三朝一七未通。此为热气内蒸烘,因此毒难开纵。内服归黄麻子,大黄略用相攻。再行胆导妙无穷,管取痂成去壅。

收后许多余证,医人各要分明。毒流肝脏目生疔,瞖障瞳人隐隐。毒流脾肺壅肿,责归手足太阴。内伤外感一时辰,变作百般怪证。

两目忽然肿痛,痘家毒入肝经。轻为浮瞖掩瞳人,重则终身废病。去瞖菊花蝉蜕,密蒙蒺藜谷精。各为细末共和匀,别用猪肝作引。

痈毒发于肢节,常常脓水不干。不知调理早求安,废疾终身贻患。内服千金托里,外涂万病金丹。排脓长肉未为难,任是千金勿换。

痘后不宜澡洗,疮斑皮嫩易伤。不知禁忌受寒凉,遍体热生痛僵。此因伤寒劳后,不用官桂麻黄。只消九味羌活汤,又以补中调养。

痘后或伤饮食,致令腹痛难禁。不宜转下损脾经,消导方为对证。白朮人参枳实,黄连曲麦青陈。山楂白茯与砂仁,积化腹疼俱定。

痘烂不齐收靥,正面灌痛流脓。急防两目毒来攻,解毒清凉好用。酒炒芩连枝蘗,连翘蝉蜕木通。升麻蒡子苦参同,研细酒丸汤送。

大凡痘疮一证,名为百岁圣疮。如龙退骨换心肠,又似蝉蜕壳样。出现光壮收靥,落痂颜色相当。不宜黑色在中央,犯着实为魔障。

痘疮终始日子,难以定日为言。俗人不解妙中元,专把日期来算。人有虚实勇怯,毒分疏密浅深。密深虚法定延绵,勇实浅疏日短。

痘疮苦难捉摸,假如用药如何?常行参朮芎归多,甘草黄芪白芍。枳壳木通黏子,连翘桔梗相和。青皮木香茯苓诃,调理阴阳不错。

痘疮若见血证,或从口鼻长流。从口出者势多凶,从鼻出者可救。药用当归芍药,川芎生地升麻。姜炒黄连入内加,服吃血止不怕。

大便若下血饼,痘色灰黑其形。六脉浮洪气纷纷,定是脏腑热蕴。白朮猪苓泽泻,更兼肉桂赤苓。生地加入内中存,一服血止为幸。

痘疮虽已泛涨,若见脓不贯充。此为气血内虚空,大补汤宜急用。当归川芎白芍,地黄人参相同。肉桂白朮茯苓从,甘草黄芪炙用。

出痘要知凶吉,须将部位消详。如从腮颊及承浆,口耳鼻边先放。此者当为吉论,其他正额堪防。天庭方广两眉眶,切忌如丹模样。

治痘节要总论

痘疹源流,诸书已详。或谓方母怀胎之时,不肯禁口,恣食辛酸煎炒而成者;或谓父母交姤之时,淫火炽盛,流注于胞而成者。论虽不同,大抵同归于胎毒。但视其疮有稠稀,则知其毒有浅深。毒浅疮本稀者,不必服药;若不知禁,误服汤丸,渐次变成重证者有之。毒深疮势稠密者,临机应变,因时制宜,必使元气得实,毒气得退而后已。苟病家纵意以违工,医者隐忍而冀瘥,渐成死证,不可为者有之。又有廛市村落相传染者,轻则俱轻,重则俱重,此系天行疫疠,岂可概谓胎毒哉?凡遇此等必先立其年以定其气,次视其人虚实以审其治,要在于解表、和中、解毒而已。

痘疹治法,久无定论。喜行温补者,不问其人壮实,概行丁桂姜附之属,以致皮肉溃烂,咽疮目昧,传诸恶毒不可治者多矣;喜行凉泻者,不问其人虚弱,概行芩连栀蘗之属,以致脾胃损伤,呕吐泄泻,不食痒塌而死者有矣。予深痛之,故立治法,先定岁年,次察色脉,以审病势。如果天令严凝,形体虚痿,六脉微弱,或曾经大病而未愈,或初起而吐泻之交作,此当从虚而治,宜行温补,使正气胜而邪气退也。如果天时煊热,形体壮盛,六脉洪数,饮食如常,大小便闭,此当从实而治,宜行清凉解毒之法,使邪气无留滞之处,以为正气之贼也。今分别门类,收集歌括,详裁方药。其命方也,以预防、通解、托里、化毒、快斑、和气、复元,其实不出古方,庶临病之医择而取之,因病得方,合宜用药,以收十全之功,非敢谓得鱼而忘筌也。

治痘总括

痘疹原因胎毒成,发生须是待天行。如逢疫疠时行候,预解汤丸总有灵。

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蓄于命门之中。命门者右肾相火也,为人身生化之本,或遇冬温阳气暴泄,人则感之,能动相火,至春夏生长之时,其毒即发,传染相似,是谓天行疫疠也。未出痘疹者,但觉冬温,或天时不正,乡邑痘疮盛发,此天时之正令也,欲预防者,宜先解毒,如辰砂散、三豆汤,或只用代天宣化丸频频与之,使疮易出易靥,无平陷留连之患也。如脾胃素弱者,更宜调其胃气。此药只宜服于未出之先,若既出之后,当随证而治之。

预占痘疹轻重

预知痘疹吉凶机,气色俱于面部推。年上山根为紧要,红光吉兆暗凶危。

凡痘疹未出之先,欲知吉凶轻重者,但于面部推之:其色红黄明润者吉,暗黑者凶。相法以山根管命宫,年上管疾厄,故此二处为紧要也。

首尾皆宜汗下

首尾汗下固非宜,能通时变在良医。虚实不分徒执一,罔知寒热乱施为

首尾不可汗下,此特言平顺之证。若遇风寒外袭,应出不出,则汗剂亦可用也。如大便连日不行,烦闷狂躁,下剂亦可用也。但能消息虚实,与时权衡,斯称良医。

通利大小便

治终清利自调佳,便溺多艰事可嗟。腹胀喘呼多冷滞,急行疏导解留邪。

此可利则利者也。大抵痘疮首尾小便长,大便润者为顺。若小便闭塞,急宜利小便,八正散主之;大便闭三五日不行,宜利其大便,通幽汤、三黄丸主之。

脉候

痘疹脉候宜和平,胃气开中最要清。弦急浮洪为太过,微迟短濇是虚因。

人以胃气为主,所谓弦不弦,石不石,太过为实,不及为虚,最宜详看。

不可汗下

痘疹伤寒证一般,上医临证细详看。莫将汗下轻相试,疏表和中并快斑。

痘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痘疮五脏之证皆见。如呵欠烦闷,肝证也;乍冷乍热,手足梢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喷嚏欬嗽,肺证也;尻冷耳凉,肾之平证也。已上诸证,独见多者,即主其脏之毒特甚,治之者要识此意。如肝证多用川芎、栀子仁、青皮之属;肺证多用黄芩、知母、地骨皮之属;心证多用黄连、木通之属;脾证多用防风、甘草之属;惟肾不可有证,如耳热骩热则邪在于肾,用黄蘗、木通、茯苓、猪苓之属,此其大略也。临期应运,存乎其人。凡痘疹未出,疑似之间,不可妄用汗下之药。盖痘疹首尾不可汗下,汗则虚其表而难成就,下则虚其里而易倒陷。古人戒汗下,卫生严矣。大抵治痘,不过疏表、和中、解毒而已。疏表如防风、荆芥、升麻、葛根之类;和中如人参、白朮、当归、川芎、陈皮、甘草之类;解毒如酒芩、黄连、牛蒡、连翘之类。古人谓如庖人蒸笼之法,但欲其松者,正此之谓也。

不除热

痘疹为阳待热成,征之发热始和平。假如大热身如火,解毒常令小便清。

凡痘疹属阳,非热不能成就,故治痘疹者,不可尽除其热。如热太甚,毒未发尽,只解其毒利小便,加味连翘升麻汤主之,兼服牛黄丸。

不可妄补

痘疹皆言要补脾,补中有害少人知。虚虚实实休轻易,审证施方贵合宜。

痘疹始终以补脾胃为主。若饮食如常,脏腑充实,此脾胃本强,不须服药。今人不论虚实,概以四君子汤,愈增烦热躁闷昏乱,贻害匪轻。大抵不能食,常泄泻,疮灰白者,此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能食大便闭,疮焮肿者,此血热也,四物汤主之。

可表

表解升麻汤最良,红斑须现饮何妨。时师胶柱无通变,一见红斑不可当。

时师治痘疹者,方其发热但知用葛根汤,一见红斑便禁用葛根汤,此胶柱鼓瑟之流,不能清浊相济而合羽愈增商也。或曰: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即用。如疮见热除,此表里无邪,不须服药,所以不可再服葛根汤;焮肿若疮已见,热盛不退,此毒深于里,尚恐葛根汤力少不足以胜之,岂可止而不饮乎?凡痘疹发热,初用解表之剂,要在审证用药,不可草草,详见此门之下,庶不重述。但附葛根汤加减之例于后,临时看病之大小,择而用之可也。

四时施治

治痘先须审四时,风寒暑湿亦同推。莫教异气来相触,方泄乾坤造化机。

大凡养生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春病者治在肝,夏病治在心,秋病治肺,冬病治肾,不可逆也。治痘之医,切须识此,勿使有误。如天时有飘风暴雨,酷暑严寒,常要谨其帷帐,适其寒温,故寒则盖覆欲厚,热则居处欲清,苟偏热则血气酝酿而疮易腐烂,偏寒则血气凝濇而疮难起发,一有触犯,则轻者变重,立生异证。如暴风连日,则有伤风之证,桂枝葛根汤主之;若严寒凛烈,则有寒病,正气散主之;若酷暑熏蒸,则有热病,人参白虎汤主之;久雨湿淫,则有湿病,胃苓汤主之。要在适中,无犯正气。

发热

痘疹未形先发热,吉凶轻重如何说。热轻毒浅吉堪期,热重毒深凶可决。

凡发热乍进乍退者其痘必稀;热少者其痘亦稀,盖热浅则毒轻故也。若熇熇发热,或蒸蒸发热,烦躁昏眩者,其痘必盛,盖毒深则热甚也。宜发表解毒托里,加味葛根汤主之。

发热不出

发热绵绵不见形,其中凶吉事难明。解肌托里须斟酌,施治详分外内因。

热三朝便出者,此常期也。如过四五日不出者,热势绵绵,无有休歇,吉凶之兆,未可卜也。急与解毒托里,分外内因而治之。疏者吉,密者凶。如劳苦之人,皮肤粗厚,腠理闭密,及外感风寒,其痘被外邪所遏而不易出,此外因也,麻黄解表汤。如内虚吐泻,毒气内陷而不出,及伤饮食陈积肠胃之间,而毒合并,郁而不出者,此内因也,内虚托里十补散,内实则枳实导滞散主之。



发热而渴热在里,切忌生冷及冰水。生津解毒口中和,小渴任之而已矣。

凡发热作渴,此毒火内蒸,消铄津液,故口干而渴也。微渴者,频以炒米汤饮之。切不可以冷水红柿甘梨西瓜等物,反伤胃气,必有后灾;亦不可以姜椒汤饮之,恐助疮而成他变也。渴甚不止者,人参麦门主之;如吐泻不止而更作渴者,此脾胃虚弱也,参苓白朮散主之。

腹痛

发热腹中急痛时,毒攻于内不须疑。大便鞕结须当下,莫待临危悔却迟。

诀曰:发热腹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言痘疹腹痛者,乃恶候也。凡痘疹发热,但觉腹痛即当托里解毒,俾毒得散,不可逡巡以致后艰也。若能饮食,大便如常,腹痛者,化毒汤主之;大便鞕结,烦躁作渴,腹痛者,三黄解毒汤主之;泄泻腹痛者,建中托里汤主之。

腰痛

发热腰疼毒气深,人或病此或惺惺。人参败毒真奇绝,病减疮稀免殒倾。

凡痘疹发热腰痛者,最恶,治之宜蚤也。但觉腰微痛者,即与人参败毒散。如痛止者吉,不止者凶。

发搐

若遇痘疹时发搐,须知病属于肝木。木能胜土又归心,风火相争脾不足。

凡痘发热有惊搐者,以导赤散加辰砂末服之。此惊痘甚好,以惊搐发于四肢也。如痘应出不出,惊搐不止,以泻青导赤散主之。如不作搐,但心烦啼哭者,以麦门冬导赤散主之;如疮已收靥,余热不退而发搐者,此慢惊之类也,多致不治。但父母不忍坐视,责而治之,以宁神汤、抱龙丸合而治之,轻者可愈。

吐利

发热之时吐利频,不须骤止毒攻身。久而不止疮形见,方可调中养胃纯。

凡痘发热,有呕吐者,有泄泻者,有吐泻并作者,不可骤止,令毒气上下得出也。但痘见形,吐泻即止者,吉兆也。如久不止,先用理中汤和之;泻仍不止者,以豆蔻丸治之。吐泻既止之后,更以调中汤服之,使脾胃气实,其疮易壮易靥。

谵语

谵语狂言见鬼神,皆缘热毒乱天君。辰砂导赤安魂魄,莫听巫师误世人。

凡痘发热,妄有所见而谵语者,或昏昏好睡梦中言语喃喃者,或狂妄欲走循衣摸床者,皆毒气内攻,神识不清故也,急用镇神解毒之药,辰砂导赤汤主之。人事清爽,神采复旧者,吉;若连绵不止,则魂魄将离之兆也。

四肢厥冷

遍身有热四肢寒,脾胃俱虚仔细看。急用补中并益气,仍前厥冷治应难。

凡痘遍身皆热,独耳尻一处宜凉,所以痘疹之证,头宜凉,手足宜温。如手足发冷者,此脾胃虚弱也,可用补中益气汤治之。服后手足和暖者生,厥逆不退者死。

失血

热毒熏蒸血妄行,此名恶候令人惊。一身出血俱难治,鼻衄须知病稍轻。

凡人身之血不可妄行,痘疹之火熏灼于内,迫血妄行,随火而动,或从口出鼻出、大小便出,皆死证也。但鼻出者或有可治之理,元参解毒汤主之。痘疹溃烂不能收效,出血不止者,多不可治。

口舌生疮

昼夜发热浑不歇,口舌生疮唇破裂。咽喉塞痛食难尝,解毒黄连并甘桔。

凡痘未出之时,一向热不退,昼夜烦躁,口舌生疮,唇破喉痛者,此毒火内蒸,其热诚急,治之不可缓也,急用黄连解毒汤合甘桔汤治之;不已者勿治。

多汗

发热身汗不须疑,腠理疏通痘发稀。但恐汗多阳气弱,调元端的有神奇。

凡痘发热自汗者,此不必治,腠理疏通,毒气越泄,无郁遏也。所以古人谓庖人蒸笼之法,但欲其松者,正此意也。如恐出汗太过,胃气反陷,痘不能成就,治法以调元汤主之。

发战

寒热时时且战兢,表虚邪与正相争。但将柴葛加官桂,入口能令大势平。

痘疮所惧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增寒壮热,其身振振战动者,其人表气素虚,疮毒欲出不出,留连于腠理之间,邪正相争,故振振如战栗之状,治法以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能食不能食

始终能食最为良,平日其人脾胃强。食少即防中气弱,渗流引日变疮疡。

始终能食,其人脾胃素强,自然血气充实,易出易靥。如平日能食,一旦食减者,即问其人咽痛否?或伤于饮食,依法治之。咽痛者,加味甘桔汤;伤食者桔皮汤。如无上证,只食少者,此脾胃气弱,不能消食,以参苓白朮散治之。

烦躁

痘疮安静号和平,表里无邪患自宁。烦躁忽然宜细审,痒虚痛实热呻吟。

凡痘疹以安静为贵,此表里无邪,不必服药。但有烦躁者,必毒气壅塞,并表里不宁,宜审视之。如搔爬不停者疮痒也,起卧不宁者里热也,呻吟者痛也,非折肱之妙手,焉能识其病而药之哉?

见形

发热三朝痘出稀,此为吉兆不须疑。先期毒盛浑无制,过此多因气血虚。

凡痘疹发热,三日而出,此常期也。依期而出稀者,不须服药。如不及期,发热一二日即出者,此毒气太甚,冲击荣卫,一齐涌出,无所制伏,大凶之象也。必欲治之,不过解毒轻软托里,使无陷伏,消毒快斑汤主之。如过期至四五日始出者,气血本虚,不能战毒,使之即出,当补中托里发表,增损八物汤主之。

出形迟

疮出迟迟有数般,皮肤闭塞属风寒。里虚吐泻宜分治,痈毒三焦治却难。

痘疹出自有常期,如应出不出,责而治之。苟外感风寒,皮肤闭塞,不能即出,其证头痛身热,及痛无汗,喜盖衣服,偎倚怀中,此恶风寒之象也,当与发散之,用加减参苏饮。若曾吐泻多,当温其里,里虚不能快出故也,用加减调中汤主之。如发热,烦躁狂妄,大渴唇躁,其毒气壅并,流而不泄,上焦主头面至胷,中焦主胷至脐,下焦主脐至足,毒火蕴于三焦,营卫不行,上下不通而死矣。

应出不出

应出不出是如何?发表奇方效验多。腹胀便坚烦闷苦,消斑承气救沉疴。

凡痘应出不出,或外感风寒,或内虚吐泻,治各不同。如前参苏饮、葛根汤、败毒散、调中汤,皆奇方也。若热甚,腹胀气粗,烦渴闷乱,大便闭结者,此毒火内蓄,宜急解之,用消斑承气汤。

疮出热未退

疮出热退毒已尽,热还不退毒还甚。累累常出无定期,外边最怕乖形证。

痘疮之热毒,火所致也。未出之时,其毒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营卫,故热发于外。及其见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疹出而热退者,其毒本轻,疮势亦稀。若痘既出,热还不减,此毒积于中,其热方盛,未可言其为轻也,当急解之,用解肌化斑汤,服后其热渐退者可言轻。热更不退,其疮累累旋出于空痘之间,始疏而终密,如此者,最怕生出他证,或烦渴,或狂妄,或泄泻,或腹胀,或搔痒,或寒颤咬牙,或失声,或错喉,或干呕,或黑陷,或喘促,诸如此类,皆不可治而死。

观痘出处定吉凶

出现先于面部中,其间凶吉妙难通。绕唇颏颊方为吉,额上眉间定是凶。

人之面部,左颊属肝木,右颊属肺金,额属心火,颏属肾水,鼻属脾土;又正额者太阳脉之所会,颏者阳明脉之所经,两耳傍少阳脉之所过。痘为阳毒,故随阳先见于面。但阳明者,胃与大肠也,积陈受污,气血俱多,先于其位出现者吉。若太阳则水火交战之位,少阳则木火相战之宫,于其位出现者凶。不但出形忌于正额眉间及两耳之前后,凡收靥起浆,但于此数处先者,皆逆象也,多不可治,故不立方。

头面呼为元首尊,咽喉紧隘譬关津。若还疮痘多稠密,锁项蒙头事可惊。

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又言养气者病在头,可见头为诸阳之会,发生之本也。五脏精华,皆会见于面,是头面者为元会之首,至尊贵而不可犯也。咽者水谷之道路也,主内而不出;喉者呼吸之所关也,主出而不内。人非此则水谷呼吸废而死矣,故在人身,譬之关津隘口焉。痘疹之出,须头面颈项稀少。如头面多者谓之蒙头,颈项多者谓之锁项。蒙头则视听俱废,锁项则外者不入内者不出,死之候也。

稀密

头面胷前总要稀,四肢多也不须疑。遍身碎密堪惆怅,解毒当令发透齐。

头面者,诸阳之所会也。胷者,诸阳之所受也。陈氏曰:痘疹轻者,作三四次出,头面稀少,胷前无,以阳分不可犯也。若遍身稠密琐碎者,急与解毒,疏通营卫,使气得其均,血得其活,齐齐起发,无干枯黑陷之变,可与疏毒快斑汤主之。

痘疮磊落最为奇,只怕相黏成聚堆。蚕壳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迹鬼相随。

凡痘疮初出,视其相去远近多少何如:相去三五寸一粒者必轻而稀,相去一二寸者颇密。如三两成丛而出者,必密而重,其后多变痒塌也。如蚕壳蛇皮者,气至而血不随也,当用行气补血之药,归芎均气饮主之。如蚤之斑、蚊之迹者,血至而气不至也,当用凉血补血之药,参芪和血饮主之。服后气血相随者吉,疮如旧者凶。

虚实

一出形来色艳娇,疮空皮嫩不坚牢。溶溶破损生难久,个个成脓死可逃。

痘疮出形如平日皮肉正色者吉;若疮色常带艳而赤,其后多痒塌而不可救也。但见带艳者,即防后日痒塌之变,早用疏风固表,消毒之药,使血气充实,邪火渐退,正气不亏,光壮干收,如期不乱可也。治法用固阳散火汤为主。

最怕头焦形焠焠,又嫌皮嫩水溶溶。头焦变黑疮归肾,皮嫩逡巡痒塌攻。

痘疮先出最可喜者,明润而鲜也。若疮头带黑,此毒在血分,治法以凉血解毒为要。

咽喉

痘疮初要解咽喉,喉痹咽疮毒火烧。只恐一朝封管钥,错喉嗄哑却徒劳。

凡痘疹有咽喉疮痛者,如烟囱之状,火焚于下,其焰上熏而痛,急用鼠黏子汤解其毒;痛甚者,用一圣散吐之。若不早治,以致咽疮溃烂,喉门肿塞,水入则呛,食入则错,咽哑失声,则难治矣。

痘疮入眼

若怕痘斑入眼中,膏煎黄蘗妙无穷。但观眼肉多红肿,急泻心肝免毒攻。

痘疮之毒,为害者咽喉最甚,眼次之,所以古人用黄蘗膏为护眼法,其虑深矣。但两眼红脉萦缠,或眼闭不开,以致多生瞖泪,急泻心肝之火,庶免他日丧明之患。

痘兼斑疹

痘疮只出一般奇,夹疹夹斑总不宜。解毒化斑除火炽,若还不减势倾危。

钱氏曰:痘疮只出一般者善,其间碎密若疥子者,此夹疹也;皮肉先红成块者,此夹斑也。皆毒火熏灼于中,故斑疹夹出于外也。宜急解毒,使斑疹消散,荆防解毒汤主之。服后不退者凶。

身痒

痘标才见二三点,爬掐浑身痒不禁。此是火邪留腠理,便须发散泻肝心。

凡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爬掐不宁,此是邪火停于肌肤皮肉之间,不能即出,故作痒也。与伤寒汗不出而身痒者同。况诸疮痒痛属心火,又肝主风,抓痒不宁者,风使之也;肝属筋而运乎爪,经曰在变动为握,可见疮痒而爬者,心肝二脏之证,治宜泻心肝之火邪,其痒自止,风火并治汤主之。

口臭

口中出气多腥臭,肝脏火邪焦烂朽。清金泻火急治之,七日以后应难救。

凡痘初出,口中腥臭,勃出冲人者,肺中火邪煎熬溃烂故也,急以泻火清金之药治之。若淹延不治,至七日以后必死。经曰:肺绝者七日死。此证多或失声而喘,或干呕,皆其候也,清金泻火汤为主。

起发

五六日间起发时,俗人计日强猜疑。不知毒气分深浅,妄执方书只补脾。

俗云:三日发热,三日出形,三日起发,此俗论也。盖毒有浅深,气有厚薄,出之先后,状亦因之。大抵不出五六日间,被毒浅而气厚者,起发常易,被毒深而气薄者,缠绵延捱至六七日始壮者有之,未可以常期论也。俗医见其起发之迟,不论毒之浅深,气之厚薄,概谓中气不足,妄用补脾之药。殊不知曾吐泻而不能食者,补脾以助长可也;若未经吐泻,能食而六腑坚实,复用补脾之药,不免党邪为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起发如期贵适中,太过不及总成凶。先期毒盛充肤腠,过此疮成腹内痈。

凡痘疮起发,只在六七日间,谓之中。自发热算起,正当在六七日也。如未及期而先起发,此毒火太甚,营卫气虚,直犯清道而出,谓之邪气太过,法当固表解毒,以防痒塌之患,黄芪芍药汤主之。如过六七日,又不起发者,此脏腑虚弱,毒留于中,壅塞不出,谓之正气不及也,法当托里解毒,以防倒塌干中之变,内托护心散主之。

出形紫黑

出形已定视根窝,红活光肥气自和。若是青干多紫黑,急宜解毒莫蹉跎!

痘疮出见已尽,当起发时谨视根窝,以决轻重。如形充肥色红活者,气血和畅,毒气发越,大吉之兆也,不须服药。若见形扁而塌,色枯而黑者,此气血虚乏,毒气壅遏,不能起发,急用解毒托里之药,如十宣内托散之类。

稠密

大抵痘疮只要稀,如期平顺不须疑。若还稠密休轻易,解毒时时免险危。

凡痘稀者毒浅,不须服药。若见稠密,其毒必甚,切防血气不足,起发不透,渐生变异。当服解毒托里散,令其易壮易靥可也。如服此药,红活光壮者,毒不能留,血气内实,此为可佳。若服后病势连延者,邪气盛,正气衰,不能成就,宜屡服之。如服此药,当起不起,必致变证,不可治也。

嚣薄破损

郛郭充肥实且坚,色多苍蜡或红鲜。若逢破损多嚣薄,纵有良方命不痊。

郛郭充肥,皮里坚实,以指捺之,坚实不破;又有苍蜡色或红活者,皆顺候也,不喜干燥淫湿。若疮红鲜及干燥而不充肥者,此火盛而血不足也,宜退火凉血轻清之剂,四物快斑汤主之。如疮光润而带淫湿者,此湿盛而气不足,宜泻湿补气兼风药而治之,盖风能胜湿也,四君子快斑汤主之。如红活充肥,以手捺之,随捺即破,此乃皮嫩易破,后多痒塌而死,宜大补养命汤。如但起发而浮囊空壳,如麸皮中无水色者,此血气俱虚,用大补快斑汤主之。其疮转润泽而中含水者可治;无水者必增痒搔烦躁,啼哭而死。

观形色

痘疮将起辨形色,虚实寒热分气血。莫教差错半分毫,仔细参详用补泄。

凡痘疮起发,常须视其形色,以定吉凶轻重。如根窠红润而顶肥者,吉;根窠红,顶灰白者次之。根窠赤而顶红带艳色者,此火胜也,用解标泻火汤主之,退者生,不退者死。如纯灰白色者,此虚寒也;如纯紫赤色而齐涌者,此实热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平为期。服药疮色不回者,十死一生。

中枯黑子

四围起后陷居中,中气亏虚尚未通。若是中亏成黑子,又名疔毒急须攻。

痘疮起发,其名不一:有紧小而充实者,俗呼珍珠痘是也,则易壮易靥;有高大而饱满者,俗呼大痘是也,则蚤壮迟靥;有四围起而中落者,俗呼为茱萸痘是也,此则有凶有吉,有轻有重。密者盖由中气不足也,所以时日未到,但四围起发而中心尚是好肉,未得起发,再时日既至,自然充壮而成血浆,轻稀者不须治之,重密者解毒化斑汤。若先有水而忽干枯黑陷者,此名恶候也,不可与中气不足者例论。

四围干枯

中心起发四围干,不久焦枯变一般。毒火熏蒸津液竭,开关启钥治应难。

痘本稀者,自然易壮易靥;痘本密者,常防不透之害。有中心微起,含水色,而四畔却干枯者,此毒火熏蒸津液干枯之兆,急宜治之,如痘疔之法。失此不治,则尽焦枯,复入于里,烦躁叫哭,腹痛喘渴而死。

痘疔

痘疔治法古多般,只要开通毒气先。解毒透肌须发散,胭脂四圣保平安。

大抵痘疹初出一点血,为正气被毒气冲击腠理而出现也。其后毒与血并,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而毒解矣。故毒火太甚,煎熬阴血,其血干枯而变黑色,不得化水,反塞其毒之路,以致毒气陷伏而不得出,此名倒陷是也。其人烦躁喘渴,多不可治。故古方外用针刺破而吮去其血,或因疔碎之者,无非欲其开关启钥而后毒气得出也,然不如四圣散有效。内服山甲烧人牙者,亦解毒发表之意,又非托里快斑之法,然不如加味四圣快斑散用之多效。钱氏用牛李膏,必其人大小便闭结,烦热作渴,故宜服之。若大小便自调,身无大热者,则不可用。故用牛李膏、百祥丸,以宣风快斑汤代之。若或泄泻其疮由灰白而变黑陷者,此名倒伏倒靥也,以木香快斑散治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若多服,反增热证。

黑陷

黑陷疮中最所嫌,此名恶候古今传。莫教见出浑身上,纵有灵丹治亦难。

凡黑陷亦有可治者。如用前药,其疮红活,依期先壮者,吉;若服药后而疮如故者,不治。但疮本稀或疮稠密,其中起发者多,略有数个黑陷者,可治;稠密如缝,又不起发,或灰白,或紫色,或青干又加黑陷,此等治之,则无功矣。大抵痘疹之出,红鲜者吉,黑干者凶,其变黑归肾之说乎?

紫红灰白二证

灰白迟延顶又平,紫红掀肿候须明。只将气血分虚实,莫学庸医执一评!

凡痘喜红活充实。不红活充实者虚也,红肿太过者实也。假如灰白色当起不起,其顶平陷者,此气虚也,必问其人初起证候,若初起时吐泻不能饮食,其后泻止而疮灰白项平者,此正气虚弱,用十全快斑汤;其泻不止者,用异功快斑汤、豆蔻丸,甚者用附子理中汤;若未吐泻,其人素怯,元气不足,用补元快斑汤;或误服解毒凉药及冷水者,用调中快斑汤。若灰白色又加痒搔,项平陷,腹作胀者,此不治之证也。假如红紫掀肿,此血热也,用凉血快斑汤。或其人素实,初起时误服热药,以致此证者,用三黄解毒汤。紫赤变黑,并喘渴不宁者,此亦不可治也。庸医不知气血虚实之分,喜温补者,不问内实,概用木香异功散;喜解毒,不问中虚,俱用芩连栀蘗。以致实实虚虚,执着一偏,误人多矣!

饧[饧 原作「锡」,误。据文义改。]饼

初发犹如饧[饧 原作「锡」,误。据文义改。]面形,皮肤浮肿势狰狞。其人能食方无虑,不食昏迷鬼伴行。

凡痘稠密,要依次起发,红活尖长者,吉。如一齐起发,遍身白色,如饧[饧 原作「锡」,误。据文义改。]饼形,头面浮肿者,此恶候也。但看其人饮食何如?若其人能食,大便坚,小便清,无他证者,往往捱至日久,浑身皮脱而愈。若不能食,又加吐泻热渴搔痒者,此必死之证也。能食者,宜清导解毒之药,用助脾快斑汤,频频与之,不可过多也。

口唇疮色焦黄

起发初时未试浆,口唇疮色早焦黄。如斯恶候无人识,谩自多方立纪纲。

口唇者脾之候也,脾司水谷以养气血,所以痘疮不宜脾胃受病。如初发之时,浆水未试,口唇疮色便带黄浆,此恶候也。时人不知,喜其成浆,便呼为吉,延至五六日间,其疮先靥,唇皮剥破,一层又一层,加病而死矣。

疮头带白浆

起发疮头带白浆,不拘何处总为殃。谩劳妙手调汤药,七日之中见不祥。

凡痘由红点而水疱,由水疱而脓疱,由脓疱而结痂,有自然之次第。若初起发疮,头带白浆者,此疫疠也,不问何处,但有此证,便不可治,主七日内而死。

牵连相串

发时磊落最堪夸,相串牵连事可嗟。若是四围添小粟,定然搔痒证来加。

凡痘疮起发,颗粒分明,尖圆磊落者吉;如彼此相串,牵连一片者重。仍要看虚实,用解毒化斑之药,如前所论,分气血而治之。若本痘起发而根窝四畔又旋出小痘,与本痘成丛,不待浆来,加搔痒而死。

手足发不透

起发时常看手足,发而不透多反复。此缘脾胃弱中来,发散补脾兼解毒。

但痘起发之时,常要看其手足发达如何?手足循序起发,此毒得发越,脾胃素强,不必忧虑。若遍身俱起,手足起不透,此脾胃弱也。盖脾胃主灌溉四肢,脾胃虚,不能行其津液,所以手足起发不齐,用补脾快斑汤治之。若手足之疮,见而复隐,起而复塌者,必死之候,此根本已废,枝叶未枯之象也。

护持

变轻变重在斯时,调养看承勿纵弛。祸发卒然难救疗,噬脐束手悔应迟!

痘疮始终有轻变重者,犯禁戒,误医药,受风寒也。有重变轻者,守禁戒,择医药,适寒温也。然轻重吉凶之变,又存乎起发之时,所以调护不可纵弛也。凡痘疮起发,或遇迅雷卒风暴雨之变,即当密帷幄,谨饬房户,以防客气之侵。如有失于调护,为寒凉所郁,不能起发者,用正气快斑汤治之。遇久雨而不能起发者,用平胃快斑汤治之。凡遇天时煊热,俗人不知,谓痘欲温,盖覆太厚,以致毒火郁遏而不得发越者,此壮火食气反虚其气也,用白虎快斑汤主之。凡痘起发,误食生冷,以致脾虚而不能发透者,用理中快斑汤治之。凡痘起发,内伤饮食,腹中饱闷或痛,以致中气郁遏而不能发透者,用宽中快斑汤治之。凡痘起发,误服汤丸,偏寒偏热,以致不透者,必详问其所服之药,若误服寒凉者,用调中快斑汤治之;误服热燥者,用三黄解毒汤治之。

泄泻

痘疹常宜大便坚,清长小便主无艰。若逢泄泻无休歇,寒热须教仔细看。

痘自起发之后,大便要坚,虽三四日不大便亦无妨。惟小便常欲流利,若见赤少,用四苓新加汤。如有忽然泄泻者,要分寒热治之。又视其所泄之物何如?其焦黄酸臭者,此内热或伤食也,用胃苓和中饮;若所出之物,清白澄冷者,此里寒也,用附子理中汤;久泄不止,以理中汤吞豆蔻丸,甚效。

其人能食素脾强,大便虽无也不妨。但用补中兼消导,二陈君子是奇方。

如其人能食,虽有泄泻,不能为害。但以补中之药,用六君子汤主之。

头肿

起发疮头预肿时,大头时气亦兼医。疮头磊落色宜润,反此须妨命必危。

凡痘疮起发,有头面以渐而肿者,此毒气发越,聚于三阳,欲作脓血,故头面皮肉掀肿也。此虽正病,亦当解毒护咽,与咽喉兼治之,用大化毒汤。有头面不肿者,此疮本稀疏磊落,毒根必轻浅,虽作脓血,却不相黏,故不肿痛,不必治之。若痘稠密,应肿不肿者,此毒积于内,不能发透,急服托里快斑汤,疮起者吉,不起者凶。至于肿时,又要观其气色,疮本磊落,皮色活者吉;疮本稠密,皮色黄黑暗灰色者,多不可治。亦有疮将起发,便先头面肿者,此天行疫疠,俗呼为大头瘟也,急宜解毒,用救苦散治之,效者吉;不效则易肿易消,渐变搔痒,饮食错喉,声哑倒陷,百无一生。

目闭

头面肿胖双目闭,毒气壅塞在经隧。此为恶候谨堤防,肿退目开事不济。

痘疮起发时头面肿,有目闭者,有目不闭者,亦观其疮疏密,与毒气轻重:若疮疏毒轻者,目自不闭;疮密毒甚者,其目应闭而不闭者凶。但遇目闭之证,必待收较而后渐开者吉;未收渐生搔痒,肿消目开者凶。

痛痒

痘疮痛痒作何评?痒虚痛实自分明。都来痛者终为吉,诸痒元来不吉云。

大凡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谓之虚者,正气虚也。盖痘疮终始气以载之,血以养之,气血充盛,则禁固绷束,其毒不得横行,所以紧实而为痛也。痛者是美事,不须服药。苟欲治之,用凉血芍药汤。气血若虚,则邪气横行,泛溢皮内,燎灼侵螫而痒也。盖痘疮回头作痒者,容或有之,此否极泰来之象也。若发热及养浆之时而作痒者,此危证也。治法内用托里解毒之药,外用熏浴之法,令其不致痒塌破陷可也。仍要分虚实而治:若能食大便闭结者,此邪气内实,正气外虚也,用加味四圣解毒汤主之,外用熏浴之法;如泄泻者,正气内虚,邪气外实也,用调元托里汤主之,外用熏浴之法。如用上二法而痒即止者吉,不止者凶,反甚者不治。

热渴

起发之时热渴加,火邪内迫事堪嗟。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延恨落花。

凡痘起发时身热者,勿除其热,盖不热则痘不起发。如热太甚过常,唇焦舌燥,小便短小,此则可治,用导赤解毒汤,热平即止,勿过其剂可也。凡痘疮作渴,此是常事,盖由胃中津液不能滋养本源,内则炽于毒火,外则灌润疮本,故作渴也。凡渴之时,不可与以西瓜红柿及蜜水梨菱之类。又或有饮冷水椒姜汤而安者,此侥幸,不可为常。但渴太甚者,看其虚实而治:如大便坚实而作渴者,此内实作热也,用生津地黄汤;如泄泻而作渴者,此内虚作热也,用白朮散。

失声咬牙寒战

几番起发便无声,咬齿增寒神识昏;干呕错喉痰气急,泻清腹胀总归冥。

痘疮始终要声音清亮,人事安静,六腑坚实,饮食如常。如起之时,便咽哑失声,咬牙寒战者,烦躁昏迷者,干呕者,呛食错喉者,痰气喘急,泄泻不止,腹胀闷乱者,皆凶证也。人皆知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将欲治之,诚难为力。吾见失声而死者多矣。有欬嗽而失声者,则不在此例。

呕哕

病人呕哕势堪惊,莫听寒邪在胃停。妄进汤丸如独圣,内伤脏腑死将临。

痘疮干呕无物或时哕逆者,此肺腑内伤,冲任之水,上犯清道而出声,为呕哕之声。呕哕者恶声也。经曰:弦败者声必嘶,木陈者叶必落,脏坏者声必哕,此之谓也。若饮食而呕吐者,当分寒热而治:如胃伤冷物,受寒气,此寒呕也,二陈理中汤;如未伤冷物,未受寒气,此热呕也,二陈一连汤、鼠黏子汤主之。要用控涎散与独圣散吹之,殊效。

狂躁

遍身稠密发未透,啼哭呻吟更烦躁。狂言妄语见鬼神,脏腑败伤大限到。

痘疮稀疏磊落者,自然起发光壮;若是稠密者,切防气血亏损。起发不透,即视病之所在,如前法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气治气,在血治血。如药不效,反增沉重,或啼哭不止,日夜呻吟,烦躁闷乱,狂言妄语,如见鬼神,此脏腑败伤,神魂离散,复何为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一
痘疹门

幼科全书 【 元?朱震亨】

成实

起发已透渐成脓,毒随脓化决无凶。或逢空壳及清水,毒气流连可虑终。

痘疮起发后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至此脓已成而肉已化,饮食如常,自无所苦,可以言吉也。若但起发,壳中无水,此气至而血不随;或含水色,平塌不起,此血至而气不随;或窠囊浮肿,含清水而如水泡之状者,此气血俱虚,不能制毒,反为毒迫渐变痒塌也。治此之法,血不足者益其荣,用四物化毒汤;气不足者益其卫,用保元化毒汤;气血俱不足者托其毒,固其荣卫,用十全化毒汤。中病者吉,不效者凶。亦有饮食如常,六腑充实者,其见空壳清水之证,虽能收敛,未免为痈毒也,不可不早待之,治法如上。痘至脓疱,乃收功之时,手足常要和暖,过冷过热者,变也;人事常静,烦躁昏闷者变也;六腑要充实,忽吐利者变也;声要清亮,忽然哑者变也;饮食要渐进,忽不饮食,反作渴者,变也;色要苍蜡饱满,忽灰白平塌者变也;疮要平安,忽痒痛者变也。或触风寒,或犯禁忌,或伤饮食,或误汤丸,审而治之可也。

寒热异常

四肢温暖最相宜,寒热乖常势渐危。补泻中间能谨慎,折肱端的是良医。

痘疹始终手足常要温和,不可太热太寒:太热则火盛,太寒则水甚,偏胜则残矣。假如病人六腑闭结,狂妄烦躁,口干作渴,脉洪数沉紧者,此实也,宜泻之。手足热者,本病也,冷者阳极似阴,谓之阳厥,下之勿疑,用承气化毒汤。如病常吐利,脉微弱沉细者,此虚也,宜补之。手足冷者,本病也,热者阴极似阳,谓之阳脱,用四物化毒汤。

战栗咬牙

养浆安静始为奇,战惕鸣牙总可疑。痒痛烦躁双足冷,纵然卢扁也难医。

痘已成脓,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证者,或可治之。盖寒战者,痘出太甚,表蒸而振振摇动也,养卫化毒汤主之;咬牙者,心肝火旺,其牙相戛而鸣也,清神化毒汤主之。若寒战咬牙并作者,阳脱神丧,则不可治。疮痛者,脓血绷急而胀痛也,芍药化毒汤主之。瘙痒者,血螫而痒也,外用前熏法可解。若烦者,内热也,导赤化毒汤主之。烦躁不止,反增昏乱闷者死。吐利而手足冷者,用四物化毒汤。

吐利

有脓有血毒归疮,只要其人正气强。莫遣中虚兼吐利,功亏一篑费猜详。

痘疹成脓之时,不宜轻利。如呕而无物,多干呕,为忌证,此冲任之火上冲于胃,直犯清道,故逆出之。吐而有物者,用养胃化毒汤。其泻者,视所出之物色黄而臭者,热也,用香连化毒汤;泻青者寒也,用理中化毒汤。泻久不止,不论寒热,通以前理中豆蔻丸兼而治之。而吐利不止手足冷者,用附子化毒汤或陈氏木香异功散,可选而用。但其药性猛峻,不可不慎。或有无时溏泄,手足和暖,饮食如常,治之不止,亦不可言无事也。

失声

痘出身中脓血成,咽喉从此渐和平。反加呛水声音哑,咽烂喉穿敢料生?

初时失于调解咽喉,以致毒火熏蒸,喉舌多疮;又失于解毒,其疮稠密。然外疮未熟,内疮先熟,于养浆之时,则熟又先靥矣。所以咽喉宜渐宽平,饮食无苦,声音清亮为吉。当此之时,饮水则呛,食谷则哕,甚者失声,此痘疮糜烂,舌上成坑,咽喉腐坏,肺管壅塞,呼吸俱废,饮食俱绝,必死之证也。亦有先本无疮,而因食辛热之物,或服辛热之药,变成此证者,可急用甘桔化毒汤。病退者吉,不退者凶。或有喉中无疮而暴哑者,此少阴之脉不荣于血也,用养心化毒汤。中病者吉,不中者勿治。

灰白色

陷起平尖脚润红,窠囊饱满尽成脓。自然血气都如旧,略有差池便是凶。

养浆之时,则平日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尖,自然根脚红活。若色灰白者,虽脓之正色,亦由气血不足,用大补化毒汤。或因泄泻而致者,用固本化毒汤。若气有腥臭者,此有湿热,当解其标,用解肌化毒汤,更敷益元散,令疮不致溃烂可也。

搔痒

每怕成浆搔痒攻,用心调护极疲癃。不分干湿皆凶兆,只要疮中有血脓。

疮灌浆成功,切妨搔痒抓破,以泄其气。俗言抓破出血者吉;不出者凶。殊不知起发之时,其疮未熟而内裹血,故抓破则血出;养浆之时,其疮已熟,而内是脓,故抓破则无血。何以辨吉凶?大抵不宜作痒;如作痒而病人精爽,自知其误抓,或自言其痒而欲人之拊之者吉;作痒而闷乱烦躁,语之不听,禁之不止,摇头纽颈,手舞足乱者凶。其精爽而搔痒者,视其形体壮实,曾无吐泻者,用四圣化毒汤。元气素怯而又加吐泻者,用参归化毒汤。已上俱要用熏法。更看其抓破者,若复灌浆成疮则吉;破而不溢,皮肉焦黑,俱不可治。

死证

眉心鼻准耳轮边,唇口诸疮要活鲜。但有焦枯并黑靥,慢求医卜早寻棺。

凡痘欲成脓时,眉心、鼻准、耳轮、唇口及两颊,若见焦枯黑靥者,此名倒陷,决主凶,决不可治。痘至养浆之时,便成浆,如当养浆,反不见浆,依旧平塌,与未发时相似,或止起发,内却无水,干枯虚空,此名倒伏。谓之倒者,脓根在脾也;谓之伏者,毒伏不出也;谓之陷者,毒出而复入也。于此时候,人事清爽,饮食如常者,别而治之。小便少,大便闭,壮热烦渴者,宜下之,用承气化毒汤。吐利频数,六脉微弱者,宜温之,用回阳化毒汤。若人事昏闷,寒战咬牙,足冷腹胀,气满喘促者,此必死之证也。

额上浑如滚水浇,溶溶破烂不坚牢。渐延两颊皆亏损,泄尽元阳命莫逃。

痘疮起发养脓,额上如滚水浇之状,皮溶易破,不成颗粒,大片溃烂,此卫气不生,毒火熏灼,渐延两颊破损,水去皮干,似靥非靥,则阳脱阴留,复增躁哭,此亦必死之证也。

痘疮有孔流脓水,结聚成堆鸡屎形。此证未闻人救得,不须医治费辛勤。

痘疮要皮厚包裹完全。若疮头有孔,脓水漏出,干聚干结,其色灰白,如天泡疮及癞头疮之形者,或清水自破,水尽而干黑者,此皆疠气传染相似,俗云漏疮,未有能治者矣。凡疮稠密,臂髀腰股之间,其处久着床席,辗转揩摩,若非坚牢厚实,未有不破者。但破损之处,定须灌烂,急难成痂。苟破成片,其色焦干,黧黑,如火烧汤浇之状者,必死。凡手足破烂成片,不灌者,亦难治。

避忌

略见浆脓谨护持,莫教人物往来驰。邪风秽气相侵触,变化无常悔却迟。

痘疮起发之后,渐渐养浆,即须谨防门户,禁止人物,内者休出,外者休入,恐防厌秽触犯其疮,轻者作痒作痛而变为重,重者作痒抓破烦闷而死。故房中内外,常要烧苍朮、大黄,以避不正之气。今人出入用稻草烧灰亦可。切不可烧诸香,香能助火透入关节,所以忌之。凡诸厌秽,房事最毒,酒次之,五辛又次之。死尸之气,烈于粪秽;狐臭之气,甚于犬羊;烈风暴雨,亦能为害;饮食之间,偏寒偏热者,不可恣口也。故遇天时大热则薄其衣,令常清凉;大寒则厚其盖,令常温暖。皆调治切要之法,不可不知。世俗喜用僧道于家诵经噀酒,喷水解厌,以密呪灵章却不祥,用之虽无忌,但僧道恐有不洁而反为害。若解厌之时,慎毋以法水与病者饮之,尤害之甚者也。凡被经水房事及生产之污所犯者,以大枣烧烟解之;被酒厌者,以菊根、茵陈槁烧烟解之;被五辛厌者,以生姜烧烟解之;被死尸及疫疠之气所犯者,以苍朮、大黄烧烟解之;被狐臭犬羊所犯者,以枫裘子烧烟解之;遇风雨日久,以苍朮、枫裘子烧烟解之。

讝语

脓血淋漓心脏虚,含空神乱被邪如。睡言妄语难苏醒,养血安神病自除。

痘疮稠密者,成浆之时,或有昏昏而睡,呼之而醒,或有喃喃而语,如被邪之状,时人不知,多生惊恐。殊不知此因脓血去多,心中空虚,神无所依而致。法当养血安神,其病自愈,宁神化毒汤及安神丸。服药不醒,反昏乱者必死。

腹痛

疮成腹痛是何因?便闭肠中燥粪侵。转下顿教人爽快,若曾受冷却宜温。

痘出之初腹痛者,方可言毒气;疮成为脓而腹痛者,非毒也。若一向未大便,此燥粪在里,用大黄化毒汤。不可泥首尾不可汗下之说,坐以待之,反生他变。若误食生冷,或饮冷水而痛者,可温之,用温中化毒汤,中病即止。

腹胀

疮毒无邪脓血成,忽然腹胀喘难平。多因谷食伤脾胃,消导宽中病自宁。

痘疮顺证,表里无邪,脓血已就。忽然腹胀喘促,痘疮色变,又加烦躁者,此必伤食而得也。何以知之?疮正故也。轻者消导之,用助脾化毒汤;甚者用不二丸,以所伤之物为引送下,再服补中化毒汤。

收靥

收靥难拘日数论,但凭稀密实虚分。缓收循序多平稳,大意须防余毒侵。

收靥不可拘日数。大抵痘稀元气实者,易出易收;若痘密元气虚者,难出难收。只要循序缓收,饮食如常,更无他证者,吉;如收太急,乃毒火煎熬,熏灼血枯,非正收也,必生痈毒发怪证,甚则夭亡,不甚则残形损目,慎之哉!

毒气内攻

人中上下别阴阳,收靥先从此处良。若是足颠先靥黑,多凶少吉早堤防。

人中者任督二脉交会之处也,痘疮出壮收靥,俱要在此部位先见者,谓之阴阳和畅。若于额头手足心先收者,此邪气攻内,脏腑先坏,不可救也。

臭烂

收靥元来要整齐,臭腥溃烂更跷欹。中间顺逆须详审,不可逡巡当局迷。

收靥贵于整齐干圆如螺靥者上也;顶破脓出聚如鸡粪者次也;破损血痂者下也。凡遇此等收靥,便须询察曾犯何逆?如血气未实,曾误投补药者,此邪气因补,反蚀正气,如火灼烂,宜用天水散以解其标,则邪火退而收靥齐矣。如曾多饮冷水,湿浸脾胃,以致收靥不齐者,宜用除湿汤,内渗其湿,外燥其表,令好收靥也。若颈面溃烂,其气腥臭,及遍身手足和皮脱者,宜分顺逆:其脓成毒化,饮食如常,更无他苦者顺也;脓水未成,是名倒靥,逆也,逆则生变。

倒靥翻生

但逢倒靥捆猜详,复肿翻生却不妨。头面肿消空不补,毒根深入剥肤床。

凡痘出时一点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结痂,封藏敛束,浑如螺靥,此毒从外解正也。若脓成之后不结痂,反成腐烂,和皮脱去者,此倒靥也。痘疮倒靥,皆缘中气不足,急用补中托里之法。其头面疮已破者,后复加肿灌,手足遍身,原无痘处,又复出一层,谓之补空,俗呼翻生痘是也。此正气不亏,邪气不留而复出外,虽绵延日久,不为大害;若服补中托里之药后,头面手足不复肿,灌不补空,此毒气深入于里,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矣,安可救哉!

死证

头面深如堆粪形,鼻端黄黑势狰狞。唇皮塌破多艰苦,呛水之时又失音。

满面臭烂不成形,寒战咬牙更失音。饮食能多幸无事,食艰呛水命应终。

靥时泄痢忽频频,逆顺中间仔细评。脓血痂皮为顺候,不分水谷逆堪云。

凡痘疮收靥之时,忽然泄泻者,看其所出之物何如:如脓血痂皮者,此倒靥之证,凡脾强肾弱为顺,利尽脓血则愈,不可强施治法。如利下水谷不化者,此肾强脾弱,急用陈氏木香散、豆蔻丸,利止则吉,不止则凶。

溃烂

过期不靥病迟迟,臭烂浑身靥不齐。黏席黏衣多苦楚,白龙败草任扶持。

凡痘疮之没过期不靥,浑身溃烂,以致黏席黏衣,治法用白龙败草散,黏衬铺敷最佳。

难靥

当靥不靥候难谙,治法分来有几般。纵意违师徒自毙,临危方悔噬脐难。

凡痘当靥不靥,须要详审:如冬寒之时,盖覆稍薄,被寒气所遏而不能靥者,用桂枝解毒汤。如夏月之气,盖覆太厚,被热气蒸熏而不能靥者,宜去衣被令清凉,用甘露解毒汤。如不大便,里热太甚,不能靥者,用陈氏木香散;如曾服补药,以致难靥者,此只收浆不齐,俗呼写坐浆游是也,不须医治。如元气素弱,以致难靥者,用参归解毒汤。世人不知此等,关系匪轻,视若泛常,不早治而徒毙,悔何及哉!

犯禁

脓水将干易靥时,纷纷庸俗欠扶持。不知禁忌多翻变,却似为山一篑亏。

世俗于痘疮结靥之时,即杀鸡食之,或用姜椒之类,谓其和暖,使疮易收。殊不知鸡能动风,辛能助火,脾胃素强者幸免,如脾胃虚者反助火邪,以致发痈伤眼,口舌生疮,驯致坏证者多矣,可不慎邪!又或妄称痘要温暖,不宜寒凉,于亢热之时盖覆重绵,以致当靥不靥,变生他证,虽有善者,无如之何矣!

发热

头面浑身凉且和,靥时发热事如何?微微作热干脓水,太甚焦烦病转多。

痘疮始末要有微热,不可尽去;若至收靥之时,反增大热发渴烦躁者,此毒火在内,更防陷伏,治法急用葛根解毒汤。

顽疮

先前破损灌成疮,到得收时不敛浆。此等顽疮须急治,淋漓脓血久难当。

凡痘疮犯着皮嫩易破者,本不治之证。如破损之时重复肿灌者,此正气尚强,毒不能入而发于外。至于收靥之时,亦当依期干较。设不靥者,此正气被邪气剥削,虽能逐邪于外,不能逼邪成痂也,急用大补汤治之,不可因循生戾!

数个顽疮不肯收,爬时鲜血却长流。如逢此证休轻视,日久须教一命休!

其痘疮破损,灌脓作痛,不能干结者,一名疳蚀疮,但犯着即出血不止,又名阳疮出血,极难治之证也。内服大补汤,外用绵茧散敷之,逡巡不治,以致溃筋伤骨,穿膜破空,夭命者多矣!

满面疮灌血脓多,败面伤形怎奈何?却在良医施妙手,调和中外救沉痾。

如痘疮尽破,又复肿灌脓血浸淫者,切防坏眼崩鼻堕唇败面也,宜服升麻解毒汤,庶免伤残之患。

痘疮抓破状多般,出血干枯或作坑。搔痒焦疼浑小事,穿皮溃烂致伤残。

痘疮抓破者,证非一般。有破而血出者,此阳疮出血也,宜用当归凉血汤;有破而血水俱干枯者,此陷伏也,要疮更灌,肉更肿者为妙,内服托里回生散;有破而成坑者,此内陷也,急用白袱散敷罨其疮,内服托里回生散。如此三者,不知施治,微则成疮,淹延岁月,不能痊可;甚则溃筋穿膜,残人性命,医者其详慎之。

战栗

收靥依期要看痂,或时战栗或言邪。三元正气将回复,不必良医病自瘥。

常见收靥之时,痂面员净,或时战栗者,或时言语妄诞者,此皆正气将复,不能自持之兆,不必惊疑,须臾自定。

落痂

痂皮应脱都不脱,此际谁知复有忧。固表调元汤可服,免教日久病难收。

疮若收靥,痂壳自脱,或黏着皮肉,不肯脱落者,此表虚也,尤当禁忌,不可以其易而忽之,治法服调元固本汤。

收靥之时不落痂,昏昏喜睡事堪嗟。只缘脾胃多虚弱,调治专宜戊己家。

设若痂皮不落,更加昏睡者,此脾胃气虚故也,盖脾虚多睡,治法用调元清气汤。

落痂之后察疮形,平整红鲜日渐宁。若是凸凹并点黑,急宜敷治免忧惊。

其疮落痂之后,根瘢平正红活者吉;若瘢血或凸起,或凹陷,其色或白或黑,此吉凶未可知也,用灭瘢散敷之。如瘢色鲜者吉,否则凶。

靥脱精神已自由,缘何头足更迟留。阴阳总犯如鳏寡,安得同时取次收!

凡痘阳生者以阴成之,阴生者以阳成之。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成。《玉函经》云:孤阳寡阴即不中,譬取鳏夫及寡妇。其痘疮收靥,自人中平分上下,发际以上阳之阳也,足膝以下阴之阴也,阳谓之孤阳,阴谓之寡阴,所以疮之收靥,到此二处,每每迟留,不便干较也,不可服药。

余毒

痘后缘何发痘痈?只因平塌少成脓。毒邪蕴聚难消散,透节寻关出空中。

痈毒者,盖痘出之时,一点血须臾化成水,水化成脓,脓成而毒解矣。若痘出形之后,应起发而不起发,应作脓而不作脓,一片空壳,状如蛇皮,或平塌破损,却无脓水,此本死证,以脾胃素强,尚能饮食,亦可廷至收较,只是毒邪蓄于中不能发泄,以寻出路,故于关节之处透出而为痈毒也。但发一二处者可治,若流注于足,灌肿不愈者,绵延日久而死。

痈毒先要分经络,解毒调元兼里托。决脓去毒急施功,莫待残形变为恶!

凡痈毒之后,先看在何经络,分气血多少而治;次看人之虚实,以解毒托里为先,不可妄施苦寒敷贴之药,反使毒不得出,内溃筋骨。如肿未成脓,以必胜膏贴之;已成脓者,以针决去其脓,用生肌散敷之。肿疡者,用一十六味流气饮、连翘解毒汤治之;溃疡者,只以十全大补汤治之。凡见疮痈,即依上法治之,不可因循以成大患;微则伤残肢体,必为废人;甚则脱腕腐筋,以殒性命。

痘后缘何发大丹?只因毒火郁成斑。看他所发归何部,若归心肾治应难。

痘后发丹瘤者,只因毒火太甚,不能发泄,郁于肌肉之间,故发而为丹。从头上起者至心即死;从脚下起者,至肾即死。治法内服元参化毒汤,外用蜞针断之。

痘后缘何瘾疹成?只因毒火未全角。若教发尽无停滞,免得重重怪证生。

瘾者,皮肤间隐隐起成疙瘩也。疹者,皮间点点如蚊蚤所咬之状。痘后发瘾疹者,由毒气发泄未尽,藏于皮肤之间,或因搔痒爬而成者,或因受风火相搏而成者,此是吉兆,正宜发泄,无使停留,以变他疾。如发太甚不已者,内服防风败毒散,外用蚬子水洗之;如无,以天花水沸拭之。

痘后缘何成血风?妄加挦掐遍身脓。苦参丸与花蛇酒,不至弥漫可免凶。

凡痘收靥之后,切忌以手挦掐;如犯此忌者,必成血风疮,至逢春时便发遍身脓疱,俗名痘风疮是也。治法用苦参丸、花蛇酒,更须灸风池、曲池、血海、三里,则永不发矣。

痘后缘何靥不干?或时出血病难安。只因毒气藏肌肉,坏筋腐骨作夭残。

凡痘靥之后,内有不着痂者,内蚀肌肉,脓血日久不干,或时作痛,谓之阳疮出血,又谓之疳蚀疮,坏筋腐骨,乃不治之证也。但当靥不靥,即防此证,内服大补汤,外用绵茧敷之。

痘后缘何瞖膜睛?只因热毒壅肝经。还睛去瞖多奇术,点洗常教作废人。

出痘之时,先用黄蘗膏和胭脂涂眼四围者,正以防斑疮之入眼也。斑疮入眼,不在于初,在于初靥之时,或满面痘疮烂破,重复肿灌者,毒火郁蒸,内攻于眼,故其斑入眼。又或疮出已甚,成就迟缓,医用辛热之药发之,致令斑疮入眼;或又于收较之时,喜啖辛热,谓之干浆,以致二火相扇,令其斑疮入眼。在白珠者久当自去,在黑珠者或掩瞳子者,急用密蒙花散治之,切不可用洗药,反为大害。如瞳仁损破与突出,并下陷,俱不可治。

痘后缘何目畏明?肝虚又带火邪侵。凉肝养血功无比,解使双眸得见人。

凡痘靥之后,两目不开,恶见明者,谓之羞明证,向暗处则敢开也。若向暗处亦不开者,此目中有疮,如上法救之。只羞明者,治以凉肝散。

痘后缘何利血脓?只因倒陷热肠中。利尽血脓应自愈,莫教饶舌枉施功。

脓血痂皮一路来,待他自止莫疑猜。和中清热施妙着,刧濇轻投病转乖。

痘靥之后,忽然便下脓血,此由痘疮不能正靥,和皮破烂,倒陷于内,本危证也。其人脾胃素强,毒不能留,却流入大肠,所以脓血从便出也,痢尽脓血自止,最宜详审,不可乱治。若脓血痂皮,一路下者,此非倒靥,里素强不能停留,故脓血痂皮从便中出也。待其自愈后,用清里和中之剂,不可便投豆蔻丸,及诸刧濇之药,使毒不出,流于肠胃之间,必生腹满之病。正犹寇在堂奥之间,欲驱而反闭其门,安得不为祸乎?势甚者,黄连解毒汤主之;脓血尽,用和中汤。

痘证曾无倒陷形,缘何脓水利频频?只为大肠多火毒,解毒通肠效若神。

如痘收较之时,一齐结靥干净,并无倒靥,却有便下脓血者,此由平日多食煿炙,素有积热,今因痘后气血一虚,不能胜积,故便脓血,故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因痘出之后,饮水太多,停留作泄,热毒乘虚而入,便下脓血,此名肠垢。经云:挟热而利者,肠必垢是也。并宜先与调胃承气汤,次以黄芩汤,切忌刧濇;如久者,香连丸主之。

痘后缘何泄利多?看他所出物如何。痂皮脓血斯为顺,无分水谷梦南柯。

痘疮之后,气血两虚,最怕泻利,里气不实,变生诸疾。凡看所下之物,痂皮脓血为顺,少以四君子汤调之;水谷不分为逆,以理中丸四苓汤主之;久不止,用豆蔻丸。

痘后缘何呕哕频?只因胃家毒气停。错喉呛水宜施治,失声干哕枉劳心。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纳而不出者也。凡痘疮之后,吐而有声有物者,谓之呕;有物无声者,谓之吐;有声无物者谓之哕;食谷而喷出者谓之错喉;饮水而喷出者,谓之呛水。此由热毒壅于胃之上口,毒火上炎,故令呕吐;喉门闭濇,故令错喉呛水也。惟干哕证,乃胃疮腐烂,不能消谷。故时时张,口似吐不吐,乃恶证也。亦有咽喉作痛,不能纳食而呕吐者,若是失声,则咽喉腐坏,不可治矣。呕吐者,用陈皮竹茹汤;咽痛者,用甘桔汤。

痘后缘何热不除?或因毒甚或元虚。调元解毒分投用,引日须教保幼躯。

痘既收靥,则毒解而热当除;若热仍在者,非毒气之余烈,必元气之素虚,惟以脉证辨之:如脉有力而烦热者,此邪实也,用知母解毒汤;如脉微迟无力,又喜睡者,此心气虚也,用黄芪调元汤。

痘后浑身一向温,忽然发热不堪论。内伤外感分投治,此个真机说与人。

痘靥后并无余热,忽然发热者,又不可以余毒未解及正气虚同论也。此因外感风寒,其证恶寒,头痛脉浮,用桂枝解肌汤。或因内伤饮食,其证肚腹饱闷,不喜饮食,其脉弦滑,用补中益气汤加消导之法。

痘后缘何腹里痛?或因伤食不能安。看他虚实行消导,方显良医是折肱。

痘靥后,忽作腹痛,或呕或利,不思饮食,此伤饮食也,虚则用上补中益气汤;如无吐利,只腹胀而痛烦躁气急者,以脾积丸下之。若未伤饮食,忽然腹满而痛,烦闷不宁者,毒气入里,急以雄黄解毒汤治之。若渐加喘急,手足厥冷者,难治。

收后缘何食不思?只因伤食少人知。谁知消导为良法,强忍成疳悔是迟。

如一向能食,至痘收后反不能食,闻食气即呕逆者,此必过食。问其所食何物?甚则以原物为引送下脾积丸,微则以保和汤调之,如久不治,则成疳劳,用集圣丸主之。

收成缘何寒气攻?只因正气受虚空。战惕畏寒还作热,大补汤丸药有功。

寒热往来似疟形,不分早晚依期临。只因脾胃多虚弱,补中益气有神灵。

痘发之后,忽然寒热大作,乍寒而战栗,乍热而躁乱,此皆正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

收后缘何手足寒?好将元气补虚看。六脉细沉如欲绝,治若乖方自惹愆。

痘收之后,手足厥冷,六脉沉细者,此因元气素弱,以调元生脉散;不可妄认手足厥冷,遂投木香异功散,以取败亡。

痘后缘何神识昏?终朝喜睡不惺惺。只因毒解神虚倦,气血和平四体宁。

痘后缘何不识人?口中妄语似邪侵。只因热伏心包络,治此无差妙入神。

痘出太甚,至于既收之后,多有昏昏喜睡。俗人不知,见其昏睡,妄生疑怪;医者不察其形与脉,乘人之疑,恐吓取利,其立心之无恒,固不足惜;然而妄投汤药,实实虚虚,误人性命,不遭阴谴亦幸矣哉!其痘后昏昏睡者,设若连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语,或有睡而复醒,但精采不与人相当,形如醉人,亦多妄语,此邪热入心,心为君主之宫,不肯受邪,传于包络,治法以导赤散解毒汤主之,或安神丸亦佳。

痘后缘何又发惊?只因毒火内攻心。清心散火惊宜退,发作无休命必倾。

痘出发热,心恶热,候多惊搐,此惊证也。若于收靥之后,毒从外解,反又惊搐者,何也?盖由痘发未尽,毒火内蓄,攻于心,故发搐也,用清神散火汤主之。此疾得于痘收之后,气血已衰,治之甚难。只要药值时早,病势易退者可治;连绵不息,则死证也,以脾虚而肝木乘之,动于心火故也。

痘后缘何手足挛?只因血少受邪干。补血养血神仙诀,不遇知音莫浪言。

凡痘收后,手足忽然拘挛,不能屈伸运转者,此固血少不能养筋,又或感以风湿之气而然。治之不可轻用发散,恐反耗其血;只补血养血,此秘诀也,用当归桂枝汤。

痘后缘何欬嗽多?只因毒火肺中魔。清金降火平和气,肩息胷高梦南柯。

痘疹之后惟肺受伤,至于既收,毒解而肺宁矣。若又欬嗽喘急者,何也?良由毒火流入肺中,肺焦叶举,故令欬嗽喘急也。治宜清会降火,用宁肺汤;久而不已,加龟壳。肩息者不治。

痘后缘何肿胀生?或风或水食伤成。肿属肺经宜汗解,胀属脾经利解宁。

凡痘收之后,或面目虚浮,四肢肿满者,此属于肺,因表虚受风湿之气,宜以汗解,用五加皮汤。或腹胀如鼓目泡微肿者,此属于脾,因脾胃素虚,饮水太多,以致水蓄于中,满而不去,又或伤食,脾不能消,湿热内蓄,宜以利解,厚朴汤主之。若虚肿者,不可妄投。又宜莱菔丸主之。

痘后缘何小便迟?膀胱蓄热少人知。不将导赤为良法,只恐迟延有变时。

痘收之后,小便不利,此热蓄于膀胱也,治法以导赤散主之。

痘后缘何大便难?只因肠胃津液干。润肠暗导宜兼用,纵有余邪粪后安。

收靥后大便鞕结及难者,此由疮出太虚,血枯气不能运,肠胃津液干燥故耳,用润肠汤主之。若因误食热药,及辛燥煎炙,以致阴血受亏,不能滋润六腑而大便难者,用凉血润肠汤主之。

痘后反渴者,此由痘出太甚,津液枯燥,津液主胃脘,故作渴也。不可纵饮,以法救之,免生水蓄之证,人参生津散主之。

痘后缘何雨汗淋?只因弱卫热其荣。自汗黄芪汤最胜,盗汗当归药有灵。

浸浸浑身汗末休,肤濡发润亦堪忧。胃中气弱荣中热,莫待亡阳治不瘳。

痘疮出后,卫气最不宜伤,故收靥之后,卫弱而汗出也。汗常出者,谓之自汗;睡中汗,寤则干者,谓之盗汗。此由胃弱不能敛束,六腑荣间有热而为汗,此证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自汗以黄芪汤为主,盗汗以当归汤为主。

痘后缘何吐衄侵?只因毒甚血狂奔。要他血止宜清血,不止终为薤露人。

痘收之后,忽然衄血不止者,血出于肺也;吐血不止者,血出于胃也;尿血不止者,血出于小肠也;便血不止者,血出于大肠也。此皆由毒入于里,迫血妄行,急以凉血地黄汤主之;不止者必死之候。

痘后缘何忽吐蛔?只因内热又伤肌。但闻食臭虫应出,吐呕心烦急早医。

伤寒吐蛔,则知脏寒;痘疹吐蛔,则知里热。由热气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为热所迫,但闻食臭则上涌吐出也。用黄连止蛔汤治之;若不急治,虫无所食,则食脏肛而为狐惑之死证矣。

痘后缘何发口疮?只因辛热助诸阳。牙龈臭烂防穿颊,唇口生疮怕哑张。

凡痘疹牙齿生疮,时时出血谓之龈宣,呼吸臭出谓之息露,此走马牙疳也。由热在阳明少阴,宜用蚕蜕散敷之。如唇面浮肿,穿鼻破颊,溃喉腐肉者,不治。又加生疮破烂,上唇有疮,虫食其脏,谓之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肛,谓之惑。由热在里,虫无所食,不肯吐出,内虫食其脏肛,而证见于唇也。其人好睡,默默不食,其声哑嗄,谓之狐惑证,宜用黄连除(上匿下虫)丸治之。如唇落鼻崩,牙脱失声者,不治。又如舌上生疮,赤者谓之赤口疮,白者谓之白口疮,此皆热在心脾二经,赤疮用阴阳散,白疮用朱矾散,通以洗心散主之,外以珍珠散主之。

痘后缘何不长肌?只因血气两相亏。平和丸散宜常服,不可偏伤气血机。

凡人素肥,痘后一日瘦弱,虽能饮食,不作肌肤者,此由气血两虚故也。治之宜兼气血,不可一偏;偏阳则伤血,偏阴则伤气。阳日服参苓白朮丸;阴日服当归益荣丸,此不传之妙。

痘后多疾

痘后缘何多怪疾,问其元日犯何逆。随其所犯法治之,此是家传真秘的。

痘后以渐平复者,不须用药。如生诸疾,不由痘中来者,谓之怪异,必先详审服何汤药,啖何饮食,或感冒风寒暑湿,知犯何逆,即以所犯治之。

痘后调理

痘后浑身肌肉薄,如蛇蜕皮蝉蜕壳。最宜调养忌冲风,洗拭动劳诸证作。

痘既收靥,肌肉嫩薄,荣卫不密,只宜随其寒暑,慎其起居,不可冲冒寒暑之气。设遇卒风暴雨,宜谨避之。尤不可洗浴身体,梳头洗面,出外行动,恐生变证也。

痘后腹中若换肠,生硬辛热莫轻尝。若还贪口浑无忌,犯却中和变内伤。

又痘收之后,肠胃气伤,凡有饮食,不可太热太寒,尤不可忍饥过饱,恣食甘肥生冷难化之物,使犯肠胃冲和之气,变为内伤,贻患终身者有之,可不慎哉!

妇人痘疹

女人痘疹最难医,分明阴质血先亏。出形起发干收日,生怕时逢天癸期。

经曰:小儿女子,益以滋甚,以女人阴质血常不足也。痘疹始终以气血为主,气以充之,血以濡之,一有不足,则变生焉。所以女人十四以后有出痘者,常恐起发成就之时,天癸一行,内动其血,未免里虚,终成陷伏也。

发热适逢经水断,神识不清多妄诞。血室空虚热入来,凉血泻肝金不换。冲脉是也,肝主之,肝藏血,冲为血海,行经之后,血室空虚,天行邪热,乘虚入里,肝藏魂,开窍于目,神不清者魂乱也,目妄视者视乱也,讝语者肝移热于心也,用泻肝散主之。

发热经行非正期,火邪迫血事堪疑。急须解毒兼凉血,莫待中虚却责医!

若发热之时,经水适来,却非正经之期,此因毒火内甚,扰乱血海,迫血妄行,故月事不以时下也,急以凉血地黄汤加以解毒之药,使热得发而毒得解。

发热适逢经水来,热邪得出移之胎。如过四日经无尽,又恐中虚有后灾。

发热之时,经水以期而至,此蓄血得出,热随血解,乃吉兆也。但至四五日,其经当止。若不止者,此亦热入血室,迫血妄行,用凉血地黄汤加人参主之。

女人经闭不为月,天行痘疹时发热。血海满实痘弥留,治宜二阳依秘诀。

女人一向经闭未行,血海蓄血,至天行痘疹发热之时,毒气拂郁冲任之间,其病必甚,治不可攻击,轻动其血。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但治其心脾,使毒得以泄于外可也,用泻火越毒汤主之。

崩漏时时血已枯,泻而不满脏中虚。岂堪当此天行证?济弱扶危救病躯。

女子一向崩漏不止,气血已虚,若当天行痘疹之时,必不能任其毒,先宜大补气血,使里充实,毒不得留,易出易收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起发泡浆忽轻动,莫将厌秽乍心惊。急防陷伏乘虚起,大补汤丸妙入神。

凡痘疹起发,至泡浆数日,最宜表里无病,饮食如常。若当此时忽然行经者,人但知厌秽以触正痘,殊不知此乃己身之血,安得为厌?但恐血去里虚而生陷伏之变,急宜救里解毒大补汤主之。

经行暴哑势堪惊,血去津枯舌不荣。养血通心言语出,一时声价重千金。

若起发泡浆之时,其经忽行,其声忽喑哑而不能言者,此乃血少,少阴之脉不能上荣舌也,当以当归养心汤主之;其能言者,用上大补汤为正。

月事如来变坏疮,神虚陷伏岂寻常。补中托里休轻慢,疮若回时免损伤。

如起发泡浆之时,月事大来,疮应起不起,浆应灌不灌,顶平形塌,或灰白或黑陷者,此皆陷伏,乃坏疮也,急宜托里,以调元内托散主之,外用胡荽酒喷之。其疮起发肿胀,或于空隙中再出一层者,此乃大吉之兆也;若加腹胀喘急,寒战咬牙,手足厥冷,凡此皆必死之兆也。

孕妇痘疹

姙娠痘疮治应难,表里烦热胎不安。清热安胎为秘的,胎元触动命中残。

如孕妇出痘,只以清热安胎为主,不可触动其胎,治法以安胎如圣散主之。

痘出之时逢产育,表里无邪慎不足。大补气血急施功,腹痛微微行恶露。

如孕妇出痘,正当其时有正产者,只以大补气血为主,用大补汤。若小腹急痛,恐有恶露,微与行之无妨,用黑神散。

产后天行出痘疮,此时平顺不须忙。只将大补收功效,谩向诸书再捡方。

凡产后遇天行疮疹,无胎系累,不必惊惶,只补血气,用大补汤主之。

原疹赋

疹虽毒结,多带时行。气候煊热非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类,其变也比痘匪轻。愚夫愚妇,常视如泛常;若死若生,总归于天命。不知毒起于脾,热流于心。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闭门问涂,不如路中寻径;扬汤止沸,不如灶里抽薪。初则发热,亦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干。欬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现。根窠若肿兮,疹而兼瘾;皮肤若赤兮,疹以夹斑。似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无一生。疹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热势越而不留;清便自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郁兮,则当发散;肠胃闭结兮,急与疏通。苟视大而若细,恐变吉而为凶。故衄不必忧,邪从衄解;利不必止,毒以利松。所喜者,身上清凉;可畏者,咽中肿痛。饮水不休,法在生津养血;饮食欲减,方须救胃和中。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视岁气。寒风凛凛,毒气郁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已。远寒远热,阴阳之胜复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防风荆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开荣卫之蕴热。人参养气,地黄凉血。黄连入心而泻火,黄芩入肺而定喘。元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栀子连翘,开恶毒之郁结。瓜蒌润肺,止渴须合麦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黄蘗。芍药住乎腹痛,白朮止乎脾泄。溲若濇兮苓通,咽常痛兮甘桔。心神惊妄兮镇以辰砂,脏腑闭结兮利以大黄。牙齿生疳,文蛤配乎溺白;咽喉若痹,射干助以牛蒡。五味杏仁,治喘欬之吤吤;薄荷竹叶,解肤热之烊烊。火烧人屎,蜜炒麻黄。发斑毒之出现,令邪气之舒张。枳实山楂,消脾热而化毒;兜铃地骨,清肺热以回疮。疮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咸不禁兮为欬为喘。异气既感,变证宜参。便多脓血兮,仓廪夹热;欬多涎沫兮,华盖伤寒。口烂唇疮,心脾之火未退;皮焦发槁,荣卫之液将干。苟不详于临证,何以见其折肱。当此变证,各有奇方。身热不除,柴葛合乎四物;口疮若甚,甘桔对乎三黄。消肿定喘兮,葶苈取效;化痰止欬兮,顺气为良。血气已虚,八物增损而可饮;水谷不纳,二陈斟酌以堪尝。利血兮,香连丸去蔻而加秦皮黄蘗;欬血兮,五拗汤去麻而加茅根地黄。此疹科之治法,继痘科而再详。

西江月

斑疹俗呼麻子,盖因火毒熏蒸。遍身红点朱砂形,发自心脾二经。最忌黑斑死候,最宜赤似朱砂。大都治法喜清凉,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何因欬嗽?只因肺与心连。肺经被火苦熬煎,以致欬嗽气喘。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误用甘辛。譬如包子蒸笼然,只要气松火缓。

疹子如何辨认?分明状似伤寒。此多欬嗽有红斑,喷嚏眼中水现。或见腹中疼痛,或时吐泻相兼。疹家吐泻不须安,正要毒除热散。

疹与痘疮异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温解疹清凉,又要形见为上。若受风寒不出,其间凶险难当。急为发散保平安,切忌神昏腹胀。

若遇疹子出现,详看天令如何。假如日暖又风和,败毒荆防堪可。若是时分疫疠,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沉疴,莫学观天井坐!

且说荆防败毒,此为发散仙方。防风荆芥生地黄,酒炒芩连二样。桔梗人参甘草,连翘升麻牛蒡。元参酒蘗炒真良,竹叶水煎停当。

又有芩连消毒,散火解毒尤佳。芩连栀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石膏人参知母,连翘蒡子红花。引用竹叶更多加,此个方儿无价。

若是发散不出,令人真个忧疑。麻黄酒蜜炒如煤,栀蘗芩连一例。更着大黄酒炒,连翘蒡子相宜。石膏蝉蜕红花子,不效命离尘世。

如见出时紫黑,此般今古多凶。急求人粪路归东,火烧存性取用。细研酒调吞下,须臾黑色变红。若还依旧黑朦胧,管取黄粱一梦。

疹子见时发热,寻常只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参,桔梗连翘有验。若见毒多热甚,芩连消毒为先。大肠闭结大黄添,务取微溏数遍。

疹毒类多咽痛,火邪熏灼无他。连翘甘桔要多加,射干蒡子多把。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见效莫争差,消毒芩连无价。

疹子若兼泻利,预先用药调医。泻时加减五苓宜,加上甘草滑石。如见利兼赤白,香连丸子相随。大端利止便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欬声声气促,只消降火清金。黄芩栀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知母人参地骨,瓜蒌麦冬杏仁。元参蒡子妙如神,竹叶前来作引。

疹后须防四证,不治常致误人。遍身余热欠清宁,欬嗽连声牵引。牙齿疳生走马,利下赤白难禁。各求方法谩评论,才显小儿医圣。

问甚身间壮热,只因余毒留连。金花丸子是灵丹,栀子芩连龙胆。郁金雄黄解毒,灯心地骨汤吞。若还胃弱热绵延,集圣胃苓任选。

欬嗽频频不止,或因不禁酸咸。又如火毒肺家延,尤恐胷高气喘。体实兼行葶苈,肺虚清肺神丹。如斯调理保平安,莫向风波弄险。

葶苈丸除肺热,杏仁葶苈防己。牵牛莱菔子相随,枣肉捣成为剂。清肺神丹降气,盐水煮焙陈皮。芩连甘桔杏仁泥,苏子稀糊丸易。

口齿生疮臭烂,此名走马牙疳。金花丸子内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收尿桶白泥,火烧白色如盐。五倍铜绿退丝蚕,砒枣烧成黑炭。

赤痢下时鲜血,黄连蘗叶槐花。枳壳荆芥穗同加,利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外加枳壳升麻。乌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连可下。

四疾须防死证,临时休得殊差。儿多体热瘦如麻,欬嗽面青声哑。走疳唇齿肉落,痢疾噤口吁嗟。此般就是死冤家,不可骑牛问马。

治疹杂科

疹为热毒属于心,肺与相连毒易侵。欬嗽鼻中清涕出,更加两目泪盈盈。

疹痘皆胎毒所发,疮发掀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色小红而行于皮肤中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盖人之五脏,心肺相连而位乎上,故斑疹之发,唯肺受毒最甚,视其欬嗽鼻涕之交出则可征矣。大抵疹子治法,宜以泻火清金为主,泻火如芩、连、栀子、连翘、大青、元参之属;清金如知母、石膏、麦门冬、牛蒡子、天花粉之属。

大抵冬温最不祥,民多受热发疮疡。如逢斑疹相传候,急与汤丸顶解良。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反暖,则阳气发泄太早,至来春必发痘疹之证。夫痘疹虽曰胎毒,然未有不由天行而发者,故一时传染,彼此皆出,治此之法,与疫疠同。

斑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似伤寒。看人虚实施良剂,莫犯天和损寿元!

大抵疹痘之发,与伤寒相似,必先明其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凉之药发之,不可悞作伤寒,妄施汗下,及伐天和也。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正此之谓也。却又要详看其人之虚实:如下腑秘结,烦热太甚者,宜以酒大黄微利之;吐利不止者,宜以参归之类补之。经又云:毋虚虚,毋实实,损不足,补有余,夭人性命也。能如此者,谓之良工,岂寻常所能及哉!

疹喜清凉痘喜温,谁知疹痘不同论。疹苗痘实分轻重,首尾调和用意斟。

夫疹痘之证,皆属于火,而治法则不同。大抵治疹者,多喜清凉之剂,如化斑汤之类是也。治痘者多喜温补之药,如调元汤之类是也。然疹痘虽皆胎毒,却与天行正病相类,故以传染而发,但毒解有先后耳。疹只于发苗之初,一得毒出,则毒便解矣;若痘必待苗而秀,秀而实,脓成而后毒解。所以治疹贵慎乎始,治痘贵慎乎终,用意调和,庶无忝人之司命。

疹毒从来解在初,出形毒解即无忧。腹中胀痛邪犹伏,喘息昏烦命必殂。

疹子只怕一时不得出,所以要先明岁气,要看时令寒热,用前发散解毒之药。但发得出则毒尽解;如发不出,再作前药,外用胡荽洒煮苎麻和洒,遍身刮之,令其毛孔尽开,庶疹毒得发也。若如此三四作,未有不出者;再不得出,反加腹胀而痛,上喘气急,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者,必死之证也。

过期不出毒犹藏,孔闭肤干势可惶。刻限必求斑疹露,麻黄散子是仙方。

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尽闭,皮肤干燥,毒气拂郁于内,急以麻黄散发之。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现难。急用透肌休怠慢,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蒸蒸欬嗽频,涕流鼻孔泪漫睛。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疹毒征。

时行疹子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泡肿,其泪汪汪,面浮双颊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宜用前解毒之药发散之。

发热浑身汗最宜,衄流于鼻不须疑。惟知毒向其中解,血汗俱多又在医。

凡痘疹发热自汗出者,毒从汗散,元府开,疹毒得出也。衄者毒从血解,不须遽止;若自汗多者,则为火所迫,急与止之。经曰:夺血者无汗。止汗,宜用黄连汤;止血,宜用茅花汤。

毒热熏蒸汗满身,火邪壅迫血违经。汗宜表解邪从散,血出荣中毒亦轻。

发热蒸蒸吐利并,或时滞下作肠鸣。火邪内迫宜清解,法向时行疹毒寻。

疹毒发热之时,或吐或利或滞下,皆火邪内迫,上行则吐,下行则利,又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也。法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汤主之;自利以猪苓汤主之;滞下以黄芩汤主之。此皆疹家治法也,医者详之!

火邪拂郁咽喉痛,甘桔牛蒡汤可用。吹喉唯有十宣良,莫犯金针病增重!

夫疹痘类多咽痛者,何也?皆缘毒火拂郁,上熏咽喉,故令咽肿而痛也;不可误认他证,以针去血,宜以甘桔牛蒡汤、十宣散主之。

热甚作渴少饮水,毒解生津功莫比。若然纵饮不知休,水蓄于中灾异起。

大凡疹痘发热,未有不渴,宜用菉豆芝麻炒米汤饮之,不可与以凉水;更宜生津解热,用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恣饮冷水,恐生水蓄之证。故水入于肺为喘为欬,宜用葶苈以泄肺中之火;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泄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悸为惊,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中之水;水入于肝为胁痛,用芫花以泄肝中之水;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用车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

疹发于心肺受先,口干欬嗽更心烦。泻心清肺多奇效,治不违时病早安。

赤疹浑身似锦文,白斑血少要滋荣。黑斑十死为凶恶,解毒消斑用大青。

疹子之出,浑身如锦文者,用化斑汤主之。色白者,此血不足也,宜养其血,用益荣汤主之。黑斑者十死一生,急用大青汤主之。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藏。似痘出时随又没,如斑红处却成疮。

旋出旋收病势轻,连绵不尽势堪惊。化斑解毒令消灭,莫使余邪集病身。

疹子之出,大率以六个时辰即收。如子后为阳,午后即收;午后为阴,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也。凡疹旋出旋收者,其势本轻。若一出连绵,至三四日不收者,此火毒太甚,须用化斑解毒汤,使毒发于外,里无余邪,庶免生后灾也。

疹邪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气不平。拂拂热烦邪尚炽,频频呕泄毒还蒸。

疹家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太甚,迟迟间出是阴强。

疹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盛急难消。疏风只许皮肤老,救里常宜便溺调。

疹毒余邪最作殃,几曾见此病郎当。一时戾气传相似,疫鬼频催赴北邙。

疹毒之出,贵于预先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邪之为后灾也。若不能解之于初,令毒得散,以致停蓄于中,未有不为后殃者。此乃一时戾气之染,彼此相传。但见前之有病者,发余邪而死,既不可治矣,则后之有病者,证相似,死亦相似,又宁可以救疗耶?此下皆言余邪之为病如此,医者不可不审!

疹毒流连热不除,浑身似火发毛枯。尩羸渐渐成疳瘵,得遇良医病可苏。

若疹子既收,而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治法以清热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瘈瘲,变为慢风不治者,多矣。

疹毒流连为壮热,烦躁不宁时搐掣。养阴散火积心肝,神爽身凉生可决。

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者,此热在心脾二经也,治法须用当归养血汤、黄连安神丸,相间而服之,以神爽身凉为度。

疹毒流连走马疮,牙龂臭烂食难尝。唇疮声哑传狐惑,破颊穿喉旦夕亡。

疹毒之后,牙龈黑烂,时时出血,呼吸气息,名为走马牙疳,治用文蛤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久而穿颊齿崩,唇脱鼻坏,必死之证也。

疹毒流连休息痢,昼夜不停真窘急。行气养血遵格言,禁口滑肠尤可畏。

疹前曾有泄痢,未曾清解,至于疹后变为休息痢,下多赤白,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以黄芩汤主之。河间刘氏谓:养其血而痢自止,行其气而后重除,此格言也。如壮盛之人,内有郁热夹食积,能食者,须以三黄丸微利之;如不肯服煎药者,香橘丸主之。

疹毒流连上气欬,发作百声终不歇。胷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头泉下客。

疹子收后,微微欬嗽者,此余邪未尽也,不须调治。若欬甚气喘,连声不住者,此毒流于肺,肺叶焦举,故为欬也。但见胷高如龟壳,肩耸而喘,血出口鼻,摆手摇头,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皆不可治也。未至此甚者,用门冬清肺汤主之。

疹家禁忌是鱼鸡,瘥后当过七七期。盐酸五辛通是禁,须知爽口是危机。

疹家禁忌,比痘家禁忌尤甚。若误食鱼鸡,则终身但遇天行之时,又令重出也。盐酢食之,令欬不止,五辛食之,令人惊热,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

疹家禁忌法须防,酢盐鸡鱼不可尝。欲莫纵心终是福,物多爽口定为殃。

疹子收完幸平复,动止如常饮食足。心腹绞痛忽倾亡,还是气虚中恶毒。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谓之中恶。

婴稚初离胎壳中,遍身点驳似朱红。此由胎热为斯候,莫作时行斑疹同!

发热蒸蒸便已鞕,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疹毒雷同论,笑杀时人一样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二
痘疹门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疮疹论序

医之为难,古今通患。且大人之有疾,能言致疾之因与目即所苦,医者因参脉证,随虚实冷热疗之,亦易为愈。若夫小儿不能言得疾之由及目即所苦,医之诊治,倍见其难。兼小儿疮疹欲出未见之间,或发壮热,或发惊悸,不止一端,疑似难明,非深于医者不能辨也。新学小生谙历未久,多执偏见,率以小儿为纯阳,胃热则发斑,每投凉剂。夫以疮疹为热,固是一说,然尽以为热则又不可。世徒知用热药太过,往往损目,曾不知服冷药太过,比比伤生,利害皆是不细。况婴孩肠胃娇脆,胎气禀受虚实不同,运气天时寒暑燥湿不齐,随证施药,以收十全之功则善矣,讵可执一偏之见乎!比年书肆刊行方书,充栋汗牛,独疮疹一证,散漫难考,检阅弥艰,或收方之家,未能全备,设遇此疾,忧惶窘迫,不过付庸医之手以侥幸万一。吁!可胜惜哉!今《痘疹方论》,予家藏是编久矣,有论有方,有证有治,门类纲目,靡不毕备,明效大验,彰灼弗诬,不敢私秘,绍定庚寅春,谨锓梓以广其传,庶好事者便于观览云。

论疮疹

此已下论疮疹初出证。

世尝治疮疹,与伤寒时疫伤食风热潮热疳热疑似之间,便与一药,均而治之,殊不知邪正不同,虚实各异,轻者至重,重者性命危于风烛,束手待毙,诚为可哀。今试论之:且疮疹与伤寒时疫等证,始者均为发热,又有他证不同,可相为别,证则列之次篇。小儿身热,耳冷骩冷,欬嗽,固疮疹也,虽然五脏证各别,究之则归一脏也。疮疹为内实而生,热毒由儿在母腹所受,非若内虚而感外寒之比。盖古方论云:风热伤胎,生儿口噤;风冷伤胎,生儿躽啼。纳污则为血癖,胎弱则为诸癎,积惊而夜啼,蕴热而斑毒。以此观之,子之虚实,由母之盛衰所致也。母若有疾,亦为子患。故知疮痘在母腹中,蕴热毒也。非若一岁中有异气暴寒时疫风热伤食之比,学者不可不察。

五脏各有一证

夫人始生而蒙冲和,均禀五行阴阳,形态变易,盖母导胎育,有盛衰虚实,在其子也,皆是母胎所受,是知积秽,故生下有疮疹,则五脏各见一证。其呵欠烦闷者,肝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目顋赤欬嗽时嚏者,肺也;肾在腑下,不纳秽浊,疮黑者属肾,由胃风冷内虚之所致也。且以婴儿初生下,恶血未咽,绵指拭儿之吞,恶血在胷膈者吐以甘草,如恶血入腹中者利以黄连、菉豆粉,皆所以革恶秽也。此乃世用保子之常法。观已生既出腹外,其母之虚实邪正在于子也;况在腹中,同母气血呼吸出入,岂非受积秽而成者?钱氏论之当矣。

论日数

热毒蒸三日,则热运于肌而红斑生。惟红斑生至足为出齐,不可拘多少,重者遍身,轻者数枚而已。以红斑生血疱,血疱起如豆,在肌皮之上,故以痘名焉。血疱结脓疱,脓疱结痂疕,方为愈也。红点出者,以紫草饮子;欲出速,用胡荽酒。红点出齐之后作血疱,血疱七日则当结脓窠,此皆大略之言尔。病人虚实不等,不可拘以日数,但正应病日形证以为活法。古人云:热三日而成斑,有热五七日而生斑者,有至十余日而生斑者,但足上有斑为出齐,不可拘以日数也。自斑至足有为出齐,出齐之后长成血疱,血疱七日当结脓疱。苟若血疱中,又尚有红斑点相夹而生,则不可拘以日数,待其皆作血疱为齐。为血疱当结脓血痂疕,至七日已上而不结脓血痂疕,此恐毒气内外贯注倒靥,急与猪尾膏服,则随时结痂疕,故以血疱出七日为齐。若七日为期,脓疱血疱出齐而不结脓血痂疕,则失其平矣。大抵小儿有病发热,日数稍久,用药者便当预防为疮疹证,盖热不解而热毒运于肌中,变为疮疹故也,所以不可不防也。如红斑出齐生血疱,血疱七日结脓疱,此乃荣卫调和,内外无诸感冒,方能如期。且如血疱正作之际,遇天令寒暑燥湿,风火不节,气候异宜,迟速因而失叙,亦不可拘日数,但以红斑皆为血疱日为齐。若出血疱七日,病人气虚,尚有红斑未能结成血疱者,毒气为未尽,当此合宜温肌快荣卫药以托之,且以守出血疱七日为期,脓疱如期结痂疕矣。如当结脓疱而不结,此是毒气弥盛而不敛,用猪尾膏以解之,此为急务。然猪尾膏是治毒气盛,血疱胀起不结脓血痂疕,血热疮毒,能复入心故也,非若外感风寒,倒靥内虚,吐泻陷伏者,更宜详之。

出于心则先惊搐

夫热吐热泻,不可投燥药;伤寒而身热,不可便投凉药;疮疹发搐,不可投惊药,此皆外同而内异也。《素问》云:疮疡烦燥痛痒,皆出于心。今疮疹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也。疮疹毒气始作,心火大盛则生风,生风则惊悸,甚则搐搦,热气蒸盛则烦燥,为疮疹则痛痒矣。所以为惊搐、为烦躁、为痛痒、为疮疹数证,心所主者必备,无一阙焉。如始者毒气蕴于心脏,则惊悸搐搦,医者不以内外证辨明之,不为疮疹防之,便以银粉、脑、麝、青黛、朱砂、硝石等投之,则心寒而肌敛,毒气内伏,是疮疹而惊搐者,无由而出也。此证似惊风,用药当作疮疹防备之。盖疮疹之初,似惊风者多,医者不审,便作惊风治之,为害不浅。大抵疮疹必有他证相杂,必先有欬嗽痰涎,心神惊悸,烦躁呕吐,唇红颊赤发渴,耳冷足冷,脉数舌白,如有此数证,则银粉凉心药切不可用之。心一凉而肌敛伏,何由运出?又有小儿平常安乐,皆无疾病,忽然发搐者,必是疮疹,尤当审谛之。盖毒气内盛,但以发散毒气,如惺惺散、消毒散、升麻汤、红绵散,兼以快气利小便祛风等药与服之,此等药虽未能即效,亦不至败事,乱其次第,待其热气得泄于肌肤,心气亦自定矣。有风寒与内热相搏而惊搐者,则各见其证,治之亦如前法,但加匀气药为妙。张氏云:疮疹气匀即出快,气行即荣卫无滞,有寒亦散,疮疹当自出矣。

似出不出

红斑点隐隐在肌中,似出不出者,此由荣卫有病也。盖蕴热而生斑毒,非热毒则不能成斑疮矣。小儿所禀,有虚有实。且《宝鉴》云:受父精不足者,头骨巨顖颅开,母气衰微,则体虚而肉极,此皆所禀不足者。大抵疮疹缘儿在母腹中食秽而成蕴热,却能随天气非节之暖而蒸出。如冬月应寒而反热,谓之冬温。亦有随春气暄暖而出者,有因他病发热而蒸出者,此皆发热于外,所蕴热毒随之出于肌中为疮疹。医者不能防备,见其热而攻其热,殊不知因他病蒸发,而其中有疮子证已存焉者。若蒸既成斑疹而出,使内虚而无热以应之,故疮疹虽见,则外无壅盛之气而不得泄,内无由复入,当此之际,其人面青而恶寒,肌肉慢而不食,精神昏倦,令疮疹隐隐在肌肤,似出不得出者,内虚寒也。有身热面赤者,又大便利小便清,有此证者,但温中进食,然后荣卫自复,则主母气随多少出,而不至太过与不及矣。有人于此,见疮疹出迟,不能温里,但用发散与之,又岂知内无阳以相应,更发阳气外出,令疮疹色白,其人必脱。当此反言既出得甚好,忽然而毙,如此者不可胜数,此为虚脱也,世常患之。《活人书》云:疮疹出迟者,以活血散用白芍药末入酒数点,汤调服之,及人齿散。

出有逆顺

疮疹既出而有逆顺者三:有时之逆顺,有虚实之逆顺,有出入之逆顺。且春夏阳气发生,疮疹出之为顺;秋冬阳气伏藏,疮疹出之为逆,此时之逆顺也。何谓虚实之逆顺?大小便秘而能食者,此为实,顺也;大小便利而不能食者,此为虚,逆也,此虚实之逆顺也。何谓出入之逆顺?起发红活者则为顺,倒靥陷伏者为逆,此出入之逆顺也。 【 原本阙十一字。原本阙十一字。《奇效良方》:「要之,伤寒热在表,而不可下者,恐里虚不能作汗而解故也。」】 下者,里虚不能作汗而解故也。疮疹发热,在表结脓痂,必先得其里实,则外方不陷伏,此简易平直之理,人之通论也。又有禀气弱而内虚冷,因出疮疹间,大便自利,惧其陷伏,至于服姜、附、硫黄、豆蔻、钟乳、桂、朮等药以助之,至于平安者固有之。又有到实皮厚,肉密难出,毒气不得宣泄,至于服大黄,硫石、龙胆、干葛、大青、栀子、木通、石膏服之,至于平安者亦有之。此皆临用则随时变通,岂可执泥于一曲哉!

出迟有数证

疮疹出迟有数证,不可不辨:一者出红斑于肌肤之中,红点生为血疱,血疱生脓疱,脓疱结痂疕而方愈。若红点见,至数日而反不出者,此为毒气复陷,其证危也。盖小儿热毒在内,又遇冬温,或春夏煊暖,内外皆热,郁发腠理,遂为疮疹。始者疮疹出,必先为红斑点,当此之时,或遇天气大寒,肌肤闭密,毒气反伏而不出,则身凉内躁,面青而烦,或谵言妄语,当此之际,宜用解肌表出之药,如紫草散、猴梨酒,盖斑毒未甚出也。发散,如活血散之类。又有红斑点方出于外,或内虚,或食生冷,或投凉剂宣泻,致令脏腑虚冷,不食自利,亦复陷而不出者,宜用温里之药,盖谓里虚寒故也,益黄散、活血散、参朮丸之类以温之。此红点既见不可复入者,但宜温出者一也。二者疮疹已见斑点,斑点尽生成血疱者,期七日而结脓疱。今一半尚为斑点,未全皆为血疱,此毒气半出故也。缘疮疹遇冬温或春月阳气半煊,其热毒一时随天气运出于肌中,当其未出,则内外皆热,及其出也,则外盛而里虚。大抵五行四时寒暑,则从渐而久,非节气之冬温而夏冷,来暴而去速。小儿为暴热运行,内热出外,天之暴热一退,令儿外盛而里虚,虚则无阳以应,疮疹故出迟,令半出半未出也,故半为斑点,半为血疱。当此必不能食乳,大便如常,小便清白者,宜用半温里、半发表药,如紫草、蝉壳、芍药、葡萄酒以表之,如活血散、人齿散以温之。内虚甚者生寒,寒则大便或溏或泄,宜理中、益黄、豆蔻、丁香之类以温里,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削则不伏陷矣。盖胃腑为里,既得温暖,与肌肤相应,血气温深,方能蒸出也。三者疮疹既出太盛而不出者,寻之脏腑无病,荣卫自和,无诸虚实寒熟为害,但迟迟不结痂疕而反成血片,甚者至于内陷,其疮黑靥烂臭,痛如刀剜,由毒气入心,闷乱而危,此由杂气冲之,房室触犯故也。故仲景云:疮疹未生之间,宜烧赤朮、猪甲以辟邪气,勿令外人入房,恐有触犯,最宜防备。其中纵得安者,亦必瘢痕经年黑色也。又劳力人狐臭人熏触,坐卧切忌当风寒,愈而成疮疥,宜烧黑牛粪贴之,贵速愈而无瘢痕矣。左右上下,安胡荽酒以御汗气恶气,食葡萄以利小便。大凡患疮疹处,常烧乳香,最辟诸恶气,不可不知。人之荣卫遇香则行,遇臭则止,故恶气不可不辟。譬如物理相感,木得桂而枯,雌黄遇胡粉而黑,亦如此之意,在前人既有所戒,在后人不得不遵之。

论诸热失治变为疮疹候

病有初同而后异,有初异而后同者,此皆物极则反,势使之变也。若不通而变之,则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迷而不反者有矣。且伤寒伤风伤食风热,均是热也,须详辨之。且如手足指微冷,面青烦躁而恶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也。面赤而鼻流清涕,手足烦躁,自汗恶风者,伤风也。眼胞肿而右额有青筋,头与肚俱热,胷满不食腹胀者,伤食也。面青红额,正中有青纹,手掌心有汗,独处不安,时发惊悸,手络肚微动似惊惕,此惊热也。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汗,此风热也。夫诸热证则均,究其所以热则异。且诸证皆热也,故人身无非常之热,亦无非常之冷,但温和而已。今失于将理,肌肤蕴热蒸于一身,盖善医者如此而汗,如此而下,随证渗泄,应手而愈。若用药迟速失序,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则变证百出,蒸为疮疹者多矣。且前诸证皆热也,疮疹亦热也,热毒蕴于肌中,失于治疗,皆可变为疮疹。故伤寒则有胃烂发斑,小儿则有胃热发斑,冬温则有温毒发斑。故初发热则不同,其蕴热则同,此乃后同而初异,皆疮疹证也。夫知其始异,不致于变成疮疹者明矣,不知其始异,致其变成疮疹者败矣。

作搐

水流湿,火就燥,此势之必至。疮疹本热,热则动心,此理之自然。夫心火热而生肝风,肝风旺而克脾土,脾土受克于中,则上下气不循环,五行之气无以相制,则心火独盛于上,肺金受火克而无力,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盛而脾土衰,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故发惊也。当此宜泻肝利小便,风定而斑疹随出。心脏斑,脾脏疹。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退矣。风热既定,则惊搐亦自愈矣。昧者见风火相胜而作搐,不顾疮疹,便用朱砂、水银、黑锡、脑子、硝石诸般凉药以治之,使已出者反伏陷,则当出而不能出。盖疮疡烦躁痛痒,皆出于心,心热太过则搐。古人治大热则利小便,热虽甚,不能蕴蓄为惊搐之害。今心受热,投以寒凉损心胃药以冷之,则其气敛,何由而出?况中焦既冷,上焦热愈不降,其热尤甚。常见小儿患此,误投寒毒药至死者,临终则遍身斑出,以致不救。盖心一寒,无缘发已在表者,命终气散,黑靥陷伏,已无及矣。要之但是治惊,当平肝去风,利小便,最为要妙。况疮疹在发惊之后,何不谨防疮疹之败耶?又况治惊者,专用凉毒药,使脾滞心气不降,尤为惊病大害,况后有疮疹者乎?

论疏利

庞安常云:冬月温暖,小儿至春月必出疮痘,则冬月预服三豆饮子以解利之。《千金》论云:人之初生,便服生地黄汁数蚬壳而下黑粪,则无疮疹矣。《外台》方云:时行煊暖,便服油剂。又云:疮疹盛行,恐相传染,煎茜根汁与服以解利之。此皆防微杜渐,见其未兆,间以疏利为良也,何尝拘于临发热时然后利之耶?且如用升麻汤,是治未发已发,皆可服。夫未发之意,其为未见斑点已前可服之;已发之意,其为已结痂疕已后服。今人咸称方状云,治已发未发,皆可服之,曾不知禀气厚者则庶几,若受气薄者则为害不浅,遂使迟速失度,致于陷伏者多矣。然则小儿禀气厚者,能食,唇红颊赤,渴水,睡中谵语,或时啼哭,又遇天气煊热,易生疮疹,逐时以少药疏利心肺,使热毒皆散,纵有疮疹亦轻矣。虽曰小儿纯阳,亦有禀受怯弱,内无蕴热,虽天气煊热,若面青大小便如常无热者,则不可轻用解利药,恐反生他疾。故用解利药者,宜审察虚实可也。盖疮痘属血热,转下属谷气。今言小儿发斑疮,此热在里而未发者,斑毒未出,则宜疏散热毒,导引快利,使无壅遏,何尝以转下为法,况疏利与转下相去之甚远。疏利者,如三豆饮子、油剂、生地黄、茜根紫草汤、升麻之类,又何尝在已发斑之后用也?疮疹虽有转下之法,非谓疮疹而转下,因生内热,使疮疹毒气内外蒸郁,恐生他疾,方以疏通之,以平为期。因疮疹外热,脏腑受热,内外皆热,遂令正患疮疹之中,大便秘,里急后重,小便赤濇,腹满而喘,渴饮水浆,手掌心?腋下汗出,谵言妄语,能食,而疮痘不结痂疕,此是胃中谷气,疮疹热毒蒸蕴,亦热至甚,方可令大便调过一二次,使里无壅遏之患而已转下,虽有内热,亦不可过利。常因有内热,昧者偶然大利,使内虚,痘疹必陷,反为深害,不可不知。故伤寒下之早为结胷,疮疹下之早为陷伏。或有不问虚实寒热,见出不快便下之,言疮疹是热毒壅,殊不知疮疹因热而得出,因虚寒不热而陷,如此为害者甚多。大抵治小儿纯阳多热毒,固为防疮痘之患,然身不热,斑未出已前,内有热证,可下者则下之。若已出斑疮,疏利在结疕之后,二者迎合,毒气在脏腑则宣利之,毒气在肌肤则疏散,非若疮疹在肌肤,反空泻肠胃之理。又云才觉是疮疹,便宣利使出快,此恐方宜不同,用药亦异。若执之以为用,则得失相半,治疾用药,岂专在于补泻?当随证所宜,斯为活法矣。

论表出与温里不同

疮疹因热而生斑,此皆因热气藏于肠胃,故因内热与外热相合,随荣卫运于肌肤,则为疮疹矣。夫外热者,或感寒,或感风。风热惊热,皆感外邪而生热。苟失于治疗,邪气盛则实,实则生热,故为外热也。既为疮疹,因热而生斑,因寒而陷伏,盖热则出而散,寒则收而敛,当此温肌表散而已。又热毒正盛,因烦热而食生冷,或服凉剂,使胃寒则荣卫流注,循行失度,不能运化,当此温里最为宜也。此则内外之感,当随证渗泄。或感风寒闭密腠理,而疮痘不出,或出红点,或血疱,其肌肤青白而恶寒鼻流清涕,耳与阴皆热,宜与表散则可,如惺惺正气散、活血散、红绵散、紫草汤之类,是表散之药也。其内伤生冷,或服凉药遇剂,或吐或利,此为里寒,急宜温里以救之。其人必大小便利,腹痛不食或呕,此宜用理中丸、益黄散、五积散、理中汤之类。若医者不明于此,里寒不能运出,当温之,反发散;外寒所伏不能出,当表散而复下之,是皆表里不分,寒温失度,当察其证。

诸疮痘肤疹

脏腑不同,表里有异,是以疮痘与肤疹分浅深也。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名肤疹。肤疹一出,便如疿疮细疱,出于肌皮之上,一出而便没。以言肤疹在肌,其所受气浅,故易出也。脏属阴,有热则难出,其为疮痘在肌肉血脉间,必先出红斑而后生成如痘,故名疮痘。其所受气深,是以难出也。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疮疹,不可不知。

天气煊热即与疏转后有疮疹则轻既出不可疏利

疮疹所感而未成,既成疮疹而已出,疮疹出尽而结脓痂,此三者邪气轻重表里先后不同,用药亦异。方书云:才觉是疮疹,便与疏转,即轻者。大凡用药之意是疮痘便与疏转,盖冬究观天气煊暖,至春夏阳气发生,两热相合则生病,或婴孩或童子,内藏蕴热,天气煊暖,即唇红颊赤,又渴饮水,欬嗽痰盛,睡中惊悸,此皆热气所作。以意推之,脏腑蕴热,春夏必发疮疹,以药疏利脏腑,热气既去,纵有疮痘亦轻,此冬时便当即解之。今人不然,见红斑已出,热毒在表,复转下之,是表热不除,胃气太虚,无以运行,荣卫毒气,辄伏入里,则多危毙矣。但既成疮疹而已出,是红斑见时,切不可疏转,其热气已在表故也。既结脓疱者,是毒气已出而未结痂疕,恐毒气再入脏腑,余毒为害,却宜疏利之,则不生他疾矣。以此观之,疏利在未发疮子之前,及已愈之后,不在疮子正发出时利也。

已出诸证不一

响应桴,影逐形,动则随之。病有证,药有性,用则应之。如虚补实泻,未尝不愈也。泻虚而补实,未尝不危也。疮疹本蕴热毒于内,及其发也,体热则血脉敷荣于外,要在血气温深,胃气盛壮,水升火降,然后热不能伏藏,随血气以流于肌络,结疮痘而出,岂一证可拘?有胃虚不食而出,或吐或泻不食,可见也,则宜温之。有荣卫虚弱不能出者,恶寒面青白,肌肤软慢似出不出者,是荣卫弱也,当和其荣卫,如活血散可也。有已出被风所感不能出者,或发热,或狂言,或风搐,或遍身青紫纹是也,当发散,如惺惺散、殭蚕散。有已出而服冷药,或食生冷,而内寒沉伏不出者,则令疮黑靥,潮热啼哭,或白色腹胀,口气目闭,四肢微厥,如人齿散、理中汤可也。有出甚被秽气所熏触,则成血片,烧乳香或胡荽酒可也。有悞服表药过多,遍身变成一片,谓之斑烂者,宜赡养之,如六神七珍散、内补散、双和汤可也。有正出盛服凉心药,沉伏在里,发心寒战靥伏者,如丁香、豆蔻、姜、桂、当归、附子可也。有本虚少用药大发之,出得正盛,忽然气脱者,此里本虚也,如丹砂养气、理中、益黄等可也。有出毒气弥盛,内外通遂,无阴气所感,但血疱灌注结痂疕不成者,七日已上,猪尾膏证是也。其证各异,宜细辨之。

论热毒所起之由

热毒伏于脏腑,则蒸于肌肤而成疮疹,非热,毒则不能出。或感四时非节之气,或感外寒,相搏于荣卫,邪气盛则实,实则生热,因热而成斑;或伤食滞于中焦,心气不下,膈热而斑生;或心热甚则生风,风盛搐搦如惊癎而生斑,是皆热有所起之由。其热至极,动脏腑之热而成疮疹也,则五脏各见一证。且呵欠烦闷,肝热也;时发惊悸,心热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热也;面目顋颊赤嗽嚏,肺热也;肾居下焦,不受秽,无诸证但疮黑者,属肾也。良由不谨风冷,或因过利内虚,毒气伏陷归肾,则变黑色靥黯。世皆言疮疹是热,此人之通称也。因热而内外相蒸,两热相合,阳喜归外,热蒸而出,昧者不察,见疮疹发热诸证已见,便与疏利,殊不知疏转当时未觉为害,后因疮子出盛之时,胃气因疏而致虚,不能运出,使人不觉是先疏转为害,则因内虚为倒靥,为不食,为下利,为昏倦,变证百出。不知所遇之初,因疏转为害,而疮疹出迟,医者不察,当此又增发散,更或下之,愈增重困,因此又救之不善,他疾必生。殊不知伤寒因身热而下早为结胷,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毒气已发在表,尤不可疏转,固言小儿因身热耳冷尻冷欬嗽,辄用利药,毒气入里则杀人。因知伤寒身热为汗解,疮疹身热为疮疹、为血疱、为脓疱、为痂疕而方愈,则疮疹又不宜利,甚于伤寒身热不可下,无以异也。其疮疹有宜利者,在合下证详论之矣。大抵疮疹是热毒,非热则不能出。疮子有大热者当利其小便,有小热者当解毒,是亦利其热也。何必须转利,反虚其谷气耶?故知疮疹是热毒,剉其热则疮疹反不出为陷伏,为害更深矣。

已出不可服油剂

冬严寒而反温,小儿阳盛而阴微,无阴以制之,则热停于胷膈,令儿头发竖直,饮食以减,此伏热之兆,便宜解之,服油剂随时便服预以防之也。如《千金方》论人之初生,服生地黄汁一蚬壳,则不害疮疹。庞氏论冬月天气温暖,小儿至春阳气发生,必发疮疹,宜预服三豆饮子。常论疮疹未发,服升麻葛根汤,此皆未见红点时先服以防之,岂是身热斑生而用者?且油剂、三豆饮子、升麻汤,是皆预用之。或是冬月应寒而反热,名曰冬温,前人推度之,小儿纯阳,至春阳气发生,与伏热相搏,必作疮疹,冬温时以服之,又何尝见斑点时服耶?《千金》论人之初生,服生地黄汁数蚬壳,终身不患疮疹,此为知几,尤预于未然者。若斑点已出,则不可服油剂矣。

有发出有温出有解毒

病之在人,所得有轻重,善用药者,能使病重者即轻,病轻者即安,故仲景谓之随证渗泄,最为活法。且疮疹身热而烦躁,喘满脉促,有诸疮疹证不见斑点,其热未退者,以麻黄等汤以发之。若已出斑点者,即止后服,不尔再服,此表发出之也。或禀受虚寒,脾胃怯弱,或服冷药至多,伤于脾胃,令儿手足逆冷,脉息迟细,大便溏而小便清者,炮干姜、炙甘草汤、豆蔻、丁香、参、朮药,可选而用之,此温里使令自出也。或疮疹出后有余毒者,下利黄赤脓血,身热而渴,当以薤白汤与解之。于斯三者,或发或温或解,能审而用之,疮疹可保无虞矣。

虽有热证大便如常过则不可再下

事物以中为正,脏腑以温为平,故过热太凉,皆非所宜。脏腑有热者,则大便数日不通,热蓄血聚,壅遏不行,势必增剧,不得已而下之。若或悞下,为害不浅。故大便如常,是内无蓄热,切不可再下。此前人言之谆复者,盖警策后人,使无悞尔。方书论五实证,人能食而大便闭,脉大,发热,无汗,又有热证相兼,都可下之。又论五虚证,令人不能食,呕吐,皮寒,脉细,大小便利,则宜补之。以此而观,脏腑既已如常,则知里无毒热,若下之者,岂不为重虚者乎?大便既如常,有大热证者,但利其小便,则虽热亦不能为害矣。常观病者大便不濡泻,有虚证,用温药而愈者有矣。大便濡泻,又用下药而愈者,未之闻也。虽或有之,是食积或冷热不和,互相为害,但半补半利,去其食积,分其冷热,此非正下者也。

不可妄发妄下

一物具一性,一性有一用。药之性或补或泻,或表或下,或散或敛,既各不同,若能以所性施之所用,用之当则逐时而病愈,故钱氏论发散转下,皆称不可妄者,恐其用之不当尔。且疮疹诸证俱见及斑点既生,若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赡养之,待其所蕴多少,任其自然,则无太过不及之患。如此非为当时不生他证,亦病后易于将理。今人则不然,才疮疹斑点方出,不顾所蕴轻重多寡,心速而惟恐不出,散用药表而出之,服以紫草、蝉蜕,副以人齿、猴梨,并与酒面芫荽,无所不试。曾不知毒气遇药,发之则一为十,十为百,百为千,千为万,千万之变,合为一疮,方书称名斑烂。至于五内七窍皆有,重者为之不救,轻者为声哑、为目疾、为斑烂、为闭耳塞鼻之患。又有用表药过多,疮表则盛,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者之为也。大抵疮疹已出,方赖热气逼其毒气以出,出则无郁遏壅闷之患。善攻其热者,热甚则利其小便,热轻则解其毒气。昧理者不知,但言[善攻……但言 原作「其热者原本阙则利其原本阙六字其毒将宽矣原本阙七字」。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正。]疮疹是热,无时进凉剂,致于胃气虚羸,令儿胷满腹胀,又且下之,致内虚毒气入里,则杀人甚众,此不善下之过也。钱氏称不可妄发妄下,诚不诬矣。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于冷;治寒以温,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合下合发,各有其证,别论又详具矣。

发热有时则应脏腑知其斑疮疹水疱脓疱

谷空而响答,形动而影随,举此而得彼也。故钱氏云:热应时而出,是见热而知脏腑明矣。且以一日而观之,寅卯辰时热者属肝,为水疱;巳午未热者属心,为斑;子丑寅热者,脾疹也。耳肾不受秽,无证但出疮疹变黑,属肾;申酉戌时热者属肺,为脓疱。观其热发有时,亦知疮疹之所本,是亦即前录,后之先见也。

蕴热斑毒

人之将理,失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故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蕴热而斑毒,非一日之热,皆积微成着也。大抵小儿自然阳盛而阴微,况朝夕饮啜热乳,兼重衣温厚,帏帐周密,则伤皮肤,害血脉,疮疡发黄,是生多疾,此蕴热而斑毒者,表里皆受热也,宜预服升麻汤、消毒散、紫草汤、油剂为良。又有伤寒发斑,为感寒毒,失于解利,邪气盛则实,实则热,热毒而斑生,遍身如被蚊蚤所啮,不作疮疱起,但赤斑点者,此五死一生之证;作黑点者,九死一生之证,名曰发斑,非疮痘之比,皆称曰斑,故因而及之。疮痘有数证,疹起如疿疮,随出随愈,此名麸疹,其毒轻。疮痘如豆,水疱如泪而青小,脓疱有脓而大,其形各异。又有心斑脾疹,五脏各有所主,不可不知。

已出未匀

人之平居乐逸,则心神安静,气体和平,及其病则阴阳偏胜、盛衰不同,故令虚实不齐,是以疮疹已出,不能遍匀。前人治法,透肌解毒而已,使毒得出,肌透消解,气既无壅遏,则自然出匀也。用必胜散、快毒丹令出快,紫草饮、胡荽酒、红粉丹自然匀顺也。

未发令内消

前人于疮疹,防微杜渐,无不尽其意焉。见小儿遇天气温热或身温,恐发疮疹,遂以犀角、玳瑁二味磨汁与服之,以茜草煎汁与消之,则未发者令内消,已发者亦能解利,使毒气不致太盛。或有伏热,疮疹未出,四肢微热,饮食似减,头发干立,或时额多微热,宜服生油方最佳。

发热而痛

痒为虚,痛为实。又云:诸寒为痛。又云:内快而外痛者,为外实内虚;外快而内痛者,为内实外虚。是以《圣惠方》云:痛者,言其通也,则痛为实可知矣。今疮疹身热而痛,是时行寒热所感,未能解也,故用麻黄汤、水解散以解肌,汗出寒热自已,疮疹亦无阻矣。

出不快

病之始末不同,深浅各异。疮疹之出不快者非一端,用之当随宜而已。凡疮疹红斑点出,日数未尽,其内实而肌热者,宜疏利之。若自利者,当温里;斑点见齐,血疱结起,迟者实热,大小便秘,渴而腹胀者,宜匀气解毒;甚热者,宜利小便;虚而自利者,宜温里调荣卫。盖血疱出甚,亦令小儿内虚故也。自血疱作脓疱,脓疱不结痂疕者,当此毒气已出在表,但解余毒而已,故出迟。名同出迟,先后之序不同,医者当辨毒气在表在里,若虚若实,补泻调解,随证治之,此是正疮疹证,无诸内外邪气所感者也。若患疮疹中,设有所感冒,则治疗不同。且疮疹正出,遇时令寒暑燥湿风火不节,则脉证与居常相异,用药则不同,尤当消息。且正患疮疹中,暑气大作,则或烦躁而咽痛,或喘满而作渴,此乃暑气与疮疹,表里热气并遏壅滞而出不快,宜与白虎汤、荆芥散。如出疮疹中,遇天气暴寒,令儿肤腠秘密,寒气结聚,出不快者,宜用麻黄正气散之类。又有疮疹正出,烦躁饮冷过多,或悞服凉药,使胃冷无以运行荣卫,致中满,则上下气不升降,出不快者,宜用理中汤、姜黄散、活血散。至于下痢者,硫、附、豆蔻之类,皆可选而用之。又有疮出正盛,内外热气壅遏,血蓄结聚,令儿能食,腹胀不大便,烦躁而渴,手掌里有汗,喘满出不快者,此由毒气与心火贯注,无阴气以敛之,宜用乳香猪血膏、紫金散、猪尾膏以饮之。或疮疹正出,被恶冲触房室,触犯禁忌,或狐臭人劳力人气触着,令出不快者,宜烧猪甲、赤朮、乳香,常烧令气不绝,仍上下安胡荽酒以御之。是以略举其数证,方书但云出不快而已,皆在随所得之由变通。若大小便秘,气壅遏而出不快出者,钓藤紫草散。气濇出而不快,以脱齿散、活血散。倒靥者以紫金散、如圣散、开花萝卜前汁与服之。蝉蜕甘草散、猪血乳香丸、猪血麝香丸、木星饮、紫草膏。疮疹已出,热滞喉舌生疮,懊闷气喘,烦渴多睡,精神昏塞者,以透肌散主之。伏热在胃,腹胀便赤者,四圣散。疮疹不出,伤寒不语,干野人粪散。瘟毒既发,痘疮不出者,地黄豆豉散。

面青者逆

《素问》云:内藏心肺,声色彰明。大凡病在脏腑,其证皆见于外,所以疮疹病而烦躁面赤者,心也;面黄体倦者,脾也,面青多怒者,肝也;喘嚏面浮而白者,肺也;面黑善恐欠耳骩手足厥者,肾也。此五脏有五色,常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又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今疮疹属心,令人身热烦躁,惊悸面赤,皆属于心。其赤者顺,今面色青,是色不与病相应为不顺也,当更察证防备之。故《素问》云: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今疮疹临时观之,岂不以色应日也?疮疹当唇红顖赤,而反青色,其为病实者必生风,大小便秘而燥渴者,实也;虚者必下利,不食四肢厥者虚也,各宜用药预制之。

身热而脉反迟

脉数为热,脉迟为寒,此最验也。数热属腑,迟寒属脏。今疮疹在表,属腑而外发热,脉反迟而属脏而为寒,是脉不应其病,阳病而得阴脉也,宜当温之,以活血散、当归散、人齿散之类。脏寒下利脉迟者,以甘草干姜汤、豆乳散之类。盖得胃气既温,营卫以和,则或汗或疹而解矣。其脉迟者,是胃气虚冷,营卫不足故也。

非微汗则表不解

用药之法,贵简而当,则病重者轻而危者安。且疮疹证虽蕴久热,然发斑之际,必因天气煊暖,或感风寒而发热,或惊热,或伤食而热,因热而生斑疹。斑未出者,方其初发热,得微汗散之,后虽为斑疮亦轻,此非微汗则表不解也。其证令人身热头痛,鼻中壅塞,咽喉不利,欬嗽目赤,毛焦皮肤紧而脉数,此皆热极为疮痘,虽顺而出,毒气亦不轻。议者始以微汗解散,其毒渐轻矣,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黄汤等主之。如斑点已出,则慎不可用此法。盖自然出快则不可表,表之则成斑烂。又有用发散,随汗为白珠子或出小红疮,亦因汗而毒气随散,不可不知也。

既出不尽透透而不长血疱

疮疹既出,隐隐在肌肤,不尽出透,尽透而不长血疱,此皆脾胃虚,荣卫怯弱使然也。良由一时被天气暄暖诸暴热壅而成斑点,斑点既出,无阳气以应之,故令在肌肤隐隐而不出也。当此则先和脾胃以行营卫,营卫既暖,毒无所容则出矣。故前人用人齿散、活血散,皆暖荣卫以发之;发之斑未出者,用乳香猪心血丸;出而不尽透者,以猪血、麝香涂手足心唇上,最为要妙。或以紫草散之类,?脱壳散,皆随寒热虚实而投之。又有当出被外风寒所逼而不能出者,其人必鼻流清涕头痛,宜以解利药随证温散也。又有被风寒所逼而不能出,其人必鼻流清涕,头痛发热,宜以麻黄汤解利之。

未出可下已出不可下出已定当利其大小便

毒气在里,疮疹未出者可下。毒气在表,疮疹见斑点已出者不可下。如已出定结脓窠,尚有热证见者,当利大小便,此犹恐里有余毒不尽,因而生疾,其大小肠主出而不纳,有余毒可利之。前人一动一静,必有至理存焉。

发有微盛

凡是疮疹证而热数日,疮疹不出,进退皆难,诚可虑也。便欲大发之,惧其疮太稀而成斑烂,成倒靥,不发之又无以散毒热。故方书论始以微发之,微发之而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后,或出不多,或无斑疹,脉息和平,无他证者,即疮疹本稀,不可更发也。以此思之,皆是用药有渐,发散不至太过,庶不至不及,亦用药之善也。

热在表不可疏转

毒气在表宜散,在里宜下,此为不易之法也。今疮痘热在表,却用疏转其里,是表里不分,是故前人于一言一字,无不审之。其在表宜散,在里宜下。其疮疹是热毒在表,每每妄下,虚其里,则至于夭伤多矣。殊不知伤寒身热在表者不可下,故《活人书》论疮疹身热耳冷尻冷欬嗽,辄用利药,则毒气入里,杀人尤甚刀刃。疮疹固有下者,自有可下证,别具其详矣。

出太盛

疮疹出太盛,而面黄,大便黑色,烦喘燥渴或腹胀,此为有瘀血在里故也,宜以犀角地黄汤,及治疮疹中鼻衄吐血,毒气未尽,有余瘀血,皆可服之。然出得太盛燥渴者,服甘草散;其未出者,亦可服之。烦喘甚者,以麻黄汤;咽痛而嗽[咽痛而嗽:咽、嗽二字原作「缺」,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者,入麝香服之,尤妙。出迟迟:原作「遍」,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改。者,以紫草饮子为妙。

伤寒与疮疹同异

伤寒,男体面黄,女面赤,增寒,各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也。疮疹则顋赤燥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伤寒当散,疮疹当温平匀气,面赤顋赤之不同,又有诸热证蒸为疮痘,虽始终各变,当随证而治之,不可泥于一曲。

未能辨认服升麻汤已发未发用胡荽酒

善治病者治于未然,不善治者治已然。昔人论升麻汤,未能辨认间可服之,是疮子未发,未见斑点之前可以内消,所以服之。若已发见斑点者不可服,盖升麻汤性大寒故也。已发而服升麻汤,是以出齐结痂疕之后方服,解余毒也。往往人未知此,见斑点既出而后服之,令肌凉而反不得出,为害极多。用胡荽酒,则曰已发未发皆可服之。胡荽辟一切恶气冲触外护之用。胡荽酒者,以胡荽渍酒,洒于床帐左右上下,可辟恶气,疮疹正宜用之,非升麻汤之比。故知升麻汤未辨认间服之,能消诸蕴热,而解毒于未然。及斑已见,则当以和平药赡养之。升麻、葛根性大寒,疮疹既出而服之,则反使寒弱为出迟,为寒中,为陷伏。小儿禀受实者庶几,或所禀怯弱者,最为大害,不可不知。故方书有直言疮疹可下者,有直言不可下者,人之禀受不同,方宜又异,岂可执于一偏而不知变?且北方冬月则风寒冰烈,南方除夜,天气温和,花卉亦发,万物亦应时丰,四季皆无毒热酷寒之害。以此观之,所禀既异,所治亦殊,在临时通宜而用之。不可下与可下,自有证候,故执一者乃医之病矣。

气匀即出快

《难经》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气主呵之,血主濡之。濡,软也。气行即血随而行之,气滞则血壅之。故张氏论疮疹气匀即出快,盖脏腑既有蕴毒,方其壅于肌肤,热喜散而出为疮疹,热亦不能复还。营卫周流,血气流注,则出而无阻,盖气匀即出快,此其义也。或有结搏,或里有食滞于中焦不化,或外寒所感,皆令壅遏不通,故气既滞则血不流,何由而出?当此不能审察之,则至危毙者有矣。能使气匀,行而不滞,疮疹无不出者。

疮成脓疱烦躁

疮疹之发有渐,当审次序可也。若先后失序,轻重失时,敛散不得其宜,则必见差悞矣。夫斑疮疹始作而未出者,当疏利令轻也。既出而成血疱,当令营卫升降,调脾胃,令不冷不热;及其将作脓,毒气正甚,大肠不通者,润以通之;大便自利者,温而固之;小便不通者,导之;及其结痂则解散其毒,此治之大体也。且疮疹作脓,是血疱结造也。心者主疮疡,主烦躁,当其作脓,毒气已出,未得净尽,则毒气应心而燥生矣。若血疱作而烦躁,此热毒欲散未散之际,但解热毒而已,宜用豆汤解之,以黑豆煎汁放温,徐徐与饮之。

身热耳尖脚梢冷腹内痛成块

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冷而腹痛者,此毒气在里,若不能审谛,必作极寒治之,反以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愈深[未冷极者 原作「原本阙六字」,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不问身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倦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盖热毒在里,则热甚而发厥,伏热深而疮疹不能出者,宜以蝉蜕末煎水服之;而已出者,亦可服之,无害。毒气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有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块而痛,医者不能详辨,多作食积下之,至于夭亡者多矣。

爱护将理

小儿鼻塞,摩顖以通之;营卫不和,洗浴以通之;腠理空疏,粉末以密之,此皆外可以通肌也。及其疮疹既作,血肉作脓痂,肌嫩未实,诸气可通,恐恶气有所触犯而入,故制方论,使爱护而为防备计,故云已出未出,切忌见杂气冲触兼劳人及狐臭人熏之,尤忌房劳人相近;未愈者不可当风坐卧,如当风即成疥癣也。若疮疥脓疱出,可烧牛粪灰贴之,则速愈而无瘢痕也。及左右上下,不可缺胡荽酒,能御汗气恶气也。若能食者,时与葡萄食之,为其能利小便,及取出快如穗之义。若斑烂脓痛甚者,以干净黄土细罗以敷之,仍数数食蜜。若势轻者,则以芒硝和猪胆调涂疮上,勿令动着,直候疮痂落也。有大段疮发不通,卧席以麦麸垫卧将息,不问已发未发,皆可烧乳香于房室中,令气味不绝,辟一切恶气。

手足冷腹中硬为疮疹

脏腑已有伏热而感外风寒以击之,此阴阳相搏于营卫,轻者在腑为疹,重者在脏为疮痘;若手足梢冷尻阴冷腹中硬痛者,是疮疹证。或有惊证者,由蕴热动心,切不可悞投惊药。若惊药悞投,则毒邪内攻,其疮不出,便至危殆。或出后为倒靥,但服平和匀气发散药必愈。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

凡婴童患疮痘候,初觉似伤寒,面色与四肢俱赤,壮热头疼,腰背痛,足多厥冷,眼睛或黄或赤,脉息但多洪数,绝大不定,小便赤而大便多秘,才觉四肢色候,虽是疮疹未攻皮毛穴出者,可便服饵,匀和脏腑,疏利毒气。若疮痘已结在皮毛穴间,微微自出,即不可疏利也。或有脓水者,却可疏利也。盖热毒已在外,恐里有余,未解则可疏利也。疏利宜黄连散、青黛散、当归散。

石壁经论疮疹歌

小儿疮疹候偏多,欬嗽痰涎作久疴。热候心神如怕物,惊时羊眼白番波。认目看灯睛有焰,吐来气逆又相磨。十岁梦中如发搐,唇红脸赤疏交罗。汤水心烦头满热,耳冷脚冷发无过。舌上有如粟米样,定知三日发交瘥。此病未来宜早疗,莫将凉药与伊摩。细辨形证为妙用,只将平药以调和。

辨刘氏论转下张氏论用药

刘氏云:初虞世所著必用方,大有益于世,惟疮疹云当转下,悞人甚多。缘方宜不同,所禀虚实有异故也。盖小儿疮疹转泻则内虚,毒气不能运出,复攻于里,陷伏多致夭伤。张氏论用药,疮疹服惺惺散,次服人参羌活散等,如壮热未退,切不可通利大便,及温热药,恐令疮疹不出。二人之论,与初虞世之论,皆未可执,须在临时可温则温,可下则下,皆有可温可下证,别具详之,学者宜通变用之可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三
痘疹门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疮疹热与诸般热不同

此已下论痘疹已出证。

发热证候多般,疮疹亦发热也,其体热则同,所得之由不同,须引证而辨明之则各异。发热如疟状,热作有时者,名潮热;发热饮食不减者,名风热;发热而头热肚热,右额有纹者,名食热;发热而多渴,渴则泻者,名疳热;发热唇上下汗出,唇中间起一白疱子,及耳阴皆冷者,名变蒸;发热而额正中发际有青纹,下至眉心则发惊者,名惊热;发热而皮肤或赤色热痛,时时啼叫者,名丹热;发热目闭面赤色者,名胎热;发热而面赤,汗出而鼻流清涕,左额有青筋纹者,名伤风热;发热而面色青惨,耳鼻冷,恶寒无汗,亦左额有青筋,手足厥冷者,此名伤寒热也。又有变蒸之中,偶有时行寒疫者,则耳与阴反热。若疮疹发热则不同。然呵欠烦闷,时发惊悸,乍凉乍热,手足时冷,面目顋颊赤,嗽嚏者,此皆疮疹之热证也。

出视轻重

病有轻重,药有深浅。病深药浅,不能去病;病浅药深,真气受弊。观疮疹分轻重而治之:其疮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白者轻。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一发而出尽者重也,外黑而里赤者微重,外白而里黑太重也。青干势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疮中端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论轻重为用药之法,轻者宜匀气,令其自出也;半轻半重者宜解毒,散毒则自轻也;毒气重者宜利小便,太重而势剧者,当随证渗泄。热气冲于心,则谵言妄语,则朱砂、参、苓之类可用也。蒸于肝则搐搦,伏若惊癎,则防风、羌活、天麻、全蝎、南星之类可用也。蒸于脾则腹胀渴水,大便秘,目肿,则枳壳散、橘、曲、山栀、地黄之类可用也。蒸于肺则喘急渴水,欬嗽鼻干,则桑白皮、马兜铃、半夏之类皆可用。毒气归肾而黑靥倒入者,宜猪尾膏、活血散,皆可急而用之也。又有风邪客搏于皮肤,热不得泄,疮变为瘾疹之状,皮肤搔痒者则轻。又有内先蕴热,外被风邪相连,搏于血则赤斑,其毒亦深。伤寒变疮痘者,其伤寒热毒甚而发疱疮,其疮也或白或赤,发于皮肤,头作浆戴白脓者轻;有紫黑作根,隐隐在肌肉里者,其毒必甚;重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其形发如豆,故以名焉。大抵正疮,痘是母腹中时受积秽,良由内实而斑毒生,其感风感寒,为瘾疹,为斑毒,为痘疮,皆外邪乘内虚而伏于脏腑,内外皆热,热蓄血聚,壅遏不行,蕴结而成也。所遇之初不同,可不辨正之。疮子内实而生者,五脏各有一证,前篇备论之矣。且伤寒伤风,何以别之?面青四肢微厥,无汗而恶寒,耳与阴皆热者,伤寒也;伤风者,面赤四肢烦,鼻流涕,有汗恶风。此二者宜审,早早治之,不尔,为疮疹也。若在母腹中蕴毒气者,《千金方》云:儿初生,以生地黄汁一蚬壳与服,便下黑粪佳。及疮疹临发未出之间,以升麻汤解之;冬温,以三豆饮子解之。时气发疮疹,恐相传染,以茜草煎汁解之。此皆疮痘当用者。惟伤寒伤风,变为疮痘,是汗下失时之过。

疏利与取转不同

疮疹已出,热毒居表而不可疏利。疏利是未出时即疏利之,疏则散其热气,利则滑其肌窍,使热毒则发泄而不壅遏,其疮疹轻而易出也。及其疮疹已出,即不可疏利,宜以和平匀气药调理为宜,又曷尝令人取转耶?且疏利与取转,相去辽远。疏利者,是以轻凉之药,疏散使易出也,如黄连散、青黛散、当归散。烦躁睡卧不安,频煎豆汤徐徐服之。取转者,是以峻快之药转下也,如巴豆、芒硝、轻粉、水银之类是也。疏利与取转,轻重殊等,不可同日而语。古言疏利,今乃为取转,得不为误耶?

辨董汲指迷方论与钱氏活人书不同

小儿所禀,有虚有实,病证有寒有温,故良工随宜而治,各得其所。今观董汲与《指迷方论》,其禀气厚者,或病热而又失于解利,有蕴积热毒者,治法则当利,利之无不愈。此由小儿禀气已厚,又有病热而失于解利,蕴热在中则宜利之,利之无不愈矣。此董汲、《指迷》用药之意,皆热毒未出于表,蕴毒在里时用之也,若无钱氏方、《活人书》用药之意。钱氏论:倒靥欲脾强胜肾,得身温而渴,阳气复者可生也。《活人书》云:身热耳冷尻冷,辄用利药则杀人。二人之论身热为疮疹毒以在表,气虚在里,故不可利,但以温平解毒而已。故知伤寒身热而下之早,毒气入里为结胷。疮疹为热,若表下之早,为黑靥,为陷伏。四人之论,皆不可废,用之要得其宜。后之医者,当以董汲、《指迷方》治疮疹未出,预截热毒;若已出了者,解利余毒,则无不愈矣。以钱氏、朱氏之意治疮疹正作,使外不至太过,里不至陷伏,赤无不愈者。大抵治病皆当随宜用之,最为要法。譬如小儿患有伤冷者,有伏热者,有被惊者,有感风寒者,有伤食者,临期分别,岂可泥于一曲?况习医者又随方而用之,以愚矔之,昧者徒互见其偏。审之四说,皆为可用。

方宜不同用药亦异

《素问》云:一病而用药各不同,皆愈者何也?此地势使然尔。且东方食鱼而嗜咸,令人黑色而粗理,为病痈疡,以砭石治之。西方风土刚强,外邪不能伤,其病生于内,治之宜于毒药。北方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于灸焫。南方天地所长养阳盛处,其地下水土弱,而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病为挛痹,治以微针。中央地平以湿,其生万物也众,食杂而不劳,病为痿厥寒热,其治宜于导引按蹻。是以五方地势高下不同,治法亦异。故仲景治伤寒用桂枝、麻黄、大青龙汤,皆是热性药,云西北二方,行之无不应验,惟江淮地暖处,用加减法,如升麻、石膏、知母之类,是随此五方地气而用药也。又云:病素有虚实者,并用古方不在加减法,当此随时变通,不可泥于一曲。且西方风土刚强,外邪不能袭,病生于里,其治宜毒药利之。设有阴证者,亦须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以助阳气。南方虽为阳精拱上,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病为挛痹,设有阳证者,宜用大黄、大青、黄连、葶苈、苦酒之类,以复阴气也。此皆前人得随时增减之理,则知疮疹岂在专补专泻,但应当日脉证祛逐可也。方宜各自不同,故用药岂可执泥哉!

戒失饥不可当风冷

人之饮食起居,有消息虚实存焉。且昼日起居行坐,其气血渐降也;夜则倒眠,血气渐升,则心安而逸也。此上下升降,虚实运动也。且人之胷腹,方其饥也,则肠实而胃虚;及其饱也,则胃实而肠虚。此平居饮食进而无病,尚且一起居一饮食而一虚一实存焉。况小儿在母腹中,所蕴秽毒在脏腑,欲出为里热,热甚而发于外,其热暴出,其里暴虚,正赖饮食汤药以助之。苟或失饥,内无食以助胃,何以运出其疮痘,则为黑靥陷伏者多矣,此内虚所致也。故不可失饥者此也。又疮疹正出,乃表实里虚,心烦恶热而欲冷,或起居当风,或失盖覆,则虚热被外风寒所搏,而为陷伏者亦多,此外邪所致,视疮疹者可不谨欤!

大热当利小便小热当解毒

前人论疮疹有大热,则当利其小便。盖大热则皮热脉实,大小便皆不利,心热而渴,气满而喘,能食,不结脓血痂疕,当此里热既盛,惧其生他疾,故利小便,心火有所导引,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去矣。可待其疮疹至热过,不为冷悞,尤为良法。其小热则解毒,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小热而利小便则损气,当此有小热,不可利小便,但解热而已,如玳瑁汤、独胜散、安斑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此虽不利其小便,其热亦不能为害。当思前人云,大热者方利其小便,有小热者尚不敢利其小便,恐致损气。彼其妄下者,可不愧乎!

小便赤濇心腹胀满

因疮疹伏热在胃,则中有所隔,上则心火不降故小便赤,下则阴气不能升故为心腹胀满,董氏紫草散发出其毒,胃中热散,自然冰释。详其药味,以紫草发散,以黄芪定痛解毒生肌,以枳壳治腹胀,令大肠不秘,气通消胀,以木通导心热而利小便,以甘草和之。古人用药,必有至理焉,可以意推之。

先利而后出但解毒不可再利

饮食芳味,虽能益人,用之过亦能害人。况烈毒慓悍之药,又在已下之后,岂可再利之?此五脏不可再伤故也。盖疮疹未出,已曾先利之,今疮疹始出,则内无壅滞,热毒纵有,亦轻矣。故云曾经下后,惟有热者,但解毒,其热亦庶几矣。大抵疮疹不经下,亦有内虚者,当匀气赡养之。又况曾下而后疮疹出,若又下之,是重虚也。

烦躁而渴

心经有热则烦躁,脾脏津液少,必口燥咽干而渴也。疮疹已出未出,皆宜用甘草散。若心烦发渴,大便不通,小便赤滞者,宜服通关散。烦而喘闷,灯心汤主之。夏月天气大热夹暑,烦躁热渴,大便秘而小便赤者,白虎汤加人参煎服之。虚烦发躁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酒蒸黄连丸皆要药也,宜择而用之。

睡卧不安

阳气胜而阴气少,则烦而躁,甚则蕴,心悸动不能安矣。故身热烦躁,睡卧不安,但清心利小便则自然安适。若表不解,身热而烦躁,睡卧不安者,服冰解散。或结粪大便秘而烦躁不得眠者,必腹胀手掌心腋下有汗,宜服麻仁丸,或煎黑豆徐徐饮之,甚者青黛散以水调服。惟津液枯少,虚烦之气,昼夜不得眠者,酸枣二汤为良也。

状如蚊蚤所啮毒盛色黑

疮疹陷伏,虚实不同,宜详辨之。有胃寒营卫气虚而陷伏者,则肌肤慢,疮瘢皆白,不欲食或呕,大便不秘,小便清白者,此皆宜温之,活血散、人齿散、胃爱散。虚寒甚而至于自利,间亦可用,虽附子、理中、豆蔻亦可用,疮出为期。又有毒气内外壅遏,热蓄结聚而不散,毒气壅瘀于肌肤,急出不得,壅于毒气,倒靥黑色,盖血活如朱砂如鸡冠色,若毒瘀血聚则黑色。又如蚊蚤所啮而黑色者,由毒气暴出,瘀热搏之,故血凝而不得出,为黑靥,其证最恶,其大小便秘,腹胀满,喘急烦躁者,宜用山栀子汤、宣毒膏。治黑疮子患候,无比散。毒气内攻,紫黑色出不快者,庄氏云:斑疮倒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子,宜獖猪尾血调脑子佳。

悞服凉药冰伏

小儿胃热出斑疮,盖胃者主一身肌肉,其胃中热则身热,身热太甚,斑毒得出,胃热既出,其里已虚,合以和平药调助之。又有医者及病家,未明乎此,见其热便用凉药,是里无热,又加冷药,则里稍寒,使疮子不能出也。凡有热则气散,有寒则气敛,使肌肤急而腠理秘固,疮子轻者为出迟,重者为倒靥,可用胃爱散以温之。胃气既复得温,营卫复行则出矣。故胃爱散以脾胃生寒而用之。

便血粪黑睡而不醒

疮子当出而不出者,此由毒气当散而不散也。盖心主血而营于血,疮疹不出,毒气壅瘀于里,则为便血黑色,故神昏睡而不醒,其证甚恶,脱壳散、犀角地黄汤主之。

已出而腹账

疮疹已出而腹胀者何?此阴阳不和也,此毒气陷伏入里也。二者缘毒气已出而未尽,又正热,或外伤寒而内伤于冷也。大抵疮毒正作,热毒蕴积,则多渴烦躁而引饮,又或投凉药,或饮冷水,故热被冷激而不能蒸出,冷气内拒而不能消化,其冷热毒气相搏于里则不消,令人腹胀气喘,甚者发寒肢厥,疮瘢白而无血色,或至不救,急宜以温中药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亦消。昧者一见腹胀,莫不更增宣泻,是谓重困。盖伤于冷者,必不能食,大小便利,时时下气,此伤冷阴阳气不和也。又有毒气陷伏入里者,疮疹出迟,毒气倒靥,亦令儿腹胀,亦宜用温平解毒快气药,如人齿散、活血散之类服之。大抵毒气伏入者,必有热证相杂,或渴或烦躁,或大小便赤濇,或啼哭不止者,则陷伏黑靥,证中具详。若腹胀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恶,此为难治。

当下当救里

疮子半出半不出,此毒气半在里而不出尽故也。或盛出大便不通,小便赤濇,喘粗腹胀而齿唇干,口燥引饮,谵语者,当急下之。此由毒气弥盛而内外皆热。若大便里急后重者,当令大便润过;内不燥不里急后重,腹不胀者,且利其小便。又有疮子半出半不出,下利,四肢厥逆,腹胀呃逆,此由里寒毒气不能出,故宜以姜附理中等药急温之。一则言当下者,恐毒气复入故也;一则言宜温者,恐无胃阳以行营卫,虚实之势剧也。故二者俱不可废。

既下惧太早

夫病有迟速,药当随应而用,可以速则速,可以缓则缓,如向应桴,间不容栉。且疮疹始出,未有可下证,但以和平药调理之,乳食饱哺之,避风寒以温之,三者皆为保子之常法。如疮疹见而三五日尚未出者,可微发之;微发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出不多,脉息平和,无他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表散也。今人才见表不出,热又不退,必便下之,其内虚,疮子将发者则因利而不出,疮子已出者必复陷,陷必黑靥,疮子归肾,此为脾土弱而肾水反胜,钱氏以百祥丸下膀胱毒,则脾土自实,疮痘可以复出。与其下膀胱毒于黑靥之后,莫若正脾土于未出之先,则不下为愈。是风与热证皆可下,今见热而即下,故不可也。况下之纵愈,亦有三证:一为疥癣,二为痘痈,三为目赤。有此证者,皆下之失于早,不可不戒。故前人论曰:疮疹未见,乃可疏利,是热毒未形容间,毒在脏腑则预下之也。又牛黄丹证云:疮疹出定,大便不通,令脓汁不干者,可下之。以此观之,当下证是未出之前,及已出定之后,非正出而可下也。且利毒丸虽治胃热,疮疹欲出,温壮腹胀,气粗,大小便赤濇,烦渴舌干,睡中惊而厥,脉沉大滑数,虽名利毒丸利其邪热,况用大黄,大黄性利毒解表,故伤寒当利亦用之。又通关散证云:治患疮疹,心躁发渴,便赤,口舌生疮,用木通、瞿麦、滑石,皆利小便药也。二方皆谓大小便热为害,甚则去其热毒气,苟不用之,又为失下之害,故用之。岂是疮疹正出而下之也?故下之者不可太早。

误下证

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热亦在表,尤不可转下者,盖热毒已在表故也。《活人书》云:小儿身热,耳冷尻冷,欬嗽,辄用利药,必毒气入里则杀人。盖热在表则表实而里虚,故身虽热,里无可下证而便下之,则里无阳以应表,至于陷伏而死者多矣。大抵疮疹,血气顺脾胃温则易发,若里无热而误于疏转,则令气弱血濇脾冷,营卫无以运化,而毒气难泄,立见危殆,尤当审辨。又况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面色萎黄,或青色,皮肤又慢,口吐清涎者,此误下证也。或服凉药太过,或里无热壅滞,则不可下也。

疮疹有当大便过有当温有当下

此已下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

夫疮疹伤寒风热伤食诸证,身有热者,如大便四五日或六七月不通者,须用少药令润过,非取峻快之意。亦有外证参之,须仔细辨认为宜。如仲景云:阳结阴结大便秘者,至十四日十七日方剧。苟若至十四日十七日,因有他病,损耗津液而无结粪,腹不胀,不里急后重,则不可攻之,盖肠无结粪故也。今言六七日令润过,气升降,则身热者不生他疾,缘小儿纯阳身热,而大便不通者易实,大便自利者易虚,易生他疾,当调令大便如常,最为候脏腑虚实之要法也。虽然,大便秘非一证,有风秘,有气秘,有热秘、虚秘、冷秘,用药当细辨也。且人能食,大便不通,结濇如下栗块者,风秘也;烦躁饮引,小便赤而大便秘,腋下手掌心有汗者,热秘也;腹胀肠中虚鸣,胷胁不利者,腰腹引痛者,气秘也;呕吐清水,不能食,面青而瘦,冷秘也;或久病不能乳食,腹不胀,不里急后重,虽久不大便者,虚秘也。凡此五秘者,当随证治之。若大便如常,且不可以冷药与服,恐水注胃脉,营卫不行,则疮疹亦不出矣。又有患至五七日,自然泻者,须用如理中丸等温肠胃药。若泻住即止后服,亦不可过热,此是当下当温之证。又有疮疹出正盛,喘粗气急腹胀,小便赤濇,手掌心并腋下有汗,或睡中谵语大便不通者,用四顺饮子,得气通喘定腹不胀则已之。下之疮红快者,更不须通也。

或吐或泻或不食

疮疹之证,或吐或泻或不食者,此由脾胃虚弱也。小儿胃热出斑疮,大抵疮疹多出于胃,缘热毒方作之际,必多烦渴燥热引饮,或于风寒处坐卧,遂令冷热相搏,冷气入胃,故令胃冷则吐,脾冷则泻,脾胃皆虚则不食也。当以治中益黄等随证与之,甚者随宜增减,以吐利止为度。又有热吐热泻则不同,何以别之?盖热吐者,手掌心并腋下热而濈濈有汗,发渴而脸赤,喜饮冷,未能言而揭者,则一向饮乳,聚其饮乳满于胷臆,不能消化,吐出时,是热吐也。热吐了,又急欲食乳,是内热而渴,但不能言其渴。医者不审,见吐利便用燥药,热极生风者,害人甚众。非特疮疹有此,他证亦不用。此分热吐热泻尤审。热泻者,小便赤濇而渴,口燥咽干,皆当用五苓散、竹叶半夏汤主之。小儿不食,亦有虚实二证,或吐或利,面青而目睛青黑色而不食乳者,为虚寒而不食也,宜温之。大小便如常,面赤而壅,或渴或睡中惊,或咬齿,目白睛黄赤,或气喘或身热而不食乳者,此为实热中满而不食乳也。犹如伏热者,亦不思食,胷膈满闷故也。尤宜详审。

疮疹皆多在表不可妄下

伤风与寒以汗解,汗者谷之精气也。疮疹作脓血痂疕,脓血痂疕,血也,古人以解利药如升麻汤之类,皆惧其血热毒甚则疮疹尤甚,故少凉血以解其毒,疮疹亦易于将理,何尝以转泻伤其脏腑脾胃也?盖脏腑脾胃既寒,何以运行营卫?营卫既迟,疮疹脓血痂疕何以蒸成?故知伤寒则气行汗出而已,尚不可下,况疮疹在血气温厚,内不虚而外不寒,则出而不伏陷矣。胡不观内补散治痈疽至验,皆是暖血行营卫药?今疮疹与痈疽,皆疮也,何尝以转泻治痈疽也?

陷伏倒靥

疮疹陷伏倒靥,方书称倒靥而已,殊不知内虚不能尽出者为陷伏,外被风寒所迫或被恶气冲触而不得出者名倒靥。然得之有始末轻重不同,若一概用药,因兹夭横者多矣。盖疮疹已出斑点为始,以血疱为中,以结脓窠痂疙为末,三者浅深不同,乌得不论?夫既出斑点为始者,脏腑蒸蕴毒气,内外皆热,数日既热甚,蕴斑毒于肌窍,出于皮肤。亦有陷伏,亦有倒靥。斑点始出,外被风寒所感,使肌窍复闭,血凝濇而不行,必身疼四肢微厥,气血盛实,舆风寒相搏于肌肤,必大小便秘,斑点不长或黑色,或身生青紫瘾疹,此为倒靥也,当此可温肌发散风寒,如紫草、蝉蜕、陈皮、葡萄、人齿、殭蚕、荷叶之类,温散寒邪,然后热气复行则斑出矣。有胃虚而不能副营卫者,虽出而复没,故斑晕白色或黑色,此内虚所致,故出而无血气以应之。其人必不能食乳,或大便自利,小便不赤而清,或倦或呕,四肢微厥,其由内胃既虚,自不能出,此为陷伏也,当此宜用温辛之药,令其胃暖,营卫复温,必自然出矣,如理中汤、活血散、人齿散之类以温之;吐利甚者,须姜、附、硫、桂亦可用,此治内自虚而陷伏者也。若以血疱为中者,是红斑出之后,至足有斑为齐,斑疹毒方出尽也。自斑点生如豆,起于肌肤之上,所以血疱为中者,未结脓血痂疕之前证也。血疱七日,当结脓血痂疕,当此或外被风寒所感为倒靥,或胃气虚吐泻为陷伏者,亦如前法治之可也。血疱是毒气正盛,阳热内外弥满,无阴以收之而疱出,至七日而当结脓窠痂疕而愈。今七日而尚如豆大,血贯之不结脓窠,此由毒气内外贯注血热相搏,必复入于心矣,立至危毙。急以猪尾膏凉心血,使阴气感之,必随时结痂疕而愈。古人以朱砂、脑、麝、猪血等凉心药治疮疹,是治其毒气已出后,心热毒气倍常则用之也,非治里自弱而陷伏者,非肌窍感寒而倒靥者可用也。陷伏倒靥皆虚寒证。陷伏胃弱自不能出,当温之。倒靥是风寒外感于肌窍,当发散,故非猪尾膏证。猪尾膏是治心热太过而不能自收敛结痂疕者,非为凉脾药也。盖《素问》云:疮疡燥痛痒,皆出于心。当血疱后紫黑而不结脓窠,其热内外贯注,毒气必复于心则危矣。以血疱结脓窠,脓窠结痂疕。如结脓窠痂疕,内外有感冒而生病者,此触冒之过,治之无异于前斑点时用药也。观小儿数日减食则胃虚,热甚气耗,作斑点脓窠则血弱,结痂疕之际,少增滋养营卫调适寒温药以助之佳。病后服解利药,亦不可缓也。疮疹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者,龙脑膏;触犯黑色者,夺命膏;黑陷者,百祥丸、蓝根散、四圣散、人齿散;毒盛而黑色者,山栀汤、宣毒膏。《良方》治毒气入脏而不出者,脑子猪血酒。《活人书》黑疮子恶候,无比散、倍金散、朱砂散;疮子反入,抵圣丸、救生散、玳瑁散、化斑散;疮子靥,花蛇散、麻黄汤、湿生虫散、橄榄核磨水、牛蒡散;治黑色名鬼疮子,人齿猪血散。皆是热盛毒气倒靥者,非治里虚吐泻,不食而倒餍。如脾胃虚吐泻,或斑未出,医人不识,误用凉药冰却,致令内伏不出,胃爱散主之。服之汗出者,不用控心散;如无汗,即服控心散,后下羌活散为良。

黑陷耳骩反热

五行以土旺制水,五脏以脾制肾,盖土旺水升上而不下走泄,此五行相生相制,使之既济,此五脏平和阴阳升降也。且人平居饮食以滋脾土,脾土运化滋营卫。观脾土于中,上滋肝营肺卫,下以肾水不走泄,苟失其平,则有太过不及之患。何以知之?疮痘出而耳骩冷,此脾土胜肾水;疮痘陷而耳骩热,此肾水反胜脾土矣。盖耳骩者肾也,体热则血脉敷荣,则谷气盛也。钱氏百祥丸泻膀胱肾水,令脾土复旺,当此致于不救者,亦十有八九,亦岂得已而用之哉?当此之际,不用百祥丸则无治法,毒气去而真气不绝者犹活,不去其毒则束手矣。如《活人书》厥阴证土败木贼,用承气汤泻其毒气,亦岂得已而用之?当此而不下,亦不可也。愚思之,与其疮痘用百祥丸,伤寒承气汤下其毒,莫若救脾土于未侵之先,治其未然者为良,庶几不致狼狈之地,成功于不见危处为妙。

黑有逆顺

疮疹出者为顺,黑靥陷伏者为逆。然其中黑靥亦有顺者,此为疮逆,脾气乃强,则脾土盛制水也。是脾强而肾退,虽黑靥而忽泻脓血并痂疕者顺。此必旧服补脾药,脾气得盛而不衰,其外肢络疮黑靥而不危者,得脾脏不衰,则心肺肝肾有以救之。《素问》云:脾病则五脏危,今脾土既盛,余四脏则无虑矣。脏腑既无亏盈,则不能为害。又有黑靥而逆者,乃水谷不消,泻乳不化者逆。是脾虚不能制肾,故水谷乳食不化而自泄,此脾土既衰于里,外有疮疹黑靥者,是毒气陷伏,必先入脾,脾虚而受毒,四脏皆困而危殆矣,是以为逆,为难治。尝观古书云:病在脏者半死半生,病在表者轻。以此疮疹泻脓血疮痂者虽顺,非可为常治法,此亦九死一生之证尔。

出迟朝夜啼哭

神魂魄意智,此五脏之正神也。喜怒悲忧恐,五脏之情伪也。人之五脏调畅则安适,抑郁则烦闷。故小儿疮疹者,蕴非常之热毒为疮疹,而外未得出,在脏腑而不能散,故喜怒不常,悲恐相仍,则神不能安而朝夜啼哭也。当此医者察其蕴毒在表在里,当随证渗泄。若发热渴水,面赤小便赤,宜微表,令出可也。若外无热,大便秘,腹胀满者,当令大便通。大抵内无壅滞之气,则营卫通行,神魂泰然,疮疹亦出快矣。昧者不知察,惟见朝夜啼哭,或以为心热,或以为聚痰,或凉或下,不能去其表里热毒,复使其冷热相并,反生多疾,不可不知。

凸凹生疮

疮疹结脓痂,可抓碎之,则不成瘢痕,今疮痂虽结,瘢犹靥肌肉,致令凸凹也。故在结脓未成干疕,抓去之,则不成瘢痕矣。有疮疹愈而再生者,此因疮疹安后失解利,毒气留滞败热于肌肉之间也,宜用明胶散,次服密陀僧散、腻粉散、鴈屎白散、牡蛎散、马齿苋散、秦皮散等,以敷之为良。与其用药于已再生疮疹之后,莫若解毒于未再成疮疹之先。

大便如常

脾胃纳谷气,大小肠出滓粕,此平居察虚实冷热之处。盖饮食进退则知人之谷气虚实,大小便滑濇则知人之冷热也。热则秘濇而不通,冷则滑泄而无度。今大便如常,则知脏腑平和,无大热大冷之患,故不在补泻,亦不可妄攻击也。且《活人书》云:清便自调,则是大便如常。又云:大便坚,小便数,不可用承气汤攻之。是津液已行于小便,故但以麻仁、脾约丸用之可也。小便清者不可下,此无里热也。大便硬而小便少者,未可攻,此津液当还入胃中大便自过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表里皆亡津液也。又云: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证俱见,以五苓散主之。又云: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者,是里证,当下。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又云:大便硬而脉沉细是里证,当下。以此观之,古人治病,未有不审饮食进退,大小便滑濇者,自外而知里。此非专治疮疹之法,若或疮疹或医他病,用之亦良。况婴儿未能言者,尤当用此。

悞服热药则损目冷药则夭伤

火制金,木制土,水生木,木生火,皆自然之理也,顺之则安,逆之则否。故疮疹是热而生,又益以热药则损目,抑之以冷药则为陷伏。盖人身无非常之热,亦无非常之冷,但温和而已。今疮疹身暴蕴非常之热,而郁发肌腠,蒸之为疮疹,顺其热则出而毒散;及其热过则损目,为咽痛,为痈疡,为狂眩;抑之以冷为陷伏,为黑靥,为夭伤。故善医者,使阳不致亏盈,阴不至愆伏,调适中和而已。苟为不然,阳胜则热盛。[阳胜则热盛 原作「原本阙五字」,据《奇效良方》疮疹论补。]而生风,肝应于目,无不害目者;阴盛则脾土无燥气,肾水反胜,为黑黡陷伏,则夭伤者多矣,不[阴盛……矣不 原作「原本阙二十四字」,据同上补。]可不察。

斑烂

病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气闭塞,胷满喘促,闷乱而不知人,不当发散而强发散,则热毒随阳出于肌窍,皆为斑疮,遍身无数,肌肉如烂,故名曰斑烂,此失于不善表者之过也。治斑烂之法,调脾进食,大便令不秘不利,养营卫以生肌解毒,则无目赤,无咽痛,无口疮,无吐衄等证。解之不至于冷,调养不至于热,最为良法也。但斑烂发脓痛,甚者用干黄土罗为细末敷之;轻者则芒硝、猪胆汁调涂疮上,勿令动着,直候疮疹痂疕自落。大段疮发多不适卧席者,即用麦麸簟卧将息,最为佳。又有因发表过多,外则斑烂,为阳气在外,内虚生寒,脏腑自利,急当救里,如理中、豆蔻之类,脏腑自温平,其疮必愈。

感寒与疮疹伏热混杂而发

疮疹是五脏伏热于里,因热蒸而出外,其感冒是外感寒邪,渐伏入里,且感寒始发,则头疼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左额有青纹者,感寒也。夫感寒者,寒极则生热邪,热盛则实,实则动,所伏疮疹之寒热交作,阴阳混杂,证候非一。故医者若汗若下,则疮疹随出。盖感寒在表,蕴热在里,寒极而生热,热则随出。若不去其寒,则疮疹不能出,但表证身热而喘,则微汗和解之;里证腹胀,大便秘小便赤濇者,则微利之;烦躁渴甚者,但利小便;胷满食不下者,宜吐之。此发汗吐下利小便,皆是去感寒伏热邪气也。治之则当发汗吐下利小便,随手而愈。但用药者,不可令药太过,最为良法。如过于表者,疮疹出则为斑烂,为口伤烂赤;下之过者为痞闷,为内陷,为下脓血。当此细推之,疮疹非感寒之比,缘有疮疹随出,故用药者不可不谨。

郁毒不散

治病当随时变通,不可泥于一曲也。且疮疹之证,如热毒在表者不可下,下之则里虚为害;非虚,亦不可助之,助之里有壅热为害;亦不可令有大热。故前人云:斑疹未见者,以葛根汤、鼠黏子汤、惺惺散、紫草饮子解利之,但里不至冷,大便不至利,气实者可服之。或有不问虚实,以胡荽酒洒之,以葡萄酒饮之,又火煅人齿以酒调服之,若盛实者,服之则为害。盖胡荽酒、葡萄酒、火煅人齿,此皆内虚自利陷伏者可服之。苟为不然,则助之以热毒气,贯注耳目口鼻悉平,咽中闭塞,大便坚秘,小便如血,是郁毒不散,则热毒无从出也。毒气反攻脏腑,故使凹而不起,谓之倒靥,盖郁毒不散,又不能解之至于毙者,不可胜数矣。盖阳热无阴气以守之,当此之际,岂不观大便坚秘,小便皆如血,若有此证者,猪尾膏、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犀角玳瑁汤,可选而用之也。用之则毒散,营卫无滞,疮疹自出矣。皆常用已验之法,姑条次于下:其疮始觉头疼发热,或微热而后作寒,烦躁咽痛者,则以四味升麻汤。搔痒或瘾疹者,则以荆芥汤。面赤大便秘小便赤而呕者,以小柴胡汤。不恶寒但烦躁而小便濇,又多渴而成赤斑点者,以竹叶汤、犀角饮子。大便不通者,与四顺饮子。昏甚谵语大便不通,与承气汤。若大便自利,黑黄色,毒气亦有所出。大便已利,又得调气药以助之,其疮亦稀。肌生斑者,此自[疮亦稀……此自 原作「原本阙九字」,据《奇效良方》疮疹论补。]然出者,不可表也,斑生而至足[斑生而至足 原作「原本阙五字」,据同上补。]。

乳婴与食孩用药不同

夫饮乳婴儿者,由人之生,胃气未充,肤革未成,饮乳易伤,风邪易入,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体未坚,精神易弊,故用药当审其大小轻重而用之可也。盖差之毫厘,立见危殆,不可与能食童子同用药也。且能食童子,自绝乳后,食火熟炮炙之物,酒面甘肥,鱼肉滋味,安可与饮乳婴儿同用药也。夫婴儿有病服药,但与乳母服之为要法。譬如童子吃食,与婴儿饮乳同。乳母既服其药,必流入乳,儿亦饮之。是以童子能食服药也,免其慓悍毒烈之药,蒸熏脏腑,亦为良法。且能食童子,谷气既实,脏腑充盈,如生疾病,能食不大便,里急后重,手掌心并腋下有汗,当令大便如常过。心热而大小便不通,心神不安,当利其小便。饮乳婴儿有斯疾,但用斯药与乳母服,是亦婴儿服之也。

本稀不可发表

夫伤寒表证,须看营卫浅深,故仲景有发汗者,有调营卫者,有和解者,三者分轻重虚实浅深也。疮疹固蕴热毒,而斑生亦看热气深浅,故疮疹本稀者,为不可表。小儿数日热运,少于自快,但以升麻汤、荆芥散主之,出虽少,足心有者,此出齐,不可表也。出齐皆为血疱,或已出脓疱或水疱,或至于痂疕者,皆不可表,此脏气既平,营卫既和,勿治而愈。如仍治,补之则热,泻之则寒,表之为斑烂,愈生多疾矣。何谓疮本稀?盖疮疹无定数,如汗[斑烂……如汗 原作「原本阙二十字」,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之无多寡,但看所蕴热毒之微盛尔。且疮疹出而不甚热,既出而喜笑如常,无寒热无烦躁诸证,盖有少便脓血痂疕,此皆疮本稀,不可表也,但解毒而已。若本稀而强欲发之,则为斑烂,为倒靥,为虚脱,为中寒,为虚热,不可不知。

无凝滞则勿表勿下

病有迟速,盖日数待营卫以祛运其蕴毒而出也。且疮疹热数日,运热毒为赤斑点,出于肌肤中,至足有,方为出齐。盖斑点长成血疱,血疱成脓疱,脓疱结痂疕,此虽大略之言,疮疹必先斑,次血疱,又次脓疱,又次结痂疕,比自然之序。善治病者,不可先时而后,亦不可后时而先也。盖伤寒表证,出汗而愈。其有一二日便汗出者,则名为狂汗,虽出之必复重,又期六七日正汗出则愈矣。伤寒里证,当下则下之。若下早为结胷,为痞气,盖病深在里者则可下。以此言之,比之治疮疹,或表或下,若太早则病毒不去,真气受弊,有如疮疹自然出快,不胜其幸。若反加妄表妄下,适以为害。然发表则热气承表而出,不知自然微盛,为斑烂,为倒靥,为虚脱者多矣。妄下则为内虚,为陷伏,为夭伤,宜审究之可也。合表合下证各别具详之矣。

痂起能食

病生于里而达于表,观其表而知其里,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且疮痂起而能食者,盖疮疹出于表而里虚,当食少,令阳气出表,能食为里不虚,而有热者,可用牛黄丸下之。亦更看脉与外证,然后用之。若疮痂起而能食,大小便秘而喘渴烦躁,内多毒热,宜下之。若无此证,知其热,便下之,则悞矣。岂不谓疮痂起而能食,便下之,但知其中不虚尔。虽疮起而能食,无别热毒证,则不必下也。

黑餍而未发寒

夫黑靥,世俗之称有二:一曰倒魇,二曰陷伏。且倒靥有四证:一则感风寒;二则毒气弥盛,心热与外热壅郁蒸不消,毒复入里;三则饮食少而内虚,脏腑或泄利,无阳以应之遂倒靥;四则不禁房室,秽气冲触。名同倒靥,所得之由既不同,用药救之,岂得不异?若不究其源,一概论之,则无不夭伤。不特此尔,一者,疮疹正出,坐卧当风,或失于盖覆,感外风寒搏于肌肤之中,营卫受寒,必发热而恶寒,头痛鼻流清涕,当此之际,宜以温辛药表散寒气;若失于治疗,营卫受寒不解,加寒战而喘闷,则为倒靥者,一也。二者,五脏蕴积其热,出于肌肤,小儿阳盛而阴微,热毒瀚漫,心热壅蓄而不散,使外不得作脓结痂疕,内不得毒气消散,当此之际,用凉药解毒利小便药以治之,令其毒气渐消则愈;苟失其治疗,则为倒靥者,二也。三者,其人禀受气怯,或因患而饮食少遂,致脾胃虚弱,因虚而生寒,因寒而不利,因利而内虚冷,当此宜急用进食固脏腑药以温之,脏腑既平,因饮食进,手足温暖,则疮疹复出矣;世有医者,疮子是热,不敢用温药,遂致倒靥者,三也。四者,疮疹正盛,内外无寒热、无虚实证候而不出者,此由不能禁忌秽气冲冒,房劳触犯,若有此犯,则疮疹不出,毒气入心,闷乱而毙;若已出之后触之,则令其疮黑烂,痛极如刀割。

诸恶证

此以下论杂病。

夫痘子出而复不出,或大泻而渴,或有此候,皆因疮痘出而服冷药,逼热毒在肺中也。故烦躁迷闷,不食或大小便难,皆恶候也。疮痘带白脓者,其毒轻;或紫黑色隐隐在于肌肉里者,其毒重;甚者,五脏咽喉内皆有疮,其不大小便,兼便濇出血而痛。黑靥不生脓者死,鼻有黑气者死。或痘疹未出,毒气内逼,目瞪上窜,惊叫有如惊风者,此乃疮欲出之候也。若悞认为惊调治,必使毒气内蓄,邪热不泄,亦乃死候。或有疮痘既出,谵语不止,此亦恶候。或见是疮,以药解利,见疮疹反没者乃死,宜急温之,复出乃愈。或疮作白疱,忽然伏入脏腑,渐作紫黑无脓,月夜烦闷啼哭,其证尤恶,服化毒散,其毒从手足心出乃差,此是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疮陷无脓者死。其有瘟毒痘疮不出者,一法以地黄、雄黄令饮,不可太多,多则反有所损。前证皆恶候。

先知节候阴阳脏腑虚实

夫禀气盛者,夏酷暑而不热,冬严寒而不冷,此里实而寒暑不能侵之也。禀气弱者,未寒先寒,未热先热,故未有十日,天寒日阴,则感寒湿而濡泻;未有十日,天温日明,则伏热而中暍,此虚弱之人常态也。盖先知节气者,能辨阴阳寒暑出入之盛衰。《素问》云:阳盛人能冬不能夏,阴盛人能夏不能冬,此亦人之虚实与寒暑相为否泰者矣。且立夏气变纯阳,万物茂盛,用药者用热远热,如桂枝、麻黄、大青龙汤并诸热药,必加知母、升麻、石膏辈,是不尽用热药也。且立冬两阴俱尽,气合纯阴,用药者用寒远寒,如服诸凉剂、服汤利过者止后服,不必尽剂,是不尽用凉药也。是寒月不尽用凉药,若尽用凉药,表里皆寒,人不能当故也。治疮疹亦当依此,随虚实寒温阴阳出入而用药也,岂可拘一证一药为尽而已矣?病人素有盛实,或素有虚寒者,并用古方,不在加减尔。且春分阳渐在外而阴渐在内,秋分阳渐在内而阴渐在外,用药者岂得而同诸?此按四时阴阳,迎合脏腑内外虚实而用之。故时当阳出而阴入则实者愈,阴出而阳入则虚者愈,故阳出而阴入者虚者病,阴出而阳入者实者病,此其常理不变者也。如冬温,虚者安而实者病;夏寒凉,则实者安而虚者病,此皆节气阴阳虚实使之也。冬温暖夏寒凉,非节之为病者,在人将摄如何尔。所以钱氏治疮痘,言春夏顺而秋冬逆者,是论阴阳出入,迎合表里之意也。

行房触犯烧赤朮猪甲

伏积热毒,甚者为疮疹。方其荣卫被热毒所蒸,毒出为斑痘。方出,其肌肤受毒,静以守之,则顺出而愈。若加触以不馨之物,兼以行房触犯,阴阳相感,毒气着于人,则使疮疹入里,毒气入心,闷乱而死。若已出之后,触则令疮黑烂极,如刀割纵,或疮疹得安,瘢痕经年黑色。仲景论疮疹未出之间,宜于房室内烧赤朮、猪甲二物辟恶气,谨戒饮酒嗜欲,令人守房室门户,恐生人入有触犯,令小儿痘疹难出也。如有触犯,或有面青黄色者犹轻,要之安胡荽于左右上下安顿之,能解狐臭绝恶秽污之气;更烧乳香,令室中香不绝,辟除一切恶气,兼令易出易结痂疕。疮疹畏杂恶气,不可不谨者。辟如柑脯同处,一坏皆坏。古语云:树得桂而枯,雌黄遇胡粉而黑,抑亦物类相感然尔。

初生服生地黄汁令不生疮

钱氏论疮疹是母腹中所受秽毒,故小儿患疮疹,五脏皆见证,故前人亦先有以制之也。《千金》论云:方婴儿初生,宜进生地黄汁,点孩儿口中,令便下黑秽,则至老亦不害疮疹。盖便下黑者,此是腹中所受秽毒。今人但见简易平直而不用,抑亦顾目前不思后患者欤!

疮毒令胃烂便血

小儿胃热发斑,其斑既出于肌肤,今疮疹正出,或外被风寒所伏,或毒气太盛,热毒壅遏则出不快。盖毒气复辄还于里,有误服凉药,使腠理秘,外不得出于肌肤,毒气倒于里者;有被恶气冲触,不谨房事,复触入里,甚者皆可为胃烂便血,各随证救之。如风寒所伏者,当解表而散之,治疮疹麻黄汤是也。内外毒气壅遏,复入里,当解毒,如犀角汤之类是也。冷气入胃冰伏者,当温之,胃爱散之类是也。恶气熏触,不谨房事触伏者,当烧乳香、赤朮、猪甲之类,服以苏合香丸等以御之。又有毒气内外有所感冒陷伏者,急以麻黄汤主之。王氏手集白花蛇散、橄榄核水煮服之,无不立效。如有内外触冒,失于救疗,遂至胃烂便血,此证最恶,急宜用犀角地黄汤、甘草散以解之。解之渐苏醒疮出者活,神昏冒闷者死。

余毒失解利则呕吐并诸杂证

脾胃主纳而不出,大小肠主出而不纳,是平居饮食,水谷糟粕出纳也。常论胃主纳食,而疮疹后呕逆,是有邪气相干,使胃逆而不顺,故使气逆而吐也。其吐有冷吐,有热吐。疮疹病后吐者,此余毒在胃不解,当仔细辨验,终是不同。其热毒在胃而吐者,令人心烦作渴,小儿不住食乳者,是渴也。小便赤濇,手掌心有汗或热,面赤引饮,停于胃中成痰,膈中不利,纵能食乳,聚满吐出如射,则一时胷中稍宽,又复饮乳者,渴也。饮乳又吐,脉洪数,此热吐也。冷吐者,不渴,饮食与水随吃随吐,面青白,手足冷,大小便利,宜细辨之。有热有余毒在胃脘呕吐者,宜服黄芩散、五苓散、人参竹叶汤。若余毒在中,口舌生疮,下部亦有疮,或下脓血,服黄连散、三黄熟艾汤。发喘而烦躁小便不利者,灯心汤。若胃热齿龈肿痛,妨其嚼食,至不欲食,烦热面黄者,宜服甘露饮[甘露饮 原作「阙三字」,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净心散最良。咽喉痛并嗽不已者,麻黄嗽不已者[麻黄 原作「原本阙六字」,据同上补。]汤加麝香服之。或大便不通,致热毒攻于脏腑及眼,并咽喉肿塞,口舌坏烂者,以如圣汤、紫河车散、紫雪之类,可选而用之,皆解余毒之要药也。

预服油剂解毒

防患于未然者,则思热毒未成疮痘时,预服油剂以解之。盖小儿四肢微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立,或时额微热,则与生油剂饮之,每夜如方法与饮,似觉四肢热,服之良久就卧,多至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热减,邪毒渐退,疹痘虽出亦轻,尤良法也。

疹热出难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为痈身体破裂

似是而非,若同而异,医者当详审于疑似之间。言斑疹得热,则出愈难,此非得热而出愈难,为气不通营卫,与毒气混杂不行,故出难非独热而难出也。胡不观大便不通,是气不通行?故或便血,或为痈疱,或肌肉破裂,以此观之,气不通,又热毒之气壅盛,毒在肠中,则血渗入肠为便血,毒壅肢络不行,为痈疱,为身体破裂,使其大便通,小便利,则无斯患矣。有此证者,宜服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升麻汤、紫雪之类;便血以牛黄散,可选而用之。

误用巴豆则内虚而热不除

表热而荡涤,故宜汤液以散之。取食积,宜下之,用丸子药磨之。盖用丸子药者,取收摄之义也。今病疮疹是表热,若用丸子药反攻,虚其里则表热陷伏于里,其热愈不除,复为倒靥,为便脓血;肌肤毒壅遏不通,为痘痈,为肿毒疮疹。不可用巴豆丸子药者,但能取肠中积热故也。疮疹表热者不可用。

勿用巴豆水银轻粉

小儿头痛身有大热,口鼻有热,咽干痛,口颊生疮,两目如火,耳尖手足指冷,脉洪大而作渴,面赤增寒,心逆热口臭,此是伏疮子候,先当去热毒邪气,用大黄汤煮汤液,荡涤其表热,表热散则诸疾皆愈矣。昧者以巴豆、水银、轻粉,此药无去表热之理,反伤脏也。盖巴豆、水银、轻粉,但能去脏中惊涎积热而已,岂可以为疮疹表热者用?则用之者夭伤,不可不戒。

热毒攻肝冲目

肺金燥,心火热,肝木风,脾土湿,各有所统。夫肝木胜,脾土衰,且风入脏腑,热则为肠风、为秘结、为下鲜血,冷则为不食、为飧泄、为肢厥,此五行相生相克之意也。热则生风,由火盛而风作,肺金既受火克,金衰不能制木,则无金以制之,木胜肝旺,心火炎上,肝窍于目,心热壅则冲于目,故疮疹之始,最宜防备之。使之视井则欲观深,视远则自运于目,得阴气感之。搽胭脂则欲凉血散毒气,服以鼠黏、荆芥、防风以去其风,敷以白芥子末于两脚心,疮痘则不入于眼,是皆防微杜渐,使神水不被风毒热壅之害,得无睛胀凹凸盲暗之忧。方书多称此于卷首者,欲消目疾于未然,不可不察。

疮后欬嗽胁痛

夫血气者,阴阳之男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今疮疹病后欬嗽,左右胁痛,饮食不下,此余毒所隔,气不能升降也。且欬嗽者,由阳不降,心火克于肺金也。胁痛者,胁居人之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之所行处,今胁痛是气不能升降也。饮食不下者,由呼吸升降之间,脾受谷味,今气不能升降,脾气不能连磨水谷也。数者但解毒,毒去然后真气自复,当以赤茯苓汤导心火利小肠,小柴胡汤治欬嗽胁痛,二和散调顺阴阳则自愈矣。

伤寒热毒急宜发表

伤寒热毒在表,未能作汗,或当汗而不得汗,暴热灼于肌肤,故发斑疮疹痘疱也。其疱色白,或赤如火丹,疮头瘭浆白脓者轻。若紫色作根,隐隐在肌肉者甚重。五内七窍皆有疮,其形如豆,故以名焉。此乃伤寒发疱,小儿肌肉娇嫩多有此,故因而表之。

余毒不尽烦渴胷满

热在表而生疮疹,疮疹已出将愈,则表虽退,有余毒在里,则令小儿胷满烦躁而渴,此皆失于解利,热毒不散所致也,宜黄连散、灯心散、黄芩散、甘露散,皆可选而用之。

不结痂疕

疮疹因热而出,又因太热甚而不能结痂疕,是以内外蒸郁,无阴气以敛之故也。前人以宜风散导之,以生犀散解之,使热不壅胀,必结痂疕矣。又有发如脓窠,不肯作靥者,调砂糖水与吃即结疕,此法须观疮子,未出尽切不可用。盖疮子初发而食甜物,如糖蜜枣柿,必使疮子入目,尤宜忌之。此云用砂糖者,是疮子作脓窠,毒气已定而用之,庶不为目害矣。又有血疱出已七日,不能结痂疕者,宜用猪尾膏则愈矣。

辨疮并冰疮入大肠

疹与痘轻重不同:疹自表而出于腑则轻,痘自里而出于脏则重。世俗但见疹见痘,方知轻重,未能预知而防备。然疹与痘,其初何以辨之?茅先生论有见于未然,且早晨浑身微热,至日午后大热,眼睛黄色,两胁下吸吸然动,甚至发如惊风状,亦身有大热,手足逆冷,此病属脏,治以独圣散发之,以和平生津药润之。此必是疮痘,谨不可投冷药,恐冰入大肠,而痘子不出,则泻下如赤豆汁,及朝出而暮靥,或顖颊赤色如掌大,口内有臭气,唇焦目闭腹胀者,此必死候。此是疮毒入里,由用利药,里虚毒陷入肠中,或便脓,或便赤汁,皆恶候也。且疹候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此属腑为疹,治法如治疮痘皆同,辄用利药,变为恶候。

结核肿毒

疮疹热毒,脏于肌肤,使营卫流注失度,则营卫合行而不行,为之壅遏,壅遏则结核肿疖毒,或为痞(疒畾),或为疮疡,发于头顶手足肢节间,甚者则为痈毒,此热毒雍遏之过也。亦令人咽膈不利,痰涎壅塞,欬嗽咽干,眼赤脸腮项焮肿,宜以消毒散、小柴胡汤最验。痈疖肿毒出脓数日不止,体虚烦热头痛昏闷者,黄芪散。大便不通者,大黄散主之。痈毒赤肿初生者,烧鸡毛水敷之,又醋调伏龙肝敷之,地松葫荽以敷之,鸡子清调赤小豆末以敷之,地龙粪新水以敷之,并马齿苋、龙葵叶、鸡肠草、芸薹叶、景天叶皆可捣敷之。赤肿不散,成疮而未得头出者,马鞭草以敷之。

冬温发斑如锦纹

《活人书》云:冬月煊暖而温毒发斑瘾疹如锦纹者,以冬月触冒寒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表证未罢,毒不散,故发斑,以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非节乖戾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煊暖,温毒始发,则肌肤斑烂瘾疹如锦纹,欬而心闷,但呕清汁者,葛根橘皮汤主之。小儿常有此证,令儿心闷欬嗽,呕吐清水,医者不辨,作胃寒治之,转加闷乱,状若惊癎,遂生他疾。但欬嗽而吐汁者,知其心闷矣,宜预服葛根橘皮汤则立愈。

用百祥丸证

黑紫干陷者,下以百祥丸;不黑者,谨勿下。要之紫黑干陷,则下之无疑矣。然当下有数证,宜仔细以外证与脉别之。有感风寒而黑陷者,则宜温散之;有内虚自利而陷者,则宜温之;有下之早,毒气入里而陷者,则宜温而表出之;有被外物冲触而陷者,则宜熏解之。其用药皆不同。又有蕴积毒气深,而内外蒸郁,疮起能食,不结痂疕,毒气不得散,大小便秘,腹胀而陷者,为其毒气入里,宜用百祥丸泻膀胱之毒,服之身温饮水者可治。以脾旺而胜肾水,寒去而复温,则疮疹复出矣。若寒战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死。要之,钱氏称肾气太旺,脾虚不能制之。此寒气太旺,胃气不温,疮疹复陷而不出矣。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此寒去而复温为可治。以此而言,疮疹不可妄下,故不过温脾胃暖血气也。钱氏言泻膀胱水于已陷之后,不若助脾土于未陷之先,尤为尽善尽美矣。

疮后患目瞖忌点药

汤散膏丹之殊异,灸刺点洗之不同。且疮疹之为目瞖者,毒气自脏里而达外,治之要法,但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于热,解毒不至于冷,得其血活毒散则睛不壅,血不怯,不致凹凸损陷,是为良法也。方其病根自里而外,始者毒气在于脏腑,外达于筋络,筋络而至目,其病深,似非点药可取效。盖点药非毒则冷,必相攻击,反以为害,前人有所不取也。疮疹后患目,不在点药,故辨及之。

冬月预服三豆饮子

庞氏云:冬令温暖,当时便服三豆饮子以解其毒,则春夏不生疮疹矣。盖冬令风寒冰烈,是谓闭藏之时此天地之正气也。冬月天气煊暖,是冬应寒而反热抑之,非其时而有其气,小儿抱纯阳以生,至春必发疮疹预服三豆饮子,以菉豆、赤小豆、黑豆,副以甘草、淡竹叶、木通、砂糖煎之,临睡以饮之,则解一切热毒冬月随受热而随解之也,至春夏间则无疮痘之患,纵有亦轻,此乃冬月暖时预服之也。

疮入目防备法

疮疹方出间,欲使不入耳目,可喷胡荽酒于耳目边,或以黄蘗末水调敷两目,兼以白芥子末水调敷两脚心,乃抱儿令自投菉豆七枚于井水中,使斑疮不入目中,此皆爱护目之法也。又有忌食之法,如酱醋五味牛鸡鹅鸭,皆不可食。盖小儿患疮子,食鸡鹅鸭卵,未有不患目者。虽疮疹已愈数月,尚未可与食之,食之亦为目患,此皆为疮疹之所忌。但令小儿食淡物,为淡猪肉淡饼之类。不能食淡物者,入少盐无害。患疮疹之家,可预令知之,最为要法。患疮疹之家,亦不可煮鸡鹅鸭卵之气相袭,亦能损目,不可不知。

疮毒攻咽

疮疹咽痛者,由心胃有热冲于咽,故咽干而痛,口舌生疮,上冲齿龈肿而齿牙摇动者,宜服甘露饮子。欲凉膈去痰,则服消毒散。咽喉肿痛者,宜如圣散消毒散。心烦者,宜鼠黏子汤。冬月老幼皆可服之,则春夏不生疮疡也。有声瘖不出,舌颊生疮,烦闷潮热面赤者,以紫河车散主之。咽痹水浆不下者,以紫雪主之。已上诸证属热,须是脏腑亦热者,方可用之。如上焦有热,其人若小便清,或大便稀溏,是脏腑无热,则别以清上温下药兼服,不可一概而用药也。

大小便不通

疮疹热毒在里,令儿大小便不通,热毒蕴而不散,则不结痂疕;及其热气少而下之早,则为陷伏。如大小便不通,欲以药下之者,须是微觉腹胀满而喘,按之腹微实,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者,此有热毒燥粪在里,宜服之。疮疹大便不通者,川黄散。疮疹既出定,大便不通,疮出脓汁不干,败毒牛黄丹、大承气汤。又有疮疹欲出,胃热发温壮,气粗腹满,大小便赤濇,睡中惊烦渴,口舌干,手足微冷,多睡,时嗽涎,脉实沉大滑数,宜服利毒丸。心烦躁渴,小便赤濇者,通关散。前四药皆有热证方可用之,性寒通利故也,不可妄投,为害不轻。

乳婴药多反为累

小儿如水中之泡,草头之露,以表用药,无令造次焉。为小儿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肤不密,精神易惫,故言不易医也。然乳下婴儿,周岁二三岁有病者,宜少服汤药,量其大小,但将药与乳母服之为妙。忌一切药与儿吃,恐反生多疾。盖药性慓悍毒烈,非寒即热,不表即下,或饮或散,服多则反为累。盖其攻击太甚,不可不察。大抵用药在简而当则病除,又不损气,若泛然而用,非止不效,药性将何处之?必反为害。故疮疹出而无他证者,宜少与汤药。

冬温宜先下毒

夏月阳气在外,阴气在内;冬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其阳气在外,则人喜冷;阴气在外,则人喜热。盖夏月扶阴以助阳,冬月扶阳以助阴,以平为期。人有盛衰与四时不相当者,则反为病。且夏月天气大热,则人食冷以助阴,《素问》云:用热远热者是也。亦不可过冷,过冷则逆正气为害。且老人气衰而火少,夏月岂可过冷也?婴童自然阳盛而火壮,虽冬月岂可多食热物?其能食童子兼能啜热乳婴儿,如冬月食火炮炙烙之物,乳母恣食酒面甘肥,便与儿乳,其热毒因微成着,又遇冬月天气煊暖,则内外蕴热于脏腑,至春阳发生,其毒热随营卫而出,遂成疮疹,无复疑虑。如冬月应寒而反热,此是冬温,毒气在脏,未出于肌肤间,当冬月便疏利,解去其毒可也。如葛根汤、三豆饮子、解毒饮、三黄丸、当归饮、油剂、导赤散、化毒丹之类,皆可随轻重。冬月温暖时,皆可选而用之也。

便脓血

疮疹病后余毒不解,毒热入胃,令儿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宜用牛黄散。又有浑身热,下痢黄赤脓血者,薤白散解之;或胃风汤尤佳。小便赤而烦,宜以导赤散、犀角地黄汤煮之。

脓汁不干

小儿疮疹太盛,脓汁水黏,不可着席,不可转侧疼痛者,用黄土末敷之便干。欲不成瘢痕者,以牛粪晒干,火炼成粉,研如蛤粉相似,用绵扑有疮痛处;脓甚者,以黄土细罗为末敷之。大段不能卧席者,以麦麸不计多少,簟卧将息,最为要法。

入目用药

心热毒生肝风,肝主目,热毒冲之,故为目患,以凉肝丸服之,蓁皮散洗之,密蒙花散服之。或因食毒物,睛突出外者,仙灵脾散。暴赤肿痛者,苘麻子散。患半年一年余者,蝉蜕散。出正盛而不令入目者,调肝散。入眼成瞖者,瓜蒌散。生瞖遮膜者,威灵仙散。入目痛楚伤目者,浮萍散。生瞖者,拨云散。风热攻眼者,井泉石散。目中痘疮成瞖者,大黄散贴之。赤脉侵睛者,羚羊角丸。痘疮入目昏暗者,金花散。疮入目里侵睛者,桦皮散。瞖障不见光明者,蝉花散为良。

余毒诸证

疮疹热毒,内外皆作,今疮疹已出而结痂疕,余毒在脏者,宜解利之。若解之稍迟,至于生病多端。疮疹出尽后,大便秘者,宜服大黄散。小便赤濇者,宜服黄芩散。胃中有热,胷中有邪气而呕,面赤而渴,大便秘或如常,或疮疹后下利色黄者,黄连散。烦喘小便不利者,灯心汤槐花散。发渴饮水,下血不止者,消毒散薄荷汤调下黄芪散服之。

消瘢痕

疮疹生于肌中,疮痂不可早抓去之而出风,早则为之瘾疹,肌肤为凹凸,宜用硼砂散酒调服之,密陀僧水研涂之,蒺藜散、胡粉散、鹰屎白散、马齿苋散、猪(月臣)散、羊(月臣)散、羊(月臣)鸬鹚散、升麻水豆散、黄蘗散、白蜜、羊(骨行)髓等青金散皆可选而用之。欲无瘢痕者,在结脓结疕,勿令瘾疹成瘢痕矣。

痘痈

痘痈者,疮疹毒气当出而不得出,毒气壅遏于肌肤,故使肌虚偏盛而成痘痈。又有疮疹既平,失于解利,是致毒气不散,外不得泄于肌肤,内无由入于脏腑,滞于肢体,则为痘痈,或为肿毒,令头项胷胁股内赤肿。大抵疮疹结痂疕之后,便以消毒散、升麻汤、五香散、连翘散、犀角地黄汤,皆可选而解之。失于解利,肿毒所发未成脓者,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煎服之,立愈。又有禀受怯弱,病疮疹后,面青不能饮食,自利,肌体倦怠,无热证者,且与调平药赡养之,令其里实。如面赤大便秘,或发渴欬嗽,睡中惊叫,小便赤濇,则可用前诸药解利之。今人见解利,可治余毒,不问虚实,便解利之,遂为虚弱者害,亦不可不知也。

疮后发搐

《素问》云,疮疡烦躁痛痒惊悸喜笑,皆出于心。五脏蕴热毒成疮疹,热则生风,当其未出,心火生肝风,令儿发搐。今疮疹既出之后,又发搐者,是余毒未解,热积停蕴,不能消散,故动肝风而发搐也,宜以导赤散、化毒丹、消毒饮、柴胡汤、三白散之类,散热退风而已。或疮疹后饮食暴复,未能损谷,食蒸发搐者,宜以紫霜丸服之,其证必头热肚热,是伤食证也。又有疮疹后再作疮疹者,亦轻,此亦余毒未尽,皆失解利之故,疮疹之出后,岂可不解利?解利者,当随虚实而用药也。后人见疮疹后解利余毒,一例而投凉药,气虚者反为大害,不可不知。气虚者,不渴面青,饮食减,大便不利,四肢弱无力,皆虚证也。有此证者,未可解利也。又时有疮疹证,而疮疹未出而发搐者,用药不可太冷,恐为疮疹之后害。疮疹已出而发搐者,此热甚也。故宜用化毒丹、大青膏诸搐药无害,盖无疮疹之悔矣。若能详审而调理,皆获安愈,因而具述,以广其传。

疮后中地风证

小儿疮疹方愈,营卫尚弱,余毒未解,忽然遍身或青或黑色,手足厥冷,口噤涎响如锯,此名中地风也,甚者手足发搐。此由四时五行节令气交,有风雨寒暑,地风暴至,小儿疮疹方愈,营卫尚弱,被地风所吹,毒气袭之,所以得生是疾也。宜用表剂,以消风散二钱,入蝉蜕二钱,分作三服,生姜、薄荷汁、酒各数点,温汤顿服[分作三服……顿服 本处原作「加原本阙三字生姜薄荷,原本阙十字」,据《奇效良方》疮疹门补正。],二三服即立醒矣。随时少汗而能或出瘾疹,或再出麸疹而愈,此乃京师医官宋鉴用此,无不愈者。后传于此方用之。

已出狂叫喘呼

疮疹已出者,热毒自里而达外,狂叫喘呼者,脏腑热燥而无津液也。夫肾水常欲升,心火敛而降,今五脏皆热,疮疹既出,津液外泄,脏腑干涸,无阴气以守之,则阳毒燥于上,故狂叫喘呼,宜服犀角地黄汤、玳瑁散、甘草散、麻黄散主之。更看大小便何部不利,利之必愈。

猪尾膏证

虚汗实汗,皆汗也。虚热实热,皆热也。是以疮疹倒黡,有虚有实,方论皆称倒靥而已,可不分而辨正之?是以疮痘始发,或斑或血疱未结痂疕之际,或因久不食,或因自利,或感寒邪,表里虚寒,不能运行营卫,至不能出者,猪尾膏,使心既通,营卫将复,则气和神苏,疮疹自结痂疕矣。夫蕴毒作斑点,斑点作血疱,血疱如豆,起于肌皮之上,名曰痘疮。既作血疱,血疱作脓疱,脓疱结痂疕而愈。今作血疱,而日数当结脓窠而不结脓窠者,是毒气尚可复入于里,古人处方,心凉则热毒气不能复侵于心也,毒在肌肤则无虑矣。以此观之,疮痘至血疱是毒已尽在外也,后用猪尾膏则毒气不能复入也。今有医者及病家,见斑点或见血疱出迟,便用猪尾膏,殊不知毒气未出尽,而心胃寒凉,毒气不能出,悞人者多矣。猪尾膏是毒气已出尽,未结脓窠者,热气与血相搏,尚可同营卫出入周流,恐其毒气入里而用之也。又论小儿方书,亦用脑子、猪血等药服之,遂斑点出而愈者。此言为害尤甚,非疮痘之药也。乃是治伤寒瘟毒热证危急用之,热散然后斑出而愈,是治发斑者,非治疮痘之斑。后人不为祖述,以悞传悞而用之者,可怪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四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痘疹证似伤寒

伤寒之邪,自表入里也,前三日在表,可汗而散,后三日在里,可下而解。疮疹之邪,自里达表也,本与伤寒不同,先贤谓其相似者,盖恐人审候不明,误作伤寒,失其汗下也。不特伤寒相似,内伤发热亦相似。凡外感之热,热在表也;内伤之热,热在里也;疮疹,表里俱热也。外感则汗之,得汗则热自平矣;内伤则下之,物去热亦去矣;疮疹不可妄汗下,虽汗下,热不少减。然三者发热虽同,证亦自别。外感发热,面赤恶风寒,头疼身重,腰重呵欠,烦闷昏睡,喷嚏喘欬,惊悸;内伤发热,面黄红,恶饮食,腹痛,昏睡,烦躁则手足热,吐利则手足冷;疮疹发热,腮赤昏睡,呵欠喷嚏,欬嗽吐泻,身重腰酸,烦闷烦躁,惊妄,耳凉骩凉,手足时冷,热乍进乍退也。如值疮疹大行之时,不问内伤外感,但发热不退,皆作疮疹也。惟挟外感者兼发散而治,挟内伤者兼消导而治,无内外因者只从疮疹治也。

首尾不可汗下

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听者和之,曰:痘宜温补,汗下不可也。此亦喜补恶攻之遗弊。殊不知痘疹之法,莫要于解毒,或攻或补,务使毒气得解而已。如其气血和畅,荣卫流通,表里无邪,其出则尽,其发则透,其收则时,非但不可汗下,虽温补亦不可用也。设使外感风寒,约束皮肤,闭塞腠理,疮出不快,此当汗之,令阴阳和,荣卫通而疮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得出,留伏于内,未免闭门留寇之祸矣。如大热不退,烦渴转增,谵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畜于肠胃之间,与谷气并,宜急下之,使脏腑疏通,陈莝涤去可也。苟不下之,则藏莝畜毒,煎熬于中,宁无养虎遗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不可以日期论

或曰:痘发于前七日,自现红点至泡浆也;结于后七日,自泡浆至结痂也。前后以十四日为限,此其大略耳。盖人禀赋有厚薄之殊,毒气有浅深之别,时有寒燠,治有工拙也。如壮实之人,疮本稀疏,能饮食,常和暖,守禁忌,固有八九日而愈者,不待十四日也。虚弱之人,疮本稠密,饮食俱废,气候乖常,调理失度,起发不透,收靥不齐,或延至一月而愈者,又不止十四日也。治痘之工,不可拘于日数。苟拘日数,则出现未定而先戴浆者有之,不可谓其成脓也;起发未透而先干陷者有之,不可谓其结靥也。有收太亟而凶者,有收迟而吉者,有致绵延日久而毙者,是岂日数可限耶?或者取伤寒传经之日数,谓十二日已过,其邪传尽自愈。不知伤寒之邪,或在表汗而已者,或在里下而已者,或过经复传而不解者,亦未可以日期限也。痘疮之邪,初出一点血,血化成水,水化成脓,脓成毒解而收矣,何必拘以日数也。然欲知其易发易靥者,莫如以疮为主。如形紧磊落,色润红活,尖圆厚实者,自然易发易靥也。如稠密黏连,平塌灰白,嫩薄淫湿者,难发难靥,更有余毒也。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故医莫贵于知要也。

大人小儿富贵贫贱不同

痘疹之证,自王公以至庶人,莫之能免者。天下之人,未有不本于父母,均是人则均是毒矣。有轻有重,有疏有密,何也?盖失精血者,治合异乎婴孩;饫膏粱者,疗莫同于藜藿。且如小儿变蒸未周之时,腑脏尚脆,血气尚少,其疾则多胎毒也,至于能食,则有伤食证矣。大人天癸方动之时,欲火未淫,天真未耗,其病则多内伤也;至于相感,则有阴虚之证矣。饭藜藿者负饥渴劳役之伤,饫膏粱者挟痰火积郁之病,一旦有疮疹之证,当相兼而治之也。故治婴孩则急于解毒,常恐其不胜,而大人则兼气血之虚以治矣。治贫贱则急于解表,惟恐其难出,而富贵则兼表里之虚以治矣。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守以待之,此治痘之要也。

升麻葛根汤解

或因痘疮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人皆信之。余独谓其不然。按《本草》升麻解疫毒,又升阳于至阴之下,以助发生之气,痘乃疫毒,得此解之,令其升发,决无下陷归肾之证矣;葛根能解热毒,疏通荣卫之气,使疮易起发,无伏无陷;芍药养阴,阳胜则阴虚,痘本阳毒,真阴受伤,非此不可;甘草能解诸毒,泻邪火,尤不可缺。是皆痘家切要之药,宜常用之,岂有发得表虚之理,遂置之弗用也耶?但谓一见红点,磊落轻疏者为毒少,不须再服;苟痘稠密,其毒太甚,安可弃之不用欤?

顺逆

古人著书,有泛语其概者,有直道其实者,以意逆志,不以词害意可也。钱氏小方脉之祖,医中之圣,无出其右者,宜若所著之论,更无可议矣,然亦有未可尽信者。或泛语其概,或后人补之者也。如云: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脾肺相生也。先发疹子,后发斑子者顺,心脾相生也。先发水泡,后发疹子者逆,肝克脾也。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心克肺也。先发脓疱,后发水泡,多者顺,少者逆,肝多肺少,木乘金衰也。先水泡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顺,子衰母旺则顺,火乘木衰则逆也。此皆泛语其概耳。其曰: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此则直道其实者也。夫四毒之发,各有其时。脓疱最酷,疹次之,水泡又次之,斑为轻。分作四番,其毒则微;一并夹出,其毒则甚矣。如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春脓泡,金克木也;夏黑陷,水克火也;秋斑子,火克金也;冬疹子,土克水也。此亦泛语其概耳。其曰: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其一二,此则直道其实者也。盖四者之毒,常乘天地不正之令而发,乃疫疠之气,传染相似,时亦不得主之也。又云: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此则后人因秋冬为逆,而杜撰以补之者也。钱氏谓春夏为顺,秋冬为逆者,盖以疮疹属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其气则顺,逢其气则逆,不过欲人常和暖,而从春夏之化,未常拘定某证,必某时为顺也。即如冬月变黑之说,则凡冬月出疮疹者,皆属肾,无分轻重,皆变黑而死。天地之气,必不如是之隘;钱氏之意,亦不如是之拘也。但曰冬盛寒,腠理闭塞,气血凝滞,非和暖,疮难成就可也,何必以变黑归肾,独主于冬乎?彼夏盛热,腠理开张,气血淖泽,亦有变黑归肾而死,何不云夏有黑陷乎?设云夏火旺,肾不主事,则夏黑陷为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况黑陷为逆,四时皆然,亦不独在于夏也。吾固知非钱氏之言。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信哉!

变黑归肾

水火者,阴阳之迹也。坎离者,水火之位也。心肾者,坎离之配也。故水阴也而生于阳,离中之阴,乃真水也。火阳也而生于阴,坎中之阳,乃真火也。阴根于阳,阳根于阴,互为其根,此所以能变合而生万物也。孔子赞《易》,以坎为血卦为赤,离为鳖、为蟹、为螺、为蚌、为龟,其义可见。以人身言之,血阴也,气阳也。心配离而生血,阳中有阴,乃真阴也;肾配坎而生气,阴中有阳,乃真阳也。故心中之血,即肾中之真水也。灌溉滋濡,水之德也。肾中之气,即心中之真火也,呴嘘鼓动,火之象也。然水善而火恶,老子曰:上善若水,下恶如火,善恶之分也。况人之两肾,左为水,右为火。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者,命门相火也。以其为君之相,故云小心,行君之令,故曰命门也。夫以一水立乎二火之间,其不胜也明矣。运之于中,而使火不赫曦,水不涸流者,有神以主之也。所谓神者,何物也?太虚之中,神之栖也。然水火不并立,各有所胜。盛衰之变,此其常也。故盛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衰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疮疹之火,起于命门之下,二火相合,所谓得助者强也。相火复挟君火之势,肆其猖獗,销铄燔焫,无所不至,可恃者,心中之真水,尚有以制之。奈何阳道常饶,阴道常乏,赫曦者其气淫,涸流者其气迫,并真水亦亡之而已矣。经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焉。真水既亡,津液暴绝,其气滞,其发燥槁,不能润乎皮毛,滋乎腠理,而疮中之血,亦干而黑矣。是则变黑者,血色本赤,而干则变黑也。谓之归肾者,血本肾中之阴,血干则肾水亦干矣。此肾虚之证,岂有肾实为邪之理乎?

变黑有逆顺

邵子《观物篇》曰:东赤南白,西黄北黑,此正色也。验之于晓午暮夜之时可见之矣。由是推之:婴儿始生而赤,长稍变而白,病则黄,老死而黑;物生地下而赤,稍长而白,萎落则黄,枯槁而黑。凡物皆资一阳之气,以生此四色也,乃一阳之气色递变者也。夫痘疮由出现而起发,起发而成浆,成浆而结痂,亦人身中一阳之气之流行也。其出现而赤,起发稍变而白,成浆则黄,结痂则黑,此亦色之递变自然而然者,乃证之顺,未可全以变黑为不正之色也。夫以变黑为逆者,以四时言之,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自然之序,递相成功者也。痘疮出现犹春之生也,起发犹夏之长也,成浆犹秋之收也,结痂犹冬之藏也,亦自然之序。苟出现而黑色,是春行冬令矣;起发而黑色,是夏行冬令矣;成浆而黑色,是秋行冬令矣。不循递变之次,故谓之逆。黑者肾之色也,为起蛰封藏之本,故以变黑为归肾也。又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疮痘之毒,由内而外为顺,内不出者曰伏,已出复入曰陷,不能成浆谓之倒陷,不能结痂谓之倒靥。曰伏曰陷曰倒,皆由外而内入于骨髓,故曰归肾为逆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夫疮疹之毒,发于五脏六腑之液,各随其经络部位而出,视其疏密,知其毒之多寡,不但少阴心脏专主之,而经专以心言者何?盖火之为物,微则痒,近则痛,灼之则成疮。心者火也,故诸痛痒疮,惟心主之。又心为君主之官,经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疮疹之毒,虽出于五脏六腑,而其能为形病者,实君不务德,使邪火得逞也。《周礼》曰:夏时有痒疥疾,亦此意也。

过饮冷水变生诸证

痘疹发渴,切不可与冷水。俗夫不知,谓水可胜火,习以与之,病者适中其欲,亦贪而不止,设值天时煊热,气血强盛者,犹或可胜,若精神痿弱,脾胃虚惫者,水寒相搏,未有不成坏病者矣。有饮水而黑陷痒塌者,脾虚不能胜水,水气寒,反从肾化,故归肾也。有饮水而不发不靥者,脾恶湿,为水所淫,不能主肌肉,布散血气也。有饮水而渴转增者,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肾恶燥,故咽干渴不止而死也。有饮水而喘成欬者,饮冷伤肺故也。有饮水而吐者,胃本虚,虚寒相搏,食入不内也。有饮水而利者,胃为仓廪之官,水渍入胃,湿多成五泄也。有饮水而腹痛者,腹为阴,水寒犯之,故痛也。有饮水而吃逆者,中焦虚寒,又得冷水,使中焦之气不行,故气逆而吃也,其病曰[食(句去口改吉)]。凡若此者,皆饮水之过,临病之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钱氏陈氏立法用药同异

世之论治痘者,皆曰:钱氏治痘,专用凉泻;陈氏治痘,专用温补。遂喜用陈氏之方。不惟不知钱氏立方之意,而陈氏救急之法,亦并不知而已矣。姑摘取二公之言,参互考核,而后知二公之治,未尝不同也。常观钱氏曰: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陈氏曰:子母须当慎口,首尾不宜与水吃。是同一调养也。钱曰: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陈曰:若无他证,不宜服药。是同一禁忌也。钱曰:疮疹属阳,故春夏为顺。陈曰: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自然易出易靥。是同一喜好也。钱曰: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肾气太旺,脾虚不能制也。陈曰:其疮痒塌寒颤咬牙,是脾胃肌肉虚也。是同一归重于脾也。钱曰:惟用温凉药治之,是钱亦有用温补之时矣。陈曰:如六七日身壮热,不大便,与三味消毒散,微得利即住,是陈亦有用凉泻之时矣。钱曰:更看时月。陈曰:须分表里虚实。是二公之法,因时制宜,未必如今人一偏之说也。其不同者,惟于黑陷痒塌,钱则主大戟之寒以下之,陈则主桂、丁之热以补之。人见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即谓钱专用凉泻,陈专用温补。殊不知钱之所下者,乃邪气在里,里实之证也,观其烦躁大小便不通是也;陈之所补,乃邪气在表,表虚之证也,观其泄渴手足冷是也。虚则补之,即钱所谓惟用温凉药治之法也。实则泻之,即陈所谓与三味消毒散得微利即住法也。各因一证而发,其实未尝不同也。然钱急于解毒,攻邪气也;陈重于和中,补正气也。邪气解,则正气自平;正气实,邪气未有不去者矣。是又二公之异而同也。二公立法之善,未始不同如此。至用二公之法,乃有效者,有不效者,此不善用法者之过,非制法者之弊也。噫!医者意也。为工者不惟其法,惟其意,则二公法外不传之意,自得于神会之下矣。

补脾土泻肾水

杨氏曰:痘疹毒根在里,妄下之则毒气得以深入,土不胜水而成黑陷。胡氏曰:若其救痘疮于黑陷之后,孰若保脾土于未下之先?由二公之言观之,因其妄下而虚其里,以致黑陷,此医责虚取实之过,非肾之疾也,故戒之。若救黑陷于妄下之后,孰若保脾土而不下之为善耶?钱氏曰: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寒,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又曰: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则内虚,多归于肾。上言即保脾土之法,下言即不可妄下而成黑陷之说也。盖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经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所以不可令饥及受风冷也。疮疹之邪,自内而外,苟壮热烦躁,大渴,大小便不通,目赤唇焦,此毒伏在内而不即出,下之可也。若疮尽发于外,清便自调,不渴不烦,此里无邪,不须服药。如妄下之,则诛罚太过,反虚其里,所以归于肾矣。然则变黑归肾,皆由外受风冷,内伤饮食,及妄下之所致,非肾本有之疾也。其曰土不胜水者,经曰: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又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水入于胃,必待脾为转化而达于川海也。今脾虚则不能转化,使之四布,而潴畜于胃,脾恶湿,为水所渍,则土益败,故曰土不胜水也。肾虽主水,乃天元真一之气,道之本也,非此水则天地之生意息矣。若土所不胜之水,及饮食形质之物,非肾之真水也。既非肾水而曰归肾者,肾主骨髓,又主闭藏,言妄下则里气虚,疮疹之毒,复自外陷入于里。其外黑陷者,肾之化也。其里入于骨髓者,肾之主也。况汗之则亡阳,亡阳则心先受之;下之则亡阴,亡阴则肾先受之,所以归于肾也。其曰:保脾土于未下之先者,谓不可妄下也,谓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也。时俗不识此理,乃谓四君子汤保脾土之要药,宜常服之,以防变黑归肾之证。陈氐曰:凡疗疮疹,先分表里虚实,若虚实不分则无所治。又曰:若无他证,不宜服药。如里气果虚,四君子汤要药也,里实可以服之乎?盖参、朮补阳,芎、归补阴,阴阳不可偏胜,偏阴偏阳则病矣。经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又曰: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之夭殃。脾胃素实,又服实补之药,正所谓盛盛也。常服之,则久而增气,两实相轧而变生焉。谓之变者,经云: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渴;又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懑也;又曰: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又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凡若此者,皆妄补之过也。夫妄下则脾虚而归肾,妄补则脾实而乘肾。经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乃受邪,乘之谓也。惜乎人但知妄下之则脾虚,变黑而归肾,不知妄补之则脾实,反增溃烂倒靥,而亦归于肾也。然则百祥丸之所下者,何邪也?钱氏曰:青干紫陷,睡昏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甚勿下。盖左肾水也,右肾命门相火也。相火常挟君火之势以侮肾。相火者,肾水之贼也。水火不并立,一胜则一负。疮疹之火,起于命门之下,因相火之势,假君火之威,煎熬真阴,津液内涸,肾不能制,反为所胜,毒邪留连于内而不肯出,所以紫黑干陷也。其证昏睡汗烦躁渴,腹胀喘啼,大小便闭,皆里实之证,故宜以百祥丸下之,苟无是证,必不可下也。钱曰:所用百祥丸,以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脏自不盛也。何以不泻肾?曰:肾主虚,不受泻。噫!钱氏一则曰不可妄下,一则曰肾主虚不受泻,其惓惓立命之心,抑何深长也哉!夫肾主虚,不受泻,如此安得妄补脾土,以为肾水之贼与?其泻膀胱之腑,又有深意存焉。盖脾输精于肺,肺下输于膀胱,膀胱之水,乃是平日所饮渣滓之物,非肾之真水也。膀胱又足太阳之经,为十二经之属,四通五达之衢也,凡有邪气,必先经此而传。疮疹之邪,由膀胱之经,上风府至巅,下额会手太阳小肠之经于面。小肠者丙火也,亦挟君主丁火之势而不受邪,其毒留于足太阳膀胱之经,而不得散。膀胱者,壬水也,为火所迫,不免自附于肾,引癸水以自救。钱氏恐其毒归于肾,先于膀胱中泻之,亦迎而夺之之意。二服不效而作寒颤,则毒入于肾矣。肾变动为栗,真脏证见,故知死也。曰:腑不实者,邪气去也;脏自不盛者,不入于脏也;不实不盛,息邪气也。岂有泻正气之理乎?可见由膀胱受邪而黑陷者,里实也,宜以百祥丸下之。由脾受邪而黑陷者,里虚也,不可以百祥丸下之。不审虚实之证,概以百祥丸下之,谓之里虚。经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此之谓也。其曰: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死。肾水太旺,脾虚不能治也。此即所谓无里证而妄下之者也。无里证而下之,则脾土无故而被转下之药,肾未受泻,脾已先伤,阴气内盛,阳气外绝,故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骩反热也。肾何以旺?阴气盛也。阴阳相离,则受伤之脾,安能复为之主,而使之再合邪?故曰:脾不能治也。其曰:下后气温身热欲饮冷水者可治,以脾旺胜肾,寒去而温热也,治之宜解毒。此即所谓有里证而宜下之者也。盖先则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今下之身热气温者火气去也,欲饮冷水者余邪未尽也。故又曰:治之宜解毒。脾旺胜肾者,大戟主行十二水,脾土本强,能运其物注于下焦,以泄下焦之邪,此脾旺胜肾也。寒去而温热者,太阳寒水之邪已去,布散于经,小肠热火乘之,故温热也。大抵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外寒内必热也;阴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邪自内而外,外热里必平也,故曰可治。不但痘疮恶变黑,如阳毒发斑内伤发斑黑者皆不可治,抑岂肾水为邪乎?故病疮病虫皆恶黑者,北方属水,其色黑,入通于肾,居亥子之位,万物生于子而死于亥,肾者生死之户也,变黑而死,归根复命之时也。此天地之道,阴阳之化,生长收藏之机,非知道者不足以语此。噫!此实出吾肝膈之要,非有蹈袭,亦非好辩以乱人听,但恐世之曲学者,不知虚实之理,补所不当补,泻所不当泻,盛盛虚虚,遗人夭殇,无异于操刃之杀人也。借使钱氏复生,必谓吾言为信,观此者不主先入之言,亦必谓吾言之不诬也。

泻脓血痂皮水谷

钱氏曰:疮黑而忽泻,便脓血痂皮者顺,水谷不消者逆。夫痘疮自内而外谓之正出,自外而内谓之倒陷,从外收者谓之正靥,从内收者谓之倒靥。倒靥倒陷,内穿膈膜,坏脏腑,皆恶候也。倒陷者十无一生,倒靥者十或救其一二。钱氏谓疮黑而忽泻,其倒靥之类乎?盖疮黑本是死证,里实者可下之。忽然作泻,则不必下。毒气由外入内,脏腑之气不通,营卫之气不行,表里俱病,不急下之,转增躁闷而死,故主百祥丸下之。若自利则火性急速,不少停于肠胃之间,肠胃热甚,亦自失其转化之常,故暴注而泻,泻则毒从利减,亦若下之义。当时暴泻,未必便脓血痂皮也,抑将淹延数日,而后有是脓血痂皮也。何以有是脓血痂皮者?痘疮内陷,则脏腑膈膜之间,亦如外出之状,泻脓血者内溃之证也,泻痂皮者内靥之证也。泻脓血痂皮为顺者,邪在腑也,在腑得由肠胃而出,故顺。泻水谷者脏也,邪在脏不得由肠胃而出,所去者肠胃之水谷耳。人绝水谷则死,故逆。然其水谷不化,不可误认为寒。仲景曰:邪热不杀谷。水谷不化者,火迫而出也。钱氏谓泻痂皮者,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可制之。泻水谷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故自泄也。读者不识此义,即谓脾土可以制肾水,有欲专补脾土之意。殊不知脾胃者,仓廪之官,以纳水谷者也。肾开窍于二阴,以司开阖者也。火气下迫,肾必受之,开阖不利,不能禁固便溺,所以暴泻也。曰肾用事者,肾为火所役也。若自用事,则能封闭约束而不泻矣。脾可制之者,言门户虽弛,食廪犹藏,能制其水,不为湿所胜也。至于水谷不化,则泌别无统,幽阑不关,脾亦不能自胜其湿,故自泄也。然五虚之中,泄泄为甚,痘疮自利不止,鲜有痊者。予以一言断之,曰: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故经曰:浆粥入口,泄住止则虚者活,此其验也。

斑疹

斑疹之证,布在方册者,或谓心为疹,或谓心为斑,或谓脾为疹胃为斑者,何也?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少阴者,心与肾也。心配离,离中之阴,己土也。丁己同生于酉,酉者肺金,帝旺也。肾配坎,坎中之阳,戊土也。戊癸化火而生于寅,寅者三焦火长生也。斑隐隐在于皮肤中,大者成片,小者状如蚊蚤所咬,点点赤色,疹则成颗粒,见于皮肤之外,如疥子然,有形可模,俗名麻子者是已。斑之方萌,又与蚊迹相类,发斑多见于胷腹,病人昏愦,先红后赤者是也,伤寒热病多有之。蚊迹只在于手足,病人安静,先红后黄者是也,内伤热病多有之。此二证发斑,人常有之,非由胎毒,乃时行热证也。至于疹子,则与痘疮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也。乃心移热于脾,脾移热于肺,发而为疹。凡病疹者,必欬嗽,火刑肺也。丁心火,己睥土,辛肺金,皆?于酉,造化之理同一位。谓疹为心者语其本也,谓疹为脾者语其标也,语心脾而肺在其中矣。肾主二阴,司开阖,三焦之火亢甚,妻从夫,化合于胃而为斑。凡病斑者必自利,或大便结燥也。癸肾水,戊胃土,与寅三焦相火同位者,亦造化之理,语三焦而心在其中矣。故发斑见于胷腹者,三焦之位也。蚊迹见于手足者,胃主四肢也。疹者,母传子也;斑者,妻从夫也。知造化之理,而治斑疹不难矣。

五行生死

按五行之理,生于阳者死于阴,生于阴者死于阳,抑隔别损益之数欤?夫五脏六腑,所以配五行也。腑为阳,脏为阴。腑生于阴,脏生于阳,根阴根阳之义也。腑死于阳,脏死于阴,分阴分阳之义也。阳之所死,阴之所生,阴之所死,阳之所生,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之义也。自子至巳为阳而统乎足,自午至亥为阴而统乎手,亦阴阳互为其根也。以腑言之,水火者,南北之对也。壬膀胱水生于申,申者手少阳三焦之位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壬水生于申,死于卯者,水月象也,生于西,死于东矣。丙小肠火生于寅,寅者足少阳胆位也,胆为甲木,甲禄在寅,故丙火生于寅,死于酉者,火日象也,生于东,没于西矣。金木者,东西之对也。甲胆木生于亥者,风木之分。经曰:风生木,故甲木生于亥,死于午者,木阳也,午则阴生而阳死矣。庚大肠金生于己,己者六阳之位,卦应乎干,干为金,故庚金生于己,死于子者,金阴也,子则阳生而阴死矣。此四腑生死之理也。然木主于东而生于北者,水流趋东以生木也。火主于南而生于东者,钻木取火木所生也。金主于西而生于南者,金曰从革火所出也。水主于北而生于西者,水西而东金所生也。以五脏言之,丁心火生于酉,酉者肺旺位也。坎中之阳,乃火之原,坎位于子,辛金所生,不能再生丁火,故丁火乘辛金生旺之气而生于酉,所以心与肺相连而位乎上也。死于寅者,寅乃显明之地,丁为阴火,其光自伏矣。癸肾水生于卯,卯者肝旺之位也,离中之阴,乃水之原,离位于午,乙木所生,不能再生癸水,故癸水乘乙木生旺之气而生于卯,所以肾与肝相连而位乎下也。死于申者,申手少阳相火,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又水生于一,一者乃天元初动之气也,于卦为震,在卯之中,所以癸水生于卯,而震初爻为子水也。火生于二,二者地元初动之气也,于卦为巽,阳自下而上,阴自上而下,兑为少阴,巽之反也,在酉之中,所以丁火生于酉,而兑初爻为丁火也。乙肝木生于午者,乙震木也,青龙之象,寄生于午,龙从火里出也。死于亥者,午为一阴,至于亥而极,阴老不能生乙木也。辛肺金生于子者,辛兑金也,白虎之象,寄生于子虎,向水中生也。死于巳者,子为一阳,至于巳而极,阳老而不能生辛金也。又肝在下阴也,阴生于午,肺在上阳也,阳生于子,此四脏生死之理也。夫阳则顺者,阳道常饶,故左行而有余,此六腑之气常盛,而病在腑者易已也。阴则逆者,阴道常乏,故右行而不足,此五脏之气常弱,而病在脏者难愈也。若夫脾者己土也,离中之阴是已,故离纳己。胃土戊土也,坎中之阳是已,故坎纳戊。己土生于酉,死于寅者,心象离而生己土,故己与丁同生死也。戊土生于寅,死于酉者,肾配坎,肾有二枚,左为水不能生土,右为相火能生土,故戊与相火同生死也。然脾得心之气多而喜热,从火化也;胃得肾之气多而喜寒,从水化也。食热则损胃,食寒则损脾,养生之道,所以贵适其寒温,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故伤风冷则胃强而脾弱,脾不主事,胃与右肾相火相合,而同归于火,所以戊癸化火也。伤热则脾强而胃弱,胃失清化之令,脾与心火相得而致敦阜,所以火炎则土益燥也。苟得其养,则脾胃禀中和之气,而阴阳无偏胜之疾;苟失其养,则脾气归于心而成溃烂痒塌之疮,胃气归于肾而成陷伏青黑之变,知乎此可以语疮痘之治矣。

先哲格言 【 按此条万氏原本所集不止于此,今查有与前卷重复者删之,非于原本有去取也。】

钱氏仲阳曰: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

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癎。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搐也。治之当泻心肝。

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发之;发之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如大发后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则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

庞氏安常曰:若身疼壮热头痛,不与小汗,何由表散?六腑久闭,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又增热毒,若热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亦可通用;或寒气阻碍,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

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

凡觉冬温,至春夏必发斑痘。

凡患小便濇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斑疮已出,不可正尔发表,更增斑烂,以表虚故也。

刘提点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自流利,则不必苦泥。

痘疹发未透,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煎服。医云百病不可损其胃气,故多用四君子汤及糯米等助其胃气。

刘洙《小儿疮子诀》中云:疹子发如脓窠不肯靥者,但调砂糖水与吃。亦曾试用,但吃砂糖水后,多是爬搔了,疮子成一片去,结瘢不好。发斑用人齿散,但钱氏方中用麝香及酒调难用,盖疮痘家怕麝香与酒气触了。若用只是紫草煎汤自好。

东垣李氏曰:夫斑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斑,营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

凡生脓疱小水斑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复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归身、连翘,此定法也。

如肺成脓斑,先欬喘,或气高而喘,但加人参,少加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必先见嗌干,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必先骨疼身热,少加生地黄,又加黄蘗。如斑已出,时时与桔梗汤,宽胷膈,利咽喉,不可计服数。

沧州吕氏曰:凡乳婴之与童丱,当岐为两途以治之。乳婴当兼治其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调气通融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必肥满光泽,无陷伏之忧。童卯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中和,使脾气流畅,则肺金借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陷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厚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便结与溲濇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濇,渴不止,上气急,脉洪数者,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晃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微者,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并宜服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稀痘方。

凡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毒。胡氏曰: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而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解寒温表。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解暑。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

一证,或成血泡,一半尚是红点,此毒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张氏涣曰:痘子气匀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石璧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宜温凉适中可也。

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煊暖则易生。

鳌峯熊氏曰:人有虚实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壮实之人,病无诸证,或疮发而轻者,皆得依期而愈。倘气候乖常,寒煊失度,毒气弥盛,当作血泡而不泡,当结脓窠而不结,遂生诸证,稽延日数,难以定期矣。

慈溪赵氏曰:痘疮灰白不发者作寒看,红凸齐绽者作热看。其要在解毒和气,活血温中安表而已。寒者温之,热者减之。减不可多,盖疮痘非热则不能发也,宜以温和之剂扶而济之。

桂岩魏氏曰: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惟气血少弱者,虽毒不能顿解,然生意未始不由乎其中,故必加以补益扶持之功。治所当治,顺所当顺,斯其悔吝,无不平矣。

先翁菊轩公曰:痘疮不怕稠密,只要能食,无不痊者。凡用药者,不可犯其胃气,盖人以胃气为本。

或问

或曰:痘疮之名何义?曰:古人谓之斑疮,后人因其形似豆,故曰痘疮,又曰豌豆疮。今又有呼为珍珠豆者,以其形圆紧而小也。有呼为大豆者,以其形圆充实而大也。有呼为茱萸豆者,以其二三成丛中心落陷也。有呼为蛇皮者,因其空壳无水,如蛇蜕之皮也。有呼为锡面者,以其成饼带灰白色也。是皆因象取名,无别义理。但珍珠豆最轻,大豆次之,茱萸豆最重,蛇皮锡面则死证矣。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而解之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自易发易靥也。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宜预解之。其出疏者,防其有伏,未可便许为疏,但看热减渴止,精神爽快,清便自调,能食,更无他苦,是真疏且轻也。

或曰:既识其候,如痘稀密,何以解之?曰:诸疮皆属于心,心之华在面。如初发热,青筋现露,目中泪出,此毒发于肝。肝木生心火,从后来者为实邪。肝为水泡,风火相扇,必作搔痒,宜先解肝之毒。面赤如锦,额上红筋露现,谵妄多惊,此毒发于心。心火自旺为正邪,君主不明,必有陷伏不治。口干唇焦,面黄而燥,此毒发于脾。心火生脾土,从前来者为虚邪。脾为斑,心为疹,必有夹斑夹疹。又脾主肌肉,为火所灼,必作溃烂,宜先解心脾之毒。面色晃白,鼻中干燥,或流清涕,或衄出,此毒发于肺。心火刑肺金,乘其所胜为微邪,宜略解肺之毒。面色黑,气如烟浮,目中见鬼,头热足冷,此毒发于肾。肾水克心火为贼邪,必成黑陷不治。

或曰:痘子出形,轻重吉凶,何以别之?曰:痘子出后,其热便退,三五磊落,相去位远,其疮圆净,以火烛之,皮中无复红点,此候必疏而轻。如疮大出,热不少减,细碎丛聚,无有空肤,以火烛之,皮下通红,此必密而重也。

或曰:古方预解痘毒,谓重者能令出疏,轻者能令不出,其言信乎?曰:痘之疏密,本于毒之多寡;毒之所受,本于父母始生之初。区区药石,岂能解之而使重者必疏轻者不出耶?但谓解之使无郁遏陷伏之患则可,谓解之使重者必疏轻者不出,吾不知也。

或曰:解毒之方,若是不必用欤?曰:何可废也!盖解毒法要分三治:一则视其父母平日有余不足之病而解之,一则视其年气运疫疠之变而解之,一则视其人所见气色所禀虚实而解之。称物平施,因时制宜,岂有定方耶?如代天宣化丸,只解得气运疫疠之变。或曰:痘疮始终何以能吉?何以能凶?请详言之!曰:疮子之出,不问疏密,但其出必尽,其发必透,其靥必齐,不徐不疾,适于其期,能食,大小便调,此可言吉。如一齐涌出,其发不透,其靥不齐,或太急,或太迟,不能如期,食少,大便自利,此可言凶。与之期日,出不能尽而伏者,四五日死。起发不透而枯萎痒塌者,七八日死。收靥不齐而灌烂者,常在一旬之外,绵延日久而毙也。

或曰:何谓其出必尽?曰: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收靥之时,空中犹有出者,俗呼为落零痘子者是也。必有此候,方无余毒。

或曰:何谓其发必透?曰:初出一点血,以渐长大,血化为水,水化为脓,其顶圆,其脚润,其脓稠充实饱满,审察手足,莫不皆然,可谓透矣。盖手足位远,一时难透,脾主四肢,脾胃气虚者,手足疮子常发不透,至于靥后,多成痈毒也。

或曰:何谓其靥必齐?曰:自上而下,循次收敛,无有溃烂,痂皮坚厚是已。

或曰:何谓不徐不疾,适如其期?曰:自出现而起发,起发而成浆,成浆而收靥,先后循次,上下周匝,轻者七八日,重者十二三日,此其期也。若出未定而先涵水,将起发而便带浆,脓未成而就干收,此失之太疾,由毒火并迫,气血奔腾,未至而至,谓之太过也。如应出而不出,应发而不发,应收而不收,此失之太缓,由毒火郁遏气血,即当至而不至,谓之不及也。过与不及,皆死证也。

或曰:痘疮何以取能食与大小便调?曰:痘子之出,惟资气血以助其成,欲表里无邪也。人能食则气血自充,大小便调则里无邪。

或曰:亦有不能食而愈者何?曰:大便燥实,数日不更衣,赖平日之谷气以养之,虽不食无苦也。然起发收敛落痂,终不及能食者之易焉耳。

或曰:痘疮痛痒,何以别之?曰:出现之初,无有痛痒。至于起发养浆,其疮始痛,痛者毒欲出也。脓成毒解,其疮则痒,痒者邪气出而正气复也。如此痛痒,痘家常候。若当出现起发脓水未成之时,忽然痛痒者,此恶候也。亦须分其虚实,如焮发红嫩,大热烦渴,大便秘,小便少,此邪火甚而痒也。形色灰白,平陷,大便自利,此正气不足而痒也。其云诸痒为虚,诸痛为实者,亦大略之言耳。

或曰:凡视疮子,先能识其作痒否?曰:凡疮子初出,色娇皮嫩肉红者,疮子起发,多成水泡者,其后皆痒塌而死。

或曰:疮子皮嫩色娇,必作痒,何也?曰:皮肤者,皮在内约束经脉,肤在外分布腠理,皮深厚而肤浅薄。疮子之出,皮厚色老者,皮肤坚实,毒有约束,不得肆其猖狂之性,故能渐次成熟以致收敛也。皮娇色嫩者,皮肉已虚,但存薄肤以包其外,不能约制毒邪,风火相扇,游散往来,故痒易破也。

或曰:尝见疮子,有干痒者,有湿痒者,何也?曰:干痒者,火甚也,其治在心。湿痒者,火湿并也,其治在脾。譬之火炙汤沃,皆能作痒。然疮干而痒者必死,心为君主,不可犯也。疮湿而痒者,或有可治,脾属土,无定位故也。

或曰:疮子作痒,爬搔溃烂而不死者,何也?曰:其人能食,疮之破者,复加肿灌,脓血稠浊,痂皮润落,原无痘处,补出一番,语音清亮,此为里实表虚,毒不能入,故溃烂而不死也。若不能食,饭入则呕,水入则呛,声哑言微,面疮臭烂,痂皮焦起,大便不固,此为表里俱虚,淹延引日而尽矣。

或曰:何谓陷伏?曰:内者不出谓之伏,外者复入谓之陷。如应发不发,应出不出,伏也,谓毒气留伏于中而不出也。陷有二种:起发有水不能成脓而遽干者,或已成脓复化成水者,谓之倒陷;脓已成就,不即结痂而溃烂者,谓之倒靥,皆陷也。谓里虚毒气乘虚而陷入也。

或曰:痘疮何以能发渴?曰:初发热便渴者,火邪内蒸,焦膈熏嗌,故渴也,宜以清凉之剂解之。痘出稠密而渴者,此气血分散,津液虚耗,故渴也,宜以滋补之剂救之。自利渴者,此脾胃虚,津液少,宜以补中之剂升而润之。若疮细密不起发,不光泽,不收靥,好饮冷水,不能食,或大便泻,邪火益炽,真水已枯,不治之证也。

或曰:痘疹咽痛者何?曰:火性炎上,疮疹邪火,熏灼于中,咽喉先受,宜急解之。不然,咽喉受伤,肿塞灌烂,呕食呛水,暴哑失声,治之无及矣。

或曰:痘疮呛食失声,有生有死者,何也?曰:疮子之出,失于早治,咽喉都有,外者未成,内者先熟,一旦收靥,饮食则喷而出,乃咽伤痛不能直入也。语音不清,乃咽喉干而语不能出也。但观疮子,是属正靥则生,非正靥则死;能食饮则生,不能食饮则死。

或曰:疮疹自利者何?曰:肠胃受热,传化失常也。大凡疮疹发热,类多吐泻,不须遽止,令毒邪上下得出也。待疮出定,里气和而利止。利不止者,中气被伤,不能禁固也,宜急止之,恐里虚复生他变。

或曰:痘疮烦躁者何?曰:疮家喜静,毒气外出,中无留邪,脏腑和平,心神安泰。如多寤少寐,啼哭不止,此内热也。心恶热,不能安眠而哭,谓之热烦;痘疮掀发光壮,欲待成浆而哭,此疮作痛不能忍,谓之疼烦,皆常候也。待疮平热退而安。若昏懵躁扰,循摸闷乱,此谓丧神失志,十无一生。

或曰:痘疮寒颤咬牙,有生有死者,何也?曰:以疮为主,无变候则生,疮坏则死。若疮出密甚,焮肿,身体动摇者,此转移艰难,主持不定,不可谓之寒颤。时渴思饮,吞嚼牙鸣者,不可谓之咬牙。

或曰:痘后发痈毒者何?曰:疮至成脓,则毒化而解。如未成脓,倏而干收,则毒不化,故重发痈毒也。

或曰:痘后目中肤瞖,此初出现便有痘子乎?曰:初出那得便有,只缘收靥不齐,面疮肿烂,毒气攻眼而后有之也。或因悞服辛热之药,喜食炙煿之物,亦能令目肿痛。今人但见疮子初出,目中流泪,便谓眼有痘。殊不知肝热则泪出于目,肺热则涕出于鼻,脾热则涎出于口,心热则汗出于面,火热液出,造化之理也。目中肤翳,乃疮瘢也。惟内服药,久自退去。不可妄用点割,自取损睛之患。

或曰:痘子收后,忽无故而暴死者何?曰:非正靥也。干收太速,火迫之耳。毒气复入,真气先败,不死何为!

或曰:疮毒内陷,亦有不死者何?曰:或发痈肿则毒得泄,更审毒归何脏也。如毒归脾肺,则为痈肿,甚则烂见筋骨而死;毒归肝则为目病,甚则筋骨不固而死;毒归心肾,则无疾而暴死。

或曰:痘疮治法,皆言发表和中解毒而已,不识三者何先?曰:发表最先。大凡疮疹只要发出得尽,不使留伏于中,发表须兼解毒,非发表自发表、解毒自解毒也。疮疹已出,表里无邪,不须服药。如疮发太甚,里实能食者,解毒之法可单用也。疮出已甚,里气不和,或吐或利,于和中法内略兼解毒可也。若疮疹无邪,惟里气虚者,只用和中,不必解毒。

或曰:发表和中解毒,以何药为主治?曰:发表须辛甘清阳之剂,如羌活、防风、升麻、白芷、桂枝之类。盖辛甘发散,清阳发腠理也。和中须甘温浊阴之剂,如人参、当归、甘草、芍药之类,盖中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浊阴走五脏、归六腑。解毒须苦寒之剂,如牛蒡、连翘、葛根、芩、连、栀、蘗之类,盖毒者火也,苦能泻火故耳。但解毒药须酒炒而用之,令勿犯胃气也。

或曰:古人云痘疮首尾不可妄下,信乎?曰:不可妄三字,最宜详味。盖治痘之方,当时必有不问虚实,一概轻用巴豆、牵牛之属以下之者,故戒之。首尾不可妄下,苟可下而下之,非妄也。可下之证,巴豆、牵牛亦不可轻用,况不可下者乎?如曰首尾不可汗下,乃拘泥之见,非通变之术矣。

或曰:疹爱清凉痘爱温,其然乎?曰:此亦拘泥之说。疹爱清凉,设使天气大寒,气血凝濇,不用温覆,何以能出?痘爱温,设使暑热之时,气血淖泽,更加温暖,宁不溃烂乎?故治疹子者,宜专用清凉解毒之剂;治痘子者,宜温凉解毒之剂兼用之可也。

或曰:陈文中治痘之法,行之久矣,人或喜而取之,或畏而舍之,何也?曰:舍之不敢用者固不知文中立法之善,取而用之者亦不知文中制方之本旨,胥失之矣。文中有言曰:热则气血和畅,自然出快。又曰:表里俱实则不致痒塌。此发前人所未发,乃千古不刊之秘也。观其痘疮引证,或因泄泻,或因寒颤咬牙足指冷,或因痒塌,或因泻渴不止,皆脾胃肌肉虚,气血衰,精液少,故用木香散、异功散,再加丁香、官桂以治之。今则不审虚实,于起发光壮表里皆实者,概而用之,可乎?

或曰:人有终身不出痘者,何也?曰:痘乃胎毒,又名百岁疮。天下之人,岂有无父母而生,能逃于造化之外者哉?但云受天地之清气,禀父母之清气,气清质粹,无有秽毒,当天令种痘之年,亦曾发热,只出一两点而不觉也,岂真终身不出者乎?

或曰:世俗保养痘子者,习用僧道洒水诵呪以解厌可乎?曰:习俗已久,不能遽改。用与不用,从其所好,不可阻止。设有变怪,归咎于医,而悔僧道之未用矣。

或曰:痘子收后,表里无邪,复作昏晕者何?曰:邪气已去,正气方生,乃否极泰来之兆。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五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治痘凡例

凡发热疑似之间,宜用人参败毒散一剂以发之,是与不是,一发便明。大抵疮疹只要发尽,不使留伏于中也。

凡初发表,要看天时,如天时大寒,则腠理闭密,气血凝濇,防其发泄得迟,有毒气壅遏之变,以辛热之药发之,宜桂枝葛根汤、五积散去干姜主之。如天时大热,则腠理开张,气血淖泽,防其发泄太急,有溃烂之变,以辛凉之药解之,宜升麻葛根汤、双解散主之。如不寒不热,天气温和,只人参败毒散甚佳。

凡初发热,二三日间有惊搐者,以导赤散、羌活汤、辰砂散主之。大便秘者,三黄丸微利之。小便濇少者,导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汤。腹中痛者,桂枝大黄汤。腰痛者,人参败毒散。自利者,黄芩汤。吐利者,黄芩加半夏汤。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汤丸,或四君子汤、肉豆蔻丸,合而服之。

凡痘子出现,疏则毒轻,不可妄治;密则毒甚,却要磊落,大小分明,不相黏连,略与托里解毒之剂,快斑汤、消毒饮主之,使之易发易靥。如出太密,黏连模糊,其毒尤甚,托里解毒之剂宜多饮之,以防痒塌黑陷之变。更察外证,可治则治,不可治则勿治。

凡痘子出形,皮肉如常,根苗明润,此毒轻也,不可妄治。如皮肉昏黑,或赤肿,根苗干枯,青紫或灰白者,此毒甚也,以消毒饮、夺命丹合服。

凡痘子已出,自发标之日算起,如当起发不应有浆,先有戴浆者,如当作浆不应收靥,便有干收者,此皆恶候,治之无功。

凡痘子之出,最要唇润舌润,红鲜如常,其毒则轻。如唇焦破裂,舌燥有芒,为毒火太甚,表里郁遏,急宜解之,黄连解毒汤加大力子,东垣凉膈散更妙。

凡痘子已出,头面要稀疏磊落,颈项上宜少不宜多,胷前要少而疏,如此者其毒则轻。如面上模糊一片,未发先肿,缠项稠密,胷前亦密,此毒甚也,慎勿治之!

凡痘子初出,磊磊落落似稀疏之状,其后旋加,日多一日,此毒伏于里,里气虚弱,不能使之即出,要大补兼解毒,或十可救其二三也,十宣散加无价散主之。

凡痘子初出,便自手足先出者,他处未起而手足先起,他处未收而手足先收者,此阳火太旺,宜用解毒抑阳扶阴之剂,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如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行其气血,达于手足,宜补脾胃十全大补汤、桂枝芍药汤主之。

凡痘子出尽,正将起发,其中有发血泡者,此毒伏于心即死;有发水泡者,此毒伏于肝,旋见痒塌而死。

凡痘子始出,须问其咽喉痛与不痛,但有微痛,急与解之,令得疏通,甘桔汤加牛蒡子主之。大抵痘家要以解咽喉为急务,不知此义,以致失声干哕,水谷不入,喷吐而出,悔无及矣。

凡痘子不渴者,里无热也,不须妄治。渴者有热,此亦常候,切不可与冷水瓜梨柑柿糖蜜之属,恐损脾胃,致生他变。小渴者,以炒米汤与之;大渴者,人参麦冬散主之。痘子稠密,津液少者,补中用十全大补汤,解毒用葛根解毒汤,相间服之。自利而渴,轻则白朮散,甚则陈氏木香散主之。

凡痘子要大小便自调,则里气和无留邪也,故小便宜长而清。如小便赤濇,导赤散;小便短少,八正散。疮出太密,小便不通者,连翘汤。盖疮子发热,不可骤去,惟利小便以折其郁。如痘稠密,小便少者,此气血衰少,津液虚耗,非热也,不可利之,反损真阳之气,十全次补汤主之。能食者,大便宜润,有入必有出也。不能食者,大便宜实,存旧谷气以养气血也。如四五月不行,大便结燥者,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三黄丸微利之;如大结腹胀者,以三乙承气汤下之。如大便泄泻即止之。盖痘疮要里气实,恐泻得脾胃虚也,轻则理中汤丸、益黄散、豆蔻丸,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大便出血者,看其血来何如,又看是何时:如疮子正壮,大便数日未行,血从粪出者,此肛门伤血出也;如疮已收,大便脓血者,此倒靥之血也。非此二类,但溺血便血者,乃脏腑败坏,阴血妄行,必死之候。凡痘子,腹中常宜宽舒,为里无邪。若腹胀满,须审其伤食否及大小便何如:如曾伤食,微满不痛者,木香大安丸;胀满腹痛甚者,丁香脾积丸;小便不通者,百祥丸;大便不通者,宣风散主之。此上诸证,皆实胀者也,故宜利之。若自利腹胀,乃虚胀也,陈氏丁香散主之。

凡痘子手足常宜和暖,头宜凉,故头热手足冷者不治。如因泄泻手足冷者,此脾胃虚弱也,陈氏木香散、异功散,圣药也。如大热渴,大便秘,烦躁手足冷者,此阳极似阴也,三乙承气汤主之。凡手足冷者,恶候也。手足诸阳之本,阳脱故冷也。

凡痘家能食者,不问秘稠皆吉。不能食者,痘虽疏亦难发难靥。疮密者危,盖人绝水谷则死,表里皆病则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艰于吞嚼也,宜以烂粥米饮频频与之,以助脾胃之气,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胷膈也。

凡痘疮饮食之间,毋令太饥,毋令太饱,毋太寒,毋太热,以损脾胃,但与糜粥烂饭,淡薄滋味以养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动风动火之物。

凡痘子出得稀疏者,自然易发易靥,不可妄治。若疮稠密,常患其发不能透,宜细观之。但红活不甚长大者,气不足也,用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烧人粪治之。如焮肿色带红紫者,血热也,用四物汤合消毒散加烧人粪治之。如不润泽而干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饮与之。如不起发,不红活,平塌灰白者,此气血俱弱也,用十全大补汤加烧人粪、牛蒡子与之。如有青干者,内服快斑汤加烧人粪合夺命丹与之,外用四圣散合胭脂涂法,或用胡荽酒,或用水杨汤浴法,务求光壮红活而后已。如中间有成水泡者,防其痒塌,宜先补脾胃,疏风泻火,使肌肉实不作痒可也。十全大补汤加防风大力子主之。

凡痘子贵在调养,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勿使受寒,恐毒气为寒所阻而不得出也。如天大热,不可盖覆,却宜清凉,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烈风暴雨之变,宜谨帷帐,添盖覆,多烧辟秽香以避一时不正之气,勿扫房室,勿动沟渠,勿启溷厕,恐秽臭触疮而增痒痛也。勿烧诸香,恐其动火也。门户常须关闭,服事之人,选其谨厚洁净者,无狐臭者,使之看守保护,内者勿出,外者勿入,恐有不洁触犯其疮也。疮家所忌,男女房事及尸气,最毒;其他则妇人月事,酒气五辛之气,远行染带之气,皆宜避之。如夜房室中有虚响,此不祥之兆也。其病者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一时得具,或有痒塌,与之抚摩,恐他人未必尽心也。

凡痘子脓成浆熟,或痒,悞犯破者,恐复灌烂,不能成痂。若脓浆未成之时,犯破半个,必然痒塌而死。

凡痘子势重者,以脉候之,脉洪实者吉,浮数虚小者凶。故云脉净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又云,阳病得阴脉者死。

凡痘子搔痒者,须于形色上详审。如疮一向起发红活,光壮肥满,忽然搔痒者,此秽气所触也,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茵陈熏法。其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如疮本干枯,又添搔痒者,火甚也。如疮原带水,皮肉嫩薄又痒者,此湿热也。摆头摇项,手足动作昏闷者,死证也。

凡痘子已熟,忽作搔痒抓破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荣养肌肉也。内服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外以败草散主之。如因自利脾胃虚,致痒塌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出盛欬嗽者,此肺中有火,或咽喉有疮作痒也,只用甘桔汤加牛蒡子多服良。如唾涎带血,此咽中疮或齿缝中出也,不须妄治。

凡痘子黑陷,古方用穿山甲者,取其穿肠透膜而善走也。用人牙者,取牙齿乃骨之余,肾主骨,可以入肾也。此二物者,但借为乡道,引解毒之剂以施治则可,若单用之,何济于事哉?有用烧人粪者,盖粪大解疫毒,痘乃时疫所发,故宜用之。若加入发表和中解毒汤内,尤良。

凡痘子已出之后,最怕泄泻,恐脾胃虚,里气弱,不能助疮成就,反致倒陷,以理中汤、肉豆蔻丸合而治之。如泄久不止,疮痒塌,手足冷,寒颤咬牙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寒颤咬牙手足冷者,恶候也,急用陈氏之法救之。疮坏者勿治。

凡病痘者,疮本稠密,转动之间,身体振摇者,此一身被疮所困,不能支持,转动艰难之故,断不可便作寒颤,妄投热药也。有只咬牙者,此心肝二经火旺也。盖肝虚咬牙,心热者亦咬牙,勿便作不治论。

凡痘子已熟,不肯结痂溃烂者,其人必不能食,或曾吐泻,脾胃虚弱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主之。如大便不通,此内热也,用胆导法以去其结粪,外以天水散蜜水调刷,以解肌表之热。

凡痘子收后,目瘾濇羞明或泪出者,此肝火虚旺也,泻肝明目散主之。如目中瞖膜遮睛者,蝉蜕散主之。

凡痘子收后发痈毒者,要分经络论气血多少而治,不可妄用利药,宜大补气血。盖此时气血已虚,十全大补汤加忍冬草主之,外用敷贴拔毒膏主之。

凡痘子用药,须分气血虚实,毒气微甚而治。故灰白者,不起发者,痒塌者,吐利者,寒颤咬牙者,手足冷者,皆气虚也,宜用补气之剂。疮干者,不红活者,脓水少者,皆血虚也,宜用补血之剂。稠密者,焮肿者,红紫者,皆毒甚也,宜用解毒之剂。陷伏者,兼气血解毒治之。

凡用补气,宜四君子汤,如疮带湿,或有自利,用之可也。若疮干者,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或便秘实者,不可用也。

凡用补血,宜四物汤,故疮干或色太娇,用之可也。若不能食者,生地黄泥膈,白芍药收敛肠胃,必不可用也。

凡解毒不过黄连、黄芩、黄蘗、栀子、连翘、牛蒡子、升麻之属,俱用酒制,恐其寒凉,反损脾胃也。若欲行表,须少加桂枝。他如紫草、山豆根、葛根之类,则不必用酒制矣。

凡用解毒药,要别脏腑,分阴阳而治之。如黄连解心火,黄芩解肺火,栀子解肝火,黄蘗解肾与三焦火,石膏解脾胃火,木通解小肠火,黄蘗又解大肠火,连翘、牛蒡子解疮毒火,山豆根、紫草解痘毒火,升麻解疫毒火,各有主治不同也。又岁半已上属阳,心肺主事,宜芩、连多用之。岁半已下属阴,肾肝主事,宜黄蘗、栀子多用之。

凡治痘子,要识证候。如痘脚稀疏,根窠红润,不泻不渴,饮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如此候者,不须服药,惟善调护以待成就而已。若痒塌,寒颤咬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顶陷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如此候者,不必服药,虽强治之,亦无功也。

凡治痘疮,善攻不如善守。表里无邪,不须妄治。有等贪利之人,不分虚实,妄投汤丸,谓曾治某病,治某病,贪天功以为己有,以致虚虚实实,致生变异,悞人性命,此医之罪也。

时俗出痘子者,谓是天疮,不肯请医看治,但请僧道呪水解厌,习以成风,毒之轻者、能食者,幸以痊愈,设或变证一出,不可救疗,委之于命,而不知省,此时人之罪也。

药性主治及修制法

痘疹之法,其要在分气血虚实,及发表和中解毒三治而已。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又曰: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入四肢,浊阴归六腑。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归精,气归神。可见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澹之味,浮沉升降补泻之用,各有所宜,不可不知也。今将痘疹合用之药,分气血解毒三类,各具性味、主用、修制于下,以便观览,检阅之暇,未必无小助也。

气类

人参:味甘,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争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补上焦元气,升麻为之使;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主补五脏,生津液止渴。治脾肺阳气不足,胃中冷,吐利。

择坚实白净者,去芦用。肺热欬甚者少用。以苦茶汤浸过无妨。

黄芪: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性畏防风,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也。补肺气,实皮毛。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必用之药也。止虚汗,去肌热;又治消渴,腹痛泻利。

择柔韧皮微黄肉中白者佳。疮家宜生用,补虚宜炙用。痘子不发宜酒炙透用。手足疮不起,以桂枝煎酒浸过炙用。

白朮:味甘,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主温中强脾胃,进食,止下泄,利小便,和中益气,止渴生津。

择肉白而坚者,去芦,刮去外黄皮用。去有油者,中腐者勿用。疮干者禁用,燥湿故也。止泄宜东陈壁土炒过用;痂皮不落,宜桂汤浸过用。

苍朮:味苦,甘辛,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主除恶气,辟疫疠气,健胃安脾,宽中进食,发汗。故苍朮发汗,白朮止汗。

择坚实中白净者,刮去外粗皮令白,切片,以糯米浓泔浸透,漉出晒干,取向东陈壁土炒黄色用。疮湿痒者,及不结痂宜用之。痘家常宜烧之,以辟不正之气,勿制。

陈皮:味辛苦,气温,味厚气薄,浮而升,阳也。导滞气,止呕欬吐逆。去白,理肺气降痰;留白,理脾胃消食。

择红黄色陈久者佳,用温水洗净,去白者去白,留白者略去筋膜,切,晒干用。止吐者,以东向陈壁土炒过用。

青皮: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散滞气,泻肝气,消食破积。

择小而皮薄陈久者佳。用温水洗浸切开,去中穰与白,令净,剉碎晒干。此痘家必用之药,能泻肝,令不成水泡而作痒;又起发迟者,痒塌者,并不可缺。

石菖蒲:味辛苦,气温。通九窍,出音声。主痈肿疥瘙,遍身热毒痛痒。于山涧中取之,不闻人声及不露生者。

择节密者佳。刮去外粗皮。疮疹惊癎神昏谵妄者必用之。疮后不着痂溃烂成疮疥者,宜入丸用。

五味子:味酸,气温,味厚气轻,阴中微阳,降也。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主欬逆上气,生津止渴。

择肥大润泽者佳。去梗酒洗净,晒干。痘家欬甚者宜用。

贝母:味辛苦,气平微寒。主欬嗽上气消痰;又敷恶疮,能敛疮口。

择白而肥大生者佳。去心,温水洗过,切,晒干用。

细辛: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阳也。少阴经药。散水寒,治内寒,消死肌;又主喉痹。

择细茎气烈者佳。去芦并叶,以温水洗过晒干。宜少用。痘子初发表及痒塌者,用之良。

干姜:味辛,气大热,气味俱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阳也。能温脾理中,止吐泻,去脏腑沉寒。生用发诸经之寒,其余炮用。

择新者温水洗浸,火炙令胖松用。惟内虚泄利不可缺,内实者戒用。

生姜: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阳也。益脾胃,散风寒。治痰嗽,止呕吐。能杀半夏之毒。

择老者水洗去泥,勿去皮用。凡痘疮不能起发,灰白色者,宜用之。如起发光壮红绽者,不可用。若止呕吐,须去皮,纸包,慢火中煨过用。

麻黄:味苦甘,气温,气味俱薄,阳也,轻清而浮升也。手太阴肺之药,入足太阳膀胱、手少阴心、阳明大肠经。荣卫药也。发散风寒,泄卫实,去荣中寒;又消赤黑斑毒。《本草衍义》云:痘疮泡倒靥黑者,麻黄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择陈久者佳。摘去根节,先用沸汤泡过三次,晒干细切;又以蜜酒各半浸良久,再晒干,用瓦器炒令焦黑色。凡痘疹出迟,及痘子黑陷者、倒靥者,并宜用之。

白芷:味辛,气温,气味俱轻,阳也。通行手足阳明经。主一切疮疥,排脓止痛,内托生肌。

择白而坚实者,去虫蛀。内青黑者不用。凡痘疮发表及溃烂者,手足发痈毒者,并宜用之。

附子:味辛甘,气大热,其性走而不守,可升可降,阳也。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治四肢厥逆。

择顶平而圆重一两者佳。先以童便浸过,纸包,慢火中炮令极热,去皮脐切片;再用防风甘草煎汤,乘热浸过晒干用之。惟痘疮泄泻内虚,手足冷,寒颤咬牙,疮灰白色或痒塌者可用之,其余不可妄用。

半夏:味辛苦,气平,沉而降,阳中阴也。入足阳明胃、太阴脾、少阳胆经。化痰止呕吐,益脾胃之气。

择白净脐正而圆者佳。用沸汤泡洗,令滑尽,切片晒干。若止欬化痰,再用生姜自然汁浸过。凡渴者禁用,燥津液故也。

木香:味辛苦,气温,味厚于气,阴中之阳,沉而降也。主邪气,避疫毒,能调气和胃,散肺中滞气,止泻渴。《伤寒类要》云:天行热病,若发赤黑斑,木香二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择形如枯骨枯牙者佳。不宜见火,诸汤中宜磨服之。此与青皮乃痘疹切要之药,以其能行气也。惟泄痢,药宜煎服。

肉豆蔻:味苦辛,气温。入手阳明大肠经。主调中下气,止泻利,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择油色肥实者佳。用面包裹慢火中煨熟,乘热以重纸包搥去油,入丸药内用。乃内虚泄泻之要药,非此勿用。

砂仁:味辛苦,气温。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主虚冷泻痢,治脾胃气血结滞不散。

择无壳米坚实者佳。碎研入药。凡痘疮内虚泻痢者宜用,伤食者不可缺。若妇人姙娠出疹痘者,又宜用。带壳者,炒过研碎入药,乃安胎之圣药也。

桂:味辛甘,气热,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通荣卫,开腠理,和气血,散风寒。痘疮不起发,不光壮,非此不可,乃发表之要药也。

择薄而味厚者佳,刮去粗皮用。手足痘子发不透者,宜用此引经。若疮痒塌寒颤咬牙,宜加用之。若内虚腹胀,用厚而味辛者,刮取内肉名桂心。惟姙妇出疮者不可用,以桂能堕胎故也。

茯苓:味甘淡,气平,气味俱薄,能升能降,阳也。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阳、少阴经。抱根生者名茯神。调胃气,伐肾邪,降肺火,益气力,止泻,利小便,生津液。

凡补中气不足用白,欲利小便用赤。盖白者能补,赤者能利也。并削去皮用。如心热神昏者,用茯神去皮与中木用。

丁香:味辛,气温,纯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经。主温脾胃,止呕逆,去胃中寒。

凡痘疮泄泻,脾胃虚弱不足者,必用之。若痒塌寒颤咬牙足冷者,此与桂并宜加用之。盖丁香救里,官桂发表也。非此证不可用。

藿香:味辛,气微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太阴经。助脾开胃,温中快气,治吐逆,为最要之药。

叶择取真者,带芳香之气者佳。去枝茎,以水洗去土,晒干用。入乌药顺气散则理气,入黄芪四君子汤则理脾。

槟榔:味辛苦气温,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中阳也。消谷逐水,除痰癖,破滞气,泄胷中至高之气。

择形若鸡心,正稳尖长,心不虚,中有锦纹者佳。痘疹家惟利药内用之,研细末入药,能坠诸药至于极下也。

枳壳:味苦酸辛,气微寒,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主胷膈痞塞,散结气,逐水消胀满,安胃,化痰涎消食;又治遍身风疥,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通利关节。主皮毛胷膈之病。

择陈久坚厚不烂不蛀者佳。以温水洗浸,刮去穰白,麸炒令熟用。此痘疮必用之药,故四圣散有枳壳,以能治遍身风疹苦痒,又能开胃消食,利五脏,通关节也。

枳实:味苦酸,气寒,大抵与枳壳同。枳壳大,性和而缓,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胷膈;实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有高下缓急之分。消食,散败血,化心胷痰,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逐停水,消胀满。

择陈久肉厚不蛀不烂者佳。以温水洗浸,去穰白,麸炒令熟用。

厚朴:味苦辛,气温,气厚味厚,体重浊而渐降,阴中阳也。温中益气,厚肠胃,走冷气,消宿食,治腹痛胀满散结之神药。

择肉厚紫色者佳。削去粗皮,以生姜自然汁涂之,慢火上炙透剉用。凡痘疮腹胀,非此不除。

乌药:味辛,气温。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治一切气。

择肉白者佳。刮去外粗皮,去芦用,乃发表中药。

巴豆:味辛,气温。此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去壳择取肉白者,去皮膜与心,以银石器慢火炒令黄色,捣烂如膏,又以重纸包搥去油,白如霜,入丸药中。惟伤食腹胀作痛可用。

大腹皮:味辛,气微温。下一切气,健脾开胃。

鸩鸟多栖此树上,细分开,先以酒挼洗去其浊,仍以大豆汁洗之,晒干用。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阳中阴也。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主温中下气,治脾胃伤寒冷呕逆胷满。

择粒小者去枝梗,先以沸汤浸去苦汁,凡六七过,晒干,于瓦器内慢火炒过。惟疮痘饮冷伤胃呕逆不止者用之。

紫苏:味辛甘气温。解肌发表,治心腹胀满,开胃下食。用叶惟发表汤药用之,手挼令碎。

大枣:味甘气平温,气厚,阳也。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择肉厚味甘者佳。水洗过,劈去核。凡补药不可缺。若用作丸,去皮核捣烂如膏用之。

牵牛子:味苦,气寒,善走。主下气,利大小便。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血药引之则入血。大泻元气,用者戒之。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取黑者炒过,研取头末,入丸药内用。痘疹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者,宜用之,非此证,不可妄用也。

乌梅:味酸,气平,阳也。收肺气,止下痢,濇肠止泄,去痰止渴。

择肉多者,以温水浸洗,去核,令净用。

杏仁:味甘苦,气温。入手太阴经。主欬逆上气,下气定喘,润心肺,散肺经风欬嗽,消心下急满痛,散结润燥。

择去双仁者,以汤浸去皮尖炒令黄色,研烂如泥用之。

粳米:味甘,气平,微寒。入手太阴、少阴经。主益正气,止烦渴,止泄,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及。

杵令精凿为糜粥,常用之良。其泔水煮温饮,止渴尤佳。

陈仓米:味甘,咸酸,气温。除烦渴,开胃气,止泄。

取多年仓庾中香黄者佳。凡痘疮泄渴甚者,可用此炒熟,煮汤饮之。

酒:味苦甘辛,气大热。行药势,能行诸经。

凡痘疮解毒药,须酒浸洗炒用,可以通行一身之表。

赤石脂:味甘酸,气温,阴中之阳。止泄利,濇可去脱,为收敛之剂。

择赤色细腻者佳。研极细,入丸药内用。痘疮泄痢者,非此不可。

枯白矾:味酸濇,气寒。止泻利,与赤石脂同功;又治疳蚀疮。

择白净光明者,以瓦(雚瓦)盛之,固封火煅过用。入丸药中,单以止泄。

浆水:味甘酸,气凉微温。主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脾胃中热。

以熟粟米入水洗,新鲜白花者佳。陈久者不可用。痘疹大渴宜饮之。

龙骨:味甘,气平,微寒,阳也。去脱固气濇肠。

择白者研极细,入丸药。痘疹惟滑泄者用之。

麝香:味辛,气温。

取当门子,痘疮惟黑陷者用此,引发表解毒之剂,直入骨髓,透脏腑,拔除毒气,使之发散也。非黑陷与伏,切忌妄用。

穿山甲:气微寒。

取嘴爪上甲,以东向陈壁土拌,炒令焦黄色,研极细。此与麝香同功,痘疮陷伏者,借此引导诸药。非陷伏者勿用,反耗气血也。

血类

当归:味辛甘,气温,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也。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厥阴肝经。头止血,身和血,尾破血,全用无效。治血通用,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和血补血,大补不足。

择肥软者去芦,以酒洗净晒干。如痘子血热者用尾,血虚者用头身。

川芎:味辛气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引经,入手足厥阴经,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通肝经,血中之气药也。散肝经风,头目风不可缺。温中散寒,开郁行气燥湿。

择形块重实,如雀脑色白者佳。凡头面疮不起发或作痒者,非此不可。白芷为之使。

芍药:味苦酸,气微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也。入手足太阴经。抑肝暖中,扶阳收阴,补血散恶血,脾经之药。白者补,赤者泻。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冬月减芍药以避中寒。

凡痘疮初发表,或血热,或小便不利,并用赤。如气血虚,脾胃弱及和中,并用白。俱酒浸透,切片晒干炒过用之。如疮痒塌或手足不起发者,此脾虚也,只用白者,以桂煎酒浸炒用。

地黄:味甘苦,气寒,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生者大寒,入手太阳经、少阴经。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泻脾中湿热及血热。熟者微温,入手足少阴经、厥阴经,大补血衰。

择肥嫩大者水浸,验沉者乃佳。阴干。生者名干地黄,凡痘疮血热者,疮干枯者,身大热者,宜用之。酒蒸黑烂者,名熟地黄,凡血虚者宜用之。并须酒洗浸晒干用。

天门冬:味苦甘,气寒,气薄味厚,阴也。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泻肺火,疗热侵肺,吐衄妄行,定肺气欬逆,喘息促急,润燥止消渴。

择肥大者汤浸去皮去心,曝干用。肺火盛者,非此不除。

麦门冬: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肺经。治心肺热,泻肺中伏火,及治血妄行;主口舌燥渴,病后虚热,能润经复脉,益血除烦。

择肥大者去枝梗,汤浸去心用,不则令人烦。痘疹燥渴,最宜多用。

红花:味辛甘苦,气温,阴中之阳。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入心养血和血,与当归同功。子吞数粒,主天行疮子不出;水浸汁及胭脂,能点黑斑。

凡痘疮色红紫者,血热也,用红花以酒洗晒干入药;疮子黑陷,用子以酒浸晒干,慢火微炒,研烂入药。

牡丹皮:味辛苦,气寒,阴中微阳。入手厥阴经、足少阴经。主邪气惊癎,泻阴中火,除衄血吐血。

择肉厚者去心用。痘疮血热者宜之。

牛膝:味苦酸,气平。主四肢拘孪,不可屈伸,活血生血,能引诸药下行,腰腿之疾不可缺。

择长大而柔润者佳,去芦酒洗,阴干用。

蒲黄:味甘,气平。主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治一切吐衄肠风,血痢尿血。

若破血消肿即生用,补血止血则妙用。

续断:味苦辛,气微温。主伤寒,补不足,调血脉,止痛生肌。

择节节断皮黄皱者佳,酒浸晒干用。

茅根:味甘,气寒。补中益气,利小便,除瘀血,止消渴,解肠胃热。

掘取新者,择肥大白净者捣碎,绞取自然汁入药。

大小蓟根:味甘苦,气温。主养精保血,止吐血衄血下血。妇人痘疹经血妄行者,非此不可。

香附子:味甘,气微寒,肠中之阴。能下气开郁;又逐去凝血;炒黑能止血。凡血,气药必用之,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妇人之仙药也。

石臼中杵净,勿犯铁,以童便浸,晒干炒黑杵末用。

地骨皮:味苦,气寒,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阳。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及去肌热,凉血凉骨。

择肉厚者温水洗净,去骨晒干用。此与牡丹皮同为解肌热之药,但牡丹皮解无汗骨蒸,地骨皮解有汗骨蒸。

苏木:味甘酸咸,气平,阳中之阴。主破血,排脓止痛,消痈肿。剉碎酒浸,煮取浓汁入药。

桃仁:味苦甘,气平,阴中阳也。入手足厥阴经。主瘀血血闭,血结血燥,通润大肠。

择去双仁者,以汤浸去皮尖,研如泥用。此与杏仁同润大肠,但杏仁治气秘,桃仁治血秘。

解毒类

甘草:味甘,气平,生寒熟温,阳也。无毒。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解毒温中,止渴,解百药毒;性缓,能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生用大泻肺火,消疮疽;熟用能补三焦元气,健脾和中,养血补血。梢子生用,除胃中积热,去茎中痛;节生用,消肿导毒,刮去皮。凡痘疹常用,取小者生用,惟大补取大者炙熟用。若欲解疫疠毒气,于冬至日将甘草刮去皮,以竹筒一头留节盛之,一头以物塞定,置厕缸中四十九日取出用,名人中黄,解痘疹恶毒最佳。

黄芩:味苦,气平寒,味薄气厚,阳中阴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阴肺经。主诸热,解在肌风热,泄肺中火邪及胃中湿热。主天行热疾,利小肠。枯飘者名宿芩,入肺经,酒炒上行。圆实者名子芩,入大肠除热,刮去外粗皮切细,以酒浸晒干,再浸再晒,酒尽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如孕妇出痘疹者,择条实黄芩以水浸,试沉者佳,生用,勿以酒炒,清热降火,为安胎圣药也。

黄连:味苦,气寒,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阴心经,解热毒,泻心火,止惊悸,止消渴,调胃厚肠,除胃中湿热;主热气目痛及诸疮肿毒,必然用之。

《梅师方》云: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以黄连四两,水三升,煎一升,去渣分服。

择肥大坚实者,刮去须毛,切细,以酒浸晒干,再浸再晒,酒尽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暑月出疹子生用。

黄蘗:味苦微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足少阴经药,太阳引经药。主五脏肠胃中结热,泻膀胱热,清小便,降相火。

择紧厚鲜黄者,削去粗皮,切细酒制,如上黄连法。

栀子:味苦气寒,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善除心中客热,虚烦不得眠;又大病后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除;又能屈曲下行降火。

择七棱及肉鲜红者佳。去内热用仁,以酒制,如上芩连法。去肌表热和皮用,亦以酒制如上法。

连翘: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薄,阳也,可升可降。手足少阳经、阳明经药,入手少阴心经。泻心火,降脾胃湿热,除心经客热,主诸痈毒恶疮有神功。去梗去穰,以酒浸过晒干,研细用。

山豆根:味苦甘,气寒。主解诸毒,消疮肿。治咽喉肿痛,尤解痘毒。《经验方》:患麸痘疮,水研水豆根少许服。凡用,研水入药内服。

牛蒡子:一名恶实,一名鼠黏子,一名大力子。味辛苦,气平。主疗风毒肿疮疹,喉痹风热,痰壅咽膈不利,头面浮肿。王氏《博济》治疮泡将出,以牛蒡子炒令熟,杵为末,每服一钱,入荆芥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放温服。如疮疹已出,更服亦妙。

以酒淘去沙土,又掳去浮面者不用,取沉重者晒干,瓦器上炒令声尽,研细用。此痘疹必用之药也。

羌独活:味甘苦辛,气平,微温,气味俱轻,浮而升,阳也。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手足太阳引经药,又足厥阴、少阴经药。黄色而作块为独活,足少阴行经之药,俱透关利节,乃拨乱反正之主。

择去腐烂者。痘疮发表必用之,二活皆不可缺。

升麻:味甘苦,气平,微寒,味薄气厚,浮而升,阳也。阳明引经药,亦走手阳明、太阴经。主解百毒,辟瘟疫邪气时气,疮家之圣药;主脾胃,解肌肉间热,及发散本经风邪;若元气不足,阳气下陷者,用此升提阳气上升。《圣惠方》治小儿瘢疮及豌豆疮,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记多少,细剉,水一盏煎,去渣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上。《外台秘要》:比岁有病天行时病,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烧,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治数日必死。差后瘢黯,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所为,以水煮升麻绵,沾水洗之。

择形轻而黑,坚实者第一,细小皮青绿色者亦佳,谓之鸡骨升麻,去黑皮及腐烂者。如疮出迟、起发迟者,以酒洗过用。

葛根:味甘,气平,性轻浮,阳也。足阳明胃行经药。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解肌发表出汗;治脾虚而渴,能升提胃气,除胃热;治天行时病,壮热烦渴热毒。

择白净多粉者佳,削去皮。凡发表解肌热切细用。若止渴,捣碎,以糯米泔滤取粉用。

防风:味甘辛,气温,纯阳。脾胃二经行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乃卒伍卑贱之职,随其所引而至者也。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

择实而脂润,头节坚者佳。去芦,并叉头叉尾者不用。发表不可缺。如疮痒密者,与黄芪同用;如手足疮不起发者,与白芍、桂枝同用,须以酒洗之。疮湿者用之,风胜湿也。疮干者亦用之,又药中润剂也。

荆芥穗:味辛苦,气温。辟邪气,通利血脉,传送五脏,能发汗动渴;又主疮疡,破结聚气。

取花实成穗者,去灰土用。凡痘子出发不快不透者,皆不可缺者也。

桔梗:味辛苦,气微温,味厚气轻,阳中之阴。治鼻塞咽喉痛,及喉痹,利嗌咽胷膈之气;治肺热嗽逆,消痰涎肺痈;又能开提气血,能载诸药不下沉,故名舟楫。

择白净坚实者,截去头及两畔附枝,切片,以米泔浸一宿,阴干用。

柴胡:味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阴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又能引清气,行阳道,升提胃气,上行春令。

择独根柔软者佳,去芦叉尾者。发表退热用之。

前胡:味苦,气微寒。主心腹结气,治时气发热,推陈致新,去实痰,下气最要。

择肥实柔软者独根者佳,去芦叉尾者用。

石斛:味甘,气平。治胃中虚弱有功;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痛及脚膝软弱。

择取新者,去枝节,酒洗蒸过用。

车前子:味甘咸,气寒。主利水道,小便淋漓,虽利小便而不走气;疗肝中风热冲目赤痛。

择去沙土,研细入药。凡痘疹小便不通最宜。

白蒺藜:味苦辛,气温微寒。治身体风痒,去恶血,长肌肉,明目轻身。

择白者炒。先捣去刺,后研细入药。痘疮搔痒溃烂者宜用。

元参:味苦咸,气微寒。足少阴经君药。此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独治空中絪缊之气,根之火,此乃圣药也。

择肥大者去芦梢,勿犯铁。

郁金:味辛苦,气寒,纯阳。主血积,下气,凉心止血,破恶血。此芳草也,因轻阳之性,古人以治郁遏。

择圆而长如蝉蜕,色赤如姜黄者。痘疹陷伏,须此发之。

龙胆草:味苦濇,气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止惊悸;治两目赤肿,睛胀;疼痛不可忍。

去芦,酒洗净再浸,晒干用。疮疹目赤痛,非此不除。

防己:味辛苦,气平寒,阴也。通行十二经,主肺气喘嗽,杀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除邪利大小便。膜主水气,木主风气。

择文如车辐者,坚鲜者佳。如治欬,生研末入丸用。如治痘疹陷伏,须酒洗浸晒干用。

瓜蒌根:味苦,气寒,味厚,阴也。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唇干口燥,排脓消肿毒,生长肌肉。

新取入地深大而有粉白净者佳。凡痘疮溃烂,削去皮用。如大渴者,削去皮置石钵内擂烂,以糯米泔水搅开,滤取粉,名天花粉,阴干用。

苦参:味苦,气寒沉,纯阴。治时气恶病大热,及遍身热,细疹痒塌;治大风有功。

削去皮切细,酒浸蒸,再浸再蒸,酒尽为度,阴干。凡痘疮痒瘙溃烂如癞,以此作丸效。如咽喉痛,生研细末用。

茵陈: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解伤寒烦热,行滞气,化痰利膈。

择陈久者佳。凡夏月疮疹热甚,小便不利者,宜用。如痘子搔痒,可为熏药,以能去湿热也。

知母: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足少阴经本药。主消渴热中,补肾水,泻肾中火,消痰止嗽,润心肺。患人虚而口干者多用。

择取肥实肉白者,去皮毛,勿犯铁。惟疹子多用之。

马兜铃:味苦,气寒。主肺热欬嗽,气上逆,痰结喘促。只取里面子,去壳膜炒用。

大黄:味苦,气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手足阳明经。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心腹胀满,下大便结燥。号称将军,取其荡涤峻快也。《圣惠方》治时气发豌豆疮,用川大黄半两微烘,以水一大盏煎服。

择坚实锦文者佳。切,以酒浸蒸,九浸九蒸,晒干用。痘疮惟大便不通腹胀烦躁者宜之,不可妄用。

葶苈:味辛苦,气大寒。治肺壅上气欬嗽,喘促痰饮,通利水道,走泻为功,大降气,病人虚者宜远之。

择味甜者,以酒淘净晒干,纸上微炒,研入丸用。惟疹子欬不止,宜之。

猪苓:味甘苦而淡,气平,气味俱薄,升而微降。入足太阳、少阴经。解伤寒温疫大热,除湿,利水道,治渴。

择坚实肉白者佳。去黑皮。痘疮惟小便濇者用之。

泽泻:味甘咸,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足太阳、少阴经。治淋闭,逐膀胱三焦停水,泻肾邪,除湿行水,为最要之药。

择白净者刮去皮毛,治与猪苓同。

木通:味辛甘,气平,气味俱薄,阳也。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五淋,利小便,导小肠热,出音声;疗耳聋,治鼻塞,散壅肿诸结不消。

择小者去皮用。凡痘疹小便不利者最宜之。如痘后发痈毒者,用木通节酒洗浸晒干。

瞿麦:味苦辛,气寒,阳中微阴。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决痈肿,排脓,明目去瞖。

择去枝梗取实者用。凡痘疹小便不利,与木通同功。

紫草:味苦,气寒。洽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利九窍,通水道。《经验后方》治婴儿童子患疹痘疾,用紫草二两细剉,以百沸汤一大盏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气漏,放如人体温,量儿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药者,疮虽出,亦当轻减。

择肥嫩者去芦用之。如痘疮大便滑利者勿用。

大戟:味苦甘,气大寒,阴中微阳。主行十二水,伐肾邪。

去芦,泔水浸洗晒干。惟痘疮黑陷归肾,大小便不通,腹胀烦躁者,宜此以泻膀胱之邪,非此者不可妄用。

大青:味苦,气大寒。主疗时气天行热疾,解一切斑疹热毒。凡出疹子用之,痘子不同。

射干:味苦,气平微温。主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消肿毒,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勿久服,令人虚。

掘取新者去根切片,以甘草水浸晒干。疮疹咽痛者用之。

菊花:味苦甘,气平寒。明目,养目血,去瞖膜。

择花黄味甘应候开者佳,去枝叶用。主痘后目病。

木贼:味甘微苦。主目疾,退瞖膜,明目,益肝胆。

摘去节,以酒润湿,火上烘用。治痘后目疾。

谷精草:味辛,气温,主明目,去肤瞖。

淡竹叶:味辛甘,气寒,凉心经,除烦热止渴。

择节间有白粉者是,不可以山谷中生者为之。

桑白皮:味甘辛,气温。入手太阴经。泻肺气有余,喘嗽唾血,消痰止渴,去肺中水气。

新掘取入土深东行者佳,出土上者杀人。刮去青黄薄皮,勿令皮上涎落,细剉,以蜜水浸透,晒干再浸如此三次,炒黄色用。

蔓荆子:味苦辛甘,气微寒温,阳中之阴。太阳经药。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散风邪,除目睛内痛。

择净以酒浸晒干,痘疮头面大肿者宜用。

密蒙花:味甘,气平微寒。主青盲肤瞖,赤濇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

择净花以酒浸一宿候干,又以蜜合调蒸之,晒干。痘后目病用之。

诃梨勒:味苦酸,气温性急,善降。开胃濇肠,止泻痢;又治肺气因火伤极郁遏,胀满喘急欬嗽。味酸苦,故有收敛降火之功。

择六棱黑色肉厚者佳,去核。痘疮内虚泄泻必用之药也。

马齿苋:味酸气寒,性滑。《肘后方》疗豌豆疮,马齿苋烧灰敷疮根上,根须臾逐药出,若不出更敷,良。

用叶小者,节叶间有水,入药去茎节,烧灰不去。

胡荽:味辛,气温,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经验方》:痘疹不出,用胡荽二三两切细,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泄气,候冷去渣,微微从项以下喷一身令遍,除面不喷。

香薷:味辛,气微温。治伤暑,除烦热,调中温胃,利小便;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用茎穗叶,去根上一半。夏月出痘疹不可缺,清暑故也。

薄荷:味辛苦,气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经、厥阴经。主贼风伤寒,发汗通利关节,及小儿风涎惊风壮热。乃上行之药,能引诸药入营卫。

择叶小如金钱者佳。去茎用叶。痘疹发表药用之。

山楂子:一名糖球子。味甘酸,气平温,阴中之阳也。消食,行结气,健胃;又催疮疡,消滞血。

择色红肉厚无虫者佳,蒸去核用。

胡麻:一名巨胜子。味甘,气平。补五内,益力气,长肌肉,坚筋骨,疗疥癣及浸淫恶疮。

择如油麻紫黑色者佳。酒淘浸晒干,炒用。痘后成烂疮者最宜。

生大豆:味甘,气平。解诸毒,除胃中热,散五脏结积。《子母秘录》治小儿斑疹痘疮,熟煮大豆取汁服之。

择黑而小者佳。其壳去目中麸瞖。

淡豆豉:味苦,气寒。治伤寒时疾发汗;主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痘疹发表解表宜用之。

择新者无盐者佳。

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平,阴中之阳。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解诸毒热。凡小儿未出疮疹者,宜常食之。疮疹中渴,以此煎汤饮之甚佳。

菉豆:味甘,气寒,皮寒肉平。治消渴丹毒,烦热风疹,解诸毒。未出疮疹者宜煮食,勿去皮。其皮能去目瞖。

丹砂:味甘,气微寒。痘将出,蜜调服,解毒令出少。大块光明者佳。细研水飞用。此物镇养心神,宜生用。

(石卜)硝:味苦辛咸,气寒,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主诸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破留血,停痰痞满,大小便不通,推陈致新;治天行热疾,消肿毒,排脓软坚。《梅师方》:伤寒发豌豆疮未成脓,研芒硝,用猪胆相和,涂疮上立效。非大小便秘结,烦闷欲死者,不可轻用。

滑石:味甘,气寒,性沉重。入足阳明经。主燥湿,实六腑,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妄火之要药。

择白如凝脂软滑者佳。青黑色及粗者不可用。研细水飞过用。痘疮溃烂,用此敷之,良。痘毒发渴宜用。

石膏:味辛甘,气微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阴也。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主时气肌肉壮热,大渴引饮,清金制火润肺,除三焦大热,泻胃火,解肌,化斑毒。

择细理白泽者佳。研极细用。惟疹毒最宜,痘家少用。

腊雪:味甘,气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腊月取瓶罂收贮封固,埋土中候用。

密陀僧:味咸辛甘,气平。主金疮口疮,面上瘢酐。

《谭氏小儿方》疗痘疮瘢面靥,以密陀僧细研水调,夜涂之,明旦洗去,平复矣。

龙脑:味辛苦,气温,属阳。《经验后方》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取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豆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复发透,依旧将息取安。

犀角:味苦酸咸,又云甘辛气寒。主百毒,疗伤寒瘟疫烦闷大热。丹溪云:属阳,性走散。痘疮后用此散余毒。若无余毒而血虚者,不宜用。

蜜:味甘,气平微温。色白如膏者佳。《外台秘要》: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之,数日即死。此恶毒之气。世人云,建武中南阳击虏,染惹流入中国,呼为虏疮[虏疮:原作「鲁疮」,据《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改。],诸医参详治之,方取好蜜便抹疮上,以蜜煎升麻数数拭之。

蝉蜕:治目昏瞖,又风气客热,皮肤瘙痒不止。又水煎汁,治小儿出痘疮不快,良。凡痘疹出不快,或倒陷黑陷者,择完全者,以温酒洗去土,勿去爪翅,研细入药调服。若去目中瞖,去爪翅研细,入汤调服。

人屎:气寒。主疗时行大热狂走,解诸毒。治疮疹黑陷,烧过服之,甚佳。于腊月东行取绝干者,以火烧之,令烟尽,研细用。

人牙齿:气平。除劳治疟蛊毒气。入药烧用。

忍冬藤:一名金银花,一名左缠藤,一名老翁须,一名水杨梅,一名医鹚藤。味甘,气温,无毒。主热毒。

蟾酥:五月五日取者佳。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六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痘疹碎金赋

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变迁莫测,酷恶难当。肌肉溃脱兮,若蛇蜕皮龙蜕骨;精神困顿兮,如蚓在灰鳝在汤。疮有疏密兮,疏者轻而密者重;毒有微甚兮,微则祥而甚则殃。笑彼拘于日数者,未达迟速之变;悲夫惑于鬼神者,不求医药之良。

乾坤妙合,震巽分张。受气于父兮,得阳精而凝结;成形于母兮,赖阴血以培养。民多嗜欲,气匪淳庞。淫火炽于袵席,食秽蓄于膏粱。精血禀其毒气兮,甚于射罔;形体负于杀气兮,险于锋芒。或谓去其口血兮,不过脱空之语;或谓解其胎毒兮,未见抵圣之方。

五运统于南北兮,有太有少;六气分于主客兮,曰阴曰阳。变化各正,胜复靡常。得其序而气治兮,国无疵疠;失其序而气乱兮,民有疹疡。应至而不至兮其气徐,贵迎之以夺其势;未应至而至兮其气暴,姑持之以避其强。不知此而妄作兮,违时者败;能审此而慎动兮,顺天者昌。

春令温和而升生,夏令暑热而浮长。秋令清凉而降收,冬令寒冽而沉藏。是得四时之正,不为万物之伤。冬反燠暖兮,勾萌早发;春反栗烈兮,蛰虫且藏。夏反清肃兮,凉风袭肉;秋反蒸溽兮,暑汗沾裳。若此逆气兮,染之者即成疫疠;又有虚风兮,中之者必致夭伤。受父母之秽毒兮,隐于黝僻;触天地之疠气兮,发其伏藏。自内而出兮,布于四体;自外而散兮,根于五脏。肝主泪而为水泡,肺主涕而作脓囊。心则斑而且赤,脾则疹而又黄。肾乃封藏之本,变则黑陷之象。可喜者苗而秀,秀而实,如鸟之脱距;所恶者枯而陷,陷而伏,如虎之负冈。

东赤南白,西黄北黑,各分布而有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流行而无疆。初出血点兮,红鲜得生之气;次化水液兮,白莹渐长之状。脓成而色黄兮,欲收之候;痂结而色黑兮,已藏之象。谓肾无证者,似去冬不能成岁;谓黑为逆者,如废北何以调阳。

方其发生兮,春夏为顺而秋冬非吉;及其收敛兮,秋冬为顺而春夏不臧。应发生而反收敛者,谓之陷伏;应收敛而反发生者,谓之烂洋。顺者不必治兮,待其平复;逆者不可治兮,避其怨谤。若逢险证,必在奇方。治不乖方兮,险变顺而春回幽谷;药不对病兮,险变逆而火烈昆冈。

病似顺而反逆兮,认之要确;病似逆而反顺兮,察之贵详。似粟堆聚坚硬兮,孰若磊落而稠密;如丹艳赤娇嫩兮,不如淡白而老苍。初出现而涵水,乍起发而戴浆。脓未成而干黑,囊未满而萎黄。早发先萎兮,如园林之花蕊;暴长遽消兮,似沟涧之潦潢。是谓夺命之证,休夸折肱之良。

轻或变重兮,悞服药而或犯禁忌;重或变轻兮,得遇医而且善调养。蚊迹蚤斑兮,不旋踵而告变;蛇皮蚕壳兮,惟束手以待亡。夹斑疹者,斑疮消而足喜;顶平陷者,平陷起而莫惶。切戒临病挥霍,最宜用药审详。病有标本兮,视急缓以立法;药有补泻兮,因虚实而立方。

噫嘻兮医无定法,迷乱兮药无定方。大率贱攻而贵补,故多喜温而恶凉。设若病遇虚寒兮,温补有效;假如证属实热兮,辛香敢尝。辛热下咽,阳之盛者必困;苦寒入胃,阴之盛者乃戕。戒汗下于首尾兮,恶攻之说;补脾土以制肾水兮,喜补之常。不识补者之短,奚论攻者之长?

形尖圆而光壮兮,气之充拓;色鲜明而润泽兮,血之涵养。可以勿药,是谓无恙。灰白平陷兮,血气虚而补之以温;红艳焮肿兮,气血热而泻之以凉。气至而血不足兮,虽起发根窠不肥;血至而气不足兮,虽明润郛郭不长。泥章句以举一隅者,守株安可得兔?驰辨说而执两端者,多歧必然亡羊。脾为水谷之本,固不可以不补;肾为津液之源,尤不可以不将。土虽为水之防,水能制火之亢。肾主骨髓兮,倒陷入于骨髓者莫救;肾司闭藏兮,变黑至于闭藏者可防。是皆归肾之害,岂可谓肾之强。毒火燔灼兮,肾水且涸;营气败坏兮,脾土亦伤。故补脾不如救肾,而养阴所以济阳。热则气血淖泽而不敛,寒则气血凝濇而不彰。气血失养,痘疹受伤。或受于热兮,为烦躁,为赤为痛;或受于寒兮,为振悸,为白为痒。顺时令之寒暄,禁人畜之来往。勿动溷厕之臭,勿烧檀麝之香。恐乘虚而易入,反助毒以为殃。痘虽吉而犯多凶,屡经怪变;证虽恶而调则善,终见安康。

若夫痘疹之热,相似内外之伤。邪火烜赫兮,玉石俱焚;真水静顺兮,波浪不扬。喷嚏欬嗽兮,肺金流铄;项急烦闷兮,肝木被创。呵欠惊悸兮,心虽君主而不宁;吐泻昏睡兮,脾则仓廪而不藏。各脏有证,惟肾无象。不受秽毒之火,独见耳骩之凉。热微兮毒少,热盛兮火旺。大热安静兮,毒随热出而无虑;小热烦躁兮,毒与火留而可防。凶灾莫测兮,又热又渴;轻疏可许兮,乍热乍凉。吐泻勿止兮,使毒得越而无遏;惊悸不定兮,恐毒深入而反藏。血妄泄于空窍兮,死期速于弹指;语妄涉于鬼神兮,变候易于反掌。

形证定其疏密,部位决其存亡。如豆纷布兮,且颗粒而其疏已定;如麻堆聚兮,更模糊而其密堪伤。挨颊遶口兮,庚戊阳明之位;颧间额上兮,壬丙太阳之乡。头为元首之尊,最怕蒙头;项乃关津之要,偏嫌锁项。鼻凖初出兮,淫毒犯于天根;耳轮先现兮,邪火侵乎玉堂。

渐次出兮吉兆,齐涌出兮凶状。痘将出而热减兮,药勿妄服;痘正出而热剧兮,医宜早防。解其火毒兮,恐郁遏而干枯;养其气血兮,欲流行而舒畅。远寒热之犯兮,损之益之而必使和平;助春夏之令兮,达之发之而必使长旺。治其未乱兮,彻桑土于迨雨;知其方渐兮,戒坚冰于履霜。

出欲尽而不留,发欲透而齐长。苗渐成窠兮,气之所呴;血渐化水兮,血之所养。疏则毒少兮,头面不肿而休怕;密则毒多兮,气血不充而宜慌。时日既足兮,自翘翘而杂起;表里无邪兮,勿汲汲以作汤。所谓良将用兵,善攻不如善守;又云上农治田,勿助生于勿忘。咽喉急痛兮,勿违时而早治;头面预肿兮,但引日以必亡。小便欲清兮,大便却欲其坚实;淡味可食兮,厚味不可以啖尝。茹淡者胃气不损,养厚者火邪益亢。或见黑(黑干)兮,点之速以胭脂;或遇干枯兮,浴之贵以水杨。搔痒忽生兮,取茵陈以熏燎;爬搔不宁兮,虽卢扁而彷徨。

痘长满水,毒化成浆。爱其稠浓兮,恶其清淡;取其满足兮,舍其虚痒。欲知透与不透兮,于手足而细察;欲知足与不足兮,于辅颊以端详。设四末之未透,取脾胃而服药;如一方之未足,视经络以求方。譬如为山兮,勿功亏于篑土;又如执热兮,宁濯洗于探汤。

面颊最嫌破损,肩背犹怕焦囊。肿忽消兮气脱,语忽妄兮神亡。食谷则呕兮胃烂,饮水则呛兮咽伤。咬牙兮肝火炽而肾败,寒颤兮阳气弱而阴强。脓反干兮倒陷,脓不成兮伏藏。叫哭不止兮,毒攻肠胃;闷乱不宁兮,火烈隔肓。仓廪不藏兮,魂魄归于溟漠;水泉不止兮,姻亲泣于北邙。

脓血已化,收靥相当。痂自唇吻兮,浆足结如珠粒;靥自人中兮,部分界乎阴阳。令行秋冬兮,依先后而不乱;气应收藏兮,循上下而有常。颧上平干兮,虑乎倒靥;额间先收兮,谓之不祥。痂不着而壅肿兮,由荣血之淖溢;疮尽裂而皱揭兮,此卫气之残伤。

当靥不靥,当藏不藏。便秘未通兮,里气热而凉导;便溏不实兮,中气虚而温养。热伤皮毛兮,怪肺金不收余气;湿伤肌肉兮,责脾土不燥残浆。头疮堆脓不平兮,孤阳似鳏而不生;足疮包水不干兮,纯阴如寡而不长。饮食减少兮,迤逦引日而毙;烦热增剧兮,倏忽绝命而亡。

若问痂皮之不脱,其间病气之相妨。痘若败坏兮,补空痘勿疑番次;疮如溃烂兮,成溃疮莫厌脓浆。遍身浸淫兮,黏被席而最苦;正面肿灌兮,忌腥臭而再妨。利多水液兮,此蓄水之病也,水去尽而自止;便多脓血兮,此倒靥之证也,脓去尽而可详。瘢痕凹凸兮,陷者虚而突者实;痂皮嫩薄兮,里则困而外则疡。

邪气尽而正复,痂皮脱而身康。苟幼躯之多病,定余毒之有藏。出或未尽兮,无空痘须妨卒暴;发或未透兮,无溃脓必发疽疡。不及时兮早收,毒火陷而可怕;或过期兮不靥,邪气留而堪怅。身热审其虚羸,咽痖观乎呕呛。忽洒淅而肌热兮,知风寒之外感;暴吐泻而腹痛兮,必饮食之内伤。

病有苦而眩晕兮,凶多吉少之占;身无邪而昏瞀兮,否去泰来之象。声音不出兮,求诸肺肾之经;斑疹复现兮,责其心脾之脏。疳蚀出血者难治,洞泄完谷者不祥。勿谓痘收而纵弛,勿谓毒去而怠遑。正气浸长而未复,邪气方消而未央。特犯禁忌兮,今即生变;多食肥甘兮,后必有殃。

疥癞腐溃兮,一面黥瘢而似鬼;痈疽流注兮,四肢残废而如尩。目肿赤痛兮,痘疮入而成瞖;齿宣黑烂兮,热毒侵而溃床。虽曰余毒之为害,抑皆调理之失常。形容顿改兮,令人骇愕;疗治悔迟兮,空白惆怅。谓人不能胜天兮,何以立乎医药;谓医不如用巫兮,安能格乎穹苍?

但逢出痘之岁,多求解毒之方。重者必轻兮,轻者不出;凶者变吉兮,吉者何妨。其方则有,其效未尝。与其先事而轻妄,孰若临时以消详?审岁气之灾祥兮,必解其郁;视形气之勇怯兮,各平其脏。欲避疠气传染兮,必先择地之善;欲仗药力调护兮,尤要识医之良。惺惺参苏,乃发散之妙剂;人参通圣,诚疫疠之奇方。热而惊悸兮,导赤泻青合用;热而焦渴兮,柴胡葛根作汤。自利兮黄芩,不便兮清凉。腹痛毒攻兮,匀气散再加枳实;腰痛病剧兮,败毒散更入木香。调元可补兮,表里实者勿饮;承气可攻兮,脾胃弱者莫尝。养正兮黄芪人参甘草,解毒兮连翘山豆牛蒡。咽喉苦痛兮,甘桔汤中加大力;斑疹夹出兮,防风散内去硝黄。小便赤濇兮,连翘导赤;大便滑泄兮,豆蔻木香。疮若干枯兮,四物合乎凉膈;痘如黑陷兮,夺命助以水杨。赤艳焮肿兮,解毒入三黄归芍;灰白平塌兮,异功用桂枝芪防。气虚而毒盛者,四君枳实;血虚而毒盛者,四物牛蒡。气血两虚兮,十全无价;便溺俱阻兮,八正三黄。再用胆导之法,以泄毒气之藏。黑陷审其虚实,虚者大补而实者凉膈;痒塌分其急缓,急者异功而缓者调阳。昏闷谵妄兮,龙脑膏孰知其妙?虚烦迷乱兮,抱龙丸莫及其良。

满面燥痛兮,百花调水;遍身溃烂兮,败草铺床。蝉蜕去目中之肤瞖,苦参治身上之淫疮。虚热多汗兮,调元汤引用浮麦;食积常痛兮,脾积丸饮以原汤。饥不喜食兮,异功宜久;渴欲饮水兮,白朮可常。败毒通圣,允矣冲阵之先锋;调元异功,信乎殿后之大将。大抵医要识证,药不执方。专行温补者,则宗乎文中;喜用凉泻者,则师乎仲阳。不解其书兮,似瞽冥行于蹊径;未会其神兮,如矮仰望乎宫墙。叹吾年之耄兮,欲深造而力不足;惧斯道之晦兮,特发明而言不彰。呕尽心肺兮,非欲立异;劳费颊舌兮,岂敢恃长?幸取正于具眼,毋见笑于大方。

疹属君火,气本少阴。传于其子兮,故为脾胃之证;乘于其妻兮,现乎皮毛之分。亦胎毒之所发,因疫疠而后成。欬嗽喷嚏兮,辛金烁于丁火;烦闷泪出兮,君主御乎将军。迎而夺之兮,其锋易挫;随而击之兮,其锐难胜。如拆勾萌兮,斧斤不用;苟待燎原兮,玉石俱焚。其色如斑兮,摸之有迹;其形似痘兮,视之无津。朝出暮收兮,发之于阳;暮出朝收兮,发之于阴。变化莫测,出没靡定。大抵爱赤而恶黑,治者喜凉而忌温。赤如点朱兮,光明彰显之象;黑如洒墨兮,火郁曛昧之甚。制以酸凉兮,收炎光于丽泽;投以辛热兮,纵赫曦于重明。

败毒防风,开发斩关之将;解毒连翘,制伏降敌之兵。如锦烂漫兮,服化斑而艳敛;似火熏蒸兮,饮凉膈而热清。咽痛兮甘桔牛蒡,止欬嗽更能润肺;溺溜兮导赤芍药,定惊悸又可凉心。便秘兮承气胆导,便泄兮黄芩猪苓。大渴兮膈焦,置瓜蒌于白虎汤;苦烦兮里热,加山栀于安神丸。无伐天和兮,使阴阳之适调;勿犯胃气兮,虽攻补之不尽。

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而无病。或邪气之郁遏兮,留而不去;或正气之损伤兮,困而未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毒归脾胃兮,泄泻不止而变痢;毒归心肝兮,烦热不退而发惊。欬嗽久而血出兮,毒归于肺;牙齿烂而疳蚀兮,毒归于肾。轻者从制以向善,平之有功;重者拒敌而肆恶,攻之不胜。热不除者,调元汤加麦门冬知母,作搐兮兼以抱龙温惊;效不止者,阿胶散加杏仁枳实,带血兮专以补肺太平。注下兮异功猪苓泽泻,虚滑者大作参苓;滞下兮异功当归芍药,休息者少与真人。惟有牙疳之病,原呼走马之名。初息臭而腐肉,渐血出而穿龈。内服地黄兮制其火怪,外擦文蛤兮杀其(上匿下虫)精。牙若脱落兮,崩砂之状可畏;声若哑嗄兮,狐惑之证难明。

应出不出兮,发之初惺惺,次通圣夺命大发而有准;应收不收兮,解之初葛根,次化斑凉膈大解而最灵。色淡白兮为虚,四物去川芎加红花桂枝;色紫黑兮血热,化斑去人参加元参烧粪。夺命发斑疹之圣,无价解疫疠之神。发不出而烦躁兮,虞不能腊;黑不变而谵妄兮,食不及新。热蒸蒸兮色赤,痢滴滴兮气腥。羸瘦骨肉之脱,瘈瘲神识之昏。喘急兮胷高肩耸,疳烂兮漏腮缺唇。休夸三世之妙手,难留一息之游魂。岂不闻误服汤丸兮,不如勿药:又不见特犯禁忌兮,可以自省。爱吃咸酸兮,欬嗽连绵而未已;喜啖辛燥兮,火热燔灼而不宁。甘甜过而齿龋,生冷多而粪清。鸡则生风之畜,鱼则动火之鳞。鸡鱼贪而乱食,风火并而起衅。邪反滋甚兮,为斑疹而不息;毒反深入兮,值疫疠而再经。斯则疹之遗毒,亦若痘之余证。

欲决内伤,须详外证。目常赤痛兮,青童抱火;鼻常鼽衄兮,素女卧薪。病牙齿以终身兮,元武困于汤镬;发颠癎而连年兮,朱雀惊于烧林。溲数短溜兮,乃州都之遭火;便溏垢蛊兮,必仓廪之被焚。哮喘炎上之象,丹瘤赤熛之形。唇舌多疮兮,门户残烟未熄;咽喉常肿兮,管钥余烬犹存。苟求其故兮,则一言之可尽;欲拨其本兮,岂一旦之能乎?噫!此赋之作,效蛙之鸣。词虽鄙里兮,积如累石;法则珍秘兮,故曰碎金。

原痘论

上古之时,未闻疮痘之证,《素》、《难》之文鲜有及者,岂其人淳庞朴野,积精全神,虚邪苛毒,莫之能害欤?或云:自建武征虏遂染其毒,流布中国,谓之虏疮。或曰:圣疮,言其变化莫测也。或曰:天疮,言其天行疫疠也。或曰:百岁疮,言人自少至老必作一番也。或曰:豌豆疮,言其形之相似也。故病此者,如蛇蜕皮,如龙蜕骨,死生存于呼吸之间。夫上古所无而末世有之,抑时世异邪?抑人将失之邪?予思其繇天地之气。春夏生养之纪也,其物熙熙;秋冬杀戮之纪也,其物黟黟。时逮末世,已非泰和之景,不可谓非时世之异。然人日习伪,不知持满御神之道,七损八益之数,务快其心以散其真,不可谓非人自失之也。有论秽毒者,有论淫火者,有论时行正病者,靡有定论。将谓秽毒淫火邪?则一岁之中,大而郡县,小而村落,病者相似而死相继,比屋哭声,秽毒淫火,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将谓时行正病耶?何以自少至老,但作一度,厥后再无传染也?盖父母于子一体而分,精血之毒已蓄于阳施阴化之始,固不待诞生之顷,咽其血而后有是毒也。况男子惜其气以养其精,女子纯其气以养其血,苟失所养,即贻他日之患,子之受于父母者虽殊,其为毒则一也。岂有男子淫火起于气为阳毒而易治,女子淫火起于血为阴毒而难治之理耶?至于天行正病,亦有其时,但观夫年之所加,及有四时不正之气,即知有是正病也。然则待时而发者,胎毒也,或速而危,或徐而安,或暴而死者,气之微甚所使也,发则其毒泄矣。所以终身但作一度,后有其气不复传染焉。痘为胎毒昭昭矣。其间或疏而轻,或密而重,或重变轻,或轻变重,变化叵测,是又有说也。疏而轻者,始终如一;密而重者,变怪百出。或因父母相传而然,或因疫疠相染而然,或因鬼疰相着而然,杳冥恍惚,出于闻见思虑之所不及,此与智者道之,痴人前不必说梦也。何者?盖痘疹之毒,父母原自有之,虽常作过一番,而脏腑经络皮毛肌肉骨髓之间,余毒犹有存者,一旦分形化气,注之于子,其毒亦随之泄矣。所以子之疮瘢,多肖亲也。加之调摄失宜,放恣无忌,其毒益甚。疮痘之候,沉困危笃者,未必非父母之所致也。凡子之侏儒跛蹶,必肖于亲,况疹痘之毒乎?且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地之气变,人之气亦变,或遇迁止失守,淫胜郁复之纪,德令乖常,眚菑迭见,自然厉气传染,证候相似,所以轻则俱轻,重则俱重,若有主之者,是则疫疠之所为也。故人之疠疾而死者,精灵不散,游魂往来,随气而行,常以其气疰于平人而为之疾,如瘵癞之传染。然形质庞厚,福泽悠远者,不能相及;苟体虚福薄之人,阴阳舛乱之岁,则膏肓之竖,台骀之祟,互相染着,反复变化,术不能禁,工不能治也。此非鬼疰之害乎?夫治此三者当奈何?曰:必为之豫解其毒,平其气,迁其处,庶乎可免矣。

胎毒论

《易》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夫干穪父,资始者,气之始也。坤穪母,资生者,形之始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是以毛发皮肤肌肉筋骨四肢百骸,其来固有自矣。然则胚胎造化之始,精施血受之候,辅翼调养,抑岂无道邪?奈何为父者,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命门衰败,阳道弗兴,乃服助阳之剂,至于阳火益炽,阴水益枯,失其干道,此父遗毒于气之始也。为母者褊急妒忌,以致冲任气逆,月事不时,乃服暖宫之剂,煎熬真阴,血中伏火,失其坤道,此母遗毒于形之始也。且古之男子,必待妇人月水时下之后,与之交媾以成其胎。妇人有孕,则居侧室以保其胎,而又不妄作劳,饮食必谨。今之夫妇,不知此理,情欲妄动,饮食妄嗜,此父母之余毒,又不特一朝一夕而已也。况子喘息呼吸,气通于亲,故蓄毒于肠胃膈膜皮毛筋骨之间,待时而发,或为疮疟,或为惊忤,或为丹瘤。胎毒之中,惟痘最酷,加以天地肃杀之气,岁运乖戾之变,水土之不齐,疫疠之交作,则夭昏稚殪,难以枚举,是虽气数,抑人之所自致欤?诚使为父母者,以继嗣为重,以无后为虑,节其嗜欲,守其禁忌,父之有疾谨而治之,母之有疾谨而治之,必使精血和平,则阳施阴化,气清形粹,子亦不撄其毒矣,复何夭殇之恫邪?

或曰:儿在胎之时,其母不畏禁忌,恣意所欲,加添滋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气搏于胞胎之中,所以儿受此毒,发为疮疹也。殊不知人之有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胞胎之毒,父当分任其咎,未可专责母也。

如东垣所论红丝瘤是已。

又曰:胎在腹中,食母秽液,至生之时,啼声一发,口中所含恶血,随吸而下,寄于右肾胞络之中,疮疹之发,乃下焦相火炽也。盖儿在胞中,赖母气以养其形。母怀胎之时,天食以五气,五气各有所凑也。

如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之类。

地食以五味,五味各有所入也。

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类。

至于五志之动,各有所伤。

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类。

儿之受病于母者,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又曰:小儿疮疹,五脏之中,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受秽故也。夫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胚胎之初,精血混合,设有其毒,肾将受之,岂有肾在腑下而不受毒者哉?况肝生筋,心生血脉,脾生肌肉,肺生皮毛,肾生骨。设使肾无所受,何以能生骨也?既疮疹诸证,起于右肾之下,行足太阳之经,足太阳膀胱,肾之腑也,安得谓肾无候乎?或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今谓起于右肾何也?经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而天气不加。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君火之气。所以心者君火也,欲彰其德,右肾为命门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故曰起于右肾之下也。

昔人谓儿在胞中,饥则食母之血,渴则饮母之血。予独谓其不然。盖儿始受气之时,一月胚,二月胎,不过一点精血,凝结中涵生意也。至三月以后,其形渐成,在胞之中,譬诸禽鸟之雏在卵壳中,浑融变化,熏蒸滋养,惟所受太初之气,渐自生长,日月既足,乃破其胎卵而出矣。何以能饮食邪?必谓有所饮食,则胚胎之初,形象未具,何饮何食耶?且血者渣滓之物,入则有出,十月之前,所饮所食之血,又从何道出耶?若生下口含恶血,乃母临蓐之时,血秽流溢,入儿口中,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但云儿在胞中,滋养体形,长育变化,培植根蒂者,则在母之血液也。

疮疹惟肾无候论

钱氏曰:痘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骩凉耳凉是也。骩耳俱属于肾,其居北方,主冷也。后人不知肾独无候之理,遽谓肾在腑下,不受秽毒,所以无候,欲专补脾土以制肾水,又欲虚其肾以免黑陷之变。《内经》曰: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五气不可以偏胜,苟失其平,则为灾孽。今疮毒之火,起于三焦,煎熬腑脏,燔灼皮肉,非肾水有以制之,则慓悍之势,莫之能御矣。惟肾无候者,所以存生生之源,见阴阳造化之妙也。又肾在下而主骨,肾独无候者,此疮疹之毒,升浮发散而出于外,不然则反陷伏入于内矣。观其但见平证,谓之平者,乃耳骩如常,不似浑身之热,非谓真冷也。盖肾主骨,骩者骨之本也。肾通窍于耳,故鼽凉耳凉,为肾不病。若反热则火炎水涸,真阴败绝,而死不旋踵矣。或欲用四君子汤专补脾土以制肾水者,殊不知白朮之燥,肾之所恶,茯苓淡渗肾中津液,肾本无候而又伐之,所谓诛伐无罪也。或见钱氏用百祥丸以下肾之实者,又欲虚其肾以防黑陷之变,不知百祥丸正谓黑陷,为毒气入肾,故以百祥丸下之。若不烦躁大小便秘,安可下之乎?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苟无黑陷而下之,宁不反虚其里,自取陷伏之变乎?或云:以泻膀胱,非泻肾也。此文饰之词,不足信也。然则保脾土以制肾水者非欤?曰:察其虚实。如果内虚泄泻,则补脾土,使里气实,疮疹不致于陷伏。若内实则补脾之说,正犯实实之戒。但云补脾土,使毒不陷伏而归于肾则可,谓补脾土以制肾水则不可。

肾主痘中之水论

论者皆曰痘疮惟肾无证,肾不可实,肾实则为黑陷,有欲虚其肾之意,是未知五行生化之理也。盖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所属也;声色臭味液,五行之所化也。《难经》云: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泪。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此五脏之中,各具一五行也。然肝主色,五色之变在乎木也。心主臭,五臭之变在乎火也。脾主味,五味之变在乎土也。肺主声,五声之变在乎金也。肾主液,五液之变在乎水也。此一脏之中,统体一五行也。既曰肝为水泡,以泪出如水,泪则肾之液也。肺为脓泡,以涕出稠浊,涕则肾之液也。心为斑,以血色赤而小,血则肾之液也。

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夫五脏之液,皆本于肾如此。然则痘中之水,肾乃主之。至于结痂,则土来制水而干较,所以脾主结痂,其色微黄也。肾又为封藏之本,痘之痂靥,肾又主之。观乎此,不可谓肾无证,亦不可使之虚也。虽曰肾主黑陷,乃火太过,水不能胜,津液枯萎而变黑矣。

五脏证见论

凡病发于一脏,惟痘疹之证,五脏悉见。盖儿受父母之气以成形,属毛离里,喘息毕通。肝气通于筋,心气通于血脉,脾气通于肌肉,肺气通于皮毛,肾气通于骨髓。至发痘疹之时,内连脏腑,外达百骸,所以五脏悉具也。故发热之初,呵欠烦闷,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梢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欬嗽嚏喷,肺证也;惊悸,心证也;骩凉耳凉,肾之平证也。于其证之多寡,可以知其脏之主病矣。自是之后,初出一点血,心也。诸疮属心,其毒斩关而出,血先受之也。血化为水,肝也,肝主泪,水泡者,泪出如水也。水化为脓,肺也,肺主涕,脓泡者,似涕稠浊也。脓成毒解而结痂者,脾也,脾属土,万物功成于土,痂皮微黄者,土之色也。其所以收敛闭藏者,肺与肾也。肺主收敛,肾主闭藏也。如初出一点血,隐伏皮下,不成颗粒者,毒伏于心,其死至速。出如水珠,皮肉染丹者,毒伏于肝,必加痒塌而死。出如灰白,皮枯不润者,毒伏于肺,必喘呼闷乱而死。出于皮下,肉先浮肿者,毒伏于脾,必至灌烂呕泻,不食而死。出多血泡,黑陷者,毒伏于肾,必血妄行而暴死矣。如初出成颗渐干黑者,元府闭塞,毒无从出,其血先干,转添闷乱而死者,心之病也。血化为水,浮囊嫩薄者,肌肉已败,必致痒塌,肝之病也。脾主肌肉,肝木克之,脾败者死,皮破复灌,饮食能进,此脾土尚强,肝木不能犯之也。水化为脓,脓未及成,忽然收敛,痂皮焦黑,肺之病也。未至而至,是谓太过,反兼火化也。若于空中再出一番,此肾不受邪,复还于肺,从下上者顺也。以痘形言之,裹束于外者,脾也,脾虚则易破;充拓于里者,气也,肺主气,肺虚则不起发;荣于根脚者,血也,肝主血,肝虚则色不荣;痘中之水,肾也,肾虚则干枯;黑陷痒痛者,心也,心主火,实则痛,虚则痒。以痘之色言之,红活者,心也,恶其娇艳;中黑者,肾也,恶其焦陷;浆白者,肺也,恶其灰褐;苍蜡者,肝也,恶其青干;淡黄者,脾也,恶其肉烂。临病之工,审察五脏以施方,治无不效矣。

脏腑所主证治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主风,恶风。其色青属木,其味酸,其臭臊,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液为泪,其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开窍于目。实则目直大叫,呵欠烦闷项急;虚则咬牙多欠;热则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诸风振掉,皆属于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生姜;以酸泻之,芍药。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主惊,恶热。其色赤属火,其味苦,其臭焦,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液为汗,其声为笑,在变动为噫,开窍于舌。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热则合面睡,口中气温,上窜咬牙。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心苦缓,急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炒盐;以甘泻之,甘草。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主困,恶湿。其色黄属土,其味甘,其臭香,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肉,其液为涎,其声为歌,开窍于口,在变动为哕。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主喘,恶寒。其色白,属金,其味辛,其臭腥,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液为涕,其声为哭,开窍于鼻,在变动为欬。实则闷乱喘促,虚则哽气长出,气热则手搯眉目面。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 【 一作黄芩;】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

肾者,蛰藏之本,精之处也。主虚,恶燥。其色黑属水,其味咸,其臭腐,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液为唾,其声为呻,开窍于二阴,又云开窍于耳,在变动为栗。虚则目无精光畏明。然骨重肾怯,则猝失音。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蘗;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蘗。

六气十二经所主证治

太阳所至为腰痛。太阳病,发热,腰痛脊强,项几几,头痛,小便赤濇。足太阳膀胱经,气病则肾痛腰似折,血病则狂颠疾。手太阳小肠经,气病则嗌痛颔肿,血病则颊肿。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足太阳经,麻黄、桂枝、泽泻、黄柏;手太阳经,生地黄、赤茯苓;二经通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所至为皴揭。阳明病,身热目赤,作渴谵妄,大便秘。足阳明胃经,气病则喜呻数欠,惊妄发狂,血病则唇胗喉痹。手阳明大肠经,气病则颈肿,血病则鼽衂喉痹。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足阳明经,半夏、苍朮、防风、白朮;手阳明经,连翘、秦艽、麻仁;二经通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大黄。

少阳所至为嚏呕疮疡,恶病暴死。少阳病,乍寒乍热,胷胁痛,干呕心烦。足少阳胆经,气病则口苦善太息,血病则腋下肿。手少阳三焦经,气病则嗌肿喉痹,血病则目锐眦痛颊痛。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足少阳经,半夏、草龙胆、连翘;手少阳经,川芎、熟地、黄附子、细辛、黄芪;二经通用,柴胡、青皮。

太阴所至为中满吐下。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足太阴脾经,气病则舌本强,食则呕善噫,血病则溏泄。手太阴肺经,气病则喘欬,血病则渴烦心。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足太阴经,防风、苍白朮、当归、白芍药、吴茱萸、黄芪、人参、甘草、砂仁;手太阴经,升麻、白芷、桔梗、麻黄、黄芩、栀子、石膏、天麦门冬、桑白皮、杏仁。

少阴所至为疡疹。少阴病,咽痛口舌燥。足少阴肾经,气病则善恐,血病则舌干,咽肿嗜卧。手少阴心经,气病则嗌干渴而欲饮,血病则衄蔑血汗。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淫所胜,平以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足少阴经,附子、丁香、桂、黄芪;手少阴经,麻黄、桂心、生地、黄连、当归;二经通用,独活、细辛。

厥阴所至为呕泻。厥阴病,四肢厥冷,时作搐搦,舌卷卵缩。足厥阴肝经,气病则腰痛嗌干,血病则呕逆飧泄,遗溺闭癃。手厥阴心包络,气病则臂肘挛腋肿胁痛,血病则烦心掌中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苦泻之。足厥阴经,羌活、吴茱萸、甘草、当归、龙胆草;手厥阴经,熟地黄、牡丹皮;二经通用,柴胡、青皮。

凡痘疹发于三阳者可治,发于三阴者不可治。

气运

疮疹之候,或间数年而发,或发则连年不已,何也?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盖司天者,主行天之令,上之位也;岁运者,主天地之间,人物化生之气,中之位也;在泉者,主地之化行乎地中,下之位也。一岁之中,有此上中下三气,各行化令,气偶符会而同者则通其化,其中于人则病矣。所以疮疹必待其年而发也。六十年中,天符十二年。戊子、戊午、己丑、己未、戊寅、戊申、乙卯、乙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

其中又四年,为太乙天符。戊午、己丑、己未、乙酉。

谓之天符者,司天与运同也。太乙天符者,司天与运及辰之同也。岁会八年。丙子、己丑、丁卯、甲辰、甲戌、戊午、己末、乙酉。

谓之岁会者,运与支同也,同天符六年。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

同岁会六年。癸卯、癸酉、癸巳、癸亥、辛丑、辛末。

谓之同者,谓岁运与在泉合,其气化阳年曰同天符,阴年曰同岁会也。此五者杂而言之,共三十六年;合而言之,止有二十六年。经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人,则执法者其病速而危,行令者其病徐而待,贵人者其病暴而死也。又子午之岁,少阴君火主之;寅申之岁,少阳相火主之。经曰:少阳所至为疡疹,少阴所至为嚏呕疮疡恶病暴死。凡此数年,刚柔失守,升降窒抑,旧者不退,新者不迁,则连年发而不已也。

疫疠

疮疹虽胎毒,必待时令不正之气,相传染而发。盖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若春应燠而反寒,夏应热而反清,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乃不正之令也。夫人感之,或为寒热,或为疟痢,或为喉痹,或为肿毒,或为斑疹,谓之天行正病,又云疫疠。是以一岁之中,彼此传染,大小相似。又若冬温,阳气暴泄,至于来岁,必发疮疹,何也?盖小雪以后为终之气,太阳寒水主之,水德不彰,使厥阴少阴木火之气,反来乘之,阳气早发,奉生者少,故来春民多病也。况疮疹之毒,藏于至阴之下,发于太阳之经,当其时而动其气,毒乃发矣。此冬温之后,必发疮疹也。凡此不正之气,发之泄之,解之平之,勿犯岁气,是谓良工。故治疫疠者,以解毒为急。

部位

诸疮皆属心火,心之华在面,疮病之候,但以面之部各位占之,思过半矣。且痘疮阳毒,诸阳皆聚于面,吉凶善恶,尤易见也。额属心火,如印堂以上,发际以下,横两日月角位,先见红点,先作浆,先结靥者,此恶候也。盖心为君主,毒发于心,故先见于其位,君危则十二宫皆危,其死速矣。右脸属肺金,左脸属肝木,如两脸先见红点磊落者吉;如相聚作块,其肉硬肿者死。盖肝藏魂,肺藏魄,生意既绝,魄魂将离,故不治也。颏属肾,承浆横抵两颐,先见红点,先发先靥者吉。此位虽属肾,然三阴三阳之脉,皆聚于此,阴阳和,故可治也。鼻属脾土,若凖头先出先靥者凶。盖脾属土,四脏禀命于脾,毒发于脾土,败则四脏相随而败,故绵延日久后毙也。肾之窍在耳,又云心开窍于耳,心肾皆少阴君火也;又少阳相火之脉,行耳之前后,凡在耳轮先见红点者凶。盖君相二火用事,燔灼之势,难可扑灭也。惟口唇四围先出先收先靥者大吉。盖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胃与大肠主之,无物不受故也。

脉候

疮痘有形之证,无所用诊。又岁气主之,似不必诊。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则不可不诊也。先哲有言曰:痘疹脉静身凉者生,脉燥身热者死。可见疮疹亦用诊矣。故小儿七岁已上,四至为平脉;七岁以下,六至为平脉。或云八至者,非也。大抵小儿之脉,多带紧数。《玉函经》云:自然紧数甚分明,都缘未散精华气。又疮毒之脉,多浮大而数。《伤寒论》云: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为瘾疹。又云: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脉六至为数,如过于本脉为太数,邪气实也;不及本脉为迟,迟则正气虚也。诊脉之法,浮以候表,沉以候里。浮而数,表热也;浮而迟,阳气衰也。沉而紧,里热也;沉而细,元气脱也。疮疹之阳脉浮沉宜带洪实,弱而无力为阳病见阴脉。仲景曰:阳病见阴脉者死。凡诊得浮而无根,瞥瞥如羹上之肥;数而急疾,连来如雀之啄;细而欲散,萦萦如珠之丝;迟而欲绝,滴滴如屋之漏沉,而时见如鱼之跃,皆死脉也。

气血

人之一身,本乎营卫。卫者,阳气,所以开阖橐钥运动枢机者也。营者,阴血,所以充溢脏腑灌溉肢体者也。故气虚则神机息,血虚则化源绝,二者不可偏胜也。痘疹之毒,本于五脏之液,各随经络部位,直犯营卫而出,气血从之。观其裹束坚厚,窠囊充长者,气之足也;根窠红活,形色润泽者,血之足也。气血既足则痘易发易靥,不须施治,以蹈实实之戒。如平陷嫩薄者,气之病也;干枯紫黑者,血之病也。宜速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悔。然脾胃者,气血之父也;心肾者,气血之母也;肝肺者,气血之舍也。脾纳水谷,其悍气注于肾而为气,肾舍于肺而为卫,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也。卫气虚则疮不起发,其毒乘气之虚而入于肺,肺受之则为陷伏而归于肾矣。脾纳水谷,其精气注于心而为血,心舍于肝而为营,以走九窍,注六经,朝百脉也。营血虚则疮不光泽,其毒乘血之虚而入于肝,肝受之则为痒塌而归于心矣。凡治此者,气病治气,血病治血,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仍以脾胃为主,不可犯之也。

阴阳

《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血也。阳者,气也。《难经》曰:气以呴之,血以濡之。言气以行其血,血以濡其气也。痘疮之出,其浮沉聚散,使于外者,阳之德也;灌注滋润,守于内者,阴之德也。阳守乎阴,阴使乎阳,互为其用,所以易发易收也。若阴不足则阳不长,而枯萎之变出焉;阳不足则阴不生,而陷伏之变出焉。必阴阳相济,毒化而解矣。故治此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阳也;精不足者,益之以味,阴也。是皆《素》、《难》之所秘,能达阴阳之理,可以为人司命矣。

标本

病有标本,治有先后。有从标者,有从本者,有先标后本者,有先本后标者,有标本兼治者,视其缓急,其法不同也。痘疹之候,自人身而言,气血为本,痘疹为标;自痘疹而言,痘疹为本,别证为标。如疮子稠密,在标之病也。视其气之不匀,血之不周,以匀气活血,兼行解毒,此则标本兼治也。疮若起发,气或虚者补其气,血或虚者补其血,此缓则专治其本也。气血充实,疮或壅遏者,单行托里解毒之剂,此急则专治其标也。疮势太甚,咽喉肿痛者,以治咽喉为主,此急则治其标也。疮势太甚,自利不止者,以止利为主,此急则治其标也。利久不止,渐成坏证,救里发表,兼而行之,此亦标本兼治也。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此则先标后本也。大小便秘,烦躁喘呼者,急利之,此急则治其标也。疮势太甚,烦渴不止,以解毒为主,兼治其渴,此先本而后标也。凡此之类,扩而充之,以尽其余,则治不紊矣。

形色

或云:痘疮之候,无以脉诊,言形色可辨也。谓之形者,痘之形也。故尖圆坚厚,始出之形;发荣滋长,欲壮之形;饱满充足,成浆之形;敛束完固,收靥之形。与大豆、豌豆、菉豆相似者,皆正形也;或平或陷,形之变也。如初出时空若蚕种之蜕,隐如蚊蚤之迹,薄如麸片,密如针头,若热之疿、寒之粟者,不能起发而死。黏聚模糊,肌肉虚浮,溶软嫩薄,皮肤溃烂者,不能收靥而死。谓之色者,痘之色也。喜鲜明而恶昏暗,喜润泽而恶干枯,喜苍蜡而恶娇嫩。红不欲焰,焰则易破;白不欲灰,灰则难靥。由红而白,白而黄,黄而黑者,此出形起发成浆结痂之正色也;出形而带紫,起发而灰白,此色之变。能辨痘之形色,可知死生之期。

疏密

痘欲其疏,疏则毒少;不欲其密,密则毒甚,此古今确论也。疏密之分,各有喜忌。如头面欲疏,元首不可犯也。颈项欲疏,管钥不可塞也。胷背欲疏,脏腑俞募之所附也。若夫手足,不忌其密矣。谓之疏者,非但稀少也。铺排磊落,大小匀净,亦可以言疏。谓之密者,非必盛多也。攒聚黏连,片复一片,虽只数处,亦可以言密。疏而凶者,亦有数等:如初出时才见红点三两处,其热便退,可以语其疏也。苟大热不解,唇口燥裂,大小便秘,烦躁不宁,或身无热,但增烦渴者,此由毒甚郁遏于中,不能遽出,日复渐出,渐加稠密,一也。又如初出一两点,顶尖焦黑,或三四粒作一堆者,仅见数处,他无所出,喜睡不食,烦渴大小便濇,此由毒伏于中,加谵妄者,不待起发而死,若能起发,后必发痈毒也,二也。亦有出现实疏,遂生玩忽之心,禁忌不守,风寒不避,饮食所伤,汤丸之试,变生不测,三也。设有密而吉者,治之早,卫之严,里无病而疮悉成也。

轻重

痘有轻重:轻者不须服药,但加保护而已;重而未成坏疮者,可急治之;重而且坏,不可治也。何谓之轻?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根窠红肥泽充满,头面稀少,眼中及喉舌无疮,能食,大小便如常,此毒之轻也。重者,一齐出,起发收靥如期,能食,此重之可治者;若头面颈项胷背喉舌皆疮,稠密无缝,或灰白色,或青紫陷下,或外白里黑,或外黑里赤,食谷则哕,饮水则呛,或自利不止,或大便不通,此重之不可治也。然有轻变重者,以犯房室,触秽污,食生冷,冒风寒,惑于鬼神,误投汤药,此人事之失也。有重变轻者,以避风寒,节饮食,忌生冷,远人物,医不乖方,此人事之得也。吁!本轻本重者,诿之于命;变轻变重者,非人所自致欤?

顺逆

古人谓疮疹春夏为顺,秋冬为逆。春三月谓之发陈,万物以生;夏三月谓之蕃秀,万物以长,得其时所以顺也。秋三月谓之容平,草木萎落;冬三月谓之闭藏,蛰虫坯户,违其时所以逆也。此亦语其生长收藏之理,岂有春夏皆顺而吉,秋冬皆逆而凶者乎?如春失养生,夏失养长,则春夏亦逆;秋能养收,冬能养藏,则秋冬亦顺也。惟痘出一般,疏密得所,不愆其期,证之顺也;痘出夹杂,带斑带疹,稠密无缝,常失其期,证之逆也。噫!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古人之言,岂真拘拘于时令之说耶?盖春夏发生之令也,秋冬杀伐之令也。痘疮之出起发者,得春夏之令,所以为顺;陷伏者得秋冬之令,所以为逆,其斯之谓欤?或云:春脓泡,金克木;夏黑陷,水克火;秋斑,火克金;冬疹,土克水,谓之逆者,此不经之谈。黑陷一证,四时不治,何但在于夏耶?故非其时而有是证者,气血和平,脏腑充实,莫不皆顺;如其时而有是证者,气衰血弱,脏腑虚惫者,莫不皆逆。

痘有怪变

夫痘曰圣疮者,谓之变化莫测也。若正而顺者,自然苗而秀,秀而实,以成造化之功。被邪而逆,则有许多怪变焉。一曰试痘:初发热两三日,面上报出红点,磊落稀疏,十分可喜也。不起发也不灌脓,至五六日后,都不见了,其人面多青黑,精神困倦;再过两三日后,遍身发热,其痘一齐涌出,善医者能保其一二,其实不可治者多矣。二曰痘母:初发热四五日后,其痘不出,或肩背上或胷前忽然肿起一块,小者如杯,大者如盘;又有发热二三日后,面上遍身,其痘尽出,至起发时,中间有痘疮三五胡涂,根脚顽硬,但见此证,多不可治。三曰鬼痘:发热三日出痘,又三日磊落稀疏,十分可喜,至起发时,痘顶作脓,如菉豆色,根脚红圈戴艳,至六七日后,其疮自破,个个深孔如钱錾中心之状,必不可救。又有一等起发之时,忽有疮顶变黑,拊之则痛者,急以法治之,若待传开,不可活矣。四曰烂痘:初出之时,十分可喜,至于起发作脓之时,自然烂溃破损,此病甚危。五曰干痘:出形之后,细密混杂,如疹如疥,皮肤干燥,疮头焦黑,不能起发而死。六曰空痘:出见时好,起发时好,只到灌脓之时却不作脓,一片空壳,此证若不死,必发痈毒,大抵不可活者多矣。七曰生痘:痘疮之出,即奴枝头之果,以渐成熟,今起发之时,中心平陷,再不满顶,至于作脓之时,四围红紫,犹是生血,不化脓水,其期已过,不见成熟之色,此证必死。

虚实

不知虚实者,不可以为工。经曰:无虚虚,无实实。虚实之分,不可不知也。经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瘠,以调其气之虚实,此以形体别虚实也。又曰: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以饮食别虚实也。又曰: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以血脉别虚实也。又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以邪正别虚实也。大抵实者,邪气实也;虚者,正气虚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是也。又曰:五实死者,谓邪气之实也;五虚死者,谓正气之虚也。痘疮之证,其人形体肥健,饮食能多,六脉洪实,素无疾病,大便如常,疮色红润者,此表里正气俱实也,不须服药。若形体羸怯,素多疾病,饮食减少,六脉微弱,吐利频频,疮色淡嫩者,此表里正气俱虚也,陈氏温补之法可用。如疮势太盛,焮肿痛胀,大热不退,烦渴昏睡,大小便秘,此表里邪气俱实也,钱氏凉泻之法可用。如疮本稠密,焮发红活,吐利不食者,此表实里虚也,于补汤中加解毒药。如疮色淡白,发不透满,大小便秘,浩饮大嚼者,此里实表虚也,于解利中加升发药。如疮痛者,邪气实也,当活血以开其郁。痛如刀剜,闷乱大叫者勿治。疮痒者,正气虚也,当补气以燥其湿。如爬搔不定,破烂皮脱者勿治。灰白者,气虚也,参芪之功为大。干燥者,血虚也,归芎之力宜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病则已,无过其制,此治之权衡也。若本实而反补之,则毒气弥盛,或为溃烂,或为痈肿,或为目病,或为咽疮失血烦躁,皆补之过也。如本虚而反泻之,则正气益虚,或为吐为利,为厥逆,皆泻之过也。经云:毋致邪,毋失正,绝人长命,其此之谓欤!

动静

凡物得其平则静,失其平则动。经曰:阳气者静则养神,柔则养筋。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夫患痘者,阴阳俱病,息欲其匀,语欲其少,寐欲其定,寤欲其宁,饥则索食,渴则少饮,触其疮则吟,拂其欲则鸣,此平人之候,神清气定,谓之静而吉也。如呻者身有苦也,自语者神不清也,喘粗者内热也,肠鸣者泄也,坐卧不宁者心烦也,啼叫不止者痛也,摇头者风也,指欲搔者痒也,咽物难者咽痛也,咬牙者心肝热也。若闷乱躁扰,谵妄昏眩,如见鬼状,摇头扭项,手舞足掷,目睛上翻,寒战咬牙,语音不出,则皆死候矣。如病向静,忽作扰动者,异也,以法求之。于疮色变,无他候者,此戾气所触也。如疮色不变,又无他证,此必有因,但俟自定。其有目瞑息微,四肢殭直,口噤疮坏,昏睡不醒者,此真气将脱,魂魄欲离之兆,又不可作静论也。

痛痒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谓之虚者,正气虚也。又疮疹为火,火盛则痛,火微则痒,故常作痛者,此邪气之实也。盖痘疮之毒,发于皮肤肌肉之间,气以束之,血以润之,酝酿其毒,以抵于化,正气周旋而不舍,毒气变化而未成,郁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脓成,其痛自止。若肉如刀剜,肤如锥刺,一向痛而不止,大叫多哭,此则皮伤肉败,不胜其毒,又痛之变也。常作痒者,此正气之虚也。经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胃气既虚,则水谷不化,津液内竭,不能输精于皮毛,气失其卫,血失其营,不能酝酿毒气,以至于成,使毒气浮沉隐伏,聚散倏忽,灼于皮毛,所以痒也。此其为异,补其气血,和中托里,其痒必止。若一向搔痒,时甚一时,爬抓破坏,皮脱肉坑者,此毒气内陷,正气外脱,不旋踵而告变矣。如先痛后痒,此常候也。盖先则毒未解化,其火正盛,宜尔作痛;厥后脓成毒解,火气渐微,宜尔作痒也。但痛痒俱不宜甚耳。

老嫩

尝观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坚,隆冬不凋。夫以草木坚脆不同,坚者难坏,脆者易伤。况于人质有厚薄,气有强弱耶?彼疮痘之毒,喜老而恶嫩。苍蜡娇红,色之老嫩也。紧实虚浮,形之老嫩也。浓浊清淡,浆之老嫩也。坚厚软薄,痂之老嫩也。老嫩之故,卫气主之。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分肉坚,皮肤厚,腠理密而开阖得也。所以收敛禁束,制其毒而使不得以放肆,故色苍而蜡,形紧而实,浆浓而浊,痂厚而坚,自然易收易靥,虽有邪风秽毒,不能害也。如卫气弱则分肉脆,皮肤薄,腠理疏而开阖失矣,所以不胜其毒,而毒得以恣其猖狂之性。故色娇而红,形虚而浮,浆清而淡,痂软而薄,易破难靥,不待邪风秽气而先败坏矣。观夫疮之有老嫩,则气不可不养也。

荣枯

夫物湿则润泽,燥则干枯。荣枯之分,血实主之。故血者,所以营阴阳,濡皮毛,流关节也。疮本疏者,血不在多而易充足;疮本稠密,贵乎血之有余矣。苟血有余则经脉流行,沦于肌肤,浃于皮毛,灌溉滋润,肥泽长养,自然形色鲜明,根窠红活也。如血不足则经脉壅遏,窠囊空虚,黑燥而不鲜明也,枯萎而不肥泽也,皮肤皴揭而加启裂也。经曰:诸疮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由其人血常不足,加之以毒火熏灼,反兼燥金之化,精血并竭,是以有此证也。法宜活血养液,散热解毒,清金润燥,则干涸可回。观夫疮之荣枯,而得养血之理。其或湿气太过,疮本浸淫,犯之则破,溃烂难靥者,此又火极而兼水化也。脾强则生,脾弱则死。

善恶

夫良工者,必知疮之善恶。善则就之,恶则去之。疮痘之证,有五善,有七恶。五善者,饮食如常,一善也;大小便调,二善也;疮红活坚实,三善也;脉静身凉,手足和暖,四善也;语声清亮,动止安宁,五善也。五善之证,不能悉具,但得一二,自然清吉。七恶者,烦躁闷乱,谵妄恍惚者,一恶也;呕啘泄利,饮食不能者,二恶也;疮青干黑陷,痒塌破烂者,三恶也;头面预肿,鼻塞目闭唇裂者,四恶也;喉舌溃烂,食入则啘,水入则呛者,五恶也;寒战咬牙,声哑色黯者,六恶也;腹胀喘促,四肢逆冷者,七恶也。七恶之中,但见一证,势不可为。七恶之外,复有浑身血泡,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寻衣撮空者,是又卒死之候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七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始终

治痘之法,贵乎谨始而虑终,庶无后日之悔。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全八九;治将病者,十全四五;治已病者,功莫能施。发热之初,大热烦渴,大便秘结,腹痛腰痛,鼻干唇燥,惊悸谵妄,此毒气郁遏于中,即当防其伏而不出也。吐利不止,即当防其中气虚弱,不能助疮成就,或致倒陷也。故热则解之,便秘则利之,惊则平之,吐利则止之。且如初出一点血,此春之气,发生之令也。至于起发,此夏之气,长养之令也。水化为浆,此秋之气,成实之令也。脓干结靥,此冬之气,闭藏之令也。初出而便有水,将发而便戴浆,脓未成而便收靥,此未至而至,谓之太过,须防陷伏倒靥,宜急发表托里解毒。若应出不出,应起不起,应收不收,此当至而不至,谓之不及,此必气衰血微,须防其不出不起,无浆斑烂,急宜表暴起发,补托回浆,兼与匀气活血解毒。又如初出色艳者必皮嫩,皮嫩则易破,当防痒塌。相聚成块者,不可谓之疏,此有伏也。壳空无水者,后必发痈。头面预肿者,防其易消而倒陷。咽痛者急解之,防其失声。呛喉中多水泡者,后必自利。目濇泪出者,防其肤瞖。频更衣者,防其倒靥。疮破不结痂,此倒靥也。尧夫云:与其病后才服药,孰若病前能自防。其此之谓欤!

发热

痘疮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疮疹则面燥腮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多睡欬嗽,喷嚏惊悸吐利,手足梢冷,骩凉耳凉也。然发热者,疮疹常候也,不可尽除之。但热微毒亦微,热甚毒亦甚。初发热时,精神清爽,唇鼻滋润,更无他证者,此热在表,其疮必疏,不须施治。

初发热时,浑身壮热,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调,此邪在表,拂郁于皮肤之间,宜以轻扬之剂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甚则羌活汤主之。

初发热时,其热烙手,目赤鼻干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烦闷不安,此表里俱热,毒气壅遏,宜发表攻里,双解散主之。

初发热时,表不大热,其人烦躁不安,此热在里也,以三黄丸微利之。

初发热时,腹中痛者,此毒气与谷气相并,宜利之,去陈菀莝,使毒气得泄,谷气得消,备急丸主之。

初发热时,欬嗽甚者,参苏饮主之。

初发热时,或乘疫疠之气,人参败毒散主之。

初发热时,或为风寒所袭,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汤、双解散去大黄主之。

如疮既出,其热便退,疮本必疏。若一向热不衰者,此疮必密,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代天宣化丸主之。

如疮已出,但微发热,不须治之。盖疮疹属火,非热不能成就也。如疮浆脓已成,毒气已尽,又复发热者,俗呼为干浆者是也,不须施治。

如结痂之后,其热不退者,此邪气未尽,正气未复,热微者不须治之,热甚者当视其虚实。



痘疹渴者,里热也。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津液者水谷之精华,变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疮疹之火,起之于内,销烁水谷,不得以变化津液,灌溉脏腑,故渴也。又疮本稠密,津液外泄,化为脓浆,不能滋养真气,亦渴也。小渴者,常病也,不须治之。大渴者,视其虚实,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红柿梨橘西瓜等物与之,恐损脾胃,致生灾异也。

如疮热时便大渴者,此热在里也,葛根解毒汤主之。如疮已出,或起发,或收靥,一向渴不止者,人参麦门冬散主之。

如能食而渴者,肺热也。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传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参白虎汤加黄连。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虚也。叔和云:口干饶饮水,多食亦饥虚。由脾素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参苓白朮散主之。

如自痢而渴者,邪传肾也。《正理论》云:自痢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盖肾主五液,其脉络于肺,系舌本,邪传于肾,则开合不司,故自利;自利则津液下走,肾水干,不能上润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温之,陈氏异功散主之。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顺清凉饮主之。

腰痛

疮疹发热,先腰痛者,最宜忌之。经曰:腰者肾之府也。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膀胱经为十二经之首,其脉侠脊,入循膂,终肾。疮疹之毒,起于右肾之下,循足太阳膀胱,散于诸经,乃邪由里传表也。如初发热时,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故关节不利而腰痛,亟解毒以泻少阴之邪,发表以通太阳之经,使邪气不得以深入,疮虽稠密,或可愈也。治若少缓,则太阳之邪由表以传于阳,少阴之邪由里以传于阴,表里受病,阴阳俱伤,营卫之脉不行,脏腑之气皆绝,或为黑陷,或为痒塌,终莫能救之矣。

凡发热更腰痛者,先服人参败毒散,次服五苓散加独活主之。

腹痛

《内经》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是已。或有兼食积者。

如初发热便腹痛者,此毒气内攻,须急治之,不可逡巡,以贻后悔。便调者,四君子汤去白朮加青皮、木香、山楂肉、枳壳。便闭二三日未行者,承气汤主之。

如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秘,狂妄者,三乙承气汤主之。

如发热腹痛,大便如常者,化毒汤主之。

如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芪建中汤加白朮、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物,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下。

如疮已出至收靥,原无腹痛,忽然作痛,亦未伤饮食,但观其大便何如:若便秘者,此燥屎也,以三黄丸微利之;大便自利者,此虚痛也,黄芪建中汤主之。

如因寒而痛者,理中汤加白芍药、桂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乃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惊狂

惊者,口眼喎邪,手足搐搦,随发随止。狂者,手足扰乱,言语乖越,发而不止。惊者,心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疮疹之火,内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搏,故发为惊搐也。此其常候,俗呼惊痘。最吉者,以牵引伸缩,骨节开张,腠理疏解,中存发散之义。疮出而惊即止,若一向发而不已,此则可恶,乃毒内伏于心故耳。狂者,心为火而主神,肾为水而主志,火起于内,浊乱扰动,心神不守,肾志不宁,故发为狂也。亦有大便秘硬而狂者,此谓有燥屎,为明病,但数日不更衣,是以《难经》所谓重阳者狂也。如昏不知人, 起卧不定,又为不治之证。

如初发热惊搐者,导赤散加辰砂,兼羌活汤主之。若发热不休,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难痊,以导赤散、牛黄清心丸相兼治之。

如疮疹收靥之后又发惊者,此真气虚弱,火邪内攻,宜急治之,恐久成癎,以贻终身之害,宁神汤、抱龙丸主之。

如初发热,大便自调,狂乱者,五苓散加辰砂主之。

如大便秘者,轻则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谵妄

谵,多言也。妄,虚妄也。谵妄者,妄有闻见而语言无伦也。皆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神识不清之所致。夫言为心声,心热则多言。睡中呢喃者,热之微也。寤而语言差谬,热则甚矣。亦有胃热而谵语者,大便必鞕,数日不更衣方是。妄有闻见而谵语者,其候难治。盖肾主志,开窍于耳,在目为瞳子,毒邪入肾则志丧,志丧则耳目妄有闻见,故曰失志者死。《难经》云:脱阳者见鬼。初发热时谵语者,此毒邪犯心,心为热冒,其神浮越,宜泻火镇神,导赤汤、牛黄清心丸兼而治之。

如腹中有燥屎,三五日未更衣者,宜涤荡解毒,以四顺清凉饮、三黄丸主之。

如起发成浆,欲靥之时,忽然神昏谵语者,此由疮本稠密,精血外耗,不能养神,宜养血泻火,安神丸主之。如昏不知人,语言无伦者死。经曰:衣被不敛,言语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故不可治

如初发热,便妄有闻见,状如见鬼而恐怖者不治。此证自始至终,皆不可有,乃神志俱丧,躯壳徒存,不过引日而已。

吐利

疮疹,吐利常候也。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火内迫,则传化失常,而吐利并作,火性燥动迅欻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上吐下利。又里气上逆而不下则吐,气下而不上则利。疮疹初发热时,有吐利者,不可骤止,令邪气上下得出也。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

如初发热,自利青绿水或黄色者,皆热也,黄芩汤主之。兼吐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不可误用理中汤,反增内热也。如初发热自利,一日只三四行者,此不必治,痘出利自止矣。

如初发热,自利清白色者,此里有寒也,理中汤主之。如自利久不止,此有湿也,宜分利小便,固濇肠胃,恐虚里气,致生陷伏也,以五苓散、豆蔻丸相兼治之。

如初发热,暴吐不止,此火气上逆也,茱连散主之。

呕吐哕

仲景云:声物兼出为呕,物独出为吐,声独出为干呕。干犹空也,明其无物也。然干呕与哕,皆声之独出者,干呕其声轻小而短,哕其声重大而长。呕吐哕,痘疹最恶候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内而不出。如初发热有是证,此火邪犯胃,其气上逆,治之则易。若自出现以至收靥,有是证者,乃疮集于咽门,攻于胃腕,吞咽不利,治之则难。由于不知预解咽喉之法,渐变为失音呛水而不可救矣。

如因饮水过多而呕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伤食而呕吐者,以丁香脾积丸微利之。

如无上证而呕哕者,人以胃气为本,胃者土地,土败则木来侮之,今木挟相火之势,上乘乎胃,其气自脐下直犯清道,上出于贲门 【 胃上口也,】 微则干呕,甚则哕,土败之象也。《太素》曰:弦绝者其声嘶败,木陈者其叶落,病深者其声哕,短针无取,毒药无攻,谓不治也。

泄利

凡疮未出而利者,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疮已出而利者,邪气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主乎表而不主乎里,则里气虚不能停纳水谷,故亦自利也,宜从气虚而治。疮疹所忌,内虚泄泻。凡觉腹疼或漉漉向趋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治之不止,此开肠洞泄,惟濇剂可以收之。《圣济经》曰:滑则气脱欲其收者是已。如服濇剂而利不止,经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止,五夺之中,此为最甚。但正气内脱者淹延而死,邪气内陷者烦渴而死,此为异耳。

自起发以至收靥,大便常宜坚实,忽然自利者,理中汤丸主之。

如因饮冷水自利者,所谓湿胜则濡泄也,宜温中利小便,以理中汤丸理中气胜水寒,五苓散利小便去水也。

如因伤食自利者,所出必酸臭,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宜先去积,丁香脾积丸;后补脾胃,益黄散主之。如利久不止者,先服陈氏木香散,兼豆蔻丸主之;更甚者,陈氏异功散主之,此药太峻,不可猛浪。

如结痂之时,暴泄不止者,消息所出之物:痂皮脓血者顺,水谷不分者逆。如利脓血不止者,此热毒下流也,香连丸主之。

大小便闭

凡疮疹小便欲其流而长,大便欲其润而实,则邪气不伏,正气不败。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虽二三日不更衣无苦也。如觉小水少,则病增进。盖心主疮而属火,心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气为火食,不能传化而津液不出,故小便闭也。疮疹发热,大便欲润。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肠胃不通,营卫不行,疮出转密也。惟疮起发之后,大便却宜坚实。如能食而大便常行者,不须忌之。若过四五日不行,则热盛生湿,其疮难靥,亦宜微利之。设使大小便俱不通,则邪毒内蓄,三焦阻绝。经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故大小便不通者死。

凡疮疹小便少者,热微,导赤散加山栀仁;热甚,八正散主之。

如发热时,大便不行热微者,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如起发至收靥,大便不行者,用胆导法,不可遽用利药。但疮干黑陷,大便秘烦躁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主之。如无此药,以承气汤代之。

欬嗽

肺主气,其变动为欬。欬者,肺证也。疮疹发热之初,便有欬嗽者,肺为五脏之华盖,疮疹之火,挟君相二火之热,上熏乎肺,肺叶焦举,故气逆而欬也。疮疹既出,其欬更增者,此喉咙有疮,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故欬也。疮疹收后而欬者,此卫气虚弱,腠理疏开,风寒外袭,肺气逆而不收,故亦欬也。

如初发热欬嗽甚者,先以参苏饮发之,次以甘桔汤合泻白散加牛蒡子治之。

如疮已出,欬甚者,甘桔汤加牛蒡子治之。

如疮光壮,收靥身热欬甚者,人参清膈散主之。

如疮已靥欬嗽者,不问形寒饮冷所致,并宜人参清膈散主之。

如斑疹欬嗽身热而渴者,生地黄散主之。

喘急

诸喘皆属于火。肺者,脏之长也,为心华盖。心火炎上,则肺焦叶举,气逆不利而喘也。有因风寒而喘者,有因伤食而喘者。惟疮疹之喘,独属于火。若加泄利腹胀烦躁,则不可治。

如初发热便喘者,前胡枳壳汤主之。大便秘者可用,服此不止,以葶苈丸治之。

如喘而大便自利者,黄芩汤加五味子、人参主之。

如疮正盛忽然喘急者,此恶候也,当详审之。如因伤食,谷气蒸而为热,上乘于肺作喘者,宜利之,丁香脾积丸主之。食去热除,喘自定也。

如因感冒风寒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如泄泻内虚,腹胀而喘者,陈氏木香散主之。利止喘定者生。滑利不禁,喘满增盛者,此气脱候也。

如疮内伏不出,或已出复陷,腹胀闷乱而喘者,必死。

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卫气者,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疮疹之火,由里达表,干于卫气,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疮疹自汗,实为美证,乃阴阳气和,营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诸疮皆属于心,自汗出者,毒气外泄也。虽然,热之甚者,亦为汗解,身复清凉,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热反剧,此邪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去土改疒)溃烂之患。如疮已收较,痂皮脱落自汗者,此气虚也,宜补阳救阴,使气无泄。睡中汗出,心有热也。其汗上至头,下至颈,不过胷者,乃六阳虚汗也,不须治之。上至颈,下至脐者,此胃虚也。手足漐漐者,胃热也,宜止之。如汗出如油,发润如洗,喘不休者,此为肺绝之候。

如汗大出不止,身壮热者,当归六黄汤主之。

如疮收后汗出不止者,十全大补汤主之。若更不止,调败蒲散同服,外用温粉扑法。

胃虚自汗者,调元汤;不止,调败蒲散同服。

胃热手足自汗多者,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

失血

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人身之血,不可妄动也。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便血。今疮疹之火,熏灼于里,迫血妄行,血亦随火而动。阳络伤则血从上焦出,或衄血或呕血;阴络伤则血从下焦出,或溺血或便血;阴阳俱伤,则血上下出也。诸失血惟从鼻出者,或有可治,元参地黄汤主之,其余皆死证也。亦有痘疮灌烂不能收较,出血不止者,此阳疮出血,亦不可治。

烦躁

烦者扰扰而烦,躁者愦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皆热也。析而分之:烦,阳也,热之轻者;躁,阴也,热之甚者。《难知集》曰: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疮疹烦躁,须宜忌之。若吐利厥逆,腹胀喘促而烦躁者,昏不知人;谵妄狂扰而烦躁者,谓之闷乱,皆不治之证。

如肺热而烦者,坐卧不安,审如何时:若初发热便烦者,此毒火内郁,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主之。若疮发见犹烦者,此毒伏于内,未尽出也,消毒饮、夺命丹合而服之。若疮出尽,又皆起发犹烦者,此内热也,牛黄清心丸主之。

如肾热而躁者,必曾自利,轻则陈氏木香散,甚则陈氏异功散主之。

如扬手掷足,欲去衣被者,此热甚于表也,羌活汤主之。

如神识昏迷,反复颠倒者,此热甚于里也,导赤散、牛黄清心丸合而治之。

吐利不食而烦躁者,正气虚也,陈氏木香散主之。

如六七日不大便,腹满而烦者,内实有躁屎也,轻则用三黄丸微利之,甚则承气汤下之。

如昼日烦躁,夜则安静者,此阳甚于昼,至夜则阳气退而安静也,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主之。

如昼日安静,夜则烦躁者,此阳陷入于阴,夜则阴盛,阴阳交争,故烦躁也,四物汤加栀子仁主之。

夹疹

疹,一名麻子,君火所为也。或曰:脾为疹。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在人则心火主之。夫心火亢甚,则制已所胜,焚灼肺金,肺主皮毛,故疹毒见于皮肤之间,如蚊蚤所咬之状。痘疮只出一般者善,若与疹毒并出,谓之夹疹,其候极恶。惟痘本稀疏而夹疹者,庶乎可治。疮本稠密,与疹并出,彼此相混,琐碎莫辨,急用辛凉之药发而解之。如疹毒渐消,疮本磊落者,亦可治也。疹痘相并,毒不少减,此危恶之疾,孰能料其生乎?

痘出夹疹者,荆防败毒散主之,疹毒消者可治。

如疮收靥后复出疹者,此余毒解散之兆,不须治之。

夹斑

《活人书》云:伤寒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发斑。下之太迟,热留胃中发斑,胃烂亦发斑。斑者,乃热毒郁遏,煎熬阴血,血得热而不解,浮于肌肉为斑,足阳明胃主之。痘疹初出,皮肉红肿,片片如锦纹者,此夹斑也,以辛凉之药解之。其斑渐退,疮本坚实者吉。否则皮肤斑烂,疮易搔痒,所谓皮嫩易破者是也。如赤斑成块,其肉浮肿结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疮未成,就此先溃烂,工不能治。

疮出夹斑者,荆防败毒散主之,斑退可治。

痘疔

痘疔者,热毒蓄积气血腐坏而成也。状有数种,乃疫毒之气,最为恶侯,宜谨察之!有肌肉微肿,状如堆粟,不分颗粒者,此气滞血凝,毒气郁结也。有初出红点,渐变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败,气血中虚,不能载毒而出,反致陷伏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浆者,此血随毒走,气不为用也。有中心戴浆,四畔干陷焦黑者,此气附毒出,血不为使也。有头戴白浆自破溃烂者,此气血不充,皮肤败坏也。有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火湿并行,气虚不能敛束也。有为血泡色紫易破者,此血热妄行,不能自附于气也。有疮头针孔浆水自出者,此卫气已败,其液外脱也。此数证者,于五六日间侯之,但见一证,即不可治。

凡痘疮起发之时,但见干燥,其根焦黑者,即内服夺命丹,外用四圣散涂之。

如原有疮疥,或灌疮未愈,或疮将靥较瘢嫩者,至痘出之时,其处痘本攒聚,形色黑渍,急以针刺破之,吮去毒血,外以四圣散涂之,内服加味四圣散调无价散并夺命丹主之。

如疮焦黑,浑身皆是者,看大便何如:若大便秘者,内服承气汤,调无价散,外用水杨汤浴法。大便利者,内服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调无价散合夺命丹,外用水杨汤浴法。

痘癞

痘癞者,热毒拂郁,气血虚弱,肌肉败坏。经云:热胜则肉腐者是也。《正理论》曰: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为泄风,久久为大癞。凡气血充实者,外无虚风,内无强邪,必无是病。惟气血素虚者,不能荣卫于身,易感天地肃杀之气,皮肉之内,虚风居之,兼以痘疹疫疠,恶气击搏燔灼,流散四布,随空而出。所以疮本稠密,身无完肤,搔痒难任,肌肉溃烂,而痘癞成矣。急用大补气血清热解毒之法,庶可求全,若待败面堕鼻,唇崩目盲,肢体残伤,不致陨命,亦为废人矣。

凡疮破成癞者,用十全大补汤、苦参丸合而服之,外用灭瘢救苦散涂之。

痒塌

诀云:虚则痒,实则痛。此大概言之。痘疮之痒,其候不同。有方出而身痒者,初见红点,遍身作痒,此邪气欲出,皮肤闭密,其火游移往来,故痒也,与伤寒太阳经病身痒者同论,可发之,使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邪气得泄,疮出而痒去,所谓火郁则发之者是已。有将收较而痒者,其脓已成,其疮将回,邪气散而正气复,荣卫和畅,故痒也,与痈疖将痊而痒者同论,不须服药,但谨护之,勿令挦掐,以致肿灌,所谓美疢者是已。有起壮泡浆而痒者,当血已化水,水未成脓之时,其毒未化,浑身搔痒,爬搔不宁,此恶候也,与伤寒阳明经病皮中如虫行者同论,所谓虚风外搏,邪气内强,痒而不止为泄风者是已。此视疮之干湿,以风药佐之,必令痒去方为佳兆。若痒甚不休,疮坏皮脱,其毒复陷,谓之痒塌,必不能治矣。大抵出形而皮肉红艳,起发而皮嫩多水者,其后常致痒塌也。

如初出身痒者,可发之,桂枝葛根汤加制麻黄、牛蒡子主之。

如起发养浆而痒者,通用十全大补汤加防风、牛蒡子主之。

如疮干而痒者,宜养血润燥,以四物汤合消风化毒汤、夺命丹主之,外用茵陈熏法。

如疮湿而痒者,宜养血去湿,以四君子汤合消风化毒汤、夺命丹主之,外用茵陈熏法。

如疮将收而作痒,误犯破损,不肯干较者,用白龙散贴敷。

如疮痒溃烂黏衣被席难任者,以十全大补汤加防风合夺命丹主之,外用败草散。

陷伏

伏者,毒蓄于里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复陷入也。此皆恶候。伏惟一证,陷有数种。伏候于见形之时,其人疮出,热不少减,烦渴闷燥,此皆伏毒未得尽出也。陷则见形之后,其血渐干而变黑者,谓之黑陷;浆水未成,破损痒塌者,谓之倒陷;脓成复化为水,不肯结痂者,谓之倒靥,亦陷类也;其疮黑色,皆谓之黑陷。凡斑疹黑色,皆不治之,以肾为水,其黑色乃肾之真脏色见也。粗工不知变黑归肾之理,妄谓肾不可实,欲泻肾而使之虚,不知人之一身,大言阴与阳,小言心与肾,即方家所谓真水真火也。疮疹之火发于中,赖此一点真水以制其亢,苟欲泻之,则火无所制,本先拨矣,岂治之要哉?然谓归肾者,以肾主骨髓,又主闭藏也。盖疮疹秽毒,由骨髓而达于筋肉皮毛之间,乃自内而外,其毒得泄,今既陷伏则自外而复入于骨髓,谓之归肾也。又初出形之时,春气发生之令也,出形而黑,是春行冬令矣。起壮之时,夏气长养之令也;起发而黑,是夏行冬令矣。养浆之时,秋气成实之令也;脓干而黑,是秋行冬令矣,故皆谓之逆。结痂之时,冬气闭藏之令也,此肾之正候;若不着痂,脓水浸润,此冬行春夏之令,亦谓之逆。惟知造化之机,可以语归肾之说。其色黑者,火化也。观物之干者其色黑,出于火者色亦黑,岂可谓之水乎?经曰:火发而熏昧,知此可以语黑陷矣。

凡疮伏而不出者,双解散主之。

如倒陷者,看其六腑何如,大小便秘,四顺清凉饮合夺命丹主之。

泄利气弱者,十全大补汤合夺命丹主之,外以胡荽酒、水杨汤并用之。

如将起发,疮亦有水,但色黑黯者,以十全大补汤调无价散主之;或以快斑汤、夺命丹合而用之。

如倒靥者,亦视其大便何如,大便秘,宜利之,三黄丸、四顺清凉饮。泄利者宜补之,轻则十全大补汤,甚则陈氏木香散,并外用败草散主之。

壅肿

经曰:热胜则肿。大抵毒之盛者必肿,毒微者不肿。凡疮出尽,应期起发,头面以渐浮肿者,此毒火发越,聚于三阳之分,欲作脓血,故宜皮肉焮肿也。设当起发之时,头面不肿者,必疮本磊落,毒气轻浅,虽尔作脓,根不占处,所以不肿,不须治之。如疮本模糊,起发不肿者,此毒伏于内,不即发泄,不可以毒轻论也。如起发肿大,皮肉如常,疮尖而圆,粒粒分明者,此佳兆也。若皮色鲜红,疮本成串,黏聚平塌者;若疮色灰白,成饼如锡面者;若疮焦紫无水者,皆凶兆也。有先起发头面预肿者,此兼疫毒之气,名大头瘟者是也。腮颔预肿者,此名虾(虫麻)瘟也,须兼疫气而治,多凶少吉。大凡疮肿者,直至干浆结痂之时,毒化而肿消矣。故应肿不肿,应消不消者,谨堤防之。

凡疮肿胀面浮目闭者,急与解毒,护目救咽喉相兼治之,内用消毒化斑汤,外用神应膏护目。

凡疮肿胀,切防搔痒。正面之中,不可少有破损者,苟生痒破,沙崩之势,渐不可为,邪气内伤,真气外泄,肿消而死矣。但得破者复灌,消者复肿,饮食如常,大小便自调者,变凶为吉,用十全大补汤、苦参丸合而治之。

如疮色灰白,面肿如锡饼者,但看其人脏腑何如:若能食,大便调,小便长,无他苦者多吉;若不能食,吐利并作,或生搔痒者多凶。

如头面预肿,或腮颊预肿者,此时行疫毒也,并用羌活救苦汤主之。

溃烂

痘疮所贵者,坚实不破,圆净成痂也。其有溃烂者,火胜也。经曰:热胜则肉腐。火之为用,猛虐峻暴,近之则燥痒不宁,迫之则焦痛难忍,灼之则糜烂成疮,故败物者,莫如火也。火生于空,非虚不燃,乘之以风,其焰益烈。痘疮溃烂,由肌肉素虚,邪风侵袭,风者善行数变,行诸脉俞,散于荣卫之间,一旦毒发于里,风应于表,风火相扇,肌肉坟填,皮肤决裂而疮坏矣。如脓成而溃,则毒已化,但黏衣渍席不能干较,古方以败草散主之,诚良法也。脓浆未成,其毒未化,痒破溃烂者,则卫气暴泄,津液不荣,譬诸草木,剥削其皮,枯萎而死矣。经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

厥逆

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厥者,冷也,又甚于逆。四肢者,诸阳之本,常宜和暖。如指头微寒者,阳气衰也。阳气起于十指之端。足心冷者,阴气盛也。

阴脉集于足下,而趋于足心。

如疮本焦黑,烦渴烦闷,喘促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热气逆伏,手足为之冷,所谓热深厥亦深,火极似水者。如疮本灰白,泄利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阴阳不相顺接,而手足为之冷也。疮疹之候,头常欲凉,足常欲温,故头温足冷者不治。厥逆乃疮家恶证也。

如因热深而厥者,大便不通,三乙承气汤主之。疮黑者,百祥丸、牛李膏主之。

如因泄利气虚而厥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但十指头微寒者,四君子汤、理中汤并加桂主之。

如疮始出,手足便冷者,其人先有吐利,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脾,胃气虚弱,不得至经,理中汤加桂主之。

寒战咬牙

战者,森然若寒,振振然动摇也。咬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鸣也。经曰:诸风振掉,皆属肝木。寒战而振振摇动,风之象也;火气冲物亦然。钱氏曰:肝主风,虚则咬牙多欠。又曰:上窜咬牙,心热也。然则寒战咬牙,心肝二脏主之。或以寒战为气虚,咬牙为血虚;或以咬牙为齿槁,谓津液不足者,皆不知此意。痘疮所恶者,寒战咬牙,或单见一证,或二证并见,若疮已坏,加之喘促闷乱者,死无日矣。

如疮初出寒战者,此邪气将出,外与正争,故振振摇动,火之象也,疮出乃定,柴胡桂枝汤主之。

如疮本稠密,焮发肿痛,经脉动摇,时时振动者,不可谓之寒战,待脓成痛去而解。

有筋惕肉瞤者,经络之血,为疮所耗,不能荣养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而手足自跳,瞤瞤然而肤肉自动也,不可谓之寒战,但养其气血,十全大补汤主之。咬牙呵欠者,肝热也,肝属木,临官于寅,寅为相火,火盗木之气,故肝热证形焉。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开而欠也。阳上极而下,阴下极而上,则合而啮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上窜咬牙者,心热也。诸疮皆属心火,上窜者,火炎上之象也。咬牙者,火气动摇之象也。导赤散加酒炒黄连、牛蒡子主之。

如疮本溃烂,寒战咬牙者,此手少阴心火也。经曰:热胜则肉腐。寒战咬牙,火气动摇之象也。

如寒战咬牙并作者,则少阴专主之,观其疮本:如疮本焦黑,寒战咬牙者,此足少阴肾水也。肾色黑,为主蛰封藏之本。干黑者,真脏色见也。肾气寒,在变动为栗。寒战者,肾本病也。肾主骨,牙为骨之余,寒战则鼓颔而两矛相轧。咬牙者,肾寒所发也。此二证者,在心热则清之,在肾寒则温之。其病已坏,治之何益?

暴哑失声

痘疮最要语声清朗,若有猝失音者,凶兆也。先哲有言曰: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其候有三要须识得。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肺属金主声,中有二十四空。凡发诸语言者,皆其空中之气鼓动也。五行金空则鸣,实则哑。疮疹之火起于心,上熏于肺,肺气胀郁,故窍塞而无声也。以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或加天花粉、苏叶主之。

有心虚而语声低小不出者。叔和心脏歌云:声言爽气清,盖心主血,痘疮稠密,其疮都要贯串得到,血为亏损故也。血去舍空,故声不扬,以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石菖蒲主之。

有毒归肾而失声者。经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疮黑陷伏则毒入肾,邪气上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出,开合不利,故猝哑也。

有喉舌溃烂而失声者。咽喉者,所以司呼吸,纳饮食,发音声,犹管钥也。毒火上熏,咽喉先受,贲门会厌舌腭之位,皆疮所聚,初出之时,失于调治,以致咽喉肿塞,管钥窄狭,舌本强硬,呼吸不能,饮食不入,音声不由矣。此上二证,治之则难。

呛水吐食

《难经》云:会厌为喉门,胃为贲门。病痘之人,毒火上熏于肺,灼于胃,肺与胃之上口皆有疮而伤矣。水入则呛者,贲门伤则水不得入;溢入会厌,会厌掩而不纳,故气逆喷出而呛也。食入则吐者,贲门伤则门户隘塞,食物不能直奔于胃,缓则汨汨而下,急则阻而吐出矣。此其恶候,鲜有生者。其或舌上有疮,烂破如蜂窠之状,舌痛强硬,不能为用,延纳水谷,亦使水入则呛,食入则吐,待舌疮平则安矣。

验头面

论曰:轻者头面稀,少用胡荽酒洗,不欲喷头面。以诸阳之会在于头,心之华在于面,痘为阳毒而心主之,故痘疮头面稠密者重,头面预肿者凶,头面疮破烂腥臭者凶。故占疮之轻重吉凶,莫如头面也。

人之一身,内则心为君主,外则头为元首。病有真心痛,真头痛,以见不可轻犯也。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弃矣。故占人之生死者,亦莫如头。凡疮初出,从他处先见,渐登于头,起发收靥皆然,他处皆有疮而头独稀,此佳兆也。若于头额之间,先出先戴浆,先干收,先破损,其疮稠密无缝,肉下浮肿,皮上溅起粗肤者,皆凶。惟疮遍身俱收,而头上不收,或熟自破,或脓出结聚堆积者,不须怪。盖天地之化,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变阴合,彼此相成,头者诸阳之会,无阴相济,所以难收也。又病闭目摇头者死,此阳脉不治,谓之心绝也。

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又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肾开窍于耳。又修真家云:面有七窍,内应乎心。又相术但观人之面以知祸福,可见面不可败也。凡疮稠密,七窍闭塞败面者凶,以脏腑经络之气皆病也。又诸阳皆聚于面,痘为阳毒初出之时,必先于面。然面有部位,其候不同:额属心,离火之位,火性急烈,不可轻犯,凡疮出现,泡浆干收,先从额上起者凶。左颊属肝,震木之位,右颊属肺,兑金之位,二处不论先后,但疮欲磊落坚厚,若模糊成块,浮嫩易破,溃烂灌肿者凶。盖肝藏魂肺藏魄,肝肺俱败,魂魄以离,故凡病痘两腮冷或木硬者死。颏属肾,坎水之位,此处先出先壮先靥者吉。盖疮疹出于肾则吉,入于肾则凶也。鼻属脾,坤土之位,亦不论先后,但不欲模糊早干收也。若未成浆,鼻头先干黄者凶,此脾土将败,真脏色见也。

人中为阴阳之分,故《南村辍耕录》以泰卦象之。人中而上,分为三部;人中而下,亦分为三部。发际之上,阳之上也;两眉之间,阳之中也;山根之下,阳之下也。自口至两乳间,阴之上也;自心蔽骨至阴毛际,阴之中也;自阴而下,阴之下也。凡疮之出现起发收靥,自人中而分,上下循序,阴阳和畅,虽多且密,亦可言吉。若或舛错,虽是稀少,亦可言凶,此有伏也。

发热之时,面色明莹者吉。面赤若涂朱者重。此邪气拂郁于阳明及胃与大肠也。阳明之经,上循于面,故面赤也,宜以清凉解毒之药少通利之。面垢惨黯者凶。疮疹之火,发自少阳,面垢者,少阳候见也。 《针经》云:少阳病甚则面微尘。宜表里双解,盖少阳从中治也。

验耳目鼻

经曰:肾通窍于耳。耳者,肾之外候也。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受气之初,先生两肾而一阴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疮疹发热,耳独凉者,疮疹为火,肾不受邪,存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如耳反热,则水不胜火,将有归肾之变。痘疹之候,先观耳后有红缕者,盖手少阳三焦之脉,从膻中上出缺盆,系耳后,直上出耳角,红者火色也,此疮疹之火,发自少阳,自见于其经也。凡疮自耳先出,未及成浆,耳轮先靥者,渐萌归肾之势矣。

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发热之初,观其两目神倦不欲开者痘也,目中汪汪若水者疹也。诸疮皆发于心,故候见于目也。目赤者热甚也。心恶热,急解之。经曰:肝开窍于目。疮疹发热目连剳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皆俱紧,不能转盼,故直视也。得心热则搐者,风火相搏也。痘疹发搐,此其常候。但泻心肝之火,搐止则吉,搐不止则凶。《针经》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睛,肉之精为钩束裹撷。痘疮之毒,发于五脏六腑,毒之甚者,眼必受之,古人留护眼之法,其意深矣。凡疮出太甚,两眼常出泪者,肝热也。此时眼中无疮,但内服泻肝火之药。盖眼中之痘,常在收靥不齐之后有之,如疮入目成肤翳者,切不可用点药,损睛破瞳,成废人矣。痘疮收后,目不可开者,肝热则目濇不敢开,明暗皆然。心热见明则合,暗处则开,谓之羞明,此有余热在心肝也。如疮未成脓,肿去目闭者,疮已过期。收靥不齐,目闭不开者,疮坏欲变。目上窜者,心绝也。直视不转者,肾绝也。非泣而泪自出者,肝绝也。微瞑者,气脱也。血贯瞳子者,火胜水竭,皆死候也。

经曰:肺通窍于鼻。疮疹发热之初喷嚏者,火邪上干于肺,外应于鼻,则痒而嚏。鼻干黑燥者,火刑于金,金体本燥,得火反甚,急宜清金泻火以解其毒。鼻衄者,血得热而妄行,故衄出于鼻,急与凉血泻火以解其毒。鼻流清涕者疹也,疹发于心,心肺相连,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也。疮出之后,鼻塞不通者,热也。火主(月真)胀,疮已成浆收靥之时,鼻塞不得息者,此鼻内有疮,脓涕黏结,可用金银小簪子以通之。如疮未成浆,鼻端先干者凶。经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邪火刑肺,肺败不能输精于皮毛,故皮毛焦枯,先见于鼻,荣卫不行,阴阳不续,以渐遍身,皆干枯而死矣。凡疮变坏,鼻中血出者,涕自流出者,鼻孔开张喘急者,肺绝之候,皆死证也。

验唇口牙齿

脾之窍通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脉诀》云:应唇通口气。痘疮初发热,口中气和,唇色红润者吉。如口燥唇裂,其毒必甚,急解之。疮出稠密,唇口疮子相黏,诸疮未发,此疮先已戴浆,诸疮未收,此疮先已焦黑者凶。面疮肿灌唇上疮裂成块干溅者重。如疮出太密,口中臭气者,脏腑败坏,故臭出于口也。疮欲变坏,唇上缩者,脾绝也。唇下自呷者,鱼口也。口中涎如胶黏者,脾津竭也。皆不可治。疹家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证也,不急治之,杀人。

上片牙?于坤土,乃足阳明胃脉之贯络也;下片牙?于干金,乃手阳明大肠脉之贯络也。疮疹发热之初,口开前板齿燥者,里热也,宜以清凉之剂微解之。咬牙者,牙乃骨之余,肾主骨,寒颤咬牙,毒归于肾,必死。如发热咬牙者,有欠则为肝热,有上窜则为心热,此欲作搐也。疮已收靥,牙龈溃烂者,此内疮未得平复也,勿作走马疮疳治之。疹后牙龈溃烂,血出肉黑气臭者,此乃是走马疳也。

验喉舌

咽者胃之系,主内而不出,所以司饮食也;喉者肺之系,主出而不内,所以司呼吸也。人之咽喉,乃紧要橐钥门户也。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并络于喉。疮疹之毒,君相二火主之,其火上蒸,咽喉最为先受,故发热与出形之初,必问其咽喉痛与不痛,先与发散解利之,令毒得出,不留连于咽喉间也。若不知此义,以解利于先,则咽喉肿塞,饮食不入,呼吸不能,死在旦夕矣。如疮出太甚,审察咽喉:若内无疮,又不痛者,此毒已尽出,不须虑之;如内多疮,又加痛苦者,切防收靥之时,呛水吐食失声之变;如病益甚,喉中气响,汨汨如水声者死。

舌者,心之候。《脉诀》曰:外应舌将荣。又脾之脉络于舌。舌之在人,延纳饮食,主持声音,其用亦大矣。疮疹发热,其舌红润者吉。舌燥如芒刺者,里热甚也,急解之。《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吐舌者,脾有热也。脾脏微热则舌络微紧,时时舒舌,勿用冷药及下之。或饮水者,医疑为热而下之误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故耳。疮出之后,舌上稠密,出如堆栗,破如蜂窠者危。更加饮水则呛,食物则哕,声哑不出者,必死之证。疮出太甚,弄舌者凶。

验颈项

经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颈项者,生气之本也。又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天食人以五气,喉者气之所由也,故喉主天气。地食人以五味,咽者味之所由也,故咽主地气。颈项者,咽喉之管束也。又三阳之脉自颈而上,三阴之脉自颈而还,颈项者阴阳之道路也。痘疹之候,颈项欲疏,若缠项而出,稠密太甚者,谓之锁项。废其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内者不出,外者不入。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死之征也。凡病深项软者死,骨败也,不治。

验胷腹

经曰:凡刺胷腹者,必避五脏。胷腹者,脏腑之郭也。又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盖言心肺也。故痘疮轻者胷前无,胷腹出太甚者必重也。其中于脏,各有期日。凡病深喘急,胷骨扇动者,肺焦胀也,左乳下动脉突出者,宗脉绝也,皆不可治。疮疹腹痛者,毒未尽也,更宜详审。

验手足

四肢者,诸阳之本。疮出欲疏,其发欲透,其靥欲齐。如应出不出,应发不发,应收不收,此脾胃气虚,不能旁达四肢也。发热手寻衣领,乱捻物者,肝热也。手掐眉目鼻口者,肺热也。手足搐搦者,心肝风火相搏也。各随其脏而泻之。足凉者,此常候也。疮疹肾不受邪,肾主足,故足宜凉。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怯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冷耳,宜温之。疮已出现,手足多水泡者,此肝胜脾衰,为鬼贼,宜急治之,不久便生痒塌也。如遍身皆发,手足不透,是空壳者,此脾胃虚弱,津液耗竭,荣卫凝冱,故其毒亦郁而不发也。不能食者死,能食必发痈疽。疮势太甚手足冷者,不治。疮未成浆,手足皮脱者,必死。疮已正靥,惟足不收者,足为纯阴,无阳相济,所以收迟。《玉函经》:孤阳寡阴即不中,譬诸鳏夫及寡妇。如疮始成浆,他处未收,手足心先靥者,其后必生怪疾也。疮靥之后,手足关节肿痛者,必发痈也。疮痒手足搔乱者凶。

验寝卧

夫卫气者,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人之常也。疮疹发热,便昏睡者,心主热,脾主困,心受气于脾,故发热昏睡,此常候也。起卧不时者,内有热也,必多陷伏之变。合面卧者,里热也。大抵疮疹始终安寝者吉。盖气血强盛,荣卫流行,邪气出于表而不在里则神安,神安则志定,是以得安寝也。若气血衰弱,荣卫滞濇,邪在于里而热,心恶热则神不安,神不安则志不宁,是以烦躁闷乱谵妄而不得眠也。亦有毒伏于中,神丧气脱,僵卧如尸,呼之不应,饮食不知者,不可以嗜卧论,乃死证也。

验饮食

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仲景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可见水谷之悍气为卫,精气为荣,水去则荣败,谷消则卫亡矣。凡痘疮能食者虽重亦吉,不能食者虽轻亦危也。然有不能食而生,能食而死者,何也?盖不能饮食者,脏腑内实,大便不行,有平日之谷气以为之主,疮成之后,自消谷气而思食矣。其能饮食者,邪气杀谷,即叔和所谓口干饶饮水,多食亦饥虚者是也,将不久而变生焉。惟疹家多不能食,以口中不和,不思食也。

治疮要略

夫治痘者,必先视其人之勇怯,次审其邪之盛衰,又参以时之寒燠,逐日浅深,临时消息而施方治,自无不效。世俗治痘者,偏执首尾不可汗下之说,喜补而畏攻,取温而舍凉,不知形之盛衰,邪之表里,时之寒燠,而妄施治,习以成俗,莫之救正也久矣。经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又曰:少阳所至为疡疹。则痘为火毒昭昭矣。苟皮肤闭密,应出不出,非用汗剂以微发之,则疮子何以得出耶?火郁则发之,是汗剂亦可用也。毒伏于里,焚灼肠胃,六脏闭结,大小便不通,非用泄剂以微利之,则毒气何以得解耶?是下剂亦可用也。

攻补利害

经曰:毒药攻邪。谓之攻者,发汗吐下三法也。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谓之虚者,正气虚也。谓之实者,邪气实也。泻即攻之谓也。痘疮轻疏,更无他苦,不须服药,攻补皆勿用也。设若邪气方盛,正气未衰,不知攻邪为急而反补之,贻祸非浅。试以攻补利害言之:如发热之时,烦渴惊妄,目赤唇焦,大便秘,小便不利,不以轻剂发其表,凉剂攻其里,而反用参朮之类以补之,则增闷乱昏愦,毒伏于内而不出矣。如疮出太甚,焮肿红艳,烦渴不止,大小便秘结,不以凉剂解其表,寒剂攻其里而反补之,则增溃烂痈肿目病之变。凡若此者,医害之耳。世俗补者,喜用四君子汤,不知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疮子干燥者,宁不为害耶?惟内虚吐泻,疮色灰白者,则补为利而攻则有害。内实能食,疮色紫赤者,则攻为利而补之害不小矣。治痘疹之法,必欲发表攻里,使之尽出,然后补而调之。如元气素弱者,当未出之先,补之可也。

杂证宜攻

或谓病痘之人,脏腑动摇,血气亏损,如有杂证,戒其峻治。殊不知痘之为病,贵于荣卫流通,血气充养也。调护保爱,常恐有杂证以介乎其间,人之血气,只有些许,苟添一证则亏一分,亏一分则于痘上增一分病矣。谓之杂证者,不过内外伤而已。故天地之气感则害人皮毛,谓之外伤,外伤则表病,表病则或出不快,或发不透,或靥不齐,是因外伤而贻患于疮也,须从外伤之证攻之,但发散中兼救表解毒之药。水谷之气感则伤人肠胃,谓之内伤,内伤则里病,里病则或吐或利,或腹痛或喘满,以致为伏为陷,是因内伤而贻患于疮也,须从内伤之证攻之,但消导中兼补中托里之法。亦有不因内外伤而生异证者,此则毒之所为,专从痘证论之,亦须急治,勿使毒气滋蔓,以成大戾也。

坏证不治

治痘之法,常须识证。苟有杂病,迎而夺之,勿使滋蔓,致成坏病也。病至于坏,治之无及。如发热吐利并作者,此毒火内攻,令其上下得出也,勿骤止之。疮出而吐利不止,宜急止之,恐其内虚毒伏而不出也。自此以后,吐利不止者,坏病也。发热惊妄者,内热也,急止之;疮出之后,反加谵妄者,坏病也。发热腹痛者,毒也,急攻之;攻之不止,其疮乍见乍隐者,坏病也。疮出模糊者,急攻之,颗粒不成,但加虚肿者,坏病也。疮出皮红者,急解之;红艳不退,疮皮嫩薄者,坏病也。疮出焦黑者,毒深也,急攻之;红润不回,反见干没者,坏病也。疮出带水者,肝病也,急解之;若生搔痒者,坏病也。疮痒破损,急治之;破者不灌,空中无痘,坏病也。疮败成痈,急救之;痂皮不结,深溃出血者,坏病也。头面预肿,疫毒也,急解之;其肿忽消者,坏病也。又如喘急而闷乱不宁者,肺绝也;直视摇头,心绝也;泄利水谷不化,脾绝也;手足搐搦,肝绝也;溲便遗矢,肾绝也。寒颤咬牙,手足厥冷,咽哑失声,皆坏病也。

饮食所禁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言平人也。病痘之人,肠胃先困,饮食可不谨欤?故五味之人,各有所宜,各有所禁。如芳草之气、美酒气盛面慓悍,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鱼者使人热中,食毒负毒者其毒必发,乘气伏气者其气必灵。以至偏热偏寒,动风动火,一切辛酸炙煿油腻之物,不知禁口,若贪食之,则肠胃仅存冲和之气,不但为之伤,而乖戾之渣滓,又能助毒为虐矣。所可食者,糜粥淡菜,间以豮猪精肉饲之,使肠胃常实,血气常充,以助痘之成就,仍无太饱、无太饥,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以致伤脾胃也。吾见痘中喜饮酒者多目疾,喜饮甘者多齿疾,喜酸咸者多喘欬之疾,贻祸终身。诗曰:爽口物多终致疾。邵子岂欺我哉?

起发不透

痘疮所喜者,起发成浆,斯无留毒也。疮出疏者亦易起发,疮若稠密则难起发矣。然应起发而不起发者,气虚也。应作脓而不作脓者,血虚也。曾未起发作脓,一向空虚者,谓之伏。将欲起发作脓而忽平塌者,谓之陷。遍身起发手足独迟者,脾胃不足也。起发将半,不能充顶者,元气素弱也。此皆留毒于内,日后必有余毒也。惟背疮平塌,不须责之。

收靥不齐

痘疮脓成之后,应结痂而不结痂者,气虚也。盖气主外,虚则不能约束皮毛,收敛津液也。或因内实便秘,不能成痂者;或因内虚便泄,不能成痂者;或因饮水太过,湿伤脾胃不能成痂者;或因盖覆不谨,冲冒寒热,不能成痂者,或因寻掐反复,溃烂不能成痂者,其候各不同也。惟头足收靥独后,此常证也。盖天地之化,生于阳者成于阴,生于阴者成于阳。头为诸阳之会,自额已上,阳之阳也。阴气不达于诸阴,皆集于足,自膝而下,阴之阴也。阳气不盛,所以收迟。如遍身收靥不齐,不能成痂者,此倒靥也,日后必有余毒。手足不能成痂,彼此串连成泡,此脓已化,毒已解,外泡未破,内肤已生,用针破之无妨也。间有不能收较,反增溃烂,脓水不干者,此疳蚀疮也。久而不愈,必成陷瘘,烂见筋骨而死。如正面灌烂,脓血痂皮,结成一片,焦裂溅起者,能食则吉,不能食则凶。

差后余证

痘疮已靥,其痂不脱,此脾胃弱也。其人少食,血气不充,不能填满肌肉,滋益皮毛,令痂不得脱也。如痂已落,发热作渴者,阴阳俱虚也。盖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由疮出太甚,气耗血亏,津液枯涸,故热而渴也。微热不可妄治,甚者以补药求痊,亦不可多用凉药也。痘疮差后,脏腑未实,血气未平,疮瘢未老,肌肉尚嫩,腠理尚疏,风寒易感,若出风太早,或因澡洗,则风寒乘虚而入,为寒热,为喘嗽,为肿,于补药中微发之可也。如内伤饮食,肠胃新虚,不胜水谷,谷气留薄,则成内伤,或饱闷,或烦躁,或吐或利,或腹中痛,于补药中消导之可也。戒勿因循酿成坏病,此大虚之后不任病者也。

痘后余毒

凡疮不分疏密,但要其出必尽而无留伏,其发以渐而透,其收以期而净。若出不能尽,发不能透,收不能齐,未免有余毒也。出之尽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至成浆收靥之时,于疮空中犹出未已。若只始出一层,后无补空之痘,此有伏也。发之透者,谨于手足候之,充拓饱满,可以谓之透。盖手足位远,若只平塌不能成脓,此毒虽出,不能旁达四肢,必复陷而入也。收之齐者,自面而下,痂皮洁净,中无溃烂,可以谓之收齐。若收太急,或不成痂,此必有陷伏之证者,火逼之也。凡若此者皆有余毒,须看部位,分经络,别脏腑,补之利之解之,以平为期。治之不已,此坏病也,不须再攻。

如毒留于肝则为目病,或目肿痛,或麸瞖内障,或羞明瘾濇难开。

如毒留于心,则为惊搐癫癎,为斑瘤,为诸血证。

如毒留于脾,则为痈肿,出于手足骨节之间。

如毒留于肺,则为喘为欬。

如毒留于肾,则为败疮而死。

如毒留于肠胃,则为利脓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八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治痘歌括引

治痘节要,诸家论之已详。大抵临病应变,因时制宜,其用归于使人正气不损,邪气得释而已。后世不知古人制方,一以中和为贵,曲学偏见,滞于一隅,喜行温补者,既昧乎解毒之巧,专用凉泻者,又失其中和之旨,妄投汤饵,侥幸成功,设遇脉证乖常,时势差异,惟束手待毙而已。况虚虚实实,令人夭折者,又纷然乎其间哉?予因此惧,乃搜辑往哲诊治之法,及先君经验之方,汇成歌括,序次成书,庶临病之工,阅而取之,参详审谛,斟酌施治,以收十全之功,幸无得鱼而忘筌也。

治痘总歌括

痘疹原因胎毒成,发生须是待天行。如逢疫疠将行候,须解汤丸最可凭。

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蓄于命门之中。命门者,右肾相火也,为人身生化之本,故毒藏焉。如遇冬令温和,阳气暴泄,人则感之,触动相火,至春夏生长之时,其毒乃发,传染相似,是谓天行疫疠也。未出痘疹者,但觉冬温或天时不正,乡邑痘疮盛发,即当预防,宜服解毒之药,如辰砂散、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皆可用也。频频与之,使疮疹之毒轻减,自然易出易收,无陷伏郁遏留连之患。其辰砂散、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解时行疫疠之毒则可,或因父母精血不足者,或其人素有他疾者,或发热之时,别脏形证发见者,并宜兼而治之,不可徒使解毒而竟忘其本也。如脾胃素弱者,宜以养脾为重,解毒次之,养脾丸服三之二,解毒三之一。如因父母奉养过厚,精血蓄毒,素多胎病者,宜二毒并解,以遡源解毒汤、代天宣化丸相间服之。

未病先知是上工,能言轻重吉和凶。不离气色分清浊,脏腑精微阿堵中。

经云:上工治未病者,或望而知之,或闻而知之,或问而知之,或切脉而知之,是谓神圣功巧。疮疹之毒,发于五脏而心主之,故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之华在面,吉凶轻重,可望见其气色之清浊而知之。如青气见者,此肝之色,肝木生心火,为实邪,宜先泻肝,羌活汤主之。如赤气见者,此心本经之色为正邪,宜泻心导赤散主之。如黄红气见,口唇燥者,此脾之形色,心火生脾土,为虚邪,宜先泻脾,泻黄散主之;弄舌者亦脾热,以导赤散、泻黄散合治之。如白色见带燥,鼻中干或清涕出者,此肺之色,心火克肺金,宜泻肺中之火邪,泻白散加黄芩、山栀仁、天花粉、桔梗主之。如黑气色见者,此肾之真脏色见,水克火为贼邪,不治。

预知疮疹吉凶机,气色都于面部推。年上山根尤紧要,红光可喜黯青疑。

五脏皆属于面,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颏下为肾,鼻为脾。又目为肝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舌为心之苗。若未出疮疹之先,面部诸位明润者吉,暗燥者凶。又相书分山根为命宫,年上管疾厄。若二宫黄红光晶者吉,青黑昏暗者凶,故二处尤紧要也。凡天行痘疹之时,传染流布,男女大小,有未出痘疹者,视其形色情性,可以预言轻重吉凶也。此吾家传秘诀,贤于命卜远矣。盖五脏精华皆见于面,而脏独气盛者,色亦应之。故肝气盛者色青,心气盛者色赤,脾气盛者色黄,肺气盛者色白,肾气盛者色黑,但欲明润,不欲枯槁,吉凶之兆,于此决矣。一观其色:红白明润,与平日同,无改变者吉。如红赤而太娇,晃白而无彩,顿然改变,异于平时者凶。又如额有青纹,目有赤脉,口有黑气,耳有尘痕者,大凶之兆也。二观其形:精神爽畅,动止便利,言语清亮者,无病也,吉。如精神衰弱,动止迟留,言语低微,异如平时者,凶。又原具寿相者,吉。如有夭相,头破颅解,项小不能任元,脚细不能任身,目无精彩,或精露神,啼声断续,笑语无情,聪慧太早,肉浮骨软者,凶之兆也。三观其情性:未发热时,忽生喜心,若与父母爱恋不忍舍者,及闻见怪异言语妄诞者,凶之兆也。

发散为阳收敛阴,始终一气自流形。试观春夏多蕃秀,才到秋冬少发荣。

尝论痘疹之证,乃人身中一阳之气,始于发生,终于收敛,流行递变,以致于尽。辟诸草木,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皆此一阳之气,自为始终者也。故治痘者,先要识得此气,其来不可御,其序不可紊,尽其裁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然后谓之良医也。所谓道者,明于阴阳,和于术数也。盖天食人以五气,寒热温凉平也。地食人以五味,辛甘酸苦咸也。天有阴阳,故温热为阳而寒凉为阴。地有阴阳,故辛甘为阳而酸苦咸为阴。一物之中,亦有阴阳,故气薄者阳中之阳,厚者阳中之阴,味薄者阴中之阳,厚者阴中之阴。清阳升浮,发腠理而实四肢;浊阴降沉,走五脏而归六腑。所谓明于阴阳者此也。至于立方之旨,如辛甘发散为阳,则用辛凉甘寒之剂,味虽阳而气则阴也。酸苦泻泄为阴,则用酸热苦温之剂,味虽阴而气则阳也。气味相和,阴阳相济,必使阳毒之气,顺其流行之势,而不失其递变之序,始于春夏,终于秋冬。所谓和于术数者此也。今之医痘者,辛甘温热之羣聚,偏于阳而不知济之以阴;酸苦温凉之合同,偏于阴而不知济之以阳。使痘毒之气,有春无秋,有冬无夏,是皆昧于阴阳之理,不知术数之奥,以夭人命,医云乎哉!

首尾汗下为不宜,寻常执着岂通医。若分虚实能权变,可夺乾坤造化机。

首尾不可汗下,古人必有所为而发。今徒拘执不可汗下之言,设遇外感寒邪,腠理闭密者,其出不快,其发不透,不与辛甘发散之剂,宁无壅遏之患乎?又如大小便秘结者,不与苦寒泄利之剂,宁无胀满烦躁乎?但察其虚实,与时权变,可汗即汗,可下即下,中病则已,勿过其制,然后谓之通医。

痘疮无病勿服药,实实虚虚不可错。几多狂瞽昧经文,壁上安鼠翻成恶。

痘疮一科,自始至终,如无病者,不可服药。古人云:无病服药,如壁中安鼠,诚确论也。盖治病之工,只有补泻一法。果虚则补之可也,若元气素厚,谷气数强者而复补之,则有实实之变;果实而泻之可也,若元气素薄,谷气素弱者而复泻之,则有虚虚之变。如此之类,岂不为壁中安鼠者乎?今之业医者,但思医不用药,何以为功而取利也?不论虚实,妄投药饵,幸而中病则大言以彰其功,一有误焉则掩饰其过而推托于命矣。

痘疹伤寒疑似间,古人分证可相参。莫将汗剂先轻试,发散惟令表里安。

疮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痘疮则五脏之证皆见:如呵欠烦闷,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梢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欬嗽喷嚏,肺证也;惊悸,心证也;骩凉耳凉,肾之平证也。如初发热疑似之时,不可遽用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汤类,盖痘疹表里俱热,苟轻发汗,则腠理开张,表气益虚,脏腑阳盛,其热转增;但以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羌活汤、参苏饮之属解之,使表里气和。凡疮疹五脏见证,要察何脏之证为甚,即主其脏之毒多,如肝证毒多者,必发水疱,生搔痒,成目疾,宜预解肝之毒,羌活汤加青皮、柴胡;肺证毒多者,必增喘欬,烦渴不止,手搯肩目鼻面,宜预解肺之毒,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心证毒多者,必伏不起,谵妄饮水,烦哭咬牙,宜预解心之毒,导赤散加黄连、辰砂;脾证毒多者,必成灰白色痒塌吐利,宜预保养脾胃以解其毒,四君子汤、调元汤加白芍药、防风、连翘。肾不见平证,耳骩俱热者,死候也。痘疮主治解表和中解毒三法也:解表兼发散之义,使邪气尽出于外,不使留伏于中,如防风、白芷、荆芥穗、升麻、葛根、柴胡、桂枝之属;和中专主脾胃,兼助血气,使里气常实,血气不亏,助养痘疮以待其成,不致痒塌倒陷,如黄芪、人参、白芍药、当归、木香、陈皮之属;解毒泻火凉血清气,使毒邪有制不为正害,如山豆根、大力子、紫草、连翘、黄连、栀子之属。

痘疮发热疑似时,伤寒伤食莫辨之。试将解法真良剂,入口能令解却疑。

痘疮发热,与伤寒伤食相似,疑似之间,可以解发之药服之。若是痘证则痘子即出,不是痘证则热退而解矣。如证似伤寒者面赤,柴葛败毒散主之。证似伤食者面黄,香苏败毒散主之。

始终清便自调佳,便溺阻艰事可嗟。腹胀喘烦多壅遏,急施疏导解留邪。

痘疮始终要小便长而清,大便疏而润,谓之里气和。若有阻艰,即毒邪留伏于里,肠胃壅遏,不得运化,但见少有阻濇,须微利之。小便濇者,导赤散、五苓散、连翘汤。大便鞕二三日不更衣者,柴胡饮子、胆导法良。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得利即止。如逡巡隐忍,不能早治,以致腹胀喘气烦躁者,治无及矣。宜大利之,三乙承气汤,此救急之剂。

疮疹为阳待热成,微微发热始和平。假如大热身犹火,解毒常教小便清。

疮疹属阳,非热不能成就。故治不可尽除其热,但微发热,不渴,大小便自调,此肌表疮本之热,非里热也,谓之表里无邪,不可妄治。若身热如火,疮势稠密,其毒必盛,宜解毒兼利小便,连翘升麻汤、连翘汤主之。

始终能食最为良,平日其人脾胃强。食少却防中气弱,淹留引日变疮疡。

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故人能饮食者,气血充实,自然易壮易靥;食少者,起发收靥不能快易。治痘之工,于食少者,必须详审。若平日能食,今因痘出而食顿减,或咽痛饥欲食而不能,宜解利咽喉,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咽痛或咽不痛,不饥不欲食,又看大便何如,大便鞕,此赖平日谷气以为主,虽数日不便无妨,不可妄补以增内热,亦不可妄解毒以损脾胃。大便一日一行,则内之谷气有限,而气血益衰,须用和中,四君子汤加炙黄芪、木香、青皮。不可解毒者,脾胃虚也。大便泻则里虚,宜急止其泻,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并加诃子肉合肉豆蔻丸,或钱氏异功散、益黄散,甚则用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此二药太峻,非内虚泻甚不可轻用也。若向能食,一旦食减,不咽痛,但腹中满或痛,此必伤食,以养脾丸、木香大安丸消导之;甚则以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以微利之;复食以四君子汤合匀气散或养脾丸调养之。

最宜安静号和平,表里无邪志自宁。忽然烦扰宜详审,外怕神亡转闷昏。

痘疮以安静为贵,饮食坐卧如常,此表里无邪,号曰和平。忽然烦扰不安多哭,宜审视疮势形色:如疮起发光壮,不渴,大小便调,此疮正发,毒邪散布,气血弸急而痛,谓之痛烦,不须施治,待脓成毒化,痛止而烦去矣。如疮正色,间之不痛,但觉心烦不安,此内热也。心恶热谓之热烦,以导赤散加栀子仁、麦门冬;或以牛黄清心丸,灯心汤下。如疮红紫干燥壮热,口渴狂乱,昏闷谵语,如见鬼状者,退火回生丹。如疮搔痒,此欲陷也,疮乍见乍隐,此有伏也。目闭言妄,谓之神丧,不治。

痒塌方将倒陷时,急凭妙剂强扶持。空中痘出无番次,损去多脓功可施。

痘疮喜厚实坚牢,尖圆饱满。若顶平皮薄色淡,忽然瘙痒损塌者,此脾胃弱,肌肉虚,欲变倒陷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防风、荆芥穗服之,外用茵陈熏法。如痘空中原无痘处复出,大小不一等,作三四番出,其破损处,复加肿灌成脓,能食大便调者,可治。若痒不止,皮脱疮干,或利,或大便秘闷乱者,此已陷也,不可再治。

陷伏须分实与虚,莫于临证更踌躇。死生倏忽如翻掌,幽谷春回庆有余。

凡痘疹内者不出谓之伏,外者复入谓之陷。陷伏之证,有实有虚。如大热渴,大小便不通,烦躁谵语,妄有见闻,狂乱腹胀者,此实也。实者邪气壅遏,侵蚀正气,宜内服百祥丸、牛李膏或宣风散、枣变百祥丸,外用水杨汤浴之,得利疮出者佳;更以宣圣散、加味四圣散,并加烧人屎调之。如因吐泻不止,渴喜饮水,腹胀手足冷,或寒颤咬牙者,此虚也。虚者正气虚弱,不能制伏邪气,令得反复,宜内服快斑汤合匀气散、夺命丹,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外用水杨汤浴之,泄止疮出者佳;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烧人屎调之。此上二证,并用神应夺命丹,如法施治。疮不出反加烦躁,昏不知人者,死证也。大抵看痘之法,其出欲尽,出不尽者伏也;其发欲透,发不透反平塌者倒陷也;其收欲净脓溃皮破,收不干净者倒靥也。陷伏之证,谓之逆证,非冲击猛峻之剂,安能成起死回生之功哉?轻者夺命丹,甚者神应夺命丹。如倒靥之证,气实者解毒内托散,气虚者调元汤加白芷、桂、防风、当归主之。服药之后,有三验法:原疮先平后肿以成脓者,一验也;原疮已干,别于空中复出一层,起发养脓,但如正痘收靥者,二验也;不肿不出,只变自利下脓血者,三验也。有此三验者吉,无者凶。

四时分洽候须明,暑湿风寒不可轻。异气莫教相触犯,致令翻变乱其真。

疮疹发热之时,其初发表解肌,四时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汤,夏用五苓散,秋用参苏饮,冬用五积散,四时通用人参败毒散。又如春肝旺,风木主事,调养之法,宜四物汤加防风、黄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风木之胜;又以四君子汤加白芍药、桂心以补脾之受制,相间服之。夏心旺,热火主事,宜黄连解毒汤合天水散以清热火之胜;又以调元汤加麦门冬、五味子以补肺之不足。秋肺旺,燥金主事,宜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马兜铃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汤去川芎加天麦门冬、天花粉以润其燥。冬肾旺,寒水主事,宜五积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汤加炙黄芪、木香、丁香以胜里之寒。此四时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风,连日不止,恐有风邪,桂枝葛根汤。夏月盛暑,或非时之热,人参白虎汤。冬月严寒,或非时之寒,四君子汤加桂枝、生姜。久雨湿盛,五苓散加苍朮。此四候者,必疮变色,有异证,可依其法治之。苟无他候,不可妄治也。惟常服蝉蜕膏,盖此方能御风邪,辟恶气,透肌快斑疹也。

治痘皆言要补脾,补中有害少人知。一朝阳盛阴先绝,到此临危悔却迟。

痘疮虽以脾胃为主,若果吐利饮食少者,四君子汤圣药也。苟能食大便鞕,此里本实,复以四君子与之,则为实实,阳胜阴亏,不久而生变矣。况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气盛血枯者,其遗害岂小小哉?

痘疮脉候贵和平,胃气悠长最要清。弦数浮洪为实候,微沉迟濇是虚因。

痘疮之脉,中和安平为贵,不可燥疾微小,故曰脉静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若阳病得阴脉者死。夫四时以胃气为本,胃气者,弦不弦,石不石也。故弦数浮洪为太过,为实,实者邪气实也;沉迟微濇为不及,为虚,虚者正气虚也,皆死候之脉。所以人无胃气则死也。

痘逆证逆色脉逆,此候未闻人救得。但观色脉有可为,对病置药须详悉。

治痘之法,色脉为本,病证为标。若痘逆如陷伏之类;证逆如烦躁闷乱,腹胀足冷之类;色逆如气色昏黯,皮肉黧黑之类;脉逆如躁疾鼓搏谓之阳盛阴虚,沉微濡弱谓之阴盛阳虚。四逆俱全,标本同病,表里皆伤,不可治也。若只痘逆证逆,六脉调匀,五色明润者,此标病本不病也,急治其标以救其本。对病之药,良工得之。

怪痘辨生死诀

怪痘者,乃逆痘之中最甚者也,形证不一,宜辨之。

痘子初出时,面胷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水,随即收敛,若加闷乱气喘者即死,此内陷证也。若无喘烦之证,名曰试痘。过五七日复发热出痘者,其痘必重。

痘子出现,三两成丛,根脚坚硬成块者,此名痘母,不治,六七日死。

痘子将出,身上有红肿结硬处,似瘤非瘤,似痈非痈,亦名痘母,不治,三五日死。

痘子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随即破坏,此名烂痘,不治,二三日死。

痘子出后,遍身都是空壳,不作脓水者,此名空痘,不治,八九日死。不死者,亦发痈毒,难调。

痘子出现,起发之时。中陷干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水涂,勿使蔓延。若不急治,当靥不靥,塌,多作番次而出,绵连日久而死。

痘子出现,起发时中间有痛如刀割者。叫哭不止,此名痘疔,不治,五六日死。

痘子起发时,枯燥不润,塌伏不起,皮肤皱揭者,此名干痘,不治,五六日加烦满喘急而死。

痘子起发时,皮嫩易破,摸之湿手者,此名湿痘,不治,六七日痒塌而死。

痘子起发时,疮色娇艳,皮肉绯红者,此名嫩痘,八九日后,不能成痂痒塌死。

痘子起发养浆之时,疮头有孔浆水漏出者,此名漏疮,五六日后痒塌死。

痘子脓水将成之时,其疮自破,有孔而深,此名倒陷,不治。

痘子将靥时,不能成痂,皮脱肉黑,此名倒靥,不治。

痘子将靥之初,不能成痂,皮肉溃烂,脓水淋漓者,此名痘癞,能食生,不能食死。

发热证治歌括

痘疹发热似伤寒,证治分门不一般。疏解透肌斑毒出,阴阳和畅少留连。

痘疹毒发于里,阳气熏蒸而热,其证恶热喜露头面,以温凉之剂解之,使营卫疏通,阴阳和畅,毒由筋骨脏腑而达于肌肉皮毛,渐化而解之,不留逆郁遏于里也。

发表时师少定方,古人专主葛根汤。能通权变知增损,何必多方立纪纲。

治痘以葛根汤为主,今随证立增损法于后:初发热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风。口干渴,内热也,加葛根、天花粉、麦门冬。自利加条实黄芩生用。呕吐,加半夏、生姜。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壳、山楂肉。腰痛,加独活、北细辛。头疼,加羌活、藁本、蔓荆子。惊搐,加木通、生地黄、灯心。小便少,加木通、车前子、瞿麦。大便秘,加大黄。衄血,加山栀仁、元参、生地黄。发热三四日,热甚不减,加解毒药,大力子、连翘、紫草、桔梗。疮不出,加防风、蝉蜕、荆芥穗、红花子。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龙胆草。疮出后太稠密,加人参、当归、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风、桔梗。咽痛,加桔梗、连翘。疮干或带紫或色太赤者,血热也,加当归梢、生地黄、红花、地骨皮、牡丹皮。疮灰白色平陷者,气虚也,加人参、黄芪、防风、木香、官桂。手足疮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风、官桂、人参、黄芪。疮太密,起发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参、麦冬、天花粉。泄泻者,里虚也,加人参、白朮、诃子、白茯苓。疮不着痂者,湿热也,加防风、黄芪、官桂、白朮。

解表升麻汤最良,红斑虽见有何妨。时师胶桂无通变,才见红斑不敢尝。

古人谓但见红点,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此盖为痘疏毒少者言。后人不达立言之旨,遽谓凡出痘子,才见红点,真不可服。殊不知升麻葛根汤四味,乃发表解毒,疏通血气,升降阴阳之剂。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之,燥者润之,郁者疏之,过者平之,阴精不衰而阳毒不亢也。苟谓痘疏毒少者,虽他药不可服,况葛根汤乎?

痘疹未形先发热,吉凶轻重何如别?热微毒少吉堪言,热甚毒多凶可决。

痘疹热气甚者,其毒必多,痘出自密,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解毒快斑汤,并合代天宣化丸主之。或有热微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少,大便秘,身虽不大热,却蒸蒸然,此毒深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也,宜急解之,柴胡饮子。或有热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润目无赤脉,大小便调,身虽大热,但熇熇然,此毒浅热亦浅,故表热里气和也,只以升麻葛根汤。

发热大渴热在中,舌燥唇焦毒气攻。莫比寻常些小渴,养阴解毒有神功。

此心经出痘证也。痘疹发热,有小渴者,但与陈廪米作汤饮之。若大渴嗌干,唇焦舌燥,此心火炎上,肾水不升,毒火妄蒸,血枯液耗,宜急解之,葛根解毒汤大剂饮之;不止,更加黄连以泻心火之有余,黄蘗、知母以滋肾水之不足,舌润则生,舌如芒刺则死。盖舌乃心之苗,少阴之脉荣于舌也。如发热自利而渴者,此津液不足也,黄芩散加人参、白朮、麦门冬主之。

热时腹痛阵难禁,脏腑之中毒气侵。发散疏通如痛减,切防陷伏变非轻。

此脾经出痘证也。诀云: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可见疮疹腹痛,乃恶候也。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气内攻也,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胆导法、宣风散,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内服退火回生丹,外用胆导法。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甚则承气汤、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已上俱可下者。若脾胃素弱之人,不可与下,反伤脾胃,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芪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神应夺命丹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

发热腰痛最可讶,膀胱传肾变凶邪。急宜解散阴中火,莫待流殃却痛嗟。

此肾与膀胱二经出痘证也。痘疮初发热,便腰痛,其后多不可治之证。盖由膀胱传入于肾,乃陷于至阴之下而不得升,伏于骨髓之中而不能出,故疮疹归肾者死。但觉腰痛,便急发散,令毒化解,复出于太阳而行顺道也,人参败毒散或五苓散加独活、细辛主之。

腰痛虽云大不祥,女轻男重更消详。未婚可许真元固,已娶堪忧相火狂。

经曰:腰者,肾之府也。乃人身之枢纽,诸骨之根柢。痘疹腰痛,最为大忌。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男重女轻也。

惟有斑疹能作搐,要识病源属肝木。木能胜脾又归心,风火相争多不足。

此肝经出痘证也,以导赤散加辰砂末,与泻青丸合而治之。如再不止,小便利者,可治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红粉丸。小便不利者,勿治。其有不作搐,只多叫哭者,肝热也,目必直视,泻青丸;目不直视,燥渴多哭者,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栀子仁主之。

发热吐利如并作,上下毒出无壅遏。三焦火邪热中求,日久不休脾胃弱。

此脾胃二经出痘证也。疹疮发热吐利,非寒证,如欲止之,自利者黄芩汤,吐利者黄芩加半夏汤,吐者茱连散橘皮汤。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皆热也。若吐清淡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四君子汤加诃子肉、益黄散。利久不止,四君子汤送下肉豆蔻丸。

发热谵妄如见鬼,神识不清毒在里。镇神解毒以平期,一向不休病不起。

此纯阳无阴之证,不可治也,须审发于何脏:如目直视手寻衣领乱捻物,此发于肝,为亡魂;闷乱喘促,手捻眉目鼻面,此发于肺,为亡魄;上窜咬牙,多叫哭惊悸,或不能言,此发于心,为丧神;困睡手足瘈瘲,不思饮食,此发于脾,为失意;目无精光,畏明欲坠,下而缩身,此发于肾,为失志。故曰真脏见者不治。或发热时无此证,因大便秘结,却有之,此内热也,先以三黄丸、胆导法解利其热,后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以镇其神,病已者可治,连作不已者不治。

身上蒸人手足厥,曾多吐利脾虚怯。补中发表要兼行,莫向人前浪饶舌。

此纯阴无阳之证,先以黄芪建中汤加防风、羌活,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桂枝、防风以发之。发后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药、当归、桂心以补脾胃,养气血,而助痘疮之成就也。

发热之时血妄行,不知何道血先奔。但从鼻出宜凉解,别道来时可痛心。

此火刑于肺,鼻为肺之窍,宜泻火凉血清肺,以黑参地黄汤调郁金末加茅根自然汁,磨京墨汁饮之。衄止者佳,衄出不已者勿治。若从口出者,从大小便出者,皆卒死之候。

昼夜如蒸热不已,消详内外分调理。假如咽痛食难尝,急解咽喉无后悔。

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为失其常,宜消详表里证候以施治也。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里俱热也,双解散、柴胡饮子、胆导法。如咽喉痛,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汤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胷膈开豁。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闭塞,水入则呛,谷入则呕,暴哑失声,悔之莫及!

发热浑身汗漐漐,阴阳和畅宜沾湿。热从汗减毒从出,汗泻不休须早治。

痘疹发热,若汗大出则阳气暴泄,阴气反弱,痘必难发难靥,宜急治之,调元汤,圣药也。热甚汗泄者,当归六黄汤主之。

壮热恶寒形似疟,邪正交争营卫弱。莫将寒战妄猜疑,发热何曾闻此恶。

如初发热时似疟,以柴葛桂枝汤加黄芪主之,疮出即愈。不可错认作寒战,妄投陈氏辛热之剂以误人也。

发热之初便咬牙,心肝热壅势堪嗟。早分形证施方法,莫向东风恨落花。

痘疹咬牙,乃恶候也。如发热之初,多呵欠顿闷咬牙者,肝脏风热也,羌活汤。目上窜咬牙者,心脏热也,导赤散。不可妄用陈氏辛热之剂。

发热之时喘息频,喉中涎响势堪惊。急宜解散真高火,勿使炎威烁肺金。

此肺经出痘证也。毒火内蒸,上熏于肺,肺焦叶举,所以喘息而涎响也。火郁则发之,宜青金散火汤主之。若眼闭口张肩息足冷者不治。

未发痘疮先发痈,根窠坚硬色鲜红。此名痘母休轻视,纵有灵丹也不中。

此乃逆证也,十发九死,真人解毒汤以主之。

发热时辨生死诀

一、发热三日之内,用红纸条蘸麻油点火照心窝间,若有一块红者,或遍身有成块红者,八九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遍身一齐出红点,如蚕种样,摸之不碍手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腹内大痛,又腰痛,及痘出干枯亟痛不止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面上有一片红者,色如胭脂,六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不问口鼻大小便但出血者,三日内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妄见妄语,昏不知人者,三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腹胀而痛,大叫不止者,三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三日之内,其热忽退,烦躁闷乱,坐卧不安,外虽清凉,内却热也。若见闷乱腹胀,手足冷气喘者,即死勿治。

出见证治歌括

热蒸三日痘见形,此为常候不须评。过期不及多乖气,论治先分虚实因。

痘密者,以和中解毒之剂调之。如才发热,一二日间痘疹便一齐涌出者,此表气虚,营卫弱,腠理不密,肌肉不实,不能约束于外,使毒火冲击,故出太骤也。宜用实表之剂,可以无痒塌,无溃烂,实表解毒汤主之。如发热四日至五六日后始出者,此里气虚,不能驱逐其毒,使之即出,而毒邪得以留连停伏于脏腑肠胃之间,宜先用托里之剂,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剂多服之,可以无伏无陷无倒靥,托里宜托里快斑汤或十宣散,和中宜四君子汤加黄芪或调元汤合匀气散主之。

发热微微报痘疏,未曾起发早先收。此名试痘休空喜,一涌齐来甚可忧。

痘有身无大热,报痘又疏,三五日后痕迹不现者,此名试痘,不可悞作轻看。再过三五日,忽作大热,其痘一齐涌出,此有险逆二证,宜审治之。

疮出迟迟有数般,皮肤闭密属风寒。内虚自利须分辨,毒伏三焦治却难。

痘疮应出不出,其证有头痛四肢拘急,偎倚盖覆,常恶风寒,此类宜发之,气强者用双解散,气弱者用参苏饮或惺惺散。或内虚者,脾弱食少,宜用补脾之剂加行气发表药,四君子汤、调元汤,并加木香、青皮、黄芪、桂枝。或脏腑自利,宜用温里之剂,黄芪建中汤、益黄散,并与夺命丹合进;利未止,豆蔻丸合进。盖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削则不陷伏矣。若依上法分治,犹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不久而变生焉。

数日蒸蒸出不齐,欲行疏发竟生疑。按方加药观疮势,表里平和痘本稀。

愚按古方用发表者,升麻葛根汤,轻剂也;惺惺散,重剂也。谓微发谓加药者,或先用轻剂,后用重剂;或只用本剂,先小少饮之,后渐加大多饮之。非谓于本方之外,再加辛热大发之药也。

应出不出却如何?发表和中良验多。腹胀屎鞕烦躁甚,通肠解毒救沉疴。

凡痘疹过期,应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风寒,依上发表之法;或因内虚泄泻,依上和中之法。如犹不出快,热反甚,大渴腹胀满,大便鞕结不通,烦躁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内,三黄丸、柴胡饮子择而用之;甚则三乙承气汤主之,并用胆导法。

痘出常须令气匀,更宜和暖气如春。气匀出快无壅滞,偏热偏寒气不行。

张氏从道云:疮痘气匀即出快,盖气匀则营卫无滞。匀气之药,如桂枝、防风、荆芥穗、薄荷叶,所以行在表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发表之剂多用之;木香、青皮、枳壳、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和中之剂多用之。

疮出热退毒已尽,蒸蒸不减毒尤甚。番次常出渐加多,外边只怕乖形证。

痘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黏子汤。服汤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柴胡饮子;小便不利,连翘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表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乖戾之证勿治。

出现先于面部中,其间凶吉妙难通。绕唇夹颏方为吉,额角眉心总是凶。

如先在唇四畔出者,或两颐出者吉。盖太阳之邪下传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积陈受污,气血俱多;又口为水星,颏颐属肾水,火为水制,不能作虐也。如在额角眉心先出者凶,盖太阳足壬膀胱水,手丙小肠火,丙火独旺,不受壬水之制,其毒并于膀胱之经,而先自病,膀胱多气少血;又正额属心火,火不务德,妄行无忌。心为君主之官,主危则十二官皆危矣。凡起发成浆结痂,亦如此论。

头面呼为元首尊,咽喉紧隘譬关津。莫教疮子多稠密,锁项蒙头总不应。

痘疮之出,最要头面稀少,颈项无,方是吉兆。若头面多者,谓之蒙头,诸阳独亢,五官俱废,神明失守,精华自萎。经云: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者此也。颈项多者,谓之锁项,内者难出,外者难入,上者不升,下者不降。经云:一息不连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者此也。故皆不治。又五心有痘者重,谓心窝及两手两足心也,即劳宫、涌泉二穴。

胷前头面总宜疏,手足虽多不用忧。若是遍身都密甚。却愁气血不能周。

若头面胷项手足稠密琐细一样者,却愁气血衰微,脾胃微弱,不能周流灌注,起发不透,收靥太迟,而生他变矣。

最宜磊落痘如珠,偏怕相黏聚作堆。蚕壳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迹死相随。

凡疮痘之出,如黏聚成丛,模糊作块,不分颗粒,恰如红瘤,虽只一二处,未可言疏,此谓之伏。出未能尽,若待后者再出,则先者或陷而复隐,或痒而俱溃,成坏疮矣。此犹淹延引日,久而后毙。若如蚕之壳,如蛇之皮,此气至而血不荣也,谓之干枯。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气不充也,谓之陷伏。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

初出形来艳色娇,定知皮嫩不坚牢。溶溶破损添愁绪,个个成浆喜气饶。

疮痘初出,与未病时皮色一般者善。若疮太赤,根下皮色通红,此血热气不能管束也。后必起发太骤,皮嫩易破,痒塌而不可救,宜急解血分之热,四物汤加升麻、地骨皮、红花、紫草,或消毒饮、活血散合而饮之。待色少淡,急补气分之不足,四君子汤加黄芩、防风、木香,或调元汤、参苓白朮散合而饮之,仍用血气二分相间而服。若成浆不破损者吉,服药不效,反增瘙痒者,命也。

最怕头焦乌焠焠,更愁皮嫩水溶溶。肤中寒粟工知避,皮上针头治罔功。

痘疮初出,若毒凝血聚,则遂成黑色。今头焦黑者,乃荣血不能流行,内外毒气壅遏,此证甚危,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烦躁,宜用柴胡饮子、当归丸、通关散、三乙承气汤,看轻重紧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后,以紫草饮、加味四圣散,调无价散以解表之毒,仍用胭脂涂法。疮变红活,以渐起发者吉,若更干黑者凶。庄氏云:斑疮倒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痘子,赖气以束之。脾胃强气实则肌肉厚,皮肤坚。今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湿之状,乃脾胃气虚,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补汤去生地黄加防风、白芷,外用天水散蜜水调拂疮上,以解表之湿热疮。若起发成浆者吉,渐变痒塌者凶。闻人氏云:痘疮发痒,深为可虑,能调和爱护,勿令有此,乃为上策。痘子初出,不成颗粒,但脾胃间济济簇簇,如寒风粟子之状,或虽出,形与针头相似,稠密无缝,此皆恶候,良工避之,勿与治也。

痘疮初出解咽喉,喉痹咽疮毒火饶。只恐后来封管钥,错喉声哑治徒劳。

凡痘发热初出之时预解之,用甘桔汤加牛蒡子,甚者东垣凉膈散加牛蒡子,令毒火解散,不停留于咽喉之间,致生他变也。如兼口舌生疮,齿摇龈肿者,宜甘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牛蒡子。水浆不入者,射干鼠黏子汤加桔梗、荆芥穗、山豆根。

若恐斑疮入眼中,古方护目有神功。眼多眵泪睛多赤,急泻心肝免毒攻。

痘疹方出之时,使不入目,以神应膏涂眼四周,或只胭脂取汁涂之,或敷以水调黄蘗末,或以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若眼中流泪或多眵,或目中红赤,宜洗肝明目散加蝉蜕。

痘疹只出一股奇,夹疹夹斑都不宜。消疹化斑令毒解,若还不解势倾危。

疹由心热,斑由胃热,宜急解毒。消疹,用黄连解毒汤合消毒饮。化斑,用人参白虎汤合消毒饮,或只以升麻葛根汤。夹疹者,加防风、荆芥穗、木通、麦门冬、黄连;夹斑者,加石膏、人参、大青、黑参、淡竹叶。如疹散斑解,现出正痘疏密停匀者,吉。痘被斑疹夹杂不能起发者,凶。

热病相传发泡疮,须臾周匝尽成浆。见而便没为肤疹,相类斑疮折后殃。

闻人氏云:伤寒热邪在表里,未能出汗,或当汗不汗,热郁于肌肤,故发泡疮。色白或赤如火,丹头作浆白脓者,轻。根下紫色隐隐在肌肉者,重。甚者五内七窍皆有之,其形亦如痘。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证,非正疮痘也。又云:八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作肤疹,一出即遍满肌皮之上,如沸疮疱子,见而便没,其所受气浅故也。五脏属阴,有热则难出,其为痘疮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发红斑而后如痘,故名疮痘,其所受气深故也。大抵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是正疮痘。肤疹非正疮痘也。

发热红斑出复收,曾将形证细推求。若无变证与他苦,折过天疮不用忧。

痘乃胎毒,人不能免。近见有出红斑者数日尽收,痘亦不出,更无伏陷恶痘痈疥余毒。自后痘疮再不出者,盖受毒甚微,故平生只见一病。

热盛从来出亦难,平和汤剂解烦冤。莫将辛热轻催并,猛虎何当有翼添。

疮痘斑点未见之时,惟当用和平药,如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东垣鼠黏子汤、惺惺散等解利之。或有不问虚实,便以辛热之剂大发之,若是本实之人,热毒弥蔓,营卫闭塞,里毒甚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是谓郁毒不散,毒气无所从出,反攻脏腑;表毒盛者,疮凹而不起,遂成倒陷,或为溃烂,或为痈疮,当此之际,不能解利至于毙者多矣。用消毒饮、柴胡饮子,得毒气解散,营卫流通,疮子将自起矣。

疮子依稀略见形,浑身搔痒苦难禁。皮肤拂郁宜疏解,莫作肌虚一类评。

凡痘疮初出之时,便身痒爬搔不宁者,此毒火留于肌肉之间,应出不出,游散往来,故作痒也。桂枝葛根汤加荆芥穗、牛蒡子主之,不可作肌肉虚痒也。

夹斑夹疹利清水,妄见妄言摸床被。烦渴唇裂眼珠红,不遇明医病不起。

此险痘也。夹斑夹疹眼红唇裂者,表热也;烦渴利清水,妄见妄言,循被摸床者,里热也。其利清水者,内有燥屎,所饮之水,自肠中渗泄而下也。谵妄摸床,神识不清也。表里俱热不与发表攻里,其病难痊,双解散加芒硝主之。若增闷乱,足冷腹胀气喘,决不可治。

发热过期痘未彰,红斑隐隐肉中藏。忽然大汗人昏倒,冒痘谁知是吉祥。

凡发热至五六日,痘应出不出,以灯照之,只皮肤中隐隐有红点,其人色脉平和,精神爽畅,虽烦不躁,虽渴不消,虽腹痛而不苦,虽便实而不鞕,忽然眩冒大汗出者,此名冒痘证也。毒气一齐从汗而出,再无壅遏之患,乃吉兆也。

出痘时辨生死诀

痘出时,心腹大痛不止,口中出臭气,疮出紫黑色黯者,决死勿治。

痘出色白,皮薄而光,根窠全无红色,或根下带一点红,三五日后如菉豆样,此痘决不能成脓,只成一泡,清水抓破即死,勿作好痘治之。

痘出色红带艳,皮肉尽红者,必不能成脓,痒塌而死,勿治。

痘出疮顶焦黑,根窠枯燥者,必不能起发,四五日死,勿治。

痘出全不起顶,如汤泼及灯火焠者,六七日后,决痒塌死,勿治。

痘出都是紫黑血泡者,即死勿治。

痘出不快,乍见乍隐,口鼻血出者,即死,勿治。

痘出就是清水皮薄脚大红者,五六日后痒塌而死,勿治。

应出不出,只见红斑如蚊迹者,即死,勿治。

痘出都是空壳,不成脓水者即死,勿治。

痘出便是黑斑如痣大,又肌肉有成块黑者即死,勿治。

痘未出,胷背手足后有一块红肿如痈者即死,勿治。

起发证治歌括

五六日间起发时,俗师计日岂曾知?不分虚实论轻重,偏执方书只补脾。

痘疮之证,时师不知虚实补泻之理,但于起发之初,便用补脾,果内气不足少食者,用之允当,若内实便秘能食,宁不党邪为恶乎?

大抵疮标只要稀,毒轻疮少不须医。若逢稠密毒邪甚,解毒和中早烛机。

此以下专言险逆者之证治也。

几多先密后稀疏,更有先疏后密稠。不是良工曾见惯,他将怪变问师巫。

疮痘有先密后疏者,此夹斑夹疹也。初出一片红点,斑疹相杂,难以分辨,至起发时,斑疹尽散,惟痘独在,故先似密而后实疏也。有先疏后密者,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故先似疏而后渐密,此顺痘也,吉。重者初出时,只面上胷前有三五处,颗粒模糊,根脚肿硬,待至起发,则一齐涌出,故先虽疏而后尤密,此逆痘也,凶。

先后大小尽出齐,以渐起发适如期。尖圆红活都光壮,表里无邪福所归。

此表里无病,大吉之兆。

起发如期贵适中,太迟太骤类成凶。谁知骤发亦骤陷,发若迟时毒复壅。

疮子起发,只以出匀为期,不可拘定日数。疮出以渐,其发亦以渐,谓之适中。若一齐涌出,便皮肉虚肿,一齐焮发者,此表气虚,主母气奔溃而出,表虚不能收敛,必生痒塌,或成溃烂,急宜救表,十宣散调无价散、活血散,合消毒饮相间服之。若出已尽,当起不起,或起不透,此里气虚,毒气留伏,壅遏而不出,必增烦躁腹满喘促,或后为痈毒,急宜救里,十全大补汤合匀气散或参苓白朮散,调无价散服之。

痘子而今出已匀,可知形状重和轻。莫将汤液求奇中,治不乖方藻鉴明。

变轻变重转移间,莫道人为不胜天。堪笑愚夫多不晓,空谈气数盖前愆。

痘疮起发辨形色,人身之中惟气血。虚实寒热此中求,仔细消详行补泻。

痘形长大而色枯燥者,此气至而血不荣也,宜四物汤加人参、麦冬。色红润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气不充也,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川芎。形平陷色枯萎者,此气血俱不足也,宜十全大补汤合无价散主之。色灰白者,气虚也,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官桂。色红紫者,血热也,四物汤加红花、地骨皮、牡丹皮。

起发迟迟顶又平,色多灰白气虚论。紫红血热须清解,枯萎还从不足云。

凡痘疮起发迟滞,顶平色灰白者,气虚也。其人平日少食,脾胃不足,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官桂、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木香主之。如曾有吐泻以致气弱者,四君子汤合益黄散主之。泻未止者,四君子汤吞肉豆蔻丸,甚者陈氏木香散主之。若红紫色焮肿者,血热也,四物汤合消毒饮加红花,外用胭脂涂法解之。干枯者,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麦冬、地骨皮,外用胭脂涂法、水汤浴法。

痘疮起发视根窠,红活充肥血气和。若是干枯青紫黯,急宜养血莫蹉跎。

起发之时,如虽起发,干枯无水,谓之不肥泽;带青紫色黯,谓之不红活;其变为黑陷,乃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麦冬、紫草、红花间进,调无价散或吞夺命丹,外用胭脂涂法。

渐长尖圆厚且坚,其形光壮色红鲜。气充血旺无亏欠,平陷浮嚣气不完。

起发之时,如虽红活,顶平中陷,不成尖圆,色嫩皮薄,不能坚厚,其变为痒塌,为留伏壅遏,乃气虚也,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黄芪、官桂,或人参白朮散加黄芪、官桂、防风,或调元汤加官桂、防风、白芷、荆芥穗,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防风、白芷,或十宣散,皆可选用。若疮皮薄,色娇嫩,淫淫如湿者,此气不胜血,宜补气凉血,四君子汤、四物汤去川芎、地黄加黄芪、官桂、防风、荆芥。如浮囊虚起,壳中无水者,此气不依血,血不附气,其变为痒塌,为痈肿,十全大补汤去白朮加大力子、连翘、防风、烧人屎。

四围沸起陷居中,胃气亏虚发未通。外白中心成黑点,是名鬼痘急宜攻。

痘疮四围沸起,中心平陷者,此有二种:有血化成水,四围高起,心中略低凹者,俗呼为茱萸痘,此中气不足,发未透彻故耳。能食者,至养浆之时,尽充满而起矣。不能食者,宜抉中气,人参白朮散主之。有四围沸起,中心落陷无水,犹是死肉,其形如钱,宜急攻之,若待渐变黑点,不可为矣,此名鬼痘,四君子汤合九味顺气散加烧人屎,或紫草饮,或紫草饮子连进服之,外更用胭脂涂法。

中心凸起四沿平,外黑里红一例论。此是表邪多壅遏,疏邪发表令调匀。

疮痘起发,有中心凸起,四围干平无水者,或里红外黑者,此由平日感受风寒,皮肤坚木,以致痘毒郁而不散,宜桂枝葛根汤、十宣散以散表邪,外用水杨汤浴之。

发时磊落最堪夸,三五黏连便不佳。若是胡涂成一块,切防搔痒又来加。

如痘彼此相串,皮肿肉浮,或于本痘四傍,旋出小痘,攒聚胖长,渐成一块,此候最重,宜以快斑汤合消毒饮加烧人屎服之,更宜禁忌以防触犯。

自此常宜大便坚,如常调润更清安。莫将汤剂轻试用,偏热偏寒变易生。

痘疮自起发之后,大便常宜坚实,不能食者,听其自便,赖旧谷气为养,至四五日后,则脓化毒消,解利之剂可用也。能食者,三日后不通,不腹满,不里急后重,则亦不必攻之,可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当归丸微令润通,使气道升降无壅遏之患,不可妄下。

其人能食素脾强,大便虽溏也不妨。切莫汤丸偏峻补,反增里热作余殃。

忽然暴泄势堪惊,毒入大肠亦有因。勿待内虚成倒陷,上工治病贵能迎。

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冷热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理中汤及豆蔻丸、益黄散,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泻下之物,黄色酸臭,渴,手定心热,面赤疮红绽焮发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漫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证。

起发时常验手足,发如不透多翻复。此宜脾胃弱中求,尚怕差迟作痈毒。

痘疮起发,脾胃素弱者,手足上疮常发不透,以补脾为主,快斑越脾汤。如不令透,其后手足必作痈毒。又手足疮痘多发水疱者,此肝乘脾也,先泻肝,羌活汤加柴胡;后补脾,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官桂。如见而复隐,起而复塌,色紫黑者,此肾乘脾,不可治。

头面斑疮总属阳,升生浮长类相当。微微渐肿疮红润,骤肿疮平可预防。

头面疮疹,黏连通串,模糊成饼者,必要红活润泽,以快斑汤、消毒饮合而饮之,或消毒化斑汤以解其毒;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相间与之,以利咽喉,宽胷膈,令饮食无阻也;又以神应膏护目。若灰白青黄干燥疮面肤起者,皆死证也。凡痘将起发,头面预肿者,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苦汤解之。

起发之初未试浆,口唇疮色早焦黄。如斯恶候无人识,待得收时作祸殃。

口唇者,脾之外候,人以脾胃为本,不宜受伤。如初发热唇焦裂者,此毒发于脾,便宜解之,泻黄散。不知早治,痘子之出丛集于唇,及至起发,其疮先熟,内带黄浆,此恶候也。待诸痘成浆,此疮已靥,唇破揭脱,渐变呕食呛水,昏睡而死矣。

起发疮头带白浆,不分何处便非祥。谩夸国手移天力,空自叨叨说验方。

疮起发,头便带白浆,不分何处,并非佳兆,不特口唇然也。

出形未定先涵水,起发之初便戴浆。脓水未成收靥急,不堪有此命终亡。

最爱尖圆成个个,惟憎坚硬作堆堆。非瘤非核非痈肿,怪事令人叹几回。

凡痘疮颗粒丛聚,根窠坚硬者,乃气血凝滞肌肉败坏,而毒气郁积,逆痘也。瘤者,丹瘤也,似瘤之红而不痛。核者,结核也,似核之坚而不动。痈者,痈疽也,似痈之肿而不溃。此荣血不流之病,十无一生,不出四五日,必搔痒闷乱而死。

起发浑如汤火伤,黏连成泡水洋洋。皮肤溃烂真元散,鹤唳猿啼到北邙。

凡痘疮初出,细密模糊,不成颗粒,至于起发之时,尽成大泡,清水虚洋,此卫气不敛之病,逆痘也,不出二三日,皮脱肉干闷乱而死。此上二证,须于出现起发之时候之,若到成脓则无及矣。

起发一齐如锡面,皮肤浮肿形容变。其人能食乃为佳,食减气虚作凶断。

痘疮起发,无复颗粒,模糊串连,不红活带灰白色,面上浮肿如锡饼形,此恶候也。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热有大小治不同,古人取譬似蒸笼。不知邪气分深浅,妄治何能得适中?

发时痛痒是何因?痛实痒虚理自明。大凡痛者终多吉,诸痒曾无一吉云。

痘疮起发痛者有二:一则毒邪欲出,气血随之,肌肉绷急而痛,九味顺气散合活血散主之;一则皮肤厚,肉里密,为外寒相搏而痛,桂枝葛根汤主之。身痒亦有二证:一则气血不足,其痒为虚,十全大补汤主之;一则不能食淡,以致发痒,蝉蜕膏主之。凡痘疮作痒,深为可虑。

腹胀之候最不佳,痘疮有此可伤嗟。气和自尔无烦满,毒气壅留势渐加。

痘疮起发而腹胀者有二证:一则阴阳不和,盖疮痘正发,热毒方盛,必生烦渴,宜以葛根解毒汤、人参麦门散、人参白朮散之类与之。不知此理,或饮冷过多,或悞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发越,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必不能食,大小便利,腹中虚鸣,此伤冷阴阳气不和也,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自消,益黄散去甘草加姜制厚朴。甚者气喘发厥,疮白而无血色,多致不救,陈氏木香散,圣方也。昧者,反用峻下之药,致令重困而死。一则毒气陷伏入里,必有他证相杂,或烦躁大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紫草饮子主之。若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为大恶。

出尽方将起发期,个中干黑合生疑。此为黑陷休轻视,渐变加多不可为。

陷伏恶候古今传,变黑谁知有数般?痘疹不宜轻见此,徒夸五色大还丹。

疮痘自内不出谓之伏,自外复入谓之陷。疮痘黑陷,当分四证:一则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而不行,必身痛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黑色,或变青紫瘾疹,此为倒伏也,宜温肌发散,桂枝葛根汤加麻黄、蝉蜕,或以紫草饮合夺命丹,外用胡荽酒喷之,水杨汤浴法,须令温散寒邪,然后热气复行,则其斑自消矣。二则毒气太甚,内外蒸烁,毒伏入里,必心烦狂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大小便秘,渴而腹胀,此为倒陷伏也。病邪轻者,宜利小便解毒,连翘汤、通关散,甚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膀胱之毒,令阳气复还脾胃,温暖服之。身温欲饮水者可治,是脾强胜肾,陷者当复出矣。若加以寒颤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然百祥丸太峻,今以宣风散、三乙承气汤、枣变百祥丸代之,外以水杨汤浴之。三则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营卫者,出而复没,斑点白色或黑色,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自利,或呕或厥,此胃虚而不出,谓之陷伏也,宜用温中之剂,使其胃暖,营卫复行则当自出矣,宜调元汤加丁香、官桂,理中汤加黄芪、官桂,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外用胡荽酒喷之?或因悞下之后,毒气入里而黑陷者,则宜温养而表出之,先以理中汤温养其里,后以桂枝葛根汤疏解其表也。不出,再加麻黄。四则被房室等杂秽恶气冲触而黑陷者,则宜熏解之,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胡荽酒喷之,及茵陈熏法。

痘疔治法亦多方,只要疏通解散良。不使毒邪常陷伏,得行权处勿泥常。

人以黑疮为痘疔,又曰鬼痘者,深恶而畏之词也,此乃毒气郁遏。如大小便秘,腹胀烦躁者则下之。但小便秘者,则利小便解毒。自利者以泻脓血为顺,水谷为逆,以毒虽入腹,皆泻出也。昏闷不醒者,用龙脑膏以去心中之邪,枯黑不起者,或内用无价散,以解在里之邪;或外用水杨汤、四圣散、胭脂涂法以解其表,使邪气得出,皆良法也。

几经发疱多凶恶,原有疮瘢休认错。痘集成丛肌肉败,色多青紫宜敷药。

痘疮发疱,亦与黑陷相类,外出内入虽不同,而毒气壅郁则一也。或发水疱,或发血疱,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是而非者,不可不辨。其人身上原有灌疮,或破伤未痊,或虽痊瘢痕尚嫩,一旦疮出,则疮瘢四围,痘必丛集者,物从其类之理也。发生之后,必然作疱者,腐败皮肉,气色先变,宜与完肤有别也。治此者,先以针刺破,吮去恶血后,以胭脂涂法,合百花膏敷之。此疮又易作痒,起发之后,常宜以茵陈熏法熏之,勿令爪伤。若被爬搔,则反复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疮多平陷发未透,时日已过增烦躁。啼哭呻吟不忍闻,何堪谵妄又狂叫!

痘疮起发欲透,磊落尖圆,光壮肥泽者,上也。根脚横开,皮起水涨者,次也。顶皮不起,根脚不开,犹是先出之形,不见新生之水,此谓起发不透。审察证候,如气本实者,必曾感风寒,以桂枝葛根汤合夺命丹发之。如气本虚,必不能食,或吐利,以人参白朮散合夺命丹以补中气而发表邪。如欲成陷伏者,依前四法治之。若时日已多,发犹不透,或烦躁不安者,此毒热在里,心恶热,以导赤散送服牛黄清心丸以解散热毒,导引心火也。或啼哭者,凡人五脏平和则神宇安静,今五脏蕴毒,内外蒸郁,神不安舍,以导赤散送服安神丸、通关散,使郁热解散,神宇清快也。若谵言妄有见闻时狂叫者,此五脏热毒蕴积,阳气独盛,无阴气以和之,退火回生丹。大便秘不利,以当归丸微利之,再行胆导法,使无留滞易快利也;甚则防风通圣散主之。若昏不知人,腹胀喘呼,死证也。

发热推来几日经,时时烦躁未曾停。如狂屎黑知瘀血,不尔还为燥屎论。

凡痘疮出不快,发不透,靥不齐,有烦躁者,此有二证:如面黄,大便色黑,烦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胀或痛,此为有瘀血在里也,宜当归丸或四顺清凉饮,并加桃仁、酒红花;甚者桃仁承气汤主之。如便血下黑粪,而又睡不醒者,心为血之主,睡不醒则心之神昏矣,元参地黄汤加木通、麦冬。若无面黄黑粪,如狂喜忘之证,只大小便不通,烦躁腹胀者,此有燥屎也,此却真狂谵妄,以三黄丸、四顺清凉饮、三乙承气汤、当归丸、胆导法。

口中气出臭冲人,饮食俱难又失声。寒颤咬牙多闷乱,体寒呕泻总归冥。

已上诸证,皆不可治。

痘疮起发肿为奇,头面预肿又不宜。五脏精华从此散,真人独跨彩凤归。

起发辨生死诀

一起发时,根窠太红,头面皮肉红肿,如瓠瓜之状者,七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遍身痘顶皆黑,其中有眼如针孔紫黑者,三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两腮虚肿成块,肩髆腰臀皆有成块坚硬者,五日死,勿治。

一起发时,有痘变黑,干如螺,延及遍身俱干黑者,七日后死,勿治。

一起发时,先出痘形,以渐不见者,三日内死,勿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九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 【 明?万全】

成实证治歌括

痘疮成实作脓窠,只要脓成饱满多。根脚红鲜色苍蜡,刻期收靥保元和。

痘疮初出一点血,只成小小血疱,起发则渐长大,血化成水为水疱,至水疱转作脓疱,始成实矣。成实之时,却要个个成脓,肥泽饱满,根脚红活,又苍蜡色,如此者可以刻定日数而知收靥之期。

陷起平尖根脚红,窠囊血水尽成脓。自然表里无邪毒,莫使汤丸又妄攻。

痘疮初出,或中心陷下者,或顶平者,或根窠白色者,其人能食,或治不乖方,以至起发之后,陷者尽起,平者复尖,白淡者变红活,窠中血水已化为脓。夫陷起平尖,起发可谓透矣;红活饱满,气血可谓足矣;水化为脓,毒亦解矣;表无痒痛之证,里无吐泻之证,是表里又无病矣。如此者坐待收靥,不可妄投汤剂。

一面起发如初出,一面成脓有后先。发已透时脓又熟,毒随脓化病除根。

痘子轻者,常作三四次出,有大小,有先后。起发亦作三四次,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者自大,小者自小,亦如初出之样;待至养浆,则先长者先作浆,后长者后作浆,大小亦如之,磊落分明,不相黏连者上也。痘子密者,长大胖壮,以至作浆,未有不相串者,只要陷者尽起,无处不透转成脓浆,次也。脓成之后,毒气已解,无复留伏矣。

痘熟浑如果熟形,外无娇色内多津。脓浆饱满回苍蜡,可许如期结靥成。

凡痘疮发热三日,出现三日,起发三日,养脓三日,结靥三日,共三五一十五日,乃大率常数也。惟痘密毒甚者,常过其期;痘稀毒微者,常不及期。虽不可以日期计,尤当以常数为定则也。初出现时,其形小,其色红,乃是一点血;至起发,其形圆,其色红白,乃血化为水也;养脓则其形大而坚,其色红而黄,乃水化为脓也。结靥则其形大而软,其色红而黑,谓之苍蜡,此脓熟欲靥之状,如果之熟,自然外皮软而内肉栏也。假如十日以后,正当成脓结靥之时,其形平陷,其色红紫,外不胖壮,内无脓水,此名生痘,血至而气不至,乃倒陷也。不出十日内,腹胀气喘闷乱而死。

起发圆圆不作脓,一身郛郭总成空。如斯空痘真凶险,若不伤残也发痈。

痘疮起发,小者渐大,平者渐高,陷者渐起,外带红色,内涵清水,以至养脓,则皆胖壮红润,脓浆饱满,此顺痘也。若形色灰白,脓水清淡者,险痘也,虽不伤残,亦发痈毒。外若虚胀,内无水浆,此名空痘,气至而血不至,亦倒陷之类,乃逆痘也。不出十三日,必痒塌死。

待到成浆却要浆,切防清水及空囊。囊空无水邪犹伏,清水非浆痒莫当。

凡痘疮出欲尽,发欲透;至于养脓,便要成脓。饱满者,脓已成也;浑浊者,脓之形也;黄白者,脓之色也。若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气载毒行,血不附气,毒在血也。血既不至,则毒犹伏于血中而不出,四物汤合紫草饮加蝉蜕主之。如已成水,清淡灰白,不能作脓,此气血俱虚,所有之水,乃初时一点血气,解而为水,非自内潮起之水,十全大补汤主之。此二证者,为痒塌为痈,不可不知也。

痘疮只说待脓成,谁晓脓成未足凭。饱满坚牢诚可喜,湿淫软薄又堪惊。

人言痘疮,只到成脓,则毒气化解,便称无患。不知脓亦有凶有吉:如疮皮坚厚,脓浆浑浊,约束完固,无少破损,此真吉兆。若疮皮软薄,脓水清淡,渗漏淫湿,易于破损,此犹凶也。惟疮久熟,时日已过,当靥不靥者,脓化为水,皮亦易破,勿依此论。

正作脓时不作脓,此于黑陷理相同。但将四证分虚实,那得多方指聩聋。

痘疮起发之后,正待作脓,却不成脓者,此与不起发而黑陷者,分四证同论。如感风寒则当温散,桂枝葛根汤加黄芪、白芷、防风。毒气盛则宜托里解毒利小便,紫草饮子、连翘汤相间服之。大便秘者,宣风散。内虚宜温里,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触犯宜熏解,内服紫草饮,外用茵陈熏法。若烦躁昏闷者,龙脑膏。

脓浆方作谨看承,勿比初时一例纶。毒气从今将解散,病人到此减精神。

痘疮起发之初,已当避风寒,远人物,节饮食,守禁戒也。到此养浆之时,比之起发,犹加谨焉可也。盖前此人病未久,气血尤强,足以御乖戾之变,至此则气耗血亏,精神减损,少有乖戾,不能任之。况疮始成就,尤易触犯,不可不加谨矣。如天大热,则彻去衣被,令常清凉,但谨门窻帷帐,勿使邪风透入;天大寒,则添厚盖覆,令常温暖,更用亲人左右夹之。房室中可明亮,勿绝灯火,常烧辟秽香加乳香,令香气袭人。日夜常用一人看视,互相更代,勿令疲倦,恐或作痒为之抚摩,莫使悞破,以致溃烂,结痂不美。

遍身疮痘欲成浆,只要其人脾胃强。食少便坚中气足,便清能食却无伤。

痘疮已长脓浆欲成之时,专以脾胃为主。脾胃强则气血充实,自然脓浆易成,饱满坚厚,不须服药。脾胃弱则气血衰少,不能周灌于身,使之作浆,虚软清淡,虽有浆亦水而已。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木香,或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黄芪、官桂,多服乃佳。然脾胃强弱,于食多少大便坚利求之:食少大便坚者,脾胃之气犹足也;若泄泻则脾胃益虚,四君子汤送下豆蔻丸;利止,复以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黄芪官桂服之。便清要能食,不能食者,亦依上法。如能食大便坚,数日未更衣者,用胆导法通之,使气得疏通,营卫和畅,不致斑烂也。

先时泄泻痘非佳,到此非佳尤可嗟。津液已衰脾胃弱,岂堪泄利又来加。

痘疮出形起发,并不宜泄泻,恐里气虚,毒邪不出,反成陷伏,故以泄利非佳兆也。若成浆之时,尤不宜尔。比之于前,殆有甚焉。盖前此为病未久,脾胃尚强,足以任之;今则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若复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方张之毒不能成于外,或为痒塌,或为倒靥,或寒颤咬牙,虚惫而死。轻则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芪,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肉豆蔻丸可以并进。

泄泻古人原有别,肠垢鹜溏分冷热。痘中泄水泄血脓,勿使汤丸轻止濇。

经云:协热而利者,其肠必垢;协寒而利者,其溏似鹜。寒则温之濇之,热则清之通之,此古人之治法也。痘疮养脓收靥之时,有泄泻者,此为大忌,恐中气虚而毒复陷也,故专以温补止濇之法为正。然有利清水者,有利脓血者,又不可与虚寒者衮衮同论治也。盖利清水者,曾有大渴,饮水过多,蓄聚于中,渍灌肠胃,今乃作利,此蓄水泄也,水去尽则止。利脓血者,因痘不收,以成倒靥,中气充实,毒不得留,乃自大便而下,此倒靥泄也,泄尽脓血自愈。若不知此二证,待其自愈,或妄投止濇之剂,则根蒂未除,枝蔓滋长,源泉欲塞,决溃更多,吾见其悞死者多矣。

失气原表足太阴,肠中贲响足阳明。相同泄泻休差悞,谷气消亡大限临。

按《灵枢经》足太阴脾经,是动则病得后与失气,则快然而衰;足阳明胃经,是动则病腹胀贲响。可见失气者,脾败而谷气下脱也;肠鸣者,胃败而中气下陷也。病痘之人,不宜有此,与泄泻同,皆是死证。泄泻者,水谷糟粕之物;肠鸣失气,肠胃生养之气也。

痘疮手足最宜温,热甚须知毒亦深。若是四肢多厥逆,此为恶候必归冥。

痘疮手足和暖为贵。养浆之时,手足发热,手足必有汗,此毒热郁于中,必大小便不通,脉沉滑数疾,宜利之,三乙承气汤去芒硝主之。手足厥逆者,此阳气欲脱,必自利不止,或吐,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宜急温之,理中汤加熟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服药后,手足和暖者生,厥者死。若大便秘,小便不通,烦躁狂妄,腹胀喘渴,脉沉滑数,疮不起者,此陷伏之证,为阳厥,百祥丸、三乙承气汤主之。

浆成毒解贵安宁,脏腑和平神宇清。烦躁不眠何以辨?但从疮痘认分明。

疮痘始终贵于安静。脓成之时,毒已化解,脏腑平和,神宇爽快,尤宜安静也。若忽加烦躁不得眠者,但就痘子上辨之:如脓多清淡,尚不满足,此毒犹在里,未得尽出也,龙脑膏主之。如脓已成又饱满因发热干浆而烦者,此宜利小便,导赤散主之。如疮子太密,脓成之后,心血亏耗,虚烦不得眠者,四物汤去川芎加人参、麦冬、栀仁;又酸枣仁汤主之。

几见成浆饮食难,错喉呕吐病相干。语言清亮终须吉,暴瘖无声疗莫痊。

凡痘疮密,咽中亦有之。成浆之时,咽疮早熟,肉虚皮薄,易致破损,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延缠裹,所以堵塞,饮食难入,勉强吞咽,则为疼痛所苦,痰涎所隔,是以水入则呛,谷入则呕也。如语言清亮者可治,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利咽膈,化痰涎,惟多饮之,自然平愈。若声哑嗄语言不出者,咽喉溃烂,不可治矣。

痘疮皮嫩色娇红,待得成脓痒又攻。调理勿令今有此,除非肿灌痘重重。

凡痘疮皮嫩色娇者,到成脓时,多生搔痒,先当调理,勿令有此可也。若失于早治而发痒者,内服消风化毒汤,外用茵陈熏法,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大抵痘疮作痒,乃是恶候,吉少凶多。如其人能食,或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脓,原无痘处,续出大小不等,虽尽痒破,可治。内服十全大补汤、苦参丸间而与之,外以灭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若搔痒之时,其人颠倒闷乱,抓破之处,不复肿灌,或成坑窟,或即干黑,或皮自脱;又加以呛水呕食,水浆不入,或泄泻,或寒颤咬牙,或失声,或手足厥逆,或狂叫,皆死证也。

待到成脓结靥时,最嫌搔痒又相催。苗而不秀空惆怅,雨打梨花落树枝。

痘疮始终所忌者,搔痒也。到得成脓将靥,十分凶险。已过大半,若无搔痒,可计日求安矣。如作搔痒,吉凶犹未可知,必视其所发,观其所因,察其情状,以施治法,决生死。视其所发者,或发于手足,或发于胷背,拂之则止,禁之则听者,吉。若发于正面,搔痒不止,皮脱肉干者,凶。观其所因者,或因吐泻少食,脾胃既弱,气血不荣者,虚痒也,可用陈氏温补之法则痒可止。或因秽恶之气,触动邪火者,暴痒也,惟用熏解之法即止。或因痘疮之熟,邪气尽解,正气渐生,气血调和而痒者,此美疾也,不须服药。若无所因,自生瘙痒者,原是恶痘,不得善成。察其情状者,如搔痒之时,乍作乍止,精神清爽,不自抓搔,欲人抚摩者生。若搔痒无时,神识昏沉,胡抓乱舞,摇头扭项者,决死勿治。

正面诸疮不可伤,略伤一处便非祥。当时即止浑无忌,破尽须教目下亡。

凡视痘疮,以正面为主,苟于眉目鼻面之间,抓破一处,此肺有热也,急用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之,其痒即止,乃佳兆也。若痒不止,浸淫渐开,气愈泄而痒愈急,必至满面抓破而死。

额上疮如沸水浇,溶溶破烂不坚牢。渐延面颊都如是,泄尽元阳限到头。

凖头唇上与眉心,两颊耳边不可轻。脓未成就先黑靥,莫将干较语时人。

手足诸疮要饱浆,充肥苍蜡喜脾强。淡清虚鳖多灰白,纵得干收有后殃。

凡手足痘疮,最要脓浆饱满,乃脾胃强,气血足也。若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虚馁鳖塌,此脾胃弱,快斑越脾金汤主之。如此者,纵得收靥之后,必手足脘膝及关节之处,发痈毒也。

两臀肩背诸疮子,展转揩摩最受亏。惟有正疮能耐久,不然黏着便无皮。

痘疮成浆,多喜仰卧,惟肩髆背臀,展转摩擦,最受亏苦。若痘子好者,自然坚厚,耐久不破;其次则收靥稍迟,脓熟自溃。最可恶者,如汤火之疱,水去皮脱,又疮自破,清水非脓,黑(黑干)干焦,是皆不治。

才试浆时未饱囊,疮头有孔漏脓浆。依然团聚封疮孔,泄去真津毒气藏。

痘疮作脓窠之时,最要皮厚,包裹完固。若脓未成,忽然疮头有孔,其水漏出,或结聚成团,堆于孔外者;或水去窠空,自干黑者,俗名漏疮,必死。若脓熟之后,窠皮亦熟,浆水沸出,因而结靥,此头额正面之间多有之,俗谓之堆屎收,不可以漏疮例论。盖漏疮脓未成,堆屎收脓过熟也。

遍身疮痘作脓窠,涕唾稠黏咯吐多。强忍直当收靥后,自然毒解得平和。

痘疮者,每至作脓窠之时,喀吐痰涎,稠黏脓结,或有脓血夹杂者,咽喉不利,饮食亦少,此肺受火邪,津液不足,故多黏痰。喉舌牙齿之间,疮溃血出,惟用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清肺化痰,利咽膈,直待收靥之后,自然平和,不可妄用大凉之剂。

痘疹脓浆赖血成,几何津液受熏蒸。舍空血耗神明乱,睡里呢喃唤不醒。

痘内之脓,皆身中之血蒸熏而成。疮痘稠密,脓血周遍,津液耗消,心主血,血虚则舍空。故心热者,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心虚者喜睡,梦中呢喃,如与人言者,多怪诞之事,唤之不醒,安神丸主之。若昏闷甚者,先以龙脑膏开其心窍,后以安神丸、人参麦门冬汤送下。

起发成脓未失期,渴而饮水不须疑。气亏血少无津液,润燥生津法更奇。

痘疮全资血气之养以致成就,今痘出太密,气不期而自亏,血不期而自少,故津液不足,咽干膈焦而渴也。法宜养气生血,益津润燥,人参麦门冬散、葛根解毒汤主之,切不可以冷水生冷及寒凉之药,损其胃气,则津液不生,烦渴不止而变生焉。

脓窠已作中无毒,腹痛多因燥粪攻。若是便清曾受冷,好将汤散及温中。

痘疮初出腹痛者,毒在里也,桂枝大黄汤。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三乙承气汤、宣风散。作脓腹痛者,毒已出,又无陷伏,其人不大便者,必然燥屎也,当归丸、胆导法以通之。便清者,必受冷也,急与理中汤加桂枝,或黄芪建中汤加白朮、木香主之。

表里无邪一向安,忽然腹痛又加烦。痘疮色变成灰木,此候常因饱食干。

此必伤食得之。先以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去其宿食;后以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青、陈、橘皮,与养脾丸相间调之。

未得成脓先溃烂,此候得之轻发散。除非脾胃本来强,曾见几人成倒陷。

夫痘疮未成,脓先即溃者,此名斑烂,由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气闭塞,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悞发散,则热毒随阳气暴出,遍身皮肉溃烂。治之宜调脾进食,令大便得所,赡养荣卫,生肌解毒,宜十全大补汤去桂枝加防风、荆芥,多服佳。大便秘,以胆导法润之。脓水不干,以败草散衬之。斑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涂之。又有发表过甚,外为斑烂而内虚,阳气不守,脏腑自利,此又急当救里解表,陈氏木香散主之。厥逆者,异功散。

痘疮磊落本无多,到得成脓不结窠。不是脾虚常食少,定知陷伏认差讹。

疮痘初出磊落,起发亦透,只结脓窠时,却不作脓,往往变为坏证。或因其人不能食,脾胃虚,或又自利,不知调理,或出未匀,发未透,毒气陷伏,妄谈稀疏,此皆人事不修,非干时毒而然也。

失声四证要端详,肺浊心微声不扬。哭语无闻因肾怯,哑嗄不出是咽伤。

失声之证,痘疮所忌,当于养脓结靥时候之。有吉有凶,不可一概作凶断也。此有四证:如声浊不清响者,此火毒上熏,肺先受之,肺主五声,肺热则胀,孔窍闭塞,甘桔清金散主之。如声小气短,近听则闻者,此心火太亢,血槁气消,故虽有声而不远扬,导赤通气汤主之。此上二证可治。若啼哭无声而见其泪出,语言无声而见其口动者,肾败也。其声哑嗄如破如硬者,此喉溃烂也。此上二证不治。

寒战咬牙虽不祥,养脓结靥更宜防。能将形证分凶吉,可许婴童司命长。

痘疮所忌者,寒战咬牙二证也。单见且凶,况双见乎。养脓结靥之时,尤不可见,然亦有凶有吉。如焮肿红紫,大小便秘,烦渴饮水,此表里俱实,寒战者疮痛而振摇也,咬牙者忍痛而咬其牙也,乍作乍止,宜四顺清凉饮加连翘、木通、金银花主之。如青干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大渴不止者,此纯阳无阴,宜防风通圣散合枣变百祥丸主之。若腹胀气喘,谵妄足冷者,倒陷也,不治。如溃烂灰白,泄泻不止者,此纯阴无阳,宜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若瘙痒闷乱,腹胀气喘足冷者,倒陷也,不治。

欬逆原知有几般,此名恶候古今传。若逢呕哕虽同论,莫作寻常小病看。

欬逆者,如噎食噫气之状,俗呼呃逆者是也。厥逆之声小且短,其气似入而非入,呕哕之声大且长,其气似出而非出;呕者声清,哕者声浊,皆有声无物也。经曰:木陈者叶必落,弦绝者声必嘶,病深者声必哕。由此观之,其为死证明矣。

痘疮正色喜红鲜,到得脓成又不然。曰白曰苍皆正色,若犹红嫩转成愆。

养脓决生死诀

一养脓时,只是清水,皮薄如水泡者,三四日后,决痛痒抓破而死;设不痒塌,亦发痈死,勿治。

一养脓时,干枯无水,都是空壳,决作搔痒,或发痈死,勿治。

一养脓时,未成脓浆,犹似血水,忽然干收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忽然作痒,正面抓破,皮脱肉干黑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忽然泄泻,日夜无度,汤丸不效,足冷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或疮色青紫,或带灰白,寒战咬牙失声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腹胀气喘,足冷闷乱者决死,勿治。

收靥证治歌括

脓窠结就正鲜肥,疮顶微焦欲靥时。渐次干收无急慢,痂皮圆净转春晖。

痘疮收靥有真诀,面上身中要合格。面上吐浆顶聚珠,身中结疕坚如墨。

凡痘疮收靥之时,面上是一样收,身上是一样收,谓之合格,乃正靥也。若面上如身上收,身上如面上收,谓之不合格,乃倒靥也。面上痘疮收格,痘顶吐脓,结聚如珠子样,满面皆然,磊落可观,惟两耳与身上痘疮收格,皮脓干结如螺靥样,紧净坚厚,易自脱落。

收靥如将日数拘,几曾算得不差殊?但凭本痘分疏密,更向其人论实虚。

痘疮收靥已无邪,不疾不徐乃更佳。太疾却防余毒壅,太迟溃烂不成痂。

痘疮收太急者,毒邪未尽,煎熬津液,以致速枯,必为目病,为痈毒,为诸怪疾,甚至横夭,宜微利之以彻其毒,当归丸主之。如收太迟者,中气已虚,脾胃太弱,不能荣养肌肉,使之完就,以致溃烂,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衬之。

当收不收疮溃烂,内外审候是何变。以法求之要着痂,痂不得成为倒靥。

痘疮过期不收,遍身溃烂者,此与斑烂不同,乃热太过也,其候不同。或因天寒失于盖覆,使疮受冻而不收者,宜内服五积散,外用乳香烧烟于被内熏之。或因天热过求温暖,使疮被蒸而不收者,宜内服人参白虎汤或五苓散,外减去衣被,令少清凉,以天水散扑之。或大便秘结,内外极热,毒气散漫,无阴气以敛之而不收者,宜内服宣风散或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外用胆导法,以败草散衬之。或泄泻气虚,脾胃弱,津液少,肌肉虚而不收者,宜内服陈氏木香散,外用败草散。或因渴饮冷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者,宜内服五苓散。如因食少气虚而不收者,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主之。已上诸证,以法治之,已溃者结薄痂,未溃者结痂,方为佳兆。若痂皮俱不结者,成倒靥矣。

遍身溃烂少完肤,脓血淋漓势已痡。坐卧不能惟用衬,瘢痕欲灭却宜敷。

痘溃烂者,用败草散或荞麦粉,以绢袋盛于身体上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面上欲成瘢(黑干)者,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但到收时脓自干,收藏敛束贵周圆。莫教溃烂痂皮嫩,至此还将倒靥看。

痘子初出,磊落成个,后来长大作脓,始相连串,外虽相串,皮下犹一个是一个;至于结痂,肿消脓干,现出初来本形。所以收藏敛束,要完全坚厚,复成个数为贵。或根脚相通,皮肉尽串者,结痂之时,亦要干净,无有淫湿及溅破者,次也。若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倒靥也。

痘臭须知有几般,时师莫把混同谈。养脓有觉为凶兆,结靥才知作吉看。

《难经》云:心之臭焦,肝之臭臊,脾之臭香,肺之臭腥,肾之臭腐。五脏皆属于心,故曰臭从火化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痘疮之证,心火主之。凡论痘疮到结靥时才有臭者,此痘子成熟之气,邪气自内而出也,吉。若养浆之时,即有臭者,此毒火熏蒸之气,积于中而见于外也,凶。又或搔痒抓破,及溃烂肿灌之时,其臭焦者,心火盛也,危;其臭臊者,肝火盛也,死;其臭腥者,肺火盛也,危;其臭腐者,肾火旺也,又为腐痘之气,必死不治。惟臭香者,脾也,水谷之府,无所不受,故吉。

收靥原来贵整齐,臭腥溃烂事生疑。过期见此还为顺,未及收时作逆推。

痘疮收靥,圆净坚厚如螺靥者,上也;头穿脓出,堆聚成痂如鸡矢者,次也;皮破脓出,痂薄如纸者,又其次也;皮烂脓溃,不成痂皮,脓汁腥臭者,斯为下矣。如已过期,譬如瓜果熟久则烂,此造化之常,还作顺看。若未及时,则为斑烂,乃逆候也,故倒靥而死。

倒靥谁知毒入里,死中求活治得理。便秘腹胀急下之,自利则平如手取。

痘毒当靥不靥,复入于里者,谓之倒靥,此死证也。元气素怯,又不食常自利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死中求活,圣药也。如原无泄泻,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之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排毒散。若不急下,则肠胃不通,营卫不行,益加喘满躁闷而死矣。若毒入里,忽然自利者,此人脾胃素强,毒气难留,故自利之。须看利下之物:如利痂皮脓血者,毒气得出为顺,不可止之,待利尽脓血自愈;如利水谷者,此毒气反驱水谷,脾虚不能制之,其证为逆,不可治也。

原疮溃烂复成疮,痘出重重渐作浆。此候未曾成倒靥,便坚能食得为良。

如痘疮破损溃烂者,复肿灌作疮,不致干枯,原无痘疮处复出一层如初出之状,亦以渐起发作脓者,此里气充实,毒不得入,犹在于表,未成倒靥,逆中之顺证也。但疮子重出一番,必其人能食,大便坚,足以胜其再作之毒。如食少大便润者,用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朮散相间服之。自利者,用木香散异功散、白豆蔻丸主之。盖病久气血,惟利温补,不可再解毒也。

靥时表解里当和,忽尔通肠泄奈何。不是里虚元气脱,必然倒靥毒邪多。

收靥之时,忽尔洞泄水谷者,此中气暴虚,不能禁固水谷;或毒气乘虚入里,欲作倒靥,并宜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肉豆蔻丸主之。利止者佳,利不止者阳脱而死。

溃烂最毒面居先,阳毒从阳心火炎。能食便调无别苦,可投良剂保伤残。

痘疮溃烂,先伤于面者,面乃诸阳之会,痘乃纯阳之毒,以类相从,如水就湿、火就燥也;又心之华在面,诸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之象。如面疮已破,肿消目开者,此不着痂,先已干燥,病为倒靥,死在旦夕。如已破复灌,满面成饼,焦裂溅起,脓血淋漓,食谷则呕,饮水则呛,咯吐黏涎,语言哑嗄,口中气臭者,此脏腑败坏,故诸证尽见也,淹延闷绝而死。如疮溃烂,饮食无阻,大小便调,更无他苦如上证者,此则可治,内用十全大补汤、升麻解毒汤相间服之,外用灭瘢救苦散、百花膏合而敷之。

阴阳界限在人中,任督分来上下通。宜向此间渐收靥,阴阳相济得和同。

人中为任督交会之衢。督乃阳脉,自人中而上,任乃阴脉,自人中而下。故自凖头至印堂,与颏至鸠尾相应;印堂至发际,与鸠尾至膝相应;发际以上与膝以下相应。痘疮收靥,但观面上收到之处,则知身上收到之处矣。凡痘子自人中上下左右,先出先靥者吉,阴阳变合相济之理也。若自额角先靥者孤阳不生,足下先靥者孤阴不长,皆凶兆也。

阴阳相济得相成,阴寡阳孤势不行。不信但看头与足,痘疮难靥自分明。

造化之理,生于阳者阴成之,生于阴者阳成之。凡痘疮收靥,头自发际以上,阳气独盛,谓之孤阳;足自膝以下,阴气所聚,谓之寡阴。所以诸疮皆靥之后,此二处难靥,乃造化自然之理,不可作倒靥论。

曾见伤犯灌成疮,待到收时不敛浆,脓汁淋漓多痛楚,急宜治疗免残伤。

痘疮结脓窠之先,或曾伤犯破损者,灌烂成疮,至于收靥,此独不靥,脓汁不干,更多痛楚。若不急治,渐成疳蚀疮,损骨伤筋,以致横夭,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几个顽疮不肯收,无时痛楚血长流。此成疳蚀难调理,日久堪嗟一命休。

痘子已成疳蚀疮者,若在肢节及诸虚怯软弱血气俱少之处,色青紫黑,肿痛溃烂,以渐延开,血自出者难治。若所生之处,在于阳分,不痛不烂,色不变,血不出者,以绵茧散主之。

一向浑身只温暖,忽加烦热减精神。干浆焦靥宜如是,只怕生来内外因。

痘疮常宜温暖,有热不可尽去。如一向身温,今反发热者,俗名干浆,此亦常候。只怕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以致发热,又当别论。然病久气虚,不可轻用汗下。因外伤者,桂枝葛根汤加人参。因内伤者,木香大安丸主之,并宜用连翘汤。凡痘出太密,身有壮热可嫌者,连翘汤,圣药也。

待到浑身脓水干,纷纷时俗怠心生。不知禁忌多翻变,一篑难成九仞山。

痘靥辨生死诀

一痘靥时,面上遍身臭烂,不可近,目无神采者死,勿治。

一痘靥时,遍身搔痒,抓破无水,皮卷起如豆壳干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两腮干硬,按之如石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泄泻不止,遍身溃烂足冷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搔痒不止,寒战咬牙失声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呛水失声干呕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后,痂皮不脱,不思饮食,昏愦闷乱者决死,勿治。

落痂证治歌括

疮痂自脱痘瘢明,无凸无凹皮肉平。容貌不殊原未病,泰来否去一番新。

满面天黥黑(黑干)添,形容变尽发毛更。傍人乍见应难识,恰似重来生一般。

落痂之后瘢赤黑,爱养能教瘢自灭。突起还将风热论,凹陷却因虚里得。

疮痂落后,其面瘢或赤或黑者,用四白灭瘢散,临睡以清蜜水调搽面上,至晓以水涤去之,自然白莹脱去,更宜爱护,不得早见风日,经年不灭。如疮瘢突起成凸者,此热毒未尽,解毒防风汤主之,外更用蚬子内水摩之。如陷下成凹者,此脾胃虚不能长肌肉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主之。

靥后痂皮令自脱,日久不脱脾胃弱。莫教搏掐又伤肤,反复成疮肤似剥。

痘疮收后,其痂自脱者佳。不脱以百花膏润之,令其速脱,稍迟则干硬,深入肌肉,经久方脱,遂成瘢痕。然久而不脱者,脾胃虚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官桂主之,不可挦掐剥去。若不禁手,反伤皮肤,复灌作疮,番复溃烂,一时难愈,其后多成疥癞也。

痂皮不脱日时深,陷入肌肤必作瘢。胷背四肢犹自可,面颜岂可着瘢痕?

凡疮痂日久当脱不脱者,胷背手足无妨,惟面上不脱,必成瘢陷。未脱者,以百花膏润之,令其易脱;脱尽之后,瘢痕黑黯者,以四白灭瘢散涂之。

痂脱瘢痕黑暗多,劝君未可许无疴。毒邪归肾谁知得,只要其人表里和。

凡疮瘢头面浑身,并黑暗者,未可便说无事,犹恐日前未慎,作脓收靥太急,此倒靥归肾也。但察其表里,如壮热大渴未除,烦闷昏睡少食,或大便不通,或自利,此真倒靥归肾也。若身温暖爽快,食渐加,大小便调和者,此疮瘢本色,无虑也。

收靥迟迟不脱痂,神昏喜睡此无他。只因气弱神先倦,缓治求全不必嗟。

如收靥既迟,疮痂不落,昏昏喜睡者,此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宜调元汤加麦冬合安神丸,或只用枣仁汤缓缓调理,待气血平复,荣卫和畅而安矣。

脱痂胃气未全舒,饮食安能便有余?若是食多休浪喜,胃中邪热不曾除。

疮痂既落,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必借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陈皮、木香以调养之。其间或有疮痂脱而能食者,是胃中宿有蕴热故也。盖胃热则消谷,所以能食,其人必大便稍秘,或大便难,当用三黄丸利之。否则恐胃热不去,郁为口臭齿腐生风之证;流散四肢,则发为痈疽肿毒。然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平素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此又不可一概论也。凡痘自成脓后,先四五日未大便者,惟有胆导法。

痂脱浑身一扫空,瘢痕凸肿尽成脓。依然个个如先样,形证轻微却不同。

痘疮收靥之后,痂皮尽脱,曾见瘢痕凸起,复作脓窠,依旧结一层疕子者,或因收靥太骤,毒气未尽;或因悞服温补之药,多啖肥甘之物,饮酒喜食煎炒辛热;或因出风太早,营卫郁而不通,皆能复成此证,亦与前日一般,但无苦耳。若此者,毒邪外散,决无留毒之患。

疮痂脱处落纷纷,几处犹然脓水成。硬疮蓄脓原毒壅,空囊停水里肌平。

若已正靥,痂起自脱,或面上或手足,成片结硬疮,头虽焦,中蓄脓浆者,此是原出疮子之初,其处太密,胡涂成片,无复颗粒,所以毒壅于里,不能起发作脓结痂也。但用灭瘢救苦散和百花膏涂之,待脓尽痂起自愈。或手足腕膝之间,疮窠连串,作一大块,脓化作水,停蓄于中,恰如囊袋,皮不破,水不出,日久只如是者,此里面肌肉已好,原有疮皮剩于外也,宜用针抉出其水,自干脱矣。

差后新虚气未平,便宜调护保安宁。皮肤嫩薄风寒袭,肠胃残伤水谷停。

痘后余毒证治歌括

痘疮靥后喜无邪,人渐清宁食渐加。若此痘中还更苦,莫言无事便矜夸。

痘疮轻者自无乖,逆重从来有后灾。不是毒邪根里得,或因调治悞中来。

痘疮靥后难调理,表里俱虚无纵弛。此与伤寒复同病,补虚为本而已矣。

古云痘毒只三门,自我推求未足凭。五脏有邪皆有证,各随形证审来因。

痘科云:痘后余毒,一者疥,二者痈,三者目赤。夫疥者,心病也;痈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胎毒之发,五脏各有一名,如心为斑,脾为疹,肺为脓泡,肝为水泡,肾为黑陷是也。发热之初,五脏各具一证,如呵欠惊悸属心,项急烦闷属肝,喷嚏欬嗽属肺,吐泻昏睡属脾,耳凉骩凉足凉属肾是也。何以余毒只心肝脾三脏有之乎?以三脏之证,又不止于此乎?或者举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广之耳。如毒归于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痒痛,为壮热,为咽干而渴,为汗,为丹瘤;毒归于肝,则为闷乱,为水泡,为腰痛,为目病,为卵肿,为干呕,为手足拘挛,为吐蛔,为寒战咬牙;毒归于肺,则为欬,为喘,为衄血,为疮干燥皱揭,为肩臂痛;毒归于脾,则为吐,为泻,为肿,为胀,为腹痛,为唇疮破裂,为舌本强,为手足痛,为不食;毒归于肾,为黑陷,为猝失声,为手足逆冷,为咽中干痛,为饥不欲食,为多睡;毒归于肠胃,为泄,为痢脓血,为肠鸣失声,为大便不通;毒归于膀胱,为小腹满痛,为溺血,为遗尿,为头睡痛,为目上视。已上五脏之证,略举其概,临病之工,不可不审。

痘后留邪作肿痈,或为结核论相同。但将毒气分深浅,莫使余邪透骨缝。

此下二条言痈毒也。

看在何经用引经,肿时不与溃时论。补中托里分虚实,决毒排脓视浅深。

凡治痘痈,先看在何经络,分气血多少,用引经药。如太阳经羌活、防风,阳明经升麻、白芷,少阳经柴胡,少阴经独活,太阴经防风,厥阴经柴胡。若初红肿硬痛者,以针刺之,口吮去恶血,以拔毒膏敷服,解毒内托散。气实能食,大便坚者,用排毒散疏利之。气虚食少者,用十宣散或流气饮。毒浅而小者,只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外用神功散或拔毒膏贴之,此治肿疡之法也。若已成脓而未溃者,以铍针抉去其脓,勿使内溃,已溃者用十全大补汤主之,此治溃疡之法也。大抵痘毒发痈在手肘腕足膝腘中者多,若在手腕发者属手太阴肺经,在足腘发者属足太阴脾经,并用解毒内托散主之。

遍身疥癞候何宁,败面残形亦可矜。挦掐肤伤为毒浅,熏蒸肉烂受邪深。

此十条言疥毒也。痘后遍身疮癣,如疥如癞,脓血浸淫,皮肤溃烂,日久不愈,此毒气弥漫,散于皮肤,宜升麻葛根汤、防风解毒汤、苦参丸主之。若因挦掐成疮者,只以百花膏涂之。

疳蚀顽疮亦可嫌,时时流血不曾干。穿皮消肉成瘢陷,腐骨伤筋作夭残。

此毒在脾也。痘后疳蚀疮者,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亦恶候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以绵茧散贴之。

毒散皮肤有数般,或为瘾疹或成丹。丹瘤凝结从深论,瘾疹分疏作浅看。

此毒在心肺二经也。痘后毒气散于肌肉皮肤者,病有数般,或为瘾,皮上起如疙瘩,瘙痒爬搔更多,内服解毒防风汤,外以荜衣汤洗之。或为疹,皮上如蚊蚤所咬之迹;或如小疥子,即麻子也,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穗主之;热甚渴者以人参白虎汤相合服之。或为丹瘤,红肿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过心肾者即死,宜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外用蜞针法,吮去恶血自消,或用砭法。若但红不肿不痛者,斑也,人参白虎汤加黑参、大青、生地黄主之。

眼中瞖膜忽遮睛,瘾濇难开若雾云。但用汤丸频解毒,勿轻点洗反伤明。

此下二条,言目病毒在肝也,宜蝉蜕散、四物汤加柴胡主之。

暗中强视泪盈腮,略见阳光不敢开。此是羞明差别法,莫将肤瞖混同猜。

痘后目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羞明证也,宜洗肝明目散;便秘者泻青丸。或能开目只视物昏者,此血不足也,四物汤加密蒙花。目中赤者,洗肝明目散主之。

热毒乘虚入腹中,大肠干濇便难通。如逢热结膀胱里,溲不来时又病癃。

此言毒在大肠膀胱也。小便不通者,五苓散、导赤散;大便不通者,三黄丸、四顺饮、三乙承气汤;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通关散斟酌用之。凡靥后余毒未尽,有诸热证者,并宜大连翘汤,多服佳。

而今泄利又何如?治法难将一例拘。能食渴多知是热,脉微食少又为虚。

此下皆毒在肠胃证也。痘后泄泻,其证有二:如能食而渴脉盛者,此热入大肠也。渴者,内热也;能多食者,邪热杀谷也;脉盛而数,热证也,宜黄芩汤加黄连。如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或理中汤丸加熟附子;甚者以肉豆蔻丸止之。

泄利频频见脓血,此是大肠多蕴热。莫将倒陷一般论,只宜解毒不宜濇。

此言毒入大肠也。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枳壳、荆芥穗,或黄连解毒汤加生地黄,勿作倒靥及用劫濇药也。

胃家有热难留食,胃冷无缘纳水浆。若是痘家多属热,呕家圣药是生姜。

此言毒在胃也。痘后呕吐者,是余毒在胃也。然有冷热二证:如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于胷中,然后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带赤,手足心热,居处喜凉,此热吐也;如乳食水浆随吐,面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热吐者,橘皮汤加黄连、竹茹;冷吐者,益黄散。痘后余毒,多是热邪,其间冷证十有一二也。亦有伤食而呕者,但闻食臭即吐,不欲食,木香大安丸或养脾丸,并用生姜汤下。有饮水多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一向蒸蒸热未除,治宜详审勿差殊。便难烦渴方为实,清便肌疲本是虚。

此毒在心经也。痘疮自初以来,一向发热,至于差后犹不少减者,此有虚实二证:如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渴者,此实热也,以三黄丸或四顺饮,先解利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解表热也。盖升麻葛根汤,治疮疹未发之先,已发之后,身热药也。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甚进者,此虚热也,以调元汤加知母、麦门冬,虚甚者加炒干姜或熟附子少许以调之。

遍身青黑色非常,口噤涎潮身反张。手足时时频瘈瘲,不逢识者少安康。

此毒在肝经,成中风证也,宜消风散二钱,入蝉蜕末一钱,分为三服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数点,温汤进之,连二三服,或作瘾疹,或再出肤疹而愈;后以抱龙丸调理。

搐搦非时俗曰惊,只因热毒内归心。若因伤食增潮热,腹满多烦乃食蒸。

此毒在心肝二经也。痘后非时搐搦者有二证:一则心热留而不去,热盛生风,风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视,面赤引饮,居处喜冷,宜导赤散泻青丸清心泻肝,后以抱龙丸调之。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先以备急丸、丁香脾积丸利之,后用木香大安丸、钱氏异功散调理取愈;不如只用抱龙丸更佳。

手足拘挛不得伸,起居艰苦只呻吟。要知养血真良法,莫悞终身作废人。

此毒在肝脾二经也。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白茯苓加川续断,多服乃佳;气虚者,少加川乌炮过行经。不可悞作风治,妄行发散反耗阴血也。

终日昏昏似醉人,口中妄语若邪侵。谁知热入心包络,解毒安神泰宇清。

此毒在心也。宜导赤散吞安神丸,待醒后以调元汤加麦冬、生地,四物汤加石菖蒲、木通、山栀仁相间服之,以抱龙丸调理而安。

卒然昏睡不知人,饮食俱忘唤不醒。邪毒从今都解散,精神自此渐和平。

此痘后虚故也。

一朝手足冷如冰,盖覆重加不得温。痘正盛时为逆证,病今差后作虚论。

厥逆者,痘疹逆候也。若在正盛之时,十无一生。今病已愈,气血久虚,脾胃大困,宜有此厥逆也,用调元汤加当归身、熟附子主之。

欬嗽声多不得安,更无涕唾尽稠痰。莫拘死局轻调理,好把权宜用散丸。

此下皆毒在肺证也。欬嗽,痘疹常证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不可执泥一定之法。如自初出欬嗽到今未愈者,此肺中余邪未尽也,宜甘桔汤合泻白散加牛蒡子、马兜铃主之。如欬而热,大便难小便赤者,此热毒也,宜黄芩泻肺汤主之;大便润者,人参白虎汤合甘桔汤主之。如欬而大便溏,小便清,无大热渴者,此虚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如欬而血出者,甘桔汤加牛蒡子、软石膏、茅根汁主之。如向不欬,今始欬者,此风寒外感也,麻黄汤主之。

欬嗽之时两胁痛,阴阳左右被邪干。不能升降多壅滞,解毒和平病早安。

两胁,阴阳二气之所行也。胁痛是气不能升降之故,但解毒,毒气去则真气行,宜小柴胡加枳桔汤主之。

未出腹痛斑毒攻,而今毒解已无壅。不因燥屎或伤食,必是中虚要建中。

此毒在脾也。一则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备急丸主之。一则因食过多,胃虚不能消谷腹痛者,便秘,丁香脾积丸;便利,木香大安丸主之。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伤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若原食少,大便常润,忽尔作痛,此虚寒证也,病在中焦,喜用手按摩,黄芪建中汤主之。

余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来攻。若是脾虚津液少,自然形证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后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饮水,心胃二经,受邪热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干,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若食少,大小便自调,虽好饮汤,咽舌不燥,此脾胃虚,津液不足也,宜人参白朮散;不愈,人参麦冬散加天花粉主之。

病后那堪猝失音,语言不出意沉沉。咽伤苦痛痰多结,心热留邪舌不荣。

此毒在肾也。痘后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气结于咽喉之间,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主之。心热不能言者,心中邪热未彻,肾虚不能上接于阳,虽有声而不能言,四物汤去川芎加麦冬、白茯苓主之。

正气将回食渐加,缘何恶食却堪讶?不因食壅脾重困,或是中虚病未差。

已下毒在脾经也。痘后邪气尽退,正气将复,脾胃略纾,宜渐能食也。若原不食,今因喜食太过,或原能食今又骤加,以致恶食不食者,此皆内伤有余证也,宜木香大安丸主之。如向未食,今犹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气不足,宜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陈皮、木香研末,取二两,另用糯米二两,菉豆二两,各炒研末相和,枣子汤调服;稍能食,更兼进养脾丸、抱龙丸。

寒热往来形似疟,不拘早晚如期作。只因调护少疏违,故惹风寒相击搏。

痘后如疟,宜先以柴葛桂枝汤发去新受表邪,后以调元汤加当归、陈皮、白朮调之。

面目虚浮忽改形,腹中胀满喘声频。邪风入肺疏通去,宿垢伤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经也。痘后面目虚浮,或久则一身皆肿者,此表气不足,出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汤先加桂枝微汗之,后只服本方。若遍身皆肿,以胃苓汤合五皮汤主之。痘后腹虚肿胀满,或气喘粗者,此有宿垢在里,不问余毒食积蓄水,宜先利之,宜塌气丸。利后以胃苓汤去甘草加人参、黄芪、大腹皮调之,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胀不肿者,用木香大安丸。

漐漐浑身汗未休,肤濡发润亦堪忧。胃中气弱荣中热,若到亡阳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宜调元汤、当归大黄汤相间,并调败蒲散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温粉扑之。若浑身如水发润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阳证,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离经。鼻中衄出堪调理,便溺中来祸非轻。

此毒在心肝二经也。自鼻出者,元参地黄汤主之,外用栀子炒焦黑研末吹之。自溺出者,八正散主之。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气汤主之。此与上自汗证同为热也。大便秘者,并与四顺清凉散主之。

蛔动如从吐利中,必然肠胃热邪冲。若闻食臭虫才出,此证虚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痘后或吐蛔或利下蛔者,皆热毒入里也。热在胃则吐蛔,热在肠则利下。蛔利者,黄芩汤加桃仁、艾叶。吐者黄芩半夏汤加乌梅、川椒。若不吐利,但闻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虚,虫无所食,故闻食臭即吐,食已易饥,理中汤加乌梅、黄连、川椒主之。

狐惑之证声哑嗄,唇口生疮诚可讶。龈根溃烂疳蚀疮,气臭血出名走马。

此毒在肾也。其候最恶,化(上匿下虫)丸主之。如大便结者,以桃仁承气汤加槐子利之。或只牙齿龈肉溃烂者,此痘疕脱去,痰水浸渍为疳蚀疮,用绵茧散敷之。若气臭血出者,又名走马疳疮,内以黄连解毒汤加雄黄为丸,竹叶汤下;外以马鸣散敷之。或口舌生疮者,并宜洗心散。已上证大便秘者,并用四顺饮利之。

痘后宜行解利良,勿令热毒得为殃。若逢余毒为诸证,缓药安能得早康?

疮疹后须当解利,勿使余毒或在表,或在里,变生诸证也。解利之剂,如三黄丸四顺饮之类。若失于解利,致生诸证,须当用切中病源之药急治之,不可缓,恐病势滋蔓,反害人也。

能医恶疮是良工,不宜怪异及虚惊。若然乍见成凶兆,枉请师巫祷鬼神。

若有鸦鸣鼠鬬,虚响火光,蝙蝠入室,葱蒜扑人,夜生怪梦,病见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

疹毒证治歌括

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欬嗽鼻中清涕出,且观双目泪盈盈。

痘疹皆胎毒所发。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焮肿者,少阳三焦火也,阳道常饶,故大而肿。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阳心火也,阴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谷之道路,脾胃主纳水谷,治痘专以脾胃为主,心肺属阳而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其欬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凡遇冬温最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或逢斑疹相传候,可用汤丸预解良。

宜先服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微,不为已甚也。

斑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方法,莫犯天和损寿元。

疮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疹子则面颊赤,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汤,不可作伤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则增其热,为衄,为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带下。

疹喜清凉痘喜温,能知痘疹不同伦。疹苗痘实无人解,谨始虑终用意斟。

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实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温凉适宜,阴阳自和,是为得之。

疹毒从来解在初,出形毒解却无忧。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疹子只怕不能出,如时大寒,以桂枝葛根汤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如用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上喘促昏闷妄语者,必死证也。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现难。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六七日已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厚,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散麻刮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盛于里,伏而不出,河间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证也。

蒸蒸发热欬声频,目胀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焦叶举热邪蒸。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欬嗽百十声不已,上气喘气,目肿面浮,时卧时起,此毒火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合人参白虎汤去人参加牛蒡子、薄荷叶主之。

火热熏蒸汗润身,毒邪并迫血违经。汗多卫表邪从散,血去营中毒少轻。

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衄太多,元参地黄汤主之。

发热之时吐利并,任他所出不须惊。胞胎蓄毒从今解,肠胃停污自此清。

自利,宜黄芩汤。吐利,宜黄芩加半夏汤。自利里急后重者,宜黄连解毒汤合天水散主之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烦艰。从来痘疹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熏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汤细细咽之。

疹毒如焚饮水饶,炎邪未许一杯浇。咽喉干燥心家热,津液枯虚胃脘焦。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或葛根麦门冬散。疹子出见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主之。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装。似痘出时随又没,如瘢红处却成疮。

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痘疮赤艳痒来攻,疹子红鲜毒得松。白疹血虚犹可疗,黑斑恶候莫相逢。

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斑汤主之。色太红艳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黑者,死证也。

疹子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气盛,迟迟间出是阴强。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者午时即收,午后出者子时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解之。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塞也,宜荆防解毒散主之。

疹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甚急难消。解肌只许皮肤暖,救里宜令便溺调。

疹子既出,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宜大青汤解其表。便濇者,以黄连解毒汤合化斑汤,或大连翘汤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疮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气未平。沸沸热烦邪尚炽,频频呕泄毒犹蒸。

凡疹子如沸沸发热,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出,呕泄自止矣。

疹毒余邪最作殃,几经恶候致张皇。时行疠气传相似,疫鬼勾魂赴北邙。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贵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灾。

疹后流连热不除,蒸蒸烙手发毛枯。肉消骨立成疳瘦,得遇良工病可苏。

疹子收后,身热太甚,或日久不减,以柴胡麦冬散;甚则以黄连解毒汤合人参白虎汤,与前方相间服之。如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者,柴胡四物汤主之。

发热无休神渐昏,忽然瘈瘲事堪惊。莫将风癎同调治,小便宜多患早宁。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同论,用导赤散加人参、麦冬,送服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不可治。

疹毒流殃走马疮,牙龈溃烂食难尝。唇疮声哑成狐惑,漏颊穿喉旦夕亡。

凡疹后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曰走马疳,马鸣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似化(上匿下虫)丸主之。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证也。

疹毒渐成休息痢,昼夜不停多窘急。勿轻刧濇图霸功,切忌噤口成恶疾。

疹后泄利,日久不已者,日休息痢,宜黄芩汤、天水散,与香橘丸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多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证也。

疹后连绵上气欬,发作百声终不歇。胷高肩息目虚浮,摆手摇头泉下客。

疹后欬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欬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身热者,门冬清肺汤主之。若欬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胷高而喘息则耸肩,血自口鼻出,面色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证也。

疹家禁忌法须防,盐酢鸡鱼不可尝。欲莫从心终是福,物多爽口定为殃。

疮疹收完幸平复,饮食如常无臲(臬兀)。心腹绞痛忽倾亡,还是气虚中恶毒。

婴稚初离胎壳中,遍身斑驳似朱红。胎中热毒皮中见,莫作时行斑疹同。

凡小儿初生未满月者,遍身红点,俗呼奶麻子是也,宜用遡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

发热蒸蒸便已鞕,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疹毒雷同论,笑杀时人一类看。

凡天行病,若大便鞕结,热留胃中,故发斑。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发表之剂,反增危剧。宜白虎汤去人参白虎汤去人参 白虎汤本无人参。前有人参白虎汤去人参之加减法,此当属之。加大青、元参、生地黄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黄丸微利之。

妇女痘疹证治歌括

女人疮疹最难医,阴质从来血已亏。待得疮疹将发日,只愁天癸又当期。

发热经行非正时,火邪追血血奔驰。急须凉血停为美,莫待中虚悔却迟。

痘疹发热,经水忽行,却非天癸之期,此毒火内蕴,扰乱血海,迫经妄行,月事不以时下,以元参地黄汤,或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以凉血为主,必欲其止;如久不止,中气虚弱,致生陷伏者有之。

发热期逢经水行,毒邪行解免烦蒸。过期不止须当虑,补气温经令出匀。

发热之时,经水适来如期,此积污得去,毒亦轻解,不须治之。若过四五日犹不止者,此热邪乘血室之虚,迫血妄行,宜先服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汤以清血室之热,后用十全大补汤以补气血之虚,令其出匀,易发易靥也。

发热适逢经水断,血室空虚防他变。若然谵妄神不清,热入血室治勿缓。

发热之时,经水适断,宜早服柴胡四物汤加桂枝,以防血室空虚,毒邪乘虚而入,致生他疾也。若已增寒壮热,神识不清,妄诞见闻,言语错乱,此为热入血室。血室者,冲脉是也,肝主之。肝藏血,肝为血海,天癸之后,血室既空,热乘而入,宜四物汤合导赤散加麦冬,与安神丸相间服之。

女子居经日已赊,岂堪疮疹病来加?却愁血海停污垢,更怕胞门伏毒邪。

女子经闭谓之居经,满而不泻,病在心脾,冲任之间,已多积垢,毒邪发热之初,即当涤去停垢,桃仁承气汤主之,后以四物汤合匀气散加红花、木通治之。

崩漏无时血已枯,泻而不满脏中虚。岂堪当此天行病,溅弱扶危救命躯。

女子一向崩漏未止,气血已虚,若当疮疹,惟宜大补气血为主,十全大补汤;疮出灰白平陷,难发难靥者,更加熟附子一二片。

起发胞浆忽动经,血虚气弱事堪惊。食多气壮无他虑,不尔须防陷伏临。

宜十全大补汤主之,虚甚加熟附子。

经行暴喑猝无音,血出津枯舌不荣。养血通心言语出,一朝声价重千金。

先以当归养心汤养心血利心窍,待其能言,以十全大补汤调之。

月事如行变坏疮,内虚陷伏已乖常。药灵中病终须吉,证逆违师倏忽亡。

宜十全大补汤、夺命丹相间服之。其疮胖胀红绽,或疮空中再出一番者,大吉之兆。若加腹胀喘促,谵妄闷乱,寒颤咬牙,手足厥逆者,必死也。

姙娠疮疹治应难,惟有安胎法最先。不可令胎轻触动,胎元触动命将残。

初发热,以参苏饮发之。疮出现后,多服安胎饮为佳。渴者,人参白朮散。泻者,黄芪汤合四君子汤加诃子。色灰白起发收较迟者,十全大补汤去官桂。

疮正甚时临正产,几人束手功莫展。涤除恶露相时行,补益元神休忌惮。

孕妇出痘,正当甚时,忽临正产蓐者,只以十全大补汤。若腹中微痛,此恶露未尽也,宜去之,四物汤用熟地黄、白芍药,加干姜、桂心、木香、黑豆。

产后如逢出疹痘,此时胎去免忧惶。只凭补益收功效,莫犯寒凉生气伤。

妇人产后生痘疮者,只以十全大补汤、白芍药、桂、酒炒用,不可妄用寒凉,恐损发生之气。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
痘疹门

秘传片玉痘疹 【 明?万全】

痘疹赋

痘名天疮,疹呼麻子。喜红活以为宜,见黑陷而可忌。痘出肺脾,疹连心肺。随时令之寒暄,禁汗下于首尾。吉者饮食如常而清凉自调,凶者饮食反常而闭濇不利。咽喉切怕锁缠,面目不宜稠密。汗自出兮火从汗散,溺自出兮毒从溺出。疹爱清凉痘爱温,此愚夫之瞽言;虚则补而实则泄,兹圣人之大意。窃谓痘疮,尤为难治。视寒热于天时,分勇怯于人事。发散兮以升麻参苏,调理兮以参芪归朮。出太甚者消毒,色灰白者益气。焮肿秘结者,黄连可投;痒塌吐泻者,木香堪取。解毒兮栀子芩连,温中兮丁香官桂。务在消详,不可急遽。此先祖之秘传,宜子孙之爱惜。

始终验方

痘疮发热作渴者,乃火邪甚也,用人参麦冬散。

痘疮发热恶寒欬嗽者,因外感也,用参苏饮。

痘疮发热发惊者,乃心肝二经之火甚也。《全书》云:惊痘不须忧,此吉兆也,用辰砂导赤散。

痘疮发热腹痛者,或吐或泄,或吐酸臭兼食积者,用香砂平胃散。

痘疮发热,唇焦作渴,此火邪内甚也,用凉膈散。

痘疮发热,人事昏沉,狂言妄语,大便结,小便赤,或腹痛咽痛者,毒火内甚也,用黄连解毒、凉膈散。

痘疮发热作渴,时时饮水,面赤唇焦,乃火邪内甚,看大小便何如,如大便结小便濇者,用加减四顺饮。

痘疮发热作渴,时时饮水,面赤唇焦,此火邪内甚也。若二便如常,用麦冬散。

痘疮发热咽痛者,乃毒火内甚上攻。如咽喉作痛,饮水难吞者,用甘桔汤。

痘疮三日,热退痘出,此顺痘也,轻者不须服药。问有潮热未退者,只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之。

痘疮发热,小便不通者,膀胱有热也,用八正散。

痘疮现形,夹疹夹斑者,用快斑化毒汤。

痘疮发热,四围红活,当起不起,项陷四围无水色,或灰白色,乃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

起发顶焦,四围干枯无水色,乃火甚血不足也,则当凉血解毒托里,用加减四物汤。

痘疮光壮,中虚作泻者,里虚也,用四君子汤。

起发光壮,收靥咽痛者,用甘桔汤加减。

收靥腹痛,屎臭泻泄者,兼食积也,用香砂平胃散。如积甚里急后重,兼赤白者,用香连丸同保和丸调治。

收靥泄下脓血者,毒从内收,乃倒陷也。脓血尽自愈,不用服药。

始终歌方

痘疮发热多昏睡,呵欠喷嚏又惊悸。或吐或泻寒热生,耳足微凉为少异。

痘疮常治法,初用羌活汤。出后大补散,祖传别有方。

羌活防风升麻葛,桔梗甘草赤芍药。柴胡前胡牛蒡炒,连翘酒洗如神脱。

大补散内用参芪,川芎当归青陈皮。甘草芍药牛蒡炒,连翘木通一剂宜。

痘疹发微热,头面出来稀。颈项胷前少,红润又兼肥。大小便如常,饮食似乎时。精神更清爽,出靥尽如期。此是好消息,何劳妙手医。

热甚又烦躁,精神不明了。大小便闭濇,渴甚食渐少。吐泻或吐呕,虚肿咽喉呛。饮食都不思,闷乱眼又胀。肚胀气上喘,个个必死亡。

第一发,羌活防风荆芥结,升麻干葛赤芍药,木通连翘甘草节。

第二散,升麻干葛赤药羡,防风木通荆芥穗,甘桔连翘牛蒡炒。

第三消,甘桔荆防赤芍翘,升麻木通牛蒡子,酒炒芩栀解毒高。

第四除,荆防甘桔木通拘,酒炒芩栀翘赤芍,归梢生地鼠黏如。

第五斑,归梢赤芍鼠翘甘,生地木通荆芥穗,芩栀酒炒退红鲜。

第六毒,当归赤芍生地助,甘草木通牛蒡子,枳壳连翘加赤茯。

第七解,当归白芍黄芪采,木通枳壳生甘草,荆芥防风还可买。

第八调,人参黄芪甘草谋,木通归身白芍药,陈皮枳壳白芷梢。

第九和,参芪白朮不用多,白芍当归甘草炙,陈皮枳壳茯苓多。

第十保,参芪白朮炙甘草,当归白芍生地黄,枳壳陈皮山楂讨。

第十一养,黄芪人参白朮讲,归身白芍白茯苓,甘草陈皮气血长。

第十二病,参芪白朮甘草定,归身白芍麦门冬,陈皮茯苓方可进。

第十三身,参芪白朮甘茯苓,归身麦冬白芍药,陈皮青皮山楂寻。

第十四安,参芪归朮茯苓甘,白芍川芎麦地黄,青皮楂子枣同煎。

痘初如作泻,火甚里又热。黄芩白芍药,升麻甘草节。木通赤茯苓,泻止添欢悦。

痘中如作泻,人参白朮切。茯苓炙甘草,白芍官桂设。更加诃子肉,补中兼刧濇。

痘疹如秘结,导法真可绝。芩栀用酒炒,通翘甘枳桔。紫草生地黄,麻仁润干濇。甚加酒大黄,谨慎勿妄泻。

痘疮如作渴,火甚津液涸。人参麦门冬,升麻白粉葛。知母生地黄,天花粉一合。甘草酒芩连,此法永不错。

痘疮太红艳,血热防多变。归梢生地黄,赤芍紫草见。升麻木通翘,荆防牛蒡研。甘草酒芩栀,不退有后患。

痘疮灰白色,-气血两虚说。归芎赤芍药,参芪甘草节。木香桂少加,生地能活血。食少加陈皮,渴多麦门便。

痘疮黑陷枯,当归赤芍求。生黄甘草节,防风荆芥牛。木通翘紫草,人参正气扶。麻黄蜜酒炒,烧粪解人忧。

痘疮如腹胀,看他大便样。便结里气实,急用酒大黄。枳壳槟榔朴,再用胆导方。泄泻里气虚,参朮茯木香。青皮炒厚朴,枳壳腹皮姜。

痘疮出太红,血热用归梢。生地赤药桔,防风红花甘。木通牛蒡子,连翘淡竹叶。

痘疮出密要解毒,甘桔荆防蒡翘助。青皮山楂赤芍药,红花木通要常服。起发之时加当归,匀气和血补不足。

痘收破皮不结痂,人参黄芪甘草佳。白朮防风香白芷,青皮七味免咨嗟。

收靥

收靥已后,皮肉尚嫩,脏腑尚虚,要避风寒,不宜洗澡,常节饮食,不可过于饥饱也。

收靥已后,有犯风寒雨湿洗澡,以致四肢头面浮肿者,此风湿也,加减胃苓汤治之。如作热遍身汗出如水者,此虚气中风,补中益气汤加苍朮、官桂治之。如大热作渴,虚汗者,白虎汤加苍朮治之。身不热而自汗者,补中益气阳治之。

收靥已后,有伤食腹痛者,有之,用脾积丸下之无害;下后,便以四君子汤加消导药治之。如伤饮食者,并身作热者,三黄丸下之;更以四君子汤加消导药同调之。

收靥之后,调治亦紧。无因而作热者,审其脉若洪数者,黄连解毒汤加升麻、葛根治之;如迟缓者,是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收靥之后,痢作大热,鼻血不止,黄连栀子饮治之。

收靥之后,利下鲜血,里急后重者,先以三黄丸下之,次以香连丸调之。

收靥之后,忽然欬嗽者,此乃感冒风寒,以参苏饮治之;如不退,只以玉液丸调之。

收靥之后,大热两目如火,身发斑者,此余毒归心也,消斑青黛饮治之。

收靥之后,肢节肿痛作热者,此余毒归胆也,内服十宣散,外用紫金丹涂之。

收靥之后,两目红肿,此余毒归肝,密蒙花散主之。

收餍之后,其目红活,失于医治,以致珠有白瞖,加味谷精草散治之。

收靥之后,欬吐脓血者,此余毒归肺,清金散治之。

收靥之后,小便出血,此余毒归膀胱,八正散治之。

痘已收靥,大便出脓血,无腹痛后重者,此余毒归大肠,黄连解毒汤加槐角、升麻治之。粪后腹痛者,黄连解毒汤加大黄酒炒治之。

收靥俊,作热口舌生疮者,此心热也,黄连解毒汤治之。

收靥后,齿生走马疳者,先将米泔水洗过,后以文蛤散搽之。

收靥后,遍身生疮生脓泡者,此名痘风疮,内服胡麻丸,外灸风池穴、血海穴、曲池穴各三壮,断根之效。

收靥后,脚软不能行者,此血虚不养筋也,四物汤加牛膝、续断、防风、川荜薢、薏苡仁治之。

收靥后,腄不醒者,四物汤加酸枣仁汤治之。

收靥后,四肢瘫痪不能动者,此血虚成风也,若不治,恐成废疾,用羌活丸治之。

收靥后,心常恐惧,闻大声即惊者,温胆汤治之。

麻疹

俗名麻子者,火疹也,治法与痘不同。盖痘之治药,有温有凉,若麻疹惟有清凉解毒耳。

麻疹之证面必红,欬嗽嚏喷鼻流脓。眼泪汪汪如哭状,莫作伤寒一样功。麻子未出用荆防,升麻干葛炒牛蒡。知母桔梗同国老,薄荷石膏多用良。麻子出甚用桔甘,知母石膏加人参。麦冬去心牛蒡炒,竹叶同煎名化斑。麻后欬嗽仍不退,清肺散子调竹沥。潮热人参麦门冬,木通知母甘草炙。生地黄与地骨皮,解热清心又清肺。若变痢疾同香连,走马疳疮文蛤最。

荆防败毒散、化斑汤、凉膈散,此三方,乃麻疹中之圣方也。

麻子若不出,荆防败毒先。嗽甚宜清肺,热多用化斑。

凡麻疹未起发时,喷嚏欬嗽,惊悸多啼,面红,两目含水,或身痛腹痛,是其证也。治法当以辛甘苦寒之剂,辛甘发表,苦寒解里,使毒散也,用荆防败毒散。

凡疹初发热作渴,白虎汤神效,加麦冬。

凡疹初发热作泄者,用猪苓汤主之。

凡疹发热一二日即出,初如蚊迹,次如朱砂点小粒,大红色,斑色见根窠,切忌温补,惟以清凉解之,庶免悞耳。

凡疹既出,色红者吉,赤者重,黄者危,黑者死。

凡疹既出,其热即退,随出随没,其期不出三日。假令今日子时出,明日子时收尽,又热又烦又渴而再出者,三日始定,如出而不收者,有郁遏不能出者,此凶也。

凡疹当出而过期不出者,反见烦躁闷乱腹胀气喘,手足冷者不治。

凡疹当出不出而无他证者,先服荆防败毒散,用苎麻煎汤,就以苎麻遍身刮之,其疹即出见。如再不出者,急用向东行狗屎尖,火烧存性,温水调服,疹即涌出。

凡疹当出,参差不齐,即以黑芝麻擂冷水服之。

凡疹既出,延绵不收,此火郁也,用芩连化毒汤。

凡疹出太甚,无他证者,服化斑汤,及白虎汤加人参。

凡疹既出作渴者,用白虎汤和益元散服,加辰砂一钱研。

凡疹既出作泄者,用猪苓汤。如不效,用豆蔻丸止之。

凡疹既出作衄者,用芩连栀子饮。

凡疹大小便不通,用凉膈散。

凡疹既出,汗出如水者,不必服药,正欲其火发散也。

凡疹既见形,有欬嗽者不必服药,此正病也。

凡疹见形,传染成痢疾者,不问赤白,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香连丸调之。

凡疹见形,余热不退,用知母石膏汤。

凡见形而久不止者,又带血者,用甘桔汤;呕血者,加软石膏、茅根汁。

凡疹见形,咽喉肿痛者,用射干鼠黏子汤。

凡已见形,有走马疳,以洗米泔水文蛤散搽之。

凡疹子用药,只依前法调之,不可轻易妄投汤药。

凡疹初收,要避风寒,勿食煎炒荤腥酸咸之物,宜淡滋味,至一月后,可少与鸡鸭肉食之物。若食荤太早者,外毒虽泄,内毒复萌,再出者亦有之,或屡出者有之。若悞食酸咸,则增其痰欬,迟延日久而难愈也。若悞食煎炒,则生热毒,或变余热。冒触风寒者,或嗽而加喘,或生壮热,或成疟疾,变证百出,难以治矣。

婴童百问 【 明?鲁伯嗣】

疮疹

仲阳云: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欬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烦躁发热,脸赤唇红,身痛头痛,痰涎,伤寒证类有之,并疮疹证,此天行时气之病,始发之时,因伤风伤寒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呕吐而得者,有因跌扑惊恐畜血而得者。或为窜眼禁牙惊搐如风之证,或为口舌咽喉腹肚疼痛之状,或为烦躁发热脸赤狂闷昏睡讝语之形,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方论所载,以耳冷尻冷足冷验之,谓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尻足俱属于肾,故肾所部独冷。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者为真,于此可验。其脉洪大而弦数,诊脉之际,身略战动,是证也。调护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难发也。虚者补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平之,是为权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为松耳。如苟妄汗,则荣卫既开,转增疮烂;如苟妄下,则正气内脱;变而归肾,身体振寒,耳骩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坏,十无一生。舌黑者尤难疗,何也?随疮五脏见证,未发则五脏之证悉具,已发则归于一脏受毒多者见之。故肝脏水疱,泪出如水,小而疱青;肺脏脓疱,其涕稠浊,色白而大;心脏发斑血疱,色赤而小;脾脏发疹,色黄微赤,有小斑疮;惟归肾则变黑焉,青紫干陷。疮疹属阳,本无肾证。肾在腑之下,不受秽毒,故无证。阳取火也,肾取水也,以火用事,为水所制,岂不殆哉?朱氏云:疮疹已发未发,俱不可疏转,此为大戒。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及辄用利药,毒气入里即杀人。以此观之,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痘疹治法,实与伤寒不同。伤寒所传,从表入里;痘疹所发,从里出表。盖毒根于里,若下之,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能胜水,黑陷者有之。毒发于表,若汗之则荣卫一虚,重令开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虚变证者有之。汗下二说,古人所深戒也。调解之法将如何?曰: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温如黄芪、当归、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凡小儿觉身热,证似伤寒,但未经疮痘,疑似未明,且与惺惺散、参苏饮、抱龙丸、升苏散。热甚则先与升麻汤,或加川芎、紫苏、茯苓;呕吐者,香苏饮加半夏、茯苓、白芍药;泄泻者,香苏饮加白朮、茯苓;吐泻胃虚者,陈氏木香散;渴者升麻汤加紫苏、茯苓;发搐及讝语热甚者,至宝丹、抱龙丸和服。疮疹未出透者可服,如出已透肤者,不可服也。或用防风天麻丸亦可。如一二日疹出红点,如麻子大小不一等者轻;一齐并出,密甚者重。并服四圣散。及泄泻者,紫草木香汤,或四君子汤加木香、丁香。如冷战出不透者,加官桂。有惊热出未透者,快斑散治之,内有蝉蜕者也。三四日疮疹出不快者,四圣散;皮肤冷者,加木香、肉桂。更须活血散、温酒紫草汤调下,以助药力则出快。如欲止痛,用温热水调下。如紫色黑陷内热者,大便秘者,用龙胆膏、猪心血、辰砂、脑子研细,木香汤调下可也,或用猪尾膏亦可。如内无大热,不可轻服也。常用胡荽酒喷帏帐及身上为佳,不可喷面上,以辟恶气耳。又烧苍朮、降真香亦佳。五六日痘疮焮甚,但服芍药甘草汤定痛,多服不妨;却服甘露饮数服。或口内有脓疮,咽喉肿痛不能乳食者,并皆治之。七八日疮焮透略烂,方可服地黄汤。大便秘者,可服消毒饮。凡痘根窠红润光泽明净者轻,如损陷稠密灰白色泻渴者重。无热者,可服四物汤,用麦门冬、防风、蝉蜕等剂。九日十日有热甚,可服犀角地黄汤、消毒饮,便利者不可服。小便不通者,大连翘汤加减服,以小便利为度;导赤散羌活散皆可服。热甚者,小柴胡汤。渴甚者,白虎汤。大便秘甚,数日不通者,宣风散,一服便可,间服前药。痘疮长足肥满,苍蜡色者轻;寒战闷乱,腹胀烦渴,喘急咬牙者重。十一日十二日,痘疮当靥,疮痂欲落而欲愈也。若痘疮未靥之前,或不能靥,或腹胀烦渴,或泄泻气促者,不可与蜜水瓜菓等冷物,食之即死,当归木香散、异功散加减服之。凡小儿先发搐而后发疮者生;如疮已瘥而后发搐或吐或泻者死。先发热而后出疮者存;疮已发而后泄不止者亡。疮瘥而泻脓血痂皮者顺,腹中有疮也。泻血而水谷不消者逆,脾胃虚也。或泻血而疮坏无脓者,亦不可救,胃烂也。要知阳明主肌肉,胃气不可一日不强也。凡出疮疹,先须护眼,或用辰砂,或用胭脂以涂眼眶,内有红花以活血为妙。如痘疮入眼,宜与决明散、紫贝散。疮痂欲落不落,则用酥油或白蜜时时润之,可揭则揭去。若失润揭迟,痂才硬则成瘢痕,仍用灭瘢药涂之,切不可与鸡鸭卵与食,食则实时目盲,瞳子如卵白色,其应如神。亦不可再食猪肉,不可不戒也。中间钱氏有百祥丸下之,及有用人牙齿之药,切不可轻服,甚以为戒也。不若用独圣散与牛李膏为愈。或痘疮已发,为风冷所伤,荣卫不和,或为宿食所伤,内气壅遏,以致冰硬者,调解散主之。如泻不止,用参茯白朮散加木香可也,四君子汤加木香、豆蔻亦妙。虽然,疮黑本为恶证,治之有方,犹有幸而生者。至于调卫之际,乳母不能谨口,流毒于小儿。或粥食乳哺不时,使之饥虚,或衣被不周,致伤风冷,以致闺房有触,外邪有犯,则亦冰硬变坏而归肾,自我致寇,又谁咎也耶?能调卫者,以温散汤剂酿乳饮之,谨护风寒,使之气体通和;其于粥饵,则勿令饱而气实,饥而气虚,斯为得矣。然疮曰圣疮,七日热而发,七日疱而干,又七日平复如常矣。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则疮出甚难。如调顺血气,温和脾胃,均平冷热,则疮出甚易。调解之法,无愈于此。故备论之。痘疹初感未出而发热者,扁鹊油剂法治之,则出痘疹甚稀,或即消解而疮疹不发者有之,自然解散而安泰必矣。

麻证水痘

汤氏云:凡小儿麻疮之候,乃天行时气,热不能解,蕴积于胃,而胃主肌肉,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子所啮,乃成麻毒也。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此证与斑证不同:发斑乃如绵纹,有空缺处,如云头之状;麻证乃遍身无空缺处,但疏密之不同,分轻重耳。黄连杏仁汤治婴孩受邪热甚作成麻疹之证,其疮渐出,欬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疮,宜服此以解之。又有黄芩知母汤,治小儿麻证,催出得如斑烂,瘾疹如绵纹。或曰:脓者腥臭,不能干,心胷欬闷,呕吐清水,身体温热不时,宜进此以治之。起初疑似之间,可服升麻汤。头痛热甚者,可服柴胡升麻汤、化斑汤、羌活散、蝉蜕散皆可。又有发热一二日而出水泡即消者,名为水痘,但用轻剂解之即便痊可,羌活散、升麻消毒饮主之,麦煎散亦可服;又可服大连翘汤以解利之。《活人书》黄连橘皮汤治温毒发斑,可治出麻作泻,服此下利当先止,与黄连杏仁汤同,但多制厚朴、甘草耳。

医学正传 【 明?虞抟】

痘疹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夫小儿痘疹之证,最为酷疾,不日之间,死生反掌。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一发则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者,多死。盖毒气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钱氏虽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无一二。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无汗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不结痂也。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治之之法,三日已前,未见红点,必用升麻汤、参苏饮之类,以发其表,务令微汗为度。若未汗,如表犹未解,虽略见红点隐约于肌肉间,而升散开发之剂,尚未可除。凡见出迟发慢者,根窠欠红活者,便当忧虑调摄,切勿袖手待毙。夫古人用药,寒热迥别,主意不同。医者再宜臆度寒煊,推详运气而治。如陈文中之木香散、异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与《内经》病机不合,丹溪常发挥其悞。亦有用得其当者,屡获捷效。若刘河间、张子和辈悉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丹溪亦曰:酒炒芩连各解痘毒,依法用之而获安者,亦不少也。今之医者,往往不同,依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而治者多用凉药,意见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此刻舟求剑之道也。愚按《内经》有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陈氏用从治之法,权也;刘张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参、朮、芪、草、芎、归、茯苓、芍药等补气血药为主治焉。亦当看时令寒热缓急施治,固不执一见也。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汤氏曰: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沧渊翁昌复折衷众说,看方立论,适中用药,寒热攻补,斟酌时宜,未尝执一治也。学者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无一偏之患矣。

辨内外因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夹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和中散。如夹宿食者,用紫霜丸。

初发时五脏形证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烦闷属肝,时发惊悸属心。

五脏形色

肝脏发水疱,色微青,以液为泪,故疱色如水,其形小。

肺脏发脓疱,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大。

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如斑。

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发水疱。

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

夫婴儿之胚,胚腪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丱,值寒煊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系于心,一云相火之气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疱,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也;入于肺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疹。

辨形气病

如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宜补肺散加生黄芪。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形病身温者,宜解毒防风汤;大便闭者,宜当归丸。形气俱病,小儿禀赋素弱者,宜预服十奇散,倍当归少木香煎服。

辨三阴三阳经候

太阳病寒身热,小便赤濇出不快,宜荆芥甘草防风汤。

少阳病乍寒乍热,出不快,宜连翘防风汤。

阳明病身热目赤,大便闭实,疮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草。

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汤、木香散。

少阴疳疮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

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宜异功散。

三阴病法当救里,故宜以温剂助之。

辨三阳证治

凡痘疹春夏为顺,当纯阳之时也。古人治法与伤寒同。

足胫热 大便秘 两腮红 小便濇 渴不止 上气急 脉洪数。

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痘疹一发,有密如蚕种者,糠粃者,合清表,宜连翘升麻汤。或未出而先发搐,是兼外感风寒之邪,宜茶汤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黄汤。疮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疮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滞,是热蓄于内,宜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表大热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蘗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热正炽,适疮大发烦渴,大便实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饮子。或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陷者,宜猪心龙脑膏。

辨三阴证治

凡疮发于秋冬为逆,当纯阴之时也。

足胫冷 腹虚胀 粪青色 面晃白 呕乳食 目睛青 脉沉微。

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痘疮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阴脾经,宜急温之,用异功散、附子理中汤、调中丸。

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此是正气不足,宜十补托里散倍黄芪加熟附子。

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系在厥阴,宜温之,异功散加防风、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辨形色不足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

自汗声不出 疮顶陷塌 不绽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

灰白色,根窠不红 不光泽。

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辨表里虚实

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

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诸痛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诸寒为痛。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厚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内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令,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并匀气饮。

诸痒为虚。凡血气不足多痒,此证所谓诸痒为虚也,宜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儿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加解毒药。

石壁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凉药太过,轻则吐利腹痛,重则陷伏倒靥,是宜温凉适中可也。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史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煊暖则易生。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三豆汤、油饮子、凤龙汤。

凡初觉痘疹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王氏钱氏惺惺散、张氏防风汤、升麻葛根汤、张氏四物解肌汤、参苏饮。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儿调之。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香散。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黄、麦门冬临服。身热甚者,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烦渴而便实者,白虎人参汤;轻者人参芍药汤加生地黄煎服。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丸。

一证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红点,此痘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斑汤。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芪六一汤。

疮出不快,宜活血散加防风汤、庞氏红花汤、紫草汤、四圣汤、桦皮饮子。

辨外证轻重

轻者作三次出,耳中无,大小不一,根窠红活,头面稀少,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布种,灰白色,泻利而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

辨外证逆顺

身体温暖者顺,能食大便实者顺。

寒凉者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痘疹初末形证

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如蚊蚤所螫,点点赤色,俗名麸疮。

甚者其邪在脏,为疮痘,状如豌豆,根赤头白色,出脓水,俗名痘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菉豆,或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红光泽者轻;如稠密陷顶并泻者重。六日七日,疮形肥红光泽者轻;如身热气喘,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长足圆满,疮肥色老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咬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疮当结靥,痂欲落之时将愈。十二十三日,当靥而不靥者为逆,宜稍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壮热,或腹胀或泻渴,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辨不药而愈

痘脚稀疏,根窠红绽,不泻不渴,乳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

已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朮以辟恶气,切勿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帷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渍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证

痒塌,寒战咬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陷顶,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

辨疹有阴阳二证

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白疹属阴,遇温暖而消。

辨疮后余毒

毒气流于太阴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宜消毒饮;重者十六味流气饮加附子,或酒浸大黄煎服,及必胜膏、蚬子水等敷之。

毒气流于太阴肺经,则臑肉并手腕肿,流为赤痈毒,宜消毒饮、如圣汤、五福化毒丹、雄黄解毒丸解之。气血虚者,十补汤加桔梗、枳壳、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肿痛,宜薄荷如圣汤。

毒气流于大肠,则便脓血,或下肠垢,或大便秘结,宜犀角地黄汤。身热烦渴,宜黄连解毒汤。热势盛者,小承气汤。下利者,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痘疮入眼,宜决明散、密蒙花散、拨云散、蛤粉散。

热毒流于三阳经之后,则腮项结核肿痛,宜荆防败毒散、十补汤减桂服,消毒饮倍加忍冬藤煎服。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

王氏《指迷》云:痘疮亦时气之一端,二人受之,传染其余。

又曰:疹者脾所生,脾虚时旺,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生惊。

张氏涣曰:痘子气均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

又曰:痘证未形而先搐,大忌凉心。盖疮属心,心主血,心寒则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须慎之。大抵治惊惟平肝利小便均气最妙。

仁斋杨氏曰:大热当利小便,宜五苓散、导赤散。小热当解毒,宜消毒饮、四圣散。

陷伏倒靥黑陷

一证变坏归肾黑陷,宜钱氏百祥丸、宣风散。

一证外感风寒所致,冬时宜五积散减麻黄加桂心、紫草,春时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防风。或风邪所袭,宜消风散加紫草兼服。

一证乳食所伤,内气壅遏,宜杨氏调解散,或四君子汤加缩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汤。

一证或因父母不谨,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气秽浊诸忤所致,宜阮氏辟秽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喷帷帐,及悬胡荽于床帐中;甚者以胡荽汤化下苏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苏散尤妙。

一证毒气入里黑陷,宜猪尾膏,神验。

凡痘疮脓汁不干,盖疮出太甚,表虚难靥,以致脓水黏衣着席,湿痛不能转侧,宜白龙散、败草散等敷之。

凡孕妇身发痘疮,宜冯氏罩胎散。若胎动不安,宜独圣散、安胎饮。身热甚,宜木香参苏饮。或疮稠密,宜十奇散倍芍药、当归减桂加香附、乌药。如胎已五月,则半夏、桂心之属,俱不必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一
痘疹门

明医杂着 【 明?王纶】

序次丹溪痘疮治法

小儿疮疹,大抵与伤寒相似,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嗽喘痰涎。始发之时,有因伤风伤寒而得,有因时气传染而得,有因伤食呕吐而得,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或为窜眼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须以耳冷,骩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骩足俱属于肾,故肾之所部独冷,又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于此可以稽验矣。调护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平之,是为权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盖毒发于表,如苟妄汗,则惊卫一虚,重令开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有之。毒根于里,如苟妄下,则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耳骩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汗下二说,古人深戒。以此观之,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其治法实与伤寒不同。伤寒从表入里;疮疹所发,从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干葛、紫苏可也。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秘结,则与犀角地黄汤,或人参败毒散,又或紫草饮多服,亦能利之。故虽云大便不通者,少与大黄,尤宜仔细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能发也。

凡痘疹春夏为顺,秋冬为逆。

疮疹分人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

凡已发未发,并与紫苏饮。但觉身热,证似伤寒,若未见疮,疑似未明,且先以惺惺散、参苏饮,或人参、羌活辈;热甚则与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但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鼻尖冷,呵欠,欬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稀疏而易愈。

凡痘初出时,或未见时,宜服后方,多者令少,重者令轻。方以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干吃;入朱砂末亦可。又方朱砂为末,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凡痘疮发热之时,便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顖门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际,须看胷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加人参。

初出之时色白者,便大补气血,参、芪、芎、朮、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药;若大便泻,加诃子、肉豆蔻。初起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亦可用。

凡疮已出,可少与化毒汤。

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或快斑散、丝瓜汤。

出太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疏则无毒,密则有毒,以凉药解之,虽数十贴亦不妨,无害眼之患。

灰白色,静者,怯者,作寒看;齐涌者,燥者,焮发者,作热看。黑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补气为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则相兼而治。

凡痘疮分表里虚实: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陷伏倒靥为表虚,灰白者亦表虚,或用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复补表,则要溃烂不结痂。

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药:气虚者人参、白朮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痘疮分气血虚实,以日子守之。多带气血不足,虚则黄芪,生血活血之剂助之,略佐以风药;实则白芍药为君,黄芩亦为君,佐以白芷、连翘、续断之类。若属寒,陈氏方可用。

调解之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兼而治之,二者得兼而已。温如当归、黄芪、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白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属,则可以调解矣。

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气不能尽出者,酒炒黄芪、紫草、人参辈。

黑陷甚者,亦用烧人屎,蜜水调服,出子和方。

痒塌者,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虚则无力气怯。虚痒者,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黄寒凉之药少与之,下其结粪。

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羽润疮上。

疮干者,宜退火,止用轻剂,荆芥、升麻、葛根之类。

湿者用泻,湿乃肌表间湿,宜用风药白芷防风之类,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槟榔、牛膝,助以贝母、忍冬草、白芷、瓜蒌之类。

若咽喉痛者,大如圣散、鼠黏子汤。

如痘疮伤眼,必用山栀、决明、赤芍、归尾、芩连、防风、连翘、升麻、桔梗,作小剂末调服。

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复自明。

胷腹胀满者,枳壳桔梗汤、二陈加枳壳汤。

喘满气壅者,麻黄黄芩汤。

烦渴者,甘草散、乌梅汤。

下痢呕逆者,木香理中汤、甘草干姜汤。

颜色正者,如上治。将欲成就,却色淡者,宜助血药,用当归、川芎、酒洗芍药之类,或加红花。

将成就之际,却紫色者,属热,用凉药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黄芩、黄连及连翘之类,甚者犀角大解痘毒。灰白色将靥时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俗呼倒靥不好,但服实表之剂,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小便赤濇者,大连翘饮、甘露饮、麦门冬五苓散。

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汤加枳壳最当,或少用四顺清凉。

痘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二便自下黄黑,则毒气已减,不必多与汤剂。若大小二便一或秘焉,则肠胃壅遏,脉络凝滞,毒气无从发泄,眼闭声哑,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变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傅其身,厚傅其足,喷其衣服,并以厚绵盖之;若犹未也,独圣散入木香煎汤;若其疮已黑,乃可用钱仲阳宣风散加青皮主之。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谨勿下,余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战者,为逆。余知其脾强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当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则用人参、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甘草各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独不可消胜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

鼠黏子、连翘 甘草、山楂,此四味乃痘疮始终必用之药。

其疮坏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冷,三曰变黑归肾。

近时小儿痘疮,止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时,为运气在寒水司天时令,又值严冬大寒,为因寒气郁遏,痘疮不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概施治,误人多矣。时值温热,山野农家贫贱之人,其或偶中也。

痘痈多是实毒,血热成痈,分上下用药,一日不可缓。已成脓必用凉药为主,赤芍、甘草节、连翘、桔梗。

丹溪痘疮治法,最为明备。近世通用陈文中木香异功等方,乃一偏之术。若痘疮虚怯,淡白色痒塌,此属虚寒,宜用陈文中方;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躁痒,此属热毒,急宜凉血解毒。自陈文中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气血虚则送毒气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陈文中之法亦千载妙诀,补前人之未备者。但温补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隐,故救得一边,又害了一边。今必详究丹溪,二法通用,斯无弊也。

痘疮属虚寒,直可廷至十数日后方死;属毒盛转紫色者,不过七八日。盖痘是胎毒,自内出外,二三日方出齐,毒气尚在内;出至六日,则当尽发于表;七八九日成脓而结痂矣。若毒气盛不能尽出,过六日毒反内入脏腑,故须于六日以前毒气该出之时,急服凉血解毒之药以驱出之;六日以后,医无及矣,故其死最急。若虚弱毒气少者,只是气血不足,不能贯脓成就,故绵延日久而后死。此虚实轻重之分也。

痘疮多者,是毒气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则恐气血周贯不足,故随后亦宜兼补药以助成脓血。

【 注 愚按痘疹之疾,乃胎禀之热毒,由内发外,虽为有余之证,当泻不当补,然儿体有虚实,积毒有轻重,又在变而通之。考之陈钱二先生虽俱名家,然就而折衷之,则陈为较优。盖钱之用药,偏于清凉;而陈之治法,温凉并行,以其深究阴阳造化之妙,故于病之真寒假热,与夫真热假寒,罔不知之真而见之定,随证异宜,未尝执泥。假如病属虚热而元气未至亏损者,施之以钱氏之法,则固当矣;若病气元气俱虚或俱实者,而不以陈氏之法治之,鲜不致误。且小儿之痘疹,譬即大人之痈疽,治法无异。其热毒蕴于内脏,致二便不利,烦热作渴,脉沉实,须用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观陈氏异功散、人参白朮散、前胡枳壳汤等方,其药品深为得宜,治者详订而遵之可也。】

出痘发搐

小儿若因出痘而生惊搐,不必治惊。若身热,耳冷骩冷,疑似未明,古方服升麻葛根汤。痘已出及完,调理气血,只依丹溪痘疮法,分气血虚实,看红紫淡白,稠密稀疏,及参时令,用药常以脾胃为主。虚寒用陈文中温补法,实热用解毒法,全在活法通变。

【 注 愚按小儿痘疹未出,则补托之;已出及出完,则调理之。更当察色听声,辨其多寡表里虚实而治之,庶不有误。世皆宗丹溪、钱氏、陈氏三家之论,又必会而通之,与时宜之,不致胶柱而鼓瑟也。窃谓黑陷,耳骩冷,咬牙吐泻者,乃脾土虚败,寒水反来侮土,归肾之恶候也,用百祥丸泻之,急以四君子、丁香、陈皮、木香、厚朴、炮姜以温补脾土,身热饮水,黑陷复起,十救一二。盖此证因脾土虚败,寒水乘侮,故陈文中先生云:若治寒水于既侮之后,何不保脾土于未败之先?此发前人之未发,救后世之误妄。况痘疮发出,成脓收靥,即痈疽起发,腐溃生肌,皆脾土元气使然。若黑陷,寒战咬牙,泄泻喘嗽,即痈疽阳气脱陷,寒气内淫之阴证,急用异功散,倍参、芪、归、朮、姜、附,温补脾胃,不可泥其日期而行解毒托里等法。但见其虚弱,便宜滋补脾胃,以顾收靥。观丹溪先生治一叟发热而昏倦,其脉大而似数,与参、芪、归、朮、陈皮大料二十剂而痘出,又二十剂而脓泡成,身无全肤,又六十剂而安,其义可见。】

痘疹方论 【 明?蔡维藩】

受病之源

小儿痘疹始出之证,乃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故显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或云儿在母腹,饥则食血,渴则饮血,当其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荣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发诸痘疹也。或又云小儿在母腹中,其母罔知禁忌,或好食辛辣之物,或恣意淫欲,以此蕴毒流注小儿经络,他日发为痘疹。职此之由,鲜或有能逃之者,故人以为百岁疮也。

一说小儿在胎时,每月食血饼一个,临生时或有在口中食未尽者,当于啼声未出之先,用绵包指,入口拭净,斯免咽入流毒之患。但是仓卒之际,未有不咽入者。访之老妪,间有取出血饼。又胎死畜类,常有血饼。假彼验此,信为不诬。初生时宜服甘草汤,初浴时用猪胆一枚入汤,主不生疮疾;一二朝服淡豆豉,出襁褓服三豆汤及抱龙丸之类,皆所以预解其毒也。一方用丝瓜近蒂三寸烧灰存性,入朱砂一钱,研为细末,临发时蜜水调与儿服之。巡盐赵侍御刊方,用苦楝子煎汤浴儿。酆节刊方,采八月葫芦花阴干,入除夜蒸笼汤浴儿。已上三方,俱主不出痘疮,纵出亦稀疏,随用无拘。凡合用药方,总附于后。

诸热证

或传染,或伤风,或伤食,或痘疹,其证不一。头与肢节疼痛无时者,为时疫传染热也;面赤汗出而鼻流清涕者,为伤风热也;午后发热头与肚热,右额有纹者,为伤食热也;乍寒乍热,呵欠顿闷惊悸,欬嗽喷嚏,两腮赤红,骩凉耳凉者,为痘疹热也;浑身壮热,妄言鬼神,口鼻衄血,惊搐不止,几死而复生,为痘疹实在内也。正在疑似之间,治者当有一定之见。既辨认痘疹之热,与诸热不同,又须审其势之轻重;重则发散之,服朱砂散、升麻汤、参苏饮、惺惺散之类;轻则疏利之,服紫草散、五苓散之类。首尾俱不可汗下;盖汗下二说,古人之所深戒也。

丹阳王服周病痘,其热太盛,血自鼻衄,流满床席,朱砂散一服而愈。朱砂、蜜水,性皆寒凉,用者量儿强弱可也。推府毛鹏子病痘,发热三日,犹未见苗,其热太盛,闭目妄言,用升麻汤以发散之;不解,用五苓散以疏利之,后热退而疮出。《活幼心书》云:升麻汤,小儿痘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世俗习以为常,自取危困。殊不知古人立方,具有深意,但后学不能究,心执一定之方,悞人多矣。此方未发之先可服,使解肌热,自出快易;已发之际,便不可服,恐其发得表虚,反以为害。结痂之后可服,使其解散余毒,气顺血和,斯免后患。今人于此方间有知用于未发而不用于已发,至于靥后而知用之者,百无一二。熊氏《类证》云:宜用于未见红斑之先,戒于已见红斑之后,斯言得之矣。仁斋《直指方》云:不如用参苏饮加青木香,催出痘疹,甚为稳当。凡引证所活之人,举一以例其余,不能备录也。

预防法

初觉发热之时,以黄蘗膏敷于面,白芥子敷于足,干胭脂涂其目,清香油润其脊,此皆思患预防之法。

已上药俱可用。俗用铜镜照面者,欲取凉气以散血热也。又有抱儿观井,投菉豆七枚者,亦取其极视以受水气之凉故也。

避忌方

正当病痘之时,谨司门户,恐为风寒所袭;严禁房事,恐为秽气所乘。月妇经水,庖厨煎煿,牲畜粪秽及狐臭触忤,一切忌之。须常烧芸、檀、苍朮、小枣之类,及挂胡荽,浸醋炭以逼其气,庶外虞之不我即也。如有犯者,当托里散,肉桂随意加减之。

门户不谨,不免寒邪之伤,房事不禁,必受闷乱之毒,为之父母者,固不可以不慎矣。至若月经狐臭,设在其母,幼子时刻不可离,将如何哉?必常加澡雪,每易新衣,不使其气侵肤,庶几可也。烧芸,檀等类者,荣卫得香而运行故也;苍朮、小枣,又愈于芸、檀,只此二味足矣。胡荽浸酒喷之,挂于围幔以除秽气。浸醋炭,一以辟除外邪,一以接儿不足之气。有以水代醋,恐其气袭人者,殊不知醋亦能运行气血也。近日有用新砖烧红浸水醋者,亦为近理也。

以形势分轻重

初见苗时,用手揣摩其疮势,宜力而坚,不宜软而塌。三次出者轻,一齐出者重。脐窝去处不宜有,头面心窍不宜多。大小不一等,根窠红活,尖头似水珠光泽者最轻;平顶者半轻半重;陷顶者极重。又有出轻而变重,出重而变轻者,顾调养避忌之何如耳。此于血气上见形势,则轻重可知矣。

儿之受证,热几日复凉,凉几日复热,作三次出,其热毒以渐而泄,故曰轻。若纔觉发热,一齐涌出,稠密无缝,其重可知。脐通肾命门。《山居简要方》云:窝内有者,十死一生。头面心窍乃虚软处,故不宜多。大小不一等,此血气之所由分也。世人多有不知一种小痘,以为不起,长用药举之则悞矣。尖顶者是血气盈满,无一点欠缺处,故曰最轻。平顶者是血气未至满足,不能无欠缺处,故曰半轻半重。陷顶者是血气不能充满于胞络,反致陷伏,此极重之证也,治者须当有辨。

以日期分轻重

出三日至足心为齐,三日长肥满,三日成脓窠,三日上蜡色结痂,首尾十二日,可保平安,此其大约。设使气候乖违,疮势危重,则又难定其期矣。

最轻者可定期限。若当出时击搏而不出,当长时陷伏而不长,成脓时涸燥而无脓,结痂时斑烂而无痂,必须服药调理,但求得生意为上,不须更论日期之迟速也。

疏利

始出之时,壮热无度,其疮隐在皮肤,腹内疼痛不止,此是一团阳火,搏击于内,无由发泄也。用五苓散导心火,或用四物汤加酒芩连,其出自易。又有将起长上浆之时,其色红赤,或灰黑模糊在皮肤上,此亦阳火之害,必须用疏利之法,服紫草散及五苓、四物、酒芩连之类以导之,则血复归本,疱疮之平顶者不至萎塌,长者必至上浆,血气流通而罔滞矣。不然,迁延日久,遂成虚脱,良可悲夫!若本来稀少,热不壮盛,非惟不可疏利,亦不可发散。不知所谨,则操戈入室,其祸自生矣。

痘疹始发热之时,若壮盛,则用五苓散以疏利之,甚则用酒芩连以解之,少缓则用升麻汤以发散之。悞用其药,不斑烂则虚脱,可不谨哉!

虚寒不足

若灰白色碎小平顶,或不起长,或不收靥,隐隐然在皮肤间,乃表虚寒不足之证也。必早为之计,宜发举之如笼松,染蘸法、木香散、异功散、独圣散、一匕金之类,随意无拘,但有生意将来,斯为上策也。

软塌不起,长用笼松法。笼松云者,如庖人发面,欲使之起长也。色之滞暗不明,用染蘸法。染蘸云者,如匠人染布欲使之上色也。《丹溪心法》:似炉灰白色作寒看,是血气俱虚,用黄芪生血活血之剂,略佐以风药白芷、防风之类。子壻冯世夔病痘,三日灰白色不起长,服木香散而愈。亲邻徐民望子病痘,五日灰白色不起长,泄泻不止,服木香散送下豆蔻丸,再服而愈。汪文秀病痘七八日,红赤模糊,不起长,泄泻不止,服八珍散,再服五苓散而愈。或问泄泻同而用药异者何?曰:灰白色不起长而泄者,是不足之证,用木香散发举之,豆蔻丸濇滞之宜矣。若红赤不起长而泻者,不宜有发举之害,宜用八珍散和血保脾,量加木香、当归以微发之,再加木通、紫草以疏利之,则热必退而泄自止,所谓药不执方,合宜而用也。

实热有余

若红赤过度,入皮肤连根窠,模糊而不散者,乃表实热有余之证也,宜疏利之,服紫草散、八珍散,或四物汤,或各加酒炒芩连并解毒之剂。

《丹溪心法》以红黑色作热看,是气血俱实,用前胡、葛根、升麻辈,佐之以川芎、白芍药、桔梗、枳壳、羌活、木通、紫草之剂,则可以调适矣。血本当藏入疱内,今却散在皮肤,模糊而不起长,用八珍散或四物汤,佐以紫草、木通以疏利之,或加酒炒芩连以解其毒,使皮肤之血复归疱内,才可望其起长,上浆结痂而愈。淮安上舍仲绳祖女痘五日,其证如前所云,用八珍散加紫草、木通服之而愈。上舍瞿见之子痘四日,其证如之,用四物汤二服而愈。上舍李本达子痘七日,证亦如之,连服八珍散、四物汤不效,五苓散亦不效,十二日而死。其故何哉?盖仲瞿之子各在四五日间,血气方盛而未过,一用前药则血归本疱,所以得脓浆结痂而愈;若李之子过经七日,血气已过,救之无及。故证治虽同,而生死自异。

斑疔形状

若灰白,若红赤,若黑紫,平顶陷顶,紫疱水泡,如众痘然,臭不可闻,攒蹴一处,又如癣疮,如黑线相牵,皆谓痘疔也。宜点附四圣丹,随证服以药饵,其疮四围如灸之状,突然而起,则毒根拔去,斯免其患。若依旧陷伏,须再点前药,治疗亦如前,无有不效。缓而不治,则此种肆恶,交互把持,不容善类起长,且将使之变为其党,不成脓窠,难于收靥,其患不可胜言矣。

附四圣丹方,乃魏君用旧本引曲沃张教谕所传,依法点之,则黑滞去而毒害无,真起死回生之术也。失于治疗,则周围痘疮皆为把持,不得起长,一二日变为百种溃乱燥痒,患不可言。人有以艾灸者,灸则动阴火;有以药洗者,洗则开腠理。又紫花地丁乃治痘疮之药,有用以治痘疔者,煎汤服之,身出臭汗,间有偶中而愈。然汗出而腠理不密,蕴热去矣,将何以收后功?已上皆非治法。一方用在野弥猴粪食之有效。家叔女痘五日,其色灰黑平顶,用木香[木香 疑脱「散」字,出陈氏方:木香、大腹皮、肉桂、半夏、青皮、柴胡、人参、赤茯苓、甘草、诃子肉、丁香。]去丁、桂、半夏,姜水煎服,是主于发举也,点前药而愈。周信卿子痘四日,其证如之,用八珍散加紫草、木通,是主于疏利也,亦点前药而愈。刘刚子痘八日证亦如之,用木香、八珍、附四圣丹,俱不效,此亦当在血气上论。四五日血气方盛,故发举疏利皆得其宜;八日者,血气已过,故发举疏利皆非治法。又有紫血泡水泡,成羣稔毒,间有不伤命者,何哉?盖缘紫黑肥满有浆,其毒已泄在外,故亦无害。须连服解利之剂,幸而免耳。

变坏归肾

陷伏之疾,名为倒靥,变坏归肾是也。遍身紫黑如茱萸色者,是表里极有实热,宜服朱砂散,并猪尾膏、无价散、四圣散、百祥丸、宣风散之类。

痘疹,四脏俱受证,独肾在腑下无证,验耳与尻凉是也。耳尻属肾,居北方壬癸水,故主冷。今紫黑陷伏,乃毒气弥满,复入于内,而耳尻反热,斯谓之变坏归肾矣。猪尾取其血常动,有散于内也。龙脑取其辛温发散之意。无价散纯阳性热,当酌而用之。钱氏用百祥丸、熊氏以宣风散泻膀胱之邪,既下后而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急以四君子汤加陈皮、木香、厚朴、白姜等剂以温脾土,使脾土复旺,有胜肾水,则黑陷者,必当复起而安。若下后转加寒战咬牙,身冷汗出,不思饮食,水谷不化,耳尻反热者,乃脾虚为肾水所胜,其死也必矣。当此之际,不用百祥丸,则无治法。盖百祥丸能去毒气,毒气去而真气不绝者,尚有可治之理,否则坐以待毙矣。父母之心,宁忍恝然乎哉?如《活人书》治厥阴证,土败木贼,用承气汤泻毒气,亦岂得已而用之哉?《兵法》云:置诸死地而后生。故韩信以背水阵取胜,医家用百祥丸亦犹是也。仆遇有此疾者,多用疏利解毒之剂,间亦有生者。不过泄肾水之热以复陷伏之患,此亦熊氏宣风散之余意也。

斑烂

斑烂之疾有二: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气内壅于胷臆,喘促闷乱,故成此疾;不当发散而强发散,则毒气尽发于肌窍,气不能冲和,亦成此疾。治者以保脾土,和荣卫为主,四物汤或四君子、八珍散,随用无拘。

斑烂之疾,比之外靥,似同而实异。外靥有浆,按之有力;斑烂亦有浆,按之无力。盖其气血弥漫,无阴以敛之,故同归于溃烂。斯二者皆有余之证,皆有余毒,故以保脾土和荣卫为主,或疏利之亦可;若妄汗以开腠理,妄下以泄元气,有浆无浆,亦主斑烂。又有未周小儿,其疮红活,余无他证,但是稠密无缝,其血气充拓不去,亦成斑烂,谓之小船不堪重载。仆次子封周曾坐此厄,可胜痛哉!若小儿遭此,更无他疾,缠绕咽喉,清亮而不肿疼,余毒不来攻害,间亦有上浆收靥,幸获全生者,此又出于望外也,治者当以疏利为本。

虚脱

虚脱之疾亦有二:或发散早而气血耗散,或发举早而脓血枯竭,皆成此疾。治者当以生血养血为主,四物汤、八珍散,倍用生熟地黄、白芷之类。

虚脱之疾,比之空壳无浆,似异实同。盖空壳无浆者,亦是耗散血气以致脓水枯竭也。虚脱在三五日气血未过,犹有生意;若在七八日间,是为不足之证,绝无生浆养血之理,与空壳无浆者无异。又有因伤风伤食,以致妄汗妄下,亦主虚脱,卒同归于毙也。

惊搐有生死

心经有热流注不解,故有惊搐之疾。痘疹未出乃宜,既出不宜。治者不可纯投以寒药,寒因热用可也。又有壮热不除而烦闷愦乱者,治法亦同,并用五苓散导心火而愈;甚则加酒芩连,或黄连解毒汤主之。

惊搐在心,心火盛而生肝风,故有此疾。痘未出而惊,是热在疮而不在心,故曰宜。既出而犹惊,是热在心而不在疮,故曰不宜。仁斋《直指方》云:先发搐而后发疮者生,先发疮而后发搐者死,正谓此也。昧其治者,投以轻粉、牛黄、芒硝、牵牛、大黄之类,或用艾灸截风路,皆非治法。先发惊而将痘者,以升麻汤发散之,则心火解而惊自止;痘既见而惊不止者,用五苓散以疏利之,使热从小便泄出,而惊自止。否则热蒸太过,疮势必干,浆水不来,难于收靥。仆守五苓一方,四十余年,百发百中,诚所谓神仙夺命丹也。若泥于热而不敢疏利,殆非治法。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五月渡泸,雪夜平蔡,何尝拘拘于秋高马肥之候而后举之哉?

痛痒分虚实

痛痒之疾,皆属于心。痛为实,乃热毒而不能泄,故有疮痛腹痛之不同,治者以活血为主,投以活血散,更加芪归以助其长。痒为虚,乃肌肉虚弱而血气不能荣贯故也,治者当以活血为主,先服四物汤、四君子汤;不效,量服木香散,慎加参酌可也。

《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实痛虚痒,固然矣。大抵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试以手炙火而验之,稍近则痒,愈近则痛,皆属心火无疑矣。治者以活血生血为主,血既调适,则痛痒自消。一方用赤芍药可以止痛。蜜水调滑石润疮上止痒。亦有虚热之痛,实热之痒,随证施治,不可执一。仆常考《药性赋》云:赤者行经,白者止痛。今方书多载赤芍,疑亦有悞。

吐泻不食

痘疮已靥未靥之间,有腹痛,有泻痢,有呕吐,有不食之疾,或曰脾胃虚寒也。盖小儿脾胃本热,虚则有之,寒则未也。今当出痘之时,虚弱不任风寒,故冷入胃则吐,冷入脾则泻,所以作痛而不食。大抵吐因火与痰与食者为多,泻亦因火与痰与食而属湿属气虚者为多耳。治者不可投以燥热药温辛之剂,当服治中汤、四苓散,并肉豆蔻丸以止之。又有热吐面赤,烦躁不止,频欲乳而即吐,大便泄泻,小便赤濇,咽干口渴者,须辨目睛青黑,为虚寒不食,用木香散或益黄散;目睛黄白,为实热不食,或五苓散或胃苓汤以疏之。大率小儿虚寒者百中一二,实热者十常八九。

按肉豆蔻丸,本濇滞之药也,非惟实热不可用,而虚寒亦不可用。用之者虽能补泄泻于一时,更遇寒热,其泻复作,所谓泥涂釜衅,随补随漏是也。或正出痘时,遇有是疾,不得已而暂用之,以救一时之患可也。若可少缓,曾谓泻有补法乎?

烦躁口渴

烦躁口渴之疾,心经有热,津液不足故也。小渴,人参麦门冬散;大渴,人参白朮散。更要随证审察:烦躁而大便秘小便赤者,宜服甘草散、通关散、导赤散;烦渴而小便不通者,宜服五苓散;烦渴而喘闷者,宜服灯心汤。夏月烦渴而大便秘小便赤者,宜服白虎汤加人参之剂。

按通关散可用于已靥之后,导赤散当用于未靥之时。白虎汤,夏月中暑者可服,冬月不宜。凡用药既当审病势,尤当顺天时。心经有热,津液必少,渴病由之而生。至于烦躁喘闷,大便濇,小便赤,皆热证也,可服五苓散以导心火,加人参、白朮以生津液。又周岁小儿,口不能言,频欲饮乳,口无津液,知是热可也,可服前药,勿令饮水。俗传痘与豆相似,豆资雨水,方得成实,故出痘首尾饮水,此盖不经之谈。饮后转生烦渴,津液内耗,其疮虽是起长而血气不荣,不能收靥,以致悞杀者多矣。又有过食柑子、西瓜、蜜水,以致津液收敛,反生焦渴,为害不浅。治者以除热生津为主可也。

寒战咬牙

寒战咬牙之疾,肌肉虚弱,血气不荣故也。肌肉虚弱则寒战,血气不荣则咬牙。治者不可作热看,当助其表里,调其血气,斯无二者之患。服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散,甚则木香散、异功散之类,最宜斟酌。

一方热少者,全用异功散;甚热者去附子、丁香、半夏。以上固虚寒不足之证,还当兼看疮势何如:若红赤紫黑,或变为灰白色,或不变,亦有寒战咬牙者,盖牙乃骨之余,属肾,热毒归肾,火极克水,故显是证,未可轻用木香散、异功散,止可用四物汤、四君子、八珍之剂,和血保脾。夫脾所以制肾,本胜乎肾也,今脾虚反为肾水所胜,保脾正使之有胜肾水,复其常道而病自安矣。若果是虚寒者,更当七八日间不起长,不上浆,不用木香、异功以发举之,更待何时耶!

腹胀喘急

腹胀喘急之疾,由其正发热之际,或外感于寒,内伤于冷,则毒气为其所激,发泄不尽,及伏入在内而阴阳不和,故成此疾,治者当以和中为主:腹胀服四圣散,喘急服清肺汤;兼而有之,则二方合用之,不可拘执。

热被冷激而不能发散,冷气内拒而不能消化,所以令人腹胀气喘,宜以温脾药逐冷气,冷气散则阴阳和,阴阳和则腹胀消,腹胀消则喘急止。所谓温者非辛热之谓,但欲其和耳。昧者一见腹胀,莫不更增宣泻,是谓重困。熊氏《类证》云:心火不降,阴气不升,故腹胀。又云胃中有热也。或云心火不降主腹胀,肺金受制主喘急,是母子俱病也。董氏用四圣散以解其毒。仆用五苓散佐以枳壳、陈皮、大腹皮、桑白皮、杏仁之类,其效甚速而至大也。

欬嗽

欬嗽之疾,乃心火不降,肺金受制故也。治者当清肺气,逐邪热,服二和汤、清肺汤,调顺阴阳,疾自愈矣。一方用二母汤,一方用二陈汤加知母、贝母服之,俱立效。一方用五味子汤而愈。

大司成刘公子病痘未靥,欬嗽不止;上舍纪应时子病痘已靥,欬嗽不止,仆俱用五苓散而愈。盖心火既导,则肺气自宁矣。

狂叫喘呼

狂叫喘呼之疾,是脏腑热燥而无津液也,当服犀角地黄汤,邪热去而津液生,自无此疾矣。

痘疹已出,热毒自内达外,不宜有狂叫喘呼之疾,今犹云尔,是脏腑热燥,津液枯竭,无阴以敛之故也。《原病式》云: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宜服前药。仆用五苓散亦有效,盖心火降而肾水生,是亦探本之论也。

大小便不通

古人论痘疮首尾不可汗下,盖谓不可妄汗妄下也。如大小便数日不通,极不可忍,危在须臾,此犹不可下乎?急则治其标,理宜然也。盖大便不通,有热、有虚、有湿,有津液不足者,有气结者,少缓用当归须、生熟地黄、麻仁、生甘草之类以润之,急则大黄以通之。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有痰气闭塞,宜清宜燥,宜升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气虚,参、朮、升麻等;血虚,四物汤;痰多,二陈汤;痰气闭塞,二陈加木通、香附。实热亦当利之,或八珍散之类,大便动则小便自通。又有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当以清肺为主。又有正治并隔二隔三之治,皆古人要法,不可不知。

按治病当求其原,固理也,所谓缓则治其本也。若大小便不通,势在危急,又当先治其标,诚不可以或缓矣。

瘀血便血

心主血而营于血。痘疹毒气太盛,壅瘀血于心胁之间,由是而为便血之证,用犀角地黄汤主之,或四物汤加黄连亦可。

便血之证,治者当以活血散为主,及如前药之类。胡氏论疮毒太甚,大便见黄黑色,若烦躁喘渴腹胀,此有瘀血在里,犀角地黄汤治之。吐血衄血,水磨生犀角饮之。京卫宋镇抚子病痘,其色灰黑,便下血饼,仆诊得六脉浮洪,知是脏腑蕴热,用五苓散加生地黄一服而愈。

咽喉疼痛声哑

咽喉疼痛而声哑,是心胃间有热,风邪相搏而成,以活血除热为主,用防风甘桔汤。若痘疹已出后有声音者,形病而气不病也。痘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形不病而气病也。痘疹出而声音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宜服清肺汤以清其肺。有因发举,用丁桂热药,攻破咽喉而疼肿声哑,宜用如圣散、射干鼠黏子汤。

声音以气为主,声音出则气不病,声音不出气斯病矣,故用药如前。又有一等热毒流注,咽喉疼痛者,医不审察,更用丁桂等剂,其证亦深,故用药如前。又方,小热用紫草、木通、车前子之类,以小疏之;大热用猪苓、泽泻、黄芩之类,以大疏之,热退而疾自止矣。

血气分勇怯

用药之法,须分气血勇怯。如不思饮食,脾胃受伤也,用四君子汤开胃保脾。痘疮赤过或色黑者,血热也,凉血为主,四物、生地之类。初出色黑者,大热也,便宜解毒,芩、连、黄蘗俱酒炒,鼠黏子、紫草、升麻、葛根、荆芥、防风、甘草节、人参、黄芪之类。色白者气虚也,补气为主,四君子、陈皮之类。有中黑陷而外白起者,气血俱虚也,则相兼而治,如八珍散之类。将成就而色淡者,血虚也,宜助血,如芎归酒洗、芍药之类,或加红花。将成就而色紫者,实热也,宜凉血解毒,如芩、连、升麻、连翘、葛根之类。大凡颜色不红润,即气血不和也。更参以脉理,以左手大小分热之盛衰,以右手大小分气之盛衰,盛衰即勇怯之谓也。宜各用气血药,勇则抑之,法则补之,或加紫草以蘸之。若不起长,不成血疱,不结脓窠,气血不足也,用人牙散、独圣散、胡荽酒、一匕金以微发之;不得已,用木香散、异功散以大发之。须酌见其怯,药能对证可也。

时医多于不起长之疾,用人骷髅或人骨煎汤发之,服后如人醉酒然,肌色顿发红润;但药性既过,依然呈露本色,且腥臭触忤,则亦何益之有哉!

余毒破烂

若本原不正,不得上等收靥,或血泡破烂,或脓水淋漓,是皆余毒之所致也,并用败草散傅之,及服四物汤以活其血,卒亦可保无虞矣。

败草散最解疮毒。若外靥脓水,流满床席,即以前散罗在床席,任其坐卧,甚为有益。山房草有沙石者,性硬不可用。《奇效方》用黄土晒干,碾为细末敷之。《山居简要方》用搽面粉研细敷之,随意俱可。《易简方》用水调蛤粉敷之,恐致疮痂坚硬,不宜。又有用牛粪敷之者,秽气触忤,切宜戒之。

气盛收敛之难

若痘疮已成,脓泡肥满,色上苍蜡,过期而不肯收敛,其证有二:一则表里俱实,热气蒸郁,是阳气太盛无阴以敛之者也,服四物汤、四君子汤;或用滚水调沙糖,食之而靥者。一则内曾泄泻元气,外则肌肉虚弱,表里不固,是阴气太盛,无阳以敛之者也,宜服木香散;不效,异功散救之。治者能分气血之盛衰,则知收敛之难易矣。

阳气太盛,无阴以敛之,此先贤之格言,乃有余之证,故用前药,是执热而以濯之也。阴气太盛,无阳以敛之,此仆推类以扩未发之意,乃不足之证,故用前药,是嘘暖于寒谷者也,各有既济之妙。泗卫高万户幼年病痘,浆满色蜡,三日不靥,乃叔宗德与仆同门,偕往视之,知是阳气太甚,无阴以敛之,用四物汤煎热时,入沙糖少许,一服而愈。乡耆李伯仁女痘疮,八日已靥,但是痂瘢未落;第十日遍身发冷,脉甚微细,惟心下有微热。一医见其强视,以为有风,灸中脘等处三艾,投以凉经药;再越宿,仆自乡回,见其闭目无语,惟觉泪下,已有不起之状。仆诊而谓之曰:此阴气太盛,无阳以敛之,用木香散加人参健脉、附子回阳,亦一服而愈。如前所云常有之疾,仆常治之;如前所云罕遘之疾,而治者亦罕。须酌见表里虚实,方可施治。又有表实里虚,其疮易出而难靥,固理之常,却有反常难出而易靥者。耳与尻冷,痘之证也;今耳尻反热,痘之变也。当于出靥难易以辨虚实,庶用药有常变,而不拘于一定也。

收靥分等第

夫痘疮收靥,有上中下三等:其色苍蜡,痂瘢高突,为正靥上等也,自无余毒,不须服药,可刻期而收全功。有脓满而色灰黑,干塌在皮肤者,为次靥中等也。有脓满而气血不足,破烂淋漓者,为外靥,斯为下矣。中下二等,虽不伤命,却有余毒,疮痂落动,便宜解散之药。

当解散而不解散,蕴之而为内毒,则肚腹心窍脏腑,为疼痛、为闭濇、为泻痢是也。发之而为外毒,则肢节口齿眼目咽喉,为肿毒、为疳蚀、为瞖障、为喑哑是也。然亦不可解太早太迟,意详见于后条余毒有缓急之下。

空壳无浆

三等之外,又有空壳无浆者,观其颜色一般红活,只是无浆。盖缘三五日之间,身热太盛,血气蒸干,不能流通,是以浆水不来;或当起长之时,而不起长,曾用丁附之剂攻成血疱,已经七八日之间,血气已过,浆水不来。证虽不同,致死之由则一而已。

头为诸阳之会,浆必先满,次及胷胁腰膝之间。有头上靥成痂瘢,而足上浆水才生者;有头上浆未满即有苍蜡色,欲收靥而身上之浆才生,腿膝去处全无者,此皆血气已过,生意绝矣。更有一等面上才生浆而肿即消退,两眼开闭不宁,舌头伸缩无度,此毒气入内之状,不旋踵而告变也。

余毒有缓急

已靥之后,身热未退,或妄言鬼神,或时常惊搐,口干舌燥,心神不宁,六脉浮洪,大便壅塞,此即余毒也,便宜解散,须随热之大小以为用药之缓急可也。

解散之药,不宜太骤。如已靥未尽而热未除,且服四圣散以解疮毒;次服五苓散,使热从小便泄出。正结痂已落未落之间,小热用升麻汤、透肌解毒散、人参白朮散;其热不退,然后用消毒散、鼠黏子汤、人参清隔散、小柴胡之类。若不审察,一概投凉药,速退其热,则未靥之痘何自而靥?未落之痂何自而落?其为害也不浅矣。此固一说也,然不能防患于先而图欲收功于后,吾恐事势穷迫,噬脐无及矣。譬诸人家之于盗贼,素无警备之心,因其突至,始乃起而御之,四顾张皇,何益之有!魏君用《痘疹方》云:小儿痘疹,心痛不可当,此余毒归心故也,急用乳香二钱煎汤服之。一方加没药、赤芍药、当归之剂。《奇效方》云:小儿痘疹方愈,余毒未解,忽然遍身或青或黑,手足厥冷,口噤涎响,甚者手足搐搦,此由四时五行节令气交,或风雨寒暑,或地气暴至,小儿荣卫尚弱,毒气乘虚而入,故生是疾。宜用和剂散二钱,入蝉壳末,分作三服,生姜薄荷汁酒各数点,温汤浸服,二三服立醒,随时少汗而解,或出瘾疹,或再出麸疮而愈。

热毒壅遏在肢节

或失于解散,或解散不愈,身热流注,肢节赤肿,将成痈疖者,以针蘸清麻油,灯上烧红,刺肿处周围一度,服小柴胡汤加生地黄即愈。如赤肿不散,未得头者,捣马鞭草敷之,小鹊粪敷之亦可。又有脓出不止,体虚烦热,头目昏闷者,黄芪丸主之,绵茧散、雄黄散敷之亦可。

胡氏论曰:痘疹既平,失于解利,余毒太盛,内不能入于脏腑,外不能泄于皮肤,聚而不散,轻则结为疮疖,重则头顶胷背手足肢节赤肿而成痈,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并消毒散治之。熊氏《类证》用针刺之法如前。《奇效方》云:赤肿初生,烧鸡毛灰,水调敷之;或用醋调伏龙肝,即灶底中心土是也;或胡荽酒;或用鸡子清调小豆末;或调地龙粪敷之,即蚯蚓粪是也。马齿苋、鸡肠草、芸台草、景天草、皆可捣烂敷之。《易简方》用凤凰退,即今抱出雏鸡蛋壳是也,烧灰醋调,搽涂痈患周围,再不荫开,名为铁箍散。南京国子监丞杨公女痘已靥后,失于解利,遂致左膝红瘤浮肿,用针刺法,随服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一服而愈。

热毒壅遏在口齿

口内疳蚀肉烂,臭不可闻,甚则将齿蚀落而血出不止,宜用清米泔水净洗,敷之以绵茧散或雄黄散,服消毒散、鼠黏子汤、小柴胡汤之类。

右用麝香等药敷之者,甚不宜。汊涧陈世安子痘后余热生疳,小儿服周用绵茧散,加鸡翅、粗布炙干为末,纳模子一块烧灰为末,拌匀傅之,一二日间果效。

热毒壅遏在眼目

眼目红赤泪流,羞明怕日,或生瞖障,服谷精草散、菊花洗肝散、四物汤、茶调兔粪、水磨石燕,简易可服。

痘疹为眼目之患,乃毒气自里达外,活血解毒,治之要法也,宜用消毒散、小柴胡汤为主;若石燕子、兔粪,特治其标耳。经云:扬汤止沸,不如灶底抽薪。又有食猪羊鱼鲜、梨栗瓜枣及闻煎煿油气,损其目者,当思患预防,不受其害可也。《痘疹详明方》以四物主之。盖眼得血而视,视之而不见者,血滞也。血滞以和为本,故用四物汤以和血。今人有用冰片点眼者,其味辛温,多则有害。一方小儿痘风,眼眶红烂,用乌鸦胆汁敷之有效。一方痘毒损目,其睛外暴者,煎斑鸠食之有效。按肢节,人之会通处也;口齿,人之吐纳处也;眼目,人之光明处也。一有所害,竟不得为全人。痘疹靥为有热而不解利者,是养虎自贻患也,咎将归谁?又州人董敔子痘疮结痂,壅塞鼻孔,不通气息,仆以蜜润之,随用针拨开微孔,气得出入而自愈。因附之于此,从其类也。

津液

人之有津液,犹天之有雨露,海之有潮汐也。天无雨露则旱,海无潮汐则涸,人无津液则渴。心胃间有热者,是火炎于上而少津液,主烦躁喘渴之疾;脏腑有热者,是火蕴于下,而少津液,主狂叫闭塞之疾,并用五苓散、清肺汤以解之。脾热少津液则吐泻,用益元散。肺热少津液则欬嗽,用二陈汤。肝热少津液则眼目羞明,用菊花洗肝散。风热攻破咽喉,少津液则声哑,用防风甘桔汤加人参、白朮以生津液。用药发举太过而少津液则溃乱,用消毒散、四圣散、射干鼠黏汤。肌肉虚而津液少则寒战咬牙,口燥渴而气体虚则完谷不化,并用木香散、或异功散治之。更有未岁小儿,口不能言,频欲食乳,亦是津液少而心火盛故也,亦用四苓散。证治虽各不同,然皆不外乎除热生津二者而已。

以上皆有余之证,独寒战咬牙,完谷不化,为不足之证,治者当有所辨。袁医官子痘后疮痂将落,尽身发壮热,寒战咬牙,腹胀喘急,烦渴泄泻。袁自制五苓散加羌活、白芷,服之不效,请仆视之,并出所制方药。仆曰:药未当也。其寒战咬牙,肌肉虚弱,血气不和也;腹胀,脏腑有热也;喘急,肺金受制于心火也;烦渴,火炎上而少津液也;泄泻,脾胃有食与湿也。当以解毒生津为主,用四圣散加当归、白朮,果再服而全愈也。

靥后调养

洗浴不宜太早,早则生脾风疮,须经月余,煎荆芥或榆槐、或柳艾叶汤浴之。忌食升麻、(石卜)硝、大黄、麻黄之剂,及蜜水、西瓜、红柿、梨栗、柑子、白果、葱薤、韭蒜、獐兔、鸡鹅、牛羊、鱼鲜等物;所宜食者,豮猪腰子、白煮猪肉、淡虀菜、干菜、淡腌菜、圆眼、葡萄、核桃、莲肉、红枣之类。

洗浴以开腠理,恐为风寒所袭,故不宜太早。升麻、(石卜)硝性皆寒凉,大黄主利,麻黄发汗,若非有余热当解利者,不可轻用。魏君用禁食柑,恐收津液。陈文中引证亦不用葱韭等物,为五荤獐兔等物,能发病。猪腰子并肉能养脾胃,干虀等菜取其无味无毒,圆眼能养脾胃,葡萄利小水,核桃、莲肉润心肺,红枣养胃,故皆宜食。一说核桃实咽喉,红枣生疳疮,亦不宜用。《痘疹详明方》云:痘疹,小儿首尾只宜吃粥,盖取易于消导也。或有嫌其粥烂,有似痘之斑烂而忌食之者,俗论也。又有被覆小儿不令通气者,然冱寒时月,犹之可也;设在夏月,何必如此拘拘然耶!又有房中用火盆,床上用火笼者,亦当顺时之寒暑而去取之,庶可免其热毒之患。又有余不可剃头。古人云: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仆谓父母爱子之心,当无所不知。

斑疹水痘大痘所出难易

熊氏《类证》云:脏腑蕴热不同,表里受证各异,小儿时气欬嗽声重,涕唾稠黏,目眶焮赤,烦热渴燥,此则肺胃蕴积热毒,发则易出,有细疱遍于肌肤之上,如沸疮泡子,见而渐没,此证在于表,受毒之浅,名为疹子,一名肤疹,一名肤疮,俗名麻子,或曰沙子是也。又曰疹属腑,腑属阳,蕴热而出,遍身形见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治者宜用清凉之剂。或时行蕴毒,热气熏蒸,发于皮肤,其体状如锦纹,或与蚊蚤咬痕相类,大如小豆,或赤或黑,此病在于里,受毒之深,是名曰斑。或有热毒停蓄于内,斑疹击搏而不出者,用升麻汤加青皮、木香以催之,三日三次而出,隐隐有形,见在皮肤间,不遽然消灭,乃为得宜。一出即收靥,形影不见者,用木香散以发之,五苓散以疏之。如无腹胀喘急渴热者,其毒不甚为害,宜服快斑化斑、消毒解毒之剂。证之轻重虽不同,实与大痘相为表里也。又水痘与大痘不同,其状如水珠,易出易靥,不宜燥湿。湿虽无害,第恐不能结痂,则成疮塌矣。若夫大痘则属脏,脏属阴,有热而难出,故其疮在肌肤血脉间,必先出红斑而后生成如痘,因名曰痘疮。盖所受气深,是以难出也。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痘疮。《明医杂着》云:疹要清凉,痘要温。清凉则紫草、木通、升麻、羌活之类,温则当归、白芍药、青皮、木香之类。《痘疹详明》云:小儿出疹,根在皮肤,所患最轻,调理最宜和缓。若被风寒所激,热反入内。痰涎壅上喘急直视,胷膈胀满者不治。若身热口干,心烦欬嗽,宜生地黄散以疏之。《活幼心书》诗云:斑疹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然锦片出肌肤,温毒发时从两胁。《奇效方》又云: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痘疹蕴热非一日之热,宜预服升麻汤、消毒散、紫草散及油剂之法为良。又有伤风邪热在表,发而为斑为疹;又有痘疮已出未靥之间,余毒未除,发而为疹,名曰盖痘疹。所患虽异,所治则同,必先使疹收靥,然后可施治疗之功,不然未免有得此失彼之患。

痘疹所属经络

痘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小,次于斑疮,其主里血,故色赤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心主惊,实则叫哭而搐,虚则困卧不宁;肝主风,实则直视大叫,呵欠烦闷,虚则咬牙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主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痘疹肾实则黑陷。已上当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又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胷亦热,言不能出,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若心气实而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以手循衣摸床,及乱捻物者,肝热也,泻青丸主之。饮水喘闷者,肺热也,泻白散主之。手捏眉目鼻面者,肺热也,甘桔汤主之。唇深红色,肺虚热也,少服泻白散;唇白色,当用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名之曰肺怯。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肺气热则胷满气急,惟伤寒则不胷满。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亦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青者肝热,泻青丸;浅淡者补之,地黄丸;黄者脾热,泻黄散;无精者肾虚,地黄丸。

按已上皆历论各经所属不同,能明乎此,非特可治痘疹,凡治小儿诸疾之法,举不越乎此耳。咬牙之证,既曰肝虚,又曰心热。盖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其所来有自矣,初未可以岐而二之也。

伤寒产后与痘疹传变证治

伤寒之证,从表入里,其传变病在表则当发表,病在里则当解里。痘疹之证,从里出表,其传变病在里则疏之,病在表则温之。若产后妇人血脉虚损,与小儿痘疹,耗散元气者,不甚相远,其生血补血,如生地黄之剂,用之当无所别也。

寒热用药不同

陈氏之药主于热,钱氏之药主于寒。今之医者,不可执一,因时制宜可也。

寒则因表虚而入,热则因里实而生,治者须分内外虚实,一向发举固不可,一向解毒亦不可。寒用发举,热用解毒,斯为活法也,何以主为?

陈氏方多用木香散、异功散,有丁香、官桂、附子、半夏之热,可治不足之证。钱氏方多用解肌汤、凉膈散,有大黄、(石卜)硝之寒,可治有余之证。医不察此,宗陈氏者虽痘疮稠密,其色过度,亦用木香散、异功散;宗钱氏者,虽痘疮稀疏,亦用解肌汤、凉膈散。此盖不仁不智之甚者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二
痘疹门

古今医鉴 【 明?龚信】

痘疹

夫痘疹之原,乃胎毒所致。婴儿在胎之时,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于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于脏腑之中,近自孩提,远至童年,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大抵初娩之时,孩儿口内亦有余秽之毒,急用绵裹指头,拭去口中污汁,免咽入腹;事倘不及,宜以拭秽等法,并预解胎毒诸方,择便用之,亦能免痘疹诸证,真良法也!然痘疹虽是素禀胎毒,未必不由诸病相传而成。其始发之时,有因伤寒伤风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发热,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者。或为目撺口噤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谵语,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须以耳冷、骩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骩足俱属于肾,故肾之部独冷。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于此可以稽验矣。治疗之法,痘疹未出之先,预解胎毒;发热未出之际,急须微汗;已出未收之时,当用温和之剂。又曰: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已后,清凉渐进;毒已尽去,补益为宜。大凡初起未见红点,证与伤寒相类,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热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等证,身热未明,疑似之间,急须表汗发散,可服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闭结,则与犀角地黄汤、败毒散之类;或多服紫草饮,亦能利之。如小便赤濇者,分利小便,宜以四苓散、导赤散之类,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起发也。盖发热之初,红点未见之前,非微汗则表不解;乃痘疮未出,表热壅实之时也,非微下则里不解。在红点未见,里热壅盛之际也,若正出未收之时,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痘疮一发,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色者多死,乃毒气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何者?疮随五脏,有证未发则五脏之证悉具,已发则归于一脏受毒多者见之。故肝脏发为水泡,色青而小;肺脏发为脓泡,色白而大;心脏发为斑,色赤血泡;脾脏发为疹,色黄小斑疮;惟归肾则变黑青紫干陷。故疮疹属阳,本无肾证,肾在下,不受秽气。阳取火也,阴取水也,以火为水所制,岂不殆哉!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内实而补,则结壅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而不结痂矣。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调养之法,切不可妄用硝、黄、巴豆大寒大热之药。盖解表不致于冷,调养不致于热。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堪非常之冷,稍有偏焉,病从此生。故热药之助热者,以火济火,而热势太盛,荣卫壅遏,轻为咽喉目疾,吐衄痈疮,重则热极生风,斑烂不出;冷药之乘寒者,以水滋水,使脾胃虚寒,气血凝滞,轻为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又宜谨避风寒,严戒房事,禁止杂人月妇,清除秽气触忤,调节乳食勿使过饱失饥,忌餐冷热毋使伤脾损胃。大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又曰:首尾宜以保元汤增损为主治焉。医斯疾者,当看时令寒热,审儿之虚实,辨痘之荣枯,参考各门方法,庶无执泥之弊。故曰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清之,是为随机应变。若胶柱鼓瑟,则何足以妙圆神不滞之机乎!

豫解胎毒免痘

痘疹乃胎毒所致,人生无不患者。若欲免之,亦有法也。故《千金方》以小儿初生,啼声未发,急用绵裹指头拭去口中污汁,免咽入腹,免生痘疹,固是良法。然仓卒之际,或有不及如法者,古人有甘草、朱砂等法,用之殊佳。如或又有不及于此者,宜以延生第一等方择便用之,可免痘疹,或出亦稀少也。详考《幼幼全书》云: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疹盛发,宜服后禁方则可免,永不出痘疹矣。

发热三朝证治

凡发热之初,急宜表汗,使脏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气,尽从汗散,则痘出稀少。然表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也。如发热壮盛者,痘出必重,急煎加味败毒散调三酥饼,热服表之,须令遍身出臭汗,则毒气表散,痘出必稀;若得真犀角磨汁和入尤妙。如无三酥饼,煎败毒散调辰砂末表之,更研辰砂末调涂眼四围,或黄蘗膏之类,可免眼目之患。

凡发热之初,证类伤寒,疑似之间,或耳尻冷,呵欠欬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宜服升麻干葛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必出稀少而易愈。

凡发热之初,增寒壮热,鼻流清涕,欬嗽痰涎,此因伤风伤寒而得,以参苏饮或调紫草膏表之。

凡发热发狂,谵语烦渴者,急煎败毒散调辰砂末解之。

凡发热之初,或作腹痛及膨胀者,由毒气与外邪相搏,欲出不得出也,用参苏饮去参、苓加砂仁、陈皮表之。

凡热盛吐衄,面黄粪黑,瘀血相续,及一切失血之证,并宜犀角地黄汤。

凡热盛发惊搐为吉候,用红线散调辰砂六一散表之;痰涎壅盛,不省人事者,薄荷汤化下抱龙丸。

凡发热欲出痘作腰痛者,急服神解汤,出汗,腰痛止为度;不止,再进一服,免出肾经之痘。

凡因积冷腹痛,或胃寒泄泻呕吐者,用理中汤加砂仁、陈皮、香附,温而出之。

热毒本盛者,表药出汗,热退为佳。其有一切杂证,皆由毒气欲出不能故也,但宜表散,使毒气得泄,则诸证自退,痘亦稀矣。此治初热预防要法。

发热三朝决生死

一发热时,用红纸条蘸麻油,点照心头皮肉,里若有一块红者,或遍身有成块红者,八九日后决死,勿治。

一发热时,身无大热,腹痛腰不痛,过三日后才生红点,坚硬碍手者,勿药,有喜,所谓吉证。

一发热时,浑身温暖,不时发惊者,痘在心经而出也,乃为吉兆。

一发热时,一日遍身即生红点,稠密如蚕种样,摸过不碍手者决死。

一发热时,头面上有一片色如臙脂者,八九日以后决死。

一发热时,腹中大痛,腰如被杖,及至出痘干燥而前痛犹不止者,决死。

出痘三朝证治

凡三日痘渐出齐,然毒气尚在内,忌用大寒大热之剂。寒药滞毒不散难出,热药愈炽火邪。故热毒盛者便当解毒,毒解之后,略与温补,否则反变虚寒之证矣。虚寒甚者,先当温补,补后略与解毒,否则反生热毒之证矣。善治者,调适中和而已。

夫发热一日即出痘者大重;二日即出者亦重。微微发热,三日后乃出痘者为轻;四五日身凉乃见痘者尤轻。自出痘一日至二三日方齐,大小不等,红润圆顶,光泽明净如珠者吉,不须服药;若有他证,照后所论加减调治。

凡小儿发热一日,遍身红点如蚊蚤咬者,决非痘疮,乃热毒为风寒所遏,不能发越故也,宜照发热门内煎败毒散热服表之;汗后身凉,红点自退;再越二日,出痘反稀矣。

凡发热一日,遍身出痘,稠密如蚕种,根虽红润,然顶白平软,不碍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热毒熏蒸皮肤而生疿疮,亦名疹子,俗曰麻子。其始发热,亦类伤寒之状,但麻证始终可表,宜照发热门内煎败毒散表之;表退肌肤之热,则麻子自没矣。夫发热门内云:既见红点,切戒再表者,谓痘疹也。此复云表退者,谓麻疹疿疮,非正痘也,宜慎辨之!然痘疮初出,与麻疹疿疮略相似:若根窠红顶圆突,坚实碍手者痘也;若根或不红顶虚软,略有清水,摸过不碍指者,麻疹疿疮也。疑似之间,可不辨明而用药得无误乎?

凡发热一日,即见红点,根红顶圆,坚实碍指者,正痘疮也,此由毒气太盛,故出速,宜败毒散或化毒汤加紫草、红花、蝉蜕之类,凉血解毒可也。若一日出齐,稠密红赤成片,此毒气太过,不久紫黑发斑而死。

凡壮热惊搐,烦渴谵语,如见鬼神者,宜辰砂六一散;痰盛者,宜抱龙丸。

凡痘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丝瓜汤之类。

凡痘出灰白不红绽,或灰黑陷顶,表寒而虚,二便清,身凉口气冷,不渴不食,食不化,里寒而虚,此表里虚寒也,急宜温脾胃补血气,以助贯脓收靥,保元汤加白朮、川芎、当归、木香之类。盖脾土一温,则胃气随畅而无内虚陷伏之忧,气血既成,则送毒得出,无痒塌之患。苟失此不治,必不能贯脓收靥,过十一二日后发痒抓破而死矣。若温补之后,痘肥满红润,能食,二便如常,此表里皆平矣,再勿温补,恐变热毒。若痘红紫,又当解毒以调血气;否则变成黑陷,譬犹伤寒变证不常,非如杂病可径直而取效也。

凡痘色红紫,根窠成片,近黑,黑如乌羽色润者为血活,尚可医;若黑如炭者,血死,不可治。凡看色仿此推之。焦陷表热而实,大便闭结,小便赤濇,身热口气热,口干引饮,里热而实,此表里皆热盛也,急宜凉血解毒祛出,化毒汤加红花、黄芩、地骨皮或紫草汤调四圣散。盖凉血不致红紫,解毒则免黑陷。失此不治,过六日后毒盛不能尽出,反攻脏腑,变黑归肾死矣,悔何及哉!若解毒之后,痘顶不红,根窠红润,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里皆清矣,再勿解毒。若色转白,证变虚寒,又当温补气血以助贯脓收靥。否则反成痒塌,犹伤寒过服凉药,阳证变阴,又当服保元汤加干姜、白朮之类,不可拘泥。

凡痘疮初出之际,须看胷前,若稠密,急煎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加人参。

凡痘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指者,气虚也;根窠不红,或略红,手摸过处转白者,血虚也。便当大补气血,以保元汤加川芎、当归。

凡痘热盛发红斑如锦纹,在皮肉者,化毒汤加红花、黄芩、升麻;喉痛,加黑参、磨犀角和服。此伤寒阳毒发斑,用黑参升麻汤加减之法。若见黑斑,不终日而死矣。

凡出痘时,或有红丹如云头突起者,败毒散加紫草、红花、黄芩解之。

凡出痘后,或发麻疹稠密如蚕种者,化毒汤加柴胡、红花解之。若色好,不可过用凉药伤脾,以致陷伏。

凡出痘时或泄泻,大便黄,小便赤,口气热如渴,此为热泻,宜去桂五苓散加木通、车前、灯草;如溏泄清利,口气冷不渴,此为寒泻,宜五苓散加肉豆蔻;甚者保元汤加白朮、干姜。

凡痘正出,或因吐泻陷伏,宜胃苓汤;寒甚吐泻不止,宜理中汤加丁香、肉豆蔻、附子。

凡因食积生冷,膨胀疼痛者,平胃散加山楂、麦芽、香附、砂仁之类。

凡痘疮初起发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故也。甚者保元汤实表,以防其难靥也。

凡痘出红赤焮,摸过皮软不碍指者,此贼痘也。过三日变成水泡,甚至紫黑泡,此危证也,急少下保元汤,大加紫草、蝉蜕、红花解之;或煎灯草木通汤调六一散,利出心经蕴热而红自退;如已成水泡,则保元汤中倍加四苓散利之,此千金秘法也。不然,则遍身抓破赤烂而死。愚见贼痘是诸痘未浆,而此痘先已成熟者,亦是贼痘也,又名假虚泛发。又太阳脉门喉掩心等处三日见者,六日死,四日见者七日亡,五六日见者十一二日必死也。

凡痘一出即变黑者,乃肾证也,此为恶候。如有起兴,少用保元汤大下紫草红花服下,外用四圣散点之。然早能凉血解毒,必无此患。亦多因脾胃衰弱,土不能制水故也。经曰:红变白,白变黄者生;红变紫,紫变黑者死。

自出痘三日内毒气半于表里,此时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峻寒之药伤胃,峻热之药助火;虚寒不补则陷伏痒塌,盛热不解则变黑归肾,然则医者可不审乎?

出痘三朝决生死

出痘之时,须面稀少,胷前背上皆无,根窠红润,顶突碍手,如水珠光泽者,上吉也,不须用药而愈。

出痘之时,腰腹疼痛不止,口气大臭,其自出紫黑色黯者决死。

出痘之时,色白皮薄而光,根全无红色,或根带一点红,三五粒如菉豆样,此证决不能贯脓,久后成泡,清水擦破即死;不可因其好者而妄与下药。

出痘之时,全不起顶,如汤泡及灯草火灰者,十日后决主痒塌而死。

出痘之时,口鼻及耳痒,红血不散者决死。

出痘之时,起红斑如纹者,六七日后决死。

出痘之时,起黑斑如痣状,肌肉有成块黑者,即死。

痘出虽稀,根窠全包,无血色,三四日便起胀痘大,按之虚软,此名贼痘。血气太虚,至贯脓时变成水泡大若葡萄,内是清水,无脓皮薄,白如纸,擦破即死;好痘相间可治。

凡痘初出,每三五点相连者必密,单见形者稀,有小红点先见,名血痘,不起不退者不治。

凡痘出后见红点,太阳、脉门、胷心、喉咽无者可治。

若太阳两颊胷心如蚕种者,不治。

干濇如尴尬者不治。

舌缩者不治。

初出即虚泛不治。

灯照,恍惚见黑荫者不治。

见赤点如菉豆大,于两腋小腹数点者不治。

一二日初出,圆晕成形,干红少润,毒虽犯上,其气血未离可治,以俟其气血交会也。然毒尚浅,急以保元汤加官桂,兼活血匀气之剂;如毒若盛,兼解毒之药。活血,加当归五分,白芍一钱;匀气,加陈皮五分;解毒,加黑参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二三日根窠虽圆而顶陷者,血亦难聚,为气虚弱,不能领袖其血,以保元汤加川芎、官桂,扶阳抑阴,岂有不痊者哉?四五日根窠虽起,色不光泽,生意犹存,为气弱血盛,以保元汤加芍药、官桂、糯米,助卫制荣,斯为调燮之妙也。

五六日气盈血弱,色昏红紫,以保元汤加木香、当归、川芎,助血归附气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五六七日气交不旺,血虽归附,不能成浆,为气血少寒,不能收,急投保元汤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浆而收济惠之伟功,斯为治矣。

七八日毒虽化浆而不满,为血气有凝,不能大振,以保元汤再加官桂、糯米,发阳助浆,斯可以保全性命矣。

一至此专主贯脓,脓已满,虽有他证亦不坏事;若痘无脓灰暗,虽无他证亦死。

八九日浆不冲满,血附线红,气弱而险也,以保元汤加糯米,以助其气而驾其血,斯浆成矣。于此可见施治者之妙道也。

十一二日气血冲满,血尽浆足,湿润不敛者,内虚也,以保元汤,血亦有力,加白朮、茯苓助其收敛而结痂也。

十三四日毒虽尽解,浆老结痂之际,或有杂证相仍,以保元汤随证加减,不可峻用寒凉大热之剂,恐致内损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热唇红,口渴不食,以使君子汤加陈皮、山楂、黄连;如渴甚,以参苓白朮散;如热不解,以大连翘饮去黄芩主之。证去之后,多有内损,或余毒未解,此则尤为难也。

凡痘疮发渴者,为气弱而津液枯竭也,以保元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参苓白朮散一二剂即止。

凡痘疮不起发,脓浆不厚,以保元汤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加好酒、人乳各半盏同服。

若头额不起胀,加川芎六分为引;若面部不起胀,加桔梗四分为引;若腰膝不起胀,加牛膝四分为引;若两手不起胀,加桂枝二分为引。

起胀三朝证治

夫出痘历此四日,当渐起胀,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至五六日毒气尽出已定。若根窠红活肥满,光泽明净者,不须服药;若有他证,照后论治。

凡痘不起胀,灰白顶陷者,气血不足,虚寒证也,宜服内托散加丁香,或酒调紫草膏;若灰黑陷伏,酒调无价散;或就加酒少许,煎内托散调下无价散最好。

凡紫红不起胀者,火盛血热,宜服内托散去官桂加紫草、红花;热盛加黄芩。若紫黑陷伏,调独圣散,即穿山甲。热极黑陷有痰者,先服抱龙丸降痰,后前紫草汤调无价散,或少加蝉蜕末。盖以证属肾,四牙亦属肾,故能发肾毒。内有猫牙解毒,故热证亦宜。如无此,无价散、至宝丹皆治热毒紫黑焦陷之要药也,可选而用之。

凡痘起胀时,毒尽在表,须赖里实则无虞;苟略有泻则内气虚脱,毒乘虚反攻而疮陷伏矣。热泻所下黄黑赤色便时,肛门热痛如火,下者臭滞殊甚,气强盛而能食,或小便黄赤濇痛,宜四苓散加木香、车前子、赤芍、乌梅煎服。若所下白色,或淡白色,气怯弱而不能食,或兼小便清滑,此虚泻也,宜服固真汤。若泄泻腹胀,口渴气促,痘色灰白者,可服木香散送下肉豆蔻丸;腹胀愈作者,酒调人牙散。

凡血气不足发痒者,轻则保元汤加减;重则内托散去桂,倍白芷、黄芪、人参、当归、木香。痒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攻里,官桂治表,表里皆实则易愈。

凡痒塌者,皆因血上行气分,血味本咸腌,螫皮肉作痒。然气愈虚而痒愈甚,必气陷而毒倒塌矣,以保元汤倍黄芪而助表,少加芍药以制血,其痒即止。

凡起胀时中有痘大而黑者,名曰痘疔,失治则遍身皆变而死。若疔少,根窠红活者,可治。用银簪挑破疔口,吮去紫黑恶血,将四圣丹点入疮内,即变红活,仍服凉血解毒药一二帖。若疔多,根血不活,背心前多者,不治。

凡有热壅盛胀满,便闭不可通利者,宜蜜皂丸导之。自出痘至此六日,仍前红紫满顶者,不治。头面虽肿痘不起胀者,不治。

起胀三朝决生死

一、痘三日之后,逐渐起胀,若红绽顶肥满光泽者,不必用药,皆吉证也。

一、痘当起胀之时,根窠全然不起,头面皮肉红肿,瓠瓜之状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遍身痘顶皆黑,其中有眼如针孔,紫黑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遍身痘陷伏不起者,腹中膨胀,不能饮食,气促神昏者,决死;如六日内痘尚红紫,满顶者,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腰腹或痛,遍身尚是紫点如蚊虫咬,全不发换者,决死。

一、痘当起胀之时,黑陷闷乱,神气昏懵者,决死。

贯脓三朝证治

凡痘七八九日渐贯脓,脓水之盈亏,视血气之盛衰也,故须调和脾胃,滋补血气,令易脓易靥。

夫出痘,历七日当贯脓,八日九日肥满光泽,苍蜡色。如果黄熟者,不须服药。贯脓三日有他证,照后论治。七日前后见五陷者,气不足也。气不足,不能收血,而毒不能成浆,盖气不胜毒故也。以保元汤加川芎、官桂、糯米,温胃助气。

七日前后倒陷者,气血衰也,以保元汤加白朮、茯苓、肉豆蔻,渴以参苓白朮散主之。

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咬牙者肉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也,咬牙者血虚也。气虚以保元汤加桂以温阳分,血虚加川芎、当归以益阴分。

凡痘疹七八日不贯脓,灰白陷顶,寒战咬牙,腹胀口渴,此非因热,津液少也,内托散倍加丁、桂、参、芪。腹痛,加丁香、干姜;泻,以木香散下豆蔻丸。

凡痘当贯脓之时,虽若起胀而中空干燥,并无脓血者死。若略有清水,或根窠起胀,血红而活,犹有生意者,内托散倍加参、芪、当归,又将人乳、好酒各半盏,和入温服,此贯脓之巧法也。

凡贯脓肥满,庶易结靥。若痘虽胀满光泽可观,然摸过软而皮皱者,虽有脓不甚满足,后必不能收靥。或痘皆贯脓,中间几颗不贯者,终变虚寒痒塌之证,宜内托散倍加补血气排脓之药。

凡痘陷无脓,虽因服内托药而暂起,不久又陷者,贯脓不满故也,宜内托散倍参、芪、当归、人乳、好酒之类。盖贯脓既满,必无陷伏之患矣。

凡困虚发痒,遍身抓破,脓血淋漓,不能坐卧者,宜内托散去桂,倍白芷止痒,当归和血,木香调气,气行血运,其痒自止;外用败草散敷之,庶免破处感风变证,以致上痰欬嗽声哑。若变遍身抓破,并无脓血,清水皮白,干如豆壳者死。

凡秽气冲触,发痒抓破者,宜内托散照前加减,外用祛秽散焚熏。如黑陷不起,煎内托散调下无价散服之。

凡当八九日贯脓之时,最不宜寒药解毒,以伤脾胃,凝气血,不能贯脓;尤忌食鱼,以助痰气。

贯脓三朝决生死

一、痘当起胀三日之后,根窠红润,贯脓充满,如黄蜡色,二便如常,饮食不减,吉候也,不必下药。如红紫黑色,外剥声哑者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痘中干枯,全无血水,此名空仓痘,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吐痢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烂无脓者,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二便不通,目闭声哑,腹中胀满,肌肉黑者,决死。

一、痘当贯脓之时,纯是清水,皮白而薄,与水泡相似,三四日遍身抓破而死。

收靥三朝证治

凡痘十日十一二日,痘渐收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皆靥,虽数颗不靥,尚能杀人,犹蛇退皮,虽一节被伤不能退者,是亦死也。

夫出痘十一二日,从口唇头面逐渐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若有他证,照后论治。

凡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咬牙,抓破,此虚寒者,服异功散;触秽冒寒,黑陷不靥,煎异功散,调下无价散;外痒者,外用祛秽散熏之。

凡过服热药,以致热毒猖狂,气血弥盛,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汤、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

凡痘在前发越已透,贯脓已满,兹解毒已清,至收靥时或因触冒,致陷伏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自愈;疮虽不起,不必忧也。

凡痘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凡痘不收靥,气急上痰声哑,目闭无神者死。靥后瘢红者吉。白者、血色者,毒气归内也,恐生余证。

凡痘收靥后,气血大虚,肌肉柔嫩,不耐风寒,慎戒触冒风寒,乘凉不谨,轻则余毒内攻,重则中风瘫痪,危矣!戒之,戒之!

凡痘既收靥,欲落不落而燥痒者,或疮痂虽落,其色黯或凸或凹,或疮愈痂未落,用白沙蜜,不拘多少涂于疮上,其痂易落,亦不令瘢痕紫黑,又不腥秽,甚妙。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得平复,忽被风寒搏于肤腠之间,则津液濇滞,故成疳蚀疮,宜雄黄散、绵茧等药治之。久而不愈者,溃骨伤筋以害人也。

小儿痘自出至收靥,要十二日可保平安,首尾不可与水吃,少与滚熟水则可。若悞与之,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身生痈肿;若针之则成疳蚀疮,脓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以致难愈者何也?盖脾胃属土,外主身之肌肉,只缘饮水过多,湿损脾胃,搏于肌肉,其脾胃肌肉,虚则津津衰少而荣卫滞濇,气血不能周流,凝结不散,故疮痂迟落而生痈肿也。

黄帝曰:饮有阴阳何也?好饮冷者冰雪不知冷,好饮热者沸汤不知热。岐伯对曰:阳盛阴虚,饮冷不知寒;阴盛阳虚,饮汤不知热。治之何如?故阳盛则补阴虚,木香散加丁香肉桂治之;阴盛则补阳虚,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异功散能除风寒湿痹,调和阴阳,滋养血气,使痘疮易出易靥,不致痒塌。木香散性温平,能和表里,通行津液,清上实下,扶阴助阳之药也,善治小儿腹胀泻渴,其效如神,不能尽述。大抵天地万物,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长者也。今疮疹之病,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自然易出易靥。盖因外常和暖,内无冷气之所由也。

收靥三朝决生死

一、痘当靥之时,色转苍然,成紫葡萄色者,一二日决从口鼻四边靥起,腹中收至两腿,然额上和脚一齐收靥,落皮而愈,此乃吉证也,不必惊疑下药。

一、痘当靥之时,遍身臭烂,如拼搭不可近,目中无神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遍身发痒,抓搭无脓者,皮卷如豆壳干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寒战手足颤掉,咬牙噤口,即死。

一、痘当靥之时,目闭无神,腹胀,足冷过膝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声哑气急,痰响,小便少,大便频者,决死。

一、痘当靥之时,痘瘢雪白,全无血色,过后亦死,急用消毒散二贴,后用助气血药以养脾胃,或可得也,宜预先治之。

痘后余毒证治

夫小儿痘疮,自首至尾,脾胃温暖,表里中和,痘后亦无余证。若热毒太盛,失解或过服桂附热药,则收靥之后,余毒犹作,轻则咽喉齿目吐衄痈疮,重则热极生风,变成惊搐而死者多矣,当照后调治。

一、痘初毒盛,或因服附子毒药者,靥落之后,便服消毒饮一二贴,或饮三豆汤,解毒之良法也。若余热不退,轻则小柴胡汤;虚烦不眠者,竹叶石膏汤加酸枣仁;浑身壮热不退者,黄连解毒汤;烦渴谵语者,辰砂六一散;热盛大便闭,腹胀内实者,小承气汤下之。

一、痘后余毒,或先服附子,热毒失解,聚而不散,以致头顶胷背手足肢节赤肿成痈毒者,宜消毒饮、小柴胡汤,倍加羌活、独活、连翘、金银花、天花粉。有脓须刺破。如生痘风疮,只用消毒饮、败毒散之类。

一、余热发惊搐者,抱龙丸主之;过二三日后,证恶者死。

一、热毒上攻眼目,热胀疼肿,血丝遮睛者,洗肝散。壮热甚者,加黄连、黄芩、黄蘗、栀子;肿胀不能开者,仍用鸡子清调黄连末,涂两太阳,足底心,引热毒下行。

一、咽喉肿痛,甘桔汤加防风、黑参、射干、牛蒡子。热盛加黄芩,小便濇加木通。

一、牙疳肿痛失血,牙龈宣露者,甘露饮子;牙疳腐烂者,用老茶韮菜根浓煎洗净,仍敷搽牙散。

一、触冒风寒欬嗽者,疏散药内加瓜蒌、桔梗、杏仁、韮菜根、桑皮;痰盛加枳实、半夏、石膏。若毒攻肺,喘急欬臭脓血者,死。

一、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少进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香附;吐泻者胃苓汤;寒甚呕逆泄泻,理中汤。大抵痘后证多余热,因寒者少。

痘疮首尾戒忌

夫小儿痘既出,不可表汗。盖初发时,内蓄胎毒,外感邪热,故用发散表汗之药,使毛窍开通,则在表之邪得以发散,而在里之毒亦易于发越矣。若既有痘发于表,必赖表实,庶易贯脓收靥;如再汗之,表气一虚,风邪易入,陷伏斑烂作矣。

一、自痘出收靥,虽有大便闭证,止用蜜皂丸导之,不可妄下;至收靥后有实证,方可下也。盖未靥之前,毒虽在表,必赖里实以滋养之,则在表者方得贯脓收靥。譬之种豆,土肥根固,则易秀易实也。妄下则脾胃一虚,气血随耗,陷伏之证随作,岂能贯脓收靥哉?既靥之后,则在表毒气已尽,苟有实热膨胀粪结之证,一用下药,脏腑疏而病愈矣,又何遗患之有?

一、始终忌食热毒之物,如辛热煎炒,葱蒜好酒,发气发毒之物。无虚寒之证,不可妄用热药,以火济火,致热毒太盛,气血糜烂,为患不小!

一、始终忌生冷之物,如冷水红柿瓜蜜之类。无热毒证,不可妄用寒药;盖温暖和畅,痘方发出,寒凉伤胃滞气,为患不小!

一、自发热至收靥,诸般血肉皆不宜食。盖血肉皆助火邪,遂至熟毒壅滞,或为斑烂,或靥后重复发斑,经月不愈。况起胀贯脓之时,毒气壅盛,稍食肥猪肉,则实时气急痰上。若脾胃虚弱,不能进食者,止用鮝鱼、精肉,煮啖少许,以助滋味。

一、当调节饮食:失于饥则脾胃虚损,气血不能充满;过于饱则胃气填塞,荣卫不能调畅,惟得中为无患。

一、当谨避风寒:盖痘疮内外热蒸,毛孔俱开,况小儿肌肤嫩弱,易于感袭,一有触冒,诸证随作。靥落之后,气血大虚,髓肉柔嫩,尤当谨于防避也。

一、首尾切忌房事、月妇、外人、醉酒荤腥、硫黄蚊药、葱蒜韭薤、烧灰沟粪,杀生腋臭,诸般秽气,务宜防避。

麻疹证治

按麻疹出自六俯,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发热必大,与血分煎熬,故血多虚耗。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当从缓治。所以人参、白朮、半夏,燥悍之剂,升阳升动,阳气上冲,皆不可用也。又必内多实热,故四物汤加黄连、防风、连翘,以凉其中而退其阳也。

一、发热增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呕吐泄泻,证候未明是否,便服苏葛汤去砂仁、陈皮,腹痛亦用厚盖,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可以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疹出矣。纵不出,亦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常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服此自无发搐之证。

一、发热之时,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桃生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塞,毒气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渴极饮水,只宜少许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毛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李鱼酒蜂蜜香鲜之类,恐惹疳虫上行。

一、麻疹既出之时,如色红紫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急用六一散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炒黄芩进之。

一、麻疹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者,乃内有实热,宜用四物汤进之。如失血之证,加犀角汁解之。

一、麻疹前后有烧热不退等证,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照常法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瓜蒌霜,有痰加贝母去白陈皮。切忌人参、白朮、半夏之类。如倘悞用,为害不小,戒之!盖麻疹属阳,血多虚耗,今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

一、麻疹退后,若牙龈腐烂,鼻血横行,并为失血之证,急宜服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生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热下行。如疳疮色白者,为胃烂,此不治之证也。

一、麻疹泄泻,须分新久寒热:新泻热泻者,宜服四苓散加木通。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伤冷,不得已以理中汤,一服而止。久泻者,只宜豆蔻丸,或五倍子、粟壳烧灰调下濇之。

一、麻退之后,须避风寒,戒水湿。如或不谨,遂致终身欬嗽患疮,无有愈日。

一、麻疹前后,大忌猪肉鱼酒鸡子之类,恐惹终身之欬。只宜用老鸡精火肉煮食,少助滋味可也。

一、麻疹正出之时,虽不进饮食者,但得麻疹淡红,润泽真正,不为害也。盖热毒未解,内蕴实热,自不必食也。退后若不食,当随用四物汤加神曲、砂仁一二贴,决能食矣;如胃气弱者,少下地黄。

一、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若不治,胃烂而死,可用消毒饮一贴热服遂安。如麻见三日退,若有被风之证,亦用消毒饮妙。

愚验麻疹始出,类伤风寒,头痛欬嗽,热盛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腥荤厚味。如犯之,恐生痰嗽,变成惊搐,不可治矣。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故出不出,危亡立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三
痘疹门

博集稀痘方论 【 明?郭子章】

未生

魏氏曰:痘者豆也,象其形而名之也,顺其形则顺,逆其形则逆,以见前人命名之义有在矣。盖痘之为证,根于精血之初,而成于淫火之后,男女交媾,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欲因火生,火因欲炽,精行血就,何莫非火之所为?且二五妙合,精血镕洽而成脏腑皮毛筋骨之形。夫形既成而火即已中乎众体,无象无臭,人可得而测耶?毒中必发,俟其时耳。俟时而发,必假气血,有如真金杂铜,须借火之煅炼,斯其铜可出。故胎毒非气弗领,非血弗载,使气不盛则何能逐其毒?血不荣则何能任其毒?气血运用领载之功不前,又恶乎能解?以此观彼,岂不明甚矣乎!又若痘有稀稠,乃受火有浅深之故,而其吉凶生死,亦皆于此分焉。或遇天行时气,击动而发者何也?天地之沴气与人身之遗毒同一橐钥,相感而动,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之义,而又人之真气与客气不容并立故也。予尝愍其克害生灵,非天之设,非火之罪,诚父母之过也,明者鉴之!

蔡氏曰:小儿在母腹中,其母罔知禁忌,或好食辛辣之物,或恣意淫欲,以此蕴毒,流注小儿经络,他日发为痘疹,职此之由。

《指掌图》曰:夫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具,肌体未实骨格未成,阳气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暖以消其阴,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然儿在腹中,必藉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方广附《丹溪心法》曰:广按疮疹之源,盖由母姙娠之时,饮食煎炒、炙煿、厚味、醇酒,儿在腹中浸溃,食母血秽,蕴而成毒,伏于五脏之间,及生之后,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跌扑惊恐,时气流行,触动郁火,发于肌肤之间。心脏之毒为斑,肺脏之毒为疹,肝脏之毒为水泡疮,脾脏之毒为脓泡疮。小儿禀厚毒少气血调匀,表里充实,则易发易靥;苟或禀弱毒胜,表里虚,气血弱,必须医药调治,庶几有生。

拙者曰:前者之论,犹是古人胎教遗意,婴孩之殇疹,痘最厉,父母罹此,孰不痛悼?顾达者委命,愚者尤神,孽自己作,谁则知之?彼笄黛者流,目不辨书,责在人父。父为母诵说,母为儿保练,庶几培根清源之助。余闻妇有身者,别寝处,淡饮食,谨视听,娩而男女端正,聪慧坚强健固,微独省胎毒,免痘厉已也,故与其痛悼于后,孰若谨严于初!

初生

蔡氏曰:儿在母腹,饥则食血,渴则饮血,当其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荣气不从,逆于内理,恶血乃发诸疹痘也。

又曰:小儿在胎时,每月食血饼一个,临生时,或有在口中食未尽者,当于啼声未出之先,用绵包指入口拭净,斯免咽入流毒之患。但是仓卒之际,鲜有不咽入者。访之收生老妪,间有取出血饼。有胎死畜类,常有血饼,假彼验此,信为不诬。

《指掌图》曰:初生未啼之时,口中尚有恶汁,急令拭去,更用甘草黄连汤、朱砂蜜频与之,以解五脏秽毒,不惟无惊热之患,抑免痘疹之患。月里常令啼哭,则胎中所受热毒从而散之,胎中惊气得而解之。

丹溪曰:小儿初生,未经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上炙熟,细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时许,用水一小盏,熬去二分之一,去滓,用新绵蘸,滴儿口中,令咽尽,须臾吐出及瘀血,方与乳食,年长智睿无病。

蔡氏曰:初生时宜服甘草汤,甘草一寸许,微炙去皮,用水三蚬壳,煎至一壳,以绵包指渗药与儿啖之,随吐秽液一二口,免将来流毒之害。芜湖阴氏传方,与蔡微异。阴云:小儿初生时,预煎甘草汤,以绢裹指拭口净,即灌药一匙;淮生地黄五钱,好朱砂三分,当归身三钱,以绢包指,用清水一钟,文火煎成膏,初生时服,开乳后服则不验矣。

拙者曰:初生未啼,拭去恶汁,未乳先饮以药,此稀痘第一义。顾仓卒之时,谁暇及此?是在为人父者,定志预药以备之耳。或曰:男儿堕地,啼声旋出,然亦间有未尽然者,蚤计之可也。

蔡氏曰:初浴时,用猪胆一枚入汤,主不生疮疾。一二朝,淡豆豉用一二枚,研极细,抹入儿口,以乳啖之。能利脐屎,其毒自消。

又取儿生脐带脱落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围烧烟将尽,瓦盏盖地上存性研末;预将透明朱砂细末水飞,若脐带重五分,朱砂末二分半;以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一二蚬壳,调和前两味,抹儿上腭间,及母乳头上,一日之内用尽,次日大便秽垢,终身无疮疹诸疾,此十分妙法也。

拙者曰:儿方堕地药之,甫脱脐药之,自庸俗论,似若迂缓,且无病投药,世多忌戒,而不知泄毒稀痘,此其最紧要处。舍此不图,而从事于后药,盖童牛之牿,与豮豕之牙也,有间矣。

避地

拙者曰:痘疮,胎中之毒气也。乡邻痘疮盛发,天地之沴气也。天地之沴气,与胎中之毒气相触而成痘,故一儿痘,百儿随之,气为之也。重则俱重,沴气厉也;轻则俱轻,沴气未甚厉也。时证方重而独轻者胎毒轻也,时证方轻而独重者胎毒重也。若天行不正,沴气为厉,儿未出痘者,可避之五六里外,气不相触,痘恶乎发?吾乡都谏曾前川先生,艰于子息,晚得儿女,恐为痘虐,一遇痘发,东西遁避,今其子女年四十余,俱未出痘,然业已不复避矣。嗟夫!吉则趋,凶则避,圣人与民同患。水能溺人,没者死焉;虎能咥人,撩者伤焉。彼土处而市居者亡恙也。昧昧者曰:是数也,不可逃也,则坐以待其毙已矣。

备论

仁斋《直指》曰:疮疹之论,秦汉以来其详可得闻也。粤自扁鹊仓公作古,以为婴孩汤散,当先和节阴阳,调治荣卫,方利脏腑,即热气渐解,而董汲、张涣、初虞世、栖真子诸医,每曰:疮疹证候初觉,即疏利之,以宣其毒。又曰:已出者不可疏利,疮出已定,却用利之。余窃惑焉。盖尝深索古书之意,见其谆复持重,不直曰利脏腑,而必以和阴阳调营卫先之,则知古人所谓利者,畅达流行之谓,而非勇决峻下者比也。如曰已患之后,俗多禁饵,大小便不通,不能调汤药以和脏腑,遂停败热于其间。是古人之利大小便,不过调剂以和之而已。如日已出者,可服平和汤药,疗其肝脏,解其败热,以防热毒攻眼,是其解热又曷尝不用平和之剂乎?然则破诸家似是之非,开后世未明之惑,惟钱氏《直诀》、朱氏《活人书》,其说为甚正。钱氏疗疮疹证候,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朱氏曰:疮疹已发未发,俱不可攻击,此为大戒。又曰:疮疹首尾皆不可下,辄用利药,即毒气入里杀人。以此观之,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疮疹治法,实与伤寒不同。伤寒所传,从表入里,疮疹所发,从里出表。盖毒根于里,若下之,则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黑陷者有之;毒发于表,若汗之,则营卫一虚,重令洞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有之。汗下二说,古人所深戒也。调解之法将何如?曰: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温如当归、黄芪、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

丹溪曰: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能发也。

小儿凡觉自热,证似伤寒,若未经疮痘,疑似未明,且先与惺惺散、参苏饮或人参羌活散,热甚则与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若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鼻尖冷,呵欠欬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稀疏而易愈。

凡痘发热未出时,便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顖门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际,须看胷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加人参。

初出之时色白者,便大补气血,参、朮、芪、芎、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药;若大便泻,加诃子、肉豆蔻。

初起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而然故也。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或快斑散、丝瓜汤。

出太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婴童百问》曰:痘疹证初感未出而发热者,扁鹊油剂法治之,则出痘疹甚稀,或即消解而疮疹不发者有之,自然解散而安泰矣。

蔡氏曰:初觉发热之时,以黄蘗膏敷于面,白芥菜子敷于足,干胭脂涂其目,清香油润其脊,此皆思患预防之法也。已上药俱可用,俗用铜镜照面目者,欲取凉气以散热血也。又有抱儿观井,投菉豆七枚者,亦取其极视,以受水气之凉故也。

蔡氏《疏利论》曰:痘疮之热,与诸热不同,又须审其势之轻重:重则发散之,服朱砂散、升麻汤、参苏饮、惺惺饮之类;轻则疏利之,服紫草散、五苓散之类。首尾俱不可汗下,二说古人之所深戒也。

始出之时,壮热无度,其疮隐隐在皮肤,腹内疼痛不止,此是一团阳火击搏于内,无由发泄也,用五苓散导心火,或用四物汤加酒芩连,其出自易。若本来稀少,热不壮盛,非惟不可疏利,亦不可发散,不知所谨,则操戈入室,其祸自生矣。

痘疹始发热之时,若壮盛,则用五苓散以疏利之,甚则用酒芩连以解之;少缓则用升麻汤以发散之。悞用其药,不斑烂则虚脱,可不谨哉!

拙者曰:初热时痘已萌芽矣,而犹具载方论者,其热尚微,其毒可解,故扁鹊油剂,曰以止痘也;丹溪升麻汤,曰欲其疏也。则犹稀痘之旨也。《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微处着力,恶乎不吉?

避忌方

魏氏曰:戒烧香烟避秽。痘出之际,有等俗会用杂香柴烧烟避秽,殊不知烟气满室朦胧,大人难以当之,小儿焉能受乎?触伤肺气,惹儿欬嗽,反为害也。戒之,戒之!只可以枣微微烧之,盖痘本属于脾土,以其枣气和脾土也。

拙者曰:门户不谨不免寒邪之伤,房事不禁必受闷乱之毒,为之父母者,固不可以不慎矣。若月经狐臭,设在其母,幼子时刻不可离,将何如哉?必尝加澡雪,每易新衣,不使其气侵肤,庶几可也。烧芸檀等类者,荣卫得香而运行故也。苍朮、小枣,又愈于芸檀,只此二味足矣。以胡荽酒喷之,挂于围幙,以除秽气。浸醋炭,一以辟除外邪,一以接儿不足之气。有以水代醋,恐其气侵人者,殊不知醋亦能运行气血也。近日有用新砖烧红浸水醋者,亦为近理。

禁忌法

生人往来,秽气相触,犯房室,醉气冲,詈骂呼怒,妇人经水,房内炙煿,对梳头,对搔痒,感冒风寒,房内大热,乳食过节,食蜜、食红柿,扫地。

常和暖,节饮食,调理得宜。勿屠宰,勿饮食歌乐,勿煎炒炙煿,勿对面荒语,勿烧烟气相触,勿嘻笑,勿僧道师巫入房内相见行法,此辈罕有存心为念,荤酒色欲者多,故反被厌耳。戒之,戒之!勿用少年妇人入房,恐苟合者,恐经水者,故不净者也。新砖三块烧热,常用清水于房门外渍可也。

拙者曰:公论避忌之方详矣。世知用醋炙炭,焉知接儿不足之气?世知烧枣,焉知以和脾土?此尤是妙解语。馆不辟除,贵人不舍,况儿痘方出,神气外耗,尤为至宝至贵者乎?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丹溪验轻重法

轻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种稠密,渴泻灰白色,头温足冷,身温腹胀。

轻变重:犯房事,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

重变轻:避风寒,常和暖,大便稠。

拙者曰:证有轻重,较然矣!戒之则重者轻,不戒则轻者重。为人父母不幸,儿童亡可如何?奈何今本轻者重乎,则不戒之过也,戒之哉!戒之哉!

痘疹辨

拙者曰:疹与痘二证也,其证异,其治之之方亦异。世之庸医,既未之辨,而诸儒著书亦溷焉无别,其为儿贼,何可胜言!如《婴童百问》第九十九问问麻证水痘,第一百问问疮疹。夫疹即麻也,在江北名疹,在江南名麻,在南京又名沙子,一病而两问可乎?且业已问疮疹矣,而论与方俱治痘证,不一及疹,岂以治痘者亦可治疹乎?其谬甚矣!陈文中疮疹混同立论,方广驳之曰:夫痘疹出于脾,其间有热燥者,有寒热者;而斑疹出于心肺,心肺属阳,多是风热兼痰而作。陈氏同论,岂不悞哉!《百问》秘书也,文中名医也,而犹若是,他书可知矣。《博爱心鉴》专论痘而未及疹,惜其未备。仁斋《直指》论治痘而名疮疹,惜其未辨。《丹溪心法》斑疹痘疮,各立病目,亦既明晰,顾以痘疮属小儿,而以斑疹属大方。其实小儿出疹者十八九也,惜其未详。余未知医,以意论之:疹小痘大,疹轻痘重。疹宜汗宜表,而痘始终不可汗表;疹宜清宜凉,而痘不可一于清凉,何可比言之哉?近盱眙蔡氏有斑疹、水痘、大痘一论,详备明着,发千古所未发。余方疑诸书,偶得是论,涣然怡然,因为着疹痘辨而并录其论。

医方考 【 明?吴昆】

痘叙

小儿壮热,呵欠顿闷,时发惊悸,或吐或泻,手足时冷,面颊腮赤,嗽嚏者,为痘证也。盖痘出于五脏,由内达外,是以各显其证:呵欠顿闷,肝之证也;时发惊悸,心之证也;或吐或泻,手足时冷者,脾之证也;颊赤嗽嚏,肺之证也。钱氏谓独有肾脏无证,此大不然,若腰痛喜寐,则肾之证也。五脏之证尽显然者,其痘必多;但显一二证者,其痘必少。魏氏以痘本于淫火,其言高出前古,虽其主方近于执一,然录古人一十四方,则示人以变通也可知矣。今世之医,率以是短之。使诸子者并作于九原,昆遇魏氏,则北面而师之,遇钱陈则肩随而已。所以然者,二子之资不及魏也。兹考羣方,则以百家而出入之,初不拘拘于三子矣。

三四日前诸方

小儿初间发热壮盛,为风寒,为痘疹,莫能的辨,升麻葛根汤稳当,宜主用之。夫表热壮盛,此邪实于表也。经曰:轻可以去实,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甘草佐之可以和在表之气,芍药佐之可以和在表之荣,去其实邪,和其营卫,风寒则解,痘疹则出,诚初间之良剂也。如至四五日痘中夹疹者,亦此方主之。疹散,只依常法治痘。

风寒壮热,体重头痛,痰嗽壅盛者,参苏饮主之。夫风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痰嗽壅于内,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气不虚,表里无失,斯良剂矣。

天寒腠密,表热壮盛者,麻黄汤主之。夫解表之药有三品:辛凉、辛温、辛热也。夏月表气易泄,宜用辛凉;春秋表气平调,宜用辛温。若天寒之时,表气闭密,辛凉辛温不能解散,故以麻黄、桂枝之辛热者以主之,亦各当其可而已。佐以杏仁,利其气也;佐以甘草,和其气也。

发热之初,未明是痘,形体怯弱者,惺惺散主之。夫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防其虚也;细辛、桔梗,所以疏其阳;天花粉、白芍药,所以和其阴。

风热惊搐者,以加味红绵散调抱龙丸。夫痘之出也,自内达外,心热则惊,肝热则搐,所以搐者风也,所以惊者热也。是方也,麻黄、荆芥、薄荷、天麻、全蝎、蝉蜕,所以消风解热;乃紫草者,所以解毒发痘而活血也。

痘前发惊者,抱龙丸主之。夫明者可以安神,故用琥珀、珍珠;重者可以去怯,故用辰砂、金箔;气窜可以利窍,故用雄黄、沉、檀、木、麝;甘温可以固元,故用人参;辛燥可使开痰,故用南星;寒凉可使清热,故用竺黄。

痘出见点未尽者,羌活透肌汤主之。夫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里;气未利则出有不速,故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以调里;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痘之出也易易矣。

气弱痘出不尽者,透肌散主之。夫人参、甘草能益气而补中,紫草、木通能透肌而起痘,升麻、蝉蜕能退热而消风,乃芍药者所以调阴气而和营卫也。

咽喉肿痛者,甘桔汤主之。夫甘草之甘,泻实火而补虚火;桔梗之苦,清喉热而泻气热。

咽喉肿痛,膈上热盛者,消毒饮主之。夫牛蒡子疏喉中风壅之痰,荆芥穗清膈间风壅之热,生甘草缓喉中风壅之气,乃防风者散诸风不去之邪也。

痰嗽风热声哑喉痛者,加味如圣散主之。夫牛蒡子、麦门冬疗风痰而清肺热,荆芥、防风散风邪而升郁热,甘草、桔梗、黄芩利咽喉而清气热,犀角、黑参凉心膈而疗结热,热去则金清,金清则声哑瘥矣。

痘已出未出,热壅不快,并宜服紫草化毒汤。夫紫草活窍利血化毒,陈皮快膈消痰利气,升麻消风发散疮痍,甘草补虚和中解热,木通之加为导热邪由溺而泄尔。

痘中夹斑之轻者,前胡化斑散主之。夫斑之淡红色者,斑之轻也。治痘中之斑,与伤寒杂证不同。伤寒之斑宜主寒凉;痘中之斑,寒之则血凝而痘不起。杂证之斑,间用温补;痘中之斑,补之则血溢而斑愈盛。此方用酒红花、当归、赤芍药,所以活斑中之血;前胡、白芷、陈皮、荆芥,所以利表里之气;乃胡荽子、甘草节、酒郁金,皆所以散滞气尔。此其为药利营调卫,不寒不热,诚得治痘斑之理也。师云:斑证之原,由初间不能清热解毒;若能于初间清热解毒,胡然有斑?

痘中有赤黑斑,狂言烦躁者,再造丸主之。夫原是实热之证,失于清热化毒,则令痘中夹斑;治之失道,则热益盛而斑赤黑矣。若以手按之血散者可治。是方也,生玳瑁能解毒而化斑,蜈蚣能从毒而化毒,水蛭能散瘀而破血,片脑能化气而利窍,麻黄能透肌而逵表,和之以猪尾血,取其动而不滞尔。

里热壅盛者,黄连解毒汤主之。夫无热固不化毒,热壅则毒亦不化。故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肝之火,黄蘗泻肾火,栀子泻上下之火。无他证而惟热壅,故用药亦精专焉。

里热渴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夫石膏清胃热,骨清则不渴;人参、知母、甘草、桔梗化气而生津液,液生则渴自止。

里热小便黄赤,神气不清者,辰砂益元散主之。夫滑石清利六腑,甘草解热调中,辰砂安神去怯。

小便黄赤,口干烦渴者,加味导赤散主之。夫内热故用生地黄;小便黄赤,故导以木通、竹叶、灯心;口干烦渴,故润以人参、麦冬、甘草,乃气化而津液自生也。

小便秘濇者,七正散主之。夫治痘而必欲利小便者,水循其道而后地平天成故也。是方也,车前能滑窍,赤茯苓能渗热,木通能通滞,山栀能泻火,甘草梢能通茎,扁蓄能利水,胆草能利热。七物者,导其热邪,正其中气,故曰七正。

实热内壅,腹胀秘结,痘不能出者,四顺清凉饮主之。夫痘以热而出,固不能以无热。若实热内壅,腹胀便秘,则三焦之气不化而痘不能出,故用大黄通其滞,当归活其血,芍药养其阴,甘草调其胃。通利之后,表里气血皆承顺矣,故曰四顺。

形质虚弱,而大便秘结,不堪下者,用蜜熬,滴水成珠,捻作枣子状,鸡翎为心,少黏皂角末,纳入谷道中,病人以手急抱即出之,便随通矣。此以正气怯弱,不堪攻下故尔。

五六日间方药

痘中气血凝滞者,活血散主之。夫气贵利而不贵滞,血贵活而不贵凝。木香、川芎调其气滞,芍药、归尾、紫草、红花、血竭理其血凝。

痘证血热枯濇者,退火回生散主之。夫火炎则水干,是故枯濇。用滑石、辰砂导去其热,此灶底抽薪之意;入冰片者,欲其速达而无壅滞也。

诸见血、失血、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心主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火;热能行血,生犀角所以解诸经之热。

痘而水泡者,白朮茯苓泽泻汤主之。夫中有实热,膈有停水,湿热外行,初则痘色晶亮,顷则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润下,灶底燃薪,釜中发泡之义。是方也,白朮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防决;泽泻咸而润,能润下而利水,水利湿消而泡自瘥矣。

中气虚弱,痘不起胀者,补中益气汤主之。《难经》曰:气主呴之,故气者嘘长万物者也。痘不起胀,气之弱也可知矣,故用人参、黄芪、白朮、甘草以补气,用柴胡、升麻以升阳,有当归可以活其荣,陈皮可以利其气。

气虚陷顶者,保元汤主之。夫气者,长养万物者也。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故痘疮陷顶者,责之气虚也。魏桂嵓自论云: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芪,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颠危。

痘根淡血弱者,四物汤主之。夫痘至五六日气尊血附之时,痘根淡者为血弱,故用当归活血,川芎行血,熟地补血,芍药敛血。

血热壅滞者,用当归活血汤活血凉血。夫色紫为血热,色枯为血滞,热者凉之,枯者泽之,调血之道也。是方也,生地黄凉血之品也,当归、川芎、赤芍药、红花、紫草活血之品也。凉者性寒,活者质润,利气而已。

表虚里实气血皆弱者,内托散主之。夫在表者,痘顶灰陷为气虚,痘根色淡为血虚,若息重气粗则为里实。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血虚故用当归、芍药、川芎。然防风、白芷、肉桂,能引诸药自内而托之于外;木香、桔梗、厚朴,能调壅实以归于和。又加减法:红紫黑陷属热毒者,去桂加紫草、红花、黄芩;淡白灰陷属虚寒者,加丁香温里,肉桂温表;当贯脓而不贯脓者,倍参、芪、当归、糯米煎熟,入人乳好酒。

气体虚弱,痘证虽顺,八珍汤主之。夫医贵未然之防。痘证虽顺,若气体虚弱不补,恐有后失,故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以养血。

五日六日间黑陷者,独圣散主之。夫黑陷,危证也。黑者,秽恶触之而变其色也;陷者,正气下陷不能起胀也。穿山甲、麝香,膻腥秽恶之属也,何以用之?盖痘之为物,外触秽恶则向里而陷,内触秽恶则向外而凸,原其血气虚怯,故令如此。人牙散亦是此意。

有痘疔痘母者,用针挑破,以此挑疔散少许着之。夫痘疔之色有二:紫疔白疔也。痘疔之见有三:先疔见在面,次疔见在腹,后疔见在足也。是方也,紫草解毒利窍,雄黄解毒利气,巴豆化毒拔疔,乃挑疔之捷剂也。

所谓痘母者,初出之时,遍身光润,稀少绽凸,其间有一二颗起发胀大如八九日痘者,名曰痘母。急以此药挑破着之,否则诸痘日渐隐没,以至于无,皮肤之外,仅存渣滓,身冷自汗,吐泻烦躁而死矣。

七八日间方药

七八日间,痘色枯淡,不起无浆者,内解散主之。夫痘至七八日,灌脓起胀之时也。若根窠色淡者责其血弱,不起无浆者责其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大补其气,又用当归、川芎、白芍大补其血,穿山甲、皂角刺、金银花长于化毒,干姜、木香、山楂长于化滞。

补虚托里,托里散通用。夫人参、黄芪、甘草补气药也,佐之以山楂、木香则气不滞;当归、川芎、芍药补血药也,佐之以肉桂则血不滞。桔梗、连翘流气清热;陈皮、贝母利气开痰。

七八日间大泻者,豆蔻丸主之。夫痘至七八日,灌脓起胀之时也。若大泻而虚其中,则痘必陷下而不可为矣。然有湿而泻,有滑而泻,有积而泻。湿而泻者宜燥之,枯矾、石脂是也;滑而泻者宜濇之,龙骨、诃子是也;积而泻者宜消之,砂仁、豆蔻是也。乃木香者,调其滞气,和其腹中而已。

肠胃热泻者,黄芩芍药汤主之。夫粪色黄褐为热泻,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可以调之。

胃中虚寒,或又悞服凉药,泻而手足厥冷者,附子理中汤主之。夫人参、甘草、白朮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砂仁益黄散主之。仲景云:邪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痘出不光泽,不起胀,根窠不红,表虚痒塌者,十二味异功散主之。夫中气有余,气血充满,则痘光泽起发,根窠红活,表无痒塌之患。中气不足,则表亦虚而诸证作矣。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当归所以补胃;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温胃;半夏、木香、陈皮、厚朴所以调胃。胃,阳明也。陈氏云:阳明主肌肉,胃气充足则肌肉温暖,自然光泽起胀,而无痒塌之患,亦见道之论也。里虚泄泻而渴者,十一味木香散主之。夫胃虚而寒则生泄泻,泻失津液则令人渴。是方也,人参、甘草所以补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温胃,腹皮、青皮、半夏、前胡、赤苓所以调胃,乃诃子者所以止泻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气为主。盖胃不虚寒,则泻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陈文中云: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晃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耳,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昆谓痘色灰白,手足寒,大便溏,小便利,如是渴者虚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红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热也,非此方所宜,慎勿与之!

痘色灰白不起者,二神散主之。夫气血原实,或以饮食凉剂寒其中气,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温中,而不必参芪等也。

痘陷黑色,危困恶候,救生散即无比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而入内,食秽物则凸而出,故猪血、牛黄、麝香原皆秽物,可以起痘。乃马牙硝者所以攻结毒,朱砂、腻粉者所以攻结热,冰片则神于行滞而已。是方也,为热毒倒入脏腑,不得已而用之,以少卧时许,取下恶物如鱼脑为吉,然非平剂也。

痘已出而复隐,其势甚危者,南金散主之。夫小儿气体怯弱,外感不正之气,则痘已出而复隐。荷叶芬香,可以却秽,得震卦仰盂之象,可以升其生生之气而长养痘疮;佐以白殭蚕,一以取其就毒化毒,一以取其疏利风痰尔。

痘出陷顶,浆滞不行,或为风寒久克者,用水杨柳枝叶五升,水一大釜煎汤,先将三分之一置于盆内,以手试之,勿使甚热,亦勿使过冷。先服宜用汤药,然后入汤浴洗,渐渐添易,不可太冷。浴洗许久,乃以油纸捻燃灯照之,累累然有起势,陷处晕晕有丝,此浆隐也,浆必满足。如不满,又浴如前。若体弱者,只浴洗头面手足可也。桂嵓云:此犹黄钟以动而冻蛰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腹,始虽二物,竟则同一春也。水杨柳,春夏用叶,秋冬用根。

十日以后诸方

痘证十日以上,血气虚弱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夫参、芪、苓、朮、甘草大补气也;芎、归、芍、地、肉桂大补血也。气血平补,故曰十全。

痘浆已满,血滞疼痛,不可忍者,止痛活血散主之。凡诸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痒者宜补,痛者宜泻。此痛为血实而滞,故用芍药以平血,酒调以行滞。

血滞腰痛者,如神散主之。夫当归活血,官桂散血,元胡理血,血行而利,腰痛自除。

痘中有疔者,四圣挑疔散主之。凡痘中有独黑,独白、独陷下、独疼痛者,名曰痘疔,须以针挑破,令人吸尽恶血,以此药敷之,失治则余痘皆陷矣。珍珠能出毒止痛,二灰能烂毒化血,胭脂能利血拔毒,冰片能利窍行滞。

痘证黑陷者,人牙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入,内食秽物则凸出。牙灰、麝香亦秽物耳,故用之以起陷下之痘。钱氏云:变黑归肾,而用骨余以治之,非通论也。

表有风热而痘色滞者,蝉蜕散主之。夫蝉蜕、白芷消风热于表,地骨皮退风热于里。

痘后蕴热者,大连翘饮主之。夫痘焦之后,蕴热不去,则生痘毒。是方也,防风、柴胡、蝉蜕解热于表,表有热者,自皮毛汗孔而泄;荆芥、牛蒡解热于上,头目咽喉有热者,从口鼻而泄;滑石、木通、栀子、车前解热于里,里有热者导之从小便而泄。连翘去诸经之客热,黄芩去诸经之游火。乃甘草者所以解热于气,而芍药、当归所以调热于血也。

痘后肿毒,十三味败毒散主之。夫实证补之,则生痈毒。是方也,防风、白芷解表而泄其热,乳香、没药散血而消其毒;穿山甲、皂角刺能引诸药至有毒之处;金银花、赤芍药能解热毒于瘀壅之中。痰中诸热,贝母、天花粉可除;气血不调,甘草陈皮当归可疗。

痘后肝经蕴热目痛者,泻肝散主之。夫目者肝之窍,肝,木脏也,喜散而恶郁,故散之则条达,郁之则热痛。此方用防风、蒺藜、荆芥、木贼、蔓荆、菊花,虽所以清肝经之风热,而实所以散之,使其条达也。和肝部之血有当归、芍药;和肝部之气有川芎、甘草。复有黄连泻心火也,实则泻其子,以故用之。

痘后目痛红丝瞖膜者,复明散主之。盖日月中天光明者也,一为云物蔽之,明则晦矣。风行天上,则蔽障去而日月复明。此方用防风、荆芥、柴胡、白芷、蔓荆子诸风药,以治目瞖,亦是道也。复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之品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是故用之。

牙疳肿痛者,清胃汤主之。夫牙疳责胃热,肿责血热,痛责心热。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

痘后牙疳,犀角黄连汤主之。夫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用黄连泻心,生犀凉心。乃乌梅者,取其味酸可以收敛虚邪;而木香者,取其辛香可以缉和荣气。

患牙疳(上匿下虫)蚀,用走马牙疳敷药方掺之。夫黄连之苦能坚厚肌肉,雄矾之悍能杀(上匿下虫)虫,冰片之辛能利肌腠。

姙妇患痘方

孕妇出痘,罩胎散主之。夫以孕妇而痘,则血气大虚矣。故用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以养血,又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以补气。乃黄芩、砂仁、紫草、桔梗,所以安胎解毒;柴胡、干葛、防风、荆芥、白芷,所以利表疏邪。养血补气,则安其内;解毒疏邪,则利其外。安内利外,治道毕矣。

姙妇出痘胎痛者,安胎独圣散主之。夫胎痛者,热而气滞之故也。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安胎。

孕娠出痘,安胎饮互用。夫气血虚则胎不安,气血热则胎不安,气血滞则胎不安。是方也,人参、白朮、茯苓、甘草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所以养血,黄芩所以清热,砂仁、香附、紫苏、陈皮、大腹皮所以行滞。

痘疮湿烂

痘疮湿烂,或以败草灰敷之,或以蚕茧灰入枯矾少许敷之,或以墙上白螺蛳壳烧灰敷之,或以蛤粉敷之,四法皆是湿者燥之之意。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痘疮治法

小儿斑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出之由,因内因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抑其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其饮食,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溃,既愈之后,不致游毒,流汗虚腠,目疾膜瞖,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泄,此治斑之大略也。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

一发出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

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粉下解毒丸。

凡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而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黄亦可。

张巽之治痘要法

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但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其表里俱虚也。

王氏验斑法

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疹不能辨者,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汗,五日已外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

阎氏验证施治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悞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宜以药下之者,当察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以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阴阳明也。惺惺散治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胷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尻冷,手足乍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此疮疹欲发候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蘗膏。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 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汤、甘露散。余依前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大小不同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也。白虎汤治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甘露散,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阳药也。紫雪、天麦门冬、黄芩、生地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也。石膏、寒水石为气剂。已上五方,皆泻时暑之药。

伤食宜消导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内伤饮食,宜枳朮丸;伤冷饮食,神应丸。

五脏形证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秽血,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如脓,其色白而大;心为斑,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其色赤黄而小。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荣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又病水疱脓疱者,涕泪俱少,以液从疮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

右:水泡者,俗谓之水痘也;脓疱者,俗谓之痘子也;斑者,俗谓之疿子也;疹者,俗谓之麻子也。痘之形状最大,水痘次之,斑疿又次之。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也。

顺逆轻重辨

更看时月重轻: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

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

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

先发脓疱,后发水疱,多者顺,少者逆。

先发水疱,后发斑子,多者逆,少者顺。

先发疹子,后发斑子者,顺。

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

海藏云:此一句足以知杂出者,诸脏相合而不齐也,用药亦难矣。前断云:五色各随五脏,亦有二色相合,或有三色,即无定也。此与前后脓水斑疹,大小不同,先后逆顺,大意相若。

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痘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白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如针孔者,热剧也。青干黑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寒,必归肾,变黑难治。

海藏云: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针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痘疮初出,用鼠黏子为末,水调敷顖门,并无患眼,亦妙。

疹痘则发于脾,宜陈氏人参清膈散。疹者皮肤隐隐如麻,名曰麻子。

水疱者,多因伤寒热毒而发,宜升麻散及羌活散。

不治证七

一、戛齿,痘黑陷,喉中涎喘,因先受风冷,血气虚弱,即变此证。

二、憎寒困倦,痘子缩伏。

三、疮作坑,内无脓血,或黑色疱,或疮迹作黑色。

四、痘痈壅肿,痘毒变疳,口臭龈烂牙落。

五、声哑气噎,或咽药腹中鸣。

六、痘初出而半在皮肤,带紫黑色不出者。

七、悞于疏转气哑者。

凡出前后,心密及两手心两足心密者,皆不可治。

疹痘发未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糯米煎。凡医百病不可损胃气,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气。出阎孝忠《续钱氏方》中。

四物汤治痘疹出不快,不甚红活,不起根窠,缘血虚故也。此药能活血,调顺痘疾,无如此方。自古及今,用之如宝,只加甘草服之。

太阳出不快,身之后也,荆芥甘草防风汤。

阳明出不快,身之前也,升麻加紫草汤。《圣惠方》升麻、葛根加紫草。

少阳出不快,身之侧也,连翘防风汤,即连翘饮。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痘疹烦不得眠者,甘桔加栀子汤。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四
痘疹门

痘疹泄秘 【 明?徐春甫】

痘疹表里不同

痘之与疹,虽皆中于胎毒,其原虽同,其证则异。原孕成之初,先有脏而后有腑,脏乃积受之地,腑乃传送之所。脏属阴为里,故其受毒为最深,而痘所以久热而难出;腑属阳为表,故其受毒浅,而疹所以暴热而易生。

痘疮出于脏,故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出红斑而后渐起如豆,故名曰痘。

疹子出于腑,故在皮肤之下,而出皮肤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没,故名曰麻。

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痘证:早晨身微热,午后大热,眼睛黄色,两胁下吸吸然动,甚则发惊搐,此属心脏病,稍有失治或里虚,则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证: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珠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此属肺脏病,随热发散,则易生易没而愈为不难。

甫按痘难疹易之说,此则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有所感入深,胃气原弱,又或因泻痢而出之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收,因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不已而复发,加之喘促,为必死矣。若然,是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所以疹证又何可以轻视之耶?凡觉出疹略见虚弱,当先补养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里发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泻,一如痘证同也。

支氏曰:疹证之发,多在天行疠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发热之间,或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泡浮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发散之药,依时令轻重催发出外,不使停留于中,自无后患。然其所发,但以六时即收为度,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后出者子后收之。类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一出之后,连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发未尽,内有余邪所致,须与化斑解毒等汤,如元参石膏之属。

又有疹既收回,余毒未尽,三日之外,又复发出,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得前解发之剂,终不舒畅。若出疹之际有杂证,亦当随证而治之。

凡疹证发热之时,或呕吐,或自利,或滞下者,皆火邪内迫毒气所行之地而随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汤,自利者升麻泽泻汤,滞下者黄芩芍药汤加黄连枳壳,实者少加大黄微下之,虚者通加人参以佐之。

痘夹疹

痘疮之发,常触于天行时气;疹之发,多中于时气风寒。本非寻常并发者,或有齐发并出,此谓之两感。岁气脏腑击动,表里交征,皆为不顺之候。如痘稀疏,可用升麻汤解之;疹散痘出,随证调治。如痘太盛,其疹虽解,气血重伤,至于收敛脱落,终难痊妥,惟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庶几能济。

发热久解散多必轻

凡小儿感时行发热,当用解毒发表之剂为第一法。若能于发热之初用力,则痘疹自稀,或稠亦势轻也。何则?不知此义,失于解散,或一热即出,此痘多危。盖邪毒在中,未尝少败,纵是正气充完,亦终为之累。世谓服药预先防之,则终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无也。盖痘毒为人身所必有,谓之所感有浅深,所发有迟早,固势然也。

于其感发之际,解散毒邪,痘疹自轻而得吉。如伤寒证治失于其时,则有胃烂发斑;春瘟证治失于其时,则有温毒发斑。由此而知发热之初,若早为解散,不致热郁于内而成痘疹有矣。若谓预防用药,终身不出,岂其理乎?

凡小儿发热如疟状,热作有时者,为潮热。

发热倍能饮食,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有汗者,为风热。

发热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烦躁,左额青筋,自汗恶寒者,为伤风热。

发热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惨,耳鼻冷,腮寒无汗,左额有青纹者,是伤寒热。

发热眼胞微肿,右额有青筋,头热肚热,胷满恶食而腹胀者,是食积热。

发热眉心有青纹,手心有汗,时发惊惕者,为惊热。

发热多渴欲饮,腹上有青筋,或胀或泻者,为疳热。

发热唇上下汗出,唇中间起白泡,耳阴皆冷者,为变蒸热。

变蒸之中,偶有时行寒疫者,则耳与阴反熟,此为异气热。

发热目闭,面赤色者,为胎热。

惟痘疹发热,随天气而蒸出。如冬月应寒而反温,谓之冬温。有随春气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发热不已而蒸出者,此皆外热而感动其中热为痘疹也。夫痘疹正作之时,其发热也,与伤寒相似,蒸蒸壮热,欬嗽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热,或心痛头痛,或腹痛泄泻,或兼五脏之证,明其热自内而出也。面赤唇红,烦闷喷嚏,呵欠,惟耳与尻及手足指冷,此欲发痘疹也。盖耳尻为肾之外候,原肾不受火邪,而无痘毒,故发热不干肾之经也。耳虽不热,亦有红脉见于耳后,方为痘疹。如不渴不泻,不烦乱,二便如常,此为吉证,不须甩药。

痘本胎毒

钱氏曰:小儿痘疹,盖由受胎之感血秽液毒,十月有生之后,必感外邪而发一次,故谓之百岁疮,又谓之天疮;其状如豆,故曰痘疮。

支氏曰:受胎之初,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形,不无欲火炽于其中。至于儿在母胎十月,借其血气以长养,为母者多不能节房欲,戒厚味,日积月累,感于胞胎及儿脏腑,谓之胎毒。降生之后,必感运气胜复之邪,冲动原受胎毒,相激而遂出痘。其迟早之不同,则岁运之乘否,轻重之有异,则毒气之浅深,此理之可测而势之必然也。

痘发心经

《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痘即疮也,非心火则不发。故每发热,心火炽甚,未出痘先,多有惊搐,可见发于心矣。况父母交媾之初,一皆心火镕冶,而精血始得成胎。当此火毒之余,亦感通于儿之心脏,是盖以类而相从也。降生以来,此火之蕴虽寂然不动,有感而应,故遇岁气外触而后出也。未出之先而发惊搐者为吉,既出之后而惊搐者,非宜。何则?痘既出矣,心脏之蕴火亦宜疏散矣。今尚惊搐,则是心之蕴火未尽出也,实为可忧。未发痘疹之先,宜用四制辰砂丸、抱龙镇心丸,皆为要药。既出之后,热甚红紫色而烦渴者,宜用犀角黄连汤,亦皆解乎心火之炽也。始于解毒,一皆主乎心,继于养胃,所以调达气血,而痘疹之治法,斯顺而吉也。

歌曰: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关。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细看。

出辨吉凶

发热三五日而痘出者,吉也;发热一日而即痘出者,凶也。

痘出作三日,先后出者,吉也;一齐尽出,痘遍周身者,凶也。

痘初出,报于鼻准、口腮、年寿、印堂,如粟粒,如黍米,淡红色者,吉也;初报于承浆及两颧,左右发际,如蚊咬,或如紫黑斑者,凶也。

胷背手足五心无痘者,吉也。有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疮泄漏。原疮乃是未痘之先,有疮泄去脓血,斯为凶也。不然,五心稀有,亦不妨事。

痘出稀疏,圆粒高起得数者,吉也;出如蚕种,稠密平塌者,凶也。

痘出圆粒高起,根窠红滑,头顶光润,脚有线者,吉也;痘出不起,低塌陷顶,白色,或如茱萸,或如血瘾者,凶也。

痘出安静,饮食二便如常者,吉也;出后烦躁,犹发大热,喘渴,或泄或惊,气促腹胀,不思饮食者,凶也。

不用服药例

凡疮始出之时,及未出之先,大便稠黄,小便如常,或发惊或不发惊,浑身壮热,或进退温热三两次,其疮透快根红,头蜡色,次第肥满,自见痘为始,三日出齐,六日灌浆齐,九日黝齐,十二日结痂齐,十五日续续落痂,别无他候,不必用药。

合用服药例

痘疮将出,忽然泄泻,或因发热而悞服发汗药,或清凉解利药,或不因悞服诸药,但将出至已出,已出至退剥,始终如有痒塌,摇头咬牙,腹胀气促,渴泻寒战;及疮出不透快,或正出忽然平隐不发,或灰色;或过三日后不能灌浆,灌浆完不能干浆,干浆后不能结痂,或脓或血,或寒或热,九窍不利,皆有表里虚实之分,并宜详审,依时对证,选方用药救治,不可少缓,稍有迟悞,恐难济事矣。

惊搐

发热之时,痘未出而发惊者,乃毒气出于心经,此亦为顺,不可妄投惊药。若热甚而复发搐者,可用发散毒气,如惺惺散、消毒散、红绵散、导赤散、升麻汤,兼与快气利小便祛风之剂,痘出必轻。心火热甚,则肺金受克不能制肝,肝风壮旺则脾受克于中,上下气不循环,五行之气无以相制,故心独热。热气击动,心神不安,则发惊搐。治宜泻肝利小便,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惊自愈矣。若过服寒药,则其气敛,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痘出之后而发惊搐,此是热毒留于心经,痘出不尽,发数次不宁,喉中有痰声者,不治。

呕吐

痘疮呕吐,要分虚实寒热,有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二便清利,不烦渴而作呕吐,虚寒也,宜服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异功散。有胃火壅滞,大便不通,烦渴而作呕吐者,实热也,宜用清胃饮、竹叶石膏汤、黄连橘皮汤。大小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气汤、五苓散。

泄泻

痘疮泄泻,惟在未出之前,发热太甚,泄泻二三行无妨,为泄去热毒。亦不宜久泻,若泻久,恐虚其内而痘反不能发越。既出之后,并不宜泻。若泻多,内耗元气,津液亏涸,气血不荣,其疮虽出,难起发,虽起发,亦难结痂。若见热盛壅实,泻二行无妨;若非热实,皆不宜泻。见出痘后作泻者,急宜服四君子汤、豆蔻丸、异功散之类;如泻不止,喘渴腹胀咬牙者,不救。

喘渴

痘疮出后喘渴,是火烁肺金,肺气所伤,往来不能通畅。夫火盛则气耗而液衰,故喘而渴也。宜用人参麦门冬汤生津益气,甚者用石膏人参汤。

有腹胀大便黑,烦躁喘渴,此为瘀血在里,宜犀角地黄汤之属。或当炎夏触冒暑邪,喘渴昏迷者,用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之属。有因虚火不生津液而渴者,宜保元汤加麦门冬、五味之类。

有因阴虚火不足而渴者,其治多难;有以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治之,亦有中效。

胀秘

痘疮初出已出,若有腹胀大小便秘之证,此盖毒气内蓄,不能发出,宜用四圣散;若十分不通,须微下之无妨。

有外感寒而内伤冷,有阴阳不和,热被冷激,相传于里,不能发外,令人胀喘,痘色白而无血,宜用温中药,则冷气散而胀消矣。如伤冷者,腹中虚鸣,宜理中汤、异功散之类。

毒气陷伏入里,亦令人胀满,大小便秘,宜用解毒快气之剂,如人参散活血散之类;若便血粪黑,沉睡不醒,则用犀角地黄汤。

白塌

痘疮出不红润,灰白色而顶陷者,此血气两虚也,宜用保元汤加肉桂之类。有痘出五六日之间,偶因吐泻,脾胃内虚,或悞服凉药,以致变坏,为陷伏,俱宜温中暖胃,并用保元汤,合胃爱散、理中汤之类。有因外感风寒,触犯秽恶而变陷者,谓之倒靥,宜温肌发散托里,如异功散、人牙散、四圣散之类。

黑陷

痘黑陷,陈氏谓之变黑归肾,为毒气入于肾经,难治。汪氏《理辨》以血载毒,上参阳位,阳不足,阴往乘之故也。又血与气交而不偶,不能复归本位,因元气虚弱,不能续其卫气以制其血,乃自失其政而然。且血因气而蓄,血亦为之不荣,故致枯萎而黑陷,此理之必然也,宜用保元汤加芎、桂提补其气,气旺则诸毒自发,黑者将转而为黄矣。

有外感风寒变黑陷者,宜温散,人牙散。

有毒气太盛,复入攻里黑陷,宜解毒利小便,用消毒饮、导赤散。

阳气虚不应者,宜温补托里,保元汤合紫草散。

有触秽恶而黑陷,与倒靥同治,宜焚苍朮及胡荽酒之类。黑陷之证,固为逆候,但能理脾胃之气充发,亦可以保其无危也。



痘疮发痒,多是气血不足,故曰诸痒为虚,宜保元汤加芎桂、十全大补汤之属。

有因气虚,阴血上行气分,血味咸腌,螫皮肉而为痒,宜保元汤倍加黄芪以助表,少加芍药以制血,则痒自止。

有因不忌饮食以致作痒,用蝉蜕一物汤。

或实痒者,因大便不通,热壅而痒,当通大便,轻者用蜜汤调滑石末,以羽扫疮上。



痘疮作痛,有实有虚。或曰诸痛为实,此一偏之说也。大便秘结,烦躁不宁,喘渴作痛,此实痛也。若二便清利,卫气不充,脾气不行,因而作痛者,非虚而何?虚则以保元汤,实则以解毒汤之属。

痘疔

痘疮最毒者,名痘疔,其疔独黑而或陷,或大独紫,或痛或胀,若不速治,十不救一。法用银簪挑破其疔,将四圣散点入疔内,即变苍蜡色而获安。

斑疹

冬月温暖,而温毒发斑疹如锦纹者;又有冬月触寒毒,至黄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表证未罢而毒不散,故发斑以黑膏为主。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非节之气,冬未即散,至春或被寒折,毒不得泄,遇天暄暖,毒气始发,即肌肤斑烂瘾疹如锦纹,欬嗽心闷,呕吐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医者辨作胃寒治之,转加闷乱,状若惊癎,遂生他疾。杨氏曰:毒气入胃,令人发斑。其证昏愦,关前脉大。多见于胷腹,轻则如疹子,重则如绵纹,欬嗽易治,黑者难治。

斑烂

痘疮既靥,遍身皮肉斑烂者,由于不当发散而悞用发散之药,使毒热暴出于肌肤,皆为斑疮,以致溃烂,故名斑烂。若再生者,乃因靥后失于解利,毒气留滞于肌肉之间,而致然也,甚者用干黄土为末敷之,败草散贴之。有因悞爪成疮,则用百化膏;有疳蚀疮,则用硝胆膏、绵茧散、生肌散之属。

声哑水呛

痘出而声音不出,此为形气俱病。心之气举击,出于肺而为声,其喉之窍若管钥焉,金受火制之使然也,故宜清金,用凉膈散去硝黄。痘之发,气拘血载,奔行四肢百脉,因风邪沮塞腠理,痰唾稠黏,有碍气道,其毒不能尽行于肌表,因成咽哑者。痘出气喉,初甚细小不觉,若微露其机者,用甘桔汤预防。及至肌表之痘成浆,内亦成浆,其痘壅盛,则气出管钥窄狭,所以气举击出之声不清也,不清者,肺金之所害也。

水呛者,毒壅会厌门也。然是门饮食所进之处,如饮水汤,则毒碍其门,不易进纳,而乃溢入气喉,气喉者不受物之处,故发于呛也。或进谷食而不呛者,盖食有渣,自然有其门,而非如水之溢,不犯气道故也。七日前声哑咽呛,并为逆证。七日之后而有者,不待医而自愈。外痘结痂,岂有内痘不痊哉?故先贤服甘桔汤,用于已发未发之前,盖所以清其气道,不使毒之有犯。此预治之法,世不可忽。若待证成而治之,可谓不通矣。

寒战咬牙

夫寒战者,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森森作寒,不待练而自战也。咬牙者,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而两相剉作声,不待力而自鬬也。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鬬牙者内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气虚者,以保元汤加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分。有独寒战者,有独咬牙者,非一体治之。

面目发肿

《理辨》曰:其痘起发五六日之际,有面目先肿光亮者,是阳乘阴分,毒不能发也。何则?血乃气之本,血有不足,根本以失去矣;气乃血之标,将见虚阳动作,其气妄行肉分,区区不足之血,亦何能乘载其毒而出耶?七日之后,传经已足,气退毒陷,阴阳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哉?治者不可不预为之调摄气血,以保重之,至此则难于治矣。

昼夜啼哭

小儿蕴热毒为疮疹,因外不得出,内不得散,则神不安以致然耳。当此察其蕴毒在表在里:若发而渴,面赤小便赤,宜微表令出可也;若外无热,大便秘腹胀满者,当令大便通则无壅滞之气,荣卫通行,神魂泰然,痘疮出亦快矣。或以为心热为痰聚而用下药,良由不知其本云。

不乳食

痘疮不乳食,有虚实二证:或吐或利,面青目睛青黑色者,为虚寒,宜温之;若大小二便如常,面赤而气壅,或渴或睡中惊,或咬牙,目白睛黄或赤,气喘身热,此实热中满不乳食也。

入目

心热生肝风,肝主目,热毒冲之,故为患,宜凉肝丸、密蒙花散服之,秦皮汤洗之。痘后而目伤者,盖因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毒热太甚,上蒸肝膈故也。切不可用点药,但以谷精散、人参青葙子散、菊花散、羌活防风散治之,外用秦皮汤洗之。痘疮平复,与鸡鸭蛋食之则伤,神效。若肿胀不能开者,用鸡蛋清调黄连末涂两太阳穴并足心,以引热毒。

不灌浆

痘至灌浆之次,宜因先后以渐灌满。其不灌者有二因:一则气血不足,一则热毒太盛,烧涸精液。其不足者,用保元汤加姜、桂,连服二三剂,或木香散之类;其热盛者用起脓散、攻毒散之类。疮坏无脓者不治。

不结痂

脓泡既充,当期结痂而愈。自痘出而至十日、十一、十三日,当从口唇头以渐收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当结不结,是谓难靥,乃毒气太盛,内外郁蒸,无阴气以敛之,若不速解,毒入攻心,为害甚大。法用猪尾膏、犀角散解之,或用宣风散导利之,使热不壅胀,必痂结矣。皆须十日以后用之,切戒太早。初觉难靥,可烧红枣于房内,令其气蒸,亦得收结。

不落痂

痘疮得结,过期而痂疮不脱落者,由热盛气血不足,故不应期而落也。内服犀角饮、八珍汤,外涂脂蜜,无有不落。

瘢痕凹凸

痘疮在结脓之时,未成痂疕,便爬去之,则成瘢痕矣。欲无瘢痕,不可早爬,不可见风早,不可触秽恶气,不犯三者,则无瘢痕肌肤凹凸之患。若见瘢者,宜用硼砂、酒、猪脂、白蜜之类。

痘后痈节

痘后发痈节者,乃痘毒之气,留于经络未尽去,故壅于肢节间而发者也。亦有既平之后,失于解利而生,惟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最妙,或清凉饮子、大连翘饮、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皆可。

痘后余热

痘疮既平,余热不除者,当量其轻重而治之,大热则利小便,小热则宜解毒。盖利小水,使心有所导引,虽不用凉药而其余热自无容留矣。小热解毒者,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利用导赤散,解用犀角地黄汤。切不可轻下。痘后胃气一虚,而反变生痈肿别病,若身热无他证者,用六味柴胡麦门散;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用如圣麦门冬汤。

形证轻重

痘疮观其形证,则知轻重:轻者不必服药,重者宁不早图而救治乎?凡痘疮已出未出,大便秘,小便赤濇,发热口渴为里热,可用凉血解毒,润便利水,消毒饮、四圣散之类。凡先后吐泻不食,初见须速调治之;若稍廷缓,致令元气虚惫,必致难救。其有实证轻顺,俱不必服保元汤诸补药。若里实而用补剂,后必结痈余毒;表实而用补剂,则必斑烂溃痛。

轻证作三四次出,头目胷腹稀少,眼中无,大小不等,肥满光泽,里外肥红,根脚红,头蜡色。

重证一齐并出,密如蚕种,身温腹胀,头温足冷,皮肤赤色,吐利,五内七窍皆有,疮黑点,或如茱萸,外白内黑,灰白色。半轻半重,外黑内赤,痘疮夹疹。

轻变重:痘出,妄汗妄下,悞服升麻汤、大黄等药,不忌口,过饱失饥,食生冷食酒多,信巫不信医,犯房室,触秽气,冒风寒。

首尾可畏

不食多渴,益黄散、白朮散。

戛齿噤牙,有虚有实,能令陷伏。

增寒困倦,令疮陷入,是脾虚也。

烦躁体热摇首者,欲生风。

吐逆泄泻,食不化而出,并痘后大便脓血。

疮作黑陷,内无脓血,或作黑泡,或先疮迹作黑孔死。大小便濇,三黄丸。

痈块壅肿,痘毒变疳,口臭蚀唇,口臭牙落者死。

喘急痰盛,声哑气噎,或正出,或痘后有此证者,多死。咽药食,肠中鸣者死。

已上俱是危证,首尾可畏也。除此之外,皆不妨。内犯二者,若饮食如旧,虽困重,医治可生。如饮食减平日之半者死。饮食如旧,内犯三四件者亦死。

蜡红白黑四色辨

痘疮有蜡、红、白、黑四色,为吉凶悔吝之主,甚不可不辨也。何则?蜡色即苍而黄,为中央之正色,痘见蜡色者,斯为吉兆也。红色者,南方火心之象也,火盛则色红,悔之道也,则当解乎心热,如凉血犀角地黄汤之类是也。白色者,西方金肺之象也,肺气虚则色白,虚甚则兼陷伏,痘见白色而中陷,吝之道也,则当大补气血,如保元汤加姜、桂、附子之类是也。黑色者,北方水肾之象也,肾水不足以制火邪,火极变黑而似水也,俗谓变黑归肾。痘见黑而陷,凶之道也,则当解毒,如久闭者,用百祥丸、小承气汤下之。有虚之甚者,保元汤加桂芎,从其热而用之之类是也。

汪氏《理辨》曰:五色者,五行之精华也,正则光而明,衰则惨而暗,五脏荣枯,于此可见矣。故痘毒之出于脏,惟利乎明,不利乎暗。光明者气血旺也,惨暗者气血衰也。气位旺而气得其令,气位衰而血被其囚;血非气则毒不收,气非血则毒不化,信乎痘毒必气血而后可以终始成功。且夫色之红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血衰而气滞也,黑者毒滞而血干也,焦陷者血气枯也。如红变白、白变黄者吉;红变紫、紫变黑者凶之兆也。且毒出乎五脏而非独一脏,前人言五脏各主色固有之,又不载各脏治法,钱氏、陈氏所论变黑归肾,此皆过于理也。

春甫谓五色合五脏,此至当之理。然辩云:毒出五脏,非独一脏,正所以五脏之中而一脏之病甚,则其一脏之象着见也。又云:钱氏、陈氏变黑归肾之论,皆过于理,是辩之未详辩也。凡变黑者,乃火之剧而肾水寖衰,不能制火,故色黑也,其责安得不归于肾乎?谓其未载五脏之方则可矣,谓其谬论,辩亦未之思也。予每参合五脏立方,罔不应验,故录其方法于四色辨中,以备全论,医者审之!

顺候

春夏为顺:先发惊搐而后出痘者顺;先发热,热歇出痘顺;饮食如常顺;二便如常顺。

逆候

秋冬为逆:春脓泡,金克木;夏黑陷,水克火;秋发斑,火克金;冬发疹,土克水。便血或利,乳食不化脾虚。正出吐利,风攻颐颔项颈,或胷高突,面肿鼻陷,闭目咬牙;或鼻有黑气,肌肉黑,面色青黑;或因吐利内虚陷伏。已出妄汗而成斑烂;或冒风邪成倒靥,不起发也;泄泻不止。疮成饼塌,燥渴小便濇,声哑;饮药错喉,喘息不休。疮尽爪破,臭烂不可近;目闭黑暗,蒙昧无魂;头面肿足冷至膝;不时努力如出大便之状;疮与肉色不分。已出身热,足热不解;已出烦躁闷乱。痘后惊搐。痘疮未该靥结,卒然焦黑青紫。

恶候

痘出而复不出,忽大泻而渴。已出谵语不止,或黑紫色隐在肌内里。其毒重甚者,五脏咽喉中有痘。其疮不成粒,如凝血而痛,黑靥不生脓血者死。或见是证,以药解之,而毒反没者死。目开腹胀口中作臭者不治。大小便秘,肌黑目闭声哑者死。胃热发黄,身如橘色,下利者死。

顺逆险按期候法

痘疮始出,一二日间,初出血点,淡红润色,一二日如粟如黍,出于口鼻腮耳年寿之间,先发三两点,淡红润色者,顺之兆也。顺者不药自愈,为气得其正,血得其行,其毒不甚,不得妄行,肆其虐也。

逆候:形如蚕种,一片如麻布,红点黑疹,初出于天庭司空太阳印堂方广之处,逆之兆也。逆者不治,此为元气本虚,血气凝滞,毒邪太盛,妄参阳位,无以当其势。

险候:圆晕成形,干红少润,痘出虽稠,尚红润而成粒者,险也。险者毒虽盛,元气尚充,未可为虞,宜用补元气之中少加解毒之药,须防毒盛,正气有所伤也。

三四日间

顺候:气溢血附,饱满光洁,三四日间根窠圆混,元气之充满也。气充则血附而各得其道为顺,顺者不治自愈。

逆候:气濇血凝,枯槁不泽,根窠无晕,气离血散为逆。逆者气血交会不足,致毒乘机而犯内也。

险候:顶陷不满,光洁有神,根窠尚圆,惟顶有陷,气血难充为险,以保元汤加芎、桂,助脾胃气血,可保无虞。

四五日间

顺候:气满血荣,鲜明光泽,则知血气之旺,受毒之浅,其形光润,大小不一等,此气和血就为顺,不治自愈。

逆候:四五日来,绵密如泡,紫黑干红,或如蚕种,或黑陷紫泡,皆逆也。逆者难治,为气血乖离,邪毒内攻也。

险候:四五日间,根窠虽起,色惨不明为险。血虽好,气分弱,此交会欠分明,宜用保元汤加朮、芎,助卫和荣,色自光明矣。

五六日间

顺候:五六日间,气盛血荣于内,痘当圆满起发于外,斯为顺也,不须用药而自愈。

逆候:五六日,痘尚干枯,绵密不起,陷顶灰白色,或紫黑,或为水泡,痒塌为逆。此气血衰弱,致毒内陷而外剥也,皆不可治。

险候:五六日之间,痘疮虽起,但色白不荣为险。此气盈血亏,保元汤加芎、归、桂、芍,则痊愈矣。

浆满候

顺候:七八日,痘疮浆足圆满,青黄光浑,则毒消而气血之功成矣,此为顺候,不须用药。

逆候:七八日,浆不足,此为气血衰尽之时,不能用药为逆。

险候:八九日,红黄色润,浆略不足,此气弱而为险也,以保元、姜、朮充而助之,则老足矣。

回浆候

顺候:十二三日,痘疮气调血尽,毒解浆回,光色渐敛,此自然之顺候也。

逆候:十二三日,血淡而浆薄,血凝而气滞,则毒不散,浆不回,枯朽剥极,为逆之候,可惧也。

险候:十二三日,血尽浆老,湿润不敛,为内虚为险,宜用保元加苓、朮,助其收敛而结痂也。

结痂候

顺候:十三四日,气血归原,毒气消散,浆老结痂,此为神化,十全为顺。

逆候:十三四日,毒未脱形,虽结痂而诸邪仍作为逆。

险候:十三四日,内浆老,结痂之际,尚有杂证相仍,此要临时酌量消息调和,不可轻妄为妙。

还元候

顺候:十四五日,气血十全,痂脱瘢明,神清气爽,此为顺也。

逆候:十四五日,痂未易落,呓语狂烦,咬牙寒战,疔肿杂病并仍,此无生意为逆。

险候:十四五日,痂落而少食,口渴烦热,此余毒也,为险,宜用四君子加黄连、鼠黏子,连翘解毒汤之属,治之可愈。

解热稀痘

小儿痘疹始作,与伤寒相似,乍寒乍热,欬嗽嚏喷,足梢冷,面颊赤,呵欠烦闷者,则当解毒发散,可用惺惺散、参苏散、人参败毒散;甚至惊搐,大便不通,宜与抱龙丸,解毒药中少加熟大黄疏利之,使其热邪不滞,发出自顺而无逆证。凡遇冬月温暖,或一时痘疹盛行,皆可服三豆饮、稀痘丹以防之。至于初发热时,使毒表散,毒气分消,则痘出必稀;热壮盛者,痘出必重。解散热轻,痘出亦轻,此必然也。解表以三酥饼、败毒散、犀角地黄汤;安神清热疏里,以辰砂六一散、紫草饮;秘甚者大黄丸,少少与之,使热毒疏通,自无后患。

始终调摄

痘疮始终调摄之法,不可不慎。自发热至于落痂,皆要随时观证,早为以疗,则无焦头烂额之客。则凡用药惟以中和,不可猛浪。其始如解表发散之剂,且与参苏饮一二服;热犹甚,复用三酥剂微汗之。如内热惊搐者,且与犀角汤、辰砂益元散;若犹甚者,方可与大黄丸微利之。始宜中和,不可妄汗妄下;次宜因时审证调理之。慎风寒,节饮食,谨忌防,杜恶气,即父母房室,外人不洁,不可近身,恶气则动厕、食蒜、饮酒之类,皆要道也。

解表

解表一法,为痘疹之要。未出之前,解表之剂,固为先锋。至有已出之际,或被风寒所感,却不能出,或发热,或狂言,或风搐,或遍身青紫,皆当发散,与惺惺散、殭蚕散。正出之时,被天气寒冷所折,毒气反伏而不出者,其证精神昏冒,面青发热,或谵语妄言,宜解肌表出之药,与活血散,调解发散。参苏饮治外为风寒所折,内为食气所遏,大小二便不利。若出不快,二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也,当解表药,宜用升麻干葛汤、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快斑汤、丝瓜汤之类。虽是表虚,卫气不足,纵有保元汤,必兼之解表,方得快出,故解表一法始之必用,安得不为先锋?

攻里

攻里一法,为痘变用,如背水阵之类是也。当因证而施,相时而动,一剂回生,是攻里之法,亦有夺造化之功也。今世但知保元汤为化工之药,而不知大黄汤亦为化工之药。何则?如前左水泽者为阵之善,韩信背水阵又岂不为善之善者也!噫,非阵之善也,必得将而后善;非药之功也,必得医而后功。王安道曰:识病机者,则乌头可以活人;昧证候者,则人参可以殒命。保元汤与大黄汤,亦若是也。保元汤助气血,为治痘之常;大黄汤攻内里,为治痘之变。如痘出太盛,喘促烦满,手足心胁下有汗,谵语狂言,小便赤,大便秘,痘红而渐变于黑,躁渴不宁者,必可以用保元乎?予见如此等证,服保元汤而死者,亦多矣;服承气汤而诸病如失,顿然回生,亦不可不谓夺造化之功也。予见今医,例用保元汤,固谓人曰:吾用王道,可保无虞。至于内毒肆凶,危亦甚矣,而犹执以保元,如敌人入寇,犹自开门循斋而已,保元之悞,不既多乎?故曰:非药之罪,医之罪也!兹以救里之变,表而出之,甚欲其无胶柱而鼓瑟也。化机之妙,必在于活泼泼地,圆神而不倚焉者乎?

托里

托里一法,为痘之关键,始终不可不用也。如诸疮毒,惟以内托,不致邪气内攻,则自无伤生之害也。惟痘亦然!痘之证最可惧者,不过难出,而至于不浆内陷倒靥,不结痂不脱落,致余痈毒等证,皆其恶候内伏,所以致儿命殒,托里之剂,安可少缓耶?此数证者,皆在内托之功,而自免于内陷致凶之患也。甫用补中益气汤为托里药,百发百中。热毒深者,加黄连、牛蒡子,虚寒者,加姜、桂。只此一法,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庶几王道之常法也。若夫邪毒内陷,而不以辛甘之剂,惟用保元一味,制其毒邪恣虐,缓则不及事矣。辛甘之剂,不可轻乎!

养胃

痘疮养胃者,所以养其正而固其本也。书曰:养正能避诸邪,此之谓也。所以痘疹无故泄泻,凶之兆也。大抵调脾胃,节饮食,中气足,邪气消。胃气弱者,以四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减。若或作泻者,急治之以豆蔻丸、参苓散之类。故泄泻一证,最可当忧。中气稍虚,邪气阚之,乘机内陷,其危矣乎?

轻重

病深药浅,不能去病;病浅药深,真气受弊。用药之法,当看轻重缓急:轻者重治,有伤正气;重者轻治,邪气不能除。缓者急治,恐有过伤;急者缓治,有悞大节。如痘不快之轻者,当以参苏饮微解助之;若重,用三酥饼、麻黄之类发之。如痘里虚表实,或被风寒折重而不能出者,当以三酥、麻黄之重剂发之;若用轻剂,发之不透,邪气留连,恐复为患。如痘疮饮食稍减之缓病,或大便微溏,泻则胃气内虚,宜用温补;强加饮食,反有过伤。如内邪太盛,惊搐烦闷,一刻不安,喘欬逆壅,二便不通之急证,当急用承气汤或百祥丸,利之可生;若是犹豫,且进清凉缓药,必致死亡。此所以轻重缓急,亦不可不熟玩也。

发热三朝

一、发热之初,急宜表解,使脏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气,俱宜发散,则痘出必快而亦稀也。解表之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如发热壮盛者,邪毒必重,宜败毒散调三酥饼之类,常用参苏饮之类。

一、热盛发狂,谵语烦渴者,宜煎败毒散调辰砂六一散解之。

一、发热之初,憎寒壮热,鼻流清涕,欬嗽痰涎,此有风寒所干,宜以参苏饮调紫草膏表之。

一、热盛发惊,虽为顺候,当用红绵散调辰砂六一散解之;涎痰壅盛,昏闷不省者,薄荷汤化下抱龙丸;二便秘塞不通者,败毒承气汤微利之。

一、热盛吐衄,粪黑结秘者,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下之。

一、发热腹中作痛及膨胀者,由毒相搏欲出而不得出者,宜败毒散加大黄微利;使毒疏通,表里分解是也。

一、有胃弱胃寒,腹痛泄泻,呕吐清冷者,用六君子合理中汤;泻止后而呕吐不止者,藿香正气散煎服。

一、热毒太盛,解散药中减去参芪,当加紫草、殭蚕、蝉蜕、葱、姜;泄泻者加猪苓、泽泻,分利小水及微汗之。

出痘三朝

一、出痘才发热一日而便出者,为邪毒太盛。一发热即出,不待久而蒸出也,必重。三日后出者为吉。四五日后身凉,乃见报点于口鼻腮耳之前,年寿之间,如粟如黍,淡红润色者,为轻而吉也。

一、忽然遍身发出红点,如蚊蚤所咬之状者,决非痘也,乃热毒被风寒所遏,不能发越而变斑也,可用发热门例,托里散、败毒散,表解微汗不妨,身凉红斑自退,再越一日,出痘反轻矣。

一、出痘必作二日报出,先报先出,后报后起,大小不一等,色象光润,无他证候,不用服药。

一、痘出稠密如蚕种,根虽润,顶面白平,摸不碍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热毒熏蒸皮肤而为疹子,大者名曰水痘,非痘疮也,宜以升麻葛根汤,疹自没矣。

一、痘出速,一日齐出者为痘盛,根红顶圆,摸之碍指,亦得其正色,宜散毒化斑等汤加紫草、蝉蜕,凉血解毒可也。若一齐速出,稠密红赤成片,此毒之甚,不久紫黑发斑而死。

一、出痘灰白,不红绽,或灰黑陷顶,二便清凉,气冷,不渴,不食,食不化,此表里虚寒也,急宜温脾胃,益气血,宜用十全大补汤、异功散之属。盖脾土得温,胃气随畅,而无内虚伏陷之忧;气血既盛,则毒得发出,而无表虚痒塌之患。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浆,收靥之日,复发痒爪破而死。

一、痘出红紫,根窠成片,近黑焦陷,大便秘结,小便赤濇,身热口气热,渴而引饮,此表里皆热盛也,急宜解毒。若发惊狂谵语者,紫草灯心汤,磨犀角汁调辰砂六一散之属。解毒之后,痘顶不红,根窠红润,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里皆清,勿再解毒,宜以保元汤温补血气,以助灌浆收靥;否则,变成痒塌而不能结痂矣。

一、痘出热盛,发红斑如绵纹者,宜以化毒汤加红花、黄芩;喉痛者,加黑参、犀角。

一、伤寒阳毒发斑,加减之法,用元参升麻汤之属是也。若见黑斑,死不终日。

一、痘出时,忽然泻泄,大便黄,小便赤,口气热而渴,此为热泻,宜以去桂五苓散调六一散,加木通、车前子,灯心煎汤送。如清利泻,口气冷,不渴,为寒泻,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汤、异功散之属。

一、痘出只看根脚红活,此生意也,虽陷伏灰白紫黑,皆可调治。

一、痘出虽稀,根窠全白无色者,三四日虽起胀,按之虚突,此名贼痘,气血太虚,至灌浆时变成水泡,大如葡萄,内皆清水,皮薄若纸,爪破即死。

一、痘出三日内每在半表半里,最要斟酌: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峻寒之药伤正,峻热之药助邪虚寒不补则陷伏痒塌,热盛不解则变黑归肾,稍若不察,生死立判,医者宁不于此而容心哉!

灌浆三朝

一、痘出三日后当渐起胀灌浆,先出者先灌,后出者后灌,至第六七日起满已齐,毒气已尽出于表,根窠红活肥满,光明润泽,顶如(虫葛)色者,不须服药,此为贞吉之象也。

一、痘当起胀而不起胀,根脚不红,白色而顶陷者,此气血两虚之证也,急宜保元汤合内托散,或异功散、丁香、姜、桂、紫草膏之属;若灰黑陷伏,宜调无价散。

一、痘不起胀,红紫色为太盛,血热津液枯涸然也,宜用内托散去桂加紫草。红甚热甚加芩连;紫黑陷伏,独圣散;热极黑陷有痰者,闭结者,四圣散调无比散、无价散、至宝丹可选用。

一、痘灌浆时,毒尽在表,须要里实托载,苟略泄泻则中气虚弱,毒气乘虚内陷,宜速救里:热泻,去桂五苓散,冷泻胃虚腹痛者,加丁香肉桂,或内托散加干姜、丁香、豆蔻;若泄泻腹胀,口渴气促,痘色灰白者,用木香散送下豆蔻丸。

一、痘灌浆时发痒,若气血不足者,内托散去桂,加白芷、黄芪、参、归、木香;虚痒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表里皆实,自不痒矣。

一、痘起胀时,其中有黑色而独大者,名曰痘疔;若不去之,一身之痘皆变黑而死。若疔少者可治,用银簪挑破疔口,吮去黑血,将四圣丹点入疔内,即变红活,仍服解毒药一二剂。若疔多,胷背心前皆有者,不治。

一、有里热壅盛,胀满便秘,虚弱不可通利者,宜用蜜皂丸导之。

一、痘灌浆三日已满,痘皆满项红紫色者凶,及面目肿者凶。

一、痘灌浆已完,于中有痘不满者,终变虚寒痒塌之证,宜用内托散倍参、芪、归、桂,必须灌满,再无陷伏之患矣。

一、痘因虚发痒,遍身爪破,脓血淋漓,不能坐卧者,宜内托散去桂倍白芷、当归、木香,气和血顺,其痒自止,外以败草散敷之,庶免破肉受黏不便。若遍抓破,并无脓血,清水皮白,壳如豆壳者死。

一、痘因恶气触犯,发痒爪破者,宜内托散加减服之,外以乳香、苍朮焚烧以却邪气。

回浆三朝

一、痘灌浆日足,至九日后,当要回浆,收敛次第,作三日干尽,江南谓之痘黝,小黑色也。至期若不黝者,此气血两虚而不运行,故浆不干,无气血主宰之功,所以不收,必发痒爪破而死。

一、痘回浆过期有未尽回者,为气血虚也,宜用八珍汤,返魂汤之属。若有几颗不回,终作痒痛抓破而得生者,寡矣。

一、痘收后惟数颗深陷,臭烂不收口者,硝胆膏涂之。若收不回,遍爪破,气急烦闷痰上者死。

一、收时因犯恶气,不黝作痒,欲爪者,宜异功散、保元汤选用之。

结靥三朝

一、痘至十二日后,当结痂而渐靥,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靥矣,而有数颗不靥,难以求生。犹蛇蜕虽一节,彼节不能退,亦是死也。

一、痘结痂,从唇上头面,次第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为顺而吉也;若有他证,照后治之。

一、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咬牙爪破,此虚寒也,宜用异功散、保元汤。触秽冒寒,黑陷不靥发痒者,前汤调下无价散,外用祛秽散熏之。

一、因服辛热药太过,以致热毒猖狂,气血泛滥,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

一、痘自前报起灌浆回浆,俱各应候,至收靥时,或犯秽恶,以致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外涂猪髓膏自愈,不须忧也;若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治例

一、痘疮未出而先惊搐者,名曰先惊痘,不治自愈。

一、痘疮初出,次第高起,红光磊落,颗颗如珠者,名曰珠子痘,吉。

一、痘出上身多下身少者吉,反是者险。

一、痘稀少而夹疹子者,名曰麻夹痘,主轻;若痘稠密而夹疹子,主重。宜解散为先,内托次之。

一、痘疮红甚而引饮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用犀角地黄汤。

一、痘疮出后白塌泄泻者,名内虚,急服异功、保元、理中温补之剂。

一、痘疮溃烂臭不可闻者,曰烂痘,间亦收靥无事,只要胃气不衰,饮食如故,不作烦躁者可治,宜用八珍汤、消毒饮,外敷败草散。

一、胡荽酒虽能避邪气,惟在未出之前及初报之际用之,既出之后及起胀了,即不宜用。酒气触肌,多致作痒。出后或被触而发者,宜用石乳熏之为佳,或马牙速燃之熏被衣。

一、治痘疮在喉,则咽嗌不利,饮食阻塞不便,内服牛蒡甘桔汤;外看身上痘之最大者,为毒相关,宜用香油灯草燃而焠之,一焠即愈;或用手摘破,用痘疔药涂之。

预解

汪氏《理辨》曰:人传有药预投儿服,则终身不出痘疹,岂理也哉?痘中于有生之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应期变蒸诸骨十有三次,五脏六腑始能浚通脉络,行运气血于身。其蒸热之时,脏腑无不振动;变易之际,又或有伤寒风热而泄六阳等证,诸汗疮疡,一身之间,无不发泄,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药可以解此毒耶?今特录其法,少慰父母爱子之心,以见是书全备云耳。然而当其时行天气,先以解毒发散之剂防之,庶几不致于太甚,而邪气稍减轻则可矣;若谓终身不出,有是理乎?

一法:七八月间收胡芦蔓连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丝煎汤浴小儿,则终身不出痘疹。

一法:取丝瓜近蒂三寸,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干吃,入朱砂末尤妙,服之多者能少,重者能轻。

冬月应寒而反温暖,前人推度,至春阳气发生于冬之伏热,相传必发痘疹,故于冬月见儿头发耸竖,饮食稍减,此伏热之兆,便宜预服油剂,或升麻汤、三豆饮子、消毒饮子以防之。又云:或有伏热,痘疹未出,四肢微热,饮食似减,或时额上微热,宜服生油剂最佳。一或遇天时温热,恐发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饮之,未发者令内消,已发者亦能解利,使毒气不致太盛。

护眼

痘疮初出,欲使不入眼耳,可用胡荽酒涂于耳目边傍,或黄蘗末水调敷两目。又法,抱儿令自投菉豆七粒于井中,皆令痘不入目也。忌食酱醋五味、牛鸡鹅鸭卵及诸卵之气,熏袭儿目。但令食淡,不能淡者,宜少入盐。一法用干胭脂蜜调涂眼眶,则痘不入眼内。痘疮蕴非常之热,熏发肌腠为痘疹,顺其热则出而毒散,但过于热则又损目,折之以凉则为陷伏黑靥,故善治者,使阳不致亏盈,阴不致潜伏,调适中和而已。苟为不然,阳胜则热盛而生风,肝应于目,无不害目者;阴胜则土无燥气,肾水反胜,为黑靥陷伏,则夭伤者多矣。

此痘之毒气自里而达于外,故有目害,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热,解毒不致于凉,得其血活毒散,则睛不壅,血不郁,而免凹凸之患矣,似非点药可取效也。盖点药非毒则冷,必相攻击,反以为害,古人所不取也。

治痘护目,古方用胭脂涂,不如钱氏黄蘗膏好,从耳前眼皮面上并涂,日三五度。若用之早,则头面无痘;用之迟,纵使出亦稀。通圣散治痘入目生瞖,白菊花、菉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泔水一盏,同干柿一枚煎,候米泔尽,只吃干柿饼,一日三服。一方加猪肝同煮,只食肝。一方将浮萍以竹筛盛水盆上,晒干为末,随儿大小,每服一钱,以羊肝半具,木石器内擂烂,投水半盏,滤取肝汁调服,食后。

痘疮伤眼,必用山栀、决明、赤芍、归尾、黄连、防风、连翘、升麻、桔梗,作小剂末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复自明。一法痘疮发热时,便用牛蒡子为末,贴顖门,可免眼疾。

首尾不可汗下辨

前人论曰:痘疮首尾不可汗下,盖是戒慎恐惧之意。若痘本轻,必仓慌妄药而致求全之毁。如《易》云:勿药有喜,言其刚健中正,本为无妄。故《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古人所谓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无汗下必用之证,惟恐执以汗下,则反有伤正气之过矣,正如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云。

古者,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疮本稀,出至足上有者为出齐,不可谓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无邪郁而强表之,正云诛伐无过之地,反有斑烂倒靥,耗散凡气,不能起胀者矣。谓首不可汗者,此也。痘当黝靥有热而脱迟,前路俱正,今虽迟缓终无忧也。若强汗之,必反损其真气而疮烂溃,不能收敛者矣。谓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云:首尾不可下。甫尝考其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见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并无里证,若下虚其里,则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实当汗,里实当下,此不易之理也。要当随时应变,审证而施,当汗则汗,当下则下,而何有于首尾之禁?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而疮有难出陷伏之患;当下不下,则内毒不除,而痘有变黑归肾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须详审:如痘疹未出,发热之初,非微汗则表不解,有身热头痛,鼻塞,咽喉不利,欬嗽毛焦,皮肤紧痛,此皆热极,痘疮虽出而毒亦不轻,宜微汗解散,痘出轻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脏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泻其毒;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满,小便赤,手足心并胁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结脓窠,尚有热证见者,当利二便,恐余毒在里,他日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避忌

李东垣曰:痘疮宜避一切秽恶气,及外人入房,远行劳汗,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麝香臊膻气,妇人经候诸血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厕缸便桶气,悞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鸡毛急骨气,葱蒜韭薤气。已上皆不可犯,须要时常焚烧乳香、苍朮、黄芩甘香之气微袭,闻臭则荣卫气畅,而无倒靥陷伏之患矣。

不治证

一、痘发热之甚,惊搐不止,日发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蚕种即死。

一、痘疮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云痘,四日死。

一、痘疮出如麻子无缝者,兼紫色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当顶红者,过六七日死。

一、痘疮凡见声哑气急,若痘色不正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作泻,服药不能止者,死。

一、出痘疮后犹发惊者,死。

一、痘疮面目俱肿,而痘反黑陷者,死。

一、痘疮闭目昏眠,舌卷囊缩,饮食呛喉,躁哭不宁者,皆死。

一、痘疮四围灰白,顶黑而陷者,七日死。

一、痘疮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搽药不变,仍复黑色者,死。

一、痘疮初出,状如蚊蚤所咬,三日后反不见者,曰反关痘,五日必死。

一、痘疮焦黑不灌脓者,三日死。

一、痘疮起胀清水,白色顶陷者,三日后爪破而死。

一、痘疮随胀随没,内躁发喘,死。

一、痘疮痒塌,寒战不止者,死。

一、痘疮不食,腹胀喘渴不宁者,死。

一、痘疮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闭声哑者,死。

一、痘疮发黄,状如橘色,下利气促者,即死。

一、痘疮头温,足冷闷乱饮水者,死。

一、痘疮身体通肿如冬瓜,腹胀如鼓,气喘即死。

一、出痘疮忽然泻血如豆汁鸡肝烂肺者,主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五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痘疹溯源

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腹中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即秽液满胃,至生时儿口中犹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汞粉下其脐粪之秽。此亦母之不洁余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又遇风寒邪气相搏而成痘疹也。未出欲作之时,热动五脏,则五脏之证先见,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颊赤燥,欬嗽喷嚏,此五脏证俱见也。呵欠烦闷者,肝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赤腮颊赤,欬嗽喷嚏者,肺也;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肝水疱,肺脓疱,心为斑,脾为疹;肾虽无证,其候恶者,疮变倒靥而黑陷,则归肾也。此由不慎风冷而不能食,内虚所致也。

痘疹之发,显是天行时气,廛市村落,互相传染,轻则俱轻,重则俱重,虽有异于众者,十之一二而已,岂可概谓胎毒哉?然疫疠终身不染者,比比皆是,而痘疹无一人得免。疫疠一染之后,不能保其不再染;而痘疮一发不再发,则胎毒之说,又何可尽废乎?至谓淫火秽血,古亦有之,而何独无痘疹之患?欲以破胎毒之说,则又不然。天下之无而忽有者多矣,草有名虞美人者,虞美人项王宠姬也,为项王死,世哀之,为之歌,对草倚声凄恸,而草辄摇。草无情识也,方其未有楚,则宠姬亦无,况有草耶?一切众生,自妄颠倒而成,三界如之,又何疑乎痘疹?

袁氏痘前治法

凡欲治痘,须在未发之先,预识其证而分别用药,重者可轻,轻者必愈。但未痘而愈,则医者无功,故多不肯尽心;及其既发,又无及矣。仁者须以救生保婴为心,宁我无功,不可使婴儿失命,备陈十八证治法于后。

孩儿未痘之先,感冒风邪,身中火烙,头痛自汗,欬嗽不已,伤寒未愈而痘随出焉,痘家谓之猿猴跳锁。伤寒之后,元气嚣漓,须滋阴补血,解热疏风,有滋阴三宝散可服。

有饮食不能撙节,暑湿不能护养,肚腹伤坏,泄泻频仍,饮食懒进,肢体羸瘦,愈未几而痘随出焉,痘家谓之观音拂座。此与先泄而出痘者不同。平居无恙,忽泄而痘出,此则毒随泄减,其痘反美。今久泄初愈而痘出,则脾虚元气弱,如单服补药,恐来虚胀;若冷药则毫厘不可用,只宜调脾,如四制白朮之类可也。

患疟之后,寒热消烁,肌肉渐瘦,或乍愈而痘出,或带疟而患痘,名为马驰剑道。多有湿热,酿成此祸。草果、常山断不可用,即柴胡亦是劫药,须参、苓、白朮,微加消食祛热之药,如八珍膏、卫元汤可用也。

小儿才五六岁,元体薄劣,身发火热,干渴患嗽,疹出未几而痘随出焉,此太阴脾经证也,痘家谓之一苇航海。此与寻常先疹后痘者不同。凡先痘后疹者,谓之逆;先疹后痘者,谓之顺。此则身弱发热,原患嗽渴,又病疹初愈而痘随后出,其势颇危,须补阴清肺培脾,黄芪毫厘难犯,内托至奇汤可用也。

小儿平时患疳积,肚大有青筋,四肢羸瘦,变为丁奚,倏然痘发,此谓之三仙入洞。治之且莫消疳积,厚朴、槟榔、柴、连冷药及抱龙丸之类,皆不可用,宜服益黄散、滴滴金可也。

小儿风寒,腠理时发火热,自头连身,遍启丹瘤,愈未几而痘随形焉,痘家谓之倒挂银瓶。多发肝心二经痘,忌用三黄,宜犀角地黄汤、紫草散可也。

小儿未痘之前,火烙脸赤,眼睛直竖,手足撒搐,口燥讝语,惊厥屡次,不数日而痘随形焉,痘家谓之霜桥印迹。此与寻常惊后出痘者不同。凡先惊后痘,痘出惊止,决系心经之痘,多是吉征;此则惊甚体虚,或见痘而惊不止,朱砂金石,毫不可用,宜茯神汤可也。

小儿未痘之前,身热自汗,口中咯血,或鼻衄,或溺血,不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藕池踏水。心官失守,致血妄行,宜清心抑火,不可妄用寒凉之剂,野仙独圣散可用也。

小儿未痘之先,身发火热,饮食懒飧,肚腹膨胀,眼胞浮肿,睡卧不安,不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石鼓无鸣。宜理脾补气,参苓白朮散加减用之可也。

小儿身发火热,自汗不止,眼睛昏花,呵欠啼叫,未愈而痘随见焉,谓之赤泽栽莲。宜敛汗补肝,宜黄芪熬人乳频频服之,并固真汤可用也。

小儿平时父母不能护从,恣其出入,跌磕伤损头面肢体,未愈而痘随出焉,谓之破瓮澄浆。宜补血扶脾,笼金汤可用也。

儿辈胷膈饱胀,饮食厌恶,身发火热,呕吐频频,未愈而痘随发焉,医家谓之逐鹿亡羊。此与寻常先吐后出痘者不同。大凡因发痘而吐,毒随吐减,出痘必轻;今则先因胃气有伤,腹胀恶食,吐又频频不止,则危迫之象矣,须要调理脾胃,如紫霞黄露饮可用也。

小儿面色萎黄,时作潮热,眼胞浮肿,肚腹绞痛,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推车陷雪。此因脾胃有伤,渐成疳积,祛虫逐积之药,俱不可用,惟调理脾胃为上策,龙旋散最妙。

小儿遍身生疮,头颈脓窠,旋绕手足关轴,如蛇皮缠裹,寒热不时,喷嚏不止,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霜逐梧桐。法宜凉血卫脾,贞元散可用也。

孩儿心中刺痛,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犯夺天梯。此非气逆,即为寒积,龙蟠饮可用也。

小儿两眼风热,红肿羞明,刺痛难忍,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弹打天乌。法宜清肝祛火,滋元窖,提阴气,谷精龙胆散可用也。

小儿饮食过度,伤损脾胃,或饱闷,或吞酸,或吐泻,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风燕失巢。痘全资脾胃,急宜消食理脾,消导饮、磨积散相兼而用可也。

儿辈小腹硬胀刺痛,小便赤濇难通,欲尿则啼,不尿则痛,未愈而痘随发焉,医家谓之断桥失渡。此系心经郁火,积于小肠,浚牛膏是对证之药。

运气

痘内发于脏腑,外应乎运气,天动人随,毫发不爽,是故治痘者,以明运气为急也。历稽往者,大率三年一发,虽各年零出,间一有之,而其大发之期则三年为准也。所谓三年者,多系子午卯酉之年,子午少阴君火司天而阳明燥金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而少阴君火在泉。诸疮非火不发,非金不收,痘以少阴阳明二经为正者,为是故也。然元化密移,主客互用,五运有平气太过不及之殊,六气有常化淫胜反胜相胜之异,几微不同,则全体尽别。痘有当盛行而不盛行,有不当盛行而传染周遍者,是不可执一论也。

按运气之说,《内经》几居其半,而世罕行用,盖泥其常,不通其变,则以为无验。余友缪仲湻高明善医,至排斥五运六气之谬不容口,余以王炎、沈括之说折之,亦不服,盖未尝虚心而细求之也。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普天之下皆多风,普天之民皆病湿泄耶?至于一邑之间,而雨旸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其无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方所主者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足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睛,炎日赫然。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今安得如存中者而与之言运气哉?

辨疑似

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息急,各憎寒,口中气热,呵欠烦闷项急。

痘疹则腮赤燥,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

伤寒当发散之,疮疹当温平之,有大热者宜解毒。

昏睡喜嚏悸者,将发疮疹。

痘之始发,有因伤风伤寒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呕吐而得者,有跌扑惊恐蓄血而得者;或为窜眼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须以耳冷、尻冷、足冷、鼻尖冷验之,并视其耳后有红筋赤缕者为真;又脉洪大而弦数,诊脉之际,身略战动,是其证也。

歌曰:五指梢头冷,惊癎不可安;若还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正相干。男左女右别,分明仔细看。

秘法:凡入门看痘,未知是否,但见心窝皮肤内有红色,两耳尖冷,耳筋红见,此痘征也。

看耳筋法:未出之先紫筋者不治,预以凉血解毒之剂治之,亦有愈者。若二便秘结,宜先通利。大红者可治而愈;水红者不药而愈;桃红者分轻重治之,分男左女右看。

验热时候

始发潮热三日已上,热晕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皮腠之间,潮热随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泡之类也。

痘疮皆因发热而出,即其热之有时,可知其自何脏发出:寅卯辰时潮热者,属肝,当出水泡;巳午未时潮热者,属心,当出斑疮;申酉戌时潮热者,属肺,当为脓泡;亥子丑时潮热者,属脾,当出疹子。

用药验是否

王氏验斑法: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疹不能辨者,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汗,五日已外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

验证施治

阎氏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熟,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至悞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五脏见证

肝脏水疱,色或青;肺脏脓疱,色或白;脾脏疹,或如麸糠色;心脏斑,其色赤;变归肾,则色黑矣。此五色,凡痘疹一色者善,或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凶。

第一大小不等,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秽血,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如脓,其色白而大;心为斑,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其色赤黄而小。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荣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又病水疱脓疱者,涕泪俱少,以液从疮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

水疱者,俗谓之水痘也;脓疱者,俗谓之痘子也;斑者,俗谓之疿子也;疹者,俗谓之麻子也。痘之形状最大,水痘次之,斑疿又次之。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也。

四脏之疮,名状不同:肝为水疱,肝之液为泪,泪出如水,其色微青而小;肺为脓疱,肺之液为涕,涕如脓色,微白而大;心主血,其疮为斑,色赤而小;脾主裹血,其疮为疹,色赤黄而浅。此言其初发之状不同如此。及五七日后,不问其初出自何脏,悉成血疱,血疱成脓疱,脓疱之后,结痂疕而愈矣。或谓肺为脓疱,而血疱之后,又成脓疱何耶?盖肺为脓疱者,言其初出淡淡如脓,其色白而非黄。若血疱后所结脓疱,乃其疮已熟,包裹黄脓,其色黄而非白。所言脓疱虽同,而所以为脓疱,则不同也。又如脾为疹,亦自其初出色黄微赤,有小斑疮而言之耳。其成脓结痂收靥而愈,与所谓肤疹者,名同而实则大不同也。心为斑,与所谓温毒冬温发斑者,亦大不同。

凡疮疹五脏见证,要察何脏之证为甚,即主其脏之毒多。如肝证毒多者,必发水疱,生瘙痒,或目疾,宜预解肝之毒,羌活汤加青皮、柴胡。

肺证毒多者,必增喘嗽,烦渴不止,手掐眉目鼻面,宜预解肺之毒,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

心证毒多者,必伏不起,谵妄饮水,烦哭咬牙,宜预解心之毒,导赤散加黄连、辰砂。

脾证毒多者,必成灰白色,痒塌吐利,宜预保养脾胃以解其毒,四君子汤、调元汤,加白芍药、防风、连翘。

肾不见平证,耳骩俱热者,死候也。

痘家有八门五枢三关两煞五轴之分

心为赤帝门,附心胞络;肝为青阳门,附胆并左太阳;脾为黄央门,附胃;肺为肃杀门,附额并右太阳;肾为元武门。

两颧为心枢,两眼眶为肝枢,两顋颐为脾枢,喉突为肺枢,两耳垂为肾枢。

胷堂乳阜,心之关;脐封,脾之关;阳球,肾之关。

白帝煞门,座于气窝右太阳;青帝煞门,座于眼眶左太阳。

颧阜、胷乳,心之轴;左太阳、左胁、眼胞、两肾,肝之轴;右太阳、右胁、项颈、气突,肺之轴;顋颊、中庭、口角、肚腹、手足,脾之轴;地阁、后颈、耳窖,背俞、腰脊、阳球,肾之轴。

袁氏阅痘重门栏辅轴四字

门犯则验栏,栏犯则验辅,辅犯则验轴,至轴而变态尽矣。

门凡八,栏辅各十有八,轴凡一百五十四,各分经络而验之。

天庭穹窿之地名赤帝门,胷堂名炎车门,两手掌心名正离门。

不属心而属阳明,阳明透彻,则鼻先形而掌心次之;阳明迅暴,则掌心先形而鼻次之。标于鼻者顺,标于掌者逆。

眉心一带,统上下寸地,号五将门;眼下丝竹泪堂,名青阳门;气窝天突穴,名肃杀门;两耳窍圈,为元武门;脐封之处,脾经所注,名黄央门。

八门与前稍异,至栏辅轴抑又异矣。图诀繁俚,无关治疗,故今不取。

脉候

凡痘子势重者,以脉候之:脉洪实者吉,浮数虚小者凶。

丹溪治一男子,年十六岁,发热而昏,目无见,耳无闻,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知其为劳伤矣。时里中多发痘者。虽不知人,与药则饮,与粥则啜,遂教以参、芪、当归、苍朮、陈皮,大料浓与之饮,至二十余贴,痘始出;又二十贴,则成脓疱,身无全肤。或曰病劳可畏,何不用陈氏全方治之?予曰:此但虚耳,无寒也,只守前方。又数十贴而安。后询其病因,为先四五日恐有出痘之患,遂极力采樵,连日出汗甚多,此以脉之豁大而知其虚,乃痘疹因脉施治之一例也。

虚实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会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陷之祸立至,是痘有气血虚实之殊也。大抵寒为虚,热为实。气虚则宜温补,气实热则宜清凉;血虚则宜补血,血热则宜解毒。必取其气血中和,无过不及可也。何谓气血虚实?且如气过则泡,血过则斑。气不及,顶陷不起;血不及,浆毒不附。凡痘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指,不起胀,皆属气虚,大宜保元,倍加酒炒黄芪、肉桂、川芎、丁香、人乳、好酒同服;根窠不红,或红而散乱,以手摸过即转白,痘上如寒毛竖起,枯濇不活者,皆血虚也,宜保元加川芎、当归酒洗、红花,及下山楂以消参、芪之滞,再下木香数分以行滞气而血自活也。凡用黄芪,当在痘尽出之后;凡用热药,当看毒尽解之时。又察气血虚实而治之,则药无不效矣。凡补血,首尾用地黄,防滞血必用姜制;用芍药,恐酸寒伐胃气,必用酒炒。

虚证调护论

痘证以元气为主,元气充实,则毒易出易化,故善治痘者,惟保元气于虚弱之前,使不致于耗散为贵耳。然其治法惟何?一曰实腠理而固肌表,二曰节饮食而保脾土。肌表固则外陷之患不足虑,脾土实则下陷之患不足忧。更加以参芪补益之功,则元气自然充实,而痘之出也自然易以成浆,变证不生而结靥顺候矣。是以禁用寒凉荡涤之剂,如大黄、滑石、车前、生地、鼠黏、紫草、枳壳之类,恐其荡涤润下,遂伤脾胃,脾胃伤则元气由此而下陷气脱,内攻而死,势所必至,是则药杀之也。禁用滑润发散之剂,如鼠黏、人牙、蝉蜕、麻黄、干葛、升麻、紫草、桔梗、羌活、防风、荆芥之类,恐其发散太过,遂致表虚,表一虚则元气由此而外耗,塌痒外剥,命由此丧,谁之过欤?

虚证补气不补血

虚弱痘证,精神倦怠,面青晃白。盖气不充则精神倦怠,血不荣则面青晃白。今治虚证,补气不补血者,何也?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血之药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者,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则血自随而亦盛矣。况补血之剂,如当归、生地,皆能润燥滑下,多用恐致溏泄故耳。然虚证痘疹,亦有曰陷不荣,不得已而用当归、芍药补血之剂;亦有虚火外浮,痘点繁红而类于血热之证,不得已而用紫草、红花、生地活血凉血之药,并用酒炒,以折其润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达表,则补血活血之中而有升发达表之妙,庶无润肠溏泄之患矣。

虚证坏势必至辨

气虚痘证,初发身热悠悠,乍热乍凉,肌慢神倦,面青晃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方见,隐隐不振,淡红皮薄;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大;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白不起,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咬牙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至。故治虚痘初发之际,不宜投参苏饮、人参败毒散、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紫草三豆饮,当用参芪饮。气粗皮燥无润色,亦忌之,只以四君子减人参,少加桔梗、川芎、腹皮补益之,中略佐以升提之法为妙。点子出齐,重用参、芪,及至八九日之间,无他凶证,用法如常。若或顶陷灰白不起,浆清自汗,微渴,大补汤加桂;塌陷灰白,腹胀泄泻,木香散;塌痒闷乱,腹胀渴泻,喘嗽头温足冷,寒战咬牙者,急进异功散救之。

虚证变实

气虚痘证,父母能守禁忌,及用药不悞,调燮顺候,则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饮食如常,二便清调矣。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芪,容亦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悞用五苓、木通,多则有大便秘塞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之剂,则亦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变,滋阴润燥汤。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也。然而气虚变实者,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只宜斟酌,不宜疏通,重治疏利之过,则方生之气复虚,而脱证将至矣。

虚证似实

气虚痘证,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则虚阳上拥,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则为津液暴亡而渴,气虚而喘。岂有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故治渴则用参、苓、白朮、木香散;渴泻不止,异功散;喘则用人参定喘汤、独参、杏仁汤;喘渴而泄,木香异功散。闷乱腹胀,毒成内攻,眼合自语,已名失志,谬认为实,医何愚哉!

实证似虚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气粗烦渴,腹胀便秘,喘急,皆实证也。此热盛毒重壅遏之故。而又见呕吐之证,呕吐似虚也,然未知热毒在内,不得伸越,则上逆攻冲而吐。经云:诸逆攻冲,皆属于火者是也。或为寒冷所搏,或因乳食不节,致伤风冷,则使内热不得发越,冷暖相拒而吐。毒不得伸越者,从升阳发散为最;相拒而吐者引之使下,如猪苓泽泻桔皮之类。又有泄泻之证兼见者,泄泻似虚也,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则毒从下陷,寻窍而泄,所谓热毒下注者是也。古云未出而泻者生,既出而泻者死,概可见矣。治法以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毒得外解,则内泄自止。兼伤食而泻者,轻则加消化之剂,重则从之。又有不思饮食,书云:不思饮食,皆属内虚者是矣。然不知郁热之证,盖因毒气在内,不得伸越,达于肌表,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盛,腹胀满急,不思饮食者,必然之势也。治法以升提发散,引毒达表,则热气有所伸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悞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不食之证,是以热攻热,而转增烦剧;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朮等补剂于腹胀不思饮食之证,则邪得补而愈盛。药一入口,立见杀人,医之过也,可不慎欤!他如龙骨、豆蔻虽能止泄,神曲、麦芽、缩砂虽能助脾化食,皆不当用于壅热不食之证,继予业者鉴之!

热证变虚

血热痘证,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若过投寒剂,如升麻、芩、连及滑泄之药,必致内伤脾胃,外冰肌肉。脾胃伤,轻则饮食减而溏泄,重则洞泄无度,而遂致虚寒。肌肉冰,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闭濇,痘不肥大,不起发,不行浆而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证既明,便从虚治,参、芪、丁、桂,亦所不忌。五六日后见之,则木香异功在所宜施,惟在审证而斟酌之也。

壅热变虚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为主,而佐以清凉解毒为善,又宜得平乃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贯清浆,或虚抬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自变皆至。见此数端,皆成表虚,表既虚,则元气从此耗泄而内气亦不能以自守。略伤饮食或生冷,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成虚寒而气脱,烦渴闷乱,寒战咬牙,无所不至矣。既知虚证,治从虚例,参、芪、白朮,丁、桂、姜、附,亦所不忌。六七日后见之,虽木香异功,亦宜急进,在察证而酌量之也。

壅热用异功辨

实热壅遏之证,多用寒凉,致冰伏泄泻;发散太过,或成表虚。既成冰硬,药宜温和,姜桂之热,亦所不忌。泄泻之后,热气自散,真气自虚。既成气虚,药宜补益。气虚必寒,虚寒既明,药宜温补。是以始出之时虽为血热壅遏,至于三四日后,身反不热,肌肤冰冷,痘疮不长,焉得不进以温和之剂,如干姜、官桂、川芎之类,使内气一暖,则外气自和。泄泻之后,其内必虚,虽有腹胀烦渴喘急,焉得复为实热?不过内虚伏陷,毒成内攻而然。故实热之证七八九日,曾经泄泻,皆从虚治。有木香异功之证,便进木香异功为贵。如无冰硬之证,切勿悞投温剂。无泄泻之证,勿得悞投木香、异功等。盖塌陷倒靥干枯,而无冰硬泄泻之患者,多因热毒内攻而然,故宜百祥、猪尾等方以治之可也。

阴阳

痘疮证有阳盛阴虚,有阴盛阳虚。阳盛者饮冰雪不知寒,阴盛者饮沸汤不知热。凡发热作渴,手足逆冷,大便自利,喜饮热汤,皆阴盛阳虚也,薛氏用大异功散、八味丸治之。若发热作渴,而大便秘结,手足并热,喜饮冷水,皆阳盛阴虚也,薛氏用四顺饮、地黄丸治之。若烦热作渴,面赤睛白,此为肾经虚热,亦宜地黄丸之类。陈文中治阴盛阳虚,用大异功散加木香、当归,以补阳是矣。治阳盛阴虚,用木香散加丁香、官桂以补阴,不亦以火济火乎?此陈氏方所以为一偏之术而见讥于前哲也。学者不察而悞用之,夭枉可胜道哉!

轻重

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针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二日三日,痘疮始见,微微才出,如粟米大,或如黍米大,或如菉豆大,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不须服药。

四日五日,痘疮大小不等,根窠红活,光泽明净者轻;如稠密顶陷灰白色泻渴者重。

六日七日,痘疮肥红光泽者轻;如身温气促、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

八日九日,痘疮长足肥满,苍蜡色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咬牙者重。

轻痘歌

热缓神清痘小稀,根窠红活出参差;四肢温暖无寒热,乳食如常渴泻除。太阳面颊俱光泽,手足累累圆似珠;更兼腰项当心少,但宜调护不须医。

重痘歌

初热一日即便出,稠密鲜红减饮食;泄泻烦渴头面多,红斑夹疹二便濇。平阔灰白欠光明,疔毒脓疮水流湿;若此重证须预防,莫待临期有疏失!

古人云:轻变重,重变轻。轻者指出稀者,里外肥红者,人见其轻,遽生怠忽之心,不避风寒,不节饮食,不慎禁戒,不择医巫,以致感风寒则生外热,伤饮食则生内热,热气熏蒸,或翻出疮痘稠密者,或痘后目盲发痈者,或腹胀,或烦躁,或吐利,犯禁戒则为瘙痒,为溃烂。医之悞,则补所不当补,泻所不当泻;巫之诬,则呪水晒之以伤其表,令之饮以伤其里,往往变为重疾,归之气数,抑何愚哉?重者指出密者,外黑里赤者,外白里黑者,能存忧惧之心,适寒温,慎饮食,禁戒必守,医巫必择,自然易发易靥,能变为轻,非人能胜天乎?

顺逆

古人著书,有泛语其概者,有直道其实者,以意逆志,不以词害意可也。钱氏小方脉之祖,医中之圣,无出其右者,宜若所著之论更无可议矣,然亦有未可尽信者,或泛语其概,或后人补之者也。如云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脾肺相生也;先疹子,后斑子者顺,心脾相生也。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肝克脾也;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心克肺也。先发脓疱,后发水疱,多者顺,少者逆,肝多肺少,木乘金衰也;先水疱,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顺,子衰母旺则顺,火乘木衰则逆也,此皆泛语其概耳。其曰: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此则直道其实者也。夫四毒之发,各有其时,脓疱最酷,疹次之,水疱又次之,斑为轻。分作四番,其毒则微;一并夹出,其毒则甚矣。如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春脓疱,金克木也;夏黑陷,水克火也;秋斑子,火克金也;冬疹子,土克水也,此亦泛语其概耳。其曰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其一二,此则直道其实者也。盖四者之毒,常乘天地不正之令而发,乃疫疠之气传染相似,时亦不得主之也。又云: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此则后人因秋冬为逆而杜撰以补之者也。钱氏谓春夏为顺,秋冬为逆者,盖以痘疹属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其气则顺,违其气则逆,不过欲人常和暖而从春夏之化,未尝拘定其证必某时为顺也。即如冬月变黑之说,则凡冬月出疮疹者,不分轻重皆变黑而死,天地之气,必不如是之隘,钱氏之意,亦不如是之拘也。但曰:冬盛寒,腠理闭塞,气血凝滞,非和暖,疮难成就可也,何必以变黑归肾独主于冬乎?彼夏盛热,腠理开张,气血淖泽,亦有变黑归肾而死,何不云夏有黑陷乎?设云:夏火旺,肾不主事,则夏黑陷为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况黑陷为逆,四时皆然,亦不独在于夏也。

形色

先贤看痘有四:曰根、曰窠、曰脚、曰地,用是以验吉凶,断死生,不易之法也。何谓窠?中透而起顶者是也。何谓根?外圈而红者是也。即圈之红否,而其中之虚实与痘毒之深浅可见矣。即窠之起否,则根之浅深气血之盈亏可定矣。所谓脚、地,则本乎根窠之圆混,痘子之稀密也。红晕之处谓之脚,彼此颗粒,界限分明,不散不杂者,此痘脚明净也。空隙之处,便谓之地,彼此颗粒不相连缀者,此地面明净也。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脚欲其固,地欲其宽,四者俱顺,痘虽密无虑矣。圆者,气之形也,气盛则痘窠必圆满周净;晕者血之形也,血盛则痘窠必光明红活。气虚则顶陷,气散则塌陷。或有气虚极而不塌陷者,乃火载之,虽见圆满,实空壳如泡然也。血虚则晕淡,血惫则晕枯,根必散。或有血虚极,面犹红色者,乃火上浮,虽见圈晕,实枯槁而不润泽也。

痘色之明暗,系于血气之虚实:如色之红者,痘初出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气衰而血不附也;紫者,毒盛而血滞也;黑者,热极而兼水化也;焦褐者,气血枯也。红变白,白变黄者,顺而生;红变紫,紫变黑者,逆而死。

初验之时以红纸蘸清油燃火照之,验其生意有无。又以手揩摩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随白转红,谓之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举之不红,是为血枯,纵疏不治。又看目睛神光了然,口唇尖上红活如常,无燥白之色,乃谓吉证,万无忧也。

始终

《指南》云:气色白也,血色红也。痘毒初出之际,吉凶未兆,而红白之形色未分,见于腮耳口鼻年寿之间,一点淡红而已;既而其中稍有微白,而外则淡红如故也,至此而吉凶已判矣。既而根窠圆混,而其中之白渐大,而外之淡红渐细,至此吉凶悔吝之机着矣。既而其痘形色尖圆,光泽中之白色遂充,而外之红晕渐细,痘至于此始有成浆之意,其中白色略带微黄而又红活也。进而五六日之中,内之白色虽将变黄犹未离于红白之间也,外之红圈虽将渐细而尚未至于微也。进而六日七日,则中之白色变而纯黄犹未至于老也,外附红晕微有一线红润光洁之色而已。既而八日九日之间,则痘成浆,圆洁饱满,有黄色而无红晕,至此气血顺序,治定功成矣。至十一十二日,渐见干黄,或如青痘色,气血平复之时也,虽然,犹有倒靥之患,未可忽也。至十二十三日,干黄皮皱,结成老靥,自头面而及手足者顺也,自手足而及头面者逆也。至十三十四日,则靥老而落矣,然犹有老而不落之患,名曰漆面刺肉。身体发热,眼红面赤,心烦口渴者有矣;面虚目肿恶心者有矣;靥老而后从靥肉溃烂者有矣;身热不退,口生疳蚀,舌生白胎者有矣;或四肢发毒或发疔肿者有矣;眼生白障,或眼露白睛者有矣。痘虽平复,祸发百出,乌得以靥老而不知防乎?靥老脱卸光洁,治痘若愈矣,然犹未也。靥落而疤白者有矣,有经月之余而犹发寒热者矣,或生流注溃烂,或身生疥癞,或发渴狂烦,或喘渴不宁,痂虽脱落,余证相仍,死生未可保也,治痘者又可以痂落为平安哉?

日数

前人谓小儿虚实不等,不可拘以日数。有热三日而成斑,有热六七日而生斑者,有至十余日而生斑者,但足上有斑为出齐。出齐之后长成血泡,血泡七日当结脓窠。苟或血泡之中,尚有红斑点相夹而生,则又不可拘以日数,待其皆作血泡为齐。血泡七日结脓窠,此乃荣卫调和,内外无诸感冒,方能如期。且如血泡正作之际,遇天冷寒暑燥湿风不节,气候异宜,因而迟速失序,亦不可拘以日数,但以红点皆为血泡日为齐。若出血泡七日,病人气虚,尚有红点未能皆成血泡者,为毒气弥盛而不敛,急用猪尾膏,则随时结痂疕矣。

世俗谓几日发热,几日出形,几日起发,几日作浆,几日收靥,此大略之言耳。痘有疏密,毒有微甚,人有虚实,岂可一切拘以日数?如疮本疏者,其毒微,其人中气实,又能食,自然易出易靥,固不待于旬日者。

如疮本密者,其毒甚,其人中气实,又能食,荣卫调和,内外无诸伤犯,至十二三日可以刻期收靥也。若其人中气虚,食少,或内外曾有伤犯,或遇气候乖变,因而难靥,岂可必拘以日数哉?

禁忌

闻人氏云:禀气实者,夏酷暑而不甚畏热,冬严寒而不甚畏冷;禀气怯者,易寒易热,天寒阴雨则感寒湿而濡泻,天气稍炎则伏热而中暍。是故先知节候者,能辨阴阳寒暑之盛衰。经云:阳盛人耐冬不耐夏,阴盛人耐夏不耐冬。此亦知人禀受之不同。且自立夏气变纯阳,万物盛大,治药者用热远热,如桂枝、麻黄之辈,必加知母、升麻、石膏等服之。立冬气合纯阴,治药者用寒远寒,如用诸凉剂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又如冬温暖,则虚者安而实者病;夏寒凉,则实者安而虚者病。冬温暖,夏寒凉,非节之气,来暴而去速,在人将摄之如何尔!

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勿使受寒,恐毒气为寒所触而不得出也。如天大热,不可盖覆,却宜清凉,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烈风暴雨之变,宜谨帏帐,添盖覆,多烧辟秽香,以辟一时不正之气。

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一时得具,或有痒痛,与之抚摩,恐他人未必尽心如法也。

闻人氏云:木得桂则枯,雌黄遇胡粉则黑,柑得酒则坏,物之相畏有如此者。痘疮之畏秽恶杂气,其理亦如是也。

房中淫佚气,妇人经候气,狐臭漏腋气,醉酒荤秽气,硫黄蚊药气,霉烂蒸湿气,悞烧油发气,泼粪淋尿气,熬油煎卵气,一切腥臊气,五辛气,远行染带气。

以上最宜避忌,仍令人谨伺门户,勿令生人辄入,勿扫房室,勿动沟渠,勿启溷厕,勿烧脑麝酷烈诸香。

仲景云:疮痘欲出之间,宜烧苍朮、猪甲二物;床帐左右前后,宜挂胡荽,以酒喷之;或烧乳香尤妙。盖荣卫得香,则运行甚速,可使疮毒易出。苟防备一不如法,则祸患踵至,欲出者使之不出,已出者斑烂成片,甚者疮黑陷伏,加以烂臭,痛如刀剜,闷乱而死。其中纵得安者,亦令瘢痕经年黑色,或反成疥癣,不可不戒。凡痘疮初出,即当禁戒房事,室中常烧辟秽香,令烟不绝;更多烧硬石,以水浇之。若有触犯,疮或色变,或作痒者,以茵陈熏法解之。

痘触变焦紫治法

痘触变焦紫,倏时喘急起。急觅丝瓜皮,取末蜜调处。甘草地黄汤,一服痘更起。若加烦谵时,犀角磨汤水。此是四五朝,治触当如此。期若至七八,空壳触必死。浆半犯触证,按验莫糊指。

丝瓜皮,须要看他未生筋时,取来燥干,临用只取皮蒂为末。

痘触变灰白治法

痘触变灰白,枭痒忍不得。附子与黄芪,愈多功愈特。助药已备前,何须甚分悉?凭君自摅奇,奇处如应敌。

此痘须详察盘座有元红,则挽治得全;若无真元根缕,不必疗治。

月水触变治法

痘正凶凶才翕浆,适为月经正当场。不知洁净相防护,致使花烂倏变常。月月红花一样药,不分枝叶取煎汤。嫩杪煎汤投酒服,根枝沸浴活花郎。不须时刻还归正,任汝经红触满床。

麝香触痒治法

麝香一触痒难敖,点点花心带黑椒。急把升麻苍耳草,浓煎慢浴转明饶。内托应须求卫气,参芪归芍橘甘遭。生地防风蝉蜕倍,红花赤豆共成标。

详考赤豆非家种赤大豆,是生于山谷,粒粗而扁,越人取以镶嵌首饰,色极红美。若无,以家赤大豆代之。

尸厌触变治法

死尸触变目番斜,痘必沉潜吐沫加。速把元荽并枣艾,为筒烧喷正灵家。外取辰砂煮姜醴,时时引呷振栏花。虽然尸厌未戕痘,主此依然丽美葩。

愚治此痘,宜元荽和辰砂、姜、酒服,外烧其方药。而辰砂性沉滞,善能振痘,不宜多服者也。

客忤触变治法

客忤相侵似若惊,啼号不歇面浑青。丝瓜细结含花者,露滴蒸来焙粉成。见证蜜调多少服,随儿大小要详明。此时莫说丝瓜贱,一寸丝瓜一寸金。

兽惊痘缩治法

痘五六朝,正要灌浆,翕脓时候,偶为猫犬诸兽惊吓,而痘随缩匿,或色变为斜,或形沉于底,盖心失其主而血不能以归辅,气弗协以充托也,急服乌龙散。

乌龙散方

乌龙散治痘中惊,惊系猪猫犬马形。只求远志菖蒲等,蝉蜕须将水洗清。再加醴酒频频煮,去却菖蒲远志们,独留蝉蜕研为末,砂糖调服酒含噙。

远志净一两,菖蒲净细实者一两,和酒煮熟,去二味,蝉蜕焙为末,将药酒进服,再投鸡鸣散,无不全美者矣。

钱氏云: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闻人氏云:凡人一日不食则饥,触风冷则病,况小儿当痘疮之际,正欲赖谷气以助其内,避风寒以护其外,苟谷气亏少,风寒侵袭,则为患可胜言哉?乳下婴儿,宜常令其母饮食充足,居处避风。能食童子,专令老成耐事人时时管顾。虽然事亦贵得其平,或者以失饥冒风寒为戒,遂致过饱极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疮痘之家,宜备知之!

陈氏云:痘疮发热,口干烦渴不止者,切不可与水吃,亦不宜与蜜、红柿、西瓜、橘子等冷物食之。

若脉实中有实热者,不必忌生冷。

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不能靥,腹胀烦渴,不可与水蜜等冷物食之;或头温足指冷,或泻渴气促,亦不可与之。

十二日十三日,疮痂已落,其瘢犹黯,或凹或凸,肌肉尚嫩,不可澡浴,亦不宜食炙煿物、酸辣五辛有毒之物,恐热毒熏膈,眼目多生瞖障。

海藏云:世人徒知怜惜过爱,信其俗而不药,病已成而方忧,摩抚从容,无所不从。岂知爱之适足以害之,惜之适足以弃之。始不早治,治不全终,卒之殒毙,劳而无功,至是咎医,呜呼!其计亦谬矣。

汗下

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海藏云:此论惟当在轻则下,若热甚过极足冷,或内伤腹热足冷,宜以寒药,如洗心调胃,及化食药通膈之类主之。然当求责脏腑秘与不秘,脉道何如耳。许氏云:上热下冷,伤食也。斑疹初热,手足亦冷。惟伤寒一身尽热,不与足冷相类。此伤食,非伤冷也。若伤冷,不宜用,王德孚用感应丸治之。

痘疮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

海藏云:此言若在经而出不尽者为当。若腹胃有垢腻,便时后重如痢疾,及脉滑在里者,亦当微下。

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

海藏云:脏腑有凝滞者,不可拘此。

小儿身耳尻冷,欬嗽,辄用利药,即害人。

海藏云:此言里和而少阳之气在经热者,故用化毒犀角汤,为气出里。若气未出,里未尽,求责疏利亦可。

凡治疹痘,才泻则令内陷,决不可轻易转下,惟大小便多日不利,宜微微利之。及痘已靥,尚有余热停留,或作热,或作疮痍,或成痈,宜四顺饮下之。不特消余毒,亦免生他证,累试累验。

每见疹痘者服发表麻黄药出汗,阳气尽出肤表,遂至斑烂脏虚,虚则腹痛自利,或作寒战,或作阴癎死者多矣。

凡痘疹证见及斑点既生,若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赡养之,任其自然,则非惟不生他证,亦易于调理。今人则才见斑点,不顾所蕴轻重,惟恐不出,用药表之,服以紫草、蝉蜕,副以人齿、猴梨,并与酒曲、芫荽,无所不试,曾不知毒气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一疮,名为斑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则重者不救,轻者为声哑,为目疾,为斑烂,为闭耳塞鼻之患。又有过用表药,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之过也。大抵疮疹已出,正赖胃气运其毒气,善攻其热者,热甚则利小便,盖小便利则心火有所导引,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矣。热轻则解其热,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小热而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当解热也。利小便之药,导赤散为上。解毒之剂,如玳瑁汤、独圣散、安斑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皆可选用。昧者但言疮疹是热,时进凉剂,致胃气转虚,令儿胷满腹胀,又且下之,内虚毒入则杀人甚速,此不善下之过也。若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而色萎黄,或青色皮肤慢,口吐青涎者,此悞下证也。或里无蕴热,亦何可下?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于冷;治寒以温,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

大凡斑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动则生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解毒须安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者,须微发之药,宜钱氏方中选而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斑疹,若使之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既吐利,安可下?便宜安里。若不吐泻者,先与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用安里药一二服,末后一服,调以微发之药。要之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勿壅并,而能作番次出,使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二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

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斑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斑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斑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为斑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以斑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也;斑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温暖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使悞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后之人不知其变,故常执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斑虽未出,亦不用此也。斑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脉,平举按之候,审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六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证治大法

钱氏法,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

海藏云:温平者非热剂,如荆芥、薄荷、防风、牛蒡子、甘草之类,活人鼠黏子汤,与洁古解毒防风汤相兼选用是也。

丹溪云:鼠黏子、连翘、山楂、甘草,此四味痘疮始终必用之药。

诊睦亲宫中十大王疮疹云:疮疹始终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

鼠黏子汤之类。

如疮发后不多出,即加药。

如一日一贴,即加至二贴。

加药不出,即大发之。

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之类。

如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

利小便,四圣散之类。

若不快,勿发勿下攻,止用抱龙丸治之。疮疹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一二行即止。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身热烦躁,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以宣风散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角磨汁解之,使热不生,自然必着痂矣。

东垣师弟法,洁古曰: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焮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小红靥行皮肤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斑疹,若自吐泻者,不可妄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斑疹首尾皆不可下,详前汗下条。

分气血虚实

解毒者,三黄汤、金花丸之类。

痘疮紫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补气为主;中黑陷而外白色起迟者,则补气中略带凉血药。

痘疮主治,解表、和中、解毒三法也。解表兼发散之义,使邪气尽出于外,不使留伏于中,如防风、白芷荆芥穗、升麻、葛根、柴胡、桂枝之属。和中专主脾胃,兼助血气,使里气常实,血气不亏,助养痘疮而待其成,不致痒塌倒陷,如黄芪、人参、白芍药、当归、木香、陈皮之属。解毒只泻火,凉血清气,使毒邪有制,不为正害,如山豆根、大力子、紫草、连翘、芩连、栀子之属。

分气虚血热热壅三证

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晃白,饮食减少,四肢倦而睡卧安静,便清自调,虚证无疑。未见点前,用参芪饮加轻剂发散,如紫苏、防风、白芷;见点之后,用参芪饮加轻剂,如川芎、桔梗。见点四日之后,重用参芪饮,随病加减处治。七八日浆足之后,保婴百补汤,调养气血而已。此证末梢塌陷黑靥者,多用木香异功散收功。

凡血热之证,初发身热壮盛,腮红脸赤,毛焦色枯,烦躁,渴欲饮水,日夜啼哭,睡卧不宁,好睡冷处,小便赤濇,热证无疑。未出之前,升麻葛根汤,或升麻流气饮,虽皆可服,总不若十神解毒汤为稳。未出至见点三四日后,热证悉平,势将行浆,从太乙保和汤加减。八九日浆足后,则有保婴百补汤调养之。此证七八日间有紫黑干枯,及青灰干黑陷者,则有夺命大造、谈笑博金、一字金,或百祥、牛李、猪尾、独神等方,皆可审用。惟经泄泻之后,有黑陷干红者,则从木香异功散治之,此祖宗世业不传之秘,万试万中者也。

凡热毒壅遏之证,初发身热壮盛,腮红脸赤,毛焦皮燥,气粗喘满,腹胀烦躁,狂言谵语,睡卧不宁,大便秘结,小便赤濇,面浮眼胀,多啼多怒,的系热毒壅遏。未见点时,先须升麻葛根汤一服,随服羌活散郁汤;至见点三日之内,诸证悉平,势将行浆,则服益元透肌散加减;浆足之后,服婴童百补汤调养而已。六七日外,有紫黑干枯及青灰干白陷者,则有夺命大造、谈笑博金、一字金、百祥、牛李、猪尾、独神等方,皆可审用。惟曾经泻,有木香异功证,则从木香异功散治之。

治虚弱痘有二法:的系气虚,则宜补气;气虚易寒,又宜温之。温补一法之中,酌量轻重处治,方为妙用。

治血热壅遏有五法:表热盛则痘必干枯,表太凉则冰伏;内热盛则秘结,内太凉则泄泻;气壅盛则腹胀喘满;热毒为所抑而不得伸越,则腹胀狂乱;毒气弥盛,则表里受重而婴童难任。是故治痘之法:在安表、和中、匀气、透肌、解毒五者而已。安其表,使无干枯冰伏之患;和其中,使无便结泄泻之变;匀其气,使无壅盛喘满之过;透其肌,使热毒得以伸越而达表;解其毒,使内外有所分消。五者不失,则血热壅遏之证势虽绵密,亦不足忧矣。

温补宜审

丹溪云:木香异功散二药治寒的当;若虚而不寒者,祸不旋踵。

如疮始出一日至十日,浑身壮热,大便黄,是表里俱实也,其疮必光泽,必起发,必饱满,必易靥而不致损伤;若无他疾,不宜服药。

表里俱实者,易出易靥;表里俱虚者,难出难靥;表虚难出,里虚难靥,随证治之。

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但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里俱虚。

王汝言曰:若痘疮虚怯,淡白色痒塌,此属虚寒,宜用陈文中方;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燥痒,此属热毒,急宜凉血解毒。自陈文中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气血虚则送毒气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陈文中之法,亦千载妙诀,补前人之未备者。但温补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隐,故救得一边,又害了一边。

凡治痘子,要识证候。如痘脚稀疏,根窠红润,不泻不渴,乳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如此候者,不须服药,惟善调护,以待成就而已。若痒塌,寒战咬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渴不宁,灰白色,顶陷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如此候者,不必服药,虽强治之,亦无功也。

凡治痘疮,善攻不如善守。表里无邪,不须妄治。有等贪利之人,不分虚实,妄投汤药,谓曾治某病、治某病,贪天功以为己有,以致虚虚实实,致生变异,悞人性命,此医之罪也!

用药

凡痘子用药,须分气血虚实,毒气微甚而治。故灰白者,不起发者,痒塌者,吐利者,寒战咬牙者,手足冷者,皆气虚也,宜用补气之剂;疮干者,不红活者,脓水少者,皆血虚也,宜用补血之剂;稠密者,焮肿者,红紫者,皆毒甚也,宜用解毒之剂;陷伏者,兼气血解毒治之。凡用补气,宜四君子汤;如疮带湿,或有自利,用之可也。若疮干者,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或便秘实者,不可用也。

凡用补血,宜四物汤;如疮干或色太娇,用之可也。若不能食者,生地黄泥膈,白芍药收敛肠胃,不可用也。

凡解毒不过黄连、黄芩、黄蘗、栀子、连翘、牛蒡子、升麻之属,俱用酒制,恐寒凉反损脾胃也;若欲行表,须少加桂枝。他如紫草、山豆根、葛根之类,则不必用酒制矣。

凡用解毒药,要别脏腑分阴阳而治之;如黄连解心火,黄芩解肺火,栀子解肝火,黄蘗解肾与三焦火,石膏解胃火,木通解小肠火,黄芩又解大肠火,连翘、牛蒡子解疮毒火,山豆根、紫草解痘毒火,升麻解疫毒火,各有主治不同也。又岁半已上,属阳,心肺主事,宜芩、连多用之;岁半已下,属阴,肾肝主事,宜黄蘗、栀子多用之。

初热证治

小儿斑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由之由,因内因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抑其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其饮食,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斑;既愈之后,不致游毒流汗,虚腠,目疾膜瞖,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泄,此治斑之大略也。

海藏所谓斑即痘也,非心为斑之斑。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人参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夹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或和中散;如夹宿食者,用紫霜丸。

治痘全在发热之初,看其热势微甚;微者固不必治,甚者当解则解,当汗则汗,当下则下,使毒气得以发泄,则后来不能为害,痘亦稀少平顺。失此不治,则热毒渐盛,难以解救。大抵此际热甚,非汗则表不解,非下则里不解,然药味之轻重,当随病势之微甚而用之。

痘证少具,痘未发,与升麻汤三五钱带热服之,待其身表温和,痘证已显,止药。如其身凉,痘证未出,只时时与甘桔汤,宽胷膈,利咽喉。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内伤饮食,宜枳朮丸。伤冷食饮,神应丸。如见伤食,又见痘证,先与不犯大黄、巴豆药克化过,再与升麻汤;如食重伤,前药不能过,再与犯大黄、巴豆药过之。

此须分证之表里虚实而斟酌之。先里后表,亦非古法。如克化药不能过,多是脾气虚,而克化药又重伤之,若无便秘里实之证,其可遽用大黄、巴豆下之乎?

凡初发疑似,但肌表热而无内伤证者,宜用辛凉之剂调之,以四物解肌汤主之。

或云凡发热疑似之间,宜用人参败毒散一剂以发之,是与不是,一发便明。大抵疮疹只要发尽,不使留伏于中也。

凡发表,宜保婴丹加姜葱煎汤化下,一也;或升麻葛根汤去升麻加苏叶、姜、葱,二也;或羌活散加制砂、姜、葱,三也。此可行之于已发热之时,未发热之前,不可行也。既见红点之后,亦不可行,恐表虚故也。如或行之,只宜参苏饮调保婴丹,厚盖取汗。

凡初发表要看天时,如时大寒,则腠理闭密,气血凝濇,防其发泄得迟,有毒气壅遏之变,以辛热之药发之,宜桂枝葛根汤、五积散去干姜主之。如时大热,则腠理开张,气血淖泽,防其发泄太急,有溃烂之变,以辛凉之药解之,宜升麻葛根汤、双解散主之。如不寒不热,天气温和,只人参败毒散甚佳。

小儿出痘,里有大热,当利小便,使心火有所引导,虽不用凉药,其热自去矣,导赤散主之。若里有小热,不宜利小便,当解毒。若小热利小便,反泄肾气。宜犀角地黄汤、消毒饮。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而解之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纵出多,亦自易发易靥。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宜预解之。其出疏者,防其有伏,未可便许为疏,但看热减渴止,精神爽快,清便自调,能食更无他苦,是真疏且轻也。或曰:既识其候,知痘稠密,何以解之?曰:诸疮皆属于心,心之华在面。如初发热,青筋现露,目中泪出,此毒发于肝,肝木生心火,从后来者为实邪,肝为水泡,风火相扇,必作瘙痒,宜先解肝之毒。面赤如锦,额上红筋露现,谵妄多惊,此毒发于心,心火自旺为正邪,君主不明,必有陷伏不治。口干唇焦,面黄而燥,此毒发于脾,心火生脾土,从前来者为虚邪,脾为斑,心为疹,此有夹斑夹疹,又脾主肌肉,为火所灼,必作溃烂,宜先解心脾之毒。面色晄白,鼻中干燥,或流清涕,或衄出,此毒发于肺,心火刑肺金,乘其所胜为微邪,宜略解肺之毒。面色黑气如烟浮,目中见鬼,头热足冷,此毒发于肾,肾水克心火为贼邪,必成黑陷不治。

痘疹发热,热气微者,其毒必少,痘出自疏,易发易靥,不须服药。热气甚者,其毒必多,痘出自密,难发难靥,且多他变,宜预解之,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并合代天宣化丸主之。

或有热微,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少,大便秘,身虽不大热,如蒸蒸然,此毒深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也,宜急解之。

若烦渴引饮,大热如炙,头痛如破,或自汗,或无汗,宜白虎汤主之,甚者石膏用至半斤。溽暑之时有此证,尤宜用之。

或有热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润,目中无赤脉,大小便调,身虽大热,但熇熇然,此毒浅热亦浅,故表热里气和也,只以升麻葛根汤。

乍凉乍热,疮疹常候,若遍身如火,昼夜不休,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为失其常,宜消详表里证候以施治也。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里俱热也,双解散、或连翘升麻汤、或黄连解毒汤送下七物升麻丸。如咽喉痛,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汤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胷膈开豁。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闭塞,水入则呛,谷入则呕,暴哑失音,悔之无及!

如初发热,时时恶寒,振振摇动,如疟之状,其人卫气素虚,荣血亦弱,不能逼毒快出,使毒邪留连于经络之中,欲出不出,与正相争,故振振者,火之象也,以柴葛桂枝汤加黄芪主之,疮出即愈。不可错认作寒战,妄投陈氏辛热之剂以悞人也。

古人养生或治病者,常顺四时之气,谓之勿伐天和。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起居,各有攸宜。凡痘疹发热之时,其初发表解肌,四时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汤,夏用五苓散,秋用参苏饮,冬用五积散,四时通用人参败毒散。又如春肝旺,风木主事,调养之法,宜四物汤加防风、黄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风木之胜;又以四君子汤加白芍药、桂心,以补脾之受制,相间服之。夏心旺,热火主事,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五味子,以补肺之不足。秋肺旺,燥金主事,宜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马兜铃,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汤去川芎加天麦门冬、天花粉,以润其燥。冬肾旺,寒水主事,宜五积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汤加黄芪炙、木香、丁香以胜里之寒。此四时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风,连日不止,恐有风邪,桂枝葛根汤;夏月盛暑,或非时之热,人参白虎汤;冬月严寒,或非时之寒,四君子汤加桂枝、生姜;久雨湿盛,五苓散加苍朮。此四候者必疮变色有异证,可依其法治之;苟无他候,不可妄治也。惟谨帷幕,远风寒,毋令太热,毋令太寒,但常和暖;更常服蝉蜕膏,盖此膏能御风邪,辟恶气,透肌快斑疹也。房室之中,常烧辟秽香,勿得间断。

凡初发热二三日间有惊搐者,以导赤散、羌活汤、辰砂散主之。大便秘者,三黄丸微利之。小便濇少者,导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汤。腹中痛者,桂枝大黄汤。腰痛者,人参败毒散。自利者,黄芩汤。吐利者芩加半夏汤。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汤丸,或四君子汤、肉豆蔻丸合而服之。余详各门。

攻里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伤饮食,宜枳朮丸。伤冷食饮,神应丸。

初热吉凶

发热时身无大热,腰腹脚膝不痛,过三日才见红点,又坚硬碍指,此为吉证,不须服药。

发热不时,发惊时浑身温热,痘自心经出也,乃为吉证,可治而愈。按近年屡有痘前惊而终凶者,好事不如无,未可言吉。

发热之初,腹中大痛,腰如被杖,及报痘,干燥而前痛不止者死不治。先腹痛后止,可用助血气药救之。

初发热一日,遍身即现红点,稠密如蚕种,摸过不碍手者,死不治。

初发热时,头面一片红如胭脂者,六日后死。

初发热时,用红纸捻蘸油点火,照心头皮肉里,红如一片胭脂,或遍身皆有成块红者,八九日后死。

见形证治

痘疮之期,始于见点,从见点而数之,期止七日。七日之内,如花之始蕾而发也,其气日盛以出,七日之后气敛而芯谢矣。故服药者,当于七日之内,日夜连服,毋或姑息;苦之以七日,所以全之于百年;人不知此而惟务姑息,七日之外,服无益矣。予尝谓痘毒之在血气,譬如糠粃之在米也,惟血气充足,运转迅急,若筛米然运转不停,则糠粃不混于米而腾起浮聚,自作一团,血气充足周流,则毒不滞于荥卫之中,而自然收敛以成疮。故痘疮及时贯脓,未尝烂肌损肉,只是将皮肉红色毒气收贮窠囊而已。其有日久才发臭烂者,此皆变证而非本然如此也。今举世以食物发痘,而不知其本无益也,惟服补气血药以助其运行推出之势可也。

发热三日之后,热退身凉,大小不等,作三次出,淡红色,如水珠光泽者,不须服药。

凡痘子出现,疏则毒轻,不可妄治;密则毒盛,却要磊落,大小分明,不相粘连,略与托里解毒之剂,快斑汤、消毒饮主之,使之易发易靥。如出太密,粘连模糊,其毒尤甚,托里解毒之剂,宜多饮之,以防痒塌黑陷之变。更察外证,可治则治,不可则勿治。

凡痘子出形,皮肉如常,根苗明润,此毒轻也,不可妄治。如皮肉昏黑,或赤肿,根苗干枯青紫,或灰白者,此毒甚也,以消毒饮、夺命丹合服。

凡痘子之出,最要唇润舌润,红鲜如常,其毒则轻。如唇焦破裂,舌燥有芒,为毒火太甚,表里郁遏,急宜解之,黄连解毒汤加大力子。

发热一二日便出

如才发一二日间,痘便一齐涌出者,须问其曾数日前有热否?如曾数日前乍热乍凉,以过期论;惟原未发热,至今才热便斑现,此表气虚,毒气盛,荣热卫弱,腠理不密,肌肉不坚,不能约束于外,使毒气冲击,故出太骤也,宜用实表之剂,可以无痒塌,无溃烂,实表解毒汤主之。

一方,用羌活散调紫草膏,或保婴丹加紫草、牛蒡子、蝉蜕与服。热盛不退,以羌活散调退火丹进之;另用灯草、木通、蝉蜕、地骨皮煎汤,候冷服。此用发表之剂,与表虚卫弱之说背驰。盖亦有初发热时见表证,失于解散,实热壅遏而怒发者,此法犹可施,然得全者鲜矣。

发热四五六日始出

如发热四日至五六日后始出者,须审视曾有外感内伤否?盖伤风寒伤食之热,久而不去,则所蕴疮痘之毒,亦能乘间而出,不可以过期论。惟无内伤外感之因,一向热而不出,此里气虚,不能驱逐其毒,使之即出,而毒邪得以留连,停伏于脏腑肠胃之间,宜先用托里之剂,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剂多服之,可以无伏无陷,无倒靥。托里,宜托里快斑汤,或十宣散;和中,宜四君子汤加黄芪,或保元汤合匀气散主之。

应出不出

痘疹之出,自有常期。如过期应出不出,有数证不同,不可不辨。如内素实之人,皮厚肉密,毒气难于发越,一旦恃其体厚,不怯风寒,又为外邪所袭;或体素弱者,风寒易感,以致腠理闭密,气血凝濇,故应出不出也。其证头痛,四肢拘急,偎倚盖覆,常恶风寒,此类宜发之,气强者用双解散,气弱者用参苏饮或惺惺散。或内虚者,脾弱食少,宜用补脾之剂加行气发表药,四君子汤、调元汤,并加木香、青皮、黄芪、桂枝。或脏腑自利,宜用温里之剂,黄芪建中汤、益黄散,并与夺命丹合进;利未止者,豆蔻丸合进。盖里温则气不消削,气不消削则不陷伏矣。若依上法分治,犹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不久而变生焉。

闻人氏槻云:是痘疹证热数日而不发见者,进退皆难。便欲大发之,惧其本稀而成斑烂,不发之又无以出其毒气。古人立论,始以药微发之,微发不出则加药,加药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后,所出不多,气候和平无他证者,即是疮本稀不可更发也。以此言之,发不至太过,守不至不及,乃用药之圆活也。愚按古方用发表者,升麻葛根汤,轻剂也;惺惺散,重剂也。谓微发,谓加药者,或先用轻剂,后用重剂;或只用本剂先小作汤,少饮之,后渐加大,多饮之。非谓于本方之外,再加辛热大发之药也。

凡痘疹过期应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风寒,依上发表之法;或因内虚泄泻,依上和中之法。如按法调治犹不出快,热反甚,大渴腹胀满,大便硬结不通,烦躁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内,三黄丸、七味升麻丸择而用之,甚则三乙承气汤主之。闻人氏云:且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此热毒壅遏,未见形状者,当微下之;非微下则热不减,此是始者热在里,斑未出之时也。若斑点隐隐在皮肤中者,是已发越在表,疮正发时,则不可妄下也。又有结脓窠痂疕之际,脉尚洪数,能食而大小便秘,此表已罢,里有热毒,宜微利之。大抵脏腑有热,往往利大小便者,以其主出而不内故也。

张氏从道云:痘疮气匀则出快,盖气匀则荣卫无滞。匀气之药,如桂枝、防风、荆芥穗、薄荷叶,所以行在表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发表之剂多用之;木香、青皮、枳壳、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气而使之无滞也,故凡和中之剂多用之。又疮出之时,常宜和暖,如三春发生之气,则气血和畅,自然其出快,其发透,其靥齐。若偏于太热,则壮火食气,其气反虚而不能行;偏于太寒,则气凝濇而不得行矣。

痘疮之证,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疮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黏子汤,兼服代天宣化丸。服药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小便不利,连翘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证不治。

出太密

一发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然稠密之处,各有经络部分所属:额主心,面主胃,腹与四肢主脾,胁主肝,两腋主肺,下部主肾,肩背主膀胱,当随见证治之。若面色黄,大便黑,烦躁喘渴,或腹胀者,瘀血在内也,用犀角地黄汤,或抱龙丸、生犀角汁,但根窠分明肥满者无妨。

前证若属心经,用导赤散之类;胃经,用犀角散之类;肝经,用柴胡汤之类。大凡稠密者热毒炽盛也,若密而不痛,用东垣消毒散;若密而作痛,用仙方活命饮;若密而小便不通,用八正散;若密而大便不通,用承气汤;若密而恶寒发热,用麻黄甘草汤。

发表

痘出太盛,烦喘甚者,麻黄黄芩汤。

痘出太盛,烦喘咽痛而嗽者,麻黄汤入麝香尤妙。

攻里

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也,用去风药微下之。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蘗膏涂面佳。

痘出太盛,喘促腹满,小便赤,手足心并腋下有汗,或狂言妄语,大便不通,宜四顺饮、小承气汤;下后诸证悉退,不可再下。

凉血

出太多者,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黏子汤即地骨皮散加鼠黏子。

或云:一见皮肉累累红点稠密,急用缠豆藤烧灰,加制砂,连进三四服,或薄荷汤调退火丹进之,仍以牛蒡子为末傅顖门上,以散热毒,非惟能使痘疏,且免侵眼之患。

用缠豆藤烧灰为末,加入退火丹内,又用灯草、木通、蝉蜕、地骨皮煎水,调退火丹,连进二三服,则痘之稠密不分者,遂分明矣。后再用干葡萄五十个,茜草根一两,荔枝连肉壳核五个,芫荽子五钱,无子茎叶亦可,用好酒二碗,煎一碗,徐徐以熟水搀薄,常与服之;服尽,滓再用水煎,当茶常与之服,则痘之稠者以退不作害,未退者,遂令如水珠起壮,灌脓结靥矣。

凡痘子初出,磊磊落落,似稀疏之状,其后旋加,日多一日,此毒伏于里,里气虚弱不能托之即出,要大补兼解毒,或什可救其一二也,十宣散加无价散主之。痘疮多者,是毒气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则恐气血周贯不足,故亦随宜兼补药,以助成脓血。

痘毒自内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齐,毒气尚在内,出至六日则当尽发于表,七八九日成脓而结痂矣。若毒气盛,不能尽出,过六日毒反内入脏腑,故须于六日以前毒气该出之时,急服凉血解毒之药,以驱出之;六日以后,医无及矣。

出不快

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鼠黏子汤之类。如疮发后不多出,即加药,如一日一贴,即加至二贴;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之类。如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四圣散、六一、四苓散之类。小热者当解毒。若不快,勿发勿下攻,止用抱龙丸治之。

钱氏消毒散、化毒汤、活人鼠黏子汤,皆发疮痘,温平温凉药,钱氏所谓微发之者是也。如微发不出者,即就与前项药,该每服二钱者即加至三四钱,该每日二服者即加至三四服。如加药又不出者,即用升麻、葛根、麻黄、桂枝大发之。如大发后不多,及脉平无事者,即疮稀不可更发。如脉洪有热,有大热者,当用四圣、导赤、八正辈,利小便;有小热者,当用芩、连、金花丸辈解毒。若利小便解毒后,又不快,则勿发勿下,止用抱龙丸治之。此钱氏心法也。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濇,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

太阳出不快,身之后也,荆芥甘草防风汤。

阳明出不快,身之前也,升麻加紫草汤。《圣惠方》:升麻葛根加紫草。

少阳出不快,身之侧也,连翘防风汤,即连翘散。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而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香散。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黄、麦门冬汤调服。身热者,小柴胡加生地黄;热甚烦渴而便实者,白虎加人参汤;轻者,人参竹叶汤加生地黄煎服。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丸。

一证: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红点,此毒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斑汤。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芪六一汤。

疮已出而不遍匀者,闻人氏云:惟透肌解毒,无壅塞之患,则自然出匀,以必胜散、大紫草饮、胡荽酒之类主之。

痘出不长,隐于肌肤者,人参透肌散主之。

出不快,有数证不同:内虚热极而不发者,朱汝明用四君子加黄芪、紫草发之。有内虚甚而生寒,大便利而出不快者,宜理中、姜附辈以温之,则气不消剥,自不伏陷。有内实而兼诸热证出不快者,用四圣散、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快斑散、丝瓜汤,俱可选用。或气实痰郁而发不出者,苍朮、白芷、防风、升麻、黄芩、芍药、连翘、当归等分煎汤,化抱龙丸。若毒根在里,或血气虚弱,或邪秽冲触内陷而出不快者,托里散。

疹痘发未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糯米煎。凡医百病,不可损胃气,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气。服此药后,若患者身全不热,又以兔丝子酢制为末,大人一钱,小儿七分或三分托之,则痘疏疏出矣。此药大补助火,不可多,多则托出太多矣。

隐于肌肉不起,宜紫草饮子煎服,又不可过用。候三日齐后,以保元汤加好酒、人乳一二钱最稳。

紫草二两细剉,以百沸汤一大盏沃之,以器合定,勿令泄气,量儿大小温温服。

大发

头面出不快,此太阳经也,当用荆芥、甘草、羌活、防风、天麻共煎。

胷胁出不快,此少阳经也,当用柴胡、黄芩、紫草、木通、紫苏共煎。

四肢出不快,此阳明经也,当用升麻、葛根、紫苏、芍药、甘草、莲须、葱白共煎。

遍身都出不快,当用九味羌活汤。

以上四证,药味内各加姜葱为佐,连进二服,痘出快矣。

攻里

有红斑点出,日数未尽,其内实而肌热者,宜疏利之。

紫草例

小儿痘疹出未快,可浓煎紫草汁服。

按紫草通腠理,利九窍,凉血活血,为痘家欲出未出必用之药。若出已透而大便利者,忌之!

《指南》有禁疮之说,云:痘毒奔溃,由气血虚弱,不能拘领其毒,以致毒盛而聚于腠虚之处。故痘之初出也,或一点二点,见于隐僻腠节之处,及方广四肢之间,此痘一出,则诸痘不得宣发成浆矣,故曰禁疮。其禁有五:一曰胃禁,二曰火禁,三曰水禁,四曰风禁,五曰寒禁。

胃禁者,毒火炙胃,不能发散于肌表,脾胃溃烂。其外证之痘,出于唇口之间者,或二三四五点相连,诸痘未浆,此痘已先黄熟,知由热毒内攻,胃已腐烂,故诸痘不得成浆也。如唇口一见此痘,当察其面色頳红,气粗热甚,口臭异常者,是其验也。

火禁者,小儿初发之际,或因身发寒热,而悞以火熏炙其衣被,或睡卧于火箱之中,使皮肤干燥,故痘毒发泄不出;又兼气虚而不能拘其毒,则毒停皮肤之内,隐隐不能发出肌表也。细看皮内觉有红点,无头无脚,或于四肢头面方广之处,见一二点痘子,则诸痘皆从此痘上发泄为孽,而皮内隐隐不出之痘,终不能快出,名为火禁。以水杨加荆芥煎汤浴之,则诸痘自发矣,轻则升麻和解散主之。

水禁者,初发热之际,阴阳未分,毒气方炽,或悞食生冷,则毒停于皮肤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方广两胁手足头面之际,发有水泡者是也。盖冷气在内,则腹痛肚胀,在外则发热恶寒,此其验也。以丁桂、茯苓、升麻、大腹皮之类逐之,冷食遗积脾胃,须防下泄,再加山楂。

风禁者,发热之初,失于不避风,则风入肌表,痘不能发;或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直而干焦,或皮痒欲搔,或重则狂烦谵语,此风与火搏故也。治法以升麻汤加羌活、荆芥以逐之,甚则蒺藜、蝉蜕以政之。

寒禁者,发热之初,悞经冷水沐浴,或睡卧于铁漆寒冷之处,或衣被单薄,感冒寒气,则痘必不能宣露,有手足麻木不知痛痒,有四肢冷痛不能举动者,有麻木冷痛之处不出痘子,惟于委曲避风之处,或头面发际之上,痘出如瘾疹者,是其验也。内以丁桂、川芎、升麻逐之,外用绵衣以温之。曾见小儿年十一二岁,发热之初,卧新漆床上,初因热极,父母不防出痘,任小儿手贴漆床而卧,致令寒气侵入手臂,其余四肢面腹方广之处俱出有痘,惟一臂麻木不仁,无一点痘见。诸医视之,并不知其故,请予至详察其由,乃以前方治之,后见一臂痘发出,比他处尤为稠密。臂痘一出,诸痘俱起,九日而平复如故。

出见部分

经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心之华在面,痘疮之火,其出先在于面,但观其出之部位,可以知其候之吉凶:如在唇四畔先出者,或两颐出者吉。盖太阳之邪,下传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积陈受朽,气血俱多,又口为水星,颏颐属肾水,火为水制,不能作虐也。如在额角眉心先出者凶。盖太阳足壬膀胱水,手丙小肠火,丙火独旺,不受壬水之制,其毒并于膀胱之经而先自病,膀胱多气少血,又正额属心火,火不务德,妄行无忌,心为君主之官,主危则十二官皆危矣。凡起发成浆结痂,亦如此论。

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又曰:春气者病在头。可见头乃人真元会聚之所,为发生之本。又面列五官分五行,而五脏之华皆见于面,是头面者,人君之象,至贵至尊,不可陵犯者也。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也,主内而不出;喉者,肺脘呼吸之往来也,主出而不内。在人之身,譬犹关津要路也。疮痘之出,最要头面稀少,颈项无,方是吉兆。若头面多者,谓之蒙头,诸阳独亢,五官不和,神明失守,精华自萎。经云: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者此也。颈项多者,谓之锁项,内者难出,外者难入,上者不升,下者不降。经云: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者此也。故皆不治。

痘疮轻者,作三四次出,头面稀少,胷前无。盖头面者,诸阳之会,胷者诸阳之所受气,此数处痘子宜少不宜多,以清阳之分不可浊乱也。手足虽诸阳之本,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贱之职,非若头面为元首也;又居四末,非若胷膈心肺之居,神明之舍也,故虽稠密,不必忧也。若头面胷项,手足稠密,琐细一样者,却愁气血衰微,脾胃虚弱,不能周流灌注,起发不透,收靥太迟,而生他变矣。

凡痘子初出,便自手足先出者,他处未起而手足先起,他处未收而手足先收者,此阳火大旺,宜用解毒抑阳扶阴之剂,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如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行其气血,达于手足,宜补脾胃,十全大补汤、桂枝芍药汤主之。

一出红点数粒于山根之上,为毒盛气虚而毒乘虚犯上,或发三五粒一块者,皆不吉之兆也,宜急用凉血解毒以防危急。若腮颐地阁之间,疏疏发见,淡血润色,三次出者,乃吉证也。

出见形色

凡痘疮之出,不论疏密而论磊落,若磊磊落落,如珠如豆,颗粒分明,尖圆紧实,虽密无妨,此谓出尽无留毒也。如黏聚成丛,模糊一块,不分颗粒,恰如红瘤,虽止一二处,未可言疏,此谓之伏。出未能尽,若待后者再出,则先者或陷而复隐,或痒而俱溃,成坏疮矣,此犹掩延引日,久而后毙。若如蚕之壳,如蛇之皮,此气至而血不荣也,谓之干枯;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气不充也,谓之陷伏,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

痘疮初出,与未病时皮色一般者,善。若疮太赤,根下皮色通红,此血热,气不管束也,后必起发太骤,皮嫩易破,痒塌而不可救,宜急解血分之热,四物汤加升麻、地骨皮、红花、紫草,或消毒饮、活血散合而饮之,待色少淡,急补气分之不足,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木香,或调元汤、参苓白朮散合而饮之,仍用气血二方相间而服。若成浆不破损者,吉。服药不效,反增瘙痒者命也。

痘疮初出,有四善:红活明润,紧实坚厚,尖圆布散,磊落稀疏。盖痘子赖血以润之,血活则其色如丹砂,如鸡冠;若毒凝血聚,则遂成黑色;今头焦黑者,乃荣血不能流行内外,毒气壅遏,此证甚危。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烦躁,宜用七物升麻丸、当归丸、通关散、三乙承气汤,看轻重紧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后以紫草饮、加味四圣散,调无价散以解表之毒,仍用胭脂涂法,疮变红活,以渐起发者吉;若更干黑者凶。庄氏云:斑疮倒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

痘子赖气以束之,脾胃强,气实,则肌肉厚,皮肤坚。今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湿之状,乃脾胃气虚,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补汤去生地黄加防风、白芷,外用天水散,蜜水调拂疮上,以解表之湿热。若起发成浆者吉,渐变痒塌者凶。闻人氏云:疮痘作痒,深为可虑,能调和爱护,勿令有此,乃为上策。

痘出如灰白色者,气虚也,候齐后以保元加木通、川芎、肉桂最稳。用木通者,取通心气也。

出不红活,淡色者,血虚也,保元汤中加酒制当归、酒炒赤芍药及川芎;血热者,仍加生地黄,倍黄芪。

痘出皮肤干燥枯濇者,必难起胀,用溪中白石,洗净烧红,以井花水渍之,使湿气蒸于痘上,顷间光泽甚易起,又能辟秽。

一出与地皮相似,无臖起之意,乃是红斑,急宜凉血解毒,宜羌活散加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蜕、木通、糯米连进数服,或以六一散、保婴丹、紫草膏随意用之亦可。斑退以保元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若夹疹同出,如治稍迟,则变成黑斑,实难救矣。大抵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则不损胃气,无泄泻之患。惟大热,大便秘者,不下糯米,以糯米粘腻故也。余详夹斑夹疹条。

一出真红焮赤,摸过皮软不碍手者,此系贼痘,过三日变成水泡,甚至紫泡黑泡,此危证也,急少加保元,大加紫草、蝉蜕、红花解之;或煎灯草木通汤调六一散,利去心热而红紫自退。如已成水泡,则保元中大下四苓利之,此千金妙法也。不然,则遍身擦破,赤烂而死。

痘子初出,不成颗粒,但肤间济济簇簇,如寒风粟子之状,或虽出形与针头相似,稠密无缝,此皆恶候,虽有良工,无能为矣。

护咽喉

凡疮疹未有咽不痛者,心胃有热,上攻于咽,干濇而疼,宜于发热初出之时预解之,甘桔汤加牛蒡子,甚者射干鼠黏子汤,令毒火解散,不停留于咽喉之间,致生他变也。若初时隐忍,不即解之,以致毒留咽喉,发而为疮,肿胀溃烂,水谷不入,呼吸不能,声哑难言,却欲呼医,悔无及矣。所以甘桔汤,疮出之后,当宜饮之,利咽喉,宽胷膈,清肺金,解毒火也。如兼口舌生疮,齿浮龈肿者,宜甘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牛蒡子;水浆不入者,射干鼠黏子汤加桔梗、荆芥穗、山豆根。已上证候,须能食,脏腑亦热,方可用;如上焦虽热,却觉小便清,大便溏,饮食不进者,只用甘桔汤,不须加牛蒡子。盖其性凉,为疮疹所宜服者,能透肌出痈疮,是以疮疹亦出也,大便利则不可服。

护目

痘疮方出之时,使不入目,以神应膏涂眼四周,或只以臙脂取汁涂之,或敷以水调黄蘗末,或以牛蒡子为末蜜调,贴顖上,或以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此皆养护之良法也。若眼中流泪,或多眵,或目中红赤,此肝火大旺,宜早解之,洗肝明目散加蝉蜕。又有忌食之法,如醲厚滋味,牛鸡鹅鸭,皆不可食。食鸡鹅鸭卵,未有不为目害者。但令食清淡之物,或少入盐,亦无害。如湫隘之家,不可煮鸡鹅鸭卵,其气相袭,亦能损目,不可不知。

痘疮初出,用鼠黏子为末,水调敷顖门,并无患眼,亦妙。

夹疹夹斑

痘疮只出一般者善。凡痘初出,其间碎密若芥子者,夹疹也,皮肉红肿成片者,夹斑也。疹由心热,斑由胃热,宜急解其毒。消疹用黄连解毒汤合消毒饮;化斑用人参白虎汤合消毒饮,或只以升麻葛根汤。夹疹者,加防风、荆芥穗、木通、麦门冬、黄连;夹斑者加石膏、人参、大青、黑参、淡竹叶。如疹散斑解,现出正痘,疏密停匀者吉;痘被斑疹夹杂,不能起发者凶。

疱疮

伤寒热邪在表里,未能作汗,当汗不汗,热郁于肌肤,故发疱疮,色白或赤如火丹,头作浆白脓者轻;根下紫色,隐隐在肌肉者重;甚者五内七窍皆有之,其形亦如痘。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证,非正疮痘也。又云:六腑属阳,有热则易出,是以作肤疮,一出即遍满肌皮之上,疿疮细疱子,见而便没,其所受气浅故也。五脏属阴,有热则难出,其为疮痘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发红斑而后如豆,故名疮痘,其所受气深也。大抵暴热而便出者,必肤疹;久热而难出者,必是正疮痘。肤疹非正疮痘也。愚按痘疮初出,五脏不同:肝水疱,其色微青而小;肺脓疱,其色微白而大;心为斑,色赤而小;脾为疹,色赤黄而浅。及五七日后,不问其初出自何脏,悉成血疱,血疱成脓疱,正如豆样,脓疱之后结痂疕则愈,此方是正疮痘也。或人疑之曰:肺既为脓疱,而血疱之后,又成脓疱者,何耶?盖脓疱之出于肺者,言其初时淡淡如脓,其色白而非黄,俗称白痘者是也。若血疱之后,所结脓疱,则是其疮已熟,譬如果之成实,饱足充满,包裹黄脓,其色黄而非白也。

子母痘

痘经于心者必涌出而无渐,经于肾者必沉匿而难见,痘焉有子母者耶?若肝肺脾三经来者,或作两三次而尽标,或作四五次而尽标;或一边灌浆,一边表暴,或回尽而旁隙处痘又增焉;或头面先稀少,身体多布列,而后上焦又添出焉;或身体先稀少,头面多布列,而后下焦又倍出焉,此所谓子母痘者也。盖因元气以渐而至,枭炎以渐而微,不失之峻速以贻莫胜之悲,不失之隐滞而踵攻激之害。疔斑可消溶于起点之时,痈毒自祛除于靥痂之后,非阳明胃,太阴脾二经弗克致也。世俗以先标者谓之望痘,后出者谓之赠痘,意有在焉。

禁忌

疮痘本因热而出,热势甚则其出愈难,故斑点未见之时,惟当用平和药,如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东垣鼠黏子汤、惺惺散等解利之。或有不问虚实,便以辛热之剂大发之,施之虚者犹庶几焉。若盛实之人,热毒弥漫,荣卫闭塞,里毒甚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是谓郁毒不散,毒气无所从出,反攻脏腑;表毒盛者,疮凹而不起,遂成倒陷,或为溃烂,或为痈疮。当此之际,不能解利,至于毙者多矣。是阳气热炽,无阴气以感之也。用消毒饮、七物升麻丸,得毒气解散,荣卫流通,疮子将自起矣。

见形三朝生死

凡小儿发热三日之间,热退身凉,凉而复热,热而复凉,然后报痘,从口角颧骨上,两两三三成对报点,至三四五日出齐者,顺之兆也。其或发热只一日,或二日,即见红点,或吐泻腹痛,或战栗身温,不食昏卧,三四日痘不起发,不光泽,惨暗不明,根窠色白,皆虚寒之候也,所谓险也,可治而愈。苟发热太甚,烦躁闷乱,喘急不食,反热而复凉,连热一齐突出,红紫黑色,不起发,不光润,为表中实热,或自太阳天庭方广出起,皆凶之兆,难治。

报痘时头面稀少,胷前背后皆无,根窠红润,顶尖碍手,如水珠光泽者,上吉也,不必服药。

报痘时烦躁不宁,腰腹痛不止,口气大臭,出紫点者死。亦有出青斑,如蓝靛色者,皆死证也。

报痘时色白皮薄而光,根窠全无红色,或根带一点红,三五日即长如菉豆大,此痘决不能灌浆,久后成一包清水,擦破即死,不可因其好看,妄与下药。

报痘全不起顶,又顶如汤泡,及灯草火烧之状,十日后痒塌而死。

报痘起红斑如锦纹者六日死;遍身如蛇皮者死。

报痘时黑斑如痣状,肌肉成块黑者,即日死。

痘身发热未透而即报点现标,已而复没不见,又出又没者,谓之弄标痘。盖痘疮全凭热透,则肌肤通畅,自然易出;今热不透,则皮肤未热,出而复没,隐而又出,气血衰弱之甚,无力发泄故也,难治。

痘色红紫焦枯,贴肉不起,皮厚黑如铁,挑之不破,无浆血者,谓之铁甲痘,乃气濇而不行,血枯而不润,磅礡皮肉,八九日内死。

凡痘子已出,头面要稀疏磊落,颈项上宜少不宜多,胷前要少而疏,如此者其毒则轻;如面上模糊一片,未发先肿,缠项稠密,胷前亦密,此毒甚也,勿治。

凡痘子出尽,正将起发,其中有发血疱者,比毒伏于心必死;有发水疱者,此毒伏于肝,旋见痒塌而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七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起发证治

痘疮之证,热三日出,三日后方起发,此常论也。盖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痘疏毒轻,气禀厚者自易出,易发易靥;痘密毒重,气禀薄者自难出,难发难靥。未可拘定日数。时师不知虚实补泻之理,但于起发之初,便用补脾,果内气不足少食者,用之允当,若内实便秘能食之人,宁不党邪为恶乎?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痘疮之出,有轻有重,观其形状,即可知之。如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微重也;外白里黑者,至重也;疮端裹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善用药者,能使轻者易安,重者不致大困,斯可谓之十全矣。

凡痘疮疏则无毒,密则有毒。痘疏毒少者,邪不胜正,其气和,其势顺,不须服药。痘疏密布散,邪正相持,其气病,其势险,此宜抑邪扶正,使邪气亟夺,不为正气之贼。痘稠密无缝,正不胜邪,其气乖,其势逆,善治者什可救其二三,不善治者束手待毙而已,故顺者不必治,逆者不可治,险者贵治。此以下专言险逆者之证治也。

痘子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其起发亦先后循次,大小分明,不相连串,颗粒尖圆,根窠红活,光壮肥泽,此表无病;饮食如常,大小便清润,此里无病。表里无病,大吉之兆,不须服药。

凡痘密者,多难起顶,但欲皮厚有脓浆色,以灯影之,苟非皮薄,水泡光润,虽平亦无伤。

凡痘子出得稀疏者,自然易发易靥,不可妄治。若疮稠密,常患其发不能透,宜细视之,但红活不甚长大者,气不足也,用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烧人屎治之;如焮肿色带红紫者,血热也,用四物汤合消毒饮加烧人屎治之;如不润泽而干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饮与之;如不起发,不红活,平塌灰白者,此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加烧人屎、牛蒡子与之;如有青干者,内服快斑汤,加烧人屎合夺命丹与之,外用四圣散合臙脂涂法,或用胡荽酒,或用水杨汤浴法,务求光壮红活而后已。如中间有成水泡者,防其痒塌,宜先补脾胃,疏风泻火,使肌肉实不作痒可也,十全大补汤加防风、大力子主之。

疮子起发,只以出匀为期,不可拘定日数。疮出以渐,其发亦以渐,谓之适中。若已一齐涌出,便皮肉处肿,一齐焮发者,此表气虚,毒气奔溃而出。表虚不能收敛,必生痒塌,或成溃烂,急宜救表,十宜散调无价散、活血散,合消毒饮相间服之。若出已尽,当起不起,或起不透,此里气虚,毒气留伏,壅遏而不出,必增烦躁腹满喘促,或后为痈毒,急宜救里,十全大补汤合匀气散,或参苓白朮散调无价散服之。

痘至四五日停住不甚起者,少后力,宜助之,用生黄芪三五钱,人参二三钱,当归、鹿茸一二钱煎服,或磨入木香少许,儿大者倍之,俟浆满足而止。

干枯灰白红紫青黯

如将出成就之际,却色淡不正者,属血虚,宜用补血药,当归、川芎、白芍酒洗之类,或加红花。

如将成就之际,却色紫不正者,属热,宜用凉药解毒,升麻、黄芩、黄连、桔梗、连翘之类,甚者用犀角屑。

如用后项诸药色仍不正者,宜兼用二法治之。

痘疮之毒,必气以呴之,血以濡之,而后可得成熟也。故于起发之时,光壮者气有余也,肥泽者血有余也,气血有余,表里俱和,不须服药。如形长大而色枯燥者,此气至而血不荣也,宜四物汤加人参、麦门冬;如色红润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气不充也,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川芎;形平陷色枯萎者,此气血俱不足也,宜十全大补汤合无价散主之;色灰白者,气虚也,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官桂;色红紫者,血热也,四物汤加红花、地骨皮、牡丹皮。

凡痘疹起发迟滞,顶平色灰白者,气虚也,其人平日食少,脾胃不足,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木香主之;如曾有吐泻,以致气弱者,四君子汤合益黄散主之;泻未止者,四君子汤吞肉豆蔻丸,甚者陈氏木香散主之;若红紫色焮肿者,血热也,四物汤合消毒饮加红花,外用臙脂涂法解之;干枯者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麦门冬、地骨皮,外用臙脂涂法、水杨汤浴法。

起发之时,根窠红活,形色润泽者,此血随气行,灌注诸疮,自然红活肥泽,不须服药。如虽起发,干枯无水,谓之不肥泽;带青紫黯色,谓之不红活;其变为黑陷,乃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及麦门冬、紫草、红花间进,调无价散,或吞服夺命丹,外用臙脂涂法。

顶陷

起发之时,不徐不疾,以渐长大,尖圆磊落,光润坚实,根脚红活,此气充足,载血而行,透彻诸疮,自然尖圆光壮,不须服药。如虽红活,顶平中陷,不成尖圆,色嫩皮薄,不能坚厚,其变为痒塌,为留伏壅遏,乃气虚也,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黄芪、官桂,或人参白朮散加黄芪、官桂、防风,或调元汤加官桂、防风、白芷、荆芥穗,或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防风、白芷,或十宣散,皆可选用。若疮皮薄色娇,淫淫如湿者,此气不胜血,宜补气凉血,四君子汤、四物汤去川芎、地黄加黄芪、官桂、防风、荆芥穗。如浮囊虚起,壳中无水者此气不依血,血不附气,其变为痒塌,为痈肿,十全大补汤去白朮加大力子、连翘、防风、烧人屎。

痘疮起发,尖圆为贵,如四围起,中心平陷者,此有二种:有血化成水,四围高起,中心略低凹者,俗呼为茱萸痘,此中气不足,发未透彻故耳,能食者,至养浆时,尽充满而起矣;不能食者,宜扶中气,人参白朮散主之。有四围沸起,中心落陷无水,犹是死肉,其形如钱,宜急攻之,若待渐变黑点,不可为矣,此名鬼痘,四君子汤合九味顺气散加烧人屎,或紫草饮子,连进服之,外更用臙脂涂法。

出齐后,痘有小孔,自顶直下至脚,不黑不白,与痘色相同,名为蛀痘,皆因表虚而腠理不密,成此证也。失于早治,大泄元气,不起不发,祸不旋踵。急用保元汤下生糯米、川芎、肉桂、丁香,其孔自密,甚为快捷方式。连进二三服,不待孔闭而痘自起。孔若黑色,则为疔矣。

顶陷色白,皮薄晶光者,气虚也,大下保元,倍加酒炒黄芪、肉桂、川芎、丁香、茯苓皮、人乳、好酒进之。

痘疮起发,有心中凸起,四围干平无水者,或里红外黑者,此由平日感受风寒,皮肤坚木,以致疮毒郁而不散,宜桂枝葛根汤、十宣散以散表邪,外用水杨汤浴之。

黏连

痘疮起发,贵于颗粒分明,如其彼此相串,皮肿肉浮,或于本痘四傍旋出小痘,攒聚胖长,渐成一块,此候最重,宜以快斑汤合消毒饮加烧人屎服之,更宜禁忌以防瘙痒之变。

陷伏

凡痘疮以起发光壮,红活肥泽为顺。若将起发之时,中间有干黑不起者,须急治之,不可因循以致传变加多,不可救药矣。

痘疮内而不出谓之伏,外而复入谓之陷。痘疮黑陷,当分四证:

一则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而不行,必身痛,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黑色,或青紫瘾疹,此为倒伏也,宜温肌发散,桂枝葛根汤加麻黄、蝉蜕,或以紫草饮吞夺命丹,外用胡荽酒喷之,须令温散寒邪,然后热气复行,则其斑自长矣。

二则毒气太盛,内外蒸烁,毒复入里,必心烦狂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大小便秘,渴而腹胀,此为倒陷伏也。病邪轻者,宜利小便,解毒连翘汤、通关散,甚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膀胱之毒,令阳气复还,脾胃温暖,服之身温欲饮水者可治,是脾强胜肾,陷者当复出矣;若加以寒战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然百祥丸太峻,今以宣风散、三乙承气汤代之,外以水杨汤浴之。

三则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荣卫者,出而复没,斑点白色或黑色,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自利,或呕或厥此胃虚而不出,谓之陷伏也,宜用温中之剂,令其胃暖,荣卫复行,则当自出矣,宜调元汤加丁香、官桂,理中汤加黄芪、官桂,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外用胡荽酒喷之。或因悞下之后,毒气入里而黑陷者,则宜温养而表出之,先以理中汤温养其里,后以桂枝葛根汤疏解于表也,不出再加麻黄。

四则被房室等杂秽恶气冲触而黑陷者,则宜熏解之,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胡荽酒喷之,及茵陈熏法。

大便

痘疮自起发之后,大便常宜坚实。缘小儿脆弱,身热而大便不通者则易实,大便自利者则易虚。虽四五日不便无忧也,不能食者听其自便,赖旧谷气为养,至五日后则脓成毒化,解利之剂可用也。能食者三日后不通,不腹满,不里急后重,则亦不必攻之,可用胆导法导之;如不通,以当归丸微令润过,使气道升降,无壅遏之患,不可妄下。

凡能食者,大便喜润,赖新谷以为养,而旧污之不留,自然脏腑流利,血气和平;不可妄用温补,反增里热之证。

胃主腐熟水谷,大肠主传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濇,可以知人脏腑之冷热。大便如常,是亦疮疹之一顺也。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冷热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理中汤丸、豆蔻丸、益黄散,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泻下之物,黄又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焮发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证。

手足

痘疮起发欲透,惟四肢稍远,难得均齐,必脾胃素强,能食多者,不须虑此。若脾胃素弱又食少者,手足上疮常发不透,盖脾主四肢,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溉灌四肢,所以发迟。以补脾为主,快斑越脾汤;如不令透,其后手足必作痈毒。又手足疮痘多发水泡者,此肝乘脾也,先泻肝,羌活汤加柴胡;后补脾,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如见而复隐,起面复塌,色紫黑者,此肾乘脾,不可治。

头面

头面属阳,疮疹亦属阳,以类相从,故出现、起发、收靥,自头面始。升生浮长,阳之性也。痘疮起发头面,以渐肿大,升生浮长之性,不须忧恐,只要疮子磊落红活,光壮肥泽,待至成脓之后,毒化结痂,而肿亦渐消矣。如疮黏连通串,模糊成饼者,又要红活润泽,以快斑汤、消毒饮合而饮之,或消毒化斑汤以解其毒,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相间与之,以利咽喉,宽胷膈,令饮食无阻也;又以神应膏护目。若灰白青黄干燥疮面肤起者,皆死证也。其头面肿有不闭目者毒浅而轻,有闭目者毒深而重,亦待疮熟肿消而目自开;若疮未成肿消目开者,此陷也,勿治。

痘疔

痘疹之毒,自内而出,冲突气血,发散腠理。初出一点血,乃身中气血被毒驱逐,现于皮肤之外,其成形者气也,成色者血也。毒火太甚,煎熬气血,先至之气则削矣,血则枯矣,气削血枯,腠理反闭,毒不得出,未免复入于里,遂成陷伏。时人以黑疮子为痘疔,又曰鬼痘者,深恶而畏之词也。此乃毒气郁遏,非外感风寒,内虚吐利,杂气触犯者可比。古人立方,如大小便秘,腹胀烦躁者,则下之;但小便秘者,则利小便解毒。自利者,以泻脓血为顺,水谷为逆,却不立方。以毒虽入腹,皆泻出也,攻之则无可攻,补之则不可补。昏闷不醒者,用龙脑膏以去心中之邪;枯黑不起者,或内用无价散以解在里之邪,或外用水杨汤、四圣散、胭脂涂法以解其表,使邪气得出,皆良法也。为工者合下即下,合利即利,合发即发,或解其里,或解其表,应变出奇,勿泥常法可也。

发疱

痘疮发疱,亦与黑陷相似,外出内入虽不同,而毒气壅郁则一也。或发水疱,或发血疱,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是而非者,不可不辨。其人身上原有灌疮,或破伤疮未痊,或虽痊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则疮瘢四围,痘必丛集者,物从其类之理也。发生之后,必然作疱者,腐败皮肉,气色先变,宜与完肤有别也。治此者先以针破,吮去恶血后,以胭脂涂法合百花膏傅之。此疮又易作痒,起发之后,常宜以茵陈熏法熏之,勿令爪伤;若被抓搔,则反复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痘起六七朝,脓浆未曾充裕,头面身背或手足关轴,遽起水泡,或似葡萄样,或似鹳子大,或如被单联盖,因肝荣不能以资浥,而肺金窃势以陵侮,准服三化丹。歌曰:七朝泡起势相陵,三化丹中二味金。白朮、茯苓俱二两,四般法制用工深。一两要同归酒浸,一两和却乳参蒸。一两再加雄附煮,一两分与炒米停。为末必须甜醴服,自然泡里注黄金。痘里起泡,多患乎脓浆不能充灌。若虚泡结轴,十中八九,泡内微有脓浆,滋养元气,寒剥之剂,毫不可投;或单用浑天汤和人参酒服,但恐痒作而泡溃,死在旦夕耳。

起发不透

痘疹起发欲透,磊落尖圆,光壮肥泽者上也;根脚横开,皮起水涨者次也;顶皮不起,根脚不开,犹是先出之形,不见新生之水,此谓起发不透。审查证候,如气本实者,必曾感风寒,以桂枝葛根汤合夺命丹发之;如气本虚,必不能食,或吐利,以人参白朮散合夺命丹,以补中气而发表邪;如欲成陷伏者,依前四法治之。若时日已多,发犹不透,或烦躁不安者,此毒热在里,心恶热,以导赤散送服牛黄清心丸,以解散热毒导引心火也。或啼哭者,凡人五脏平和则神宇安静,今五脏蕴毒,内外蒸郁,神不安舍,以导赤散送服安神丸,使郁热解散,神宇清快也。若谵言妄有见闻,时狂叫者,此五脏热毒蕴积,阳气独盛,无阴气以和之,大便必不利,以当归丸微利之,再行胆导法,使无留滞,易快利也;甚则三乙承气汤主之。若昏不知人,腹胀喘呼,死证也。

阳毒

七日前阳毒者:凡疮也,以儿未出痘之先,或生疥疮,有形窠而成脓,因而发热出痘者;或凡疮未痊,因而出痘者;或凡疮方结成瘢,因而出痘者。盖凡疮未痊,及初结瘢处,肉分必虚,毒趋虚处而出,故阳疮阳毒,杂为一党,气血俱盛则易成浆,气血衰弱则枯燥干红,与诸疮俱不成浆,治法与顶陷同。

起发最忌泄泻,故特着之。其他证候,如发热痛痒,腹胀烦躁谵妄等,各有本门,宜就彼中查之,兹不赘叙。

起发吉凶

痘疮放标以后,渐渐起胀,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微红光泽,根窠明润,面目渐肿,能食无杂证者吉。

大抵痘胀一分则毒出一分,至六七日不尽,胀又黑色者,死。

鼻有涕,口有涎,眼有泪者可治,俱无者大凶。

凡痘子已出,自放标之日算起,如当起发,不应有浆,先有戴浆者;如当作浆,不应收靥,便有干收者,此皆恶候,治之无功。

口唇者,脾之外候,人以脾胃为本,不宜受伤。如初发热,唇焦裂者,此毒发于脾,便宜用泻黄散解之。不知早治,痘子之出,丛集于唇,及至起发之初,诸痘尚未试浆,此痘已熟,内带黄浆者,此恶候也。待诸痘成浆,此疮已靥,唇皮揭脱,渐变呕食呛水,昏睡而死矣。

大抵起发之初,疮头便戴白浆者,不分何处,并非佳兆,不特口唇为然。盖痘疮初出一点血,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而毒解,此自然之序也。若初出之时,半是水疱,或才起便有带浆者,或未成脓即干收者,火性躁急,失其自然之序,不应至而至,所谓早发还先萎也。此毒火所为,倏忽之间,焰息气尽而死矣。

痘疮最要以渐起发,磊落红活,如一发都起,无复颗粒,模糊串连,不红活带灰白色,面上浮肿,如锡饼形,此恶候也。其人能食,大小便如常,无他证候者,吉;若食顿减,或原不能食者,凶。凡起发之时,痘疮稠密,又见陷伏烦躁狂叫之证,或口中出臭气者,此毒火熏煎,肺烂胃败之气也;或不饮食失声者,此咽喉肿烂也;寒战咬牙者,邪传肾也;或闷乱者,神已丧也;或体寒者,阳脱也;或呕或泻者,肠胃俱败也。经云: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止,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厥。凡见以上诸证者,皆不可治。

灌浆证治

痘疮初出一点血,只成小小血疱,起发则渐长大,血化成水,为水疱,至水疱转作脓疱,始成实矣。成实之时,却要个个成脓,肥泽饱满,根脚红活,又苍蜡色,如此者可以刻定日数,而知收靥之期。

痘疮初出,或中心陷下者,或顶平者,或根窠白色者,其人能食,或治不乖方,以至起发之后,陷者尽起,平者复尖,白淡者变红活,窠中血水已化为脓。夫陷起平尖,起发可谓透矣;红活饱满,气血可谓足矣;水化为脓,毒亦解矣;表无痛痒之证,里无吐泻之证,是表里又无病矣。如此者,坐待收靥,不可妄投汤剂。

痘子轻者,常作三四次出,有大小,有先后。起发亦作三四次,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者自大,小者自小,亦如初出之样;待至养浆则先长者先作浆,后长者后作浆,大小亦如之,磊落分明,不相黏连者上也;痘子密者,长大胖壮,以至作浆,未有不相串者,只要陷者尽起,无处不透,转成脓浆次也。脓成之后,毒气已解,无复留伏矣。

人言痘疮只到成脓,则毒气化解,使称无患,不知脓亦有凶有吉。如疮皮坚厚,脓浆浑浊,约束完固,无少破损,此真吉兆;若疮皮软薄,脓水清淡,渗漏淫湿,易于破损,此犹凶也。惟疮久熟,时日已过,当靥不靥者,则脓复化为水,皮亦易破,勿依此论。

痘疮起发之初,已当避风寒,远人物,节饮食,守禁戒;到此养浆之时,比之起发,尤加谨焉可也。盖前此人病未久,气血犹强,足以御乖戾之变,至此则气耗血亏,精神减损,少有乖戾,不能任之,况疮始成就,尤易独犯,不可不加谨矣。如天大热,则彻去衣被,令常清凉,但谨门窻帷帐,勿使邪风透入;天大寒则添厚盖覆,令常温暖。更用亲人左右夹之,房室中可明亮,勿绝灯火,常烧辟秽香,加乳香,令香气袭人,日夜常用,一人看视,互相更代,勿令疲倦,恐或作痒,为之抚摩,莫使悞破以致灌烂,结痂不美。

不作脓

凡痘疮出欲尽,发欲透,至于养脓,便要成脓,饱满者脓已成也,浑浊者脓之形也,黄白者脓之色也。若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气载毒行,血不附气。毒者血也,血既不至,则毒犹伏于血中而不出,四物汤合紫草饮加蝉蜕主之。如已成水,清淡灰白,不能作脓,此气血俱虚,所有之水,乃初时一点血气解而为水,非自内潮起之水,十全大补汤主之。此二证者为痒塌,痈毒,不可不知也。

痘疮初发之后,正待作脓,却不作脓者,此与不起发而黑陷者,分四证同论。如感风寒则当温散,桂枝葛根汤加黄芪、白芷、防风;毒气盛则宜托里解毒利小便,紫草饮子、连翘汤相间服之;大便秘者,宣风散;内虚,宜温里,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触犯宜熏解,内服紫草饮,外用茵陈熏法;若烦躁昏闷者,龙脑膏。

薛氏云:若灰白色,或痒而脓不贯,用紫草、四君、木香;色赤或痒而脓不贯,用紫草木通汤;贯而脓清稀,用参芪内托散;不应,加附子,缓则不救。

顶陷无脓为逆,急用保元加川芎、肉桂、归芍、木香、糯米煎熟,加人乳、好酒温服。

色白如水晶,内无脓者,宜保元加糯米、人乳、好酒进之。

按病者元气素弱,或出痘时因稠密,故服解毒之药太多,或起发时曾有吐利等证,俱伤元气,虽用参、芪等助发脓浆,而犹恐元气薄弱,止灌清浆,或缺而不满,且有痒塌痈毒之虑,宜于前药内加上好鹿茸及紫河车丸药,仍进八味二花散为妙。

曾见痘疮初出磊落,起发亦透,只待结脓窠之时,却不作脓,往往变为坏证者;或因其人不能食,脾胃虚,又自利,不知调理者;或出未匀,发未透,毒气陷伏,妄谈稀疏者:此皆人事之不修,非干时毒而然也。

脾胃

痘疮已长,脓浆欲成之时,专以脾胃为主,脾胃强则气血充实,自然脓浆易成,饱满坚厚,不须服药。脾胃弱,则气血衰少,不能周灌于身,使之作浆,虚软清淡,虽有浆亦水而已,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木香,或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黄芪、官桂,多服乃佳。然脾胃强弱,于食多少,大便坚利求之:食少大便坚者,脾胃之气犹足也;若泄泻,则脾胃益虚,四君子汤送下豆蔻丸;利止,复以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黄芪、官桂服之。便清要能食,不能食者,亦依上法。如能食大便坚,数日未更衣者,用胆导法通之,使气得疏通,荣卫和畅,不致斑烂也。

泄泻

痘疮出形起发,并不宜泄泻,恐里气虚,毒邪不出,反成陷伏,故以泄利非佳兆也。若成浆之时,尤不宜利,比之于前,殆有甚焉。盖前此为病未久,脾胃尚强,足以任之。今则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若复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方张之毒不能成于外,或为痒塌,或为倒靥,或寒战咬牙,虚惫而死。轻则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芪,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肉豆蔻丸,可以并进;不效,亟服不二散。

便秘手足厥冷

痘疮手足和暖为贵。养浆之时,手足发热,手足必有汗,此毒热郁于中,必大小便不通,脉沉滑数,疾宜利之,三乙承气汤去芒硝主之。手足厥逆者,此阳气欲脱,必自利不止,或吐,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宜急温之,理中汤加熟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服药后手足和暖者生,厥者死。若大便秘,小便不通,烦躁狂妄,腹胀喘而渴,脉沉滑数,疮不起者,此陷伏之证,为阳厥,百祥丸、三乙承气汤主之。

烦躁

痘疮始终贵于安静,脓成之时,毒已化解,脏腑平和,神宇爽快,尤宜安静也。若忽加烦躁,不得眠者,但就痘子上辨之:如脓多清淡而不满足,此毒犹在里,未得尽出也,龙脑膏主之;如脓已成,又饱满,因发热干浆而烦者,此宜利小便,导赤散主之;如疮子太密,脓成之后,心血亏虚,虚烦不得眠者,四物汤去川芎加人参、麦门冬、栀子仁,又酸枣仁汤主之。

错喉呕哕

凡痘疮密,咽中亦有之。成浆之时,咽疮早熟,肉虚皮薄,易致破损,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涎缠裹,所以堵塞,饮食难入,勉强吞咽,则为疼痛所苦,痰涎所隔,是以水入则呛,谷入则呕也。如语言清亮者可治,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利咽膈,化痰涎,惟多饮之,自然平愈。若声哑嗄,语言不出者,咽喉溃烂,不可治矣。



凡痘疮皮嫩色娇者,到成脓时,多生瘙痒,先当调理,勿令有此可也。若失于早治而发痒者,内服消风化毒汤,外用茵陈熏法;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大抵痘疮作痒,乃是恶候,吉少凶多。如其人能食,或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脓,原无痘处绩出,大小不等,虽尽抓破可治,内服十全大补汤、苦参丸间而与之,外以灭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若瘙痒之时,其人颠倒闷乱,抓破之处,不复肿灌,或成坑窟,或即干黑,或皮自脱,又加以呛水呕食,水浆不入,或泄泻,或寒战咬牙,或失声,或手足厥逆,或狂叫,皆死证也。

头面

凡视痘疮,以正面为主,五脏精华皆萃于面故也。身上疮有痒者,或至抓破,不能为害。惟正面疮不可犯动一处,苟于眉目鼻面之间,抓破一处,此肺有热也,急用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之,其痒即止,乃佳兆也;若痒不止,浸淫渐开,气愈泄而痒愈急,必至满面抓破而死。

凡痘疮起发养浆之时,额上疮如火烧汤浇之状,溃烂破坏,无复完肤,或两颊之傍,亦如是样,不待抓搔而自破烂者,以渐而开,沙崩之势,莫之能御,壳焦水去,似靥非靥,阳气脱而死。

痘疮作浆之初,面上诸疮未尽成脓,或鼻准头疮先干如橘子色者,或眉心疮自干黑者,或唇上疮焦黑者,或两耳上疮自收者,或两颊疮如饼,中间干陷者,此名倒陷,乃死之候,不可认作正收,对人妄言。

手足

手足痘疮,最要脓浆饱满,乃脾胃强,气血足也。若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虚馁鳖塌,此脾胃弱,快斑越脾汤主之。如此者纵得收靥之后,必手足腕膝及关节之处发痈毒也。

肩背臀

痘疮初出起发,邪气虽旺,正气亦强,足以任之。至于成浆,则气血渐耗,精神渐弱,有不胜之状,起止艰难,多喜仰卧,惟肩髆背臀之疮,辗转摩擦,最受亏苦。若痘子好者,自然坚厚,耐久不破;其次则收靥稍迟,脓熟自溃。最可恶者,如汤火之疱,水去皮脱。又疮自破,清水非脓,黑(黑干)干焦,皆是不治之证。

漏浆

歌曰:才试浆时未饱囊,疮头有孔漏脓浆。依然团聚封疮孔,泄去真津毒气藏。盖痘疮作脓窠之时,最要皮厚,包裹完固。若脓未成,忽然疮头有孔,其水漏出,或结聚成团,堆于孔外者;或水去窠空,自干黑者,俗名漏疮,必死。若脓熟之后,窠皮亦熟,浆水沸出,因而结靥,此头额正面之间多有之,俗谓之堆屎收,不可以漏疮例论。盖漏疮脓未成,堆屎收脓过熟也。

咽喉不利涕唾稠黏

疮痘者,每至作脓窠之时,咯唾痰涎,稠黏脓结,或有脓血夹杂者,咽喉不利,饮食亦少。此肺受火邪,津液不足,故多黏痰,喉舌牙齿之间,疮溃血出,惟用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清肺化痰利咽膈,直待收靥之后,自然平和,不可妄用太凉之剂。

睡梦呢喃

痘内之脓,皆身中之血熏蒸而成。疮痘稠密,脓血周遍,津液消耗,心主血,血虚则舍空,故心热者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心虚者喜睡,梦中呢喃,如与人言者,多怪诞之事,唤之不醒,安神丸主之;若昏闷甚者,先以龙脑膏开其心窍,后以安神丸、人参麦门冬汤下之。

腹痛

痘疮初出腹痛者,毒在里也;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若作脓则毒已出,又无陷伏,忽然腹痛,其人不大便者,必然燥屎也,当归丸、胆导法以通之;便清者,必受冷也,急与理中汤加桂,或黄芪建中汤加木香主之。

痘疮其出已尽,其发已透,其脓已成,表无邪也;能食,小便清,大便润,里无邪也。一向平安,忽然腹胀作痛,烦躁喘促,痘疮色变,如灰木之状,此必伤食得之,先以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去其宿食;后以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青、陈橘皮,与养脾丸相间调之。

斑烂

夫痘疮脓熟溃烂者,常候也。若未成脓先即溃者,此名斑烂。其由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气闭塞,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悞发散,则热毒随阳气暴出,遍身皮肉溃烂。此不善表之过,宜调脾进食,令大便得所,赡养荣卫,生肌解毒,解之不至于冷,调养不至于热,方为良法,宜十全大补汤去桂枝,多加防风、荆芥穗。大便秘,以胆导法润之;脓水不干,以败草散衬之;斑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涂之。又有发表过甚,外为斑烂,而内虚阳气不守,脏腑自利,比又急当救里解表,陈氏木香散主之;厥逆者异功散。

板黄

痘澄脓则毒尽全美矣,何有乎板黄?岂知玉不在乎厚薄,而在乎体之纯;珠不在乎大小,而在乎体之明;痘浆不在乎饱满,而在乎黄活。夫黄者,中央上之正色。浆汲乎脾,其黄自润正者也。彼痘气得其卫而不逆,血养其荣而不伤,囊窠鼎耸,脓浆澄注于中者,活动而不腻塞,明润而不死色,乌有所谓板黄者哉?若阴阳离其正气,枭毒肆其残虐,根窠薄劣,囊房夷委,脓浆之澄注于中者,板腻牢则死塞而不活动,干蜡而不明黄,以手指抵之,凝结板定,五经瘅而二气截矣,此谓之板黄。若方广天庭板黄,而余者润活,痈毒必结于脑项;腮脸板黄而四体润美,痘痈必发于肩阜;肚腹板黄者,痈起于曲池、三里;背脊板黄者,痈结于两轴尻骨。遍身板黄者死,项颈前后板黄者死,头面板黄者死,眼眶唇上板黄者死,两胁阳球板黄者死。观此而痘囊之脓,固欲其充黄,尤宜润活也。

灌脓吉凶

灌脓时根窠红润,脓浆满足,如黄蜡色,二便如常,饮食不减,此为吉证,不须服药。

灌脓时纯是清水,皮白而薄,与水泡相似,三四日后抓破而死。

灌脓之时,痘中干枯,全无活血,此名空仓,不治。

灌脓时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烂无脓者死。若二便不下血,犹可用止泻健脾之药。

灌脓时二便闭,目闭声哑,腹中胀满,肌肉变黑者死。

收靥证治

痘疮成脓之后,鲜明肥泽,饱满坚实,以手拭之,疮头微焦硬者,此欲靥也。大小先后,以渐收靥,不失太急,不失太缓。已靥者痂壳周圆,无有突凸陷凹者,干净无淫湿破溅者,此为正靥,否极泰来之象也。

凡痘疮收靥,不可以日数拘也。大抵痘本稀,元气实者,自然易出易靥;若疮本稠密,元气虚者,难出难靥也。只要先后有次,疾徐得中,饮食如常,便无他证。如收太急者,毒邪未尽,煎熬津液,以致速枯,非正收也,必为目病,为痈毒,为诸怪疾,甚则夭亡,微则残废。宜微利之以彻其毒,当归丸主之。

如收太迟者,中气已虚,脾胃太弱,不能荣养肌肉,使之完就,以致溃烂,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衬之。

斑疹脓而不焦,此本治失清凉之气,有如五谷得阳气而成熟。非凉风至则不能实也,天地严肃之气一加,则万物秀而实矣,与斑疹何异?须察何经而清凉之。或下而成严肃之气,则疮气必不至于脓而不痂矣。要当知之,余毒不尽而疾作,盖出于此。

当是清凉饮子下之是也。

非阳和则苗不秀,非严肃则秀不实。

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蒸于外,故不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磨汁解之,必着痂矣。

刘洙《疮子诀》云:痘发如脓窠不肯靥者,但调沙糖水与吃。刘提点云:亦曾试用,但后来结瘢痕白。

痘欲靥不靥,其痂欲落不落,若腹胀烦渴,忌食水蜜生冷之物,若食之,转渴而死,急与木香散救之;如身热烦渴者,宜服人参麦门冬散;身热大渴,人参白朮散;如不愈,仍服木香散。窃谓前证乃脾胃气虚,津液不足所致,非实热为患也。如身热烦躁,手足发热,脾胃有热也,用人参麦门冬散;身热作渴,手足微冷者,脾胃气虚也,用人参白朮散;腹胀泄泻,或寒战咬牙,脾胃虚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泄泻气促,手足并冷,脾气脱陷也,用十二味异功散。凡疮结痂作靥,皆由元气充实而内融也。若审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见不靥而投补剂,恐无及矣。

溃烂

痘疮过期不收,遍身溃烂者,此与斑烂不同,乃熟太过也。其候不同:或因天寒失于盖覆,使疮受冻而不收者,宜内服五积散,外用乳香烧烟于被内熏之;或因天热过求温暖,使疮被蒸而不收者,宜内服人参白虎汤或五苓散,外减去衣被,令少清凉,以天水散扑之;或大便秘结,内外极热,毒气散漫,无阴气以敛之而不收者,宜内服宣风散或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外用胆导法,以败草散衬之;或泄泻气虚,脾胃弱,津液少,肌肉虚而不收者,宜内服陈氏木香散,外用败草散;或因渴饮冷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者,内服五苓散;如因食少气虚而不收者,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主之。已上诸证,以法治之,已溃者结薄痂,未溃者结痂,方为佳兆;若痂皮俱不结者,成倒靥矣。

痘已成脓之后,过期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可着席,黏惹疼痛者,用败草散或荞麦粉,以绢袋盛,于身体上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面上欲不成瘢(黑干)者,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倒靥

痘子初出,磊落成个,后来长大作脓,始相连串,外虽相串,皮下犹一个是一个,至于结痂,肿消脓干,现出初来本形,所以收藏敛束,要完全坚固,复成个数为贵。或根脚相通,皮肉尽串者,结痂之时,亦要干净,无有淫湿及溅破者,次也。若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倒靥也。

痘毒当靥不靥,复入于内者,谓之倒靥,此死证也。元气素怯,又不食,常自利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死中求活,圣药也。如原无泄泻,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排毒散;若不急下,则肠胃不通,荣卫不行,益加喘满躁闷而死矣。若毒入里,忽然自利者,此人脾胃素强,毒气难留故自利,须看利下之物:如利痂皮脓血者,毒气得出为顺,不可止之,待利尽脓血自愈;如利水谷者,此毒气反驱水谷,脾虚不能制之,其证为逆,不可治也。

如痘疮破损溃烂者,复肿灌作疮,不致干枯,原无痘疮处复出一层,如初出之状,亦以渐起发作脓者,此里气充实,毒不得入,犹在于表,未成倒靥,逆中之顺证也。但痘子重出一番,必其人能食,大便坚,足以胜其再作之毒。如食少大便润者,用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朮散、肉豆蔻丸主之。盖病久气虚,惟利温补,不可再解毒也。

不靥闷乱哽气腹胀

痘疮十一日至十二日,当靥不靥,身热闷乱不宁,卧则哽气,腹胀泄泻,寒战咬牙,急用异功散加木香、当归以救阴阳表里,助其收靥。窃谓前证若手足并冷,属脾胃虚寒,宜用十二味异功散;手足微冷,属脾胃虚弱,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若手足热,大便秘,属脾胃实热,宜用清凉饮救其阴以抑其阳。

泄泻

痘子初出以来,表里俱病,收靥之时,表邪已解,里气当和,大便宜润,小便宜清,忽尔洞泄水谷者,此中气暴虚。不能禁固水谷,或毒气乘虚入里,欲作倒靥,并宜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肉豆蔻丸主之。利止者佳,利不止者阳脱而死。



痘疮溃烂,先伤于面者:面乃诸阳之会,痘乃纯阳之毒,以类相从,如水就湿,火就燥也;又心之华在面,诸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之象。如面疮已破,肿消目开者,此不着痂,先已干燥,病为倒靥,死在旦夕。如已破复灌,满面成饼,焦裂溅起,脓血淋漓,食谷则呕,饮水则呛,咯唾黏涎,语音哑嘎,口中气臭者,此脏腑败坏,故诸证尽见也,淹延闷绝而死。如疮溃肿,饮食无阻,大小便调,更无他苦,如上证者,此则可治,内用十全大补汤、升阳解毒汤相间服之,外用灭瘢救苦散、百花膏合而敷之。

人中

人中为任督交会之衢,督乃阳脉自人中而上,任乃阴脉自人中而下。故自准头至印堂,与颏至鸠尾相应;印堂至发际,与鸠尾至膝相应;发际以上,与膝已下相应。痘疮收靥,但观面上收到之处,则知身上收到之处矣。凡痘子自人中上下左右,先出先靥者吉,阴阳变合,相济之理也。若自额角先靥者孤阳不生,足下先靥者孤阴不长,皆凶兆也。

头足

造化之理,生于阳者阴成之,生于阴者阳成之。故痘疮收靥,头自发际已上,阳气独盛,谓之孤阳;足自膝以下,阴气所聚,谓之寡阴。所以诸疮皆靥之后,此二处难靥,乃造化自然之理,不可作倒靥论。

疳蚀

痘已靥未愈之间,忽然风邪搏之,成疳蚀疮,宜雄黄散、绵茧散治之;久不愈,多渍骨伤筋杀人。

前证属足阳明胃经,其方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朮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痘疮结脓巢之先,或曾伤犯破损者,灌烂成疮,至于收靥,此独不靥,脓汁不干,更多痛楚,若不急治,渐成疳蚀疮,损骨伤筋,以致横夭,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痘子已成疳蚀疮者,若在肢节,及诸虚怯软弱,血气俱少之处,色青紫黑,肿痛溃烂,以渐延开,血自出者难治;若所生之处,在于阳分,不痛不烂,色不变,血不出者,以绵茧散主之。

口疳

痘八九朝之期,虽澄黄结蜡,而口中恶臭喷外,上下牙床溃烂,舌板堆裹黄垢,名曰口疳,若不早治,则床脱牙落而成漏矣,速将出白散吹之。

歌曰:痘中疳臭世休轻,脱床落齿漏淹成。出白散方多不识,细茶薄荷共煎浓。乱发滚汤摩洗净,指缠拭口去膜腥。才将青黛硼砂片,薄荷殭蚕与铜青。按制研为极细末,吹来顷刻痘疳平。

余治痘疳,单用人中白煅过,和片脑、薄荷吹之;朝夕用细茶、黄连、薄荷煎汤,频漱口后吹之极效。

喉痹

痘至七八朝之际,而喉内锁紧,肿痛难咽,毒峻于阳明而然也,金虚则呜,当以稀涎散吹之。

歌曰:喉中锁痛觅稀涎,山豆根真效可言。薄荷熊胆相圭合,再把茶芽总共研。随时吹入喉门里,顷刻之间痛遂痊。此方甚妙,熊胆、山豆根,须要识得真正者,方可用此获效,否则以为无用之方矣。

发热

痘疮常宜温暖,有热不可尽去。如一向身温,今反发热者,俗名干浆,此亦常候。只怕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以致发热,又当别论。然病久气虚,不可轻用汗下。因外伤者,桂枝葛根汤加人参;因内伤者,木香大安丸主之。

歌曰:待到浑身脓永干,人情倦怠尽偷安。不知禁忌多翻变,一篑终亏九仞山。盖收靥之时,人心怠忽,居处饮食,不知禁忌,以致变生异证者,纷纷皆是也。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可不慎哉!

收靥吉凶

痘疮收靥,圆净坚厚如螺靥者,上也;头穿脓出,堆聚成痂如鸡矢者,次也;皮破脓出,痂薄如纸者,又其次也;皮烂脓溃,不成痂皮,脓汁腥臭者,斯为下矣。如已过期,譬如瓜果熟久则烂,此造化之常,还作顺看;若未及期,则为斑烂,乃逆候也,变倒靥而死。

结靥时色转苍蜡,一二日从口唇四边结靥,由胷腹收至两腿,然后脚背和额上一齐结靥,落而愈者吉。结靥时遍身臭烂,如搭饼,臭不可近,目中无神者死。结靥时遍身发痒,抓破无脓,皮卷如豆壳干者死。

结靥时,寒战,手足颤掉,咬牙噤口者死。

落痂后瘢痕雪白,全无血色者死,急宜补气血养脾胃,庶几可活。

患痘八九日充灌回谢,宜保全矣。然有回至项颈而死者,有回至胷前而死者,有回至脐上而死者,有回至阳物而死者,其故何欤?曰消息盈虚,自有定数。若痘证仅取其浆灌则可也,倘元气所禀者,本是薄劣,痘兼多蔓,遂用毒物尽以发之,再投升劫之剂,尽把元气赶上,痘虽充灌,然外囊实而内体耗蠹矣,五经伤而不能斡补矣。颈上喉突气窝,肺之关辖也,肺气先绝,回至此则魊绊而死。胷阜,心之关辖也,心脉先绝,回至此则死。脐乃脾之关辖也,脾脉先绝,回至此则死。眼眶乃肝之关辖也,肝脉先绝,回至此则死。阳物乃肾之关辖,肾脉先绝,回至此则死。本拔则枝枯,源塞则流涸,自然之道也。若语其变,风寒不知慎护而致枭邪逼于中,饮食不知撙节而致脾胃伤于内,肚腹肿胀痰喘不息,于是回至各关辖而死者,亦有之也。又有一样嚣痘,视之若似黄脓灌满,回至胷前则死,此真魊痘也。

落痂证治瘢赤黑

疮痂落后,其面瘢或赤或黑者,用四白灭瘢散,临睡以清蜜水调搽面上,至晓以水涤去之,自然白莹,脱去;更宜爱护,不得早见风日,经年不灭。如疮瘢突起成凸,此热毒未尽,解毒防风汤主之,外更用蚬子内水摩之。如陷下成凹者,此脾胃虚不能长肌肉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主之。

瘢黑暗

凡疮瘢头面浑身并黑暗者,未可便说无事,犹恐日前未甚作脓,收靥太急,此倒靥归肾也。但察其表里:如壮热,大渴未除,烦闷昏睡,少食或大便不通,或自利,此真倒靥归肾也;若身温暖爽快,食渐加,大小便调者,此疮瘢本色,无虑也。

痂不脱

痘疮收后,其痂自脱者佳。不脱,以百花膏润之,令其速脱。稍迟,则干硬深入肌肉,经久方脱,遂成瘢痕。然久而不脱者,脾胃虚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官桂主之。不可挦掐剥去,若不禁手,反伤皮肤,复灌作疮,翻复溃烂,一时难愈,其后多成疥癞也。

痘疮黏着皮肉,不肯脱落,此表虚也,尤当禁忌以防异变,宜调元固表汤主之。

凡疮痂日久,当脱不脱者,胷背手足无妨,惟面上不脱,必成瘢陷。未脱者以百花膏润之,令其易脱;脱尽之后,瘢痕黑黯者,以四白灭瘢散涂之。

如收靥既迟,疮痂不落,昏昏喜睡者,此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宜调元汤加麦门冬合安神丸,或只用酸枣仁汤,缓缓调理,待气血平复,荣卫和畅而安矣。

瘢肿成脓

痘疮收靥之后,痂皮尽脱,曾见瘢痕凸起,复作脓窠,依旧结一层疕子者,或因收靥太骤,青气未尽;或因悞服温补之药,多啖肥甘之物,饮酒喜食煎炒辛热;或因出风太早,荣卫郁而不通,皆能复成此证,亦与前日一般,但无苦耳。若此者毒邪外散,决无留毒之患。

痘疮遍身溃烂,不结痂者,倒靥也。或三五处肿灌溃烂,不结痂者,疳蚀疮也。若已正靥,痂起自脱,或面上,或手足,或片结硬疮,头虽焦,中蓄脓浆者,此是原出疮子之初,其处太密,胡涂成片,无复颗粒,所以毒壅于里,不能起发,作脓结痂也,但用灭瘢救苦散和百花膏涂之,待脓尽痂起自愈。或手足腕膝之间,疮窠连串作一大块,脓化作水,停蓄于中,恰如囊袋,皮不破,水不去,日久只如是者,此里面肌肉已好,原日疮皮剩于外也,宜用针抉去其水,自干脱矣。

能食不能食

疮痂既落,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必借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陈皮、木香以调养之。其间或有疮痂起而能食者,是胃中宿有蕴热故也。盖胃热则消谷,所以能食。其人必大便稍秘,或大便难,当用三黄丸利之;否则恐胃热不去,郁为口臭齿腐生风之证,流散四肢则发为痈疽肿毒。然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平素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此又不可一概论也。

瘢痕赤白

痘疮赤白,各有所因,治法亦异:凡痕赤而作痒,血虚而有热也,用四物、牡丹皮;赤而作痛,余热也,用四君、连翘、金银花;若发热而大便调和者,脾胃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若发热而大便秘结者,肠胃内热也,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遥散;若母有郁怒,用加味归脾汤,佐以加味逍遥散治之。

白者,属气虚而血衰也,宜固元气为本。痒而作渴者,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之类;乳食减少,四肢倦怠者,中气虚也,五味异功散之类;气虚发热者,补中益气汤之类;血虚发热者,当归补血汤之类,须参兼变之证治之。此证若服药而渐红活者可治,色不转者不治,虽经年后,多患泻利而死。若妄投攻伐,祸在反掌。

禁忌

痘疮新差之后,气血未复,视之未靥,尤加调护可也。盖痂皮起落,肌肉新嫩,不宜澡洗,增减衣服,则表已虚,寒暑之气易袭也。疮毒内作,脏腑俱伤,毒虽外散,肠胃已弱,不宜饮冷,伤饥过饱,则里气虚,饮食之物易伤也。时俗不知此理,谓之已痊,再无他变,怠玩纵弛,致生后灾,一旦病生,悔之晚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八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发热

疮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疮疹则面燥腮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多睡欬嗽喷嚏,惊悸吐利,手足梢冷,骩凉耳凉也。然发热者,疮疹常候也,不可尽除之。但热微毒亦微,热甚毒亦甚。

初发热时,精神清爽,唇鼻滋润,更无他证者,此热在表,其疮必疏,不须施治。

初发热时,浑身壮热,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调,此邪在表,拂郁于皮肤之间,宜以轻扬之剂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甚则羌活汤主之。

初发热时,其热烙手,目赤鼻干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烦闷不安,此表里俱热,毒气壅遏,宜发表攻里,双解散主之。

初发热时,表不大热,其人烦躁不安,此热在里也,以三黄丸微利之。

初发热时,或乘疫疠之气,人参败毒散主之。

初发热时,或为风寒所袭,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汤、羌活汤、双解散去大黄主之。

痘疮之证,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疮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黏子汤,兼服代天宣化丸。服药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汤;小便不利,连翘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证勿治。

如疮已出,但微发热,不须治之,盖疮疹属火,非热不能成就也。有大热则当利小便,小热当解毒。大热谓身热脉实,大小便秘,津液燥而渴,惧其变生他疾,故利小便,八正散、通关散。大便润者,连翘饮、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使心火有所导引,则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去矣。疮痘不至热过,不为冷悞,甚为良法。小热解毒之说,谓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可解毒而已,甘桔汤加牛蒡子、荆芥穗。

已上起发而热。

如疮浆脓已成,毒气已尽,又复发热者,俗呼为干浆,不须施治。

如结痂之后,其热不退者,此邪气未尽,正气未复,热微者不须治之,热甚者当视其虚实。

有初起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可用。

钱氏云:有大热者利小便。又云: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用导赤散之类是也。



前证若二便自调,饮食温和,口渴饮汤,手足不热,是为虚热,不可食生冷之物;若二便秘结,饮食喜冷,口渴饮水,手足并热,是为实热,可与冷水饮之。凡痘出而热未止者,既出尽则热自止。

如发热时便大渴者,热在内也,葛根解毒汤主之;不止,更加黄连以泻心火之有余,黄蘗、知母以滋肾水之不足。舌润则生,舌如芒刺则死。盖舌乃心之苗,少阴之脉荣于舌也。如发热自利而渴者,津液不足也,黄芩汤加人参、白朮、麦门冬主之。

初热烦躁渴引饮者,急以凉药解其标。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而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主之。

如疮已出,或起发,或收靥,一向渴不止者,人参麦门冬散主之。

海藏云:若身热小渴者,六味人参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或身热大渴者,七味人参白朮散主之;又不愈,十一味木香散。

如能食而渴者,肺热也。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传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虚也。叔和云:口干饶饮水,多食亦饥虚。由脾素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参苓白朮散主之。

自利而渴,轻则人参白朮散,甚则陈氏木香散。自利而渴者,邪传肾也。《正理论》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盖肾主五液,其脉络于肺,系舌本。邪传于肾,则开阖不司,故自利。利则津液下走,肾水干,不能上润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温之,陈氏异功散主之。

面白腹胀自利而渴者,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主之。

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白?光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也,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官桂。

此说必加审用之,胀渴,泻渴,惊悸渴,寒战渴,咬牙渴,亦多属热者,不可不察!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顺清凉饮主之。

如大肠秘濇,或发热,四君子加瓜蒌、桔梗主之。

痘子稠密,津液少者,十全大补汤。

烦躁

凡痘疮出不快,发不透,靥不齐,有烦躁者,此有二证:如面黄,大便色黑,烦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胀或痛,此为有瘀血在里也,宜当归丸,或四顺清凉饮,并加桃仁泥、红花;甚者桃仁承气汤主之。如便血下黑粪,而又睡不醒,心为血之主,睡不醒则心之神昏矣,黑参地黄汤加木通、麦门冬;若无面黄屎黑如狂喜忘之证,只大便不通,烦躁腹胀者,此有燥屎也,此却真狂谵妄,以三黄丸、四顺清凉饮、三乙承气汤、当归丸、胆导法,看病轻重,择而用之。如偏执不可下之法,以致陷伏而死者,医之咎也!

火入于心则烦,入于肾则躁,皆心火为之。盖火旺则金烁水亏,故心肾合而为躁,宜用栀子豆豉汤。凡痘疮盛作之时,必令心火有所导引,苟或毒气出而未尽,遂生烦躁,以生黑豆煎汤,或生犀磨汁饮之亦可;若津液不足,虚烦不得卧者,活人酸枣仁汤。此证多因脾胃气虚,或服克伐之剂所致,但当调补中气为善。

谵妄

痘紫色顶陷,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如见鬼神,内热便秘者,宜用龙脑膏子、猪尾膏;如无内热,大便不实,不可轻服。窃谓前证多因初起热盛之时,失于解利所致;亦有因痘毒未尽,有因胃经有热,有因肺经有热,有因心脾有热,烦躁痘裂,出血便血衄血,屎黑痕赤,详见各证。大凡作渴发热,手足指冷,或大便秘结者,内有热也,切不可禁其饮水,观张子和述水中儿事,良可验矣,盖热极故得水而生也。

初发热便妄有所见闻,妄言如见鬼状,此为恶候。盖毒攻于里,心志昏惑,神识不清而然。况小儿神气怯弱,鬼魅易侵,又厉鬼常乘疫气而行,乘人之虚而疰之。故凡痘疹妄见妄闻,妄言如见鬼者,不可治也。须审发于何脏:如目直视,手寻衣领乱掐物,此发于肝,为亡魂;闷乱喘促,手掐眉目鼻面,此发于肺,为亡魄;上窜咬牙,多叫哭惊悸,或不能言,此发于心,为丧神;困睡手足瘈瘲,不思饮食,此发于脾,为失意;目无精光,畏明欲坠下而缩身,此发于肾,为失志。故曰,真脏见者不治。

或发热时无此证,因大便秘结却有之,此内热也,先以宣风散解利其热,后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以镇其神。病已者可治,连作不已者勿治。如初发热狂乱,大便自调者,五苓散加辰砂主之;大便秘者,轻则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惊搐

疮疹搐,由风火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癎。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治之当泻心肝,补其母,瓜蒌汤主之。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无论虚实,皆从心火上说。脾虚则肝乘之,肝与心火相合,故用瓜蒌汤;若脾土实,火旺逆乘而成癎者,此实邪也,便结者泻青丸,便软者泻青汤,亦当以脉别之。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然痘出之始,虽有四脏,心实主之。心火热盛,肺金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安,故发惊搐。医者当辨痘疹惊搐,不可遽投凉心之药。苟不审而概以惊药治之,则心寒而肌敛,毒气内陷,痘何由而出也?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为切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退,风热既定,则痘随出而惊搐自愈矣。然痘先惊者多吉,痘后惊者多凶,何也?痘未出之先,热蕴于内,故作惊搐;痘出惊止而内无凝滞,故吉。痘出之后,气血虚弱,复感风寒,热毒反滞,又毋敢轻易发散清利,故凶。然有非痘证而慢惊者,亦属于肝,而治法专理脾土,何也?盖由平日或吐或泻,脾土虚弱,不能当肝木所克,此非肝木之本病也。治法只须温补脾土为主,而肝木自宁。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载,故无风而自动,栽培者当厚填其土,使根深本固,而自无风邪之害也。痘后有此证者,亦由气血虚极使然也,必为难治。

挟热吐泻,不可投燥药;伤寒身热,不可投凉药;疮疹发搐,不可投惊药,此皆外同而内异。盖疮疹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也。疮疹本热,热则动心,此理之自然。夫心火独盛于上,肺金受火克而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木气盛则脾土衰;热气动于心神,心喜为热,心脏斑,脾脏疹,泻肝则风去,利小肠则热退也。风热既退,则惊搐自愈矣。昧者不知,投以银粉、脑、麝、青黛、朱砂、硝石凉心损胃之药则悞矣。故见证似惊风,用药当作疮疹防之,盖疮疹之初,似惊风多。大抵疮疹发惊,必先欬嗽痰涎,心悸烦躁,呕吐唇红,颊赤发渴,耳冷足冷,脉数舌白,如有此数证,则银粉等凉药切不可用。盖心凉则并损胃而毒气敛伏,又况心主血,寒则血凝而不行,且中焦既冷,上焦热愈不降,何由运出?又有小儿平常无痛,忽然发搐者,必是疮疹,尤当审谛。盖毒气内盛,但当发散,如惺惺散、消毒散、升麻汤、红绵散,兼以快气利小便祛风等药与之,待其热气得泄,心气亦自定矣。或有风寒与内热相搏而惊搐者,各随证治如前法,但加匀气药为妙。张氏云:疮疹气匀即出快,气匀则荣卫无滞,有毒亦散,疮疹当自出矣。

如大吐面青,唇眼动,手足时搐,慢脾风证也,宜小异功散加升、柴、木香、干姜治之。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生之。

治疮痘欲出,身热烦躁,忽发惊搐,宜驱风膏、小如圣饮;小便不通,八正散;涎盛,利惊丸、抱龙丸,量证施之。

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搐搦,此非惊风,宜发散药。

前证痘疹未见,而先发搐者,乃毒气自心经出也。若病热轻缓,或形气虚弱者,不宜用峻厉之剂,恐元气内损,则毒气内陷,而疮不能起发也。或外感风寒之邪,内因疮疹之热而相搏,或肝血虚火动而内生风,当补元气为主,佐以见证之剂。然前方多峻厉之剂,审有是证方可用。须察其色赤白而以脾胃为主,虚则用温补,实则用解毒。

痘疮始作未形见之间,忽然惊搐,是毒气自心经而出也。苟不以内外证辨明之,便用银粉青黛等药,则心寒而毒气内陷,往往气绝之际,或隐斑方出,已无及矣。治法但当以导赤散加防风、辰砂末,与泻青丸合而治之;搐甚者抱龙丸。如再不止,小便利者可治,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小便不利者,勿治。

夫导赤散、八正散、六一散,皆利小便之剂,小便不利者宜之。然泻内火以泻肝之子,乃治惊搐第一要法,不独小便不利者为当用也。

斑疹病后欲发癎,以木胜脾,木归心故也,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

痘后非时搐搦者,有二证:一则心热留而不去,热盛生风,风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视,面赤引饮,居处喜冷,宜导赤散、泻青丸清心泻肝,后以抱龙丸调之。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先以备急丸、丁香脾积丸利之,后用木香大安丸、钱氏异功散,调理取愈。

中风

痘风分气血虚实,以日子守之,多带气血不足。

虚则黄芪生血之剂助之,略佐以风药。

实则白芍、黄芩为君,连翘、白芷、续断之类为佐;若属寒,陈氏方可用。

前证更当分痘疮已出未出,已靥未靥,外邪所伤,内虚火动。若未出而搐搦,热毒内蕴也,紫草快斑汤加钓藤钩。已出红绽而搐搦,热毒作痛也,东垣消毒散加钓藤钩。灌脓而搐搦,血气虚也,参芪四圣散加钓藤钩。若靥后而搐搦,血气尤虚也,八珍汤加钓藤钩。或目瞤或直视者,风火相搏也,柴胡栀子散或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山栀。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钓藤钩。或目赤眵泪者,肝血虚而生风也,四物汤加柴胡、钓藤钩。或角弓反张者,水不生木也,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当归,随用补中益气汤、加天麻、钓藤钩。不可直用治风之药,盖风药能燥血散气,必验其手足冷、热、温和三证,而用补泻调理之法,庶无悞矣。如婴儿,当审乳母而治之。

痘后忽遍身青黑色,手足瘈瘲,口噤涎潮,角弓反张,语言艰濇者,此中风也。疮痘方愈,荣卫正弱,不知避忌,忽遇节令气交八方不正之气,乘虚而入,故为此证,宜消风散二钱,入蝉蜕末一钱,分为三服,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数点,温汤浸之,连二三服,或作瘾疹,或再出肤疹而愈。

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卫气者,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痘疹之火,由里达表,干于卫气,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疮疹初出,自汗实为美证,乃阴阳气和,荣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诸疮皆属于心,自汗出者,毒气外泄也。虽然热之甚者,亦为汗解,身复清凉,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热反剧,此邪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当归六黄汤主之。

如疮已收较,痂皮脱落,自汗者,此气虚也,宜补阳救阴,使气无泄,十全大补汤主之。若更不止,调败蒲散同服,外用温粉扑法。

薛氏云:靥后最宜审治:若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气血不足者,十全大补汤;饮食自汗者,小异功散加黄连、五味子、乌梅肉。

睡中汗出,心有热也,其汗上至头,下至颈不过胷者,乃六阳虚汗也,不须治之;上至颈,下至脐者,此胃虚也,保元汤;不止,调败蒲散同服。

自汗者,血之所化,阴气不能闭藏,所以睡则汗出。痘家当以补血为主,若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皆可因证施治。

自汗面赤作渴,手足漐漐汗多者,胃热也,泻黄散、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诸证退,以小异功散加山栀、麦门冬调之。

有食积内热自汗者,四君子和曲芽。

自汗发搐流涎者,肝木侮土也,小异功散加钓藤;搐减,去钓藤加柴胡主之。

丹溪谓自汗不妨,盖指初出并其汗之不甚者言耳。若汗出过多,最能虚人。未靥之际,恐致气血虚而不能结痂;既靥之后,尤防血脱阴虚,阳无所附矣。

汗出如油,发润如洗,喘不休者,为肺绝之候,死不治。

失血

所云血之妄行,从口、从大小便、从阳疮或痘毒而出者,悉皆不治,盖指出之多而不止者言之耳。若初出之时,苟详推其因而善为清理,岂俱无生者耶?

若痘疮赤痛,烦热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用犀角地黄汤,次用加减大紫草散去黄芪加木通主之。

吴氏治诸失血,始终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芩、连、白芍药。有初出时衄血不止,用下药而得效者。

衄血吐血

《痘疹方》云:若痘发之际,正宜微见,与发汗同体,然血与汗虽殊,其源则一。盖痘疹乃秽血所发,邪结肺胃,毒气自然上越也。若见此证,不可妄投以药,恐治失其宜,瘀蓄者不出,而已出者复伤,反生变证也。若作渴饮冷,手足并热,此毒气炽盛而血上溢也,宜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肺经热毒而鼻衄,用地黄清肺饮;胃经热毒而吐血,亦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肠胃热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脾肺气虚不能摄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异功散。若出血作渴,烦躁面赤者,血脱也,宜用当归补血汤。

便血

凡痘子大便出血者,看其血来如何,又看是何时:如疮子正壮,大便数日未行,血从粪出者,此肛门伤血出也;如疮已收,大便脓血者,此倒靥之血也。非此二类,但溺血便血者,乃脏腑败坏,阴血妄行,必死之候。痘疹大便下血或黑粪,若睡而不醒,是为恶候,乃内热盛也,用犀角地黄汤、抱龙丸、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主之。窃谓前证若寒热作渴,小柴胡加生地黄;发热体倦,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口干作渴,用人参白朮散。大凡作渴引饮发热者,属实热;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属虚热;手足逆冷者,属虚寒。治者审之!

溺血

痘两三日而小便溺血者,名为沁砂红。盖因枭毒辏于心,心失其主而血随毒激,故奔散而妄驰,心通小肠,注于膀胱而溺血也,或如黑豆汁,或如苏木水。痛者易治,不痛者难治。

焮裂出血

痘疮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结痈毒,身痘破裂,乃内火炽盛,失于解利,急用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加生地黄、四顺饮之类治之。窃谓前证若心脾热盛,用犀角地黄汤;心肝热盛,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顺饮,次用犀角汤;若色赤焮痛,二便不通,急用活命饮加硝黄;若色赤焮痛,恶寒发热,用活命饮加麻黄;若因乳母怒火,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

不能食

当与灌浆落痂二门参看。

凡痘家能食者,不问稠密皆吉;不能食者,痘虽疏亦难发难靥,疮密者危。盖人绝水谷则死,表里皆病则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难于吞嚼也,以烂粥米饮频频与之,以助脾胃之气;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胷膈也。

夫痘疮之出也,固赖元气以发之;而元气之壮也,必滋乳食以养之。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使乳食减少,兼以泄泻,则元气自此而日衰,虽无前证,日后必至药亦难效,去生远矣。故四五日前而不食者,此毒盛于里,犹可治也;至六七日后而不能食者,杂证百出,行浆不实,虽药之亦何益哉?有禀受壮实,又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以例论也。有痘已痂起而不食,宜调脾胃;若痘起而倍能食,乃胃中宿热消谷。能食而大便秘,宜四顺饮之类微解之,恐胃热不去为口疮。又有脾胃壮实能食,大便如常,不必服药。此治痘者可不知所审耶?

不食有虚实之异;其人怯弱,精神慢而不食,或因犯胃气,脏腑自利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理中姜附辈主之。身热中满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白虎汤、五苓散辈主之。

如腹胀不食,口角流涎者,小异功散主之。

初出胷前稠密而减食者,此毒盛脾弱也,宜消毒饮加酒洗紫草、山楂、人参辈。

已出或因烦渴,饮冷过多,或悞投凉剂,伤冷腹胀,大小便利,腹中虚鸣不能食者,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治法见腹胀条。有内实之人,皮厚肉密,而毒气难于发越者,又当服解毒匀气之药。

凡痘出而饮食少进者,多因虚而毒发不透,或兼有积滞故也,以秘传大透肌散加枳实、厚朴服之。

饮食不化,手足逆冷者,脾气虚寒也,四君子汤加干姜,甚则附子。

疮痂既起,则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只宜四君子辈徐徐调养之。或有疮痂起而能食者,乃胃中宿有蕴热也,盖胃热则消谷,故能食。更兼大便秘结者,宜三黄丸利之,庶不生他变也。然亦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亦自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则不必用此药也。

靥后大小便如常而食少者,宜胃爱散、小异功散、双和散之类调补。

痂落潮热,唇红口渴不食者,四君子汤加陈皮、山楂、黄连;渴甚,白朮散;不解,以大连翘饮去黄芩主之。

脾胃伤于饮食者,枳实丸主之。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者,枳朮丸。伤冷饮食者,宜温之,神应丸主之。

然神应丸内有巴豆,善医者临证须量虚实,斟酌少与之,庶不坏事。

赵氏治疮痘不进乳食,用白朮苦参汤;宿食不消者,陈皮枳实汤;如因热壅不食者,二和汤加黄芩;胃虚弱不调而不能食者,人参养胃汤、麦冬参朮散、七珍散,俱可选用。或有杂证者,去其杂证,气和自能食矣。或大小便秘者,利之。

凡痘疮饮食之间,毋令太饱,毋太寒太热,以损脾胃,但与糜粥烂饭,淡薄滋味以养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动风动火之物。

欬嗽

痘疹未出欲出之际,乃热毒上熏清道,肺气不宁,宜用惺惺散;若已出之后,则属元气虚弱,不能固卫腠理,风邪乘虚而袭,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五味子以补脾肺。

《痘疹方》云:痘疮未出之先欬嗽,升麻汤。

头疼身热,恶寒欬嗽,参苏饮。

呕吐痰涎欬嗽,白朮汤。

时气头痛,身热欬嗽,惺惺散。

如涎唾带血,此咽中疮,或齿缝中出也,不须妄治。

疮不起发,闷乱喘嗽,手足寒,饮冷者,木香散。

嗽甚,别无他证,五味子汤。

如疮已靥欬嗽者,不问形寒饮冷所致,并宜人参清膈散主之。

若涕唾稠黏,鼻塞不利者,乃风邪伤肺也,宜惺惺散、参苏饮主之。

若痰盛烦躁,痘赤壮热饮冷者,乃脾肺实热也,人参清膈散主之,并饮芹菜汁。

若痰唾稠黏,大便黑色,乃胃经热毒也,用犀角汤,并饮芹菜汁以解之。

病后余毒欬嗽者,升麻汤。

感寒头痛,身热恶寒而嗽者,参苏饮。

烦热而嗽者,生地黄散。

风热欬嗽,咽膈不利,甘桔防风汤。

兼喘五味子汤。

病后欬嗽胁痛者,盖胁居一身之左右,阴阳二气之所行也,余毒在中,二气不能升降,故胁痛,用赤茯苓汤、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桔梗、枳壳等,解去毒气,则真气行而所苦自平矣。

若痘交七八日期,而身发火热,恶嗽连声,鼻窍冲出鲜血,金虚则鸣,枭毒激荡于太阴之络故耳。以杏仁五钱,忍冬花五钱,门冬五钱,瓜蒌仁五钱,与梨汁共煎为膏时,取起再加白蜜、人乳,紧煎数沸,纳于磁器内,每晨昏进两匙,其效神应。

歌曰:痘中恶嗽冲出血,要识金虚枭毒彻。冬花杏仁与麦门,梨汁瓜蒌仁最切。熬膏投和白蜜中,量数斟加人乳捷。去火紧封磁器内,晨昏进服嗽声歇。

痘中患嗽,极为凶险。但有感冒风邪于肺络而嗽者,不在此犯论,易治易痊。若元气虚枭甚,宜调养。而男子时迈十七八岁,破阳损精,痘犯于此,贵宜按方法服治,斯免夭亡矣。



收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濇,葶苈木香散。

喘而嗽,五味子汤。

喘渴靥后余毒不除,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

钱氏法,喘而腹满,大小便濇者,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

疮疹肺不利,紫草甘草枳壳汤。

痘出之间,或气促者,木香散主之。

脾肺虚弱,白朮散。

脾肺虚寒,木香散。

热毒内蕴,紫草甘草枳壳汤。

风邪外感,参苏饮。

内外雍滞,人参清膈散。

大便自利,小便濇滞,葶苈木香散。

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

涕唾稠黏

疮痘涕唾稠黏,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人参清膈散;如痰实壮热,胷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用前胡枳壳散。窃谓前证若肺胃实热,气郁痰滞,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濇,烦渴饮冷,宜用人参清膈散,表散外邪,疏通内热,使邪不壅滞。若毒蕴脏腑,大便秘结,用前胡枳壳散,疏导其里,调和荣卫,使邪自解散。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参苏饮,发散外邪,庶元气不伤,痘疮轻而易愈。

失音

参形气条看。

痘疹初出后,声音洪亮,形病而气不病也。痘疹未发,声音不出,形不病而气病也。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也。气病宜补肺散加黄芪。形气俱病宜用八风汤、凉膈散去硝黄主之。小儿禀赋素弱者,宜预服十奇散。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以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参平肺散。

若津液不足,虚火熏蒸者,宜用地黄丸。

若七日后,痘疮成浆之际而失音者,乃气喉有痘,初出细小不觉,及至肌表之痘成浆,喉中之痘亦成浆,其毒壅盛,则气出,管钥窄狭,故所出之声,不清而为咽哑也。大率七日前失音者,并为逆证;七日后而有者,不治自愈。盖外痘结痂则喉之痘自痊故也。当用甘桔汤服于已发未发之前,所以清其气道,使毒不犯。此预治之法,不可不知。

若痘疮靥后而失音者,余毒过盛,上攻于咽,以致肿痛干濇,声音不出,宜甘露饮、甘桔防风汤、天花散、黑参升麻汤主之。

呛水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居后而通于胃,喉居前而通于肺。肺无下窍,如橐钥然,能受清虚之气,而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悬乳,名曰会厌。凡物入口则舌抵上腭,舌抵上腭则会厌必揜其喉,故水谷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会厌,则木强不利开阖矣,干物间可入咽,而水饮或漏入喉,所以呛也。呛者犹云错喉气,须药补。汤药不入,则无补法,故不可治。

七日以前,痘色红紫而兼此证者,乃火气炎上,热毒壅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证者,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故也,二者俱是逆证。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有此证者,是内证亦长,故致如此。外痘结痂,则内证亦靥矣,不治自愈。善治者当察毒盛之痘,于其咽喉干燥之先,而用甘桔汤、解毒汤加麦冬、瓜蒌皮穰、牛蒡子、黑参、荆芥之类,以清气道,不使热毒有犯,则自能免此患矣。

袁氏治呛逆歌曰: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还把蜂糖多和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和好乳,汤中温热渐调之。

余每详察痘呛者,乃元气耗烁,枭炎上升,故致呛逆,用人乳一钟,人参一钱,桔梗一钱,枇杷叶三片,共煎滤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虽效,总不若此方之屡见捷也。

吐泻

《痘疹方》云:痘疹吐泻,盖因脾胃不和,饮食不调,烦渴呕吐泄泻,并用白朮散。然疮疹皆赖脾土,脾土实则易出易靥,万物得土气温暖而生,吐泻则伤脾土,遂有更变之证。夏月中暑烦渴泻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加藿香;伤食吐泻用小异功散;手足并冷者用益黄散、豆蔻丸;顶陷灰白用木香散。疮正出而吐泻者,或见血者,俱为逆证难治。窃谓前证虽因脾胃不和,然邪实上焦则宜吐,邪实下焦则宜泻。如吐泻嗳腐吞酸,皆宜宣发,但微甚不同耳。张翼之云:若痘疹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合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去官桂;止表虚,减肉豆蔻;若能食便秘,倒靥为里实,而补,当用钱氏及丹溪法下之。皆为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补,则溃烂不结痂。凡痘见斑,便忌葛根汤,恐发表虚也。如有更变,当随证治之。

吐泻有冷热二证:吐而不渴,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此冷证也,益黄、理中辈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亦妙。既吐且渴,虽泻而手足心热,面赤,居处喜冷,此热证也,五苓散、竹叶石膏汤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钱氏云: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百问》方用香苏饮,吐加半夏、茯苓、白芍,泻加白朮、茯苓。烦躁吐渴泻者亦热也,白朮散最当,紫草木香汤亦可。

初发热自利而吐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

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皆热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四君子汤加诃子肉及益黄散。

一云:痘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四君子汤加砂仁、橘红,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霜丸。

发热时吐泻不止,身热口渴者,四苓散加黄连、淡竹叶煎服。

起胀灌脓时吐利并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黄散、理中汤,胃热者黄芩、半夏汤调四苓散。

靥后吐泻,亦分冷热:冷者亦宜益黄、理中辈;热者四苓散、竹叶石膏汤加橘皮,或竹茹汤亦可。

凡疮痘已经大吐大泻之后,上下俱脱,即当用大补之剂,纵有他证,皆以虚论。庸医每不顾人元气,用药克削而致夭枉者,滔滔皆是,可恨也!

吐逆

胃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内而不出。如初发热有吐逆之证,此火邪犯胃,其气上逆,治之则易;若自出现以至收靥有是证者,乃疮集于咽门,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则难。由于不知预解咽喉之法,渐变为失音呛水,而不可救矣。

痘疮吐逆,无痰,益黄散;有痰,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不止者加丁香。

胃寒者宜之;胃热宜加芦根、茅根、枇杷叶、黄连。

若吐而泻者,亦宜益黄散,及陈氏木香散、异功散。

吐而身热烦渴,腹满喘,大小便濇面赤者,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

前证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或腹作痛,中气虚寒也,宜用益黄散。手足不冷,吐逆痰涎,中气虚弱也,宜用橘皮半夏汤。手足并热,热毒壅滞也,宜用导赤散。口干,饮乳不彻,胃经气热也,宜用竹茹汤。吐逆不乳,或吐乳酸秽,此脾气虚而乳食停滞也,宜枳朮丸。

如初发热,暴吐不止,此火气上逆也,茱连散主之。

如因饮水过多而呕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伤食而呕吐者,以丁香脾积丸微利之。

如无上证而呕哕者:人以胃气为本,胃者土也,土败则木来侮之;今木挟相火之势,上乘乎胃,其气自脐下直犯清道,上出于贲门,胃上口也,微则干呕,甚则哕,土败之象也。《太素》曰:弦绝者其声嘶败,木陈者其叶落,病深者其声哕,短针无取,毒药无攻,谓不治也。

泻利

凡疮未出而利者,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黄芩汤主之。

如自利清白色者,为里寒,理中汤主之。

疮已出而利者,邪气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主乎表而不主里,则里气虚不能停纳水谷,故亦自利也,宜从气虚而治,九味理中汤倍人参加黄芪、白芍药。

疮疹所忌,内虚泄泻。凡觉腹痛,或漉漉响趋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九味理中汤治之;不止,此开肠洞泄,惟濇剂可以收之,豆蔻丸;不止,则用真鸦片配莲肉粉止之。庸医每不敢用濇药,恐濇住邪气,不知邪气之盛,莫如伤寒,而张仲景治挟热自利,每用石脂。盖濇剂之去滑,犹寒病之去热,热疾之去寒,是谓对证之药。今既滑泄不已,自当收濇,又何疑焉?如服濇剂而又不止,则根本已拨,无能为矣。

胃主腐熟水谷,大肠主传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濇可以知人脏腑之冷热。大便如常,是亦疮疹之一顺也。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冷熟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理中汤、豆蔻丸、益黄散,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泻下之物,黄又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焮发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证。

大小便秘

疹痘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流利,则不必苦泥。

凡痘子要大小便自调,则里气和,无留邪也。故小便宜长而清,如小便赤濇,导赤散;小便短少,八正散;疮出太密,小便不通者,连翘汤。盖疮子发热,不可骤去,惟利小便以折其郁。如痘稠密,小便少者,此气血衰少,津液虚耗,非热也,不可利之,反伤真阳之气,十全大补汤主之。能食者,大便宜润,有入必有出也;不能食者,大便宜实,存旧谷气以养血气也。如四五日不行,大便结燥者,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三黄丸微利之;如大结腹胀者,以三乙承气汤下之。如大便泄泻即止之,盖痘疮要里气实,恐泻得脾胃虚也。轻则理中汤丸、益黄散、豆蔻丸,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痘出正盛,喘促腹满,手掌心并腋下有汗,或谵语妄言,小便赤而大便不通者,小承气汤之类下之。若面赤黄,大便秘濇,小便少而或呕者,宜小柴胡汤。热甚而荣卫闭塞则毒气弥蔓,如里毒盛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如表毒盛者,或为痈疮,身上破裂。此皆因不曾解利之故,俱宜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加生地、四顺饮、牛黄散、紫雪辈救之。若毒凝血聚,疮成黑色,大小便秘,喘急烦躁者,治法见验色条。

治大小便不通,以皂荚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下葵子末一合,水一盏,煮至半,入猪脂半两,空心服。

小便不利

痘疹未出之先,小便不利,热盛,用导赤散微解之。

热入膀胱,如有血淋,犀角地黄汤。

初出不快,小便赤濇,四圣散。

已出而赤濇,白朮散加木通、五苓散加木香,丹溪用五苓散加麦门冬,煎服。

收靥之后,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猪苓散。

前证当分所因:若小肠热结,用导赤散。

肝经热,用柴胡麦门冬汤。

脾经热,用犀角地黄汤。

肺经热,用生地黄汤。

肾经热,地黄丸。

靥后气血虚弱,用八珍汤。

中气虚弱,用五味异功散。

大便秘

痘疹四五日,不大便,以肥猪脿白水煮熟,切豆大,五七块,与食之,滋润脏腑,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利之药,恐真气内虚,疮毒入里。如六七日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与三味消毒饮微利之。窃谓前证若毒在肌肉,而未能尽发,脉浮而紧者,最宜此药,疏解其毒;若脉沉而紧者,宜用前胡枳壳散,疏通毒气,以绝其源。若口舌咽喉肿痛,疮毒盛也,用射干鼠黏子汤。若大便既通,作渴饮汤,脾胃气虚也,用人参白朮散。凡燥粪在直肠不能下者,宜用猪胆汁导之,忌用疏利之剂,恐复伤胃气,则疮未出者不能发出,已出者不能灌靥。大抵分辨虚实,当以手足冷热,或饮水饮汤验之。

如发热时,大便不行,热微者,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如起发至收靥,大便不行者,用胆导法,不可遽用利药。

但疮干黑陷,大便秘烦躁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主之;如无此药,以承气代之。

寒战咬牙

凡病痘者,疮本稠密,转动之间,身体振摇者,此一身被疮所困,不能支持,转动艰难之故,不可便作寒战,妄投热药也。有只咬牙者,此心肝二经火旺也。盖肝虚咬牙,心热者亦咬牙,勿便作不治论。

疮已出或已成浆而寒战者,表气虚而不胜邪气之盛也,养卫化毒汤主之。

收靥之时,痂皮圆净,但或时战栗者,此正气将复,不能自持之兆,不必忧疑,须臾自定。

憎寒困倦,或发寒战,能令痘子缩伏,宜用陈文中异功散。

娄氏云:尝治痘疮寒战,用白朮、芪、归加苓治之愈。

如发热之初便咬牙者,此与痒塌、吐泻、脾胃弱者不同,须审形证分治之:若多欠咬牙烦闷者,肝脏风热也,羌活汤;目上窜咬牙者,心脏热也,导赤散。不可妄用陈氏辛热之剂。

咬牙兼面赤作渴,至夜为甚者,宜地黄丸。

或因阳气亏损,咬牙寒战者,独参汤、参附汤甚效。

若血气不荣而不能靥,兼以闷乱不宁,卧则哽气,泄泻寒战咬牙者,陈氏异功散加木香、当归以救之。

钱氏法寒战咬牙黑陷者,百祥丸下之。

前证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大便泄泻者,阳气虚寒也,宜热补之;手足不冷,大便不利,渴饮温汤者,脾气虚热也,宜调补之;手足不热,大便不利,渴饮热汤者,脾胃虚弱也,宜温补之。

诸书多以寒战咬牙,并作为不治之证,然能善治之,多有生者。盖热毒不得尽发,内与正气相搏,则筋脉因之而动摇。人之一身,惟手足能运动,口能开阖,皆虚境也,相搏之际,故手足战动,而口齿相戛矣。

厥逆

足却宜和暖,虽云足属肾要凉,凉非冷也,只与常人同,遍身皆热而此同常人,故称凉,亦和暖之意,非真冷也。若手足冷,由其人曾多吐泻,脾脏虚怯,脾主四肢,所以冷。冷为恶候,不可单用发表,反损脾胃,宜和中发表兼用。痘出以脾胃为主,又宜急与朮作汤以饮之,不可因循空谈废事也。先以黄芪建中汤加防风、羌活,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桂枝、防风以发之;后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药、当归、桂心以补脾胃,养气血,而助痘疮之成就也。

眼目

痘毒入眼而虚弱者,不宜凉剂,俟靥后治之。虽有目瞖,切不可用点药,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脏和平,瞖当自去;若悞用点药,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如痘伤眼,必用山栀、赤芍、决明、归须,连翘、防风、桔梗、升麻,小剂末之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完复,则自明矣。

治疮疹后毒气攻眼,或生瞖膜赤黑之类,宜用四物加荆芥、防风煎服;兼用黑豆皮、谷精草、海蛤、甘草等分为末,用熟猪肝切片蘸服,神妙。

治痘疮风热,毒瞖膜晕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初觉易治。

云岐用竹叶汤和砂糖水,化下泻青丸二丸,渐至微利,神效。

斑入眼,用决明、拨云、密蒙花、通圣蛤粉散之类。

海藏云:莫若病时随经而取,不使毒气转入眼中为尤妙。然眼有五轮,亦当求责,此言为失治者说也。

眼闭不开者,肝经热也,用消毒救苦汤,子母同服;或先用柴胡麦冬散,次用四物汤加山栀,亦可。目赤肿痛者,用柴胡麦冬散,并谷精散治之。倪氏维德《启微集》治痘疹余毒不解,未满二十一日,上攻眼目生瞖,眵泪俱多,红赤肿闭者,亦用消毒救苦汤治效。

如痘稠密,面肿目闭,未收靥而眼忽先开者,凶。

元气虚损,脉数促,致令目眼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时人谓风证谬甚。但只露白而无他证,急以保元汤加陈黄米主之。七日之后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无一生。无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九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咽喉

初觉发热,烦躁咽痛者,宜升麻汤、活人如圣饼子、消毒散。

咽痛发热作渴,面赤饮冷者,胃经实热也,射干鼠黏子汤主之。

既出而咽喉疼者,乃心胃有热上攻,如咽干濇而疼,兼口舌生疮,齿浮龈肿者,宜甘露饮,丹溪用鼠黏子汤。水浆不入者,紫雪最妙,抱龙丸、消毒饮皆可用。毒攻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如圣饼子主之。此以上剂须能食,脏腑实,方可用。如上焦虽热,却小便清,大便溏薄,饮食不进者,当以清上温下药调之,如甘桔汤加参、朮、陈皮、诃子之类,更验手足,如不热者,白朮散调之。

靥后咽痛,治法见痘后余毒条。风热款嗽,咽膈不利者,陈氏用桔梗甘草防风汤,黑参升麻汤亦得。

身壮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坚实者,射干鼠黏子汤。

靥后壮热咽痛,痘痕色红,手微热者,余毒未解也,柴胡麦门冬散主之;手指似热而冷者,脾气虚也,钱氏异功散主之。

《要诀》云:喉者气之出入之户也,热毒之气,至此亦为极地,故痘证喉病独多,而且暴烈,或痛或燥,或破或咽食,或呛食,或流涎,变证多端,固难定治,俱以退火为急,用甘桔汤合解毒汤,加麦门冬、薄荷、硼砂、孩儿茶为极细末,炼蜜九如大豆大,时时噙化。咽骨垂下,或肿大,以玉锁匙点之。呛喉六日以前,宜急治之;喉痛喉燥喉破,不能饮食者,亦玉锁匙吹之。

如喉痛作渴,上体虽甚热而两足俱冷,疮不起发者,乃肾经虚热也,不可专用清凉之剂,宜以地黄丸料煎与恣饮,兼用八物汤补之。

腰痛

痘疮而见腰痛证者,皆因肾经虚怯,相火内燥,真阴不能胜邪,故腰作痛也,急服地黄丸,以防变黑归肾,乃克有济。大抵此痘因禀赋肾家精气不足,故目睛多白,俗谓之折腰痘是也。若平素面白,眼白睛多,行迟语迟者,出痘必归肾经,预为调补肾气,庶免此患。

腹痛

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

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已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腹胀者,毒聚于肠胃也。治法俱当升发,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气上下分消,则痛与胀自止。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俗医以厚朴行滞气,而不知升发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不消化而腹胀者,当以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所伤之物,当审其寒热。又有数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胀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

绍定论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气在里也。若不审谛,必作极冷治之反与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不问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伏热深而疮疹不出者,宜以蝉蜕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气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宿块而痛者,医不能辨,悞作食积下之,多夭横矣!

前证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

凡有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气内攻也,急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亦有外邪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腹疼胀满者,宜参苏饮去参、苓,加缩砂温而出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三黄丸、七物升麻丸、宣风散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三乙承气汤主之。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甚则备急丸、丁香脾积丸,原物汤下。

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芪建中汤加木香、青皮。

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紫草饮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

痘未出有先作腹疼,或腹中有块者,乃腹中先出也,不可投疏利之药以戕贼胃气,但与和平匀气兼发散药,如升麻汤、参苏饮之类。

痘已出而腹痛,亦是毒在里,未曾出透,亦宜桂枝大黄汤。

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亦宜三乙承气汤及宣风散。

痘已出而不热燥,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朮散之类补之。

出不快而腹痛者,活血散,即一味白芍药,以姜汤调下。

若毒气弥蔓,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牛黄散主之。

又有一等将成内溃之证而腹痛者,当预防之。七日前内溃,盖因风寒所中,腠理固密,阴阳二分,壅塞不通,其毒内攻脏腑之间,毒火炮炽,以致胃烂溃而成脓,口舌皆白,是其验也。此证极为惨毒,识者知痘毒未出之时,或有风寒阻隔,气粗热甚,身必战动,腹肚急疼者,是欲成内溃也,急以和解汤、升麻汤,逐散寒邪,开泄腠理,纵毒而出,庶无此证;若证已成而治之,亦无及矣。

如身不甚热,或时发寒,或呕吐,六脉虚细,四肢逆冷而腹痛者,陈氏木香散主之。

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宜益黄理中辈主之。理中汤加白芍药、桂。右三条以温药治寒痛例,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宜之。尝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解表凉药加芍药、甘草,渐安。按解表凉药,即升麻汤、连翘升麻汤、双解散之类,加者倍而用之也。。右一条以凉药治热痛例,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宜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芪建中汤加白朮、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食,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送下。

伤食腹痛,不可用巴豆、大黄辈,只宜平胃助气之剂,如平胃散、小异功散、橘皮汤皆可。

暧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

若靥后伤食,食蒸发搐,而呕吐腹痛者,治法见惊搐条。

靥后热多,大便实,粪黑腹痛者,蓄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渴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腹胀

凡痘子腹中常宜宽舒,为里无邪。若腹胀满,须审其伤食否,及大小便何如:如曾伤食微满不痛者,木香大安丸;胀满腹痛甚者,丁香脾积丸;小便不通者,百祥丸;大便不通者,宣风散主之。此上诸证,皆实胀者也,故宜利之。若自利腹胀,乃虚胀也,陈氏木香散主之。

腹胀分虚实寒热

身热烦躁,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大吐者,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此实热治例也。

陈文中木香散,治痘疮腹胀渴泻,此虚寒治例也。

腹胀泻渴,脾胃虚寒也,用大异功散、参芪内托散治之。若前证而兼气促体倦,乃脾气虚也,用白朮散加木香,煎送四神丸;如腹胀作喘,大便利,小便秘,手足并冷,乃脾气虚也,先用葶苈木香散,次用小异功散一二剂自愈,此平补例也。

初热时腹胀痛者,由毒气与外邪相搏,欲出而不得出也,用参苏饮加缩砂、陈皮、去参、苓服之,挟有表证者宜此。

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此热毒壅遏也,当微下之。或疮半未出而喘息腹胀,其人大便不通,烦躁作渴,谵语不安者,当急下之,俱用紫草承气汤,夹有里证者宜此。丹溪用桔梗枳壳汤、二陈加枳壳汤。

若虚弱自利,四肢厥冷,腹胀发哕者,里气虚也,姜附理中辈急救之。

若疮既出而腹胀者,有二证:一则阴阳不和,或因作热烦渴,饮冷过多,或悞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不能,毒不能发越,故令腹胀,其人必不能食,二便利,腹中虚鸣,甚者气喘发厥,疮白无血色者,多致不救,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不可又用宣泻之药以重其困,如小异功散、木香散俱可用。王中阳云:木香散性温平,能和表里,治腹胀泻渴,有如神之效。一则毒气陷伏入里,必有他证相杂,或烦躁大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如人齿散、活血散之类。

又有小便赤濇而心腹胀满,别无他证者,此伏热在胃,则中有所隔,上为心气不降故小便濇少而赤,下为阴气不升故腹中胀满,董氏用四圣散以发出其毒,则胃热自散矣。

若出太盛而面黄,大便黑,烦躁喘渴腹胀者,此有瘀血在里也,治法见渴条。若出太盛,至当结脓窠痂疕而不结,能食而喘,腹胀谵语,不大便者,及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濇者,治法俱见喘条。

痘疮起发而腹胀者,二证同前,阴阳不和者,疮痘正发,热毒方盛,必生烦渴,宜以葛根解毒汤、人参麦门冬散、人参白朮散之类主之。不知此理,或饮冷过多,或悞投凉剂,热为冷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起发,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自消,益黄散去甘草,加姜制厚朴。甚者气喘发厥,疮白而无血色,多致不救,陈氏木香散,圣方也。昧者反用峻下药,致令重困而死。其毒气陷伏入里者,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紫草饮子主之。若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为大恶。

姜附汤论

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肢厥呕逆,腹胀嗳噫,须急与理中丸、四逆黄附汤之类,不须疑已试之验也,大便自利腹胀者,是热毒被冷所搐不能出,冷甚则为下利,其毒小得出则为腹胀,此当以理中丸、四逆姜附汤等服之,里复温则利止,热毒得复出则腹胀自消,疮疹亦自出矣。又有疮疹半出半未出,或出盛时,却大便不通,小便赤濇,喘粗腹胀,而唇齿干,口燥渴引饮,谵语者,当急下之。此证是毒气壅瘀,欲出而出不得,故腹胀,下之热毒散,荣卫伸,则里胀消,外疮出。合温合下,皆得其宜,不可不述之。若下脓血而腹胀者,又非此证,宜服南金散、乳香猪血膏、理中丸、姜附汤。



治痘疮痛,用温惊丸,水化下。

治疮出烦痛,用五物木香散。

若身后痛,属膀胱经也,用羌活、荆芥、甘草汤。身前痛,属肺经也,用升麻、葛根、紫草汤。身侧痛,属胆经也,用柴胡、山栀、连翘、防风汤。四肢痛,属胃经也,用防风、芍药、甘草汤,以急止之。盖恐叫号伤气,忍痛伤血而变证也。若热毒盛者,用东垣消毒散,或仙方活命饮。食鸡鱼葡萄酒物者,用东垣清胃散、生犀汁。若发热饮冷,大便调和,用四物、连翘、牡丹皮。若发热饮冷,大便秘结,脾胃实热也,用清凉饮。

若发热作渴饮汤者,脾胃虚热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痘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伤元气,轻者反重,重者难治。大人亦然。

痘疮起发痛者有二:一则毒邪欲出,气血随之,肌肉绷急而痛,九味顺气散合活血散主之;一则皮肤厚,肉理密,为外寒相搏而痛,桂枝葛根汤主之。痘将结靥,干硬而痛,宜涂酥润之,靥可揭去则去之;如无酥,用猪油煎汁代之。此痛非服药可免也。

身痛

经云:诸寒为痛。又云:痛则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今痘疮身痛者,是皮肤厚,肉理密,或为外寒相搏,或热毒内作,或血虚不能荣养,审而治之。

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厚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内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饮,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合匀气散。

外寒搏者,必兼有里证,如和解汤、攻毒散去柴胡、前胡,皆可用;若兼发热头痛欬嗽者,参苏饮主之。

热毒内作血瘀而痛者,先用活命饮,次用消毒救苦汤。

血虚而瘀因作痛者,四物汤之类。

遍身如啮,色黑者,毒气壅滞而血凝也,乃是危证。若二便秘结,喘急烦躁,用栀子仁汤,或猪尾膏血调片脑治之。自利不食者不治。

痒塌

凡痘子瘙痒者,须于形色上详审:如疮一向起发红活,光壮肥满,忽然瘙痒者,此秽气所触也,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茵陈熏法;其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如疮本干,又添瘙痒者,火甚也;如疮原带水,皮肉嫩薄痒者,此湿热也。摆头扭项,手足动作昏闷者,死证。

起发身痒有二证:一则血气不足,其痒为虚,十全大补汤主之。一则不能食淡,以至发痒,蝉蜕膏主之。

凡痘子已熟,忽作瘙痒抓破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荣养肌肉也,内服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外以败草散主之。如因自利,脾胃虚,致痒塌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丹溪法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虚则脉无力气馁。实痒则势焮,虚痒则势怯。虚痒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以大黄寒凉之药少许与之,下其结粪。

沧州翁法主血气不足,用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而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加解毒药。

陈氏法痘疮作痒,抓破成疮,脓水淋漓者,由血气衰,肌肉虚也,宜用木香散加丁香、肉桂及败草散,切忌用牛粪灰。闻人氏法,痒有二证:一则气血不足,其痒为虚,活血散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枳壳主之。

左中恕用十全大补汤、十宣内托散。

一则不能食淡以致痒,蝉蜕一物汤主之。

魏氏法以保元汤倍加黄芪,少加芍药。

或云:首尾痒塌,保元加牛蒡子、白芍药、何首乌。何首乌有红白二种,名为雄雌,必须兼下有效,忌铁。

痘疮虚怯,淡白色痒塌,此属虚寒,宜用陈氏法;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燥痒,此属热毒,宜用凉血解毒之剂。

前证皆因气血虚弱所致,预为调护,使气血和平,庶无此患。又必察其外证:色白者用四君之类,色赤者用四物之类。

囊贮半浆而作痒者,可以疗止,必当用参、芪、芍药、升麻、附子之属,不宜投寒散之药。若焦贴皮肤作痒者,不治。空壳莲蓬作痒者,不治。

痒甚欲搔者,以鸟羽轻拂之,以细茶、当归、黄芪、黑参烧烟熏之;或以铁器烧红置酽酢中,于室中熏之。

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鸡羽润疮上。

痘痒难任,搔之成疮,或脓或血出者,败草散治之。切不可用牛粪灰贴,则臭秽,斑瘢多矣。

小儿痘疮痒难任,悞搔成疮,及疮痂欲落不落,用上好白蜜一味涂于疮上,其痂易落,可无紫黑瘢痕。

世传痘靥落后,痘毒不尽,变成癞癣,其痒难任,用陈年腊脂油敷,神妙。

又方:用羊(骨同)骨髓涂疮,效。

爬破

凡痘子脓成浆熟或痒,悞犯破者,虽复灌烂,不能成痂;若脓浆未成之时,不可犯破半个,必痒塌而死。

敢问有爬破囊房,脓血淋漓而死者;有爬破囊房,干枯脱皮而死者,其故何与?曰:木枯则自折,土燥则自裂。痘之囊房空虚则枭痒自作,欲其不搔爬也难矣。但爬破于不关轴之处,犹可以全活;若脸颧气窝,命之要辖也,于兹爬破,死在旦夕。被爬破而脓血淋漓,似乎气血交养,本不宜死也,而有死者,岂痘之不分美恶乎?要知鱼得水而肥,鸟得林而栖,痘囊既破,脓血淋漓,既竭则元气耗绝矣,元气既竭,乌得不至死耶?评云:脓血流来痘可生,只因灌破走黄金。任教炉火工夫到,弃了黄金恼杀人。喻言极是。谢冲霄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皮脱可药纸以封之,斯言诚谬矣。

治痘疮抓碎出血,黑虎丹。歌曰:丝瓜连蒂与囊皮,孔里乌金统用之。慢火置于新瓦炙,烧时存性效真奇。痘经抓破恶枭攻,须识王真一笑翁。荆芥防风香白芷,绵芪芍药建奇功。

按古方有用败草散抹者,有用荞麦粉抹者,有用文蛤末掺者,总不如黑虎丹之妙也。

陷伏倒靥

斑点色白或黑色,其人必不能食乳,大便自利,或呕或厥,此胃虚弱而不能副荣卫故也,宜用温中之剂,令其胃暖,荣卫复行,则当自出矣,宜理中汤、丁香煮散之类。

如倒陷者,看其大腑何如:如大小便秘,四顺清凉饮合夺命丹主之。

泄利气弱者,十全大补汤合夺命丹主之,并外用胡荽酒、水杨汤。

痘疮倒陷,因真气虚而毒气不能尽出者,用黄芪、人参、紫草,酒制治之。若将成就之际,却淡色者,属血虚,用当归、川芎之类,或加红花、紫草;属热毒者,用升麻、芩、连、梗、翘之类;甚者用犀角屑,大解痘毒。

窃谓前证若热毒方出,忽被风寒闭塞肌窍,血脉不行,身体作痛,或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青紫黑色者,此为倒靥。若胃气虚弱,不能补接荣卫,出而复没者,谓之陷伏;悞用解毒之药,必致陷塌。若喜热饮食,手足并冷者,乃脾胃亏损,阳气虚寒之证,宜辛热之剂补之;喜冷饮食,手足并热,乃阳气实热之证,宜用苦寒之剂泻之。外感风寒者,温散之;毒入腹者,分利之;阳气虚者,温补之;外寒触犯者,熏解之。

自昔谓白陷不可救。盖痘色白者必变为灰惨,灰惨者必至于平伏倒塌,故谓之白陷。此固由气虚所致,然血不华色,血亦本虚,治法须兼气血为当,血和气行,白可变而为红,自不至于陷塌矣。若单补气,则气愈燥热,势必陷伏。故白陷抓破,皮薄干燥而极痒者,由失于补血,致气盛极而燥也,愈用补气之药,速死之兆也。故凡痘色白者,无分先后,皆以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治之。内有热者,加解毒药,或利小便。若待白陷已成而后治之,难为力矣。

痘有紫黑陷、灰白陷、紫黑陷者,乃血热干滞,而气亦不能以运行,有余之证也,急治之,犹多可活。灰白之陷,乃元气衰败,故不能起发,而血亦不得通贯,不足之证也,多难救治。

罗浮方治塌陷痘歌曰:乌蛇全蝎与殭蚕,带肉穿山甲与缠。四样净该均一两,绵芪官桂倍加焉。白酒煮浓随意服,见多陷痘得回全。

愚每用此全活甚众。但殭蚕须要去丝,清水洗去石灰,再晒干;乌蛇须用尾极好;穿山甲酒洗焙干用。

袁氏治倒靥歌曰:倒靥原为痘后难,只因气血两相残。参芪归地并蝉蜕,连绵进服靥自还。

又云:倒靥血不止,名为回阳泉。若犯胷胁地,十来九不全。速觅胭脂胚,血竭加一钱。烧之俱存性,点上血收干。

予见痘后倒靥,人多妄用浴法,枉杀人男女。若痘后结痂厚垒,不能脱起,或半脱而半在,或四围脱而中心锥痛者,准用生蜜、苏合油二味调匀,用银簪敷于靥盘沿处,其痛即止而靥自速脱,并无呛血暴肉之患。如无苏合油,只以线鸡油代之,甚妙。

黑陷

邵子《观物篇》曰:东赤、南白、西黄、北黑,此正色也,验之于晓午暮夜之时,可见之矣。由是推之,婴儿始生而赤,长稍变而白;病则黄,老死而黑。物生地下而赤,稍长而白,萎落则黄,枯槁而黑,凡物皆资一阳之气以生,此四色者,乃一阳之气色递变者也。痘疮由出现而起发,起发而成浆,成浆而结痂,亦人身中一阳之气之流行也。其出现而赤,起发稍变而白,成浆则黄,结痂则黑。此亦色之递变自然者,乃证之顺,未可全以变黑为不正之色也。夫以变黑为逆者,以四时言之,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此自然之序递相成功者也。痘疮之出,犹春之生也,起发犹夏之长也,成浆犹秋之收也,结痂犹冬之藏也,亦自然之序。苟出现而黑色,是春行冬令矣;起发而黑色,是夏行冬令矣;成浆而黑色,是秋行冬令矣。不循递变之次,故谓之逆。黑者,肾之色也,为起蛰封藏之本,故以变黑为归肾也。又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疮疹之毒,由内而外为顺,内者不出曰伏,已出复入曰陷,不能成浆谓之倒陷,不能结痂谓之倒靥。曰伏、曰陷、曰倒,皆由外而内,入于骨髓,故曰归肾为逆也。

按钱仲阳为万世幼医之祖,而独以变黑归肾为肾实之证,其失不小。万氏辟之,最为详明,故备引之。盖耳骩者,肾之部也。诸痛疮疡,皆属于火。肾本属水,水不畏火,故疮疹之初,肾独无证。凡五脏之部之色之证见者,皆为恶候,故曰善则不可见,恶则可见也。倘若小儿肾水本亏,则火毒愈盛,水不足以制之,而火反侮其所不胜;及其既久,火熬水热,于是肾之所部始病而恶证见焉。钱氏以百祥丸下之者,大有至理。盖大戟者,泻小肠之药也。心与小肠为表里,不直泻其心而泻其舍,使心火下降而肾水上升,得阴阳交媾之道,有起骨加肉之功。然不救者,尚十有九,水火岂易抽添哉?盖非百祥丸则无治也,毒气去而真气不绝者犹活。前人谓百祥丸泻膀胱之水,令脾土复旺,是不读本草而且大失仲阳之旨也。又导赤散,亦仲阳所制,亦泻小肠,但与百祥丸之功效有宽猛耳。四圣散用木通亦妙。世以大戟为猛而易以其他淡渗之药,反泻膀胱与肾者,是不刃而杀之矣。万氏以百祥丸下肾中毒气,是犹以为肾实而泻其子也,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不可以不辨。

疮痘黑陷分四证,详见起发证治陷伏条。

喜热饮食,手足并冷者,乃脾胃亏损,阳气虚寒之证,宜用辛热之剂补之。喜冷饮食,手足并热,乃阳气实热之证,宜用苦寒之剂泻之。外感风寒者,温散之。毒入腹者,分利之。阳气虚者,温补之。外寒触犯者,熏解之。陈宿州先生用十二味异功散,以预保脾土于未败之先,实发前人之未发,开万世之聋聩也。

《活人》治疮黑倒陷,猪尾汤、无比散、龙脑膏,无不验。

海藏云:若用草药下之,似胜脑、麝,必不得已而后用之可也。

治疹痘不透,干黑危困,用山楂肉一味为末,每服二钱,紫草酒送下,量儿大小加减,徐徐进三四服,即红活。

刘守真凉膈散,治小儿斑疹黑陷,亦妙。然止能治大便结硬,小便赤濇为当。若大便小便已通,不宜用此,惟以易老去大黄、硝者,最为稳当。

凡痘疹重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如,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咬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尻反热者,死。何以然?肾气大旺,脾虚不能治故也。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以脾气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则内虚,多归于肾。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可下之,宜四顺饮。疮赤陷而耳尻反热者,为逆,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

痘疮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气不能尽出者,用黄芪、人参、酒炒紫草治之。颜色正者,如上治法。

参、芪之补,佐以紫草之通利也。

变黑归肾,乃气弱不能蓄血,血亦不荣,故致枯萎而黑,只用保元汤加芎、桂,补提其气,其气旺则黑者转而为黄矣。

右补虚例,第三证所谓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云云者之所宜也。

痘色初深红者必变紫,紫必变黑,紫黑必至于干枯,此血热渐变,理势之一定不移者也。故初见深红,失于解散,至于干枯黑陷,危殆极矣。治法当以凉血退热为主,看其微甚,或利大便,或利小便,或用解散之剂。顶虽平陷,不可专以气虚例之,而惟用参、芪补剂,补则气愈盛而血愈干涸矣。

治血热证,七八日间有紫黑干枯,及青灰干黑陷者,有夺命、大造、谈笑、博金、一字金,或百祥、牛李、猪尾等方。然早能凉血解毒,必无此患,患此而后用此药,得全者少矣。若服凉解之药过多,以致泄泻滑脱而成黑陷者,仍从陈氏法,以木香异功治之,又不得以血热为拘也。

灰白

炉灰白色,静者怯者作寒看,燥者勇者焮发者作热看。

凡痘疹白色,将靥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俗呼倒靥,不妨,但服实表之剂。如毒气郁里,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闭,通大便,小便闭,通小便,无妨。

前证不起发,不红活者,此因脾肺气虚,用参芪四圣散。

顶陷灰白泻渴者,脾肺虚寒,用木香散、异功散。

痘初出时色白者,气血虚也,便宜大补气血,参、朮、芪、芎、升麻、干姜、甘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药;若大便泻,加诃子、肉果。

凡血气不足,灰白顶陷不起者,宜内托散 【 即十宣散】 加紫草并乳汁调补。

痘色灰白,浆不满足,欲成倒塌,皮薄欲破者,保元汤加芎、归、芍药、升麻、人乳、好酒进之。

有一等白痘似粉,医人所不识,有盘有顶而软肥者,以加减大紫草散主之。

夹疹

状如锦纹,其中有空缺处,如云头样者为斑;遍身无空处,疏密不等者为疹。

夫疹乃风邪外患,痘为胎毒内发,二证并作,脏腑俱病也。二者相杂,赤晕发焮,痘疮愈盛,悞谓痘出太密,多不可救。然此乃夹疹痘也,当治以人参羌活散,疹毒即解,痘势亦退。其元气亏损,不能结痂,当补脾胃为急也。

痘内夹出丹疹者,不必治之,当以托痘为主,痘出而疹白消矣。

夹斑

痘出而夹斑者,痘毒随脏而出,其毒发之势,最为迅疾。或血太过而气不及,则卫气疏缺,不能密护脉络,而致太过之血夹毒上浮,亦乘毒出之势而发为斑也,较前夹疹者稍为易治。如痘起齐,其内必虚,斑多从内解;如不解,以升麻汤加归芍主之。又有或结痂后而发者,余毒热盛,煎熬肉分,其斑必烂,以消毒散加归、芍、防风,盛则用连翘汤,烂处以生肌散敷之。若夹毒初出,色赤如火,乃毒滞不能宣发之故,以四顺饮利之。如大便利一二次而斑或退,则血附气位,急用四君子汤加芪、姜、枣与服,以防其损陷;如不止,加肉豆蔻必止。

翁用黑参升麻汤,黄芩、荆芥、白芍、归芎。在初多用表散,在后多用解利。红斑易退,紫斑稍难,蓝斑不可治。

娄用白虎汤。

痘中夹斑,阳明受枭炎之毒盛而然,丁桂之药,纤毫莫可投也。张半仙用黄连解毒汤,以治夹斑之痘,则失之太寒;钱氏用槟榔、大黄,以疗痘中之斑,则失之太峻。总不如犀角地黄汤以彻内阳明之郁毒,五龙化斑汤以消外蚊咬之血纹,内外夹攻,表里调和,斯能复全矣。

愚治痘里夹斑者极多,但见形就是斑,不是痘样者,热毒峻烈,克全者十止三四。两日而斑见者,速清逐为尚。患此者必烦躁谵语,渴饮不宁,刘禅师用地龙汁和犀角水投服,亦心得治斑之法者矣。

夹瘿为痰毒凝结而成也,或结于颈项,或结于耳后,或结于腋下,大者如桃,小者似李,长者似瓜,短者似枣,身烙烦渴,势若不凶。痘三四日而瘿作,则毒随痘泄,脓随痘灌,自可挽全而无害,倘瘿红肿将脓,而痘随标焉。吾恐毒脓一溃,元气嚣漓,痘焉能表暴充灌乎?七八之期,痘已黄蜡,而瘿作焉,保护元气,消毒祛邪,竟获绥全之庆,虽溃无妨。治法在乎审日期之先后,视元气之厚薄,纪男女之大小,范时令之寒暑,庶几免紊错之愆矣。瘿已红肿而痘标焉,法宜托里,毒盛消其毒,元虚补其元,木通、桔梗解毒而彻关锁,恶实、生地除枭而祛荣火,甘草清理诸邪,蝉蜕祛风辟毒,芍药泄诸经之郁火,荆芥散阳明之风邪,诸药缺一不可也。

痘起遂发瘿,治以补托,惟芩连之药不可用,耗烁之剂不宜投,消痰解毒为尚。

痘标而瘿破流脓出血,自致元气虚亏,大用黄芪卫元汤可也,人参、黄芪、川归、红花、桔梗、芍药、甘草、防风煎服。

痘两三日而瘿毒仍作,急用三消散、半夏、川归、茯苓、甘草、木通、红花、生地、芍药、牛蒡子、天花粉、蝉蜕、灯草煎服。

痘七八日充灌而瘿作,宜服冲和饮子,人参、黄芪、麦门、柴胡、防风、荆芥、芍药、茯苓、炒白朮、桔梗、连翘、当归、瓜蒌根,频进四服自愈矣。

歌曰:木通生地并黄芪,桔梗当归芍药俱。大力蝉蜕兼甘草,白茯殭蚕效实奇。上焦加味升麻引,贝母门冬不可遗。下焦牛膝相资助,紧觅山姑倍用之。热多荆芥随多少,疼极还寻白芷医。

按方治证,须验时日,若头面尽肿而瘿肿,则诸痘决不能鼎峻,多致损伤。

夹丹

痘里发丹,内热之极而然也,不宜遽用极寒透里之剂。若见标三二日,竟以化斑汤徐徐浴之,内服生地、牛蒡子、芍药、甘草、木通、荆芥穗,其毒自消矣;若用猪胆、京墨、冰片涂之,竟罹其害,慎之!头面项颈,倘如蛇缠硬肿,火烧疼痛,枭毒辏于上,宜用炒黄连、紫草、车前子、栀子等药。

余治痘丹,准前药加减,单用露桃花二钱,即丹收痘朗;若肿痛须加柴胡、羌活、生地、芍药倍之。有用凤尾草独煎汤饮,岂知山蕨即凤尾草也,性极寒而沉走,恐伤于痘,不可轻用。

夹疮疡

痘里夹疮,痘迎疮见隙而盘据,愈加多密矣。痘起气虚,风痒自作,宜用紫苏荆芥汤浴之,随用芍药、生地、防风、黄芪、白朮、殭蚕、甘草、蝉蜕等药服之可也。若男女患杨梅恶疮,痛不可忍,而痘适标其间,李少阳用蜗牛丹以治,但香油、皂子仁不可轻用;若患肥疳疮,如松香、轻粉、飞丹、雄黄皆不可涂也。

歌曰:黄芪芍药直殭蚕,生地防风白朮联,甘草红花牛蒡子,酒煎莱服效难言。若是杨梅疮破烂,牛黄土茯倍加焉。痛极乳香些少助,自然疮可痘安全。

余历验小儿痘种于疮疡中,痘虽美丽,势必枭痒,若不按法制汤以浴,痘蹲聚于疮隙,奚克鼎峻?尹头陀专以香马兰藤煎汤,浴夹疮疡之痘,允得镇痘之妙。但香马兰有三种分别,青红白根,浮上红者甚佳,采用则可。治法以升麻、黄芪为君,芍药、生地为臣,羌活、防风为佐,甘草、蝉蜕为使,此准格也。

夹损伤

痘标一两日,或致扑跌,或犯金石所伤,则脾脉亏损而血气走散,痘终受其阻厄。李少阳用孩骨胡桃酒以治,则失之峻利;况胡桃又作泻之物,用之不宜。王近川用归尾桃仁汤以治,则失之狂妄,痘中岂宜破败其血者耶?准依刘半塘拱元散,人参、黄芪、当归、红花、伏凤雏、蝉蜕、防风、芍药、甘草以补托其内,用文蛤、棕灰盦于伤处以收敛其外可也。若损而不破者,用虾蟆皮贴之,徐徐以手摩抚。若是汤泼火烙者,不宜敷以生冷之药,以凝滞其痘也。

歌曰:损伤须觅伏凤雏,土鳖参芪蝉蜕驰。橘红甘草当归合,再入红花防地俱。

痘疔

诸痘中有独大者,或黑或白,其根结硬,即是痘疔,如疔疮样,直抵筋骨,宜挑破,以四圣散点之。

凡黑陷中有微尖,顶如苦楮样者,疔也;无此状者,谓之黑陷,非疔也。

痘疔又谓又贼痘,或三五枚,或五七枚,间杂于诸痘之间,其色紫黯,作痛不宁,以致诸证蜂起,不能灌脓,甚至不救,乃热毒势甚并结也,用仙方活命饮;如二便秘濇,量加大黄,遍身拘急,加麻黄。外必用线针挑破,出黑血,或吮出毒血,以泄其毒,余痘才得灌脓;否则其毒无从而解,必致不起。如未应,急用隔蒜灸;若毒气盛者,或不知痛者,不用蒜隔,就着肉灼艾灸之。若灸后疮头红肿焮发,用针挑破,出毒血,灼艾尤好。虽此法未出方书,予屡用屡验者。世多用至宝丹之类,亦不可恃。别见起发证治,宜参考。

凡痘疮起发之时,但见干燥,其根焦黑者,即内服夺命丹,外用四圣散涂之。

如原有疮疹,或灌疮未愈,或疮将较瘢嫩者,至痘出之时,其处痘本攒聚,形色黑溃,急以针刺破之,吮去毒血,外以四圣散涂之,内服加味四圣汤调无价散,并夺命丹主之。

如疮焦黑,浑身皆是者,看大便何如:若大便秘,内服承气汤调无价散,外用水杨汤浴法;大便利者,内服十全大补汤、陈氏木香散调无价散,合夺命丹,外用水杨汤浴法。

卷帘疔

痘六七朝,舌望上卷,喉锁烦渴紧痛,饮食难进,不知者妄用刀割舌下青筋,倏时致死。岂知疔毒结坐于舌根,疔甚者如黑豆,次者似葡萄。犯此证候,要把银钩钩破患处,尽净恶血,随以苦茶漱口,尽吐其毒血,而以后方投之。

歌曰:晡仙妙制龙宫丹,冰片硼砂青黛间。薄荷荆芥殭蚕炒,还觅黄连法制难。按合研匀为细末,慢吹喉内卷帘翻。

按此疔人多不晓,夭杀儿童。若患此者,痘定经于心,急宜清解;若补助之药,不宜服也。有方用蛤蜊汁和玉露滴者,亦可。

燕窝疔

痘形五六日而腋下硬肿,两手坦垂,不能活动转舒,烦躁谵语,眼碧脸赤,恶渴吐沫,不知者以为结痈而然,岂知痘毒结坐于腋下,名曰燕窝疔。急用银针挑去其根,尽除恶血,随将燕窝打水澄清者洗净,而以珍珠末和油胭脂涂其患处,内服消毒饮。

又歌曰:燕窝疔欲燕窝除,挑破须将澄去泥。洗净尽除其毒血,油胭脂和米珍珠。涂抹其中时刻候,管教毒尽痘离离。

曰:消毒饮是鼠黏先,甘草通茯生地全。红花犀芍连翘合,灯草浓煎毒尽捐。

余历详察此痘左腋潜注,则右体之痘,沉伏而失色,右腋潜注,则左体之痘,叛逆而无元,是准格也。若曰疔左而左痘坏,则诬矣。有方以蜒蝣和核桃肉吞者,虽暂获效,终于无济。

火珠疔

痘值六七日,而鼻窍中阗塞喷火,气息甚难,恶渴烦躁,面赤眼红,痰紧,饮食不餐,热烙,名曰火珠疔。外要钩破,随将药点入眼角,再服泻金汤则愈矣。

歌曰:鼻中阗塞火珠疔,速要钩穿眼上行。黄连膏和梅花片,点滴其中左右经。再服泻金汤二剂,自然毒尽得安宁。

泻金汤歌曰:乌犀桔梗鼠黏行,芍药甘梢伏火清。生地红花通紫草,合煎服后自消疔。

按此痘疔患于小儿们,人昧以为息肉阗塞,不知挑剔,屡致枉死。惯治者,允宜详验,眼翻气急,手足乱撒,候则是矣。或以田螺水滴入者,未善。

忘汲疔

痘值六七之期,两眼沿倏然结作疔毒,封合肿胀,热极而面色紫,烦渴,则以治鼻疔法治之。挑破处速以瓦葱捣烂盦之,盖此处不可以钩穿者也。

歌曰:眼沿生疔眼必瞎,自有仙家神治法。瓦葱细捣盦封牢,莫待风枭再作恶。

昔穆修治此宁,专用山慈菇和蜣螂肉捣烂,盦上取疔根,亦捷法也。

豢虎疔

痘期里正要会脓结蜡,而耳孔内结成疔毒,盖肾地宜无痘毒,而疔独辏结于此者,则枭炎炽而癸元已耗矣。急宜锥破,随用鹅管石、女贞子、薄荷共研为极细末,吹于患处;再用马兰根洗净,寸断塞耳。

歌曰:豢虎由来两耳中,少阳临证制吹筒。鹅管石和女真子,薄荷三味并相攻。再把马兰根洗净,随将寸断塞其中。不须时刻相回挽,自然疔里见奇功。

按此方鹅管石宜改元精石,以元精而写鹅管,此亦传易隐射之失也。内还有冰片,女真子亦是女真,抄曰子者,亦传讹也。

注命疔

痘期里两足掌心痘毒,辏结成疔,硬肿恶痛,或如钱样,或如大黑豆,或如胡椒粒,紫筋直注透足股盘处,其毒甚矣。速锄取其根,净尽其血,随用田螺水调和冰片点三次,把慎火草、菉豆浸胀,捣烂,盦于患处,内服化毒丹。

歌曰:痘里如生注命疔,花栏决定不为轻。银针挑尽其中毒,寻个田螺吐水清。调和冰片胭脂点,再觅龙鳞草要真 【 即慎火草,又名火丹草。】 脱皮菉豆浸渍胀,共捣将来盦一层。内把化毒丹来服,不怕疔生足掌心。

俗人多以足下疔不加意,岂知疔虽生于下,而绾刺于上,竟犯脾心二经,时刻不可捱,故曰注命。

骊含疔

痘值五六朝,身发恶热,烦躁谵语,两眼翻厥,肚腹膨胀,小便闭塞,恶痛,叫号不宁,盖因枭毒澄聚于膀胱,而于阳茎窍里,辏结鸩疔,名骊含疔。语云:痘疔结此,时刻要死。急用银朱、冰片、蟾酥、牛黄、麝香,研匀极细末,将黄连细茶浓煎候冷,取半匙调药,把细软稻心蘸药,通纳其窍中,再用油菜子搓捋其茎,内服木通败毒散。

歌曰:骊含生疔疔如刀,十个疔来九不饶。胡僧仙授攻医法,继后骊含命始逃。牛黄冰片蟾酥麝,和合银朱一样(扌曹)。茶连数沸煎浓冷,稻草心将蘸药膏。依方按法相为用,何畏疔锥日夜号。

昔云间一僧用细银丝通窍内,随以清水漱口净吸之,以尽其毒血,外用珍珠、片脑调敷,亦验。

透肠疔

痘六七朝之内,腹中饱闷,绞痛难忍,大便秘结,烦渴,遂于粪门旁阖辏作疔毒,肿硬紫锥,名曰透肠疔,毒彻于阳明故耳。速针锥其毒,大用金银花、防风煎汤,候冷洗净,随将轻粉、珍珠、片脑、白敛末,灯心蘸涂于上,内服黄连解毒汤。

歌曰:透肠疔毒命随倾,治得全时漏不成。此方奇效人谁得?惟是晡仙用自珍。片脑珍珠与轻粉,分两般般无重轻。要将白敛先为末,澄过干时后并行。毒收还冀时干结,溃烂来时极可憎。

此疔有剔后用苎根捣烂盦者,有用桑杪捣烂和麝敷者,俱有明效,总不如野菉豆末和红花末干掺,甚美。

溃烂

收靥门参看。

痘斑烂之证,因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气闭塞,以致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悞发散,则毒随阳气暴出于外,遍身皮肤溃烂。治宜调脾胃,进饮食,大便调和,荣卫健旺,毒气自解,而无目赤咽痛口疮吐衄等证。窃谓前证若发表过甚,大便自利,急用理中丸、豆蔻丸,以救其里。亦有痘疹如蚊所啮,而色黑,乃危证也。若大小便秘结烦躁,用山栀子汤,豮猪尾血调脑子治之,自利不食者不可用。盖毒发于表而妄汗之,则腠理开泄,荣卫益虚,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虚变证者有之。若毒根于里而妄下之,则内气愈虚,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两耳尻冷,眼合肚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治者审之!

疮出太盛,脓汁淋漓,不可着席,疼痛者,干黄土罗末敷之,甚者白龙散帛裹扑之,或败草散贴之。丹溪云:疮湿者用泻湿,乃肌表间湿,宜用风药,白芷、防风之类。闻人氏用麦麸衬卧,暑月热甚,当借之,以芭蕉叶为佳。

或疮已出定,大便不通而脓汁不干者,此热毒合下证也,宜牛黄丹利之。若疮口湿,及脓血杂流者,百花膏、生肌散、金华散、绵茧散、魏氏白螺散、乳香韶粉散,俱可用。若靥后复生,乃余毒失于解利,留滞于肌肉之间而然也,宜消毒散;或结痂久而不落,亦宜百花膏。

若痘烂无脓,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者,不治之证也。

臭痘

先哲云:臭痘不死,以其得化泄阳明之毒气故耳。若臭而黑烂成窝者,元气亏损,亦死之证也。患此者,须服定金汤。

予每诊臭痘,脓血流溢者生;臭不枭痒者生;臭不延人者生;臭不抓脱者生;臭不黑烂者生。犯此须芫荽、艾叶烧,辟其秽气;随用升麻紫苏汤揩挹其臭处,净洁其衣服床被,即服前方,无不获全。若顶胁胷颈气窝处,凹烂黑臭,洞见筋骨者,必死之痘也。四明俞氏用寒水丹掺之,亦可。

蛆痘

天地间有形化者,有气化者。形化者由于胎卵,气化者忽然成形。痘之有蛆,形化气化兼之也。近有华峯道人,隐吴山治痘。有一小儿患痘,时届十一月,感发之候,痘经正顺,囊廓鼎耸,忽头项上恶痒难忍,手搔难禁,遂于溃破处将银簪挑之,则见其虫如丝细而长有寸,遂以香油取尽,花椒汤洗之,痒即止。愚按寒冬蛰令,岂有虫乎?兹乃气化然也。又有一患痘者,时值炎热之际,头项上如前作痒,予视之,见其虫如米粒,囊中或二三盘据焉,此乃蝇蚋聚啮脓血,形化然也。先哲云:蛆痘不死,以其枭毒尽发于外也。

验面

痘疹属火证,其面色赤者为顺,甚者为热。若肝木克制脾土,致面色青者,是为逆也。急用四君、升麻、柴胡,调补脾胃,色正才治。窃谓前证若伤食而呕吐搐搦,脾气受伤而泻利搐搦,或厥逆,皆慢脾风之渐也,用人参理中汤加柴胡、钓藤钩治之。或有少悞,多致不起。若有痘毒内外郁蒸发出,遇风寒相搏,凝滞于肌肉,遍身皮肤青色者,用透肌散。胃伤则生风呕吐,脾伤则生风厥逆,用五味异功散加天麻;若疮密热盛便秘,饮冷面赤者,用犀角解毒散;灌浆之后,发热烦躁,作渴面赤者,用当归补血汤;足热腰痛,目睛赤者,地黄丸,皆要法也。

痘后余毒证治

斑疮余毒,或肝虚入眼目,或肺虚为癣疥,或为痈疖,发在骨节,肾之虚也;发在肌肉,脾之虚也。或在筋,或在头,或在面,或牙齿疳蚀,或咽喉肿痛,各随经而见,皆毒不散,蕴积而成。或病人始不早治,或医者失治遗于经络,其所由来,盖有自矣,宜服解毒等剂。

痘毒攻脾则泄泻身浮,攻肝则眼生瞖膜,攻心则烦躁啼哭,攻肾则耳疼脓聚,攻肺则欬嗽痰涎。

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清下解毒丸。

痈疖

痘痈多是实毒,血热成痈,分上下用药,一日不可缓。成脓必用清热凉血为主,赤芍药、甘草节、连翘、桔梗之类;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槟榔、牛膝;更助以贝母、忍冬、白芷、瓜蒌。大便燥,用大黄,寒热用芩、蘗。此法累效。

前证初起未成脓者,用活命饮、隔蒜灸,治而消之;欲成脓者,用活命饮解而溃之;气血虚者,八珍汤实而溃之;虚而不能敛者,托里散补而敛之。大凡发热肿痛,大便不结,用仙方活命饮及隔蒜灸法;大便秘结,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黄;大便已通,肿痛未退,再用活命饮一服,用托里散补其元气。若发热倦怠,大便调和,用补中益气汤;未应,亦用隔蒜灸。若溃而发热口干,肢体倦怠,用东垣圣愈汤;脓水淋漓,不时发热,用四君、参、芪。若因乳母肝经血虚发热,用加味小柴胡汤;肝脾郁怒发热,用加味归脾汤;膏粱厚味积热,用加味清胃散。

如专与凉血,用败毒等药,复伤元气,必致成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矣。

瘾疹

瘾者,皮肤间隐隐成疙瘩瘙痒,爬搔更多,内服解毒防风汤,外以筚衣汤洗之。

疹者,皮间点点状如蚊蚤所咬之迹,或如小芥子,即麻子也,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穗主之;热甚渴者,与人参白虎汤相合服之。

丹瘤

赤火丹瘤,此恶候也。流移红肿,其痛手不可近。从头上起者,过心即死;从足下起者,过肾即死。宜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黑参化毒汤,外用蜞针法吮去恶血自消。若但红不肿不痛者,斑也,人参白虎汤加黑参、大青、生地黄主之。

发热

痘疮收靥之后,浑身经热不除,别无他证,用柴胡麦门冬散;如不退,服人参白朮散。若风热欬嗽,咽喉不利,用桔梗甘草防风汤。窃谓前证有因热毒未解者,有因胃气虚热者,有因胃气实热者,其因不能枚举,当临证制宜而药之。

骨节作痛

俗名痘风。丹溪分气血虚实。以日子守之,多带气血不足。

虚则黄芪生血之剂助之,略佐以风药。

实则白芍药、黄芩为君,连翘、白芷、续断之类为佐。

若属虚寒,陈氏方可用。余详痘中风门。

水痘

小儿痘疮,有正痘与水痘之不同。新安张季明云:其疮皮不薄,如赤根白头,渐渐赤肿而有脓差迟者,谓之大痘,此里证发于脏也。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而出无渐次,白色或淡红,冷冷有水浆者,谓之水痘,此表证发于腑也,亦与疹子同,又轻于疹。发热一二日而出,出而即消,易出易靥,不宜燥温,但用轻剂解之,麦汤散主之,羌活散、消毒饮、麦煎散俱可服,又当服大连翘汤以解之。

如心闷烦躁发热,及大小便濇,口舌生疮者,通关散主之。

水痘夹黑出来,或黑水流,或手足冷者,前胡、甘草、生地、黑参、连翘、茯苓、木通、蝉蜕、麦门冬、川芎、陈皮、当归、生姜,水煎服。

麻疹

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随出即收,不结脓疱,北人谓之糖疮,南人谓之麸疮,吴人谓之痧,越人谓之疿,古所谓麻,闻人氏所谓肤疹是也,与前所谓脾为疹者不同。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数稍多者,名正疹子。又出于痘前者,名奶疹子;出于痘后者,名正疹子。初出亦与痘疮相似,但痘发于脏,麻发于腑。脏属阴,其病本深,故难出难收,而药于温平为宜;腑属阳,其病本浅,故易出易收,而药于清凉为宜。

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贼邪,其证当重,何反轻于痘?余每治麻疹,但据见证,以泻白散加减大剂投之,即至危困之证,无不愈者。其他时师,用苦寒降火,辛温发表,而阽于危亡者,不可胜数,安在其为心火刑肺也?

麻疹初出,全类伤风,发热欬嗽,鼻塞面肿,涕唾稠黏,全是肺经之证。有末传泄利者,有一起兼泄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惟不可触冒风寒,及于正蒸热时噉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

麻疹形证亦同,有如发风疹,疙瘩拥起如云头,色赤成斑,随见随没者,有如粟米头米?元,三番俱见而不没,至三日后方收渐没者,然皆谓之麻疹。其于欲出未出之际,当用发表之药发之,则易出易愈也。

麻疹有发热至十余日始见者,大抵主在发散肺经之热毒者始事也,调理补养病后之元气者终事也。其间或兼风,或兼痰,或伤食,并随宜加对证之药。其有变证,即随病用对证之药。要不乱投汤剂,则儿无事矣。

初热

痘疹发热之初,多似伤寒,惟麻疹则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其泪汪汪,面浮腮赤,或呕恶,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为异耳。轻者以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主之,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汤,以白芷代葛根。此余创立治法,用之无不效者。即十分危证,守而勿失,终于必济。每见诸书所定方,类皆苦寒、辛凉发表之剂,不尽对证对经,恐有诛罚太过之失,用者详之。

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朮,虽呕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

大忌认作伤寒,妄汗妄下。汗之则增其热,为鼻衄,为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多至不救,慎之!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欬嗽百十声不止,上气喘急,面浮目胞肿,宜甘桔汤、消毒散、泻白散,三方合用。内桑白皮采鲜者多用。热盛烦渴,加石膏末、知母、黄芩、天花粉。

疹子发热吐利,乃火邪内迫,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上焦多吐,宜黄芩汤加茅根、芦根、枇杷叶。

下焦多利,宜黄芩汤送下香连丸。

中焦吐利俱多,宜黄芩汤,多加芦根、茅根,前调六一散。

自利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宜加味黄芩汤,调六一散。

大抵疹家吐利滞下,宜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

疹出之时,咽喉肿痛者,乃毒火上熏而然,勿作喉痹治法,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决去恶血。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加黑参、牛蒡、连翘,或射干鼠黏子汤,细细咽之,钱氏甘露饮子亦可,外用十全散、玉锁匙点之。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之故也。

初发热渴者,前发散药中多加石膏、天花粉,或葛根麦门冬散。

见形

疹子初起,多泻不妨,惟愈后最忌重热,此不可不调治者。盖疹子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五七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疹出,饮食不进而复重热,阴阳耗竭,不死何待?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予见忽以为常而死者屡矣。

疹退之后,微微欬嗽者,此余毒未尽也,泻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欬甚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者,此热毒乘肺而然也,宜门冬清肺汤加枇杷叶;见血加茅根汁、阿胶珠主之。但见胷高如龟壳,肩耸而喘,血出口鼻,摆手摇头,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皆不可治也。

疹出之时,曾作泄利,未经清解,至疹退之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此余毒在大肠也,以黄芩汤送下香连丸。虚者加人参,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药内加之,勿入煎药。

疹子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以清热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瘈瘲,变为慢风,不救者多矣。

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此热在心脾二经也,以当归养血汤、黄连安神丸间服之。

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谓之中恶,间有用人参汤研苏合香丸而苏者。

禁忌

疹家禁忌比痘家禁忌尤甚,若悞食鸡鱼,则终身但遇天行之时,又令重出也。盐酢食之,令欬不止;五辛食之,令生惊热。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

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一发之时,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寒,毒气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以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
痘疹门

痘疹论 【 清?聂久吾】

辟时医之谬

近世痘方,多宗黄西丘,其书自始至终,俱分顺逆险而立三图说。其谓顺者,不必服药是也;谓险者,宜以保元汤加减调治犹近理也。但谓逆者俱不可治,治之徒劳无益,是教人袖手待毙矣。其言不仁之甚,而贻害于世不小也。此为俗医图利计则甚便,而于救济生灵之术则甚乖也。盖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若治其易治者,而弃其难治者,则何以医为?惟俗医意在图利,又恐坏名,见证有不顺者,辄委弃之,彼诚恐利未必得,而徒冒不识证之名。若仁人君子,当为之死里求生,岂忍断其必死而坐视不治?故曰:西丘之言,便于俗医而非所以济世也。且其所指逆证多端,痘疮稠密者多有之,如初热而惊悸吐泻,报痘而先发于印堂司空天庭等处,初出而根窠无晕,既出而色白灰陷,或发水泡或痒塌,或当行浆而不行浆,或痂未落而寒战咬牙等证,皆其图说所谓逆而不治者,予每治之而得生者多矣。奈何悉谓治之无益,而戒人勿治乎?惟初出形如蚕种,既出而紫黑干枯者,难以灌浆,多不可救耳。然宁救之而不活,不忍坐视而不救也。

近年有庠生管橓编集《保赤全书》,载痘疹方论,颇为详备,然其人博而不精,未谙妙理,所论气血虚实寒热等理,多混杂未能融通,所论某证该用某方,多卤莽又多乖舛而不得其宜,在明者得之,犹可备参考,若昧者执而用之,鲜不悞事。予恐其无益于世而反惑世也,故表而出之。

痘证与他证不同,自初发热,以至于结痂,限日限时,救困扶危,当用之药,宜及时而用,如救焚拯溺,不可缓也。盖痘毒发自五脏,实动五脏之真气,其出痘多者,真气发泄亦多,当此之时,人之血气几绝,岌岌乎殆哉!如油尽之灯,不速为之增油,则灯焰熄;如风中之烛,不速为之蔽风,则烛光灭也。时医则不然,轻视人命而重视财利,其愚而不知用药者,姑无论已,即稍知用药者,亦不肯及时用药,欲因祸大而显功,迟延至于气血已绝,不可复续,虽有对证之药,缓不及事,因而悞人性命者多矣。此医家之害,而病家不可不知也。又时医识见浅陋,未谙妙理,执泥祖传旧方,不知变通,遇痘证之轻者,犹可动手调治,而自以为功,一遇危险重证,便束手无策,不能救疗,甚至治而不活者,则以为痘证原恶,而不自咎其术之拙,病家亦以为痘证本恶,而不归咎医之拙。殊不知痘疮常数,若无甚恶之证,而调治得宜,十可十生;间有极恶之证,必不可救疗者,十不过一二。今治而十死七八,何恶证之多也?无亦术之不精乎!

当时令,众人出痘时,小儿或有发热稍缓,其热或作或止,其红点或未见,或微见而未明,或是出痘,或非出痘,正在疑似之间,当此之时,不如且勿服药,以待其自定,但禁风禁荤,调护之而已。所谓不轻治,正所以深治之者,此也。有等富贵之家,珍爱太过,见其如此,屡投以清凉解毒之剂。不知若是痘证,则其毒气发动于五脏,勃勃欲出,其势决不可阻遏,屡用清凉阻遏其势,即所以迫之内攻而祸速矣。故犯此者,多有报痘数日,即烦闷惊搐而死,此解毒之剂杀之也。正如蔻在宫墙之内,不逐之出外,反遏其出路,围而攻之,宫中之人,有不遭残害者乎?然医者曰:吾用解毒药,何至于杀人?既不自任其咎。病家亦曰:彼用解毒药,何至于杀吾人?亦不归咎于医杀人于冥冥之中,而己不悟也。人不知也,予故表而出之,以戒世之爱而反害者。语曰:久腊者毒必厚。痘毒禀于胎元,伏于五脏,其轻者无论已,其重者深藏久蓄,不为不厚矣。一旦触发于倏然忽然之顷,其势猛锐欲出,断不可御,是以必借气血载毒出外,成浆结痂,然后毒散而成功,此病机亦化机也。此岂若诸疮之毒,可以骤然而解散者?故解之于既出之后,是顺其欲散之势,犹为近理;解之于未出之先,是遏其猛锐欲出之势,其祸甚速。如初决之堤,水势排山,而欲捧土塞之,有是理乎?奈何自古治痘之家,其卑者固不足道,其高者亦未深悟此理,每每于痘疮发热之初,欲出未出之际,辄以解毒为主,且曰:服某药则毒可解,而痘出必稀。不知痘之稀,由其初受毒之轻耳,岂将出之时所能骤解乎?致启后之庸医,讹以承讹,见痘疮欲出未出之间,毒气炽盛,则多用寒凉以解之,或妄下以解之,彼自以为对证之妙剂,而不知反致内攻之奇祸,至于杀人而终不悟,前覆而后不鉴,其祸又无穷也。予睹近时庸医,治痘多犯此失,以致童幼数日而死者甚多,则皆茫然,委于证恶难救,而举世莫觉其致死之由,殊可矜恻也,故不得不再三发明其理以救将来。

自有方书治痘以来,其时不啻二千年,其人不啻数百家,然皆详于已出之后,略于未出之前,深言出速而稠密之危,不言留中而不出之祸。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内寇也。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内寇,自古以来,诸贤之为计疏也。然其失计安在?惟在痘未出而急于解毒,缓于逐毒也。不知未出之毒不可解,但当汲汲逐之出外也。予深悟其理而明鉴其失,故长顾却虑,为未出以前诸证设法,惟明辨其虚实寒热以施治。实热者,宣发其壅滞以逐毒出外;虚寒者,补助其气血以逐毒出外。至于急用寒凉遏毒内攻等弊,则谆谆致戒,不厌再三,一以救前哲之失,一以开后人之迷,虽岐黄复起,不易吾言矣。

须知出痘多者,收结之时,还元之后,五脏真气发泄已多,一身血气耗散已甚,虽或毒气未净,而其正气极虚,是以用凉药解毒,必须用酒炒制。其体气弱者,或时加入参、芪、归、芎之类以救血气,切不可因其有热证而遽投以生三黄、生栀子、生大黄、生石膏之类,此时正气微弱,骤用凉寒峻攻,多有一投而辄毙者,戒之戒之!

治痘之家,既谨其始,又必谨其终。盖痘之危险不测者有二:一曰毒盛,一曰体虚。当其未出之时,或三五日而速毙者,皆因毒盛也。及其结痂还元之时,或悞投一药,悞进一饮一食而辄毙者,皆因体虚也。然毒盛欲出不出者能顺其势以导之,出而不妄施解毒以阻遏拂逆之,则未必致毙。故再三戒谕,深为谨始者虑也。体虚者能察其虚而补养之,又防其虚而不峻攻之,则可保无虞。惟玩其收结还元,而忽易不加谨者,多致悞事,故又深为谨终者警也。

白朮散豆蔻丸说

此等丸散,治痘之家,必须豫制以防虚滑泄泻。若痘起胀,或收结时,骤然泄泻不止,危在旦夕矣。然止泻用汤药多不效,有服至异功散而不止者,惟此丸散可以止之。惟毒热作渴者,加味四苓散,一二服即可止。起胀灌脓时,或有六七日不大便而烦闷作痛者,毒盛而秘也,用清毒活血汤去参、芪,加怀牛膝二钱、紫草、当归各加至二钱煎,药熟去渣,入生蜜半酒杯服之。如又不通,用前药加酒炒大黄三钱微利之。若仍不通,用猪胆汁滴入谷道中即通。终不可用硝、黄大下,恐下后变他证则危矣。

论衄血

痘有鼻中衄血者,毒气上冲于肺也。此其毒气外泄,亦非恶候,不必惊惶,只用发灰散或清肺汤治之。切不可峻用寒凉,如犀角、生地、山栀、生大黄之类,冰伏其血,必为大害。世人不谙此理,一遇痘疮有衄血咽喉口舌等证,即认为实热,遽投以寒凉,冰凝血脉,以致痘疮不得成脓,而变为坏证者多矣!是治末而妨其本,昧之甚者也。

论年长出痘

又有一种出痘稠密,毒火既盛,然元气虚,血气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虚火炎蒸,或烦或渴,或咽喉病,或鼻时出血,难任温补,痘必不能成浆结痂。大凡年长之男女,嗜欲久开,血气既耗者,多有此证,最为难治。时医见其多热候,率用清凉,如犀角地黄汤之类,不知原因血气不能胜毒气而致有此证,今又纯用寒凉,则血气甚亏损而毒气愈肆行,岂复有可生之理?是以此等痘证,时医治之,十无一生,殊可哀怜。今特制参麦清补汤,用人参、酒洗当归各八分,麦冬酒蒸晒干一钱二分,花粉酒蒸晒干、生黄芪各一钱,前胡、牛蒡、山楂肉各五分,炙甘草、生甘草、酒洗红花、川芎、酒洗生地、桔梗各三分,酒炒白芍、生白芍各四分,生姜一片,龙眼肉三个,同煎温服以调之。遇此证者,此药当频服,于痘出五六日内,至七八日,若脓浆不行,亦当用参芪鹿茸汤托之。若脓浆不起,则无生意矣。若有四五分脓,犹可望生。

或问五条

或问曰:医治未病,古人立豫解痘毒之方,或解之于平日,或解之于临时,其方何啻数百,子何以知痘毒不可豫解而不载一方也?曰:以其理知之,又验其事而知之。盖痘毒禀受于胚胎而潜伏于五脏,或数年而后发,或十数年而后发,或数十年而后发,当其未发时,深藏潜伏,声臭俱泯,于何而解之?彼无声臭之毒,又岂有形质有气味之药所能解散?且用药攻病,犹如用兵诛寇,故必执兵持竿,然后可以寇诛之。当闾阎无事时,虽有奸豪潜伏其中,而不执兵,不持竿,谁能识其为寇而诛之?今豫解痘毒于声臭俱泯之时,得无类是乎?此以理知其不能解也。予妇产男女十人,皆已出痘,前六人多用豫解痘毒之方而出痘反有极多者,后四人不用此方而出痘极少,皆勿药自愈矣。此可验痘毒轻重,定于禀受之初,而不能豫解也。然服解毒药于平时虽无益,犹无害也;至于临时解毒,则有反害者矣。每见富贵之家,父母珍爱其子,一闻邻家出痘,则多服解毒之药,以致损儿胃气者有之;或儿已发热,将出痘而多服解毒药,以郁遏其毒气者有之。犯此二者,所谓无益而又害之者也。以是知解之于临时者,尤不可也。

或问曰:子立论,若刘河间、钱仲阳、陈文中等,皆古名医,子议其失,犹之可也。至于朱丹溪集医道之大成,亦议其未尽痘家之妙,何也?曰:丹溪之医诚精矣,子谓其足以尽医家之妙乎?又足以尽痘家之妙乎?且医之为道,精微广大,亦难言矣。自古名医虽各有精微,然亦多有讹谬,如王叔和着《脉诀》,论五脏六腑,谓: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胷中膈相应。此其说大谬矣。夫叔和名医,有如此者,后人习焉不察,至宋张季明着《医说》,始论其谬,其言有理有据,然世上竟宗叔和之谬,而莫知有季明之辨也。如此之类,何可枚举?若刘河间等之治痘,而专用寒凉解毒,则又宗《内经》诸疮俱属心火之言而失其意者也。盖《内经》此言,为诸疮发也,非为痘疮发也。痘疮与诸疮大不同者也。且而刘河间、钱仲阳辈,乃宗其论诸疮之言,以治痘疮,此何异行车于水而推舟于陆也,讹谬甚矣。丹溪又宗刘、钱而不能正其谬者也,何以能尽痘家之妙也!

或问曰:古人治痘,一以解毒为主,至丹溪揭解毒和中安表六字,论者以为精当之极。大略谓痘未出而能解毒则可以使痘出稀少,痘既出而能解毒则可免溃烂发痈发疔入眼等患,岂不深有至理?而子独极言解毒之害,而谆谆以妄解毒为戒,此说未之前闻,不亦过高骇众乎?曰:此痘家第一精深微妙之理。古今高明之士,皆迷而不悞,是以徒知解毒之利,而不知解毒之害也。虽丹溪解毒和中安表之说,亦欠分晓。盖揭解毒二字,于和中安表之上,后人执而用之,多致悞事。以丹溪之明而见不及此,况其下焉者乎?盖痘毒久伏于五脏,一旦触动而勃发,其勇悍猛烈之势,断不可御遏,又何可解散?智者惟顺其势以导之出外而已;昧者当其欲出未出时,而遽投以解毒药,则拂逆其势,岂惟不能解散,而适以逼之返戈内攻,宜其祸不旋踵也。故多有痘才见数点而儿已毙者,则亦惨矣。近日每见富贵之家,极珍爱其子者,多罹此祸。然而病家与医家,终不悟其失。且曰:此痘最恶,吾先为之解毒,犹不能救?况不解毒乎?噫!迷亦甚矣!独不思使其不遽用解毒药,以逼毒内攻,则毒出外而内自安,何遽至于毙?纵其痘出,或稠密,或红紫,或干枯,犹可从容调治,孰与未见痘而速死之惨乎?是以痘未出之前,除升发微汗一剂外,凡攻里清表寒凉解毒之剂,当一切禁之,如砒、巴勿令入口可也。古人谓不可汗下,亦是此理,惜其语焉而不详也。丹溪亦戒妄汗妄下,庶几不失古人之意矣。然又教人用犀角地黄汤之类,是徒知汗下之害,而不知当此欲出未出之时,不必汗下而后为害,即多用清凉如犀角、生地之类,亦能遏毒内攻而致害也。惟人参败毒散,能宣发毒气出外,犹无害耳。若胡氏辈率其愚臆谬见,而妄谓非汗则表热不解,非下则里热不解,汗下以解表里,则痘出稀而必无逆证,而后之愚医,若管橓辈又从而敷衍其说,使世人不察而悞用之,以致儿童之罹此而夭折者,不可胜计,祸亦大矣。予欲救其祸,安得不详辨以破其迷也!至于痘既出之后,则有不必解毒者,有不可解毒者,有不可专解毒而必兼补养者,有可以专解毒而不必兼补养者。不必解毒与不可解毒者,辨之详矣。若其痘出稠密,紫暗干枯而不起发,不灌脓者,此毒气盛而血气弱者也,或先用清凉药,解散其毒气,而随以补血气药助其行浆,或于解毒药中兼活血养血,扶元气药可也,此则所谓不可专解毒而必兼补养者也。丹溪所谓解毒和中安表者,惟用之于此为适当乎?若其痘出稠密涌盛,红紫凸绽而润泽,然而口渴喜饮,善饥喜食,烦躁不安,大便久秘,小便赤濇,此则可以专用清凉解毒,不必复兼补养者也。大略既出以后,未收以前,可以专解毒者,惟此一证,以其血气与毒气俱盛耳。然儿童出痘多者,真气发泄,血气难支,多致虚弱,恐血气毒气俱盛者,百中一二耳。专主解毒者,错谬不亦多乎?惟收结后,觉有余毒,则急宜解散,不可少缓,缓则恐发痈患眼也。

或问曰:昔人治痘,先辨生死,其证逆而必死者,或作为歌诀,或着为图说,戒人不必施治,若妄治则反招怨尤,子独不分别逆证而一概为之立方设法,何也?曰:彼以医之心立法,而吾以父母之心立法也。世之出痘者,孰非人子乎?父母之于子,忍度其必死而不为之救治乎?况病证虽有顺逆,而治法岂无工拙?彼前人思之未精,治之未尽其妙,多以可治之证,认为必不可治,而一概教后人弃而勿治,此非仁人之心也。予甚恶其说,是以必矫其失,然非徒以空言矫之也。每于前人所指必不可治之证,十常活其五六,又未尝不咎前人之疏于立法而轻于立言也,是以不忍不为之死里求生也。其或有求其生而不得,吾末如之何者,然后于好生之心无忝矣。

或问曰:古人立方用大灵丹、大成散、返灵丹、龙虎丹之类,皆相传以为治痘妙方,而子俱不取用,何也?曰:痘疮一以气血为主。其顺者,血气能胜毒气者也。其险而不顺者,皆血气不能胜毒气者也。治痘者,当视血气强弱而酌其宜,以解毒气,乃为稳当。以上诸方,皆用金、石、脑、麝等悍猛之药,以刧散毒气而损伤血气殆甚,用之于元气厚者或可以偶中而获效,用之于元气弱者一不中而万有余败矣。前人传用其方,盖计其效而不计其败者也。予所以不取用者,恐未得其效而反受其败也。

麻疹四忌

麻疹形如麻,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麻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散;麻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散,其毒浅而易散。脏阴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麻宜解散。然麻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证独多,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泡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治之之法,惟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状如漆疮,亦不足虑。以其既发于外,则可免内攻,不若痘家之必顾其收结也。此证若调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调治失宜,则杀人亦如反掌。盖麻证有所大忌,病家犯其所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闭塞其毒,不得发泄也。今标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也。

一忌荤腥生冷风寒。出麻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抑郁而内攻也。

一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毒,使毒气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家艰子,得一子甫一岁,出麻发热,麻未见形而发搐,医悞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麻毒隐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矣。今因天热而骤用寒凉,岂理也哉?

一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以助毒,如桂枝、麻黄、羌活之类,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

一忌用补濇。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与之,切忌用参、朮、诃、蔻补濇之药,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戒之戒之!

疹科纂要 【 清?马之骐】

麻疹通论

夫婴儿麻疹,固与痘疮大不相侔,亦与斑疹瘾疹并不相同。盖麻疹亦属胎毒,乃系六腑蕴蓄积热,发自脾肺二经,或受风寒,或伤饮食,时气感触,煽动心火,燔烁肺金,肺主皮毛,故其邪发于皮肤之上,出为细疹,遍身点点红色,甚则迭肿,有小颗粒随出随没,没则又出,俗名糠疮,又曰麸疮。其证初发热时,略类风寒,而实大异。亦与痘证相似,但痘疮自里而出于五脏,脏属阴,其病本深,难出难收,故有形有浆;麻疹自表而出于六腑,腑属阳,其病本浅,易出易收,故有形无浆,然多实热无寒。又有战栗似寒者,乃热极生阴,反作寒耳,切不可作寒证治之。虽较痘疮为易,然倏忽变化,其证急速。自初出一二日,及愈后月余,虚者百日,皆不可以其易而忽之。经曰:痘前疹后,信哉!

若初生婴儿,未及满月或百日内外,或未生痘疮之先,遍身发出红点,如粟米状,满月内外,名为烂衣疮;百日内外,及未生痘疮之先,名为瘙疹。盖儿在母腹中,为阴血之气熏蒸已久,生后忽遇阳风,一逼遂发,此疹不治自愈。

若痘疮愈后,起居不节,饮食过度,外感风寒,痘愈数日之后,身忽略热,遍身即出红点,大小不一,亦如粟米之状,作痒,愈抓愈盛,如云成片,名为云头疹,又名盖痘疹。非真疹也,勿以为真疹而畏之。

若天行疫病,大人小儿感之,大便秘结,热气流于胃中,忽发红斑,隐于皮肤之内,有色点而无颗粒,如蚊蚤之迹、锦文之状者,无头且平,名曰发斑。其证有阳毒阴毒之殊,总皆热毒所致,非真疹也。不可与疹同治。

若感冒时气,颇类伤寒,俗名红眼汗病,系心火烁乎肺金,红点隐于皮肤之间,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有风湿之殊。色红者火也,亦皆热毒所致。其证多属于脾,状隐隐然,故名曰瘾疹。非真疹也,亦不可与疹同治。

证治大略

麻疹为实热之证,属在于肺。其发也,多因风热兼痰而作,浮于皮肤,有小颗粒随出随没,没则又出,故虽值寒天,亦不可重加衣被而过于热,恐毒入咽喉,令其声哑,麻疹不出,致有变证,为害不小。治疗之法,宜清肺火降痰,主乎解散,惟以发表出透为妙,汗之即愈。亦有可下者,但忌认作伤寒,妄汗妄下。汗之则增其热,为鼻衄,为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多致不救,慎之慎之!故初热时,先宜发散,次清利,次清热,次补血,盖发散则风热解,清利则肺金清,清热则心火泻,免致金受火克,则证自轻。然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损,血多虚耗,必宜滋养阴血,此首尾所以当泻心火,清肺金,散风热,滋阴血为主,不可少动其气,宜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如人参、白朮、半夏一切燥悍之药,皆不可用;即升麻升动阳气上冲,亦不可多用。盖麻疹标属阴而本属阳也。苟麻疹未愈,轻用温热燥悍之剂,多致牙龈肿烂。虽气血虚弱,亦必待麻疹愈后,方用补虚养血调理脾胃之药,斯乃万无一失;不则毒气壅遏,顿生奇祸,不可不慎。此治麻疹之大端也。

潮热证治

麻疹初发时,略类伤寒而迥异,盖其增寒壮热,头痛脸赤,目赤颊红,身体疼痛,此略类也。至其火热太盛,多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眼光如水,眼胞浮肿,眼角生眵,眼泪汪汪,恶心干呕,恒欲饮水,或痰涎吐泻,不思饮食,大便急而小便濇,则皆热之所致为迥异耳。然有热一二日而出者,有发热五六日而出者,或有发热七八日而出者,证候未明,疑似之际,但觉潮热,即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一根煎服,或参苏饮去人参、半夏、陈皮,腹痛仍用陈皮加砂仁煎服,被盖微表之,得汗自头至足,方渐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自无留毒而疹易出矣。若有未出,亦不可再表。

既表即宜谨避风寒,勿食生冷,忌酒肉鸡鱼一切荤腥等物。如外犯风寒,内伤腥冷,轻则瘾疹生痰嗽成惊搐,重则皮毛闭塞,毒气难出,遂变紫黑而死矣。

如食酒肉鸡鱼荤腥等物,则毒入脾胃,必至麻疹后生疮疖;下流大肠,为泄泻白痢等证;流入小肠,则小水赤濇为血痢等证。俗谓白痢属冷,血痢属热者非也,戒之戒之!

麻疹未出时,发热,吐泻交作,三日内出,耳后项上腰腿先出,一日出三次,二日再出六次,见点红活显露,形小明净,顶尖不长,随出随没,三四日方收者,顺证也,不治自愈。

麻未出时,发热,干霍乱,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内,发不透快者险,宜升麻葛根汤;大寒加麻黄即出。

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宜三拗汤加煅过石膏、茶叶名五虎汤治之。

麻未出时,发热,面先青黑,乃毒气攻心者逆,宜内托散消毒汤以解之,不然则必死。

身体极热,隐伏不出,或带紫色不明,或不突起,与肉一平,或一二日就没,喘嗽利下者逆,速宜解表,急则用麻黄汤以发之,胡荽酒以擦之;缓则用升麻葛根汤加石膏、黄芩以解之。

麻疹正出时,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加黄芩、地骨皮治之。若以手摹之,疹色白,起手即红者,血虚,宜养荣汤主之。

正出色红者火盛,宜化斑汤主之,或人参白虎汤。

色紫赤干灰燥暗,大渴饮水不止,乃火盛毒炽,宜六一散解之,或四物汤去地黄加红花、黄芩进之,或黄连麦门冬汤亦可。大热不退,加柴胡、黄芩、升麻、葛根、牛蒡子、黑参。

色紫黑,乃内外热甚而血结者逆,必须急速解表,宜葛根麦门冬散、生地黄散、升麻葛根汤,或荆防败毒散加栀子仁,或双解散。有痰加杏仁,无汗加麻黄。若其色变黑者,宜黄连杏仁汤主之,或山栀子汤、化斑汤速解治之,缓则不及矣。

故曰:初发赤白者生,黑紫者死。盖赤疹属阳,遇清冷而消;白疹属阴,遇暖温而减,故皆可生。若所发黑紫者,内热甚而血结,生机将绝,速就前法解治,死中求活者也。

麻疹已出时,其疹色正而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白虎汤,倍加牛蒡子、黑参。

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落,乃内有虚热,宜四物汤治之。又如有失血之证,加犀角汁解之。

麻疹已没落,身犹大热,宜升麻葛根汤,加黄连地骨皮治之。

麻疹已没落,别无他证,但余热不除,宜黄连解毒汤调益元散治之。

麻疹收平,数日之后,犹有余热未尽,复再发热,日夜不退,每夜烦躁谵语,狂乱失血,且多惊搐,重出一番麻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余毒热甚,先治失血,急用犀角地黄汤、解毒汤一剂,再用四物汤加远志肉三分、甘草二分,服一剂而血止。若谵语狂乱惊搐,再煎五苓散调辰砂益元散一钱服之,诸证自无。凡遇此证,血实易治,血虚难治。总之,麻疹前后,烧热不退,饮食不进等证,并属血虚血热,宜四物汤按证加减。

滋阴补血,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瓜蒌仁,痰加贝母、橘红。

内多实热,宜四物汤加芩、连、防风、连翘,凉其中以退其阳。

凡汗出不透,烧热不退,倍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药助之,当得大汗,去病如扫。

盖麻疹属阳,阴血被其煎耗作热,故以滋补阴血为主,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

伤风

当发表后,麻疹正出之时,偶遇大风大寒,或内伤生冷,令麻疹隐隐于皮肤之内,时有时无,欲出不出,如物影之摇动,谓之影疹,急宜升麻葛根汤、化斑汤,或活血散治之,其影麻不日即出。如小便不通,热甚,宜四苓汤加栀子、木通。若不急治,则皮肤闭塞,毒气壅滞,或一片白,一片红,一片紫,喘满腹胀腹痛,反复变乱,危亡立至。

如出一日而没,乃为风寒所袭,忽然没落,急宜消毒饮治之。若不急治,毒气内攻,痒烂而死。

既见,三日退后,若有被风之证,亦宜消毒饮,神效。

麻疹退后,不可当风,苟见风太早,肿一即消,必体瘦肌黄,恐防病目,致生麻风疮。如有麻风疮,宜大连翘饮加牛蒡子、防风、金银花,烂处敷生肌散。

汗渴饮水

麻疹得汗为妙,固不可无汗,亦不可过于汗。如初热时,未曾用药发表,自然多汗,遍身流出如水,此则腠理开泄,内毒尽从汗出,顺证也,不必再用发表,亦不可骤止。如汗出太多不止,乃毒盛致液妄行,宜用五倍子三钱为末,唾津调为饼,敷贴脐上,其汗即止。

麻疹之证,犹如伤寒热病,未有不作渴者。伤寒发渴,得水而生;麻疹发渴,亦可饮水,但不可过多。如麻疹渴时,只宜常服葱白汤;或以谷粗糠用滚水泼淋,候温饮之,稍凉亦可,使毛窍中常有微汗润泽,其疹自出,自无发搐之证;或以乌梅一两,熬水二钟,入井水中浸凉,每用一盏,搀凉水一盏,徐徐饮之。如热不退,渴不止,宜服化斑汤数剂亦不妨,渴止热减住服;或人参白虎汤,其渴即止。大热不退,作渴,人参白虎汤主之。不可饮水过多,恐生水蓄之病。盖热极而渴者心也,水既入心,传于脾,为吐呕泻痢,脾伤水,五苓散主之;传于肺,为喘为嗽,肺伤水,清肺饮加白丑末少许主之;传于肾,为小便不利,为阴囊浮肿;传于肝,为胁痛,为筋软,为膨胀,肝与肾伤水,亦用五苓散加木通、车前子,以泄膀胱之水,则肝肾之病除矣。

烦躁

未出烦躁,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一根。

已出烦躁,宜黄连解毒汤加白虎汤。

没落烦躁,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地骨皮。

谵语

初出实热,火盛谵语,宜升麻葛根汤加调辰砂益元散。

已出谵语,宜黄连解毒汤调辰砂益元散。

谵语热甚,昏昧不省人事,宜黄连解毒汤。

没落谵语者凶,宜灯心汤调辰砂益元散。

欬嗽

未出欬嗽,宜升麻葛根汤加麻黄。

若发热欬嗽,三五日不出者,以胡荽酒擦之;或炒胡荽子,以薄绵包裹,乘热熨身上,亦即出矣。

已出欬嗽,宜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

若已出三四日之间,发热欬嗽,声音不出,乃火毒在肺与胃中,急宜用凉水调儿茶散,数次火退,声音即出,再服清金降火汤即愈。

若欬嗽痰吐不出,发散后宜瓜蒌仁、黄连、枳实、甘草煎服之。

没落欬嗽,宜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五味子。

总之,麻疹前后欬嗽,皆系麻毒,不可轻视,宜服参苏饮、泻白散,或防风通圣散,皆可选用。若久嗽顿成疹后风,或令咽喉出血,急宜服麦门冬清肺饮。若不急治,伤及肺胃,胷高腹胀,喘急满闷,唇面青白,红紫枯黯,颜色不正,口鼻出血,则难治矣。故麻疹退后,须谨避风寒,慎戒水湿,忌食鸡鱼鹅鸭,不则终身欬嗽,患风疮,伤眼目,无有愈日,切宜戒之。

咽痛失音

麻疹咽喉肿痛,宜甘桔汤加黑参;痛甚再加射干鼠黏子或桔梗汤,或以冷水磨山豆根服之。

麻疹声哑无音,宜桔梗汤加荆芥、防风、元参,或儿茶散,或以冷水磨诃子服之。

麻疹没后,声哑不出,宜清金降火汤。

若没落八九日,声哑无音,宜儿茶散服之即愈。

呕吐腹痛

麻疹呕吐,五苓散去桂加化斑汤主之。夏月,五苓散去桂加黄连、滑石。干呕,五苓散加竹茹。腹闷,五苓散去桂加紫苏、香附。热盛腹痛,煎去桂五苓散调益元散,或水磨山楂子服之。

泄泻

初出未出泄泻,宜升麻葛根汤加五苓散去桂。

若夏月更将四苓散煎汤,调益元散服之。

已出泄泻,宜黄连解毒汤加五苓散去桂,或人参白虎汤最妙。

没落泄泻,宜黄连解毒汤加导赤散。

总之,麻疹吐泻,乃火邪内迫,纯是热证,莫作寒论,宜四苓汤加牛蒡子、诃子;切不可温,悞用豆蔻、木香、干姜之类。

又须分别新久寒热:新泻热泻,宜四苓汤加木通。热极泻清黄水,宜黄连解毒汤合五苓散治之。水泻黄白,宜五苓散加减;泻黄去桂加木瓜,泻白吐乳宜同苏合丸治之。泄泻米谷不化伤食者,宜四苓汤加消导药。惟至久泻,方宜豆蔻丸或五倍子、罂粟壳烧灰水调濇之。

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生冷,不得已以理中汤一服即愈。

凡泄泻宜用苦温苦寒之药以治之,不可用参、芪等甘温之药,必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芪等药以补之。



麻疹出时,痢,谓之夹疹痢,宜黄连解毒汤加枳壳、白芍。

没落后,痢赤白,宜黄芩汤、黄连解毒汤等剂治之。

没落后,多食油腻厚味,致令久痢不已,此因积腻所伤,余毒留在大肠,不可速止,宜先清利其毒而后补之。先用大黄、黄连、枳壳、槟榔以疏利之,或用三黄汤加槟榔、枳壳同煎,调益元散服之可愈。若妄投濇药,一服即止,则内毒上攻,令其呕吐不食,噤口不语,二三日毒攻大肠,或下鲜血,或下如屋漏豆汁,遂成不治之证矣。

诸失血

麻疹发热时,鼻中血出,此毒从鼻血而解,不可骤然即止。如血出太多,是火毒炽盛,逼迫太过,致血妄行,宜当归六黄汤一剂即愈。

初出,鼻口出血,宜升麻葛根汤加炒栀子仁。

已出,鼻口出血,宜黄连解毒汤加栀子仁、童便。

没落后,鼻口出血,宜凉膈散加栀子仁、生地黄、童便。没落后,牙龈腐烂,鼻血横流,并为失血之证,宜急用四物汤加山茵陈、木通、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血下行,外用独枣丹治之,不可缓视。

麻疹初出,大便出血,宜升麻葛根汤加犀角地黄汤治之。

小便溺赤,宜升麻葛根汤加木通。

已出及没,大便出血,宜黄连解毒汤加犀角地黄汤治之。

小便溺赤,宜黄连解毒汤加木通。

没落后,溺赤如泔浊者,宜五苓散加车前子、木通。

总之,麻疹心火未散,发为嗽血、吐血、衄血、失血、下血,或伤眼目,俱宜犀角地黄汤主之。

若失于发表,热毒不得出,内攻五脏,眼角耳中出血不止,大便出血不止者逆,宜急用升麻葛根汤加当归六黄汤治之,可救一二。

凡痰嗽失血,以及大人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阳,欬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证,宜服苦寒甘寒之药,以生血降火,不可用参、芪等甘温之药。

饮食疮毒

麻疹正出时,虽不大饮食,但其色红白润泽者无妨,盖热毒未解,不食无害。若数日不食,止于饮水,宜清胃养脾解毒为主,毒退自然饮食如常,用调中汤去藁本加黄连,自利者减大黄,胃弱者勿下。没落后不食,宜四物汤加神曲、砂仁、麦芽,一二服自能食矣。如胃气虚勿下。

麻疹忌食鹅鸭卵,如犯伤目。

忌食姜椒热物,如犯胃火上触,口舌生疮,宜人中白炒过为末,少许撒之即愈。

忌食甘甜,如犯致生牙疳,宜独枣丹擦之。

疹前后纵意多食甘甜之物,湿热动虫,为走马牙疳,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及胃烂臭气,疳疮色白者,皆不治,逆证。

麻疹愈后,牙龈溃烂,肉腐出血,臭气冲人,皆因疹后未服解毒清利之剂,以致余毒游热不退,积于皮肤,入于胃中,久而不散,故发此证。宜清胃散、凉膈散、独枣丹等剂治之,以退胃火,可无大患。唇口多疮而极痒,一似伤寒狐惑之病,若不急治,上下唇俱为虫蚀腐烂,以及昏闷失声,遂为不治之证,宜急用化虫丸治之,雄黄散擦之,可愈。

疹夹丹毒,宜凉膈散加当归、生地黄。

麻疹没后,生疮疥及眼目疾,宜黄连解毒汤加减治之。

痘疮后盖痘疹

痘疮愈后,数日之间,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身忽少热,发出盖痘疹,如云成片,一名云头疹,虽不与真疹同,治宜三仙散,再加防风、黄连,消积食,除风热,以免泻痢之患。

疫病发斑夹斑

天行疫病,大便秘结,热毒入胃,忽发红斑,隐于皮肤,无粒且平,名为发斑。若身热作渴,宜白虎汤加大青、元参,一剂而愈。

麻疹正出,忽发红点者,名为夹斑,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生地黄。

伤寒发斑瘾疹

此斑疹证,即今俗谓伤寒谷黍之证,又谓红眼伤寒之证。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日发斑;隐于皮肤,发则多痒曰瘾疹,属风热夹痰而作,其发类伤寒,乃痰热之病证之发于外者也。亦有自里而发于外者,其证有阳毒阴毒之不同。

阳毒脉浮数洪大,内外结热极深,面赤狂乱,舌卷焦黑,鼻若烟煤,四肢烦躁,狂言谵语,如见鬼神,下利频多不安,发点斑烂,名为阳毒。阴毒脉沉细疾实,眼痛,唇口青黑,咽喉不利,身体沉重,背强不能转,四肢厥冷,毒气攻心,小腹急痛,干呕,身发斑点,名为阴毒。总皆湿毒热毒所致,或证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或下之太迟,热气郁积胃中,或悞服热药过多,胃气热甚,及内伤热证,虚火灼于脾肺之间,皆发红斑,是为瘾疹,亦皆热毒之所致也。

至于丹疹,均是恶候。热血蕴毒,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

亦有时疫肿毒,咽喉堵塞,亦脏腑积热之所致。大约初发赤斑者多生,初发黑斑者多死。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六脉洪大者,阳毒也,宜汗而解之。如失汗则邪传入脏,毒热在里不散,致狂乱妄语,如见鬼神,面赤,四肢烦躁,发出斑烂,下痢瘀血,又加遍身自汗,口如鱼口开张者死。若能过七日,则过阳经热退,方有可救之理。

六脉沉细而疾者,阴毒也。体重眼痛,小腹急痛,唇口青黑,四肢厥冷,咽喉不利,宜速灸脐下丹田、关元穴以回阳气,阴气自散。若过六日,乃阴极阳生,方可望生。

其治疗之法,无问大人小儿,黑斑红斑,疮痒瘾疹,并宜防风通圣散为末调服之。

或以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宜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或以化斑汤、升麻葛根汤、元参升麻汤,通加羌活、防风、荆芥、桂枝、芍药,随宜酌用,合上诸方煎服;外用黄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发斑风热夹痰而作,自内发外者,宜通圣散,以微汗散之。

发斑似伤寒者,痰热之病发于外,宜升麻葛根汤以微汗散之。

发斑有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阳火,入于手太阴肺,故红点如斑,出于皮毛间,宜白虎汤、泻心散、调胃散、承气汤,从长选用之。

内伤发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

补以降之,于阴证例中求之,或调中汤。阳毒宜阳毒升麻汤、栀子仁汤。

伤寒时气,阳毒发斑,胃实之人,悞服热剂,或加以风暑,宜阳毒升麻汤。

胃烂发斑,因阳明胃实,或失下,或失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汤、石膏汤。

阴毒湿毒,宜黄连橘皮汤、调中汤、升麻鳖甲汤、黑膏。伤寒时气,湿毒发斑,宜元参升麻汤,重用荆防败毒散。

时气发斑,宜石膏汤。

瘟疫发斑,瘾疹痛痒,宜大青四物汤、加味败毒散、犀角消毒散、解毒防风汤、加味羌活散、消风散、葛根橘皮汤。

丹疹,如遇热时,宜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汤辛温之剂解之。

冷丹,属血风血热,宜通圣散。若痰血相搏,宜用蝉蜕、殭蚕、荆芥、南星以治之。时疫肿毒疙瘩,或脏腑积热,发于头项,咽喉堵塞,水浆不下,或面赤热甚,六脉洪浮,宜漏芦汤加升麻、黄芩、大黄各一钱,大青叶即大蓝叶、元参各二钱煎服。

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成片者,取剪刀草舂汁,调原蚕沙敷之即愈。

凡伤寒时气,大病热退之后,先服参、芪甘温之药,以扶元气,随即服滋血生津润燥之药。

以上二类,本不宜注治法,但恐与疹相混,不厌详耳。

孕妇麻疹发斑

孕妇麻疹,当以安胎清血为主,宜四物汤倍加白朮、条芩、艾叶服之,则胎无危而疹易出矣。

疹出不快,宜白虎汤合用升麻葛根汤,倍加元参、牛蒡子治之。

胎气上冲,急用苎根、艾叶煎汤,磨槟榔服之,再以四物汤进之。

热甚胎气不安,服固胎饮数剂。如又不愈,腹痛腰酸,即知胎有必堕之机。如胎堕,即以产法论,先用大补,次用他证药,胎虽动而妇可生。盖麻疹宜里空,热毒随胎气而下也。

水痘证治

水痘之证,亦类伤寒之状,面赤唇红,眼光如水,欬嗽喷嚏,唾涕稠黏,身热二三日而出,明净如水泡,易出易靥,与痘疮大不相同,虽不为害,亦不宜温燥。苟或温之,则痂难落而成烂疮。亦不宜食姜豆生姜、沐浴冷水,恐成疮疥水肿。始觉及出长,宜服麦汤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一
痘疹门

痘科类编释意 【 清.翟良】

原痘论

痘之一证,其名不一,曰圣疮,曰百岁疮,又曰天疮。圣疮言其变化莫测,百岁疮言其自少至老只作一番,天疮言为天行疫疠也。总之不可以定名,惟曰痘疮,正世俗所谓豌豆疮是也,言其形之相似耳。言其形之似豆则顺,形之不似豆则逆也。取名之义甚确,而痘之名定矣。特痘毒之所由来,其论不一:有谓男女媾精,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恣情肆欲,淫火之毒,遗于精血之间,精血成胎,胎形完备,子母分张,其毒蕴于五脏百骸,四肢无不有者;有谓胎在腹中,食母秽液,至生之时,啼声一发,口中所含血饼,随吸而下,寄于命门包络之中,痘疮之发,乃下焦相火炽者;有谓痘疮者,母血之毒也,地气重浊,故含虚硕大,既作脓汁又复结痂,阴之道也,非受于父者;而麻疹则父精之毒也,天气轻清,故但结颗粒,不作脓汁,亦不结痂,阳之道也。前人论痘不一若是。吾今统会其说,若谓之胎毒则诚是也,千古不易之论也。但以男女媾精,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淫火之毒遗于精血之间,谓痘毒专得于交媾淫火,则未详也。何也?盖自人之幼壮以至有年,自贫贱以至富贵,男女交媾,岂有有欲不行有火不动者哉?何小儿生痘而有轻重之不同也?殆由于父母之气血先异也。父母素性和平,滋味淡薄,或稍知自慎,血气已无蓄毒,则交媾淫火之毒必浅,不待言矣。如为父者,平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暴戾自恣,厚其滋味,或服助阳之药,邪火已伏于血气之中,交媾之际,淫火已动,邪火并炽,父之遗毒于气之始者必深矣。如为母者,褊急嫉妒,恣其所欲,厚味是嗜,好啖辛酸,好食异物,穿绵向暖,受用过度,血气之中,已有伏火,怀胎之后,又不知禁忌,其气传于胞胎之中,母之遗毒于形之始者亦必深矣。且古之君子,必待妇人月事当期,与之交媾以成其胎,妇人有娠则居侧室以保其胎,不妄作劳,饮食必谨。今之夫妇,不知此理,情欲妄动,饮食妄嗜,父母之遗毒,婴儿受之,原非一端,岂是在父母交媾之际,而有淫火之遗,诞生之时,咽其血饼,以致有痘毒哉?由是观之,谓小儿初生口含血饼咽下,寄于肾经,以致痘证者,谬矣。且人之有生,既受气于父,成形于母,则痘疹之毒,皆父母所遗,以痘而专责之母者亦偏矣。盖胎毒蕴于五脏筋肉骨髓之中,岁气流行,相感而动,乘时而发,或遇天地肃杀之气,岁运乖戾之变,厉气侵人,大人感之而生瘟疫,小人感之,胎毒即发而生痘疮。廛市村落,互相传染,证候相似,轻则俱轻,重则俱重,若有主之者,是则天行疠疫之气所为也。岂可概责之胎毒哉?是胎毒之外,又有时气邪热之毒所兼并而发者。若非岁运时气之太盛,有因中寒而发者,有因伤食而发者,或受惊或感风而发者,种种不一。外有所感,内毒因之而发,毒有浅深则痘有轻重,非若天行疠疫为之主,一时轻则俱轻,重则俱重之比矣。可见待时而发者,胎毒也,一发则其毒尽泄,所以终身只作一番,后即有时气之感,亦不复作矣。有曰:痘非胎毒,乃天地之疠气所为,是以一时之轻则俱轻,重则俱重。若果胎毒也,何轻重各在一时,而一时则无轻重之殊乎?俱重者无论,俱轻者岂时气能减胎毒耶?予曰:若然,天地之疠气发不一次,何痘疮只生一番而无二次也?若谓疠气之为,能令痘有轻重则是,若谓痘证必因疠气之感而后有,则非也。痘毒之在人身,感时气而后发,若磁石之引针,阳燧之取火,火取之而始出,针引之而后动,其毒原禀于胎元,伏于五脏,其重者深藏久蓄,时气不烈,不足以感动而引出,元气虚弱,又不能驱逐而送出,必待天行之疠气一感,轻者出而重者亦出。重则俱重者,不必论痘毒之轻重,而一时之疠气,则足以杀人也。轻则俱轻者,元气壮,胎毒浅,时气稍感而即发,值时气之不烈,所以轻也。若一时之疠气甚烈,求一轻者岂能得乎?又有从旁而诘之者,曰:痘果胎毒耶,曾见胎母一产而孪生者,则生痘就当相同,乃有一出痘稀而且轻,一出痘密而且重,岂胎母之遗注,能有异乎?予应之曰:父母之遗注于胎者则一,而胎之所以承受于父母者则异。如孪生之中,曾有一男一女,而阴阳之大不相同者,如木之结果,一枝并生几枚,有长成者,就有不成而坠落者之大不相同也。可见胎毒之所遗,而承受亦自有异耳。况方书有云:饮食淡薄,足生膨胀;厚味过度,足生大疔。小儿降生之后,或乳母食无禁忌,随乳而遗其毒;或小儿能食之后,父母过爱,滋味厚养而酿其毒。乳食之毒,酿于气血之中,痘疮一发,食毒与胎毒合并而炽,则轻重又不专系于承受之胎毒矣。若非然者,则痘疮之有轻重,必胎毒之有浅深也。痘乃胎毒,可勿疑也。

补遗

口含血饼,降生之时,咽下寄于命门,而作痘证之说,不可凭也。何也?人之有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胞胎,是一点精血凝结中涵生意也。一月胚,二月胎,三月之后,形骸脏腑,次第而生。惟有一脐带,子母相联,儿在母腹,暗注母气,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凡百动荡,内外相因,至于血之灌注则如树之结果,如蔓之结瓜,其血液之滋养儿体,由于脐带以灌溉也,胡有血液以资儿食?如必曰:儿在腹中,必有所食,胚胎之初,形象未备,何能饮食?且胞从胎长,并无间孔,血何自而入到儿口边以资儿食?儿之在胞中也犹鸟雏之在卵壳中,浑浑然熏蒸滋养,惟所受太初之气,渐自生长,日至形完,自破卵而出,岂卵内者亦有所食邪?所谓口含血饼,或产时母血横流,儿啼口开,灌儿口中,容或有之,断非所食之血饼也。若谓儿食此血以养成,则此血是真元至宝,既能养儿于胞中,必能养儿于胞外,岂有未产时则为宝,既产后则为毒也?或曰:儿在母腹,既无所食,降生之始,而即有便,俗名脐屎者,何也?曰:便之下行,犹瓜菓中之汁水耳,原非食之所化也。况胎之有始,父精之所种,胎之生长,母血之所成,父母之遗毒,小儿受之,岂是一朝一夕哉?断非形成之后,降生之始,口含血饼,咽下寄于命门,而始有是毒也。则痘毒之不专由于此也明矣。

论气血并晰气血盈亏消长之理

人禀气血以有生,即借气血以成形。气为卫,血为营。气属阳,主乎动,以冲畅隧道;血属阴,主乎静,以濡润肌肤。气无血不走,血无气不行。气行血亦行,气先而血随,灌溉周身,无处不到。至于小儿痘疮,尤仗气血以成功,初借气血逐毒送毒以出外,继则运毒化毒以结靥,是痘中之最要者气血也。而盈亏消长之理,不可不详矣。盖气体天而亲上,血体地而亲下。痘之出也,其高起之疱,气之位也,上也,气宜充焉;其四晕根脚,血之位也,下也,血宜附焉。疱顶尖圆而色白润,是气充而居其亲上之尊也;四围有晕而色红活,是血附而安其亲下之分也。气居其尊,血安其分,气血和顺交会,而载毒外出,此最吉之痘,可勿药而愈也。若顶陷则气反亲下,此气亏而不能充也,法当补气;四围根脚无红晕,比血亏而不能附也,法当补血。此其理犹易明也。其有通顶红色成血疱者,是血反亲上也,此证最险,必不能浆,至八九日后则痒塌而死。此非血之毒盈乃由气亏而失其居尊之常,故血得以妄行而僭居其位也,急宜大补其气,气充则必居其在上之位,而血自安其在下之分,不得泛滥妄行,而疱转白矣。世人不识此理,见其血疱,谬为血热,而用凉血之剂,致令气愈亏而毙愈速也,不亦悲乎!故气血亏盈之理,微妙而难识也。至于调治痘疮之气血,其气独虚者,固宜专补气而不宜补血,盖阳不能从阴,阴愈消也。有血虚者,多由胃气损伤,元气不足所致。补血亦宜兼补其气,盖阴必从阳,阳生则阴长也。有谓血虚而用参、芪以补气,则阳旺而阴血愈消者,是不明于阴阳消长之理也。曾见治便血之虚滑者,妇人产后去血过多而大发热者,妇人血虚与崩漏而血不止者,俱用参、芪、姜、附为主,佐以血药与升提药,皆获奇效,安在血病不可补气乎?则补血宜兼补气也明矣。是气血消长之理,不可不讲也。

补遗

真正血热之证则枯焦紫黑,甚至遍身无痘处亦紫,血热兼气滞之证,则顶陷紫黑,甚至周身之气血亦不红活,又不可以气虚而用温补之剂,但当解毒活血为主。血活气行,而痘之枯焦紫黑,顶陷之证亦自愈矣。

部位论

痘疹阳毒,诸阳皆聚于面,吉凶善恶,尤易见也。额属心火,如印堂以上,发际以下,横两日月角位,先见红点,先作浆,先结靥者,此恶候也。盖心为君主,毒发于心,故先见于其位。君危则十二官皆危,其死速矣。左脸属肝木,右脸属肺金,如两脸先见红点,磊落者吉;如相聚作块,其肉硬肿者凶。盖肝藏魂,肺藏魄,生意既绝,魂魄相离,故不治也。颏属肾,承浆横抵两颐,先见红点,先发先靥者吉。此位虽属肾,然三阴三阳之脉,皆聚于此,阴阳和故可治也。鼻属脾土,若准头先出先靥者凶。盖鼻属土,四脏禀命于脾,毒发于脾土,败则四脏相随而败,故绵延日久而后毙也。肾之窍在耳,又云心开窍于耳,心肾皆少阴君火也;又少阳相火之脉,行耳前后,凡耳输先见红点者凶。盖君相二火用事,燔灼之势,难以扑灭也。惟口唇四围,先出先起先靥者大吉。盖阳明之起脉,夹口环唇,胃与大肠主之,无物不受故也。

头面预肿渐肿论

气属阳,血属阴,宜和而不离。痘未起发而头面先肿者,此乃阳火亢盛,火性炎上。《内经》曰:火盛则肿。以见毒火随阳上升,而阴血不能归附,气血相离之象。若痘起发,头面以渐而肿者,此毒气发越聚于三阳,欲作脓血,此宜肿也。设当起发而头面不肿者,必痘本磊落,毒势轻浅,虽尔作浆,根不黏处所以不肿,此佳兆也。如痘本稠密起发,宜肿而不肿者,此毒伏于内,不能发越,此正气不足,不能胜邪而然也,治法当助正气为主。如痘稀疏起发,不应肿而肿者,此感疫毒之气,名大头瘟者是也。治法当兼疫气而治之。大凡疮肿者,直至脓满结痂毒化而肿消目开者吉;若未充足而肿消目开者,此正气不足,不能化毒成浆,名为倒靥,乃凶兆也。故应肿不肿,不应肿而肿,应消不消,不应消而消,皆宜详察。

痘成功有次序色有递变不同论

痘初出色淡红,继而成脓时则变白,继而脓满时则变黄,继而收靥时则变黑,此依次序递变之正色也。若初出即带白色,起长即有脓浆,成脓时即带焦黑,此不挨次序者,此际亟当详察。若初出色大红,红必变赤,赤必变紫,紫必变黑,此又一色递变,而与各色之递变者迥异矣。当于红赤未变紫黑时急治之,宜用九味神功散。息重气粗者,加栀子仁炒主之。

形色论

或云:痘疮之候,无以脉诊,言形色可辨也。谓之形者,痘之形也。尖圆坚厚,始出之形;发荣滋长,欲壮之形;饱满充足,成浆之形;敛束完固,收靥之形。与大豆、豌豆、菉豆相似者,皆正形也;或平或陷,形之变也。如初出时空若蚕种之蜕,隐如蚊蚤之迹,薄如麸片,密如针头,若热之疿、寒之粟者,不能起发而死;黏聚模糊,肌肉虚浮,溶软嫩薄,皮肤溃烂者,不能收靥而死。谓之色者,痘之色也。喜鲜明而恶昏暗,喜润泽而恶干枯,喜苍蜡而恶娇嫩。出不欲焰,焰则易破;白不欲灰,灰则难靥。由红而白、白而黄、黄而黑者,此出形起发成浆结痂之正色也。出形而带紫,起发而灰白,此色之变也,治痘者详之。

补遗

痘形尖圆而光壮,是气之充拓,痘色鲜明而润泽,是血之涵养。若气至而血不足,虽起发而根窠必不明润;若血至而气不足,虽明润而郛郭,必不起胀,此又据痘之形色,以验气血顺和交会之理也。

宁教有色而无形休教有形而无色论

此就痘之坏证而有生机者论也。有形无形,非止就可见之颗粒有无论也。如平顶,如空囊,如破烂流浆,如三五串成一片,皆谓之无形,是形迹不完,固而无可观之佳状也。凡痘始终以气血为主,若色红活而不滞,光润而不枯,气血活动,则痘可调治成功,所以谓宁教有色而无形。如顶尖圆而色黑,或浆满而根不红,或一片紫黑,后必板黄,是气血不活,痘何由而成其功也?所以谓休教有形而无色。盖以形虽平塌,其色光润,根窠红活,亦可治愈。是痘始终以色为主,色以红活为贵。但红有圈红噀红铺红之别:圈红者,一线蕊红,紧附于根下而无散走之势,顺之兆也。噀红者,血虽似附,而根脚血色隐隐出于部外,险之兆也。铺红者,痘色与肉色不分,平铺散漫,凶之兆也。治痘者,不可不明辨之。

虚实寒热不同辨

凡治病必先辨虚实寒热四证,望闻问切,无非辨此四者而已。四者了然于胷中,则用药取效,其应如响。四者不能辨,而执成方以用药,鲜有不悞者,时或奏效,亦幸中耳。至于痘疮之虚实寒热,尤为紧要,辨之不明,用药多致败事,况成功乎?奈何历代治痘之家,着论立方,互相同异,至于虚实寒热,多略而不辨,或辨而不明,致令检方者,漫无下手处,竟不知某证属虚寒当用某方,某证属实热当用某方,则虽千百方书,千百妙论,无益于用。无怪乎自古及今,治痘者多迷途,而慈幼之术疏也。且痘之虚实寒热,与诸证之虚实寒热,其异同固自有辨。诸证有虚者,元气自虚也,宜补也;痘证有表虚,有里虚,亦元气自虚也,宜补也,此其相同者也。诸证有实者,邪气实也,可泻也;痘疮有表实,有里实,此则元气完固,而毒气不能为害,不可泻,亦不必泻也,此其不同者也。诸病有虚之甚者,阴有余阳不足而寒自虚生,宜温热之剂补之;痘疮有虚之甚者,亦阴有余阳不足,而寒自虚生,亦宜温热之剂以补之,此其相同者也。诸证有寒自外入者,外感是也,当其在表宜发散之,久而入里,则郁而为热,宜清解之;痘出而风寒外袭,宜温而散之,或外寒入内而为吐泻,亦宜温之而已,外不可发汗,内不可清解,此其不同者也。诸病有虚热者,元气虚,津液竭,而火从虚起,补之则热自除,不必解热也;痘证亦有虚热者,元气虚而毒气肆也,当以补元气为主,而略解毒可也,此同而有不同者也。诸病有实热者,血气未亏而邪气壅盛,单用寒凉泻之可也;痘证亦有实热者,赋禀强血气盛,而毒亦盛,亦单用寒凉解之可也,此又其相同者也。今自发热之初,以至还元之后,俱辨证之虚实寒热,逐一立方,令人细心审证,而后用药,庶不至于虚虚而实实乎?不至于损不足而补有余乎?不至于以水益寒以火益热乎?然痘之虚实寒热,较之他证,犹显明而易察。盖自见点以至结痂,其形其色既朗然可覩,若又听其声音,观其动静,视其饮食之多少,审其大小便之濇利,三岁以上者,诊其脉之迟数洪微,以辨其虚实寒热,常若黑白之分明,而用药取效,犹反掌耳。

补遗

表有虚实:表实当解,失解则为红紫掀发黑陷等证;若加之以妄补,则溃烂不结痂。表虚当补,失补则为灰白顶陷痒塌倒靥等证。里有虚实:里实当泻不泻,则为喘渴烦乱,咽痛喉呛失血等证;若加之以妄补,则生痈肿。里虚宜补不补,则为泻泄不止,饮食不进,口鼻少气等证。

评诸家明用药寒热要各得其宜

治痘之家多矣。刘河间悉用寒凉,偏害非小。至于钱仲阳立方,亦以解毒为主,而多用寒凉,少用温补,张洁古、王海藏咸宗之。此其意俱本于《内经》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一言,故以寒泻火也,专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寒凉之剂。厥后陈文中立方,力矫其偏,专主温补。凡痘疮未出之间,诸证悉用十一味木香散,已出之间,悉用十二味异功散,其意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太阴肺主皮毛,足太阴脾主肌肉,肺经恶寒,脾土恶湿,故用丁香、官桂以治肺之寒,用木香、香附、半夏以治脾之湿。二方用之当,其效固大,然不分寒热虚实而一概用之,则不宜于实热,其偏害又可知也,朱丹溪辨之是矣。至丹溪立论,矫陈氏之偏而取钱氏之长,主于解毒和中安表,似为妥当,举世宗之,数百年来无敢议其失者。不知丹溪治他病极多妙论,独于治痘则亦有未尽其妙者,倘亦千虑之失乎?盖其矫偏于陈氏,而不敢轻用木香、丁香、香附等热剂,似乎因噎而废食;其取长于钱氏,而必用芩、连、牛蒡、连翘之类,以监制参、芪、归、朮等补剂,似乎任将而中掣也。其失亦起于泥《内经》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言而未思其理也。不思痘疮虽属心火,却与诸疮不同。诸疮之毒,其初发而未成形,可用药解散内消而愈,及已成形而未成脓,又可用药逐散,不成脓而愈。痘毒发自五脏,必借气血,送出于皮肤,运化之而成脓,收靥之而成痂,而后收成全之功也。可内消而愈乎?可不成脓而愈乎?故诸疮以解毒为主,能解毒于早则轻,不能解毒于早则重;痘疮以气血为主,气血能送毒以灌浆结痂则生,气血不能送毒以灌脓结痂则死。解毒凉药多损血气,不顾血气之虚损而急于解毒,是犹不虑我兵之羸弱而急于杀敌也。况毒有不必解者,又有不可解者。若小儿禀赋强壮,胃气好,饮食如常,其气血自旺,自能送毒出外,以灌脓结痂而成功,其痘自始至终多顺证,此不必解毒者也。若其禀赋素弱,脾胃又虚,出痘时饮食又少,或泻或腹胀,或手足冷,或气短促,或失声,或出不快,或根窠不红活,或色白而顶陷,或当灌脓而不灌脓,或当结痂而不结痂,此血气不能送毒,此又不可解毒者,当速用温补以扶胃气而助血气。若用参、芪、归、朮而力不及,即加入丁香、木香、桂、附等佐之亦不为过,何必参入芩、连、牛蒡、连翘等凉品,以监制温补之力而损血气乎?间又教人用犀角地黄汤以解痘毒,人习用之,以为奇妙,而不知其害也。盖心者血之主,心之所以能主血者,以其属火也。痘疮属心火,正借心以运用一身之血而成功,岂心火可泻而去之乎?盖人身之血,温则流行,寒则凝滞,犀角地黄汤凉心经而泻心火,心经既凉,心火既泻,则一身之血俱凝滞不行,何以运化痘毒而成脓结痂乎?则内攻之患作,而竟以告毙者,泻心火之药实杀之,而人竟不知也,医亦竟不悟也,可慨也!故痘已出之后,米痂之前,凡一切凉心之药,如犀角、生地之类,宜一概禁绝不用,直待结痂后用之,解余毒可也。或曰:若然,则未收结之前,毒俱不可解乎?曰:奚为皆不可?若其血气与毒气俱盛者,脉必洪数,痘或初出即带紫色,或既出而稠密红紫,内证则烦闷躁渴,小便赤濇,大便秘结,此则属实热,宜速用清凉之剂以解毒。如大便久秘,量入酒炒大黄微利之可也。或有鼻口出血者,即犀角、生地之类用之亦可也。若其毒虽盛,而血气不旺者,以解毒为主,而兼之以活血补气,则参、朮、归、芍之类,亦不可离也。

补遗

用药寒热断不可偏执。如生痘小儿,形体虚怯,六脉微弱,痘色灰白,或曾经大病,损伤气血,或大病初愈,或时在吐泻交作,或又值天气严寒,此从虚治,辄用温补之剂以助气血宜矣,是使气血俱旺,能使毒外出,运化成脓,收靥结痂而成功也。若不问儿之虚弱,概用芩连栀蘗之属,以致脾胃损伤,不食痒塌,为害多矣。如小儿形体壮健,六脉洪数,大小便秘,痘色红紫,或又值天气暄热,此从实治,辄用清凉之剂,以解其毒亦宜矣,是使邪热减退,气血不受煎熬,亦得送毒出外,运化成脓收靥结痂而成功也。若不问儿之壮盛,概用丁、桂、姜、附之类,以致皮肤溃烂,咽疮目蒙,害立至矣。谁谓用药寒热,可执一偏之见,而贻祸无穷哉!

汗下论

治痘之家,其论不一:有谓首尾不可汗下,汗则虚其表而难成功,或至破烂而浆流;下则虚其里而易倒陷,或至内攻而多证。有谓表证非汗不解,里证非下不除。二说虽不一,其实皆是也。若平顺之痘,而轻用汗下,则虚表虚里之祸立至矣。设若外感风寒,腠理闭密,痘出不快,发不透而表实者,则汗剂亦可用也,不发散则壅遏之患立至矣。又如大小便秘结,烦闷狂躁而里实者,则下剂亦可用也,不泄利则腹胀喘急之患不免矣。但汗下不可妄施,在医之能消息虚实,认证的确,与时权宜,可汗则汗,可下则下,而善用之耳。

热不可尽除说

与初热论参看。

痘疮始终借热以成功。如初出,不热不出,出齐则热退;浆将行则又热,遍体红活而后浆行,浆足则热退;回浆则又热,浆回则热退;结痂收靥落痂后则又热,谓之烧斑。谁曰痘不借热以成功哉!治痘者不谙此理,泥于解毒之说,见热则用凉药以解之,不思人身之血气,温则流行,寒则凝滞,痘之出长,成脓结痂,必借血气运行而后成功,血气既已凝滞不行,何以运行痘毒而出长成脓结痂也。如初出用凉药过度,令热尽解,则血气凝滞,不能逐毒出外,毒留于内则内攻矣。常见医于痘未出将出之际,见热不论热之浅深,辄用凉药清解,令痘不得出,且曰:清解无差,可杀痘毒;又曰:热深毒亦深,清凉之剂不可缓投,恐痘出稠密。不知痘不出,毒留内,内寇也;痘已出,毒在外,外寇也。出则稠密者,外攻也。留中不出者,内攻也;内寇与外寇势孰急?内攻与外攻祸孰烈?故痘不出而死者,多在六日之内;痘已出而死者,多在旬日之间。况于已出之后,相形察色而调治之,则易于施功。若必用凉药,尽除其热,俾血气凝滞,不能逐毒出外,是知急于解毒,而不知急于逐毒也。即起胀行浆之日,热亦不可尽除。若用凉药尽除其热,则一身之血气,俱凝滞不行,何以运化痘毒而成脓结痂乎?语云:灌浆时不宜轻用凉药,诚然矣。或曰:痘未出已出之际,与已出之后,凉药概不可用乎?曰:奚为概不可用?若痘毒与时气相搏而炽盛,其热太过,血气为邪热煎熬,皮肤枯焦,痘不能出,或出不快利,或初出即带紫色,或既出而稠密红紫,当急用清热之药以解之,但不可令热尽除耳。

解毒化毒论

解者,毒从气分而解;化者,毒从血分而化。痘毒蕴于五脏肌肉之间,感天之时气流行而后发。未感之时,痘毒与血气浑成一块,未曾破解;有感之后,痘毒与血气渐渐分离,如胎之将产,正子母分形解体时也。痘出一分,毒解一分;痘出二分,毒解二分;痘尽出而能长,则五脏无留邪,其内毒尽解,特在肌肤之间而未化耳。所以然者,成形成脓而有色,虽是血使之能出透,能起发者,则气之领逐其血,开窍冲利而为之运行也,所以谓毒从气分而解,此十成痘也。等而下之,有出不快,出不透,而不起胀者,须借医药以疗之,当乘其势,迎其机,开窍理气,竭力疏通,使之出透起胀,亦如所谓痘出一分,毒解一分;痘出二分,毒解二分;痘尽出,其毒尽解。解乃分解之解,如人之相斗,众聚一块,而我为之分解也,与解凡疮之毒不同。世医谓痘未出,解可使之不出;痘出密,解可使之不密。不思痘毒之在人五脏肌肤之中,如胎之在腹,痘可使之不出,可使之不密,然胎之在腹者能使之不产,将产亦可使之有不产者哉?且谓痘与凡疮同治法,解之纯用凉药,不知人身之气血,冷则凝滞,热则流通,若凉药过用,气血因之而滞,痘毒与气血,浑成一块者,何由分解而使之出透起胀耶?惟天之时气流行,与痘毒相搏而炽盛者,用凉药以解时气之热,令血气不受煎熬而痘得成其功耳,岂是解法必用凉药也哉?毒从血分而化脓者,血之变也,必脓稠而满,色白根红,不寒不热。痘毒之在肌肤者,尽附于疮窠而内无留邪,将毒化而成痂矣,上也。等而下之,或肉肿而痘枯,或空壳而无脓,或浆清而不满,或有脓而根窠不红,种种之证,不能悉述,然皆血病而毒不化,治之必兼调气。如血虚补血,亦补其气,阳生而阴长;血滞活血,亦理其气,气行而血亦行。即此类推,治法虽不能一,然必血不病而毒自化。化乃腐化之化,浑化之化,如草腐烂而成败土,如柴火化而成灰烬,与痘之已出起胀成脓而毒化,所剩者痂而已矣无异也。世医不惟不悟解化之意,并解化二字亦不作两看,辄谓用药于痘之未出,能解毒化毒,没痘毒于无何有之乡,令痘之不生,真怪论矣。吾因此将解化二字分破,而各畅其说,俟高明者再正之。

补遗

解之意不一。胎毒蕴于五脏,感时行之气而发,发而成痘,此时仔细详察,看时气盛则解时气,胎毒盛则解胎毒。解时气之解,清解也,或解表,或解里,或表里双解,或用凉药清之以杀其热,与治痘之分解解散不同。虽然,胎毒与时气合并而热炽,痘为时气挠扰,出不得透,长不起发,痘毒何由分解?用凉药以清解其热,时气退则痘易出而易长,仍与分解解散之意两相成也。岂可谓凉药一概禁止而不用哉?

痘不为害惟毒为害论

痘之轻重稀密,由于毒之浅深,古人已言之矣。但痘不为害,惟毒为害之理,犹未晰也。何也?毒尽附于痘之颗粒则不为害,不归颗粒则为害也。如痘之初出时,颗粒尖圆,其色微红,与无痘处皮色迥异,挨次出齐,是毒尽归于颗粒,随颗粒而达于皮肤,五藏无留邪,何害之有?倘痘颗粒不尖圆,其痘色与无痘处浑无界限,或出不快,或出不齐,是毒不尽归于颗粒,邪留五脏,将变证百端,此时当观其形,察其色,随其所因而施治,必使其毒尽归于颗粒,达于皮肤而后已也。无论随所因而用何剂,剂中必加穿山甲末,以透其窍而逐其毒。如痘之起胀行浆时,颗粒渐渐放白,血色尽附于颗粒之根脚,周围环抱,而无外布之势,是毒尽归于颗粒,肌肤无留邪,何害之有?倘颗粒之顶不放白,根脚之血色散漫,痘色与无痘处皮色,浑无分界,或为倒陷,或为倒靥,是毒不尽归于颗粒,邪留肌肤,将变证百出,此时当观其形,察其色,随所因而施治,必使其毒尽归于颗粒,无稍留于肌肤而后已也。无论随所因而用何剂,剂中必加白芍,以敛其血而收其毒,此余之治痘屡试而屡验者也。

痘有成色当就其成色而成就之治法不可执一论

初出一二日,形色俱佳,出透而始胀如期,此十成痘也,不必施治,自然成脓而结痂。若曰助长酿浆,无有太过者,妄施其治,异日顶破浆流,斑烂而不结痂,种种证出,是痘本无证,药之而反生其证也。有一种至佳之痘,随出随长,随长随灌,顶尖圆而色红润,稍见浆而即靥,是亦不必施治者也。然又有一种奇痘,随出随长,随长即靥,通不见脓汁,名为旱痘。若执方书之言,有脓者生,无脓者死,妄攻其脓则毙矣。初出一二日形色不佳,或色闇,或形枯,欲出不出,出之不透,气血与痘毒而俱盛者,当急急施治。出不透必竭力疏导使之出,透不长必竭力助之长,无脓必竭力酿其脓,脓不满必竭力使之满,斯无倒靥之患,此七八成痘也。治之须早,必使长与脓形色俱如十成者之状。若治失其时,则不可救矣。初出一二日间,出亦快利,形之颗粒小色亦淡,气血俱虚,当稍助其长,微酿其脓,使脓稠色白,根窠红润,半浆亦可成功,此五六成痘也。若助长酿浆,必欲使之如十成者之状,过于助长,则空壳而发痒,过于酿浆,则斑烂而不收;即不斑烂,攻之太过,气血原虚,脓满则血尽,形大则气竭,脓满而根窠断不红润,此气血双脱,必至板黄而不可救,可不慎哉!初出一二日间,出亦快利,但颗粒甚密,顶不尖圆,色微红而淡,血气两虚,表里俱无他证者,当稍助之长,微酿其脓,或脓稠而半浆,或年寿上、天庭上、承浆处、两颧骨之近脸处,有几颗大而脓满者,他处之痘,即微有浆色,亦可愈也,此四五成之痘。若助长酿浆,必欲使之如六七成之痘状,俾气血双脱则立毙矣。此就成色之中,论治法不可执。然亦有不必以成色拘,而治法尤不可执者。如发热依期而痘出,然出只一颗或两颗,其形甚大而带浆,色极红润,一名贼痘,一名痘揽,头易长易灌,脓稠满而色亦佳,悞认为稀,靥后腹胀喘急而毙。此痘盗周身之气血而尽附之,所以易长易灌,脓稠满而色佳,因名之为贼痘。此痘离众痘而先出,若痘之头目然。独长,独灌,独靥,若总揽其事而担当者,所以名为揽头。若能认真知是此痘,即以银针挑破,令稍见血,点以铅粉,时时常看,若长而有脓,即如前法再点,不妨再四再三,必令其不长不灌,后或待之四五日七八日,而遍身之痘出矣。然亦有出之极密者,随时调理,亦可愈也。如蒙头,如锁项,如抱鼻,如锁口,或单或双,如痘母痘疔,当随时依期而治之早。所以方书有云:痘证生于七日之前者易治,生于七日之后者难治。是知痘之无论上等下等者,七日之后,其势已成,难以转移,痘未尽出者,其毒又将转而内攻矣。所以治痘要法,在于放标起长之时,观形察色,相其机,预知其能灌能靥,有证无证,或不能灌不能靥,随证早治,百无一失。如过时失治,险证延之,而变为逆证者有之。医有云:七日前痘未尽出而里实者,治法当用凉药;七日后痘已出而里虚者,治法当用热药。此是就其大概而言之。七日前宜解者十常八九,宜补者百中一二。设遇其百中一二之痘,形小而色不红,身凉而出不快,是元气不足以逐毒,当急用温补以助元气。若执之而用凉药,元气益耗,痘何由而出?何由而长?七日后宜补者十常八九,宜解者百中一二。设遇百中一二之痘,形大而色紫,身热而枯焦,或夹食蒸,或夹时气,痘毒与邪热并炽,犹如火里苗,若火不退,苗则槁矣,当急用清解以除邪热。若执之而用温补,痘必枯焦,无脓而立毙矣。谁曰治痘之法,可执一也。

补遗

发际以下,印堂之上,乃天庭也。山根以下,年寿相近处,乃准头也。部位论中,言此处先出先长先灌靥者,凶。成色论中,言此处有几颗大而脓满者,他处之痘,即微有脓色,亦可愈也。两论若相悖矣。恐后人不能无疑,今悉论之。夫痘应出应长,应灌应靥,未过其期,周身之痘,未出未长末灌未收靥,而此处先出先长先灌先收靥,是心脾之毒偏盛,毒发于心脾,故言凶。若过其期,已成坏证,而周身之痘不起灌,此处独有几颗起灌者,是心脾二经之毒解矣。盖心主血,又为君主之官,而十二官之听命,脾主肌肉五脏之根本,此二脏之气血活,则五脏之气血无不活者。天庭起胀灌浆,知心经不留毒,而周身之气血不滞;准头起胀灌浆,知脾经不留毒,尽发之肌肉皮肤之外,故言可治。

气尊血分者生毒参阳位者死解

气,阳也,君也;血,阴也,臣也。气尊是居其君之尊而亲上,血分是安其臣之分而亲下,此非就一身之部位而言,乃就一身之痘形色而言也。如痘顶尖圆,脓白而满,气亲乎上而居其尊矣;根窠红活不散,如一颗珍珠,坐于胭脂之上,血亲乎下而安其分矣。是气足以领其血,气升血附,君令臣从,气血顺和,痘易成功则生。如痘顶平陷,颗粒红紫,地界不分,或通顶紫黑而成血疱,是血反亲上,气血不和,痘难成功,何由而生?治痘者当明辨之。

痘不以稀密分轻重说

世俗谓痘稀则轻,痘密则重;医亦谓稀者毒浅,密者毒深,言之诚是也。然不知稀亦有重者。如痘毒甚盛,表实而气血凝滞,出不得透,只疏疏颗粒,见于皮肤之外,余毒窝伏于内,至起胀之时,余毒变而为黑点,在皮肤之内,烦闷喘急而毙。若真稀则轻也。密亦有可救者。毒甚而痘密,其毒已出于皮肤之外,非若痘似稀而毒伏于内者,此只看其形色,若红活滋润,顶尖不焦,亦可调理而愈,不必执方书密如蚕子不救之说。况其说亦有意也,言密可救,如蚕子则不可救。蚕子之形,色闇顶陷,周围似圈形,中心硬黑,是毒潜于内,血气已不活,何能救也?治痘者,不可不明辨之。又有痘在肌肤之内,气血虚弱,无力送出,出不得透,只疏疏颗粒,见于皮肤之外,余毒窝伏于内,绵延多日,诸证蜂起,竟不可救。又有发热一二日,痘出一二粒或两三粒,已出之后,突然高起,根脚开阔,晕红带紫,五六日后似脓非脓,七八日后似靥非靥,种种证出,若遇此等怪痘,当于出长之时,用银针挑破,去其毒血,敷以拔毒膏,或四圣膏,再投以解毒之剂,使痘毒以解而退,得出增痘,庶可回生。倘治失其时,毒伏于内,靥后喘急而毙。此皆非真稀,悞认为稀,以稀为轻,见稀守稀,其害非小。须细加详审,察其实者清解而开发之,虚者温补而开发之,宜挑者挑之。若真稀则轻,又不在此类矣。

痘中疹子与正疹子丹毒斑点沙子不同论

有先出疹,疹靥而痘即出者,名为垫疹。有与痘并出,疹靥而痘始长者,名曰夹疹。有痘出即有小小颗粒,堆于痘之上者,名为罩痘沙。又有痘出时,而皮肉间隐隐有斑点,大小不一者,名为夹斑。皮肉间艳色红赤如云头,而突起成片者,名为丹毒。靥后痂落而疹出者,名为盖疹。种种不一,然皆痘毒之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者,只当于痘中用活法,不可与正经麻疹、瘟疹,时证之发斑点、发丹毒出疹者,同一治也。

痘不可与凡疮同治论

世人见《内经》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言,辄谓痘亦疮类也,亦属火也,治法可以类用。不知诸疮有皮疮、血疮、肉疮、筋疮、骨疮之不同,初发已有浅深之分,或发于一经而与他经全无干涉;痘则胎毒蕴于五脏,发亦自五脏而发,自内达外,由筋骨而血肉,由血肉而皮肤,与凡疮之发,各有深浅,发自一经者自异,可同治法乎?况凡疮之毒,初发而未成形可用药解散内消而愈;及至已成形而未成脓,又可用药逐散,不成脓而愈。痘毒发自五脏,必借血气送出于皮肤,运化之而成脓,收靥之而成痂,而后收成全之功也。断不能用药解散内消而愈,断不能用药逐散不成脓而愈。且凡疮以解毒为主,若失其解而形成脓熟,必令顶破脓出,另生肌肉而后愈。痘则是起胀成浆,浆满而稠,顶壳完固,回浆还元结痂而愈。若顶破脓出,反为不美。与凡疮脓熟之后,必顶破脓出另生肌肉而始愈者,亦自异矣。可曰痘疮与凡疮同治法耶?

痘疹不同论

痘出于五脏,脏属阴,所以言痘禀于阴也,然虽禀于阴而必成于阳。疹出于六腑,腑属阳,所以言疹禀于阳,然虽禀于阳而必成于阴。盖阳主气,气盛则痘易成功;阴主血,血旺则疹易成就。痘有颗粒,有脓汁,又结痂,是禀于阴,阴气重浊而如是也。若顶尖脓白,使之能起顶,能灌浆收靥,则又气之领逐其血以成功也,非禀于阴而成于阳乎?疹有小小颗粒,尖而不长,无脓汁,又不结痂,是禀于阳,阳气轻清而然也。若颗粒红润鲜艳,使之不紫黑,不枯焦,则又血之附随其气以成功也,非禀于阳而成于阴乎?寒则伤气,热则伤血,所以谓痘宜温暖而疹宜清凉,此常法也。设疹生于天气严寒之际,而清凉之药,亦当斟酌用之。设痘生于天气暑热之时,温暖之剂,岂可轻用乎?痘以稀为贵,稀则毒轻;疹以密为佳,密则其毒尽泄。痘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喜鲜红,疹发于心,红心之正色也,又不可不知。

变黑归肾肾经留邪论

方书有云:变黑归肾者不救,肾经留邪者不救。世人宗之,见痘有黑色,于未起胀之前而倒伏者则以为肾经留邪,于既起胀之后而倒陷者则以为变黑归肾。盖以痘自筋骨而达于血肉,自血肉而达于皮肤,肾主乎骨,其色黑,所以见色黑而倒伏者则谓肾经留邪,而倒陷者则谓变黑归肾,要皆惑于口含恶血咽下,寄于右肾命门而作痘证之语也。余则以为不然。余每治痘,遇儿之虚弱者勿论矣,其壮盛者,于未起胀色黑而倒伏者,用活血散以疏其滞,加麝香以透其窍;于已起胀色黑而倒陷者,用活血散加穿山甲末以逐其毒。二证用药后,皆以水杨汤洗之,往往不致坏事。盖以气血活动流畅则色红,气血壅滞不行则色黑。痘始终以气血为主,气血活动,能送毒出外起胀灌浆结痂则生;气血不行,不能送毒外出起胀结痂则死。岂必以色黑属肾,而必曰变黑归肾不救,肾经留邪不救哉?然亦有火极则兼水化而黑者,盖火之灾也则红,炎之过也则黑,或当清解,或当汗散,又在临时而权变之,不必以黑而专求之肾也。

首尾忌脑麝论

忌脑、麝之说,霆之顺而无证者言也。盖痘以颗粒完固,磊落齐整为佳,最忌破烂浆流。且气血壮盛,元气充实,方易成功。脑、麝能开气活血,透窍甚捷,用之不当,大损气血,伤元气,开放太过,令顶破浆流而不完固者有之。惟气血凝滞之极,痘色黑紫,痘形坚硬,按之如石,周围之血肉尚活者,即用脑、麝等药,开气透窍以急救之。若歪用脑、麝,则遍身血死而毙。不可执定首尾忌之之说而不用也。然亦不可认证不真,轻投而尝试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二
痘疹门

痘科类编释意 【 清?翟良】

治痘始终杂证与痘证当分治论

痘毒感时气而发。大抵痘之顺而无证者,不必言治法;即痘不顺而有证者,亦当痘证与杂证各各分治。或有痘因元气本虚,不能依期出长而脓靥者;或亦有元气不虚,痘毒太盛,不得出长而脓靥者;继而变证多端,种种证出,是杂证因痘证而生,当于痘中寻治法,使痘无证而杂证自退。然亦有先杂证而后生痘者,是痘证因杂证而生;或杂证之邪热未尽解,气血因杂证而损耗,使痘不能出长而脓靥;或偶因风寒暑热秽污饮食所伤,无分痘之虚实,悉为所害,不能起长而脓靥者,当于杂证中寻治法。杂证愈,痘自依期而愈。如呕吐腹胀,或因痘毒内伏,出不透不起发者,只专治痘证,使之出透起发,则毒不内伏,而呕吐腹胀自愈。如呕吐腹胀,或饮食过多,或伤生冷,而痘因之出不透不起发者,只专治脾胃,理其呕吐腹胀,使呕吐腹胀先愈,痘自出透而起发矣。即此二证,其余可类推也。有曰:但扶元气为主,元气旺而邪气自退,杂证当不必治,说亦近理。但杂证因痘证而作者犹可,若痘为杂证挠扰而不能成就者,犹乱世之贼寇挠扰地方,势必猖獗,不假兵革,欲以王道胜之能乎?况扶元气之药味必用温热,能扶元气,亦能长邪热也,岂可乎?痘后杂证,有余毒未尽而生有余之证当解者,有血气因之亏损而生不足之证当补者,有失其调养内伤外感而证随作者,当一一认真,各分治法,不可专以解痘毒拘也。

补遗

痘之为毒,皆痘之余焰。毒之为害,皆因小儿之气血不能收拾,痘毒尽附痘窠,从痘中化,而余焰散布于经络,或游移于肌肤而为害也,当相其机以理之。又有时气毒疠,虽好痘亦因之而变为凶痘者;调养失宜,冲犯禁忌,虽轻痘亦因之而变为重痘者,当随其因以治之,此痘证杂证分治之要诀也。

治痘始终看法说

发热未出时,看其两目不肿,皮肉不红,即知出痘必轻。痘出后,看其形色,初出之像如粟状,色红而润,与无痘处之皮色迥异,谓红者非深红也,特淡红少异于皮肤之不红耳。前人谓初出血疱,血疱化为水疱,水疱化为脓疱,所谓初出血疱者,非有大疱,内含一包血也,不过谓初出小小颗粒一点血耳。见于皮肤之外,有形可指,所谓疱也。以纸捻照之,内裹红色,非水非脓,所谓血疱也。至于起发,则顶颗放白,根脚肥大,以纸捻照之,内裹光莹,非血非脓,所谓水疱也。至于成浆,水化为脓,色白稠脓,以纸捻照之,内裹纯白,非血非水,所谓脓疱也。脓满浆老,色黄形焦,将收之状;脓干痂结,色黑形厚,成实之象;痂落而瘢红,不赤不黑,无凸无凹,痘功已成,最上乘者。反此则当详审施治。

痘不拘日期说

痘以发热三日,放标三日,起胀三日,灌脓三日,收靥三日,共一十五日而成功者,此常数也。如此者多。然亦有随出随胀,随胀随灌,随灌随靥,七日而成功者,此血气壮痘毒轻者,成功在常数之内。惟痘有为杂证所扰,出不透治之使透,不胀治之使胀,不灌治之使灌,不靥治之使靥,绵延多日,至十七八日而成功者。又有一种虚寒之痘,痘毒不甚,血气俱虚,欲胀不能胀,欲灌不能灌,欲靥不能靥,用药疗之,补助之剂,一时无间,缓缓调理,常至十七八日或二十日而成功者,治之又不可太骤也。如不胀,补剂中加助胀之药;不灌,补剂中加酿浆之药;不靥,补剂中加收敛之药是也。此痘毒轻血气弱者,成功又在常数之外。可见治痘不引拘定日数,当达迟速之变,于出齐之日,观形察色,预知其能胀不能胀,能灌不能灌,能靥不能靥,先期及时而治之早,若必待应胀应灌应靥之日而始图之则迟矣。是痘之成功不怕迟,而治法则不可迟也。况古人云:热三日而痘出,今有热七日或数日而方出者,亦有热一二日而即出者,亦有出齐之后,当颗粒胀大起发之时,颗粒中尚有红点始出而相杂者,日数岂可拘哉?

痘证传变说

前辈谓痘出自肾,而传肝、传脾、传心、传肺者,人皆疑之。不知此乃自内传外之意,非谓胎毒独藏于肾,自肾而传于各经也。盖痘毒在人身,蕴于五脏百骸四肢,无处不有。感时气而发自骨髓,而达于筋,肾主乎骨,血气壮盛,毒尽送出于筋,而不少留于骨髓,则肾经之毒解;自筋达于肌肤,肝主乎筋,气血充足,毒尽送出于肌肉,而不少留于筋,则肝经之毒解;自肌肉而达于血脉,脾主肌肉,血气充足,毒尽送出于血脉,而不少留于肌肉,则脾经之毒解;自血脉而达于皮毛,心主乎血,气血充足,毒尽送出于皮毛,而不少留于血脉,则心经之毒解;自皮毛而达于疮窠,肺主乎皮毛,血气充足,毒尽送出于疮窠,而不少留于皮毛,则肺经之毒解。五脏毒解,血化为脓,毒从脓化,将结痂痂落而成功矣。若出于筋而少留于骨髓,则浑身壮热,口干闷乱;出于肌肉而少留于筋,则搐搦牵掣,紫黑潮热;出于血脉而少留于肌肉,则发痈而在四肢;出于皮毛而少留于血脉,则痘不圆肥;出于疮窠而少留于皮毛,则痂落迟而多麻瘢。此自肾经递传而至于肺之说也。当随经察证,随证用药,始不悞矣。

补遗

古人陈氏云:痘以太阴脾肺二经为主,肺宜温而脾宜燥。万氏云: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胃当养而脾当补。马氏云:痘以少阴心经为主,火不可太清而血不可太寒。三说虽不一,其实皆是也。盖脾为孤脏,能灌四傍,则四脏咸赖一脏以养之。况脾属土而主肌肉,若能化水谷,成津液,灌溉诸经,令肌肉不枯,气血得其助,痘何难成功!但寒土不能生物,必阳气熏蒸于下,而后能发育也。如万物之根在土,而冬月何不在乎,以真阳之气息也。可见脾受水谷,化生津液,亦必借真火,始能成腐化之功,所以谓火能生土,太乃土之母也。然心为君火,能役相火,又主乎血脉。若心火不息,血不寒凝,自能与脾之津液,相为流通,痘自红润而鲜艳。所以谓血主濡之,气主呴之;气无血不走,血无气不行;气乃血之帅也,气行血亦行。然肺统一身之气,又主乎皮毛,若肺气充盈,自能与心之血脉相为周运,痘自尖圆而肥润,是血气充足,交会于前,脾生津液,助养于后。痘之成功,三脏缺一不可。至于肾经,古人谓惟肾证为恶候,诚是也。痘疮自内达外,肾乃最深之处,若有留毒而不外传者,则死于出见之日矣,救何能及也?若肝经则无成痘之功,何也?肝者火之母,若心火不足,邪火猖獗,肝邪移于脾,则木克土,木反胜金,则火克肺,所以古人谓肝经有泻而无补也。盖有泻而无补者,是不补其气也。若痘后目病,肝血虚而火盛者,清之后则当补矣。此一段论,与上论宜合会参看,上是言痘之传变,此是言痘之成功,后学不可不知。

出长各经见证与传变成功形色不同之辨

与上看痘法条参看。

痘虽自内达外而布四体,其根实由于五脏。如肝主泪而为水泡;肺主涕而作脓囊;心则斑而且赤;脾则疹而又黄;肾乃封藏之本,变则黑陷之象,此论发热出见时形证。若初出小小颗粒,一点血也,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而毒解,此自然之序也,与随脏见证,如肝主泪而为水泡 【 云云】 者不同。若初出之时,半是水泡,或才起发,便有带浆者,或未成脓,即有干收者,火性躁急,失其自然之序矣。遇此等证候,不可忽也,有性命之关矣。

就人以断痘之轻重说

以痘毒之浅深定轻重,以痘证之虚实寒热定治法,此其常也。若人形体壮健,精神快爽,言笑不苟,出痘时又安静如常,痘虽重亦可以轻断之。如人头大而项小,足小而身重,喜笑出于无因,精神短少,出痘时大异平常,且不安静,痘虽轻亦可以重断之。此验过者,治痘者不可不知。

就人以定痘之治法说

看痘施治,当先看其人。其人或贫贱家儿,或富贵家儿,儿之禀赋厚薄,肌肤老嫩,气血虚实,声音清浊,生于某处地方,所受之燥湿,所食之浓淡,先知其人而后看其痘。如贫贱家多历辛勤风寒水湿之苦,更无厚味伤脾,有证便能抵当,古人所谓百炼成钢,此类是也。富贵家暖衣厚味,少见风日,脾胃薄弱,不耐劳苦风霜,古人所谓阴草怕旭日,此类是也。富贵衣食居处所养成之儿,即就富贵以调理之;贫贱衣食居处所养成之儿,即就贫贱以调理之。语云:贵贱分二等,贫富不同治,此之谓也。至于儿之禀赋厚者多宜攻,薄者多宜补;肌肤老者多宜开发,嫩者多宜温养;声音清者当守,浊者当清;气血弱者当补元气,实者当解痘毒。南方风气柔弱,地湿洼下,饮食多嫩软,以此养成之形体,自当依此以调理,调理自不可同于北方也;北方风气刚劲,地高风燥,饮食多强硬,以此养成之形体,自当依此以调理,调理自不可同于南方也。有平日谷食多肉食少,养成之气血形体者,生痘自当禁忌羊肉猪肉牛肉鸡肉鱼腥等物,以此等物能动风助火也。所以谓能禁忌则重者变轻,不能禁忌则轻者变重。倘平日谷食少肉食多,如羊肉猪肉牛肉鸡肉鱼腥等物,养成之气血形体者,则脾胃亦是此等之物以养成矣。生痘始终以脾胃为主,借脾胃饮食之滋润以成功,若遽禁其平日所食之物,是绝其脾胃生生之气,痘何所借以成功乎?是又不可以常法拘者,治痘者不可不知。

三等五要说

痘有三等:顺、险、逆。顺者,气血充和,痘毒宣畅,不必施治;险者,气血不舒,痘毒壅遏,或杂证搅扰,当急急施治;逆者,痘毒凝结,气血不活,治之无功。有五要:一要出欲尽,二要起发透,三要脓稠满,四要收靥齐,五要结痂厚。五者缺一,不能成功,非要乎!

痘有五善七恶说

饮食如常,一善也;大小便调,二善也;疮红活坚实,三善也;脉静身凉,手足温暖,四善也;声音清亮,动止安静,五善也。五善不能全得,得一二亦自清吉。七恶:烦躁闷乱,谵妄恍惚,一恶也;呕啘泄利,饮食不能,二恶也;焦枯黑陷,痒塌破烂,三恶也;头面预肿,鼻塞目闭唇裂,四恶也;喉舌溃烂,食入即啘,水入则呛,五恶也;寒战咬牙,声哑色黯,六恶也;腹胀喘促,四肢逆冷,七恶也。七恶不必皆有,但见一证,亦不可为。七恶之外,又有浑身血泡,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寻衣撮空者,是又卒死之证也。

治痘总法

治痘疮原无奇法,大约先视其人之气血强弱,痘毒之浅深,时气之寒燠。自发热之初,见点之时,即当观形察色,思及何如起发,何如灌浆,何如收靥;一动手用药,就便顾首尾,慎其初以善其后;然后次第调理,分其表里虚实寒热,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无过温,无过清,不妄泻,不妄补,要在使其正气不损而气血盛,邪气不留而痘毒解。痘或有不必用药者,或有宜轻剂者、宜重剂者,细心详审,各各分别,斟酌施治,斯可收万全之功矣。如痘发热之后,作三四次出,有大有小,有先有后;起发亦作三四次,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者自大,小者自小,大小次第而起;待至养浆,则先起者先作浆,浑起者后作浆,大小亦如之,磊落分明,不相黏连,色极红润,不带火色者,顺也,不必用药。若时医射利,以为不用药,无以见功,欲妄投其剂,幸邀天功。不知治痘,惟有补泻二法。痘证既顺,则无邪正之偏,补则助其火邪,泻则损其正气,痘无证药之,而反生其证也,何能成功?徒杀人耳。若险证则宜急治,治之不急则险证变而为逆证者有之。时医用药,恐证变不已,归罪于药,惮而不用,坐视险者变而为逆,全不顾也,心何忍乎?是又以不用药而杀人也。至于逆证弃而不救,恐费其调治不能成功,徒招谤也。虽然,岂医者活人之心哉?当察其色脉于不治之中,寻其生机,定一治法,然亦有不坏事者。予曾见同道治孙姓者一女,年七岁出痘,则犯逆证:形如蚊迹,不成颗粒,一逆也;腰痛腹又痛,二逆也;昏睡谵语,三逆也;干呕,四逆也。惟色脉无恙,可生之机也。随定一方,用保元汤以补其中气,加羌活、防风、荆芥、柴胡以为发散表邪之用,木香、山楂以为驱逐里邪之用,调辰砂末以为解毒之用,连进三剂,证变而成功矣。逆证岂可尽弃哉!今不论险逆,一一定方于后。

初热三日证治

痘必发热而后出者,何也?盖天地之育万物,虽赖土以生息,而土不得阳气熏蒸于下,安能发生万物?人身一小天地也,痘之管纽在脾,脾属中土,若非火蒸透膈,则痘毒安能震动而发泄?师曰:五谷不逢热不结,痘疮不热透不彻。所以痘疮之毒,蕴伏五脏,欲出则必熏蒸而发热。是以书云:热蒸三日而斑生。盖痘本火毒,待热而发,热微则毒微,热甚则毒甚,而痘之稀密轻重系焉。虽然,亦有热甚而毒不甚者,如热甚不烦不渴,大小便如常,精神清爽,此热在表,其里无邪,毒火发越,痘易出而易成功也。亦有热微而毒不微者,热虽微而烦躁不安,大小便难,昏昏喜睡,毒火内蕴,不得发越,表热虽微,内热则甚,毒火郁遏之极,痘必出不快而难成功也。热微毒微,热甚毒甚,此言其常也。热微毒不微,热甚毒不甚,又是其变也。治痘者,正当于此有斟酌矣。前人有云:当发散清解,使邪热尽退。痘出之形,不带火色。一失其治,痘带火色,而出则红必变赤,赤必变紫,紫必变黑,救无及矣。有云外感疠气,内有所伤,与痘毒合并而发热者,当清解之。若痘毒之正热,其毒禀于胎元,伏于五脏,深藏久蓄,一旦触发,倏然忽然之顷,其势猛锐,勃勃欲出,断不可遏阻其势,必借气血载毒出外,痘出而热自退,或热退而痘即出。若必如管橓立论,首次解毒令热尽退为说,纯用凉药,则气血滞凝不能载毒外出,毒将内攻而告变矣,奚可哉?庸医相习,以讹传讹,俱用寒凉清解,自以为对证之妙剂,以致毒不得外出,返而内攻者多矣。今领前人之论,不敢执定不用清解,以不用药而悞事;亦不敢执定纯用清凉,又以用药而害事。因病用药,随证定方,一一如左。

论痘疮发热与伤寒不同

风寒之证,邪自外入,阳气拂郁而发热,患者恶寒,怕露头面,且只见一经形证。痘疮之证,毒自内出,阳气熏蒸而发热,患者恶热,喜露头面,且五脏之证俱见:呵欠烦闷,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欬嗽喷嚏,肺证也;惊悸,心证也;骩凉耳凉,肾之平证也。再观心窝有红色,耳后有红筋赤缕,或身热手指皆热,惟中指独冷,男左女右,乃知是痘证也。初发热身热和缓,时热时退,神清气爽,饮食二便如常,无杂证者,吐泻不甚而随止者,发惊搐后即见痘影者,自汗而汗不大者,此荣卫气和,腠理疏通,不必施治。

一发热至收靥,始终宜服三豆汤,渴者更宜。

一初发热增寒壮热,头痛欬嗽,鼻流清涕者,多由于外感不可骤发散也,当视儿强弱以调治之。如儿体气壮盛者,用升麻葛根汤加桔梗三分、苏叶五分、小川芎四分、山楂肉八分、牛蒡子五分、生姜三片,水一钟,煎五分热服取汗。体素怯弱者,用参苏饮去木香、枳壳,加牛蒡子炒四分、山楂肉六分,微汗之,然不可令汗出太多,发虚其表,后难起胀收靥也。如汗后身热不退,且勿峻攻,姑稍待之。其或烦闷燥渴而妄语者,败毒和中散清之;腹痛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黄微利之。

一身热至二三日之后,痘欲出不出,或烦闷惊搐,狂言乱语,切不可惊惶失措,须详审虚实寒热而治之。要知此等证,皆由毒气在内,不得宣发于外而作。然毒气不得宣发之证,又不一样,而有三等,最宜精详。观形察色,审声问证,又参之以脉,并用纸捻照法,然后可以辨别。察其痘影红紫,面赤唇紫,声音不亮,口气粗,手足热,脉洪数,此毒气壅盛于内,不能骤发于外,而惊搐狂躁者,宜用清解散以宣之。或痘影形色同前,但声重鼻塞,鼻涕,脉浮数不同,此内毒本盛,外为风寒所束,郁滞不得出,而惊搐狂躁者,宜用苏解散以发之。察其痘影澹澹在皮下,不见红活,唇澹面白或带青,脉又迟缓,此血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而惊搐狂躁者,宜用温中益气汤以托之。三者分别明白而后用药,当一剂之后,痘出而惊定矣。昔人谓痘未出而惊搐为顺,是在一二日间也,若至二三日则不可忽矣。

一幼儿欲出痘发热,至二三日全无痘点形影,忽然而发惊搐状,与急惊风一样者,此亦毒气壅遏,不能宣发所致,宜用清解散以宣之。若时医不知是痘证,悞作急惊风施治,或单以寒冷投之,以驱痰峻药下之,其儿必死。何者?阻遏其毒,使不得外出而内攻也。故未出痘之小儿,若遇此等证,即当惊疑,恐是痘也。

一发热虽轻,至三四日而怠倦嗜卧,不思饮食,所出之痘,影影淡白,点颗不明,此非痘毒轻少,亦是血气虚弱,送毒不出也,宜用温中益气汤以托之。甚者必连服三四剂,痘始出齐,其痘必多。若因其安静,袖手玩视,而不急托痘出外,延至五六日后,毒气内攻,须臾告变,不可救疗,诚足畏也。昔人热轻痘轻之说,可尽凭乎?而六日以前,痘未出齐,勿用温补之说,可尽拘乎?

一发热至数日而痘不出,此时进退两难。欲大发之,惧其本稀而戍斑烂;不发之,又无以出其毒。当始以药微发之,微发不出则加药,加药不出则大发之,大发之后所出不多,即是痘本稀不可再发也。微发用升麻葛根汤,大发用惺惺散加防风、小川芎、薄荷各五分。加药者,本方多加分两,非谓于本方之外,加辛热而大发也。

一初热便妄有所见闻,妄言如见鬼状,此皆毒气内攻,以致心神不清,最为恶候,宜导赤散加连翘、黄芩、犀角、木通、琥珀、抱龙丸。惟大便秘结者,或用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用药后病已者可治。

一发热失血口鼻出者,用童便磨犀角服。小便溺血者不救。

余有诸证,俱载在杂证类中。

出见三日证治

出见者痘出而见其形也,形见而色亦见焉。形色既见,则吉凶攸分。治痘者,心有明鉴,又具慧眼,观形察色,详组分别,则起胀灌脓之证,可逆覩矣。要在预相其机而图之早,若因循失治,临证便难措手。如起胀之机,非必于起胀时而后议也,正当于出见时,预知其能起胀不能起胀而先理之。盖热退而痘出,初出之像如粟状,色红而润泽,与无痘处之皮色迥异。谓红者非深红也,特淡红少异于皮肤之不红耳。自血肉而达于皮肤,其根甚深,三四次出尽。先一次出者,其时稍待则形尖,其体大于二次出者;二次出者,其时稍待则形尖,其体大于三次出者;三次大于四次者。大小不一,磊落分明。观其形则知其后日之能起不能起,察其色则知其后日之能灌不能灌,此治痘之第一节要也。生痘家亦自此以后,当谨慎调养,注意避忌。

调养禁忌

自出痘至收靥,房中常宜烧辟秽香,加茵陈、大枣。见形后,宜用葫荽酒,即以此喷床壁,卧席下铺些葫荽亦妙。痘疮既出,内脏空虚,热气一蒸,毛孔俱开,自此以后,常避风寒,调饮食。衣服勿令其过暖,勿令其过寒。虽天气暄热时,亦勿令其赤体,或单衣当风取凉;虽天气严冷时,亦勿令其重绵累褥,使热气壅遏。饮食勿过饱,勿过饥,勿食生冷,勿饮凉水,及一切鸡肉猪肉牛肉羊肉鱼腥,并荔枝枣柿糖蜜酒葱蒜与酢。盖以鸡肉动风、猪肉生痰、羊肉助热、鱼腥助火、牛肉黑瘢之故也。荔枝酒又能发痒;枣柿糖蜜,其味甘甜,引痘入眼;酢酸损齿;葱蒜泄气,所以悉宜忌之。

又:生人往来,厉声高语,对梳头,对搔痒,勿扫地,勿轻移器物,勿僧道巫师入房。

避秽气

妇人经脉气,房中淫液气,腋下狐臭气,行远劳汗气,沟粪浊恶气,诸疮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吹灭灯烛气,悞烧头发气,柴烟鱼骨气,葱蒜韭薤气,煎炒油烟气,醉酒荤腥气,麝香臊秽气。

已上三段,自出痘至收靥,悉宜遵之。

一痘初出,有夹斑而出者;有夹红赤观而无颗粒,随出而随没者;又有夹丹而出,红赤成片如云头而突起者;有夹沙者;有小小点粒,聚于痘顶之上,谓之罩顶沙者,此皆毒火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也。遇此不必惊惶,但用黑参升麻汤三二剂,散其游火,斑丹自退。有夹麻疹而出者,亦用黑参升麻汤加酒炒黄芩、桔梗各六分,令其麻疹先退,痘疮亦自起发矣。

一痘初出,口鼻两旁人中上下腮耳年寿之间,先见二三点,淡红而润泽,然后挨次而出,三四次出尽,皮厚坚硬,以手摸之碍手,又无三五相连者,不必施治。

一痘初出,太阳太阴额角发际天庭方广之处,先见四五点,热尚未退,带火而出者,难治。

一出痘之时,其人精神爽健,气色光彩,年寿明润,印堂黄亮,无论痘出之稀密,必无变证,不必施治。若其人精神倦怠,气色昏黯,痘出虽稀,当时时详察,防有变证。有证当急急施治,迁延怠缓,证势已成,则难救矣。

一痘热三四日或四五日而始出,所出之痘,形坚实而皮厚,色明润而鲜艳,不必施治。若热一日或半日,即一齐涌出,所出之痘,头焦带黑色,皮薄,当急急施治。头焦黑者,用凉血化毒饮;若热未退,加防风、荆芥各三分、柴胡七分,去连翘、桔梗。色白皮薄者,固阳散火汤,去荆芥穗、生地,加茯苓、白朮各五分。

一痘初出,以纸捻照之,其皮中历历可指,皮中有小小颗粒甚多,若有勃勃欲出之势,已出者色又红润,即身热,亦不必服药,恐是夹疹夹沙证也。若皮中颗粒,虽不甚多,色红不至于紫,而地界不分,身热未退者,用九味神功散加柴胡六分、蝉蜕五个主之。

一痘出而热不退,是毒盛而人之气血又盛,所以能逐毒外出。痘红紫而不分地界者,当急退其热。若热不急退,血气被其煎熬,痘必变为焦枯之证,后至黑陷者有之,宜用清地退火汤。

一痘隐伏皮肤,出现不快,及用而复隐,与不起发者,用神功散调紫草茸末服之。其紫草茸分两之多少,随儿大小证之轻重酌用。如无此药,用猪尾膏亦可。又有南金散,特治痘已出而复隐,势至危者。

一痘疮之出,自有常期,若过期应出不出、出不快者,各有所因,病证不同,当详察明辨。如鼻塞声重,欬嗽头痛,四肢拘急,常喜盖覆而恶风寒,出不快者,风寒闭之也,当分人之壮弱,各施其治。或其人血气壮盛,皮厚肉密,毒气难于发越,恃其体厚,不避风寒, 一旦为风寒所袭而出不快,用双解散去石膏、桂枝、滑石加紫草八分;大便不秘,并大黄亦去而不用。或其人形体怯弱,风寒易感,以致腠理闭密,气血凝滞而出不快,宜惺惺散去组辛,加小川芎、防风、荆芥、薄荷各五分。或其人气血怯弱,不能载毒出外,痘色淡白,饮食减少,身凉手足冷,小便清,大便滑而出不快,宜用温中益气汤。大便自利不止,用豆蔻丸。

一痘因邪秽所触,陷伏而出不快者,用平和汤,外用辟秽香加乳香、芫荽烧之。

一痘正出时,忽作风状,眼直视,牙关紧者,此调护不谨,而为风寒所袭也,且勿轻用驱风峻剂,宜用姜附汤取微汗即愈。

一痘出三日之后,则当尽出于外,而无稍留于中,以纸捻照之,皮肤内无隐伏之红点,脚心手心俱有,痘则出齐矣。出齐之时,身体微温,不热不寒,即微热亦无妨。惟大热痘稠密,红紫干枯者,宜调元化毒汤去参、芪主之。痘不红紫干枯,色光润者,不必施治。

余有诸证,载在杂证类中。

起胀三日证治

起胀者,痘勃勃欲长,有起发之势,颗粒尖圆而胀大也。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小不一,痘肥胀一分则胎毒发出一分,痘尽肥胀则毒亦尽出矣。当此之时,其根脚当涌起红色,又加锯齿,其颗粒当放白光莹,又不凝滞,是气血交会,气升血附,具后日行浆灌浆之基。如《悟真篇》所云:初开绿叶阳先畅,次发红花阴后随也。若有不然者,是又其变也。治痘者,于此时观形察色,则后日浆之能灌与不能灌,能足与不能足,可以逆覩矣。当预相其机而图之早。若于此失治,必待浆之不能灌不能足之时,而始图之,则无及矣。况痘疮一证,有脓则生,无脓则死;脓足则易靥,脓不足则倒靥。诸证将种种百变迭出,是相机酿浆起胀之日,又痘家极紧要时也。今随证用药,一一定方于左。

一痘出齐之后,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颗粒尖圆光泽,根脚红绽肥胖,其人饮食如常,二便如常,神清气爽而无他证者,不必施治,但节饮食、避风寒、防秽气而已。

一痘灰白顶陷,皮软不厚,根盘血散不聚,光白不荣,此血气两不足之证,宜用保元汤加丁香、当归、川芎主之。

一痘顶长大尖圆,而根脚之血不聚,色不红活者,此气至而血不荣也,宜用当归活血汤加陈皮三分主之。

一痘顶不尖圆肥满,色虽红润,而形平陷皮薄者,此血至而气不充也,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川芎主之。

一起发时,浮囊虚起,壳中无水者,此气不依血,血不附气,其变为痒塌为痈肿,宜用十全大补汤去白朮加大力子、连翘、防风、烧人粪主之。

一痘疮起发,尖圆为贵。如四围起中心平陷者,此有二种:有血化成水,四围高起,中心略低凹者,俗呼为茱萸痘,此中气不足,发未透彻故耳。能食者至养浆之时,尽充满而起矣,不必施治;不能食者,宜扶中气,人参白朮散主之。有四围沸起中心落陷无水,犹是死肉,其形如钱者,急宜攻之。若稍迟缓,渐变黑点,不可为矣。此名鬼痘。宜用九味顺气散加山楂肉、穿山甲末主之,外用胭脂涂法。

一痘疮起发,有中心凸起,四围干平无水者,或里红外黑者,此由平日感受风寒,皮肤坚厚,以致痘毒郁而不散,用桂枝葛根汤或十宣散,外用水杨汤浴之。

一痘疮起发,贵于颗粒分明。如彼此相串,皮肿肉浮,或本痘四傍,旋出小痘,攒聚胖胀,渐成一块,此候最重,宜用快斑汤加烧人粪服之。

一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盖痘疮起发贵透,四肢不起发,发之不透,后日手足必生痈毒,而四肢之所以不起发者,皆由于脾之虚弱,脾主四肢,脾既虚则不能行其津液,灌溉四肢,所以发迟,宜用黄芪建中汤加防风主之。

若手足痘疮,多发水泡者,又肝木乘脾土也,当先泻其肝,用羌活汤加柴胡主之;后补其脾,用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主之。

一痘疮起发时,痘以渐长,头面以渐肿大,是内毒外达之机。痘又磊落红活,光壮肥泽,待脓成收靥而肿渐消,此常候也。有痘长而头面不肿者,是痘稀毒微,上等痘也。有头面肿而目闭者,痘密毒深者也。有头面肿而目不闭者,痘稀而毒浅者也。皆不必虑,亦待疮熟肿消而目自开矣。若疮未成熟,肿消目开者,此陷伏也,宜急用人牙散。若痘未起而头面先肿,皮光色艳,如瓠瓜之状者,此恶毒之气上冲头面,最恶候也。方书所谓难治肉肿疮不肿,当于初肿之时,急用羌活救苦汤多服方妙。

一痘正当起胀时,有头面连目预肿胀而痘不胀者,此血气虚弱,不能拘摄其毒以成脓,故其毒散漫于肉分而发肿,皮色未至光艳,如瓠瓜之状者,宜急用药大补气血以收摄其毒,则痘自起胀灌脓,而肉肿自消矣。以参归大补汤主之。

一痘疮正起发时,而口唇痘疮先熟,内带黄浆,名为鹅口之痘,此最恶之候,待诸痘成浆,则此痘已靥,唇皮揭脱,渐变呕呛,不可救矣。此毒发于脾经证也,宜急用泻黄散主之。

一痘疮起发时,有一处焦枯不起,周围有柿饼大,或大于柿饼,其根下皮肉,以银针按而摇之,亦不甚活动,此毒气留伏,壅遏结滞而不发越,若怠忽而不急治,将传变不已,周身之痘变而成陷伏之证者有之。即不然,后日必为痈毒。宜用胭脂涂法,令热涂之,以皮肉活动,痘不焦枯为期,方妙。

一痘疮起发,其形色光壮,红活肥润为佳。发时有变黑者,最为恶候,其证逆,时医多弃而不救。不知黑痘之证,亦不一种,有可救者,有不可救者,当分别急疗,认证的确,用药对证,权变施治,不可以常法拘也。若因循失治,以致传变不可救者多矣。治此证者,亦有数法,一一列之于后。

一起发时,痘有一二枚变黑,摸之则痛者,此痘疔也,宜急用胭脂涂法频频涂之;或用四圣散胭脂水调,以银针拨开疮头涂之;或用四圣膏封之。

一起发时,其痘渐渐变黑,已延蔓一身,未至干枯塌陷者,此天行疫疠之气所致,正所谓火发而熏昧者也,宜用加味保元汤主之,连用十剂多亦可,或加分两而用重剂亦可。

一起发时,痘有数个干黑,根脚坚硬者,宜亟以胭脂汁调四圣散,以银针拨开痘顶,入药于其中,片时则当起发红活矣。若仍前皮肉不活,根脚不肿,则不可救。

一痘虽有数个变黑,而四围有水,惟中心黑陷者,只用胭脂涂法频频涂之,直待转红起胖而止。若遍身如此者,亟用加味保元汤加烧人粪调服。若起发有水,顶平而黑者,宜用凉血解毒汤去灯心加牛蒡子,调烧人粪服,外用胭脂涂法涂之。若大便不通者,内用通幽散去升麻加紫草,觉烦躁而里急加酒炒大黄;外用胆导法或猪胞导法。若泄泻者,用保元汤加木香、官桂主之。

一痘疮有陷伏之证。伏者在内而不出也,陷者自外而复人也。痘疮变黑陷伏者,有四证,当分治之。

一则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而不行,必身痛四肢微厥,痘疮不长,此为倒伏也。宜温肌发散,用桂枝葛根汤加麻黄、蝉蜕主之,外用水杨汤浴法。

二则毒气太盛,内外蒸烁,毒复入里,必烦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渴而腹胀,此为倒陷伏也。大便不闭而小便闭者用连翘汤,小便不闭而大便闭者牛李膏,二便俱闭者通关散主之,外以水杨汤浴之。

三则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荣卫者,出而复没,斑点之色或白或黑,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自利,或呕或厥,谓之陷伏也。宜用保元汤加丁香、官桂,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选用;外用胡荽酒喷之。或下之后,毒气入里而黑陷者,先以理中汤温养其里,后以桂枝葛根汤疏解其表,不出加麻黄。

四则被房室等杂秽恶气冲触而黑陷者,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茵陈熏法。

又有一等陷伏之证,毒气太盛,煎熬气血,气血不能送毒出于外,已出之痘,又反复入于里者,是毒气壅遏,非若外感风寒,内虚吐利杂气触犯者之比。当审其大小便:若闭而腹胀烦躁者则下之,独小便闭者则利小便。倘毒解而自利者,以泻脓血为顺,水谷为逆,不必用药,毒虽入里,皆可从泻而出也。泻止而枯黑不起者,内用无价散以解在里之邪,外用水杨汤以解其表,使毒气得出,皆良法也。善医者,可发则发,可下则下,可利则利,或解表,或解里,随机应变,不拘常法,庶人悞人性命也。

一痘起发时而有水泡,最为恶候,虽与黑陷疔痘不同,而其能为大害则一也,当分别而急治。所谓水疱者,与初出血疱,血化而为水疱之疱,其名虽一,而其实则不同也。所谓初出血疱者,非有大疱,而内含一包血也,不过小小颗粒见于皮肤之外,有形可指,所谓疱也。以纸捻照之,内裹红色鲜艳,非水非脓,所谓血也。至于起发,则颗粒尖圆,根脚肥胖,以纸捻照之,内裹红白光莹,非血非脓,所谓水疱也。今之所谓水疱者,形大皮薄,内含一包清水是也。是毒气壅遏,留伏于内,热气冲突,毛孔开张,驱逐津液而先行也。稍缓其治,则痒塌而死。若遇此等水疱,或有几枚,即当以银针刺其根窠,令出紫血,以胡荽酒调官粉涂之;后若脓清欲陷,即以小湿湿虫三四个,水研三四茶匙,澄清服之。

若起水疱而兼泻泄者,宜用保元汤加白朮、茯苓、肉豆蔻以止其泻,用十全大补汤去熟地加白朮、官桂以助脓而成功;若渴仍用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主之。

若遍身水疱,犹如水痘,皮厚肉坚而色苍蜡者,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牛蒡子主之;皮白色娇者,不可救。

一痘至起发一二日之后,顶尖圆而根脚阔大,根脚四围之血甚艳,见于本部之外,以纸捻照之,窠内有浑浑浆水,是浆行而欲成脓之兆。到灌脓之日,四围之血,必尽归附颗粒之中,其脓亦必稠密而白,根脚独留一血线围绕,宛然一珍珠而坐于胭脂之上也。痘有稠密者,血色红艳,就连皮肉俱红,而颗粒独白,到成脓之日,亦必若前痘之状也,皆不必虑。惟根脚横开,顶皮亦起,而根脚之血不艳,以纸捻照之,内有影影之浆水,又不充畅,是气血不交会,后必不能灌脓者也,当用九味神功散,顶平者加穿山甲末主之,或用猪尾膏亦可。

余有诸证,载在杂证类中。

灌脓三日证治

脓者血之变也,血化为脓,毒从脓化,痘疮至此渐成实矣。然成实之状,又自不同,有浆行、浆足、浆老之异。浆行者,气血交会,气盈血附,其毒自化。根脚之红色,起发时如锯齿之状者,又变而为如红绒花蕊之状,鲜艳可爱,痘之根底周围皆血,不淡不散,此血上潮则浆行。上潮五分则浆至五分,上潮八分则浆至八分,上潮十分则浆至十分而脓足矣。脓足之后,色白肥满,血归根底,其血紧紧敛附于根下,周围成一红圈,而无外布之势,宛然一颗珍珠,出于胭脂上也。然痘又不能一齐而皆如此,必先起者先灌,后起者后灌。如先起者至五分,则后起者而浆行;先起者至八分,则后起者至五分;先起者至十分,则后起者至八分。亦如起胀之三四次而灌足,脓足而根脚红活,则先灌者当变而为黄润之浆,其色苍蜡而浆老矣。后起者,亦挨次而如之,则顺也。有不顺者,因证调治,一一立法开列于后。

一痘色淡白,疱不尖圆,根无晕红者,气虚而血缩者也,必不成脓,宜用参归鹿茸汤或千金内托散主之。

一痘色红紫干枯,或带黑焦者,毒炽而血凝者也,必不成脓,宜用清毒活血汤主之。

一痘至灌脓起胀,光泽可观,以手摸之,皮软而皱,毒虽化而浆未满,或中间犹有未成浆者,是气血虚寒而不能振作者,急用保元汤加当归、川芎、官桂、穿山甲末、乳、酒以助其浆。

一痘顶陷无脓,服内托药而暂起,转时而又陷者,宜用内托散,依后方加减用之。

一痘虽有浆,色灰白而不满足,欲成倒塌,皮薄易破者,宜保元汤加当归、川芎、升麻,加鹿茸酒调服。

一痘色红紫而脓不满足,欲成干枯黑陷者,宜用当归活血散主之。

一痘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气载毒行,血不附气,毒蕴于血也。血既不至,则毒犹伏于血中而不出,宜用内托散加蝉蜕,倍加参、芪、芎、归,以人乳、好酒各半盏,入药温服。

一痘灌脓时,或有浆而清薄,或已成水,清淡灰白不能作浆,此气血俱虚,所有之水,乃初时一点血气解而为水,非自内潮出之水,宜用十全大补汤主之,鸡冠血酒亦可用。用三五年以上大雄鸡,先将好酒一杯,顿温,次刺鸡冠血滴入和匀,仍顿温服之,虽躁痛一时亦无妨。

一痘正当作脓之时,却不作脓者,亦与不起发而黑陷者,分四证同论。

外感风寒,肌肤闭塞,血凝不行而不作脓者,宜温散,用桂枝葛根汤加防风、白芷。

毒气大盛,内外蒸烁,气血被其煎熬而不作脓,小便闭者,用连翘汤;大便闭者,牛李膏;二便俱闭者,通关散主之。

内虚而不能使阳气以副荣卫,其人必不能乳食,大便利,或呕或厥而不作脓者,用保元汤加丁香、官桂,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选用。

有被房室等杂秽恶之气触犯而不作脓者,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茵陈熏法。若烦躁昏闷者,龙脑膏主之。

一痘破成坑者,此内陷也,急用白龙散敷罨其疮,内服内托散。

一痘灌脓时,有发白泡如弹大者,宜用保元汤加白朮、茯苓主之。

一痘疮灌脓各处饱满,惟手足不饱满,或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虚馁平塌,此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也,宜用快斑越脾汤主之。

一痘疮作脓之时,咯唾痰涎,稠黏浓结,或有脓血夹杂者,咽喉不利,饮食亦少。此肺受火邪,津液不足,所以痰涎稠黏;脓结喉舌牙床之间,疮溃血出,所以脓血夹杂。宜用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连翘主之,不可妄用太凉之剂。

一痘疮作脓时,脓尚未成而溃烂,此名斑烂。斑烂之由,由于不当发散而悞发散,使热毒随阳气而暴出,所以溃烂也。宜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防风、荆芥穗,多服几剂,或重剂以调理之。若大便闭,以胆导法润之。若脓水不干,以败草散或白龙散衬之。若斑作脓痛甚,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涂之。若因发表过甚,外为斑烂虚证,内作阳气不守,脏腑自利者,又当急救其裹而解其表,陈氏木香散主之。若厥逆者,异功散主之。

一小儿痘多则气血有限,不能尽成脓浆,而水疱与脓疱相半,此理之常也。若无他证,不必施治。

余有诸证,载在杂证类中。

收靥三日证治

痘至收靥,其毒尽解,其功成矣。若以前调养得法,治无失宜,至此则颗粒肥胖,脓浆稠满,坚实而无破烂浸淫,以手摸之,疮头微焦硬者,此欲靥之状也。然靥又贵先后有次序,疾徐得合中,先灌者先靥,后灌者后靥,靥亦如灌浆之三四次相挨而成功也。初时其脓渐干如苍蜡色,或葡萄色,从口鼻两傍,或面部收起,至胷腹而下,挨次靥满,靥痂遂渐剥落,内证全无,身渐轻快,饮食二便如常者,吉;或手足心或手指尖或阴上先收者,吉;或人中先收者,更吉。发际以上,阳中之阳,谓之孤阳;足膝以下,阴中之阴,谓之孤阴,二处每迟留后靥,亦不必虑。惟痘毒太盛而未解,元气太虚而未补,或补之过,解之过,治失其宜者,又有内伤外感,触犯杂气,调养不得法者,种种不一,致生多证,随证用方,一一开列于后。

一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若及时回浆,当靥而不靥,其人身凉而手足冷,脉来沉迟者,此元气不足,虚寒证也,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宜用温表调中汤,或用回浆散以主之。

一痘当靥不靥,其人身热手足热,脉来洪数,此发热熏蒸而不靥,毒气未尽解也,退其热则痘自收靥,宜用清表散毒汤,或用甘露回天饮以主之。

一痘有靥至颈,或至腰而下身,数日不靥者,此热在下也。小便闭者,用四苓散加芩、连、滑石、木通;大便闭者,用当归解毒汤主之。

一痘当靥不靥,而流浆不已者,因表过则斑烂流水,或饮水多则漂荡流水,俱宜服保元汤加防风、白芷、白朮,或除湿汤,外以败草散或白龙散敷之。

一痘过期不靥,遍身溃烂者,其因有六,各各分治。

或因天气严寒,失于盖覆,使疮被寒气郁遏而不收靥者,宜桂枝解毒汤,外用乳香烧烟于被内熏之。

或因天气炎热,过求温暖,使疮被热气熏而不收靥者,内用人参白虎汤或五苓散;外减去衣被,令稍清凉,以天水散扑之。

或因大便闭结,内外极热,毒气散漫,无阴气以敛之,而不收靥者,宜内服宣风散,外用胆导法,以败草散衬之。

或因泄泻气虚,脾胃弱,肌肉虚而不收靥者,内服陈氏木香散,外用败草散。

或因发渴饮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靥者,内服五苓散,外以败草散或白龙散衬之。

或因食少气虚而不收靥者,人参白朮散去葛加桂主之。以上六证,调理后若仍不结痂,则成倒靥矣。

一痘已成脓,过期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能着席,黏惹疼痛者,用败草散,或白龙散,或荞麦粉以绢袋装包,身体上扑之,更多用布席上衬卧尤佳。

一痘因服热药过多,以致热毒猖狂,痘烂不靥者,宜用小柴胡汤合回浆散或天水散,外以黄连轻粉为末,桕油调敷。

一痘疮原多溃烂,至收结之时,仍作热臭溃烂,脓水出而不止,宜用生肌散搽之。若发热不结痂,遍身出清水者,毒未净也,内用连翘汤加牛蒡子,外用绵茧散搽之。

一痘当靥不靥,发热谵语,目闭大喘,手足大乱,小便不利者,此热毒乘于肺金,无阴气以收之也,急用清金导赤饮主之。

一痘浆未稠脓,顶未饱满,面肿忽退,目闭忽开,疮脚散阔,色白皮破,干燥,似靥非靥,此因津液枯竭,气血虚少,内证未除之故也,宜急用四君子汤加麦冬、牛蒡子、荆芥、连翘救之。

一痘浆回而不结痂,反成溃烂,合皮脱去者,此倒靥也,急用保元汤加当归、牛蒡子、连翘、薄桂、木香主之。

一气血本虚,多服补剂,以渐起发灌脓,将收靥而不收靥,微发热者,宜与补药中加凉药可也。若谓将靥,去补剂而竟与凉药,或用下利药,令其速靥,是令其速毙也,宜用象牙散主之。

一痘证原不大顺,遍身之痘有极好者,亦有参差不齐者,至靥时,极好者先靥,当看已靥之痘,或自面部至手内踝足两踝皆有靥者,即是全靥,参差不齐之痘,迟几日靥亦无妨,俗名谓之花靥,不必施治。

余有诸证,载在杂证类中。

结痂落痂证治

前人有云:痘至脓足浆回结靥之时,其疮苍蜡色或葡萄色,浆回结痂厚硬而色黑,随结随落,亦如起胀灌浆收靥之三四次,相挨而结落,其瘢微红,鲜明光莹,无赤黑无凸凹者,上吉也。予治痘二十年来,历观结靥之状,又有种种不一者:有浆老而顶皮嫩薄,堆起一尖,状如攒馅包,周围之皮渐皱,脓渐干而痂结,其色微黄,稍待则色黑而焦硬,随结随落者;有浆老而顶皮与周围之皮皆焦硬,形如小铙钹,瓦灰色,见其色者,人皆惊疑,后其脓渐干结痂甚厚,灰色俱变而为黑色,随结随落,竟无恙者;有脓回痘与皮平,全无痂状,稍待则皮渐堆起,结痂甚厚,随结随落,竟无恙者;有脓回剩一空壳,全无结痂,见者无不惊惶,后壳破内里却有结成之痂,虽不甚厚,痂落亦竟无恙者,后学不可不知。然有应落不落以至绵延日久,或落而不齐,此时尤宜辨明而速治之。痘后气血亏损,虚火易炽,因循失治,恐致生他证也。其证多端,不能尽述,因证施治,一一定方于左。

一疮痂日久,当脱不脱,胷背手足无妨,惟面上不脱则可虑,毒聚于阳会也,宜用大连翘去紫草加白芷,外以百花膏润之。

一痘痂不落,昏昏喜睡者,此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证也,宜用人参清神汤主之。

一痘痂至半月或一月,黏肉不落或发痒者,此因表发太过,以致肌肉不密,无力收敛故也,用人参固肌汤治之。

一疮痂深入肌肉而不脱落者,用百花膏润之。

一疮痂虽干好,但半边焮起,半边黏着,不能脱落者,宜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蝉蜕、连翘主之。

一疮痂落后,瘢肉凸起作痒,宜荆芥败毒散加人参主之。

一疮痂落后,瘢红紫者,毒盛血热也,宜用清凉解毒汤主之。

一疮痂落后,其瘢甚白,以手拭过,不见血色,此血不足也,不治。虽过四十日或一月亦死。此证因浆淡结痂薄,所以瘢白。若脓浆充足,必无此证。急用十全大补汤去茯苓加白朮、红花主之。

一疮痂落后,其瘢白,以手拭之则稍红,此气虚也。肺主气,其色白。宜多服保元汤,必至瘢红而后止。

一疮痂落后,其瘢红多白少,微痒,宜用保元汤加白芷、防风,服一二剂,不可多服。

一痂落后,虚烦不眠,宜用竹叶石膏汤,应病则止,不可多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三
痘疹门

痘科类编释意 【 清?翟良】

痘后余毒余证

大凡痘疮痂落之后,一有其证,则曰余毒。不知余毒之外,又有余证。余证与余毒,原有分别。如结靥之时,有已成之疮,绵延至今,肌肉不复,或发疥癞,或发疖疮,或发疙瘩,或发痈肿,或发目赤,皆余毒也。若或悞服药剂,或外感风寒,内伤饮食,触杂恶气,起居不时,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所生之证,皆余证也。治之要分别酌量。痘证至此,历起胀灌浆收结还元,五脏真气发泄已多,一身气血耗散已甚,虽或毒气未净,而其正气已虚,当以补虚为本,所因之病,以末治之,不可纯用凉药。

一痂落之时,有溃烂之疮,其来日久,肌肉未复者,内宜连翘汤加牛蒡子,外用生肌散掺之。

一痘后毒气,留藏经络,失于解利,余毒太盛,外不得泄于皮肤,内不得入于脏腑,聚而不散,遂发红肿而成痈。未成脓者,用解毒内托散主之;即于红肿硬痛处,以银针刺其根,令出恶血,以拔毒膏敷贴。已成脓而未溃者,以银针刺出其脓,勿使内溃。已溃者,用十全大补汤加连翘、金银花主之,当分别治之。

一痘后痈毒,发于手足委中、曲池而不散者,乃气血凝滞于弯曲也,宜用十三味败毒散主之。此处与他处不同,初起不可用针刺,当以三豆汤料为末,酢研如胡涂之。

一遍身肢节有疳蚀疮者,因气血虚弱,被风寒相搏于腠理,使津液濇滞而然也。宜以绵茧散治之。有热者,用大连翘饮主之。

一痘后遍身疮癣,如疥如癞,脓水浸淫,皮肤溃烂,日久而不愈者,是毒气散漫于皮肤也,宜用防风解毒汤主之。挦掐成疮,以百花膏涂之。

一痘后发丹瘤,红肿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宜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外用砭法。若但红不肿不痛者,斑也,宜用人参白虎汤主之。

一痘毒有为目瞖者,是自脏而达外,治之之法,当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于热,解毒不至于寒,五脏平和则臀自去,不可轻用点药,反致损睛,宜用蝉蜕散、四物汤加柴胡主之。

一痘后目闭泪出,不敢见明,惟于黑暗处则开,才见明则阳光烁之,泪自溢出,瘾濇难开,此羞明证也,宜用洗肝明目散加密蒙花主之。

一痘后两目不开,两泡高肿而不流泪,乃脾经湿热也,宜用苍朮黄连汤主之。

一小儿痘后出外,忽头肿两目不开,此非痘毒,乃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汤主之。

余证载在杂证类中。

痘中杂证

痘疮之证,惟在气滞、血热、毒盛、气虚、血虚、毒壅之证尽之矣。自此之外有异痘,又有杂证。或痘证发而杂证郁于内,亦与之俱发者,有因外感者,有因内伤者,有因秽污触犯而杂证生者,当急急治之。何也?痘证始终赖气血以成功。人之一身,乃有限之气血,杂证添一分则气血因之亦亏损一分,气血亏一分则于痘上增一分病矣。痘证为杂证挠扰,何能成功?况痘证有定限,而杂证无定期,所以方书有云:治杂证一寸则痘证落后一丈,诚有见之言也,治痘者不可不知。

异痘四种

一蒙头。头乃诸阳之会,若痘出各处疏少,而头额独多者,谓之蒙头,宜急用臙脂涂法。若痘有半浆,形稍尖圆,而此处尚平者,急用升天散。倘治失其时,诸阳独亢,精华自萎,救无及矣。

二抱鼻。面部各处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蚕种者,名曰抱鼻,此毒聚于脾胃也,其证甚危,当用臙脂涂法以求其生。

三锁口。面部俱稀,而嘴角有一点黑痘,较诸痘独大者,名单锁口;若两嘴角各有一粒,名曰双锁口,皆恶候也。俱宜以银针挑破,以官粉点之,不可令此痘先胀而先灌也。

四锁项。颈项者,咽喉之管束也。咽乃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喉乃肺脘呼吸之往来,主出而不纳。颈项者,又阴阳之道路也,三阳之脉自颈而上,三阴之脉自颈而还。此处贵稀少。若各处匀朗,缠项而出者独稠密太甚,谓之锁项,宜急服甘桔汤加黑参、山豆根以防咽喉肿塞。倘治失其时,必至废其管束,阻其道路,内者不出,外者不入。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音哑水呛,壅塞而毙矣。

发热

痘正出正长时热甚者,用升麻葛根汤。或气粗息重兼内热者,用道毒饮。至起胀酿浆时发热者,大热则利小便,小热则解毒。大热谓身热脉大,大小便闭,用八正散;大便不闭,用导亦散加人参、麦冬主之;小热解毒者,恐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利小便虑损其气,所以惟解毒而已,用甘桔汤加牛蒡子、荆芥穗主之。结痂后发热或烦渴者,当辨其虚实寒热调治。如发热壮盛,智腹手足头面俱热,大便闭濇,小便赤濇者,余毒盛也,即当解毒,以大连翘饮主之。若其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足心热,手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虚热也,宜补中益气汤,渴加麦冬、五味子主之。痂落还元后,或痂落一半,忽然遍身大热者,余毒欲发痈也,或手足四肢头项胷背有一二处更甚者,即痈之所在也。此必脓浆不满,结痂浮薄,速收速落者,多有此证。宜用大连翘饮主之以退其熟,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黄微利之。如热不退,须连服几剂,必令热退身凉,痈毒方可消。

寒热

寒热者,或寒热齐作,觉热极而又畏寒;或寒热间作,迭相往来,寒热不一,此皆痘毒欲发而不出耳。若于未出之时而寒热,是气血与毒火相攻也;已出之后而寒热,毒盛则为邪胜,毒轻则为虚极;发于结痂之后,则为余毒,皆表里俱见之证也。治法始终用柴胡汤加知母、石膏主之。大便秘,宜服大柴胡汤主之。

厥逆

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厥者,冷也,又甚于逆。四肢乃诸阳之本,常宜和暖。若指头微寒者,阳气衰也。足心冷者,阴气盛也。如疮本焦黑,烦渴躁闷喘促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热气郁伏,手足为之冷,所谓热深厥亦深,火极似水。大便不通者,承气汤主之,或枣变百祥丸,此死中求活之药,非痘黑者不可轻用。若疮本灰白,泄利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阴阳不能顺接而手足为之冷也,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十指微寒者,四君子汤、理中汤并加桂主之。

头温足冷

头乃诸阳之会,因毒气上蒸,热在阳分,故温也。足膝以下,乃孤阴之处,纯阴无阳,寒在阴分,故冷也。故曰:足冷过膝者不救。然亦有火郁于上而足冷者,清上则火降而足自温矣,宜用参苏饮去人参、桔梗加厚朴、栀子仁主之。

夹斑

形如云头而突起,色赤成片而无颗粒,谓之斑。斑乃血之余也。因毒火郁遏,煎熬阴血,血热相搏,浮游之火,散漫于皮肤之间,与痘相夹而发之于外,片片如锦纹也。宜用升麻葛根汤去芍药加黑参、荆芥穗、防风、蝉蜕主之。斑退之后,辨虚实疗之。若养浆时而发斑者,发与夹不同,乃血热不解,浮于肌肉,散于皮肤而为斑,宜用人参白虎汤加紫草、红花、当归、地骨皮、淡竹叶主之。若结痂之后而发斑者,此余毒而发也,宜用解毒散加当归、芍药、石膏主之。有烂处,以生肌散敷之。故曰:斑发七日之前多宜表散,七日之后多用解利,慎在得中。若延滞日久,则血液干枯,痘难成功也。斑色红活为吉,紫滞者毒盛也,斑蓝黑者凶。

夹疹

痘已见形,间有头粒细密如麻子者,此夹疹也。是痘毒之发,被风寒壅闭腠理,湿蒸火炽,触动腑毒,故与痘并出也。夫疹痘者,皆贻毒也,但所受有浅深之殊,而所发有脏腑之异。盖痘出于脏,疹出于腑。脏属阴,乃为积受之地,其受毒最深;腑属阳,而为传送之所,其受毒尚浅。故痘之始终,每以二旬日为限;疹之消长,一晬时而已,可不从其急而先其治乎?经曰:急则治其标。治其先,散其疹,而后治其痘,宜用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蝉蜕主之。疹不散则痘必不起,疹一散则痘勃然而兴,莫能御之矣。若不先散其疹而妄治之,则疹邪留滞于肌表,俾痘不起而有烦喘闷乱之患矣。若疹散痘起,绽凸匀朗红润,其势吉矣。若疹虽散而痘稠密,平塌灰白紫滞,其势亦险也。故曰痘夹疹者,半轻半重,非顺也。

夹沙

沙与疹,蔡氏谓皆麻之异名也,但沙含水而疹无水也。沙之形如粟,一般尖圆而硬,中含清水,夹痘而出,亦热毒之所发也,用四苓散加防风、黄芩主之。

发泡

痘疮发泡,肺热也。肺主乎皮毛,热毒在肺,敷于皮肤之间,故泡从而发也。紫泡血泡,宜加味清肺饮加当归、生地去五味子、粟壳。白泡亦清肺饮加生地、酒炒黄芩主之。

陷伏

伏者,毒蕴于里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复入也。此皆恶候。伏惟一证,候于见形之后,应出齐之时,其人热不减,烦渴闷躁,痘顶不尖,此有伏毒未尽出也,宜用双解散主之。陷有数种,血陷、紫陷、黑陷、白陷、灰陷也。如痘稠密红紫而顶陷者,紫陷也;甚则转而为黑陷矣。此毒热炽盛,闭其气,凝其血而陷也,宜用清毒活血汤主之。若烦渴去参、芪,加麦冬、天花粉。然当其紫陷时,不过一二剂而痘立起,其效如神。及至黑陷,则毒已深入,便非比方所能救。大便秘者,承气汤下之,或用人牙散、独圣散、鸡冠血和酒灌之,外用胡荽酒涂其遍身,并衣服熏蒸之。亦有用壁间喜蜘蛛如豆大者研烂,入雄黄末,每岁一厘同研匀,酒调服者。如痘稠密,其色淡白,根无红晕而顶陷者,白陷也;甚则转而为灰陷矣。此气血虚寒,不能运化毒气以成浆,故陷也,宜参归鹿茸汤主之。若困倦手足冷,饮食少,加木香、官桂,或千金内托散主之。

又有一种痘疮顶头颗粒通红,成血疱而不成浆者,此气虚不能统血,而血妄居气位也。宜用保元汤加官桂、姜一片,水煎温服,此疱即转白而成浆矣。血疱失治,则气愈虚而为血陷,然治之亦不外此方。血陷与紫陷相类,但血陷虽红,然淡而不紫也。气粗身热者,紫陷也,即色暂红,亦必至紫矣。气弱身凉者,血陷也,色虽红,得补必转白而成脓矣,又不可不辨。

倒靥

倒靥之证,痘疮初见一二日细小,四五日渐大顶平,至六七日根脚渐阔,顶愈平陷,其色全白,形如豆壳者,倒靥也。有脓清不满,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未成痂者俱溃烂不收,亦是倒靥也。宜用人参归芪汤去桂加芍药、连翘、白芷、香附主之。泄泻者止之,便秘者通之,为秽气所触而倒靥者加味四圣散主之。大凡痘疮当靥不靥,复入于里,全无痂形者,皆谓之倒靥也,坏事者多。若元气素怯,又不能食,常自利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此死中求活之药也。如原无泻泄,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用排毒散主之。如毒入里,忽然自利者,此脾胃素强,毒气难留,故自利。利下痂皮脓血者不可止,利尽脓血自愈。利下水谷者则不可救,或用异功散死中求活亦可。



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曰:火盛则痛,火微则痒。有痘方出而身痒者,初见红点,遍身作痒,此邪气欲出,皮肤闭密,其火游移往来,故痒也,宜发之,使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邪气得泄,痘出而痒自止,所谓火郁则发之是也。宜用升麻葛根汤去白芍加赤芍、防风、桂枝、淡豆豉主之。有养浆时淡白平塌,少食便溏,浆清而痒,爬抓不宁者,此脾胃弱而气血俱虚也,宜用十全大补汤加防风、牛蒡子主之。有将收敛而作痒者,脓成毒化,邪气尽解,正气渐复,荣卫和畅,故痒也,与疮疖将痊而痒者同论,不必服药。有因秽气触犯而暴痒者,宜用内托散主之,外以辟秽香加小枣、茶叶火烧熏之。有因风寒所感而发痒者,亦如前法熏之。有无所因而痒者,当视其疮形:如疮干而痒者,宜养血润燥,用四物汤加防风、黄芪、荆芥、桂枝、牛蒡子、升麻、甘草主之;如疮湿而痒者,宜补气除湿,以四君子汤加防风、荆芥、黄芪、桂枝、牛蒡子主之。

一方外治痘痒,用荆芥、黄茶叶为末,纸裹紧搓,糊黏纸缝并头,令不散,仍焙干,灯上燃之,却于桌上舂之,令火息,指定痒痘,用荆芥火烧热,蘸点痒痘之顶,患者自以为妙。大凡痘痒俱是恶候,要其人精神清爽,自知其悞抓破者,或言其痒,欲人拊摸者吉。若闷乱不宁,摇舞乱言,爬抓不宁,不听禁止者,凶也。

一方治痒,蝉蜕二十个去翅足,水煎服,立止。



痘初出时痛者发未尽也,既出稠密而痛者毒盛血瘀也,宜用四物汤加连翘、丹皮、牛蒡子、荆芥、防风、红花主之。若头痛发热欬嗽者,参苏饮主之。热气上攻,痰壅头痛者,二陈汤加石膏、黄芩、山栀、荆芥、薄荷主之。身背痛者,羌活当归汤主之。或感冒作痛者,升麻葛根汤加山栀、蝉蜕、羌活主之。收靥痛甚,治之不愈者凶。

腰痛

痘疮发热腰痛,恶候也。经曰:腰者肾之府也。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膀胱经为十二经之首,其脉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痘毒起于肾,循足太阳膀胱,散于诸经,乃邪由里传表也。如初发热,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肾部虚损,邪火亢盛,不能胜邪,毒乘肾而腰痛也。宜急解毒以泻少阴之邪,发表以通太阳之经,使邪气不得以深入,热毒得解,然后调理气血,痘虽稠密,或可愈也。治若少缓,则太阳之邪由表以传于阳,少阴之邪由里以传于阴,表里受病,阴阳俱伤,荣卫之脉不行,脏腑之气皆绝,或为黑陷,或为痒塌,莫能救矣。宜先服人参败毒散,次服五苓散加独活主之。

腹痛

腹痛属寒者多。惟有痘疮一证,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内攻。发热便腹痛者,此毒气郁于肠胃而内攻也,宜用桂枝大黄汤主之。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承气汤主之。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黄芪建中汤主之。出不快,腹痛烦躁啼叫者,芍药防风汤主之。便秘者,承气汤主之。有因停食作腹痛者,与毒气作腹痛,其证不同。停食痛者,其痛多急疾而啼叫必甚,多在脐上,面必青白,唇淡手足冷;毒气痛者,痛稍延缓,有作有止,多在脐以下,或连腰而痛,或色红而唇紫,手足不冷。此两者必辨别明白,方可用药。伤食而痛,用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香附主之。悞食生冷腹痛者,理中汤加陈皮、砂仁主之。感冒风寒,身体战动而动痛者,升麻葛根汤主之。痛在脐以上属太阴,痛在当脐属少阴,痛在少腹属厥阴,皆毒气郁遏之故,俱宜平胃散加升麻、葛根、防风、灯心、淡竹叶主之。如痘已出至收靥,原无腹痛,忽然而痛者,此必饮食所伤,宜用平胃散加山楂、香附、赤茯苓主之。大便秘者,承气汤主之。

腹胀

痘初出而腹胀者,毒气聚于肠胃,不能发出,或少发外而反内入也;甚者气喘发厥。痘出之后腹胀,疮无血色或变紫黑者,亦是肠胃所聚之毒气,不能尽发于外也。当急治之,治之稍缓,多致不救。治法当升发解利,使毒气分消,则胀自愈。胀而腹痛,亦是此法。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大便秘,脾热生胀者,枳壳散主之。小便赤,胃热生胀者,四圣汤。痘色紫者,加芩、连、红花,倍加紫草主之。亦有乳食停滞而腹胀者,平胃散加山楂、麦芽主之。若痘起灌时,偶为生冷所伤,以致毒气倒靥,令人腹胀或泻者,异功散主之。

口唇

曰唇为脾之窍。经曰:六腑之华在唇。故痘疮始终以唇口红润为吉。若唇口肿硬,或口唇燥裂者,及毒火乘脾,毒乘于中则热炽于外,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藿香、山栀子、防风主之;热甚发渴,加石膏以解其毒,脾毒解则能约束津液,化生气血,可保无虞。或痘出稠密,唇口疮子相黏连干黑,诸证未起,唇口先已黄熟或肿硬者,此死证也,外用胭脂涂法,内服泻黄散以救之,死中求活也。若诸痘未收,唇口先已焦黑,其唇剥落一层又一层者,口中臭气者,口中涎如胶黏者,唇上缩者,唇下自呷者,鱼口者,皆凶也。

口舌

口舌与五内相通,故毒热之发,口舌先受。毒盛则口舌或紫或白,或黑或肿大,此皆实热之证也,用加味犀角汤主之,以玉锁匙点。或舌舒出口,以手弄舌者,舒舌脾热也,弄舌心热也。或曰:舌者心之苗,舌舒出口,反说脾热,何也?盖脾之络在唇,脾热则唇焦,舒舌以餂其唇也。四肢皆属脾土,以手弄舌,反说心热,何也?盖舌者心之苗,心热则舌胀,以手弄舌,心役之也。宜犀角地黄汤加栀子、石膏主之。

咽喉

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咽喉司呼吸,主升降,乃一身之紧关橐钥也。若痘毒不能发舒于外,遂至冲逆于此,卒然肿痛,呼吸不能,饮食难入,或至哑呛,俱宜用甘桔汤加麦冬、牛蒡子、黑参、杏仁、荆芥主之;或调小无比散解之,其效更捷。大便秘者,承气汤去芒硝加当归主之。

欬嗽

有声无痰谓之欬,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欬嗽。欬嗽者,肺证也。痘疮发热之初,便有欬嗽者,肺为五脏之华盖,痘疮之火,挟君相二火,上熏乎肺,肺气焦举,故气逆而欬也。或至于嗽,宜参苏饮去人参主之;即感风寒而欬嗽者,亦此方主之。痘疮既出而欬者,此喉咙有痘,淫淫如痒,习习如梗,阻碍气道而欬嗽也。痘收自愈,不须治。若觉喉痛,则甘桔汤加牛蒡子主之。痘疮收靥后而欬嗽者,此卫气虚弱,腠理疏开,风寒外袭,肺气逆而不收,故欬嗽也,人参清膈散主之。

痰涎

痰涎者,津液之所结也。人生之津液,所以滋生精血。盖为痘毒之气闭塞,而有碍于津液之道路,津液不得流通,故作痰涎,正气壅郁于胷膈,故为喘为嗽而喉中作声也。宜用二陈汤加前胡、枳壳、桔梗、瓜蒌仁、石膏、麦冬、杏仁、黄芩主之。

失音

音者,心之声也。心气上达于肺而作音,肺清则音清,肺热则音哑。肺喉有痘,热毒闭塞肺窍而失音也。始终俱宜甘桔汤加射干、牛蒡子、黑参、连翘、麦冬、栀子主之,或与导赤散兼用。

谵妄

谵,多言也。妄,虚妄也。谵妄者,妄有闻见而语言无伦也。皆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神识不清之所致。如发热时谵语者,此毒邪犯心,心为热冒,其神浮越,宜泻火导赤散、牛黄清心丸兼而治之。亦有胃热而谵语者,内中必有燥屎,三五日未便,宜四顺清凉饮主之。自起发至成浆欲靥之时,忽然神昏谵语者,此由疮本稠密,精血外耗,不能养神,宜养血清火,安神丸主之。如妄有所见,状如见鬼而恐怖,神昏不知人,衣被不敛,言语不避亲疏者,乃神志俱丧,躯壳徒存,不过引日而已。此证自始至终,皆不宜有也。

呛水吐食

水入则呛者,由痘毒壅咽门也。盖咽门司纳饮食,通于口,入于胃。今为毒所壅,饮水不得入咽,而乃溢入喉门。喉司气之出入,通于鼻而统于肺,至清至虚,有形之物,不容毫末。今水入喉门,故气逆喷出而呛也。宜甘桔汤加牛蒡子、射干主之。食入则吐者,咽门伤则门户隘塞,食物不能直奔于胃,若缓则汩汩而下,盖谷食有渣滓,自能入咽门而下,非如水溢以犯气道也。若咽门塞甚,则阻而吐出矣。亦宜甘桔汤,口噙缓缓咽之。此证见于七日之前者难治,是热毒壅塞,不能尽行肌表也,亦宜以甘桔汤加牛蒡子、连翘、紫草、防风救之。见于七日之后者,不药自愈,是咽门有痘,外痘生长,内痘亦生长,壅窒道路而然,待外痘收靥,而内亦自痊也。然亦有舌上有疮烂破,如蜂窠之状,舌痛强硬,不能为用,延纳水谷,亦使水入则呛,食入则吐,待舌疮平则安矣。然皆失于预治,若预以甘桔汤清其咽喉,安致有此患哉?

中风

痘证热则生风,亦如中风之状,或手足腰项强急,直视牵引,口张舌强,宜用参苏饮主之,有痰加元明粉。若起胀后见此,危殆之证也。

惊搐

惊搐者,口眼喎邪,手足搐搦,随作随止也。是痘疮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夫痘毒本热,热气击动心神,肝不能制,盖心属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痘疮之火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搏,故发为惊搐也。痘未出时,此其常候,俗呼惊痘。最吉者,以牵引伸缩,骨节开张,腠理疏解,内寓发散之义,痘出而惊自止。若一向发而不止,则急用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牛蒡各二钱,甘草一钱主之;或用导赤散、牛黄丸相兼治之,不可竟投凉药。盖心以凉则气血随敛,毒无从出也。痘既出而有此证,由热毒之未解耳,宜四苓散加荆芥、牛蒡子、甘草主之。若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柴苓汤主之。以上证俱用抱龙丸薄荷汤下。若痘后胃弱,饮食不化,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面黄潮热,大便酸臭,秘泻不调,或吐利腹痛,大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主之。靥后发惊搐者,此真气虚弱,火邪内攻,宁神汤、抱龙丸主之。

倦怠

倦怠者,神气本弱,为热所蔽,而精神不能舒畅也。然不可专以虚治,宜清热助气为主,以保元汤加陈皮、茯苓、麦冬、栀子、黄芩、白芍主之。起胀后倦怠嗜卧而声哑者,喉舌必有疳蚀,须急视之,缓则悞矣。



喘者,呼吸不相续也。有虚喘,喘必微,气息短而无力;有实喘,喘声粗大而气息且长,要皆热毒壅遏肺金受制而然也。经曰:五脏之气皆统于肺,肺为气之主,居至高之分,喜清虚而恶填实,若为邪气所干,则肺窍窒塞,发而为喘也。如初发热,或痘初出,喷嚏鼻流清水而喘者,此风寒客肺也,宜参苏饮主之。有伤食谷气蒸而为热,上乘于肺作喘者,宜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主之。有吐后而喘者,此胃虚不能制伏相火,火逆上冲而然也,宜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主之。有泻后而喘者,乃元气下陷,虚火上拥,下气不续,此脾气不足而然也,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有泄泻日久,内虚腹胀而喘者,陈氏木香散主之。痘浆半足而倒靥喘胀者,保元汤加防风调独圣散主之。有痘密以致鼻塞,而口中气促似乎喘者,非喘也,不必施治。

烦躁

痘证始终以安静为吉,但有烦躁,必生变证,当详察明辨而急调治。烦者,扰扰而不宁也;躁者,愦愦而不快也。合而言之,烦躁也,皆由毒火盛则金炽而水涸也。故曰:火入于肺则烦,火入于肾则躁。又曰:烦向心生,躁从肾发。总之皆心火盛而为之也。若痘未出而烦躁,乃毒火内郁,或风寒壅遏,不能即出,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主之。痘未尽出而烦躁者,亦毒火盛也,堕母饮加蝉蜕、烧人粪主之。痘尽出又已起发,犹烦躁者,乃血热毒盛也,宜牛黄清心丸主之。痘养浆时而烦躁者,当辨虚实疗之。如痘顶平淡白,浆不易充者,此气血不足,宜用保元汤加麦冬、酸枣仁、归、芍主之。如痘绽凸紫滞,便秘溺濇者,乃正气足而毒盛不解,治宜解利,四顺清凉饮主之。若自利不止而烦躁者,轻则陈氏木香散,甚则异功散主之。如扬手掷足,欲去衣被者,此热甚于表也,羌活汤主之。如神识昏迷,反复颠倒者,此热甚于里也,导赤饮、牛黄清心丸合而治之。如昼日烦躁,夜则安宁者,此阳盛于昼,至夜则阳退而安静也,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主之。如昼日安静,夜则烦躁者,此阳气陷入于阴,夜则阴盛,阴阳交争,故烦躁也,四物汤加栀子仁主之。靥后发热渴而烦躁者,麦门冬汤主之。若痘倒靥,喘胀闷乱而烦躁者,此正气虚脱而毒盛,不治也。



痘疮发渴者,里热也。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津液者,水谷之精华。盖水谷入胃,变化津液,流行三焦,以灌溉乎脏腑也。痘疮之火起于内,销烁水谷,不得以变化津液,灌溉脏腑,故渴也。发热时大渴者,里热甚也,葛根解毒汤主之。如痘已出,或起发,或收靥,一向渴不止者,人参麦冬散主之。如能食而渴者,肺热也。毒火亢甚,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煎耗津液,故渴。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治在上焦,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不能食而渴者,脾虚也。胃受水谷,化生津液,借脾运行以灌五脏,若脾土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渴。治在中焦,人参白朮散主之。自利而渴者,邪传肾也。盖肾属少阴,主五液,其脉络于肺,通于舌,邪传于肾,则开阖不司,下元失其锁钥,故自利。自利则津液下走,肾水干不能上润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温之,异功散主之。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顺清凉饮主之。有痘疮稠密,津液外泄,化为脓浆,不能滋养真气而渴者,常病也,不必施治。若渴甚者,用人参、麦冬、五味、红花子煎汤服。

不食

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若能饮食,则能受水谷之气,化生津液,灌溉脏腑,荣养血气,滋润肌肤,痘可赖之以成功。若不喜饮食者,必须详察明辨,分别施治:如泄泻痘疮灰白而不食者,此脾胃虚而元气弱也,宜四君子汤治之。如大便秘,痘疮焮肿而不食者,此毒盛而血热也,宜四物汤加姜汁炒芩连、酒炒大黄微利之。



汗乃心之液,由热气内蒸,腠理开张,热随气而出也,故自汗。汗出则津液受伤,无以滋养肌肤,未浆之时恐不能灌,既灌恐不能靥,既靥恐血脱阳虚,变为他证,宜用保元汤加桂枝、白芍、浮小麦以敛之;有热加酒炒黄芩。若微汗则不必虑,是阴阳气和,荣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易解也,不必施治。如疮已收靥,痂皮脱落自汗者,不可忽也。痘证至此时,邪气尽解,元气未复,气血正虚,恐生变证,宜急补阳救阴,使气无外泄而内固也,用十全大补阳主之。

诸失血

血属阴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藏纳在肝,宣防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通同者,气也,故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盖痘疮一证,始终赖气血似成功。若气血无伤,不寒不热,始则送毒出外而见形起发,继则化毒成实而灌浆收靥。若痘毒火炽,熏灼于内,迫血妄行,随火而动,或上逆而吐衄,或下注而便出,此恶候也。气血先病,痘何所借以成功?诸失血惟鼻衄血者可救,其余皆死证也。鼻中衄血者,毒气上冲于肺也。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血自此窍而出,是血载毒行,毒气外泄,不犯其内,所以可治,宜用发灰散、清肺汤治之,其血立止。轻者用发灰散吹鼻亦止。倘不见应,分别治疗:如痘尖绽紫滞而衄者,乃毒火刑金,宜四物汤加红花、丹皮、炒黑栀仁主之。如靥后余毒乘脾,脾气受伤,不能统血归经,妄行而衄者,宜用人参白朮散加白芍、黄连炒微黑主之。如躁热闷乱,口干渴而衄者,宜犀角地黄汤加酒炒黄连、炒黑栀子、炒黑干姜主之。其余不可救者,又于死中求活,开方于后:如毒甚壅炽,肺金受制,流注大肠,不衄而下便者,宜四物汤加芩、连、地榆、丹皮、荆芥穗炒黑主之。如有热证,悞投热剂而失血者,发灰散加皮硝少许主之。有气血足,毒气盛而失血者,亦以发灰散主之。如痘未尽出,而过用寒冷,毒为冷激,伤其脾气,不能运动其血,致逆于脏腑之中,内毒击搏,滞于胷膈之上,积成秽血,忽然妄行而暴吐衄,昏运软倒,痘色淡白陷伏者,宜温补为主,用理中汤,干姜炒黑治之;或用独参汤主之。仲景治血脱益气,东垣论阳生阴长,正此之谓也。惟小便溺血者,无法可救。

呕吐哕

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然又有所谓干呕者,干犹空也,明其无物而有声也。与哕之有声无物者同。但干呕其声轻小而短,哕其声重大而长。此证皆属于胃,皆热毒壅塞胃口而然也。如初发热,或痘正出时而呕吐者,此火邪犯胃,气上逆而然也,不可骤止;稍待而不止者,用二陈汤加炒栀子、姜汁炒黄连、生姜主之。如出见以至收靥而呕吐者,乃疮集咽门,攻于胃脘,吞咽不利而然也,宜加味鼠黏子汤主之。如饮水过多而呕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如伤食而呕吐者,二陈汤加山楂、神曲、枳实主之。若无呕吐证,只干呕或哕者,土败也,他方不能救,宜用定中汤:朱砂、明雄黄各一钱共为末,真黄土无杂色者一大块,入磁器内,以百沸汤泡,上用物盖严,少顷取出,调前药末服。或用土水于房内熏之,比方兼治吐泻烦躁。

泻利

经曰:阳气在下则生飧泄。盖积热之气,不得上升,注而为下泄也。又曰:湿胜则濡泄。痘疮而泻利者,如未出而利,是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宜柴苓汤主之。疮已出而利,是邪气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而外出,正气主乎表而不主里,则里气虚不能停纳水谷,故自利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肉豆蔻主之。利久不止,四君子汤送下豆蔻丸主之。起发时忽然泻利,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寒热虚实调治: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泻也,宜用理中汤、豆蔻丸;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如泻下之物,色黄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焮肿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倦怠,不食而泻者,虚也,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不食而作泻者,实也,当清利之,五苓散主之。成浆之时,尤不宜泻。前此为病未久,脾胃尚强,足以任之;今则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若复泻利,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方张之毒,不能成于外,必变证百出,宜急止之。轻则人参白朮散去干姜加官桂、黄芪,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豆蔻丸。可以并进。痘至养浆收靥之时,有泻者,此为大忌,恐中气虚而毒复陷也,故专以温补止濇之法为正。然有利清水者,有利脓血者,又不可与虚寒者,并论治法也。盖利清水者,或曾有大渴,饮水过多,蓄聚于中,渍灌肠胃,今乃作泻利,此蓄水泻也,水去尽则泻止。利脓血者,因痘不收以成倒靥,中气充实,毒不得留,乃自大便而下,此倒靥泻也,泄尽脓血自愈。若不知此二证待其自愈,妄投止濇之剂,是令其速毙也,慎之!痘至收靥结痂时,泄泻而不收者,陈氏木香散主之。若痘有顶破浆流者,以败草散衬之。痘有当靥不靥,毒复入里,倒靥而自利,利有水谷者,此死证也,宜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救之,此二方死中求活之圣药也。

吐泻并作

痘疮发热初出而吐泻者,皆因毒火所致而然也。《内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毒火内迫,传化失常,而吐泻并作,火性躁动迅歘故也?又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吐泻并作。但不可骤止吐泻,中有疏通之义,毒气从上下分消无壅遏也。若吐泻稍待而不止,宜用平和疏通升提发散之剂,俾引毒达表则吐泻自止,用柴苓汤加姜汁炒黄连、陈皮、砂仁主之。若以吐泻为里寒,则遽用丁桂、姜、附等热药,是以热投热,而转增其烦剧也。以为里虚而遽用参、芪、苓、芍、朮等补药,是以实投实,而反增其壅遏,此专为痘证发热,初出未透时而言。若浆正行之时,或浆统足之后,而吐泻者,乃脾胃虚弱也,急急施治,方能免内虚倒靥喘胀之患,宜用四君子汤送豆蔻丸主之。若有外受寒邪,内食寒物,脾胃停寒,吐泻因寒而作,痘色灰白,手足厥而寒战咬牙者,则陈氏异功散主之。大约起胀灌脓时,不宜久吐泻,初出时收靥时,或可少待而后治也。



赤痢属血,自小肠来;白痢属气,自大肠来。此皆湿热郁于肠胃,致伤气血而然也。痘疮以气血为主,而热伤之可乎?有痢当急治之,赤者用四物汤加酒炒芩连、炙甘草、木香主之,白者用四君子汤加炒芩连、木香、陈皮主之,赤白相兼者合而治之。后重者加滑石、枳壳、生白芍、条芩酒炒主之。久不愈,不后重者,加诃子、肉豆蔻以止之。若大便脓血下肠垢者,阿胶驻车丸主之。痘后下痢脓血黄赤者,薤白散主之。若兼小便赤濇而烦渴者,导赤散主之。大凡治痘痢,只宜解毒清利,不可遵无积不成痢之说而破积也。

寒战咬牙

寒战者,森森然若寒,振振然摇动也。咬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呜也。方书云:气虚则寒战,血虚则咬牙。单见者生,双见者死。可见此二证,痘中之所不宜有者。所以诸家之说不一,有以寒战咬牙专主肺胃者,则曰:肺热则寒战,胃热则咬牙;又有以寒战咬牙,专主心肝者,则曰:《内经》有云,诸风振掉,皆属肝木,寒战而振振动摇,风之象也;火气冲物亦然。钱氏曰:肝主风,虚则咬牙多欠。又曰:上窜咬牙,心热也。以此想之,痘毒蕴于五脏,痘疮自五脏而发,证则随脏而见,寒战咬牙,或不专主于一二经也。当随成就之序,观痘之形色,视证之动静,认证的确而施治焉。如发热初出而寒战者,其人卫气素虚,荣血亦弱,不能逐毒外出,使毒邪留连于经络之中,欲出不出,邪正相争,故振振然而摇动者,火之象也,似寒而实热,宜柴葛桂枝汤加黄芪主之。痘正出外,为寒邪所袭,而证候与上相似者,柴葛桂枝汤去人参加荆芥主之。如疮本稠密,焮发肿痛,经脉因痛而动摇,时时振动而寒战者,不必施治,待脓成痛去而自安。又有肉动跳筋似寒战者,是疮本稠密,经络之血,为疮所耗,不能荣养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而手足自摇,瞤瞤然而肤肉自动,与他寒战不同,但养其气血,宜用十全大补汤主之。咬牙呵欠烦闷者,肝脏风热也。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呵而欠也;阳上极而下,阴下极而上,则合而鬬齿也,羌活汤主之。咬牙目上窜者,心脏热也,诸疮皆属心火,上窜者火气炎上之象也,咬牙者火气动摇之象也,导赤散加牛蒡子主之,俱不可用陈氏辛热之剂。已上出长时之证治。若养浆时寒战者,乃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作战也,宜保元汤加丁香而温阳分。养浆时咬牙者,乃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故咬牙也,宜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分。已上言寒战咬牙单见之证治。若二证并见,则当审经络,分虚实寒热,用合治之法。为痘色红赤或紫黑,身热烦躁,恶热作渴,大便秘,小便赤濇者,此实热也,是阳明胃热则咬牙,太阴肺热则寒战,宜用四物汤加连翘、木通、石膏、麦冬、酒炒大黄主之;大便不秘,去大黄加升麻。如痘色淡白或青色,或皮薄顶陷,身凉而静,恶寒不渴,大便利,小便清长,此虚寒也。是胃气虚寒则咬牙,肺气虚寒则寒战。寒非寒凉之寒,乃虚寒之寒,寒生于虚也,宜保元汤加芎、归、桂枝、炒黑干姜以补之。然又有寒战咬牙而疮本溃烂者,此手少阴心火也。经曰:火胜则肉腐。寒战咬牙,火气动摇之象也。人皆以为不治,亦不可遽弃也,用导赤散加酒炒芩连、牛蒡子以救之,死中求活也。又有寒战咬牙而疮本焦黑者,此足少阴肾水也。肾色黑,为主蛰封藏之本。干黑者,真脏色见也。肾气寒则动变为栗。寒战者,肾本病也。肾主骨,牙为骨之余,寒战则鼓颔而两牙相轧咬者,肾寒所发也。人皆以为坏证,救之无益,今则选方用之,于死中求活。若脉小气息不粗,或大便泻,以异功散救之。若脉小有力,气息粗大,或大便秘者,枣变百祥丸下之。寒战咬牙二证,乃痘疮杂证中之最剧者,莫过于此矣。然其间有属险而可救者,有属逆而不可救者。盖痘毒蕴于五脏,自内达外,由筋骨而达于血肉,由血肉而达于皮毛,痘疮出长之时,正由筋骨而达于血肉之时,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血则彻筋骨肌肉而共灌者也。此时寒战咬牙而呵欠者,肝也,险也。寒战咬牙而目上窜者,心也,险也。痘疮至灌脓之时,则由肌肉而达于皮毛之时,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心主血,血则彻肌肉皮毛而共灌者也。此时而寒战咬牙,胃热则咬牙,肺热则寒战,心热则寒战而咬牙,皆火动之象也,险也。至脓老收浆之时,痘色黑而寒战咬牙者,肾也。肾为封藏之本,痘色黑,是脓熟功成闭藏之象也,亦险也。若痘色黑,寒战咬牙而见于出长之时,是应该长养而反见收藏之象,生机尽也,逆也。若呵欠目窜,寒战咬牙,而见于成熟之时,是应该收藏,而反见长养之象,难还元也,亦逆也。治痘者不可不知。

二便

凡痘疮,小便欲长,大便欲实。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虽二三日不更衣无害也。此就痘证始终大概而言之也。起胀灌浆时犹可,若初发热时,则大便宜润。或二三日不便,宜急利之,恐肠胃不通,营卫不行,痘何能出也?身大热者,用大柴胡汤主之;身不大热者通幽散,或四顺清凉饮主之。若起发至灌浆收靥,大便不行者,用胆导法,不可遽用利药,或用猪胞导法主之。然小便与大便不同,自发热至收靥,始终不宜闭濇,一闭濇则祸不可知。痘毒属热,最宜宣畅,经络疏利,气血活动,方易出易起灌浆而成功。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若心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膀胱,而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气为火食,不能传化,所以津液不出而小便闭濇,经络由此而凝滞,气血由此而壅遏,毒火内攻,不能外达,痘证岂堪有此乎?急宜通之,轻则用导赤散加栀子仁,甚则八正散主之。大小便俱闭者,死证也。若疮干而黑陷烦躁者,枣变百祥丸下之。火随利降,大窍开或小窍亦开,此死中求活之法也。

溃烂

痘疮所贵者,坚实不破,圆净成痂也。其有溃烂者,火胜也。经曰:火胜则肉腐。火之为用,猛烈峻暴,近之则燥痒不宁,迫之则焦痛难忍,灼之则糜烂成疮,故败物者,莫如火也。火生于空,非虚不燃,乘之以风,其焰益烈。痘疮溃烂,由肌肉素虚,邪风侵袭,风者善行数变,行诸脉俞,散于营卫之间,一旦毒发于里应于表,风火相煽,肌肉坟填,皮肤决裂而疮坏矣。如脓成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敢着席,黏惹疼痛者,以败草散或白龙散绢袋装盛,遍身上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脓未成而毒未化,痒破溃烂者,卫气暴泄,津液不荣则危矣。如疮溃烂,目不开,肿不消饮食无阻,大小便调,无他证者,内用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或白龙散扑衬之。

痘疔

痘疔者,害痘之祸苗也。若七日至十二三日之问,痘疮忽然变动,灰白顶陷,即用纸捻照法照之,其间有紫黑,胀硬独大而无根者,即是也。痘中有此,则不能宣发诸毒,故尔变动。以银针挑破,用四圣散,绵胭脂水调,填入孔中,以满为度,其毒自散,则痘即红活灌浆矣。靥后痘疔溃成坑见筋骨者,服人参败毒散加穿山甲、蝉蜕、殭蚕、连翘主之。若痘黑陷中心肉硬,成疔者,以银针挑破硬处,以巴豆一粒去皮膜,朱砂一分,研烂,点入立效。

阴囊发肿

痘证而阴囊肿痛如瓠瓜者,乃热毒流入小肠也,宜用四苓散加滑石、瞿麦、栀子仁、木通主之。亦有厥阴肝经之热,下注而发肿者,小柴胡汤加青皮、木通、山楂肉主之。

痘后浮肿

痘后面目虚浮,久则一身皆肿者,此表气不足,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汤;初加桂枝微汗之,后只服本方。若面目不虚浮而遍身皆肿者,以胃苓汤合五皮汤主之。腹觉不快利,而面目遍身皆肿者,人参、四苓、五皮散主之。

痘毒

痘毒发于肌肤,而营卫不能运行,是以郁热不散,轻则结为疮疖,重则头项胷背手足肢节之间,赤肿而成痈毒。方未成脓,宜解肌发表,令其自散;及其成脓,则宜凉血解毒托里,使其自愈也。但痘正发之时,热甚则升麻葛根汤,或当归活血汤,活血解毒,并痘大发之。若脓已成而未溃者,以银针决其脓,无使内溃也,外以膏药贴之。靥后发者未成脓,宜用消毒饮或小柴胡汤,加羌活、连翘、金银花、黄芩、赤芍主之。已成脓溃后,用十全大补汤主之。大抵痘毒发痈在手肘腕足膝腘中者多。若在手腕发者太阴肺经,足腘发者太阴脾经,俱宜用解毒内托散主之。

疳疮口疮

口舌生疳者,以吹口丹吹入即愈。若毒攻牙根,腐烂成疳者,此证杀人甚速,急服甘露饮。先以韭菜根、老茶叶浓煎水,用鸡翎毛刷去腐肉,洗见鲜血,乃以搽牙散加象牙、蚕茧敷之,日三四次,亦可。口疮即用此方,加人中白、麝香搽之。烂至喉中者,用小竹筒将药吹入,虽遍口牙齿烂落,口唇穿破者,敷药皆愈。

眼目

目为五脏之精华,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阴阳合德而为精明也。丹溪曰:目病属风热血少。夫痘蕴非常之热,自里而达于外,苟气血弱而不能逐毒外出,则毒火内郁而血脉逆行,斯痘毒入于目矣。况热毒生风,肝应于目,而目病由兹作焉。是故有赤肿而痛不能开者,宜洗肝散加石膏主之,便闭加大黄。有不赤不肿不痛,黑暗处则能开,才见明则阳光烁之,泪自溢出,瘾濇难开者,洗肝明目散加蝉蜕主之。有瞖膜遮蔽而不能视者,地黄散主之。有瞖膜遮睛,濇泪羞明者,宜龙胆草散加蔓荆子、密蒙花主之。大抵痘毒入眼,俱宜用兔粪丸常服,不宜用点药。又有失调养治疗,以致痘毒入眼者,其证多在收靥之时,或满面痘疮破烂,重复肿灌,而脓血胶固毒蒸,内攻于眼,其毒入眼者;或痘出太密,成就迟缓,医用辛热之药发之,亦能令痘毒入眼;或于收靥之时,故啖辛热之味,以致二火相煽,亦能令痘毒入眼,俗谓之干浆。生膜在白珠者,不必治,久当自去。惟在黑轮上或掩瞳人者,急用望月砂散治之,不可轻用点洗之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四
痘疹门

痘疹经验良方 【 明?魏君用[明?魏君用 原缺,据《痘疹经验良方》补。该书又名《小儿痘疹经验良方》。]】

预防

治痘于已然,不如治痘于未然。治已然者难为力,治未然者易为功。盖已然者,毒气结成,深入脏腑,非具大手眼者,不能成功。若未然者,其毒尚未凝定,止虑血热挟食耳。有热有食,一遇出痘,助成毒气矣。苟于里巷人家出痘时,即制稀痘丹,日日令儿服之,则积毒自消,重可使轻,危可使安,用力少而成功多。愚人不知,每迟延至六七日,方请医治,无论用药未必合宜,即合宜矣,而毒气急不能去,伤残不少,甚可悲也,何如预防之为善乎!

其或面白唇白,属血虚者,遇出痘时,用熟地四物汤以养血。

其或禀气虚弱,或大病后元气未复,声小气歉无力,用黄芪六一汤以养气。

服预防等药,未有不吉者。苟未及预防,于发热时先要辨明根由:感风寒暑湿者,解散清除之;伤饮食生冷者,和中分消之。迨至见苗已去其所以助毒者,而犹患其不转重为轻,变危为安者乎?要之,七日以前,多属里实,止宜和血清解,不宜妄用热补;八日以后,脓浆出矣,未有不里虚者,止宜温托,不宜攻伐以泄真气。然色红血热者,亦不可陡用参朮,恐激而发痒也。至于逆证,固不可治,然宁忍坐视其死乎?须尽心竭力,当清则清,当补则补,当下则下,一旦毒消血和,间有生者。虽然,逆证亦有极难下手处,如正气虚而邪气实者,如宜大发而过时者,必须斟酌缓急,奇正相生,或先清后补,或随清随补,或补中带清,一日两剂三剂,庶克建功耳。若照常治之,所谓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一根木顶大厦之倾,有是理哉!

预防固所当知,又有十八犯为治痘入手之始,苟不详究由来,概以治痘之法治之,亦未有不悞者,故又详于左。

遵岁气

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凡杂证伤寒时气,固所当知,痘疹尤所宜讲者也。苟不知岁气,照痘疹成方胶柱用之,鲜有不悞者。但诸书俱言五运六气,而方则未备,故人多临证茫然,明知而犯伐天和者甚多。检得《东医宝鉴》有方,喜而录之,遇大病按方用之,辄有殊效,然亦间有不效者。续得桐城胡秋潭年兄家藏,有岁气亦有方,并录之,有疑难处,参酌用之,起死回生者,不可胜计。今不忍秘其术,付梓人弁于前,令治痘者胷有成竹,不伐天和,岂惟病家幸甚也哉?但方之分量,虽有照古方注定,而大小强弱轻重之间,又在临时斟酌增减,亦不可拘泥成方,所谓神明变化,存乎其人耳。

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此六甲年,为敦阜之纪,岁土太过,湿气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耳聋骨痛,足痿,行步艰难,毛发焦枯,体肿胀满,泄泻,两肋气痛,呕吐,宜用东本地黄汤。

乙丑 乙卯 乙巳 乙未 乙酉 乙亥

此六乙年,为从革之纪,岁金不及,火气流行,金反受邪,民病恶寒喘急,欬嗽便红,尻臀痛,延巅项顖门,口舌生疮注下,宜用东本补肺汤。

丙子 丙寅 丙辰 丙午 丙申 丙戌

此六丙年,为流衍之纪,岁水太过,邪气流行,心火受邪,民病心烦懊憹,惊悸怔忡,盗汗谵语,腹满体重,喘欬肠鸣,饮食少进,甚则神昏气闭而绝,宜用东本养心汤。

丁丑 丁卯 丁巳 丁未 丁酉 丁亥

此六丁年,为委和之纪,岁木不及,燥金流行,木反受邪,民病胁肋肩背连小腹拘急疼痛,痈肿疮疡,燥痒目赤,宜用东本补肝汤。

戊子 戊寅 戊辰 戊午 戊申 戊戌

此六戊年,为赫羲之纪,岁火太过,炎暑盛行,肺金受邪,民病狂越骂詈,喘嗽咯血,血溢痰壅,短气耳聋,骨蒸肩背臂痛,尻腘疼,宜用东本紫菀汤。

己丑 己卯 己巳 己未 己酉 己亥

此六己年,为卑监之纪,岁土不及,风木流行,土反受邪,民病暴急,肚腹绞痛,霍乱飧泻体肿,欬嗽喘满,太息,饮食少味,宜用东本补脾汤。

庚子 庚寅 庚辰 庚午 庚申 庚戌

此六庚年,为坚成之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肩背胷胁小腹拘急,阴股疼痛,目赤耳聋,暴仆,不省人事,宜用东本麦冬黄芩汤。

辛丑 辛卯 辛巳 辛未 辛酉 辛亥

此六辛年,为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气流行,水反受邪,民病腰膝不便,足痿脚腿肿,面青,筋骨疼痛,目视盹,宜用东本补肾汤。

壬子 壬寅 壬辰 壬午 壬申 壬戌

此六壬年,为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胁肋痛,善怒眩晕,体重肠鸣,食减飧泄,气喘欬嗽吐疾,宜用东本白朮汤。

癸丑 癸卯 癸巳 癸未 癸酉 癸亥

此六癸年,为伏明之纪,岁火不及,寒水流行,火反受邪,民病暴仆僵直,冒昧谵语,心痛,饮食少进,溏泄胀满,四肢不任,宜用东本补心汤。

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气化运行先天,民病目赤,心痛血溢,咯血鼽衄,郁热淋痛,水肿欬嗽,疮疡瘙痒,宜辛苦以平其上,咸温以利其下,宜用东本犀归汤。

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民病头痛,胁肋胀满,欬逆,关节不利,身肿,郁热烦躁,宜咸寒平其上,辛温治其下,宜用东本升明汤。

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民病身热头痛项强,气郁瞀闷中满,足痿少力,流注,痢赤白,宜甘温以平水,盛苦以补火,抑太过,补不足,宜用东本静顺汤。

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民病肢体胀满,泄泻痎疟,疠气盛行,宜苦平治其上,甘温治其下,宜用东本备化汤。

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民病中热,小便黄赤,振栗善仆,妄语鼽衄面肿,宜咸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宜用东本审平汤。

巳亥之岁,厥阴司天,少阳在泉,民病寒于右胁下,耳鸣掉眩,黄疸胕肿,热中寒气及体,瘟疠,宜用东本敷和汤。

以上支干共三十一法,治病以本年干支四方合而参酌用之,自有奇效,勿拘痘疹自有成方,不顾岁气也。

痘前十八犯

第一犯,身热头痛自汗,感冒风邪,欬嗽不已,伤寒未愈而痘随出,用滋阴三宝饮。

第二犯,饮食不能撙节,暑湿不能护养,肚腹坏伤,泄泻频频,饮食懒餐,肢体羸瘦,愈未几而出痘,急宜补脾,用四制白朮散。

第三犯,疟疾缠绵,寒热销烁,肌肉渐瘦,未几而痘出,用五珍膏、卫元汤。

第四犯,小儿元体薄弱,身发火热,干渴恶嗽,疹出未几而痘随后见,急宜滋阴,清金培土,忌用黄芪致喘嗽,用内托至奇汤。

第五犯,小儿平时患疳积,肚大青筋瘦弱,变为丁奚,倏然出痘,忌用厚朴、槟榔、肥儿丸、柴、连诸冷药,用益黄惠脾汤。

第六犯,风热辏里,时发火热,自头达身,遍起丹瘤,愈未几而痘形,用犀角地黄汤。

第七犯,遍身火热,脸赤,眼睛直竖,手足掣搐,谵语躁乱,惊厥,不数日而痘见,用茯神汤,始终可用。

第八犯,身热自汗,口中咯血,或鼻衄溺血,不数日而痘形,此热犯心,只宜清心抑火,莫用寒凉,用野仙独圣散,始终可用。

第九犯,身热不思饮食,肚腹膨胀,眼泡浮肿,睡卧不安,不数日而出痘,急补脾调气,用参朮散。

第十犯,身热自汗不止,眼睛昏昏,呵欠啼叫,未愈而痘见,急敛汗补肝,用固真汤。

第十一犯,因嬉戏跌扑,损伤肢体手足头面,破损未愈,不数日而痘形,急宜安惊活血开滞,用十全汤。

第十二犯,往来潮热,腹生痞块,日积月累,身体瘦弱,面黄,未几而痘见,用扶脾补胃汤。

第十三犯,禀父母胎毒,身犯杨梅广疮,不时寒热,末愈而形见,切勿熏点,外用敷洗良方,内用夺命丹,此药解毒,发痘一日至六日皆可用。

第十四犯,身如火烙,不时呕吐,不能饮食,投诸时染,痘随形焉,用调胃散。

第十五犯,饮食平日不撙节,致伤脾胃,四肢不收,发热恶寒而痘见,用调脾散。

第十六犯,因感湿热之气,患赤白痢,未愈而痘见,用止痢汤。

第十七犯,悞持刀刃,致伤肢体,寒热往来而痘见,用十味地黄汤。

第十八犯,因惊厥或患风癎,未愈而痘形,用化风丹。

右痘前十八犯,人多忽而不讲,不知根源不究,每遗害无穷,故首拈之,欲人临痘,当细考其所由来也。

痘疔方位所属

夫疔者钉也,钉固而不能展舒也。心疔赤色,达道于颧阜胷乳之轴;肝疔紫色,达道于左太阳左胁眼泡两臀阜之轴;肺疔先灰后黑,达道于右太阳右胁颈项喉突之轴;脾疔先黄后黑,达道于腮颊中庭口角肚腹手足之轴;肾疔黑色,达道于地阁后颈耳窖背俞腰脊阳茎之轴。又有贼疔难识者,卷帘座于舌根,燕窠座于腋下,鬼眼座于耳窍,蜂虿座于足指,虺疔座于尾闾。善观痘者,察其患处而急治之可也。

疔起于方广者,毒峻,急下以解之。起于各部者,急解以平之。起于胷膛者,宜驱其毒以清心之邪;起于腹上者,宜撤其炎以逐脾之邪;起于鼻梁手心者,枭毒辏于阳明,涤荡其邪可也。若痘见一日而遂见疔者,毒劫赤帝门,名和尚疔,此狐痘也,难治;二日而见疔者,毒匿于青门,名绞肠疔,此惑痘也,难治;四日而见疔者,枭邪攻脾,治之可痊。又痘初出,方见红点,其中有黑点子,杂见于红点之间,名为斑疔,又名禁疔,一有此则诸毒不得宣发,而痘疮不能成浆,危证也,时人谓之变黑归肾。又有曰:痈疔,其色青黑,如打伤之色;有曰水疔,如疥窠,二三日头黑结痂,不散不起;有曰连珠疔,如连珠不绝;有鱼眼疔,如鱼眼。凡毒不逼近脏腑,虽抵筋穿骨可治;内攻腑脏,盖阴疮也,死不治。

认痘疔诀

古人止云痘有顺逆险三证。顺证不必治而愈,逆证即治亦无益,二者皆自天定,非人力可为。惟险证治之则生,不治则死,未可尽归于数也。朱氏、蔡氏、钱氏、闻氏、陈氏论痘,惟知气血虚实寒热,就中斟酌泻补,用药调理,并无言及治痘疔之说,惟罗田万公曰:痘疔只要疏通解散,不使毒邪陷伏,别无治法。泾川吴子曰:以针挑破,以口吸其血,点入四圣丹。此虽知挑,又未尽得法。不知治痘专以认疔痘为奇法,如有痘疔,此非药饵所能去者,急用银针挑之,点二妙丹。巳时挑过,午时即起发贯脓,为效甚速。故先要识得怪痘、望痘:怪痘者,众痘末热先标,未长先脓,其脓且满而黄,名为怪痘;望痘者,众痘未热先出,形似痈疖,有白果大者,有核桃大者,且硬而有红根,又非银针之可挑者,急用独蒜、艾叶灸之即愈。起死回生,只在一针一灸之微。不知者一闻挑拨之说,为之吐舌,惟恐泄气。不知疔犹寇也,一寇荷戈,千人辟易,君子不得而出矣。设有良将,斩寇夺关,凡我君子,前无障碍,遂得一涌而出,此挑拨之功,所以为大也。设若有痘疔不挑,令儿躁烦闷乱,腹胀恶心不食,即用药百剂无益矣。尝见二三日有疔不拨,当出不出;三四日有疔不拨,当长不长;五六日有疔不拨,当脓不脓,过七日不拨,虽卢、扁何所用其力哉?然拨要当时,惟二三日当即拨之,其余须待疔痘上浆之际,方能含针。不可太早,不可挑破痘壳,又不可重入伤肌出血,轻重之间,最宜留心。

用银针手法

用针挑儿痘时,以二指拿针,约二韭叶宽,平平入痘,拨断痘中筋络,众痘即出即发。不可直上破顶,不可直下伤肉,不可傍穿破皮。轻重疾徐之间,有得心应手之妙。须三、四、五、六日上浆之时,方可挑拨,过此亦无用矣。

一、孕妇出痘,当先保胎,胎不保,血耗气损,断无生理,宜用罩胎饮。

发热

一、头痛足冷,脉数身热烦痛,用升麻汤。此方能发表解毒,疏通血气,升降阴阳。但泄泻有汗,表虚勿用。

一、惊搐壮热面红,烦躁多渴,小便赤濇,用导赤散。

一、发热恶寒,喘嗽伤食,用参苏饮。

一、发热痰喘烦闷,不敢重发散者,用惺惺散。

一、伤风瘟疫,头痛目眩,四肢痛,项强鼻塞声重,用李氏败毒散。

一、发搐热不退,用羌活散。

一、遇冬月寒邪太重,必用辛温之剂发者,用桂枝葛根汤,五积散亦可。

一、气实热盛,渴而大便秘结,用双解散。

一、发热呕吐伤脾胃,用正气散。

一、素日脾胃虚弱,初热吐泻不已者,用加味四君子汤。

一、初热狂言发搐,惊闷昏乱,暂用辰砂六一散。

一、壮热颠狂,惊搐谵语,红紫斑黑干陷,一切危恶证,用大灵丹能起死回生,顺证勿用。

一、初热痘未形而先有风疹,用犀角饮子,热盛红色一片极宜。

一、发热烦躁无汗,用麻黄桂枝汤。

见点

一、见点一日至三日,心气用事,宜匀气利小便;若烦躁惊搐,用升解散。

一、发热一日或两日即见点,形如蚕种,上吐下泻,身如火热,神昏志乱,烦闷不宁,此死证也。惟宜解毒发表,不可止泻。用加味败毒散,用在初出时,可以转凶为吉,迟则不治,慎之。

一、见点,三日内不拘稀密,顶陷色白,脾胃虚弱,或作泄泻,用升均汤。

一、见点稠密,心肝二经热极,不可不防焦紫,且却他日眼患,用鼠黏散。

一、见点胷前稠密,用加味消毒饮。

一、发热一二日便出者,比表气虚,毒气盛,荣热卫弱,腠理不密,肌肉不坚,不能约束于外,使毒气冲击,故出太骤也,宜用实表之剂,可免痒塌溃烂之患,用实表解毒汤。

一、发热四五日始出者,此里气虚不能驱逐其毒,而毒邪得以留连停伏于脏腑肠胃之间,宜先用托里之剂,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剂多服之,可免陷伏倒靥之患,用托里快斑汤。

一、见点太密,如针头形者,逆证也,宜轻其表而凉其内,用连翘升麻汤。

稠密之处各有经络部分所属

额主心,导赤散主之。

面主胃,犀角汤主之。

腹与四肢主脾,清脾为主。

左胁主肝,清肝为主。

右胁主肺,清肺为主。

腰以下主肾。

肩背主膀胱。

以上当随证治勿悞。

若面黄大便黑,烦躁喘渴腹胀者,瘀血在内也,用犀角地黄汤或抱龙丸、生犀汁。但根窠分明肥满者,无妨。

若密而痛者,用仙方活命饮。密而小便不利者,用八正散。大便不利,用承气汤。密而恶寒发热者,用麻黄甘草汤。

一、见点,遍身都出不快,用九味羌活汤发痘,神效。

头面出不快,太阳经也,当用荆芥、甘草、羌活、防风、天麻汤。胷胁出不快,少阳经也,当用柴胡、黄芩、紫草、木通、紫苏汤。四肢出不快,阳明经也,当用升麻、葛根、紫苏、芍药、甘草、葱白汤。

一、见点,大渴,用圣惠白虎汤。

一、见点出不均,属气虚者,宜用匀气汤。

一、见点出不快,或倒靥,毒气入腹,气喘肚胀,急用紫草回斑散。

一、见点血气不足,不能发出,色不红活,用紫草快斑汤。

一、见点不快,不红活,不起根,属血虚者,用甘草四物汤。自古至今,用之如宝,六日前皆可用。如无别证,只此可以奏功。

一、见点,烦不得眠,用甘桔栀子汤。

一、痘最忌禁疮。何谓禁疮?痘之初出,或一点或二点,见于隐僻辏节之处,及方广四肢之间,此点一出,则诸痘不得宣发成浆,故曰禁疮。

一曰胃禁。毒火炙胃,不能发散于肌表,脾胃溃烂,其外证之痘,出于唇口之间者,或二三四五点相连,诸痘未浆,此痘已先黄熟,知由热毒内攻,胃已腐烂,故诸痘不得成浆。面色烦红,气粗热甚,口臭异常,是其验也,不治。然清胃解毒亦生。

一曰火禁。初发之际,或因身发寒热,而悞以火熏炙其衣被,或睡卧于火箱之中,使皮肤干燥,故痘毒发泄不出,又兼气虚,不能拘其毒,则毒停皮肤之内,隐隐不能发出肌表。细看皮内,觉有红点,无头无脚;或于四肢头面方广之处,见一二点痘子,则诸痘皆?此痘上发泄为孽,而皮内隐隐之痘,终不能快,故曰火禁,急以水杨汤加荆芥浴之,自出快矣。轻,以升麻和解汤主之。

一曰水禁。初热阴阳未分,毒气方炽,或悞食生冷,则毒停于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方广两胁手足头面之际,发有水泡。盖冷气在内则腹疼肚胀,在外则发热恶寒,故曰水禁。治以丁、桂、茯苓、升麻、大腹皮之类逐之。冷食遗积脾胃,须防下泄,再加山楂。

一曰风禁。初热不避风,则风入肌表,痘不能发,或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直而干焦,或皮痒而欲搔,甚则狂烦谵语,此风与火搏故也,故曰风禁。治以升麻汤加羌活、荆芥以逐之,甚加蒺藜、蝉蜕以攻之。

一曰寒禁。初热悞经冷水沐浴,或睡卧于铁漆寒冷之处,或衣被单薄,感冒寒气,则痘必不能宣露,有手足麻木不知痛痒,有四肢冷痛不能举动,有麻木冷痛之处不出痘子,惟于委曲避风之处,或头面发际上痘出如瘾疹者,故曰寒禁。治法内以丁、桂、川芎、升麻逐之,外用绵衣以温之。

一、胭脂涂痘法。凡见点干红或顶陷,有黑心,须常常涂之。升麻不拘多少,煎浓汤去渣,用胭脂于汤内揉出红汁,以木绵蘸汤,频于痘上拭之,即变红活而起矣。

一、见点时,忽然头面项下发肿者,名为痘母,用解毒散。

一、见点三两朝,身中烙热焦紫,目赤小便濇结,用加减犀角地黄汤。

一、见点就如蚊蚤咬形者,是痘毒紧辏心肝二经,用五龙汤。

一、见点遍身俱是黑色,此元癸夺权争先,第一奇痘,外用化斑汤浴之,内服四仙散,自然色变而为美矣。

一、见点一朝结焦粒,是枭炎彻于肝荣,而元水弗克和解,急服玉泉散。

一、见点出多,热不退,红不分地,或痘苗干枯黑陷,急用凉血解毒汤。

一、见点,咽喉痛,心胃有热上攻也,用牛蒡甘桔汤。

如兼口疮龈肿,合黄连解毒汤。水浆不入者,加射干、荆芥、山豆根。若大小便利,牛蒡子勿用。

一、见点,觉头目稠密,不可不防护痘毒入目,缓则痘收后多致伤目,用神应膏。

一、见点,其间碎密若芥子者,夹疹也。疹由心热,用黄连解毒汤合消毒饮,或只用升葛汤加荆芥、木通、麦冬、黄连。如疹散现出正痘,疏密停匀者,吉;不退,夹杂,不起发,不治。

一、见点,其间红肿成片于皮肉者,夹斑也。斑由胃热,用人参白虎汤合消毒饮,或只用升葛汤加石膏、人参、大青、元参、淡竹叶。如斑散现出正痘,疏密停匀者,吉;不退,夹杂,不起发,不治。

一、痘紫黑,大便秘结,极危急之证,须下之,否则不救,用桃仁承气汤,五六日犯此亦可用。人多畏下而喜补,不知当下不下,即是误杀。

一、见点,烦躁谵语,惊狂发斑,此证自始至终,皆不可有,乃神志俱丧,躯壳徒存,不过引日而已,逆恶证也。然亦须治之,用栀子仁汤。

一、痘发热至见点,鼻衄血者,火刑肺也,用元参地黄汤。

一、见点,头面两腿俱密密有颗,惟肚腹间总无,此名断桥痘,亦名两截痘。盖因风寒所逼,或悞食阴冷沉寒之物,停滞不能宣发故也。庸医不识,悞为稀少,不急开发,每至敛时,腹胀喘闷而死。治法:要有三四日内外,用水杨汤洗浴,内服升发开解之剂,或暖中,或消导,必依稀添得数颗,方得无患。头面无,用升麻、前胡为主;四肢无,用桂枝、牛膝、羌活为主,即见点。至五六日还可发表升解,即不能出痘颗,复于原无处,出密密沙子即生矣。若原来稀少,又不在此例。

一、见点毒气太盛,血红一片,不分地界,形如蛇皮蚕种,或失血,或吐泻,急宜解毒起发,用神功散。

凡痘初出,以三清化毒黄蜡丸服之,痘即减少轻快,其效如神。

痘不起发,紫暗板实,用神应夺命丹,发痘最捷。择天医生气日修合。

痘出心热神昏者,用牛黄清心丸。

痘出神昏志乱,卧起不安,用宁神汤,始终可用。

痘出大便秘结,要通利不伤元气者,用胆导法。

见点,壮热风搐,毒甚者,用羌活救苦汤。

起胀

见点之四日则传肝经,何以知之?左眼下先肿是验。应传不传。按见点三日内应用之药,加山楂催之。

一、起胀三日内,有喷嚏,身凉之后,不甚起发者,用滋荣助痘汤。若无他证,日用一剂,极效。

一、起胀三日内,血热毒盛者,用活血消毒饮。

一、血虚不甚红活润泽,须养血为主,用加味四物汤。

一、起胀三日内,不长不生脓,或痒塌,用参芪四圣散。

一、起胀三日内干红,不起发,枯濇板呆者,外用水杨汤熏洗,内用九味羌活汤神效。迟则变成空仓,不治。

一、起胀时最忌诸秽恶。五六朝痘本美丽鼎峻,一时失防,或触腥血,或感秽臭,或远人汗气,倏忽更变,外用祛邪汤浴之,内用玉枢正气丹,烧辟秽香熏之可愈,茵陈烟亦好。

一、起胀时,痘毒在里,顶陷色白,属虚寒者,用内托散。

一、起胀时,通身冰凉,寒战咬牙,灰白不起,此元气本虚,或经吐泻之所致,急用回阳丹,有再造之功。

一、痘将起发,头面预肿,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苦汤。

一、起胀三日内,若毒火太盛,遍身忽变成黑疮,名曰痘疔,当急以银针挑出紫血,外用四圣丹贴,内服活血清毒饮,庶免成疳。

若犯此证,合下即下,合发即发,或解其里,或解其表,应变出奇,勿泥常法,悞则为患不小。

一、起胀时,痘形隐隐不能快利,或烦躁谵语,或腹痛呕吐,或痰喘恶渴,急用鸡鸣散,则毒自表出矣。

一、起胀时,痘隐伏于皮肤,或形于头面一二颗,或标于身体四五颗,上不宜补,下不宜清,此危恶不治之证,急用震蛰丹,有起死回生之功。

一、男子十七八岁,或二三十岁,破阳亏元,倏然患痘,稀少者无妨;若多密连布,欲其鼎峻充灌,势必难矣,急用天元接髓丹。

一、小儿百日里出痘,猛浪之剂,不宜妄投,只宜用蝎蝉散。

一、痘至五六朝,忽然手脚牵缩一团,此阳明经受枭毒之熬铄,而筋络不能荣血以滋养故也,谓之一把缚。非惊,非寒战。二三日是惊,八九日是寒战。若作惊治即伤,宜用羚羊散。

一、起胀时,身热不退,烦闷燥渴者,险证也,用败毒和中汤。

一、起胀三日,毒炽血凝,红紫干枯,或带焦黑,用清毒活血汤。

一、气血两虚,不能送毒,顶陷枯濇,用八珍汤。

一、起胀时,毒火炽盛,紫陷干枯烦躁,腹胀喘渴,急用加味四圣快斑汤,解毒发表,起死回生。

一、痘不起发光泽,泄泻腹胀寒战,身热汗出,内虚寒而外假热者,用十二味异功散。

一、起胀时,身热泻利者,用加味四苓散。

一、起胀时,身热作痢,腹痛后重者,用神效止痢汤,此必挟食积,大肠有积热,故用之。

一、起胀三日内,最忌泄泻,若用汤药不止,急用豆蔻丸。

一、脾胃虚寒,泄泻痢不止,危在旦夕,急用神效参香散。大小男妇产前产后诸药不效者,皆可用,真仙方也。人多畏粟壳,不知妙处全在此味。

一、痘因邪秽所触,伏陷而出不快,用正气汤,此方较玉枢正气丹更妙。

一、肝经邪热太盛,目赤肿,若不急治,为害不浅,用龙胆羌活汤。

一、起胀时,咽喉肿痛,用利咽解毒汤。

一、起胀三日内,口干渴呕哕,用藿香汤。

一、痘黑陷倒靥,不起不红,小便不利,用四圣散。

一、大小便不通,用通关散。

一、起胀时,四肢冷不起发,用桂葛汤。

一、痘至五六日,毒气上壅于肺,而衄血欬嗽,用清肺汤。

一、毒火上腾,呕吐酸苦有声,用加减二陈汤。

一、痘心有黑点不甚起发,用化毒汤,化黑痘如神,此升解散迅些。

一、痘将脓,忽搔痒不止,用荆防散。见点三日,痒乃开发,不治不妨。若起胀将脓,不治恐抓破,难以摄毒。

一、小儿素有疳病成癖,遇出痘至四五日,疳气制住不红活,色白作热,或腹胀痛,或呕泻,补则愈助疳气,清则有碍血脉,当用消疳汤一两剂。

起胀时,干呕不止,用茱连散,始终可用。

起胀时,或因发散大汗不止,用温粉扑法。

痘中昏闷谵妄,用龙脑安神丸。

痘中狂妄,色变紫暗,用退火回生丹。

起胀时,心惊色不鲜明,用粉红丸,始终可用。

起胀时,痘疮手足不起发,用快斑越脾汤。

灌浆

见点之七日则传肺经。何以知之?右眼下先有稠脓为验。轻者五六日即有白脓,重者必待七日。未传,按六七日应用药,加山楂催之。

一、痘至七日,顶陷色白,脓不满足者,用排脓托里汤。如无他证,此三日,日用一贴妙。

一、七日至九日,气血俱不足,重则用十全大补汤,轻用芪归汤。

一、七八日内气不足而顶陷,血不足而色白,不必用大力量药味者,用六一汤四物汤,最和平王道。

一、灌浆时,阴阳离其正气,枭毒肆其残虐,根窠薄劣,囊房夷委,脓浆之澄注于中者,板腻不活动,干蜡不明黄,以手指抵之,凝结板定,五经瘅而二气截,此谓板黄,多由前日失于活血之所致也。

一、痘疮不起,起而不脓,脓而不苍厚,烦闷不宁,或遍身痒塌,间有黑干者,若不急补血气,化内毒,脓不满足,纵苟延一时,倒靥倒陷,日久不痊者多矣。用三清快斑红蜡丸。

一、六日至九日,体虚痘形萎弱,或兼泻利,用十宣散。

一、痘正出时,或为风袭而作搐搦,口噤涎潮,角弓反张,急用人参消风散,自始至终犯此,皆可用。

一、痘有肾虚,不可补,不可清,用六味地黄汤。

一、八九日黑陷倒靥,干枯不起,非草药所能回者,用五毒丹。

一、痘黑陷不起,用紫草饮。

一、七日至九日,虚烦不眠,神昏志乱,用枣仁汤、归脾汤、人参竹叶汤,神效。

一、痘至八九日,吃汤水乳食即呛者,乃元气耗烁,枭炎上升也,急用参乳饮。

一、七八日元气虚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虚火炎蒸,或烦渴,或咽喉痛,难任温补,必不能成浆结痂,宜用参麦清补汤,此半清半补之方。

一、七八日淡白不尖圆,根无红晕,气虚血缩,纯是虚证,用参归鹿茸汤。

一、痘正灌浆时,欬嗽不已,乃肺气虚,毒因乘之,当补肺清毒,用补肺汤。

一、痘至七八日,脾胃虚弱,不进饮食,用后三方。

一、治腹胀满,或挟食不敢克消者,用二和汤。

一、七八日间,寒战咬牙,用透骨解毒汤,屡用效。

一、忽然腰痛者,用如神散。惟痘最忌腰痛,腰痛则毒攻肾矣。

一、腰背痛,多属风火凝滞,当散之,用羌活当归汤。

一、脓未满足,瞬息遍身痂结,此是青干,非正靥,急用十奇散。

一、六日前后,头面不肿,决无生理,如助痘汤等药,已服不效,急用珍珠起脓散。盖痘之要全在起脓,不起必由痰血凝滞。珍珠消痰,血竭和血,人牙起痘,血和痰消,何患脓之不生乎?

一、灌浆时发热,大痒,抓破,用蝉花散。

一、不食发渴自利者,脾虚也,用人参白朮散。

一、能食而渴者,肺热也。经曰:心热移于肺,熏蒸焦隔,传耗津液,故渴,治在上焦也,用人参白虎汤。

痘正脓时,伤食腹胀痛,用补中顺气汤。

痘至七八日,脾经热者,用泻黄敝。

痘中心经虚热,用酸枣仁汤,始终可用。

女人出痘,遇行经血忽无声者,用参归地黄汤。

痘遇精血虚败而渴者,用加味参麦汤。

收靥余毒

见点之十日至十二日,乃脾气用事,如传脾经,则唇上下有黄痂,是验。

一、痘至十一二日半收半敛之际,既不可过补,又不敢太清,用托里消毒饮。

一、痘已结痂之后,作痈疽疮疖,用白芷升麻汤。

一、敛后大便秘,目赤肿,有热用凉隔散。

一、痘风瘈瘲,喉中涎声如曳锯,角弓反张,目钓,用消风散。

一、痘脓已足,火热不收靥,用四苓散。

一、痘至十三四天不收浆,结痂,用回浆散。

一、敛后热泻,用芩芍汤。

一、敛后冷泻,用理中汤。

一、痂白,用十奇汤或八珍汤。

一、痘已敛,毒气内攻,不能降散,隐伏于脏腑之内,乘虚劳发,变证多端,总以化毒为主,斯免烂肤腐筋坏骨溃鼻蚀牙丧明之患,用三清百解绿蜡丸。

一、痘后为饮食所伤,腹胀不思食,用大安丸,或作汤亦可。

一、痘已成脓,过期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可着席,黏惹疼痛,用败草散,以多受风露之气,能解痘毒。蔫麦一味,磨取细面,痘破敷之,溃烂者遍身扑,绢袋盛扑,以此衬卧尤佳。或菉豆粉炒矛色亦妙,六一散扑亦妙。

一、痘毒当敛不敛,复入于里者,谓之倒敛,此死证也。元气素弱,又不食,常自利,以致气馁,不能托毒,故复入焉。用木香散,此死中求活之圣药也。异功散亦可用。

一、原无泄泻,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气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若不急下,则伤胃不通,荣卫不行,益加喘满躁闷而死矣。用排毒散。

一、痘痂未落已落,昏迷沉睡者,用人参清神汤。

一、结痂之后,其热不退,此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实者,用羌活汤。

一、痘后虚热不退者,用柴胡麦冬汤。

一、痘毒入眼,赤肿而痛濇不开,及肾膜遮闭不能视者,用清毒拨瞖汤。

一、血少有余毒而热者,用当归犀角汤。

一、痘疮咽喉肿痛,用玉锁匙。

一、痘后牙宣牙疳,用吹牙散。

一、痘臭烂,出脓不止,用生肌散。

一、脓水淋漓,将成疳蚀,用绵茧散。

一、痘毒未解,焮肿作痛,成痈疖未破,用之可使自破出脓,用仙方活命饮。

一、痘毒入于心肺,呛嗽心烦者,用清金导赤散。

一、表虚有热,用实表解毒汤。

一、痘毒未解,表实蒸蒸发热,当敛不敛,用清表解毒汤。

一、痘后大渴,用瓜蒌根汤。

一、痘后久嗽,肺气伤而吐痰有血腥秽脓血,成肺痈者,用桔梗汤。

一、痘后咽干声哑,用清肺汤。

痘后狐惑声哑者,用化(上匿下虫)丸。

收靥后,两腮肿成痈,用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痘后面疮,用四白灭瘢散。

痘后有痈者,用解毒内托汤。

痘后气血虚而有热者,宜补虚清热,用东垣鼠黏子汤。

痘后常患伤食,用养脾丸。

痘后毒入目,睛有白斑者,用消毒化斑汤。

痘后溃烂成疥者,用苦参丸。

痘后心虚声不扬者,用导赤通气汤。

痘后胷有积聚者,用丁香脾积丸。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五
痘疹门

救偏琐言 【 明?费启泰[明?费启泰 原缺,据本书卷五百十七医术名流列传「费启泰」补。]】

救偏总论

太极判而天地分,天地位而万物育,生生化化,不外于阴阳相济,而成时行物生之令,一有偏胜,雨旸便不能时,若四时便不能顺叙,而万物俱为病矣。妙于调燮者,是在于太过则泄之,不及则补之,偏以偏救,而后可以救大造之偏。人肖天地,亦犹是焉。元气即天地之阳,五液即天地之阴。有是阳则一身之生长有源,有是阴则一身之滋养有本。是阳之为阳,非阴不成;阴之为阴,非阳不就。犹天地之生化,宜相济而不宜偏胜者也。否则阳胜则阴亏,亏久则竭,竭则阳亦随之矣;阴胜则阳衰,衰久则脱,脱则阴亦继之矣。所谓气和则物生,气偏则物病,气绝则物死,理固然也。妙于药其偏而还归于无过不及者,是在医之衡量耳。矧痘之一证,与他证不同,一有偏胜,生死捷于反掌,尤非他证之可缓也。盖痘有顺逆险三项,顺与逆无借于医矣,至险之一证,亦自有三项焉。有险中之顺,险中之险,险中之逆。险之顺者,痘原平易,治者何用过求,按日数而循规则,痘自依期而起,依期而胀,灌浆结痂,亦顺叙而功成矣;若过求之,反失中和之的。若险之险者,证必偏陷,非气血亏于不足,即毒火盛于有余,若规规焉,峻补虞其太实,重泻虞其虚至,第酌之于轻重之间,听浮沉于其际,何藉乎医之有哉?至险而逆者,证已偏陷,而势又猖獗,虚几不及补,毒几无可消,所争在于一线,而间不容发,其机不容少待,犹之入虎穴而取虎子,若存畏缩,何能挽造化于人工也?然所谓补救其偏者,亦甚难矣。识见不真,先迷向往之路;胆力不雄,同归废弛之地;理障未捐,难神变化之用。是必胆与识俱,心随理运者,而后可以语此。夫识见何以鸡真也?有如白者辨其为虚,而抑知有血郁之白;红者辨其为热,而抑知有娇艳之红。密者为凶,得充肥而何妨于密;稀者为吉,有内证而何贵于稀。顶喜其绽,痘不苍而绽归何用;陷则为虚,色若滞而陷岂缘虚。至皮薄者,虑其浆清,有浮衣而非真薄;浆黄者,庆其苍老,有板黄而非真苍。毒滞不松,悞认以为平扁;根窠毒绊,错羡以为能拘。以脓成便为无恙,以痂落即快收功。此由识见之不真,形色之莫辨,一也。作痒者补之于气,咬牙者养之于血;寒战者助阳,咽干者补液。补中健胃,施于食之不思;定志安神,行于夜之不寐。汗多则实表而虑亡阳,解频则固脾而虞气泄。夫固用药之常法,业是者所习熟也。殊不知证有似是而非,仅是毫厘之谬,悞认以非为是,殆至千里之差。每见养血而牙仍斗,助阳而战适增,开胃而食愈不思,安神而躁愈甚。敛汗止泻,俱属抱薪而救火;定痒生津,犹之助桀而为虐。病自炳于星日,昧者竟是蒙聋,此识见之不明,致施治之差讹,二也。胆力何以贵雄也?偏僻之性,固所最忌,设有补不宜重者重而不觉,伐不必过者过而不知,此盖偏之为害而悞不浅也。若见为车薪之焰而仅以杯水之救,见若江河之溃而将撮土之防,可乎不可乎?懵焉任事,病在卤莽,不若曲谨之为愈,趋向既真,而当机畏缩,何如必至之有成也。病故有举手而应心者,有事半而功倍者,有竭其心思尽其药力而始奏效者,盖病有浅深,功自有难易,若概期于速效,药饵未半,更端遂起,是何异功亏一篑,弃井九仞也哉!此胆力之未雄,卒废于半途者,三也。理障何以难捐也?凡人出于臆度者,犹存疑畏;自见为理者,居之而不疑。盖理本无障,执之即为障。略举一二言之。如放标时而升发者,理也;执升发于放标时者,障也。清解于起胀候者,理也;执清解于起胀候者,障也。补拓于灌浆之际,收敛于结痂之时者,理也;若执于是期必拓,是期必收者,皆理之障也。痘有变迁,日期难执。尝有痘虽初放,功不在于升发;时虽起胀,宁必事乎清凉。寓补于泻,何嫌于灌浆而解利;用散为收,何病于结痂而疏发。入门之始而不循规则,是无阶梯;临证之时而必拘绳墨,何以司命?往往株守者,终身迷而不悟,此繇理障之不清,至临证之多乖,四也。前人处方立论,有就证而论证者,有因时而制宜者,有矫前人之僻而言下不无过激者,有虑后人放佚而立论不无拘检者。亦有喜行温补,凡证归于虚论者;有乐于清解,凡证归于热治者。总之,一隅之见不可徇,言筌之迹不可泥。如泥于言筌,即如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之说而拘之,则春夏无不起之痘,秋冬无生全之证矣,有是理乎?如局于一隅,宗文中必致害于血热,信仲阳必致损于气虚。守魏氏而概用温补者,未有不致悞实实而夭折生命者也。贵在因其法而穷其理,汇其纷而归于一,是谓得之。至临证当机,其着见明显者,迎眸自照,不必猜疑。其隐伏莫测者,多似是而非,当必细察其形,详验其色。形色未烛,复于神情而绎之;容有可疑,更于内证而参之,则庶乎似虚寒而反实热者难逃,似有余而反不足者莫掩,似乎易而实危困者何廋,似必毙而实有可生者自在。调之得当,抉元见化毒之工;施之不合,即为伐性之斧。治之得宜,荡涤即保护之丹;用之不当,即为腐肠之药。首尾偏徇,却与中和而适合;小心曲谨,适与败谋而同事。苟非胆与识俱,从心所欲者,何可以语此?

原痘论

痘一胎毒耳,名之曰痘,取象形之义也。有谓天疮者,以先天所种,非后来之毒也。然所谓先者,非怀娠时母感七情六欲,辛热煿炙之毒,当二五妙合,精行血就时当下之毒也。何也?孩体以精血而成,精血以情欲而媾,有是身则有是毒矣。精血为成身之本,情欲在会合之先,先孰最焉?同一情欲而痘有顺险逆之分,何也?精血厚而情欲淡,更得性恬味薄者,合天地化生之理,得阴阳和合之宜,其禀旺,其毒轻,痘疮自顺。有血旺而精薄,有精强而血虚,或偶为七情所扰,或适为辛热煿炙所乘,至交媾时,或男淡而女炽,或女淡而男浓,是精血不能无病矣,其痘自险。至若积为七情所扰,或嗜厚味无厌,或久服兴阳壮火之药,皆足以致火,洽髓沦肌,更兼男女俱炽,乐及于纵,即精血极旺,而精乃毒精,血为毒血矣。以毒精毒血而成此孕,其能保痘之不逆乎?又有欲泄而强闭以贪欢会,此又逆之最速,不终日而可毙,是谓闷痘。此顺险逆之由分也。究其出也,是痘未出时,果属何象?出则布于周身,未出时着于何地?古来列说纷纷,皆是捕风捉影。不知人身百骸,未生元始之初,先结右肾,谓之命门,以其为受命之门也。其毒如一小樱桃,即结于此脏,如胆之系于肝者然,内所包孕者,仅气而已。顺者其气清,险者其气浊,逆者其气黑。毒惟有囊包孕,故未有感触,藏之若无,一泄而吉凶便判。可见稀痘之方,理之所无。药即刀圭,亦何从而稀之?若可以稀,则可以化之使无矣。有一富翁,晚年得一子,访此道于余。余以此理言之弗听,出得意之方十余以相质,据方有巧思,然虽无益,却亦无损者,余亦不之禁,彼一一如方而预图之。及后出痘,最逆无伦,不及透点而毙。神奇不根于理,总属虚诳。试问清与浊、浊与黑之呈见何如?清者其毒轻,感触其窍,一任气领血载,徐徐而出,出于蕴藏之地,渐而升于脾络,犹太极而分两仪也。自脾而行于肝,势犹宽缓,未之分布,犹两仪而分四象也。次第而至于心肺上乘之地,而始分布于外,犹之四象变化,庶类自繁,热故得以和缓,越三日而见标,渐渐而出,先于头面,次及乎身,以至四体,灌浆结痂,亦自上而下,所以谓心肺之痘为上。气浊者其毒涌盛,遇有感触,非若清者之从容缓布也。一出本位,燔热燥渴,经于脾络,一及乎肝,毒其莫御,非领毒之气受壅,即载毒之血被灼,所以热不三日而即见,不暇论其形色各证,第验筋抽脉惕之象,而证已非轻矣。所以肝经之痘为险。有未及乎肝,而于脾即发者,势尤猛烈,一出本位,毒便猖狂,热及周时,痘即一齐涌出,或见点而累日不起,气血俱受其困,凡通脏腑,无不见其凶象,第验其腹痛唇焦,其余证自恶,此险中带逆,浊而兼黑者,其象如斯。黑者一触其窍,势若炮烈,未及离乎本位,毒即肆虐,并亦不容分布,气受其锢,血受其瘀,凡通肾脏之地,无不听其攻击,即如腰如被杖,屈不能伸,已卜其丧无日矣。要知五脏见证皆出于肾,第肾为禀受之地,诸脏为分布之所,缓急关生死之界,缓一步则毒轻一步。缓而至于心,缓之至者也;肺则次之,故心肺为顺。肝则界于缓急之间,故为险。至于脾则急矣;肾则急而更急,若迅雷之不及掩耳,故为逆。然则肾痘之不救,以人力之不及施也。若谓肾不受毒,诸脏独可以受毒乎?更有变黑归肾之说,得毋以肾为元武,其色故黑耶?若是则赤当归于心,青当归于肝,黄当归于脾,白当归于肺。赤与白,白与黄,痘固宜有之色,青独非所忌乎?何独虑肾而不及肝耶?总以血瘀则黑,血为毒瘀,其毒自不可解,岂有变黑归肾之理乎?有因虚而不起者,必其兼毒盛者也。毒得其轻,虽虚何害?毒若猖狂,气血成何用耶?

论气

人身之气,得太极之阳,而神为之主,轻清象天,源于太虚,本于刚健,无形而为形君,无体而能体物,为主命之根,合干道焉。遡有生以前,孩体何肇?如万物之资始干元也。既生以后,长养何从?如万物之畅茂于阳和也。运行不息,无窍不达,如日之经天而行健也。精彩洋溢,润乎一身,如夭乔之敷荣于化日也。卫护于外,六淫不扰,如干阳透地,而阴霾莫能晦其照也。充实于内,至老不衰,如悠久成物,而亘古莫能究其竟也。自孩而少,少而壮,壮而老,旋转一身,周而复始,宛如一贞下起元而太极之干道也。至于塞天地,入水火,变化飞升,何莫非真气之妙用乎?应乎痘疮,气得其正者,透必畅快,胀必如期,顶尖而脚圆,头面先身而至,以见痘之非气弗领,升发于阳而轻清上升之义明矣。包血成晕,不令脚散,磊落分明,不令细碎,虽密必成颗粒,以见气之拘制其毒,而阳刚之义昭矣。放点明润可观,成浆肥黄悦目,收靥结痂,不干不燥,以见气之津液外旺而证敷荣之象矣。红而得白,白而得黄,黄而得老,以见气之运行不息,成血之功而合干健之体矣。痘从无而至有,见点以至成痂,靡不成形于气,以见气之体物不遗之象矣。是气得其正之局也。令毒火太盛而气为毒壅,火太盛而气为火蚀,气本轻清而属阳也,为毒火所虐则不能上升,而痘必倒置,顶必不能尖绽,或平或陷,而反制于毒矣。不能蓄血定位,痘其稠密细碎而界地不分矣。气主乎神,神被火灼,色自不能光泽,或干红,或紫滞,连血亦为不荣矣。气主动荡,一为桎梏,气必不能化毒,或外剥,或内攻,而成熟无望矣,安冀其有终乎?气若不足,则又馁而不振,虽无壅遏侵蚀之患,亦终亏拘领成熟之功。邪正不并立,正气一虚,邪毒进步,变证蜂起,其殆疾如反掌。故毒制于气则吉,气制于毒则凶。气虚而不能驭毒则从补,毒盛而虐陷乎气则当攻。或补气,或攻毒,总不令气为毒害,斯明乎太极之理,而治气莫能出其右矣。

论血

人身之血,得太极之阴,重浊象地,禀轻清之气以成其体而具资生,承刚健之气以厚其用而主长养,有乘载之功,柔顺之德,合坤道焉。当胎元包孕,孩体何成?如万物之资生于坤元也。自孩至长,长而至壮,如万物之长养于博厚也。得气而生,得气而旺,如土脉之赖于阳和也。随气运行,周流无滞,如阴柔之以顺为德也。灌溉五脏,荣养一身,旺于内,明足以察秋毫,心足以应万事,当炎暑而不畏热;旺于外,则筋强而力倍,发润而爪华,唇若佻舒而面若杏吐,如夭乔之敷荣于地道也。荣极则枯,旺极则衰,发鬓颁而五色眩,精髓亏而天癸绝,类若草木之零落于冬土,而宛然一太极之坤元也。至于尸解蝉蜕,脱化而躯壳如生,何莫非真阴之妙境乎?应乎痘疮,初见一点红,昭其为痘,以见血之载毒而出,同于载物之功矣。红而能润,色得以呈乎外,以见血不自呈,而需轻清之气明矣。红而能白,白而能黄,黄而能老,血得以化而成脓,以见血不自化,而借刚健之气又明矣。归附周围得以圆净,放白眼鼻得以封塞,黄熟周身得以胀满,以见血随气运,而象顺德之无疆矣。痘本从无而有点,点而递至于成痂,以见痘之皆属血体,而合乎资生之理矣。放点如粟,起胀如豆,浆黄如蜡,以见痘之血体日繁,而合乎博厚之道矣。浆足渐收,成痂落靥,以见痘之收敛于阴,如冬令之解叶辞条而归根于土矣。是皆血之制毒而然也。今反为毒制而血失其正,血本为荣而属阴也,为毒火所烁,痘自不能荣润,轻则焮红而重则紫艳矣。血本运行而流通者也,为枭毒壅阏,痘必血瘀,轻则椒皮紫黯,重则紫背浮萍,黑如洒墨矣。血本赖以滋养者也,为毒火逼迫,血必妄行,而致失血之患矣,尚冀其载毒而出,放白成脓,收痂落靥之境哉?此系血被毒害,而非血之不足也。血若不足,则白而不红,气纵有领毒之功,而血无载毒之力,以致有顶而无盘。气足以包血成圆,血不能以附气成晕,以致空壳无浆。痘赖血体而成脓,毒赖脓成而毒解,脓乏其本,即毒得其轻,气得其旺,亦何能济其缺陷哉?故血虚之证,必当养于平素,以补气之功易,补血之功难也。治血与治气同参,斯妙于治血,而明乎太极之阴者矣。

治痘运掌赋

病有表里虚实,药有补泻温凉。取证不可偏据,合外内与脉详。表似虚兮,必合内而评论;证似实兮,更参脉以相商。理在穷源兮,须究其致;不必他求兮,岂可悖常?痘更变而莫测,非若他证可傍。有似虚兮反实,有似热兮反凉。变证百出,千形万状。欲求变幻,先知三项。顺若治而多事,逆若治而招谤。险能通变,治痘贤良。有如热和缓兮体润,神开爽兮如常。淡红其色兮,如杏蕊之舒露;尖绽其形兮,如笋芽之透状。毒火轻浅,气血两旺。渐渐光壮兮,红变为白;气尊血附兮,白变为黄。脓成始于头面,终于四体,次第不紊;珠结肇于人中,末及足胫,阴阳和畅。饮食加餐兮,二便调顺;痂落滋润兮,疤色荣光。何用医林之药石,何须父母之惊慌。假令面颜青惨兮涎涌气促,如畏刀锯兮两目彷徨。腰膝曲而如折,青紫点如萍样。手足撩乱兮,身无安放;啼声不出兮,意甚慌张。洒墨兮四体暨乎胷背,失血兮口便合乎疮疡。腹胀如鼓兮,神情闷乱;额汗如淋兮,厥冷非常。此等逆中最速,闷痘即日能亡。更有立刻可毙,唇舌满口如霜。设若轻与汤剂,反致毁于热肠。

遍身蚤斑蚊迹,蓝斑焦紫如伤。一片兮蛇皮蚕壳,成粒兮水泡空囊。根坚硬兮黯滞,顶娇嫩兮油光。面目掀肿兮,痘卒不起;四心泛白兮,面不行浆。额攒聚而如麻,颧细碎而平胀。颔下模糊托腮,繇来不吉;颠顶盘聚复釜,自古非祥。功将九仞兮,痰壅气喘;时方发轫兮,咽哑水呛。目之有点兮,按之无粒而必败;形虽磊落兮,根无盘助而堪慌。脓未成而泡涌紫白,同归于尽;浆未行而痒沸燥湿,总属悲伤。顶破干赤兮,痘如剐去;顶破干黑兮,凹似煤坑。地角数点干黑兮,靥似内出而圈不敛;暨其鼻准若是兮,两颧平敛而及印堂。红晕散漫而不附,气离血散而乖张。彻夜无眠兮,浆后岂容如是?终日不食兮,痂后宁保无妨。浆不成痂兮,和皮黏去而如剥;硬痂燥黑兮,嵌入红晕而如镶。头摇身拱,足掷手扬。躁乱不宁,犹之发始;热如炮炽,更甚于曩。痛楚不堪兮,衣衾难动;身如捆绑兮,困苦着床。牵唇鼓颔,寻衣摸裳。手足振战而无措,欲言无语而皇皇。目开睛定兮,口吐涎沫;神情恍惚兮,身无主张。有本逆而不治,有失治而致戕。凡此同归于逆,谩夸痘内岐黄。

要知何为是险?阅时须要端详。痘使稠密兮,色犹滋润;色或干滞兮,形还稀朗。即使密而兼滞兮,颗粒分明而绽突;其或平而兼陷兮,不至脚塌而空洋。间贯珠而成形兮,余痘尚得充肥;间堆聚而成象兮,诸痘犹能光壮。出之太迟兮,淹滞而神情不迫;出之太骤兮,毒涌而势不猖狂。欲知其密兮,四五相连而拥簇;欲卜其稀兮,单见其形而老苍。大热得静兮,毒随热出而无虑;微热躁乱兮,毒与热闭而宜防。发必期尽,透欲其畅。气不充拓兮,归附则厚;血不红活兮,郛廓则壮。舌刺焦黑兮,痘不焦枯而莫虑;脸若涂朱兮,红中泛顶而休慌。喉间干恶兮,声音能喨;空窍失血兮,目与疮疡。神若昏愦兮,非痰喘而莫弃;狂言谵语兮,非焦紫而能康。唇肿裂而焦黑,腹绞痛而莫当。目下线红,拳毛若鎗。皮毛若刺兮,痛犹肤剥;叫喊不已兮,寝食俱亡。此等恶证,皆毒潜藏。痘若磊落,可冀无殃。若夫腰如被杖兮,毒攻本位,遇发始而未可遽绝;头如斧劈兮,毒参阳位,初见痘而还宜审量。作痒兮禁止能定,搔破兮流血流浆。泄泻而痘疮不变,有因利而痘反安康。体战栗兮神不昏,两齿斗兮身安静。痘使陷伏兮,囊窠未隐;精神困乏兮,饮食方强。浆灰白而目未开,脓水薄而痒未作。身不成痂兮,有痘疤而莫虑;面痂干薄兮,渐堆结而何伤?浆停燥实兮,空地复补而可喜;收靥黑薄兮,根窠得泛而无殃。痂干绝无腥臭,须知余毒尚伏。腐烂臭恶如尸,须防生蛆攒痒。发痈发疔,身热不宜炮炽;发斑发疹,红润为泄毒牖窻。浸淫不敛兮,土虚不能制水;溃烂不收兮,火旺烁金之象。疤凸赤兮,因风热所搏;疤凹白兮,因虚陷成坑。

险居可生可死之界,得生失死之场。援之得兮罔不起,投之一失罔不亡。险证多般,须挈纪纲。一一求之,志无定向;一以贯之,运如反掌。辛温滋补之证繁多,得一真虚而尽括;寒凉攻解之治不同,得一真实而俱囊。穷其真虚真实之源,达其极热极寒之变。权其轻重,较其短长。用补用攻,应必如响。势如宽缓而直达兮,必遵常格;势若急迫而更似是兮,可不穷理而通方。徒据日而定治,寻春于昏夜;第见病而治病,隔靴而搔痒。神理岂规则能定?妙诀惟洞彻阴阳。元阳得足兮,痘无气虚之患;真阴得旺兮,痘无血热之防。邪阳旺而五液亏,阴寒盛而真火灭。阳极则厥而似阴,阴极则躁而似阳。气血得胜兮,毒火退听;毒火雄烈兮,气血灭亡。畏矣哉,邪毒之进退;大矣哉,气血之消长。

气为阳而毒火侵炙兮,为蚀气,或烦热,或燥渴,口腻如脂,喉间干恶,痘色轻则干而重则滞,极则燥而枯,有舌起芒刺,有唇缩燥硬等象。血为阴而毒火侵炙兮,为燥血,或大便燥结,或小便短赤,夜不成寐,唇焦舌黑,痘或干红,或紫黯,或板黄,或焦黑,收痂燥硬,爬肌搔肉,痂不能落。毒火冲突气分兮热如火炽,为亢阳,或颠狂,或叫喊,或大渴不已,或喜冷思凉,有皮肉拥肿,有面目光亮,有口热如炉,有唇肿如炊,有痘起浮衣,有发空泡,有水泡,有重顶,有迸裂,或气涌,或填胀,或头汗如淋,或面目预肿,过期腐烂。毒火冲突血分兮,为血热,或界地不分,铺红肆溢,或眼赤如朱,或迫血妄行,有从口鼻而出,有从大小便而出,有从疡疮当顶而出,痘或焮红,有紫艳,或发血泡,或发紫泡。毒火盘据气分兮为气滞,不能领毒,痘出不快;不能峻顶,或平或陷;不能化毒,难以成浆,或板或坚或硬;不能成熟,难以拘毒,或密或细,或堆聚成形,或贯珠成象,不能磊落。一身之气,均为毒锢而失其尊。毒火盘据血分兮为血瘀,瘀于内,根窠无晕,有顶无盘,痘色白黯,与肉色无别,难以载毒;瘀于外,根盘紫黯,有发蚤斑,有发蚊迹,有若紫背浮萍,难以成浆。一身之血,悉为毒锢而失其附。毒火外虐兮,轻则抵穿筋骨,头面溃败,毁容残相;重则如失水之鱼,剥肤之木。毒火内虐兮,轻则便脓便血,如木之有蠢;重则溃腑溃脏,如果之腐仁矣。此非气血之不足,咸受毒火之伤残。

至若气虚不振兮,无能领毒,亦顶平,亦顶陷,有灰有白,为馁而不充,槁而不泽;无能拘毒,脚不能敛;无能蓄血,盘不圆净,或皮薄,或皱软,为不苍老。血虚不荣兮,无能载毒,归附不厚,行浆淡薄,不能发臭,疤不红润,面不荣光,终无血色。

知其侵炙兮,则知气血之燥烈,急清解以制其火,凉血以润其燥,开其牖而清澈之,不使至于焦枯。可知其冲突兮,则知气血之搏激,急荡涤以攻其毒,苦寒以制其焰,凉血以救其阴,兼于疏表而令宣畅,不使至于外剥。知其盘据兮,则知气血之拘囚,急荡涤以开其闭,破血以导其瘀,兼于疏达,拔其深根而不使内溃。知其气虚不振兮,则知毒无驾驭,或温补以致其旺,或峻补以复其阳,或关锁以禁其虚滑,不使沦于脱去。知其血虚枯槁兮,则知毒无乘载,或滋养以厚其体,或重补以振其浆,不令流于空壳。

百凡变证,惟此推详。不必以痛为实,以痒为虚,以燥为热,以战为凉。出运之根宗洞达,随在得从心之爽。不求合矩,自不踰方。莫谓参芪非发痘之剂,荡涤非治痘之方;莫谓行浆无寒凉之法,收敛无疏达之商。此理若明,尤得豫而克济;彻彼桑土,迨未雨而可防。毒至溃而攻之,觅犬于见兔;元至脱而回之,补牢于亡羊。知微之显而得预为之地,知风之自而悉致病之详。

痘出不快兮,主乎升发;必究其繇兮,宁第蝉蜕蜂房。其或表邪外束兮,必解散而毒有出路;饮食停内兮,必食消而毒无拦挡。毒火炽盛兮,夺其势而不使壅遏;气虚不振兮,助其元而令彼发扬。其源得浚,其流自长。贯浆同于一辙,结痂宁有参商?表如太实兮,松之不彻,毒火仍闭而为虐;表若太虚兮,固之不实,真气终泄而为殃。里若太实兮,攻之不畅,气血仍困而受虐;里若太虚兮,补之不实,真元终乏而何浆。实必至于内溃,虚必至于亡阳。更若加乎颠倒,何异抵痘于锋铓?妄冀成脓,求鱼毁网。即此一端,可以推广。

脓若成而毒未尽,治毒何能遽止?气虽足而血未收,凉血何可松放?不则竟尔收敛,余毒必至彰彰。亦有当收不收,脾气必困中央。此宜实脾燥湿,助痘收敛何妨。口渴不因火炙,生津补液相当。便泻不因火迫,固脾实土为良。心虚不寐兮,自宜定志;胃气不食兮,助纳为强。腠理虚而汗泄,还宜实表;神不守而多言,务使神藏。邪毒净尽兮,悉从乎补;余毒留连兮,可废平章。总归虚治兮,不通之论;不明剥复兮,安用彼相?补必期足,攻必期畅。药不胜病兮,何言九仞?治之过当兮,谁云力量?酌其虚而温之补之,热之固之,不为实实;明其实而凉之泻之,寒之解之,不为虚虚。首尾不拘,惟理是傍。痘若平易,好奇必悞;痘若偏陷,适莫宜亡。常道不谙兮,无比庸俗;寻常不化兮,乌得为良!

推广规则录

道有元机,阶梯必从规则;学期自得,画一何能推广?孩体初热兮,视其温壮,温则轻而壮则重。温必神爽方轻,躁乱莫庆;壮则痘起犹轻,毒滞尤重。壮热按其燥润兮,润则水济犹轻,燥则亢阳尤重。两眼昏沉兮,如睡未醒;唇口手指瞤惕兮,神情恍恍。胃火上冲而呕吐,邪热下注而倾肠。此因毒趋百窍,是皆出痘之象。吐不必治兮,邪从吐泄;利不必止兮,毒以利畅。其或发搐兮,惟利关节,毋为惊治;其或狂躁兮,惟清烦热,安神必戕。治先疏肌消食,升发透毒为良。表邪因其轻重,轻则前胡荆芥,重则芎苏干葛。风寒可用辛散,风热惟宜清彻。内伤何独不然!食轻麦芽山楂,重必青皮枳实。发痘随证相宜,蝉蜕芦芽桑蛀;咽喉凡痘宜清,牛蒡与夫甘桔。惟有内伤呕吐,甘桔亦宜暂撤。毒盛内伏兮,攻不宜缓;身如火炙兮,早扑可灭。迟则养虎贻患,致令将来无策。无论浆不能化,纵发何能得出?亦有胃寒而呕,脾虚而泻。非因欲痘而然,痘疮偶因发泄。其必目眶低陷,天柱敲侧,足冷头温,神情虚怯,重语声轻,面颜白?光白。必先安胃醒脾,茯苓车前退朮。缩砂陈皮甘草,扁豆莲心配合。方于痘所宜兼,并行不悖拣择。亦令疏肌消食,何异霜而重雪。痘若险中带顺,率由旧章。乃得痘看稀密兮,稀为轻而密为重,稀得荣绽为轻,密更不松尤重。察其色之红白兮,白属血虚而红属血热,白而嫩薄,血真虚也。血虚者,虑其浆清,红而壮热,血真热也,热则防其紫黑,顶平顶陷。有气虚气滞之分:气虚者淡白,气滞者板赤。淡白充拓而可起,板赤疏达而勃勃。根壮根坚,有毒松毒锢之殊。壮者圆绽而松,坚者箍而硬结。圆绽可以弗药,硬结非透可出。活血透毒,起胀时之工夫;凉血清火,成浆前之规则。活血如红花紫草,透毒如山甲蜂房。清火芩连犀角,凉血丹皮地黄。囊壳得松兮,不必再透;色转红活兮,何用再凉?痘犯炽热,凉解何拘首尾;痘若虚寒,温补何妨巅末。淡白而兼色嫩兮,参芪保元为最;淡白而郛壳老苍兮,芎归熟地为良。小水短赤,导赤繇来必用;心烦躁乱,凉膈散快胷堂。疏表以毒透为期,凉解以火清为傍。咽喉时防阻塞,莫犯辛酸冷热;头面时防搔痒,最忌醴秽腥香。皮薄浆清,托里而脓自足;灰白平陷,气足而痘自发煌。痒分虚实,湿为虚而燥为实。虚则倍以参芪,燥者黄连生地。便分滑滞,滞为毒而滑为虚。毒则恶实红花黄连木通滑石,虚则木香诃子茯苓陈皮参朮。亢极作战兮,必燥热而肿赤;气虚寒战兮,必冷白而皱湿。亢极重,以清火而佐散;气虚急,以回阳而俾暖。牙斗于发痘之始,责于肝肾之火伏;齿戛于浆成之后,责于肾肝之少血。虚当重以芎归,热伏勿令火遏。日不思食兮,有胃虚火闭之殊;夜不成寐兮,有心虚热扰之别。邪热迫而液沸,腠理虚而汗泄。总令补泻合宜,勿使虚虚实实。形不松,色不活,水杨汤和入胡荽而可浴;或黑黯,或破伤,化毒丹调入胭脂而急贴。气血锢闭,猪尾膏透活无双;黑黯干红,无价散能令红活。未应收而燥敛,生地重以两许;应回结而湿润不收,薏米防风苓朮。余毒未尽兮审其透伏,伏则疏肌透发,透则活血解毒。体虚而毒未尽,参归化毒汤宜;神爽而热未和,地骨小柴亦得。肢节拥肿,归尾牛膝为君,佐以红花羌活;两目红肿,羚羊荆芥为先,次以甘菊羌活。木通赤芍连翘,燥热生地皆合。热蒸不敛,细茶末收之而可干;和皮脱去,金盖散敷之而自结。种种有实有虚,有寒有热。不得以陷为表虚,以绽为表实,以吐泻为里虚,不吐泻为里实。不可以浆后为虚,浆前为实。痘多疑似,毋为其惑。欲得其真,必详参合。详其似是实非,衡其当务为急。证若偏枯,宜以偏济。证无定局,妙在权宜。以补作泻,以泻作补,究不离乎规则;合乎日期,同乎矩矱,原不下于通方。五行顺叙,即颠倒之元机;颠倒元机,即生克之常理。

治痘须知大运论

天以阴阳而运六气,运有小大,小则逐岁而更,大则六十年而易。小大有不合,大运于阳,岁位居阴,是阳中之阴,犹夏日之亥子时也;大运于阴,岁位居阳,是阴中之阳,犹冬日之巳午刻也。民病之应乎运气,在大不在小,不可拘小节,遗其本而专事其末也。譬之星理,以命为主,流年利钝,焉熊移其天局乎?病而于小大俱合无论矣。有于大运则合,岁气相违者,自从其大而略变其间也。此常理也。间有于小则合,于大相违,更有于大运岁气俱违者,偶尔之变,亦当因基变而变应之。如冬温春寒,更有若夏令飞霜,隆冬雷电,时令不无怪异,民病岂无悖常?但不可以常理论也。总以大运为主,不以岁气纷更,强合乎病,又不设成见于胷,惟证为的,与司天不合而自合,庶乎其近道矣。若概谓当先岁气,毋伐天和,似非世则之言。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间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总得挈领提纲,故得一本万殊之妙。不则当年岂无岁气,而必各取其一耶?至于痘证,有独取于辛热,有得意于寒凉,有扼要于保元,是亦治痘之明手,何不见有逐年之分别耶?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如曰偏辟,则当年各操其一以应世,何以得各擅其胜乎?成平以礼乐,勘定以干戈,此世运推迁之理,人事当然之局也。后学不明其故,各效其一而不通变,亦有畏其偏辟而第据证按期,有侈谈岁气以示高卓,皆不知循环之大运者也。余先君养恒治痘,肇于神宗初年,以及谢事,大运寒水,痘多气虚即血热之证,至行浆时而火无不清矣,浆后而毒无不解矣。即有变证,悉属真元不继;纵有火毒未尽,亦不过强弩之末。总归虚治,无不响应。昔魏氏之保元,正是时之真诀也。及予于丁巳至癸亥,尚多气虚,与曩局较若一轨,自甲子而血热者渐多矣,其毒亦渐深矣。向补宜从重者变而宜轻,泻宜从轻者变而宜重。迨及丁卯,所宜重泻者,虽极清极解,而亦弗灵矣。势必荡涤,而元枭之势始杀,然犹放标起胀时之权宜也。至壬申后,荡涤之法向施于成浆前者,竟有首尾而难免者矣。历年以来,居然成一定局,间有宜温补者,不过百中一二而已,见大运转于相火矣。治痘不同,其因如此。试问痘之形色证状,亦有异于前乎?无以异也。第多内证焉耳,伏毒焉耳。痘如稀疏者,其热宜和,乃有非干焦如炙,即头汗如淋;其神宜爽,乃有非啼号不已,即昏愦如迷。唇有不见焮肿而口热如炉,舌腻如脂;目有不见红赤而拳毛倒竖,两颊如朱。色令紫滞,谵妄其宜,每见肥红而语言错乱;色如灰白,厥逆其常,每见焮红而愁肢冷。期至浆满,痛胀何奇,每见放标而即如肤剥;时方透点,烦热何妨,每见落痂而热犹火炽。有时时而干呕者,有频频而腹痛者,证难悉举。使内无伏毒,何以其若是也?使伏毒而仅以规则治之,毒其能治否耶?见相火应病怪异乃尔也。自古气运靡常,纯驳无定,痘故变态靡常,补泻无定,是知今之非昔,其殆日后之非今乎?乃见前贤往哲,道虽不同,其趋一也。若使易地则皆然者矣,讵任胷臆者所可仿佛者哉?予于当事时怀冰兢,惟恐偏僻致悞,庶几屡应屡验,稍可自信。亦有莫挽者,明知其逆不必治,不过热肠所迫耳。

论治痘权宜

治痘百千妙诀,不越补泻两途。痘证百千形状,不离气虚血热两项。气见其虚,无证是实;血见其热,无证为虚。得补诸邪自解,宜泻正气自复。补泻之法,用于常则易,用于变则难。人第知其以补为补,以泻为泻之成法耳。不知补泻之变幻,有用补以成其泻,有用泻以成其补者。如痘不起发,以之疏表达里,是以泻为泻也。乃有固中实表,而痘适以起者,非以补成其泻也乎?如浆不能足,以之保元拓里,是以补为补也。乃有凉解疏达,而浆适以足者,非以泻成其补也乎?此《内经》泻东方而以南,补西方而以北也。举一而言,三隅可知。知此则补不必拘于时,泻不必拘于候。时而一以补焉,当不至于助毒;一以泻焉,当不害于损元。时而依期傍候,蹈矩循规,只见行其无事,非为胷中无识矣。于此不能权宜,凡可生之痘,皆沦于不起。然痘家喜补而畏攻者多,信攻而畏补者少;医亦依傍绳墨者多,达权通变者少,往往从补而致毙者,更十居八九也。

治痘药性摘要赋

方不合宜,厥疾何瘳?药不明性,方从何合?山楂宽气道而松痘,消食亦宜;桔梗顺肺气而清喉,药中舟楫。蝉蜕发痘之必需,甘草解毒之莫缺。前胡清风热之痰,亦能下气;葛根散肌表之邪,兼能解渴。薄荷清风痰而散惊,钓藤利惊搐而散悸。木通导赤除烦,毒从溺解;牛蒡清喉解毒,邪从肌泄。枳壳下气宽胷,青皮散结消食。槟榔豁痰逐水,杀虫去积;枳实倍于枳壳,推墙倒壁。泽泻利水通淋,猪苓速于泽泻。川芎助清阳而升头角,毒火上炎者宜审;木香理滞气而温脾胃,干红色滞者何涉。大黄驱枭毒而不留,破恶瘀而不守,不令内溃;石膏解烦渴之如烟,退炎炎之火烈,不使焦黑。殭蚕催浆,定痒之一隅;白芷托顶,排脓之偏卒。荆芥散风热而清血中之火,彻上彻下;防风散风邪而行周身之闭,驱风燥湿。生地黄凉血之圣剂,润燥无双;熟地黄补血最良,右莫能出。麻黄发痘而透渊潜,寒胜则宜;陈皮消痰而开逆气,燥烈则撤。升麻升散而上提,火炎必戒;白芍敛阴而退热,莫投血热。山甲力透重围,其性燥烈;地龙无地不透,最能活血。毒凝滞而不透,紫草当行;血干滞而不荣,红花莫失。羚羊清乎肺肝,犀角解乎心热。黄芩泻肺火而凉大肠,失血亦宜;黄连泻诸火而解热毒,干呕圣药。赤芍药破血中之滞气,疗毒壅之腹痛;牡丹皮退阴中之伏火,散血热之气结。桃仁佐大黄而退浮萍,血瘀必用;地丁君红花而散紫黑,毒结尤良。贝母治毒痰而利心肺,桑皮泻肺火而治气逆。滑石利六腑之塞结,溺赤尤宜;杏仁开心气之闭塞,止嗽亦得。连翘足能泻火,花粉可以解渴。当归补血虚之要剂,鹿茸振血冷之几脱。猪尾膏透伏毒之深藏,无价散转黑陷为红活。元府留毒,化之无敌珍珠;毒凝痛楚,定之还须乳没。牛黄护心解毒,清火开痰;琥珀利水除烦,安神散血。黄芪振气虚之不充,排脓托里而实表;人参补真元之不足,滋助五脏而内益。桂为参芪之使,壮血虚冷;附起虚脱之疴,回阳反本。白朮止吐泻而健脾,茯苓利水道而渗湿。金银花解痘后之余毒,地骨皮退痘后之虚热。茯神酸枣,宁毒尽之心虚;诃子肉果,塞脾虚之滑泻。山药助脾而益肾,薏仁收湿而助脾。邪留下部,行走必需牛膝;毒存筋骨,通散无逾羌活。小柴解痘后之潮热,引药入肝而主升提;麦冬清心肺之烦渴,生津补液非虚弗合。元参去浮游之火,解咽痛而快斑;山栀去曲折之火,清肺胃而止衄。木贼草退余毒之目瞖,甘菊花疗痘毒之目疾。扁豆莲肉助脾,无嗔无喜;竹叶灯心清心,可出可入。药品浩繁,惟贵精择。纯熟其性,泛应不竭。倘不辨证虚实,必致祸乎苍生;偶或悞投温凉,亦难逃乎天罚。告尔医工,切须戒慎!

发热论

痘疮未形,热兆其先。何以其自热始也?盖痘本一先天毒火,毒而系乎先天,毒自内出可知。而且济之于火,其为热毒又可知。热毒发于内而欲达于外,其有不热者乎?然热证繁多,何以则其为痘之热也?毒一萌动,出乎包孕之地,其势旁达,细察其毛窍则耸簇,按其肌肉则瞤惕,唇口必濡跳,手指微抽掣,有似惊意,但惊则显见而迫,彼则隐微更缓耳。其所以然者,以毒寻窍而出故也。其气腥秽冲冲而起,眼必昏沉,胃必呕吐,气浊而神不清,所以然者,以胃与目,神与气,属上焦而主轻清,目更系五液水会之地,为腥秽所干,自摇动而不得清宁矣。凡发热而有是象者,痘之热也。古人验中指独自冷者,亦谓其中指通受纳之关,胃为秽毒所冲而故失其常也。又卜其两耳红筋必轻,紫筋必重,与夫耳骩冷热之辨,亦为耳乃肾之窍,水受火之搏也。然有验有不验者,必合验前象之为最确耳。寂无所感,痘自蓦然而萌动者,其象如斯。若先感寒邪,必鼻流清涕,面颜青惨,翕翕发热,不免于淅淅恶寒,头疼拘缩而无汗,哑儿乌知其疼,验其眉愁是也。若感风热则面赤声重,涕唾稠黏,气粗鼻塞而气热,太阳筋惕,身有微汗。若伤饮食,胷腹按之必愁,弹之如鼓,口中嗳腐酸臭,大便或闭或泻,闭则转气极矢臭,泻则如注,秽臭倍常。惊则面有青气,但不恶寒,手足兢跳而不拘缩,卒然啼哭而若有所见,神情恍惚,如人捕捉,紧抱则安,稍动即悸,甚则或斜视,或上窜,手足拘挛,角弓反张。四者皆客感,本非痘象,然皆足以致痘。痘若因感而动于中,心合痘象而见于外,证虽多般,总不离热。是热也,痘虽未形,而痘之吉凶生死,未始不判于当下。如客感无侵,则毒无阻碍,更得热势和缓,体肤滋润,微兆其欲痘之象,别无可虞之证,将来放点,痘必气领血载,稀疏绽突,荣润可观,吉之兆也。如痘本轻,客邪太重,重在表则腠理闭密而毒无出路,重在里则中宫填塞而毒难宣畅,重在惊则精神虚惕而毒不得振作,纵令痘无可虞之象,而客邪有变痘之虞,是谓险从顺变,而吉中不能无凶矣。若夫壮热烦渴,或大便燥,或小水赤,或不耐衣被者,不必问客邪犯与不犯,热象如是,痘自匪轻,难乎其为吉矣。至于热如火炽,体肤更燥,发渴不已,口热如炉,鼻燥唇裂,目红颊赤,小便癃而大便闭者,此热之盛而凶之至也。乃有遍体燔灼而四肢则冷,体燥如炙而头汗如蒸,有静则燥热如炙,动即汗泄如油,唇口焦裂,舌起芒刺,目红而拳毛倒竖,面赤而板硬如臃,鼻衄成流,溺血如膏,置身体于泥水之中则快,咽冰雪于咽喉之下则爽,有一于此,是热盛之剧,穷凶之至,而与死几邻者也。又有骨节烦疼,腰如被杖,彻夜无眠,身无安放,静则昏愦如迷,躁则如鱼失水,筋抽脉惕,甚至手子足俱扬,皮毛刺痛,甚至衣衾难动,有叫喊而不休,有欲啼号而莫得,目闭者终日不开,直视者终夜不合,舌弄如蛇,天柱倒侧,此等恶证,热如炮烙者有之,头温足冷者有之,唇焦颊赤者有之,青惨黯滞者有之,即一体之中,寒热相判者有之,阴阳殊绝者有之,殆不可以数计也。所以然者,以毒火有隐见之分,非真有寒热之介也。乃若从前所论热之有温有壮,壮而有润有燥,燥而有剧与不剧者,何以故?以毒火有轻重之别,在气在血之不同耳。火毒初萌,有血当其先者,血当其先则血之受毒倍于气;有气当其先者,气当其先则气之受毒倍于血,毒所以有在气在血之证也。血属阴,以阴遇火则自热,火毒得其轻则热自透而能和;气属阳,以阳遇火则热自壮,火毒得其轻则热虽壮而能润。令重者而血当之,身之赖以滋养者惟血,血为烈火煎熬则血失其养,其热自燥而体不得润矣。令重者而气当之,身之赖以运行者惟气,气为壮火所蚀则气失其运,而脉络为之阻塞,遏郁处则冷,冲突处则热似火,汗如蒸矣。重极者而血当之,以有限之血,而抵无涯之火,犹杯水而敌车薪,鼎沸于内则妄行空窍,蓄聚于中则凝结成瘀矣。血至于瘀而气有不受困乎?尚冀其能领毒而发见也耶?不热自有之矣。外见青紫如伤,蓝斑如靛,是其验也。重极者而气当之,以阳刚之性,而撄烈毒之火,阳既亢而毒且厉,阳亢则热极生寒,火极似水,毒厉则萌动即攻,来几欲溃,经络隧道,悉为毒锢,尚冀其能蒸发而炽热也乎?凡见闷乱无声,面颜青黯,是其验也。所以闷痘之毙,不俟终日,总以无所容其发泄焉耳。故热虽发始之证,而热之轻重缓急,不可不知。轻者不治而自愈,缓者从容而可图。重若忽而必败,急若懈而何追。挽回调剂,古人必按痘之形色而后推敲,施于缓者则可,其重且急者,痘虽未形而儿体之生命,已在涉春冰而蹈虎尾。乘痘未及见,毒虽猛而尚未有定位,火虽烈而尚未及燎原,此诚转危就安之机,起死回生之会也。必俟察形验色,其势已成,而牢不可破矣。况乎形从气见,色以血呈,欲卜形色之美恶,即气血安危之机而逆睹矣。欲察气血之机,即发热时之景象而昭然也。谁谓发端非究竟乎?火未至而先烟,雨将至而云合,由来其机如此。得此元关于发热时之调剂,不必求合于痘而自中的。若泛以热治,未有不致误于重而急者矣。

升发论

升者,提清气以上达也。发者,开百窍以四播也。世俗但知以毒透毒,不知升发之义者也。痘自包孕之地,萌动而起,达于肌肉,见于皮毛,一皆从窍而出,窍有阻塞则毒无出路矣。周于一身,遍于四体,一以头面为主,清气不升则元首蒙蔽矣。舍轻浅之痘,不得沾沾以逐毒为发也。故古人有以升麻葛根汤,谓已发未发俱可用,以葛根能开泄腠理,疏畅百窍,痘得以纵步而出,升麻能提气上升,透发头面,痘得以挈领提纲,其不专以毒逐毒可知。然成方又不可拘者。愚谓痘犯气虚,腠理不疏而自泄,必用干葛,则重泄其表,俾气愈虚,痘反馁而不振矣。痘犯血热,毒火不提而上窜,必用升麻,则更提其焰,俾毒愈涌,致毒反攻头面矣。又有谓一见红点,便忌升麻、干葛,愚谓气虚则气下陷,虚剧者升之而犹未能上达,法必得补而可充,并升麻且不敢用,痘将何由而起?血热则表里壅遏,热剧者疏之而还虞未浚,法必攻之而得畅,并干葛且不敢用,枭毒何自而松?此两说者,各执一定见而不通变,学者不可以概法也。况升发之妙,亦非仅以提为升,以疏为发。疏则第可以逐寒邪,散风热;提则第可以助清阳,发真气。不惟真虚真寒,恶火恶毒所不能调剂,即如饮食停滞,暑湿秽气,孰非阻窍脉而碍气道者,其得以兼摄否耶?存心于此道者,必审其何痘宜疏,当不虚其表;何痘宜升,当不提其毒;何痘宜升发并行,两用而两得其效;何痘可以升发无借,即得以无事为工;何痘宜宽中,何痘宜清彻;何痘以不发为发,不以疏为例;何痘以不升为升,不以提为则。总令气之得以直达,不为毒锢,不为火蚀,不为邪郁,不为秽闭,不使窒碍,不使消阻,得以拘领其毒而出,升发之梗概,庶乎其得之矣。得此机关,苦寒如芩、连,辛热如桂、附,补塞如参、芪,荡涤如硝、黄,何莫非升发之剂?此窍不得,山甲、人牙施于燥热之儿,地龙、尾血投于寒凝之痘,桑蛀、蝉蜕随痘皆宜,据日期而不敢多用,鱼虾鸡笋,钻疮宜禁,凡遇痘而漫无区别,本透毒之利刃,与不能操刀者而反割矣。若是则元之又元,似乎无可适从,要不外于表里虚实之间,轻重缓急之势,验其形色,考其证状,体其神情,参其脉息,一一而端详之,治法与发热之条无两轴也。

疏表

发痘机关先辨表,表系痘疮之门户。表若无邪莫过求,表若干邪无出路。疏表必审是何邪,不可混同无区别。冒寒清涕在隆冬,蜜炒麻黄苏与芎。伤风涕唾必稠黏,羌活荆防可去风。风热相兼身燥热,面赤骍骍口腻渴。前胡荆芥葛根宜,莫用辛香与燥湿。表证虽无痘不松,亦宜三味无他择。痘如起发表邪清,不可过用令肌泄。若还表虚痘必痒,表若留邪毒闭塞。亦有表清毒已透,痘出焮红或紫色。此是血热火熬煎,血中之火当俾彻。荆芥一穗妙灵丹,彻始彻终莫计日。

达里

发痘机关当究里,痘有未见先伤食。饮食内停中气阻,转运失职脾困苦。纵然痘顺亦淹迟,设一痘险尤难布。要识如何为内伤,口中嗳腐气非常。恒有吐泻交相迫,亦有胷膛难按掌。有转失气甚酸臭,指弹腹声如闷鼓。此等内伤悉非轻,莱菔陈皮枳实君。青皮等味佐桔梗,欲其下降必兼升。有升有降理自然,前胡下气必推陈。木香厚朴姜砂类,气味辛香与燥温。证非燥渴方拟用,不可混作消食论。食若无多仅带消,山楂麦芽亦足应。轻重寒热最宜分,若还倒置痘先困。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六
痘疹门

救偏琐言 【 明?费启泰】

痘有首尾疏达诀

此言毒火表里俱盛,令得宣畅,非外感内伤也。

痘有首尾宜疏达,不可专以痘初发。初发之时固多宜,浆期敛后尤当察。若使表里俱实甚,期在行浆正涌盛。疏表达里不能权,变证百出趋愈远。安望成浆毒化脓,壅遏毒火成内攻。浆期已得此中窍,期在收痂又当晓。谩道回浆宜敛阴,宜疏反敛终不清。致毒留连难跳脱,红晕依然痂燥黑。轻则缠扰重则毙,多因悞敛少清彻。谩道浆后证无实,犹宜松达反令塞。毒痂抓肉不能落,余毒般般无休歇。轻发痈疔重必闷,误将恶毒为虚论。首尾疏达痘如何,恶毒为殃何用多。片云能使日光晦,前后工夫须合符。有一不侔知未靖,余氛未殄得非荼。证一炮热尚如曩,余象和平那算康。痛苦神情仍未释,痘虽许可怎无伤?浆信肥浓形足羡,色犹焮赤可云祥。形色神情俱似可,一恶当头未肯降。一恶深藏根未拔,能亏九仞至沦亡。只此类推余可概,可拘末路不通方。更有一痘最为奇,痘出稀疏绽且肥。起胀成浆犹似顺,顺中倏尔变崎蹊。逆嫌一点非虚话,结局雄疔要害踞。有痘稠密颇多虞,前局多虞后转移。从此递看浑似顺,顺中恒有伏干戈。前途弃甲从旁刺,结局疔痍遍体罹。早觉尚能谋治策,昧即攻心殒刻期。恶毒难靖犹难测,疏达工夫可忽微?

痘有不宜疏达诀

痘有始终忌疏达,不第行浆收靥时。证犯气虚难振作,发始须当预护持。痘赖气领方能透,虚更疏兮有何窦。毛窍况以气为卫,卫已疏泄何堪再?纵有客感谓伤气,非若表实伤风例。疏邪还宜兼实表,竟尔疏邪焉得起?气能充塞令毒畅,气虚里实犹希旺。借令通达混同施,里若亏兮损何地?即有停滞谓伤脾,非若脾强伤食例。消食毋使脾受亏,脾气虚亏痘必危。莫谓放标功有待,始之不谨终何赖?

放点证治准

痘未见点,豫卜其为吉为凶,惟于神情证象而求之,脉理而参之,然非极美极恶者未易镜其将来也。放点则有形可察,有色可详,顺逆险三途,昭然而覩矣。盖形成于气,色根乎血,气正则拘领其毒。毒有所拘,痘虽密而得定其位,不糊模,不细碎,颗粒分明,而脚必周净;毒有所领,毒易达于外,痘虽密,顶绽突而囊苍老,此气得其正而形其无间也。血正则荣载其毒,毒有所载,痘虽密而能安其位,根有盘助,囊厚其藏而饶涵泳;毒受其荣,痘不燥濇,形虽密,淡而不白,红而不娇,此血得其正而色其无咎也。反此则气血反受毒制。可知有表里俱虚而出不快者,有表里俱实而毒壅滞者,有气血虚馁皮薄而色白者,有毒火炽盛形恶而色恶者,千形万态,总由此出,详别证治于后。

放点于热三日后,身凉神爽,颗粒松朗,淡红苍老,其余可知为顺,不必服药。

放点,热不一日,烈热干炮,带火而出,不论稀密,色一紫艳或焮红,其他可知。此枭毒烈火,及早图之,不致日后内溃。急以攻毒清火,带清肌透发,不可以初见而翫忽也。

放点,有身不见热,神情困倦,偶因四旁痘气相感而出见痘,色淡皮薄,此腠理不密,肌肉不固,不能约束而然也,不宜疏散,防日后有痒塌之患,以调中汤主之。

放点,有先因吐泻困倦,头温足冷,适感时行而出,色淡囊薄而淹滞不起者,此气虚不振,不能透发,宜以升发中即兼治本,免日后有倒陷之患。

放点,有热如火炽,紫艳焮红,神情躁乱,累日不松而不起者,急宜攻毒凉血,清火疏肌以透之。

放点,有仅数粒,色不甚红,亦有甚白,身体温和,神情清爽,不谙者目之为顺,不知其囊窠累日不见粗壮,痘色不见光肥,浮沉其间,名为等伴痘。先见数点者报痘也,四五日后,身必忽然大热,神即昏愦,大队枭毒,一时涌出,其痘稠密紫黯,大都不起明者,即与挑破,吮松其毒,以药胭脂贴之,内服猪尾膏、通天散,活血疏透。来势猖狂,法必荡涤,庶可救。

放点,有毒火雄烈,气血不能约束,一齐涌出,火热如焚,急宜攻毒凉血清火。

放点,热犹火灼,干燥如烟,神情躁乱,不论稀稠,急宜攻毒凉血,清肌散火。缓则母内攻,恐无及矣。

放点,痘色干滞矾红,身宜壮热而反凉者,以毒火遏郁于内,非真凉也。急宜散火疏肌,活血透发,俟火透而后清凉,不宜遽与清火。

放点,痘甚稀疏,却间蚤斑,或间紫黯,有若紫背浮萍,或犯贯珠堆簇,神情愁闷,及诸股痛楚之类,多因恶毒盘据于内,表里故不相符,不可因其稀而致忽也,即当攻其伏毒,松肌活血。

放点,有唇烈焮肿甚,有焦黑如煤,或口中秽气不堪,或舌起芒刺,此毒火犯胃,急宜重以清火凉血解毒,重必攻之。

放点,皮毛刺痛,衣衾苦动,此毒壅于肺,急宜重以攻毒,松肌透发。失治,至行浆时,脓根不起,必至燥痒而毙。

放点,筋抽脉惕,叫喊不已者,此伏毒在肝,宜疏肝,毒重必宜攻,有咬牙者亦如之。

放点,谵语狂烦,如见鬼祟,此毒火迷心,宜凉血清火;兼之身热如烙,或诸般痛楚者,尤宜攻毒。

放点,骨节烦疼,更有腰如被杖,此毒在于肾,大都不起,攻毒刻不容缓。

放点,拳毛倒竖,目泡下有血丝,如线绊于其处,或腹痛不已,身热如火,肢冷如冰,此毒伏于脾,急宜攻毒,兼清肌透发。

放点,小水有如腌鱼汁,有鲜血如红花膏,此毒火下注小肠,急宜攻毒凉血,鼻衄成流者亦然。

放点,大便欲解不解,或解时疾首蹙頞,所解如漆如胶,有若瘀血,有若羊粪者,此毒注大肠,急宜攻毒,因势而利导之。

放点,大便暴注如倾,有纯解清水而躁乱者,此火扰大肠,宜分理凉大肠。五脏伏火伏毒,惟下利稍轻,以大肠为传送之地,虽壅滞艰塞,终得因势利导。

放点,颗粒稀疏,囊窠饱满,而色有矾红,有紫艳,有晦色,此毒火在于血分也,宜解血分之毒,清血中之火。

放点,有归附甚厚,而囊窠不松,或平或陷,比血至而气不至也,宜宽气道,松肌疏透;兼他证凶暴者,必下之。

放点,有郛壳圆满,而盘助干滞,此气至而血不至也,宜清荣活血;兼他证猖狂者必攻之。

放点,有外感未愈,或风或寒,或风热,或轻或重,有累日不起,有超而不快,此为表实,审其何邪而疏解之,令毒有出路。

放点,有饮食未消,中宫阻塞,口中嗳腐酸臭,腹内饱闷,痘出不快者,是为里实,急宜消化,令得宣畅。放点证治之大略也,由此而推之,其余可概矣。

稀有内证

痘欲其稀,稀则毒轻。不知稀而有内证,非真稀也。透于外,其毒则为痘。藏于中,其毒则见证或躁乱,或痛楚,或干呕,或昏迷,或失血,或叫喊,或洞泻,或艰塞,或大渴不已,或脉惕筋抽,或咬牙弄舌,内证甚多,类此是也。无论气血不足,即使有余,亦为毒所锢闭而陷于无用,于囊窠不能松绽,痘色不能红活,非血郁而白,即干红而滞,或紫艳,或深红,或间斑点,唇黑如煤,顶黯如焠,非壮热如炮即身凉而躁,痘即可以数纪,亦何贵其稀也。尽有顶绽如珠,光明润泽,一犯内证,便非真稀。明者烛其故,随其证之所至,或宜疏,或宜达,或宜清火,或宜攻毒,或宜破瘀,或宜透发,乘毒未张大,及早图之,容可保全生命矣。

总诀

外稀尤贵内安和,内不安和稀用何?重必内攻轻内扰,蚤图犹得幸无疴。

密有充肥

痘畏其密,密则毒盛。不知密得充肥,其毒虽盛,而气血颇饶。气血虽饶,而或陷害于毒,亦何能发透于外而覩其充肥?今充肥则气血不为毒害可知。充肥则气血又得以制其毒,而化毒又可知,其毒虽盛何畏焉?外有热炽如火,或绛红,或紫艳,或烦躁,痘虽充肥,毒亦猛烈,较之深藏隐伏者,彼得发见于外耳,又不得概以充肥而目之也。

总诀

毒无壅滞痘充肥,痘得充肥正有余。更得淡红滋润色,纵然稠密莫踌蹰。

陷有毒滞

气不能充则顶陷,陷则虚,无疑矣。然必皮薄色淡,方合虚局。若囊厚色苍,气之本体已具,未有气虚而囊不薄色不嫩者也。以气为壮火所蚀,壅遏不能上达,以故陷而不满,不惟囊厚而且臃肿,不惟色老而且干滞,尚有别证可参,与虚陷自是迥别。每见时师不审其由,一见顶陷便谓气虚,亦不识根脚之如何为敛,如何为塌,如何为根松,如何为毒绊,因其顶陷连脚,亦混言之,曰:此痘脚塌顶陷,并血亦牵在其中,则曰:气血两虚,必须大补,贸贸焉竟以参芪保元固本,以实投实,致悞者不可胜纪矣。悲夫!

总诀

痘疮顶陷若茱萸,囊老干红岂是虚?气因毒滞无能峻,毒得松兮气自尊。

绽有囊薄

气尊于中则绽,绽则气似足,然绽而不苍,是空抬虚壳也,绽何取焉?气虚不能卫护,郛壳随毒而起,虽若圆满而实飘薄,其色淡白,虽红亦嫩,体必温凉,人必懒倦,无论气虚不实,其血亦自不足,不得目其磊落而可喜也。其本质与娇红同体,薄似浮衣,证自迥别。乘气血未至离散,及时早图,未始不可以转移也。不则必至痒塌而毙。

总诀

气虚顶绽痘空囊,绽若囊空反不祥。浮抬不实成何用,及早扶元免破伤。

薄有浮衣

痘疮皮薄,自是气虚。盖皮毛属肺,肺主气,痘之囊窠厚薄,顶绽顶陷,苍老皱嫩,皆气主之,未有皮薄而气不虚者也。独有浮衣则不然。毒火猛烈,冲突皮肤,其苦皮随其炮炽而起,如汤火炮燃之象,较之气虚之薄,其薄更有甚焉者。孰知其本然囊窠,尚伏而未起,毒火一清,本体自透,渐成苍老,然果何以辨其为浮衣也?其道一以贯之,气虚之薄,其体自凉,其盘自淡,其神必倦,口不腻渴,大小便如常,诸凡火象,自尔不犯,是为真薄。若盘晕焮赤,燥渴神烦,身热如焚,或小便沁红,大便闭结,或倾肠直注,不必一一如是,有一二干证,的确烈火无逃者,余即有似虚似寒,间乎其间,正其热剧隐伏之故,非双关两属之证也。若以气虚治,助其烈火,闭其毛窍,不得发泄其外,浮衣势必破碎,如干豆皮,内囊肉色燥赤如剥兔,并空隙之地亦散漫游红,烦躁扰乱,而莫可救药矣。似是而非,可不明辨也乎?

总诀

皮薄身凉属气虚,皮毛火逼起浮衣。窠囊毒涌同于薄,一得清肌即转移。

平扁与不松辨

何为不松?板实而不畅满也。何为平扁?馁乏而不充拓也。其形若似,其致不同,一属于虚,一属于实。然实亦有不同,一有可生,一有必毙。囊窠板实,气为毒滞,以故不能畅满。若血犹归附,受困惟在于气,一治其毒,毒杀其势,气得以伸其转运,血因以佐其流通,气运血随而痘自松,其可生者此耳。令气血俱为遏郁者,囊固不松,根亦无晕,所谓痘色与肉色一般,此气血俱不至之痘也,无可救药。如身凉人静,囊软色淡,绝无干燥壅滞之象,是谓平扁,由气虚而不能峻顶也,早宜保元汤倍用黄芪而振气,内力得旺而气尊于中矣。虚实补泻之界,不可以不明辨也。

总诀

毒滞囊窠谓不松,气虚平扁莫能充。不松形色无柔嫩,平扁何曾有板痈。

气拘与毒绊辨

上文平扁与不松,指痘之窠囊而言;此拘与绊,指痘之根脚而言也。根主盘晕而属血,血随气以为通塞。气得其令,则毒受制于气,气能以蓄血定位,拘敛其根,不使旁溢,盘晕能圆,壮而红润,是气交则圆必周净之谓也,是为气拘。若气失其令,受制于毒,气为毒锢,窠囊固不得松,而盘亦紧束如箍,按之结硬,则根无盘晕矣。是痘神情大都躁乱而体则不热者,此属不治。所谓阳毒易治,阴毒难理。

总诀

毒绊根窠似气拘,气拘盘蓄痘充肥。绊其紧束根坚硬,并亦无盘泪必挥。

娇红非血热辨

红者血之体也,血因火动而呈其色也。痘不遇火,虽红必淡,红则为火迫矣。故古人有言曰:红属血热。良有以也。盖指红深者而言,非所云娇也。娇则气固不足,连血亦虚,无几之血,为无根之火,游行于皮肤间,故虽红而实娇,口必不腻,热必不壮,囊窠不能厚,日后必至败于痒塌,其痘最恶。所以谓红而嫩不若白而老。嫩者娇之谓也。

总诀

痘令深红是火炎,水红榴子又虚看。血虚气弱娇何嫩,皮薄浆清痒必缠。

血郁非气虚辨

白属气虚,自古言之。何以既白矣,而云非虚也?盖血着于外则红,郁于内则白。血受毒郁,则血不能灌输于痘,而潜伏于内,所谓血不至之痘也。然其空隙之地,必有朱砂斑点杂于其中;即未必其然,或有数点紫滞干红而露其朕兆者,即痘无可凭,或神情躁乱,唇口焦裂,浊腻如脂,或衄血溺血,舌弄如蛇之类,色虽隐伏,端倪自见。若以气虚治,投于丁香、姜、桂之属,不俄顷而遍体焦紫矣。

总诀

毒壅血郁不流通,血郁难呈载毒功。白即似虚机自露,细心参合掩何从。

起胀证治准

痘之根透则为起,囊绽则为胀,起居先而胀继之者也。痘初放点,其粒如菽,递及五朝,前后表里,得以无邪,痘疮不至偏陷,纵步而出,根透囊绽,菽而至于如豆,是谓起胀,毒其尽行于肌表矣。以毒达于外,痘故得以起胀也。其象眼封鼻塞,气尊血附,顶白根红,白而且肥,红而能淡,光壮如珠,身体温和,神清气爽,饮食二便如常,是起胀之顺者也,勿药有喜,其斯之谓欤!

起胀时,若表邪未尽,致毒不能尽行肌表,向来痰唾稠黏,或鼻流清涕,或面赤多泪,或面青声重,或翕翕发热,或淅淅恶寒,或毫窍直竖,至此犹末霍然,痘必未能起胀,仍必疏肌达表而兼升发。古人言一见红点,便忌升麻、干葛,不可拘也。

起胀时,若有宿食未消,致毒阻塞于内,向来胷膈不宽,按之眉愁,口中嗳腐酸臭,转失气极臭,至此犹未跳脱,痘必应至不至,仍以宽中化食而兼升发。古人言治杂证一寸,痘子落后一丈,不可训也。

起胀时,表里无邪,虽无阻碍,气虚血弱,痘虽起胀而少光壮,淡白而不苍老,眼不甚封,鼻不甚塞,脚虽不塌,顶不能绽,体静温和者,稍稍解毒中,即当渐补气血,温中保脾,如保元汤加芎、归、木香、殭蚕、白芷、山楂,量用解毒一二味,以预防浆后泄泻倒陷之患。

起胀时,有气血虚剧,不惟温而且冷,不但静而且倦,不惟白而更嫩,不但不老而且皱薄,顶陷而兼脚塌,重语声轻,眼不能封,鼻不能塞,淹淹不振而不起胀者,即当大剂保元汤加芎、归、鹿茸以峻补气血,或丁香、桂、附以振作元阳。参、芪太重,必须济以山楂,以此味能行参、芪之滞,不减参、芪之力,此用药相济之法,不可不知。桂、附量视缓急。参、芪、鹿茸,迟则殆无及矣。此偏于不及者,大略治法也。

起胀时,至若毒火猛烈,更有伏火伏毒,郁于皮毛,痛如肤剥,衣衾难动,期虽起胀,竟累日壅遏者;有毒参阳位,面目焮肿而痘不肿者;有毒滞于顶,根起而囊不松者;有一身之内,通塞不均,冲突处则重顶,甚则涌泡,遏郁处或平或陷,甚至连窠囊亦板实者;亦有窠粒周围,贴抱一圈,状如珠壳者;有毒拥皮肉,痘虽粗大板而平者。此等枭毒在于气分,不拘痘色红与白、紫与黯,必用荡涤之剂,佐以青皮、赤芍、荆芥、牛蒡、木通、蝉蜕,用山楂两许,煎汤代水以治之,重以桑虫透发,庶气不为毒锢,气得以畅达而痘起胀矣。古人言气不可亏,不可法也。

起胀时,有诸痘未浆,并有未及放白数点,先已黄熟者;有半为热毒燔灼,半为伏毒锢闭,一则铺红肆溢,一则痘若水珠者;有通身或紫黯,或紫艳,或焮红,或矾红,或晦色,或间朱砂斑点,或紫背浮萍,或失血空窍者。此等热毒,在于血分,不拘痘之日期,亦必以荡涤为主,佐以桃仁、赤芍、紫草、地丁、丹皮、荆芥、木通、猪尾膏、地龙,以散其凝结之毒,庶血不为毒瘀,得以通达而痘自起胀矣。古人言补血之功难,须当养于平素之说,不可泥也。

假令毒火发见于外,热如火炽,烦渴不已,口热如炉,不拘在气在血,均以石膏、芩、连、犀角,或四圣散、金汁等类,以制其阳光烈火,庶气血两不受炙,痘其得以起胀而荣润矣。古人言疹爱清凉痘要温,不得以此痘律也。

起胀时,有根起而囊少胀,起胀而或少充,充而色或少润,润而热有未和,是毒火未得宣畅,概以疏透清解,固无事于荡涤,亦不必过以寒凉,尤不宜妄用辛热,亦不当便用温补,但以连翘、牛蒡、生地、丹皮、红花、山楂、甘草、荆芥穗之类,稍以白芷、殭蚕、桑虫、占米以催浆拓顶。火虽不炽,清之则热得以和平,色得以滋润,行浆而浆得以洋溢;毒虽不盛,解之则囊得以松泛,毒得以化浆,至收结而不为余毒缠扰。清解之法,常规原以此期。痘至五六日,大都起胀,起胀则毒在外,毒既在外而清之解之,则毒无寒凝之虑。痘方起胀,则浆未及行,而里未虚,乘未虚而清之解之,则痘无内虚倒陷之患。而孰知过与不及,不可以常理论也欤?

攻毒总诀

问痘如何有用攻,伏毒伏火岂堪容!毒火松透稠无害,毒火深藏稀亦凶。细究神情暨见证,察形验色皎如星。上焦冲突如泉衄,舌刺唇焦与炙同。下迫小肠溲是血,大肠逼迫苦难禁。拂郁皮毛病似剥,啼号不已虐中宫。胷堂壅遏躁如嗔,日夜无眠扰不宁。痰一因之迷上窍,气雄烦闷叩无声。静不静兮躁不躁,愁容可掬畏人亲。骨节烦疼腰似杖,筋抽脉惕状如惊。遍体炎炎骇热深,更呀四体有如冰。通身汗涌令人畏,尤怪身焦首似蒸。毒涌肌肉周身板,焮肿如吹痘却平。拥突如桃名疙??合,痘疮未见毒先行。痘未胀时面预肿,额颧未起眼先封。赤眼泡下绕红丝,倒竖拳毛人未知。遍躯晦滞如蒙垢,口舌无皮秽气喷。两颊焮红无点粒,发始牙争舌不宁。报点歪斜黑陷硬,一齐涌出细如针。紫背浮萍斑似蚤,犯一稀稠总不论。贯珠搅簇又堪嗟,蟹爪游蚕(艹瓢)上沙。燕蟢二窝并鸟迹,迭钱鼠迹及螺疔。雁行珠壳蛇皮类,履底环珠总象形。其在部位亦多名,覆釜蒙头两截分。琐项缠腰双锁口,托腮攒背与攒胷。披肩囊腹咽关属,抱鬓蒙骩及锁唇。鳞坐囊球暨抱膝,随地逢之莫觑轻。色有紫艳有深红,紫滞干红又不同。紫类鸡冠花是艳,深其无异绛桃红。滞色犹如花木笔,干如纸色有矾红。若比青莲滞更恶,椒皮干色恶无伦。有顶平平若烙炮,有顶如煤类火烧。有顶陷下根红肿,有顶尖圆色紫焦。痘色颇佳多恶证,痘稀色白见雄标。飞浆迭见黄如蜡,发泡看来似荸桃。有白有紫有色黑,或粗或细毒咸枭。那般痘色那般形,见证神情总毒伏。毒伏于内血受瘀,毒伏于内气受锢。毒轻本受气血制,惨彼气血亦归毒。是痘生成必内溃,除却荡涤无生路。纵使不能一一苏,舍此千中无一复。前人列于不治条,后人模糊傍矩矱。亦有识者谓实病,懊叹婴儿是天命。天假千虑之一得,杀身恶毒容稍灭。恶毒驱兮气血畅,气血融通痘自放。气领血载功自全,顶白根红自光壮。即使贯珠堆聚类,亦得松抬无敢抗。气煦血化浆自成,不借参芪保元神。成痂落靥无侵蚀,胃自开强脾自实。此痘不拘儿厚薄,不拘未痘先病弱。不拘眼下便已泻,不拘眼下便闭结。不拘成浆宜保脾,不拘痘后须调理。寻常之法治寻常,不可将来抵恶灼。枭毒不驱是纵虎,驱之不尽防窃发。若使反以补为良,可叹适以赍盗粮。有虑儿虚且傍稳,坐视匍匐将入井。从来有病则病受,始终细细宜详究。犯此尤当及早图,更须绝顶方驻足。但凭浆后胃日强,夜卧日高犹未足。落痂体快与身凉,笑口欢容无稍楚。方是枭毒尽无余,才得修文偃却武。

申明鼻衄

痘疮鼻衄,与杂证鼻衄不同。杂证不过迫于肺经浮游之火,清之立解;纵有为积热所致,势亦猖獗者有之,要无内溃之惨。痘乃先天毒火,不衄则已,衄则烈毒内乱,五脏沸腾,致血妄行,空窍点点,皆毒血也,非等闲邪火可例。势必荡涤而佐以凉解,庶可治其虐焰。不则毒血瘀内,毒瘀于内,其有不溃者乎?内至于溃,其有得生者乎?若仅以犀角地黄之剂而希止之,是有扬汤止沸,非锅底抽薪之法也。是证甚多,以下攻毒之验,总难笔记,附其一以证其概。

申明舌刺咽干

舌苔如刺,咽干如炙,伤寒杂证见之,亦阳盛阴亏之象,然扶阴抑阳,其卮可解。痘疮若见,总烈毒肆虐,以非仅煿炙而已也。轻则干憔,重则焦黑,亦必溃而后已。总系咽喉之毒,所以咽哑水呛,并为逆证。舌刺如芒者,不治。欲解其围,非荡涤不可。即使攻之,亦必早图,乃克有济,不当目之于泛常也。

申明溺血

痘疮失血,列于不治,总以烈毒内攻也,况出自小肠乎?故五淋惟血尤重,痘疮犯此可知。凉血清毒,固是证之首务,而无斩关之剂以驱逐之,纵极清极凉,仅足以缓其流,难以澄其源也。

申明大肠逼迫

大肠为传送之官,通利易,结实难,故大便之实与泻,中气之虚实因之。所以古人治痘,用木香异功散,以预防其滑泻。而孰知枭毒深藏之痘,不为气领,不为血载,表里壅塞,发泄无门,因有传送之隙可乘,毒其腾涌于此矣。肠既毒涌,下注逼迫,自欲解而仍不得解,诚能因势而利导之,俾毒得以宣畅,则气血融通而痘其发皇矣。

申明拂郁皮毛

痘未分布而毒先涌发如疖者,名为疙瘩块。痘未及乎肌肉,而毒之锋颕先射乎皮毛,谓之颕毒。稍一孾之,痛如肤剥者是也。此不早图,任其肆虐,七八朝必至燥痒外剥而毙,毒之最恶者也。

申明啼号不已

啼哭婴儿之常态,至于不已,非烦热所致,即痛之使然,而可虑矣。声必急骤,面必愁容,与常态自是不同。即使烦热痛楚,其因别证,如蛔结食积、疮疡疖毒等类,亦无事于荡涤者。惟痘疮犯此,中藏伏毒,毒则扰,扰则攻,攻则溃,所以叫喊不已者不治,非不可救药也,正不知有此治法耳。

申明胷堂壅遏日夜无眠

胷堂乃上焦心肺之地,最轻清而邪不易犯者。然六淫惟火上炎而易及,干于心则以火济火而神自不宁,干于肺则金被火烁而躁自不觉。况此火更出于毒,病不止于燔灼,轻则内扰,眉宇不舒,重则内攻,如鱼失水,日夜无眠,所必至矣。轻者导赤可解,重者必需攻逐,不则养虎贻患。是证施于未见,使痘可以成颗;施于已见,细碎可以退去。凡猖獗之证,在三日后,内已受攻,无及矣。

申明痰迷上窍昏闷无声

心之气,出于肺而为声,其窍若管钥焉。窍为痰迷,痰因气闭,气因毒滞,毒气弥漫,痰迷心窍。盖心为神明之官,迷则神自不清,闭则声自不出矣。详其痘疮皮肉壅肿,紫滞焮红,壮热气粗者,方合是证。

申明静躁无定愁容可掬

凡静则病退,躁则病进。至于似乎静而卒不容安,似乎躁而若为所禁,满面愁容,凡所遇而增恶焉,较之狂躁者更重。甚至有天柱倾倒,刻不能支者矣。痘疮犯此,无论热如炮烙,紫艳深红,见其热毒内扰,即身体温和,痘色黯滞者,尤见其热毒固闭,而故身无安放也。与气虚困倦,自是霄壤。

申明骨节烦疼腰如被杖

痘疮包孕,在于肾脏。腰者肾之候也,骨亦属肾,此地若痛,是于发动之地,便即肆虚,乌能历日期,待朝数,而施功于次第也?纵有良法,苦不及施,犹之迅雷不及掩耳。所以腰如被杖者,为不治。惟于痘未见点,萌芽甫动,得以即挫其锋,庶可挽回于万一。若一见点,本脏便坏,惟有待毙而已。若清溪章继美之痘,是一验也。

申明筋抽脉惕

筋抽脉惕者,状若惊也。筋属肝,毒在于肝,不得寻窍而出,筋脉受其冲激,以故抽惕如惊,而实非惊。有发于未痘之先,景象凶暴,见痘即止,此痘发于心,世俗所谓惊痘者是也。然亦非惊。此则未发已发,不时抽惕,惟怀抱者知之,傍观者不觉。此毒不驱,肝脏受攻,肝为血海,血海扰害,难于载毒,红晕不着,难以成浆,囊不充溢,首尾类多咬牙,终必溃而后已。是证轻者疏达活血,稍与攻毒;重者重与攻毒,佐以活血疏达。若以惊视,悞人多矣。

申明遍体炎炎

痘疮非热不发,非热不胀,非热不成浆,非热不结痂,是元阳制化其毒,终始其功,故首尾不可无热。然热宜和,体宜润。乃若如火炎炎,遍体干灼,肆虐脏腑,蚀真气,烁真阴,是痘疮焦紫之媒,不论已出未出,按之若此者,便是穷凶极恶之证,不可以泛常之热而忽之也。

申明四肢独冷

四肢属脾,惟宜和暖,固不宜热,尤不宜冷。冷而皮薄色淡,身凉而手足更冷者,此脾脏虚寒,元阳几脱之象。冷而干红色滞,通身火热,而手足独冷者,此烈毒壅遏于脾,邪阳莫透,火郁则寒之象。冷之极,正热之极也,较之炮炽者而更重矣。在他证则发之而火自散,此系烈毒深藏,非攻不透,失治而脾必溃烂矣。

申明通身汗涌

阳虚则自汗,汗多则亡阳而有虚脱之患。孰知痘疮有阳极而汗涌泄者也?人身水火,不容偏胜,水胜则火熄,火胜则水沸,烈火燔灼,五液沸腾,液有出于毛窍者为汗,此五液之一也。火扰于内而汗自泄,是汗之为火逼可知。有汗出如淋者,火之极也。其证通身焮赤燔热,气粗躁乱,是其验也。火盛即毒盛,故气虚而毒盛者有之,未有血热而毒轻者也。火毒相并,血遇必瘀,血至于瘀而内有不溃者乎?其攻自不容缓。

申明头汗如蒸

头汗如蒸者,通身焦燥如炙,惟头面汗若笼蒸也。缘烈毒涌于肌表,壅塞气道而致表实。然五液却沸于内,渗泄无门,以故身燥如炙。火性炎上,兼之不容旁达,焰尤上窜,汗之所以上涌若蒸也。头为诸阳之首,轻清最上之位,邪阳不易犯者;又一身之枢纽,痘疮吉凶之准,邪阳更不宜犯者。而汗若此,五内可知。前人所以谓毒参阳位者死,是汗居其一也。尚有并头面而不得泄者,面反青黯,两目彷徨,闷乱喘急,此又立刻待毙者矣。

申明毒涌掀肿

疮有毒盛松透于外者,肉地即肿,必因痘肿而肿,囊必绽突,色必红润。若郛廓则平,痘色则滞,肌肉掀肿如吹,按之板实,此一身领毒之气悉为毒锢,一任枭毒冲突于身,所谓难疗肉肿痘不肿者是也。此毒不驱,七日必至内攻而毙。

申明疙瘩块

痘疮轻浅者,萌芽发动,气领血载,从容散布,不但颗粒分明,界地亦不连,其色若重而急者,朕兆一萌,毒锋如射,或上窜,或旁涌,任其毒之所至,拥突如桃,形如疖毒,是谓疙瘩块。痘未及见,毒先涌发,验其身热如炮,神情躁乱,哈舌不已,叫喊不止,更合之两目昏眊,肉瞤筋惕,是其证也。若以寻常疖毒视之,则悞矣。

申明预封预肿

痘至五日期,起胀光壮,面因痘胀而肿,眼因面肿而闭,此势之必然者也。痘若平而不起,板而不松,惟皮肉掀肿,目泡臃合,此枭毒腾涌,不受气领,不为血载,惟毒纵横,是亦毒参阳位之一证也。前人所以谓面目预肿者不治。及早攻之,容或可救。

申明红丝遶目倒竖拳毛

红丝绕目者,有血丝遶于拳毛之下也。拳毛倒竖者,眼拳毛根根如针簇也。此伏毒冲击于脾之使然。各脏凡有伏毒,即是恶证,至于脾最恶矣。仅在两肾之上,却居心肺肝部之下,毒愈下而透愈难。脾受冲击,所属之地,自失其常,所以拳毛倒竖,血丝绕目畔也。较之腹痛唇肿等证,殆有甚焉者矣。是属毒参阳位之一证也。

申明痘如蒙垢口秽喷人

痘如蒙垢,色近于灰,灰而囊薄色白者,此气血不足,虚之极也。灰而黯滞,囊老板实,此气血为邪毒壅滞,不能焕发其华,色愈黯者,其毒愈深。若兼之于口中秽气,令人难近,此毒固盛而烈火尤内焰者也。不可据其似而失其真也。

申明发始咬牙

斗牙有血虚,有热毒。大都浆后者属血虚,浆前者属热毒。然浆后而犹因热毒者有之,未有发始而血虚者也。往往有痘方二三日而便斗牙者,有见点而即犯比者,更有痘未及见,一发热而相戛作声者。无论痘未及见,就在放标透点时,血初定位,纵血虚之人,血亦何自而虚,致齿失其养耶?明是毒火肆虐,不必参合形色内证,自是燎然。

申明发始弄舌

舌者心之苗,心宁则舌宁,心扰则舌乱。心固象离属火,虽若易动,然下交于肾,得坎水相济,而成其为火者,故为君火,当寂无所触。其何弗宁者?惟是邪阳烈毒,冲突其经,以火济火,二火相并,其苗自不能宁。痘疮自内达表,非火不透。痘之顺者,其热温和,客火不炽,于心何犯?即使险者,因逐毒而壮热者有之。热因逐毒而壮,犹为发扬松透之火,于内亦不扰,扰则险而逆矣。烈毒内炎,燔及少阴,非躁乱无声即叫喊不已,非躁热如烟即汗出如油,痘隐隐于肌肉之间,非紫艳或矾红,证难悉举,类多如此,弄舌其能免乎?是证燔热者攻而凉解,隐伏者攻而散达,斯得之矣。

申明两颊通红痘无一点

两颊系一身痘疮之主,气血领载之会,先于此地透发,后及其余。见气得其畅,故领毒而先后不紊,得于此地分根,不连其色;见血得其和,故载毒而盘晕圆净。若一片通红,是血被火灼而旁溢,毒不受载矣。不见点粒,是气被火蚀而遏郁,毒无所领矣。气血俱为陷害,仅以凉血升透,成何济耶?

申明涌出如针

痘疮形成于气,毒受气制者,出必渐次,虽密亦分珠圆绽,以毒轻松而气得以拘领也。毒若雄猛,则气不能领,一任毒之奔腾,所以涌出而不得渐次;气更不能拘,一任毒之纵横,所以细碎而不成颗粒。痘之蛇皮蚕壳,皆始于此。其痘毙在七朝,本无治法。惟于放点之初,见有攒簇不成颗粒者,速即攻之,令汹涌之势,大挫其锋,遏郁之气,得伸其令,庶乎密者可以转稀,疏细者可以转磊落,此真稀痘之秘诀也。但当治之以早,是痘令一越宿,毒即有定位,三日内攻,已成牢不可破矣。尽有一见点而攻不退者,必至蛇皮蚕壳亡之,其命也欤!

申明黑陷歪斜

气得其畅,包血成圆而松透;血得其和,附气成晕而红活。反此自平陷歪斜,干红滞色,甚则其黑硬矣。以见枭毒纵横,气血瘀滞。可知散见且凶,况报痘乎?希冀挽回,岂徒事升发之谓欤?

申明紫背浮萍

痘之色,血之色也。血和红而能润,血热其红若绛矣。热剧则紫,紫黯则血瘀矣。至如紫背浮萍,较之紫黯不更甚乎?缘为血被火炙,荣失其荣,致色乃尔。更受逼迫,血失其位,致见此斑。古人弃之不问。若在初见,其血瘀而未死,及时破涤,瘀毒得活,其斑渐淡渐退,尽有可活者。仅以活血之剂而希治之,必至就木而已。

申明蚤斑

蚤斑者,有点不成颗,有粒无盘晕,似乎蚤疤,名为蚤斑。点子虽同,但蚤疤松而散,此则敛而结,其色紫,其点细,较若紫背浮萍,其势略缓,亦以血为毒瘀。外见此斑,内瘀不破,必然内溃,是亦不治之证也。

申明贯珠攒簇怪痘

痘不在乎稀,得匀朗散布,虽多何害?若连串贯珠,有形相似而杂乎其间者,若堆聚攒簇,有象可名而间乎其内者,有一于此,空地虽多,亦何取焉。须知枭毒深藏,气血锢闭,毒无领载,痘不得透,故多隙地,内却受其殃。其贯珠攒簇者,枭毒冲突,气血不能驾驭,一任毒之纵横。凝结成条者,外见连串贯珠;团结成块者,外见堆聚攒簇。诚中形外,信不诬也。是毒顽而不松,伏而不透,犹贼之巨魁也。此毒不治,诸痘皆为抗拒。治不以攻,治之何益?巨魁授首,前途不战,有倒戈之势。然世于贯珠者,习矣不察而多忽;于搅簇者,归咎于命而弃绝焉。兴言及此,亦惨甚矣。庶状其图象,或得触目经心,详其治法,或得挽回万一,未必无小补云。

申明恶色并治法

痘之色血之见乎外也,血和则红淡而润,红深如绛则血热之焰昭然。热若郁而不透,则火焰不发而红自干,干而至于色类椒皮,荣失其荣,而血几于死矣。是红之最恶者此也。热剧则血瘀而色紫,紫而艳,虽瘀而犹可活。紫至于滞,则血被毒囚,而内攻几成矣。是紫之不堪者此也。黯滞青莲,可无拟治法矣。是红是紫,皆热毒肆虐,在所必攻。然攻有不同,当分隐见。其隐与见之分,总以身之热与不热辨之。身炽热者,热毒燔灼,其血沸腾,攻宜与活血清火并行,大忌辛燥,即当归在所宜禁,以血中之辛药也。体不热者,热毒固闭,血如胶漆,攻宜与导瘀活血共济,大忌寒凉,即生地亦所宜禁,以血中之凉剂也。然辛燥尤不可撄,总令血得其和,归于红润,斯为良法。

申明四毒顶

痘贵绽而红活。平平若烙炮者,其顶若熨而平,其色若熟而腐白也。痘贵气尊而血附,下陷根肿者,顶若茱萸而脚不松也。一平一陷,均气为毒滞。一毒上壅而不得荣于囊壳,一毒下郁而不得透于顶尖,治法皆所当攻。其炽热者重攻而寒之,热不甚者轻泻面松透之。如煤类火烧者,其色焦黑。似乎火焠者,然囊顶尖圆者,本是妙境,而色焦紫,形亦何足取也。斯二者均血被火灼,血剧则变也,大都不治。得无他证而颗粒磊落者,容或可治。炽热者攻而寒之,更导其瘀;热不甚者攻而导之,兼达其闭。

申明痘佳证恶

痘之吉凶,世多还以痘准。如颗粒圆绽,盘晕肥红,更兼疏朗,人人目之为顺,何虞其有复败之患哉?不知痘象虽佳,证或凶暴,若以痘美而致忽焉,继必痘随证变,秀而不实矣。然证与痘俱由内而发,何以痘既若此,证又若彼耶?盖痘出于险者,毒恒有隐见不同,发见处则气血畅达,领载其毒,痘故得以光壮;隐伏处则气血锢闭,毒无驾驭,横证所以旁出。即以痘观之,稀疏处可以数纪,稠密处无以容针,冲突处至于重顶,陷伏处过期不透。即以证言之,体热如烙者肢冷如冰,倾泻如注者倏尔闭塞,毋惑乎痘无可虞而有可畏之证矣。证不必多,美难胜恶。犯一痘忌,大局随之;顺不嘉多,逆嫌一点。此之谓也。

申明痘白雄标

痘若稀疏,其毒似轻,淡白则痘似不足。至于标痘,或紫或焦,或盘晕焮赤,中心黑陷,按之板实,是谓雄标,系一身痘疮之主。主痘若此,则其稀者诸痘,为枭毒抗拒也。致伏于内,故若稀非毒轻也。白者,血为毒郁,不得外着,故白非不足也。急宜刺之,吮出其毒,用胭脂膏封贴。视其神情内证,轻者以活血透毒;重则必攻,令毒根一松,通身透发,而白变为红矣。

申明飞浆

痘期十四日,自放点以至落痂,犹十二卦之阴阳消长也。当初出一点红,血初定位,纯阴坤卦之象。阴极阳生,渐而复,复而临,临而泰,三阳透于顶尖之上,阳交于阴,气会乎血,痘故红而变白。五朝大壮,六朝夬,七朝干,六阳呈象,血受气化而至纯阳,痘故白变为黄。所谓七浆八足,是则为脓。成脓而色自黄,是痘之应至而至,阴阳自然之理也。若未及三朝,诸痘未能放白,数点骤然黄熟,缘为烈毒所冲故尔。浆成迅速,是谓飞浆。止一二点热不甚炽者,以针挑之,用胭脂膏封贴,但与凉血清解,自放白成浆矣。如其迭见不已,热如炮烙者必攻。仅与清火凉血,终必焦紫,不能救援者也。

申明泡涌

痘疮气盛则泡。气盛者,毒气盛也。毒气雄猛,反成遏郁,遏郁之极,内有冲突,以物极则反也。遏郁处顶平顶陷,颗粒不松,连肉亦有板实者;冲突处毒锋如射,膺其锋者,囊随毒起,泡之有自来矣。所起乃郛壳浮皮,不为气领,而囊故飘薄,不受血载,而根故无晕。气血关锁之极者,色白而囊空。气得浮动者,内涵清水;血得浮动者,水若腌鱼。血内瘀者其色紫,血几于死者其色黑,宛若一荸桃之形,有粗有细,酷肖,其色有白、有紫、有黑,而有若腌鱼,水色也。总为毒气冲突之使然,证属不治。但于放点之时,颗粒不松,根无盘助者,知其泡所必至,即以驱毒松肌,杜于未萌,斯为良法。有脓成之后,过期不敛,脓化为水,数粒相并而若泡者,以针挑破自干,不为泡论。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七
痘疹门

救偏琐言 【 明?费启泰】

凉血撮要诀

问痘如何血用凉,阴血为荣畏亢阳。阳亢血热阴难养,荣失其荣燥怎当?始终滋润方为贵,色一干焦痘必殃。燔灼放标焉得起,煎熬起胀怎荣光?灌浆时被炎威炙,安得脓浆灌顶囊?尽有血旺得催成,迅速催成亦板黄。红晕尚焮囊已黑,燥硬干痂总不祥。凉血生地必为君,次择芩连犀与羚。阴中伏火丹皮彻,血分燔炎散必荆。重须石膏兼荡涤,由来沸极必抽薪。轻惟生地与丹皮,荆芥连翘紫草宜。重可用轻轻勿重,轻重惟于痘上凭。或红或紫艳如霞,体热如炮重莫加。仅若清凉非重剂,终归焦黑断无差。详明轻重热为先,热盛应知血剧焉。热重凉轻何克挽,热轻凉重更生寒。紫有黯滞红椒色,身反温凉热又潜。毒火潜藏血又瘀,血瘀寒苦又非宜。破瘀攻毒斯良法,火透身燔方可除。儿体强弱可无拘,弱体当炎更易枯。有病病受原无损,听彼熬煎痘可知。本体尚尔难固执,首尾何须又执迷。更有亢极战如寒,面赤疮红身极燔。火迫大肠频下利,神烦思冷体炎炎。火涌头面赤骍骍,热血腌皮痒自侵。胃难受谷惟思饮,舌刺唇焦体若蒸。血皆热极貌皆虚,参合端详显易知。当事幸无云法古,胶持规则悞人儿。

清火穷源论

问痘缘何用清火,只因虐焰独炎炎。不第肺金愁彼烁,坎宫五液畏其煎。五液所关滋五脏,离宫亦借有丹田。万物化生皆赖水,人身资水更何言。一生一克本天成,水火玄关又独深。木受水生宁第木,金为火克岂惟金?试阐坎离生与克,痘宜清火殆非轻。

肾主五液一为涎,涎养脾阴己土安。胃本阳明为戊土,亦需汁养胃无愆。谁道中央无借水,但愁甲乙不愁南。

肾之液入脾为涎。土虽得火而生,然象中坤,无专气,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为己土, 属阴,其性中和而喜温,得肾之液,生发其涎,以滋培其性,而始得运化,消磨五谷。安谷得昌,血赖之而统,唇赖之而华,身赖之而润,肌肉以之而滋长,己土乃安。胃虽戊土,性固纯阳,然脾胃相通,达其液于胃,而胃得有汁,以见阳中有阴,得以受纳五谷,胃庶无愆。不则俱为燥土矣,燥则失其为土矣,以证土之不能无水可知。痘若火旺,燔灼其液,必口腻如脂,唇裂肌燥,目泡红肿,渴而喜冷,口秽喷人,凡属热证,类多如此。木受水生,而土亦赖水滋培者也。火能生土,火极亦能侮土者也。此论邪火不可容,真水不可涸则然耳。若真火不及,客水泛溢,水大而土又崩,脾所以有恶寒恶湿之理。此五行反复颠倒,其可不知之乎?总以痘之形色神情见证,及似是而非,一一而参详之,无不得矣。

肾液输肝泪满涵,长生得水旺仍然。胆同津液成为腑,滋养曲直得成酸。所畏莫道惟从革,火到燎原木尽焉。

肾之液入肝为泪。肝生于肾,还以肾旺,肝得液养则能以藏心之血,而满血之量,谓之血海。目能视,筋能荣,爪能华,手能握,足能步,魂以之而能定,声以之而能呼,皆津液外旺之象也。胆为之腑,一气相通,同为津液之府,得以发陈而主春升,以遂其直达之性,而总成其为肝。独归乎泪者,泪尤肝之精华也。泪足则血无不足,人故有过泣,至于泪不能继则血矣。以见血即泪,泪即血,木之借水可知,不则肝为槁木矣。痘若火旺,煎及其液,肝液沸腾,目必多泪,其泪必热,甚则有如胆汁,更有流血。举一而言,凡肝热可概。其长生于水固然,而帝旺仍需于水也。固畏金克,不知受虐于火,更甚于金也。崔真人云:火不出则薪存。火发于外,薪之尽矣。

润下从来克上炎,谁知作苦反根咸。令无肾液生心血,君宰神烦溲亦艰。须解象离非燥火,燥炎不戢自终燔。

肾之液入心为血。心为神舍,系一身之主宰,得其液以养而神始宁,虑事不烦,处喧无恶,外应舌荣,内行血海,以见火亦不能无水可知。有言汗为心液者,此言心之汗也。有心血而有心汗,所以夺血者不夺汗。心固属火象离,离下必需坎应,方为水火既济而成其为火,是谓坎离交媾,非燥火也。故分火论云:久而不戢,将自焚矣。痘若火旺,燔其心液,轻则烦躁,重则颠狂,缓则舌燥,急则黑刺如煤,或舒或弄。小肠乃心之腑,本同一气,轻则短缩如油,重则溺血如膏。举一而言,其他可知。第知火生于木,何知水足以济火也。知水能克火,孰知火还以自克也。

玄武本是兑金生,那晓西方得坎成。液滋气主根何在,传送和调得任因。若遇炎炎尤所畏,由来火炽不容金。

肾之液入肺为涕。肺为气之主,诸脏之华盖,得其液以滋养,通调水道,运行百脉,润乎一身,分布四体,以输降下之令。鼻得之而莹,能悉香臭;咽得之而清,声音嘹喨;皮毛得之而润,不至燥濇。大肠为之腑,因之而传送,得以和调,大便无愆,以见肺之赖肾可知。不则肺为燥金矣,燥则不成其为金矣。痘若火旺,销烁其液,鼻燥咽干,皮毛燥炙,便闭衄血,咽痛声哑,甚至便血,泻则暴注如射。凡属燥金,可概金木生水,抑知金反资乎水耶?虑火克金,抑知助水有以制火也耶?

南方本畏北方克,纵有炎炎当易灭。谁知杯水与车薪,那论相生与相克。肾主五液且犹然,余脏当之何足说。

肾为五液之主,诸水发源之地。其为水也,无成名,无定液,形其无形乃为形君。两目瞳神,其真水也。褚氏云:天地定位,水位乎中,云兴雨降,百物生化,赖有水焉。人肖天地,亦犹是也。以故肾之为肾,木得之而能生,火得之而克济,土得之而能培,金得之而能润。充之本位而精髓洋溢,耳聪目明,骨力坚强,炎暑而不畏热,藏精纳气,以待发陈,诸脏均以赖焉。五行之关乎水也如此。若火之为暴也,金遇固烁,木遇则焚,土遇虽生,过而又燥,本位过极而自焚,诸脏之畏其虐也固如此。其所畏者惟水,此造物相制之权,五行生克之理。乃若火旺水衰,燔灼其肾,犹之杯水车薪,日受其煿,其脏必至脑髓空虚,遗精盗汗,骨蒸夜热,软弱无力,五色眩而五声聋,人其失志,面色如妆,失其闭藏之令,反为火所竭矣。水且犹然,而何有于他脏也。痘若水旺,煎熬及此,则无脏不销,无脏不烁,不但重而险,必至逆而莫挽矣。千形万状,恶证难悉。大都于色则洒墨涂朱;于形则迸裂泡涌;于证则空窍失血,腰如被杖;于神情则瞳蒙失志,躁乱不宁,其大略也。人知水能克火,抑知水反为火竭耶?知五行生克之常,抑知水火玄关之奥也耶?此论邪火则然。如元阳真火,赖以生发,赖以鼓荡,赖以畅茂,赖以成熟,五行得之,亦岂小哉!

肾无泻法是真诠,养病息火诚秘诀。火之为病其证暴,火之杀人其死卒。火有君相局不同,君火犹容缓调燮。相火厉局殆其然,客感邪阳尚难灭。痘疮毒火种先天,更值暴令交相贼。劝君莫把等闲看,蹉跎因循令猖獗。猖獗之时枉用功,生死安危争顷刻。

论行浆

痘之体,始终一血而已;痘之用,始终一气而已。血之体成浆,气之用化血。浆之成,血之化也;血之化气之嘘也矣。嘘血化而浆始成,浆老则为脓矣。血不得气则顽而不化,气不得血则鼓吹无地。气血虚馁则寒凝不振,毒火燔灼则气血沸腾。气为毒锢,则气不动荡,囊窠不松,平陷干憔;血为毒锢,则血不融通,盘晕不活,干红紫滞。血足而气不足,归附厚而囊薄,浆不充溢;气足而血不足,窠粒壮而晕淡,浆不浓厚。以见虚则乏其本,而浆无所化;实则受其虐,而化不得行。是则行浆之理,有当制以泄其过,有当助以补其不足,不可专以保元为则矣。然补与泻之形色证状,不可殚诘,即逐一指之,未必无似是之悞,约之于虚实之的,即靡弗齐也。虚则断无炽热之理,热剧似寒则有之,未有虚而炽热者也。实则断无皱湿之象,虚而干憔则有之,未有实而皱湿者也。是谓江河一点血,辨别虚实之妙诀。不必拘其便与食,战与渴。作痒责以气,咬牙责以血。纷纭杂揉之象,悉于此而总括矣。痘无可议,浆忽停驻,此必因护调失宜,饮食失节,起居不时,香秽阻塞,是亦不可不察也。

论补气

问痘如何用补气?形色神情证悉虚。气虚之痘身不热,纵热温和非炽烈。冒寒伏火尽多凉,形色现证是迥别。气虚之痘色不红,纵红娇艳不苍实。血虚血郁白恒多,非若气虚终嫩色。内虚不振少充肥,或平或陷根盘塌。皮薄肉软嫩溶溶,到得成浆浆不浓。浆未稠浓顶未满,进退浮沉浆忽停。轻不肥浓不苍蜡,重若锡皮如灰白。尽有浆色亦堪回,到得收回不能结。尽有浆薄望堆沙,面不堆沙肿似鳖。亦有当顶如针刺,漏出清浆顶陷白。亦有痂薄痘疤凹,疤色淡白无血泽。神情懒倦语话慵,重语声轻音濇濇。气虚之证亦繁多,总无烈火灼皮肤。惟有湿润无燥烈,脉微缓弱无数实。此痘若还有别证,种种将来作虚论。不惟寒战助元阳,痒塌方思固气分。纵有似热正由寒,寒极生热古论定。毒即留连总属虚,治毒亦须还养正。呻吟不寐莫猜烦,累日不解毋虞结。眼封日久毒非壅,求饮频频岂火渴?推之疑似且无差,明明虚证尤易识。知其虚寒看轻重,重不早图必虚脱。

论补血

问痘如何当补血,色不荣兮嫌淡白。囊壳仅仅非空飘,囊竟空兮补何益?盘晕归附亦不厚,竟若无盘难转易。补血之功较气难,气主神兮彼属体。点点有形难促致,长养工夫由平素。放点一见色欠红,便虑成浆浆不浓。浆若不浓毒不尽,毒一不尽多别证。即使收回靥必薄,痘痂飘薄疤亦白。凡见血虚须预补,根得红兮浆自足。浆足收回痂自厚,疤得荣兮皆血力。始终得血体无亏,体若亏兮必令实。有孩禀赋素血虚,有儿本质多内热。恒有痘与娠相逢,亦有痘与经相值。又有善衄惯肠红,尽有疹后痢方歇。此等皆令致血亏,放点虽红终虑白。血热宜攻毋问体,血虚偏宜顾本质。欲审其虚人必清,唇口温润无燥烈。痘无斑点杂其间,按其体肤无炽热。不则纵使色不红,是为痘中血郁白。的是真虚芎与归,倍用酒蒸怀熟地。血郁用芎反提火,归味辛香反助热。白芍酸敛尤不堪,熟地庶几终腻膈。若使血虚兼滑泻,归地润肠亦不合。惟有嫩鹿茸为良,佐以川芎功莫及。参芪同用亦相宜,由来气有生血力。

论实表

何为表?腠理是也。何为实表?固气是也。气为一身之卫,内主充塞,外护腠理,气虚于内,则馁而不充,卫护无力而致表虚,表虚则腠理不密而气难存养,气又因虚而致虚而虚愈甚,故表虚之痘,客感易侵。已发未发之时,若有表证,便当疏邪实表,以豫防其起发不振。起发之后,痘之虚象立见,便宜扶元固气,以豫防其痒塌之患。浆得过半,稍可以回,即宜与敛,令气还元,以豫虑其虚脱之地。不拘痘之首尾,儿之厚薄,但看神情懒倦,身体温凉,面颜恍白,二便清利,唇口不干不燥,凡此景象,按之体肤有汗者,是表虚也。若有表邪,不可专以疏散。及见囊薄脚软,色或淡白,或娇红,浆清痂薄,绝无燥热雄猛、烦躁干红、板实壅肿之象,即稠密毒盛,不宜清凉,亦不可专以解毒,悉以固气实表为先,稍兼佐理可也。

论健胃

人以饮食为命。经云: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乃成。津液者,诚资生之源,成身之本也。是以安谷则昌,必得胃气强健,乃能受纳,故人以胃气为本。痘疮初放便能食者,是为里实。夫固为顺。即不能食,毒尚未透,邪害空窍,故未之思,未足为虞。痘若已齐,毒其尽行于肌表而内空矣。空则宜思,尽有不食者,其胃弱也何疑!至于成浆,则一身之精神发泄于外,一身之气血耗散于痘,其内尤虚矣。尤赖饮食相继,济其空乏,庶克有终。至此犹未作想,即劝勉之而终不知味,亦不能多,安望其成痂而结局也?宜以保元汤加山药、扁豆、姜、枣、陈仓米以开助其胃。如身凉体倦,重语声轻,浆清色白者,保元汤加白朮、木香、当归、陈皮、姜、桂、大枣、陈冬米以醒豁之。更有淡白皱湿,如嫩腐皮,头温足冷,痂后目无精彩者,前方更加熟附以振之。痘若虚之剧者,不必待其起齐成浆时,方思开胃之地,发始之初,便当早为之计者也。必须以痘为准,不见恶形恶色,不见一切燥烈之象;以证为凭,不因毒侵火扰,不因一切闭塞之故,方可健胃,不则不可以常理论也。

论安神

心藏神,得血而宁,神宁则睡自安,安睡而神又足,两相需而两相辅者。诸病剥而之复,皆以睡中来也。血虚之体,痘兼稠密,气虚者有尽血化浆而血无余地,血热者有腐烂作臭而侵淫日久,皆有以致血空虚,而神无所养,恍恍惚惚,不能收摄,而睡何能安?虽曰静则神藏,寐固主静,静中之神不守,殆不令其藏矣。验其证,于浆必清,于痂必薄,色必淡白,体必温凉,一切燥热之证,自不相涉。即血热者,未必如是。然人必倦乏,目必少神,重语声轻,色必干憔,一切雄烈之象,自是销镕。证难悉指,类多如此。一似倾国之兵,一似强弩之末,总归虚论,法当以安神散治之。兼别证者,随其证而损益焉,要不外以安神为主。

论血虚咬牙

齿者骨之余,赖血荣养而得安。荣养而欲及其余,其及亦不易,故其生也独后,未衰而即落,况血难盈而易亏者也。是以补血之功难,当养于平素。痘疮初出一点红,即血之体也,得血而载,得血而浆。血虚之痘,八九日后,其血悉为浆耗,何能有余地以荣养其余?所以齿牙妄剧而相斗也,此盖血虚使然。以保元汤,大剂芎、归、怀熟地,更用嫩鹿茸煎膏以补其缺陷,斯为良法。此必浆后而见,尤无毒火可踪,才合是证。

论气虚寒战

痘疮何自而寒战也?寒则阳虚可知,阳虚则气自不足,虚剧则战自作。气为体之充,充达于外则密护腠理,所以为卫;充实于内则元阳中守,冲寒不冷,所以为阳。痘故得以领达而出毒,故得以鼓荡而化浆,故得以成熟而黄,亦何寒战之有?若气虚而痘密,以有限之气,而周给一身之毒,发始尚苦于不振,至毒出一步,内虚一步,痘得起齐而中空空矣。浆未稠浓而发皇已尽,顶未满足而力量已亏,其不寒战得乎?故气虚之痘,于放点时,细察其无一切躁热之证,皮薄色淡,顶陷脚塌者,即宜预防是证。须知三禁:不宜寒凉,不宜疏散,不宜过发。于放白时,便当保元稍兼解毒,务令养正以化毒。证若已犯,以大剂参、芪,佐以鹿茸、河车,稍加肉桂。寒极而战甚者,更加熟附以回阳。然必验其囊窠,飘薄淡白,无神体倦人静,甚则锡皮灰白,鼓颔摇唇,皱湿如湿腐皮者,方合是证。

论气虚作痒

痘证惟痒最恶。禁止能定者,犹可以修为。若身不自主,必搔破而后已者,是为外剥,毒即入里,不治。何以辨其为气虚耶?见点之后,三日之间,顶陷而兼囊薄,身凉而复色嫩者是也。然气虚何以致痒耶?盖气能蓄血而使归附圆净,尤能鼓荡而使血化成脓,脓成则毒解,尚何痒之有哉?惟是气既已虚,而血当其旺,是血有附气之能,而气无制血之力,致血肆溢而不得归附,焉能化血而令成脓?血味且咸,腌螫皮肉,而痒自不能已矣。治痒之法,一见其象,即以保元汤加殭蚕、白芷,随证宜加而佐之,庶杜患于未萌之策。如痒已作,倍用黄芪以助气,稍加白芍以血,其痒即止。铺红如锦者,又当重加生地、荆芥以清彻之,悉用大桑虫以松透其毒。面上破伤者,急以胭脂膏封贴。肢体难禁者,以荆芥穗研末,卷于纸条内点火焠之;或以炒黄豆盏许一包,乘热扑之;或以茵陈为末,与烂红枣同捣成饼,烧烟熏之,亦治标之法也。

论脾虚作泻

痘犯气虚,初朝以至七日候,一身之气血尽发于外,内已空虚,嗣后之成浆收敛,所望于将来者,是在人事之调剂以继之。须知气虚者阳虚,以阳虚之痘,而阳发于外,内乏温养可知,脾喜温而恶寒者也。既失其养,宜预防其泄泻之患,魏氏之保元、陈氏之异功,宜量度而取之者矣。若已泄泻,则真元倾泄,毒必乘虚入里,反攻于内,变证蜂起,危孰甚焉?亦必察其轻重缓急而因应之。如第不实者,可以参、芪、茯、朮、陈皮、木香、甘草、姜、枣以实之。如滑泻者,前方加肉果、诃子以止之。如不惟囊薄而且皱,不惟色白而且灰,手指梢冷者,气血中宫虚剧也,前方重以参、芪加鹿茸、少许鸦片以振之。其或四肢厥冷,摇唇鼓颔而寒战者,此元阳几脱之象也,前方加桂、附回阳反本以夺之。是证与治,必详察真确,而后施无不当。若臧次仲之证,是一验也。其或体热燥烈,烦渴干红,焦紫痛楚艰塞等证,即次数无度,纯利清水,此是热毒下利,不可言马驼背也。自甲子以来,脾虚泄泻之痘,间或有之,不概见矣,惜乎知之者寡也。

论痘变证有不常不古

痘于察形验色之外,其虚实寒热则据证矣。然形色不一,证更繁多。一形而数证因之者有之,一色而诸证出焉者有之,证之所以谓变也。证固繁多,而变又有变中之常,变中之变。常者与形色相符,依日期而至,其证着见明显;变者首尾偏峯,与形色两截,其证深藏隐伏。如痘属血热而实证迭乘,痘属气虚而寒证窃发,此变证之常也。假令痘本实而证若虚,痘本虚而证若实,此变证之变也。浆前而客证多端,浆后而本证杂出,此浆前为实浆后为虚之常变也。放标而即馁乏不振,结痂而犹热毒留连,此偏枯陷溺之异变也。蹈常不容作聪明,履变不可傍矩矱。气虚剧者无证不虚,血热剧者无证不实。常证即愚者易知,变者即知者当之。苟不细细参合,一一端详,亦有未易明焉者矣。虚实寒热之证,自古有之。但虚寒多而实热者少。实热之证,浆前犹多,而浆后尤少。至虚实寒热之变,似实热而虚寒者,容或有之,似虚寒而实热者,未之有也。自甲子以来,大运在于相火,放标以至落痂,虚寒之证十不一二,枭毒烈火十居八九,似火似实之证百中无一,似虚似寒之证无不皆然。证至于实热而似虚似寒,非至极不尔。以至极之证,工力有一未尽,尚弃并于九仞,令是非之界,不之明辨,工力先无所施矣。贸焉从事,以规则是傍,不几以非为是而妄投汤剂也乎?矧误用温补,人所易从,不至复败不已。如此残害生灵,何其惨毒!总由于是非莫辨,余故列似是之证于后,庶不至诣燕而南向也。

痘证变幻总论

证莫暴乎血热。血热之证,发见者易知,隐伏变幻者难测。色似胭脂,便硬谵语,狂烦躁乱,唇烈焮肿,颊红面赤,发渴不已,皮臃肉肿,痛楚难堪,形圆顶绽,一迎眸而莫掩者,至于血热反常,似虚似寒,人不知之矣。有身凉色白者,有皮薄顶陷者,有昏沉如倦者,有四肢厥冷者,有寒战咬矛者,有浆后烦解不食者,有痂后而夜不成寐者,有痘后而汗泄不已者,此等皆似虚寒,而孰知非血热之剧不至如此。盖缘热伏于内,毒藏于中,以故难以彻识,所谓阳极似阴,火极似水者也。据其色犹必合其形,验其外犹必参其内,内外详辨,容有未悉,更复察其神情脉理,则其所疑似而隐伏者,自莫能逃矣。气虚难辨者亦有之,终不若血热之变幻多端,令人莫得其故。且痘至疑难,人多疑其虚不疑其实。况痘易趋于补者,失补而致误者犹少,惟此惨害生灵,迷而不觉,倍于虚者十居八九。敢以似虚之证辨之,以鸣同患。此成败之关,生死之界,未必无小补于痘也。

论火毒咬牙

咬牙属血虚证固有之,不知毒火潜伏于肝肾者,与血虚者更甚。毒火虽盛,暴厉而发扬者,当无是证,即伏而在别脏者,亦不患是。惟在肝,肝则藏血而养筋骨;在肾,肾则主骨而生肝,还以血养,是犹唇齿之邦,两相辅而两相需者。况肝应春阳,肾应冬藏,升沉之脏,两受其虐而失其和,齿其妄剧而自斗矣。犹是斗也,虚者声松,彼则声紧;虚者在于浆后,彼则于放点时而即相戛。痘当初放即血虚者,血于何耗而便及此,则其受虐于毒火也可知。不必辨其形色证状神情,而已昭然矣。但察其痘色焮红而炽热者,以清凉攻毒饮减红花以凉解之。痘色干红,或紫滞而身不热者,以凉血攻毒饮以透达之。不拘焮艳干滞,热与不热,凡有诸般痛楚,及内证凶暴者,以必胜汤。焮艳者,减桃仁、红花、地龙;干滞者,加紫草以攻逐之。有出而未畅者,通加大桑虫、芦笋以透之。成浆后者,通以化毒丹调入牛黄珠末以解之。至痘之日期,体之厚薄,不可执而论也。如王含叔之女,其一证矣。

总诀

毒火深潜肾与肝,升沉二脏扰何安。齿牙相戛声何惨,透解潜藏自贴然。

论血热作痒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云:气愈虚而愈痒。所以然者,以气本虚,毒原不炽,气虚则正不胜邪,无以制作其毒而固然也。以故治痒之法,必从补气。有血热毒盛而痒者大相悬矣。盖热毒壅于皮肉,气为遏郁,血被煎熬。气非不足也,锢之则陷于无用,血非自热也,灼之则迫其游行。血味且咸,游行皮肉,痒之所以作也。以清凉攻毒饮减红花,量用大黄,重以石膏、生地以凉解之,以杀热毒之势,庶气血不受邪虐,气得以化血,血得以成脓,何患乎痒之有哉?是谓实者虚之,正妙于实者也。今人不审虚实,执古方而泥成说,凡遇痒证,概以参芪,投之不应,责以补之力薄,遂思重剂以胜之,气不受补而毒火愈炽,愈炽而痒愈甚矣。嗟夫!何异抱薪而救火也!然果何以辨其为毒火耶?曷不观形与色、内与外之呈见乎?同一色也,虚则白而实则红。即同一红也,虚则娇而实则滞。色之不侔,已较然矣。再观其形,虚者皮薄而湿,实者皮厚而燥。按其体肤,有温凉炽热之殊;察其神情,有倦乏躁乱之异。一一殊途,种种各别。更或兼之于痛楚,或热如炮烙者,前方重以大黄;或色若胭脂,诸般失血者,前方加桃仁。正面稍有擦意,不拘破与不破,即以化毒丹调入油胭脂内,用绵纸贴之,须令严防,勿使抓破。破而血得成流者,犹幸无恙;破而干赤皮如剥去者,无可生之理矣。凡放点时,热一如炮不分界地,或焮红,或紫艳,即当预为之地,重以凉血,急以清火。内证猖狂者,尤宜速与荡涤,不可临渴而浚井也。外有调护,过暖助火而致痒者,急令撤其重围,或减其衣被,处之清爽而痘自安。

总诀

实痒紫艳或焮红,燥烈皮苍毒火拥。血被煎熬气被遏,轻宜凉解重加攻。

论热剧寒战

痘疮寒战,似无区别,孰知有先后之分,关虚实之异。先寒后战者,寒极而战,虚剧之象也。先战后寒者,战极而寒,热剧之象也。故战不可概以寒视,寒不可概以虚论也。气虚寒战,前已陈其概矣。更以热极作战,战极而寒者言之:火之为火,其性甚烈,其发甚暴,喜散而不受遏郁。火虽炽而发见者,遍体皆热矣。虽热而身静,以火得顺其性也。炽而剧则遏郁矣,郁则拂其性矣,以暴烈之性,欲达而不得达,则气血与毒火,五内搏激,其能免身之不振战乎?犹之水沸于火也,身虽战振,其面必赤,其体自热,战之不皆出于寒也明矣。火郁固战,过郁则寒,是热极反见水化,如强酒于不能胜者,反为酒所寒矣,酒性岂寒者哉?夫亦因其过而致反也。身虽恶寒,肢虽逆冷,其气必雄,其神自躁,痘必紫滞,脉必沉数有力,寒之不皆出于虚也又明矣。凡血热之痘,热极作战,不问别证,不拘首尾,热如炮烙者,以泻黄散主之,量证加减。如身体反凉,更喜温暖者,热毒深藏固闭也,以散火松毒饮,隆冬加炒黑麻黄二分,先达其伏。毒火松透,身必炽热。方火炽皮肉肿硬者,不拘热与不热,必用大黄以宣畅,以泻黄散清之。或兼诸般痛楚,或空窍失血,或热如之,庶不至毒火内扰而至攻溃也。

总诀

寒战阳虚自古云,热极水化少知音。若还误认阳几脱,火上重油祸匪轻。

论热毒下利

痘出于肌肉而脾为之主,脾气实则精神内固而外旺,痘必易出易浆易靥,若泄泻则脾弱而内虚矣。痘必有应至不至之虞,变证由此而出,而脾顾不重哉!以故泄泻之痘,一切寒凉清解之剂,在所必禁,然非所以概热毒下利之证也。热毒太盛,其毒不能尽行肌表,势必留滞而内扰,喜内实不受邪,侵注于大肠,大肠为传送之官,不受毒害,而第逼迫于中,频频下利,虽若与泄泻之相似,而实与泄泻不相侔。泻者滑而不禁,彼则艰而闭塞;泻者溏而不实,彼则凝结如胶。亦有纯利清水者,或秽气之不堪,或便色之杂出,或眉愁而腹痛,或躁乱而不宁。辨痘之色,轻则干红而重则紫滞。验痘之形,轻则松绽而重则板实。即在收靥结痂之日,何莫非余毒之使然。视其痂皮则燥硬,按其体肤则燔灼,口内或腻而成疳,目睛或红而有障,如是而投于香燥止塞之剂,不犹之欲北路而南辕者耶?烛其故而清其源,轻者解毒松滞,重者清火攻毒,使毒火不至内扰,而肠胃清宁,便不止而自止,脾不实而自实矣。若以泻治,毒火愈炽愈壅,七日前立见于枯焦紫,而脓浆无望矣;七日后余毒无归,胃气闭塞,喘急烦躁而终毙矣。贸贸焉见其频解,而不究其所由,乱施死方,我之所不解也。

总诀

热毒冲肠便自频,喜肠传送毒难侵。频频欲解仍艰塞,悞认脾虚终内攻。

论胃热不食

痘不思食,固有胃弱而不纳者,尤有邪热犯胃而不思者。要其虚与热之别,总以痘为凭,以证为准。痘属气虚为虚,痘属血热是热。更参之于当下之证,与见前脉息,一一而详合之,自无不得矣。不可以日期为则,以浆前为实,浆后为虚。尤不可泥于胃强则纳之语,而概以虚论也。概以虚论,固不可与语道,拘于日期,亦非为调元之手也。何也?气虚之痘,浆虽未行,其中气已亏于不足;血热之痘,浆虽充满,而清气尚受夫邪迷。又有自放点以至成脓,饮食不减,至浆后而胃气忽闭者,浆岂未化而毒轻,已化而反重耶?盖痘之始终,合天地四时之气。前七日其毒升发起胀,自内达表,犹春夏生长之令,毒不太盛者,其毒得尽行肌表,胃气自清,故其饮食如常。七日后,其毒成脓渐敛,自外收内,犹秋冬收藏之令,毒得尽净而收,胃气终清。若毒有未尽,痘随火敛,是谓火遏,非正收也。火毒内敛,胃得终于思食乎?其痘脓虽老而红晕未收,痂虽结而焦燥难脱,身多壮热,脉自洪数,与胃虚不食,远隔参商。凡痘身热未和,红晕未收,浆虽极老,不可与敛。若与敛之,不啻胃受火闭,一项般般余毒,不可胜纪矣。务宜重以生地,佐以黄连、丹皮、荆芥、牛蒡、木通、甘草。热如炮烙,盘晕焮红者,更加石膏。俟其火毒清解,听其自收,自无不开之胃。如以始为热而终为寒,始为实而终为虚,一以参、朮、姜、枣之类以补之,如火益热矣。今之不食之证,往往如是。若章继翁之证,臧比老之子可鉴矣。外有饮食过多,或痰凝气滞,与夫寒邪阻塞,暑热干犯者,皆令不食,此痘外之杂证,非气虚血热之所致也。然以神情证状,并逐日调护而审其故,自昭然于心目矣。

总诀

百凡饮食最为先,不食应知各有缘。胃虚不食身凉静,胃热人烦体自炎。

论火扰不寐

痘有夜不成寐,在七日前者,人皆知其为邪热内扰,至成浆后者,皆责以心虚矣。岂不曰血化成脓而血为之虚耗,脓成毒解而邪热俱已消融。不知血虚而火毒不甚炽者,理固然也。深藏猛烈者,浆非不足而浆不能尽其毒,火非不泄而泄未能罄其藏,外虽成脓结痂,而内之余炎未尽,脏腑未得清宁;况心为君火,以火遇火,较之余脏,更不能容;且当收敛之时,非若浆前发扬之候,此盖心被火灼而然。身必壮热,人必强扬,唇或燥烈,痂或燥黑,证亦不能枚举,种种皆类是也。较之心虚不寐者,自是迥别。明者察其毒盛则解之,火盛则清之,或透肌,或凉血,俾邪热得以泄越,有发斑疹而安者,有发痈毒而宁者,有于疤内复泛而得熟睡者,是皆毒有所归,而神自清宁矣,尚何有夜不成寐乎?若以安神药必收敛,是犹执热而反令探汤矣。

总诀

火扰不寐始曾闻,浆后犹云论似新。烈火燎原非易灭,莫轻敛志与安神。

论渴有虚贵

咽喉干燥则渴,然干与燥有虚实之分,干为虚而燥为实,均属肺病。咽喉属肺,肺属金,金生水而畏火,金虚则不能输降下之令,犹之白露不降,水乏其本,华池干涸,而渴从之。其渴稍饮即止,俄顷又干,喜热而恶冷,声音低小,脉必微缓,法当以补液汤生其津液而渴自止。实则金被火烁,虐焰如炉,五液可竭而肺更何言?其渴百杯未足,俄顷又燥,喜冷而恶热,声非哑而即厉,脉必洪数,法当以清金解渴汤,制其烈火而渴自解。虚与实之别辨有未确,更合之于神情证象,与夫痘之形色,一一而参考之,自无不得其真矣。

总诀

渴有咽干肺属虚,金虚补液自相宜。烈火刑金咽更燥,火清方得救华池。

论汗有补泻

汗者,液之派也。肾之液自毛窍出者为汗,汗之是亦水也。可知其本于肺之通调四布,而得润乎一身,滋养四体,犹之白露下降,草木敷荣,是水藏则存而为液,疏则泄而为汗,涸则皮毛枯濇,郁则肢体浮肿,寒则凝,热则沸,液汗之故也亦多矣。但以痘疮之汗而言,证顺则存而色润,气虚则疏而汗泄,火沸则汗涌如淋,不可专以气虚论也。痘如淡白无神,身温体倦,种种合乎气虚者,当以实表为主,否则气既已虚而复汗泄于放标时,发必不振,继必平陷痒塌,寒战灰白,悉如蜂起,当以保元、八珍汤减枸杞加白芍、五味以收之。如其紫色干红,烦渴壮热者,以其火扰于内,故其水沸于外也。不拘首尾,当以清凉攻毒饮以清彻之。外有血热之证,调剂得宜,不为毒害。至痂落时而有此汗者,是余毒无所容,以汗而解也,验其因汗而适快者是也。固不宜敛,亦不宜清,惟以忍冬解毒汤减红花加当归足矣,不可以过求也。凡火扰而水沸者,七日前而悞敛之,枭毒闭塞,必成内溃;七日后而悞敛之,余毒不解,轻则缠延疲敝,重则一篑之亏矣。

总诀

痘汗如何云表虚?身温淡白不充肥。紫艳身燔为火沸,一虚一实少人知。

清火证治准

欲明清火之理,不可不穷其源。欲善清火之法,不可不察其证。如痘已发未发,以至成痂落靥,身热和平,更不见有烦躁干红燥烈之证者,此痘疮应有之火,而无事清之者也。犯此烦躁数项,身卒不热,反有温凉,或有肢冷者,是隐伏之火,先透发以达其郁,而未可遽清者也。若热则火发见矣,发见而无甚恶候者,以荆芥、连翘、丹皮、木通、牛蒡轻以清之。壮热而烦躁者,前药加生地、滑石、甘草。壮热而干呕口腻者,前药加黄连、滑石。壮热而痘色干红色滞者,前药加黄连、赤芍、青皮、红花、紫草。壮热而燥烈者,前药加黄连、生地。壮热如炮而燥炙者,前药加黄连、石膏、大黄、生地。壮热而皮毛若刺者,前药加黄连、桔梗、葛根、蝉蜕、紫草、大黄。壮热而叫喊不已者,前药加大黄、青皮、赤芍、黄连。壮热而鼻衄如泉者,前药加大黄、生地、元参、犀角、黄连。壮热而溺血者,前药加黄连、山栀、大黄、生地、滑石、甘草。壮热而腰如被杖者,前药加大黄、牛膝、黄连、地丁、元参。壮热而大渴不已者,前药加黄连、石膏、生地、花粉。壮热而泻水如注者,前药加黄连、滑石、甘草、泽泻。壮热而大便欲解不解,所解如漆如胶而愁楚者,前药加大黄、滑石、青皮、黄连、赤芍。壮热而大便去紫黑血者,前药加黄连、大黄、桃仁、赤芍。壮热而筋抽脉惕者,前药加大黄、青皮、黄连,稍佐小柴胡、羌活。壮热而拳毛倒竖者,前药加大黄、赤芍、青皮。壮热而目红如火,两颊如朱者,前药加大黄、生地、赤芍、羚羊、甘菊。壮热而狂言弄舌者,前药加黄连、生地、甘草、犀角。壮热而痘色紫艳或焮红或唇舌无皮者,前药加黄连、生地、石膏、元参。壮热而痘间朱砂斑或紫背浮萍或紫黯色或发疔者,前药加大黄、桃仁、赤芍、地丁、黄连、地龙、猪尾膏。壮热而痘有贯珠堆聚,或面目预肿,或窠粒不松,或皮肉肿硬者,前药加黄连、大黄、地丁、红花、青皮、猪尾膏。壮热而唇黑如煤,舌起焦刺者,前药加黄连、石膏、生地、元参。壮热而目生瞖障,或过期不开者,前药加黄连、生地、甘菊、羚羊、谷精草、金银花。壮热而发痘痈者,前药加归尾、羌活、贝母、金银花、元参、赤芍、甘草;痈硬而热更炽者,再加黄连、大黄、地丁。壮热于放点之时,细碎如针砂者,前药加大黄、青皮、地丁、猪尾膏;热更如火色或矾红或紫艳者,更加石膏、桃仁、生地、赤芍二三剂,颗粒分明,色转红活,可治。壮热而头汗如淋者,前药加大黄、石膏、黄连,汗收者可救。壮热于结痂之后,神情尚楚,犹不思食者,必有余毒伏而不透,前药加大黄、地丁、黄连、蝉蜕、生地。壮热而起牙疳,前药加黄连、花粉、贝母、元参、甘、桔,调入牛黄、珠末。此证治之大略也。若夫细微曲折,笔所难罄,推而及之,无遗蕴矣。痘证始终不可无热,尤畏其壮热,热一过当,凡属水位,或被煎熬,或被沸腾,或被燥烈,或被焦枯,为害可胜道哉!但有缓急轻重之不同耳。因其缓急轻重而因应之,治火无不当也欤。

凉血清火不拘首尾论

痘疮凉血清火,于起胀时,人人之能事,至于放点成脓结痂之际,知之者或寡矣。以为痘之出,非热不发,时方见点,以松肌透毒为主。遽用寒凉,毒冰不发,发亦不透。如春温得以生发也,不知正取其温,不欲其热。若春行夏令,时便酷热,萌芽有不槁乎?是拘于热则行、冷则凝之说悞之也。化育之妙,在不偏枯。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毒火旺极,始即炮炽,五液沸腾,痘赖气血领载而出,气为壮火所蚀,血为烈火所燔,痘其何自而出?徒以透肌升发,俟其起齐而后凉解,毒已内攻,痘其焦紫矣,是谓火里苗未有能秀者也。试比一物,其理豁然。譬之欲得乳鸭,暖其卵则生,寒其卵则隐。如欲其暖而置之于烈火之中以炙之,所欲其可得乎?痘之浆非热不灌,以气呴血化而成,如夏热得以成熟也。寒凉恐气失其呴,血失其化,而脓浆何自?不知夏热象离,离下必需水济,如亢旱之年,惟有烈日,万物亦自焦枯,血热其犹是也。亦有疑而相诘曰:失治于前者,其象如此,放点及今,清解已多日矣,从前功力何在?热毒其犹炽耶?曾闻痘毒出一步,则内空虚一步,邪热纵有未尽,当亦毒随浆化,即血热者,不至败于虚寒,当无事温补足矣,缘何尚有虞焉?吁!总不知偏枯缺陷之理者也。轻浅者易清,重极者难彻。血热之极者,偏僻于火,期至八九日,如日至中天,岁当三伏,于少阳初起,尚即猖炽,至此纯阳旺极之际,乌能便解?若从前失治者,至此亦无可清解矣。火得一分清彻,浆得一分融化。间有平时血旺之人,足以御火,不至焦枯,迅速催成,浆极黄老,然绝无荣活滋润之意,顶平囊实,是谓板黄,不谙其故而谓脓成毒解,遂致悞焉。终亦必亡而已矣。论痘之痂,非热不结。俗语谓蒸痘回见,火不宜炽,始终不可无;浆得肥浓,所冀惟在收敛。有生长,应有收藏,亦天地自然之理。痘至于斯,用燥湿敛阴实脾利水之剂,以助其收靥结痂,自是宜然。仍复凉血以助其湿,清火以寒其胃,寒凝太过,中气必亏,浆即肥浓,不几始实而终虚乎?痘将何以终局也?如曰:毒火未清,浆何能足?化毒成浆之谓何?而犹云未尽也。嗟夫!是但闻毒化成脓之说,而未知血尽毒解之理。化毒成脓,盖言气化囊窠之毒也。血尽毒解,盖言根盘血分之毒也。血有一丝之未收,毒有一丝之未解。气之振作易,血之成熟难。以气轻清而无形,血重浊而有体。气尊于中,气清顶所以陷而能起,起而能白,白而能黄。浆虽血之体,而鼓荡之权操于气,气毒不清,血其物而不化矣。血附于外,血清盘所以红而能淡,淡而能收,收而能尽。血虽气之辅,而乘载之体在乎血,血毒不清,气亦归于沦丧矣。况云化者顽而至化,毒将解而犹未尽也。解者化而至解,毒其尽而无余也。故囊极融化根底血附线红,其毒未为尽解。乃若红晕焮赤,身热未退,但见浆足,即与渗湿收敛,毒即随火而干,未尽之毒,仍归于内,其靥干焦燥,硬嵌入皮肉,轻则发痈发斑,重则发疔,更有闷乱喘急而莫可挽矣,可胜道哉!古人云:气足血收,痘始成功,斯言不我欺也!

分别毒火论

毒与火,自有才因,亦自有不同。有火者必其为毒,有毒者未必其皆火也。毒盛而蔑火者有之,未有水盛而毒不盛者也。如血热毒盛者,血属阴为寒,阴且热矣,有阳而反寒者乎?其为毒也自火,故无有血热而兼气虚者也,是火即是毒矣。如气虚毒盛者,气属阳为火,阳且虚矣,有阴而反热者乎?其为毒也又寒,故不见有气虚而兼血热者也,是毒与火无干矣。然虚者固未有不寒,即毒之实者,未必尽出于火也。是以苦寒之剂,自无投于气虚之理。且毒之雄猛者,亦还宜精察而明辨者矣。有如枭毒而济烈火,并行交迫,治火治毒,在所并进,不容偏废。有如毒重而火轻者,治必因其轻重而轻重之,不得混而无别。有如毒火太重而致遏郁者,必先攻其毒而后清其火,宜知先后。有如无证不实,而火无可据者,不得妄以实为有也。凡痘囊窠苍老者,其毒为实也。老而疏朗者,毒轻者,投寒剂致毒凝而冰伏。甚哉火毒之不可以不辨也!分珠而密者,毒盛者也。既密而间贯珠堆簇,成形成象者,盛而尤重者也。密而不成颗粒,与稀而形象繁多,更见要害之地者,类多不起者也。毒虽猛而能起能胀者,毒其见于外也。痘虽稀陷而板实者,毒其伏于内也。

凡痘红而色老者,实火也。老而能润者,火实而轻者也。老而色干,或红而绛色,紫若胭脂者,均火之凶暴者也。红而更黯,紫而更滞,俱沦于莫挽者也。以见毒辨于形,火呈于色。然毒之轻重见伏,皆在于形火之轻重见伏,全不在乎色也。又当于体肤之热与不热,以证其见伏。

如遍体壮热者,火其见于外也。色即红紫而体肤若凉者,火其伏于内也。身壮热而肢独冷者,因气滞而火偏伏也。有身燥热,头汗如蒸者,火上涌而毒参阳位也。有静则躁炙,动则汗泄者,火闪霎而无定也。是火与毒之呈于形色,昭于体肤者如斯。乃若神情见证,亦未始不昭其辨也。如愁眉蹙頞者,痛也。诸痛皆毒,叫喊不已,皮毛若刺,转侧呻吟,屈伸甚楚,脉惕筋抽,衣衾难动,便时艰塞而容愁,卒然啼号而声厉,此皆痛之象而毒之征也。

如躁乱不宁者,烦也。诸烦皆火,不耐衣衾,夜不成寐,恶闻人声,恶见人形,若欲求食,食之而又不欲,似欲思安,安之而又不乐,此皆烦之象也。如皮壅肉肿者,滞也。诸滞皆毒郁闷不舒,身如捆绑,胷填腹满,面目预肿,通塞不均,此皆滞之象也。如唇焦舌黑者,燥也。诸燥皆火,大渴不已,口内如炉,溺血便红,忆水思冰,狂言谵语,此皆燥之象也。是痛是烦,若滞若燥,总归于以热为见,以不热为伏也。

治毒之法,审其轻重为先。轻而发见者,治之以解散;轻而隐伏者,治之以透发。重而发见者,轻与之攻而重与之散;既重而又隐伏者,重与之攻,兼透而兼散。治火之法,察其隐见为先。发见而轻者,治之以凉解;发见而重者,治之以苦寒。隐伏而轻者,轻与之攻而重与之散;隐伏而又重者,重与之攻而兼与之散。攻毒不嫌于早,治火期于适时。攻毒当厄,可以该治火之效;治火失宜,更有以妨治毒之功。假令失于清火,其必红变干焦,紫变焦黑,可胜道哉!外有当然之火,自然之毒,又非一概论也。有如痘胀而头面发肿,眼封鼻塞,浆满而身重难移,肢浮体胖,项大声粗,回浆发臭,此非自然之毒也乎?气领血载,非热何能达表?气煦血化,非热何能黄熟?浆老成痂,非热何能收结?此非当然之火也乎?只合行其无事而已,亦何分别之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八
痘疹门

救偏琐言 【 明?费启泰】

论结痂

痘疮行浆,三日后期,至九十朝,其得脓浆饱满,气足血收,此阳极化阴为姤时当收结矣。始于人中,以及两颐鼻准,渐至地角,以至周身,末及巅顶足胫,次第收结,痂如镕蜡初凝,厚而滋润,是谓珠结,毒尽解矣。其余可知,不须调剂。有等气虚之痘,得补成浆,浆终淡薄,至此虽云收结,痂皮飘薄,神色枯淡者,谨防精神不继,鲜克有终,以保元八珍汤减川芎加山药,以济其匮乏。更有土虚不能制水,湿润不敛,浆水腐白,头温足冷者,前方减熟地加河车膏、茯苓、白朮,以助其收结。如便不实而胃弱者,前方减当归、熟地加茯苓、陈皮、白朮。渴者,前方减枸杞加麦冬、五味。睡不熟者,减黄芪加枣仁暨红花分许,余可类推。所谓痘后无实证,总归虚治者,此也。有等血热之痘,稠无隙地,得力于清解,成浆连成一片,腐烂作臭,烦热犹在,焮赤犹存,终系邪阳太旺,不得阴气收敛,而不能成痂者,以消斑快毒汤减蝉蜕主之,外以金盖散收其热毒。亦有同于血热,浸淫日久,至后气血虚耗,不能收结,验其烦热退听,神情懒倦,腐烂处,肉地与浆水淡白者是也,以保元回浆散主之,外以细茶末以清其肌表。至有枭毒烈火,血热之极,非不极其清解,其如烈热未减,红晕未收,脓囊便有敛意,谨防火褐以成倒靥,以清凉攻毒饮,重以生地、石膏主之,庶不至焦痂黑靥,令毒复归于内。更有从前失治,浆未成熟,血晕如霞,竟为烈火燔灼,已成倒靥,焦黑如煤,平者如螺靥,陷者成煤坑,间有老痂,亦黑硬如铁,如此等象,若变证杂出,皆毒气内攻所致,不得目之以脓成毒解而作虚论也。希援于望外,以必胜汤倍用生地,复以大桑虫以攻发之。热炽者,加石膏、黄连。根下肿硬者,贴以胭脂膏。得盘晕渐淡渐收,平陷者松,黑硬者润,或泛疤,或补空,或发斑疹痈疔,毒仍达表,可庆重生。凡血热之痘,匀朗稀疏者,必能成浆,浆必肥浓,第虐焰未消,收靥可畏耳。是痘因其浆浓,且以日久,悞认以为回头,不食者以之开胃,不寐者以之安神,发渴者以之补液,下利者以之实脾,如此等类,促其毙者,不可胜纪矣。仅记其一二,以为鉴观云尔。

论落靥

易痂易落,收局之佳境。然易痂有凶有吉,易落有吉无凶。以邪毒尽净而无余毒煿炙,痂故得一收便落。其疤大都荣润,肌肤大都滑泽。亦有疤白不荣,陷而凹下者,此因气血虚乏而然,非因易落而有此象也。以保元八珍汤主之。外此有爬肌抓肉,累日不脱者,有擦去疤有血迹者,有褪去两边中独留一线者,有半掀起半咬紧者,有日久方脱而疤凸起者,有四沿浮皮掀簇者,有身褪而头面不褪者,或有血疤或紫黯或黑黯,或似茄花色者,痘疤不一,皆为毒火煿炙所致。身热温和,无甚恶证者,凉血解毒而清散之。身体壮热而多恶证者,攻毒清火,重以凉血而散解之。轻则泛疤发斑发疹而愈,重则发痈发疔而解。痂落之际,证亦多端,总以痘为准。余毒作祟,治毒为主。毒尽元虚,保元为要。总有实中虚,虚中实,亦权其缓急轻重而因应之,不可遗其重且急,而反迂务其轻且缓也,若执以痘后无实证,总归虚治,悞之甚矣。

论余毒

余毒者,痘疮未尽之毒也。痘疮毒化而成浆,浆老而成脓,脓成血尽而毒解。气血虚者,血不患不尽,患浆不成脓,脓成而毒尽矣。热毒盛者,浆不患不老,而患血未收,血收而毒解矣。气虚之证,行浆时或失于内拓,拓而尚有未足,或人力极尽,而气血其如虚剧,幸不至灰白平陷,浆盖不能老而成脓,余毒有所不免矣。血热之证,行浆时或失于凉解,或依傍日期而解之不早,或虑寒凉太过而工力有未畅,或循规则而反投温补,或极其周酌而毒火其如雄烈,幸不至紫陷干焦,而脓或板黄,即松而或燥,即润而红晕,尚有未收,或收而未尽,带火收结,余毒尤有所不免,更有其焉者矣。痘有气虚血热之分,顺逆险三途之异,而余毒亦然。验其毒不红肿,身凉体静,或神情懒倦,其得饮食进而睡卧安,毒且小,小而且软,痛楚不甚者,属虚而顺者也,以参归化毒汤而调治之。

毒若大而白,平而板,不能起发,愁容可掬,静而忽躁,神情终倦,凉而忽热,未几复凉,能食而不能强,能睡而不能熟,两目有神,神思能定,此属虚而险者也。以加味内托十宣散治之,庶得以溃而成脓,而毒其化解矣。

毒不拘大小,按之板实,白而带青,神思昏倦,痛楚难支,两目无神,口出涎沫,体欲静而不得,声欲出而难扬,此虚而逆者也,不治。

血热之辨何如?有发斑,有发疹,散于周身,布于四体,一发而即身凉体静,神情爽朗,此血热之顺者也。其未发之前,热必不免,睡必不宁,痂必老,色必燥,而血必不全收,神必旺而气必粗,此发斑发疹之机也。不谙者以脓成可以收敛,以收结可用调补,致毒不得发泄,往往有轻而变重,重则有不可知之患矣。不拘已发未发,均以消斑快毒汤而一清彻之,可无不瘳矣。

若痈则毒聚矣,毒并于一处而发,势必溃而得解,其毒红肿,发于四肢,两肩两胁,热不甚炽,寝食如常,亦险而顺者也,以活血解毒汤主之。

发于两颧、脑后、胷背、环跳等处,身体壮热,痛楚殊甚,毒大而且板,则险矣。然得板而不硬,大而红肿,热虽壮而体不燥,痛虽甚而不至难支,饮食与夜卧居半,亦无大害,以前方加地丁、白项地龙并蜜汤,调服赛金化毒丹以治之。

发于百会、太阳、少腹上下及谷道、涌泉等处,板而更硬,红而带紫,更有凝结成疔,形似螺肉,毒黑而坚,根深入肉,不拘是痈是疔,燥热如炙,饮食不思,彻夜不寐,此险而逆者也。痈则内服赛金化毒散;外即以此散调入油胭脂内,以绵纸摊贴,中留一顶。疔则用银针挑松,四围亦如痈之贴法,不必留头。次日有脓水来,用软绢拭干,将此散掺入四围,仍以胭脂膏贴好。又次日复如此法。俟其疔褪出,竞以此填满复贴之,以疔潭长满而止。二毒通以必胜汤治之,庶可保全生命。

借令发于咽喉、当心、腰胯,不论小与大,疔与痈,痈则按之硬而青黯或紫黑,疔则大如钱,声哑气促,神情躁乱,两目彷徨,如畏刀锯,如见狼虎,恶闻人声,恶见人形,或身凉而干恶,或身炽而肢寒,证难枚举。凡此等证痘,即屈指可数,痂落无遗,亦祸不旋踵矣。

外此毒聚于肝,则目起瞖障,或两目掀肿,内眦脓血淋漓,或有如猪胆汁,有过期不开,均以拨云散治之,不可点洗外治之法。眼科规则之剂以疗之,毒必不消,火必不散而眼废矣。

留于脾,于上则唇裂掀肿,堆结如煤,动即血流,血即燥结,于下则注入大肠,下利恶垢,犹之滞下之疾,如漆如胶,有纯下鲜血,痛楚不堪,若以泻治则枉死矣,以涤除救苦汤治之。便血者,加生地;血紫滞而坚凝者,加桃仁;艰塞之极者,倍大黄、滑石;痛极者亦如之,更加赤芍。

留于胃,则口内生疳,或牙龈腐烂,甚则穿腮落齿,渐入咽喉,名为走马疳,一日烂一分,十日烂一寸,以忍冬解毒汤加黄连、山豆根、元参、桔梗以治之,外吹消疳解毒散。

有热毒上壅巅顶诸阳会集之所,时值炎天,臭恶熏蒸,溃烂生蛆者,以清凉攻毒饮治之;剪其发,去其蛆,以金银花煎汤净洗之,或金盖散或黄金散研入冰片、青黛而外治焉。

有余火留于肺,津液不能上行,咽喉干燥,音哑而发呛者,以清金饮治之。毒锁咽喉者,不治。

时值隆冬,表邪未尽,风邪与热毒郁于皮毛,至收靥时,发出如炎天沸子,名为水珠毒,以清肌散毒治之。余毒般般,总不越一虚实中来也。虚者真元不继,实者邪毒留连。痘至收痂,一身之精神,发皇于外,儿体之实者且虚,况虚者乎!此时火清毒解而拟调治,讵不晏然?即毒有未尽,仅属强弩之末,补中带解,亦无难事。至若仍然清解,复用寒凉,犹然荡涤,似属理之所无,而实势所必至,斯亦难矣。故治痘难,治偏锋之痘尤难。偏于虚者难于始,偏于毒者难于终。浆前恐撄其毒,而孰知不预则废;浆后防其虚脱,而孰知当如除恶者矣。人言百日是痘,盖谓恶痘有潜藏之毒也。虚实之辨,必究其真,不令有似是之误,斯为尽善。如毒色白而身凉者似虚,合之于唇裂迸血,非虚也;频解不食似虚,合之于腹痛干呕,非虚也;羸瘦日久似虚,合之于气雄壮热,非虚也;寒战咬牙似虚,合之于面赤躁热黑硬干痂,非虚也。毒色红而时躁时热者似实,合之于两眼倦开重语声轻,非实也;便闭思饮似实,合之于唇白而润不见里急,非实也;多言妄语似实,合之于四肢不举重语声轻,非实也;余毒不一,合之于平而塌凉而软,非实也。似是之证,非语言所能罄者,惟在于会心者得之。得其真实真虚,而更权其缓急轻重,治余毒无余蕴矣。

娠妇痘

娠妇出痘,平顺轻松者,以安胎为主,兼治其痘,是百病以末治之之谓也。安法不外于保脾养血,宽气道,清子宫等项,然放标时,则以宽气为重而带升发,气松则痘亦易透,升发亦无病于胎,两全无害之道。宽气如陈皮、川芎、酒制香附、大腹皮、苏梗或苏叶,升发如蝉蜕、桑虫、荆芥、牛蒡、山楂、桔梗、甘草、干葛或升麻之类。起齐候则以清子宫为重而带凉解,清则与痘适宜,凉解与胎适合,有并行不悖之妙。如黄芩、山栀、生地、元参、甘草,清之属也;如连翘、牛蒡、木通、黄连、荆芥、山楂,凉解之类也。行浆时,则以保脾为重而带排脓。痘之成脓本于血,血之根本出于脾,保脾正催浆之地。如茯苓、白朮、砂仁、陈皮、甘草,保脾之要剂也;如人参、黄芪、木香、糯米、大枣、殭蚕、白芷,催浆之首药也。回浆时,则以养血为重而带敛阴。胎之所养,全赖乎血,血之所有,皆耗于浆,补血且得阴收之义。如当归、白芍、丹参以补其不足,如茯苓、砂仁、防风、甘草以助其收结。择取金银花、牛蒡、连翘、元参、贝母等味,以稍解毒。此盖语其常,非所以论其变也。借令痘犯气虚,囊薄脚散者,岂得拘于胎前母气滞而必以苏梗、苏叶乎?荆芥、干葛无论矣。锡皮皱湿者,岂得拘于子宫宜清而必以黄芩、栀子乎?连翘、黄连无论矣。更有头温足冷,灰白寒战者,岂得拘于胎热则动,置桂、附而弗讲乎?仅以参、芪、苓、朮何能砥柱也?借令痘犯枭毒烈火,血受其殃者,如紫艳矾红等色,失血内瘀等证;气受其虐者,如贯珠攒聚等形,躁乱燔热等证,势必制其亢,攻其毒,令气血归于和畅,乃得化而成脓。若泥于百病且安胎,惟知胎以血养,血以脾统,而不治其毒,必得胎前之毒,不治而自解则可,不则任其燔灼,听其内攻,可有身外之胎乎?痘证本轻,妄投重剂,胎必受之,胎损而母亦随之矣。痘证恶极,剂虽极重,毒其受之,毒解而胎自安矣。凡病权其轻重缓急,重在务本,不得专事其末;急在除邪,不得迂务其本。得其要领,总归一道。

痘后调护宜谨

痘后表里俱虚,调护悉宜加谨,一有疏漏,以实投虚,病即终身不拔,非细故也。最要有五:一节饮食。饮食不节,脾气受伤,脾系一身根本之地,精神生发之源。有因过饱,终身不能多食者;有为一物所伤,终身不能一见者;有因偶尔失调,致脾气不实遂成痼疾者,皆能致肌肉不长,面不华色,然此尚属日后久远之虑。曾有东林陈九嶷之子,痘已收功,喜食圆眼,因过爱而不之禁,纵及觔许,遂致腹胀如球,喊不绝口,一怀抱而更加喘闷,以手扶其肋下,坐于膝上而已,极其抚摩而不稍息,以和脾宣化饮投及三剂不效,举家彷徨,追悔无地。余思药虽对证,赖脾运化。叫喊几及一昼两夜,神其敝矣。仍以前方加参三分助脾运化外,以山楂二两煎汤代水服。及逾时,两眼蒙眊有睡意,因得渐渐怀抱,竟尔睡着。自午及申,醒余大解极多,所食未化者几半,遂得开爽调理而愈。几乎有意外之变,饮食不谨如此。

一防客感。痘痂初褪,腠理开泄,直抵筋骨脏腑,六淫易袭,起居一有不谨,轻则伤而重则中,非泛常感冒可例。恒有寝食如常,神情如故,而卒然昏晕者,其由此也。

一戒烦扰。痘后精神尽发于外,纵得欢容笑口,仅脱离苦境之象,精神气血,尚未之复,必得静养可致。尽有爱而不当者,戏弄而引之,致其喜以为喜,不知伤其神矣。即房闱举动,亦当以静为贵。去年胡某有三岁一长郎,痘方初起,时值炎天,以房不宽畅,移于厅后,左右窻纸,日光耀目,痘眼初开,何堪当此照耀也。余令以青纱蔽之,嫌气闷而弗听,且频频烦扰,非弄其笑,即以换衣扑粉,殆无宁刻,欲其适体,不知伤神何地矣。苦口谕之,全不入耳。次日,两目上窜,牵唇鼓颔而毙。

一体寒暄。天时冷热不常,痘后之体,又难调摄,衣服之间,稍冷即伤荣,过暖即伤气,或骤寒而不知加,骤热而不知减,寒与暖大人不觉,痘体受之,较常人十倍矣。有因寒而即寒热似疟者,有因热而即神情昏愦者,难以悉指,由不体寒暄之故也。富贵之家过暖,更什居八九,不知过犹不及也。

一戒好洁。房中帏帐袵席,自是宜洁。至痘儿之体,自头面及身,以至手足,任其秽则秽,任其臭则臭。究其所以日久而秽臭犹存者,以收敛之局未尽也。收敛未尽,精神犹在于肌表而未还元,欲涤其秽而反以涤其神,如之何其可也?更有可畏者,体肤柔嫩,犹脱皮脱骨之余,轻则皮毛若刺,重则汤气入里,喘急肿胀,可立而待。有一儿痘将一月,其母爱洁,竟濯之以汤,而且畅其浴,次日遍体浮肿,喘急而莫救,可不慎欤!

痘前诸疮宜急治

诸般疮疡在痘前者,务宜急治,必愈为贵。万一与痘相值,痘即极顺,降而为险矣。险自可知。以痘之最恶,无如外剥,外剥必由于痒,疮则未有不痒者,痘即可免,而疮为之招,连痘亦沸然矣。或得苍老稀疏,间疮而出者,即痒或可禁止。设若稍密,其必绕疮四畔,攒集其窠,以疮为壑矣。水从下流,毒从虚发也。至痘起胀时,浮浮一片,无分疮痘,一擦而身无完肤矣。虽有善者,何能济其患哉?世人不谙者,多恒置而不问,有悞认疮痘总是一毒,反畅其发,以为稀痘之计。不知痘系交媾欲火之毒,感于娠之先者;疮乃成孕之后,受母腹之积热,或生下后湿热流火所发,与痘绝不相侔。累月经年,何能致稀一粒?亦有疮后而果稀者,适相凑也,与疮何与?又有无稽之言云:婴儿体肤柔嫩,疮药一及,渗入骨髓,发痘不出。举世讹传,悞人不浅。但治疮有法,当以渐而施,先于胷腹,次日肩背,又次日四体,结末头面,治其一,缓其三,周而复始,以愈为度,乃为良法。不则治之太骤,柔体不胜,反致变矣,不可不知。

论大黄

有客过余而问曰:伏火伏毒,非清解之能事,攻之固不容已矣。然大黄之力,斩关夺门,为荡涤之将军,元枭毒火,当之尚尔退听,于气血则独无所亏乎?气血若亏,孰为领载,孰为化解,而终始其功也?予曰:不然。有病则病受,病受其药则销镕在邪毒,邪毒销镕则气血不为邪毒桎梏,而融通灌溉于痘矣。不第于气血无损,正以救护气血之地也。邪正相乘,一负则一胜。负既在此,则胜自在彼。但当衡其轻重,所重在补,养正则邪自除;所重宜攻,驱邪则正自复。何虞气血之受损乎?

荡涤之法,古来不数见也。间有用者,不过钱许至三钱,一剂至二剂。更不出便闭者方用,便利即止。若钱许以至两许,自放点以至落痂,甚至泻利者用之,而便反实。有纯利清水而攻犹未已,岂是索隐行怪好奇示异哉?奈世运变迁,甲子以来,痘疮迥别于前。是年曾有一痘磊落粗绽疤红,光泽圆满如珠,目之者咸赞其为状元痘。予按其身热如火,口中干腻,予思痘象固佳,不宜热渴如此。谓其父曰:是痘气血强旺,又得内无伏毒,外象固好,然热渴太甚,火毒非轻,速宜凉血清火,不可懈也。此人全不之信,不事医药,至九朝带火干收,燥硬焦痂有如沥青,盘晕肆溢有似紫霞,喘急躁乱而莫能挽矣。以如是之痘,纵失医药,亦何至于此地,乃竟以一炽热一腻渴之嫌,便同于逆,可递而推之。炽热而更顶陷者当何如?顶陷而更紫滞者又何如?紫滞而更稠密者又何如?稠密而更加贯珠堆簇者又何如?贯珠堆簇而更内多恶证者又何如?是知清解所不效者,当破其凝滞之毒,而佐之以清解矣。至破滞而不能取胜者,当进而攻其伏藏之毒,而佐之以散达矣。放点凶恶,攻之而起胀,得以满彻则已;起胀未应,攻之而成浆,得以畅遂即止。乃至有收结而始尽净者,有落痂而始霍然者,然其所以然者,原非有怪异也。前之毒盛者,至起胀时,毒尽发于外,所谓毒出一步,内虚一步。至行浆时,痘稠密者,惟有气血不继,故必以保元为要。一失内拓,必至白陷灰陷,锡皮皱湿,气离血散而败。今有毒盛者,恒多伏藏于内,轻则内扰,重者内溃。内扰者犹可以清解疏达而起,即有不应,荡涤之而自松透矣。若内溃者,脏腑糜烂,药即金丹,亦为无用,而况清解乎?故内毒甚者,无论发始半途即结尾收成,余殃未殄,当如除恶务本,必期于尽。但尽之之法,又当察其轻重缓急而因应之,不可执成见于我也。纯熟于此,不特险之重者,得以转危就安,即邻于逆者,施功于已发未发时,尽可挽回。若腰如被杖,叫喊不已,空窍失血,蚤斑蚊迹,紫背浮萍,缠腰雨截,托腮锁项,拳毛倒竖,稠密细碎,面目预肿等证,前贤往哲,列于不治之条,皆可以起,尤宜治之于早,乘毒无定位,内未受攻,乃克有济。若至三日之期,内已受攻,亦无如之何矣。

论石膏

石膏名为白虎,汤火泡燃,桐油调敷,痛即如失,性果何如其寒也。人有言疹要清凉痘要温,芩连犀角尚不敢轻投,恐伤脾胃,用之而且两许,更有始终不撤,不惟无伤于脾胃而更得益焉,何也?喜温之说,前人言气虚之痘。若犯血热,热而且甚者,内煎熬而外沸腾,五内之地,轻则恣其销烁,重则为其焦枯。盖以先天毒火,火而出之于毒,不啻一热而已,毒而济之于火,其猛烈当何如也!石膏虽大寒,仅足以制其亢,宁有余寒而伤及于脾胃乎?尽有落痂之后,火邪尽净,复起牙疳,目生瞖障,但有未尽之余,不见有过寒之证,总不越有病病受。若使中病即已,不必尽剂,容可过乎哉?何为中病?假令身热如火者,热和为中;大渴不已者,渴缓为中;紫艳焮红者,红活为中。何为未中?如口热如炉,空窍失血,唇焦舌黑,狂烦谵语,其势未杀,病犹未中,虽多何畏焉?借令泥古方,拘日期,论剂数,则悞矣。

论猪尾血

诸血居补,惟此血最活动,而搜剔凝结之瘀,所以产妇多有食之,取其能破败恶露也。论痘非血不载,非血无浆,况补血之功不易,何反取其破败为哉?毒松透者,血得载毒而出,痘虽稠密,色必红活,自无凝滞之患。若毒火雄烈萌动即炽,血遇之即凝结而瘀矣。血本载毒者也,瘀则连血亦为毒血矣。不第此瘀为毒已也,一有瘀毒,并周身之血,悉为此毒摄伏,而不得灌输于痘,以故痘有空壳,以故有与肉色一般,此痘之最恶者也。如女人怀娠,通身之血,朝毓于娠,上乳下经皆绝响矣,不则天下有无血之孩乎?其次则干红晦滞,紫艳干焦,或蚤斑蚊迹,种种皆内瘀之符也。然此瘀非犹夫血块症瘕之类,无论大小皆系杀身之毒,但小则日期缓,大则日期迫耳。缓则桃仁、地丁、红花、赤芍亦能取效,追则必需于此。猪血固能破瘀,而出自尾尖,尤为活动紧关之处,而且取破血下流之义,得冰片为佐,开泄腠理,通达内外,内结散而外滞疏,此瘀一活,则一身之血,皆得灌输于痘,而立转红活矣。是以血活血,犹之以血补血,草木之味,乌能及焉。如用之轻必盏许,重则四五盏或十数盏,方可取效。如方书所云一二点,此亦习闻而未能经验者也。

论浊阴

何为浊阴?无价散、鸡矢醴、人中黄、人中白、童便、秋石、金盖散、金汁、粪青、女人经布、男妇棍裆之类,均为浊阴。辛甘为阳,苦寒为阴。轻清为阳,重浊为阴。此等秽恶,尤为阴中之阴,浊中之浊。痘犯烈火,苦寒所不能胜,非此莫制。予孟儿喉间忽然鲠痛,身即躁热如焚,俄顷而音声即哑,咽傍有两蛾,相对如圆眼大,先以芦刀刺之,令出恶血,色甚紫滞。予见势重,即以大黄、石膏、黄连、荆芥、牛蒡、生地、甘、桔、木通,连服二头汁不应,满腹如火炙,不省人事;前方用大黄五钱,生地、石膏各一两,日服三头汁,如此服过三日,势不稍杀而且日甚,灯与帏帐相去丈余,畏明若刺,口中谵语,音哑不知所讼,如此三日,所服之剂,如水浇石。予思阳光烈火,非苦寒所能驾驭也,遂想浊阴以胜之。浊阴之中,无如鸡矢,鸡矢之中,惟溏而若干酱者为最,此又浊中之浊,阴中之阴,能治疔疮立效,其浊阴无匹可见。取有尖头者佳,以六一散调为丸,如菉豆大;另以六一散一二匙,研入冰片少许为衣,以掩其臭,且得以开泄窍脉,用灯心汤送服。一二刻后,从来燥热如火。忽尔身体振战,汗泄如浆,发出一身恶疹,与牛皮癣一般。自来疹子无痂,及回后遍身脱下痂皮,如厚油纸,而诸证悉愈。若非此品斩将搴旗以夺之,诸药终归无用。一夺其势,诸药亦与有力焉。浊阴能制阳光,先言堪世则矣。人畏大黄为将军,石膏为白虎,此证用及各有觔余,如水浇石,赖此开先而始奏效。所以药贵对病,寒热攻补,是在用之者何如耳。

游蚕形

已下详列异痘形状。

是痘贯珠成条,其形如蚕,故名游蚕。有稀密,有长短。身上者轻,头面者重。身上短而稀所见无多者轻,长而密更繁多者重。重则必攻令松透,如一赤豆荚,其毒方起。

迭钱形

是痘圆圆攒簇,绝不成点,钱许之大,故名之也。仅见二三者轻,多见者重,重则必攻。亦以药胭脂膏封贴,更和猪尾膏、大桑虫于剂内透之,令毒如蒸饼,其毒方透。

燕窝形

是痘攒簇累累,象似燕窝而名者也。单见尚重,见而不一者不治。急攻之,务令松抬如饼,其毒方化。以油胭脂调入化毒丹,用绵纸摊贴,更佐以猪尾膏、大桑虫。

雁行形

雁行状似游蚕,但曲而甚长,以其排行而若雁字也。单见者亦重,不一者更重。攻之松若游蚕而毒化矣。

鼠迹形

是痘或四五粒或六七点,相簇如鼠迹,故以是名。无多者轻,见于周身者重。重则必攻,令相并成泡,其毒方松,剂内调入化毒丹,并猪尾膏。

(艹瓢)沙形

(艹瓢)沙者,其痘扁阔歪斜,无顶无盘,有细点如沙攒簇于囊,宛似(艹瓢)沙而名之也。可以数纪者轻,遍及者重。重则必攻,务令高抬如芡实壳,其毒才化而成浆。

珠壳形

珠壳者,其痘有顶而平,四围贴附一细圈,宛如珠壳。无多者轻,及于周身者重。重者必攻,务令圆满绽凸,其毒乃透。

鸟迹形

鸟迹者,连串三条,头簇脚开,其痘若鸟之迹也。单见者轻,五六处者重。重者必攻,亦如游蚕松透为准。

蟹爪形

蟹爪者,贯珠连串,粒细一粒,尖稍有隐隐黑丝如发,竟与蟹爪无异。无几者轻,繁多者重。重者必攻,其形统胀成条而毒尽泄矣。

蛇皮形

丛簇成片,散漫无拘,形似蛇皮而名之也。见此不治。或见点之初,灯下照之,隐隐簇簇,细密无伦,将形未形之际,即便攻之,佐以猪尾膏破之,不使其成,庶可有为。

履底形

履底者,形似蛇皮,不若蛇皮散漫耳。随处皆凶。其形得小,更得早图,庶可有为。速以猪尾膏和入攻毒剂内,并大桑虫透之;急以药胭脂膏封贴,令得脓水淋漓,方能庆生。

蟢窝形

蟢窝者,较迭钱而更大也。另别其名者,其形大,其毒亦更重也。即屈指无多,毒已不浅,攻之自不容已。佐以大桑虫、猪尾膏,外亦以药胭脂贴之,得松泛平抬,方可成脓。

螺疔形

其毒头大根尖顶黑,形若螺肉,深入于肉里,有大小,有深浅,按其四围板硬。治法见于余毒。若放点时而即见者最恶,先用挑松,即将应服之药,大人含于口中,吮其数次,随用贴法。

紫背形

斑之形似萍,其色似萍之背紫而带黯,有大有小,目之有点,手按无形,无几便重,繁多者莫救。急宜攻毒破瘀,务令渐淡淡而退去,方可回生,必须早图。

环珠形

是痘连串环遶,故以是名。有臂因镯阻,痘即如镯而绕者;有项以圈系,痘即如圈而聚者。于臂稍轻,于项则重。因阻犹重,无因更重。不特项臂为然,头身亦有之。凡见宜攻。

覆釜形

是痘盘聚于巅顶,如釜之覆,名曰覆釜,是毒参阳位之一证也。其余疏朗明润者,以松肌通圣散和猪尾膏、化毒丹治之,外用胭脂膏搽贴。更稠密火热者,必加大黄,令脓水腐烂,其毒方化。

两截形

是痘上与下绵密如铺,中段绝无一点。枭毒拥于上下,气血阻于中宫,以致上下隔截,痘之最恶者也。首尾一以攻毒为主,佐以猪尾膏、地龙,令气血疏达。要截处得散,散透点,方可挽回。

蒙头形

是痘绕头贯顶,有似兜帽,故名蒙头,毒参阳位之首恶也。余更稠密火热者不治。治则必攻,与覆釜同法,必早图可挽。有独聚于天庭者,亦是蒙头。余若疏朗明润,体不炽热者,不必用大黄。

缠腰形

腰者肾之候也,连串环遶于此,缘毒伏于肾,而有此象,贯珠之最恶者也。余即疏朗,不得视以为美。治必以攻,得此松抬,统成一围,如豇豆荚,方不为害。不则痘纵可观,九朝忽然闷乱,变焦紫而毙矣。

托腮形

颔下亦肾经所属,痘疮攒成一片,是为托腮。清气为其所阻,头面必不能起,身更可知。痰涌气喘,可立而待,从来不治。若见点之初,毒势未成,以治蒙头之法治之,亦可救援一二。速宜封贴。

锁口形

双锁口者,两口角左右一粒,较旁痘独大,板实而无盘者是也。此毒拥于脾,而有此象。口乃脾之窍,饮食接送之门,可令毒藏此地乎?洽法轻重与覆釜一辙。有连串绕于上下唇畔亦是。

锁项形

项系水谷之路,呼吸出入之门,痘疮连串,环绕于此,是毒锁咽喉,与托腮无异,咽哑水呛,皆由此致,俱属不救。但得放点之初,即以清金攻毒饮并猪尾膏,杜患于将萌,容有可起。

攒背形

毒发于背,便关生死,况痘攒簇随地皆凶,而可令此地犯及乎?攒而得松者,以松肌透毒散合化毒丹、猪尾膏治之,外以胭脂膏贴。攒而更板,壮热如火者必攻,须得腐烂,方可庆生。

囊腹形

腹近五内,犹之同室,与他处不同,一有变证,毒即入里,捷于反掌。但此地空隙而未得为吉者矣,未有此聚如囊而得无恙者也。治法攒背同。

攒胷形

胷与腹俱逼近脏腑,攒胷犹之囊腹,调剂之法,亦与攒背同。

咽关形

咽关当喉攒簇而犯迭钱者也,若蟢烙窝则尤重矣。咽与项皆水谷之路,呼吸出入之门,其害与锁项无异。锁项之害,病在环遶;咽关之害,病在攒簇。治法与锁项同,更以胭脂膏贴。

抱膝形

两膝搅簇如饼,毒聚于此,浆不能达足胫,而致亏于一篑。余地无疵,更无内证,止以松肌透毒散加牛膝合化毒丹治之,并用胭脂膏贴。更多恶象内证者,必攻。

锁唇形

唇者脾之华,脾脏安和,痘不相及,更得温润,不则攒聚于此。有黄熟如蜡,有嘴突如蕾,有黑硬燥裂而血迸,皆毒攻于脾,象见于唇。如无他证,泻黄散合猪尾膏治之。更壮热如炮者必攻。

蒙骩形

痘攒簇于耳后高骨,是谓蒙骩,亦肾经伏毒之一征也。头面余处皆稀,止此犯忌,以松肌透毒散加元参,合化毒丹、猪尾膏治之,外用贴法。更稠密而炮热者必攻。

披肩形

披肩者,如其肩而兜聚也,较之于背稍轻。然脏腑真气所聚之处,即鼠迹(艹瓢)沙尚属可畏,而况攒布成片乎?此毒不松,真气锢闭,上下阻塞。治与搅背同法。

抱鬓形

鬓接太阳,枭毒起伏,于此取验。痘证若重,鬓极稀疏,必此地掀肿如莲瓣,以及正面肿胀如球,毒根方透。不则此地不胀,即通身光壮,毒根犹伏,厥后终败,可令犯忌于此乎?治法与蒙骩同。

鳞坐形

鳞坐者,其臀攒集如鳞也。穴属环跳,部位又至阴之地,故发浆不过环跳者,不治。平而干滞者,松肌通圣散加牛膝;板而紫滞且炽热者,凉膈攻毒散减豆根,亦加牛膝,俱合化毒丹并贴法。

囊球形

痘得阴阳和畅,虽密无咎。阳球乃下焦阴阳交会之所,故阴上先收者吉,取其下焦和畅也。于此若囊毒壅,交会可知。上下相因,下壅则上闭。治以散结汤、化毒丹,炽热者加大黄、石膏。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十九
痘疹门



百祥丸 【 《小儿直诀》,下同】  一名南阳丸。治痘疮黑陷,及嗽而吐青绿水。

红芽大戟阴干,浆水煮软去骨晒干,复入元汁中煮尽汁

右焙干为末,水丸粟大,每服十丸,赤脂麻汤下。薛己曰:前方治痘疮黑陷耳骩冷咬牙吐泻者,乃脾土虚败,寒水反侮,归肾之恶候也。用百祥丸泻之,急以四君子加丁香、陈皮、木香、厚朴、炮姜以温补脾土,身热饮水,黑陷复起,十救一二。盖此证因脾土虚败,寒水乘侮。陈文秀先生云:若治寒水于既侮之后,何不保脾土于未败之先?此发前人之未发。况前药必借脾胃之气,运及于肾而才泻之,吾恐胃气先伤而莫能及。然非钱公之明见不敢投,非古昔之元气不敢用,治者慎焉!

牛李膏 一名必胜膏。治痘疮黑陷。

牛李子不拘多少,此物野生道边,至秋结实,黑圆成穗

右杵汁,石器内熬膏,每服皂子大,煎杏胶汤化下。

宣风散 治小儿痘疮内热及惊风。

陈皮 甘草各五钱 牵牛四两,半生半炒 槟榔二个

右为末,每服三五分,蜜汤调下。薛己曰:愚按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故肝气热则生风,风热搏则惊搐,而肝血必损也。然有余当认为不足,若屡服利惊宣风之剂,未免亏损脾胃,以成慢惊矣。慎之!

瓜蒌汤 治小儿慢惊及痘疹作搐。

瓜蒌根二钱 白甘遂一钱

右慢火炒黄为末,每服二三分,薄荷麝香汤下。薛己曰:按徐用诚云:钱氏治慢惊用瓜萋汤,恐传写悞耳。盖惊主风木,甲木属阳,病急易治;乙木属阴,病缓难治。况小儿五脏之气未实,神气未完,而自病慢惊之证,非病后及吐泻脾胃虚损而得者,慎勿用此峻厉之剂。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脏腑有热,颊赤作渴,四肢惊掣,大便秘濇;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切有余之证。

赤芍药 当归 甘草 大黄各等分

右每服一钱,水煎。

六君子汤 治小儿脾胃虚弱,体瘦面黄;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白茯苓各二钱 陈皮 半夏 炙甘草各一钱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参芪四圣散 治痘疮已出至六七日,不起发,不成脓。

人参 黄芪炒 白朮炒 茯苓 白芍药炒 当归 川芎各五分 糯米二百粒 紫草 木通 防风各三分

右作二剂,水煎服。

升麻汤 【 《活人书》,下同】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支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药 炙甘草 干葛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若大段寒即热服,若热则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小儿量度多少服。如老儿吃,去芍药,加柴胡一两、人参半两。古人治痘,以葛根汤为主。后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难矣。苟能变通,自发热以至收靥,葛根汤皆可增损用之,不特发表解肌而已。今以葛根汤为主,随证立增损法于后:初发热,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风。口干渴,内热也,加葛粉、天花粉、麦门冬。自利,加条实黄芩生用。呕吐,加半夏、生姜。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壳、山楂肉。腰痛,加独活、北细辛。头痛,加羌活、藁本、蔓荆子。惊搐,加木通、生地黄、灯心。小便少,加木通、车前子、瞿麦。大便秘,加大黄。衄血,加山栀仁、黑参、生地黄。发热三四日热不减,加解毒药,大力子、连翘、紫草、桔梗。疮不出,加防风、蝉蜕、荆芥穗、红花子。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龙胆草。疮出太稠密,加人参、当归、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风、桔梗。咽痛,加桔梗、连翘。按《经验良方》加有山豆根去连翘。疮干或带紫,或色大赤者,血热也,加当归梢、生地黄、红花、地骨皮、牡丹皮。疮灰白色平陷者,气虚也,加人参、黄芪、防风、木香、官桂。手足疮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风、人参、黄芪。疮密起发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参、麦门冬、天花粉。泄泻者,里虚也,加人参、白朮、诃子、白茯苓。疮不着痂者,湿热也,加黄芪、防风、官桂、白朮;李氏加紫苏五分,笋尖、山楂、牛蒡子各一钱。冬月加制过麻黄一钱。海藏曰:升麻葛根汤,太阳阳明之药。陈文中曰:身热腹痛者,身热泄泻者,身热惊悸者,身热汗出者,身热足冷者,俱不宜服升麻葛根汤。又曰:痘疹初发热未明,宜用此汤以散之。张巽之曰:凡痘见斑点,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万氏曰:古人谓但见红点,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此盖为痘疏毒少者言。后人不达立言之旨,遽谓凡出痘子,才见红点,真不可服。殊不知升麻葛根汤四味,乃发表解毒,流通血气,升降阴阳之剂,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之,燥者润之,郁者疏之,过者平之,阴精不衰,而阳毒不亢也。苟谓痘疏毒少者,虽他不可服,况葛根汤乎?薛己曰:愚按前方,胃经发表之剂,表实而热毒壅滞于肌肉者,须用此药以疏泄之,恐虚其表,而痘毒不能托出也。王肯堂曰: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足冷,脉数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疑贰之间,并宜服之。或未经解利而疮毒已发,又云证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与解散之也。又云,患疮疹大便自如常者,亦可服升麻汤。盖用升麻,其性苦寒无毒,主解百毒,杀鬼邪,辟瘟瘴蛊毒,中恶腹痛咽喉口疮皆毒也,疮痘亦毒故也。其次用葛根,性平,治消渴大热,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头痛。升麻葛根二药,皆治伏热毒动,心恍惚,惊悸烦躁。大抵疮疹是蕴热毒,葛根解热、升麻去毒也。病热而药性微寒,冷热相攻,则芍药治时行寒热,又活血痹,使痘疮易出也;又利小便,疮疹有大热者则利小便也。次有甘草调和之;况新书言疮疹渴躁甚者,亦用炙草散主之。四者,解毒治热调荣卫,为治疮疹之要药也。为其疑贰之间,非疮疹伏热而发热者,有伤寒伤风伤食惊证,兼患疮疹而禀气怯者,皆发虚热而非实热。若服之,是疮疹者则毒减而愈,他证者反以为害,不能尽述其由。但有壮热而面青目白,睛不黄赤,大便不秘,小便清者,皆不可服,里无蕴热故也。此药治未发疮疹之前,疮疹已愈之后,服之消毒故也,非正出时服。董凤翀曰:外感重,加柴胡、羌活、白芷、防风;口干内热作渴,加葛粉、天花粉、麦冬;痰嗽,加紫苏、陈皮、半夏。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瘟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赤芍药三分 生地黄半斤 牡丹皮去心 犀角屑一两,如无以升麻代之 一方加灯草十根。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服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更不用黄芩也。王肯堂曰:热盛者,加酒炒黄连;若有瘀血停胷,加酢制大黄;若口鼻出血,加大蓟、茅根;若小便血,去大黄加小蓟。

麻黄黄芩汤 小儿伤寒无汗,头痛发热恶寒;兼治天行热气,生豌豆疮不快,益烦躁昏愦,或出尚身痛热者。

麻黄去节,一两 黄芩 赤芍各半两 甘草 桂枝去皮,各一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调下,日三。

化毒汤 治小儿疮痘已出未出,并皆服之。

紫草嫩者 升麻 炙甘草各半两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二盏,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王肯堂曰:余用粳米,去糯米,以此为阳明之药也。

紫草木通汤 治小儿疮疹出不快。

紫草 木通 人参 茯苓去皮 糯米各等分 甘草半之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鼠黏子汤 治痘疹欲出未能得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者。

鼠黏子四两,炒香 甘草一两,炙 防风半两 荆芥穗二两

右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后临卧,逐日三服。大利咽膈,化痰涎,止嗽。若春冬间常服,免生疮疖。老幼皆宜服。海藏曰:太阳少阳之剂,首论温平者此也。

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痛发热恶寒;兼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钱五分。

升麻 干葛 黄芩 芍药各三钱 炙草一钱半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水解散 治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兼治疱疮未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

大黄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汤泡焙秤

右捣罗为末,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调下二钱,相次二服,得汗利便差。强实人服二方寸匕。此调风实之人,三伏中宜用。若去大黄,即春夏通用。

猪尾膏 治疮子倒靥,心神不宁。

小猪儿尾尖刺血一两点

右入生脑子少许同研,新水调下,立效。《幼幼近编》:木香汤送下。费启泰曰:治痘疮细如麻芥,实而不松,

黯而不活,诸般恶形恶色恶证,累日不起者神效。

无比散 治疮疹恶候不快,及黑疮子应一切恶候。

牛胆黄 麝香 龙脑 腻粉各一分,细研 朱砂一两,先研如粉

右为极细。如有患者 小儿一字,大人半钱 水银少许,同小豮猪尾上血三两滴,新汲水少许同调服。先宁稳得睡,然后取转下如烂鱼肠蒲桃穗之类涎臭恶物便安。小儿用奶汁滴尤妙。一方有蟾酥。

龙脑膏 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或已发而陷伏,皆宜速治,不尔毒入脏必死。

生龙脑一钱

右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鸡豆肉大,每服一丸。心烦狂躁者,用紫草汤化下。若疮子陷伏者,用温酒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疹发透,依常将息。海藏曰:此必证极而用,盖不得已也。

如圣汤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 牛蒡子炒 生甘草各一两 麦门冬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点,细细呷服,入竹叶煎化服尤妙。

决明散 治疹痘疮入眼。

决明子 赤芍药 炙甘草各一分 瓜蒌根半分

右捣罗为末,每服半钱 蜜水调下,日进三服。

拨云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瞖。

桑螵蛸真者一两,炙令焦细研

右捣罗为细末,入麝香少许令匀,每服二钱,生米泔调下,临卧服之。

密蒙花散 治疹痘疮,并诸毒气入眼。

密蒙花钱半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各半钱

右为细末,用羊肝一片,破开作三片,掺药令匀,却合作一片,以湿纸七重裹,煻灰火中煨熟,空心食。

通圣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瞖。

白菊花如无,甘菊花代,然不如白菊花 菉豆皮 谷精草去根,各一两

右捣罗为末,每服用一大钱,干柿一个,生粟米泔一盏,共一处煎,候米泔尽,只将干柿去核吃之,不拘时候,一日可吃三枚。日浅者五七日可效,远者半月余。

葛根麦门冬散 【 《陈氏痘疹》,下同】  治小儿热毒斑疹,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葛根三钱 麦冬去心,四钱 石膏半两 甘草 川升麻 人参 茯苓各二钱 赤芍药一钱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增减。薛己曰:愚按前方,足阳明胃经之药也。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若非发热作渴,表里有热者,不可用。若表里俱虚而发热作渴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生地黄散 治小儿斑疹,身热口渴,欬嗽心烦者。

生地黄半两 麦冬去心,七钱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三钱 甘草二钱半,炙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加减。薛己曰:愚按前方,若肺经有热者,宜用此方;若痰气上壅,佐以抱龙丸。

惺惺散 治小儿风热疮疹时气,头痛壮热,目濇多睡,欬嗽喘促。

桔梗炒 真细辛 人参 甘草 白茯苓 真川芎 白朮各一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薄荷五叶,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候,量大小加减。海藏曰:惺惺散治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薛己曰:愚按前证方,若表虚风寒所乘而致诸证者,宜用此药。若表实内热相搏而致诸证者,宜用升麻葛根汤。若兼作渴饮冷者,须用葛根麦门冬散。大凡疮疹未出已出之间,多增寒壮热,身体疼痛,大便黄稠,此正病也。若无他疾,不必服药。王肯堂曰:治数证,皆纯阳人所用,古人处为小儿药,非乃里寒者可服,且以药对其证用之意,大抵浑身壮热,必由风热疮疹伤寒时气,且先与之也。其头痛目濇,鼻流清涕者,用细辛;喘粗者,用桔梗、人参;多睡者,用茯苓;恐伤寒时气乘里弱者,用白朮也。治风热疮疹,瓜蒌根也。瓜蒌味苦寒,治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疽,面黄燥渴,通月水,止小便,利热,而胷痹不下乳,阳证伤寒,治痈下乳,皆攻其热也,故非里寒者可用。其里寒者,由身有大壮热不渴,而大便反利,小便不赤,面青目白,睛不黄赤,皆里寒证也。其中虽有白朮以温,终非为虚热者用。人之脏腑寒则寒药先效,热药未必能制之;脏腑热则热药先效,寒未必能制之,此势之自然也,岂得不辨表里冷热而用药也?《和剂》方小儿伤寒壮热,当先服此,大效;次服羌活散。如壮热未退,切不可与通利大便及凉药,恐是疮疹,服药则误矣。一方加防风、花粉。

十一味异功散 又名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 人参 桂心 赤茯苓 青皮 前胡 诃梨勒去核 半夏姜汁制 丁香 甘草炙,各三钱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量大小以意加减。薛己曰:按前方治痘疮已出未愈之间,其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或已出一日至五七日间,或泄泻作渴,或肚腹作胀,气促作喘,或身虽热而腹胀足指冷,或身热而作渴,或身热而惊悸腹胀,或身热汗出不止,或气急寒战咬牙,或渴而饮水愈渴;或疮欲靥而不靥,或疮痂欲落不落,而反腹胀渴泻,足指寒冷,或惊悸寒战咬牙,此脾胃终变虚寒,津液衰少,此发《内经》微旨,阴阳蕴奥,非神于术者岂能言哉?前证乃阳气内虚寒而外假热,如痈疽脾胃亏损诸脏虚寒之败证,急用前散以救胃气,亦有可生者。

十二味异功散

木香 当归各三钱半 人参 厚朴姜制 陈皮 丁香 茯苓 官桂去粗皮 白朮炒 肉豆蔻各二钱半 川附子炮去皮,一钱半 半夏姜制,一钱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五片,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三岁儿作三服,五岁儿作两服,一周两岁儿作三五服。病有大小,以意加减。此药家传五世,累经效验。薛己曰:愚按前方治痘疮已出未出,不发起,不光泽,不红活,谓之表虚,宜用此药治之。若已出未愈,疮不光泽,或不起发,不红活,或腹胀作渴,泄泻气促,谓之表里虚寒,急用此药送豆蔻丸。或十一日间不靥,壮热,闷乱不宁,卧则烦渴咬牙,手足指冷,数饮沸汤而不热,围火重衾而仍寒,悉属表里虚寒也。王太仆云: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其心火,急用前药以回其阳,亦有生者。

肉豆蔻丸 治泻水谷,或白或淡黄不止者。

广木香 缩砂仁三钱 肉豆蔻 白龙骨 诃子肉各半两 赤石脂 枯白矾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用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一周岁儿,每三五十九,三岁儿服百丸,温米饮下。泻甚者,煎木香散或异功散送下。泻止住服,不止多服。薛己曰:愚按前方,治阳气虚寒,肠滑泄泻之濇剂。盖肾主大便,若因肾气不固而致前证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应,急煎六君子汤送四神丸补之。盖豆蔻丸濇滞之功多,补益之功少也。

人参麦门冬散 治痘疮微渴。一名麦门冬散。

麦门冬一两 人参 甘草炙 陈皮 白朮 厚朴姜制,各半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增减。《幼科全书》曰:渴不止,加天花粉、葛根、酒芩、竹沥。薛己曰:愚按前方,若痘疮热毒,气虚作渴,宜用之。若因气虚弱作渴,用人参白朮散。

消毒散 治痘疮六七日间,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者,用此药以微利之。一名消毒饮。

牛蒡子四两,杵炒 荆芥穗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薛己曰:愚按前方,若毒在肌肉,尚未能尽发而致斯证,脉浮而紧者,最宜此药疏解其毒。若痘顿轻,脉沉而紧者,毒在脏腑,宜用前胡、枳壳疏通,以绝其源,其痘尤轻。海藏曰:此药皆温平之剂。一方加防风、薄荷。王肯堂曰:治疮未出或已出,未能匀遍;又治一切疮,凉膈去痰;治咽喉痛。

柴胡麦门冬散 治痘疮壮热,经日不止,更无他证,此药治之。即六味柴胡麦门冬散。

柴胡二钱半 龙胆草炒,一钱 麦门冬三钱 甘草炙 人参 黑参各一钱半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薛己曰:愚按前方,若痘疮表热,根盘色赤,焮痛作渴,饮冷,或两目作痛,或素有肝火而患痘疮者,尤宜用之。

射干鼠黏子汤 治痘疮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余毒所致。

鼠黏子四两,炒杵 甘草炙 升麻 射干各一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薛己曰:愚按前方,若痘疮初出,发热焮痛,根盘赤盛,或咽喉口舌疼痛,作渴引饮者,宜用。若因胃气虚弱,发热而致前证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桔梗甘草防风汤 治风热咽喉不利。

桔梗炒 甘草炙 防风各等分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加减。薛己曰:愚按前方,若上焦风热,或痰涎不利,咽喉不利,或口舌生疮,作渴引饮者,须用此药发散解毒,痘虽出亦在轻浅。

人参清膈散 治涕唾稠黏,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宜用此方治之。

人参 柴胡 当归 芍药 知母炒 黄芪炒 桑白皮炒 白朮炒 紫菀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桔梗炒,各一两 黄芩半两 石膏 滑石各一两半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薛己曰:愚按前证,即痈疽因热毒蕴结于脏腑经络之间者,当用此药以疏导托里,调和荣卫,使邪气退,则元气不伤而痘疮易愈也。

前胡枳壳散 治痰实壮热,胷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

前胡一两 枳壳 赤茯苓 大黄 甘草各半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量大小加减。如身温脉微并泻者,不可服。薛己曰:愚按前证,若属肺胃实热,气郁痰滞,大便秘结,小便赤濇,烦渴饮冷,身热脉数者,宜用之以表散外邪,疏通内脏,使邪气不壅滞,且痘疮轻而易愈也。

人参白朮散 治痘疮已靥,身热不退。此药清神生津,除烦止渴。

人参 白朮 藿香叶 广木香 生甘草 白茯苓各一两 干葛三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服。薛己曰:愚按前证,若痘疮已靥身热,或津液少而口干引饮者,胃气虚弱也,宜用人参白朮散。若腹胀泄泻,口干足指寒冷者,脾气虚寒也,宜用十一味木香散。若形寒恶寒,呕吐不食,腹胀泻渴等证,乃脾气虚寒下陷也,用六君子加升麻、姜、桂;如不应,急加木香。若发热烦躁,身热恶衣,属血脱发躁,用当归补血汤。大凡痘疮,若脾气虚弱出不快者,误以为热毒壅盛,用凉药宣利解散,致脾胃受伤,元气愈虚,使疮不起发,不充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死者多矣。凡痘疮首尾不宜与水,则疮靥之后,其痂落迟。或生痈肿,治生其法,必成疳蚀疮,血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多致难愈,盖脾胃属土而主肌肉故也。

韶粉散 治小儿痘疮才愈,而毒气尚未全散,疮痂虽落,其瘢犹黯,或凹凸肉起,当用此药涂之。

韶粉一两 轻粉一钱

右研和,入炼猪脂油拌匀如膏,薄涂疮瘢上。如痘痂欲落不落,当用此方。

羊(骨同)髓膏 治痘痂欲落不落,瘢痕。

羊(骨同)骨髓一两

右炼,入轻粉一钱,研成白膏,瓷合盛之,涂疮上。薛己曰:愚按前证,若痘疮痕赤而作痒,属血虚而有热也,佐以四物、牡丹皮。若痕白而作痒,气虚而有热也,佐以四君、芎、归。疮痂欲落不落者,脾经血气虚,八珍汤。若发热而大便秘结者,肠胃内热也,犀角消毒丸。发热而大便调和者,脾胃热也,麦门冬散。脓水淋漓者,肌表热也,用败草散敷之。

雄黄散 治小儿因痘后牙龈生疳蚀疮。

雄黄一钱 铜绿二钱

右二味,同研极细,量疮大小干掺。

绵茧散 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

出蛾绵茧不拘多少

右用生白矾槌碎,实入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臖作痛,更服活命饮。《幼科全书》曰:茧矾每两加密陀僧五钱、白芷末二钱,以白蜜调而敷之。薛己曰:愚按雄黄散,清肝杀虫解毒,外治之方也。其证所感之经,与所致之因,各有不同。若因手足阳明经蕴热所致者,用犀角消毒散。若因脾经疳热者,用大芜荑汤。若因肾经虚热者,用地黄丸。若因肝经疳热者,用芜荑汤送大芦荟丸。其绵茧散,总治疮毒脓水淋漓收敛之外剂,若果系内无余毒而未痊者,宜用敛之。若因气血虚而不敛,宜用托里散。若发热肿痛,大便不结,用仙方活命饮,更以隔蒜灸法。若肿痛作渴,大便秘结,用四顺清凉饮。若大便已通,肿痛未退,仍用活命饮。若发热倦怠,大便调和,用八珍汤加犀角。如疳蚀未应,急用隔蒜灸。若发热口干,肢体倦怠,用八珍汤加黄芪。若饮食少思,肢体倦怠,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若脓水不绝而发热,用四物、参、芪、丹皮。若脓水不绝而恶寒,用四君、归、芪。恶寒发热者,用八珍、黄芪。若乳母肝经血虚发热,用加味逍遥散。若肝经因怒发热,用加味小柴胡汤。若肝经因郁发热,用加味归脾汤。仍参前痘疮首尾悞饮水证。

谷精草散 治小儿痘疮已靥,眼目瞖膜,遮障瞳人,瘾濇泪出,久而不退;或十二三日,疮痂已落,其疮瘢犹黯,或凹或凸。此肌肉尚嫩,不可澡浴,及食炙煿辛辣有毒之物,恐热毒熏于肝膈,目生瞖障,若不能守禁而致患者,须用此治之。一名蛤粉散。

谷精草一两 生蛤粉二两

右为细末,以豮猪肝一叶,用竹刀批片,糁药在内,用草绳缚定,入磁器内,量用水,慢火煮熟,令儿食之。一方有黑豆二两。《活人书》曰:煮熟收入磁瓶内熏眼,候温取食,日作,不过十日退。薛己曰:愚按前证,若痘疮愈后,余毒入于肝经而作痛者,宜用此方;羊肝散亦效。若肝经热毒,眼睛作痛,佐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或犀角地黄汤。

解毒汤 治一切热毒肿痛,或风热搔痒。

黄连三分 金银花 连翘各五分

右,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证,当审其脏腑部分,及各随所因而治之。若在乳下,必当兼治其母。

参汤散 治水痘。

地骨皮炒 滑石 炙甘草各半分 麻黄去节 人参 大黄湿纸煨熟 甜葶苈用湿纸裹煨 知母 羌活各一分

右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入小麦七粒,同煎至十数沸,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薛己曰:愚按前方,发表散邪疏通内热之峻剂。若遍身作痛,壮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濇滞,喘嗽等证,宜用此方,或前胡枳壳散。然水痘多属表邪,若但发热引饮,小便赤色者,当用升麻葛根汤。如无他证,不必用药也。

右小儿疮疹无正方论,虽王、谭、钱氏之书,止见其方,未见其源。疗之者,往往以药宣利解散,因耗伤真气,遂至不救者多矣。深可痛悯!文中今将祖父秘传方论,集为一卷,盖守此方三十余年,全活者甚众,百不失一。今合广其传,使患者无夭枉之祸,医者有活人之功,此仆之夙心也。

参芪内托散 治痘疮里虚发痒,或不溃脓,或为倒靥等证。

人参 黄芪炒 当归 川芎 姜制厚朴 防风 桔梗炒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

右入糯米一撮,水煎服,仍量儿加减。王肯堂曰:去厚朴、紫草加白芍。泻加诃子、肉豆蔻,有斑加桂、紫草、酒炒黄连、牛蒡子之类。

紫草快斑汤 治痘疹血气不足,不能发出,色不红活等证。即紫草汤。

紫草 人参 白朮 茯苓 当归 赤芍药 川芎 木通 甘草 糯米

右,每服二钱,水煎。

人参胃爱散 治痘疮已发未发,吐泻不止,不思饮食等证。

人参 藿香 紫苏 木瓜 丁香 茯苓 甘草 糯米

右,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四圣散 治痘疹出不快及倒靥。

紫草茸 木通 甘草炙 枳壳麸炒 黄芪

右各等分,每服二钱,水煎。

独圣散 治痘疮倒靥陷伏。

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烧存性

右为末,以木香汤入少酒服之。

快透散 治痘疮出不快等证。

紫草 蝉蜕 木通 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右每服二钱,水煎。薛己曰:愚按海藏先生云,身后出不快,足太阳经也,用荆芥甘草防风汤;身前出不快,手阳明经也,用升麻葛根汤;四肢出不快,足阳明经也,用防风芍药甘草汤。此皆解毒升发之剂也,不可不知。

鼠黏子汤 治斑疹稠密身热等证。

牛蒡炒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柴胡 连翘 黄芩 黄芪各钱半 地骨皮二钱

一方无芩加连。每服二钱,水煎。

紫草散 治痘疹黑陷,气血虚弱,疮疹不起。

紫草 甘草 黄芪炙 糯米各一钱半

右水煎服。

活血散 治痘疮血虚热,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肚腹疼。

白芍药一两,酒炒

右为末,每服一匙,糯米汤调下,荔枝汤亦可。对四君子汤加归、芪,名归芪活血散。《活人书》曰:治疮子出不快,酒调。如欲止痛,用温熟水调下。海藏曰:张子和治四肢出不快,加防风大效,此乃太阴药也。

人参透肌散 治痘疮虚而有热,虽能出快,长不齐整,隐于肌肤间者。

人参 紫草如无,红花代 白朮 茯苓 当归 芍药 木通 蝉蜕 甘草 糯米各等分

右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半,徐徐服。

大连翘饮 治积热大小便不利,及痘后余毒不解,肢体患疮,或丹瘤游走不止。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蜕 甘草各一钱 山栀炒 黄芩炒,各五分

右每服三钱,水煎。一岁每服一二匙,三五岁者每服数匙。一方有车前、紫草。薛己曰:愚按前方苦寒辛散,发散肌表,疏通内脏之剂。若表里实热,烦躁饮冷,大便不通,小便秘结者,最宜用之。慎不可过剂,恐复伤胃气而变他证也。若妄发之则成斑烂,妄下之则成虚脱。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
痘疹门



胡荽酒 【 《陈氏痘疹》,下同】  治秽气,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

右以好酒二盏,煎一两沸,令乳母每含一两口,喷儿遍身,匀喷头面。房中须烧胡荽香,能辟除秽气,使痘疹出快。煎过胡荽悬挂房门上最妙。薛己曰:愚按前方,最宜用之。若痘疹已出,而饮食少思,宜用枣焚之。儿闻枣香,尤能开胃气,进饮食,解毒气。若因饮食停滞,未及消导,遂用此法,恐反助其邪以生湿热,则成痘毒也。

甘露饮子 治积热,及痘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齿龂宣肿。

生地黄炒 麦门冬去心焙 熟地黄 黄芩炒 天门冬去心 石斛 枳壳麸炒 枇杷叶去毛 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 一方加犀角。

右每服三钱,水煎。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薛己曰:愚按前方凉血解毒,除湿清热,寒中之剂,治者审之。

托里散 治痘毒,元气虚弱,或行克伐,不能溃散,用之未成自消,已成自溃。

人参 黄芪炒,各二钱 当归酒洗 白朮炒 陈皮 熟地黄 茯苓 芍药炒,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右,三五钱,水煎服。

托里消毒散 治痘毒,气血虚弱,不能起发,腐溃收敛,或发寒热,肌肉不生。

人参 黄芪炒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炒 白朮炒 陈皮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连翘 白芷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八正散 治下焦积热火,小便不通,或小便淋漓,脉证俱实者。

大黄酒炒 车前子炒 瞿麦 扁蓄 山栀炒 木通 甘草各一钱 滑石煅,二钱

右每二钱,水煎服。

凉膈散 治上焦实热烦渴,面目赤热,头昏咽燥,咽痛口疮,便溺赤濇,狂言谵妄,睡卧不安。

大黄 (石卜)硝 甘草各二两 连翘一两 栀子 薄荷叶各二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竹叶蜜些少煎服。

解毒防风汤 治痘疮毒气炽盛。

防风 地骨皮 黄芪 白芍药炒 荆芥 牛蒡子

右每服四钱,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

人参理中汤 治中气虚热。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每服一钱,姜枣水煎服;为末,姜汁糊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亦可。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因睡发热,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诸证。

黄芪炙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 陈皮 当归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姜枣水煎。

泻黄散 治脾胃实热。

藿香叶 甘草各七钱五分 山栀仁一两 石膏五钱 防风二两

右用蜜酒微炒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五味异功散 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

人参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陈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四君子汤 治脾虚饮食不化,或泄泻呕吐。

人参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幼科全书》曰:治痘疹气虚,此为要药。

四物汤 治肝脾血虚发热,日晡益甚,或烦躁不寐。

当归酒洗 熟地黄各二钱 白芍药炒,一钱 川芎五分

右作二剂,水煎服。《幼科全书》曰:治痘疹血虚,此为要药。

桔梗汤 治欬嗽吐脓,痰中有血,已成肺痈。

桔梗炒 贝母 当归酒浸 瓜蒌 枳壳麸炒 薏苡仁 桑白皮炒 百合蒸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炒 甜葶苈炒 地骨皮 知母炒 黄芪炒 甘草节 杏仁 防己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

蟾蜍丸 治无辜疳证,一服虚热退,二服烦渴止,三服泻痢愈。

蟾蜍一枚,夏月沟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鸣,身多(疒畾)者

右取粪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却将蟾蜍跌死,投与蛆食一昼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干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甚效。

人参败毒散 治伤风时气,寒热欬嗽。

人参 茯苓 甘草炒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生姜薄荷水煎。《幼科全书》曰:治痘出腰痛,兼治疫疠。或加升麻、葛根、竹沥。

仙方活命饮 治一切疮毒,未成内消,已成即溃,此消毒排脓止痛之圣药也。若脓出而肿痛不止,元气虚也,当用托里散之类。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没药 甘草 赤芍药 当归尾 乳香 花粉 贝母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皂角刺二钱

右每服二三钱,酒水各半煎。

神效当归膏 治痘毒浸淫,或汤火等疮,不问已溃未溃。

当归 黄蜡 生地黄各一两 麻油六两

右先将当归、地黄入油煎黑,去滓入蜡镕化,候冷搅匀,即成膏矣。

蛇蜕散 治痘毒目瞖。

蛇蜕二钱,为末 瓜蒌仁五钱,研烂

一方去瓜蒌,用天花粉。右用羊肝一片,批开入药末二钱,线扎紧,用米泔煮熟,频与儿食或乳母食。

荆芥甘草防风汤 解痘毒。

荆芥 甘草 防风各等分

右每服一钱,水煎。

防风芍药甘草汤 解痘毒。

防风 芍药 甘草各等分

右每服一钱,水煎。

麻黄甘草汤 治表实痘毒炽盛。

麻黄五分 生甘草三分

右水煎服。

轻粉散 治出痘眼内生瞖。

真轻粉 黄丹各等分

右研,左眼有瞖,吹入右耳;右眼有瞖,吹入左耳。更以菉豆皮、谷精草、白菊花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干柿一枚,米泔一盏,煎干,将柿去核食之,不拘时候,日三枚。

禹太和蟢蜘方 治痘疮黑陷垂死者。

壁间蟢蜘如黄豆大者一枚

右捣烂,若一岁儿用雄黄一厘,二岁者用二厘,十岁者一钱,再同蜘蛛研匀,用好烧酒一杯调和,徐徐服之。余意此方,即同前十二味与十一味异功散之相类也。若因阳气虚寒,不能荣运周身,以致四肢逆冷,腹胀唇青,其色黑陷者,宜用烧酒。若因元气虚乏,或色淡白,隐隐见于肌肤,而不能起发者,宜用陈酒亦可,不可拘滞于烧酒也。若小儿未周岁者,宜酌量与服之,亦不拘于杯许也。又有一等气血俱虚者,或色淡红而不光泽,又不起发,或惊悸咬牙,用紫草与红花,以陈煮酒浓煎与儿服之,亦可以保其全生也,用者宜审诸。

抱龙丸 治痰热喘嗽,发热,惊悸不安,痘疮不发。

胆星四两 天竺黄一两 雄黄 朱砂各五钱 麝香少许

《全书》云忌用麝。右为细末,用甘草一斤,煮汁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用薄荷汤或灯心汤化下。

造胆星法

南星不拘多少,腊月腊水浸洗,切块晒干为末,用黄牛胆汁拌匀,仍用牛胆壳装入填满,以线扎口,悬挂当风处阴干、来年方可用。薛己曰:愚按前方,清热豁痰利气之药,过剂则脾肺复伤而反不愈。或更加胷腹作胀,饮食作呕者,宜用人参白朮散培补中气。

五福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黑参 甘草 甜硝各三两 青黛一两五钱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薛己曰:愚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用之得宜,殊有良验,不过一二丸。王肯堂曰:按化毒丹,降火凉血解毒寒中之剂;犀角消毒丸,清热解毒破血之剂。盖小儿脏腑脆嫩,元气易伤,况痘后气血皆虚,岂能胜当此剂?若胃气一伤,则未成者不能消散,已成者不能腐溃,已溃者不能生肌。殊不知痘疮乃脏腑所发,遍身之血,皆化为脓,况此方愈而患此,乃脾胃虚怯,肌肉消弱,荣卫短濇所致,治者审之!

犀角消毒丸 治诸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

生地 防风 当归 犀角屑镑 荆芥各一两 牛蒡子杵炒 赤芍药 连翘 桔梗各七钱 薄荷 黄芩炒 甘草各五分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薛己曰:愚按前方清热解表,凉血破血,消毒损胃之剂,多不过一二服。凡痘毒当参前痘疮悞饮冷水韶粉散治法用之,余仿此。

败草散 治痘疮挝搔,或疮脓血淋漓,谓之斑烂。

盖屋烂草或盖墙烂草多年者佳。如无,旷野生者,尤佳

右为末涂之。《幼科全书》曰:研极细绢筛,铺席上,任其展转,其草受风霜雨露,能解毒也。薛己曰:愚按前证,亦有气血虚热而不愈者。如遍身患者,须多掺铺席上,令儿坐卧,其疮即愈。

羊肝散 治痘毒入眼,或无辜疳气入眼。

密蒙花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炒

右为末,用密蒙花末三钱,余药各一钱,拌匀,用羊肝一大叶,薄批掺上,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薛己曰:愚按前证,若因肝经风热伤血,宜用本方。若因肝经血虚风燥,宜用四物汤加山栀、钓藤钩、牡丹皮。若因肝经血虚生风,或肾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成肝疳者,宜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肝肾,用四味肥儿丸加人参、白朮以补肝脾。

蝉菊散 治斑疮入眼,或病后生瞖障。

蝉蜕洗净去土 白菊花各等分

右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煎,乳食后,量儿大小与之。

羌菊散 治痘毒上攻生瞖,并暴赤羞明。

羌活 蝉蜕 防风 菊花 蛇蜕 谷精草 木贼 甘草 山栀子 白蒺藜 大黄 黄连 沙苑蒺藜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清米泔温暖调下。

丹粉散 治痘毒脓水淋漓。

轻粉 黄丹各五分 黄连末,二钱

右研匀搽患处。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妄服峻剂,致气血益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芪炙,二两 当归三钱,酒制

右水煎,乳母同服。

四神丸 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证。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二两 补骨脂炒,四两 吴茱萸炒,一两

右为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服。去五味子、吴茱萸,名二神丸。

四味肥儿丸 治小儿食积五疳,或白秃体瘦,肚大筋青,发稀成穗,或遍身疮疥等证。

芜荑炒 神曲炒 麦芽炒 黄连各等分

右为末,猪胆汁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木通煎汤下。

九味芦苍丸 治小儿肝脾疳积,体瘦热渴,大便不调,或瘰苈结核,耳内生疮等证。

胡连 川连 芦苍 木香,芜荑炒 白雷丸 青皮 鹤膝草各一两 麝香三钱

右为末,蒸饼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白汤下。

大芜荑汤 一名栀子茯苓汤。治小儿脾疳少食,发热作渴,大便不调,发黄脱落,面黑便清,鼻下生疮,爱食泥土等证。

芜荑五分 黄连,黄蘗 防风 甘草各二分 麻黄 羌活 柴胡 山栀子各三分 白朮 茯苓 当归各四分

右,每服二三钱,水煎。

济生归脾汤 治脾血亏损,健忘惊悸等证。

人参 黄芪蜜炙 茯神各四钱 炙甘草 木香各五分 白朮土炒 远志 枣仁炒 龙眼肉 当归各一钱

薛己曰:愚按前方,若乳母忧思伤脾,血虚发热,食少体倦,或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吐下,或健忘怔忡,惊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盗汗,或肢体肿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哺热内热,或唇疮流注等证致为患者用之,令子母俱服。

八味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薛己曰:愚按前方,治禀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脐腹疼痛,夜多旋溺等。若病久元气耗损所致,尤宜用之。或乳母命门火衰,鬼饮其乳,以致前证者,母宜服之。

加减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薛己曰:愚按前方,治禀赋肾阴不足,或吐泻久病,津液亏损,口干作渴,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或痰气上涌,或手足厥冷等证。

八珍汤

即前四君子四物二汤相合。薛己曰:愚按前方,治气血俱虚,或因克伐之剂,脾胃亏损,肌肉消瘦,发热发寒,饮食少思等证。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薛己曰:愚按前方气血虚弱,或禀赋不足,寒热自汗,食少体瘦,发热作渴,头痛眩晕皆宜。

逍遥散 加牡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

当归 甘草炙 芍药酒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钱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七分

右,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方,若乳母肝脾血虚内热,或遍身瘙痒寒热,或肢体作痛,头目昏重,或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汗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耳内作痛,或胷乳腹胀,小便不利,致儿为患者,尤宜用之。

九味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或囊痈下疳便毒,小便濇滞,或阴囊作痛,小便短少。

龙胆草酒炒 车前子炒 木通 当归尾 泽泻各五分 生甘草 黄芩 生干地黄 山栀各三分

右,水煎,子母同服。

抑肝散 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咬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膨少食,睡卧不安。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八分 当归 茯苓 白朮炒 钓藤钩各一钱

右水煎,子母同服。

栀子清肝散 一名柴胡栀子散。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耳内作痒生疮,或水出疼痛,或胷乳间作痛,或寒热往来。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各一钱 茯苓 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

右水煎,子母同服。《准绳》加白朮。若太阳头痛加羌活,渴加葛根。

柴胡清肝散 治鬓疽及肝胆三焦风热怒火之证,或项胷作痛,疮毒发热。

柴胡 山栀炒,各一钱半 黄芩炒 人参 川芎各一钱 连翘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右水煎,子母同服。

小柴胡汤 加山栀子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往来寒热,呕哕痰实,中暑疟疾,并服之。

柴胡二钱 黄芩炒钱半 人参 半夏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右姜水煎,子母同服。薛己曰:愚按前方,若肝胆经风热,肝火瘰苈,寒热往来,日晡发热,潮热身热,不欲饮食,或怒火口苦,耳聋欬嗽,或胁痛胷满,小便不利,或泄泻,吐酸苦水,或肢体搐动,唇目抽札,并宜用之。王肯堂曰:前方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欬嗽者,加五味子煎服。头痛发热,肢节疼痛者,四味升麻汤。大便不通者,四顺饮。若大便自利黄黑色者,此毒亦有所出,不必广与汤剂,恐重增他病。大便自然通,不得以温药助之。疹疮亦稀少,自快利,只与四味升麻汤、荆芥散。虽大便利,不可以温药助之。其下利甚者,却与少温之。

神功散 治痘毒肿焮作痛,未成者敷之即散,已溃者敷之肿痛即消。

黄蘗炒 草乌炒 血竭加倍

右为末,等分,津调敷患处。

制附子法

附子,重一两三四钱,有莲花瓣,头圆底平者。先备童便五六碗,将附子先放在灶上烟柜中间良久,乘热投入童便,侵五七日,候润透揭皮,切四块,仍浸二三日;用粗纸数层包之,浸湿,埋灰火,半日取出,切片检视,有白星者,仍用瓦上炙熟,至无白星为度。如急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二三沸,热瓦炙熟用之。

升均汤 治痘疮已出不匀,或吐泻发热作渴

升麻 干葛 芍药炒 人参 白朮炒 茯苓 甘草 紫草如无,红花代之

右每服三五钱,姜水煎。

丹溪先生解疮毒药

丝瓜 升麻 芍药酒炒 甘草 山楂 黑豆 赤小豆 犀角镑,各等分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稀痘方

老鼠肉

右去皮取肉,水煮熟,量儿大小与食数次。出痘甚稀,未食荤时,与食尤效,屡试屡验。

清解汤 【 《沈氏心传》,下同】  治痘疹有余。

黄芩一钱 生甘草四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紫草 川芎 麦门冬 荆芥 防风 黄蘗 黄连 知母各七分 牛蒡子炒 蝉蜕 元参 山栀 桔梗各六分

右水二钟,用竹叶数片,煎至一钟,陆续服。色赤稠密,不食,加地丁、金银花、地骨皮、灯心。渴,加葛根。小便白,去栀子、灯心、竹叶。痒,加防风、荆芥、羌活、蝉蜕、连翘。欬嗽咽痛,加山豆根,倍加麦门冬、牛蒡子。呕,加石膏。腹胀,加紫苏。泻,去麦门、知母、紫草,切不可加诃子、豆蔻。出汗,去升麻、川芎、柴胡、荆芥、防风、连翘、羌活,切不可加黄芪。不靥,是无阴不藏,乃经之阴藏,仍复前药,阴生自藏。痘后病目,加菊花、决明子。医家活法,全在看痘轻重,随时加减,俟医者之自得耳。切不可妄用补药热药。

助阳方 治痘疹不及。

人参为君,一钱 白朮七分 白茯苓 熟地黄 当归各五分 黄芪九分,已上三味皆酒浸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水一钟,用枣二枚,糯米百粒。泄,加诃子、豆蔻。出汗,倍加黄芪。呕,加石膏。痒,加白芷、防风、蝉蜕。倒靥乃阳绝之证,加附子。白疤顶凹,倍加人参,必红活脓足方止。

防风汤 【 《素问病机》,下同】  治小儿斑疹,宜此安和五脏。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芪 芍药 荆芥穗 枳壳 牛蒡子各半两

右为细末,温水调下;或为粗末,煎服二三钱,更妙。

当归丸 治小儿斑疹,大便秘而内实能食。

当归五钱 黄连二钱半 大黄二钱 炙草一钱

先将当归熬作膏子,入后三味为丸如菉豆大,渐次服至十丸妙。

枣变百祥丸 治斑疹大便秘结。

大戟去骨,一两 枣三十个,去皮核

右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尽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焙干,可和剂,旋丸,从少至多,以利为度。一方以木香汤下。万氏曰:可代百祥丸、牛李膏用。

消毒救苦散 【 《兰室秘藏》,下同】  治斑证悉具,消化便令不出;如已出稀者,再不生斑。

防风 羌活 麻黄根 川升麻 生地黄 连翘初出者减,出大者加 酒炒黄蘗各五分 当归身 黄连各三分 川芎 藁本 柴胡 葛根 酒黄芩 生黄芩 苍朮各二分 细辛 生甘草 白朮 陈皮 苏木 红花各一分 吴茱萸半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空心服。夫斑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斑,营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食药,宜以半夏、枳、朮、大黄、益智仁之类,去其泄泻,止其吐。若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濇,知必出斑也。诸大脓泡小水泡斑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复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当归身、连翘,此定法也。如肺成脓斑,先嗽喘,或气高而喘促,加人参,少加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必先见干嗌,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必先骨疼身热,其疼痛不敢动摇,少加生地黄,又加黄蘗。诸斑疹皆为阴证疮,是皆因内伤饮食,脾胃不足,营气逆行,虽大热内炽,阴复其外,治法如前。如痘疹则发于脾,宜陈氏人参清膈散。水疱多因伤寒热毒而发,宜升麻散及羌活散。《原机启微》曰:右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而置也。今以治斑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傍害于目也。夫斑疹之发,初则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藁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用黄连、黄芩、黄蘗以疗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黄益寒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升发阳气,祛诸风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朮、苍朮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故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苏木、红花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除客热,故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俱备,通造化明药性者能知也。如未见斑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濇,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药投之。甚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再出之患。陈文中曰:治小儿斑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神效。

桔梗汤 如斑已出,只时时与之快咽喉,宽利胷膈。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大温,时时服之,不可计服数。如见伤食证,又见斑证,先与不犯大黄、巴豆药克化过,再与升麻汤。如食重伤,前药不能过,再与大黄、巴豆药过。如大便行,当即便与升麻汤服之,恐斑子内陷。已后临时作方治。如斑子已出稠密,身表热,急与鼠黏子汤。《活幼全书》加牛蒡子。

麻黄柴胡升麻汤 治小儿寒郁而喘,喉鸣腹中鸣,腹满,鼻流清涕,脉沉急而数。

麻黄 草蔻仁 益智仁各一钱五分 吴茱萸 厚朴各二分 当归梢 生甘草 生黄芩 柴胡各一分 升麻 神曲 苏木各半分 全蝎二个 红花少许

右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大盏,煎七分,食远服。忌风寒。微有汗则效。

羚羊角散 【 《原机启微》,下同】  治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瞖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羚羊角镑 黄芩 黄芪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作一服,水一盏,煎半盏,去滓,稍热服。右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芪补手太阴以实外,御其邪也,为臣。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用以攻其固热,为使。然大黄、芒硝,为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

平和饮子 【 《颅顖经》】  治小儿痘疹。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升麻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煎去滓,温,细细饮之。量岁大小虚实,以意详之。此药治诸疮痛,烦渴不宁者,皆可服之。惟小儿疮疹尤佳。

秘传稀痘神方 【 《穷乡便方》,下同】

小饭赤豆 黑豆 菉豆 粉草各为细末,一两

用竹筒削去皮,两头留节,将一头凿一孔,以药末入筒中,用杉木楔塞紧,黄蜡封固,外以小绳系之,投入腊月厕中,满一月即用。取出连筒洗净风干,每药一两,配腊月梅花片末三钱和匀。若得雪中自落地梅花片,不着人手,以针刺取者。更妙。如急用,入纸封套内,略烘即干。儿大者用一钱,小者用五七分,俱以霜后取起丝瓜藤上小藤丝煎汤,调药末,空腹服。汤宜多服。服后必忌荤腥一十二日,解少黑粪为验。一次可稀,满三次不出矣。每年冬服一次。



大粒朱砂三钱,用丝绢包裹 大紫草 菉升麻 麻黄连根节各二钱 荔枝壳四钱

已上四味剉碎,用水三碗,入土罐内,同朱砂煮半日,慢火煮之,取出朱砂,清水洗过为极细末,或灯心汤,或苏穗汤调下三分。如一岁一分,二岁二分,三岁三分,四五岁亦只三分而止。服十日半月,至痘出时自稀,历试有验。如服半月未出,过两三日,又以朱砂三钱制过一遍。

稀痘丹 【 《身经通考方》,下同】  此方每有应验。

兔丝子四两,酒煮捣饼干 元参一两,竹刀切片 右二味为细末,蒸熟,黑砂糖水滤清拌服

神功消毒保婴丹 凡小儿未出痘疮者,每遇春分、秋分日服一丸,其痘毒即渐消化。若服一二次者,只得减少。若服三年六次,其毒尽能消化,必保无虞。此方屡经试验。务要后开日期,洁诚修合,服之神效。

缠豆藤一两五钱,其藤八月收取毛豆梗上缠绕细红丝就是,采取阴干,此味为主,妙在此味药上 黑豆二十粒 赤豆七十粒 山楂肉一两 升麻七钱五分 生地 荆芥 防风 独活 甘草 当归 桔梗各五钱 连翘七钱五分 川黄连 赤芍药炒,各五钱 牛蒡子一两 苦丝瓜一个,长五寸,来年经霜者为妙,烧灰存性 辰砂另研,甘草一两五钱同煮过,去甘草

右各为极细末,砂糖拌匀,共捣千余下,丸如李核大,每服一丸,浓煎甘草汤化下。其前项药,预办精料,遇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日修合,务在虔诚。忌妇人鸡犬猫孝子见。合药须于净室焚香,向太阳祝药云:神仙真药,体合自然,婴儿吞服,天地齐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一气七遍。

神授小儿稀痘丹 此方系吕仙翁乩上所授,服之屡有神效。

人参 黄连酒浸 蝉蜕各二钱 白殭蚕五钱 怀熟地黄三钱,鸭血浸蒸 白蚯蚓去土晒干 黄蘗酒炒 芙蓉叶各一钱 知母钱半,酒炒 兔丝子用黄蘗水浸,煮烂成饼晒干,五钱,为末 牛黄 冰片各五分

右为细末,用鸡子白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米汤送下。

如圣散 治小儿痘靥,潮热未除,鼻口内发疳,宜速服之。

史君子肉 胡黄连 黄连炒 山楂肉 薄荷 白朮麸炒 荆芥穗 陈皮各等分 灯心十茎

右水一钟,煎四分,不拘时服。

三豆汤 【 《幼幼全书》,下同】  预防小儿痘毒。

赤小豆 黑大豆 菉豆生用,各一升

右以三豆淘洗,同甘草,用雪水八升,如无以长流水代,煮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又入汁,再浸再晒,汁尽为度。逐日取豆煎水,任意面东服之。

代天宣化丸 即韩氏五毒汤加减,又名五瘟丹。

人中黄属土,甲己年为君 连翘酒制为佐 黄芩酒炒,属金,乙庚年为君 山豆根为佐 山栀仁酒炒,属木,丁壬年为君 防风为佐 黄蘗酒炒,属水,丙辛年为君 牛蒡酒洗,为佐 黄连酒炒,属火,戊癸年为君 荆芥穗为佐 苦参为佐

右,先视年岁以为君,其余所属岁气者,悉以为臣,君者倍之,臣者半之,佐者如臣四分之三。于冬至日修合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沥,调神曲糊为丸,以雄黄、辰砂为衣,每服竹叶汤下。制人中黄法,取甘草大者,不拘多少,用断竹一节,留一节,纳甘草于中,仍以絮塞无节处,放粪缸中,浸七七四十九日,取出晒干听用。

加味连芩升麻汤 治痘疹大热。

连翘去心酒洗 升麻酒洗 葛根 桔梗酒洗 甘草梢 赤芍 酒芩 酒栀 牛蒡子酒洗炒 木通酒洗 滑石 麦门冬去心

右水一钟,淡竹叶、灯心为引,不拘时服。

葛根汤 治痘疹初热。

葛根 升麻 芍药 甘草各等分

右口干,加天花粉、麦门冬、茅根汁。头痛,加藁本、白芷。腹痛,加枳实、山楂、木香。腰痛脚膝痿,加苍朮、黄蘗、羌活、木通。惊搐,加木通、薄荷叶、灯心、竹沥。泄泻,加人参、白朮、白茯苓、诃子肉。呕吐,加白朮、半夏、陈皮。发斑,加山栀仁、石菖蒲、木通、辰砂。四肢冷,加人参、黄芪、干姜、官桂。衄血,加茅根汁、黄芩、山栀仁、元参。咽痛,加大力子、射干。欬嗽,加苏叶、陈皮、前胡、枳壳。大便结,加归尾、生地、紫草、红花。多叫哭,加黄连、木通、山栀仁、麦门冬。吐舌弄舌,加黄连、防风、栀子。常用,加桔梗、防风、荆芥、大力子、连翘。

桂枝葛根汤 治痘疹连日暴风,有伤风证。

桂枝 赤芍 干葛 甘草 防风各一钱

右姜枣为引。《准绳》:加升麻等分。

正气散 治痘严寒凛冽,恐有寒病。

甘草炙二分 陈皮 木香 苍朮各五分 厚朴姜制二钱 麻黄一钱 官桂三分

右,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 治痘疹酷暑熏蒸,恐有热病。

人参 知母 石膏 甘草 麦冬 香茹 藿香 淡竹叶 粳米 白扁豆炒过为引

右白水煎服。

胃苓汤 治痘疹久雨湿淫,恐有湿病。

苍朮泔制 厚朴姜制 陈皮 甘草炙 猪苓 泽泻 赤茯 白朮 官桂

右水煎温服。

加味葛根汤 治痘疹初热,发表解毒托里。

干葛 升麻 赤芍药 甘草 桔梗 柴胡 防风 荆芥 连翘 牛蒡炒 木通

右淡竹叶为引。大便结燥,加紫草、红花。渴,加天花粉、麦门冬。腹痛秘结,少加酒炒大黄。

麻黄解表汤 治痘疹发热不出,外感风寒。

麻黄去根节酒炒黑色 羌活 升麻 葛根 防风 荆穗 甘草 蝉蜕 大力子 桔梗

右各等分,水煎,入烧人粪同服。

托里十补散 治痘疹发热,内伤饮食,毒郁不出。一名十奇散,又名十宣散。

人参 黄芪 桔梗 官桂 川芎 防风 白芷 厚朴姜制 甘草

右,水煎,调大力子末服。《准绳》加当归。

枳实导滞散 治痘疹内实不出。

枳实 山楂肉 连翘 半夏姜制 酒黄连 木通 酒大黄 甘草 紫草

右水煎,槟榔末同服。

葛根解毒汤 治痘疹作渴,毒火内蒸。

生葛汁如无,葛根代 茅根汁 天花粉 升麻 甘草末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酒芩

右等分,水煎众药,和各汁同饮。

葛根化毒汤 治痘疹腹痛。

葛根 官桂 白芍 甘草 青皮 木香 枳壳 连翘 山楂肉各等分

右,水煎。

三黄解毒汤 治痘疹大便鞕结,烦躁作渴,腹痛。

当归梢 酒大黄 酒芩 酒连 紫草 红花 枳实 木通 槟榔各等分

右水煎。

建中托里散 治痘泄泻腹痛。

黄芪 官桂 人参 白芍 白朮 甘草 升麻酒炒

右水煎服。

导赤散 治痘发热,心烦啼哭。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防风 薄荷

右灯心引,水煎服。

泻青导赤汤 治同前。

归尾 木通 甘草 羌活 防风 酒栀仁 川芎 黄连 淡竹叶

右,灯心引,水煎,入竹沥同服。

麦门冬导赤散 治同前。

木通 麦门冬 甘草 黄连各等分

右灯心引,水煎,入竹沥同服。虚者加人参。

宁神汤 治痘已收靥,余热不退,发搐慢惊。

石菖蒲 白茯苓 麦门冬 甘草 黄连 木通

右各等分,灯心引,水煎,入竹沥同服。虚者加人参。

调中汤 治痘后吐泻。

人参 黄芪 白朮 甘草炙 白芍药酒炒 木香 陈皮

右姜引,水煎服。

辰砂导赤散 治痘出谵语。

人参 白茯 黄连炒 山栀炒 石菖蒲 木通 麦冬 辰砂另研 牛黄另研

右灯心引,水煎,入竹沥,调辰砂、牛黄末同服。

补中益气汤 治痘手足厥冷。

人参 黄芪 白朮 甘草炙 白芍酒炒 木香 陈皮

右姜引,水煎服。

元参解毒汤 治痘失血。

元参 生芩 酒栀仁 桔梗 甘草 干葛 生地 荆芥穗各等分

右水煎,临服入茅根汁,磨京墨同服。

黄连解毒合甘桔汤 治痘口舌生疮。

酒黄连 酒黄芩 酒栀子 薄荷叶 荆芥穗 石膏 桔梗 甘草 连翘 牛蒡子炒

右水煎,入竹沥同服。

调元汤 治痘多汗。

人参 黄芪 甘草 生地 麦门冬 白芍药 白朮

右水煎服。汗不止,加地骨皮、麻黄根,以猪心肺煮汤兼引。

柴胡加桂枝汤 治痘发战。

柴胡 葛根 甘草 羌活 人参 防风 官桂 牛蒡子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一
痘疹门



加味甘桔汤 【 《幼科全书》,下同】  治痘咽痛。

桔梗 甘草 牛蒡炒研 荆芥穗 升麻 射干

右取顺水一盏煎熟,时常服之。

橘皮汤 治痘中伤食。

橘皮 青皮 枳壳 木香 白茯 甘草 山楂

右麦芽作引,水煎,不拘时服。

参苓白朮散 治痘中脾胃气弱,不食。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桔梗 山楂肉 木香 枳实 陈皮

右水煎,槌砂仁一个作引,不拘时服。

消毒快斑汤 治痘不及期,发热即出。

桔梗 甘草 防风 赤芍 木通 天花粉 元参 大力子 归尾 黄芪 前胡 荆穗 连翘

右水煎服。《准绳》:重加连翘。

增损八物汤,治痘过期发热不出。

人参 黄芪 白朮 甘草 当归 大力子炒 赤芍 川芎 荆芥 防风 连翘 桔梗 干葛

右水煎服。

加味参苏饮 治痘应出不出,外感风寒。

人参 苏叶 葛根 陈皮 前胡 白芷 桂枝 枳壳 甘草 羌活 防风

右竹叶引,水煎服。《准绳》:去桂枝加桔梗。

加味调中汤 治痘里虚不出。

人参 黄芪 甘草 白朮 木香 官桂 白茯 半夏 陈皮

右水煎服。

消斑承气汤 治痘毒内蓄。

枳壳 厚朴 大黄酒炒 黄芩 黄连 栀子 连翘 木通 甘草

右姜引,水煎服。甚者加芒硝、紫草。

解肌化斑汤 治痘出,热不退。

葛根 木通 桔梗 甘草 大力子 连翘 荆芥 酒芩 酒蘗 天花粉 地骨皮

右水煎服。大便秘加紫草。

疏毒快斑汤 治痘遍身稠密琐碎。

荆芥 防风 人参 当归 连翘 甘草 桔梗 赤芍 大力子

右,水煎服。热甚加酒连、酒芩、地骨皮,渴加天花粉、葛根,食少加白朮、山楂、陈皮,腹痛加厚朴、大腹皮,喘欬加知母、桑白皮,泄泻加官桂、栀子、干姜,痛加白芍药、酒炒黄芩,痒加官桂。

芎归均气饮 治痘如蚕壳蛇皮,气至而血不至。

归身 川芎 赤芍 麦冬 人参 荆芥穗 防风 青皮 木香 官桂 甘草

右水煎服。

参芪和血饮 治痘如蚤斑蚊迹,血至而气不至。

人参 黄芪 连翘 酒芩 葛根 归尾 蝉蜕 大力子 木通 桔梗 甘草

右水煎服。

固阳散火汤 治痘色带艳赤,防后痒塌饮此。

人参 黄芪 甘草 归尾 升麻 葛根 连翘 防风 荆芥 生地 木通

右水煎服。

鼠黏子汤 治咽喉疮痛。

射干 桔梗 甘草 连翘 鼠黏子

右水煎,入竹沥同服。

一圣散,治咽痘痛甚,用此吐之。

苦参

右为末,每用一字吹之甚效。又用硼砂吹之。咽痛首尾可服。

蝉花散 治同前。

蝉蜕 密蒙花 酒连 归尾 柴胡梢 木通 川芎 栀子仁酒炒 白豆蔻 龙胆草酒洗 防风

右淡竹叶引,水煎服。

荆防解毒汤 治痘兼斑疹。

荆芥 防风 酒芩 黄蘗 元参 升麻 知母 人参 石膏 甘草 连翘 牛蒡炒

右淡竹叶引,水煎服。

清金泻火汤 治痘疮口臭。

生片芩 知母 石膏 桔梗 甘草 马兜铃 麦冬 天门冬 木通 山栀仁 天花粉

右水煎,入竹沥同服。

黄芪芍药汤 治痘出未及期,当防痒塌。

黄芪 白芍 酒芩 连翘 防风 荆芥穗 桔梗 甘草 葛根 人参 大力子炒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风火并治汤 治痘疮作痒。

荆芥 防风 升麻 白芍 桂枝 葛根 牛蒡炒

右淡竹叶引,水煎服。

内托护心散 治痘过期,六七日不起发。

人参 当归 防风 荆芥 牛蒡炒 酒连 酒蘗 酒芩 甘草 蝉蜕 木通 桂枝 连翘

右作一服,用水煎,入烧人粪调服。便闭者,去人参,加大黄、紫草。

十宣内托散 治痘出形紫黑,不能起发。

黄芪 人参 当归 川芎 桔梗 甘草 牛蒡 防风 荆芥

右水煎,入烧屎同服。渴加天花粉、葛根,大便秘加大黄、紫草,小便秘加紫草、木通。

解毒托里散 治痘出形稠密,血气不足,起发不透。

牛蒡炒 桔梗 人中黄 防风 荆芥 升麻 葛根 赤芍 蝉蜕去土 酒红花 归尾 连翘

右水煎,入烧人屎同服。

四物快斑汤 治痘疮火盛而血不足。

归尾 川芎 赤芍 生地 荆芥 升麻 葛根 牛蒡炒 连翘 紫草 地骨皮

右水煎,入烧人粪同服。

四君子快斑汤 治痘疮湿盛而气不足。

黄芪 人参 白朮 白茯 甘草 官桂 白芷 防风 陈皮 白芍 荆芥

右水煎服。

大补养命汤 治痘疮皮嫩易破。

黄芪 官桂 川芎 赤芍 白朮 白茯 甘草 木香 当归 大枣

右水煎服。

大补快斑汤 治痘疮浮囊空壳如麸皮,中无水色。

黄芪 当归 川芎 赤芍 人参 生地 甘草 牛蒡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官桂

右水煎 入烧人粪同服。

解标泻火汤 治痘根窠赤顶红,此火胜也。

归尾 牛蒡 地骨皮 山豆根 酒栀仁 酒芩 酒连 连翘 桔梗 甘草 升麻 葛根

右水煎,入烧人粪同服。

解毒化斑汤 治痘中枯,黑子。

黄芪 人参 甘草 归身 川芎 牛蒡炒 荆芥穗 防风 连翘

右水煎,入烧人粪同服。寒月加官桂。

四圣珍珠散 治痘疔。

碗豆四十九粒 菉豆四十九粒 油发一撮 珍珠七粒

右二豆、油发各烧灰存性,共珍珠为细末,用胭脂取汁调匀,以针挑破黑陷,纳药于中,胭脂水涂四围,其疮必回。不回而添黑陷,决死无疑。宋杏庄加雄黄八分,紫草茸钱半。周顺斋用牛黄一钱一分,朱砂八分,珍珠三分为末,口嚼胭脂汁调搽。

加味四圣快斑汤 治痘疮毒气陷伏倒靥。

黄芪 人中黄 木通 紫草 酒红花 连翘 麻黄酒炒黑 牛蒡炒 丝瓜带蒂烧灰存性 辰砂另研

右入烧人粪,水煎,调辰砂、丝瓜灰服。

宣风快斑汤 治同前。

木香 枳壳 甘草 槟榔 大黄

右水煎,用黑牵牛半生半熟研末同服,以通为度。疮回,服四君子汤调之。

木香快斑散 治痘疮倒伏倒靥。

木香 黄芪 人参 桂心 青皮 诃子肉 归身 甘草炙 陈皮 白朮 茯苓

右生姜引,水煎服。

十全快斑汤 治痘疮灰白,顶平正,气虚弱。

人参 黄芪炙 甘草炙 白朮 归身 白芍 川芎 木香 官桂 陈皮 藿香 枣子

右,姜引,水煎服。

异功快斑汤 治痘泻不止。

人参 黄芪炙 白朮 归身 木香 桂心 陈皮 诃子 丁香 白茯 枣子 炙甘草

右姜引,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治同前。

人参 白朮 甘草炙 干姜炙 附子煨熟 诃子肉

右水煎服。

补元快斑汤 治痘疮元气不足。

人参 黄芪 白朮 当归 甘草

右水煎温服。

调中快斑汤 治痘疮悞服凉药冷水。

人参 白朮 白茯 甘草 桂心 木香 陈皮 苍朮 厚朴 藿香

右姜引,水煎服。

凉血快斑汤 治痘疮红紫焮肿血热。

归梢 生地 酒红花 连翘 牛蒡炒 升麻 甘草

右水煎温服。大便坚者加紫草,甚者加大黄。小便少者,加木通。

助脾快斑汤 治痘疮初发如锡饼。

陈皮 山楂肉 荆穗 牛蒡炒 甘草 木香 青皮 枳壳 木通

右白水煎服。

补脾快斑汤 治痘疮手足发不透。

黄芪 人参 甘草 防风 官桂少许

右水煎服。

正气快斑汤 治痘为寒所郁,不能起发。

羌活 苍朮 防风 甘草 桔梗 当归 葛根 白芷 川芎

右姜引,水煎服。寒月加官桂。

平胃快斑汤 治痘遇久雨不能起发。

苍朮 厚朴 陈皮 甘草 羌活 防风 官桂 猪苓 白茯

右水煎服。

白虎快斑汤 治痘疮天时暄热,毒火郁遏,不得发越。

人参二钱 软石膏 甘草 麦门冬 葛根 升麻

右各等分,淡竹叶为引,水煎服。昏晕者加辰砂,小便赤加木通、滑石,大便坚者加生石膏。

理中快斑汤 治痘起发,误食生冷,脾胃虚不能发透。

人参 白茯 甘草 干姜 官桂 木香

右姜引,水煎服。呕者加半夏,泄泻加诃子肉。

宽中快斑汤 治痘内伤饮食腹痛,不能发透。

陈皮 半夏 白朮 枳实 山楂肉 神曲炒 砂仁 黄连姜汁炒 甘草炙 厚朴 青皮 木香 连翘

右姜引,水煎温服。

四苓新加汤 治痘起发,小便赤。

猪苓 泽泻 木通 赤茯苓 甘草 滑石 连翘

右淡竹叶、灯心引,水煎服。

胃苓和中汤 治痘起发,泄泻焦黄酸臭,内热。

猪苓 泽泻 白朮 茯苓 陈皮 甘草炙 木通 黄连酒炒 诃子肉 升麻炒 藿香

右粳米为引,水煎服。

加减六君子汤 治痘泄泻能食者。

人参 白朮 白茯 甘草炙 黄芪炙 陈皮 山楂 神曲炒 木香 升麻 砂仁

右大枣为引,水煎服。

消毒化斑汤 治痘起发,头面焮肿。

牛蒡 桔梗 连翘 防风 柴胡 升麻 蝉蜕 人中黄 密蒙花 龙胆草

右水煎服。

托里快斑汤 治痘疮稠密,应肿不肿。

羌活 桔梗 防风 升麻 荆芥 牛蒡子 连翘 甘草 归尾 葛根 官桂少许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救苦散 治大头瘟。

羌活 防风 牛蒡 桔梗 酒芩 荆穗 连翘 人中黄

右淡竹叶、灯心为引,姜汁少调,细细咽之。

凉血芍药汤 治痘疮痛痒。

归尾 白芍酒炒 生地 黄花酒洗 地骨皮

右水煎服。

四圣解毒汤 治痘疮痛痒,大便秘结,能食。

紫草 木通 枳壳 黄芪 桂枝 大黄

右水煎服。又用干山药、陈白芨二味为末,燃而熏之。又用升麻、苍朮、麻黄、桂枝、桑枝五味煎水,乘热拭之。

调元托里汤 治痘疮泄泻痛痒。

人参 黄芪 甘草 桂枝 诃子 木香 陈皮 荆芥 防风 羌活 赤芍

右姜引,水煎服。

导赤解毒汤 治痘疮热渴,唇焦舌燥,小便短少。

木通 防风 麦冬 连翘 地骨皮 天花粉 生地 升麻 干葛 赤芍

右灯心引,水煎服。

生津地黄汤 治痘疮,大便坚实,作渴。

生地 麦冬 知母 甘草 天花粉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白朮散、治痘疮,泄泻作渴。

人参 白朮 黄芪 白茯 甘草 木香 藿香 葛根

右水煎服。

二陈理中汤 治痘疮,胃伤生冷,寒呕。

人参 白朮 陈皮 半夏 白茯

右姜引,水煎服。

二陈一连汤 治热呕。

陈皮 半夏 白茯 酒连 竹茹

右姜引,水煎服。

加味鼠黏汤 治同前。

桔梗 大力子炒 射干 山豆根 甘草 防风 荆芥 连翘

右水煎,细细呷之。

控涎散 治热呕咽痛。

辰砂三分 雄黄三分 儿茶五分 黄蘗五分

右共为细末,少许吹之。

四物化毒汤 治痘疮血不足。

归身 川芎 白芷 生地 麦冬 木通 牛蒡 甘草 桂少许

白水煎服。

保元化毒汤 治气不足。

人参 黄芪甘草 桂枝 羌活 荆芥 牛蒡 防风 连翘

白水煎服。

十全化毒汤 治气血俱不足。

人参 黄芪甘草 当归 川芎 牛蒡 桂枝 防风 荆芥 赤芍

右,水煎服。

承气化毒汤 治痘疮六腑秘结,狂妄烦躁,口干作渴,手足寒热异常。

枳壳 厚朴 大黄酒炒 槟榔 甘草

右水煎服。

养卫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寒战。

人参 黄芪桂枝 甘草 当归

右水煎服。

清神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咬牙。

升麻 生地 木通 麦冬 防风 甘草

右水煎服。

芍药化毒汤 治寒战咬牙并作。

白芍 归尾 连翘 红花 苦参酒浸洗

右水煎服。

导赤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瘙痒。

木通 麦冬 甘草 栀子仁炒 酸枣仁 辰砂研末调

右灯心为引,各等分煎服。

养胃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火冲于胃,吐而有物。

陈皮 白朮 白茯 砂仁 黄连姜汁少许炒

右水煎服。

香连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泻利色黄而臭。

木香 黄连炒 甘草炙 白朮炒

右水煎服。

理中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泻利而清。

人参 白朮 白茯 甘草炙 干姜炙

右水煎服。王肯堂曰:如恶寒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各剂二钱半。

附子化毒汤 治痘已成脓,吐利不止,手足冷。

人参 白朮 干姜炮 附子煨熟 甘草炙 黄芪炙

右水煎服。

甘桔化毒汤 治痘食辛热,咽喉失声。

甘草 桔梗 牛蒡 射干炒 连翘

右水煎,入竹沥同服。

养心化毒汤 治咽喉暴哑。

生地 当归 麦冬 升麻 人参

右灯心引,水煎服。

大补化毒汤 治气血不足,痘色灰白。

人参 黄芪 归身 白朮炙 甘草炙 赤芍 官桂少许

右水煎服。

固本化毒汤 治痘疮泄泻,脓色灰白。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 干姜炙 官桂 丁香 诃子肉

右水煎服。

解肌化毒汤 治痘色灰白,气有腥臭,此有湿热,当解其标。

升麻 干葛根 连翘 荆芥穗 天花粉 黄蘗酒炒 赤芍 甘草 苍朮

右,水煎服。

四圣化毒汤 治痘疮瘙痒,形体壮实。

木通 归尾 赤芍 防风 桂枝少许 荆穗

右水煎服。

参归化毒汤 治痘疮瘙痒,元气素怯。

人参 黄芪 当归 赤芍 桂枝 白朮 甘草

右水煎服。

宁神化毒汤 治成浆时,昏昏讝语。

归身 生地 木通 麦冬 山栀炒 石菖蒲 人参 赤茯苓

右,水煎服。

安神丸 治证同前。

当归身酒洗,一钱半 茯神八分 甘草炙 酸枣仁去壳,各五分 远志去心 石菖蒲 黄连各一钱

右猪心血和丸,朱砂为衣,灯心汤送下。

大黄化毒汤 治痘出腹痛,未经大便。

归尾 生地 升麻 麻子仁研 桃仁泡 红花 大黄酒炒 枳壳炒

右水煎,入槟榔末同服。

温中化毒汤 治痘出食冷腹痛。

丁香 人参 木香 白朮 桂心 甘草炙 白芍 枳实 陈皮 干姜

右,水煎热服。

助脾化毒汤 治伤食腹胀喘促,又加烦躁,轻者消导之。

陈皮 半夏 厚朴 枳壳 苏子炒 萝卜子 槟榔

右水煎服。

不二丸 治证同前,而胀甚者,以所伤之物送下。

苍朮米泔制,二两 甘草炒,一两 羌活一两半 巴豆去壳制油 杏仁去皮尖炒,各四十九粒

右共为细末,神曲为丸,黄蘗末为衣,每用一丸。

补中化毒汤 治同前。

陈皮 白朮 砂仁 神曲炒 山楂肉

右水煎热服。

元参化毒汤 治痘后丹瘤。

归尾 生地 红花酒洗 连翘 元参 石膏 赤芍 防风 木通 荆芥穗 地骨皮

右淡竹叶引,水煎服。

除湿汤 治痘疮多饮冷水,湿浸脾胃,收靥不齐。

羌活 苍朮 防风 猪苓 泽泻 木通 白朮 薄荷 桂枝 赤茯苓

右,水煎服

补中托里散 治痘疮倒靥。

黄芪 人参 甘草 当归 牛蒡炒 连翘 薄荷 桂枝 青皮 木香

右水煎服。

白龙散 治痘疮溃烂。

黄牛粪

右烧过,取中心白者,研细筛敷之。

桂枝解毒汤 治痘疮冬寒难靥。

薄荷 桂枝 赤芍 防风 蝉蜕 牛蒡

右水煎服。

甘露解毒汤 治夏热难靥。

猪苓 泽泻 地骨皮 麦门冬 木通 黄芩 甘草 连翘

右,水煎服。

当归解毒汤

归身 生地 麻黄 紫草 枳壳 大黄酒炒 连翘

右水煎服。

参归解毒汤 治元气素弱难靥。

人参 黄芪 当归 甘草 牛蒡炒

右水煎服。

葛根解毒汤 治收靥大热,毒火在内。

葛根 天花粉 木通 地骨皮 归尾 甘草 连翘 牛蒡 酒芩 柴胡 人参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大补汤 治痘疮破损,不能成痂。

黄芪 人参 当归 甘草 牛蒡 连翘 桂枝

右水煎服。

升麻解毒汤 治痘疮尽破,脓血浸淫。

升麻 白芷 酒芩 连翘 当归 牛蒡炒 酒木通节

右水煎服。

当归凉血汤 治疮破血出。

当归 红花 地骨皮 酒芩 生地黄 牛蒡 连翘 黄芩 人参 甘草

右水煎服。

托里回生散 治疮破血水干枯陷伏。

黄芪 当归 牛蒡子 连翘 甘草 桂枝

右水煎,调烧人屎服。

调元固本汤 治疮表虚痂不脱落。

人参 黄芪 当归 甘草 蝉蜕

右水煎温服。

调元清气汤 治疮痂皮不落。

人参 黄芪 当归 甘草 麦门冬 酸枣仁 白朮 黄连 陈皮

右用大枣为引煎服。《准绳》加白茯苓、糯米。

灭瘢散

密陀僧

右为细末,以乳汁调敷疮上,其瘢自平,黑色自退。

必胜膏 治痘后痈毒。一名拔毒膏。

马齿苋杵汁成膏 赤石脂为末

右二味,并蜜共熬成膏,涂上肿处。

十六味流气饮 治同前,元气虚弱者可服。

归尾 川芎 赤芍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芪 桂心 桔梗 白芷 槟榔 厚朴 乌药 紫苏 甘草节 枳壳各四钱

右水煎服。血气虚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实者加酒大黄。

连翘解毒汤 治同前。亦系元气素弱者可服。

连翘 白芷 归梢 川芎 牛蒡 甘草节 木通 穿山甲 芍药 酒大黄

右水煎服。太阳经加羌活、防风,阳明经加升麻、干葛,太阴经加桂枝、防风,少阴经加黄连、五倍子、木通,厥阴经加柴胡、青皮。

十全大补汤 治痈毒已溃。

归尾 川芎 赤芍 生地 人参 赤茯苓 白朮 黄芪 桂心 白芷 连翘 甘草节 金银花

右水煎服,依前加引经药。

生肌散 治同前。

龙骨五分 贝母去心二钱 赤石脂 白芨 白芷各一钱

共研细末敷贴。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二
痘疹门



防风败毒散 【 《幼科全书》,下同】  治痘后瘾疹。

升麻 葛根 赤芍 防风 甘草

右水煎服。

苦参丸 治痘风疮。

苦参 山栀仁 防风 枳实 元参 独活 黄连 黄芩 大黄 甘菊花

右等分,炼蜜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

花蛇酒 治同前。

白花蛇一条

右,蒸米一斗,缸底先用酒曲,次将蛇用绢袋盛之,顿于曲上,后用糜和匀,顿于蛇上,用纸封缸口,候三七日开缸取酒,将蛇去皮骨为末,每服酒一盏,加蛇末少许同服;仍将酒脚并糟,同苦参末等分糊丸服。

大补汤 治痘后疳蚀疮。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白芷 官桂 连翘 甘草 牛蒡子

右水煎服。

密蒙花散 治斑疮入眼。

蝉壳九十八个 密蒙花酒洗 谷精草各五钱 夜明砂一两

右为末,用豮猪肝一两批破,用本药一钱擦在内,水煮熟,饮汁食肝。

凉肝散 治痘后羞明。

当归 川芎 柴胡 龙胆草酒洗 防风 密蒙花 酒连

右为细末,用豮猪肝煮汁调服。大便闭用泻青丸。目昏加蝉蜕、夜明砂一钱。

黄连解毒汤 治痘后下痢脓血。

酒连 枳壳 归尾 酒大黄 甘草

水煎服。

和中汤 治下痢脓血已尽。

人参 当归 甘草 枳壳 木通

水煎服。

调胃承气汤 治痘后便下脓血。

枳壳 酒大黄 槟榔末 甘草

水煎服。

黄芩汤 治同前。

酒连 酒条芩 当归 川芎 甘草 木香 白芍

右水煎服。久不止加升麻,腹痛加酒大黄。

四苓汤 治痘后泄泻。

即理中汤加猪苓、泽泻。

陈皮竹茹汤 治痘后呕吐。

陈皮 白茯 黄连用吴萸同炒,去吴萸不用 竹茹

右水煎服。

知母解毒汤 治痘后邪实烦热。

知母 生地 石膏 地骨皮 花粉 升麻 酒芩 牛蒡子 甘草

右用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黄芪调元汤 治痘后气虚,热不退。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 麦冬

水煎服。

桂枝解肌汤 治痘后外感风寒发热。

桂枝 赤芍 黄芩 甘草 葛根 柴胡 人参

右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白朮 陈皮 枳实 神曲炒 麦芽 甘草 黄连炒 青皮 木香

右煎服。

脾积丸 治痘后伤食腹痛。

三棱酢煮 莪朮酢煮 枳壳各四钱 良姜 皂角炒 百草霜 丁香各二钱 青皮三钱 巴豆四十九枚

右用酢糊为丸。

雄黄解毒汤 治痘后腹满而痛,毒气入里。

雄黄一钱 郁金 巴豆霜各三钱

水煎服。

保和丸 治痘后过食,呕逆,反不能食,以原物为引。

山楂二两 神曲 半夏 白茯 白朮各一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炒,各五钱

右为细末,粥和丸如黍米大,米汤送下。

集圣丸 治痘后疳劳。

芦荟 五灵脂 夜明砂淘 莪朮煨 陈皮 广木香 史君子肉 川黄连炒 川芎藭 干蟾炙焦,各三钱 当归钱半 青皮一钱

右为末,猪胆汁、粟米糊共和为丸。

补中益气汤 治痘后气虚,乍寒乍热。

黄芪 人参 白朮 甘草炙 柴胡炒 陈皮 青皮 桂枝 当归 木香

右水煎服。

调元生脉散 治痘后手足厥冷。

人参 黄芪炙 甘草炙 麦冬 当归 桂枝

右水煎服。甚加熟附子。

导赤解毒汤 治痘后神昏喜睡,口多妄语,下方同。

木通 生地 麦冬 山栀仁 茯神 甘草节 人参 石菖蒲

右加灯心为引,水煎服。

安神丸

当归 山栀仁焙,各二钱半 牛黄 黄连各五分

右共为细末,米汤调蒸饼,以猪心和丸粟米大,朱砂为衣,灯心汤送下。

清神散火汤 治痘后毒发未尽,火内攻心发搐。

木通 麦冬 元参 黄连 栀子仁 甘草

右灯心引,水煎,研辰砂调服。大便闭加大黄,自利加人参。

当归桂枝汤 治痘后手足拘挛。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甘草炙 桂枝 黄芪炙 苍朮制 黄蘗酒洗

右,水煎服。如感寒骨节痛,加羌活、防风。如气虚少,加川乌引经,再入人参。

宁肺汤 治痘后欬嗽喘急。

知母 牛蒡子 马兜铃 地骨皮 软石膏 桔梗 甘草 杏仁

右,水煎服。欬甚加贝母、蜜炒桑白皮,喘加葶苈子炒。

五皮汤 治痘后表虚,受湿肿满。

五加皮 苍朮 桔梗 木通 桑白皮 姜皮 防风 猪苓 泽泻

右,灯心为引,水煎服。

厚朴汤 治痘后腹胀如鼓,目胞微肿。

厚朴 陈皮 苍朮 大腹皮 茯苓皮 猪苓 木香

右水煎服。伤于水者,加泽泻、滑石、车前子、葶苈。伤于食者,加神曲、山楂、三棱、莪朮、枳实。喘加葶苈、杏仁。

莱菔子丸 治痘后虚肿。

莱菔子炒,五钱 胡椒用厚朴水煮晒干,二分 白朮土炒,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陈皮汤送下。

导赤散 治痘后小便不利。

木通 甘草梢 瞿麦 车前子 滑石 赤茯苓

右灯心引,水煎服。

润肠汤 治痘后大便难。

归尾 生地 熟地 甘草 火麻仁研 桃仁泥

右水煎服。因于热者,加红花、酒大黄,名凉血润肠汤。兼用胆导法。

人参生津散 治痘后作渴。

人参 麦冬 天花粉 葛根 甘草

右水煎服。有热加知母、软石膏,自利加白朮、升麻。

黄芪汤 治痘后自汗。

人参 黄芪 黄连炒 甘草 桂枝

水煎服。

当归汤 治痘后盗汗。

黄芪 当归 生地 麦冬 白芍炒 甘草炙

右用浮麦为引,用豮猪心以竹刀批开煮汤,煎药服之。

凉血地黄汤 治痘后吐衄。

归尾 生地 黄连 甘草 元参 山栀仁

右藕节、柏叶为引,水煎服。衄血加片芩、茅根,不止加蒲黄炒。

黄连止蚘汤 治痘后吐蚘。

黄连 黄蘗 乌梅肉 人参 白朮

水煎服。

蚕蜕散 治痘后走马牙疳。一名马鸣散。

尿桶垽刮下,以火煅令白 五倍子去虫,各二钱 蚕蜕纸烧存性,一钱 枯矾三钱

右共为细末,先以米泔水洗净败血,后搽上。又方,加铜青五钱,杉木灰一钱。

黄连除(上匿下虫)丸 治痘后虫食肛脏,成狐惑证。

黄连二钱 史君子肉一钱五分 川楝肉一钱 芦荟 夜明砂 蝉蜕烧 芜荑各一钱二分

右为末,乌梅肉洗去黑水,杵膏和丸,米饮送下。

阴阳散 治痘后赤口疮。

黄连二钱 干姜一钱

右共为末,先用地鸡擂水,洗净败血,后用此药搽上。

朱矾散 治痘后白口疮。

朱砂二钱 白矾一钱

右二味,同研为末,先以白鹅涎洗净败血,后敷上此药。

洗心散 治痘后赤白口疮。

归梢 生地 木通 黄连 麻黄 大黄酒洗 薄荷 牛蒡 桔梗 甘草 连翘

右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珍珠散 治同前。

珍珠 片脑 元明粉 硼砂 人中白 槐皮

右等分为细末,以荆芥汤洗患处,次吹前药末于口内。

参苓白朮散 治痘后气虚。

山药 青皮 山楂肉 广木香 缩砂仁 陈皮各一钱二分 白茯 白朮各二钱 人参 神曲炒,各一钱

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米汤下。有热加诃子肉一钱二分。

当归益荣丸 治痘后血虚。

当归 川芎各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芦荟 史君子肉各一钱

右共为细末,蒸饼丸,米汤下。

泻肝散 治妇人痘疹初热,逢经水适断,神识不清,妄视谵语。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 柴胡 栀子炒 酒芩 木通 龙胆草酒洗

右用竹叶为引,水煎空心服。便实加大黄酒制。

凉血地黄汤 治妇人发热,经水适来,非经正期,此毒火内扰血海,急宜解之。

归尾 桂枝 生地 白芍药 条芩酒炒 酒红花 酒连 升麻 甘草 牛蒡炒 连翘

右,水煎服。

又 治妇人发热,经水正期而至,四五日不止。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人参 酒条芩 升麻 甘草 白朮

右水煎服。

泻火越毒汤 治女人一向经闭,兹值天行痘疹,使毒气不得拂郁。

川芎 归尾 赤芍 木香 青皮 连翘 山栀 木通 甘草 枳壳 红花

右,灯心为引,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女人一向崩漏,气血已虚,时当痘疹,难任其毒,先宜服此。

人参 白朮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生地 青皮 木香 黄芪 升麻炒 柴胡炒 桂枝

右水煎服。

大补汤 治女子痘疹起发泡浆,数日忽然经行,恐血去里虚而生陷伏,急宜服之。

人参 黄芪 甘草 桂心 当归 川芎 生地 白芍 木香 青皮

右水煎服。

当归养心汤 治证同前,兼声音暴哑。

当归 麦门冬 升麻炒 人参 甘草炙 生地酒炒

右灯心为引,水煎服。

调元内托散 治女子月事大来,痘不起灌,平塌灰白黑陷。

黄芪 人参 当归 桂枝 木香 青皮 赤芍 牛蒡炒 川芎

右,水煎服。虚甚加熟附子。

安胎如圣散 治孕妇痘疮,胎热不安。

条芩沉实者 白朮 归身 砂仁连壳炒研 枳壳 甘草 大腹皮黑豆水洗三五次 陈皮 桑树上羊儿藤

右水煎服。初发热,加升麻、葛根、连翘。疮出甚,加酒连、连翘、牛蒡、山楂。疮不起发,加防风力子、白芍。渴,加麦门冬、知母、天花粉。

大补汤 治妇人痘出逢产。

人参 当归 黄芪 川芎 熟地 桂心 甘草

右水煎服。虚甚加熟附子。腹中不和,有痰气,加青皮、木香。

黑神散 治证同前,兼小腹急痛,恐有恶露,须微行之。

当归 熟地 干姜泡 桂心 蒲黄 木香 青皮 黑豆炒 香附童便炒

右,水煎服。

大补汤 治产后痘疹。

人参 黄芪 白朮 当归 熟地 白芍 白茯 官桂 甘草 木香 青皮

一方有川芎。如发热加升麻、葛根,出太甚加黄连、牛蒡,虚甚加熟附子,自利加诃子。

防风解毒汤 治斑疹初发。

防风 薄荷 荆芥 石膏 知母 桔梗 甘草 牛蒡 连翘 木通 枳壳 淡竹叶

右水煎服。此温暖之时,以此辛凉之药发之。

黄连解毒汤 治同前。

防风 荆芥穗 酒黄连 酒黄芩 知母 石膏 桔梗 酒黄蘗 栀子仁 甘草炙 大青 元参 木通

右水煎服。此大热之时,以此辛寒之药发之。

桂枝解毒汤 治同前。

桂枝 麻黄 赤芍 防风 荆芥 羌活 甘草 桔梗 人参 川芎 牛蒡 生姜 赤芍

右水煎服。此大寒之时,以此辛温热之药发之。

升麻解毒汤 治同前。

升麻 干葛 羌活 人参 柴胡 前胡 生甘草 桔梗 防风 荆芥穗 牛蒡子 连翘 淡竹叶

右水煎服。此时暖时凉,以此辛平之药发之。王肯堂曰:右方虽曰因时制宜,亦不可拘泥。如冬月亦有不宜麻、桂而宜石膏者,正当以脉证为主耳。若株守而不知通变,必致有失,不如用首二方之为妥当也。

麻黄散 治斑疹过期不出。

升麻酒洗 麻黄蜜酒同煎 人中黄 牛蒡子 蝉蜕去土足翅

右水煎服。

黄连汤 治斑疹毒热熏蒸,发汗遍身不止。

黄连 麦门冬 生地黄 黄蘗 黄芩 当归 黄芪

右水煎去渣,调败蒲扇灰服之。

茅花汤 治斑疹毒热熏蒸,鼻衄不止。

当归 茅花 生地黄 山栀子仁 黄芩

右水煎,调百草霜服。

竹茹石膏汤 治斑疹作吐。

陈皮 半夏 石膏 白茯苓 竹茹

右作一服,用水煎饮。

猪苓汤 治斑疹自利。

猪苓 泽泻 滑石 赤茯苓 甘草 黄连 升麻

右水煎服。

黄芩汤 治斑疹滞下。

黄芩 黄连 赤芍药 生地黄 木通 枳壳 甘草 人参 当归梢

右,水煎,去渣服之。初加酒大黄与之微利。

甘桔牛蒡汤 治斑疹咽喉疼痛。

桔梗 甘草 连翘 牛蒡子 升麻

右水煎服。

十宣散 治证同前。

川黄连 黄芩 黄蘗各一钱 硼砂三分 乳香一分 儿茶 苦参各五分

右共为极细末,每用五厘吹之,临时入片脑少许。

人参白虎汤 治疹发欬嗽心烦。

知母 人参 石膏 天花粉 葛粉 麦门冬 粳米 淡竹叶

右,水煎,以米熟为度。

化斑汤 治斑疹一齐涌出,如朱红成疮。

人参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连翘 升麻 甘草 地骨皮 淡竹叶 糯米

右,水煎服,以米熟为度

益荣汤 治同前。

人参 当归酒洗 红花酒洗 赤芍药桂水炒 甘草

右水煎服。

大青汤 治同前。

元参 大青 桔梗 人中黄 知母 升麻 石膏 栀子仁 木通

右,水煎,调烧人粪服之。便闭者,加酒炒大黄。

化斑解毒汤 治疹出三四日不收。

元参 知母 石膏 人中黄 升麻 大青 牛蒡子 淡竹叶 连翘

右水煎服。闭结加大黄。

清热除疳丸 治疹毒流连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

黄连 当归各二钱 川芎 干蟾头烧各一钱 青皮 陈皮 龙胆草各一钱五分 史君子 芦荟各一钱二分

右共为末,神曲糊丸,米汤送下。

当归养血汤 治疹毒流连,搐掣烦躁。

当归 川芎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甘草 淡竹叶 山栀仁 灯心

《准绳》加生地黄。便闭,少加大黄。

黄连安神丸 治证同前。

黄连 当归 龙胆草各二钱 全蝎七个 石菖蒲 茯神各一钱五分

右共为末,汤浸蒸饼,杵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灯心汤下。

文蛤散 治疹后走马牙疮。

五倍子去虫,二钱 蚕蜕纸一钱,烧灰存性 枯矾 雄黄各五分

右共为细末,以米泔水洗净,将药敷上,一日三四次,以平为度。

化(上匿下虫)丸 治疹后唇疮声哑。

芦荟 史君子肉 龙胆草酒炒,各一钱二分 黄连二钱 五灵脂 川楝肉各一钱五分

右共为末,浸乌梅汁为丸,滚汤下。

雄黄散 治同前。

雄黄一钱 黄蘗二钱 麝香半分

右共为细末,先以艾汤洗之,后敷此药,以平为度。

黄芩汤 治疹毒流连,利下赤白,里急后重,昼夜无度。

黄芩条实者 黄连 当归 川芎 人参 木香 枳壳 槟榔 青皮 甘草

右,水煎,调益元散服。热甚加酒大黄。

门冬清肺汤 治疹毒流连,欬嗽百声不歇。

知母 天冬 麦冬各去心 石膏煅 糯米 桔梗 牛蒡子 贝母 甘草 杏仁 马兜铃

右,水煎服。

煅脐服法 【 《痘疹心法》,下同】

脐带干落安净瓦上,四围以炭炙之,止令烟尽,勿使成灰,取起以碗覆地,良久出火毒

右研极细,每一分加辰砂半分,共研匀,再以生地一撮,当归一撮,同煎浓汁小半杯,调脐砂末敷于乳头,令儿食乳,随一日内作二三次,服尽永不生疮疹。

参苏饮

人参三分 苏叶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陈皮 茯苓各五分 枳壳三分半 半夏二分 木香一分半

右加生姜三片,不拘时用。

双解散 即防风通圣散合益元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薄荷叶 大黄 连翘 石膏 桔梗 黄芩各八分 白朮 荆芥 桂枝各二分 滑石二钱四分 甘草一钱

右加生姜三片,不拘时用。

桂枝葛根汤

葛根 桂枝 升麻 赤芍 防风 甘草各一钱

右加生姜三片,淡豆豉一钱,不拘时用。

连翘升麻汤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升麻 葛根 桔梗 甘草各七分 木通八分 白芍五分 薄荷少许

右加淡竹叶、灯心煎用。

三黄汤

黄芩五钱 黄连 大黄各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雪水为丸菉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食前灯心汤下。

备急丸

木香二钱半 大黄 牵牛用头末,各五分

右为末,神曲丸,每服五七丸,食前山楂汤下。

羌活汤

甘草四分 羌活 川芎 防风 龙胆草 山栀 当归各八分

右加薄荷少许,淡竹叶水煎用。

匀气散

木香 青皮各五钱 山楂肉减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甘草汤调服。

活血散

当归 川芎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红花汤调服。

快斑散

人参五分 当归 防风 木通各一钱 木香 紫草 蝉蜕各二分 甘草三分

右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夺命丹

麻黄 升麻各半两 大力子 山豆根 红花子 连翘各二钱半 人中黄三钱 蝉蜕 紫草各一钱半

消毒饮

牛蒡子 连翘 甘草 绿升麻 山豆根 紫草各等分

右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葛根解毒汤

葛根 天花粉 麦冬 生地黄 升麻各等分 甘草减半

右用糯米泔水煎,入茅根自然汁一合服之。

人参麦冬散

麦冬 葛粉各二钱 人参 甘草 升麻 白朮各五分

加粳米一合,淡竹叶七片,煎米熟用。

白虎人参汤

人参二钱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五钱 粳米一合 诃子肉煨等分

右水煎米熟用。《准绳》去诃子。

五苓散

泽泻一钱半 白朮 赤苓 猪苓各一钱 肉桂五分

右加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用。

桂枝大黄汤

白芍 桂枝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

右加生姜一片,食前服。

三乙承气汤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加生姜一片,食前热用。

黄芪建中汤

人参 黄芪 桂枝 白芍 甘草等分

右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化毒汤

肉桂五分 白芍 甘草各一钱 青皮 木香 枳壳各七分 连翘 山楂肉各五分

不拘时用。

丁香脾积丸

三棱煨去皮毛 莪朮去皮炒 神曲炒,各七分 青皮 巴豆霜 小茴香 陈皮各五分 丁香 木香各三分

右酢调,神曲糊丸,每服五七丸,生姜汤下。

导赤散

木通 炙甘草 生地黄各等分

右加淡竹叶七片。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牛黄清心丸

黄连五钱 栀仁 黄芩各三钱 辰砂一钱半 郁金二钱 牛黄二分半

右腊雪水调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灯心汤下。

十宣散 一名十奇散,一名托里十补散。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风 甘草 白芷各五分 黄芪 人参 当归各二钱 厚朴 桔梗各一钱

每服一钱或二钱,木香汤调下。

十全大补汤

黄芪 人参 当归 白芍 茯苓 生地 白朮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五分 官桂三分

右加生姜三片,枣二枚,不拘时用。

宁神丸

人参 归身 生地 麦冬各一钱 栀仁 黄连炒 炙草各五分 菖蒲三分 辰砂末二分

右加灯心五分煎,去滓,调辰砂末匀,食后用。

黄芩汤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六钱

右加大枣二枚,食前服。如加半夏二钱,生姜一钱,即黄芩加半夏汤。

益黄散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甘草炙,各五分 丁香二钱

右服二钱,不拘时用。

安神丸

黄连 归身 麦冬 甘草 茯神各五钱 朱砂一两 龙脑二分半

右和豮猪心血捣匀,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灯心汤下。

茱连散

黄连五钱 吴茱萸二钱

右二味同炒研细,每服五分,生姜汤调下。

橘皮汤

陈橘皮半去白半留白炒,二钱 半夏一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右加生姜五分,不拘时用。

香连丸

黄连一两,以茱萸五钱同炒,去茱萸不用 木香 陈皮各五钱 石莲肉二钱五分

右,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陈仓米汤下。

泻白散 一名泻肺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

右加粳米百粒,每服一二钱,食后用。

葶苈丸

甘葶苈 黑牵牛炒 杏仁另研 汉防己各一两

右为末,入杏膏,取蒸陈枣和捣,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淡生姜汤下。

仙圣散

紫草 木通 甘草 黄芪 枳壳各等分

右加糯米一百粒,水煎米熟,温用。

紫草散

紫草 芍药 当归 麻黄 甘草等分

右,水煎,不拘时服。

加味四圣汤

紫草 木通 木香 黄芪 川芎 甘草 人参等分 蝉蜕十个

右加糯米百粒,煎用。

黑参地黄汤

黑参 生地 丹皮 栀子仁各一钱半 甘草 升麻五分 白芍一钱

右加炒蒲黄五分,煎用。

麻黄汤

麻黄 杏仁 甘草等分 石膏倍用

右加腊茶叶一钱。一方无石膏,有桑白皮。

当归六黄汤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芪炙,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蘗各五分

右剉细,水一盏煎服。

败蒲散 一名止汗散。

故蒲扇烧灰

每服三钱,酒调下。

荆防败毒散

柴胡 甘草 人参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壳 前胡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各等分

右加薄荷叶五片温用。

胭脂涂法

升麻一味,煎浓汤去滓。

苦参丸

苦参一两 白蒺藜 胡麻 牛蒡子各五钱 甘草二钱半

右酒糊丸,竹叶汤下。

灭瘢救苦散

密陀僧 滑石各二两 白芷五钱

右末,湿则干掺,干则好白蜜调敷。

茵陈熏法

干茵陈

右研末,捣枣膏丸鸡子大,晒干,烈火烧熏。

消风化毒汤

防风 黄芪 白芍 桂枝 荆芥穗 牛蒡子 升麻等分 甘草减半

右加薄荷叶七片,温用。

羌活救苦汤

羌活 白芷 川芎 防风 蔓荆子 桔梗 黄芩 连翘 升麻 大力子 人中黄各等分

右加薄荷叶七片,食后用。

消毒化斑汤

升麻 柴胡 桔梗 甘草 龙胆草 连翘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密蒙花

右加淡竹叶十片,食后用。

柴葛桂枝汤

柴胡 葛根 甘草 桂枝 防风 人参 白芍各等分

右加生姜三片,不拘时用。

五积散

白芷 川芎各三分 桔梗一分半 芍药 茯苓 甘草炙 当归 桂枝 半夏各二分 陈皮 枳壳炒 麻黄各五分 苍朮一钱 厚朴四分

右除桂枝、枳壳二味别为粗咀外,十二味剉细,慢火炒令转色,候冷,同桂壳末、加生姜三片,水煎,不时用。

辰砂散

丝瓜近蒂三寸,连子烧灰存性,此物发痘疮最妙 辰砂一钱

右末,蜜水调,用紫草甘草汤调尤佳。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蘗 栀子等分

右水煎,温用。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白芍 防风 黄芪 甘草等分

右加枣子二枚,温用。

木香大安丸

木香二钱 黄连 陈皮 白朮各三钱 枳实 山楂 连翘 神曲炒 莱菔子炒 麦芽炒 砂仁各一钱半

右神曲糊丸,陈仓米汤下。

辟秽香

苍朮一斤 大黄半斤

右细捻,放火炉中烧之,不可间断。

洗肝明目散

当归 川芎 防风 栀仁 龙胆草 柴胡 木贼 羌活 密蒙花等分

右末,每服一钱,淡砂糖汤下。

蝉蜕散

蝉蜕去土净 密蒙花 黑豆壳 菉豆壳 明月砂各等分

右末,每用一钱,以猪羊肝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麻扎定,米泔煮,频与食肝饮汤。

七物升麻丸

川升麻 犀角屑 黄芩 (石卜)硝 栀子仁 大黄各二两 淡豆豉二升炒

右蜜丸黍米大。凡四肢大热,大便难,服之微利即止。

当归丸

当归五钱 黄连一钱半,炒 大黄二钱半,炒 甘草一钱

先以当归熬膏,后以三味研末,以膏和丸胡椒大,三岁以下十丸,七八岁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渐加以利为度。

九味顺气散 一名匀气散。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陈皮 白芷 乌药 人参各五分 炙甘草二分半 木香一分半

右水煎用。

冯氏天花散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 诃子肉 甘草 石菖蒲等分

右末,用半匙水调,临卧用。

蝉蜕膏

当归 蝉蜕去头足 防风 甘草 川芎 荆芥穗 升麻 白芍各等分

右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养脾丸

人参 白朮 当归 川芎各一分半 木香 青皮 黄连 陈皮各一钱 砂仁 山楂肉 神曲炒 麦芽炒,各五分

右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下。

鼠黏子汤

鼠黏子炒香 归身 炙甘草各一钱 柴胡 连翘 黄芪 黄芩各一钱五分 地骨皮

右空心,用毕,休与乳食。

解毒汤

归身 川芎 生地 白芍 人参 连翘 黄连 生甘草 陈皮 木通等分

右加淡竹叶十片,不拘时。

泻青丸 一名泻肝丸。

羌活 大黄煨 川芎 当归 龙胆草 防风 栀子等分

右蜜丸鸡豆子大,每服半丸,竹叶汤同砂糖汤下。

粉红丸 一名温惊丸。

朱砂研飞,一钱半 天竺黄五钱 龙脑五分 胆星四两 胭脂一钱

右牛胆汁丸鸡豆子大,每用一丸,小者半丸,砂糖温水下。

实表解毒汤

黄芪 人参 归梢 生地 白芍 甘草 片芩酒炒 柴胡 元参 地骨皮 升麻

加薄荷叶少许,淡竹叶七片,不拘时用。

托里快斑汤

黄芪 当归 川芎 木香 青皮 紫草 连翘 木通 防风 牛蒡子 桂棱 蝉蜕

加淡竹叶十片,不拘时用。

通关散 此药通心经,利小便。

栀子仁 大黄炒,各一钱 木通 生甘草 车前子炒 赤苓 瞿麦 人参 滑石各三分 扁蓄炒,五分

右加灯心煎。

蝉蜕明目散

蝉蜕去足翅 黄连 丹皮 地骨皮 白朮 菊花 苍朮米泔浸,各一两 甜瓜子半斤 龙胆草五钱

右服一钱半,荆芥汤下,临卧用。忌热面炒豆酱酢之类。

紫草饮子

紫草茸 人参 白芍 蝉蜕去足翅 甘草 穿山甲土拌炒,等分

煎五分,作三四次温用。

经验方

白菊花 菉豆皮 谷精草去根半两

右为末,抄一大钱,用干柿一个,生粟米泔一盏,熬米泔尽,将柿去核食之,一日可食三枚,用一月必效。

快斑悦脾汤

黄芪炙 白芍 桂枝 防风 甘草

右加生姜一片,枣一枚,煎。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研泥,勿煎 大黄二钱 官桂 红花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水煎七分,去滓,入桃仁化开,食前用。

酸枣仁汤

生地 炙甘草 栀子仁 枣仁去壳取仁 麦门冬 人参 归身各等分

右剉细,加灯心,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排毒散

大黄一两 香白芷 南木香另剉,各半两 穿山甲七片,土炒

右共为细末,看虚实大小加减,长流水煎沸,调服。

荍粉方

荍麦一味

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绢袋盛,扑此以衬卧,尤佳。

升阳解毒汤

当归 升麻 柴胡 桔梗 甘草 蝉蜕 牛蒡子 密蒙花 连翘 防风 荆芥穗各等分

右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四白灭瘢散

白芷 白殭蚕 白附子 鹰矢石 密陀僧等分

右研末,以水调搽,面(黑干)神效。

流气饮

川芎 归梢 白芍 防风 人参 苏叶 木香 黄芪 桂心 甘草节 桔梗 槟榔 白芷 厚朴 乌药 枳壳各四分

气血虚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实加大黄。

小柴胡加生地汤

柴胡 人参 黄芩 生地 半夏各三两,泡 甘草二两

右加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三钱。

筚衣汤

炊饭筚衣

煮水,洗隐起疙瘩,神效。以炊筚煮汤亦好。

消风散

人参 羌活 川芎 炙甘草 防风 白茯 蝉蜕 厚朴 殭蚕炒 陈皮去白 藿香 荆芥穗各五钱

右末,每服二钱,清茶下。

小柴胡加枳桔汤

柴胡一钱 半夏曲 甘草各五分 人参 黄芩各二钱 枳壳 桔梗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每服三钱

五皮汤

桑白皮 地骨皮 大腹皮 生姜皮 五加皮

右加灯心,长流水煎。

塌气丸

木香五钱 牵牛二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 槟榔一双,白者

右末,神曲丸黍米大,姜汤下。

洗心散

当归 生地 木通 黄连 麻黄 大黄酒洗 薄荷叶各等分 加灯心煎。

化(上匿下虫)丸

黄连五钱 川椒炒三钱 苦楝根白皮干,二钱

右共研末,用乌梅七个,艾汤浸去核,捣烂丸,艾汤下。

养血化斑汤

归身 生地 红花 蝉蜕 人参等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

大青汤

大青 元参 生地 石膏 知母 木通 甘草 地骨皮 荆芥穗等分

右,加淡竹叶十二片,水煎。

柴胡橘皮汤

柴胡 橘皮 黄芩 半夏 人参 白茯等分

右加生姜三片,竹茹水煎。

柴胡四物汤

柴胡 人参 黄芩 归身 川芎 生地 白芍 知母 麦冬 地骨皮 淡竹叶

右水煎,不拘时用

门冬清肺汤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知母 贝母 桔梗 甘草 款冬花 牛蒡子 马兜铃 地骨皮 杏仁

右水煎,食后用。《准绳》加桑白皮。

安胎饮

条芩子实者酒洗,二钱 白芍 归身 白朮 大腹皮 人参各一钱 川芎 陈皮去白 紫苏叶黑豆汤浸酒洗净晒干,各八分 甘草 砂仁连壳,各五分

右,加糯米一撮,水煎用。

麦饯散 【 《外科正宗》】  治小儿痘风作痒,迭迭成片,甚则顽麻不知疼痛。

小麦一升,炒枯黄色,乘热入钵内,和 硫黄四两 白砒三两,细末搅匀,待冷取起,加 烟胶半斤 共研细末,临用,葱汤洗净,用麻油调搽,油纸盖扎,三日一换,三次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三
痘疹门



溯源解毒汤 【 《证治准绳》,下同】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连翘 黄连 生甘草 陈皮 木通各等分

右剉细,加淡竹叶十片,水一盏,煎半盏,去滓温服,无时。

保婴丹

紫草酒洗忌铁 缠豆藤烧灰,各四两,二味为君 升麻取新者盐水炒,引下不使侵肺气 防风 荆芥穗去梗 牛蒡子炒研,各二两,四味为臣 天竺黄 蟾酥勿用赤眼者 牛黄各一钱二分 朱砂麻黄、荔枝壳煮过,就汤飞研,三钱,四味为佐 赤小豆 黑豆 菉豆各四十九粒,炒,三味为使 甘草梢去皮,二两半和

右各取细末和匀,另用紫草三两,入水三碗煎,去渣熬成膏半碗,入生沙糖半碗,和剂为丸如芡实大,另用飞过朱砂为衣。未出痘之先,浓煎甘草汤,每服小儿磨一丸,大人二丸。如已发热之时,生姜汤磨服,厚盖取汗。多者可少,少者可无,大有神效。

滋阴三宝散

当归 黄芪 生地 白茯苓 芍药 川芎 橘红 甘草 防风 黑参 麦门冬二味加倍

右剉细,姜枣煎。

四制自朮散

白朮八两,分作四分:一分砂仁炒,一分糯米炒,一分麸皮炒,一分壁土炒 拣净为末,量大小,乳酒调服。

四珍膏

人参一两 蜜四两 乳汁 梨汁同熬

右加制过紫河车,酒服两匙。

卫元汤

人参 白朮 全蝎 山楂 半夏 当归 橘红 枳壳 乌梅

右姜枣煎,加乳服。一方有苍朮、白茯苓。

内托至奇汤

天冬 麦冬 人参 白朮 当归 茯苓 薏苡仁 川芎 陈皮 甘草 桔梗 银杏 米煎,频频服。

茯神汤

生地 当归各一钱 甘草六分 白芍药 茯神 远志 桔梗各八分

右加灯草、姜,煎服。

野仙独圣散

扁柏炒黑 黑参 地榆 血见愁 芍药 归身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木通八分 甘草 干姜各五分

加减参苓白朮散

人参 茯苓 山药 白扁豆 白朮 陈皮 莲肉 薏苡仁 当归 防风 枳实

右剉为散,随宜加减。

固真汤

黄芪二两,蜜炒 酸枣仁四两 人参 白芍 当归 生地黄 茯苓 甘草 陈皮

右(口父)咀,生姜煎服。一方加粟米一钱。

笼金汤

木香 生地黄 白芍 红花 当归 甘草 白芷 土木鳖 橘红 木通 桔梗 白朮

右加姜枣煎服。

紫霞黄露饮

干姜 半夏 藿香 砂仁 枳壳 陈皮 豆蔻 白朮炒 青皮

右(口父)咀,水煎服。

龙旋散

青皮 干姜 官桂 元胡索酢炒 丁香 豆蔻 砂仁 枳壳 槟榔 厚朴 香附 山楂 艾叶

右煎服。

贞元散

甘草 桔梗 人参 白芍药 黄芪 茯苓 木通 红花 白朮 生地黄 白芷 升麻 陈皮 天花粉

右用灯草煎服。

龙蟠饮

人参 当归 枳壳 白豆蔻 丁香 木香 官桂 青皮 半夏 山楂 三棱 二蚕砂 厚朴

右用生姜酒煎服。

谷精龙胆散

生地黄 红花 荆芥 龙胆草 木通 甘草 赤芍药 谷精草 白茯苓 鼠黏子

右加灯心煎服。

消导饮

厚朴 枳实 砂仁 山楂肉 半夏 神曲 槟榔 三棱 蓬朮 丁香

右加干姜煎服。

磨积散

干蒿 陈皮 麦芽 二蚕砂

右加生姜煎服。

浚牛膏

大田螺

右用葱盐加少麝捣烂为膏,热烘细绢摊贴小腹,用手摩之。

安里解毒防风汤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芪 芍药 荆芥 枳壳 鼠黏子各等分

右为末,水煎四五钱服。若能食而大便实,当归丸微利之。

参芪饮 即保元汤。专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面青白?光白,饮食少进,睡卧宁静而不振者,不分已出未出皆治。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初热生用,出定炙用 黄芪二钱 杨仁斋谓其能补益元气,更名保元汤,盖为元气虚弱者立也,后世治痘者多主之。不分元气虚实之异,概用于血热毒壅之证,是为实实,岂不悞哉?

右用水一钟,姜一片,煎四五分,不拘时服。如前虚证,辨认不差,以此方为主,前后始终皆不可易。中间杂证兼见,虽或不同,要皆气虚所致,则以本方而斟酌加减之,毋得过投发散苦寒之剂。初热未出之际,只可少济以开提匀气之功,如桔梗、川芎之类。浆足之后,助以收敛,如白朮、芍药、茯苓焉尔。出不快,加川芎、官桂,禁用蝉蜕、鼠黏子、人牙、紫草。小便赤,加大腹皮、茯苓,禁用车前、滑石、瞿麦、山栀。大便溏,加白朮、茯苓、肉果,禁用猪苓、诃子、龙骨、枯矾。小便短濇,加大腹皮、木通,禁用滑石、瞿麦。大便实秘,加酒炒当归,禁用大黄、枳壳、生地。泄泻,加白朮、肉果、木香,禁用龙骨、石脂、枯矾。呕吐,加干姜、丁香、橘皮,禁用半夏。烦渴,加麦门冬、芍药、五味子,禁用天花粉、葛根、乌梅、半夏。减食,加白朮、人参、神曲,禁用山楂、砂仁。伤食,加神曲、麦芽、山楂,禁用枳实、蓬朮、三棱、巴豆、大黄。喘急在三四日前者,加桔梗、蝉蜕、杏仁;《幼幼近编》去蝉蜕加紫苏。风则微散之,加紫苏、防风。痰则从痰治,加杏仁、贝母。有虚证见者,决非实喘,不过是毒不得外达,上乘于肺耳,禁用麻黄、莱菔子、苏子、枳壳下气等药。六七日后,或先曾泄泻而后气喘者,虚之极也,加人参则喘自止。腹胀,加大腹皮、厚朴,兼发散开提,禁用枳壳、莱菔子宽中下气等药。仍视小便秘与伤食否;亦有伤于生冷,或寒气郁遏而然,从内伤外感而治。内伤用丁香、官桂、神曲、木香,外感用防风等药发散治之。当热不热,四五日间手足厥冷,冰硬不起,加丁香、官桂、炙黄芪、川芎,夏月减丁香。四肢不起,加防风,减川芎。头面不起,加升麻。浆不足,加白朮、当归、川芎藭;《幼幼近编》加木香、官桂。灌水泡,加白朮、防风、白芷、芍药;《幼幼近编》加茯苓去黄芪。灌清浆,加白朮、茯苓;《幼幼近编》加官桂。喘嗽,加五味子、杏仁、麦门冬,禁用天花粉、桑白皮。发痒,加川芎藭、当归、芍药、白朮、茯苓,禁用殭蚕、蒺藜。痒甚,外用茵陈烧烟熏之,禁用沐浴发散之药,恐成气脱。表虚倍黄芪,内虚倍人参,虚寒及血虚俱加桂,脚阔加芍药,血滞加陈皮,余热不退加金银花、连翘,泻不止加炒焦红曲。陈三农曰:痘证发热,即用苏葛汤,令其表和,见点后用消毒饮,血药随证加减。贯浆时行补法,血药不用。靥后消毒饮可用,但前不用人参,后则人参可用。唇破裂,口干不渴,此系血噪,芎归汤加连翘,或四物汤加莲子。大便燥秘,只宜养血为主。痘因表药太过,遂至不发,宜理中汤温补,其痘自然出尽。凡痘出不快,禁用以毒攻毒之物。盖毒药入腹,攻脏捣腑,一时虽驾毒并气血冲达肌表,痘亦随而起发,少顷则中气归复,不相接续,药气少歇则毒反攻于内,痘亦随而内陷矣,再将何药以疗之哉?若不得已而用毒药,可急用参、芪、甘草、肉桂以内托之,慎勿令其既陷而后药也。

十神解毒汤 专治身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三日已前,痘点烦红,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濇者,此热盛也,并皆治之。

归尾 生地 红花 丹皮 赤芍 桔梗 木通 大腹皮 连翘 川芎 荆芥 此方治血热痘疹,以凉血行血为主;佐以桔梗、川芎,有开提发散之功;引以腹皮、木通,有疏利热毒之效;臣以连翘、丹皮,有解毒之良。用此以治血热痘疹,则内外分消,热毒虽盛,庶几解散,表里自然和平矣。古人用黄连解毒汤,恐骤用寒凉,不惟冰伏,热毒反出不快,抑且热毒为其所逼,则郁于脏腑,或肚腹胀痛内溃而死者有之,岂若此方用之为当?若不得已而用黄连、芩、蘗,亦须酒炒,一以制其寒凉之性,二以助其上行之势,借连、蘗以解毒耳。身热壮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绵密,加荆芥、鼠黏。渴加花粉、竹叶、滑石。小便赤,加山栀。小便尿血,加犀角、山栀。大便黑,加犀角、黄连或桃仁。吐血干呕,加黄连、犀角。小便短濇,加猪苓、泽泻。小便秘,加滑石、瞿麦。大便秘,加枳壳、前胡;《幼幼近编》加苏梗、杏仁,去前胡。发红斑,加犀角、黄芩、黄蘗、山栀、元参。烦躁,加天花粉、麦门冬。大便秘喘,加枳壳、前胡、大黄。烦渴狂乱谵语,加知母、麦冬、石膏。呕吐,加猪苓、黄连。咽喉痛,加甘草、鼠黏、元参、荆芥、射干。泄泻,加猪苓、泽泻、防风。呕,加橘皮。腰痛,加羌活、独活。腹胀喘满,目怒面浮,毛直枯燥,加麻黄。唇裂舌胎秘结,加大黄、人屎。出不快,加山楂、牛蒡、蝉蜕。腹胀,加山楂、史君子、厚朴。腹痛,因毒气攻冲,加羌、防、牛蒡,去生地。已上并用灯心十四根,水煎服。血热痘证,热毒弥盛,然毒气无所分消,只宜重用升提发散,使毒得以达表而从外解,引以渗泄,使热得以润下而从内消,佐以清凉消毒行血凉血之剂,则痘虽稠密,亦能消散,自易浆而易化也。所谓轻其表而凉其内,此方盖得安表和中解毒三法尽善,诚痘科之神方也。丹溪曰:热者清之,实者平之,其此方之谓欤?是故发热至见点之后,三日以前,毒气未尽达表,内外弥盛,血热之证悉具,辨认不差,并只以本方处治之,切不得下参、芪、白朮、茯苓补气之药于热证未浆之前,如悞而用之,是谓以实攻实,腹胀气喘,狂乱谵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变证百出,所谓邪得补而愈盛也。呕吐泄泻,慎不得用半夏、丁、桂、干姜、木香、藿香、诃子、肉果,如悞而用之,则是以热助热,气得热而愈亢也,燥证必至,咽疼狂乱,失血便秘,无所不至矣。至于龙骨、枯矾濇滞之物,且能使气道阻塞,是欲其出而闭之门也,腹胀之患生而喘急之势至矣,尤宜戒之!及至血疱已成,气血定位,头顶白光,势将行浆,又宜易方,另行别议。

羌活散郁汤 治实热壅盛,郁遏不得达表,气粗喘满,腹胀烦躁,狂言谵语,睡卧不宁,大小便秘,毛竖面浮,眼张若怒,并有神效;并为风寒外搏,出不快者同治。

防风 羌活 白芷 荆芥 桔梗 地骨皮 川芎 连翘 甘草 紫草 大腹皮 鼠黏子

右为粗散,水一钟,灯心十四根,煎六分,温服。身初发热,及见点之际,毒气壮盛,外为风寒所抑,或肌肉粗厚,腠理坚闭,肌窍不通,经络阻塞,使清气不得引毒达表,循窍而出,则热毒壅遏于内,为腹胀,为喘急,为秘结,为狂烦,为惊搐,为失血,皮燥毛直,面急眼张,睡卧不宁,惊啼多哭,此热毒壅遏证,辨认不差,急宜用发散开提之剂,佐以和解透肌之法,则热毒不壅,而其出自易矣。羌活、白芷、防风,有升提发散解毒之长,桔梗有开提匀气之能,荆芥、连翘、鼠黏善解郁热,地骨皮消壅热于筋骨之间且能肃清脏腑,紫草滑肌通窍,大腹皮引热下行,使内外有所分消,用此以治热壅之证,效大而功用极妙。若骤用寒凉,如芩、连、升麻之类,则热为寒气所抑,不得伸越,逗遛经络,为疽为疖者有之,冰伏硬闭者有之。至于人参、黄芪、白朮、茯苓温补之剂悞用,则其壅盛,祸不旋踵。他如丁、桂、木香、姜、附之类以热攻热,杀人立至,尤宜戒慎!故发热之初至见点之后,并宜以本方处治,依后法而加减之:初发热壮盛,腮红面赤,毛焦皮燥,咳嗽喘急者,加升麻。烦渴,加天花粉、干葛。腹胀喘急鼻塞,面赤若怒,毛直及枯,加麻黄。便秘加当归、枳壳,甚则加大黄。呕吐,加猪苓、泽泻、橘皮,禁用生姜、木香、丁香、半夏。洞泄加升麻,禁用白朮、茯苓、豆蔻、龙骨等剂。喘嗽恶风,加桑皮、紫苏。失血,加犀角、地黄、黄连。发斑,加黄连、黄芩、山栀。小便赤濇,加滑石、山栀、地黄、芍药。鼻衄,加黄芩、犀角。惊悸,加木通、山栀。搐,加青皮;《幼幼近编》加钩藤。不思饮食,加山楂。弄舌,加犀角。伤食,加山楂、神曲、麦芽。见点二三日间,出不快利,加鼠黏子、山楂、蝉蜕,名透肌散。烦红赤色,加生地黄、红花、牡丹皮,去白芷、防风。皮急肉紧,身热壮甚,加葛根、前胡。见点三日之内,并依本方加减。及三日之后,痘疹出齐,血泡已成,而前证悉平,不得复用此方,恐发散太过,难于行浆,另有方药在后。其禁用药剂,并从血热痘证法而裁治之,故此方不立禁忌辩。

太乙保和汤 又名紫草透肌汤。专治血热痘证,服十神解毒汤后,热证悉去,内外和平,惟见点不易长大,用此保和元气,活血解毒,助痘成浆,易痂易落也。

桔梗 紫草 川芎 山楂 木通 人参 红花 生地黄 甘草 糯米五十粒

右用灯心七根,姜一片,水一钟,煎六分,温服。便濇腹胀,加大腹皮。繁红不润,加当归、蝉蜕;《幼幼近编》加滑石、连翘。出不快,加鼠黏子。陷塌,加酒炒黄芪。痛,加白芷。不匀,加防风。水泡,加白朮、芍药。嗽,加五味子、麦门冬。渴,加麦门冬。痒,加白朮、芍药。七八日后浆足,身复壮热,便秘烦渴,腹胀喘急,前胡枳壳汤。浆足禁用此方,另立汤饮在后。

益元透肌散 专治壅热痘证,服羌活散郁汤后,壅证悉开,气血和平,见点三四日后,不肥大,不成浆者,用之则能匀气解毒,透肌达表,领出元阳,助痘成浆,而易结脓窠也。加减与保和汤同论。浆足之后,另有保婴百补汤在后。

即太乙保和汤去生地、红花加蝉蜕、鼠黏子、陈皮

右,水一钟,加灯心十四根,枣二枚,煎六分,温服。

保婴百补汤 专治痘疮八九日浆足之后,别无他证,并以此方调理气血,资养脾胃,不拘实热二证,皆可服之。惟气虚证八九日后,本方加黄芪二钱,官桂少许。若有别证,在审虚实,随证加减而已。

当归 芍药 地黄 白朮 人参 茯苓 山药 甘草

右水一钟,枣二枚,煎六分,温服。

秘传八味二花散

桃花蕊 梅花蕊二味不拘多少预取阴干 紫河车洗去筋焙干为末,一具 鹿茸去毛酥制 天灵盖一具,以皂角荚煎汤洗净酥制为末 人参 穿山甲取四足者酒炒 朱砂水飞过

右各预取另为末。痘疹未出之先,以朱砂一两为君,梅花二钱、桃花三钱共一处和匀,每服五分或三分或二分半;用雄鸡与酒二杯灌之,与食倒悬,刺血入杯中,以热酒调前药同服。初发不起,以梅花一两为君,加桃花一钱,天灵盖五分。气血虚,灰白色,用紫河车一两为君,加天灵盖一钱,鹿茸一钱五分,梅花一钱,桃花一钱或八分。黑陷不起,以穿山甲一两为君,加桃花一钱,梅花八分,天灵盖七分,麝香五分。气血虚不能灌浆,以鹿茸一两为君,加紫河车二钱,桃花一钱,梅花八分,天灵盖七分,麝香五分,人参一钱。气血虚不能收靥,以鹿茸一两为君,天灵盖五分,桃花七分,梅花九分。落靥之后,瘢色白,气血虚,以人参一两为君,加紫河车二钱,鹿茸一钱,梅花一钱五分。以上咸仿首条服法。

保生散

紫河车制如前 龟板酥炙 鹿茸酥炙,各一两

右为末,量儿大小用。血虚,川归、茯苓、紫草汤下;气虚,人参、黄芪、甘草汤下。

荆芥散 治麻痘子兼瘙痒,或瘾疹,大便自过。

荆芥

右用少许烂研,以新井水将布帛滤过,入一滴许麻油,打匀令饮之,便不乱闷。麻痘已出,用黄蜡煎青胶水饮即安。青胶水乃牛皮胶也。荆芥治血风。麻子是疹子。常言风瘙瘾疹,则皆出皮肤,其毒轻而浮,又以麻油打匀,此滑窍之理。又以黄蜡煎青胶水服则安。此滋血行荣卫,荣卫既顺,麻疹出矣。指迷方荆芥汤,乃消毒饮加薄荷煎服之。

羌活散 解热散毒,治风壅欲作疮痘者。

羌活 独活 川芎 桔梗 蝉蜕 前胡 柴胡 地骨皮 甘草炙 瓜蒌 天麻炙 荆芥 防风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三分盏,薄荷三叶,盏内煎至二分,通口服,量大小加减药水。此药详其药味,治风治寒治惊,下痰凉脾,治血热透肌,但实热发,无所不治。如禀受怯弱,或脾弱,或外热,目白睛青色,皆里无热,不可轻用。

薄荷散 小儿才觉是疮疹,宜服之。

薄荷一两 麻黄去节 甘草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枣二枚,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渣放温,日三两次服。此是小儿禀受壅实,毒气甚者宜服之。盖此方云小儿才觉是疹痘便服之。服之而汗出者,服调中散。服薄荷散若作寒热脉反迟者,进脱齿散以温之。详其理,非下药之法也。实者服之未必安,虚者用之必危殆。

羌活散 此方初热暂用,兼治惊搐。

羌活一钱二分 独活 荆芥各八分 前胡 防风各一钱 柴胡 香白芷 蝉蜕去土 甘草各四分 细辛一分

右加薄荷三叶,水一钟,煎五分,不拘时服。发搐及热盛不退者,暂服。煎熟用制砂调下,治搐如神。

正气散

甘草炙,三分半 陈皮 藿香 白朮各五分 厚朴 半夏俱姜制,各一钱半

右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调解散

青皮 陈皮 枳壳麸炒 桔梗去芦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川芎 木通 干葛各四分 甘草 紫苏各二分

右俱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疏解散 治痘初壮热头疼,腰痛,腹疼作胀,一切热毒甚者。

紫苏 葛根 防风 荆芥 白芷 蝉蜕 紫草 升麻 牛蒡子 木通 甘草各等分

右加灯心、葱白各七根,水煎热服。

和解汤 解表和中。

升麻 干葛各一钱半 白芍药一钱 人参 防风各七分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右用姜一片,水煎服。以上方乃发表平剂。

四物解肌汤 即陈氏升麻黄芩汤去甘草。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或云小儿伤寒疫疠潮热,疮疹五日已衰,疑似不能辨别者,并皆辛凉之剂调之,即以四物解肌汤之类。海藏云:此论即有表也。若内伤腹中有物,未得大便而发热者,当以食药去其物则可。若得便后,仍发热在表者,亦宜此解肌汤,比钱氏升麻葛根汤,减甘草加黄芩,以有表热之意也。

防风苍朮汤 治小儿邪热在表,恶风恶寒,疮疹未出,可解表发斑疹。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苍朮 石膏各一两 川芎 黄芩各二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煎,日二服。

葛根橘皮汤 治冬温未即病,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热得其寒解,冬温始发,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欬,心闷但呕吐清汁,服此。

葛根 橘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炙

右剉散等分,每服抄三钱,用水一盏,同煎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上四方辛凉之剂,表有实热者宜之。

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朮 茯苓 砂仁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一钟,煎六分,食前温服。

和中散

厚朴姜制,钱半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干姜泡 甘草炙,各六分 姜枣煎服。

六一散 治诸热证,暂用。陈氏云:治痘疹初起烦躁作渴等证。

桂府滑石水飞过,六两,净 大甘草去皮为末,一两

右和匀,每一钱薄荷汤或冷水调下。内加制辰砂三钱,名辰砂六一散。治狂言,发搐惊闷,用防风、荆芥、薄荷、天麻煎汤,候冷调下。更加牛黄三钱,缠豆藤三钱,名退火丹。治痘初出时,大热不退,及标影稠密成片者,用紫草、木通、蝉蜕、地骨皮、红花、牛蒡子、片黄芩、灯草各等分煎汤,候冷调下,能减标稀痘,极良法也。本方加郁金名牛黄六一散,治痘后疮疖毒壅,及天行瘟疫,冷水调下,多服大效。《全书》云:痘疹腥臭,用蜜水调敷;焦痛,入胭脂水同敷。又名天水散。

大灵丹 治壮热颠狂,惊搐谵语,红紫斑焦干陷一切恶证。

白滑石飞过,三两 雄黄飞过 犀角各三钱 辰砂研飞,三钱半 牛胆黄 冰片各一钱 麝香五分

右研极细和匀,用升麻、甘草、防风、薄荷、灯草、牛蒡子、红花、紫草、黄连各三钱,水二碗,煎至半碗,细绢滤去渣,加蜜四两同熬,滴水成珠,和前药丸如小龙眼大,金箔为衣,每用一丸,灯心汤下。暑月冷水化下。

小无比散 治痘壮热口渴,小水濇,大便秘,口气热,烦躁不宁,或焦紫,或红斑,自发热至起壮时有热者,皆可用。痘后余毒亦可用。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石膏飞过,一两 粉草 寒水石各五钱 郁金甘草汤煮干为末,七钱

右俱制净末和匀,每五岁者服二钱,大人再加,冬月灯心汤下,夏月井水调下。热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汁调下。若红紫顶陷不起,加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汤,加酒一二匙调下即起。

大无比散 治热毒太甚,惊狂谵语引饮,痘疮红紫黑陷。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粉草一两 辰砂飞,三钱 雄黄飞,一钱

右为末,每三五岁服一钱,十岁服二钱。发热之初,用败毒散调下,亦能稀痘。若报痘后,用灯心汤下。

玳瑁汤 治时行豌豆疮及赤疮疹子,末发者令内消,已发者解利毒气,令不太盛。

生玳瑁 生犀各以冷水浓磨汁,二合

右同搅令匀,每服半合,微温服,一日三五服为佳。又治出而未快者宜服之。又云:毒气内攻紫黑色出不快,用玳瑁水磨浓汁一合,入豮猪心血一皂子大,以紫草浓煎汤,都作一服服之。玳瑁、犀角,其性微寒,以治热毒,则知其无失也。二药皆治瘟疫蛊瘴,解百毒,通血脉,消痈肿,故用之以解蕴毒,可多服也。又名二宝散,治痘紫色发热,鼻衄小便如血,口渴乱语,二味磨汁顿服,即愈。

犀角饮子 解热毒,去风疹。

犀角 甘草炙,各半两 防风二两 黄芩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用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一方加牛蒡。

犀角汤 治小儿痘疹疮及赤疮子。

犀角屑 大黄炒 桑白皮蜜炙 钓藤钩 炙草 麻黄各一两 龙胆草半两 石膏 瓜蒌 黄芪炙,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四分,去渣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疮子退后,浓磨犀角水涂之更良。钱氏附方亦同,以此药治疗疮疹太盛,令不入眼,则名调肝散。此药治风盛气实,心肝血热,津液内燥,大便不通,毒气上盛,表热未散之药也。且大黄、瓜蒌治内燥,钓藤、龙胆治风血热,桑白皮、石膏治上焦热,麻黄、黄芪散肌热,犀角、甘草解毒。大抵用药贵于与病相主治,则病去而正气自复,苟为不然,则反为大害。如犀角汤,自非大便数日不通,喘急闷乱,烦躁谵语者,岂可服之?恐病药不相主治也。

夺命散 治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糯米 紫草 甘草各半两 木通二钱半

右剉为散,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煎四分,去渣温服。出疮疹热毒势甚者可服,解蕴热,利小便。疮痘初发气盛,亦宜服。

牛蒡散 凉血解毒。

牛蒡子

右用炒为末,水煎一盏服之。小儿冬月有非节之暖,及春月天气煊暖,或甘肥之过,或重衣温厚,帏帐周密,伤皮肤,害血脉,疮疡发黄,是生多疾,宜豫常服之也。又名鼠黏子汤,炒熟为末,同荆芥煎服。

独胜散 治小儿发疮痘,早微热,晚大热,目黄胁动,身热手冷,发甚如惊者。又名牛蒡殭蚕散。

牛蒡子半两 白殭蚕一分

右为粗末,每服一大钱,水六分盏,紫草二七寸,同煎至四分盏,连进三服,其痘便出。此药用牛蒡子出痈透肌,白殭蚕治遍身瘾疹疼痛成疮,为末酒调服之立瘥。又以紫草煎之令利窍,是疮疹证无虚寒证者,服之立出也。

解毒疏痘汤 豫服解热去毒,已出解热毒斑疹;又治红紫口干,壮热谵语。

防风 荆芥 羌活 柴胡 川芎 白芷 当归 连翘 黄芩 黄连 鼠黏子 紫草 蝉蜕

右姜葱水煎服。

安斑散 调理疮疹。

升麻 赤茯苓 羌活 黄芪 人参 桔梗炒 枳壳麸炒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盏,紫草、薄荷少许,同煎至四分盏,去渣放温服之,量儿大小加减。此药为解毒凉血,生肌宽肠,导热利小便,快膈之药也。患疮疹有热无寒者,可服之。

西来甘露饮 清热解毒如神。凡发热之初,五日已前而热不退,痘色红紫,口渴大便结燥,服之即能红润。亦治疹家烦热,口干欬嗽,疹色枯燥,或谵语喘急,睡卧不安。

丝瓜藤霜降后三日,近根二尺剪断,将根头一节,倒插入新瓦瓶中,上以物掩之,勿使灰尘飞入,次日以好新坛一只,将瓶中之汁倾在坛中,仍将藤照前插入瓶内,三日后汁收尽,将坛封固收藏,听后取用 若发热烦躁口渴,未见红点,将茜根一两,水煎浓汁二酒杯,搀丝瓜藤汁二酒杯相和服之立安,痘出亦轻。若已见标,颜色红紫及稠密者,用紫草煎浓汤冲服,便见红润。若夹斑者,犀角、紫草、茜根煎汤冲服。寒月用酒煎冲服。盖此汁极能解毒清热,尤治天行时疫,每以生姜汁少许,加蜂蜜调匀,服之有神功。

浑元汁 专治气虚血热,痘色红紫,干枯黑陷等证,以此汁清而补之,其效立见。

即紫河车不拘男女,初胎者尤妙,入新瓦罐内封固其口,上以碗覆埋于土中,久则化而为水是也 气虚甚者,人参、紫草煎浓汤冲入服之。

托里快斑汤

当归 黄芪 川芎 木香 青皮 牛蒡子 紫草 连翘 木通 防风 桂枝 蝉蜕

右剉细,加淡竹叶十片,水煎温服,无时。

清里退火汤 治痘带热而出,名为火里苗,急用此方,退其热,则后无青黑变陷之候。

地骨皮 地肤子各一钱 牛蒡子 紫草 干葛根各八分 连翘六分 川当归五分 木通三分 蝉蜕二分

右加姜一片,水煎服。如热不退,再服一剂,或为末,灯心汤服。

加减调中汤

人参 白朮 黄芪 甘草炙 木香 桂枝 白茯苓 藿香 白芍药酒炒 陈皮

右用生姜为引,煎服。

犀角消毒散 治斑疹丹毒,发热痛痒,及疮疹等证。

牛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犀角二分 金银花三分

右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麻黄甘草汤 治表实,痘毒焮盛稠密。

麻黄 生甘草

右水煎服。

田氏调肝散 治疮疹太盛,令疮不入眼。

生犀二钱半 草龙胆 麻黄 钓藤钩各一钱 黄芪 桑白皮炒黄 石膏各半两 大黄 瓜蒌仁去皮 甘草炒,各二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微利效。

庞氏地黄膏

生地黄四两 豆豉半升 雄黄一钱 麝香半钱

右以猪膏一觔,和匀,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绞去渣,下雄黄、麝香搅匀,稍稍饮之,毒从皮肤中出即愈。

透肌汤 治痘不透。

紫草 白芍药 升麻 秫米粉炒,各半两

右三方,皆化毒汤加减法也。

人参竹叶汤 治夏月吐逆,烦躁口渴,心闷不宁,及疹后余热不退,小便赤或赤斑者。

人参 半夏 麦门冬 当归 淡竹叶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片,煎服。

白虎汤

石膏四两 甘草节八钱 知母一两六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粳米二十粒,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加入人参一两二钱,名人参白虎汤。《圣惠方》加干葛。

紫草散 治发斑疹。

钓藤钩子 紫草茸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

四圣散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靥。一方有黄芪。

紫草茸 木通 甘草炙 枳壳麸炒

右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钟,煎至八分,温服无时。刘提点云:疹痘最要大小分晓,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好,若大小流利,不必苦泥。

紫草回斑散 治小儿痘疹出不快,或倒靥,毒气入腹。

紫草茸 黄芪 桑白皮 木通 枳壳麸炒 白朮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酒各半盏,麝香少许,同煎服。

紫草木通散 治小儿疮疹。

紫草 木通 人参 茯苓 粳米各等分 甘草减半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此小便不利之剂也。

人参蝉蜕散 治小便不利,痘疮不散,烦躁多渴,戛牙咬齿,气粗喘满。

人参 蝉蜕 白芍药 木通 赤茯苓 甘草 紫草茸各等分

右用水煎服。

透肌散

紫草茸 绿升麻 粉甘草各一钱

右细切,水煎服,或与消毒饮同煎服,尤妙。

紫草透肌汤 治痘热而出不快,及顶陷者。

紫草一钱 升麻 木香各五分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黄芪各八分 甘草三分

右姜水煎服。如色紫腹痛,加蝉蜕一钱。

乌金膏 治发热至七日已前,或因风寒痘不起发,或红紫,或惊搐,俱可用。

殭蚕酒洗 全蝎去足尾酒洗 甘草 紫草 白附子 麻黄各五钱 穿山甲炒末,二钱半 蝉蜕去头足酒洗净,二钱

右为末,将红花紫草各一两,好酒二钟,熬去大半,去渣,入蜜五两,慢火同熬,滴水成珠为度,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

紫金散 治痘疮出不快,及倒靥;亦治远年不愈恶疮。

紫草 蛇蜕炒焦 牛蒡子炒,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半钟,煎减半,温服。

萝卜汤 治痘疹出不快者。

开花萝卜

右用煎汁,时时饮之。盖痘疹气匀即出快,萝卜治嗽定喘,下气消胀解毒。

野通散 治痘疮出不快,及伤寒不语。

干野人粪即猕猴粪火烧存性为末 真冰片 真麝香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看大小,用新汲水入蜜调下。十岁已上者服一钱。按野人粪,治蜘蛛咬疮,此治痘出不快,大效。若蜘蛛咬疮久而不愈,其丝生皮肤,延蔓遍身不愈者,加雄黄、青黛水调,以蜘蛛试之,立化为水,屡验。盖此三味,是治疮疹当用之药。取山中者,若人家所养之猴,食物味杂即不效,失其真也。

秘传大透肌散

人参 芍药 川芎 甘草 茯苓 白朮 木通 陈皮 黄芪 糯米

右各等分为粗散,每服四钱,水煎服。

秘方

兔丝子

右一味,酢浸一宿,焙干为末。发热时,每一岁儿服七分,量儿大小加减,好酒调服,甚易发易胀易靥,且后无余证。此方气血弱者,未出之先可用,既出之后不可用,用则托出太多。此方系胡黄谷祖仰山公宦游广东得之,用者百发百中。但元气厚者服之,不觅太密,乃大补助火故也。或曰:痘未出之先,既可服此,又奚取于保婴丹乎?殊不知保婴以解毒而使稀之,此则气血弱不能出,服此而托之使出也。



腊月梅花

右,将开时采,晒干为末,炼蜜为丸,未出之先,量儿大小三四服,可令痘稀。加朱砂尤妙。

二花散 治痘疹已出未出,不发不起,隐在皮肤之间;热证并治。

梅花一两,阴干 丝瓜阴干 桃花各五钱,阴干 朱砂二钱,水飞过 甘草一钱,去皮火煨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半,未痘时蜜水调下。服前药仍不快,无诸恶候者,可服八味二花散。

通天散 治痘发热不出,或已出而色不红活。

人参 陈皮 桂枝各八分 川芎 熟地黄 芍药各一钱 当归 紫草各一钱半 红花 广木香各三分 生甘草六分 知母八分 荔枝壳十个

右用鸡汁一钟,枣三枚,糯米一撮,煎服。初服到颈,再服到脐,三服到脚,神效。

十补散 滋养气血,调补脾胃,能使疮毒速出。有寒证者用之。加紫草、木香、糯米,各参芪内托散。

黄芪 人参 当归各二钱 厚朴 桔梗 川芎 防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桂心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或为末,温水调下一钱五分。

蓝根散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靥。一名二圣散,救小儿垂死。

板蓝根一两 炙甘草七钱半

右末,每服半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调下,无时。甚则三五服,立效。丹溪云:蓝能分散败血。

丝瓜散 发疮疹最妙。

丝瓜连皮烧灰存性

右百沸汤调下;或以紫草、甘草煎汤调服尤佳,米汤亦可。

甘桔加栀子汤 治痘疹烦不得眠。

桔梗 甘草 栀子

右各等分,煎服。

阮氏万全散 治痘疮出不红润。

防风 人参 蝉蜕各等分

右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入薄荷三叶,煎六分,温服。热而实者,加升麻。

化毒汤 治痘已出而热毒末解,宜清热凉血。毒一解,不致黑陷;血一凉,不致红紫。

紫草 升麻 甘草 蝉蜕 地骨皮 木通 黄芩酒炒

右各等分,水煎服。

解毒散 治痘先发肿者,名为痘母。后发者,十有九死。先发者吉。

金银花五两 甘草一两 木通 防风 荆芥 连翘 牛蒡子各三钱

右用酒水各一钟煎服。如泻加诃子、豆蔻。痘红者,加炒黄芩、芍药。疮痒者,加归身、生地或加何首乌尤佳。疼痛者,加赤芍药。

露桃花散 痘形一两日,枭红罩锦,或色焦紫,恶渴烦躁,睡卧不宁,再不宜以药下之,准服露桃花散,自然红活。

露桃花 紫草 红花 白芍药加倍 木通 生地黄 茯苓 甘草 橘皮

右用灯草煎服。露桃花性阴而和阳,取时须待将开含笑,清晨摘取,饭锅上蒸熟焙干,带蒂入药,不宜多用,多用则恐作泻。若不预收,多加紫草茸、芍药可也。

黄连解毒汤 痘出三两朝,身中热烙,焦紫无红活色,枭炎猛烈之甚也。或眼红脸赤,或小便濇结,须服黄连解毒汤、加减犀角地黄汤可也。

黄连 生地黄 芍药 甘草 木通 车前草 殭蚕 桔梗 连翘 牛蒡子 荆芥 水煎服。或去殭蚕、翘芥,加紫草茸、灯心。热甚加柴胡、地骨皮。饱胀加全瓜蒌、枳实、山楂;气弱不用枳、楂。

加减犀角地黄汤

犀角 木通 生地黄 芍药 红花 紫草 茯苓 车前草鲜者 地骨皮鲜者 甘草 水煎服。犀角须用井水磨浓,俟药煎如度,投下服之,不可和内煎也。若身热惊厥,加纹银一块同煎,盖因肝木旺而心火炎上,故金以克之耳。

五龙汤 痘一见形就是蚊蚤咬的形者,是痘毒紧辏心肝二经而然也,极是犯君。《痘经》云:臣陵于主逆天条,有福儿童蓦地逃。总然和顺成功去,也在刀山走一遭。好把化斑汤浴之,内服五龙汤。

黄连 紫草茸 芍药各三钱 生地黄九钱 煎浓,水磨犀角汁和服。王氏治此多用大黄汤下之,彻逐其毒,随用升表之剂,固为美法。下后不能提峻,速致其死,不若五龙之为妥也。

化斑汤

金线薄荷 大水杨柳 荆芥 苍耳草 四味共煎浓,去渣,将头发滚汤洗去油垢团拢,将热汤徐徐浴之。必须置之暖处,外再服前药,斑去而痘自鼎峻矣。

四仙散 痘起遍身,俱是黑色,论备载在前矣。要是元癸夺权争先,如青天晴极而云雾,静水风动而波浪行,第一奇痘也。只以化斑汤浴之于外,而内服四仙散,自然色变而为美矣。

甘草紫草与通草,三般遇此多是宝。黄连连翘与石莲,三味合浸共一炒。研末惟在空心时,砂糖调服霎时好。此痘得者甚鲜,非富贵之至者不能见此,若见形而盘缕失天元者,不在此例。按此即所谓鸦翎痘也。虽黑而光润圈圆顶峻,与常痘同,得之者,必主大贵。

玉泉散 痘形一朝就结焦粒,是枭炎彻于肝荣,而元水弗克和解,急服玉泉散,庶可挽治。

犀角二钱 白芎 川黄连各一钱为细末 冰片三分,另研 浓煎甘草汤,或建糖调服,大者五分,小者再减。此方屡治痘焦者,恒获速效。但犀角人不谙用法,必须粗砺瓦盘,井水磨之,待澄净去水,刷于绵纸上,略有干燥,方和前药用之。若以铁器剉下细末,犀不渍水则不效。

凉血解毒汤 痘出热不退,红不分地,或痘苗干枯黑陷,急用此方,可起壮灌浆。

紫草一钱 生地黄 柴胡各八分 丹皮七分 赤芍药 苏木 防风 荆芥穗 川黄连 木通各三分 牛蒡子四分 天麻 红花 甘草各二分

右用姜一片,灯心二十根,糯米百粒,水煎服。

加味犀角饮 痘已出不匀,心烦壮热,口舌生疮。

犀角 牛蒡子 荆芥 甘草 防风 升麻 桔梗 麦门冬 水煎服。

神应膏 治痘疮入眼。一名黄蘗膏。

黄蘗一两 真菉豆粉一两半 甘草四两 红花一两

右为细末,用胭脂水和蜜水调涂两眼四畔之疮痘上,则不入眼。如疮疹已出,右为细末,生油调,从耳前至眼眶,并厚涂之,日三两次。如早涂疮自不至面,纵有亦少。按《全书》先将黄蘗、甘草二味研细末,另收。用新汲凉水三盏,浸菉豆一昼夜,去豆不用。以浸豆水煮红花,约减至二盏,去红花,方入前末,慢火熬膏,于眼眶上下四旁涂之,则疮不入眼矣。彭氏云:痘疹护眼,人多用胭脂,据亢医云,不如钱氏黄蘗膏最好,诸家护眼法,无出此方也。

胎元散 痘不起发,不红活,是血气俱虚。

胎元

右焙干为末,加麝香少许,酒调服三五分。

独参汤 治阳气虚弱,痘疮不起发,不红活,或脓清不满,或结痂迟缓,或痘痕色白,或嫩软不固,或脓水不干,或时作痒,或畏风寒。

人参

右用好者一两,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水二钟,煎八分,徐徐温服。婴儿乳母亦服。

祛邪汤 痘号天花,最忌诸秽臭恶血。五六朝间,痘本美丽鼎峻,而一时失防,或触于腥血,感于秽臭,倏忽更变,外宜祛邪汤浴之,而内服玉枢正气丹可也。

鸡毛拔细软者 升麻 荆芥 木通 紫苏 荔枝壳 水杨柳

右用水煎浓,去渣洗浴。

玉枢正气丹

玉枢正气神功捷,生地红花并甘桔。参芪须倍橘红扛,蝉蜕防风须爱觅。寅谷相朝嫩桃杪,五个和姜甘草列。煎浓投酒服须臾,不觉痘自还元吉。

回阳丹 治痘塌不起。此方用于四五朝前,其效甚速。若用于六七日后则噬脐矣。

弥月将生胞羊一具

右用酒洗净,随用黄麻缠拢一团,把腊糟裹外,置新瓦上四围炭火炙之,俟其外糟焦了如墨样,削去其糟,再焙干另为末,入官桂末、丁香末各五钱,人参末一两,木香末三钱,再研极细,升麻煎酒浆调服。十岁已上服二钱,十岁已下服一钱,十五岁已上服三钱。年多服多,年少服少,加减而用,无不获效。若加大附子一两去木香,则为附子回生丹。胞羊须预嘱屠肆遇便收制,若特杀伤生,大不祥。

不二散 一名莲肉散。治痘当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以此止之,只一服愈。如服此不已,是元气已脱,不可为。

莲肉炒去心,一两 真鸦片三钱,另研

右各取净末和匀,每服三四分,米饮调下。此方不但止泻,亦治烦痒二证。夫固大肠之滑脱易知也,敛心火之浮游难知也。

鸡鸣散 男女发热三四五日,或痘未形,或痘形隐隐,或才形于外而不能快利,或烦躁谵语,或腹疼呕吐,或痰喘恶渴,急服此药,则毒自表出矣。

炒朮 当归 川芎 甘草 大力子 茯苓 木通 桔梗 蝉蜕 升麻 橘红 山楂 红花 灯草生姜煎,临服入雄鸡血并酒妙。

震蛰丹 小儿热三四朝,痘或隐隐伏于皮肤,或形于头面一二颗,或标于身体四五颗,上不宜补,下不宜泻,当服震垫丹。

穿山甲四钱,酒洗净,和砂仁、陈米炒卷,去砂仁米 白芍酒浆煮焙,四钱 红曲三钱 蟾酥三钱

右共研细末和匀,每用酒浆,量儿大小增减,大者一分,小者半分。若踰十二三岁者,斟酌加之,用升麻煎酒调服,其效立见。

天元接髓丹 男子十七八岁,或二三十岁,破阳亏元,倏一时患痘稀少者,虽年大无妨。倘多密连布,欲其鼎峻充灌,势必难矣,急服天元接髓丹。

歌曰:男儿阳破痘来临,不遇奇方坐视沉。天元接髓丹功捷,世上医家尽不明。真正酒浆澄十碗,一毫酸苦莫相侵。人参黄芪各二两,橘蝉归地半加赢。鹿茸乳汁一两半,附桂半两要调停。慢火瓮中煨熟后,去渣出火莫胡斟。每钟人乳三杯和,薄薄生姜二片存。再匀一沸仍温服,立见奇功若有神。此方屡获明效,但制法要详明。当归去头尾,怀地拣粗软,人参觅清河,黄芪选绵白,橘红连本蒂,蝉蜕要身全,附子连皮脐,官桂削外皮。煨时度候,只以米熟验之。乳取来就不宜过夜入尘。辛酉年,杭城邵语溪子年二十六岁,平素寡弱,患痘,痘势沉匿不起,单以此方倍加人参服之,后竟保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四
痘疹门



内托散 【 《证治准绳》下同】  痘不起发,根窠不红,或灰白色,咬牙寒战等证。

人参 黄芪 甘草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芷 桔梗 白芍 厚朴 木香 肉桂

右姜一片,枣一枚煎服。色红紫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蝉蜕。浆不满,水酒各半煎服。色淡白者,去防风、白芷,加糯米。大便燥,加人乳。

全蝎散 治孩儿百日里痘。

歌曰:全蝎要身全,五个蜜焙干。蝉蜕不可脱,完身又完足。五个酒浆洗,和炒研细末。再加酒芍药,砂糖调来服。自然痘森森,那怕月不足。月里患痘,稀美者多,密恶者少,变蒸未腧,猛浪之剂,不宜妄投。是方斟酌,百投百效。

羚羊散 痘出五六朝,忽然手脚牵缩一团,不知者以为惊使然耳,岂知阳明受枭毒之熬铄,而筋络不能荣血以滋养故也,谓之一把缚,须服羚羊散。

歌曰:白玉羚羊一两霜,木通紫草生地黄。芍药殭蚕全蝎桔,橘红甘草荆芥防。按法服来随妥贴,悞看惊治即多伤。

此痘多起于四五六朝则为是,若起于两三朝则为惊缩,若起于八九朝则作寒战治之可也。羚羊角必取其锐尖处用之。

六一散 专发痘疮之脓。

黄芪六钱 甘草炙,一钱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水六分,入酒二分,同煎至半盏,温服;更加橄榄同煎尤好,加山药亦得。加人参名保元汤,升脓亦妙。但参不可轻用,恐助痒发热,以致抓破也。

助浆丸 治痘疮七八日浆稀不来者,急服。

黄芪蜜炙,三两 白芍 当归俱酒炒,各两半 鹿茸鲜润色如琥珀,作鹿角胶香者,乳炙之 紫河车酒洗去筋炙干 白朮煨 人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炒糯米煎汤化下。

升天散 即灌脓起顶散,治痘灰白或红紫黑陷干枯,或清水不成浆,八九日十日皆可服。

人参六分 黄芪 山楂各八分 白朮土炒 当归酒洗 川芎 橘红各五分 甘草三分 淫羊藿 穿山甲土炒黄 广木香各二分 肉桂三厘。此引经之药也,多则痒

右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或为末服亦可。如呕吐,生姜汤下。泻,米饮下。肚痛,神曲煎汤下。烦躁,麦门冬汤下。渴,用麦门冬、五味子煎汤下。吐泻,藿香、陈皮汤下。痘不成浆,多服数帖无妨。

补浆汤 痘灰白,不起壮,或浆清。

淫羊藿 穿山甲土炒,各三分 人参 当归 山楂各八分 黄芪一钱半 枸杞子一钱 川芎 甘草 陈皮各五分 广木香二分 白朮土炒,六分 官桂三厘 黄豆三十粒 笋尖三个

右加姜、糯米,水煎服。一方有白芷、防风。

田单火牛汤 痘标六七朝,正要翕会脓浆,遽乃色白洋洋,无红活鼎峻之美,有土铁塌陷之凶,火热不退而有寒战之状,宜服田单火牛汤。

蓼子择细叶者是。若川蓼则大叶,叶中有青点,宜细辨之,和穿山甲炒,甲气尽去甲 人参 黄芪 当归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五分 桂三分 橘红八分

右,水煎服。

澄泉散 治痘中板黄。

黄芪上,当归中,红花下。

右和酒入坛,固密煮之,另用蝉蜕、金丸(即雄鸡尾后硬石子),二味细研,以药酒调服。

转环丹

鸡一只

右以参、芪、当归、红花、桂和蜜酒煮熟食之。

回浆散 治痘不收浆,结痂。

何首乌 白芍药 黄芪 人参 甘草 白朮 白茯苓

右姜水煎服。

象牙散 治同上。

人参 黄芪 白朮各一钱 甘草炙,七分 茯苓一钱半 何首乌二钱

右加糯米二钱,枣二枚,水煎,调下象牙末一钱。

防风白朮汤 治痘日久不靥。

歌曰:防风剉五钱,炒朮与茯苓。当归大腹皮,煎服得安宁。昔古杭俞氏专以四制白朮散,治痘疮日久不肯结痂收脓者,此方之遗意也。但回早之痘,元气充足者则可,若元气不足而回速,必宜保护,不如痘之随期而回迟,何必勉强用药以速其收功也。

人参固肌汤 治痘表发太过,致肌肉不密,痘痂黏肉,久不落者。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 蝉蜕各等分 糯米一撮

右用水煎服。

马齿苋散 治痘痂不落成斑痕者。

马齿苋捣汁 猪脂膏 石蜜

右三味共熬成膏,涂肿处。

退火回生散 治痘血热枯濇发渴。

滑石 辰砂各一钱 冰片三厘

右为细末,冷水调服一分,睡片时,必转红活矣。

如圣汤 治痘已出,身热如火。

紫草 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木通 猴梨各等分

右加姜一片,葱白三茎,水煎热服。心烦,加麦门冬、赤茯苓;烦渴,加生脉散;七八九日身如火者,加酒炒黄芩、地骨皮。

连翘散 治一切热,兼治痘疹如神。

连翘 防风 栀子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水煎服。海藏云:治热在外而不厥,此少阳药也。

栀子金花丸

黄蘗 黄连 黄芩 山栀炒,各等分

右为末,滴水丸如豆大,每服五丸,白汤下。

通膈丸 利上下气血药也。

大黄 牵牛 木通各等分

右为细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十丸,量儿大小虚实加减。

竹叶石膏汤 治痘疮表里俱虚,胷中烦闷,小便赤濇,多渴,成赤斑点者,又宜服犀角散。

石膏 知母各二两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右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淡竹叶一握,煎半盏,温服,不拘时。

麦门冬汤 治斑疹烦渴吐泻,及痂后余热。

麦门冬 人参 甘菊 赤芍药 赤茯苓 升麻各一钱 甘草五分 石膏三钱

右用水煎服。

生脉散 止烦渴,首尾通用。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右水煎,当茶服。

神功散 治痘作渴

人参 黄芪 甘草 牛蒡子 红花 生地黄 前胡 紫草 白芍药

右水煎服。

红花汤 治同上。

红花或子

右随意煎汤饮,其渴即止。纵口中如烟,饮之即止。加牛蒡子尤妙。

酸枣仁汤 治痘疹虚烦惊悸不得眠

酸枣仁炒 甘草炙 知母炒 白茯苓 川芎 麦门冬 干姜炮,各三分

右水煎服。儿大倍之。

栀子豆豉汤

山栀四个 豆豉半两

右水二盏,先煮栀子一盏,内豆豉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即止。

黄连解毒汤 治发斑热甚,心烦不得眠。

黄连 黄芩 黄蘗 山栀各等分

右每服四钱,水二钟,煎五分,温服。若斑毒甚者,加青黛一钱,调入汤内服之。凡脉弦数,内外热甚谵语者,合小柴胡汤主之。若脉洪数,内外热甚,舌燥烦渴者,合化斑汤主之。

牛黄清心丸

生黄连五钱 黄芩 栀仁各三钱 郁金二钱 辰砂一钱半 牛黄二分半 共研细末,腊雪调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灯心汤送下。

人参蝉蜕散 治小便不利,痘疮不发,烦躁作渴,咬牙喘满。

人参 蝉蜕 白芍药 木通 赤茯苓 甘草 紫草茸

右每服三四钱,水煎。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或兼自汗。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二钱五分 炒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栀子仁汤 治烦躁谵语,惊狂发斑。

栀子仁 黄芩 石膏各二钱 大青 柴胡 豆豉 赤芍药各一钱 知母 杏仁各一钱半 升麻八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红绵散 解表之药。

全蝎五个 麻黄去节 殭蚕 白芷 川芎 桔梗 天麻各二钱 甘草 苏木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加红绵少许水煎。有热,加荆芥梢热服。一方,入薄荷叶三片,好酒四五点同煎。

麻痘风搐方

人参 羌活 防风 殭蚕酢炒 南星姜制 白附子姜制 甘草炙

右等分,生姜三片,水煎服,其搐立止。此解表之剂,洁古所谓外感风寒之邪,丹溪所谓宜发散药者是也。

解毒丸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一两 青黛半两

右以二石研细如粉,入青黛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姜水下亦可。三岁儿服半丸,量岁数加减服之。

柴胡二连丸 治肝经实火。

柴胡 宣黄连 胡黄连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此解毒凉血泻肝火之剂,有热者宜之。

瓜蒌散 治痘热极生风发搐。

瓜蒌根二钱 白殭蚕一钱

右,慢火同炒老黄色为末,每服二三分,薄荷汤下。

保命丹 治一切惊风发热。

天麻 郁金 全蝎去尾 白附子炒 薄荷 殭蚕姜汁炒 蝉蜕 茯神 桔梗各五钱 防风 生甘草 青黛淘净,各三钱 钓藤钩 牛黄各二钱 大半夏炒汤浸晒又姜汁浸晒炒 南星制同上,各一两 麝香五分 辰砂五钱,为衣

右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心汤下。

消风散

人参 羌活 川芎 甘草炙 防风 荆芥穗 白茯苓 蝉蜕去毒 厚朴 自殭蚕 陈皮 藿香叶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清茶调下。

车前叶汤 治痘出两三日溺血。

木通 生地黄 黄芪 赤芍药 犀角 地榆 升麻 紫草 车前叶多用 灯心

右,水煎服。痛,加甘草梢、滑石、山栀。余治此痘,要在于清心解毒,使阴血总归于荣。升麻、黄芪,贵宜详察而投,不可执方以害人也。若便如黑豆汁者,毒已冲心,而荣元已离,十亡八九。致有小便濇留结血条如绵线寸长,欲尿则号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栀末、青龙须草汁调服,再以木通汤饮之可也。

浮麦散 治胃虚自汗。

浮麦

右不拘多少,炒香,每服三五钱,煎服。

斩关散 治痘紫发热,鼻红不止。

生地黄 牡丹皮 黄芩各五分 升麻三分 藕节 茅根各一钱 菉豆四十九粒

右水煎服。

六神散 治脾胃虚弱,津液燥少,内虚不食,身发虚热。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白扁豆炒 黄芪蜜炙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抄二钱,用水半盏,生姜一片,枣一枚,同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之,不拘时候。身热甚者,加乌梅少许同煎服。

七珍散 调胃进食。

山药 人参 茯苓 黄芪 白扁豆各一钱 白朮二钱 甘草七分

右剉为粗末,加粟米一撮,姜二片,枣三枚,水煎,不拘时温服。

人参养胃汤 补脾进食之剂。

白朮 陈皮 神曲各一钱五分 人参 茯苓 栀子 黄芩各一钱 甘草八分

右剉散,分为二服,水煎,不拘时服。

二和汤 消食扶气之剂。

藿香 香附各等分

右为极细末,滚水放温,调下二三钱。

白朮苦参汤 治小儿患痘,不进乳食。

白朮 白芍药 槟榔 诃子 柴胡各一钱 青皮一钱 苦参一钱二分 鼠黏子 厚朴 陈皮 砂仁 乌药 紫草各一钱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陈皮枳实汤 治患痘宿食不消。

陈皮一钱二分 鼠黏子 厚朴各一钱一分 枳实 青皮 乌药 紫草茸 砂仁 神曲 槟榔 草果 桔梗各一钱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白朮汤 治欬嗽,呕吐痰涎气喘,通用。

白朮一钱半 陈皮 白茯苓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一钱 甘草半钱

右,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六分,分二服。

五味子汤 喘促欬嗽通用。

五味子二钱 人参 麦门冬 杏仁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一方,无陈皮加姜、枣。

右剉散,水一盏,煎六分,空肚温服。儿小者分二服。

杏甘汤 治疮痘烦喘渴燥。

麻黄 桑白皮 杏仁 甘草

右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食后服。

生地黄散 治小儿斑疹身热,口干欬嗽心烦等证。

生地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 (艹款)冬花 杏仁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半

右,每服三五钱,水煎,徐徐服,儿大加之。若痰气痘热内作,宜桔梗甘草防风汤。若痰上壅者,佐以抱龙丸。

赤茯苓汤

赤茯苓 甘草 大青 升麻 枳壳麸炒 栀子各一钱

右,用水二小盏,苦竹叶七片,豆豉三十粒,煎五分,分为三服,看见大小加减。

葶苈木香散 治大便自利,小便濇滞,喘嗽,腹胀不能食,宜多服为妙。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朮 官桂 葶苈 木通 木香 甘草各钱半 滑石二钱

右剉散,水一盏,煎半盏,空心温服。忌油腻。分为二服。

葛根黄芩汤 治喘有汗,发热欬嗽。

干葛 黄芩各二钱 五味十一粒 甘草五分 黄连 芍药 石膏各一钱

右水煎服。

凉血消毒散

犀角如无,用升麻 牡丹皮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 生甘草各等分

右每服三五钱,水煎。

补肺散

阿胶一钱半,炒成珠 杏仁三粒,去皮尖双仁 马兜铃半钱 甘草二分半 牛蒡子炒,三分 糯米一钱,炒 生黄芪五分

右为末,分二服,水一小盏,煎六分,食后时时与之。一方有桔梗。

八风散 即八风汤。

藿香半两,去土 白芷 前胡去芦,各一两 黄芪 炙草 人参各二两 羌活 防风各三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用薄荷少许,煎汤调服。

清肺散 治患痘咽干声哑。

麻黄一钱五分 麦门冬 桔梗各二钱 知母 荆芥 天花粉各一钱 诃子 石菖蒲各八分

右剉,分为二服,入竹沥姜汁,水煎服。

栀子菖蒲汤 治小儿痘证,因热毒生风,瘖哑不语。

栀子一钱三分 石菖蒲 紫草茸各一钱二分 山豆根 生犀 黄连各一钱一分 羌活 木通 白殭蚕 杏仁 韭子 鼠黏子各一钱 升麻 蝉蜕 薄荷七分

右剉散,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紫河车散 治小儿痘疮毒气不解,上攻咽喉,声音不出,舌颊生疮,遏逆烦闷,潮热面赤。

紫河车即金线重楼 茜根 贯众各三钱 白芍药 甘草炙,各五钱

右,每服三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方有牛蒡子。

噙化丸

薄荷叶二两 诃子 甘草 殭蚕炒,各七钱 桔梗 瓜蒌 鼠黏子炒,各一两 风化硝五钱

右为极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噙化咽津。儿小不能噙,则调化频抹其口中。

香苏饮 治小儿痘疹作泻。

香附子 陈皮 紫苏 川芎藭 生甘草 白芷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钱,生姜葱白煎,或白水煎。泻,加白朮、茯苓。呕,加茯苓、白芍药。

紫草木香汤 治痘出不快,大便泄利。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朮各等分 甘草减半。一方无甘草

右剉散,入糯米百粒,水煎服,每贴三钱。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脾气虚者,加人参。陈文中曰:加人参,治痘疮里虚,痒塌黑陷闷乱。

黄芩半夏汤

黄芩一钱半 炙草八分 白芍酒拌九晒,三钱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右剉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渴,去半夏,加枇杷叶去毛炙二钱、芦根、茅根各三钱。

中和汤 治中焦停寒,或夹宿食。

厚朴一钱 白朮八分 干姜四分 甘草三分

右剉细,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稍热服。

竹茹汤

橘红 半夏 白茯苓 黄连姜炒,各一钱 甘草五分 竹茹一团 葛根一钱五分

右水一钟,生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时温服,分三贴。

和中汤 治虚吐不止。即镇胃止吐汤加人参。

人参 茯苓 炙甘草各五分 白朮壁土炒 半夏各八分 陈皮 藿香 砂仁各一钱

右,用生姜水煎服。

藿香正气散 治初热干呕。

藿香 紫苏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厚朴 白芷

右枣姜煎服。

橘皮汤 治呕吐不止,饮食不入。

陈皮 生姜各一钱 人参五分

右水煎,作三四次服。

橘皮半夏汤

橘皮 半夏等分

右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丁香煎 治脾胃虚冷,呕吐不食。

丁香不见火 红豆 甘草 干姜 青皮 川乌 陈皮 良姜 胡椒 益智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钱,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加盐一捏,不拘时服。

加味鼠黏子汤 治咽中有疮作呕。

桔梗 射干 山豆根 防风 干葛 陈皮 荆芥 连翘

右水煎,细细呷之。

灯心竹叶汤 治干呕。

竹叶三十片 灯心三十根

右水煎服。

秘方 治呕吐,并吐泻不止,水谷不纳者,速效。

多年灶心赤色土为细末

右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小儿只一钱。

九味理中汤

人参二钱 白朮 干姜炮 诃子肉 茯苓 木香 藿香叶 肉豆蔻煨 甘草炙,各一钱

右水煎,食前通口服。

参朮丸 小儿脾胃伤冷,外热里寒,不思饮食,身常壮热,大便或溏,色白,或患疮疹,身有大热,因冷物或冷药过度,或泻或腹胀,或已出疮疹,瘢白无血色,此由里寒脾胃伏冷,荣卫不行,致令毒气内伏不出,宜服之。其疮瘢白无血色者,皆从瘢白四围红晕,再起作脓结痂而愈。

人参 白朮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分

右为细末,米糕泡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余丸,温水吞下,或米饮亦得,乳食前服。前世之书,如仲景诸论治伤寒云,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此乃胃足阳明经而感寒邪,脾胃乃为中州之府,故用理中汤。曰辛甘发散为阳,以退寒邪也。理中汤炼蜜丸而嚼下,曰理中丸,盖添蜜甘以入脾胃,嚼而便化于中焦。今参朮丸以粳米糕为丸,取其难化,服在脾胃渗漉,渐得消化,则中焦得暖,脾土喜燥,其热自归,此所以能治热也。

加减四君子汤 治疮疹不渴,脏寒下利。

人参 白茯苓 肉豆蔻 黄芪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

右(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半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三分。乳母倍服。若大泻、手足厥冷,加附子用验。大便不固,痘渐黑陷,小儿乳母同服。

治中散 治虚寒泻利,不进饮食。

黄芪 人参 茯苓 白朮 川芎 当归 肉桂各五钱 肉豆蔻面包煨熟取去油净 丁香一钱半 木香三钱

右为末,每五岁用五分,好热酒调下,衣被盖暖,少顷痘变红活而起。

滋肾丸

黄蘗炒黑 知母炒黑,各二两 肉桂二钱

右为末,水糊丸。

黄芩清肺饮

黄芩炒 山栀炒,各等分

右,每服二钱,水煎。

连翘汤

连翘 防风 瞿麦 荆芥穗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赤芍药 白滑石 蝉蜕 黄芩 山栀子 甘草各五分

右剉细,加紫草五分,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紫草冬葵汤 治小便不通,毒气闭塞。

紫草茸 山栀子 黄芩各一钱二分 秦艽 苦参各一钱一分 冬葵子一钱半 露蜂房 白茯 木通 白芍 泽泻 车前子各一钱 蝉蜕八分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温服。如急数茎中痛者,加甘草梢八分,苦楝子一钱。如痛甚欲死者,加川牛膝一钱三分。如有赤如血色者,加胡黄连一钱三分。如小便血者,加当归、川芎、龙骨火煅、菟丝子各一钱。红甚者,加生地黄。白溺者,加使君子一钱三分、黄连一钱一分、韭子研一钱二分。浊甚者,加桑螵蛸一钱。

洗心汤 治痘疮壮热,大小便不利,狂言多渴。

大黄 甘草 当归 麻黄去节 白朮 芍药 荆芥各等分

右(口父)咀,量病轻重多少,姜薄荷煎。温服则平,热服则溏。

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朮 黄芪 白茯苓 甘草 瓜蒌根 桔梗

右各等分,水煎服。海藏以此治疮疹已出未出,大便秘濇,或时发渴。盖有病者或因禀受不足,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汗多,或利小便,元气既虚,津液干涸,不得润滑,而致大便秘濇者,若妄行疏通,何异操刀!必须此药治之。医家切宜详审,勿令悞也。

紫草麻仁汤 治疮疹大便不通,致毒气闭塞。

山豆根 紫草各一钱一分 生犀 青皮 鼠黏子 露蜂房 桃仁 麻仁 侧柏叶 黄芩各一钱 杏仁一钱二分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秘甚者,加乌梅肉七分。不已,再加冬葵子一钱五分。

柴葛桂枝汤

柴胡 干葛 甘草 桂枝 防风 人参 白芍药各等分

右剉细,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袁氏独附汤 治寒战。

大附子五钱,面裹煨

右用水一钟,灯草七根,煎服。右方加人参二钱,肉桂五分,黄芪二钱,橘红一钱,甘草五分,当归一钱则为附子振阴汤,治寒战咬牙,捷效方也,但紫焦伏黑者不用。

无忧散 治临危痘证,寒战咬牙。

人牙自落者,不拘多少,火煅存性,焠入韭菜汁内,大牙三次,小牙二次,研极细末 雄黄 珍珠各五分

右俱研为末,每服三五分,多则一钱,用荔枝煎汤下。一方有半黄五分。

透骨解毒汤 治寒战咬牙。

紫草 甘草 当归 防风 陈皮 赤芍药

右各等分,水煎服。

催蛰丹 治痘踰八九朝,脓浆虽不充裕,倏然寒战咬牙,以此治之。

虎牙 人牙各一枚,酥炙

右研细,和人参丁香末,乳酒和服。

滴滴金 治寒战咬牙。

狗头去肉留脑髓酥炙脆

右细研为末,浓煎酒下。

参附汤 治痘疹阳气虚寒,咬牙寒战,手足并冷,或吐泻不食,饮沸汤不知热。

人参煎汤,入 好真附炮如法,一钱

右每剂先加附一钱,未应,多加之;更不应,加至四五钱,或等分亦无妨。但用之以运其阳气,如已脱者不治。

二神散 治伤冷体寒,肢冷腹痛,口气冷,难发难壮,暂用。陈三农用治痘灰白不起无浆。

丁香九粒 干姜一钱,煨

右为末,每服五分,白汤送下,盖被片时,令脾胃温暖,阴反阳回,则痘变顺矣。量儿大小轻重用之。

蝉蜕散 治斑疮入眼,半年已里者,一月取效。

猪羊蹄甲二两,入罐子内,盐泥固封烧存性 蝉蜕去土取未,一两

右二味,研入羚羊角细末二分拌匀,每服一字,百日外儿一二分,三岁三四分,浆水或新水调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后。一年已上者不治。

马屁勃散 治疮疹入眼。

马屁勃 蛇皮各半两 皂荚子十四粒

右入小罐子内盐泥封固,烧存性,研细,温酒调下三钱,食后。

海藏地黄散 治小儿心肝壅热,目赤肿痛,生赤瞖,或白膜遮睛四边散漫者,尤易治。若暴遮黑睛者,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疮疹入眼。

熟地黄 当归各一分 黄连 大黄煨 防风 羌活 生犀末 蝉蜕去土 木贼 谷精草 白蒺藜 沙苑蒺蔾各一钱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一钱半 黑参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量儿大小加减,煎羊肝汤食后调,日三夜一。忌口将息。大人亦治。

密蒙花散 治痘入眼,瞖膜遮睛。

密蒙花 菊花 石决明 白蒺藜 木贼 羌活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下。

兔粪散 治痘入眼。

兔粪炒黄为末

右用蝉蜕、木通、甘草煎汤顿服;亦可炼蜜为丸,酒送下三五十丸。

兔粪丸 治痘入眼或生瞖障。

兔粪炒,四两 石决明煅 草决明 木贼去节 白芍药 防风各一两 当归五钱 谷精草二钱

右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荆芥汤送下。

吹耳丹

轻粉 飞丹

右为细末,左眼瞖吹右耳,右眼瞖吹左耳,只吹一二次。一方加雄黄、麝香少许。外用石燕子一对,槟榔一对,二味磨水常服。

洗肝散

大黄 栀子 防风 薄荷叶 当归 川芎 羌活各等分

右剉散,每用三钱,水一盏,煎六分,不得煎熟,空肚凉服。

防风散 治痘疹后风热上攻,目赤肿流血,及痘风疮。

荆芥穗 当归 川芎 防风 赤芍药 防己 栀子

右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作汤煎服亦可。

加味四物汤 治疮毒入目,血热不散,两眦皆赤,兼治疮疖。

川当归 川芎 白芍药 防风 生地黄 荆芥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分作二三次服。

羌活防风散 日三服,一切瞖障皆可磨去。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木贼 菉豆皮 荆芥各三钱 蝉蜕去土 蛇蜕 谷精草 鸡子壳用内薄皮,各二钱

右为极细末,茶清调下,每服一钱,食后服。《幼幼近编》加白菊、密蒙花去芎、草。陈三农曰:若痘出时,眼虚肿流脓,赤紫瞖膜,用菉豆皮、谷精草、防风三味煎汤,时时饮之。

秦皮散 治大人小儿风毒赤眼,痛痒濇泪,昏暗羞明。

秦皮 滑石 黄连各等分

右每用半钱汤泡,乘热洗。

仙灵脾散 治痘疹入眼。

仙灵脾 威灵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半钱,米饮调,食后下。

蒺藜散 治痘疹入眼。

蒺藜 甘草 羌活 防风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调服,如拨云见日之效。

菊花散 治疮疹入眼诸证。

白菊花 菉豆皮 密蒙花 旋覆草 谷精草 甘草各一两

右每贴二钱,用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煎水干为度,取柿饼食之,五七日即效。丹溪曰:治痘后目瞖,谷精草、蛇蜕、菉豆壳、天花粉为末,粟米泔浸煮干为度食之。

浮萍散 治痘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浮萍阴干为末

右,每服一二钱。用羊肝半片,入杯内,以竹杖刺碎,投水半盏,绞汁调药,食后服之。已伤者,十服九效。

羚羊角丸 治小儿肾虚目盲,宜补肾明目。

羚羊角取末 酸枣仁去皮,各半两 肉桂五分 虎胫骨酢炙,五钱 防风 当归 黄芪各一钱

右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食前温水化下。日进三服。

羚羊角散 治肝脏实热,眼目昏暗,时多热泪。

羚羊角镑 羌活去芦 黑参 车前子 黄芩 山栀仁 瓜蒌各五钱 胡连 菊花各三分 细辛一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竹叶煎汤调服。

羚羊角饮子 治黑瞖如珠外障。

羚羊角 五味子 大黄 知母各一两 芒硝 防风各二两

右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食后温服。此方宜斟酌用之,不可轻率。

拨云散 治小儿疮疹后,眼中生瞖膜。

兔粪二斤,如芦花色者佳 蝉蜕 木通各二两 白蒺藜二两半 甘草一两

右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九,食后白汤送下,日进三服,或煎浓汤服亦可,频频服之,以瞖退尽为度。此方经验极效。

兔粪槟榔方

向东西地方上一去,不许回顾,寻取兔粪十四粒 槟榔用雄雌同磨

右二味,不落地井花水调服,甚效。

甘草桔梗升麻汤 治小儿斑出欲透,皮肤身热,咽喉不利。

甘草 升麻各半两 桔梗一两

右剉细末,每服一大钱,水煎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五
痘疹门



地黄丸 【 《证治准绳》下同】  治小儿痘疹口疮,咽喉肿痛,牙疳臭烂。

天门冬 麦门冬 黑参各三两 生甘草 薄荷各一两

右为细末,生熟地黄汁和丸,樱桃大,每服一丸,温蜜水化服

黑参升麻汤 治痘疹后余毒咽喉肿痛。

升麻 黑参 甘草各半钱

右剉散,水一盏,煎六分,并滓温服。斑疹热甚,凉服。

玉锁匙 点咽骨肿痛,或垂下,及喉舌强硬等证。

硼砂一钱 (石卜)硝五分 殭蚕一条 片脑半分

右为极细末,咽喉肿痛,每用少许,以竹管吹之。

加减射干鼠黏汤 治痘证热毒上冲,咽喉肿痛。

射干 山豆根 白殭蚕各一钱一分 鼠黏子 紫草茸 紫菀各一钱二分 桔梗 石膏 诃子 木通各一钱 升麻 蝉蜕各八分 甘草五分

右剉为粗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利咽解毒汤 治痘咽喉痛,首尾皆可用。

山豆根 麦门冬各一钱 牛蒡子炒 黑参 桔梗各七分 生甘草二分 川防风五分 菉豆四十九粒

右水煎服。

三黄熟艾汤 治痘后咽塞喉痹。

黄连 黄芩 黄蘗 艾叶

右各等分,水煎服。

加味地黄丸

熟地黄酒浸蒸透晒干,八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 五味子炒,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肉桂厚者去皮取肉,一两,发热者以此加之,引虚火归肾经而热自止也 牡丹皮 鹿茸炙,各三两

右各另为末,入地黄和匀,量入米糊,丸服,煎服更佳。

羌活当归汤 治腰背痛,初发热时,便宜服之。

羌活 当归 独活 防风 川芎各一钱 柴胡一钱五分 桂枝七分 黄蘗 桃仁 红花各八分

右酒水各半煎服。一方治腰痛,有苍朮、汉防己。

如神汤 治腰痛。

当归 桂皮 元胡索

右,各等分为末,酒下二三钱。

定痛散 治伤寒肚痛,及冷气痛。

神曲 香附各一钱 山楂二钱 良姜 当归 甘草各五分

右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药汤 治腹痛。

桂枝 炙甘草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右,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汤 治热毒在胃,腹痛或欲吐,此药能升降阴阳。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二钱 半夏 人参各八分

右枣二枚,水煎服。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胷膈脐凸。

透明没药

右为末,姜汤调服。

蝉蜕一物汤

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

右水一盏,慢火熬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温服之。如觉疮疹已出,便依前服三五次,不是疮疹亦无害。小儿疮疹欲发出,加甘草一钱五分,煎一盏,旋旋与服,累效。小儿所伏蕴积热毒,蝉蜕味咸寒可以制,况有暴感风作热客于表者,蝉蜕亦治风毒充于皮肤,瘙痒不止,惊癎夜啼,癫疾寒热惊悸,皆宜服之。

木通芍药汤 治痘疹作渴,腹胀,小便不利。

木通 白芍药 白朮各五分 川芎 陈皮 干葛各三分 甘草二分

右水煎服。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次增减,日二服。

和解汤 三日前后用。

升麻 芍药 葛根 人参 川芎 甘草 防风 羌活各等分

右,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

紫草承气汤

厚朴二两 大黄四两 枳实 紫草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半盏,煎二三分,温服,以利为度。如未利,加芒硝一字

桔梗枳壳汤

桔梗 枳壳各二两 甘草五钱

右剉,每服三钱,姜二片,水煎服。

二陈加枳壳汤

枳壳 半夏 茯苓 甘草 陈皮各等分

右剉,每用三钱,姜二片,水煎服。

加味透肌散

人参 黄芪 白朮 芍药 川芎 甘草 茯苓 木通 陈皮 糯米 厚朴 大腹皮

右等分为粗散,姜枣煎服。

紫草厚朴汤 治痘疮烦闷痞满,或坚急,或结聚不散。

紫草茸一钱二分 枳实 酒黄芩 川黄连 厚朴各一钱一分 露蜂房 白茯 蝉蜕 麦门冬 桃仁 石膏 旋覆花 山豆根 升麻各八分 白朮五分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温服。

紫草枳实汤 治痘疮腹胀,或热毒,或因伤冷所致。

紫草茸 鼠黏子各一钱二分 白朮八分 厚朴 苦参各一钱一分 白芍药 贝母 枳实 诃子 肉豆蔻各一钱 蝉蜕 桔梗 升麻七分 甘草六分

右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五物木香散 治痘出烦痛。

青木香二两 丁香 零陵香 白矾各一两 麝香一分

右每服四钱,水一小盏半,煎服之。热甚者,加犀角一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轻者一服大效。又方。以芒硝和猪胆涂疮上,令动,痂落无瘢,仍用黄土抹之,良。此病小便濇有血者,中坏,疮背黑靥不出脓者,死不疗。

青黛散 治痘未作脓,痛甚,心膈烦躁,睡卧不安,并宜服之。

青黛如枣核大

右水调,服之即安。

消毒饮

牛蒡子三钱,炒 荆芥穗一钱 甘草生用 防风去芦,各半钱

右细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一方有桔梗。

匀气散 即济生方八味顺气散加木香也。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五钱 甘草炙,二分半 木香一分半

右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或细末,酒调亦可。

白朮汤 治痘疮痒塌不掩。

白朮一钱半 黄芪炙 当归 陈皮各五分 甘草炙些

蝉花散 治痘疹不拘前后始终,遍身作痒抓破,皆治之。

蝉蜕去头足洗去土微炒 地骨皮炒黑色,各一两

右共为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二服神效。

二物汤

蝉蜕净洗,二十一枚 甘草炙,一两

右为末,水煎,时时服之。

盒脾散 治痘至八九日期,倏然身中枭痒,此痘证之最急者,以此治之。

炒朮 芍药 生地黄 甘草 升麻 荆芥 防风 陈皮 大腹皮 殭蚕 蝉蜕

右水煎服。

震泽汤

人参 黄芪 芍药 生地黄 防风 甘草

右水煎服。

天元二仙丹

浑天汤 人参乳浸 黄芪 生附子面煨,各一两

右四味,另研细,方和合一处,白蜜调匀,量儿大小加减,十岁已上一钱,十五岁已上二钱,服后随以振元汤连进,痒遂止矣。

七星散

黄芪 芍药各二钱 人参 桂心各一钱 黑鱼一个

右前四味,共研为末,置黑鱼肚内,升麻酒煮熟,与痘痒者连药食之。凡上焦痒吃头,中焦痒吃身,下焦痒吃尾,亦验方也。

浴法

经霜桑叶 苏梗 升麻 荆芥穗 防风

右水煎十数沸,候温拭体。

安常郁金散 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烦乱者。

郁金一枚 甘草一分

右水半椀,煮干,去甘草,切片,焙干为细末,入脑子半钱,同研一钱匕,用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气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差,此是九死一生候也。

四圣散 治黑陷倒靥,不起发,不红活,小便不利。

紫车 黄芪 甘草 木通

右水煎服。热甚色紫,倍加紫草、芩、连、红花。大便秘,加枳壳;如常,加糯米。

南金散 治痘已出而复陷,其势甚危,诸药不效者,万无一失。

紫背荷叶霜后搭水紫背者 白殭蚕洗去丝炒干

右为末,等分,每服看大小,大者一钱,小者五分,研芫荽汁和酒下,米饮亦可。治此证,多有用龙脑、人牙者,卒难措办,惟此无毒而效且速,但紫背者甚难得,可于盐铺内寻之。

橄榄饮 治倒靥。

橄榄

右从中截断,水服少许,服之立发。

白花蛇散 治痘疹黑陷倒靥。

白花蛇连骨,一两,火炙干勿焦 丁香二十个

右共为末,每服五分或二分,热酒送下。如黑陷者,移时转红甚效。

人牙散 治痘疮方出,风寒外袭,或变黑,或青紫,宜温肌发散,使热气复行而斑自出。

人齿脱落者,不拘多少

右,瓦罐固济,煅过出火毒研末。出不快而黑陷者,豮猪血调下一钱;因服凉药血濇倒陷者,入麝香温酒服之。初虞世曰:此名回生散。用人牙灰入麝香少许,每服半钱,黄芪、白芍药煎汤调下。钱氏曰:用温酒调下。云岐子曰:用升麻、紫草煎汤调下。海藏曰:若平昔油腻肠垢者,通膈丸下之,朱砂为衣,与宣风散相表里。一方用鸡冠血调成膏,好酒半盏,人乳半盏,入葱白一茎,煎汤送下。凡服不可过多,每服止三分,多则阳气尽出于表,恐痘斑烂无血色,阴气内盛,必里寒而濡泄,急以四君子加芎、归服之。彭氏曰:只用紫草汤自好。痘疮最怕麝香与酒气触,禁不可用。

麻黄汤

麻黄剪去根节,五钱

右用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候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渣,病疮疱倒靥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俟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更速。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以此药入表也。按世传此法累用有效。万全曰:凡痘子黑陷,古方用穿山甲者,取其穿肠透膜而善走也。用人牙者,取牙齿乃骨之余,肾主骨可以入肾也。此二物者,但借为向导引解毒之剂以施治则可,若单用之,何济于事哉?有用烧人屎者,盖屎大解疫毒,痘乃时疫所发,故宜用之。若加入发表和中解毒汤内尤良。右方皆通表发肌之药,首一证感风寒,肌窍闭塞,血凝不行而黑陷者,宜之。

斑疹黑陷方

干臙脂三钱 胡桃一个,烧存性 右为细末,煎胡荽酒调下药一钱,立效。

右,治死血黑陷。凡前方用穿山甲及麝香等药治黑陷,皆为气滞者设也,右方皆里药。第二证所谓毒气太盛,内外蒸烁,毒复入里,必心烦狂躁,气喘妄言,如见鬼神,大小便秘渴而腹胀者,所宜选而用之者也。

夺命五毒丹 治痘黑陷倒靥,干枯不起,神验。

月魄即蟾酥,少许 银红即朱砂,研飞,一钱 吐月华即牛黄吐出者 梅精即冰片,各二分 男王即雄黄,三分

右五味,用豮猪尾血为丸如麻子大,薄荷汤下一丸,移时活动。按此方始终犯者皆可用,但人多畏之。不知证既危急,非此等药不能救,故发明之。陈三农曰:凡用以毒攻毒剂,若毒气外发,则当调补气血,使中气实则无内攻之患,不然中气既虚,复气血不外旺,药气少歇,必内攻矣,慎之!

谈笑博金丹 治同上。

取用寅亥戌未四时四灵丹

右加脐香下,俱用天灵盖。

大造保童丸 治同上,兼治痘毒亦妙。

一蛮子即人胎骨,炙过 二狼子即狗胎骨,酥炙 三猫子即猫胎骨,炙过

右加脐香下。

一字金丹 治同上。

紫花地丁 金线重楼 山慈姑

至宝丹 治同上。

戌腹粮即将大米,净室与犬食饱,取其粪,洗净炙干研细,每一两,麝香一二分

一粒金丹 治同上虚证,虽死者可立活。

腽肭脐 冰片 原蚕蛾各二分 鸦片三分 麝香一分 已上六方,治危急痘证,有起死回生之妙。

天真膏 治黑陷干枯,红紫及斑不退,用此救之,十全四五。

初生小儿解下黑粪用磁罐收贮,加水银二两,麝香一钱,黄蜡封口埋于土中,愈久愈妙,久则化而为水

右,每遇前证,看儿大小热毒盛者,重与二三茶匙,酒煎紫草汤,对半和匀服之,立时红润活浑,真秘方也。胜天灵盖枯臭无益之物万万矣。缘此粪原系母之真血所化,盖以血补血,且入土日久,又得阴气多,故能解毒。百日内小儿热而烦躁,啼哭不止,用少许点入眼角二三次,便能神安气和而睡,盖又能清心热也。

大成散 治痘出不快,或顶陷,或灰白黑陷,一切不起发之证,俱可用之。

穿山甲酒炒,一两 甘草末,二钱 紫草三钱 雄黄 朱砂各一钱半 麝香二分

右每五岁儿用二分,冷证热酒调下,热证紫草汤下。寒者加入治中散内用,热证加入小无比散内用。

无价散 治黑陷欲死者。

用无病小儿粪腊月将倾银礶二个,上下合定,盐泥固济,火煅通红,取出为末

右蜜水调服一钱。一方加麝香、冰片少许。

加减大紫草散 治白痘似粉,人所不识者。

紫草 人参 茯苓 黄芪 白朮 芍药 川芎 当归 甘草 糯米

右各等分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服。一方。有木通无黄芪,名紫草快斑散。又一方,去甘草加木通、防风,名参芪四圣散,治表里俱虚。

补元汤 治痘顶充满而根盘不聚,色不红活,乃气有余而血不足也。

川芎 当归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各一钱 紫草 红花各酒洗,七分 陈皮 甘草各三分 白朮土炒,一钱半

右酒水各半盏,糯米五十粒,枣二枚,煎服。

活血散 治痘色淡白。

当归 赤芍酒炒 紫草 川芎 红花各五钱 血竭一钱 木香二钱

右为末,每五岁者服一钱,十岁已上者服二钱,好酒调下。热极血焦不红活者,酒煎紫草汤调下。

保生散 治气血俱虚,灰白色,不灌脓回浆者。

紫河车一具,焙为末 龟板酥炙,五钱 一方有鹿茸五钱。

右为末,每服五七分或一钱。气虚者,保元汤下。血虚者,芎、归、紫草煎汤下。

混元散 治同上。

紫河车一具,分作五七块

右用白糯米三合,水淘净,入无油铫内同炒,以米黄色为度,同为末,每用五七分,儿大者一钱。极补气血,能助灌浆如神,缘糯米性温,得紫河车之气,纯化为河车,故其补功最速,譬之造酒,米从曲化意也。

内助丹

黄芪酒炒 人参酒炒 白朮 茯苓 当归 陈皮 半夏 厚朴 肉桂 山楂

右姜三片,枣一枚,糯米五十粒,水煎服。如不食,加人乳一杯。痒甚,加大附子。寒战不止,加附子、防风。渴,加麦门冬。泻,加泽泻、猪苓。不止,加诃子、肉果。

助阳丹 治疮塌不起,根窠不红。

甘草三分 红花五分 陈皮八分 官桂二分 黄芪蜜炙 人参 白芍药各酒炒 川芎 当归各一钱

右,姜枣水煎服。

回生起死丹 治痘灰白,寒气逆上,不食腹胀,呕吐,肚痛,泄泻清水,手足俱冷。

丁香九枚 干姜一钱 水煎热服,被盖片时,令脾胃温暖,阴退阳回,痘自红活。

人参羌活散 治时气痘疹,兼于发表。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茯苓 枳壳 川芎 天麻 甘草 骨皮各三分

右入薄荷五叶,姜水煎服,表证多者宜之。

清和饮

地骨皮鲜者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生地黄 知母 贝母去心 橘红 赤茯苓 甘草 荆芥穗各七分 牛蒡炒研,一钱半 桔梗五分 瓜蒌一钱

右,里证多者宜之。虚者,加人参、黄芪。

山栀子汤 治痘疮及斑毒,状如蚊蚤所啮,毒盛黑色者。

山栀子仁 白藓皮 赤芍药 升麻各一两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紫草、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袁氏方

紫草 红花 犀角 木通 芍药 生地黄 茯苓 甘草 蝉蜕

右灯草、金、银煎服。外加荆芥、紫苏、木通、荔枝壳、凤凰蜕、升麻、杨枝,浓煎汤浴之。

阳毒升麻汤 治面赤狂言烦躁,腰背疼,下利,脉浮喉痛。

升麻五钱 犀角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右,水煎服。

阴毒升麻汤 治阴斑。

升麻 当归 川椒 鳖甲 雄黄 甘草

右水煎服。

二圣散 治痘疔挑破,以此点之。

雄黄二钱 紫草三钱

右研末,用油胭脂调。

敷方 治痂后痘疔溃烂成坑,内见筋骨,以此敷之。

赤石脂 腻粉 黄蘗 秔粉炒黑 血竭 伏龙肝各一钱 飞丹八分 发灰五分 乳香 没药各三分 冰片三厘 密陀僧飞过,二钱 有臭气,加阿魏三四分

右为细末,绵纸筛过敷之,用膏药贴。内服人参败毒散加穿山甲、蝉蜕、连翘。

拔毒膏 治痘疔。

雄黄研

右用胭脂重浸水令浓,调雄黄点疔痘上,立时红活,亦神法也。盖雄黄能拔毒,胭脂能活血也。

飞龙夺命丹 治痘疔痘毒痘痈,或麻木呕吐,重者昏愦咬牙。

真蟾酥干者酒化 轻粉各一钱 枯白矾 铜绿 寒水石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二钱 朱砂六钱 蜗牛四十二个,另研,如无亦可

右各为末,入蟾酥、蜗牛,或加酒少许,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丸,温酒或葱汤送下。重者外用隔蒜法灸甚者多灸;或着肉灸。

苦参丸

苦参一两 白蒺藜 胡麻 牛蒡子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右共为末,酒调面为丸,竹叶汤下。

牛黄丹 治疮子出定,大便不通,疮中脓水不干。

牛黄 大黄末生用 珍珠末 粉霜各一两

右研匀,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人参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生肌散 治疳蚀不敛,并痘后脓血杂流不收等疮。

地骨皮 黄连 五倍子 甘草 黄蘗各等分

右为细末,干掺疮上。

金华散 治痘证后肥疮疳疮疥癣,能收水凉肌解毒。

黄丹水飞过火煅红,一两 黄蘗 黄连各五钱 黄芩 大黄各三钱 轻粉一钱 麝香一分

右为细末,疮湿干掺,燥用腊猪油熬化调搽。

白螺散 专治痘疮不收。

白螺蛳壳不拘多少古墙上取

右,去土洗净,火煅红,取出存性为极细末,疮口湿处干掺为妙。

乳香韶粉散

即韶粉散加乳香三钱

又方

荔枝壳微烧存性 草纸烧灰存性 败茅多年者

右三味,共为细末,或搽或掺,自能收水结痂

又方

黄豆壳

右烧灰为末掺之。如痘风癣,以豆壳煎汤洗。

秘传茶叶方 治痘烂遍身无皮,脓水流出,黏沾衣被。

茶叶

右拣去粗梗,入滚水一渫,即捞起,再拣去梗,湿铺床上,用草纸隔一层,令儿睡上一夜,则脓皆干。

蝉花散 治痘烂生蛆虫,及夏月诸虫咬伤,臭恶不可近者,服之虫皆化而为水,苍蝇亦不敢近。

蝉蜕去足洗净焙 青黛澄去灰土,各五钱 北细辛二钱半 蛇蜕一两,烧存性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仍以生寒水石细末掺之。

定金汤

绵黄芪 人参 炒朮 当归 白芍药 生地 白茯苓 甘草 白芷 防风 荆芥 升麻

右入芫荽一握,白银一块,灯心廿茎,同煎服。

寒水丹

鸡骨灰带血肉烧过 银朱各一钱 冰片 赤石脂各五分 棕衣灰二分

右研细末,洗净徐徐掺之。

治痘生蛆方

经霜桑叶 野薄荷

右煎汤洗之,其蛆自去。或先用艾条熏之,后增紫苏、甘草煎汤洗之,禁雄黄、矾石等药。

鼠黏子汤 治小儿痘疮余毒未散,食谷太早,补住毒气。

鼠黏子六钱 甘草五分 犀角 白朮各三钱 荆芥 防风 枳壳各一钱

右,水煎服。

活血解毒汤 治余毒。

防风 荆芥 生地黄 赤芍药 牛蒡子 当归 连翘 黄连 紫草 甘草 苍朮 薄荷 川芎 木通

右各等分,水煎服。

桦皮散 治痘疮及乳痈,并一切肿毒。

桦皮木

右剉,煎温服。此药味苦平无毒。若治乳痈,取桦皮烧存性为末,酒调服之立消。

十三味败毒散 治痈毒。

当归 白芷 穿山甲土炒 金银花 防风 乳香制 甘草 陈皮 赤芍药 皂角刺 贝母 没药制 天花粉 芍药

右,各等分,酒水各半煎服。

木香散 治小儿斑后生痈如神。

地骨皮一两 木瓜半两 川山甲炙黄,三钱半 麝香一字

右为末,米饮下二钱。

东垣圣愈汤 治脓溃心烦无寐,体倦少食。

熟地黄自制者佳 生地黄各二分 人参 川芎各三分 当归 黄芪各五分

右水煎服。

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柴胡 人参 黄芩各三两 甘草炙 生地黄 半夏各二两,汤泡七次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半盏,去渣温服。

六味活血散 治痈疽疮痛,初起红肿不散。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酒红花 苏木各等分

右水煎,量服之。

人参败毒散 即荆防败毒散。治余毒痈肿。

人参 赤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薄荷 柴胡 枳壳 川芎 桔梗各等分 甘草减半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连翘 金银花 头上加白芷、升麻,上身倍加桔梗,手加薄桂,腰加杜仲,腿足加牛膝、木瓜。

替针丸 治痘痈脓已成,不溃。

硇砂五钱 雄雀粪四十九粒,雄雀粪,直者是真 陈坏米一钱

右为末,米粥丸如麦粒大,每用一粒,粘疮头上,以膏药贴之,半晌则脓自出。若疮头透而脓不出,或出而愈痛,或发热,血气虚也,用托里散。或作呕,吐痰食少,体倦,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

神效太乙膏 治一切疮疽溃。

黑参 白芷 当归 肉桂 赤芍药 大黄 生地黄各一两

右(口父)咀,用麻油四十两,入铜锅内,熬至药焦,滤去滓,徐入净黄丹一斤,再煎,滴水成珠,捏软硬得中,即成膏矣。

神效当归膏 治痘毒浸淫,或汤火等证,及疮腐不能生肌收敛者。

当归 黄蜡 生地黄各一两 麻油六两

右,先将当归、地黄入油煎,去滓入蜡镕化,候温搅匀,即成膏矣。

豆豉饼 治疮疡肿痛,或硬而不溃,及溃而不敛,并一切顽疮毒疖。

江西豆豉

右为末,唾津和成饼,大如铜钱,厚如三四钱,置患处,以艾铺饼上灸之,未成即消,已成者祛逐余毒间有不效者,乃气血虚败之证,参疔疮论灸法用之。

如圣饼 治一切疮疡硬肿,不能消散,或毒不能解散。

乳香 没药 木香 血竭 当归各等分 麝香少许

右各另为末,酒糊和为饼,炙热,频熨患处。恶疮加蟾酥等分。

三豆散 治痘后痈毒,初起红肿。

黑豆 赤豆 菉豆

右用醋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上,随手可消。

铁箍散 治痘后痈毒。

凤凰蜕烧灰

右醋调围四畔,留头出毒气,甚佳。

连翘饮 治小儿痘疹疖,痘疹余毒作楚,或生于头面,耳疼颊赤生疮

连翘 黄芩 瞿麦 木通 滑石 牛蒡子 柴胡 荆芥 防风 羌活 赤芍 甘草各等分

右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半盏。又入生薄荷尤好

三黄散 治疳热生疮,脓水浸淫,脓流处便湿烂。

松香 五倍子 黄连 黄丹 海螵蛸各一钱 轻粉 雄黄各五分

右为末,用莹肌散煎洗掺之。干者香油敷。

蚬子水 治痘后发瘾。

蚬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养五七日

右取其水洗之。

黑参化毒汤

黑参 当归尾 赤芍药 石膏 连翘 防风 木通 红花酒洗 生地黄 荆芥穗 淡竹叶 地骨皮

右水煎服。

犀角消毒散 治斑疹丹毒,发热痛痒,及疮疹等证。

牛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犀角二分 金银花三分

右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加味解毒散 治斑疹痒痛寒热,甚者烦躁谵语,并痘毒发热咽干。

犀角镑五钱 连翘炒二钱 牛蒡子炒三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滚汤调下。

凉肝明目散 治痘后羞明。

当归 龙胆草 密蒙花 川芎 柴胡 防风 酒连

右,各等分,雄猪肝煮汤煎服。

望月沙散 治痘后暗室中不能开者。

谷精草 密蒙花酒洗 蝉蜕去翅足,各五钱 望月沙一两

右为末,雄猪肝一两,竹刀批破,用药一钱,掺人肝内,水煮熟,饮汁食肝,效。

槐花散 治斑疮余热不退。

槐花 赤小豆各炒,二钱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汤调服,不拘时候。

黄芪散 治壮热不退,可凉肌肤散热。

黄芪 柴胡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薄荷三叶,水半盏,煎至三分,约三呷,空心服。此药治发热数日未退者,其热是疮疹者,量其虚实用之也。

钓藤汤 治痘后口噤僵直,遶脐腹痛。

钓藤 红花 木香 川芎 当归 白芍 甘草 白朮 青皮 黄连 官桂 生姜

右各等分,水煎,不拘时服。

当归桂枝汤 治痘后手足不能屈伸。

当归 川芎 黄芪 甘草 薄桂 黄蘗 苍朮炒

右各等分,水煎。如气虚,少加川乌以行经,加人参为主。如感风寒,以致骨节疼痛,加羌活、防风。

灯心汤 治疮痘出后烦喘,小便不利者,宜进之。

灯心一把 鳖甲醋炙黄,二两

右剉为散,每服一两,用水八合,煎取四分服,量大小加减。

赤茯苓汤 治小儿疹痘疮出后欬逆,胁痛,不下食。

赤茯 炙草 大青 升麻 枳壳麸炒,各半两 栀子一分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苦竹叶七片,豆豉三十粒,同煎至五分盏,去滓,分为三服,日三四服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本方称疹痘出后胁痛者,由病后毒气混乱,阻于升降。左右胁为阴阳之道路,气之所行处,今气滞为胁痛,以枳壳宽肠下气,令气顺胁不痛也。大青、栀子去蕴热,升麻解毒,赤茯导心火利小肠,无热以克肺气,而欬逆自平尔。

大和散 治疮痘后寒热往来,嗜卧,烦闷躁乱。

生地黄 当归 地骨皮 人参 甘草炙 白芍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

莲肉汤

莲肉去心半斤 猪肉去皮油,一斤

右共水煮熟,下砂仁伏酱,朝夕与啖,其胃气接养,虫自安居不出矣。切不宜投以史君子、槟榔之物,痘中一投,命遂丧矣。

黄连阴(上匿下虫)丸 治狐惑疮。

川黄连二钱 芦荟 干蟾煅,各一钱二分 史君子二钱半 芜荑一钱五分 川楝子一钱

右为末,乌梅洗净去核,捣膏和丸,米饮下。

雄黄散

雄黄 枯矾各一钱 麝香一分半 人中白五分

右共为末,吹入鼻中;如吹不入,用麻油润使进。

人中白散

人中白煅,一两 黄蘗炒黑,三钱

右为末,搽口内。

吹口散 治口疳。

黄连 青黛 孩儿茶 冰片

右为末吹之。

赴筵散 治口疮神效。

薄荷 黄蘗

右等分为末,入青黛少许搽之。

牙疳方 治痘后余毒攻牙龈疳腐,内宜服甘露饮。

人中白煅,三钱 枯矾 五谷虫焙干,各二钱 盐梅七个,煅存性 麝香一分 白氁子灰一钱

右为细末,先将葱茶洗去腐肉,须见鲜血,然后搽药。

麦汤散 治水痘。

地骨皮 滑石 甘草各半钱 甜葶苈 麻黄 大黄 知母 羌活 人参各一钱

右剉散,水一盏,每服二三钱,小麦七粒,煎六分,不拘时温服,分二贴。

麦煎散 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语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痘疹子,余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欬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治之。

滑石 地骨皮 赤芍药 石膏 白茯 杏仁 知母 甘草 葶苈子 人参 麻黄各一两半

右为末,每服一钱,麦子煎汤下。如初生牙儿感冒风冷,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匙用麦子煎汤调下。一方去地骨皮、滑石加羌活、川芎,薄荷汤调下。

泻白消毒散

桑白皮 地骨皮采鲜者,各三钱 牛蒡子炒研 荆芥穗各一钱半 桔梗 生甘草各一钱 浮萍晒干,二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六分,滤清服。

加味金沸草散

旋覆花去梗 麻黄去节水煮晒干 鼠黏子 浮萍 前胡去芦,各七钱 荆芥穗一两 炙草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拌炒 赤芍药各五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二片,薄荷叶三片煎。

麻黄汤

麻黄去根节制过 升麻 牛蒡子炒 甘草 蝉壳洗净去足翅,各一钱

右剉细,加腊茶叶一钱,煎七分,去滓服。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柽叶散 治沙疹发未出,喘嗽烦躁闷乱。

柽亦名西河柳,亦名采丝柳,青茂时垂叶晒干为末

右每服一二钱,茅根煎汤调下。

茅花汤

茅花 真郁金 生地黄 栀子仁 黄芩

右水煎,调百草霜服。

加味黄芩汤

黄连 黄芩各一钱半 白芍药 滑石各三钱 甘草七分

右水煎服。若滑石不煎,调服止于一钱。血痢加地榆二钱。

十全散

黄连 黄芩 黄蘗各一钱 苦参 孩儿茶 雄黄各五分 硼砂 元粉各三分 乳香一分 片脑少许临时入

右共为极细末,每用五厘吹之。

白虎合解毒汤

石膏研粗末,四钱 知母 天花粉 黄芩 黄连 山栀仁各一钱 生地 麦门冬各二钱

右,入淡竹叶十片,水二钟,煎一钟,更磨入犀角汁,索汤水则与之。觉胃热渴甚,宜以此方多与之,胃清乃止,庶免牙疳之害。直至疳成而后清胃凉血解毒,往往噬肤无及,慈亲仁人,宜早为之所,毋事姑息。

加味地骨皮散 治痘出发热不退,饮食不进。

地骨皮鲜者,三钱 桑白皮鲜者 麦冬各二钱 柴胡 赤芍 干葛各一钱 甘草 犀屑各五分

右水煎,调大小无比散五七分。亦治喘急不止。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六
痘疹门



清肌透毒汤 【 《救偏琐言》,下同】  治痘疮已发未发,为风热所感,腠理阻塞者,此汤主之。

干葛八分 前胡一钱 桔梗四分 甘草二分 山楂二钱 荆芥穗 蝉蜕各三分 加姜一片

直达透肌散 治痘将出未出,无甚外感,亦不至内伤,但身热呕吐,眸子眊焉者,此汤主之。

蝉蜕 山楂 陈皮 前胡 葛根 加姜一片 嫩芋头一个

温肌透毒散 治痘已发未发,为寒邪固闭者,此汤主之。

防风五分 川芎藭八分 蝉蜕去土 桔梗 麻黄蜜炒黑色,各三分 山楂二钱 甘草二分 陈皮六分 加姜五分

宽中透毒饮 治痘已发未发,而饮食内伤者,此汤主之。

山楂三钱 青皮六分 葛根四分 陈皮五分 前胡八分 莱服子七分 麦芽一钱 桔梗 蝉蜕各三分 加姜三分

疏肝透毒散 治痘前惊跌而发搐者,此汤主之。

殭蚕炒去丝嘴 羌活各四分 蝉蜕 木通 荆芥各三分 薄荷二分 钓藤 前胡各六分 青皮七分 山楂二钱 加灯心一分 姜二分

清热解毒汤 治痘放点干红色滞,壮热烦躁者,此汤主之。

荆芥穗 红花 蝉蜕去土 木通各三分 牛蒡一钱 滑石三钱 前胡八分 地丁四分 牡丹皮 青皮各七分 生地 山楂各二钱 黄连六分 加灯心一分

调中汤 治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此汤主之。

人参五分 陈皮四分 蝉蜕三分 川芎八分 甘草二分 谷芽六分 扁豆 枸杞各一钱 加姜二分,大枣二枚,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凉血攻毒饮 治痘毒火内伏,烦渴躁乱,身体反凉,痘色紫滞矾红,彻夜无眠者,此汤主之。

生大黄二钱 荆芥穗五分 木通 蝉蜕 红花各四分 牛蒡 丹皮 紫草各一钱 赤芍八分 葛根 青皮各七分 生地四钱 加灯心一分

松肌通圣散 治痘腠理阻塞,血凝气滞,窠粒隐隐于肌肉之间,痘色干红晦滞,神情闷闷者,此汤主之。

羌活 荆芥 紫草 红花 木通 赤芍 地丁 青皮 牛蒡 山楂 蜂房 当归 防风 加芦笋、胡荽

清凉攻毒饮 治痘疮大热如火,紫艳深红,烦渴颠狂者,此汤主之。

石膏研,三钱至一两 川黄连一钱至三钱 大黄三钱至六钱 木通 红花 荆芥各四分 牛蒡一钱五分 犀角磨汁,三分 青皮七分 丹皮 地丁各一钱 生地五钱至一两 加灯草一分

清暑透毒汤 治痘值酷暑,神情烦闷,不时哈舌,大渴思冷,濈然汗出,或身凉如晕,痘疮淹滞,此因暑气闭塞故也,此汤主之。

陈皮去白 厚朴 甘草各四分 干葛根 蝉蜕各三分 泽泻 香薷各五分 黄连 青皮各七分 滑石三钱 扁豆一钱 加灯心一分

疏邪实表汤 治痘属气虚,皮薄色淡,身凉体静,兼有表邪外束者,不拘浆前浆后,此汤主之。

黄芪 防风 荆芥 甘草 川芎 白芷 桔梗 加姜一片 胡荽一钱

必胜汤 治痘血瘀气滞,窠粒实而不松,痘色滞而不活,或干红,或紫黯,或斑点,诸般痛楚,或贯珠,或攒簇,毒火两伏,此汤主之。

大黄小剂七分至三钱,大剂三钱至一两,势急者以一半同煎,一半临起投下 青皮五分至钱半 桃仁去皮尖二钱至四钱 红花五分至钱半 赤芍药一钱半至三钱 木通三分至八分 荆芥 葛根俱三分至钱半 生地一钱至两半 牛蒡七分至二钱 白项地龙三条至念一条 紫花地丁小剂三钱,中剂七钱,大剂一两五钱 蝉蜕二分至六分 山楂大剂一两五钱,中剂一两,小剂五钱 芦根三两煎汤代水煎。

既济汤 治痘火毒太盛时值隆冬闭塞,此汤主之。

荆芥穗 干葛根 石膏 川黄连 大黄 麻黄去根,蜜炒将黑,地上出火气 蝉蜕 牛蒡 加姜二片,胡荽一钱,阴阳水煎。

清金攻毒饮 治痘毒壅于肺,声音不清,喉间痛楚,烦渴壮热,痘不起者,此汤主之。

桔梗 甘草 牛蒡 大黄 元参 前胡 山楂 山豆根 枳壳 荆芥穗 蝉蜕 殭蚕 加灯草一分

凉膈攻毒汤 治痘热毒壅于上焦,胷膈烦闷,壮热发渴,揭衣弃被,痘色紫艳深红者,此汤主之。

大黄 黄连 石膏 荆芥 地丁 元参 黑栀 赤芍 生地 桔梗 木通 牛蒡子 甘草 薄荷 枳壳 加灯草一分 竹叶三十片

消斑快毒饮 治痘有夹疹夹斑,肤红如醉者,此汤主之。

连翘 元参 生地 牛蒡 木通 蝉蜕 赤芍 牡丹皮 黄连 甘草 地丁 荆芥穗 加灯心二十茎 极热者,加大黄。

穷源透毒饮 治痘疮毒火深潜,累日不起,色有干红,有紫滞,或烦躁,或昏沉,身体不热者,此汤主之。

大黄 青皮 穿山甲 紫草 归尾 地丁 川牛膝 羌活 荆芥 红花 木通 加芦笋十株

散结汤 治痘血濇气滞,色干红而囊不松者。

青皮 羌活 赤芍 紫草 地丁 山楂 荆芥 绿升麻 川芎 木通 牛蒡 丹皮 加芦笋十株,鲜芋头三个

养荣附气汤 治痘窠囊苍老,归附不厚而淡白者。

当归 熟地 川芎 红花 生地 甘草 加姜一片

窦气饮 治痘血至而气不至,归附则厚,郛壳不长,或平或陷,而不充肥者。

丹皮 荆芥 青皮 山楂 穿山甲 牛蒡 赤芍 殭蚕 蝉蜕 木通 加芦笋十株,临服和大桑虫。

浚荣饮 治痘气至而血不至,郛郭饱满而根窠晦者。

红花 归尾 紫草 丹皮 地丁 牛蒡 荆芥 木通 赤芍 加地龙三条,临服和猪尾膏半盏。

涤邪救苦汤 治痘毒火下注大肠,邪毒逼迫,欲解不解,毒垢秽臭无伦者。

黄连 大黄 牛蒡 红花 滑石 木通 蝉蜕 荆芥 泽泻 青皮 赤芍 山楂 加灯心二十茎,阴阳水煎。

万两黄金散 一名无价散,一名四圣散。治痘疮气为毒滞而陷,血为火灼而黑者。

人粪 猫粪 猪粪 犬粪 腊月辰日,收取四粪干结者,用砻糠火煅黑存性为末,各等分研细,以蜜水调服三分至七分,《准绳》:每服三钱。

养荣透毒汤 治痘疮血虚淡白,并囊窠不起者。

桔梗 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 紫草 山楂 蝉蜕 木通 穿山甲 加芦笋十株

蜞针法 治报痘有紫硬,有黑陷,有歪斜,并诸痘内色紫黑,根肿硬,独大于众痘者用之。

取水蜞大者,放于患处,将蛤壳合于蜞上,用软绢束之,吮出毒血;次以药胭脂膏封贴。如无此物,以银针挑破,令奶母含金银花汁以吮之。

散火松毒饮 治毒为火郁,不能透发,色紫滞而囊不松者。

丹皮 木通 连翘 防风 赤芍药 紫草 山楂 露蜂房蜜炙 荆芥穗 青皮 牛蒡 加灯心半分

平顺清解饮 痘至起齐,不犯气虚,无甚血热,稍用清解者,以此汤主之。

桔梗 甘草 山楂 殭蚕 木通 连翘 红花 牛蒡 白芷 生地 加炒占米百数粒

托裹无忧散 痘至六七日,身不热痘不燥,亦不甚红,囊不充肥者,以此汤主之。

黄芪 人参 甘草 殭蚕 白芷 桔梗 当归 川芎 加炒占米 大枣。

赛金化毒散 治痘内有伏毒,啼号不已,经日不起,并发痈发疔者,以此散用蜜汤调服。痘若搔伤,或攒簇堆聚,或报点枭恶,干焦紫黑板硬等象,悉以此散调入油胭脂内,用绵纸做如膏药样以贴之。

乳香 没药各一钱,研细配众药 贝母去心炒 雄黄 黄连 天花粉各一钱,生用 赤芍炒 大黄半炒半晒,各二钱 甘草七分 牛黄二分 冰片一分半 珠子四分,研极细以无声为度

保元八珍汤 治痘一切气血两虚,囊薄色淡,身凉体静,顶平顶陷,浆清皱软者,此汤主之。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 川芎 山楂 熟地 枸杞子 外加姜二片 炒糯米百数粒

回阳返本汤 治痘气血虚剧,皮薄浆清,锡皮灰白,虚惕寒战者,此汤主之。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肉桂 甘草 鹿茸酒炙剉片用酒煎膏配药 山楂 熟附 外加大枣二枚

实脾固本汤 治痘脾虚滑泻,此汤主之。

人参 白朮 茯苓 木香 广皮 诃子 炙甘草 肉果完谷不化者,加面裹煨用 外加姜 枣

纳谷散 治痘神不烦,热不炽,痘不燥,而饮食不思者,此汤主之。

人参 白朮 茯苓 广皮 山药 炙甘草 外加陈仓米 大枣 煨姜。

泻黄纳谷散 治痘邪热犯胃,唇口燥烈,口中腻渴,甚至舌起芒刺,嘴黑如煤,浆后身犹壮热,种种燥热而不思食者,此方主之。

石膏 黄连 生地 丹皮 木通 牛蒡 甘草炙用 生甘草 山楂 荆芥穗 重者加大黄,外加灯心。

补液汤 治痘津液不足而发渴者,以此汤主之。

人参 麦冬 五味 诃子 桔梗 甘草

清金解渴汤 治痘金被火烁而咽干口渴者,以此汤主之。

石膏 生地 黄连 桔梗 荆芥 甘草 花粉 牛蒡 连翘 葛根 加灯心三十茎 竹叶三十片

安神散 治痘后邪毒净尽,心虚不寐者。

人参 枣仁 茯神 甘草 当归 麦冬 柏仁 白芍 加灯心 莲肉

清宵忘昼饮 治痘邪热,扰乱,心神不宁,夜不成寐,不拘首尾,以此汤主之。

黄连 丹皮 生地 木通 甘草 荆芥穗 黑栀 加灯心 竹叶。

金盖散 治痘腐烂不收,和皮脱去,以此散撒在褥席上,令儿眠上。若以绢袋盛之,通身扑之亦可。

取黄牛粪尖晒燥,砻糠火煅黑存性,研细末用。

滑肌散 治痘浆足半靥,红晕未收,壮热未和,以此散包于绢内扑之。

滑石六两 甘草二两 菉豆粉三两 为极细末用。

水杨汤 治痘板实不松,或矾红或紫黯,八九日不行浆,甚至有作痒者,以此汤浴之。

取水杨柳连枝带叶剉断四两,长流水十数杓,煎十数滚,去渣,将三分之一倾于脚桶内,以手探之,不可太热,亦不令太温,先以应服之药服之而后浴,其汤渐渐添下,浴后以紬绢收干,逾时以灯照之,隐隐松浮浆脚动矣,冬月宜于帷帐中更备脚炉旺火于两旁,不使寒侵为妙 此柳生于水滩,四月间才有,其柳不生旁枝,长者三尺许,粗者如细筱,其叶较垂杨叶更厚,带有白意,至五月叶下开细细紫花者是。此名水杨柳,非忍冬藤,亦非等闲柳树也。须预备风干得用。其性最能活血脉,利筋骨,大人有患拘挛,手不能握,足不能步者,用酒煎服,不能酒者水煎,其效有灵气。按《万氏心法》水杨柳五六觔,春冬用枝,秋夏用枝叶,治痘不起发,不光壮,浴洗不拘次数。

保元回浆散 痘有身凉体静,浆不满足,脓囊渐阔,至收靥自是不齐,此汤主之。

人参 当归 甘草 黄芪 白芍 米仁 茯苓 加姜 枣

活络透毒饮 治痘收靥时,热毒留连,愁容可掬,将来余毒,在所不免,却不易来者,以此汤预活之。

羌活 红花 荆芥 牛蒡 木通 当归 牛膝 蝉蜕 青皮 连翘 外加地龙。

忍冬解毒汤 治痘痂初褪,大局无虞,疤少荣润,热欠清和,防余毒窃发者,此汤主之。

甘菊 牛蒡 红花 甘草 金银花 土贝母 荆芥穗 木通 连翘 地丁 外加胡桃。

拨云散 治痘后热毒在肝,两目通红,甚至起障生瞖者,以此汤。

生地 黄连 木通 甘草 荆芥穗 谷精草 赤芍 木贼 甘菊 羌活 羚羊角 金银花 大黄一分至三分望月沙加灯心 白芙蓉叶。

消疳解毒散 治痘后牙疳。

儿茶 天花粉 青黛水澄 硼砂各一钱 薄荷五分 冰片 牛黄各一分 人中白三钱 甘草 雨前茶 黄连各五分 珠子二分 研极细,以无声为度,先以浓茶拭净方吹。

加味内托十宣散 治痘后余毒,白而不红,平而不起,按之不热,愁容可掬,此本气血两虚,浆不满足而致乎毒也,以此汤主之。

人参 黄芪 当归 牛膝 金银花 木通节 甘草 白芷 羌活 红花 川芎 皂角刺 加胡桃二枚

回浆合宜散 痘疮血收浆足,别无燥热之证,以此汤敛之。

白芍 防风 米仁 甘草 茯苓 山楂 扁豆 加大枣

百花膏 治痘收靥燥热,痂皮溅起作痛者。

蜂蜜不拘多寡,大约四两,配大黄细末一两,和滚汤搅匀,以鹅翎拭之,痂亦易落。

快肌膏 治痘值炎天,脓浆燥实,遍体如霞,烦热如火,身无安放者。

生大黄晒干为末,一两 败草散五钱 调入猪胆汁,宜薄不宜厚,以鹅翎轻轻间拭之,不可通身涂满。

牛黄八宝丹 不拘已痘未痘,婴儿诸般恶疮恶毒,此丹有灵气。

牛黄 冰片各二分 珍珠四分 劈砂水飞 雄黄透明者 元参瓦上焙或晒燥,各五钱 川连土炒 犀角 羚羊角 青黛水澄 乳香 没药共出汗尽 川贝母炒净 羌活炒,各三钱 琥珀二钱

右十五味,如法制为细末听用。将拣净金银花二两,甘菊一两,甘草五钱,胡桃肉二两击碎,紫花地丁连根带叶理净勿杂青苔、剉断二两,长流水五碗,砂锅内慢火煎,至及半取汁,将渣绞干,以绵滤清,桑柴火熬膏,入炼熟老蜜盏许,再熬至黏箸,将前末和丸,每丸三分,一岁左右者,日服一丸,三岁左右者,日服二丸,蜜水调服。

奏凯和解饮 痘疮收痂,厚而滋润,寝食俱安,可以弗药而调理和解者,以此汤。

金银花 土贝母 牛蒡 山药 扁豆 山楂 荆芥 当归 人参 甘草 加核桃肉 莲肉。

参归化毒汤 治痘余毒留连,气血虚弱,何以取验?淡白不振,身凉愁困者,是也。

人参 当归 黄芪 甘草 金银花 皂角刺 牛膝 红花 贝母 山楂 白芷 加胡桃肉。

和脾宣化饮 治痘后饮食过伤,气壅饱闷,叫喊不已者。

广皮 莱菔子半生半炒 前胡 卷舒 麦芽 大腹皮去黑翳黑豆汤泡洗

右用山楂一两至二两,煎汤代水煎。

双仙化毒膏

锦纹大黄一两,剉片 麻黄去根,五钱,剉断 麻油二两 将二味入于油内,煎至如煤之黑,取油去渣,于水盆内顿出火气;再将煮熟鸡蛋十个,去白取黄,于小铜杓内细细搠碎,熬至黄沫泛溢,继而焦黄,至极焦黑,青烟将起,油将来矣,渐有渐逼,以尽为度,亦于水盆内出火气,与麻油合并滤清听用;复用大黄一两,一半晒燥,一半与风化石灰同炒,炒至石灰如桃花色,去灰取黄,地上出火气研为细末;又松香五钱为末,入于葱管内,用苎丝扎葱口,于铜杓内煮葱黄熟,去葱取松香为末;又川黄蘗去粗皮净五钱, 一半晒燥,一半将猪胆汁炙透为末;又青黛水飞五钱,合前药总调于药油内,其搽法如搽合掌丸,以渐而施。

第一日方 【 《石室秘箓》岐天师传,下同】  见小儿身热,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若不是醉眼,则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若见醉眼,急投此方,则痘点即见,必不待三日而自出也。

黄芪 茯苓 元参各三钱 白朮 甘草 柴胡 荆芥各一钱 升麻 陈皮各五分 当归 川芎 麦冬各二钱 先用金银花五分,水三碗,煎汤二碗,再煎药至五分,与小儿饮之。此方五岁已上俱照此分两,五岁已下减半,周岁内者又递减之。服此药后,自然神思清爽,病家不肯服药,劝其速服,包其速愈,不妨身任之。服后见点,再用第二日方。

第二日方

白朮 桔梗 白芥子 茯苓各二钱 麦冬 黑参 白芍 金银花各三钱 甘草 柴胡 荆芥各一钱 当归 生地各五钱 升麻三分 水煎服。服此药后,一身尽见点矣。其色必红,而无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参五分 白芍 茯苓各三钱 神曲三分 白朮 黑参各二钱 丹皮一钱 水煎服。此方服后,尽皆灌浆,无不气血之足,永无退证之虞矣。再服第四日方。

第四日方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当归 白芍各二钱 熟地黄自制,五钱 白茯苓 金银花 黑参 白朮各三钱 陈皮 神曲各五分 服此方后,小儿必然口健,要吃食不已,不妨少少频与,亦不可多食也。第五方可不必用矣。然更传之者,恐小儿多食别生他病,故又传此方。

第五日方

人参 甘草各一钱 茯苓三钱 白朮二钱 有食加麦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伤食,不必加,止加金银花三钱。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已上小儿年岁小者,俱照第一方减之。如小儿已身热三日则用第三方,四日则用第四方,如坏证另用坏证方。

疹方

黑参 金银花 生地各三钱 苏叶 天花粉 甘草各一钱 麦冬 桂枝各二钱,按桂枝二钱宜酌用之 升麻五分 陈皮三分 黄芩八分 水钟半,煎五分,热服。小儿初生数月减半,一周俱照此分两。夏月加青蒿三钱。

坏证方秦真人传 治痘疮坏证已黑者,人将弃之,下喉即活。

人参三钱 陈皮 荆芥穗各一钱 蝉蜕五分 元参 当归各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灌下即活。大约坏证皆元气虚而火不能发也。今用参以助元气,用元参以去浮游之火,用陈皮去痰开胃则参无所碍而相得益彰;荆芥以发之,又能引火归经;当归以生新去旧,消滞气;蝉蜕亦解毒去斑。世人如何知此妙法!初起不可服,必坏证乃可。一剂即回春,不必再剂也。

必全汤雷真君传 痘疮坏证,最为可怜。身如黑团之气,口不能言,食不能下,世人到此尽弃之沟中,医者到此亦置而不顾,谁知尽人皆可生之乎?

人参三钱 黑参,金银花各一两 荆芥一钱 陈皮三分 水煎五分,灌之下喉而眼开,少顷而身动,久之而神气回,口能言,食能下矣,不必再服他药,痘疮自面而生全,至奇至神之方也。盖痘疮坏证,皆气虚而火不能发也,火毒留于中而不得泄,故形如死状。其实脏腑未坏,故用参以固元气,用元参以去火,用金银花以消毒,用陈皮以化痰,用荆芥以引经而发出于外,内中原有生机,所以一剂回春也。

痘疮初起方 【 张真人传,下同】

白芍 生地各二钱 当归 柴胡 甘草 桔梗 麦冬 干葛各一钱 广陈皮五分 荆芥八分 防风三分 水煎服。痘疮恶者可变为良。

痘疮出齐方

人参 黄芪 甘草各一钱 白芍 生地 麦冬各二钱 柴胡八分 红花五分 水煎服。有热,加黄连五分,或黄芩、栀子各一钱亦可。有惊,加蝉蜕去翅足三分。色黑者,加肉桂五分。大便闭结不通,加大黄三分。腹痛,加芍药、甘草各一钱。泄泻,加茯苓一钱。有汗,倍加黄芪。有痰,加白芥子一钱。痒,加荆芥子六分。身痛,加广木香三分。色白者,寒也,加肉桂一钱,人参、黄芪俱多加。痘疮头不突者,气虚也,倍黄芪。腰不满者,血虚也,加当归一钱,熟地二钱。

痘疮将回方

人参 白朮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桔梗三分 水煎服。升提其气而又益肺金,使皮毛得诸补药之益也。有红紫干燥黑陷者,热未退也,加黄芩一钱。如痘色白黑灰黑色而陷,寒虚也,加肉桂三分,人参一钱。灌脓者,倍加人参,再加黄芪、当归各二钱。泄泻,加干姜五分,茯苓一钱。心慌闷乱者,多加人参。呕吐者,加人参、干姜。身痒者,加广木香三分。按痒字当作痛,原本疑误。当靥不靥,多加人参。大便秘者,加大黄三分。口渴者,热也,加麦冬二钱,黑参一钱。失音者,加石菖蒲三分,桔梗一钱。痘疮入眼成瞖者,加蝉蜕五分。从前初起方中,即加蝉蜕七个,则目无痘矣。咽喉之中,防其生痘者,初起方中即用桔梗一钱,即无此证。小儿痘证,有此三方,再无死法,神而通之,可称神医矣。坏证亦以此方治之,无不生者。总之小儿宜补不宜散,一言尽之矣。

疹方 疹乃热也,不可用人参、白朮,当用补血而不可散血。

当归二钱 黑参三钱 升麻 甘草各三分 干葛一钱 水煎服。此治疹奇方也。有此奇方为骨,又出入加减可也。心火热极,加黄连三分。肝火,加栀子六分。肺火,加黄芩、麦冬各一钱。辨各经病,亦看小儿山根之色,然看之时,须用洗去面上尘土细看之。《痘疹全书》统诸证以立言,而余总秘要以传方。有此四方为骨,参之彼书,出入加减,神奇之极矣。

痘疮神方钱真人传不论起初灌浆收靥俱用之,神妙无比。

人参 白芍各一两 白朮 黑参各八钱 茯苓五钱 陈皮 甘草 神曲 蝉蜕三钱 柴胡 山楂各二钱 黄连五分 各为细末,水打成丸如菉豆大,遇前证,与一钱,未起者即起,已起者即灌浆,不收靥者收靥,神奇之极,毋视为寻常也。愿将此方广传人世。

回毒即消丹 【 岐天师传,下同】  治回毒。

净金银花五钱 生甘草一钱 人参二钱 黑参三钱 水二碗,煎三分,与小儿服之,一剂即消大半,二剂全愈,不须三剂也。付符一道,焚在药中煎汁,神效。凡服药不效,焚符于药中煎药与小儿饮之,十人十生。 呪曰:小儿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无不愈,吾奉天师岐真君律令敕书符。前后念一遍,焚于药内,又念一遍,此秘诀也。

疹方 治夏日发疹者神效。

紫苏叶 桔梗 甘草各一钱 升麻五分 元参 青蒿各三钱 麦冬 生地各二钱 水煎服。岐真人曰:张真人治四时之疹,余方治夏时热疹也。切记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难治哉?

水痘方 亦治热证而有水气也。

柴胡 桔梗各一钱 茯苓二钱 生甘草 黄芩各五分 竹叶十片 灯草一团 水煎服。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麦芽三分。有火,加黄连一分,余可不必。有此一方,水痘无难治矣。

治回毒岁久不愈方

金银花 当归 人参 白朮土炒,各一两 黄芪二两 薏苡仁炒,三两 生甘草二钱 白芥子三钱 柴胡 肉桂各五分 先将薏仁用水四碗,煎汤二碗,再煎前药半碗,饥服一剂;再用金银花、黄芪、薏苡仁各一两,白朮土炒、当归各五钱、甘草、白芥子各二钱,陈皮五分,水三碗,煎半碗,四服全愈。其服药之时,更须用药洗之:金银花一两, 生甘草三钱,生葱三条,煎二碗。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七
痘疹门

单方

预解痘毒:七八月间,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壶卢须如环子脚者,阴干,于除夜煎汤浴小儿,则可免出痘。 【 《唐瑶经验方》,下同】

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

预解痘毒:五六月取丝瓜蔓上卷须阴干,至正月初一日子时,用二两半煎汤,父母只令一人知,温浴小儿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纵出亦少也。 【 《体仁汇编》】

小儿将痘发热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胀弩气干霍乱,由毒气与胃气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陆根和葱白,捣敷脐上,斑止痘出,方免无虞。 【 《摘元方》】

婴童痘疹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紫草二两剉,以百沸汤一盏泡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 【 《经验后方》】

预解痘毒:用白水牛虱,一岁一枚,和米粉作饼,与儿空腹食之,取下恶粪,终身可免痘疮之患。 【 《谭野翁方》】

又:用白牛虱四十九枚焙,菉豆四十粒,朱砂四分九厘,研末,炼蜜丸小豆大,以菉豆汤下。 【 《本草纲目》,下同】

又:每至除夜,以白鸽煮炙饲儿,仍以毛煎汤浴之,则出痘稀少。

浴儿免痘: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遍身,七窍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去也。若不信,但留一手一足不洗,遇出痘时,则未洗处偏多也。此乃异人所传,不可轻易。 【 杨拱《医方摘要》】

身上有热,疑似痘麻,用防风、苏叶、陈皮、赤茯苓各三分,蝉蜕三只,羌活二分,车前子四分,甘草、姜各一片,煎服,热退身凉即止。如前大热有欬,呵欠眼泪喷嚏者,是麻。若无欬有惊悸者,是痘。贫者止用生姜一钱,陈皮八分,煎汤服之。富者,请医调理。 【 《穷乡便方》,下同】

稀痘:用上好真正麻油,浸头发擦儿背及腰肋等处,便出皆黑,其痘自稀。若痘疮血热毒甚者,宜用紫草茸。

预解痘毒:十二月取兔头煎汤,浴小儿,凉热去毒,令出痘稀。 【 《饮善正要》】

痘疹烦热:用人中白或老粪缸白垢,洗净研末,每白汤或酒服二钱。 【 《痘疹便览方》】

预解痘毒:初发时或未出时,以朱砂末半钱,蜜水调服,多者可少,少者可无,重者可轻也。 【 丹溪方】

预解痘毒:用鸡卵一枚,活地龙一条,入卵内,饭上蒸熟,去地龙与儿食,每岁立春日食一枚,终身不出痘也。 【 《保和方》】

又:用鸡卵一枚,童便浸七日,煮食之,永不出痘。 【 李氏方,下同】

又:用头生鸡子三五枚,浸厕坑内五七日,取出煮熟与食,数日再食一枚,永不出痘。徐都司得于浙人之方。

预解痘毒:用白鸽卵一对,入竹筒封置厕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钱,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饮下,毒从大小便出也。小儿食之,永不出痘,或出亦稀。 【 《滆江方》】

婴孺风疹在皮肤不出及疮毒:取慎火苗叶五大两,和盐三大两,同研绞汁,以热手摩涂,日再上之。 【 《图经》】

痘疹不出:用萝卜子生研末,米饮服一二钱良。 【 《卫生易简方》】

斑痘不出:端午日用朱砂半两,乳香一两为末,猪心血圆梧子大,乳香汤下一粒。 【 《中藏经》】

小儿痘疹不发:韭根煎汤服之。 【 《海上方》】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之,并食荔肉忌生冷。 【 闻人规《痘疹论》】

痘不发:樱桃核二三十个打碎,姜一片,葱头一个,煎服,出汗即起发,暑天不盖被。 【 《身经通考方》,下同】

又:用菊花根取汁,少加水,入谷糠淋下,服之即起。

痘疮出时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大便闭濇,咽肿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钱二分,荆芥穗二分,甘草节四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温服,已出亦可服。 【 《和剂局方》】

痘疹出不快: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 【 《危氏得效方》,下同】

又: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痘疮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末,砂糖水服。 【 《直指方》】

斑痘不快:乳香研细,猪心血和丸芡子大,每温水化服一丸。 【 闻人规《痘疹论》】

痘疮倒陷:胡桃肉一枚烧存性,干胭脂半钱,研匀,胡荽煎酒调服。 【 《儒门事亲》】

痘疮干黑危困者:用棠球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 【 《全幼心镜》】

痘疮倒靥:郑州麻黄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数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热服之,避风,其疮复出也。一法用无灰酒煎,其效更速。 【 寇宗奭方】

痘疮变黑归肾:用竹圆荽草煎酒,喷噀遍身,其痘即起。 【 《直指方》】

痘疮黑陷:牛黄二粒,朱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调搽,一日一上。 【 《王氏痘疹方》】

痘疮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爇于盆内,抱儿于上,熏之即起。 【 《鲜于枢钩元》】

痘疮恶证,如斑痘倒陷,毒气壅遏于里,则为便血昏睡不醒,其证甚恶,用抱出鸡子壳,去膜,新瓦焙研,每服半钱,热汤调下。婴儿以酒调抹唇舌上,并涂风池、胷背神效。 【 《本草纲目》】

痘疮倒陷:腊月收人中白火煅为末,温水服三钱,陷者自出。 【 《儒门事亲》】

痘疮倒靥:用白狗一只,或黑狗,餧以生粟米,候下屎,淘取未化米为末,入麝香少许,新汲水调服二钱。【 《总微论方》,下同】

痘靥:白丁香末入麝香少许,米饮服一钱。

痘靥发搐黑陷者:用桃胶煎汤饮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

痘疮狂躁心烦,气喘妄语,或见鬼神,疮色赤未透者,用豮猪第二番血清半杯,酒半杯,和匀,入龙脑一分,温服,良久,利下瘀血一二行,疮即红活。此治痘疮黑靥恶候,医所不治者,百发百中。

痘疮黑陷:腊月收豮猪心血,瓶干之,每用一钱,入龙脑少许研匀,酒服,须臾红活,神效。无干血,用生血。 【 沈存中方】

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如神。 【 《直指方》】

痘陷而作泄甚者:用云南哑芙蓉末五厘,儿小者用三厘,莲肉末四分,以老米汤调吞立效。此药凡痘痒痘燥服之,皆有奇效。 【 《穷乡便方》】

痘色灰白,顶陷倒靥,起死回生:红花子、蓖麻仁、麝香各三厘,共捣如泥,真香油、生蜂蜜调成膏,如钱大,贴百会穴,轻者三四寸香,重者五六寸香,立起如珍珠。 【 《身经通考方》】

痘疔:雄黄一钱,紫草三钱为末,胭脂汁调,先以银簪挑破搽之,极妙。 【 《痘疹证治》】

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 【 《本草纲目》】

痘疮生蛆:用嫩柳叶铺席上卧之,其蛆尽出而愈。 【 《李楼奇方》】

痘疮:猪肉煮汁洗之。 【 谭氏方】

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 【 《摘元方》】

痘疮痒,悞搔成疮,及疮痂欲落不落,用上等白蜜涂之,其痂自落,亦无紫黑瘢痕,神妙。 【 陈氏方】

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 《本草纲目》】

痘疮痛痒:用干山药、白芨为末,燃而熏之。 【 《幼科全书》,下同】

又:用升麻、苍朮、麻黄、槐枝、桑枝煎水,乘热拭之。

痘疮作痒:用蝉蜕三七枚,炙甘草各一钱,水煎服之。 【 《全幼心鉴》】

痘疮稠密:用生犀于濇器中新汲水磨浓汁冷饮。 【 钱氏方】

痘疮,便秘四五日:用肥猪臕一块,水煮熟,切如豆大,与食,自然脏腑滋润,痂疕易落,无损于儿。 【 陈文中方】

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此毒入心: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焙研为末,入真脑子半钱,每用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气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此乃五死一生之候也。 【 《本草纲目》,下同】

痘疹不收:用象牙屑,铜铫炒黄红色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钱,白水下。 【 《王氏痘疹方》】

痘不落痂:砂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汤调亦可。日二服。 【 刘提点方】

痘后痈毒:赤小豆末,鸡子白调涂傅之。 【 《本草纲目》】

痘风手足不仁:用橙叶煎浓汁百滚,倾大盆内,坐其上蒸之,频加热汁,蒸至稍温,入浴即愈。 【 《身经通考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钱,桔梗一钱半,粉甘草节七分,水煎服。 【 《痘疹要诀》】

防痘入眼:用菉豆七粒,令儿自投井中,频视七遍,乃还。 【 《本草纲目》,下同】

痘疮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痘疮入目:猪蹄爪甲烧灰浸汤,滤净洗之,甚妙。 【 《普济方》】

斑疹入目:紫贝一个,即蚜螺也,生研细末,用羊肝切片,掺上扎定,米泔煮熟瓶盛,露一夜,空心嚼食之 【 《婴童百问》】

防痘入目:胭脂嚼汁点之。 【 《集简方》】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令疮痘不入目。 【 《痘疹要诀》】

痘疮入目,羞明生瞖:毕澄茄末吹少许入鼻中三五次,效。 【 《鸿飞集》,下同】

斑痘入目:鸡子壳烧研,入片脑少许点之。

痘后目瞖:用石决明火煅研,谷精草各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肝蘸食。

痘疮入目生瞖:用兔屎日干为末,每服一钱,茶下即安。 【 《普济方》】

斑痘入目生瞖障:用白菊花、谷精草、菉豆皮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月食三枚,浅者五六日,远者半月,见效。 【 《直指方》】

痘疹目瞖:水煮螺蛳常食,佳。 【 《济急仙方》】

痘后生瞖:水银一钱,虢丹五钱,研作六丸,坩锅糊定,火煅一日,取出,薄绵裹之,左瞖塞右耳,右瞖塞左耳,自然坠下。 【 危氏方】

痘后障瞖:用蛇蜕一条洗焙,天花粉五分为末,以羊肝破开,夹药缚定,米泔水煮食,子女及甥皆用此得效,真奇方也。 【 《齐东野语》】

痘后目瞖:蝉蜕为末,每服一钱,羊肝煎汤下,日二服。 【 钱氏方】

痘风赤眼:初生小儿脐带血,乘热点之,妙。 【 《海上方》】

痘瘢:黄明胶炒研末,温酒调服一钱匕。痘已出者服之无瘢,未出者服之泻下。 【 《本草纲目》】

痘疮赤瘢:用鸡子一个酒醅浸七日,白殭蚕二七枚,和匀,揩赤涂之,甚效。 【 《圣惠方》】

痘疮瘢痕:羊(月臣)二具,羊乳一升,甘草末二两,和匀涂之,明旦以猪蹄汤洗去。 【 《千金方》】

针灸

《陈氏痘疹方》曰:治痘疔毒气炽盛,使诸痘不能起发,已起发者不能贯脓,已贯脓者不能收靥,或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京师常见治此者,即以银针挑破出毒血,诸痘随时贯脓,若挑破不痛不出血者难治。若用此法,灸之即知痛,更用针挑破,紫血随出,诸痘随贯,亦有生者。其法用大蒜头切三分厚,安痘疔上,用小艾炷于蒜上灸之,每五壮易蒜再灸。若紫血出后,肿痛不止,尤宜当灸。治者审之!

医案

钱氏《小儿直诀》曰:睦亲一大王病疮疹,先用抱龙丸解之,彼另用药下之,其疹稠密。余曰: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但用平和之药解之。如三月不出,或出不快,宜微发之,更不出,当再发之,出而不多,脉平和无他证者,疮本稀少,不可更发。若疮起发能食者,大黄丸下一二行。若初起就用下剂,则里虚疮不能尽出而稠密难治。至三日,其疮黑陷,喜不寒战,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疮复红活而愈。盖黑者归肾也,肾旺胜脾故脾虚,寒战则难治,所用百祥丸泻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五太尉因坠秋千,患急惊发搐,或用表散之药,不愈,此急惊当先退其热,以大黄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黄、龙、麝解之。至三日肌肤尚热,余曰:再二日不愈,必发斑疮。已而果然。服必胜散七日而愈。此乃初因悞散其表,内热不止而斑自生也。

十太尉疮疹未出,呵欠顿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赤,欬嗽时嚏,此五脏证具也。以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若已出则归一脏也。用抱龙丸数服,疮疹出而诸证愈。

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河间刘光济之子病疱后,呕吐发昏,用丁香、豆蔻之类不效。适麻先生寄其家,乃谓光济曰:余有小方,无毒,人皆知之,公肯从乎?光济曰:先生之言,必中于理,何敢不从!麻先生曰:刘河间常言凉膈散可治疮疱,戴人用之如神。况《内经》言少阳所至为呕涌。少阳者,相火也,非寒也。光济欣而从之。此日利二行。适王德秀自外入,闻其利之也,乃曰:疮疱首尾不可下。麻自悔其多言,业已如此,姑待之。比至食时,下黄涎一合,日午问之,儿已索游于街矣。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曰:邑人黄凤山一子五岁,请预解痘毒法。予曰:令嗣气色明润,胎禀壮实,痘出必疏,更服药则益疏矣。乃与代天宣化丸服之,后痘甚疏,不药而起。

邑令朱云阁义男,一子甫周岁以示予。予曰:笑无情,恐出痘耳。诀云:喜引才方笑。此子不待喜引自笑,谓之无情。笑者,心之声,火象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恐出痘也。朱公忽焉。未几,果痘,头面肿痒,死。

友人胡三溪中年得子,项小声小。予告之曰:项者头之茎,名曰天柱。项不任元,天柱颓矣。声者气之发,声微不扬,元气弱矣。诚恐出痘,不能胜毒。果九岁出痘,乍见乍隐,鼻滴血,死。

邑人李新芳子四岁得惊风,予医之愈,乃曰:以吾儿托公。予曰:令嗣胎禀怯弱,精神短少,若调理数年,胃气充实,出痘无妨,但恐痘太急耳。次年,果痘密甚,不成脓,死。

邑人周柳溪止一子,五岁,未出痘,癸丑正月念三日发热,请予视之,见面多青黑色,目无神,元气怯弱。予曰:当亟治。周不喜予言。予曰:邪气有余,元气不足,若不亟治,后发血泡,不可为也。彼更请医作外感治,且汗且下,至念八日,果发血泡,卒。

蕲水周惠长男妇鲁氏新寡,二男二女皆未痘,请予视之。予见二男长女面色娇赤,神光太露,额有青纹;惟小女形实气充,面色明莹。乃告之曰:若出痘,惟小女吉也。鲁以言太直,不听。半月后,长女二男相继以痘殒,小女存。

蕲水徐长溪三子,癸丑春出痘,季子先病痘卒,次子又卒,惟长子存,亟延予治之。时未发热,予观长溪色忧情苦,预告之曰:令嗣当出痘时,精神爽健,气色光晶,年寿明润,印堂黄光,此寿相,又顺候,其痘必疏,不须医治,无疑虑也。顷之,果出痘甚疏,不药而愈。

邑训导马公顺,蜀人也,一孙五岁,出痘至八九日,脓成将靥,忽腹痛烦哭,大便秘。马骇甚。予曰:此结粪也,当急下之。马公曰:痘疮首尾不可下,今当收靥,中气要实,敢下耶?予思不急下,加腹胀气喘,且不救,乃作桂枝汤,暗入酒蒸大黄煎服,下燥粪,腹痛即止,痘靥而安。马公知之,谢曰:非子通变,几误此孙。

邑人汪我溪次女,丁卯冬出痘,延长男邦忠视之,起发贯脓时,昏睡不思食。予谓忠曰:此心血不足,邪火内熏,神昏证也。命以龙脑安神丸与服。有顷苏,痘亦平。

程希文次子,辛未春出痘,发热现形时,烦躁谵语,来告予以病证,予授一方,用木通、山栀仁、麦门冬、牛蒡子、连翘、甘草、灯心作引,水煎,调辰砂末,连服三剂,病退痘出,如期愈。

郧阳抚院孙一女七岁,己巳四月七日发热,全在幕下,见其面赤腮燥,知是痘证。次日口角傍便见红点,如蚊迹状,不成颗粒,一逆也;腰痛腹痛,二逆也;昏睡谵语,三逆也;干呕,四逆也。初九日,公见其状,抚膺大恸。全以色脉无恙,再三慰之。不信,但垂泪曰:尔痘疹书明言不治,何又相诳也?全告曰:此病在经络,犹可治也。但因中气久虚,不能驱毒外出耳。孙乃命进药。予用保元汤以补中气,加羌活、防风、荆芥、柴胡发散表邪,木香、山楂驱逐里邪,调辰砂末以解毒。初九、初十、十一日,连进三剂。十三日午时,忽昏晕,目闭口噤,神色俱变。孙与夫人皆哭。全急告曰:此有冒汗来也。汗出,痘亦随出,谓之冒痘。须臾视之,果得大汗,而痘尽出矣。复用钱氏异功散加黄芪、白朮,调理而愈。孙拱谢曰:不负吾为尔梓痘疹书也。

壬申春,郡人王蒸湘子出痘,请予往治,痘已尽出,问其详,时有董医在,答曰:正月廿七日发热,廿八日现形,自额上起,今三日矣。予思额上初出者重,三五成丛者重,五心俱有者重,锁项者重,乃逆证也。及审其证,腹胀大而紧,肠中汨汨有声,大便如黄金色,乃脾败逆证也。因其一子,托治甚切,设法调治,腹胀不减,肠鸣如故。起发之初,心窝中有一痘戴浆者,随即破灭,背疮尽成水泡,目中泪出,两拳紧握。予甚恐,此脾土败肝木胜之候也。盖肝为水泡,其为变也,握不泣而泪出,肝绝也。未五日而唇疮干黑,背疮尽破,诊其脉,濡弱沉细,其脉又逆,六日而痒作,摇头扭项,逆证也;且求粥食且急,病名除中,又逆证也。予急进保元汤,合桂枝汤调独圣散服之,复见红点。蒸湘喜曰:此有生意矣。予曰:若渐出一层小痘则吉,只恐膏之将灭也,必大明而后灭。果红点复隐,加喘而绝。

邑令朱一子九岁,庚申三月发热呕吐,召全视之,全曰:痘也。公曰:不然。昔在蜀已出过,痘迹固在。全曰:此水痘瘢,非正痘瘢也。朱又坚执为伤食。全辨之曰:痘疹发热,与伤寒伤食相似。伤寒发热则面红,手足微温;伤食发热则面黄白,手足壮热;痘疮发热,男则面黄体凉,女则面赤腮燥,其足俱凉。今身热面黄足凉,乃痘疹也。经云:痘乃胎毒,五脏各具一证,发热呵欠惊悸,心也;项急烦闷,肝也;欬嗽喷嚏,肺也;吐泻昏睡,脾也;耳凉骩凉足凉,肾也。以此论之,乃痘疹,非伤食也。朱曰:未见五脏诸证,只呕吐足凉,恐非痘也。全曰:此子脾胃素弱,痘毒乘虚,故发在脾。但见呕吐一证,热才三日,姑待明旦再议。次日,以灯视之,皮下隐隐红点,而唇边已报痘矣。朱惟一子,心甚忧惧。全告曰:颗粒分明,部位正当,此顺痘也。朱问宜服何药?全曰:痘无病,不宜服药,但适其寒温,调其饮食,期十三日安。后果然。

黄冈索希文为罗田吏,一子十三岁,发热腹痛烦渴,万世乔先作伤食治,热不除,腹痛甚亟,复延予。予曰:此痘也。腹痛者,毒气内攻也。烦渴者,神不得安,津液干也。法当解毒托里,不可缓也。世乔坚执为伤食证。五日后,其痘一齐涌出,未及起发,干枯内陷而卒。其母泣曰:悔不用万君之言。

英山一富家子,年十六,患痘,发热腰痛,来请予治。问曾婚否?曰:未也。连进人参败毒散二服,痛止痘出而安。若曾有房室者,不可治也。

邑人胡元溪一子,甚珍爱,未痘,延予视之。予曰:令嗣五岳端立,三关明润,骨坚肉实,神俊气清,出痘必疏。壬寅五月末旬,发热作搐,元溪夫妇忧惶无措。予曰:此佳兆也。以辰砂散投之,搐止痘出。予又曰:凡痘起胀,未有头面不肿者,此痘颗粒紧小,必不大肿,面貌如常,期十二日安。果然。

予次男邦孝辛卯春方四岁,发热卒惊而绝,其母大哭。予曰:此痘疹也。乃掐合谷得苏,与导赤散、泻青丸,一服而搐止,痘出甚密,幸无他病,十三日而靥。予时制满起复,追崔宗师至枣阳,往返半月,抵家,又出疹愈。

邑人胡玉峯第三子,方二岁染痘,自利三日不止,请予治之。彼欲进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予曰:不可,此协热利也,宜用黄芩芍药汤。但观其形色,利当自止,不必服药。次日痘出,利果止。

一小儿发热之时,自利,大孔如竹筒状,清水流出,逆证也。予思乃火盛于内,肺金不行收令也,以黄芩芍药汤加乌梅一服而利止。

邑人胡三溪子,己酉冬痘,时常以手自掩面,身下缩,频呼曰:我怕,若有所见者。请予视之。予曰:逆证也。经曰:肾败者失志,目中见鬼,死不治。钱氏云:肾则病下窜,此痘发于肾,不可为也。果然。

一妇人年二十余,发热五日,痘不出,常起摸床壁,昏不知人,口喃喃不休,请予视之,曰:死证。果然。

本邑周璜子年十三,染痘发热五日,痘不出,发狂谵语,请予治之。予往,见其族兄周尚贵在,亦明医也,乃问曾服药否?曰:连进保元汤三剂矣。予曰:悞矣!犯实实之戒也。凡治痘者,发热之初,惊者平之,渴者润之,吐利者和之,便秘者利之,热甚者解之。如无他证,不须服药。今观此子,元气素厚,饮食夙强,乃以保元汤助火为邪,毒气郁遏至于狂妄,热已剧矣,宜急下之。与三黄汤,得利狂止,痘出,至十七日靥。

蕲水汪沙溪家,癸丑年出痘,请鲁家湖黑神托巫语云:尔家十八人,六人不可救也。初出痘,一婢死,急请予往。又一婢发热颠狂,予见之曰:热剧矣,当速解之。沙溪曰:专为吾孙请公,非为此婢也。且神言不吉者六人,奈何?予曰:人有贵贱,医无分别,仆到当悉活之,神言不足信也。乃作三黄汤大剂与之,得利热减,神清,痘出而安。余十七人悉活之。

里中林霄年二十余,染痘,初发热,小便血,闻之,予叹曰:不可为矣。或问故?予曰:乙未春蕲水桃树坳徐氏出痘死者十八人,皆小便血也。霄越三日殒。

余长孙祖善,邦孝长子,二岁时染痘发热,三日内忽寒战似疟。孝泣曰:死矣。予笑曰:尔为医,救病如篙工然,忽遇风浪,手足自乱,何以渡人?此儿元气充盛,毒气微少,邪不胜正,故作寒战而退,试观其痘必少也。果止五七粒,七月愈。

胡三溪子己酉冬出痘,初发热便咬牙,戛戛有声,精神昏愦,予见之,叹曰:逆证也。乃肾虚证。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肾水不足则毒火无制,火气扇动故上下相戛而有声。陈氏所谓齿槁者是也。果卒。

黄冈程旋溪子未一岁,时值家中出痘,请予视之。予见此儿多笑,知其心火有余,乃令蔡朝扆用黄连一钱,山栀仁七分,辰砂五分,水为丸服之。三日后笑渐少,时辛未三月十九日也。廿一日发热,忽作喘,喉中涎响,汨汨有声。旋溪惊,予曰:肺热证,幸不肩息足冷。乃作清金散火汤,一剂而减半,再剂而喘定。

麻城周愚斋长媳寡,惟一女出痘,使使延予,予问状曰:发热五日余,未见痘出,但背上发一肿毒。予曰:不可治也。非痈,乃痘母也。三日后,果有凶闻。

蕲水李双溪家出痘,长子病痘死;次子痘三四粒,未起发而隐,身亦无热。幼子病,请予往。予曰:小令嗣神采明润,形体充实,出痘必轻。次令嗣气色昏黯,精神倦怠,出痘必重。众皆曰:已出三二粒收矣。予曰:不然。痘出虽有轻重,未有不成脓结痂者。先者试痘,其证为逆,身无热,伏在内也。时一日者,言次君有大灾如予言,众哂之。数日,次子作大热,痘齐涌出,身无空肤,予用参、芪、归、芎、甘草节以养气血,荆、防、木通、青皮、牛蒡子、连翘、金银花、酒炒芩、栀、桔梗以解毒,作大剂,一日一服。调理至十三日后,遍身溃烂,不即收靥,予改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白芷、防风,外用败草散贴衬,前后三十余日而安。日者亦抵掌曰:予言如何!

邑人王云野子二岁发热,出红点一二粒,请予视之,见额纹青气,年上赤光,乃告之曰:此险痘也。先出者名试痘,中气不足,毒气隐伏,故出不快也。以调元汤加防风、木香,服后有痘旋出,喜无他证,十三日安。

邑人余光庭,庠生也,年十九,染痘发热,五日不出,请予及韩两峯治之。两峯佳医,与予素善。予问其证,未解已三日,诊其脉细而数,虽有下证,元气怯弱,不可下也。乃谓两峯使作胆导法,不得通。病者烦躁,家人惶惶。予思发热日久,毒流其中,燥粪闭塞,肛肠干枯,气不得行,血不得润,胆导力小,不能通也。自立一法,取猪尿胞一枚,以猪胆汁半杯,清油半杯,蜜半杯,三物搅匀入胞中,如作胆导法,取下燥屎二十余枚,气通热解,神清痘出。予笑曰:此法外意也。

胡三溪初生二子,丁酉年入监,乃以长子托予,次子托万绍。戊戌春长子先出痘,予守治十一日安。随次子出痘,予闻其乍热乍退,两足冷,数日不大便,痘先出者,犹是红点,亦不起发,念三溪之常好,往视之,惊曰:此逆痘也。绍曰:热微毒亦微,热甚毒亦甚。今热不甚,顺痘也。予曰:不然。痘本火毒,待热而发。如发热而不烦不渴,大小便如常,精神清爽者,此热在表,其里无邪,毒火发越,而痘易出易靥也。若烦躁不安,大小便艰,昏昏喜睡,此毒火内蕴,不得发越,表热虽微,内热则甚,何谓热微毒亦微也?此子乍热乍退者,毒火往来也;大便不通者,毒火郁遏也;痘见红点而不起发者,毒火之陷伏也;足冷者,火之极而兼水化,谓之厥逆也。绍不以为然。至次日,红点俱没,烦躁转甚。绍曰:此内收也。予嘿不应。因叹曰:医贵同心,执己见以悞人命耶,此何为者!翌日死。

麻城邹清溪一子,五岁出痘,先请傅医治之,服保元汤,热益甚。又请李医,到曰:险痘也。清溪不安,延予视之,曰:此顺痘也。期十八日安,不须服药。众曰:今自发热日计,已六日矣,何以须十八日?况痘不服药,何以得痊?今进保元汤三剂,尚有一剂未服。予曰:痘不可以日期算,出已尽,发已透,脓已满,而后收靥可期也。今痘出而热转甚者,出未尽也,由服保元汤犯实实之戒,故令出迟靥亦迟也。吾闻善攻不如善守,本无他病,何以药为?吾为尔保全是子,无忧也!后果然。

邑人胡近城次子庚午冬,未痘先两颊赤燥,请予八子邦靖视之。予谓靖曰:《伤寒论》云,面色缘缘赤者,阳明热也。若不预解,至出痘时,此处必甚稠密而赤,贯串难靥。教以升麻葛根汤加防风、牛蒡子、连翘,三服而红色尽去,痘出亦疏。

汪怀江次子五岁,出痘甚密且红艳。怀江恐其不吉,请予四子邦治医。予谓治曰:险痘也。气实血热,可治也。教用当归梢、赤芍药、生地黄、防风、荆芥穗、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以解其毒,连进三剂,红色尽退,犹未发透。再教用黄芪、防风、甘草、赤芍药、牛蒡子、桔梗、青皮、山楂肉、连翘,调理十五日而靥。

英山马四衢一子五岁,出痘,痘不起发,延予视之。予曰:此顺痘也。马氏兄弟曰:不起发何如?曰:毒甚者则头面肿,毒微者则头面不肿,非不起发也。又呼咽痛,四衢忧之。予曰:此乃痘家常病,可喜者喉舌无疮,颈项间痘稀,不足怪也。乃以甘桔汤加牛蒡子水煎,细细咽之,咽痛即止,饮食无阻,十三日安。四衢曰:向吾小儿咽痛,服药辄效,何神也?予曰:痘疹者,火毒也。火气上熏,咽喉岂不作痛?故用桔梗之苦以开其结,甘草之甘以泻其火,牛蒡子之辛以解其毒,是以效也。若喉舌有疮则壅塞溃烂,颈项多痘则封锁熏炙,必为呛水失声之证,令嗣无之,故曰不足怪也。马氏称善。

圻水罗良制妻鲁氏年二十七岁出痘,遍身红斑如蚊迹,众医视之,皆曰不治,请予往。予视其神识精明,语言清亮,诊其六脉调匀,问其饮食如常,大小便调,不烦不渴,但遍身红斑,稠密无缝,色且艳。予曰:此夹斑痘证也。鲁畏死,乞救甚哀。予曰:此病非吾不能治。斑痘相杂,故难识耳。解去其斑则痘自见,汝切勿忧!亟作荆防败毒散加元参、升麻,作大剂一服,次早视之,则斑迹不见,痘粒可摸矣。再进一服,其痘起发,调理半月而安。

圻水汪白石女方二岁,出痘遍身,红点大小相杂,无有空处。白石曰:此女难治。予曰:此斑疹夹痘证也。乃教吾次男邦孝以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元参、连翘、牛蒡子、淡竹叶、木通,一服减十之三,再服减十之七,三服痘磊落明白。白石曰:先生神术也。

本邑各衙出痘,先二衙一子一女出,长子后发热见红斑,予疑是夹斑证,三四日后,其斑尽收,热退身凉,痘不出。四衙小男女正出痘,一子发热亦出红斑,亦亡恙。乃信人有不出痘者,或发斑,或发疹,或发水痘,皆可折过也,必在正出痘时方论。

英山郑斗门一子,出痘将见形,作痒不能禁,亟请予治,迎谓曰:吾只此子,今痘作痒奈何?予曰:起发时作痒者逆也,贯脓时作痒者逆也,将靥时作痒者险也。险者可治,逆者不可治。出见便痒,经传中原无是证,待吾思之。顷之,予谓之曰:吾思仲景《伤寒正理论》伤寒正理论 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之误。云:太阳经病身痒者,此邪在表,欲出不得出也,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经病,皮中如虫行者,此肌肉虚也,建中汤。令嗣身痒,正是痘欲出不得出,与太阳证同,非阳明肌肉虚证也。乃以各半汤方内去桂、杏,加升麻、葛根、牛蒡子,一服而痒止,痘出甚密。留予守治,半月而安。斗门谢曰:非公达仲景之妙,安能有此子也!

吾第七子妇徐患痘,大热大渴,眼红唇裂,自利清水,妄见妄语,循衣摸床,遍身红斑,俱如蚊迹,皆逆证也。人皆危之。予议曰:此毒在三焦,表里俱热,非大发大下之剂,不可救也。乃以通圣散全料大剂与之,才一剂而前证悉去,痘即出现甚密;复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防风、金银花、连翘、桔梗,调理愈。其痘自下收起,亦奇事也。

圻水罗野松年十六出痘,其父月湖延予视之。予往,先有张医在。张之言曰:凡出痘者,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今冬出痘,时逆也;痘起发头面要肿,今被寒气郁遏,毒不得出,故头面不肿,证逆也。奈何?予曰:不然。春夏为顺,秋冬为逆,非以时言,以痘疹言也。盖春夏者,发生长养之令也;秋冬者,收敛闭藏之令也。痘本阳毒,自出现而起发,自起发而成脓,如苗而秀,秀而实,故曰春夏为顺。如应出不出,应发不发,谓之陷伏,故曰秋冬为逆。头面不肿者,顺痘也;头面浮肿者,险痘也;头面预肿者,逆痘也。今痘本磊落,尖圆坚实,其毒轻微,故起发而头面不肿。若顶平根阔,肌肉鲜红,此为毒甚,不待起发,而头面先肿矣。张曰:起发大迟,由虚寒始,宜服温补。予曰:痘无病,不须服药。吾观此痘红润鲜明,表气实;大小便调,里气实也。无热无渴,无他病也。于此补之,谓之实实。公且止!吾计十数日必收靥矣。果未尝进一刀圭药也。

徽人吴印墩子出痘,胡三溪邀予同往视之。磊落红活,顺痘也。其儿脾胃素弱,起发略迟,复请医万世乔,见不起发,谓其气虚,妄投陈氏木香散一剂,痘转平不起。又投陈氏异功散一剂,其家惊惧,再请予同三溪视之,曰:噫!死矣!

圻水一屠家子出痘,正贯脓时,请一巫者,诵呪噀水解厌后,忽加瘙痒,痘形平塌,其色青白而气腥臭。予往视之,曰:此犯房室秽气也。急令买胶枣一觔,烧烟熏之,疮转红活而痒亦止。问其故?老巫他往,而子代之,有房事。

邑人胡半峯子五岁出痘,起发时顶平而陷,请予视之。予曰:顺痘也。凡出痘者,以气血和平为主,尖圆坚实者,气也;红活明润者,血也;红活平陷者,血至而气不足也;圆实而色白者,气至而血不足也;平塌灰白者,气血俱不足也;焮肿红绽,气血俱有热也。令嗣痘出即密,时日未到,气血未周,以渐起发,得其常也,故曰顺痘,不须服药。已果然。

圻水汪沙溪子痘出脓成,时头面腹背皆饱满,惟手足自肘膝至掌指犹未起发。予惊曰:脾主四肢,此子脾胃何甚弱也?祖母叶氏曰:吾孙生三日,母即死,是吾嚼粥饭养大也。予用建中汤加黄芪、防风,只一服而疹尽起肿作脓矣。时沙溪夫妇信奉鲁湖黑神于家,此子寄名于神,未出痘先,神降童云,坛保吾老黑承管,只要痘出得少。至是痘甚密,予等朝夕笑玩,以计逐之使去。

圻水李望松在监时,其子一岁,在家中出痘,请吾往视之。起发时,都是水痘。予曰:痘乃胎痘,五脏各具一证,肝为水疱,肺为脓疱,心为斑,脾为疹,肾为黑陷。此乃肝脏之证,喜皮厚肉坚而色苍蜡。若皮薄色娇,不可治也。乃以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牛蒡子,母子同服,十三日安。

邑令梁厚村子出痘,起发时多成脓疱,请予治之。予告之曰:此险痘也,治晚矣!公曰:但尽尔术。越二日,瘙痒作而死。

英山郑两川子九岁出痘,起发时额上两颊皆成水疱。吾曰:逆痘,不可治也。痘证自有次序,初出一点,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脓成而毒解矣。如苗而秀,秀而实。今方苗而秀,吾恐早发还先萎也。七日后更论。未及七日,大痒而死。

一男子年二十余,出痘甚密,起发时肿异常,面如锡饼,形状可畏,人皆危之。予所喜者,饮食如常,大小便调,安静而睡。一医欲投木香散。予曰:痘疹无疾,不须服药。色白者痘出太多,气血未能周遍也,数日之后,自然收靥矣。果二十余日安。

一小儿出痘甚密,不甚起发,面如锡饼,食少而渴。一医欲投木香散。予曰:此儿无吐泻里虚之证,不可用也。乃以保元汤加当归、赤芍药、防风、桔梗、牛蒡子,调理而安。

一妇人二十四五,出痘甚密,面肿甚,身无完肤,七八日后,眉心唇上有成血浆者,或谓正当作脓之时。予曰:未也。面疮带赤,犹是血也。未曾化水,遽尔成脓,此恶候也,后必溃烂死。果然。

一小儿起发作痒,予曰:诸痒为虚。此非虚也,乃火邪也。人以汤沃之,火炙而痒,可以例推。乃用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紫背浮萍,只一服而痒止。

一小儿痘起发时,痘疮作痛而呻吟。予曰:痘胀作痛者佳,脓成痛自止矣。今痛太甚者,血热也。升麻葛根加红花、连翘、牛蒡子、忍冬花,服之即止。

邑令朱云阁子出痘,至起发时,项后手背有二痘变黑者,摸之则痛,此痘疔也。急取胭脂数帖,水浸取汁涂之,尽汁而止。次日视之,已红莹起发矣。

邑人汪我溪子出痘,起发时有变黑者,予以云阁子之事语之,教取胭脂汁涂之。其内周氏不听。予谓我溪曰:不用吾言,蔓延不可为也。后果一身尽成黑痘而塌,复出一层又塌,如此者三而卒。

王思泉子出痘起发,时渐变黑,急请予治,已蔓延一身矣。其兄少峯议曰:吾闻痘疮变黑归肾者不治。公谓何如?予曰:黑痘有二证:一则干枯变黑者,此名倒陷,乃邪火太炽,真水已涸,故曰归肾不治;一则痘色变黑,未至干塌,此疫毒之气,所谓火发而熏昧者也。令侄之痘,正是此类,吾能治之。乃用当归梢、生地黄、赤芍药、酒红花以凉血,黄芪、人参、生甘草以泻火补元气,酒炒芩、连、牛蒡子、连翘、升麻以解毒,防风、荆芥以疏表,每剂入烧人屎一钱,连进十三剂,痘色转红,脓成而收靥矣。少峯曰:吾未见能治黑痘者,人夺天巧,信哉!

李良臣子出痘,至起发时,变黑而干,急延予治,乃问其大小便何如?乳母答曰:自初发热,到今未大便。曰:此热盛于内,宜急解之。因制一方,用麻黄酒蜜拌炒焦黑、红花子、紫草、人中黄、连翘、酒蒸大黄、烧人屎,水煎服;外用胆导法,取下燥屎,痘转红活。后以四物汤去川芎加紫草、木通、枳壳、生甘草,调理收靥而安。

圻水汪白石子出痘方八岁,请予治。起发时有黑枯者,予曰:此痘疔也。用四圣散,胭脂汁调,银簪拨开痘头涂之,即转红活,亦不延蔓。数日后,应收不收,问之,不解已七日矣,知其肠肉燥结。其家信佛事禁杀,予强取猪肉烂煮和汁与食,果肠润便通,痘旋收靥。

英山郑鄫子出痘,请予往治。起发时,肩膊腰臀间,有数个干黑者,急以胭脂涂调四圣散,银簪拨开痘顶,入药于中,须臾起发红活,亦不延蔓。时鄫叔郑斗门善医,同在调理,因问予曰:痘疮变黑,有可治,有不可治者,何也?予曰:痘疮变黑,其证为逆,治之贵早,不可缓也。缓则延蔓传变,倏出倏没,迤逦而死矣。治此痘者,亦有数法:如四围有水中心黑陷者,只用胭脂涂法,须频频作之,直待转红起胖而止。如痘子干黑,根脚坚硬者,可用四圣散,即今之治法也。若皮肉不活,根脚不肿者,决死勿治。若起发有水,顶平而黑者,宜内服凉血解毒药加烧人屎,外用胭脂涂法。若大便不通者,此里热熏蒸得之,宜内服四物三黄汤,外用胆导法,得利后而变红活也。若泄泻者,此虚寒也,宜用保元汤加木香、桂。如尽干黑烦躁闷乱者,决死不可治。斗门称善。

李廷让子四岁出痘,十日后,予视之,见其痘顶平陷,根窠红紫,昏睡不食。予曰:不可救也。次日死。

张月山妹出痘,起发止空壳,延予视之。予曰:此气有余而血不足也,责在肝经。用四物汤、小柴胡汤服之,虽作脓,亦未饱满而收。予曰:凡痘疮不成脓,或脓少者,皆发痈毒。此足厥阴肝病,必发项疽。已果然。

予长子邦忠三岁出痘。先君年八十,始得一孙,与先母珍爱甚笃。至脓成将靥时,忽作泄泻,疮变灰白。先君曰:此虚寒证。命作木香散服之。未尽其剂,泄止疮复红活。时邻居民曾显荣长子出痘密甚,将靥,亦作泄泻,痘变灰白,又作痒,亟来请药。先君即以前未尽剂姑与服之,泄亦止,而疮转红活不痒矣。

郡别驾壬峯萧公女七岁出痘,请杜近林治之,连服保元汤。公因疮密忧甚,延予视之。予曰:表里俱实,虽密,顺痘也,不必服药。公江西永丰人,彼处出痘者,专食鸡。予以理实告,鸡不可食。公不听,日取大鸡烂煮,以汁饮之。至脓成将靥时,忽大泄,日夜五六次,所下皆清水,公命止之。全曰:里气太实,正须泄耳。次日,泄益甚。予视其痘饱满红活,不与服药。公怒曰:吾女好痘,莫有失也。予曰:保无他。杜亦惑之,欲进肉豆蔻丸,予止之。至第三日大泄水一行,予告公曰:泄止矣!公问未服药何以止?予曰:此坐饮鸡汁太多,水留肠胃之中,今泄者,名蓄水泄也,水尽泄自止。与四君子汤加陈皮调理而安。公甚称服。

一小儿痘本轻疏,因伤食腹痛而呕,用平胃散加砂仁、藿香叶、煨生姜而呕止。

一小儿因食生冷,伤脾胃而呕,痘变灰白,用钱氏异功散加砂仁、丁香、桂而呕止。

一小儿痘密甚,喉舌都是,将靥时,呛水呕食,杂脓血痂皮痰涎而出,用甘桔汤加牛蒡子频呷之,调理而安。

一小儿脓成将靥,忽作干呕,虽不饮食,当忽自呕哕。予视其痘不作脓,不满顶,曰:此逆痘也。乃诵冰冻叶落弦绝声嘶之言以告之。后失声闷乱而死。

胡三溪女七岁出痘,初发热,两手如捻物状。时喻正甫亦在。予曰:此肝病也。经云:其为病也握,宜平其肝。以泻青丸方去大黄加甘草、柴胡、青皮,一服而握止。予欲再进一剂,其母匡氏不喜,喻顺其情,呼曰:好痘勿药。予曰:噫!凡肝病者,多水泡而作痒,吾欲止之未发之前,既不听,七日后再议。予但言用心守护。果至第六日夜,面疮尽抓破矣。匡乃大哭,请予治之。喻亦叹曰:何变之速耶?予曰:向欲预防此变,尔等不信,今何叹惜哉?请勿忧!予能治之。乃用保元汤加防风、白芷,一服痒止,再服着痂而疮亦平。

吴近滨二女出痘,请予调治。长女顺吉。次女将养脓,面上有干靥者,犯倒陷逆证,原无治法。乃主一方,用黄芪、人参、甘草节、当归、赤芍药、生地黄、金银花、牛蒡子、连翘、麻黄蜜酒拌炒黑、红花子,水煎调穿山甲末。且告之曰,此药服后,若疮先干者,复起作脓;未干者,胖壮饱满。痘空地上再出小痘,上也;痘不作脓,不补空,或发痈毒,次也。否则无可为计矣。连进三服,已干者不肿,未干者饱脓,空中补痘不多,手足发痈,后以十全大补汤加金银花、连翘调理而安。

圻水丘莲塘季子出痘,正作脓瘙痒烦哭,亟请予往。见其面痘磊落红绽,脓浆未熟,两颊先干,皮肉木硬,因其珍爱,难以凶告。但曰:左颊属木,肝也,肝主血,藏魂。右颊属金,肺也,肺主气,藏魄。两颊木硬,气血不荣,魂魄不靖,所以烦哭也。莲塘固请用药,余辞不能治。欲解其毒则中气反伤,欲补其中则邪火正盛,因告退。是夕加烦而死。

圻水徐桂山子文祯年十七出痘,请予调治。至脓成将靥时,忽发狂妄语起舞,或殴人骂人,皆平日雠恨者,一身疮尽迸破。父母恐有魇呪,亟延田巫禳之。田尽其术,病者不少宁,乃问予。予曰:信巫不信医,待巫无验,吾方治之。田亦自知非魇,乃告予曰:请用药,勿相徇也。吾用安神丸百粒,作二次服,良久始省,问其所为,梦也。

麻城邹渍溪子出痘,至养脓时大渴不止,予议用人参麦门冬散,传医即依本方修合。予谓曰:此乃疮出太甚,津液不足之证。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皆所禁也。吾借古方而行己意,教以本方去白朮、升麻加生地黄、天花粉、知母、淡竹叶,一服渴止。

邑孝廉万宾兰子出痘,至养脓时大渴不止,予用人参麦门冬散去白朮、升麻加生地黄、天花粉,作大剂代汤饮之,一服渴止。

圻水李宅一女出痘,至脓成将靥时,发腹胀且痛,气喘呻吟,请予治之。予视其疮既胖壮,脓又饱满,诊其脉弦滑。予曰:此非痘毒,乃伤食也。因问曾食鸡肉糯米饭,予曰:急下之!女之祖知医,乃曰:痘疮首尾不可下,恐虚其里,不靥也。予曰:病不执方,药贵对证,有是病则投是药,下之无妨。遂以原物作汤,吞丁香脾积丸,得利而安。

英山金宅一子出痘,成脓时忽腹胀作痛,气喘烦闷,延予视之。其痘光壮饱满,非毒也,必曾伤食。问之,果因面食过饱。乃用原物汤送下丁香脾积丸,得利病稍定;再用钱氏异功散加青皮、山楂,一服愈。

邑丞雷省斋次孙五岁出痘,延予四子邦治视之。此孙尝拜医万世乔为恩父,世乔恃熟,专恣无忌,邦治用药,必力阻之,衣之以厚绵,围之以厚被,日夜向火,任其饮酒,未七日而靥。予闻日期未足,其收太急,亲往视之,见其自面至腰,溃烂平塌,无作痂者。乃告曰:此非正收,是倒靥也。亟用托里解毒之药,减去衣被,再勿近火饮酒,可保无事。因立一方,以黄芪、白芷排脓托里,防风、蝉蜕以疏表,青皮、桔梗以疏里,牛蒡子、甘草以解毒,只一服而溃,疮复胀,大便脓涎,此毒气中外无留矣。予辞归,又告曰:勿再服药,恐生他病也。已而安。

予长子邦忠妇李氏,年十八出痘,至成脓时,经水忽行,所下血块且多,吾妻钱氏以告。未踰日,妇猝失声,问之但摇头垂泪,自知必死。家人惧甚。予思痘疮变黑归肾,宜有猝失声之证。今痘已成脓,饱满红润,何以有是逆证也?沉吟良久,亟呼邦忠曰:勿乱!吾得之矣。《内经》云:妇人重身九月而哑者,少阴之脉不荣于舌也。夫少阴者心也,心生血,诸疮皆属于心,疮毒之火,内起于心,迫血下行,故经血来也。舌者心之苗,血去则心血虚,不能上荣于舌,故舌萎缩而猝失声,不能言也。乃以生脉散去五味子加当归身、生地黄服之良,顷之愈;后以十全大补汤加麦冬调理而起。

圻水萧家一子三岁出痘,请吾长子邦忠治,将靥时忽失声,邦忠以问予。予乃示以四证。忠曰:啼哭有声,但言语重浊,不清响也。予曰:此肺热也。教以甘桔清金散,服之而安。

邑人胡玉峰子出痘甚密,请予调治。予曰:此儿脾胃素弱,当用补胃之剂,使血气旺而痘易成就也。玉峰不听。至成脓后,过期不靥,遍身溃烂,寒战咬牙,失声悉具。玉峰恐不祥,先倩匠合木,而吾至逐之。玉峰问故?予曰:战者,遍身溃疮,坐卧艰难,不能自任,非鼓颔寒战也。咬牙者,龈疮相聚相戛而鸣,非神昏鬬齿也。失声者,欲得肉食,子不与,日夜啼哭思之,非咽烂呛水也。子不用吾言,以至此极,若肯进补脾之药,则即靥矣。乃从吾言。予用调元汤加防风、白芷,暗入熟附一片,连进三剂而安。

邑庠生余光庭十九岁出痘,延予与韩凤岐治之。十日后,脓成浆靥,忽作厥逆,诊其脉,促而代,予谓韩曰:厥逆者,恶证也。促代者,怪脉也。痘疮顺正,饱壮明润,何以得此脉证也?韩亦忧疑。予思厥逆三证,一曰胃寒,二曰水逆,三曰胃败,皆不相干。经曰:诸气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气炎上之象。乃问其大便何如?曰:自出痘到今,七日未更衣。予曰:燥屎壅塞,下窍不通,毒火炎上,出于上窍,故厥逆也。促代之脉,得之厥逆,气逆脉亦逆也。又取猪胞导之,取下燥屎,厥逆即止,而脉亦调匀,随起。

圻水徐淑道十三岁出痘,请先君菊轩医治。一日,归家而叹,全问何事?先君曰:圻水徐生出痘,父丧母寡,今不可治矣。全问其证,先君曰:痘已成脓,只待收靥,今变黑归肾,故不可治。全曰:全能治之。乃往视之。见其痘磊落,脓浆饱满,神识清爽,语言清亮,自告予曰:先生救我!问其大便,五日未通。全告先君曰:此痘正宜收靥,里实热蒸故溃烂也。其色苍黑,亦正色也。但解其里即靥矣。先君问以何方?全曰:四顺清凉饮。与之一服,下燥屎二十余枚,痘随收靥而安。先君问全曰:汝未习医,何以知其变色为正色,非归肾也。全曰:此在邵子皇极经世中,乃诵其东赤南白西黄北黑之言而详解之。先君曰:尔以儒为医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百九十八
痘疹门

医案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曰:邑人汪大宾有三子,长子次子皆死于痘,少子汝愚,痘将靥,灰白溃烂,神昏不醒。大宾之兄大川,亟请予往,谓:此侄之病,与前相似,幸而得生,吾弟有后,但恐不可治也。予视之,曰:无伤!不必服药,但与公同守,三日收靥也。大川问不服药何以能痊?予曰:疮白者,乃熟太过而白,如果熟溃烂之状,非虚也。神昏者,乃邪尽正回,否极泰来之兆,非昏瞀也。再待三日,正气复而病痊矣。果然。

英山沈瀚女年十九,出痘,其婿请予视之。起发未透,脓浆未成,收靥太急,非正靥也。适占得涣之巽,予曰:病既逆,卦象又凶,不可为矣。果死。一子十岁出痘将靥,亦与其姊证同,及卜,亦得涣之巽,人皆惧。予曰:勿忧!此可治也。其婿曰:同一病,同一卦象,有可治,有不可治,何也?予曰:以病言之,令正收靥太急,面无完疮,故曰不治。令舅面疮半靥,脓肿尚存,故曰可治。以卦言之,先以夫占妻,用财为主,卦中无财,兄弟发动,又克妻财,所以凶也。后以父占子,用子为主,子孙旺相,兄弟发动,能生其子,所以吉也。已而果然。瀚曰:公何但神医,亦神卜也。

邑文学胡小山长女未嫁,出痘甚密,脓成过期不靥,请予调治。此女平日脾虚食少,性不肯服凉剂,予乃以钱氏异功散加木香、青皮,炼蜜作丸,米饮送服,调理而愈。

小山子胡仁山幼时,出痘甚密,脓成不靥,渐至溃烂,请予调治。予问自起发以来,未得大便,里实热蒸,故不成痂,议欲下之。小山曰:此子素弱,恐不可下。时有一术士王克廉符水甚验,乃书一符,焚而服之。少顷,腹中鸣而利下清水,众皆称谢,予亦喜之。但思久未更衣,岂无燥粪?至次日,痘益溃烂,予作胆导法,取下燥粪三十余枚,如弹子大。众又笑曰:此法更妙。痘即收靥,至腰又不收,大便自燥粪下一次又未行也。予曰:作符乎?作胆导乎?王亦曰:不如胆导。再取下燥粪十四枚,后皆溏粪,痘亦收尽而安。

一小儿因渴饮水过多,湿伤脾胃,不能收靥,以四君子汤,以人参补中、白朮燥湿、茯苓渗水、甘草解毒,加防风以胜皮毛之湿,白芷以逐肌肉之水,肉桂以利关节而去寒水之邪,砂仁以温胃止渴,调理而安。

一小儿大便不通,热蒸于内而生其湿,以致浸淫不能成痂,用当归梢、生地黄以凉血,麻子仁以润燥,酒大黄以泻热开结,生甘草以和中,得利而安。

一小儿泄泻不止,食少,此里虚不能收靥,用陈氏木香散合肉豆蔻丸服之,愈。

邑人蔡承盛子出痘甚密,先延甘医,视后脓成,后过期不靥,面疮溃肿,起止呻吟,呛水吐食,语音不清,甘谓不治而去,复请予。予视其病面疮肿起,正在贯脓,遍身皆然,非倒靥也。呛水呕食者,口唇肿硬,吞咽不便,非咽喉溃烂也。语音不清者,鼻中壅塞,气不得通,非失音也。疮毒尽出,表病里和,可治也。乃制一方,用苦参酒浸、牛蒡子、白蒺藜、何首乌、荆芥穗各等分为细末,酒糊为丸,淡竹叶煎汤下,调理一月起。

时邻居一小儿病证相同,亦请予视。予曰:不可治也。或问故?予曰:证不同也。彼痘过期,痘热宜靥;此痘犹生,未得成脓,不宜靥者,一也。彼痘肿胀犹贯脓血;此则面平目开,皮脱肉干,二也。彼痘喉舌无疮;此则咽舌溃烂,呛水失声,三也。彼家私与蔡氏求药,服之无效死。

胡三溪长女十二岁出痘甚密,延喻南麓视之,以参、芪大补之剂服之,二十日后,过期不靥。予往视,见其疮已溃烂,幸非倒靥,乃犯温补药多,里邪尽出,表毒不解,急宜解表,勿使皮肉腐烂。喻犹强执为是。又过五日不收,复请吾长子邦忠。予教用防风、荆芥、升麻以解表胜湿;白芷以蚀脓逐水;连翘、牛蒡子、甘草以解其郁蒸之毒。肺主皮毛,因参芪之补,肺热且甚,时值夏火正旺,用黄芩酒炒以泻肺中之火,解时令之热,调理一月而安。

蕲水董希周女十九岁,辛丑十二月中旬出痘,请江万吉治,延至岁终,不得收靥,精神已昏,饮食俱废。江不能治而去。予往视之,僵卧如死人,任其开衾详看,无所知识。及诊其脉,洪实调匀。其祖父廷宪在,素知医者,予告曰:此痘倒靥,逆证也,不可治。惟脉洪实调匀,不疾不徐,予今弃证,从脉治之。若得坏疮复起,新痘复出,人事清爽,饮食如常,则无事矣。乃用升阳散火汤加黄芪、当归、木香、青皮,连进三剂。初三日复出一层新痘,旧者尽干。初五日出尽,周匝一身,病者亦渐苏醒,能言语,求饮食,依期起发养脓,至十三日靥。后以十全大补汤调理。希周父子拱谢曰:此病皆曰不可为,非公神手,何以生此女耶?予曰:痘倒靥必归肾,今幸愈,又当慎目疾也,宜预解。希周不听。半月后,右目痛不能开,果丧明。

邑文学卢半默妻李氏出痘甚密,未及成脓破,皮肿脓聚,气多腥臭,过期不靥,饮食渐少,锁喉呛水,请予视之,曰:形证俱恶,恐不能痊。延二旬余殒。

一小儿痘靥后,复出一层小痘,其家惊忧,请予视之。曰:佳兆也。痘科云: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重者一齐涌出。此痘最轻,且无余毒,发已尽矣。其人大悦。

邑人吴若泉子三岁出痘,请予长男邦忠视之,予偕往。予曰:毒气有余,谷气不足,此儿食少,故不靥也。问服何药?予谓邦忠曰:无药可解,能食则生,不能食则死。次日思食,所食且多,予闻叹曰:死急矣!邦忠亦疑曰:能食而曰死急,何也?予曰:谓之能食者,久不食而今思食,自少加多,胃气复也。今忽多食,乃胃败火盛,邪火杀谷,名曰除中。况膏之将灭,必大明而后灭,死在旦夕矣。次日果死。

一痘将靥,忽作泄泻,口渴饮水,小便短少,其痘胖壮红润,此内热也,用五苓散加黄芩、芍药煎调益元散服之,愈。

一痘起脓成能食,一向溏泄未止,用钱氏异功散加木香、诃子肉服之,愈。

一痘成脓,面部将靥,因渴引饮过多,以致自利,用白朮散服之,渴泻俱止,愈。

一痘成脓,少食,忽作泻泄不止,痘变灰白,用木香散、豆蔻丸服之,愈。

一滑泻不止,食少腹胀不止,足冷,痘灰白色,脉细无力,此犯五虚,不治而死。

蕲水柴大愚妻周氏二十七岁,出痘甚密,脓成时,请予治。予见鼻准先干,曰:此凶证也,不可治。或问此证将收而不治,公悞耶?予曰:起发未透,脓浆未熟,不当靥也。况痘疮收靥,自有次第,形色亦殊,先自口唇两旁收起,满浆堆脓,面疮皆然,自项而下,则成疕壳。今痘未熟而靥,乃倒陷也。自鼻先收,失其序也;不满浆者,干枯也。予不能治。辞去后,三日死。

一小儿靥后,痂皮不脱,问予。予曰:此脾肺二证不足也。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气不足,故痂难脱。乃用钱氏异功散加黄芪、桂服之愈。

一小儿痘后一身尽靥,痂皮尽脱,惟头与足不靥,其家甚忧,延予治。予曰:此常候也。何劳治!盖天地间物以阳济阴,以阴济阳,阴阳相济而成造化。人之一身,诸阳皆聚于头,乃阳中之阳,谓之孤阳;诸阴皆会于足,乃阴中之阴,谓之寡阴。孤阳不生,寡阴不育。所以头疮不收者,孤阳无阴也;足疮不收者,寡阴无阳也。久当自痊,但迟迟耳。不须服药,亦无妨也。请者喜而退。

一小儿痂落后,其瘢白色,或问予。予曰:此气虚也。肺为气之主,其色白,当用参、芪大补之剂,否则有变。其人曰:痘已收完,何变之有?一月后,大喘而死。

邑丞雷省斋次孙出痘,落痂月余,面瘢凸肿,今始发泄也。凡毒自内而外者吉,用当归梢、赤芍药、防风、荆芥、连翘、牛蒡子、黑参、蝉蜕、升麻作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安。

一小儿痂落后,瘢内凸起且作痒,请予。予曰:此风热也。用人参败毒散加防风、荆芥一服安。后有患此者,用荆芥败毒散加人参服之,外浴水杨汤,皆效。

一小儿落痂后,瘢毒不平,人问予。予曰:痘家戒食姜,恐靥不齐,瘢不平也。问之,果然。

一小儿落痂后,瘢肿复成疮,久不愈,请予治。予曰:此痘毒疮也。由犯手挦掐,不得自脱,故皮肉受伤而复作疮,以苦参丸与服愈。

郡别驾萧壬峯一女乙丑冬出痘,请全调治。缘娇惜太过,非鸡与煎熬厚味不食,而彼处风俗,有病必食雄鸡,全请戒之,不听。全告曰:不肯慎口,他日蓄毒作病,必费调理。公不肯信,自丙寅年后,两目出泪,眼弦亦烂。全曰:此毒发于肝,肝火旺也。公曰:目上下睑属脾,脾有热乎:全曰:此因泪出不止,浸淫烂溃也。乃用泻青丸方去大黄加柴胡、黄芩、密蒙花,炼蜜为丸,服半年后而目不出泪,眼弦平复。丁卯夏又小便如靛青,点滴着肉处,皆烂成疮泡。全曰:此亦肝火也。公曰:膀胱之热。全曰:肝色青,乃肝移热于膀胱也。又用泻青丸方去大黄加柴胡、木通、车前子,炼蜜为丸,服之安。公曰:悔不早听佳论耳。

邑文学胡近滨长女出痘不甚密,亦不十分光壮饱满,与药点滴不入口,盖平生不肯服药也。收靥时,一片薄壳,逆痘也。足膝发痈毒,与药一饮而尽。近滨夫妇喜,余曰:勿喜,病不可为也。近滨问故?予曰:脾主味,开窍于口。经曰:口和则知五味。令爱素不肯服药,今肯服药且尽,是不知味而脾败矣。况膝膑之处,脾实主之,脾败则亦不能成脓。及请方士蔡谷阳针之,果皆清水。次日死。

蕲水夏佐南长子痘后,手足发痈,请予视之,见其面色黎黑,精神疲困,饮食且少。予曰:令嗣之痘,未得起壮,收靥太急,今发痈毒,乃倒陷归肾证也,必不能成脓而死。果然。

一小儿痘后发痈,急请予治,予用十全大补汤加连翘、金银花治之愈。盖其痈已溃,故用是方。凡溃痈者,以是治之,未有不愈者。

一小儿痘后发痈,即请予治,予用解毒内托散调理愈。

黄冈蔡丹泉子痘后卵肿,吾子邦正视之,作厥阴肝经病是也。丹泉不自安,使人问予。予曰:非痈,乃厥阴肝病。因寄一方,用小柴胡汤加青皮、木通、山楂肉,调理愈。

邑丞雷省斋一孙出痘,七日倒陷,予往视,发出。雷问曰:再服何药?予曰:痘即发出,毒犹太甚。欲解其毒,中气素虚,恐伤中气,又致倒靥;欲补其中,恐助毒火,又伤其目。不如节饮食,适寒温,以待自安。时万世乔欲进补中药,闻予言止。偶因伤食发热,予不在,世乔言于众曰:昔欲用药,密斋力阻,今亟矣,奈何?雷怒,乃作参、芪温补剂服之,韩凤岐与吾子邦治不敢止。予闻之,往问曰:劝勿服药,恐其伤目,何求效速耶?雷曰:但得生,虽带疾何妨,盖谓必不得生也。予又告曰:令孙必无事,他日损目,须记吾言。今果两目俱盲,雷始悔不用予言,遽疏世乔。邑司训王月山子,痘后两目畏明,予曰:肝火太旺,宜服泻肝散加柴胡、蝉蜕、黄芩。初一剂,用酒制大黄,其子畏药苦不服,果成内障目盲。

邑人徐少柳子痘后两目不开,吾儿邦治医不效,乃请予视之。予曰:两泡高肿而不流泪,决非痘遗,乃脾经湿热也。遂制一方,用苍朮童便浸、黄连酒炒、防风、升麻、生甘草为末,蜜水调服愈。

邑人萧天秩子痘后,目有白瞖,延予视之,曰:此痘瘢也,治之无功。果盲。

蕲水徐淑道出痘不靥,先君命全治之。萧桂屏再请团风李医视之,用陈氏木香散一服。予曰:悞也,必损目矣。果损一目。

蕲水周望峯女出痘后,目闭不开。予曰:令爱痘顺无余毒,必羞明证也。乃试之,向暗则开,目不赤,向明则闭,又不流泪,此肝经火邪未除耳。乃用羌活、防风、当归梢、川芎、柴胡、蔓荆子、密蒙花、生甘草、淡竹叶,一服而目开,遍身痘瘢肿凸而起;再用四物汤加防风、荆芥、人参、连翘、生甘草服之愈。

吾邑多云山周宅一小儿九岁,痘后出外,忽头肿两目不开,请甘大文视之。大文问予,予曰:此非毒痘,乃风热也。因口授一方,用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当归、川芎、藁本、蔓荆子、细辛、甘菊花、黄芩酒炒。大文依予往治之愈。

邑人张国重子痘,靥时面疮溃肿,脓水浸淫,泄下脓血,后重不食,先请闻延南,作噤口痢治,不效,请予治之。予察其证,乃是倒靥,非痢也。在痘科中利下脓血痂皮者生,水谷不化者死。在《伤寒》厥阴经病论则曰:热畜于里,当便脓血,勿治,利尽脓血自愈。予思此疾不死,不可亟治,乃买药制药,故延缓以待之。数日后度其脓血将尽,乃用四君子汤加白芍药、枳壳、黄连、木香,一服后重除利稍止,再服而能食,三服而痘靥告痊。

一小儿痘后发热,大小便难,疮瘢带赤,他医言虚,欲用保元汤。予曰:不可!此实热也,因食辛热之物得之。果食鸡而得。以连翘饮服之,愈。

一小儿痘后发热不止,食少喜睡,延予视之,疮瘢黑黯,乃知痘毒有陷也。予问此儿痘疮脓水必清,痂皮必薄否?其家答曰:果然不成脓,不结疕,但水出皮脱而干也。予告之曰:凡痘出初壮热昏睡,常候也。痘既收后,则邪气已尽,正气当复,热渐退,食渐加,精神渐爽,亦常候也。今皆不然,吾恐术无用矣。遂辞归。半月后,忽昏冒死。

邑染匠徐姓者,一子痘后发热,诸医或用小柴胡汤,或用竹叶汤,或用黄连解毒汤,皆不效,热益甚,请予治之。予用保元汤加当归、炒黑干姜,一服热去。

邑令唐肖峯子十二岁,戊辰正月出痘,时唐要吾偕入京,乃延予四子邦治、八子邦靖同韩凤岐医治。痘靥后,右肩发一红肿,非痈也,韩以针刺之,其手不能举。三月末,肖峯北归,至上蔡闻之,甚忧。予慰之曰:勿忧!及至察之,其手不痛,但软弱无力,不能自举,必用左手持之乃能举。唐问故?予曰:此肝热气虚也。盖肝主筋,资血以养,寒则缩,热则张,惟补气养血,则病自痊。乃制一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药、川续断、甘草节、白朮、桔梗、木香、薏苡仁、防风为末,山药作糊为丸,服至半月愈。

蕲水汪元士子癸丑四月出痘,靥后忽然闷绝,目闭口合,一家大哭。予曰:勿哭,吾固知有此病也。乃命吾次子邦孝作调元汤加麦门冬浓煎汁,斡开口少与咽之;又令煮粥汤相间进之,须臾平复如故。元士曰:神哉术也!敢问何以预知有此?予曰:正气虚弱,邪气方盛,壮火食气,气益弱矣。今邪气既退,正气将生,乃否极泰来之兆,所以戒勿扰乱,待其自苏。人不知此意,卒见闷绝,便将抱动,呼唤号哭,神气一散,其不救者多矣。时有二医在侧,周医云:向者起病日犯太乙天符,尚恐有变。予曰:运气之论,岐黄之秘旨,专论其年,非谓起病日也。况主客之气,胜复之变,一岁之中,难以预料,岂可以是料病吉凶也。信如尔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凶,然则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向医曰:尚有余毒。予笑曰:取钱氏小儿书来!痘后余毒有三:一者疥,二者痈,三者目赤,未言有昏瞀也。盖痘疮或出不尽,发不透,靥不齐,或空壳无水,或清水非脓,此则有余毒也。今此痘起发胖壮,脓水饱满,有何余毒哉?

黄冈陶前墩子出痘将靥时,欬嗽喘急,吾子邦正医之,用甘桔汤加牛蒡子、麦门冬服之未效,请予视之。予谓正曰:汝用方是。此证肺有火邪,火郁宜发之。即如前方去麦门冬加紫苏、地骨皮,一服即效。

一小儿痘后洗浴,面目一身尽肿,请予治。予曰:此水气也。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去湿,加黄芪以实表,防风以胜肌表之湿,麻黄以逐皮间之水,一服而肿减。后以钱氏异功散加猪苓、泽泻,调理而愈。

胡松山子出痘,在母黄氏怀,半夜后,此儿却在地下;萧楚梧子出痘,日中时,忽闻蒜气过;胡三溪子出痘,有鸦日日叫噪;胡淑卿子出痘,近夜时楼上忽闻桌倒声,视之无他;王来楼子出痘,有蝙蝠飞入室,后皆凶。

邑人胡道松四岁病疹,先请甘大文视之。三日,疹不出,烦躁甚,乃请予。文又作荆防败毒散,予止之曰:此皆发热之药,无解毒之用。况天大热,又无时令之药一二味在内,则阳愈胜,阴愈亏,阴阳不和,此疹所以不出也。吾作东垣凉膈散加元参、升麻,一服疹出,三日起。

甘大文从吾学医,长男发热,予见之曰:疹也。三日不出,身凉神倦,坐卧不宁。予谓大文曰:汝子疹毒不出,外凉内热,毒火内伏,故烦而坐卧不安也,不急治,且危。文泣求医,予乃用葛根汤加麻黄、石膏以发之,一服疹尽出,色白不红。予曰:此血虚也,用四物汤加防风,一服色变红,随愈。

郧阳杨举人子疹后利下鲜血,予授一方,用当归梢、生地黄、白芍药、炒条芩、炒黄连、人参、生甘草、枳壳、乌梅肉调理愈。时郡中出疹,但病利血者,杨氏授此方皆效。

郡人周小川族人一小女,疹后欬嗽失声,予授一方,以甘桔汤加炒牛蒡子、炒枯芩、天花粉作散,薄荷叶汤调,再煎一沸,服之愈。

邑文学程文达一女年二十出痘,且有娠五月矣,请予治之。诊其脉,男胎也,惟以清热解毒,和中安胎为主。乃用黄芩、白朮为君,人参、生甘草、当归身、生地黄、白芍药、紫苏叶佐之,自初出至成浆,无他苦。予闻家中被盗遄归,适蕲水郭医至,进药一服,胎堕,果男胎也。亟请予至,痘变灰白,平塌成倒陷,里虚故耳。询所用方,乃独圣散。予曰:噫!穿山甲、麝香皆堕胎药,胎去气血益虚,疮毒内陷,不可救也。遂辞归,三日卒。

万氏《育婴家秘》曰:痘疮有收后落靥,肉色不红,遍身肉色尽白者,时罗田西门王紫玉所生一女名折哥有此证,日夜无时啼哭,遍身潮热,不思乳食。予曰:此证若不急治,或一月二月,或四十日或二三年,潮热不退者,纵有灵丹,亦不可治,必致成疳而死。紫玉不信吾言,其女果死矣。后紫玉之长子名逢老哥出痘亦有此证。渠问予曰:小儿此证,当服何药?吾答曰:要先服十全大补汤数剂,后服三合汤治之,其热即退,其哭即止,俟遍身头面手足痘疤,肉色尽红,方可止药,后服加减八宝汤,得保全安。三合汤即四君子、四物汤加半夏、陈皮,莲肉十五粒,胶枣两个,糯米四十九粒,煨姜三片为引,此证若未出痘之先,生疮日久,气血俱虚而有痰滞气不得行,气不行则血不行,而成大疾病矣。

《薛氏医案》曰:一小儿出痘,不起发红活,腹胀泻渴,皆以为不治。施院使谓表里虚寒,用十二味异功散,一剂即起发红活,诸证顿退;又用参芪内托散贯脓而靥。

儒者薛戒甫子五岁,出痘三四日,下紫血,日数滴,至八日不止而疮不起。御医钱春林谓脾气虚寒,用木香散二剂,用丁香十一粒,人参五钱,一日服之。次日痘皆起而有脓,由是血渐止,二十余日而愈。

一小儿起发红活,但不时作痒,口渴作干,便血面赤发热,先君谓肠胃有热,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加柴胡,一剂诸证渐退,形体倦怠,此邪气去而形气虚弱耳,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红花二剂而安。

一小儿痘疮赤痛,烦热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君用犀角地黄汤而血愈,又用紫车快斑汤加黄芪、芍药而愈;后疮痕色白,用四君归芪治之而痊。

一小儿出痘吐血,其痘赤痛如锥,或疮出血,余谓肝火炽盛,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一剂,随用济生犀角地黄汤一剂顿愈,又用芹菜汁而痊。

一小儿痘疮下血而不起发,先君谓气血不足,用紫草快斑汤加参、芪、归、朮治之;血止疮起,但贯脓迟缓,用八珍汤倍加参、芪数剂;疮靥而根白痒,此气血虚而热也,用八珍汤二十余剂而愈。

一小儿痘疹,大便下血,小便甚赤,疮颗色赤,发热饮冷,先君谓热毒郁滞,先用八正散一剂,后用解毒防风汤一剂,顿愈;又饮芹菜汁而全痊。

一小儿痘正发而便血,倦怠少食,作渴饮汤。余谓倦怠便血,此脾虚而不能摄血也。少食作渴,此脾虚而津液短少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紫草治之,愈。

一小儿便血腹胀,困倦发热,口干饮汤,四肢逆冷,先君以为脾气虚寒,不能摄血,用五味异功散加丁香十粒、炮姜五分,二剂血止,痘贯而靥。

一小儿七岁患痘疮,腹胀八九日矣,先君云当急补脾土。不信,乃服消毒之药,大便下血甚多而殁。

一小儿作渴泄泻,发热饮冷,唇舌皱裂,泻粪秽臭,先君以为内热所作,用前胡枳壳散一剂,稍愈;又用清凉饮加漏芦,乳母服之,儿顿安。

一妇人患时疫将愈,更出痘疮,大起发,体倦痛,甚则昏愦烦渴,饮汤不思食,用十全大补汤及朱砂末,其痛顿止,食进体健。仍用前汤倍加参、芪十余剂而贯脓,又数剂而愈。

一娠妇发热作渴,遍身骨节作痛,用仙方活命饮二剂,诸证稍愈。至十一日出痘百余颗,形气甚倦,用紫草木香散,又出少许,但口干作渴,用人参白朮散而渴止,用八珍汤加柴胡、丹皮而贯脓,后去丹皮、柴胡倍加参、芪数剂而痘靥。

一男子年将三十出痘,根窠赤痛,发热作渴,服紫草饮之类,前证益甚,痘裂出血。余用小柴胡加生地、犀角二剂,诸证顿减。又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而贯脓,再用八珍汤而结痂。

一小儿烦躁饮冷不止,先君用济生犀角地黄汤顿愈。后渴而喜热,又用当归补血汤而痊。惟倦怠少食,用七味白朮散而痊。

一小儿患此饮冷不止,或痘胀痛,先君用济生犀角地黄汤井芹菜汁而顿愈。

一小儿九岁出痘,六日痒塌寒战,院使钱密庵用十一味木香散二剂贯脓,用参芪托里散而靥。后痕白作痒,用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小儿痘疮,脓未满,面赤作痒,余谓气血虚而有热,欲用温补之剂。不信,乃服清热之药。至十三日,疮痕色赤,虚烦作渴,腹痛不食,手足逆冷而殁。

一小儿未周岁,痘疮焮痛出血,哭不能已,诊其母,有肝火,先用小柴胡加山栀、生地与母服,子饮数滴,顿愈;又用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小儿出痘,内有痘疔数枚,虽挑破出黑血,热毒不解,余痘不发,皆以为不治。先君以仙方活命饮,徐灌一剂,痘疔解而诸痘亦愈。

一小儿痘疔患在臀间,色黑大痛,挑出黑血,仍复坚痛,皆以为不治。先君用隔蒜灸数壮,痛止色淡而软,挑出黑血甚多。灌以活命饮,患处及诸痘贯脓而愈。

一儒者年三十余,因劳役倦怠发热,服补中益气汤数剂,发赤点;以为斑,另服升麻葛根汤一剂;更加恶寒,仍服益气汤四剂。至九日出痘甚多,余用八珍汤加黄芪、白朮、紫草四剂,至二十日脓始贯;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靥。

一小儿第五日不红活,至九日贯脓不满,余谓气血虚弱,用十全大补汤治之,庶无后患。不信,至脱痂痕作痒色白,至十四日而殁。

一小儿第七日脓清不满,形气倦怠,饮食少思,大便不实,用托里散二剂;手足指冷,咬牙作渴,用木香散倍用参芪一剂,诸证顿退;又用参芪四圣散四剂而愈。

一小儿腹胀渴泻,气促体倦,先君以为表里俱虚,用六君子汤加归、芪送四神丸,一服诸证顿退,疮势顿正。但脓迟而渴,仍用前汤加归、芪二剂,疮色红活,形体颇安,任其贯脓而痊。

一小儿第九日不红活,不贯脓,医云殁于十三日。陈院长谓属虚寒,用十一味木香散二剂,渐红活贯脓;又用紫草木香汤及人参白朮散而愈。

族侄孙衍庆六岁出痘稀少,疮痂悉落,至十三日,身烦热而畏寒,手足逆冷,厚衣围火不能温,皆谓不治。余思大热而不热者,是无火也,急用人参理中汤煎服一杯,肢体顿温;更用人参白朮散调理而痊。

一男子年二十余,发热烦躁,痘黯出血,足热腰痛,用圣济犀角地黄汤二剂而贯脓,用地黄丸料数剂而疮靥。

一男子年将三十,出痘色紫,作渴饮水,腰痛足热耳聋。余谓肾虚之证,用加减八味丸料,煎与恣饮,热渴顿止;佐以补中益气汤加五味、麦门冬而愈。

一小儿十二岁出痘,色黯,两足及腰热痛,便秘,咽舌干渴,引饮不绝。众谓肾虚不治,先君用加减八味丸料,作大剂煎与恣饮,至二斤,诸证悉退;又佐以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各十余剂而痊。

一小儿痘疹甚密,至九日贯脓不满不红活。或云当殁于十二日。余以为血气虚弱,用八珍汤内加糯米百粒数剂,至十五日,脓完色正,结痂而愈。

一小儿五岁出痘,密而色白,属虚弱也,始末悉用补托之药而安。旬余,饮食过多,忽作呕吐,面白兼青,目唇牵动,先君以为慢脾风证,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不信,翊日,手足时搐,服前药而不应,急加木香、干姜,二剂而愈。

一小儿第五日矣,稠密色黑,烦躁喜冷。先君以为火极似水,令恣饮冷芹汁,烦热顿止;乃以地黄丸料服之,至二十余日而愈。

一小儿九岁出痘,第七日发热,烦躁,不贯脓,色灰白,寒战咬牙,泻渴腹胀,手足冷,时仲夏饮沸汤而不热,腹中阴冷,先用木香散二剂益甚,用异功散一剂顿安;又用六君子加附子三分,二剂后用调补之剂,至十四日而愈。

一小儿头生一疖,出脓将愈,忽疖间肿胀,发痘二十余颗,遍身赤点,用快斑汤而渐出,用紫草散倍加参、芪而出完,用托里消毒散而脓贯,用托里散而疮靥。

一小儿痘已靥,其痕色赤而错纵,日食粥七八椀,作渴面赤,先用白朮散二剂,渴减五六,粥减大半;又用四君加芜荑、黄连,二剂痕平色退;乃用八珍汤加芜荑、山栀而痊。

一小儿痘疮,愈后泄泻,饮食不化,此脾肾气虚,用六君子加补骨脂、肉豆蔻治之而愈。

一小儿痘疮将愈,患泄泻,侵晨为甚,饮食不化,属脾肾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二神丸而愈。

一男子患痘疮作痛,发热不止,其势可畏,皆以为不起,施银台用消毒救苦汤治之,诸证顿退。余先用仙方活命饮,痛全止;又用八珍汤加紫草三钱,四剂贯脓而靥。

一小儿患痘稠密,大痛发热,势甚危急,先君用消毒救苦汤一剂,安卧良久,遍身出小痘,顿消;再剂俱贯脓而靥。

一小儿六岁患痘,第七日根颗赤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濇,烦躁饮冷,或用清凉解毒之剂,未应。钱密庵以为热毒内蕴,用四顺清凉饮一剂,并猪胆汁导下结粪而安;又用犀角地黄汤,其痘自靥。

一小儿痘疮发热作渴,焮赤胀痛,大便秘结,先用四顺清凉散一剂,诸证顿退;又用四味鼠黏子汤一剂,诸证全退;再用紫草汤而贯脓,用消毒饮而痘靥。

一小儿痘愈而声瘖面赤,足心发热,小便赤少,先君以为肾经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愈。其时患是证,用清热解毒者,俱不起。

一小儿十一岁患痘,第四日根盘红活起发,因痛甚不止,至七日形气甚倦,痘色淡而欲陷,此因病盛而伤元气也,先用仙方活命饮一剂而痛止,再用八珍汤而贯靥。

一小儿痘疮十二日,患欬嗽十余日不愈,所服皆发表化痰。余曰:此脾肺气虚,复伤真气而变肺痈也。不信,仍服前药,果吐脓血,用桔梗汤而愈。

一小儿痘将愈欬嗽,面色黄白,嗽甚则赤,用五味异功散调补而愈。

一小儿痘赤壮热,欬嗽痰甚,烦热作渴,用人参清膈散一剂,诸证顿退;日用芹菜汁,旬余而靥。

一小儿痘疮狂喘燥热,作渴饮冷,痰涎不利,先君用十六味清膈散、犀角地黄汤各一剂顿愈,又用当归补血汤而愈。

一小儿痘赤狂喘,大便不利,先君治以犀角地黄汤、芹菜汁而痊。

一小儿痘愈后,涕唾口干饮汤,鼻塞,或腹作胀,先用白朮散二剂,后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患痘赤痛,痰喘作渴,大便不利,钱密庵用前胡枳壳散一剂,诸证顿退;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二剂,月余而愈。

一小儿第八日,根颗赤肿,胀痛作渴,大便下黑血,烦渴痰喘,饮冷呻吟,求治。施银台以为血热毒蓄于内,用圣济犀角地黄汤一剂,诸证悉退;又用消毒丸及化斑汤而愈。

一小儿痘根色赤,作痛发热,口渴喜冷,大便坚实,用清凉饮,一剂,痛热少减;再剂,便利渴止;却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而安,用芹菜汁而靥。

一小儿痘根色赤,作渴热痛,喜饮冷水,大便不利,先用五味前胡枳壳散,大便利而热渴减;又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而安,用芹菜汁而靥。

一小儿大便不利,小便赤濇,作渴饮冷,先君用凉膈散一剂渐愈,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及芹菜汁而痊。若乳母有肝火,儿患此证,必用加味逍遥散加黄芩、犀角,兼治其母。

一小儿痘已愈而痕赤作痛,内热作渴,二便不利,先君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及芹菜汁而痊,后用四物黄芪而安。

一小儿痘痕白,或时痒,作渴饮汤,大便稀溏,先君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黄芪而痊。

一小儿痘痕白,时或痒,先君以为气血俱虚,用八珍汤补之。不信,自用解毒之剂,后卒变慢脾风而殁。惜哉!

一小儿痘毒蚀陷,敷以雄黄散及服加味解毒散而愈。

一小儿痘毒,遍身腐溃,脓水淋漓,以经霜茅草研末,铺于寝席;更服九味解毒散顿愈,用神效当归膏敷之而痊。

一小儿痘毒后,腿膝肿痛,此脾肾虚而毒流注,先用活命饮四剂,肿痛顿减;再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小儿痘毒后,腿膝肿溃而脓水不止,内热晡热,体倦肌瘦,先君以为复伤,宜补阴,用八珍汤、六味丸,三月余而愈。

一小儿痘已愈,两目昏闭,先用鼠黏子汤加山栀、龙胆草、犀角,目开而有赤白瞖;佐以蛇蜕散,外用二粉散,寻愈。

一女子痘痂将脱,因其秽气,以汤浴,已而身热如炙,四肢强直如发痉然,此腠理开泄,热毒乘虚而入,用十全大补汤一剂顿安。

一小儿痘出甚密,先四肢患毒脓溃而愈,后口患疳,延蚀牙龈,先用大芜荑汤、活命饮各一剂,又用清胃散加犀角及蟾蜍丸而愈。后发热作渴,口中作痛,服蟾蜍丸、搽人中黄而安。

一小儿痘疮,目生昏瞖,或作或彻,服退瞖之药,不愈。诊之,脉弦细而数,此皆肝肾有疳证,余用九味芦荟丸及六味地黄丸,又与轻粉黄丹散,寻愈。

一小儿患两目赤肿,痛不可当,此肝火为患,用四物合小柴胡加山栀、牛蒡子、生甘草,倍用谷精草,数剂而愈。

一小儿痘愈后,眼痛不开,用犀角地黄汤加柴胡汤一剂而开;又生赤瞖迷满,仍用前药加谷精草治之而愈。

薛氏《外科心法》曰:一小儿痘疮已愈,腿上数枚变疳蚀陷,用雄黄、铜绿等分为末敷搽,兼金银花散数服而愈。若患遍身,用出蛾绵茧,将白矾为末,填茧内烧矾,候汁干取出为末,放地上,以碗盖良久出火毒,敷之效。

一小儿痘后瘙痒,搔破成疮,脓水淋漓,予用经霜陈茅草为末敷搽及铺席上,兼饮金银花散而愈。若用菉豆、滑石末敷之亦可,但不及茅草之功为速耳。

聂久吾《痘疹论》案曰:予第四儿生四十日即出痘,其初头上并身上不过三四点,儿身不甚热,饮乳如常。看者皆谓此儿痘极少,当不满百粒。予以为未必然,即令禁风调理。再越二日而遍身出痘甚多,头上胷腹腰背手足,俱稠密之甚,至于頞上、面上及阴囊等处,俱一片纯红,不分颗粒;脐内痘甚多,脐因肿大突出;舌上痘亦多,形如白粟,脓浆布置满舌。看者皆以为儿小痘多,又有不顺诸证,此必不可为矣。予见其痘出红活,又颇能饮乳,以为尚可调治。虑其血气难支,因以人参、黄芪、熟甘草煎浓汁,时与乳相间服之,以助其灌脓起胀。至于五六日后,其头上之痘,多有脓浆而间有水泡,至于身上及手足,则水泡大半而脓泡仅小半耳。予以为儿小而血气有限,其理宜然,不足忧也。独忧其頞上面上一片纯红者,无一点脓浆,以为必得皮下有脓,而后毒气可散,仍时以参、芪、甘草汁与之,以助其灌脓。至于第七日一更时分,頞上纯红者,忽有一二处转黑色,予见之而大惊,先大人亦见之而大惊,以为此毒盛而将变逆证也。然察儿精神与饮乳,则又未见困惫。是夜三更时,见其阴囊,亦转黑结痂,予因悟而喜曰:此非恶候,乃痘欲收而结痂也。缘儿小而血气易于周浃,是以七日后即收靥,不可拘以九日常期也。果而第八日寅卯时分,自上至下,遍身俱结痂,至晚而结完。第九日自上至下,遍身俱落痂,至晚而落完。痂落完后,遍身复发大热。予曰:此痘毒未得尽发,是以速收速落,而复发热如此。盖余毒盛而欲发痈也,急宜解毒。因以大连翘饮浓煎汁,每用半酒杯,以茶匙缓缓挑服之。凡一日一夜,服至三酒杯而热退身凉,可无痈患矣。其鼻上痂落一层,又结一层,封闭鼻气不得出,因以蜜润其痂,用银耳穵挑开鼻孔,以出其气,其一片纯红处,痂虽落而脓水未干,以黄蘗、黄连、甘草、地骨皮、五倍子为细末,掺之而愈。其阴囊流清水数日不愈,诸药不效,用绵茧散掺之而愈。夫以此极小之儿,极多之痘,极危之证,而随证用药,其见如神,立起回生,其效甚大,已试之明验,章章可覩矣。而古人之著书,与世人之治痘,一遇儿小痘多,与夫穿脐纯红水泡等证,即弃而不治,不亦大误矣乎!生灵夭死,何可胜计也!虽往者不可如何,而来者犹及救也。有司命之责,怀慈幼之仁者,急宜知之。

予次女六岁出痘,发热甚缓,至二日而面与手,微有痘影数点,热至第四日而痘影仍是数点,且带白色,但困倦嗜卧,不思饮食。时医视之,谓其痘疮轻少,不满百粒。予心疑之,以为若痘不满百,其儿当精神清爽,饮食如常;今困倦嗜卧,不思饮食,而痘影淡白,此其痘不少,因血气虚弱,送毒气不出故也。因以温中益气汤托之,服一剂而皮下红点,隐隐欲出者甚多;服二剂而痘始出大半;一日一夜,连服四剂而遍身出齐,稠密之甚。缘此女未出痘数日前,曾患发热呕吐,稍伤胃气,是以血气弱而送痘不出,必待温中托里而后痘出也。其时有一婢与之同日发热,其困倦嗜卧,不思饮食,痘影淡白等证,一一与之相类。但此婢数月前,曾经出赤痘,遍体稠密,其父母误认以为已经出痘,遂谓前证不是痘疮,勿令服药,但时以莴菜汤及粥食与之而已。至于第六日,忽然变证,痰涌直视,须臾死矣。此痘不得出,而内攻之祸也。借令子女不于第四日用药托出痘毒,而延至第六日,不与此婢同毙乎?以此知治痘于当出不出之时,若不能察其虚实而逐之出外,其不测之变,甚可畏也。

予妹年二十三岁,有娠三四月,夜间偶为盗贼所惊,因归宁到家,不数日而半产,又不数日而发热,二日而痘出颇多,至四五日而痘出齐,稠密可忧,又兼呕吐,痘色淡白。诸医见其禀气怯弱,半产亏损,痘出又多,皆不敢施治。予曰:岂有坐视而待毙者乎?因以参、朮、陈皮等安和胃气,止其呕吐,而痘色亦略转红活。予喜曰:此可温补而调治也。因以参、芪、归、芎、炙草、官桂、丁香、木香等大补剂屡投之。每服补剂后,其痘色辄转红活,若半日不服药则又转而淡白,予因一日一夜,必投以两大剂。至于痘正灌脓时,闻其血路尚未净,予曰:此注漏巵也。急于前补剂中去官桂、木香,加炒黑干姜、蜜炒升麻、柴胡各一钱二分,阿胶、艾叶各八分,服二剂而血路立止。乃除此五味,依前补剂频频投之,其脓浆渐渐充满,至二十余日而后收靥获安。后又患眼肿,瞖颇甚,服清毒拨瞖汤数十剂而愈。当其服大补剂时,每剂用参、芪各三钱,丁、桂各一钱,他药多寡称是,前后二十日服过四十余剂。遇此极虚之证,若不用此峻补之药,其能拯危为安乎?区区常格,又何足拘!

一表弟年十五,出痘遍身稠密,至八九日,当灌脓时,其痘粒粒陷入成窝,诸医用木香、异功等药治之,其陷伏愈甚,惟有待毙而已。予往视之,见其痘色红紫,而体气颇旺,予曰:此非虚弱,乃毒气壅蔽血气,是以陷伏不行浆也,因以清毒活血汤与之。辰时投一剂,至午时而陷伏立起;再投一剂而脓浆充满,不必服药矣。及至将靥时,又发热蒸蒸,不靥,投以回天甘露饮而收靥获安。

一表弟年四岁,出痘至八九日,当灌脓时,尚无一点脓浆,然其痘色红紫,予知其毒盛血热,是以浆滞不行,亦以清毒活血汤与之,服完一剂而脓浆即日充满,竟获全安。

予妻弟年十八出痘,痘甚稠密,既已收结,而烦闷不食,口鼻时微有血,危困之甚。予妻兄治之,以为证不可为矣。予视其证,知其元气虽弱而毒气壅盛未解也,治以酒炒芩连、酒洗归芍、前胡、桔梗、牛蒡、连翘、木通、紫草之类,服二剂而精神清爽,能进饮食,可保无虞矣。予因戒令且勿服药。归而语予妇曰:汝兄暗于理而莽于医,彼见吾治汝弟以清凉取效,必将执泥其方,而施于不当用者,不知将谁受其害也。已而越数日,妻弟痘痂尚未落净,而眼忽赤肿,妻兄果谓其热毒盛而可用清凉也,遽投以生三黄、生栀子、生石膏等大寒之剂。午前才投一剂,午后忽然变证,须臾死矣。切虑其将执方以悞他人,不虞其即以杀其弟也。嗟乎!同一清凉之药,同用之一人之身,用得其宜则可以生之,用失其宜则因以杀之,用药者,可以弗慎乎哉!

一表侄孙年十岁出痘,痘极稠密而颈项甚多,俗谓之锁颈痘;又有暴胀痘数粒在各处,谓之贼痘;又其痘初出带紫黑色,诸医技穷束手,以为断不可治之证也。其家星夜请予视之,予至时,其痘已出六日有余,正当灌脓之时,而尚无些少脓浆。医者因其儿体气素强又有贼痘等疑,尚以解毒药与之。予曰:此但得灌脓充满则可生,何必拘拘以锁颈与贼痘为疑也。且到此灌脓时,又何可解毒也?其儿素骄,不肯服药而喜饮酒,予曰:此时正宜于饮酒,可因之以为用。遂制参归鹿茸汤一大剂,令其浓煎汁,而以好酒相半和匀,与儿频频饮之。自先日申时分起,至次日辰时分,服完一剂。视其头面各处,痘疮已灌脓浆大半矣。是日午刻,忽然溏泄二次,知其内虚而脾弱也,因制参朮散投稀粥内,服二三钱而泄立止。后再服参归鹿茸汤,一剂而脓浆充满矣。收靥后,余毒颇盛,大便秘濇,用大连翘饮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服数剂而安。

一族侄年四岁出痘,正起胀时,泄泻大作,医投以参、朮、诃、蔻之类,竟不能止,势甚危急。予以参朮散投之,服数次,约有五六钱许而泄立止,因以获安。

一幼儿年三岁,出痘将靥时,泄不止,诸药不效。予以七味豆蔻丸数十粒与之,亦不能止。其丸从大便中泄出,予知其虚滑甚也。仍以豆蔻丸数十粒,教令以米饮浸软,研烂如泥,和粥少许食之,其泄立止,痘靥而安。予用此二方,以止痘中虚寒泄泻,起危救困,不可胜计,姑举一二以概其余。

一幼女年六岁出痘,其痘虚弱,先服补药已多,至于痘已结痂,而忽然泄不止,投以异功散加诃、蔻亦不止,医将以七味豆蔻丸与之。予因思此女一向服补药,何以一旦虚滑若是?因审其大便时多努力,且所泄粪又少而色黄,此必毒气流注而泄也,因以加味四苓散与之,一服而泄止。后因其大便濇滞,复加入槟榔、青皮、炒枳壳等药,数剂而安。予用加味四苓散,治痘中热毒泄泻,取效甚多,姑举一以概其余。
古今图书部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十九
痘疹门

医案

喻昌《寓意草》曰:叶茂卿乃郎出痘,未大成浆,其壳甚薄,两月后尚有着肉不脱者,一夕,腹痛大叫而绝。余取梨汁入温汤灌之少苏,顷复痛绝,灌之又苏。遂以黄芩二两煎汤,和梨汁与服,痛止。令制膏子药频服,不听。其后忽肚大无伦,一夕痛叫,小肠突出脐外五寸,交纽各二寸半,如竹节壶顶状,茎物绞折长八九寸,明亮如灯笼,外证从来不经闻见。余以知之素审,仍为治之。以黄芩、阿胶二味,日进十余剂,三日后始得小水,五日后水道清利,脐收肿缩而愈。门人骇而问曰:此等治法,顽钝一毫莫解,乞明示用药大意。答曰:夫人一身之气,全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主皮毛,痘不成浆,肺热而津不行也。壳着于肉,名曰甲错,甲错者多生肺痈,痈者壅也,岂非肺气壅而然与?腹痛叫绝者,壅之甚也,壅甚则并水道亦闭,是以其气横行于脐中,而小肠且为突出。至于外肾弛长,尤其剩事矣。吾用黄芩、阿胶清肺之热,润肺之躁,治其源也,气行而壅自通,源清斯流清矣。缘病已至极急,惟单味多用,可以下行取效,故立方甚平而奏功甚捷耳。试以格物之学为子广之:凡禽畜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肿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之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晤此旨。至于车水放塘,种种刦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可不辩之早欤!

顾諟明乃郎种痘,即请往看,其痘苗淡红磊落,中含水色,明润可爱且颗粒稀疏,如晨星之丽天,门下医者,先夸为状元痘,昌未知也。踌躇良久,明告曰:此痘热尚未退,头重颈软,神躁心烦,便泄清白,全是一团时气外感,兼带内虚,若用痘门通套药,必危之道也。諟明毫不动念。余造其契戚言之,此痘必得一二剂药,先退其外感,则痘不治自痊。若迟二三日,缓无及矣。其戚闻言即往,余亦回寓,修书投之,其辞激切,不避嫌疑。傍晚,一仆携回书至,掷于几上,忿忿而去。余以为諟明之见责也,拆视则云:必欲得方,始肯服药。余即定一方,并详论方中大意,令僮辈賷送。僮辈窃谓余之不智也,一日三四奔走大人之门,是自忘其耻辱矣。吁嗟!余岂不自爱?但当羣小蒙蔽时,倘得一拨立转,所全颇巨。于是亲送其方至门,则内户已扃,阍人收之,次早送进。余暗地独行,往返六里以图心安。次日,再托其戚,促之进药,则云:既是状元痘,何必服药耶?此后即欲一造其庭末繇矣。吁嗟!使余得与其侧,此儿即不服药,亦必无死法。盖感证在身,而以鰕鱼鸡笋发痘之物杂投,悞上加悞,适所以促其亡耳。才至六日而坏,正应感证坏期。若痘出既美,即有意外变证,亦在半月一月矣。越二日,三公郎即发热布痘,仍夹时气外感,仍用前医,复六日而坏,旬日间两儿为一医所杀,諟明引为己辜,设局施药于城隍庙。余偶见之,蹙然曰:盛德之人,恐惧修省,皇天明神,岂无嘿庇?然赏善自应罚恶,而杀儿之医,宁无速夺其算耶?一夕,此医暴亡,余深为悚惕。然尚有未畅者,左右之宵人,未蒙显诛也。

《救偏琐言》曰:孙贞老遗一子四岁,庚寅暮春出痘,甚匀朗稀疏而绽突,其热宜和,其神宜爽,而躁乱如失水之鱼,干热如红炉之炙,头汗卒如雨下,盖痘枭毒内扰则躁乱,烈火燔极则燥炙,痘疮最恶者也。况头汗如淋,头为诸阳之首,轻清最上之地,邪毒不易犯者而犯之,以下可知。所以先贤谓毒参阳位者死证,属不治。所幸惟初见势虽腾涌,而毒尚未有定位,用大黄二钱,石膏生地各三钱,黄连六分,佐以地丁、青皮、荆芥、蝉蜕、木通、山楂,连投三剂而头汗即收,热势顿减;因减石膏、黄连,加丹皮、滑石、牛蒡,服过四剂,痘五朝仍壮热而红晕如朱,以痘起齐而毒火尽发于外也。躁乱如前而更渴,大便日三四次,照前方复用黄连、石膏倍加生地。至九朝,浆甚老而少滋润,红晕未淡,胃气不开,热亦未减,寝亦未安,以一方至十二朝,诸邪悉退,寝食俱复;以金银花、贝母、甘草、山楂、牛蒡、荆芥、木通、门冬、扁豆,收痂落靥而愈。

骥村严五侯之子,甫及周岁,出痘稀朗,可以数纪,且红润可观,至其身热如炮,愁楚不堪,兼窠粒不松,此内有伏毒也。若以稀疏红润而概目之,则悞矣。余即以大黄六分,石膏、生地各钱半,佐以荆芥、丹皮、山楂、蝉蜕、葛根、青皮,连投二剂,大便去三四次,热与愁楚稍缓;又投二剂,热和神定,窠囊亦松,宛然顺痘矣。然此霁色,乃药力强制而来,非天然之本质也,药一不继,毒势必复然矣。有一不韵同道而赞曰:此痘本顺,为其所愚,再用此剂,必然致悞。不知重剂妄投,痘即极顺,一泻而即变矣,何能反得松透而神定也?主人不解其理,遂中止弗药。至八朝,仍复炽热,彻夜叫哭而至失声,头面擦破,身上紫滞,悔听谗言,彷徨无措,复邀余视。尚喜破伤而未干焦,色滞而囊未隐,仍用前方,倍加大黄、生地、黄连减葛根,临服和入大桑虫,日以二剂;速以化毒丹调入油胭脂内,将绵纸做如膏药,以贴破伤之处,次日痒即止,色转红活,叫哭顿愈。又二剂,浆足饱满,头面复贯,连纸松抬,脓浆四溢,壮热亦和。十二朝,用金银花、地丁、生地、牛蒡、荆芥、木通、甘草、连翘、山楂,调治收功。痘后,乳食倍进,大便较痘前反实,神色甚旺。夫以一岁芽儿痘且似顺,一有伏毒,必得如此而后愈,余可知矣。

先君有一孙友,己酉岁,其长子忽一日因内伤而吐,次日见痘甚密,自朝至暮,绝无起势。先君投松肌透表二剂,犹之弗药。次日,便以保元汤,参、芪各一钱,加芎、归、蝉蜕,外加姜、桂少许以投之,使日进二服,景况依然。三朝,以参、芪各三钱,余亦类加。至四五朝,略起,终顶陷囊薄。七朝,以参、芪五钱,配嫩鹿茸膏半盏,余佐如前,仍无沛然之势。一友从旁论曰:抑邪得补而愈盛耶?先君曰:果尔则烦热躁渴,痘色苍老矾红。今皮薄色白,头温足冷,求一热而不得,是不可以得其故乎?乃以参、芪各一两,鹿茸膏大半盏,一剂而痘即峻发,绽突如珠,根红顶白,不一日而浆即肥脓,其后收痂落靥,不假余力。是以补为泻之一验也,今无是证矣。

雉城臧佺葵之子,年已八岁,羸瘦如疳证丁奚,仅存皮骨,庚寅仲春见痘。若以理论,脾主肌肉,瘦削如此,脾惫当何如耶?况痘赖气血,终始其功,而气血之源,根于脾胃,是痘之当以保脾为先,可无再计。而孰知身热如炮,目红如火,燥渴不已,溺血如膏,痘色则椒红黯滞,此枭毒与烈火,发即内攻,若不通变,七日期当内溃矣。余以大黄四钱,石膏七钱,生地两许,佐以桃仁、赤芍、荆芥、地丁、牛蒡、木通,临服和猪尾膏一盏,日服二剂或三剂;六朝加黄连。自放点以至成痂,以一方而终始其局,约用大黄斤余,生地、石膏二十余两,猪尾血十余碗而始收功。若此者,以毒火雄烈,首尾如一日也。苟不涤除净尽,不免功亏一篑矣。痘后精神焕发,饮食大进而肌肉生长,是以泻为补之一验也。

朱吉人小郎,甫及百日外,忽一夜身热如焚,躁乱不宁;次早,舌即有胎,干燥如炙,口内如炉,频频干呕,筋抽脉惕,腹硬如石而有痘象。余固知其恶痘将萌,烈毒沸涌,故发始便猖獗也。势虽危笃,幸痘尚未见,挽回惟冀此耳。即以黄连三分,石膏七分,大黄三分,佐以荆芥、葛根、地丁、赤芍、木通、丹皮、蝉蜕、青皮,乘毒无定位时,连投二剂,势不稍缓;照前方加生地钱许,又二剂而痘见矣。其细密如针砂,色甚干红,绝无生理,仍以前方用大黄七分,桑虫一大枚,又二剂,解毒垢甚多。三朝,如针砂者悉行退去,稍成颗粒者色转红活,筋脉尚惕,热犹火炽,彻夜啼号,其余减半;以一方贯至九朝,根红顶白,肥润可观;十朝成浆顿足,神亦稍安,热亦减半,照前方减大黄石膏十分之四;十一朝,热势复然,啼号如故,脓浆迅速,干焦红晕,尚是焮赤,前方倍加生地、大黄、石膏,外和猪尾膏,并大桑虫以松透其余;十二朝,发斑如霞,晚即安睡,焦痂松抬,色亦滋润;至十四朝,如前恶证,般般复作,牙龈臃肿,有细细二牙,为毒拥出,点乳不能进,是时予在浔中,次儿将针挑去,照前方调牛黄珠末分许,方得吮乳,诸证稍愈;十六朝,予归往视,脑后与环跳起一大痈,前方加贝母、羌活,减生地、石膏、干葛,服至二十朝,出脓收功。

张仲文二郎,癸未仲冬,忽身热如火,神即昏愦,舌刺如煤,唇口焦黑,身上如针刺血斑,不纪其数,溺血红鲜,肉瞤筋惕,有若惊悸,固知其痘趋百窍而然。第此恶象,宛然一闷痘景色,断非轻剂可挽,即用石膏一两,大黄五钱,黄连三钱,生地一两,佐以青皮、荆芥、地丁、丹皮,天寒稍配蜜炒麻黄三分、姜一片以行之,大剂灌下即呕,仲文曰:奈何?余曰:毒火上冲,水火搏激,两不相下故尔。任其呕逆,彼上而我下之,药一进步,当必受纳矣。二剂便觉稍差,渐而得进;直至第八剂,方全受纳。如此大剂服过十余剂,方始见痘。及其见痘,可以数纪,唇舌犹然煤黑,溺血复然。至九朝后,焦唇始退,舌亦有津,年已八岁,问之方答,神觉苏醒。至十二朝后,尿血得淡,胃气日开,十六朝而全愈。服过大黄十余两,石膏、生地约有二斤,得以成功,是早图之一验也。

竹溪沈公挹小爱,年及周岁,一日身热如焚,汗出如雨,两目彷徨,如畏刀锯,即用大黄四分,黄连三分,石膏二钱,余佐以丹皮、木通、山楂、青皮、蝉蜕,连进二服;次日神色定,放标数点,磊落分明,热势复然;又二剂热和神爽,痘甚稀疏,色亦颇润;遂减苦寒荡涤以中和之剂,至八朝,浆足回好。

先君治一痘两朝,稠密无缝,皮薄色淡,身凉体静,睡不合眼,神情困倦,面颜白?光白,吐蛔数条而俱死,此虚寒而邻于逆者也。先君即以保元汤加芎、归、肉桂、山甲数剂,而证仅中止,绝无起势;仍以前方用参三钱、芪五钱,外加熟附五分,日服二剂;六朝痘渐起,色渐红,囊渐苍老,肢体亦暖,参至四钱,芪六钱,附七分;喜便不泻,更加怀熟地膏半盏,鹿茸膏数匙。至十朝而浆得肥浓,神情爽朗,寝食俱安;十四朝回结收功。因痂干燥,防其余毒,以参归化毒汤,重以忍冬膏调理而安。

孝廉严蔚翁子六岁,丙戌仲夏见痘,干红色滞,顶陷不松,身热如烙,烦躁不宁,按其胷膈愁痛,口有嗳腐气,累日不起,此毒火伏于内,而中宫有停滞也。以大黄二钱,青皮钱许,兼之蝉蜕、荆芥、赤芍、红花、地丁,外用山楂一两,煎汁碗半以代水,连投二剂,解宿粪甚多,痘即顿起,痘色焮赤;仍用前方加黄连、生地,渐渐放白成浆;第壮热未和,虐焰尚在,前方贯至十二朝而始收回脱靥,得以成功。

孺山钟晋叔有一小爱痘,值炎天受暑,烦扰非常,壮热如焚,痘色干红,累日不起,渴思井水,不敢多与,仅一碗许,便觉爽朗,求之不止,不觉饮及一斗,通身微汗而神情始快,痘即随起,色赤红活;终以清火解毒收功。

韩子蘧子甫及周岁,忽一日身热如烙,昏迷不醒,似惊非惊而有痘象。余固知其必痘,却属火里苗之证,非轻缓之剂所能取胜者,乃以大黄钱许,加石膏、黄连,佐以清透达表之味,连投二服而痘遂见,势亦减半。至三朝,痘颇稀朗,自起发以至结痂,无甚风波而愈。向非早为之计而酿成之,其祸殆有不可知之局矣。

一故友朱汉卿小郎,痘稠密干红,一友以痘色干滞,便以清火而兼升发,累日不起。予见鼻流清涕,体凉而且静,时在春初,寒风凛凛,此热毒轻而感寒重,毒火为外邪所闭也,以温肌透毒散,陈皮换荆芥,连投二剂,身体即暖,痘即顿起。次日,鼻塞眼封,而痘发煌,身渐热,痘日肥,清解治毒,调理收功。

韩圣翁第五子痘,岁在己丑,稠密不松,眉愁腹痛,终夜烦躁不寐,其毒盛可知;又苍白干滞,涕唾稠黏,头温足冷,其毒为风邪阻塞可知。因急为疏风以开其牖,佐之攻毒以达其滞,至四朝体渐热,痘渐起,色渐红活,但眉宇不开,筋脉时惕,以活血驱毒,贯浆结痂而回。

一儿痘在三朝,目红鼻塞,时或喷涕而涕甚浓,气粗壮热,痘甚稀却,色滞干红,无甚内证,呆呆不起,以大剂荆芥穗、葛根、前胡,佐以黄芩、牛蒡、木通、丹皮、蝉蜕、青皮、赤芍,三剂后而起势沛然,六朝肥红绽突,不假余力,而顺叙收回。

予三儿辛酉生,两岁出痘,时在孟夏,壮热昏迷,痘色干红,颗粒稠密,然得分珠,亦不脚塌,自放点以至三朝,绝无起势,惟气粗烦闷,转矢气极臭,细审未痘前曾食何物,却食一芋头圆子,重以枳实、山楂、桔梗、前胡、广皮、麦芽,佐以赤芍、蝉蜕、牛蒡,解结粪甚多而痘即立起,且色亦红润;嗣后以痘甚密,功力虽难,而破竹之势,殆由此也。

孝廉施禹翁季弟幼时出痘,道中始事之友极其升发,四朝毫无起势,狂烦叫喊,至于咽哑,目时上窜。始事者,告辞去矣。予至,举家号泣,以为必无生理。禹翁昆弟笃于孝友,恳予甚切。予视痘虽不起而根窠尚在,第稠密矾红,顶陷干滞,身体反凉。予按其胷膈手足皆起,诊其右手寸关洪滑而实,予知其内伤太重,而致痘闭塞也。遂以枳实五钱,青皮、前胡各三钱,桔梗五分,佐以荆芥、蝉蜕,用山楂二两,煎汤代水,是夜连进两头汁,次日午后又进一剂,下午一解宿垢极多,痘前纵食鸡肉,完而未变;将晚又解一次,仍前极多。痘即顿然起发,神即安静,身体大热,但痘色依然未转。前因中宫停滞,故毒火内伏而不热;今得通达,则火毒发见于外矣,神故得以安静。嗣后以至结痂,终以凉血清解,痘渐红活,浆渐肥浓,痂亦不薄,收功而愈。聊举一二,以验内伤阻痘者。

清溪章继美儿三旬矣,戊寅季冬,在外家王复之处,忽然腰痛如杖,昏愦如迷,烈热如炙,叩之不答,身体振振,肉瞤筋惕,痘之象也。但腰如被杖,其痘必逆,犹幸其岳复老信余甚专,余得即用大黄、山楂各六钱,青皮、羌活、桃仁各二钱,佐以荆芥、干葛、元参,乘痘未见,萌芽甫动而预为之地,庶望转机于万一,令一见痘,肾已受攻无及矣。自申至卯,连服二头汁,次早发出如芥如沙,色更焦紫,自头至足,并无容针之地,形色并逆,神情又恶,希冀何在?予乱弗药。主人哀恳甚切,情不容却,遂用大黄八钱,石膏一两,黄连二钱,生地两半,佐以荆芥、羌活、葛根、牛蒡、红花、桃仁、蝉蜕等剂,加白颈地龙,每剂十条,又以猪尾膏半盏,和于药内,连服二剂;次日,其如芥如沙并焦紫色即退,颗粒分明,红活可观,竟若改换,但无空隙之地,神情犹然昏愦,身体仍炙如炮,生机却在手矣。翁壻原是甥舅,尊与堂与其兄公瑾皆至,且惊且骇,且信且疑。复老力主其事云:如是之痘,非如是治法,万无生理。余亦为热肠身任,前方不减不增,服至九朝,圆绽如珠,浆黄如蜡,神情与热法,终复如故,大便日去六七次而不畅快,自始发以来,水米不沾。内遣老妪问曰:不食可无恙乎?余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宁得无恙?第是痘不食,非以寒凉太过,非以荡涤伤胃而然。胃果受伤,气血乏本,气血果虚,浆从何自?此痘本逆,所赖治于未发,脏腑不至溃败,气血得以融通,故得成浆如此。然药力仅可以搜刮隐伏之毒,未能驱除煿炙之火,上焦清气,何能便彻?只恐枭恶之毒,终非药力能净为畏耳。次日十朝,正面有回意,绝不思食,日期渐迫,用大黄、石膏各一两,生地两半,黄连、山楂四钱,佐以荆芥、牛蒡、甘草。十二朝,胃气忽开,神情才爽,热势亦和,回结颇佳。时值献节,渴想年糕,因而无物不思,次日便饭,便食肉。十五朝回到,诸证悉愈,痂落如松皮。后又满口生疳,齿牙几落,又服牛黄、珠末,并黄连解毒汤,十余剂而渐愈。月外复发一身血风疮,身无余肤,将百日始得霍然。是痘疏表达里,驱毒导瘀,凉血清火,自巅至末,不撤一剂而得收功。当危疑时,议论纷纷,有云平昔斵丧肾虚而故腰痛者,有云禀气素薄而故神情昏倦者,有云从来肥甘不能入口而胃弱者,有云如此稠密气血有限何能当此荡涤者,有云痘疮何曾有此治法深以为怪诞者。非复翁明时局,专信任,亦何能奏功!

铨部钱孺翁一爱,平时内热,瘦骨如柴,乙未仲夏出痘,热如炮炽,腹痛异常,身体不能转侧,口秽喷人,紫滞稠密,但不细碎,惟幸初朝毒火虽恶,尚未有定位,以大黄四钱,石膏七钱,生地六钱,黄连一钱,佐以青皮、山楂、荆芥、葛根、赤芍、桃仁、地丁、红花、地龙,临服和猪尾膏盏许,以一方服及六朝,色渐肥红放白,腹痛稍缓,余俱未减,仍用前方;至九朝浆甚充足,腹痛与炽热较前尤甚,眼虽封而眼角流血,谵语不寐,饮食不思,前方增犀角,倍加大黄、生地、石膏,减猪尾血,临服以化毒丹调入牛黄一分,珠末二分;至十二朝,头面发臭,方能进粥碗许,一日三次,腹痛与炽热依然;至十八朝而始跳脱。疏表达里,凉血导瘀,清火驱毒,自始以至终,一方成之。是首尾疏达,又一验也。如此治验,难以数纪,聊附一二以证其大略耳。

姚无奇幼时,于壬戌之秋,忽一夜吐泻三十余次,口不能合,两目失神,绝不身热,痘出蓦然,若不知何自而致。痘甚细密,而且一齐涌出,仅得分珠,却无空隙之地,颗粒固满,却似水珠,有顶无盘,乃剧虚剧寒之证,与逆相去几希矣。证象固危,所希冀者,气血尚未离散,乃早图之,或可挽回。疏表达里之剂,一不相及,初朝即用保元汤加白朮、木香、当归、熟地、诃子;如是之剂,服至六朝,仅得中守而已,倍加参、芪外,用鹿茸、肉桂。至八九朝,身得温暖,窠囊觉厚,浆水及半,但不苍老,前方减鹿茸、肉桂、诃子,加白芍、茯苓、金银花,神目开爽,乳食大进,而回痂终软薄,可见虚剧之证,首尾温补,尚不满其分量,其可循规则而疏达也乎?第今无是证矣。

逢仲老公郎痘止八十三颗,始事者以痘甚稀,仅以轻缓之剂,按日期规则以治之。十六朝,咸以为功成矣。延至念六朝,逢老意中未能释然。予适雉城归,邀予往视,但见两目彷徨,如临白刃,干呕不止,愁楚非常,阴囊两傍,俱有一小毒如桃核大,隐于肌肉之下,色且黑黯,此余毒闷焉者也。予乱弗药,是晚即毙。

一徐友一爱未及半周而痘甚稀,颇红活,宛然一顺证。惟身热如火,至浆后躁乱不宁,霎时收敛,而红晕焮赤,痂甚焦燥,腰间与环跳处,发出两痈如掌大,板硬如石,焮肿如拳,其余小疔,不计其数,痛楚甚惨,以必胜汤日服二剂,外以胭脂调入化毒丹贴之。十朝至十六朝,以一方治之,疔渐起渐退,二痈溃而成脓;后以忍冬解毒汤加地丁、当归,调治收功。

一范氏女三岁,痘可以数纪而且绽突如珠,红润可观,据痘似可弗药,究其烈热如炮,昼夜叫喊不已,左目焮肿如桃,以大黄、生地、荆芥、甘菊、赤芍、黄连、木通、地丁、青皮,自三朝服及十四朝,始得身凉体静,回好目亦无恙。如是之痘,不能枚举,聊纪一二以验大略云耳。

雉城臧明远子幼时出痘于壬戌,甚密而得充肥。臧以稠密忧虞,余曰:痘虽密,颗粒绽突,色不干滞,虑不在此。所可虞者,近于紫艳,身体太热耳。以清热解毒汤日进二剂,五朝大解一次,余无别证,未思饮食。次日而浆即老,红晕焮赤,大便又三日不解,恐其成火褐证,谓主翁曰:急宜润其大便,使毒以利松为妙。成一火褐,余毒太重矣。前方重以生地、滑石两许,更加黄芩,药未及熟而燥痒即发,举家彷徨,急服之,更余解黑粪,极臭极硬,即爽快熟睡,红盘渐淡渐收,饮食大进,以忍冬解毒汤调治而愈。

竹溪沈氏子二岁时痘,热不二日,放标于足胫,歪邪阔大如螺靥,紧贴皮肉,周身细密无空隙。次日,(艹瓢)沙迭钱间于通身,恶形不计其数。且痘色与肉色一般,肌肤板实,无粒不陷,叫哭不已,脉惕筋抽,是毒滞血郁之痘也,与逆之相去间不一寸矣。以必胜汤减桃仁、生地加当归,日进二剂,不见起发,乳不及半,大便去五六次;大桑虫日以四枚,六朝稍起而未松;减蝉蜕、葛根,倍增大黄,大便日去十余次;至八朝渐松渐红,身渐热,成粒者起绽,成块者松泛如球,始成脓,乳食大进,未得安睡,时或叫哭咬牙;悉照前方,十四朝堆结如壳,痂亦滋润;以忍冬解毒汤加当归,调治全愈。

骥村钱东白幼子,痘及七朝,行浆期矣,通身顶陷紫滞,其环跳处堆聚如燕窝,俱板实不松,眼与鼻若未痘者然;并其头面俱板实,昼夜躁乱,殆无宁刻,时常干呕,筋脉抽惕,此毒伏于内,气壅血滞故耳。始其事者,谢绝去矣。余以大黄四钱,红花、生地、蝉蜕、牛蒡、地丁、荆芥、元参、青皮、黄连,外加白项地龙五条,服过三剂,大便日去三四次,痘稍有起势;服及十剂,大便方去十五六次,所解皆是黑垢如胶漆,臭恶无伦,通身头面,顿尔起胀,实时眼封鼻塞而浆沛然矣。其环跳堆聚者,尚未松泛;仍以此方,服至次日十二朝,大解约去二十余次,仅似清水。一老妪惊惶而问曰:如此频解,可无害乎?予答曰:痘今成脓,前躁乱,今安静,皆便中来也。可许收功乎?予曰:必得环跳穴处,成浆结痂,饮食能进,便许无恙矣。至十四朝,臀上浆行且饱满,胃气顿开,大便即止。不假一分滋补,不假一分止塞,饮食日增,方以和解余毒之剂而收功。

雉城臧君陶幼时出痘于庚申,甚稠密,甫及三朝,即起绽如珠,囊窠飘薄,归附不厚,不甚安静,身体微热;四朝即用保元汤加芎、归、熟地;六朝渐渐肥红;八朝囊渐苍老,浆未及半,大便不实而浆停,重剂参、芪加川芎、鹿茸膏、木香、白芷,浆得充足;后调理收功。

后林潘中山幼时痘证,囊似天泡之薄,红晕焮紫如霞,彻夜无眠,身热如火。渠尊公宗老在江右任所内,与乳母深以皮薄为不足,彷徨无主。予力辨其故而始信。即用黄连、犀角、大剂生地,佐以荆芥、丹皮、蝉蜕、牛蒡,临服调牛黄一分,自第二朝服至六朝,渐渐苍老,散漫游红,亦渐归附,根盘圆净,顶白根红;仍以前方服至九朝,脓浆满足;前方加金银花、元参,始终以凉血清火解毒收功而愈。脱痂之后,尚多余火,一路清解霍然。

予一乡亲年十七,勇力过人,忽一日,身热昏迷,周时即痘一齐涌出,稠密无空地,形与色宛似水珠,但根窠结卓,呼吸之气甚雄,薄之非因虚也明矣,平昔勇力无论矣。其所以然者,气与血均为毒闭,两不至之故也。以荆芥、葛根、赤芍、红花、木通、地丁、紫草,重以青皮,外以山楂二两煎汤代水,日服三剂。次日,顿然苍老;第四日,即顶白根红,复用前方;七朝浆足饱满,其体原厚,缘为毒遏种种故尔,一开其牖,正气勃然莫御矣。两痘浮衣则同,一为火炮气蚀,故壮热游红;一为毒涌血郁,故昏迷色白。一凉血清火,一松毒活血,各究其致,游红者敛,色白者红,囊窠俱厚矣。

乌程陈大尹乙巳岁,一孙痘稠密干红,始任事者有三人焉。先以升发,后以凉解,五朝顶平囊扁,七朝眼有开意,鼻将有息,三人辞陈某而去,延先君以决生死。先君验其头温足冷,非热毒可知;而且身安体静,毒已尽行于肌表又可知。曰:此气血虚馁,非毒滞不松之谓也。陈某意中以为必毙,问先君曰:此证可挽回万一乎?先君答曰:痘疮放点以至落痂,一以气血终始其功。气血充达则得以领毒而起胀,气血鼓荡则得以化毒而成浆,气血还源则得以解毒而落靥。今痘不起胀,犹之更筹一般,筹得依刻而起,非筹自起也,必需漏水下壶,更筹得起。论及于此,陈某大悦。先君以参五钱,芪八钱,鹿茸膏半盏,佐以芎、归、淮熟地,少加肉桂,连投二剂而痘即起胀如珠;再二剂而浆即充满。后以参归化毒汤收功而愈。是证不概见矣。

孝廉王遇老一小儿,甫三岁,痘在五朝,通身稠密,全不起胀,人不狂躁,热亦不甚,有似馁而不充。余按其皮肉则板,探其口内如脂而多干呕,则知其毒壅于内外,故不能起,非气虚不振之论也。以大黄为君,佐以疏表活血之剂。至临服时,复持疑而问曰:毒滞攻之,固其宜矣,万一精神亦从而荡焉,奈何?余曰:妄投则然,对证不惟不损,正以护精神之地也。二剂服后,便有起势,干呕减半而身反势矣,是毒透达之象也。前方加黄连、生地,服至十二朝;后以忍冬解毒汤而愈。

冯春元一小爱三岁,痘甚密,八朝绝不起胀,顶陷色滞,筋抽脉惕,日夜不宁,频频干呕,大便日去二三次,宛似一内虚平扁之证。始事者,谢绝去矣,举家哀号待毙。余视之,顶虽陷而板实,色虽不荣而紫黯,未有内虚而形板实者也,而况紫黯其色乎?至于种种见证,皆毒火发泄无门之象。余以大黄、青皮、山楂达其里,荆芥、牛蒡、桑虫疏其表,红花、桃仁、赤芍、猪尾膏以导其瘀,黄连、石膏、生地以清火凉血,二剂稍有转机;又二剂,更用化毒丹调入牛黄、珠末以化毒清火,大便日去十余次,多而且畅,秽垢般般,顶即起,盘即润,浆亦迅速,余证未能跳脱,首尾一方,至二十朝而始霍然收功。

戊午,一沈氏子痘密而红,色嫩而薄,身不甚热,察其神情,内证绝无隐伏深藏之毒,先以疏透,四朝而囊窠悉起;即以参、芪、芎、归、淮熟地、甘草、山楂,日进二剂;七朝渐苍,次日浆行;十朝浆颇腻而不能老,寝食亦安,减血药加白朮、山药、茯苓、金银花,调治收功。自甲子以来,是痘百无其一矣。

王含叔一爱三岁,痘方见点,即便咬牙,周身痘色俱白,宛似气虚,探其口腻如脂,背上有三四点紫黯干红者,微露其端,则知其斗牙者,肝肾之毒火也;色白者,血为毒郁而然也。以活血散火疏肌透发之剂,痘色渐红,但红而不润,颗粒不松,频频干呕,夜不成寐。三朝,用黄连、生地、丹皮、牛蒡、荆芥、木通、红花、青皮、蝉蜕、山楂,临服和猪尾膏半盏,日进二服;色顿矾红而未活,唇口渐黑如煤,前方倍用黄连、生地加滑石、地丁,外以牛黄七厘,并猪尾膏服;至七朝,色方红润,头面放白,干呕减半,大便日去四五次;十朝浆亦堪回,唇壳已脱;照前方至十二朝,唇复焦黑,痂老而燥,仍复咬牙,大便日解十余次,绝不思食;前方大剂生地加石膏,日进二服。牛黄每服一分,珠末二分,猪尾膏亦如前。至十五朝,铁嘴复退,终不思食,大便约去三十余度,痂落八九,四肢强直,仰卧如尸。十六朝唇口又黑,咬牙比前更甚,大便无度,俱如胶漆,或如药汁,点乳不进,以莲肉、红枣、扁豆煮浓汁,灌入其口咽下,而此汁即出如漏。乳母以寒药太过,脾气损伤如此,皆有怨言。主人明理,谓此药不投,何能起发,以至落痂?第痂已落,何复如此?叩予之故。予曰:痘贵乎终,以余毒脱卸之难也。若余毒内攻,事已去矣。余毒得透,可无虞矣。其余毒必结于大肠而故暴利如倾,又结于肝而故咬牙不已,不则何以唇口犹如干漆,三退而三结也?必得内毒成熟,有脓血便出,方可保全;然得精神有三四日可支,内毒一二日可熟便妙。是日十八朝矣,以牛黄七分,珠末一钱四分,为两服,蜜汁调下。傍晚,解紫血甚多;踰时夹脓夹血,倍于初次,即睡去。至夜,便寻乳食,咬牙顿止,唇口松退,神即苏爽;至天明,解一硬黑粪如石,大便五日不解,乳食大进,收功而愈。

余一孙女四岁,戊子暮春一晚,大热如炮,躁乱不宁,不踰时而衄如注,血紫成条,有意乱心慌之象。是夜即以凉血攻毒饮减红花、紫草,加石膏、元参、地丁,连投三剂。次日,午刻见痘,不红不紫,如晦色椒皮,窠囊不起;第二朝,衄止,热亦减半,叫喊不已,躁乱如初,暂减石膏,同大桑蛀,用猪尾膏盏许,和于药内,日服二大剂;服及七朝,渐起渐红,大便日去七八次;九朝浆行,渐入佳境,药饵遂懈。十朝晚,身复大热,叫喊仍不绝口,满面搔破,犹幸鲜血淋漓,急用胭脂调入化毒丹贴之;前方重以大黄五钱,生地、石膏俱两余,三剂后,十三朝始定,收结而痂尚燥,寝食仅得其半,以忍冬解毒汤减红花加大黄、生地,十六朝收功。

徽州程氏一子三岁,丙戌残冬,一日,大热烦渴,口热如炉,舌胎即芒刺而黑则其咽干可知,见点于肌肉之间,隐隐若麻,干红晦滞,彷佛乎逆,幸在初朝,以清凉攻毒饮加蜜炙麻黄二分,以隆冬也减犀角,二剂细碎者悉退,颗粒分明。又二剂,色亦稍转。四朝,泪流如胆汁,唇渐堆结如煤,谓之铁嘴,大便昼夜约去十余次,一方服至六朝起胀;八朝行浆,胃气未开,神情未快;十二朝,铁嘴松褪,寝食渐安。首尾一方,收结成痂,以忍冬解毒汤至十六朝收功。

七里温广心大郎八岁,出痘于乙酉仲冬,值久疟后,精神疲敝,饮食不思,痘毒溺血如膏,胷膈闭闷,唇黑如煤,舌胎如刺,两颊不分界地,天庭明朗,身上稠密干红,腹更有紫背浮萍斑点,如是毒火,身反不热,内郁故也。以凉血攻毒饮,大黄为君,加桃仁,每剂和大桑虫,日服二大剂;五朝未见转机,前方倍大黄五钱,生地两许;七朝两颊松透,红活成颗,身体大热,余痘亦俱红润,腹斑渐淡,前方减葛根、蝉蜕、紫草、红花、桑蛀,加黄连、石膏,每服调牛黄化毒丹一钱,日进二服;十朝浆足,腹斑悉退,胃气顿开;十二朝唇壳褪脱,舌竟红活,头面堆砂收结,身上气足血收,寤寐俱安,前方减大黄、黄连、石膏、桃仁,加金银花、贝母攻伐之剂,止一剂不及,便不思食,神情仍复不快,痘即停止。予骇其故,岂攻之太过而真元不继耶?抑攻力未足而毒火窃发也?猛省其故,失检其溺,取视犹然,使内邪净尽,小肠何犹乃尔也?悉如前法,连进二剂,诸象速转,捷于影响。服及十八朝,而溺始淡黄其色,以忍冬解毒汤始得收功。

孺山钟晋叔一郎七岁,甲戌出痘,未见点时,腰腹倏尔疼痛,至欲解更甚,及解逼迫异常,急不能待,而卒不能解,因艰塞而努力,因努力而愈艰塞,不惟不得解,努力之极,气反上涌而面颜俱变,俄顷而恶象复然,此毒深藏于脾肾也,以必胜汤去生地,连投二剂,身体壮热,见点稠密不松,干红色滞,痘与皮肉按之俱板,气壅烦闷,身无安放。前方服及四朝,大便见毒垢,如漆如胶,紫黯其色,前方加黄连、石膏、生地;服及七朝,头面焮肿如球,周身四体胀满如吹,有如气鼓,目之可骇,所幸痘亦得胀;十二朝浆行;十四朝浆敛,悉以一方主之。大黄用及斤余,大便日止一次,口内成疳,目睛起障,身热未和,以拨云散合忍冬解毒汤,调牛黄、珍珠;服至十七朝,所进仅止稀糊,所存惟有皮骨,与参汤数匙,口即干腻;嗣后弗药,惟以牛黄、珠末日服二分,佐以吹药,疳与障渐愈,饮食渐进;月余后,肌肉生长,精神康复。次年患一闷沙,不及进药而毙。惜哉!

黄复初八郎,癸酉孟春,一日身体燥热,肉瞤筋惕,两目昏沉,痘之象也。愁容万状,稍动其衣被,痛楚等于剥肤,是颖毒郁于皮肤也。即用必胜汤减桃仁加桔梗,用大黄四钱,连进二剂,痛不稍减。照前方,大黄六钱,又二剂透出,一身紫滞干红,绵密无缝,痛始减半,大热如火。前方加黄连、石膏减葛根,服二剂,颗粒分明;六朝充肥;九朝浆势沛然。因痘象可观,药即懈弛。次日燥痒难禁,头面搔破,血流满面,急以药胭脂贴之,悉如前方;外以牛黄二分,珠末四分,匀分三服,调于药内,日进三头汁,次日复灌;十二朝堆沙渐收,腐烂作臭,胃气日开,神情日爽;十六朝收功。用大黄斤余,牛黄二钱。

余戊子一孙,壬辰初夏一晚,大热如烙,叫喊不已,如蚓在灰,次早大小便去血,解后稍缓,俄顷复然,急以必胜汤加石膏,连投二剂;日晡即见痘,窠粒不松,痘色紫黯,大解皆紫黑成片成条,散者成流,叫喊愈甚,照前方重以大黄、生地、石膏,昼夜三大剂,每剂和猪尾膏一大盏,并大桑虫;服及七朝,色渐红活,囊渐松透,终是叫喊不已,前方减葛根、蝉蜕;九朝放白;十一朝行浆,诸证减半,大便日去七八次。药饵稍缓,仍复猖獗,更加燥痒,痘顶穿破若圈,喊不绝口,悉如前日进三大剂,十四朝得有霁色;十六朝叫喊复作,愁楚万状,便出紫黑血片如蛰皮,散瘀血有一粪杓,即安睡,醒余便思食,身热始和,大便顿愈,溺犹血水。念六朝夜半,骤然躁乱,舌起一疔,以牛黄分半,珠末三分,蜜汤调服;以忍冬解毒汤加大黄钱许,用地丁煎汤服;及念八朝,舌疔即褪,月余始得安痊。约用大黄三十两,石膏、生地俱二斤半。

一凌姓之儿仅周岁,身体壮热,躁乱不宁,如蚓在灰,痘未见而两目昏眊,是痘象,知其毒壅上焦之故也。即以凉血攻毒饮去生地、红花加山楂、地丁,一剂而神即安,日晡见痘如麻;再二剂而细碎者渐消,朗朗分珠。其祖父称谢不已。照方用生地、红花并大桑虫,日进二服。以一方服至十二朝,顺叙收功。此仅躁乱一项,更得治于未痘,故潮头无甚风波。

孺山钟去疑年及二旬余,一日府试归见痘,昏沉不语,有疑其为虚者,有云其为劳者,五日矣。窠粒不松,盘晕焮赤,两颊通红,不分界地。且气粗壮热之极,此热毒上涌,清气阻塞,心窍为痰所迷,虚劳何与焉?以凉血攻毒饮减红花、蝉蜕加贝母、地丁,日投二剂;七朝界地渐分,痘渐松泛,神情犹然昏愦,前方减葛根加石膏、黄连;八朝始省人事,方知己之出痘;九朝而浆沛然;十二朝收结,遂弗药而愈。俱以一方终始其功。

一贺氏子四岁,出痘于仲春,满目愁容,天柱不举,神情躁而若倦,身不甚热,痘点隐跃于皮肤,按之板实,板则非不振矣;且多游蚕,不拘其数,其色干滞而多白黯,黯则非真白矣。且有椒色间乎其中,溺血如膏,口秽若腐,则此天柱不举,愁容厌倦,全是毒火内扰,以故情绪难支,用必胜汤减桃仁、红花,稍加蜜炙麻黄一二分,和桑虫一大枚,日投二剂;服及四朝,身渐热,色渐红,颗粒亦渐起,时常干呕哈舌,前方加黄连四剂;毒火涌发,骤热如焚,盘若涂朱,天柱顿起,外加石膏减干葛、麻黄。自七朝以至十朝,放白成浆,大便日去五六次,皆毒垢,愁容不转,壮热未和,饮食不进。十四朝堆结发臭,饮食得进,诸证平康,惟溺血未止。十八朝仍复壮热泛疤,口内成疳。一方贯至念朝外,始得痊愈。

李姓一幼弟,卒然腰痛,以及两胁两肩骨节皆疼,愁楚不堪,次日即报点于左腰,如豆大而色黯滞;又有数点,似痘非痘,隐跃于皮肤而多晦色,按之板实。以必胜汤四剂后,颗粒稍起而终不松,晦色稍退而未红润,续出者可以数纪,只是痛楚呻吟,昼夜不息,寝食俱废。以一方服及八朝,略松泛而得半浆;服过十二朝,痛楚方息,稍能寝食,将就收结而愈。是证幸痘稀疏,故得成功而且易。若一稠密,便如章继美之历尽艰难险阻矣,肾证之可畏也如是夫!

严璞庵一孙岁未满周,一日壮热昏沉,筋脉抽惕,以清肌透毒汤加木通、青皮一剂;次日即见痘,头额如麻,身上隐跃,以必胜汤减桃仁、赤芍、生地加当归;三剂后细碎者渐退,隐跃者渐透,虽见颗粒,却密而不松,滞而不红,胷背多游蚕珠壳,抽惕如故,减葛根加丹皮,每剂和大桑虫一枚,日服三剂;至七日顶白根红,惟游蚕珠壳未松;服及十朝,通身胀满,浆势沛然,独抽惕未已,壮热未和而多愁楚,大便自见点,昼夜十余次,皆毒垢,幸乳食如常。一方贯至十六朝,诸证平康,戏之方笑,以忍冬解毒汤;念朝外发出红斑如霞,调理收功。

臧比玉大郎四岁,一日,遍体燔灼,面颊通红,气壅昏愦,以必胜汤减桃仁、红花,加石膏三剂,后见痘如麻。又二剂,细碎者悉退,颗粒分明,但铺红若锦,热不稍减,神思复然。重以大黄五钱,生地石膏各一两,日投二剂;至五朝减蝉蜕加犀角;八朝浆足,大便日去四五次,神思始清;十二朝稍思饮食,有收结意,盘晕犹然焮赤;十四朝仍复泛疤,转侧愁楚,口内生疳。一方服至十八朝,诸证霍然,方以忍冬解毒汤收功。

骥村严青宇七岁一爱,壮热如火,四肢冰冷,下部直过环跳,躁乱如失水之鱼,无瞬息宁静,两颊一片通红,不见点粒,胷背干红晦滞,皮壅肉板,主人以为必毙,置之若弃矣。然痘在初见,毒无定位,以必胜汤,大黄五钱,连投二剂;四肢稍温,即加黄连、石膏,每剂和大桑虫一枚;又四剂伏火通透,两颊红中泛点,四,体顿热。一方贯至九朝,遍体充肥,粲然可观。主人喟然叹曰:前者儿女辈毙于痘者十数人,凶象皆未及此。是痘得痊,往者不堪回想矣。乃竟首尾,一以攻毒凉血松肌。十二朝浆黄如蜡,渐收渐结;十八朝诸证霍然,痂落收功。嗣后,口复生疳,两目肿赤多泪,以拨云散去木贼加牛蒡、元参、花粉痊愈。约用大黄二十余两,石膏、生地各二斤,大桑虫四十余枚。

乙未,郡尊一子,岁未满周,一日,身热如火,汗如雨下,左眉棱焮肿如桃,愁楚不宁而有痘象,乘痘未见,毒无定位时,即以必胜汤减桃仁、红花、葛根、地龙,加石膏、丹皮、羌活,连投两小剂;外以牛黄半分,珠末一分,调入化毒丹三匙,蜜汤调送,分为两服。次日见痘,头额细碎如针头,悉如前服。又次日细碎者俱退去矣,而汗亦收,颗粒分明,第肤赤如霞,热仍火炽,愁楚复然,惟喜乳食能进。一方服及六朝,顶白根红,减蝉蜕;八朝浆足饱满,热势不减,眉宇未开;九朝迅速收痂,耳骩便起一毒,如鸡卵,照原方用桃仁、红花;十二朝出脓,背上腰胯,随起四毒,通如前剂,并化毒丹;至十六朝,亦俱成脓平复,相继又起大大小小十数余痈,更多恶色青紫,如伤目之可畏,以金银花、赤芍、地丁、贝母、羌活、牛蒡、当归、元参、甘菊、甘草,仍合化毒丹,服至念四朝而始收功。是痘热法名为火里苗,毒先于痘名疙瘩块,令不早图,痘其焦紫内溃矣。

陈白庵一爱三岁,一日骤热如炉,燥炙如烟,惟额汗如雨下,至晚,即见点于太阳,两颊如榴皮,红而黯滞,连成一片,不见点粒,通身稠密干红,口渴烦躁,彻夜无眠,第幸在初朝,毒火虽炽,尚可扑灭。以大黄、生地、黄连、紫草、地丁,佐以木通、荆芥、丹皮、牛蒡、山楂、青皮、赤芍,日服三头汁;次日汗收而热减半,前方减黄连加蝉蜕、大桑虫;服及四朝,两颊红中泛痘,色渐光泽,神情未舒,胃气闭塞,前方每剂调牛黄半分,日投二剂;七朝顶白根红,神情半爽,身复壮热,仍用黄连,减蝉蜕、桑虫。守此一方成浆络靥,至十六朝,邪毒退听,正气康复,瘢痕尚燥。几及一月,复发血风疮,以忍冬解毒汤加生地、黄连、赤芍减红花,又一月而痊愈。

慎复庵长子其章,九岁时痘,烈热如焚,紫滞干红,窠囊平板,无一隙地,通身焮肿如吹,四体强直如铸,仰卧而不能转侧,犹如捆绑,痛楚非常,叫喊不已,此枭毒烈火,表里俱狂,以大黄八钱,石膏两余,生地两半,黄连三钱,佐以清喉松肌透表活血,更以猪尾膏调入盏余,日投二剂;六朝势不稍缓。时值炎天,畏热如炉,乃以藤席铺地以安之,犹云背下如火;外取三七草,捣自然汁,用鹅翎以拭之;仍以前方。服过八朝,景色如故,计无所施,将鸡溏矢酱色而有尖头者,和六一散为细丸;又用六一散和冰片二厘,研匀为衣,灯心汤送服。踰时身振体战,臭汗如浆,霎时涌出大黑螺疔于肩背四肢十五六处,烈热顿和,痘即肥红光泽,方得屈伸转侧,终是愁楚未开,水米不沾,尚属可畏。其疔即以银针挑破,用胭脂膏贴之;仍以原方首尾一辙而得成浆收结痂落收功。二十朝外,口复生疳,尻骨又生痈毒,一僧治之而愈。

朱嘉直子一日炽热烦躁,愁容万状,脑后先起两毒如桃,不知其为痘之疙瘩块也。嗣即见痘,稠密干红,仅不细碎,然颗粒不松,以必胜汤加元参,自二朝服至七朝,大便日去四五次,色渐肥红,囊渐松泛,神情颇安,大有行浆之势。第壮热未和,一老妪谮曰:痘子惟恐脾胃不实,反用大黄宣他,今痘根俱泄出矣。相公当自有主意。果惑于其言,遂中止两日,浆亦中止,神情复躁,炽热更甚,频频干呕,头面破伤几半,口秽若腐,唇口焦裂,彷徨之极,复邀余视。余谕之曰:中气果泄,无论别证,有不头温足冷者乎?何以其热更炽耶?急以前方加黄连减蝉蜕;其破伤处以药胭脂贴之。至十一朝破伤复灌,通身浆亦复行,两疙瘩并成一大疔,黑硬成坑,亦以胭脂膏贴之。越三日,其疔腐烂,脓浆旁溢,软绢拭干重贴。十六朝渐尔收结,胃气渐开,诸证渐得平复。其疔至念朝外收疤,首尾以一方成之。口内生疳,终以清热解毒收功。

一许友幼时见痘,细如针砂,头面焮肿,未及两朝而眼即蒙闭,热如炮炽,愁楚之声不绝,以必胜汤加黄连、石膏,连投三剂,即大解七八次,而细碎者悉行退去,两目仍开,热亦减半,痘虽成颗,尚顶陷不松,干红未润;前方减黄连、石膏,服及七朝,囊松色润,眼封鼻塞;八朝,有放白行浆之势,未得沛然,大便约去二十余度,始如胶漆,继若清水。乃尊疑其虚滑不禁,果尔痘变灰白矣,尚嫌伏毒松而未畅,故下利清水,畅则矢必黄结矣。仍以前方,服及十朝,浆足,胃气渐开;十二朝神情开爽,大便顿实,收结而愈。后左小股发一余毒,以忍冬解毒汤收功。

箬溪高氏子,痘颇匀朗,明润粗壮,道中一友,目之为顺,投以平和升发之剂。主人以夜不成寐,身体壮热为虑。不知更有血丝绕于目胞之下,拳毛倒竖如鎗,可虑更甚;若壮热不寐,又其次矣。喜仅在三朝之内,犹可攻逐。用大黄三钱,佐以赤芍、红花、地龙、大桑蛀,余不过松肌透发之类;服至五朝,血丝渐淡而眼合,壮热稍和;十朝浆足肥浓,攻发似乎可已,第两太阳未胀,毒根犹未尽彻,神情未爽,恐亏一篑,大黄与桑蛀服过十三朝,方得如意而回。

一宋姓者三岁一子,痘颇磊落绽突,而根无盘晕,其色则晦滞灰黯,宛若为尘垢所蒙,体不甚热,口中秽气满幄,躁乱不宁,此系热毒遏郁于内,故见证乃尔,身体则不热也。是病在血而不在气,以大黄、红花、紫草、赤芍、丹皮、地丁、荆芥、山楂、牛蒡,自三朝服至六朝,色渐红活,亦渐安;八朝顿热如火,秽气减半,顶白根红,减紫草、红花、赤芍,加生地、黄连;九朝浆成迅速,寝食渐复,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

一张氏之室,年十九岁,忽然壮热如烙,喉间刺痛,不能咽津,咬牙不已,神情躁乱,次日即见痘如针砂,色似胭脂,道中一望而去者不一矣。其证虽恶,以其尚在初朝,毒无定位,以大黄、石膏各五钱,生地七钱余,佐以荆芥、地丁、丹皮、赤芍、干葛、元参、牛蒡、木通、甘桔,用芦笋两许煎汤代水,日投三剂。次日三朝,头面即颗粒分明,前方更用桑虫一大枚;五朝色转肥红;七朝放白;九朝浆势沛然,咬牙方止,热犹火炽,仅咽稀粥碗许,犹苦难吞;十朝头面堆结,愁楚未舒;十二朝血收气足,回脓结靥,发臭难近,饮食大进,诸证悉愈,首尾以一方成之。

张金友子二周,癸巳季冬,忽一晚身热躁乱,咬牙弄舌,痘象迭呈,以清肌透毒汤加大黄、牛蒡、青皮;时值初寒,佐以炒黑麻黄、羌活。二剂后枭毒腾涌,躁乱更甚,两目彷徨,啼号干呕,筋抽脉惕,大便倾泻如注,此热毒内乱,下注大肠,不容传送而故涌泄也。乘痘未见,势虽猖獗,毒未内攻,因势而利导之,是摄万象于两仪,关窍在此。前方减羌活、麻黄,加丹皮、地丁、木通,三剂后泻即止,诸证未降,以冲突之势稍缓,不至奔腾下注耳。所谓大黄能止泻,信不诬也。见标数点于左额,细如针头,当喉十余点,犯蚊迹咽关,照前方倍加大黄暨元参,每剂和猪尾膏盏许,大桑虫一枚,日服二剂。次日三朝,天庭清楚,但是不松,地角细密,即以胭脂膏贴之;右颧不成点,身幸分珠,其间游蚕珠壳者,不计其数,悉如前方。至五朝弄舌止,右颧方见点,口内脱皮,乳不能吮,食之煮熟红枣,不变而出,大便复去五六次,以全体恶毒涌发,火性奔腾,不暇分消而故直出,是谓邪热不杀谷,前方减葛根加白芷。七朝痘渐肥红;八朝右颧及游蚕珠壳俱起胀,大便去黑垢甚多,如胶如漆,日进米糊二三碗,两太阳未能起胀,以毒根未尽透也,日服大桑虫四枚,猪尾膏盏许,前方减蝉蜕加山甲、生地。十朝通身浆足;次日渐渐收结,大便复止,寝食俱安,声音不亮,间或咬牙,前方减山甲、大黄及半,加金银花、甘菊,外以牛黄半分,日服两次。十四朝诸邪退听,调理收功。是证始终以攻毒疏透为主,补拓收敛,毫不与焉。即寒凉之味,亦不相及,以热毒深藏隐伏也。痘本凶暴无伦,朝头无甚风波,末路得无余证,皆得早图之力也欤!

蔡文清一爱五岁,忽一晚躁乱如涸辙之鱼,未几即昏愦,面如土色,两目失神,若立刻可毙者。以大黄、羌活、青皮、红花、蝉蜕、殭蚕、炒黑麻黄、荆芥穗、木通、山楂,连投二剂;次日神情稍醒,两颊通红,身上见痘数点,照前方减麻黄、殭蚕,加丹皮、地丁、赤芍,和猪尾膏半盏;三朝身体壮热,人即醒豁,两颧隐隐见点如针砂,颔下稠密,近于托腮,即用胭脂膏封之。身间珠壳甚多,喜磊落成颗,但嫌干红少润,前方去羌活加黄连、生地,每剂和入一大桑虫。四朝颧即清楚,五朝色转红活,鼻塞眼封;七朝珠壳起顶,食薄粥一茶瓯,大便日去三四次;九朝头面堆结,身上浆满,壮热未和,腹痛异常,愁楚不能转侧,倍以大黄,临服调入化毒丹二三匙;十二朝痛渐缓,渐得转侧,饮食大进,以忍冬解毒汤调治回好。

钱氏子忽身热如烙,次日痘即一齐涌出,细若针头,白头至足,浑无隙地,色滞干红,时时干呕,彻夜无眠。以大黄为君,佐以青皮、山楂、荆芥、地丁、蝉蜕、赤芍、红花、紫草、黄连、木通,临服和猪尾膏一盏,连投三剂;第二日两颊即成颗粒,但界地未分;至三朝通身亦分珠磊落,第壮热未和,干呕稍稀,前方加生地;五朝肥红光泽,热势减半,前方去蝉蜕、黄连加甘草;八朝放白成浆,稍思饮食,去红花、紫草、猪尾膏加连翘;九朝复壮热大渴,时或咬牙,仍加黄连,重以生地、石膏;十二朝诸证渐退,寝食渐安,方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约用猪尾血三碗余。

闵佺木子报痘于脊,黑陷歪斜,按之板硬,余痘隐跃于皮肉间,点粒甚细,色滞干红,躁乱不寐,体不甚热,速将母痘挑破,以胭脂膏贴之,用必胜汤减生地;服四剂后,报痘圈即松白,盘即红润,中心尚黑,余痘透发成颗,未能光壮,照方用生地减桃仁、干葛加殭蚕,每剂和大桑虫一枚;五六朝起绽如珠,主痘成浆,如烂头疖,神情未快,饮食未进;九朝浆足饱满,寝食得半;十二朝收结霍然,方用解毒养荣调理收功。

闵明生一爱四岁,痘颇稀疏,颗粒细结,俗呼为石痘者是也。两颊界地不清,周身干红晦滞,至胷腹间遍满此斑,眉愁腹痛,寝食不安,身不甚热,以必胜汤撤生地加紫草,每剂和猪尾膏半盏,日服二剂;至五朝斑色渐淡,两颊渐清,前方减葛根、蝉蜕,用生地、当归;九朝其斑悉退,浆甚充满,腹痛顿止,照方减桃仁、红花并猪尾膏;次日收结甚速,身体反热;十一朝根盘复泛,两颧疤内累累重出二痘,但神情爽朗,不为梼杌,仍用大黄、蝉蜕、赤芍、金银花、荆芥、当归、牛蒡、地丁、山楂;服至十五朝,半浆半靥,模糊收结;嗣以忍冬解毒汤痊愈。

庚辰臧比玉子三岁,一晚彻夜躁乱,两眼朦眊,次日发出一身蚤斑,按其体肤,头温足冷,神情昏愦,是毒伏藏于内,血受其殃,凝结成瘀,外呈此象。幸在发始,庶可破涤,此瘀一活,不惟毒透,并火亦松,以必胜汤生地换归尾,用大黄五钱,桃仁三钱;服过六剂,斑不见退,痘不见起,更佐猪尾膏盏许,并大桑虫和入剂内以助之;服过十一二剂,斑渐淡渐退,而痘方见点,三朝即齐,痘可数纪,蚤斑悉退无余,神情终不开爽,乳食点滴不进,前方减葛根、蝉蜕;服至八朝,痘将收结,景况依然,大便日去十数次,如药水,终是药力未充,守前方服;及十二朝,痘痂悉退,胃口只是不开,若谓胃气受伤,何以痘能透发以至落痂?若谓痂落无恙,岂有绝谷得生者乎?熟思其故,是证本恶,余邪自来能净,力主前方;直至十六朝,胃气顿开,神情始快,大便即止。以三岁小孩,大黄约用斤许而得收功,以见有病病受如此。

吾宗涟漪一爱四岁,身热如火,神情昏愦,两颊通红,鼻衄成流,身上隐隐数点,色滞干红,以必胜汤减红花、地龙加元参二剂,后红中泛点,细碎如麻,周身稠密如铺而多游蚕,珠壳亦间乎其间;前方服至三朝,两颊界地未清,却成颗粒,滞色略转,每剂和大桑虫一枚;六朝滞变为红,色犹如绛,唇口肿裂,前方减蝉蜕、葛根,加黄连、石膏;七朝放白珠壳泛顶;九朝游蚕统胀成条,时或咬牙腹痛,热犹火炽;十一二朝,头收敛而痂燥,身浆满而盘晕犹赤,神情尚困而未舒,以一方贯及十六朝,发臭异常;二十朝诸证顿愈,寝食得安而收全功。后左眼赤痛多泪,以拨云散治之得痊。

张又卓小郎方一岁,一日壮热如烙,遍体如霞,痘不甚密,色滞而平,有蟢窝见于手背,神情愁楚,不时叫哭,是腹痛使然。以消斑快毒汤加大黄,临服和桑虫一枚,日服二剂,手背以胭脂封贴;六朝霞色清,愁眉散,手背松浮泛白;七朝气尊血附,俱放白成浆,热势减半,去大黄、蝉蜕、黄连,加连翘、元参,日服一剂,十二朝回好。

一钱氏子四岁,痘在五朝,唇裂焮肿,体热如火,头面稠无隙地,身上疏朗,板实矾红,四肢胷胁迭钱者不一而足,躁乱不宁,以凉血攻毒饮加山楂、地丁减犀角,和大桑虫一枚,日服二大剂;更以金汁日服盏余,外用胭脂膏封贴;至八朝松泛如蒸饼;十朝通身浆足;十二朝发臭收结;十四朝身热始和,寝食俱安,方易忍冬解毒汤收功。

韩尺龙子六岁,乙未仲夏,忽一日身热如炉,头面通红,神情昏愦,见痘稠无余地,仅不细碎,盘若涂朱,内有珠壳几半,以凉血攻毒饮,倍生地、大黄,去红花、紫草,加元参、地丁;四朝加黄连,每剂和大桑虫一枚;五朝神情清爽;七朝珠壳皆透,减蝉蜕、葛根、桑虫;九朝浆足;十朝红晕渐淡,饮食渐进,头面收结;十二朝壮热方和,遂去大黄,减生地及半;十六朝回足。如此血热,不致带火成痂,爬肌抓肉,大黄、生地、荆芥之力不浅也。后以忍冬解毒汤调治,落痂未久,腠理未固,余毒亦未能尽净,见风太早,忽尔昏晕,急以疏风消毒饮而愈。

吾宗僴如一子,一日身热如火,汗出如油,神情困苦难支,似痘非痘,数点隐隐于头面,色滞干红。痘本是而若非,且热如火,汗如油,非恶痘不尔。以清热透肌汤,未用生地加大黄,二剂后,次日头面细碎如麻,身上见点处若集,隐伏处若无,此气为毒滞而通塞不均也。又二剂,头面颗粒分明,色亦觉润,汗即顿收,遍体涌出,内间鼠迹(艹瓢)沙,难以数纪,囊窠不松,色近于白,此血为毒郁而未着,非血虚白也,不则有一体两局者乎?前剂每服和大桑虫一枚;五朝窠脚渐松,囊顶未起,色转深红,神情得定,热不稍减,前方重以生地,加黄连、石膏;至九朝顶绽,食稀粥碗许;十一朝鼠迹与(艹瓢)沙俱得统胀如泡,而浆俱浓;十四朝盘晕始淡,头面收结;十六朝身得温和,胃气日强,方以忍冬解毒汤调治;至二十朝收功弗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录卷五百
痘疹门

医案

《救偏琐言》曰:一段氏子三岁,见痘三朝,两颧细如蚕种,背多雁行,更有(艹瓢)沙间乎其间,椒红色,叫喊不已,炽热如焚,以清凉攻毒饮和桑虫一枚,日服二剂;四朝颧即成颗;六朝色即红活;八朝怪象俱统胀放白;十朝浆足,犹愁楚不能进食;一方服及十四朝,眉宇方舒,得进饮食,身体温和,收靥落痂而愈。

一女年及十四岁,倏尔身热如火,神即昏愦,两眼如畏刀锯,遍体如霞,痘未及见,死期若将至矣。即以大黄、石膏一两,生地七钱,佐以荆芥、赤芍、青皮、葛根、木通、牛蒡,日投三头汁;次日午后见痘,细似泥沙,色似矾朱,通身无一隙地,前方又服四剂;即成点粒,却稠密如铺,方叫腹痛,略知人事,大渴不已,揭衣弃被,前方加黄连、犀角、生地,两半,并大桑虫;服至九朝,始得红润,周身起胀;十一朝贯浆,连成一片如松皮,不能转侧,大便日去四五次,水米不沾;十四朝发臭满室,头将收结,唇黑如煤,身若寒战,热仍如火。一方贯至十六朝,顿思饮食,夜卧得半,热渴稍减。二十朝外,痂成一片,如脱一壳,得脱此难,方易忍冬解毒汤,月余痊愈。约用大黄斤半,生地、石膏二斤余。是痘得治于未见之前,更得首尾一辙,庶得挽回。若令见点,其势便成,牢不可破矣。

闵中介三公郎,方半周,痘出稠密如铺,色滞干红,颗粒平板,内多蟹爪,身体壮热,脉惕筋抽,时在二朝,以松肌透毒散加大黄七分,和入桑虫钱许一枚,日服二头汁;次日粒数即磊落,四朝红润;八朝松泛;九朝行浆,遂减大黄;十朝安睡,乳食如故,大便如常,收回而愈。

徐明涵一孙,身热如火,燥炙如烟,两颊通红,头面胷腹,肩背四体,痘密无容针之地,顶陷囊实,干红紫滞,丛簇象燕窝者,在于大股,大便日去三四次,始事者以断无生理而勇退矣。余取其囊厚色老,虽密成颗,可冀者此耳。以大剂必胜汤,用大黄五钱,生地两许,加石膏两半,每服和一大桑虫,日进二剂;服及六朝,头面起胀,眼封鼻塞;八朝胷背松透,色转红活,头面成浆;十朝燕窝统胀如蒸饼,身浆亦足,第热犹火炽,愁楚未舒,自膝至胫,犹紫滞不松;至十四朝,腐烂作臭,浆及足胫,邪毒尽发于外,寝食顿复,方易忍冬解毒汤,成痂落靥;至十八朝收功弗药。用大黄一斤,生地、石膏二十余两。痘后,大便但嫌燥结。

吴大雍兄二公郎,八岁患痘,颗粒颇朗,有鸟迹其形于肩背,兼多珠壳囊窠,通身平实,干红色滞,烈热如炮,愁容可掬,云胷膈烦闷难堪,以凉血攻毒饮,重以大黄,加石膏、地丁、山楂;四剂后胷膈渐宽,滞色渐活,第红艳若绛,前方加黄连并大桑虫,每服和入一枚;又六剂,头面通身起胀,鼻塞眼封,惟鸟迹与珠壳未松,毒根犹未透也,更倍以大黄、地丁加山甲;至八朝珠壳者圆绽如珠,鸟迹者统胀成条;九日脓浆充满,饮食大进,大便不过三四次,终是燔热不减,红晕焮赤,前方减山甲、蝉蜕、红花,倍以石膏、生地;服及十朝,热渐减,赤晕渐淡,头浆敛而身浆遍,减石膏、大黄;十二朝收痂过半,险变顺矣。是晚彻夜不寐,气粗烦闷,腹胀如鼓,变出意外。若以为伏毒未尽,而囊无不绽,浆无不满;若以为余毒归内,而血收已尽,痂厚而肥。决之于脉,气口洪滑有力,知其饮食停滞,究之果然。以宽中透毒汤减陈皮加莱菔子、大腹皮,外用山楂二两、麦芽一两,煎汤代水,服二头汁,腹即转动,随解而宽;嗣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

同袍钟徽老九岁一公郎,见痘一朝,体不甚热,囊窠不松不实,痘色不润不干,痘颇疏朗,似乎险中之顺,及神情则愁楚异常,云胷膈郁闷,目睛昏定,身无安放,此伏火伏毒之凶象也。以必胜汤去桃仁、生地,连投二剂,次日颧上发起寸许血丝两条,一横一直,如反手丁字,此非寻常血丝路也,贯珠而末能透耳。更以猪尾膏,每服和入盏许,又二剂;至晚渐粗如线,继而更粗如芥,仍以前方和大桑虫,每服一个;五朝方透点于血条,密排二十余颗,游蚕最恶者也,身体大热,红晕如朱,胷膈稍舒,原用生地减红花、葛根、蝉蜕,加黄连、石膏,大便日去五六次,饮食未思。至九朝,诸痘峻顶放白成浆,其游蚕亦统胀成脓,遂撤猪尾膏,寝食得半,热势未减;前方服及十二朝,胃气大开,夜卧甚熟,体渐温和,渐次收结,而且嘻笑自若矣,前方减大黄、石膏、黄连,加金银花、贝母。次日,忽然昏晕,神色俱变,按脉无影,变出意外,然以如是收局,自非隐毒攻心,尤非真元虚脱,须知游蚕既见于头面,而第见血丝,越三日而后见点,此毒伏而又深,故前局乃尔,结局亦自宜有此变。余毒骤涌,一时难以发泄,是冒闷之使然,犹伤寒冒汗之象也。仍以发始前方,连投二大剂,发出如芥如麻血疹一身,实时开爽而安。又以消斑快毒汤二剂,嗣以奏凯和解饮调理痊愈。喜主人明理,始末信任,不则未必不致亏一篑也。

有冯其姓者,江右一游客也。年踰不惑,一日壮热烦渴,目红腹痛,冲冲欲呕,疑以感寒,烹茱萸汤一碗下咽。俄顷,烦渴倍甚,吐出血水碗许,内有血丝,邀予诊视。其太阳有二三点是痘,颗粒不松,干红色滞。余曰:兄痘矣。此翁愕然曰:痘果未曾,今在客馆奈何?余以无恙慰之。连投消斑化毒汤,用大黄三钱;二剂后涌出一身,细者半,粗者半,红艳如朱,稠密如铺,热更如炮,倍以大黄,又加石膏,并生地俱两许,临服和猪尾膏半茶瓯,日投二剂。次日三朝,痘即疏朗,细碎者不知从何去矣,色亦可观,烦渴减半而热仍炽,有履底者三寸长寸余阔,见于两小股,按之板实而痛,以胭脂封贴,前方配大桑虫,每一服一枚;六朝眼封鼻塞;八朝行浆,履底松抬,前方减蝉蜕、桑虫加牛膝;十二朝忽思粉食,以糯米水圆食之甘,神情爽朗,自上而下,次第收结,履底成脓,减大黄、石膏加金银花、贝母;十四朝两小股腐烂作臭;念余朝全愈。

一儿三岁,忽身热如炮,肤红若锦,烦躁啼号,次日痘即涌出,稠无隙地,两颊如泥沙,干红滞色,臂上镯痕,痘如累珠缠子,密密环绕;又有钱许大者,一在于肩,一在于胫,颗粒板实,界地连环紫滞,以必胜汤减蝉蜕、地龙加黄连,止服二剂。次日,头面周身即疏朗成颗,色俱明润,痘若改换,惟四处环珠形色如故,证亦未减。以一方服及十二朝,痘得次第应手,证亦逐日平复,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

欧余方三岁一子,痘颇疏朗,却色滞干红,有平有陷,颗粒不松,至巅顶盘集,覆釜其形,是毒参阳位之一证也。以松肌透毒散和大桑虫,虽见起发,不能光壮,早欲用猪尾膏、化毒丹松之,因与一不韵者同事阻。及七日期,滞而更燥,陷而渐板,愁容可掬,不容复缓,前方减羌、防加荆芥、当归,临服和猪尾膏并化毒丹,连投二服,外用胭脂膏搽贴,身即壮热,头面焮肿,通身光壮,却彻夜无眠,以毒火潜伏日久,药与鏖战,以故不宁,药得其胜,气血畅达,故得焕发。不韵者,不谙是理。第见扰乱,归咎于生猪血而致变,料不能起,勇退而去,举家悲号。孰知猪尾膏最能透伏毒之深藏,毒血内瘀,非此不活。更有化毒丹潜消默夺而共济之,毒根自不容藏,次日即安睡。九朝浆行,壮热如燔,前方减白芷、蝉蜕、蜂房加黄连、生地;十一二朝渐渐收痂,猪尾膏遂撤,巅顶燥痒之极,仍不能寐,以荆芥穗、金银花、茵陈、大黄、地丁、甘草煎汤,止浴其顶,拭干,复以胭脂膏贴而痒即止。仍复贯浆,堆结甚厚,余热未和,痘痂亦燥,前方倍加生地,临服调牛黄半分,珠末一分,日进二服;至十五朝日渐回和,口内生疳,以忍冬解毒汤,外用消疳散,又数日痊愈。

孝廉王乃老一公郎,未及三岁,体弱而兼病后,及见痘,蒙头锁项,攒胷攒背,两颧细碎,满腹斑点,皆紫背浮萍,痘色晦滞,宛似蒙垢,痘犯不治,不一而足,所希冀万一者,惟在初见,毒未有定位耳。以必胜汤,临服和猪尾膏盏许外,复以牛黄半分、珠末一分,总匀在内,日服二剂,次日色即有红意,两颧便成颗粒;四朝胷背觉磊落松绽,惟头与项布而不清,却亦松泛,腹斑渐淡渐退;六朝浮萍悉退,前方减葛根桃仁;八朝渐渐放白,但寝食俱艰,眉宇愁蹙 九朝浆行未能充溢,时或干呕,身热骤炽,声音半哑,以毒火涌泄也,以凉膈攻毒饮;十朝头面夹纸松抬,有脓浆渗漏,身浆几足;十二朝收痂少润,寝食仅半,眉宇未舒;十六朝燥痂复泛,口内生疳,以消疳解毒散,日吹三四次;二十朝外,方得全愈。是痘始以必胜,继以凉膈,佐以猪尾膏、化毒丹,总以攻毒导瘀而保元拓里,腐谈从不沟及,痘得保全而卒无亏本体,见有病病受如此。

予一孙岁未满周,仲冬一日,忽然发搐,口眼歪斜,周身肉瞤筋惕,两眼彷徨,以清肝透毒散加羌活,临服调入牛黄丸七分灌下,踰时神醒,身即壮热;次日便见痘,头面细密如麻,上自肩至乳,下自脐至足,稠无隙地,但得成颗,中段绝无一点,此两截痘也,日夜叫喊不已,急以必胜汤减桃仁加当归,佐以猪尾膏,日进二头。服四剂后,大便去毒垢甚多,头面便成颗粒,身上渐得粗壮,大便日频,昼夜约去三十余次,继之清水若溺,夜即安睡,遂减大黄;至晚仍复叫喊,痘即奄驻,不得已而复用,晚又安睡。次日,浆势沛然,乳食大进,食之以糯米细圆,甚喜。十朝头面堆结甚厚,但欠肥润,神情大快,第身热未和,不免以大热一退,虚寒继至为虞,大黄不敢复用。停及一日,燥痒难禁,满面搔破,热血成流,又喊不绝口,与食则拒,要其所以然者,以痘犯两截,壅塞固闭之毒,余氛未殄,害仍窃发,不得以轻松者概论也,力主前方,第减葛根、红花、蝉蜕,加石膏、元参、黄连。是方服过十六朝,始得痊愈,胃口甚强,痘后精神颇旺。

雉城臧以用,顾渚之孙也,幼时出痘,犯攒背,头面稠密如铺,肩背以上红深如绛,以下紫若胭脂,身体燔热,神情昏愦,以必胜汤,用生地两许,减红花加石膏、黄连;自三朝服及七朝,大便日去四五次,通身色转红润,背得松浮,减葛根;至十朝,头面浆足,背得腐烂作臭,余亦成浆,唇黑如煤,热犹火炽,一方服至十四朝而愈。时有同事,日以脾胃为虑,余曲谕之,得不拒有成。

一邢姓者,六岁一儿,痘及五朝,全不起发,日夜躁乱,如蚓在灰,举家涕泣,以为必毙。痘颇疏朗,按之不松,根窠紫滞,顶陷而黑,至环跳处,攒聚如掌,犯鳞坐形,伏毒深藏,抗拒诸痘。始事者,但知疏肌透发,而不谙其故,毋惑乎畅逢无由,目淹滞而至猖獗也。急以穷源透毒散和猪尾膏,连投二剂;更以大桑虫酒浆调服二枚,外以胭脂膏贴,次日便觉松泛。又二剂,七朝痘即峻顶成浆,神即安爽,但环跳处松而未肿。服及十朝,浆涌连纸松抬如蒸饼。嗣以忍冬解毒汤,十二朝收结成功。

一徐氏女四岁,痘期两日,甚匀朗稀疏,却陷而不松,紫而干滞,身热如烙,两腰贯珠环遶,而犯此证,是毒伏于肾,贯珠之最恶者也。日期尚浅,余痘尚疏,犹可挽回,恐此翁不明是理,乱之弗任。不期此翁止此一女,豫为痘计,属意已专,以予弗任,大恸哀恳,情甚悲切。以必胜汤加牛膝、黄连、石膏,稍用炒黑麻黄以行之,并和猪尾膏,连服二头汁,腰痛难忍,继之于汗而欲解,解后而痛即止,便云爽快。次日三朝,凡服药后景况,亦复如此;至八朝而痛不作矣。然其所以然者,伏毒之证,犯几朝败者,日期未至,毒虽暴烈,犹未作难,以其尚伏也,故尔得安。时师不谙而多忽,殆至发难时,毒已溃而无及矣。见于机先者,攻之而不容,其伏毒又盛而未肯遽降,药毒鏖战,自不能宁,至于药力战胜而贴然矣,何痛之有?嗣后放白成浆,腰间缠毒,统胀如连壳豇豆,浆亦满围,但炽热未和,饮食未半,前方减蝉蜕、桃仁、葛根、红花、麻黄,服及十二朝,日渐回和,收结痊愈。

吾宗叔澹五岁一爱,烈热如炉,不及一日而痘即见于地角颔下,细如针头,而色近白,托腮之象未成,托腮之颖已露,正面周身所见,俱不成粒,色多矾红,彻夜躁乱,将来攒簇恶象皆所有者。痘邻于逆,所冀者,惟在初见。以必胜汤减桃仁加石膏、元参,日服三大剂头汁,即用胭脂膏封贴;次日正面与身即成颗粒,却无隙地,是方和大桑虫,每服一个,五朝神情得安;七朝圆绽肥红,地角颔下,隔纸松绽,亦得累累,前方减蝉蜕、干葛;十朝浆甚充满,惟壮热未和,盘晕焮红,饮食不进,大便日解五六次皆毒垢;十一朝,正面堆沙渐次收结,以及周身;十三朝,胃气顿开,痘痂尚燥,红晕未得全收;服至十六朝,诸象回春,始终以一方成之。才以忍冬解毒汤加生地,二十朝痊愈弗药。约用大黄二十余两,石膏二斤。

一李氏子三岁见痘,两朝色似胭脂,顶陷不松,火热如烙,烦渴不已,至阳球攒簇,宛若荔壳,瑕内求瑜,惟磊落耳。以消斑快毒汤加大黄、石膏、桃仁、地丁、山楂,服及五朝得松;六朝红活,犹然绛色,前方减桃仁、蝉蜕;九朝浆足,红晕未淡,炽热复然,时生地已几十余两,黄连三两余矣。至十二朝,热得稍缓,红晕略淡,寝食亦以之而稍安,前方减石膏;十四朝,先收者疤赤而多浮皮,后结者焦痂而红晕犹附,体肤燥热如初。夫固余毒之先机也,不越二日,神即昏迷,从头至足,于空地及疤内重出一身,似痘非痘,不成颗粒,脚地模糊,色如尘垢,无一隙地,上则抱鼻,而更层累以及人中,下复囊球以及小便,紫肿痛楚非常,仍不能寐。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而痘复始矣。较前局更恶,此名谓梼杌痘。梼杌乃恶兽,其性反复,痘与相类,故以是名。此痘古来有之,第罕见耳。以穷源透毒散减山甲、归尾,加桔梗、牛蒡、生地、黄连、金银花、青橘叶,临服调牛黄化毒丹钱许。四剂后色渐红而犹滞,囊渐壮而犹平;服及五朝,仍眼封鼻塞;七日行浆,通身渐渐堆沙收结,痂成一片;十余日而退及过半,头面黑硬坚牢,反不能落,其鼻耸抱如螺,拂及则痛,人中亦燥裂迸血,其小便龟头于中段肿处,顶出阳球老靥,抓肉爬肌,眉宇不舒,余热不解,前方重加生地两余、黄连二钱,以金银花汤煎药,服及月余而热始和,痂始松,以熟猪油调入官粉,沃其头面而得退,改形换相,非初退时面目矣。嗣后寝食俱安,调理收功。人中与阳球,俱阴阳交会之地,恶毒上下关锁,痘故如此。若不开辟于前,亦乌覩其后局若此也。

严君弢一小爱,岁未满周,而痘邻于逆,先见于两鬓,攒簇如麻,继而头面通身,遍及无余,色近于白,而窠粒卒不松,体不甚热,而神情卒躁乱,似虚似实之间,然虚者伪而实者真也;兼于脉惕筋抽,不时干呕,两目预肿而预合,种种皆伏毒之象,而况抱鬓其形,伏毒已先昭于前乎?一不韵者,认为气虚,痘反有隐意,势甚猖獗,急以凉血攻毒饮,以当归易生地,减赤芍加山楂、地丁、甘桔,和桑虫一枚,日服二剂,四朝头面有松意,根窠稍有红晕,眼肿减半,闭而复开,生机在此。七朝身体壮热,头面起胀,顶白根红,眼封鼻塞,有行浆之势,大便日去六七次,身尚复然,余证未减,前方减蝉蜕、葛根,原用生地加黄连;服至十二朝,身得松透,寝食得半,下部痘疮板实,皮肉拥肿如炊,前药加牛膝、羌活,更以牛黄化毒丹,日以五分佐之,并大桑虫;至十八朝身浆始沛,并及足胫;二十余朝,上退下结,前证日愈,惟眉宇末舒,眼开有障,口内生疳,头角与小股,起一大毒如拳,以忍冬解毒汤加羚羊角、羌活、赤芍、地丁、胡桃,口内吹以消疳散,至月余痊愈。约大黄四十余剂,桑虫大小约有六十。

张武老一继爱三岁,一日热如炮炽,次早即见痘,一齐涌出,稠无隙地,通身紫滞,神情躁乱,大渴不止。凡毒火燔灼于放标时者,是痘为火里苗。若不清其源,而但以疏肌透表为发,势必至焦黑而内溃矣。急以消斑快毒汤加大黄、石膏、桃仁,服及六朝,色转红活,颗粒亦松,炽热未减;至八朝,辰刻放白,午刻而浆即肥浓,以见血热之痘,患火不清,一清而转移之象勃然矣,寝食犹未能复,外以牛黄一分,珠末二分,以佐前方;至十二朝,发臭,炽热顿和,寝食俱安,渐收渐结,痂似松皮;嗣后又发血风疮,终不外凉血解毒之剂调治而愈。

顾元仲六岁时,出痘颇匀朗粗绽,却红艳如绛,燥炙如火,腹内时痛,神情烦躁,彻夜不寐,此火炮于外而内又毒伏也。以清凉攻毒饮减红花加赤芍药;服至五朝痛止,肌润得睡,仍用前方加甘草;至七朝绛色渐淡,顶白而肥;八朝浆即肥浓,大便日解五六次,热亦减半,饮食渐想,前方去大黄、石膏、犀角,加连翘、元参;十朝头面先收,痂燥而白,其根底犹附线红,至晚身复壮热,睡不甚安,是后来余毒之渐也,复用石膏倍加生地,外以牛黄一分、珠末倍之,和于剂内,日进二服;至十六朝俱得平复。后用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

雉城臧氏八岁一孙,身热如炙,口渴烦躁,痘甚稠密而色矾红,三日期矣。始事者,第以升发为透,干而几黯,躁乱愈甚,身无安放。以必胜汤,用大黄三钱,加石膏、黄连,日服二大剂;五朝头面红润,身尚未转;七朝面部放白,行浆通身,干而得润,神情半爽;八朝成浆而迅速黄熟矣。浆近板黄,凡血热之痘,烈火一透,浆无渐次,惟嫌太骤;浆无不满,惟虑板黄。板黄者,火褐倒靥之象也。倍大黄五钱,石膏、生地两余,三剂后,浆色润泽,大便日去五六次,饮食稍思,炽热未减。其外祖王氏至,见此药剂,大以为怪,停及一日,是晚躁乱如初;次日炮热更炽,身战如寒,浆殆变而躁实矣。悉如前方,连投二剂,振战即定;再剂而浆色复润,红晕亦渐收渐淡;服及十四朝,虐焰将熄,寝食渐安,遂弗药听其自回。厥后通身泛疤,环跳处起两痈如拳,痛楚非常,以忍冬解毒汤加羌活、赤芍,服及十余剂而愈。

小莆黄元澄一郎,禀赋甚薄,时方二岁,出痘于癸酉春,体不见热,彻夜扰乱,叫不绝声,口腻如脂,痘无容针之地,晦色者如蒙垢,干红者似椒皮,颗粒不松。此毒伏于内,体故不热;叫喊扰乱,以气血受锢,神故不安;晦色椒红,表里双关,痘邻于逆者也。法当攻其伏,不使毒横于内,制其毒,使气血发煌于外,庶得挽回于万一。若以禀薄为虑,纵毒肆虐,是不知务者矣。以松肌通圣散加大黄减羌活、白芷;以其燥也,临服和猪尾膏半盏。服及三朝,如水浇石,大便日去六七次,眼即蒙闭,唇口肿硬,亦毒参阳位之一证也,前方佐以大桑虫,每剂一枚;服及六朝,身体顿热,唇黑如煤,痘色变红而却燥,仍以前方加生地、黄连,减蜂房、赤芍;至八朝,滞色悉退,放白而不能肥,烦叫依然,面肿若有退意,是伏毒未能净尽,而气血一时不能充达故也,权宜之际,减大黄、青皮,用参七分、芪一钱而暂充之,和入大桑虫一枚,二剂后,痘即肥泛,面即光荣,眼缝推脂,热却如火。凡热毒之证,乍虚乍乏,与虚寒之证不同,一唤即醒,醒当即止。今热如火,雄烈仍在,以消斑化毒汤减蜂房、赤芍,日投二剂;外以牛黄一分,珠末二分以佐之。服及十朝浆满;十二朝黑嘴松退,神情始安,乳食大进,痘痂终燥,身热未和;服及十六朝发臭,臂与膝生两毒,减生地加当归、金银花、贝母;念朝外俱得平复收功。

有一朱姓之子三岁,痘在五朝,热如火熨,痘色紫艳,若花内鸡冠,唇裂迸,血亦紫,躁乱如蚓在灰,厥父母涕泣,以为必无幸矣。然犹可冀者,面目焮肿,虽紫能肥。速以必胜汤,重以大黄五钱,生地两许,加石膏亦如其数,减红花、蝉蜕;服及七朝,紫变为红,继即放白成浆,次日便老,更喜烈热渐解,前方去葛根、桃仁、红花,加元参重剂减半,又四剂回好。

陈止宜长子出痘于幼时,颗粒亦朗,其顶平平,若为火熨者然。其色白如宿腐,盘晕焮赤,心烦壮热,因以涤邪救苦汤去泽泻加紫花地丁、生地黄、丹皮,日服二剂,大便日解二三次。次日三朝,佐以大桑虫,每日二枚。前方服及六朝,顶渐起而根脚渐活。陈之岳翁举其族中一同道至,以顶平而白,认为气虚,拘古法而傍日期,直用保元汤。幸止宜明理,信任弗贰。前方服及十朝,减滑石、红花、桑虫;服至十二朝,亦得次第奏效;十四朝收痂燥硬,身热未和,根底尚附线红,此热毒未尽,将来余毒之象也,倍用生地黄两余,外加石膏,亦如其数,并金银花、元参、贝母;至十六朝,余毒聚于颈项,肿痛非常,强直不能俛仰,周身泛疤,寝食俱废,又加地龙五条。一方服及念四朝,始得脱然全愈。

王绍宾之孙伟之一子,三岁,痘密如铺,郛壳矾红,其顶黑如煤,俨若火焠者,大都居半,身无安放,然体不甚热,此乃毒伏于内也。余以必胜汤,每服和猪尾膏半盏;服及三朝,更和大桑虫以佐之;七朝顶与郛壳俱转红活,减桃仁、干葛、蝉蜕,加当归;八朝身体壮热,有放白成浆之势,饮食大进,神情开爽,见景象进长,恃为无恐,而药即懈弛。次日,仍复躁乱,燥痒难禁,两颧搔破,痘色变而紫滞,悔之无及,速以胭脂膏贴其破伤之处;前方加黄连,重以大桑虫一枚,和于剂内,连投二服,诸证减半,两颊脓水渗溢,痘色复转,继而成浆结痂,神情寝食俱安。以一方贯之十六朝而得收功。

有一陈氏子五岁,见痘于隆冬,顶陷且深,时虽严寒,却烦渴躁乱,唇裂迸血,顶虽深陷,囊实根肿,而色干赤,此气血为热毒壅遏,不得申其领载之权,以故陷而不起,非寒凝不透,尤非气虚不峻也。一始事者不谙其理,徒以升发为事,累日不起;至六朝骤然作痒,手舞足蹈,竭定痒之法而莫禁,痘色更晦,频频干呕。此翁计无所施,谢绝去矣。据脓未成而痒沸,证固危笃,犹幸两颧擦而未破,更怜其未得对病之剂而竟弃之,觉为不忍。先以胭脂膏贴其两颧,以必胜汤减桃仁、地龙加黄连钱许、蜜炒麻黄二分,临服和大桑虫二枚,日服三头汁,大便去三四次,俱如胶漆,伏毒一松,头面即胀而痒遂定,上身亦起。又二剂色转红活而渴愈甚,体热更炽,是毒火发见之象也,下身犹热板滞,减麻黄加石膏。酷好橘,非此不乐,每服必五六枚。至十朝头面浆足,下部亦松,减葛根;十二朝头浆敛而身浆遍,饮食得进,神情未开,前方减蝉蜕、桑虫;十六朝诸证脱然,痂落过半,始易忍冬解毒汤调治;未及两日,身复炮热,眉宇复愁,肩发一毒,周身泛疤,复加黄连、赤芍,外又以牛黄化毒丹,日服钱许,至念四朝痊愈。

朱石公五岁一孙,痘初见点,火热如炉,闷乱喘急,昏晕如迷,遗尿目闭,正面一片矾红,隐隐细如针刺者,目之有点,按之无粒,身上数点而色焦紫,势甚危笃。所冀惟在初见,以清凉攻毒饮,重以大黄减犀角加地丁、桃仁、蝉蜕,二剂后颧即透发成粒,通身俱透点成颗而且圆绽,惟色紫滞,神情半开。又二剂,颧即光泽,身犹未转;外佐以大桑虫,四朝,紫渐变红而未润;服及七朝,头面成浆,周身放白,胃气未开,前方减桃仁、红花、蝉蜕;九朝思食而壮热未减,盘晕焮红,重以生地两许,防其成火褐也;服及十二朝,诸证贴然,渐收渐退,后易忍冬解毒汤而愈。

陈锡甫七岁一郎,痘见三朝,匀朗粗绽,色甚肥红而少淡,痘象颇佳,身却炽热愁容可掬,彻夜不寐,云胷膈闷而不快。假令伤食而然,痘其不能焕发矣。今红而且深,缘毒火涌盛,气血领载。然有及与不及,所不及者,毒在于内而故有此证。以涤邪救苦汤减红花、泽泻加地丁。四剂后,大便去三四次,胷膈便爽,睡卧亦安,热亦减半。因痘可观,攻不敢过,前方减大黄三剂;至七朝前态复然,痘觉停滞,求其故而未得,忽喉间冲冲欲吐,俄顷咯出浓痰于乃尊之手,痰热如沸,以见攻之未可已也,前方倍以大黄二剂,通身放白成浆,诸邪复退,惟热未和,一方服及十二朝痊愈。是痘因形色而忽其证,至变紫变黑而毙者,不可胜纪矣。

凌长康一孙二岁,身不见热,蓦然左颧一报痘,脚地扁阔,色赤而干,中心黑陷,按之板实,身有三四点,似痘非痘,俱淡白色,已三日矣。寝食如常,神情如故。所以然者,以痘之所中有浅深,浅者其毒松,其出易,形圆而色润,深则反是矣。机虽萌动,全体尚伏于包孕之地而未发,故若未痘者然。及所报之点,却如此形色,若不杜患于将来,任其自至,有越六七日或八九日,有十余日外涌出如麻,非紫黯即椒红而不可救药矣。有所谓等伴痘者,即此是也。令将银针挑破,胭脂膏贴之,以必胜汤减桃仁、生地;服及五剂,日以大桑虫一枚而身始热,大便连去三次,通身透发,痘得疏朗,夺其势于末成也。窠囊尚不松泛,又四剂,圆绽光泽,标痘根抬顶腐,神情愁楚,以全躯毒涌,未得成熟也,前方减葛根、蝉蜕,服及十二朝收功。

王洪崖一孙三岁,痘红如绛,热炽如火,彻夜不寐,急以凉膈攻毒饮,用生地黄三钱,大黄钱许,日投二剂;三朝,大解仅二次,剂轻不能驾驭,头面起二点飞浆,老黄如蜡,红艳渐滞,前方用大黄三钱,生地七钱,石膏两许;连投二剂,挑破飞浆,点以胭脂膏,是晚得卧,热亦稍和,重剂减十分之三;五朝又起飞浆十数点,景色复然,仍以重剂服;至七朝放白;八朝成浆,寝食俱安,惟热未减;十朝浆老头面有敛意,红晕未淡;十二朝足小股起一痈如桃,夜复不寐,以胭脂膏敷其四围,剩出其顶。一方至十六朝出浓,诸证平复。口生痘疳,佐以消疳解毒散吹之;方易忍冬解毒汤调治痊愈。

一施氏女十三岁,痘患血热气滞,窠粒不松,红盘肆溢,遍体如霞。以贫窘不事医药,八朝涌泡,几三分之一,余俱平板;九朝泡俱破伤,其浮皮有如麦壳破伤之色,干赤有如肤剥,火热如炮,痛楚非常,衣衾难动,证在垂毙。厥父母哀号悲切,余怜其坐视以贫而就死地,未免希援于望外。以生地两半,石膏一两,大黄三钱,与众药同煎三钱,临起投下,余佐以荆芥穗、地丁、赤芍、山楂、青皮、木通,投下二剂,连解六七次,破伤处俱有浓水湿润,平板者略觉松浮;又二剂通身毒化成浆,顿思饮食;再剂而热减半,渐渐收结;发痈发斑,以忍冬解毒汤痊愈。

雉城周彝仲一子五岁,出痘于初夏,大热如火,烦渴不止,两颊通红,隐隐如针砂,身上稠密如铺,干红滞色。二三同道,以危疑而推委。彝仲忧虑而致废寝食。余慰之曰:毒火诚烈可畏,幸得发扬,治之得宜,当无患者。主翁称谢不已。以凉血攻毒饮,加黄连三钱,生地六钱,连投三头汁。次日颧上累累成珠,第燔热更炽,前方加石膏七钱,黄连四钱,每服和大桑虫一枚。时有徐培者至,与余甚合。是方服及八朝,色得红润,前方减干葛、蝉蜕、红花;九朝放白成浆;十朝正面便有敛意,及盘晕未淡,炽热未和,恐防火褐,重以生地、石膏各两半,黄连五钱,以制阳光,不令骤敛毒复归于内耳。血热之证,不虑难收,惟虑热毒未清,干收为患,不得以九回十褐同论也。服及十三朝,面痂已老,身靥将半,胃气渐开,热亦稍和。有一友用白芍钱许,助其收敛,是晚烦扰不寐,未必因此作祟,见血热之不可为收敛计也。次日头面赤肿,身热复炽,烦扰如初,是余毒涌发之象,悉如前方加蝉蜕,日服三头汁。次日十五朝,发出血疹红斑,自头至足,无不遍及,夜即安睡,神复开爽而热未和。是方服至十七朝,方得霍然。以忍冬解毒汤加羚羊、谷精草,以目白红也。念朝外全愈。

丁巳,先君治一痘,十二岁,皮薄色淡,顶平脚塌,始以透发,继而大剂保元汤加芎归淮地膏,得以成浆。至十朝不思饮食,主翁疑以过补。先君曰:果尔浆必苍老,痂必燥硬,体或烦热,种种反是,焉得云过?以纳谷散,重以参、朮各五钱,胷膈豁然,胃气大开,无物不想,收痂落靥而愈。

戊午,钱氏一女,年十五,适值经后,痘出甚密,松而囊薄,红淡而干,身体温和,人若失志,睡中时独语二三句,气血两虚,心神不足之证。始以养荣透毒汤,四剂后,痘虽起发,形与色俱不振;四朝即以保元拓里,人参每剂二钱至六钱,黄芪四钱至一两,芎、归、熟地亦俱重剂;服及十朝,浆仅七分;十二朝,寝食得半,痂不甚厚,疤欠光泽;十四晚,彻夜不寐,语言不清而无头绪。父母疑以过补使然。果尔身必炽热,气必雄猛,痂必燥硬,渴而思冷,脉按洪数有力,如是不寐,方是火毒内扰。种种反是,缘以痘本不足,而又值经后,明属心舍空虚,以宁神解毒汤加柏子仁,用参四钱,二剂即愈。

庚申,一儿四岁,痘在八朝,浆色淡薄而滞,根盘红淡而干,神倦而不容安,似躁而不能逞,身凉指冷,咬牙不已,兼有战意,毙可立待。厥父母呼天号地。始事者,曾以保元轻而无效。余用参三钱,芪四钱,嫩鹿茸膏、淮熟地膏各半盏,熟附五分,佐以芎、归,外山楂三钱以行其滞,连进二头汁;更以大桑虫一枚,服后若时雨之化,薄者厚,淡者浓,滞者润,冷者温,咬牙顿止,神情遂开。嗣后去茸、附,前剂分量减半。十二朝左臂发一痈,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甲子以来,是证不概见矣。

余荆,己酉仲秋,忽壮热如火,次日即见痘,细如芥子,色似胭脂,余是时未谙此道,先君以升麻葛根汤加蝉蜕、山楂、牛蒡而升发之;二剂后,狂烦谵语,先君以犀角地黄汤加荆芥、木通、蝉蜕,以大桑虫一枚,三剂后,热即和,神即静,周身起胀而顶即白,以见曩时毒火之易退听如此。时怀娠七月,惟恐里虚,即以保元汤加芎、归、淮熟地、白芷、殭蚕,日投二剂,每剂用参二钱。其如痘密无缝,气血不继,至八朝头面灰白如锡皮,通身浑如嫩腐皮无二,摇头鼓颔,寒战非常,危在瞬息。先君以参、芪各一两,芎、归各五钱,熟附二钱,肉桂一钱,熟地膏二盏,傍晚投下,战即稍定,沉沉睡去,至夜半大有转机,醒来思食与粥,两碗不餍所欲。次早又一剂,午后通身浆足,身体和暖,不复战矣,前方去桂附,参芪减半。十朝腐烂作臭,脓水淋漓,以败草散收之,约用一斗。饮食大进,神气日爽,以参归化毒汤全愈。论胎前热剂在所大忌,况桂附而重用乎?然痘犯大虚大寒,而不权其当务之急,势必不起,可有身外之胎乎?母安则子安,理盖如此。又当究其所以宜尔者,以其灰也,白也,湿也,皱也,身凉而神萧索也,若是亢极作战而混治焉,其害可胜道哉!

严贞生一子三岁,出痘于壬戌,八朝清浆,未半而痒沸,禁止不定,面几破碎,眼将露缝,大便艰塞,粪少垢多,日去三四次,囊窠嫩薄,体不燥热,红晕则肆溢如霞,身无安放,所谓气虚血旺者非乎?至频解多垢,总气虚不能化毒,毒不成脓,而故垢从便出也。急以胭脂膏贴其两颧,用淮生地五钱安置其血,人参三钱、黄芪四钱振作其气,殭蚕、白芷、大桑虫为催浆托顶之佐,白芍五分束其游行,山楂四钱、木香三分以行其滞,傍晚投服即睡着。夜半又一剂,次早盘即归附,浆即肥浓,眼缝堆脂,正面堆沙,便亦减半。嗣后收痂,落靥不脱,保元清解,易若破竹收功。

冯素若一子三岁,其时丁巳,痘出甚密,人静身温,囊壳不老,顶白而不肥,盘红而干淡,六朝眼合不紧,鼻塞而松,起而少胀。夫固已见气血两虚矣。七朝滑泻,日去三四次,淡黄其色,口渴不已,停饮于中宫,水声漉漉,又见土虚不能制水矣。始事者,因燥渴干红,且囊壳无浆,不敢实脾,恐益其燥。不知燥而实者,火烁金也,宜制阳光而金自平;燥而虚者,土不生金也,宜固中央而燥自解。况痘赖气煦血化而成浆,气血之源在于脾胃,今泻而身温,渴而停饮,红而干淡,囊薄而静,种种不足,见乎其间,乌可齐其末而不揣其本也?以实脾固本汤,用参二钱,加黄芪三钱,暨姜枣,连投二剂,转机及半;又二剂,十转其七,浆不甚浓,却亦堪回。嗣以五味异功散加防风、白芍收结而愈。是证今不概见矣。

一儿三岁,痘在八朝,脓浆满足,盘晕焮赤,忽生振战,袵席皆动,按其身热如炮,此亢阳作战也。以清凉攻毒饮,用石膏五钱,生地八钱,黄连一钱,大黄五分,减红花、地龙、犀角,加姜一小片,以行重寒之剂,连投二头汁,其战即止;又二剂,红晕渐淡;至十二朝,热得和平,收功弗药。

朱元卿之长子,幼时痘犯血热之证,自放点以至成脓,极其凉血解毒清火。浆甚浓厚,至收靥时,大便忽频,日去二十余度,至次日,难以数纪。乳母与婢辈,苦以秽恶不堪,嫌以寒凉太过而然。乌知热毒下利之理?果因寒凉,身体不宜炽热,唇口不宜焦裂,神情不宜烦躁,痂皮不宜燥硬,今种种其然,脾岂虚寒者乎?以泻黄纳谷散加地丁、金银花、贝母,服至十四朝,左颧顿起一大痈如桃,大便即止,诸证减半;更以牛黄一分,珠末二分,调入化毒丹内,用贝母汤,送服。十六朝,脓自口出,前方减生地加连翘、甘草,十八朝全愈。是证难以笔记,聊附其一,以证其概耳。

吾郡吴二公祖有孙四岁,痘稠密而气血两虚,五朝以保元汤加芎、归、淮地而得成浆,终不肥浓;八朝发渴,频频思饮,与之盏许即拒,俄顷又干,身热不壮,神情懒倦,便亦不实,以补液汤加芪、朮、姜、枣;服及十朝,渴得渐解,脾气亦实,减诃子、黄芪,加茯苓、白芍;十四朝眼白起红障多泪,以奏凯和解饮减当归、牛蒡,加甘菊、谷精草调治收功。

沈同袍治一痘证,放点以至起胀,干红晦滞,平者半,陷者半,身凉而神却躁,频频腹痛,欲解不解,此毒火遏郁使然,以松肌活血攻毒;服及五朝,大便连去四五次,火毒一松,身即壮热而神静,色转深红,发渴不已,重以攻毒清火;八朝放白成浆,险变为顺。与一不韵者同事,惟恐虚寒继至,减大黄、石膏,二剂前证复然,更多不寐而渴更甚,仍如前方,十四朝渐安渴解,十六朝调理收功。

顾韫翁一子四岁出痘,属血热毒盛,放点色似胭脂,浆老盘犹焮赤,结痂燥硬干焦,始终壮热烦渴,初朝即以凉血清火攻毒,进药甚艰,服不及半,至热毒难清,喜得进牛黄化毒散不拒,日服钱许,自七朝服至十六朝,热毒渐减,几一月始得全愈,热渴难解如此。若魏氏论渴云:火非虚不发,一以保元汤加麦门、五味,欲壮水之源以制阳光,理固有之,其可以概施也耶?

一女七岁,痘未见点,壮热如焚,静则燥炙如烟,一转侧而汗即沾衣,俄顷即燥,动即复然;次日见痘,细密如麻,紫艳与矾红各半,烦渴躁乱,以凉血攻毒饮减山豆根加紫草,服及四剂,颗粒分明而汗即止;五朝头面肥润;七朝通身放白行浆,自上而下,景象颇佳,但烈热如故,绝不思食,神情尚楚;前方服至十朝,胃气略开,夜卧将半,头面收结,痂色干燥,身上将靥,而红晕未收,热终未减;前方减紫草,服及十二朝,通身复汗如蒸,踰时而燥热等证,与夫寝食神情蒙蔽之象顿开矣。方易前方,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然变幻之证,难以悉载,能以数项推类以尽其余,庶不为似是者误矣。

韩人谷一子三岁出痘,十二朝绝不思食,筋抽脉惕,彻夜不寐。始事者,以胃弱心虚,以宿夜曾受惊恐,药以安神开胃而愈甚。邀余往视,痘甚磊落,第热尚如烙,盘晕焮赤,脓囊大半为烈火燔灼而焦,宛若螺靥,神情散乱,而毒已归于内矣。其未变者,犹然圆绽肥黄。余曰:是痘热毒未清,未宜收敛,以故痂如螺靥,黑而又薄,是倒靥而非正收也,奈何?此友毅然曰:君不见其脓之满足耳!脓老自是当回。愉然信为无恙。余遂别,是夜即毙。

潘氏五岁一爱,痘犯血热,十朝壮热未和,脓成未熟,红晕未淡而即干收,宛如火焠,其两颐平敛,痂燥而薄,面犹赤肿。始事者,亦知其为热毒已清解于前矣。第清而未畅,次日又便利作痒,似乎补泻难施。谢事去矣,势在累卵。但血热尚炽,证必因之,自无两局,以涤除救苦汤减大黄、红花加地丁、生地,外以牛黄一分,珠末二分,即以药调送,两颐以胭脂膏封贴,服二剂而痒定,四剂后平陷俱松,燥黑者转而滋润矣。减青皮加金银花,至十四朝,热和神爽,大便顿止,寝食俱安,遂以忍冬解毒汤调治收功。

己未,有一陈氏子四岁,痘甚稠密而且一齐涌出,但得分珠顶平脚塌,囊薄色淡,人静身凉,种种犯气血两虚之证。四朝乘气血尚未离散,即以保元汤,人参一钱,黄芪钱半,加芎、归、淮熟地、山楂;六朝顶起而囊不苍,盘红而色终淡,眼欲合而未紧,鼻将塞而犹通,进不勇者防退速,前方倍以参、芪加河车、鹿茸二胶,方得行浆,终不能肥;九朝寒战浆色腐白,前方重以参四钱,芪六钱,更以熟附六分,肉桂四分,浆转肥浓;十朝渐收渐结,寝食渐安,见景象得转,以艰于进药,姑恤停止;十二朝,忽眉宇不开,是晚卧不能安;次日曲池二穴俱发一痈,其色淡白,按之不热,拂之痛甚,以加味内托十宣散,四剂后方红活;三日后不溃亦不退,以参芪仅钱许,故淹滞如前,重以三钱一剂即溃。左肩与右肋,又起一毒,红肿且热,以毒未尽,故复发。此得气血振作,故热而红肿,是已十八日矣。前方减参芪俱半,以胭脂膏涂贴,留出其顶,渐消平复。聊记其一,以见大意。血热之余,已散见于前,不赘。

有一许氏之室,怀娠四月,身忽大热如火,不一日而见痘,稠无隙地,细碎如麻,躁乱不宁,胷膈迷闷,痘邻于逆。所可取者,色得肥红耳。犹在初见,余欲攻毒导瘀,兼清肌疏透,庶几内毒一松,得分颗粒,未必非挽回之一机也。厥夫惑于不韵者之言,执意不欲。予辞弗药。九朝而毙,而胎卒壅。其所以壅者,岂脾虚血弱之故,烈毒内攻,热血煎熬,脏腑且溃,而胎有不堕乎?况小产者亦多矣,何尝堕而必毙?则知其堕也以毒,而毙亦以毒也欤!

一友朱良老其阃怀娠六月,出疹于隆冬,躁乱不宁,燔热如火。道中一友,以宽气养血安胎为主,佐以甘桔、牛蒡、蝉蜕、荆芥,疏肌透发,三朝疹非不透,热终如火,烦渴不已,嗽而增喘,彻夜无眠。至五日不惟不寐,并不能就枕,不惟喘急,并不能出声,面如土色,目睛直视,手指厥冷,渴想西瓜,六脉绝无影响,其娠追下,小腹痛楚难禁,身无安放,立刻可毙。举家但愿得母无恙足矣。余殆弗药,惜其未得一对病之剂。觉有不忍,为热肠所迫,以大黄五钱,石膏一两,滑石、生地各七钱,炒黑麻黄三分,佐以赤芍、丹皮、牛蒡、荆芥、地丁、木通、甘桔,以芦笋煎汤代水,二剂后诸证稍缓,遍觅一大西瓜,陆续以济其渴。又二剂,其疹又透,诸证减半,而娠不追下矣。前方减麻黄,仍以二剂,面颜顿转,喘定而得伏枕,热渴亦杀大半,娠即安然。但欬嗽不止,前方去大黄、赤芍、丹皮,减石膏、滑石及半,加元参、花粉、黄芩、金银花,二剂热渴俱平,胃气大开。据垂毙重证,幸而复生。尚须调理,见安和而遂弗药。越数日后,娠复不安,但不追下,饮食减半。复有余热,口内生疳,以消斑快毒汤,减蝉蜕、丹皮、赤芍,加金银花、花粉,佐以消疳散吹之,痊愈。是证所用汤剂,据常格胎前所大忌者,而得既保其母,并安其娠,见有病病受,不第无损于胎,正见所以安之之妙。疹与痘虽异,其所异者,惟气虚痘耳。若烈毒之证,原同一轨,令是证但留其母,犹畏大黄等味,利害并存,尚费踌蹰,竟尔子母俱全,凡志医者,可不深思而潜玩也耶?有怀娠而宜峻补回阳者,若余荆之证可征矣,不赘治验。

余甲寅生一儿,百日内生肥疥疮,曩时亦惑于人言而不敢治,渐渐通身布满,无容针隙地,日夜啼号,乳食减半。余思痘固当虑,尚在日后,而况未确,疮毒如此猖獗,危在旦夕,孰缓孰急,当务自在。选合掌丸如前法治之,内以忍冬解毒汤减红花加黄蘗、生地、元参,治及半月而愈。后来出痘颇密,而透发甚易,人言不足凭如此。

严琢庵、吾宗僴如、茅奕启诸人之子,俱百日内生胎毒疮,其疮成晕成圈,中低陷而圈浮突,宛如梅毒,目之可畏。有绕脐者,有在耳畔者,有绕肛门者,余处难以数纪,俱以牛黄八宝丹五分一丸,日进二服;外以化毒丹,调入胭脂内一一贴之,周时一换;更佐以忍冬解毒汤加羌活、元参、黄蘗、桃仁、赤芍,减红花,与丸间服。乳母忌鱼腥面食姜椒。奕启子几百日而愈。僴如子愈而复发,几及两载而痊。惟严琢庵所藏牛黄,金光宝色,川中亦不偶者,内服与外治,两倍于二子,不及两月痊愈。嗣复出痘,皆收功无恙。

臧顾渚一孙生双胎,先下地者,三朝便生毒疮,细似针沙,赤如红霞,三日后连成一片,一擦而肤剥去,遍体如焚,以痘前疮当任其生,不事医药,十数朝即毙。其次焉者,于十朝后亦发此疮,与前无异。余曰:是疮于母腹中,受积热积毒而发,名为血霞疮,治之不早,有性命之忧,不但不利于痘也。余言及此,追悔无已。云:初生者,昨已毙于疮矣,今治之可无恙乎?余授双仙化毒丹并牛黄八宝丹二方,一治其内,一治其外而愈。厥后出痘,何尝受治疮之累?如此治验,难以笔记,聊存一二以证焉耳。

吾郡中有爵尊望重年逾五旬者一乡绅,止有一子,两月内生胎毒疮,与前三证宛肖,竟凭老妪婢尼之言,以痘前疮宜发不宜医,反令乳母食鱼鲜鸡笋以发之,其疮日盛。延一不韵者,以是疮似梅毒,与大人梅疮同治,用川椒一两、全蝎五钱与乳母,假道于乳,亦妄冀震拔其毒,服及过半,其疮愈大,圈愈突,陷愈深,隙地复增,血点细疮,无不遍满,炽热如火,肤赤如霞,目红口燥,彻夜烦扰,邀余往视,势猖獗矣。以两月芽儿如是之毒,如是治法,不觉为之怆然。予大戒其乳母忌口,急录牛黄八宝丹方,令速修合,将如治三家之法治之,容或可挽。先以消斑化毒汤减蝉蜕,二剂后,猖獗之势亦得稍缓。嗣复听卜云:爻象无咎,但别有天医。以余方为废纸,老妪辈仍复主张将所余震发之剂罄尽,当忌之物大啖,遂至不救。惜哉!

姚世所三岁一爱,疮将愈矣,惟两小股至足,尚未结靥而痘继之。九朝浆及下部,痘与疮统成一片,浮浮痒沸;十朝愈甚,两股交擦,和皮剥去,痛状可惨。惜头面及身成痂过半,因两足作楚,连垂成者,亦归于败,十一朝而毙。疮之恶也如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