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医案
作者:上师
章节目录
案一、颈椎病 案二、椎动脉型颈椎病 案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阵发性发作 案四、颈椎病 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
案五、颈椎病 颈型加交感型 案六、颈椎病痉症 案七、颈椎病痉证 案八、颈椎病
案九、颈椎病痿证 案十、脊髓型颈椎病案 案十一、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案 案十二、颈椎病 脑梗阻
案十三、颈至腰部酸痛 案十四、颈项不舒肩背及腰酸痛 案十五、腰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病 案十六、腰肌劳损
案十七、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 案十八、腰突症 腰椎管狭窄症 案十九、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案二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案
案二十一、足膝颈均有退变引起的疼痛 案二十二、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 案二十三柱、强直性脊柱炎 案二十四、颅外伤 恢十复期
案二十五、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案      
案一、颈椎病
王××,男,57岁。首诊:1997年11月27日。突发性头晕史三年。

突发性头晕,旋转伴呕吐,第一次发作于三年前。现神疲乏力。夜寐二便尚可。苔薄质紫,脉沉细。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头颅CT(-),X-ray示:颈椎呈退行性变,血检:血脂偏高。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阻滞。

诊断:颈椎病(椎A型为主)。

治则:调和气血,化痰祛湿。

处方:炙黄芪30g 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12g 炒竹茹12g 制半夏9g 明天麻9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2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龙骨、牡蛎(各)30g 石决明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1998年12日8日。药后头晕呕吐明显减少。胸闷心悸,苔薄腻,脉沉细。再前法加减。

原方:加苍术、白术(各)12g 全瓜蒌12g 吐降香6g 青风藤18g。 21剂。

三诊:1998年1月8日。诸恙已解,守原法28剂巩固疗效。

按:该案以温胆汤为主治疗椎A型颈椎病的成功例子。
案二、椎动脉型颈椎病
刘××,女,56岁。首诊:1997年8月14日。头晕,颈项疼痛一年余。

头晕,颈项疼痛手麻乏力,晨起尤甚,午后见减。二便尚好,夜寐不宁。口干咽痛。苔薄黄腻,脉弦滑。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中阻。

诊断:颈椎病(颈型)。

治则:调和气血,化瘀祛湿。

处方:潞党参12g 炒白术9g 赤苓12g 紫丹参12g 大川芎15g 姜半夏9g 砂仁蔻仁各6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明天麻12g 汉防己12g 板蓝根30g 金银花15g 酸枣仁12g 夜交藤15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97年9月18日。诸恙均见缓,守原法再调摄21剂。

三诊:97年10月23日。诸恙已缓,再原法调摄14剂。

按:该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施氏以颈康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而收效的病案。
案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阵发性发作
许××,女,50岁。首诊:1997年5月29日。

阵发性眩晕半年余。一年来,发作性眩晕多次,发作至今已有5天,头晕如裹,胃脘不舒,神疲乏力,四肢少温,便溏。苔薄白腻,质紫,脉细滑。

检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肝郁血瘀。

诊断:颈椎病(椎A型)。

治则:调和脾胃,疏肝利湿,升清降浊,调和气血。

处方: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玉桔梗9g 姜半夏9g 炒白术9g 明天麻9g 泽泻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光杏仁9g 扁豆花9g金银花12g 凤凰衣12g 香谷芽12g 广陈皮6g 炙甘草5g 7剂。

二月后随访,未有眩晕再作。

按:该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呈阵发性发作的病例,施氏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柴胡疏肝散之意,佐以化湿,清热之剂,治后收效之典作。
案四、颈椎病 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
赵×,女,26岁,银行职员。颈痛一月余伴左手麻木。

颈项枕肩背疼痛酸楚板滞,左手轻麻,咽喉疼痛。

检查:咽充血(+++),颈椎压痛(+),颈活动轻度受限,HOFFMAN'S征(-)。苔薄质紫,脉滑。

辨证:气血失和,痰瘀互阻。

诊断:颈椎病(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

治则:调和气血,清咽逐瘀。

处方:麝香保心丸(3盒)2粒每日3次。云南白药(4盒)2粒每日3次,珠黄散(3g×28)3g每日2次。(连续服用二周而愈)。

按:此年轻患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颈椎间盘受力不均而致变性膨隆,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降解酶等,刺激邻近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痰瘀互阻,气血失和而有相应诸症。但椎间盘髓核突出,骨髓未见压迫现象。因此三药中麝香、珍珠粉、牛黄、葛根等能有效抑制该类炎症,清利喉中痰火,而治愈该病。
案五、颈椎病 颈型加交感型
高××,女,54岁。首诊:1997年5月29日。颈椎不舒,头枕部疼痛,伴有牵掣感,心悸早搏,自汗盗汗,时有烘热感。二便夜寐尚可。苔薄质紫,脉细伴结代。

检查:颈活动(-),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失和,痰湿阻滞。

诊断:颈椎病(颈型加交感型)

治则:调和气血,化瘀祛湿。

处方:软柴胡9g 肥知母9g 天冬、麦冬(各)12g 全当归12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党参、丹参(各)12g 炙黄芪15g 大青叶12g 金银花12g 姜半夏9g 明天麻9g 煅龙骨、牡蛎(各)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21剂。

二诊随访:诸恙 已缓,宗原法14剂。

按:该案乃颈椎病中颈型与交感型交作之症,施氏方中寓以二仙汤,调节交感症状,涵养肝肾,合以疏肝,益气等药共治。
案六、颈椎病痉症
陈×,女,66岁。初诊:1997年10月23日。

主诉:五年前下楼摔倒后出现四肢瘫痪。

现病史:瘫痪后,曾在外院诊治,诊为“颈椎损伤”。经治好转。目前,四肢及躯体裹束感,左上肢乏力,便秘盗汗。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上肢肌张力略高1F肢腱反射(+++),左上肢肌力3~4°,Hoffman's征(+++)。苔薄质紫,脉沉弦。

MRI摄片:C2-7椎间盘均膨出,后纵韧带钙化。

辨证:气滞血瘀。(痉症)。

印象:颈椎病痉症。

治拟:行气活血,通腑逐瘀。

方剂:血府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用药:柴胡9g 全当归9g 桃仁9g 红花9g 川牛膝9g 桔梗9g 枳壳9g 炒黄芩9g 党参12g 丹参12g 生地12g 苁蓉15g 半夏15g 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大黄15g 炙甘草5g 14帖。

14剂后复诊:束胸感明显减轻,两便正常,神爽肢松。

复检: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肌张力正常,肌力4+,HOFFMAN'S征(-),下肢腱反射(++)。

按:患者因脊髓外伤,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治以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生新,丹参、三棱、莪术、生军活血通髓,防己解肌,柴胡宽胸利气,佐以桔梗辛开苦降,而解束胸感。黄芩、桔梗清热利咽,生大黄,枳壳通腑行气,川牛膝引下通涤,生地、当归增液润肠,使腑实从肠而出,瘀血肉蕴而化。
案七、颈椎病痉证
季××,男,69岁。初诊:1997年5月29日。

主诉:四肢失灵,全身浮肿,二便失畅一周。

现病史:一周来四肢失灵,全身浮肿,便秘,四日一行。小便失畅,被抬入诊室。

检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征( +),咽充血(++),HOFFMAN'S(+)。苔薄,脉弦。

MRI摄片:C2~T1椎间盘均有突出,伴后纵韧还钙化。

辨证:气滞血瘀,浊利闭阻。

印象:颈椎病痉证。

方剂: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和甘遂散加减。

处方:炙黄芪30g 潞党参12g 葶苈子12g 玄明粉12g 生大黄9g 炒枳壳9g 芫花9g 甘遂9g 厚朴9g 全当归9g 软柴胡9g 炙甘草5g 大枣10只,7帖。

7剂后,水肿始退,两便通畅。减量再服七剂。周身水肿退尽,精神振作,自行步入诊室。改用温经通络调补肝肾法。用地黄饮子合血府逐瘀汤加蝎蜈,再进14剂,行如常人。

按:本案系脊髓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因脊髓水肿致周身循环障碍,筋脉强直,四肢失灵,尿闭腹胀,周身水肿诸症。方中以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甘遂散理气通腑,泻肺逐水,祛瘀通髓,用黄芪,党参,益气固密,柴胡,当归,活血养血。14剂后,腑通尿解肿消,改用调摄之法。施师认为,逐水通腑乃治颈椎病(痉证)重症之引路之法。待腑返胃解,即宣调整治法,以调补为主。
案八、颈椎病
高××,男,66岁。首诊:1997年5月8日。

颈椎病史二年余。目前颈椎板滞,四肢痉挛。2年前因颈椎外伤后而施以重量牵引,颈痛,头痛,症状加重,外院诊为“骨髓型颈椎病”而施手术减压(1996年3月)。目前仍有明显疼痛,四肢痉挛。苔薄脉细弦。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咽充血(+++),HOFFMAN'S征(++)。

辨证:气血不和,经脉不隧。

诊断:颈椎病。

治则:调和气血,舒筋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5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2g 生地、熟地(各)12g 熟附子9g 金石斛9g 山茱萸肉12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猪苓、茯苓(各)12g 石菖蒲30g 淡远志6g 五味子6g 炙甘草5g 21剂。

二诊:1997年5月22日。诸恙好转,原方加蜈蚣3条,珠黄散(吞)0.3g 21剂。

按:该病例是一例“骨髓型颈椎病”“痿”中夹“痉”之证,施氏以地黄饮子为主方,引入黄芪益气,三棱、莪术、活血逐瘀,板蓝根、大青叶、清解,二诊中又入蜈蚣解痉,珠黄散清热消炎,诸药合作为之。
案九、颈椎病痿证
黄×,女,40岁。初诊:1998年4月9日。

主诉:颈项疼痛,头晕乏力,步履不稳半年。

现病史:患者颈项疼痛,头晕乏力,步履不稳,便溏纳呆,胃纳不舒,口苦咽痛,夜寐多梦。

检查:颈椎压痛(++),HOFFMAN'S征:右(++)。苔薄腻,脉弦滑。CT摄片示:C3-6椎间盘突出。

辨证:脾气虚弱,湿困中焦。

诊断:颈椎病痿证:

方剂:香砂六君丸加减。

处方:党参、丹参(各)12g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砂、蔻仁(各)3g 蒲公英15g 炙甘草5g 14帖。

14剂后,诸症均已缓解。复查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征右(+)。再进14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是颈椎病中“因于湿”致痿的典型病例。方中以党参、白术、云茯苓、九香虫、砂仁、蔻仁健脾化湿,黄芩、蒲公英、半夏利咽清化痰热,柴胡、丹参疏肝活血,中焦健运,湿热攘除,弛痿得缓。
案十、脊髓型颈椎病案
扬××,男,52岁。

初诊:1996年10月7日。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3个月。加重1周。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s征、双Babinski's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 (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10月10日颈椎MRI(GE,1.5T)报告:C5、6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

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髓型颈椎病)

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

处方:黄芪30g 川芎9g 白芍9g 白术9g 汉防己9g 米仁30g 制半夏9g 生甘草5g。(14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射干9g 生地熟地各18g 熟附片9g 补骨脂30g 巴戟天30g 汉防己9g 生甘草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检查示:C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按:脊髓在祖国医学中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因此,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病理征阳性者,多从“痉”论治;临床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通常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也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所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症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并且也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肾温经通络方药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近期用该治疗原则治疗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8岁(41~56岁),7例病人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个月,平均病程3个月。治疗二周后主要症状渐进性消失,三月后5例治愈,2例好转。7例病人突出椎间盘都变小,产生回纳,压迫的脊髓较治疗前变粗。7例病人临床疗效满意,通常在治疗后1-2周肌张力增高恢复正常,束胸感、它棉花感消失,随后1~2个月内手部精细动作明显改善,跌倒次数明显减少。
案十一、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案
曹××,男,36岁。

初诊:1997年3月20日。颈段脊髓减压术后半年。颈痛胸闷,头昏目糊,行走困难。颈椎病史四年,半年前行颈椎脊髓减压术。术后仍感觉头晕目糊,枕后疼痛,胸闷心悸,躯体裹束感,四肢乏力,行走困难,便溏溲多,夜寐失宁,咽喉疼痛。步态不稳,肌张力不高,上肢肌力4+,Hoffman's氏征(+),颈椎压痛(++),咽充血(++),淡红色。97年2月MRI摄片检查示:C2/3、C3/4、C5/6椎间盘膨出,C4/5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明显。苔薄腻,脉沉细。

辩证:肝肾亏虚脊髓型颈椎病(痿证)

治则:补益肝肾,和营活血

处方:生地、熟地(各)12g 制附片12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川桂枝9g 五味子9g 云茯苓9g 淡远志9g 石菖蒲30g 广郁金12g 石见穿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炙甘草5g。

14剂后,颈痛胸闷缓解,体松肢轻,步态稳健,二便正常。复检:肌力正常,Hoffman's氏征(-),颈椎压痛(+),咽充血(±)。再14剂后,诸症状均见缓解。

按:本案系颈椎部脊髓长期受压(虽经手术,受压仍未解)后,肝肾精血亏虚而致。《景岳全书·痿症》中论及该类痿证时说:“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并说:“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壤水涸者,有不能堪。”用地黄饮子加减化裁调治本案肝肾亏虚型颈椎病痿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佐证。地黄饮子源自《医学六书》,是刘河间治“喑痱”主方。施氏以此方加减成方后,治疗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内治法的一个创举,是其辨证调治思想在临床成功应用的实例。刘河间在《宣明论》中解释该方治疗语言不出,足废不用,瘫痪诸症时曾说:其病因“非为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而是“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为。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大多表现为头晕神疲,四肢失灵,咽痛音哑,脊强项痛,肢体麻木,举步艰难等症。其实质也正是肝肾亏虚后元水不济,痰火上扰,肢节清窍失养所致。本案以地黄饮子益肝肾养阴血,化痰清窍,并加入三棱、莪术加重活血之功,石见穿通髓消炎,郁金宽胸利气,使之上清以解头晕头痛,中通以疏经髓、宽胸胁,下达以利二便 ,肝肾得养则筋骨渐坚,血行精旺则四肢筋脉通利,诸症缓也。
案十二、颈椎病 脑梗阻
黄×,女,40岁。1998年4月9日首诊。头晕,颈项疼痛1年余。

患者半年前被外院诊为脑桥脑梗,收入院治疗,症状略缓。目前仍有颈项疼痛,头晕,步履不稳,二便尚可,夜寐多梦。(素有胃窦炎)。口苦咽干。

检查:咽充血(++),Hoffman's右(++)。苔薄腻,脉弦滑。CT检查:C3-4 C5-6椎间盘突出。

辨证:气血失和、肝胆湿热。

治拟:清肝泻火,调和脾胃。

诊断:颈椎病,脑梗。

处方:软柴胡9g 党参、丹参(各)12g 炒黄芩9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云茯苓12g 明天麻12g 龙胆草15g 炒枳壳9g 炒竹茹12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平地木12g 蒲公英15g 大枣10只 炙甘草5g 14剂。

1998年6月2日。头晕颈项不舒,口腻便溏药后均有缓解,检查:咽(+),HOFFMAN'S(-)。苔薄黄腻少津脉细滑MRI检查:C4-5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束,C2-3,C3-4,C4-6椎间盘膨出。

辨证:痰湿中阻,升降失司。

治拟:化痰祛湿,健脾降道,佐以活血遂瘀。

处方:藿香、佩兰(各)12g 苏子、苏梗(各)12g 制半夏9g 川厚朴9g 大腹皮12g光杏仁12g 玉桔梗12g 猪、赤芍(各)30g 福泽泻18g 生姜片6g 川桂枝12g 炒白芍12g 三棱30g 蓬莪术30g 丸香虫12g 炙甘草5g 14剂。

14剂,诸恙均缓,再宗原方 三诊而愈

按:该案为一例颈椎病并脑桥脑梗的病例,辨证实出了“痰湿瘀阻”,治法上,也以“化痰逐瘀”为主,首次以清热泻热化痰逐瘀,二剂以健脾降逆化痰逐瘀,取得良效。
案十三、颈至腰部酸痛
余××,男,51岁。首诊:1997年5月15日。颈至腰部酸痛8年余。

颈及腰疼痛伴手麻已有8年余,近1年加重。胃脘不舒,二便正常。苔薄质紫,脉细弦。

检查:颈活动受限(+),颈椎压痛(++),咽充血(++),HOFFMAN'S(-)。

辨证:气血不和,经络不隧。

诊断:颈腰综合症。

治则:调和气血,疏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2g 大川芎12g 川桔梗9g 生地、熟地(各)12g 制黄精12g 山茱萸肉12g 金银花15g 天冬、麦冬(各)12g 鸡血藤12g 鹿角片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诊:1997年5月29日。诸恙好转。苔薄脉细,再前法。原方去天冬、麦冬,加姜半夏9g 炒麻仁12g 蜈蚣3条,21剂。

三诊:97年7月3日。诸恙如前,好转明显。尚有手麻,苔薄脉细,再前法。原方21剂。

按:该例是颈腰综合症,施氏采用“上下一贯,调养气血脾肾”之法,取得良效。
案十四、颈项不舒肩背及腰酸痛
李××,男,46岁。首诊:1997年5月22日。颈项不舒,头颈后伸,四年。

颈项不舒,头颈后伸尤甚,肩背及腰疼痛,心悸便溏,胃肠作胀,夜寐不宁。苔薄黄,脉弦滑。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HOFFMAN'S(-)。

辨证:气血不和,肝肾失养。

诊断:颈椎病。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12g 淮小麦30g 大红枣10只 苍术、白术(各)9g 砂仁、枳壳(各)6g 佛手片9g 淮山药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12g 柴胡9g 炙甘草5g 7剂。

二诊:诸恙好转,胸胁胀闷,二便正常,夜寐欠安,苔薄脉细滑,再拟前法。

X-ra/示:钩椎关节增生,C2-3椎间隙狭窄。

原方去浮小麦、苍术白术。加川桂枝9g 九香虫9g 小川黄连6g 陈阿胶12g 21剂。

二诊:随访,症状明显缓解。

按:该案虽为颈椎病例,但施氏以临床实际出发,治病中不忘“调心神”,以甘麦大枣汤调心,柴胡疏肝,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调摄人体基本。
案十五、腰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病
丁××,女,43岁。首诊:1998年9月18日。腰痛二年伴左下肢麻木疼痛。

腰痛引及左下肢,颈项不舒,曾有手麻,颤动,便秘,面色少华。曾有微小体瘤,经行量少或无。

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腰椎压痛(++),直腿抬高左45度,右85度。抗氏左(+)。苔薄伴弦小。

MRI示:腰椎间盘突出以L5-S1为主,向左压迫。

辨证:气滞血瘀,肝肾不足。

诊断:腰突症,颈椎病。

治则:活血通络,益肾平肝。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生地、熟地(各)12g 熟附子9g 川桂枝9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天冬、麦冬(各)12g 五味子9g 石菖蒲30g 淡远志9g 云茯苓12g 枸杞子12g 炙甘草5g 21剂。

按:该案为地黄饮子合黄芪、党参、丹参治疗腰突症收效典作。
案十六、腰肌劳损
原×(日),男,48岁。腰痛六年,时作时休。

腰痛,六年搬重物后而引发。本次无原因突发再次疼痛。嗜酒,素有肝脏功能不佳。夜寐,二便均尚可。苔薄质胖色紫,脉弦滑。

检查:腰活动受限(+),腰椎压痛(±),两腰肌压痛(++)。

诊断:腰肌劳损。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祛痰化瘀。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 大川芎12g 生地、熟地(各)12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巴戟天15g 补骨脂12g 砂仁、蔻仁(各)3g 川楝子12g 延胡索12g 炙乳香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

二周后电话随访,症状已解。

按:该例为陈腰痛,急性发作,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补益气血,柴胡、川楝子、延胡索、乳香利气止痛,并辅补肾之品,合而治愈其症的例子。
案十七、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
余××,女,54岁。首诊:1998年7月2日。腰痛伴左下肢牵掣已六月余。

六月前右腘窝搔痒,逐渐并发腰痛,引及大肢牵掣。经带已停,曾有子宫结核史。二便、胃纳、夜寐均可。

检查:腰活动:前俯(-)后伸(+)

直腿抬高:左70度,右80度,感觉(-)、骨力(-)脑反射(-),CT检查:L4/5、L5/31椎间盘突出。

苔黄腻,舌质紫,脉弦滑。

辨证:气血失调,寒湿阻滞。

治拟:调和气血,疏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5g 软柴胡12g 单桃仁15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生南星6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大蜈蚣3条 杜红花12g 炙甘草6g 7剂。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腰痛肌肉劳损。

1998年7月16日。药后诸恙均已明显缓解。

苔薄腻,脉弦。再前法调摄。

炙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仙灵脾12g 生南星6g 汉防己18g 青风藤18g 肉苁蓉18g 川牛膝12g 炙甘草6g 21剂。

21剂,诸症已缓解。

按:该案为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施氏坚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的原则,成功治疗以腰痛病之一。
案十八、腰突症 腰椎管狭窄症
沈××,男,70岁。首诊:1998年8月13日。腰痛间隙性跛行二月余。

素有腰痛,近二月步行半里路程,即感又下肢麻木,胀痛。有室性早搏史。胃纳,二便,夜寐均可。苔薄腻,脉弦小。

检查:腰椎压痛(+),扣击痛(+)。MRI检查示:L3/4 L4/5 L5/3,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辨证:气血不和,肝肾不足。

诊断: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

治则:调和气血,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5g 全当归12g 大川芎15g 赤芍、白芍(各)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补骨脂12g 骨碎补12g 地鳖虫12g 汉防己18g 九香虫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6g 川牛膝12g。 14剂。

14剂后诸恙明显缓解,二诊1998年9月27日守原法再调摄21剂诸恙均缓。

按:该案为腰椎管狭窄症,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加棱术,调气活血逐瘀,合以补骨壮骨之味而施治的例子。
案十九、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金×,男,47岁。首诊:1998年7月1日。

左髋疼痛,左大腿中部麻痛已有5~6年。左髋及大腿疼痛时重时轻,二便均好,素有血压偏高,咳喘,舌质紫,苔黄腻,脉弦滑。

检查:腰活动(-),左腹股沟中压痛(+)。左髋旋转受限(+),伸屈受限(-)。左股直肌轻度萎缩。

X摄片示:两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

辨证:气滞血瘀,痰瘀互阻。

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

治拟:益气化痰祛瘀,佐以祛风通络。

处方: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南星6g 青风藤15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杜红花12g 大蜈蚣3条,14剂。

二诊:药后诸恙均缓,苔薄腻,脉弦滑。守原法调摄,加以健肾壮骨之品。

灸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威灵仙12g 骨碎补12g 补骨脂12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28剂。

2月后,自觉两髋仅有轻痛,再守原法调摄。

按:该案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案例,施氏在首诊中,仍以调和气血,化痰逐瘀为主,而在诊后开始兼顾涵养肝肾。
案二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案
邵××,男,10岁。

初诊:1994年12月24日。主诉:右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一年。1993年12月起感右髋疼痛、并逐渐加重,行走困难。同年12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立即被施以减压术治疗。术后疼痛略缓解,三月后,疼痛又逐渐加重。一月前再度经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死状态。现胃纳不适,便秘2~3日一行。检查:行走困难,呈跛行。右大腿肌肉萎缩明显。右髋扣击痛(++),右腹股沟中点压痛(++),右髋关节旋转试验(+),内收肌痉挛(+)。苔脉:苔薄白腻,脉细。

辨证:气滞血瘀、痰湿同结,生风化热,炽伤元阴而致肝肾亏虚。

治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杜红花9g 姜半夏9g 广陈皮5g 佛手片5g 生米仁12g 川牛膝9g 肉苁蓉12g 大蜈蚣2条 骨碎补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炙甘草5g 大红枣6只。处28剂,每日1剂。

二诊:1995年2月20日。右髋疼痛减轻,胃舒纳佳,大便通畅,日行一次,苔薄脉细,仍拟益气养血调中,补肝益肾养血。

处方:炙黄芪15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汉防己12g 补骨脂12g 生地、熟地(各)9g 香谷芽9g 炙甘草5g。

以该方加减药味调摄一年后。再诊于1996年2月5日:复片示右股骨头缺血状态改变。故再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调中益气、补益肝肾。

8月26日复片示:骨骺已愈合,仅有局限性低密度阴影,局部无压痛,旋转试验(-),再守上法调摄。

末诊:1997年12月1日。右髋疼痛缓解,行走正常。再度复片,提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愈。体格检查:右大腿肌肉较之健侧略细,内收肌痉挛(-),腹股沟中点压痛(-),髋扣击痛(-),髋关节旋转试验(-)。

按: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为稚阳之体,易实易虚,若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髋关节受跌扑扭闪或活动过多,虚邪深入筋骨,寒凝于里,经脉受阻,而致气血凝滞,营卫不通,从而引起股骨头部失去正常的气血温煦和濡养。该病属中医“骨蚀”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中曰:“虚邪之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内伤骨为骨蚀”。故本案是由虚而致气滞血瘀、痰湿内结,郁久生风化热,耗伤元阴,加重肾亏之象。首诊时,施氏以黄芪、当归气血双补,当归、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养血,陈皮、佛手行气消导,米仁、陈皮、半夏、佛手、白芍、甘草健中化痰利湿,牛膝、骨碎补、肉苁蓉、白芍补益肝肾,蜈蚣、鸡血藤祛风剔毒通络,甘草、大枣调中和诸药。施氏认为:该案中便秘,非腑实而致,而是肾虚阴亏液枯所为,故用肉苁蓉养阴增液,润肠通便。诸药共作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功。待“标症”缓解,则以调本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元,缓固功效,二年后,病儿逐渐康复而未遗留诸残之症。
案二十一、足膝颈均有退变引起的疼痛
吴××,男,57岁。首诊:1997年11月20日。

左膝疼痛已10余年。颈痛,椎体不舒近6年。左膝疼痛10余年,偶有摔跤,下楼乏力。颈项不舒,疼痛已近6年,头晕失寐,大便日行2次。苔薄质紫脉沉细。检查:左髋活动(-),右膝屈伸(-),右外侧腘窝压痛(+),右脂肪垫压痛(++),右麦氏征(外侧):(+)。颈活动(-),颈椎压痛(+),咽部充血(++),HOFFMAN'S右(±)右(-)。

辨证:气血失和,肝肾不足,寒湿入络。

诊断: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疏风通络。

治则:炙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全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大川芎12g川桂枝9g 鹿角片12g 炙龟版12g 枸杞子12g 明天麻9g 羚羊角粉(先)0.3g 珠黄散(吞)0.3g 大玄参12g 汉防己12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5g 淮山药12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红枣10只,14剂。

二诊:1997年12月4日。药后诸恙均缓,原方14剂。

按:该案足、膝、颈均有退变的病例,施氏上下兼顾,方中除用调和气血,补养肝肾药味,而入羚羊角粉,珠黄散,意在消除诸症,水肿,活血中引入穿透,养肝中渗入平阳。
案二十二、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
王××,女,52岁。首诊:1997年8月21日。左踝关节外伤后内踝骨折四月。

左踝内踝骨折四月,局部仍肿胀疼痛,步行不利,曾于伤后二月,摄片示两踝及踝跖部呈萎缩性骨炎,骨折线模糊。经带已净,胃纳夜寐二便均可。面色少华。苔薄质红脉濡细。

检查:左内踝肿胀、压痛(++),行走困难。

辨证: 伤气血不和,经脉失隧,脾胃虚弱,瘀滞难消。

诊断:左踝骨折后急性骨萎缩。

治则:益气和营,健脾利湿。

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丹参(各)12g 赤芍、白芍(各)12g 猪苓、茯苓(各)12g 生地、熟地(各)9g 大川芎12g 单桃仁9g 杜红花9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炒白术9g 青皮、陈皮(各)5g 炙甘草5g 28剂。

二诊:1997年9月18日。诸恙均缓,再28剂巩固疗效。

按:该例为桃红四物汤为主,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骨折后)收效的典作。
案二十三柱、强直性脊柱炎
陈××,男,70岁。首诊:1998年7月2日。

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周身疼痛已30余年。

患者一年前因左髋关节因股骨头骨折而置换人工髋关节。现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周身疼痛,吞咽梗阻欠利。

检查:颈活动受限(++),咽充血(++),HOFFMAN'S(-)X-ray摄片:遍身骨质疏松,增生。左髋人工髋关节。

MRI摄片:C5-6椎间盘突出,黄韧带钙化。

辨证:气血失调,痰湿中阻。

治拟:调和气血,逐瘀化湿。

诊断:颈椎病,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重楼15g 露蜂房15 ,蛇六谷12g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茯苓(各)15g 旋覆梗15g 炙甘草5g 生桃仁、熟桃仁(各)12g 潞党参30g 14剂。

二诊:1998年7月16日。诸恙略缓。苔黄腻,脉弦。

检查:MRI检查:证实为腰、颈椎强直性脊柱炎。

血验检查:HLA-B27(+)。

治拟:同上。

处方: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露蜂房15g 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赤苓(各)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潞党参30g 生南星6g 肉苁蓉18g生地、熟地(各)12g 六一散(包)30g 14剂。

14剂,诸恙均明显恢复。

按:该案为颈椎病、骨松症、髋关节置换术后,复杂病例,其痛仍为退变而称,施治抓住主要矛盾,特出调补气血,涵养脾肾,佐以化瘀祛痰,取得临床佳效。
案二十四、颅外伤 恢十复期
卢××,男,11岁。初诊:1998年1月6日。

3天前因外伤昏迷,急诊处理,9小时后方苏醒,记忆丧失。昨日开始记忆逐渐恢复。1月4日在校玩耍时,被同学推倒,头部着地后昏迷被送入医院急诊处理,头颅CT检查示顶叶皮层下积液5ml,收入神经外科病房,昏迷9小时后始醒,记忆丧失。经西药治疗3天后,病情稳定,记忆力逐渐恢复,家属要求中药治疗。现能辨认亲属,记忆未全恢复,智力差于伤前。

检:肌力Ⅲ +,病理反射(+),苔薄黄腻质偏紫,脉滑弦。

辨证:跌仆气滞,血瘀经络,痰瘀互阻。

诊断:颅外伤(恢复期)

治则: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祛痰逐瘀。

处方:软柴胡9g 炙细辛4.5g 炙黄芪4.5g 制地龙9g 大川芎12g 赤芍、白芍(各)9g杜红花9g 单桃仁9g 广陈皮5g 川黄连3g 姜半夏9g 炙甘草5g 14剂。

14剂,诸恙均愈,记忆力,智力恢复如常。检查:肌力正常,病理反射(-)。CT复检积液吸收,呈正常头颅CT片。痊愈出院。

按:该病例是意外受伤,跌仆而致气滞血瘀,痰瘀互阻,客于经脉。是以柴胡细辛加减方化裁治之。方中以黄芪合桃仁四物汤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柴胡、归尾疏肝养肝,细辛升散清阳,配之半夏,陈皮行气化痰;地龙疏风醒脑;黄连清心散瘀,共奏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之功。
案二十五、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案
陈×,男,46岁。

初诊:1981年5月26日。主诉:外伤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四月。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头部两次震伤,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目糊、耳鸣等症状,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收入该院病房。检查: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4厘米。舌苔薄质紫体胖,脉弦细。

辨证:颅脑震挫,由外及内,气血凝滞,恶血瘀内,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

治则:益气行气,补血活血

处方: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每日1剂,共服28剂。

用药一周后,症状即逐渐减轻,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用药四周后,症状全部消失,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1981年7月5日CT复查,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按:施氏认为外伤必然导致内损,使气血失和,运行不畅。《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见证多系气虚血瘀、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舌边有齿纹,脉弦细或滑,以往治疗该病,多用手术消除血肿,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并遵王氏原旨,重用黄芪120克,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40倍。动物实验中发现,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用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等活血药后,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活血化瘀消徵,因丹参“走散有余,补益不足”,而配之黄芪,则可互作益气化瘀之功也。